人物通讯范文

2024-05-30

人物通讯范文(精选7篇)

人物通讯范文 篇1

眼前的++,精神矍铄,略显瘦削。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我们诠释着为人师表的崇高与责任,令我们时时感动。而++自己却说,不是我感动我的学生,是我的学生们感动着我。

我对学生的感情很深

“我对学生的感情很深”,时任==系06==班班主任的++说,学生的学风很好,各方面都很优秀。比起跟别人聊自己任教生涯里的功绩,++更愿意谈自己学生的事情,因为比起名号、职务,他更爱他的学生,没有比这更让他感到幸福的了。一说起自己的学生,++显得格外兴奋。他说,==系的一位老师有一次例行检查宿舍,回来后跟他说道,检查别的宿舍常看见学生们在上网打游戏,但走到我们班的男生宿舍时,看见开了电脑的学生们要么在看编程,要么在学习软件,只有一个在上网浏览网页信息,++听罢很感欣慰。从大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制定并书写大学生活规划,这个规划不是写一次就完了,而是要定期写、定期反思、定期完善。++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摞夹好的信笺纸,他随意翻开给记者看,指着落款的日期说道,这是学生们刚刚交上来的,你看,这是现在在外面实习的学生发到我邮箱后我再打印出来的。规划的内容写得很真挚,这每一次反思的过程就每每鞭策学生们要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时间,实现自己最初进校以来的梦想和承诺。学生们也没有让他失望,这次考研,他带的学生里,上线人数和报考学校都让他和系里老师欣慰不已,不仅如此,之前的优秀班集体荣誉,学生个人比赛荣誉,全国的,全区的,也让++着实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

他带的班级,有一个“班级爱心应急基金”。++说,“我舍不得自己的学生,我的学生们的行为经常让我感动,我时常为我能当他们的班主任而自豪。”去年,++带的班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就有14个人,但他们自动写来申请,要求放弃奖、助学金,希望能用这些钱帮助家庭更加困难的学生。++也很矛盾,一方面,班里确实有不少学生需要帮助,另一方面,提出这样申请的学生其实家境也不好。++将学生们的申请放弃奖、助学金的书面申请拿出给记者看,而++的眼里已然潮湿。最后,++和学生一起成立了这个“班级爱心应急基金”。像不久之前,班上一位女生家中突生变故,也是用这个爱心基金帮助到她的,++说,这个基金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一年的冬天,++照例到学生宿舍检查,却发现有一名女同学没有被垫。女同学说是因为自己不习惯垫垫子,但他知道,她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原因才忍受寒冷。害怕伤害了学生自尊心的++,于是让家人买好了床单、被褥给女孩儿送去,并嘱咐她别把这件事宣扬出去。女孩儿太感动了,怀着感恩之心的她最后还是将这件事说了出来,感动了全班的同学。++常说:“教育就是关爱,而关爱是要落实到行动的,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们系在进步 这是每个人的努力

++,1985年毕业于==师专的他选择继续到==师范学院攻读本科,之后,他又在==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民族师范学院任政教处主任。==师专与==民族师范学院合并之后(今==学院),2006年,他就被调至我院==系任系主任。

自担任系主任以来,++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但他始终以严禁稳妥的态度,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及使命感,为处理系里相关问题、带动系发展奔波。++说,党领导要尽心尽职,这样才能起到带头作用,作为==系的领导班子,要条理分明、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结合本系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

==系是我院较年轻的系(院),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在一些方面不占优势。但他顶住压力,带领全系老师共同努力,并收获了可喜的成果,在科研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2009年“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我院有4名同学荣获二等奖,而==系就占了两个名额;在我院教学软件比赛中,11个人得奖,其中5名是==系的老师。在教学质量评估年,==系获二等奖等。在去年全院科研大会上,院长++给予==系高度评价,他说,“==系的发展是==学院发展的缩影,==系在进步,而且进步很大。”这是对==系过去

