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 《母亲》影评

2024-07-08

韩国电影 《母亲》影评(通用14篇)

韩国电影 《母亲》影评 篇1

本片片首以母亲独自在荒原走,似乎在逃跑躲避着什么,然后随着背景音乐渐渐响起,母亲慢慢跳起了舞,母亲的表情诡异,透漏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仅片头就让人感觉到本部影片中复杂纠结的情感,又透着些许恐惧。

接着又是母亲在切草药的画面,一刀又一刀,可是母亲的注意力都在在外面玩耍的儿子泰宇身上。泰宇被车撞倒,母亲奋不顾身的跑过去,甚至忘记自己也被刀切伤…从影片最开始,就表达出这位母亲以儿子为中心,甚至忽略了她自己,强烈的表现出她为儿子奋不顾身的伟大母爱,也预示着她后来为儿子做的那一切。

开篇的小故事,也告诉了我们泰宇是一名智障,可能也就是因为他是智障,母亲才更加关爱他,视他为唯一的精神依靠,过度的关心他,溺爱着他。生存在社会底层的他们,痛恨被歧视,尤其是泰宇,只要有人说一句“弱智”他就会很冲动,即使他根本不是对手。影片一共出现了好几次,因为“弱智”两个字,泰宇就会由木讷突然变得很暴躁。于是这也就不难解释泰宇做出后面的事情。

对于智障的泰宇而说,进警察局是一件光荣的事。他渴望被大家认可,渴望得到大家的尊敬甚至是敬佩,如果没有钱能让人尊重,那就需要通过力量的表现,通过畏惧也是可以得到尊重与认同的,他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后来他才会对杀人一事作出那样的认罪供词,“我也可以变坏的。”他的意思其实是说,他也是可以变得让你们畏惧,让你们尊重的。只可惜,他们不懂…

他渴望被认同的想法,使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女孩的时候就跟了上去。但女孩第二天却死了。可怜的泰宇被抓了去,又稀里糊涂的认了罪,母亲说什么也不相信泰宇是凶手,她拼尽全力去查找事情的真相,在请的律师不靠谱辞掉之后,她决定一切靠自己,要替儿子找回清白。

经历了一番煞费苦心的寻找,就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案子要破了,真正的凶手就要浮出水面,影片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凶手其实是泰宇!母亲听到这里,过于激动,竟然失去了自我,害怕唯一的目击证人说出实情的真相,疯狂一样的杀死了捡破烂的老人,恐惧至极的她又烧掉了老人的屋子毁尸灭迹。而就在这时,警方通知她,真凶是一位日本孤儿,也是智障。她的儿子无罪释放了…当得知这名孤儿连母亲也没有的时候,这位母亲失声痛哭,她是在为她自己深深的自责,害了另一个无辜的孩子。而片中的泰宇一直都不知道就是他杀害了那个女孩。其实也只是那女孩的一句“弱智”,而这句却不是说泰宇的,只是那女孩在说她自己,而对于这两字过于敏感的泰宇,讲女孩丢过来的石头狠狠的丢回去,没想命中女孩的要害。拨不通电话的泰宇,想让别人知道女孩的危险,将女孩拓到了房顶,目的也是为了让大家看见,但不是炫耀。一切似乎都可以被解释了,一切疑团都已经化开。在感叹这曲折的故事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高度歧视下的不被认可感。这影片也从另一种角度告诉我们,类似智障的这种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应该被关注,被认可,被给予关爱。如果所有人对他们,对那些处在社会底层中的人们都不报以歧视,而是关怀与爱的话,相信这种悲惨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影片结尾和片头相呼应,也是母亲那奇异的舞蹈,实是母亲的心灵独舞,一种内心感受的行为表达。最后,母亲没有被警方发现,也没有去自首。母亲又和儿子一起了,不过做出牺牲的是无辜的拾荒老人和日本智障孤儿。结尾处,母亲为自己扎了那个可以忘记不愉快的回忆的穴位,希望能减轻她的痛苦,和车里的人一起欢舞起来,融在了人群里。

韩国电影 《母亲》影评 篇2

《乡愁》可能是塔克洛夫斯基最晦涩难懂的一部电影, 需要观者反复观看与揣摩才能领悟其内在情感, 但这又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自己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悟, 对电影中道具的陈设、人物之间的关系, 空间的穿插交错又有新的理解, 作为一个被流放的俄国导演, 对故乡与童年的怀念成为他心中最柔软也最痛的部分, 落叶无法归根, 自己的灵魂无法得到归宿, 也许这就是一个艺术家最大的无奈与痛苦, 就像影片虽然是在意大利拍摄的, 但在政治上、情感上、道德上都是俄罗斯的情感基调, 电影当中的一个片段:当诗人安德烈和他的情人回到酒店, 他自己回到房间, 翻开书, 隐隐约约听到房间角落传来的弹珠声, 这声音就像牵引的丝线一样拉开了诗人记忆的盒子。都说声音和气味是有记忆的, 塔克洛夫斯基也许正是运用声音引导观者进入诗人的回忆, 加上书中夹的一把缠有女性头发的梳子, 象征着诗人对母亲的回忆, 一下把酒店房间这个现实的空间与自己的回忆重叠起来, 窗外连绵的阴雨和房间昏暗的光线在全景镜头下显得悲凉与阴郁, 当狗从房间一侧出现在诗人床下躺下时, 我的心里为之一震, 狗是忠诚的代表, 它的出现打破的阴郁的氛围, 给人一些暖暖的安慰, 产生了对诗人乡愁怜惜的情愫。在诗人的梦境中出现了母亲与他的情人的拥抱以及趟在床上怀孕的妻子, 三个女人绝美如同俄罗斯的油画一般, 而她们也正是诗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她们之间关系的互动与空间的穿插, 使电影的画面充满了唯美而忧郁的诗意, 让观者跟随着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他童年的农家村社, 导演完美地运用了长镜头的缓慢移动, 展现了如同梦境一般的氛围, 如同油画一般地质感和唯美, 强调并加重了诗人乡愁的浓度。

