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2024-08-23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通用11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商定、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方便、羡慕、情不自禁、盛大、隆重、街道、人山人海、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议论”等词语。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内心斗争。领悟体验部分词句。

4、感受博莱克坚强神气,儿童团员的宽容友爱、真诚善良,以及观众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件,通过查资料了解检阅的意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板书检阅,并请学生说说什么是检阅。

2、播放国庆60周年阅兵实况录像片段,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

3、说说观看阅兵式后的感受。

4、教师出示课文挂图,检阅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仪式啊!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同学们,今天你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队员住着拐杖走在队伍的的第一排,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A这些男孩走得十分整齐,昂首挺胸。

B第一排的一个男孩虽然拄着拐杖,但仍然与全队保持一致。

5、一个残疾人怎么会参加这么隆重的检阅?一个残疾人,怎么能和其他队员的动作保持一致?这队儿童队员的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把握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标记段落。

2、熟悉课文中的生字词。辨析组词练习,加强巩固。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4.抄写词语。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羡慕 主席台 观众 纠正

5、分男女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内容,全班交流汇报。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小组交流怎么分部分,然后总结每部分的大意。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检阅前的情景(第2-9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描写检阅时的情景(10-16自然段)

4、观众们是怎么夸队员们的呢?请你回家思考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我国建国六十周年或是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或军队游行队伍的场面吗?是什么样子呢?播放录相。出示课文教学挂图。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目光移到这一队正经过主席台前的少年儿童。

2.请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指名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检阅》

二、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这么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2.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3.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1)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他并不因为自已是个拄拐的少年而自卑,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受慨。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课文第12自然段)。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敢于充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儿童队员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行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也赞扬了儿童队员美好善良的心灵。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

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2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 其中写道,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 “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的“进化”是什么意思呢?

“进化”就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逐渐发展演变。

宇宙在不断发展, 任何生物都在进化, 人类也在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因此, 所有生物都在追求进化。比如第一次在房间里用蚊香, 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后, 蚊子对这种蚊香就有了适应性。这说明蚊子“进化”了:它迅速地建立起抵抗这种蚊香的机制。

进化慢的生物群体必然会逐步遭淘汰。一个民族要在长远上成为最优秀的民族, 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进化。比如多用脑, 可促进大脑的进化;多锻炼身体及摄入合理的营养, 可促进人体的进化;多用手, 可促进手的进化……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 总会碰到很多挫折, 前人为后人铺路, 后人踏在前人的身上“进化”。后人应感谢前人的铺垫, 前人应感谢后人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 这便是壮, 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 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 便是进化的路。”

《晏子使楚》的“五笑”

《晏子使楚》一文中, 出现了五次“笑”, 含义各不相同。细细体味, 很有特色。

楚王在与晏子斗智时, 第一回合便被压住了气焰, 觉得很丢面子。他就极力想挽回自己的面子, 所以在第二回合中“冷笑”着发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似乎胸有成竹。不料晏子针锋相对, 侃侃而谈, 直逼得楚王无奈, 只好“陪着笑”。从“冷笑”到“陪着笑”, 生动地展现了楚王从挑起事端的高傲到被挫锋芒的尴尬。

再看晏子的笑。也是在第二回合斗智中, 他面对楚王的挑衅, 从容应对, 讲完话以后还“故意笑了笑”。细细辨来, 这里的“笑”表面上看是自嘲, 实际上是绵里藏针, 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在这一回合中, 楚王的笑与晏子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三回合中, 楚王又是“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 干这种事?”大臣们也都跟着“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他们似乎抓住把柄, 有了嘲笑晏子的资本。但是晏子思维机敏, 巧舌如簧, 妙语连珠, 以淮北淮南的柑橘之喻予以有力的驳斥, 使楚王也“只好赔不是”。由此可见, 这里的两个“笑”除了显示楚王和大臣们的无知以外, 还对他们的扬扬自得之态予以了强烈的讽刺。

《晏子使楚》中的“五笑”寓意深刻, 情趣盎然, 实在耐人寻味。

《再见了, 亲人》的艺术特色

《再见了, 亲人》写的是1958年, 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 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并不很长, 但却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点:

1.选材真实典型。《再见了, 亲人》选取了“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干粮、背伤员的感人事迹, 再现了“小金花”机智勇敢救战士、妈妈牺牲不流泪的刚强形象, 追忆了“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炸伤双腿的动人真情。作者慧眼独具, 匠心独运, 精心摄取了这三个镜头, 以老小中三代代表了所有送别的朝鲜亲人, 典型地反映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 感人至深。