年工作的极大肯定,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系还将刷心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我只是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工作而已。” 因为懂得关爱别人,所以身边的人总愿意接近他,与他交谈。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个可敬的领导,讲民主,不乱发脾气。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知心的朋友。他只让学生们称呼他为“+老师”,他说,只有老师是永恒的。

人物通讯范文 篇2

一、人物通讯的内涵

人物通讯是应用较普遍的通讯形式, 其主要的报道对象为人物, 主要表现方式为人物或者其行为, 从而进一步体现时代特点、展示社会面貌。然而, 人物通讯的采写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较难驾驭性特点, 这主要是由于人物复杂的情感与鲜明的个性造成的, 因此记者要广泛搜集相关素材, 巧妙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加深读者的人物印象, 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人物通讯作品。

二、人物通讯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中, 人物通讯是比较常见的应用文体之一, 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物通讯的写作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主要可以概括为不当的人物选取、浓厚的主观表达、单面的人物塑造这三大方面。

(一) 不当的人物选取

随着时代的发展, 媒体上的活跃人物除了先进人物还有草根平民, 网络中还不断出现奇葩人物, 如凤姐, 其奇葩的行为、狂妄不着边际的语言, 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和轰动, 媒体将这样的小人物推向风口浪尖, 开展专访专题活动, 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 这大大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引发网民的人肉搜索, 进而对其造成人身攻击, 起不到良好的传播效应。因此, 新闻媒体工作者要选择具备新闻价值的人物, 传播正能量, 引导读者获取有价值的思想启示。

(二) 单面的人物塑造

部分人物通讯的写作中, 往往只注重单一方面的描写, 没有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物的个性特征, 让报道变得千篇一律, 容易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许多记者在写作人物通讯的时候, 并没有进行实际的采访工作, 而是单纯依靠网上的信息进行想象式的写作, 这样的写作方式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更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另外, 部分记者采访准备工作不到位, 造成素材采集缺乏统一的主题思想, 不能更加深刻地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人物通讯的写法探索

为了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探索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主要可以从善用情感动人、生动捕捉细节描写、注重锤炼特色语言这三大方面来进行, 不断提高人物通讯的写作水平。

(一) 善用情感动人

人物通讯的采写, 情要贯穿始终。采访中用心感受人物的情感思想, 创作中用情刻画人物的形象, 从而写出一篇用情感动人的文章。为了更好地融入情感描写, 记者需要不断培养真善美的职业敏感, 具备不怕辛苦的采访精神, 勇于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全方位进行采访, 将全面丰富的素材凝聚成一篇感人的人物通讯。人物通讯的写作, 旨在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要做到情感的沟通和融入, 净化自我心灵, 首先做到感动自己, 之后才能感动读者, 引发情感共鸣, 在此过程中, 要做到素材的广泛搜集、细节的深入挖掘, 最后运用巧妙的表达手法串联, 为读者奉献一部震撼而具有感染力的优秀人物通讯作品, 真正做到用情感动人。

(二) 捉生动细节

在人物通讯写作中, 细节描写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起到传递文章情感、加深读者印象等作用, 因此新闻记者要注意捕捉生动的细节。为了更加精确地捕捉细节素材, 新闻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人物的脾气性格、先进事迹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解, 以便更好地应对采访中的突发事件。

(三) 注重锤炼特色语言

文章的写作离不开语言文字, 人物通讯更是如此, 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 要注重锤炼特色语言, 加深读者对于人物的印象。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人物个性, 新闻记者要善于锤炼个性化的语言, 让每个人物的语言描写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切忌使用空话和套话, 如将这些生硬的语言硬加在人物身上, 会显得不伦不类, 使读者产生厌烦的阅读情绪。提炼特色并且具有代表性的语言, 将人物个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地写出来, 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这有利于文章思想情感的更好表达。

总而言之, 人物通讯从采访到创作, 新闻工作者都要本着认真、谨慎、负责的态度, 不断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积极传播先进人物的正能量, 引导人们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努力, 为新闻事业营造一个较好的环境。