如果说诗人在酒店房间的回忆是内向型地向观者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么他去拜访多梅里克家的场景就是向观者呈现出外向型的比较了, 诗人拜访多梅里克, 是两种观念的交谈, 可以看成是两种文化的对接, 虽然各有各的极端, 却源于相同的根源, 我想这样的根源或许就是信仰。当诗人进入房间, 呈现在眼前的是俄罗斯乡村小溪的景象置于意大利民居的空间内, 这种空间的重合也寓意着诗人与多梅里克殊途同归的情愫, 两种文化和意识的重叠与融合, 这时背景音乐再次出现了诗人童年回忆中的锯齿声, 声音再次带领观者进入诗人的回忆, 而深沉的交响乐把电影的情绪渲染地凝重与庄严, 暗示了诗人与多梅里克潜意识里化不开的关系以及情感对照。多梅里克在外人看来是一个疯子, 他把自己的家人关在家里7年不见天日, 常人与他无法交流, 也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相应反应的其实是多梅里克对外界人和事的绝望与恐惧, 在他看来, 外界才是疯狂的, 就像一个自闭患者一样, 他有自己的次序与规则, 把家人关在家里是他对自己家人的一种保护, 这种极端的情绪恰恰和诗人内敛和含蓄的情绪形成了对照, 但本源却是相同, 所以, 在世人都不理解多梅里克这种极端的做法的时候, 诗人却能理解他, 两者关系的微妙之处在导演的镜头与空间安排以及道具的陈设上都给予观者以暗示, 也为多梅里克以及诗人各自的命运走向做了铺成。

多梅里克在广场自焚的片段可谓是整部影片的高潮, 也是最为震撼我的片段, 导演在场景的安排上独具匠心:镜头采用全景式, 人物散落在广场的阶梯上, 静止由于一座座雕塑般, 而唯独两个人物向上与向下得穿插走动打破了静止的空间, 我不得不惊叹坦克洛夫斯基的才华, 在近30年前能拍出如此前卫的电影, 迄今在电影史上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安排的广场上的人物角色形形色色、光怪陆离, 或冷漠、或嬉笑、或神经质, 就像现实中普罗大众的缩影, 面对多梅里克以死对命运的抗争, 他们表现出了看客般的漠视与无情, 这也是多梅里克精神世界的反应——外界才是疯狂的, 他们才是疯子。我想多梅里克在点燃自己的那一瞬间, 内心是逾越的, 就像他朗诵的诗歌:哦, 母亲, 哦, 母亲, 空气是如此的轻盈, 您一笑, 它就更加轻盈了。伴随着欢乐女神的背景音乐, 一个火人纵身而落, 每次看到这里, 我总是抑制不住地热泪盈眶, 这是多么悲壮的绚丽呀, 逃离了炼狱, 灵魂得到了升华, 终于得到自由。

多梅里克的死, 也许抽掉了诗人灵魂最后的慰藉, 就像他自己所说:我已经达到极限了。他一生在渴望自由, 但始终没有得到自由, 他背负不了自己命运的沉重, 始终无法逃离那烟雾弥漫的乡愁, 当他手持蜡烛直至心脏病发时, 耳边传来了亲人的恸哭声, 也许这一刻, 诗人的灵魂回到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 这是影片的结束场景, 也是凄美得让人流下眼泪的场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农舍安置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教堂内, 空间的重叠也是回忆的叠加, 诗人与代表忠诚的狗并俯在水塘前, 镜头逐渐拉远, 诗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缠绕一生而无法找到解脱出口的乡愁情愫也终于得到了慰藉。

看过很多表现思乡情绪的影片, 它们或基调温暖、或忧郁, 但没有哪部像坦克洛夫斯基的《乡愁》让我情绪这么久久不能平静, 长镜头的移动充满了叙事性, 人物关系的安排都有它特殊的含义, 道具的设置都与“乡愁”这一主题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镜头的取景更是犹如油画般唯美, 所有电影元素的组合恰到好处地为导演的思想服务, 让导演的“乡愁”情愫感染着每一个观者的心理,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乡愁”, 它们或是经历不同, 但童年的经历是每个人的原本, 它将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所以, 我才会在看完电影之后老是做一些关于自己童年的梦, 《乡愁》已经感染到我的灵魂了, 我想很多观者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一般电影之所有成功, 就是能够感染人的灵魂, 迸发出最内在的情感, 而塔克洛夫斯基以他高超的技巧和真挚的艺术情怀征服了我的心,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 只有忠于自己的灵魂, 忠于自己的信仰, 才能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到他人。

摘要:最近晚上老是做一个梦:自己穿过长长的斜坡, 周围全是雾气笼罩, 前面出现一排小平房, 屋前藤椅上坐着个胖胖的老太太, 身旁依偎着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 空气不透, 时间很慢, 我走过她们, 就像两个空间自然交错, 走进小平房, 屋内的陈设如此熟悉, 甚至能闻到它的气味, 感觉自己并没用走动, 空间在推移着我前进, 厨房在视线尽头, 胖胖的老太太已经在做饭了, 我和想和她说点什么, 但总是这个时候就会醒, 心里空荡荡的, 我知道外婆已经离开我16年了, 小平房也拆了, 此生我再也回不去了, 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 有些后悔选《乡愁》这部电影来作为影评作业, 它勾起了我太多对童年的缅怀与记忆, 对至亲思念的痛苦又被挖出来了;但又必须而且注定要选择它, 我何尝忘记过从前, 有时想想, 可能在我弥留之即, 都会再回到我童年的时间和空间当中去, 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乡愁”。