2.对话别具一格。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好像在面对面地和亲人话别:“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大嫂, 请回去吧!……”这里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 亲切自然, 扣人心弦,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描写形象具体。文章中, 用“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比喻中朝军民的情谊, 用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把脚一跺” (没有流泪) , 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刻, 却“落泪了”这样的对比, 来衬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不舍之情, 用“再见了, 亲人”的多次反复, 来强调中朝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 感染力极强。

《金色的鱼钩》里的“三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 粗一看并不起眼, 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嚼了一会儿, 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时, “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 老班长不让“我”找, 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 “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 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 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 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 “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 “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 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 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 因此, “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 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 自己却点滴不沾, 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 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 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 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 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于是,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 抽噎着, 很久很久”。想一想, 老班长为了关心同志, 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 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 是哀痛的“哭”, 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 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 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 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三变”

《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设计, 妄想谋害诸葛亮, 诸葛亮巧施妙计, 草船借箭, 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其中有对周瑜的三处神情描写, 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奇效。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 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于是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在商议军事时, 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 假借公事, 步步为营, 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但是, 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 并立下军令状, 三天造不好, 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 满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 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 因而得意忘形。由此可见, 周瑜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人。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 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 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 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 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 去弄清事情的真相, 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 以为自己的计谋万无一失, 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 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由衷的惋惜, 又有无奈的佩服。想自己久久谋划, 深深算计, 满以为滴水不漏, 水到渠成。谁知道却未能如愿, 全盘皆输, 自然是非常惋惜;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没费吹灰之力, 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他深知自己远不如对方, 因此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 意味深长, 发人深思。

周瑜的三次神态变化, 不仅表现了周瑜的性格特点, 而且反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本文时, 抓住上述“三变”, 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景阳冈》的人物描写

《景阳冈》一文, 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为。其中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 栩栩如生, 令人击节赞赏。

1.语言描写, 突出音容笑貌。《景阳冈》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很富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 喝了三碗酒以后, 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 但是, 武松不听, 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 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 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 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 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 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老虎, 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 映射内心变化。《景阳冈》中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 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 但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 “知道真的有虎”时, 他想:“转身回酒店吧,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怕什么, 只管上去, 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 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 他见没有老虎, 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 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 也很真实可信。当武松施展神威, 打死老虎之后, 他仍想“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 这是何等的雄心勃勃, 但终因“使尽了气力, 手脚都酥软了”, 便想:“……还是先下冈去, 明早再来理会。”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3.动作描写, 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 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 生动又传神, 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大虫扑来, 一闪, 闪到大虫背后。”接着, 当老虎把“腰胯一掀”时, 他“一闪, 又闪在一边”。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时, “武松一闪, 又闪在一边”。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 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 武松“抡起哨棒, 使尽平生力气, 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 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 字字千钧, 虎虎生风, 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是“吝啬”还是“节俭”?

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时, 教师让大家同桌讨论, 畅所欲言, 谈谈对严监生的看法。玲玲和莹莹又开始争论了。

玲玲:莹莹, 这个严监生真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莹莹:是吗?

玲玲:当然是了。你看他在临死时, 总是断不了气, 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以捉摸的动作造成了悬念。最后, 赵氏才把谜底揭出来。原来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 怕费油!哈!真小气。这段细节描写非常精彩, 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莹莹:我可不这样认为。

玲玲 (笑笑) :什么?你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莹莹 (坚定) :是的!过去, 大家都认为严监生是一个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土财主。可是, 从理财的角度来看, 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能用一根灯草, 为什么要用两根灯草呢?当然, 他做得是有点过分, 但给他扣上“吝啬鬼”的帽子, 我觉得不妥当。

玲玲:嘿!你这家伙真是鬼点子不少, 竟然为严监生“翻案”了!

莹莹:为严监生“翻案”?你又给我扣帽子了!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评严监生, 怎么就是为他“翻案”呢?

莹莹的话让一旁巡回的教师听到了。教师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告诉他们:畅所欲言, 就是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莹莹:玲玲, 咱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么!