结束语

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是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必须具备的。为了全方位展现人物性格, 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丰富人物的立体形象,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写作手法, 避免人物通讯写作中的问题, 为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郭玲玲.从预设角度看人物通讯的受众关系——对比新华社国家领导人人物通讯和典型人物通讯[D].广西大学.2013 (6)

[2]王樱梓.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J].新闻世界.2013 (12)

[3]傅洪明.聚焦人生价值彰显人性光辉——浅谈人物报道的采写技巧[J].2010 (8)

一篇写作新颖的人物通讯 篇3

通讯从杜小平脚上那双污垢的大头鞋入笔,经过记者的直接观察、间接釆访、面对面沟通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平平凡凡、辛辛苦苦、坦坦然然的环卫工呈现给读者。整篇通讯都是记者的亲见、亲闻与被采访者的亲诉,没有材料“二传手”的痕迹,将被釆访者写得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通讯虽然没有明确分几个部分,也无小标题,但在行文中思路清晰,逻辑结构严谨。通讯开头并没有介绍杜小平是干什么的,而是由杜小平那双大头鞋入笔,写他到不远处的平房开出一台奇怪的拖拉机,车尾安置着一个周身是污水残渣的废水罐,杜小平要去工作了。至此,对杜小平的工作,己给了读者一个大体的交待,接着以极简的笔墨介绍了杜小平的工作。

通讯第二部分用适当夸张的笔法写污水的臭味几乎渗透到杜小平的身体里,但他的名字却留在了人们的心间,记者用这种强对比写法,记述了间接采访得来的素材并高度浓缩,将居民们同杜小平这个环卫工之间的关系、情感写得真真切切,十分感人。这部分用这样一段话概括:“在乌拉盖,说起环保局长的名字,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说起杜小平,从大人到小孩几乎没人不认识。”将一个“官本位”思想还很浓重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动感人的环卫工呈现给了读者。

通讯第三部分记者以提问的方式与被采访者互动沟通,将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环卫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展现了出来。记者以凝炼的笔法既简单地介绍了杜小平的经历,又以回忆往事的形式,让被采訪者以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过往,文章写得自然流畅,读起来没有雕琢的感觉。在这个“拼爹”“啃老”的年代,在人们普遍纠结于子女上学、社会就业、看病养老等问题时,记者与一个环卫工就这些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使读者很想知道这个普普通通的环卫工是怎样看待和对待这些实际问题的。从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到杜小平的回答实在而豁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环卫工的思想情怀和精神境界。这一部分是通讯写得最成功的地方,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这篇通讯由表及里,由远及近,最终进入被采访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既不被拔高、又很普通、且人格高尚的环卫工的形象。整篇通讯思路清晰,文字清新,写法自然流畅,叙事生动感人,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附原文:

脏兮兮的杜小平 干干净净的乌拉盖

□本报记者邓玉霞

下午三点,杜小平蹬上他那双穿了两年的大头鞋,从家里出发了。被污垢覆盖的鞋,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他步行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平房。平房有个院子,院子里的两只小狗,看见杜小平便汪汪地叫着扑向他,在他身边亲昵地玩耍,他走到哪儿,小狗就跟到哪儿,仿佛他们是相识多年的老友。

杜小平走进院子里的仓库,不一会儿,清脆有力的声响传到耳边,他开着一辆奇怪的拖拉机出来了:车尾安置了一个长约2米,直径约1.5米的废水罐,废水罐上面有个口子,周围全是污水残渣。

他要去工作了。

杜小平是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的一名环卫工人,一年365天, 十二年如一日。他每天都挨家挨户去收污水,等废水罐装满了,便拉到郊区垃圾场倒掉,每天来回好几趟。

污水的臭味儿,几乎渗透到他的身体里,怎么洗都洗不掉,但是杜小平这个普通人的名字却留在了百姓心里。

趁他收污水的时候,记者随机走访了街边几家商店,问店里的人:“认识杜小平吗?”所有人一听到这个名字脸上都立刻挂起温暖的笑容。五金用品店的老板郭先生说:“他非常敬业,那么脏、那么累的活儿,一干就干了这么多年,实在是不容易!”百货商店的周女士告诉记者:“杜小平,对工作太负责任了,有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把污水桶放在门口,他就会主动进屋里把污水收走。”还有一位白发老人,见杜小平来收污水,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说:“今天天气冷,冻坏了吧,谢谢你啊,辛苦了!”