电影《跑出一片天》影评 篇3

它讲述了李小天是一个善于跑步的孩子。小天的爸爸李飞雄没文化,一直以卖砂锅为生。他希望小天在班级和学校里成绩能够名列前矛,赢在别人前面,通过学习变得有出息,不要像他一样每天为别人做砂锅,像自己一样没有出息,所以经常教育小天要多学习。在学校里,因为小天身材矮小,即使有体育方面的突出才能与成绩,就算一次次超越他人,也进入不了田径队,接受不了专业训练,还经常被同学们讥笑甚至被称为“矮冬瓜”。他很气馁,为了自己的愿望,为了不被同学嘲笑,为了赢回自尊,小天下决心在跑步方面超过别人,他代替叔叔去给爸爸送沙锅外卖,最后和大眼仔赢下了夜跑之王,发挥了自己很久以来的潜质。之后,大眼仔对他进行了专业的训练,平常,他经常边学习边进行简要训练。虽然没有校田径队那么整齐划一,但却让李小天进步。在有一天训练中,一个同学因为自己跑得很快,故意去羞辱李小天,说他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正是因为这位同学的一席话,使李小天更加努力与大眼仔一起训练,即使高强度训练再苦再累,汗水再多,李小天都努力坚持下来了,他终于获得了进入比赛的机会,可对手马晓却比他成绩要多出两秒左右,他做了什么呢?更加努力训练,并且在最后冲刺关头跑赢了马晓,赢得了冠军。但这对于小天来说其实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他还要继续努力训练,争取拿下一个又一个冠军。

在比赛结束的时候,李小天看到了垂头丧气的马晓同学,他并没有像之前马晓同学羞辱他那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微笑着走到马晓面前,安慰马晓同学,并同他击掌、握手,相约下一次在一起比赛。李小天同学虽然曾被马晓同学羞辱,但他并没有任何不满,而是将这种羞辱化作激发自己的力量,努力前进,跑得更好。他安慰马晓同学,不仅说明他大度,他更是善良的。

这部影片之所以说是一部励志影片,是因为它教会了我们许多哲理,而这些哲理,却隐含在一个小学生励志跑步,努力奋斗,不怕吃苦的小事中。

首先,李小天同学可以赢得比赛,他的天分是一方面,其次他很努力的训练,从替叔叔偷偷送爸爸做好了的砂锅外卖,到遇见,结识了大眼仔,和他一起训练,接受专门的高强度训练,即使项目再多,再苦,再累,他也为了跑步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与他勤奋训练、不怕吃苦的训练十分不开的。

不过我认为他能赢得比赛,不仅靠自己,更因为有大眼仔正确的指导培训,使他进步飞快;有家人、老师、同学们等那么多人的支持。所以说明成功需要他人正确的指点,需要他人的支持,同时更要游戏机辛勤的历练,努力,为之奋斗。

怀揣梦想,为之奮斗,不怕吃苦,努力追求!——只为心中的梦想

李小天同学之所以会有那么强大的跑步决心与动力,自然是与他人的不懈、羞辱有关,因为身高,老师、同学不相信他,父亲却又只想他好好学习,不相信他会跑步。可是,正是因为这么多人的看不起,这么多人的不懈,他被激发,他要让不懈的人看一看自己是可以的,他想证明给所有人看:身高低,又怎样?我努力了,我肯定可以跑好,我要证明给你们看,身高不算什么,我就能跑得很快!也正是:不借别人的光自豪。当然,结局是成功的,这也是全片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输在起跑线上,赢在终点!

李小天同学起跑比别人慢了8秒,观众因此都失去了信心,但是,他在冲刺关头,却通过支持激发出正能量,超越了马晓,夺得了来之不易的冠军。这说明起跑晚没关系,只要后来冲刺,拼搏努力赶上,仍然会赢。就好比许多同学学习,之前漏洞比较多,可只要即使认识到了,并努力查漏补缺,一定可以超越自我,赢得“终点的胜利线”。再比如,大家身上的不足,既然发现,努力改正,依然是可以“赢”的。

其实,这个赢在终点,不一定是让别人输给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巨大飞跃,这,才是真正的“赢”。因为,我超越的曾经的那个自己!

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篇4

——观《我的父亲母亲》有感

一部简单平淡的电影,只有黑白的现实和彩色的回忆。张艺谋采用倒叙的手法,让观众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依然被电影本身的魅力所触动。

一部1999年推出的剧情电影,章子怡把那个对心爱的人倾心倾力羞答答的昭娣演绎的异常生动,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还有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执着爱情。

张艺谋就是有这样一种才能,可以让书本上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不是用高超的拍摄技巧,缜密的叙事情节,而是用心将观众感受到的一丝丝情感无限放大。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获得了200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9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章子怡也因此一炮而红,变身为第一代“谋女郎”。

初恋,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事,而当电影中盛子的父亲为给村里的学校借钱修房子而在冰雪天中奔走意外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那令人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盛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而这也正是我所体会到的。

母亲乳名为昭娣,年轻时是三河屯里远近闻名的美人,经常有村里的男人上门提亲。昭娣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了三河屯里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在盛子的父亲第一次来到村里任教书先生的那天便暗恋上了他。在村里的男人们忙着建学校的时候,昭娣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心上人的教室;为了听到他教学生的朗朗念书声,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心上人的注意,昭娣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终于,昭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男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却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昭娣特意为他做的蘑菇蒸饺没吃上,就被县里的人带走了。昭娣知道后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然而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碎了,就连心上人送的信物红色发卡也掉在路上。但昭娣却坚信,洛老师一定会回来,因为他答应过自己,一定会回来。昭娣找回了红色发卡,请技艺精湛的锔碗匠补好了青瓷碗后,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家里年迈的瞎妈妈阻止不了昭娣的决心。她蹒跚着上路了,却昏死在途中,幸好被路人及时送回,执拗的昭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回来了,昭娣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