《刷子李》的绝妙之处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 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 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 果然一身黑衣黑裤, 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 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 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 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崛, 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

2.侧面烘托。“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小徒弟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 刷完墙壁后,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对如此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 内心受到震撼。因而, 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这就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一波三折。徒弟开始是“半信半疑”, 后来对师傅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 接着却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不禁产生了怀疑, 最后又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 紧紧抓住了读者,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蕴含哲理。“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告诉徒弟, 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 一定要好好学真本事。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 貌似一般, 但却有很深的含义。

《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特色

《威尼斯的小艇》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交通工具———小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篇点题。课题本身就题旨鲜明地表明了课文的内容, 而开头一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 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也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点。

2.比喻形象。比喻是神奇的魔棒, 能把事物表现得生动活泼, 惟妙惟肖。文章中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里用了三个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 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和特点, 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形态。

3.总分有序。在写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时, 文章先以一句总起:“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分别从几方面分写“行船的速度极快”, 在很多的来往船只中能“操纵自如, 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 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 “作急转弯”……这里通过一些动词, 把船夫驾驭小艇的技术娴熟、得心应手写得井然有序, 活灵活现。

4.动静结合。本文通过动态、静态的描写, 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 让人如临其境。如前所述对船夫驾驶小艇的描述, 就是动态描写, 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等也是对水城威尼斯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的描绘, 向人们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碑》中的“愣”

《丰碑》一文塑造了一位在长征途中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 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写到了将军的两次“愣”, 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一座晶莹的丰碑”非常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当将军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 他“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有说, 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知道前面有人冻死了, 心中很不好受。这里的“愣”进而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 心情非常沉痛、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 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 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 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想到掌管供给“大权”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 被活活冻死!这时, 将军的心情很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 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恶劣的条件下, 想的只是别人, 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只见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军需处长, 不肯浪费一根火柴, 一件衣服, 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寥寥数笔的描写, 使军需处长一心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将军的“愣”可以使我们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通过将军的两次“愣”, 深入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去夺取长征的胜利。红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座晶莹丰碑, 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3

一、知识百花园。(每空1分,共25分)

1.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2.在0.4、1、5、、20、51这几个数中,( )是整数,( )是奇数,( )是偶数,()是质数,( )是合数。

3.==( )€?6=()(小数)。

4. 0.97立方米=( )立方分米2时=()分

5kg200g=( )g 3.25L=()mL

5. 1里面有( )个 ,再添上( )个 就是最小的质数。

6.按小动物身上的编号,给它们从大到小排排队。

()>()>()>( )>( )

7.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前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9.把一个长是12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锯成最大的正方体,且锯后无剩余,最多可以锯成()个。

二、快乐选择A、B、C。(每小题3分,共15分)

1.如果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 B.bC.ab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2 B.4 C.8

3. 的分子加上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

A.加上28B.扩大到原来的4倍C.加上12

4.下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占大正方形面积的( )。

A.B. C.

5.下面四句话中,正确的一句话是( )。

A.偶数都是合数。

B.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数一定是合数。

C.表面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D.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3分)

-=2+= 10.5-5=

2-= -=3€?=

2.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8分)

+ -+++

1 -(+)4.52++5.48+2

四、生活中的统计。(共10分)

下面是百家福电器商场2006年12个月销售空调和电视机的统计图

1.空调和电视机在8月份的销售数量相差多少?(2分)

2.哪个月两种电器的销售量最接近?(2分)

3.空调和电视机的销售情况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6分)

五、动手实践乐趣多。(共14分)

1.现提供以下材料:足量的水、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容器、一个碗。你能通过操作,求出碗的容积吗?说说你的操作过程。(4分)

2.请在这个长方体里面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再算一算剩下部分的体积。(4分)

4.按要求画出图形。(6分)

(1)画出下面左图的对称图形。

(2)将右面的图形绕中间的圆的圆心旋转画出花朵。

六、解决问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请你在三位数7□5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到的三位数同时是3和5的倍数,你能想出多少种填法?

2.一种洗菜池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这种洗菜池最多可盛水多少升?出厂前要在它的内部四周和底面贴上保护胶带,每个洗菜池至少需要贴多少平方厘米的胶带?

3. 足球场长90米,宽45米;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篮球场的面积是足球场面积的几分之几?

4.卡卡茜画一幅画,构思用了小时,画草图用了小时,着色用了小时,她画这幅画共用了多少小时?也就是多少分?