有人曾说,在乌拉盖,说起环保局局长的名字,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是一说起杜小平,从大人到小孩几乎没人不认识。其实,现在的社会,干点啥一个月不能挣个千八百块,他这是何苦呢?“既然当初我选择了这份工作,那我就要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杜小平告诉记者。

杜小平是土生土长的乌拉盖人,90年代的时候,他曾在当地一家地毯制造公司当技术员,主要负责按照客户提供的样图在地毯上绘制坐标,供其他技术员绣出图案。可是没几年,公司倒闭了,1年的时间里,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对刚结婚的杜小平来讲,压力巨大。后来的一段时间他靠做点零工挣钱养家。

回忆往事,他开玩笑说,幸亏在公司倒闭前娶了媳妇,不然以他的条件,这辈子估计都娶不到媳妇了。杜小平的儿子在霍林郭勒读高中,说起儿子他一脸骄傲的表情:“我儿子可懂事儿了,学习很努力,而且还擅长画画儿,获了很多奖。”记者问他,儿子对他是否有抱怨的时候,他说:“在他小的时候,同学之间都喜欢炫耀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但是我儿子从来不说。因为我经常帮他同学家收污水,大家都知道我。但是我告诉儿子,爸爸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家糊口,没啥丢人的。”

记者去他家拜访的时候,杜小平把获得过的奖状、证书都拿了出来,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到:“这是我们环卫系统颁发的证书,这是盟里发的奖状,还有这个是乌拉盖管理委员会发的证书……”记者问他:“除了这些纸上的荣誉和百姓口中的表扬,您还得到过什么实际的奖励吗?”他说:“这就够了,这是一种光荣,我很骄傲。”

杜小平一家三口全靠他一个人每月18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可想而知日子过得不算太如意,记者问他:“想过以后怎么给儿子娶媳妇、买房买车这些问题吗?想过怎么养老吗?”他回答:“儿孙自有儿孙福,他的未来只能靠他自己打拼了。对于养老问题,虽然我是个临时工,但是单位给我五险一金的待遇,老了有养老保险,不怕……”

杜小平心里清楚,这份工作需要强健的体魄,他终有干不动的一天。对未来,他虽然有些忧虑,但是他觉得,把每天的工作做好,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环卫工人杜小平,他黑黑的,胖胖的,脏兮兮的,但是心灵却是洁净美丽的。

责任编辑:赵萱瑞

人物通讯 篇4

〈实例〉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吴建平

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

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这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

他爱生如子,范文《人物通讯》。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

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

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篇5

人物通讯是新闻通讯中的一种,讲的是新闻人物的故事,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首先要做好选题,选择好新闻人物和报道定位。人物通讯一般有三种人物,一是英雄人物、二是杰出人物、三是特色人物,这篇通讯是把陈忠良作为一个特色人物来写的。特色人物首先都是“平凡者”,平凡者值得报道是因为平凡者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道路或追求中体现出的某种精神素质令人尊重。这类平凡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具有“平民性”,更加容易为人所接受,避免了“高大全”人物的说教性,常为现在的报道所青睐。我们常说,不简单就是重复地把简单的事做好,不平凡就是反复把平凡的事做好,这一观念也与陈忠良的实际工作相契合。从这点上看,通讯选择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报道陈忠良的事迹,更加诚恳、真实,是合适的。