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从此,一对璧人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安逸的小山村里,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直到教书先生意外过世,也就是影片开头的部分。昭娣仍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每天在小学门口看着,她期望能再看一他眼,哪怕一眼也好,没日没夜地为去世的老头亲生织盖棺布,就像当初为他织“房梁红”一样用心。盛子知道母亲的心意,知道母亲绝不会放弃将父亲的遗体从医院太平间抬回来的心愿,只为让父亲记住回家的路。记住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沟渠,记住每一条自己曾经为他奔跑的山路,记住他们两个人的爱和回忆。在影片的最后,盛子在回县里之前,请求来到父亲曾经教书的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教授一堂课。他站在父亲曾经站过的讲台上,念着父亲第一次来教书时做的一首“识字歌”,而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当初一样,悄悄地站在教室外的栅栏边,凝望着,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青年时代,偷偷撇着自己的心上人。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一部缓慢宁静的爱情电影。影片的色调好似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印象中,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坚定,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拧劲。

十八岁的美丽少女,一双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

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对他好,悄悄注视他,给他做好吃的。

穿上新的漂亮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的情节,干净的故事,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而眼泪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第一眼,只凭自己内心深处的悸动,就好像有个声音在心中告诉自己:“是他,就是他”;又好像是有一双手轻

轻拂过你的心,痒痒的,酥酥的。至此之后,所有的人都是将就,唯有他,是心中最初的爱恋。凭着爱情的冲动,可以为他做任何事,在任何时候都想再他身边,哪怕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便满足了。

在这些年来的日子中,每个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也许在以后,这个人不会属于自己,但只要曾经爱过,喜欢过,便足够了。毕竟,有些人,有些事,是记忆中无法拥有,却深深怀念的。而昭娣应该庆幸,因为在自己生命中的40年中,都有过心爱的人陪着走过,虽然年华已逝,岁月不再,但爱情始终不曾老过。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5

在跨越新世纪的时候,张艺谋导演为我们奉献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融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海明威曾说过:“世界上只有爱情和战争值得一写。”法国著名导演克劳德·勒卢什说:“我认为世界上只有爱情值得一拍。”初恋是人生最美最难忘的记忆,或美好或忧伤。虽然现代人对爱情的看法和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那种纯纯的爱情还是很多人都向往的,特别是每个人的初恋。在我们八十后的这一代人里,已经很少有这种爱情了。张艺谋导演在世纪之交用怀旧的姿态向我们这一代讲述了自己父辈那个年代的爱情。那个年代已经结束,随之那种爱情也不复存在。在对时代进行缅怀的同时,又是对古典爱情的一次情祭。

本片先在2000年的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随后又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再多的奖项也比不上我们对他的喜爱。《我的父亲母亲》向大家讲述了一段纯粹的、纯朴的、纯真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影片一直在颂扬这种爱情,情祭这种爱情,质疑和反省现代城市文明。其中又包含着尊师重教的主题,为乡村教师唱响赞歌。

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奔丧期间,儿子充分感受到了纯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让儿子想起了听说过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故事:年轻时母亲是村里的美人,与来村子教书的年轻老师——父亲,一见钟情。母亲用家传“青花瓷碗”为记号,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通宵为他织“红”,每天聆听他的朗诵声,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父亲和母亲相爱了。然而父亲被打成“右派”被带走,母亲就一直在回村子的路上等待父亲回来„„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表现现在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在时画面中感伤。第一段现在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爱情。第二段现在时着重与子辈与父辈的亲情,乡亲对父亲的敬畏之情。中间的彩色大段落是对年轻时父亲母亲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的歌颂。这一大段落又可以分为四小章,讲述着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历程:首先是相识,其次是暗恋,然后是相爱,最后是等待。四个章节就像四段乐章为爱情奏响赞歌。影片处处透露出“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影片中的场景选择在了一个自然的、未受污染的、与世隔绝的北方村庄。这里有广阔的田野,起伏的土丘,大片的白桦林,蜿蜒曲折的小路,成群的牛和羊,又有纯朴善良、尊师重道的乡亲们,还有仿佛是美与爱的化身的主人公——我的父亲母亲。母亲招娣是这个村子里最美的姑娘,纯朴勤劳善良,与失明的外婆相依为命。纯情的母亲对来村子教书的父亲一见钟情,开始时羞涩于爱情的表达,以一种最纯朴的方式——为心爱的人做最好吃的“派饭”,传递着暗恋之情,又通宵为他织“红”,为了聆听他的读书声绕道前井打水,偷偷看他送学生„„后来母亲终于与父亲在小路上邂逅,母亲已经忘乎所以。在第一次打水中,母亲勇敢地邀请父亲到家里吃“派饭”,这样父亲与母亲相爱了。向张艺谋的其他影片

中的女性一样,母亲有着对爱的执着、勇敢、坚定、狂热。在父亲被打成“右派”送走后,母亲执着地追逐送“爱情之餐”;坚定地不畏风雪等待爱情;狂热地带病去县里找父亲。母亲的这种勇敢自由恋爱在村子里开了先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父亲是文明知识的代表,在父亲身上透露着博大的爱——爱文化,传播文化,教书40于载。面对母亲爱的付出,打动了他的心,与母亲相濡以沫,一爱就是40多年。父亲培养儿子读师范,继承知识文化的传播。我们最后看到儿子传递着这种爱,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我的父亲母亲》的英文名叫做“THE ROAD HOME”,回家之路。影片也在不断地强调这路。这是怎样的路?村子与外界连接的路,父亲送学生放学的路,母亲与父亲第一次邂逅的路,母亲追逐父亲的路,等待父亲归来的路,抬棺要走的最后一段路。它一直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这路又是父亲与母亲的“爱情之路”,它见证了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又象征了父亲与母亲爱情的曲曲折折。

在影像方面,张艺谋与侯咏的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完美。在唯美的充满意境的诗化的镜头中,处处氤氲着温暖与生机。在表现年轻母亲的时候,镜头绝大多数用了特写景别。把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那种少女怀春的心境,充分流露出来。母亲在不远处望着送去的“派饭”,是否到了父亲的手里,那种对心上人的关爱,纯朴的爱情表达方式,通过特写让我们认识了母亲的纯情。母亲每次看父亲时的那种腼腆,聆听父亲读书时的享受,母亲年轻时的美貌、朝气,都在这些特写中一一展现。