5.小兔子分萝卜,每5个一堆多一个,每6个一堆还是多一个,小兔子至少有多少个萝卜呢?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轰隆隆”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重点、难点或关键: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我们每天抬头看着蓝蓝的天空,广阔无比,博大的宇宙,深不可测,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感知

1.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

(3)边读边想揭题时提出的问题。

2.检查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看看是否读通读顺。

(2)理清课文的脉络及课文讲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拼读生字、词语。

(2)把生字词读给同桌听。

2.检查:

(1)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

(2)猜字游戏。

(3)开火车认读生字。去掉拼音读生字。

(4)夺红旗读词语。(小黑板出示)

四、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1.抽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归纳。

五、作业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重点、难点或关键: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感受故事神奇。

教学具准备: 教学插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朗读课文,说说故事大意。

二、精读课文,感受神奇

1.精读,感悟故事的神奇:

围绕课文后面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讨论。

天空塌露的悲惨景象;求雨神熄灭天火(勾画、讨论),突出女娲的神力,造船拯救人们,神火冶炼五彩石。

2.找出表现女娲补天艰难的词语、句子。

3.引导汇报。

4.教师点拨。

三、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句子。

1.天塌情景叠词的运用,如:

“轰隆隆、一道道、黑黑的、熊熊大火”等。

2.冶炼五彩云石动词的运用,如:

“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

3.结尾段抒情、流畅,余味深长。

四、熟读课文,进行复述。

五、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看板书回忆。

六、教师示范部分或全篇,要用自己的话,不背全文。

七、给同桌讲故事,尽量详细,清楚明白。

(提示:为什么补天——怎样补天——结果怎样)板书设计:

31女娲补天

找雨神灭火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的: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大米、台秤、弹簧秤、书、1千克铅块、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    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  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第一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出示电梯图。P31(2)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1、练习册

2、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3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   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出示书上的图片,(梨、公鸡、鸡蛋、猪)

先让学生进行估计,每样物品大概有多重?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二、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铅球重4(  )   篮球重650(  )

乒乓球重(  )   杠铃重50(  )

三、填“〉”、“〈”或“=”。

800克(  )4千克   3千克(  )3000克

2千克(  )1500克  7000克(  )9千克

三、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克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70克,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四、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克,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克,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克。(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馒头重多少克?(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3)你还能提哪些问题?

五、想一想:

一个空杯重240克,1号杯重300克,(1)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2)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各重多少克吗?

六、实践活动:

到食品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请大家利用休息日到商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七、思考题:

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几倍?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八、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九、作业: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6

教学建议 把估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可引导学生估出大致结果,然后用笔算求出准确商,将两次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可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典型错例:

492÷6=712

712

6492

42

7

6

12

12

0

分析:试商错误。

对策:1、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多做“()里最大能填几”的练习。

3、要时刻注意余数的大小。计算过程中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和除数进行比较,只有在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才能除下一位.如果计算的最后一步仍有余数,别忘了把余数和商一齐写到横式上。

评价要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情境估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2页例3

B级(中):

2、教材第24页第6题

C级(难):

3、教材第24页第8题

知识点 322-06除法的验算

教学建议 1、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如,可能有的学生会用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有的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验算。这些验算方法都应该肯定。

2、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评价要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的关系,能对除法进行验算。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5页例4

B级(中):

2、教材第26页第4题

C级(难):

3、教材第27页第7*题

知识点

322-07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建议 1、制成课件,并配上解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

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写出0÷3=0,并领会其中的含意。

2、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评价要点 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8页例5

2、《标准》第79页例14

直接写得数。

0÷5=0÷8=0×5=0÷9=

B级(中):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240×()=065÷()=1

()÷()=0

知识点 322-08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笔算309÷3和420÷3。把正确的与错误的、竖式简便的和不简便的进行对照,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

(1)0起占位的作用;

(2)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得出竖式的简便写法。

2、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

(1)让每个学生自己试算832÷4、562÷4。

(2)让学生解说试算的过程,突出在竖式方框中填0的理由。

典型错例1:

832÷4=28

28

4832

8

32

32

0

分析:在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中,漏写“0”占位。

对策:1、判断商是几位数。

2、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

3、明确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4、针对商中间或末尾漏写“0”的情况进行专项练习。如:对比性练习、改错练习。

典型错例2:

分析:学生对于除法的含义理解得不够,并且容易被除数的数字迷惑,提前用口算进行计算,而不按照除法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对策:清楚除法计算的每一步含义,理解算理,准确掌握算法,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

评价要点 1、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9页例6

2、教材第31页例7

B级(中):

3、教材第33页第3、4题,第34页第6题

分析:在计算上,既有商中间有0的,商末尾有0的,也有一般情况。要求应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但难度不大。

C级(难):

4、教材第34页第7、8题

分析:第7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它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的方法将几种不同的买票方案进行比较,得出合算的结果。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可向学生发问:“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又在什么情况下以团体的方式购票合算?”