人物通讯具有传递正能量、宣传身边榜样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在选题时做好安排,要问问自己:我要报道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特别之处在哪?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做到的?他有过挫折吗?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最不寻常的、最令人感兴趣的心灵上的东西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为通讯的写作找到了方向。在这篇通讯中,陈忠良承担着特殊的一份工作:“陈忠良在监狱医院的检验科上班,负责筛查初入监服刑人员的血样,并检查他们是否携带HIV病毒抗体。”他是监狱工作人员,而且是专门检查HIV这一令人闻之色变的病毒的人,而且他在监狱一干就是28年,这28年他是怎样度过的?有没有遇到过危险?他为难过吗?他是怎么做到的?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已经初具规模了。

精当的标题——清晰的结构引领写作发展

写通讯的人都知道,给稿件取一个好的标题能起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用,在稿件中合理设置小标题可以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吸引人阅读。

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标题是《狱医陈忠良:刀锋上行走28年》,这个标题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狱医陈忠良,介绍的是他的职业,监狱在当前仍然是一个相对神秘的行业,狱医这一工作容易引起人的兴趣;第二,刀锋上行走28年,说的是他28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而且是危险性极高的工作,犹如在刀锋上行走,非常形象生动。

整篇通讯除了开头的铺垫介绍,另外使用了三个小标题:28年如一日、手指意外划破、痛快哭一场。虽然没有达到三个小标题格式上统一和语言上的押韵,不过对于各个部分要表达的效果来看,基本已经起到了引领文字内容的作用。28年如一日写的是陈忠良28年来的工作,手指意外划破引出了他工作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而痛快哭一场则让读者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领着读者完成了整篇阅读,起承转合,安然谢幕。

细节的描写——逼真传神的细节成就震撼

通过通讯,要逼真、传神地把搜集到的材料“再现”给读者,起到直达肺腑的效果,关键看细节的描写。它要求特色、具体、清晰、生动,让读者透过文字,“看到”当时的情景画面和状态,感受到气氛和人物个性。

如通讯的第一部分,描写陈忠良的工作状态,由于读者对监狱工作,特别是HIV检测工作的不了解,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他的工作。转折出现在他要站起来时“记者吃了一惊: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显得很吃力,脸色略微蜡黄。”这为接下来的讲解做了铺垫。下文是通过同事的口说出陈忠良的不易:他是革命伤残军人,右腿高位截肢,前年又被查出肝癌,可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样的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了他精神的可贵。

28年如一日的工作,怎样写出特别来?通讯列举了一个非常感人的事例:在一次例行检查中,试管破裂,陈忠良的手指被沾染了HIV病犯血液的玻璃渣刺破。这是血液检查最忌讳的,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作者是用陈忠良本人的话语来进行描述的,开始时“嗡”的一下头大了,是情景再现的经典,接下来正常的处理程序是比较平缓的叙述,而最让人揪心的则是在最后加上的一句——老陈说:“我当时直感到不计其数的小虫子正顺着大拇指往我身体里钻„„”说话时,老陈一直紧握着拳头。正是这句“往里钻”逼真、传神地还原了当时的状态,一下把读者的心抓住了,让人感同身受。

人物通讯近年呈现出一种平凡化的趋势,即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一面,让人感觉到新闻人物也是普通人,也有平凡的一面,如果一味表现人物的无畏无惧无私奉献就显得失真了。在这篇通讯中,我们也能看到陈忠良真实的一面,他也害怕,在那次事故之后,陈忠良一年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我最担心的倒不是个人安危,主要是家庭责任啊,当时女儿又小,老婆一个人拉扯太难了„„”说到这时,老陈有些哽咽了。这样的人是真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真正能打动人的人。附:

狱医陈忠良:刀锋上行走28年

省十里丰监狱从前年开始开展了“十佳忠诚卫士”、“十佳青年之星”、“十佳文明职工”的“三十佳”评选活动。

昨天晚上,省十里丰监狱为“三十佳”举办了颁奖晚会,获得“十佳文明职工”称号的陈忠良就是其中一位。

28年如一日

他干这份工作已有28年了。

陈忠良在监狱医院的检验科上班,负责筛查初入监服刑人员的血样,并检查他们是否携带HIV病毒抗体。

见到陈忠良时,他正在医务检验室内的仪器前给服刑人员做HIV血样检测,一边调试仪器,一边又迅速在电脑上作着记录。当他站起来要把检测记录报告放到桌上的档案袋时,记者吃了一惊: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显得很吃力,脸色略微蜡黄。

同科室的同事童建国说:“老陈可是我们监狱职工的楷模,他是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右腿高位截肢,20多年来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监狱医检工作。虽然前年又被查出患有肝癌,监狱领导也都劝他多休息,但他就是放不下手里的工作。”

手指意外划破

2006年10月的一天,老陈像往常一样戴着橡皮手套,用左手正要打开装有血样的玻璃试管橡皮塞。“没想到存放血样的玻璃试管意外破碎了,尖锐的玻璃碎片一下就刺入我左手大拇指。我拔出碎片,当场就流血了。”老陈说:“当时脑袋‘嗡’一下大了,头脑里一片空白。”提起那次HIV血样检测的意外,老陈至今仍心有余悸。

“还好,边上同事看到后,立刻帮我脱掉手套,并且用手捏紧我的大拇指,一边用力挤压污血流出,一边拼命地甩我手指上的血,随后又赶紧往手指上倒酒精反复清洗伤口„„”讲述时,老陈表情激动,右手紧捏左手大拇指用力甩动,试图还原当时的紧张场景。

老陈说:“我当时直感到不计其数的小虫子正顺着大拇指往我身体里钻„„”说话时,老陈一直紧握着拳头。

痛快哭一场

一连几天,等待初次化验报告的老陈都在痛苦煎熬中度过,吃不下饭,又睡不着觉,一下憔悴了许多。“我最担心的倒不是个人安危,主要是家庭责任啊,当时女儿又小,老婆一个人拉扯太难了„„”说到这时,老陈有些哽咽了。

老陈说,他连去医院拿检测报告的勇气都没有,是让老婆去取的。“那天,看到‘阴性’的《HIV抗体初筛表》,我抱着他们母女俩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这只是初期检查,艾滋病潜伏观察期至少得一年时间,最后一次检验才真正决定命运。”接下来,老陈先后接受过4次血液化验,直到看到最后一次检测报告,心中悬了一年的巨石终于落地了,紧绷了一年的神经终于放松了。

老陈说,他和老婆约定好了,自己患肝癌的消息直到现在也没告诉在外地读书的女儿;老陈说,他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十里丰监狱这个大家,并且愿意用有限的生命去演绎十里丰人的情怀。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两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体到写这篇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我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你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份。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一辈子无偿给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题。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我把这种人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文革时受了什么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

四是学会用故事和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为,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五是人物报道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

比如采访有权有势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识的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点传奇栏目是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写有名望的人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点,这种东西往往最代表一个人的本质。

六是我们不要做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

他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我认为这是最偷懒的人物报道模式。我最厌恶的是“他说”,“他说”,“他又说”,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甚至连这人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并不是说访谈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访谈体,用的是够份儿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七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

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我最怕的是记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闻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你的报道很长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八是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江菲写过一个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钢笔铺里。

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一个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法律常识,他的举动很有象征意义。他平常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事情。这稿子我细讲一下,对大家以后会有启发。

我们把他贵州之行做为整篇文章的重轴。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情作为背景,在叙述贵州之行时不时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意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冰点大量尝试了这样一种报道手法。

九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

这看起来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确是在人物或其他报道中用得最烂而且是最不恰当的。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上下两段。

十和十一更小,我觉得在写人物方面要追求细节。

这里想说一下人物称谓的变化。写一个人物不要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称谓,让你的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称谓要灵活转换。