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运动镜头。母亲在山间、在田野、在林中奔跑追逐的镜头,是影片中最多最美,也是最具动感的镜头,有着自然的生命蒸腾出来的气息,还有着一种对爱情狂热的追寻。影片中主要出现了七次母亲奔跑。第一次是在母亲初见父亲,两个人的视线相遇后,母亲少女的心被触动,欢腾的像小鹿般奔跑在路上。第二次,母亲在一片金黄的白桦树林中偷看父亲送孩子放学时的奔跑,这时的动作被慢放,在母亲的主观与客观镜头交叉剪辑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那种执着、腼腆的暗恋。第三次出现在父亲离村后,母亲追逐父亲的马车而去,这也是最激烈的一次奔跑,代表爱情信物的“青花瓷碗”打碎了,“爱情之餐”蒸饺掉在了地上,连父亲送给母亲的定情信物“红发卡”也跑丢了。这段奔跑我们可以称它为“奔跑冲突”。最后,“青花瓷碗”补好,这象征着破镜重圆,并且暗示父亲与母亲可永世不再分离。“红发卡”也找回,象征着爱情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回,也终究会找回。第四次奔跑是父亲走后,母亲相思中感觉听到了父亲的读书声,就立刻夺门而出,跑向学校,这种等待爱情的焦急心情充分表露。那么接着就有了第五次,母亲的行为感动了上苍,父亲为看病中的母亲偷偷回来,母亲大病初愈得到消息立刻跑向学校,我们看到母亲身体虚弱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又有主题音乐的烘托,我们都为之动容!第六次是年老的母亲又听到了熟悉的读书声,我们似乎看到了母亲像年轻时一样奔跑起来。最后一次出现在影片结尾,是第一次奔跑的重复画面,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来到了父亲与母亲爱情的开始。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将过去与现在很好的隔开,彩色的过去表达了过去时光的美好、五彩缤纷,对父亲与母亲爱情时光的赞扬。现在为黑白,带上了父亲死后的悲凉,又衬托出了过去美好的彩色。在彩色画面部分,色调上处理成暖调,透露

出这种温馨与生命的朝气。画面色彩绚丽丰富,黄绿色的田野,金黄的白桦林,白色的树干与羊群,湛蓝的天空,深蓝的棉衣,还有服装上各种细小的色彩。影片还是着重突出了红色,这次红色成了爱情的象征,红围巾,红棉袄,红布,红发卡,红剪纸。红色在片中还流动起来,母亲的每次奔跑都是红色在流动,更增添了这奔跑时的动感。

光线又赋予画面活力。年轻母亲总是被一团黄色暖光包围着,显得那么娇美可爱,朝气蓬勃。室内场景“暗—亮—暗”的影调布置,晨、夕黄色暖光笼罩下的大自然,无不显现出一种和谐唯美。又有灿烂明媚的阳光不断射入镜头,产生七彩光斑,这光斑又照衬着母亲,既美化了画面又使母亲倍添少女的青春活力。朴素的美不是靠化妆而来的,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光塑造得。

在影像的技术处理上,几个段落应用了大篇幅的影像叠化。像在母亲望着不远处的“派饭”是否送心上人拿走时,一份份饭被拿走,又吃完送回的镜头不断叠化,还有母亲苦苦寻找“红发卡”时在路边等到父亲回来时的叠化运用,都表示着时间的跨越,时间上的积累。在抬棺这段画面的叠化,把这种送殡队伍的气势表现出来,又把这种追念之情,对爱的回报、爱的颂扬抒发了出来,一种诗意的延续。

配合影响运用出色的音乐。用管乐奏出的主旋律贯穿于整部影片。语言对白少,而音乐运用多,使整个影片的抒情之意、诗化风格,完全烘托出来。情绪往往被音乐带到最高点,沉浸在这种悠长感伤地氛围中。这首由三宝作曲的主旋律音乐像极了《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主题音乐,中国的管乐的演奏不亚于苏格兰风笛的运用,再加上影片开头,家中《泰坦尼克号》海报的出现,仿佛告诉观众这是中国版的中国人自己的《泰坦尼克号》,拥有同样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影片的开头以儿子“我”的第一人称进行旁白叙事,把观众引入故事中。在黑白影响的现在时,儿子看着父亲与母亲合影的旧照片,想起了听到过的父亲与母亲年轻时的爱情故事。接着转场,黑白照片叠化成了彩色的小路的空镜头,完成时空跨越,主旋律音乐跟着想起,进行情调上的渲染。影片结尾,年老的母亲听到读书声跑到学校,是儿子在做父亲生前的事儿,母亲感慨万千,这时年老母亲的画面与年轻时的特写画面叠化,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少女时的母亲,感叹时光的流逝。儿子读书声又与父亲的读书声重叠,这是穿越时空的交流,在子辈与父辈之间。镜头最后又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纯真年代,母亲看着父亲送学生放学,爱情的主题与尊师重教的主题又一次得到升华。母亲初见父亲后的欢快奔跑的大远景,最后奔跑定格。导演带我们回到父亲与母亲爱情的开始,又是对那种爱情祭奠的开始。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响起,用了女声气音咏唱出来,把情祭的主题尽情渲染,把情绪推向高潮。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6

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表现现在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在时画面中感伤。第一段现在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爱情。中间一节是对年轻时父亲母亲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的歌颂。这一大段落又可以分为四小章,讲述着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历程:首先是相识,其次是暗恋,然后是相爱,最后是等待。影片处处透出“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电影里的场景一如张艺谋一惯的特色,细节的刻画,故事的描写都相当出色。影片的一大特色就是画面拍的漂亮, 令人赏心悦目. 这位曾从事摄影工作的老导, 在拍摄《我的父亲母》片时, 大胆启用新人, 既执着披露了自我光辉, 又不忘推崇演员的个人才华. 我对有个场景印象特别清醒, 当蒂儿在漫山遍野的枫叶中飞舞, 红领巾在脖间飞舞,像小鹿般轻捷, 像蝴蝶般缭乱,周遭满是光与影的重叠, 交替, 色彩流畅浪漫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只觉得整个心都要为那片金黄呼之欲出了.