第8题将本单元学习的口算笔算除法的内容融于同一个情境中,以统计图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不但练习了口算和笔算,而且学会解读图意,学会看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体会统计图形象、直观的作用。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7

教  学  内  容: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33、34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一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2、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  学  目  标: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学习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获取成功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操作平台、计数器

一、引入课题

1、铺垫

⑴师:一亿就是100000000 。 (板书)   1亿:100000000

⑵师生口述:(    )个一千万就是一亿。

(    )个一百万就是一亿。

⑶关于“亿”,我们还知道什么?通过投影仪,再现课本小知识:

(P4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P4 )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要画3年零2个月。

(P10 )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我们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跳一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42000000 ≈2.4(年)

2.4年就是2年又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一亿次要2年零5个月。

2、引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以亿作单位的数。

上网搜寻“横沥镇”,进入“横沥镇简况”,呈现如下资料: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4.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7亿元,财政收入2.38亿元,各项税收总额1.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1亿元,用电总量4.69亿千瓦时,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为6.21亿元。

师带学生进行资料的了解后,问:这些都是以亿作单位的数,但是1亿到底有多大呢?(学生面带茫然)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实践活动

活动方案及步骤:

活动小组及活动方案

步骤及结果 第一组

一亿张纸有多厚 第二组

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地方 第三组

1亿粒米是多少 第四组

1亿个字是多少

步骤一:

基数的测定(小组合作完成) (师有选择性地)准备100张纸让学生测量厚度,学生测量出:

100张纸约厚1厘米 实地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确立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 数1克米的粒数:

1克米约有53粒 通过查阅超过封底说明,知道五本一套的《十万个为什么》共227千字

步骤二:

推理计算

(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计算器完成) 100000000÷100

=1000000厘米

=10000米 100000000÷4

=25000000平方米

=2500公顷

=25平方千米 1克米53粒

1000克米53000粒

100000000÷53000

≈1887千克

1887千克≈2砘 100000000÷227000

≈440(套)

结果 1亿张纸大约10000米高 每平方米站4个人,1亿个小朋友要站25平方千米 1亿粒米大约重2吨 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共227千字,要440套才够1亿字

三、交流推广

小组汇报,师根据汇报的情况帮学生建立实体模型,感知1亿有多大

1. 引导学生把1亿张纸的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相比

1亿张纸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2. 引导学生把1亿个小朋友站的面积同我镇的面积相比

1亿个小朋友要站25平方千米,我们横沥镇辖区总面积为50平方千米,这样,1亿个小朋友正好站满一半;要站满全镇,则要2亿个小朋友。

结合课本第21页图片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教育。

3、帮助学生建立13亿粒米的实物模型

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 、节药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4、引导学生探讨读完一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如果以一年365天为计,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1825000≈55(年)。 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教育学生要多读书、勤学习。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一亿有多大?一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里人听。简单的说,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一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一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

最后,我们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目。

输入关键字“亿”,搜寻,浏览……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一亿:100000000

1、一亿张纸撂起来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2、一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相当于我们横沥镇面积的一半

3、一亿粒米大约重2吨,全中国每人一天节约一粒,可节约26吨,

如果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来运,要运7次

4、一亿个字要用人毕生来读,如果每天读5000个字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从广度(一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一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一亿粒米的装载 )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一亿张纸叠起来大约10000米高,一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一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学生依然是从一个陌生进入另一个陌生,为了化解这种“山外青山楼外楼,模糊概念几时休”的境地,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一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亿个小朋友可站本镇的一半面积,一亿粒米要用一辆大车来运载,一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间,思品教育(人口危机意识、节约爱惜粮食、多读书、勤学习),网络学习行为(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亦潜移默化于课堂中。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

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

[板书:99分99]

[板书:98分99]

[板书:100分100]

[板书:96分98]

[板书:98分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17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9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2.能力目标

让学生感知“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并借助“韦恩图” 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1.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2.出示表格(表格中是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动物头像)

师问: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能否进行调整,让表格更清楚一些?

二、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好课件吧

http:// 1.学生活动

活动要求:①要能看清一共有几种小动物。②注意分工。③要对本组结果说明理由。2.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后有目的地安排了汇报顺序。

学生评价:这种方案比较整齐,但是不能很清楚地看出有几种小动物。把重复的放在中间,说明重复的是两种比赛都参加了。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参加篮球赛的是几种动物?并用红色笔画一个圈。参加足球赛的是几种动物?并用蓝色笔画一个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画成这样好看吗?怎么办?