第十一就是引语后面一般会有“他说”或前面有“他说”。

“他说”这个讲究很多,这都是细节,但对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时会“津津乐道的说”,有时会“突然跳起来说”。这里有的会把称谓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这个变化要在采访过程中观察被采访对象,要细致观察。我认为这对提升你的写作很有用处。

十二是尽量少用小标题。

冰点写人物五六百字时,我不用小标题,小标题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当无法驾驭琐碎的材料把它变成整体时才会用。一个好记者会根据性格逻辑或其他因素组织材料,不是没办法把这几段融和起来时就用小标题。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缝制高手。

十三我认为很重要。采访一个人物要采访二十个人,最少应该采访十个人。

我们不可能设想写一个人,不采访他周围的人。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当然冰点也很难做到这点。只能做到采访两三个人。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冰点好多人物也做不到这点,但最少应该采访四五个人,不能采访一个人就开始写。很多东西写不到位,除了技巧大多都是采访不到位,问题就出在采访上。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但还是要说。好的记者要培养自己独特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

这只能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冰点给记者提供一个范围,提供十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报道,让他们根据这个东西来悟,究竟为什么好,讲不出来,只能揣摩它,这当中有叙事的节奏、语言等等,这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只能靠悟。

人物通讯稿 篇6

当我们找到高繁强时,他正在宿舍里自习。做了短暂的自我介绍后,我问高强:“来到大学后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来学校快两年了,已习惯大学生活紧张又轻松的气氛,课程虽然还是安排的很紧凑,但课余时间明显增多了,令我真正感受到大学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已经熟识的朋友早已没有大一刚入学时的拘束与隔阂。至今仍与宿舍的人相处融洽,虽然偶尔会有点小过节,但也很快能冰释前嫌,所以有的时候,我很庆幸我能来这里,不然也不会交到那么多知心的朋友了。大学不仅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亦是我们学习做人处世,接触社会的好场所。我感觉我现在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各个层面的,所以我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份难得的机会,珍惜这段宝贵的时间,严格要求自己,力求作一名合格的学生„„”

高强在校期间还积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工作,寒暑假利用自己的工作报酬给自己新配备了手机,给父母买了衣服,给奶奶买了礼品等,尽管兼职中遇到许多困难,但幸运的是交到很多朋友,大家在聊天的过程中相互了解,久而久之,运到什么机会困难啊大家也会一起面对,他说自己加入兼职队伍,就是希望自己在学习之余,充分利用空闲的时间,同时可以尽早投入社会实践中,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为将来打好基础。

高强在学习方面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经验,在谈到关于学习的经验时,高繁强做了几点简单的概括:

一、提高效率、善于总结

学习比较重要的几点:

一、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用心做;

二、善于总结一些常用知识,这样才能掌握得更好;

三、善于进行总结,进而发现自己的弱项。

二、主要经验:目标+自信+努力=成功

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目标确定以后你才会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二是要有自信,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即使学习再好,也不能考出好成绩。第三、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智

商的差别,主要是靠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三、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的内容几乎都是精华,丢了很难再找回来,一定要好好听讲,课后要和老师交流。

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以外,还要加上不懈的努力,这个世界上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平时就要牺牲许多。

因为平时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他特别在对上自习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平时学习大部分都是做重复的事情,我只是重复的遍数比较少而已,成绩好可能是因为我在学习的时候非常投入,全心全意去学。我不喜欢那种往桌子前面一坐,好像在看书,其实是在愣神。如果我要看书,我一定非常认真看,看书看困了,我立刻就会睡觉,不会硬着坚持。

他还说到: 学习真的应该坐下来静下心来好好学,一个年轻人十几岁如果不学习,他会有什么出路,他什么都不是。没有知识,不能认识到自己应该去学习,那是很悲哀的事情。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做事有时候会优柔寡断,不能果断、大胆的放开手去做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从自身找原因,改进缺点不足,继续努力,不断进取,以 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我人生的新旅程。