电影的开始是美丽而又深厚的。一开始深深的大雪之中,母亲痛不欲生一场大雪随着悲伤久久不肯停,随着回忆,母亲招娣同样蜿蜒土黄的小路里一次次的跟随,最后试图偶遇,心中是甜蜜羞涩的。同样的小路确实悲伤玉羞涩的对比。母亲有着对爱的执着、勇敢、坚定、狂热。在父亲被打成“右派”送走后,母亲执着地追逐送“爱情之餐”;坚定地不畏风雪等待爱情;狂热地带病去县里找父亲。这里有着北方女人的顽强敢爱敢恨。在父亲去世后的痛不欲生。

韩国电影 《母亲》影评 篇7

诗的领域并非在现世之外……诗是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因此它必须抛弃文明人所假设的那种现实的伪装。

—尼采

65岁的主人公有着优雅的仪表,虽然生活在社会下层,但是气质与举止、衣着与趣味都很不俗。她喜欢打扮,喜爱自然,喜欢花草,心中有着对诗的原始的冲动,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她参加了诗歌写作班。但是,在现世生活中,她又是如此的窘迫。她是一个靠政府救济的单身母亲(尽管影片对她的经历讳莫如深,但是这种身世之谜更具有诗的趣味,也许诗就是人类探索自身身世之谜的悲剧艺术),她的女儿也是一个单身母亲,而且为了生计不能照顾孩子,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以致这个孩子在16岁的年纪便参与了轮奸案件,导致被害女孩投河自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主人公是一名教育者,她试图追寻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从现世的破碎与难堪中挤出一条存在的缝隙,然而她必须面对那笔给受害女孩家庭500万韩元的赔偿,经济上的窘境与诗的审美所形成的激烈冲突,在她的各种行走中暴露无遗。走投无路之下,她敲诈了与她发生性关系的雇主—一位偏瘫老人,获得了500万韩元。这是人类在欲望深渊中的挣扎,人的猥琐、绝望、孤独、恐惧,似乎与诗的向内观照无法匹配;在道德上,她也无法取得天平的平衡。然而,这就是生活,就是尼采所说的“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去掉了伪装,这就是诗的赤裸裸的本质。诗不是用来做金粉世家的调味品,诗就是血淋淋、泪汪汪、褴褛不堪、扭曲痛苦、一地鸡毛。

然而,这些都无法破坏这样一个事实—主人公是善的。诗歌朗诵会的主持人说“喜欢诗的人,心里总是绽放花朵”。那个总是在诗歌朗诵会上讲荤段子的警察,似乎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现实投射。主人公对于警察对美好的玷污耿耿于怀,事实上,这正是她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因为她在现实中就是这样美好与猥琐共存,相拥而舞。她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唤醒外孙,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最终,在赔偿了受害者母亲500万韩元之后,她仍然向警察举报了外孙。在警察带走外孙的时候,她是如此的平静淡泊,因为她早已在心中对他做了道德审判,尽管这种审判无法由她本人对外宣布。警察正义的执法行为也是主人公内心善的投射,人性的善是不可阻遏的。

主人公不可逆转的阿尔茨海默症,为她的诗意与窘迫又平添了一丝悲剧美。她找到自杀女孩的母亲之后,为乡村美景所陶醉,产生诗意畅想,竟然忘掉了她此行的任务—与女孩的母亲讨价还价。这个任务与诗又是如此的不协调,事后为了摆脱尴尬,她又对其他孩子的家长说了谎话。谎言实在是人性中不可逾越的山岭,诗情画意的心灵,依然摆脱不掉谎言的侵袭。这些善与丑、诗意与猥琐并行的冲突,是主人公身上始终挥之不去的气息,好像是一只命运的小巫在施展魔法,让人痛苦轮回。然而,遗忘也是美的。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忘记是一种放下。在阿尔茨海默的灾难中,竟然也有人性解脱的美,这就是生活的残忍与美好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放下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与人性观,去拥抱不善不恶、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的终极人性,这就是老子笔下的“众妙之门”吧。

现实的母亲们,就是在不断的冲突、窘迫、抉择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在顽劣人性的表达中找寻生存的缝隙。这是真实的母亲的悲歌,是无法用逻辑的语言尽然表达的。而人性的深处有着天然的学校、天然的教堂和天然的医院。诗歌是人性之花的绽放,是学校的铃声、教堂的钟声和医院的疗愈,是心灵深处的嘶吼与独吟,是庄子笔下“神游于物之初”的行走,是母亲的诗意栖居。

诗,非逻辑、非理性,不论语法,却是人类语言机制下最接近人性叠加态的灵性表达。作诗如求爱,诗人袒露无余,邀宠于自然,献媚于天地,方能获灵性垂青,尽欢一隅,赋成一首。诗中有心,诗里有爱。这样一个复杂、冲突的主人公,成为诗歌写作班上唯一写成了一首诗的学员。她曾在诗歌课堂上哭诉童年的红色窗帘记忆,那是她身上所潜伏的内在小孩的溯源,这个有着无数未解之谜的小孩儿,似乎在那个跳河的姑娘身上得到了投射,姑娘似乎是她生命的一种隐喻,她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撕扯,急迫地想刺破生命的真相,因此,她深深地进入了姑娘的世界,沿着姑娘生前的足迹,从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她被强奸的现场)一直走到了她跳入的河流。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了勇敢的探索者的姿态,写出了一首属于她们两个人的诗歌。

作为教育者的主人公,在诗歌中舔舐着伤口,回答着自己的疑问,追寻着答案,获取着力量。这股力量使得她在面对其他5位轮奸参与者的父亲时,能够在男权的压迫下淡定地悄悄离开,进入对红色鸡冠花的静默观照中,以诗意无声地宣告她对生命的爱与对人性卑劣的控诉。这部影片对于教育者的启示是,我们的使命就是唤醒自己、觉悟人生,终身学习的概念必须加入精神成长的要素。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不知道她去向了哪里,也许,阿尔茨海默症让她忘记了回家的路,也许,她也投向了河流……这是诗意的悲剧,是人性的真实超度,是美。