运用课件演示成下图:

好课件吧

http://

追问:哪个圈子是参加什么比赛的呢?引导学生在图中写上“篮球赛”和“足球赛”。问: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师指出: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下面,我们用这个图来解决这几个问题。3.看图说明图意。

4.根据图中条件进行计算。

5.比较“韦恩”图与表格之间异同点。

三、读图训练、课堂练习

1.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练习二十四,第1题】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⑦⑧⑩】 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 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实践运用,发展新知(知识的应用,现场报名。)调查本小组同学喜欢唱歌或跳舞的学生情况。

师:利用我们今天学的韦恩图在小组中调查并表示出来(想想,怎么问能最快掌握信息)。

好课件吧

http://(小组长开始组织本组同学“报名”。)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懂得了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10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2、 巩固试商、检验的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3、 灵活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信封1(卡片)、信封2(检测题)

课前交流:

师:“十一”刚过,假期里你都到哪里玩了?遇到了哪些开心的事?

生1: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北京,那里高楼林立,特别繁华,北京真好!

生2:我去了西藏,那里的主人非常好客!

……

师:看来大家玩得都很高兴,我们不仅玩得开心,更要学得开心。好,我们先聊到里吧?上课!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情境引入:

师:沂水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它优美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

独特的人文景观,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远近客商,中外宾朋,留下了无数由衷的赞美。你知道咱们沂水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吗?

生: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雪山彩虹谷、萤光湖、灵泉寺……

(出示彩虹谷图片及相关数学信息)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个关于“十一”黄金周的话题。十一”黄金周期间,为了缓解旅游的压力,县旅游局招聘了33名导游。要把她们每6人一组分到各景点,那可以分成几人?还剩几人呢?同学们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完成。(一生板书,师巡视)

33÷6=5(组)……3(人)

[板书除数>余数]

5

6)33

30

3

2、回顾再现:

(1) 集体订正

(如果学生板书时出错,集体订正;如果完全正确,问一问其他同学,你在计算这道题时出现了哪些错误?)

(2) 你能说出这个算式的含义吗?

(3) 学习了前面3个例题,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到困难的地方?

师:好,针对大家的困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练习

二、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在一座美丽的城堡里住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互帮互助,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你们想不想去这个乐园里看一看?不过有四只小动物给大家出了个难题,解答对了才能顺利参观,你们能行吗?

生:行!

师:这么有信心!真棒!什么难题呢?让我们看一看。你想接受谁的挑战?

1、基本练习

(1)让我来考考你(里最大能填几?)

小兔子小松鼠小狗小花猫

6×<5160>×735>×8×7<43

(2)摘桃子

师:祝贺你们顺利过关!乐园里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呢?一只小猴在摘桃子,能不

能帮它快点摘到?(请用竖式计算,要细心呀)

①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错题。

②集体交流。展示错题,找一找哪里出现了错误?

(师对以上出现的错误进行小结:试商、计算或者书写方面,感谢这些错题及错题的主人,是他们给大家提了醒,出错是你们的权力,但我们要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③找一找。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没有发现除数、商、被除数与左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8

651

6×8<5148

3

师小结:有余数的的中除数和商的乘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也就是最大商几,这时余数小于除数。(板书:小于最接近)

④出错的同学不要恢心,小猴贝贝给大家提供了一次改错的机会,这一次你们能算对吗?好,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上题中学生计算得很好,此题可不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

862975535

师:通过刚才练习,你知道了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谁给大家提个醒?

生1:我知道了试商时,除数和商的乘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

生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生3: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师小结:你们说得很全面,让老师也有很大的收获,看得出大家都是爱学习、爱助人的好孩子!如果小白鸽在投递信件时遇到困难,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它到底遇到什么困难呢?

(3)鸿雁传书

25÷368÷8

39÷557÷960÷730÷9

师:“剩下的怎么办?你们能分一分吗?请拿出信封1的卡片,同桌合作分一分。

师:信件分对了吗?让我们看一看!(请生说一说分的结果,师演示)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生1:我们小组分工,每人三张卡片分一分,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生2:我是口算的。

师:你的口算能力真强!请大家把卡片轻轻地放回信封。有一只小黑鸽比较粗心,今天它做了4道题,没有把握,请大家擦亮眼睛判断一下。

2、综合练习:

火眼金睛:下面的计算对吗?

(1)53÷7=7……4()

(2)46÷6=8……2()

(3)49÷8=5……9()

(4)7×7+4=53()

独立观察,同桌说一说,自由选择订正。

(53÷7=7……4,如果学生能想出用7×7+4=53或53-7×7=4的检验方法更好;如果想不出来可以观察53÷7=7……4和7×7+4=53,你能发现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又懂得了什么?

3、拓展练习:

动物乐园里正在举行猜珠子比赛,让我们快快加入它们的队伍吧!

第22颗珠子是()颜色的;第45颗珠子呢?