人物通讯写作中细节的影响力 篇7

新闻求新,人物求活,要把人物写活,仅靠一般性的叙述和描写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观人于微”,通过对一个人细节的观察,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修养和内心世界。细节描写,就是让读者能够“看其人、听其声、嗅其味”,甚至达到伸手可触、呼之欲出的境界。

在平常接触的人物通讯稿件中,最让编辑头疼的是挑不出一篇生动的文章。说某个人物好,不是一大堆素材的简单堆积就是平铺直叙,找不到一处“生动点”。其实,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生动的大千世界里,需要的只是记者的观察和提炼。

1 动作细节的运用会让主人公“站”起来

动作细节的描写,是展现人物风采和神韵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让人物能够从纸上“站”起来的必由之路。作者不但要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些细节,更应将其付诸于生动的文字,将现场“复活”。

笔者看过一篇文章,在描写被划成“右派”的父亲第一天从狱中回到家时,作者这样写道:“他走进屋,找到一个椅子坐下,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把灯拉开,又关上,又拉开,又关上。然后走到床前躺下,坐起来,好像想到了什么,就爬下来,走到毛主席像前,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向毛主席鞠了个躬,然后又翻身躺到床上,长长地出了口气,才对我们说:我回来了。”一系列看似繁琐实则极其精细的描写,将一个“右派”出狱后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如现眼前。

2 对话细节的运用会让主人公“活”起来

俗话说:“言为心声”。生动的对话不仅能将读者带进人物的氛围,还能将人物的性格、情操和思想境界生动地展示出来。

笔者在做编辑期间,发现一个较有意思的现象:有的作者不善于运用人物对话,经常自己站出来替主人公说话,而这些作者在平常聊天时的语言都很丰富,甚至是妙语连珠,可为什么一到做文章便了无情趣,甚至干瘪、生涩呢?除了受陈旧的写作模式的束缚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如何将对话融会到文章中。

在新华社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孔繁森》中,写到孔繁森二次进疆时和母亲的一段对话:

就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旁,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几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儿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该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

这段朴素而又感人的对话描写,将孔繁森同志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母子间浓浓的亲情展示得入木三分,也将一个真实而高尚的共产党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通过这段对话,人物不但“活”了起来,而且人物的形、神、韵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3 神态细节的描写会让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

神态是展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抓住人物神态,也就掌握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牛玉儒的妻子谢莉在回忆牛玉儒最后岁月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8月10日,玉儒已深度昏迷。他已不大能说话了。在又一次昏睡醒来后,他发现我红肿着双眼坐在他床边,嚅动着双唇仿佛要向我表白什么。他的眼神那么温和,恋恋不舍,却又显得那样无奈。他的眼眶很快溢满了泪花,仿佛在向我暗示,就要离我而去了……从这以后,玉儒就一直昏迷不醒,双目紧闭。在他离开的前两天的一个早上,我从一大早就跪在他床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喊他的名字,他却浑然不知。直到8点半,我附在他耳边轻轻地喊到:“玉儒,8点半了,要开会了……”他竟猛地一动,睁大了双眼,死死地盯着我好一会儿,又慢慢地闭上了。从此,就再也没有睁开……

这段人物神态的描写将牛玉儒临终前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神态都清晰地刻画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让我们更加真实而强烈地感受到作为市委书记的牛玉儒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因而他的形象也就更加真实可信,人物也更加丰满生动。

4 场景细节的运用会让人物背景“动”起来

在人物通讯写作中,许多作者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写人物就是写人物,场境和背景都是无关紧要的。实际上,场景细节如果运用好的话,会起到烘托现场、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的作用。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诗词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例如,经典古诗《琵琶行》中,白居易就较好地运用了场景细节的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表现,这远比描写一声声的唉声叹气、断肠哭诉更具表达效果。

上一篇:分析:内外夹击令中国公司在美IPO热潮消退下一篇:三年级暑假作文:我的小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