注释

带母亲看电影 篇8

母亲知道我花了300元买了两张电影票后,一直唠叨着“太浪费”,说她小时候看电影就在村子打谷场上,花五分钱买点瓜子,一边吃一边看……

我对母亲说,现在的电影院,视觉效果好,观看时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母亲根本就不信。也难怪,母亲六十多岁了,一次电影院都没进过,她对电影的记忆还停留在她小时候的那个年代里。

我决定带母亲去看电影,让她老人家感受一下现代电影的感觉。可母亲说300元的票价太贵,她不去,让我退票。

我对母亲说:“人家卖出去的票不给退,因为看电影时有免费的东西送,如果观众人数不够多就没法送……反正您不去,这票钱算是白瞎了!”好说歹说,母亲才被我拉去了电影院。

母亲对影院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一边看一边咂嘴,说看电影的地方不用装修得这样好,能看见听见就行了……

电影开始了,母亲睁大了眼睛盯着屏幕。我问母亲感觉怎么样,问了几声母亲才缓过神来,笑着对我说:“和以前比较,是有点不一样。”我对母亲介绍说这部电影是大片,票房好。可母亲听不懂,只对我说:“什么大片小片的,都是给老百姓看的。”我听了,会心地一笑,便不再与母亲交流。

我完全沉浸在电影的剧情中,直到影片结束时我才看到母亲躺在靠椅上睡着了。我叫醒了母亲,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对我说:“儿子,这钱白花了,妈在这里睡了一覺。”听了母亲的话,我也觉得母亲不适合来这里,还不如把票给别的朋友好了。

第二天有人敲门,我惊醒来,听声音是找母亲去晨练的徐大娘。我没有起床,躺在被窝里隔着门听着老人们说话。

母亲先开口了:“大姐,昨晚儿子带我去看电影了,那里装修得真阔气啊!”徐大娘好奇地问:“是吗·那里面都有啥·”“啥都有,坐的是沙发,还给发吃的,那声音可好了,就像喇叭在耳边播放一样……”母亲一口气说了好多。“你算有福了,去过电影院了。”徐大娘羡慕地说。“那是,咱这辈子也去过电影院,看大片了!”母亲有些骄傲地说。

这一刻,我的心蓦然一动:昨晚还有些后悔带母亲去看电影,可听了母亲刚才那一番话,突然让我觉得我的行动是那样值。

长期以来,我对母亲的定位还停留在属于她的那个年代里,也认为我为母亲所做的事也要符合她那个年代的习惯,给她老人家买点好吃的,买件衣服,给点钱……从今天起,我要把这一切否定掉。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里,母亲也有着适应这个时代潮流的愿望,也对这个时代充满着好奇,只是她不善于表达,不好意思向我们诉求。因此,也造成了我们所认为的母亲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假象。

影评我的父亲母亲 篇9

——浅析《我的父亲母亲》

要承认,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文艺片,我承认,我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

影片主要采用以“我”为第一人称作为同期声叙事的蒙太奇手法,叙述了在一个美丽的小村落里,镇上来的教书先生与自己母亲互相吸引、示好,在那个年代以具有突破性的自由恋爱的方式结合的故事,作为一部伟大的爱情文艺片,所应具有的拍摄手法,镜头运用,包括色调安排,全部配合唯美清新的爱情应有尽有的出现,主要特点有三:唯美清新的色调应用、考究的拍摄手法、以及黑白影像的应用。

唯美清新的色调应用:影片拍摄地选择一座美丽的陕北乡村,相遇的时刻选在了一个可以穿红棉袄的季节,树叶芳草也理所应当的展现出美好的橘黄色,姑娘翘首的眺望,羞涩的从先生手中接过箩筐,门口迎先生时洒在脸上的斜阳,无一不用暖暖的,暧暧的,美美的色调展现,可谓竭尽一切美丽之物的色泽去体现那种纯纯爱恋的美好。让观众沉醉在甜蜜中。而悲伤来临的时刻也被安排在了昏暗的傍晚,冷冷的颜色透露着淡淡的哀伤,姑娘伴着夕阳飞奔着为心爱的人儿送他最爱吃的饺子,不幸的摔碎,在无意之间丢失的发卡,统统用冷色调渲染,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失落与哀伤。而所期待腊八相见的日子,狂风卷积着大雪无情的拍打在姑娘身上,所运用银灰的色调将姑娘的难过与失落也渗入了观众的内心,从而激起观众的同情心,也正如此,影片将不同的色调与变化的情节综合起来不但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也把情节铺垫的更加丝丝入叩,更加的具有合理性。

考究的拍摄手法:镜头的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为唯美的故事锦上添花。首先,第一个彩色镜头拍摄的是一个全景镜头,展现的是那条令姑娘魂牵梦萦的路,画面中现在所在的车从左向右,从小到大,这是一种表现人物内心与期待的镜头,也就预示了两人初次的邂逅。而此片在表现人物尤其是两位主角时最具特点和观赏性,几次正面相遇的画面,为了表现人物,全部使用了以人物为中心远焦近景的摇镜头来表现,这样做不仅可以清晰的表现出人物外贸,展现演员的演技,而且人物背后的世界一片模糊也充分的展现了双方的内心感受: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对方。这样的安排无疑让观众对这两人更加关注,引人入胜。同样,在影片蒙太奇的运用上十分突出的便是重复蒙太奇,贯穿影片的一条主线便是那条路,影片中反复多次的以不同方式不同情节的展示了这条路,从开片骆先生的到来,姑娘绕远打水,先生的离开,姑娘在冰雪中的等待,以及影片最后百十人抬先生回来,无一不对那条路的意义进行强调,使影片留给人们的韵味更加悠长,深远。