(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如数一数;5×5=20,22-20=2再数2个;22÷5=4(组)……2(个),比一比,从中选择你认为简便的方法解决此类题目。)

三、 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刚才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计算时该注意

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自主检测一下。

1、 我会用竖式计算。

22÷743÷672÷861÷9

2、 你能根据下面的数字写出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吗?

62744

3、

山羊伯伯:

小兔子

小白兔把这些白菜都搬回去,至少要几次?

(了解学生完成情况,集体有选择的订正。)

四、 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是否解决了你的困难?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2、 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就要学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49页主题图)你能利用它自编一道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进行得非常愉快,希望有机会再来共同学习。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

33÷6=5(组)……3(人)

除数>余数

5

6)33小于

30最接近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荷花 篇11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年10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4

授课课题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基本内容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掌握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口头叙述的表述能力;培养良好学习情绪以及乐于动脑,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综合法分析两步应用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初步熟知课

计 一、初步感知

1、猜玩具个数

今天,李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些动物玩具。红盒子里装着2个动物玩具,猜猜黄盒子里装了几个动物玩具?(指名猜)

只要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就能猜对了:黄盒子里装的个数是红盒子里的2倍。(再指名猜)你怎么想的?

两个盒子一共装了多少个?

2、验证

打开盒子验证玩具个数。

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李老师相信接下来大家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玲玲妈妈带着玲玲去去买衣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齐读两个条件)

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提问,问到“上衣多少钱”时,请学生口头解答,老师板书出算式)。

2、教学例题(1)

(1)理解题意

妈妈想考考玲玲,问道:“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你能理解“一套衣服”的意思吗?(指名说)

(2)画线段图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听过吗?

我们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画线段图),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画多长呢?(指名说,然后再画)

为什么画3份这样长?(指名说)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衣服一共要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括号和问题)

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3)解答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老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比较,提示课题

这题和刚才那题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这题要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5)第二种解法

要求“一共要多少元?”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再指名说,老师板书)

4从哪里来?懂的小朋友先和同桌说说。(指名说)

3、教学例题(2)

(1)理解题意

妈妈还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谁来读读问题。(指名读)

(2)线段图

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你能指出是哪部分吗?

(3)解答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指名板演。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二种解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指名说)

2从哪里来?

(5)比较

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三、练习

1、P49(1)

出示汽车图,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P50(2)

出示情景图。(本子2元,水彩笔的价钱是本子的8倍,铅笔盒的价钱比本子贵16元)

3、编题练习

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应用题。可以用老师提供给你的条件,也可以根据平时买东西的经验,说个条件再编。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8月29日

周次 1 课次 2

授课课题 练习五(1)

教学

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题校对

计 一、导入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完成P51(1)

口算卡片出示。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再比较前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明白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

2、完成P51(2)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一人操作,一人口算,再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三、综合题练习

1、完成P51(3)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书本上用“○”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交流订正。

2、完成P51(4)

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3、完成P51(5)

要求提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

指名提问,并口算出结果。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四、练习小结

作业 P51(5)

板书设计 练习5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6

授课课题 练习五(2)

教学基本内容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补条件,提问题

(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

二、应用题练习

1、完成P51(6)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2、完成P52(7)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3、完成P52(8)

看图理解题意。

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组织提问。评评谁提的问题好。

4、完成P52(9)

看图理解题意。

选择你想购买的体育用品,再自己解答问题。

组织交流。

5、完成P52(10)

独立完成,交流估计方法。

集体订正。

三、讲解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

组织分组讨论。

尝试写出相应的算式。

交流。

作业 P52(8)

P52(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8

授课课题 24时记时法

教学

基本内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实物展示,联系生活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课前认识钟表,日历

计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复习旧知

谜底:钟

你们认识钟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1)在钟面上拨出一个整点时刻。让学生说说是几点。

(2)请学生拨出起床的时间,并说一说。拨出吃午饭的时间,说一说。

(3)说说一日有多长。1日=24时

2、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小明看节目预报知道星期六有《大风车》的节目,他急忙告诉了好朋友小红和小强,他打电话让他们星期六六点半准时收看中央台。可是星期六的早上小红和小强一早就等候在电视机旁,等了很久,还没看到《大风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让学生拨出《大风车》播放的时间。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说?

3、导入课题。

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讲解0时到12时

24记时法是怎样记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盼望以久的新年钟声是在什么时间敲响?请生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说明,这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在线段图上写出)

24时记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

新的一天开始了,(继续拨时针)接下去是几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一步一步往下拨,让学生边看边说,2时、3时……6时。(在线段图上依次写出,其中板书2:00,其他让学生学写)天亮了,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该起床了,7时,吃早饭了……中午11时30分,我们该吃饭了,中午12时。问:这个时候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几小时?

下面开始走第二圈,把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位置。问: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用24时记时法,我们可以表示为13时。(在线段图上注出)

2、讲解12时到24时

再拨到下午2时,这时24记时法可以怎么表示呢?让学生说说。(线段图上写出)这一部分不急于给学生说时道理,而是让学生感知,自己感悟出记时的方法。

接着往下拨,指向2点30分,问:下午2点30分用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板书14:30)

时钟在往下拨,到7点,让学生说怎样表示。这时,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宿舍。时间一晃就到了20时,也就是我们说的晚上几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为晚上12点,用24时记时法是几时呢?

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在时间线段上找找普通记时法和24时时法的联系。

明确: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针在走第二圈时,就把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时刻分别加上12。

想一想,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同桌说说怎么想的。

3、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

把小明看的节目预报用普通记时法说一说。

4、交流,练习

出示情景图。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说他们都在做什么。

试着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来。

交流订正。

三、练习

1、完成P54(1)

出示情景图。

说说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营业,下午几时几分停止营业?

2、完成P54(2)

出示情景图。

说说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看火车票。弄清13:37开的意思,回答所提的的问题

3、完成P54(3)

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

4、完成P55(5)

5、完成P55(8)

四、课堂小结

P55(4)、P55(6)、P55(7)

读一读“你知道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29

授课课题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 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节目预报表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找寻节目预报表

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二、新授

1、教学整时的计算

出示节目预报表。

说说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各要多少时间。

思考“六一剧场”播放了多少时间。

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2、教学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

思考“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时间。

出示时间线段图。

在时间线段图上找出8:50和9:30。

交流怎么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再算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一共播放了40分钟。

(2)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三、练习

1、完成P57(1)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2、完成P58(2)

看图理解题意。

先估计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再计算实际营业的时间,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1)百货商店:9:30到20:30是11小时。

(2)快餐店:6:00到9:00是3小时,中午11:00到1:00是2小时,下午5:00到8:00是3小时,合起来是8小时。

(3)超市:周一至周五8:00到22:00是14小时,周六至周日9:00到23:00也是14小时。

3、完成P58(4)

看图理解题意。

思考解决方法。

有两种方法:

(1)先算第一天的时间晚上8时到晚上12时是4小时,再算第二天的时间凌晨0时到清晨6时是6小时,合起来是10小时。

(2)也可以假设从第一天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早上8时,共睡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是10小时。

看懂火车时刻表,弄清到达和出发的时刻,明确“运行”和“停靠”的含义,再计算经过时间。

4、完成P59(5)

P58(3)

读一读“你知道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9日

周次 9 课次 30

授课课题 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

基本内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结合实际,能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www.xkb1.com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1、了解小华的作息时间表

出示小华的周末作息时间表:

6:30起床

6:40-7:00早锻炼

7:00-7:30吃早饭

7:30-8:10做家务

8:10-8:40做作业

8:40-10: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0:00-11:30看课外书

11:30-12:00吃午饭

12:00-13:10午睡

13:20-16:20参观动物园

16:20-18:00看电视

18:00-18:30吃晚饭

18:30-20:00制作航模

20:30睡觉

从这表中了解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说说,自己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受到哪些启发。

2、解决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2)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制作航模呢?

(3)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制作一张时间安排表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哪些方面与小华的安排相近,自己还准备安排哪些活动,然后各自设计一张时间安排表,并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得更合理、更有意义。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www.xkb1.com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31

授课课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基本内容 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发长自己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画,都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看了这些美丽的画片,你有什么感想?发现了什么?

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

3、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揭题)

二、猜想验证,归纳发现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2、操作验证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反馈

4、归纳

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5、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好朋友,它们之间有干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课标第一网

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板书: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图形边角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32

授课课题 认识周长

教学

基本内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复习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1、初步认识周长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周长。你能猜猜周长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

拿出数学书,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

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

出示游泳池的图片,你能指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学具盒面的周长在哪里。你能知道它的周长有多长吗?想办法算一算。

交流算法。

(2)三角尺的周长在哪里,你能算一算吗?

(3)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想办法算出树叶的周长。

学生交流算法。

先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再实际量一量,算一算,然后交流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沿着图形的边描出一周的边线,增强对周长的理解。

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图形的周长。

然后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作业 完成P66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上一篇:聆听作文500字下一篇:主要经济管理人员管理办法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