黑白影像的应用:首先,黑白镜头应用在“现在”时态的叙述上,将其与所讲述的故事区分开,达到了对比的作用,其次,黑白二色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色彩构成。我们生活在一个彩色的世界中。所以,这里的黑白二色是影片制作者对生活的升华和提炼。或者说,这里的黑白片,使影片中的最后段落,脱离了影片的叙事层面,达到了象征、哲理层面的高度。

韩国电影 《母亲》影评 篇10

2020春节《囧妈》电影影评一

1月17日,电影《囧妈》举办“相拥心囧途”全国首映礼,导演兼领衔主演徐峥,制片人刘瑞芳,领衔主演黄梅莹,特约主演袁泉,主演贾冰、郭京飞,以及欧丽娅等主创悉数亮相,与观众近距离互动,温暖共度小年夜。更有众多明星嘉宾现身观影,冯小刚、顾长卫、管虎、唐季礼、杨澜、文牧野、郭帆、路阳、任鹏远、柯汶利、胡军、于和伟、秦昊、李光洁、陈伟霆、吴磊、钟楚曦、韩杰、谭芷珊、束焕等纷纷表达对影片的喜爱。作为徐峥“药神”之后,回归经典喜剧的最新力作,《囧妈》迎来全方位升级,不仅展现更为震撼的异国风光,其轻松诙谐的叙事风格也愈发成熟,更突破性地聚焦中国式家庭,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笑泪与共的心灵之旅。当天,由青年演员、歌手王一博演唱的宣传主题曲《给妈咪》MV也同步温情发布,影片网络预售正式开启,等待观众共赴一次有欢笑、有感动的家庭团建。电影《囧妈》将于2020年大年初一全国公映,看《囧妈》,抱妈妈!

《囧妈》千人首映礼笑泪与共家庭团建大片分享成长体悟

饰演“囧妈”卢小花的黄梅莹分享了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囧妈》以喜剧方式讲述了一个亲情故事,能让大家开心快乐,感悟感动,让孩子带着爸爸妈妈来看这部电影!”对于影片中国式亲情的主题,袁泉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你跟妈妈的关系就奠定了和世界的关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这部电影会像一种邀约方式,让家人的关系有一段变化。”影片不仅在情感上引发了广泛共鸣,列车群像的人物细节都令观众印象深刻。由贾冰饰演的列车员贾建国,全程见证了徐伊万母子的冲突升级,却总是能适时出现,以更有人情味的诙谐方式推动着两人的情感沟通:“这是每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因为我跟我妈就是这样,看了电影会改变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厚喜剧表演功力的郭京飞则分享了与徐峥导演的合作感受:“这个题材非常有意义,在让大家娱乐开心的同时,也提醒观众们留意身边的亲情。我觉得片子非常真挚,我被打动了。”饰演娜塔莎一角的欧丽娅也表达了参与拍摄的欣喜之情:“我觉得不仅在中国,在俄罗斯、乌克兰,都能产生共鸣,我觉得导演和电影都特别棒。”

俄罗斯亲情冒险感动众星徐峥戏里戏外拥抱妈妈

首映当天,众多明星、导演共同观影,胡军、秦昊、李光洁、路阳、任鹏远、韩杰等悉数出席,从各自角度探讨对电影的喜爱。导演冯小刚表示:“徐峥了不起,质量信得过。看了片子我就知道徐峥费了多大的心思。”曾与黄梅莹合作过《孔雀》,并促其成为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的顾长卫导演感言:“看到黄梅莹老师,我觉得特别感慨,《孔雀》里您就演了一家三个孩子的妈妈,那么出色的表演。今天又看到您,特别亲切,还是那么美,那么动人,那么温暖。”管虎导演亦精彩评价:“黄梅莹老师值得尊敬,一个人挑起半个电影,最重要的是给中国银幕留下了中国女人的另一种美,这种美是异常的魅力,不是年轻漂亮的美,这个力量很大。公路喜剧是特别难拍的类型,徐峥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深,剧作往深度走。徐峥导演定位准确,演员一同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旅行之路。中国式的母子关系是特别奇特的关系,这个电影在这个问题上破题。”笑泪与共的剧情,也给文牧野导演留下深刻印象:“前面一直在笑,后面一直想哭,我过年的时候问问妈妈,能不能一起看看这个电影。”郭帆导演现身助阵:“去年春节档,徐峥导演给了我们很大鼓励褒奖,那是很大的动力,我也希望今天能把这个动力重新传递给你。”柯汶利导演感动提及:“好看,运用了一个喜剧的类型去包装,讲这么一个深的亲情主题,是高级的喜剧。”

2020春节《囧妈》电影影评二

新年季马上就要到了,各小编剧贺岁片们也紧锣密鼓地筹备宣传,徐峥老师的《囧妈》那自然也是少不了滴!

前些日子,我们摄影师看到了徐峥老师去为自己的影片做宣传,宣传前一晚,他从机场VIP到达口出来上车去酒店,下车后自己背上包包和同事们一起上楼,晚上8点左右他单独来到酒店大堂,和同事一起上车去海边一家餐厅与朋友吃饭,徐峥老师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自带一种hold住全场的气势。

饭吃到一半,徐峥出门接电话,没一会儿徐峥的助理与另外一位一起吃饭的女士接进来两位女性朋友一起就餐,其中一位还坐在徐峥身边,但徐峥老师听着该女士的发言面无表情,饭后几个人一起从餐厅出来上车回酒店。

近日有业内人士向本号爆料称,“囧途”三部曲的前两部《泰囧》、《港囧》都是光线影业出品制作发行的,所以徐峥如今的发展离不开曾经光线影业的支持,而第三部《囧妈》光线影业也希望能继续投资制作这部影片,但是徐峥向光线影业开出天价,报价该影片制作成本是6亿,而6亿中徐峥自己要拿走3亿,3亿包括他的监制费与片酬。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该片制作成本是6亿,再加上宣发成本,总成本大概8亿左右,想保本的话,票房就要达到24亿!且徐峥本人的监制和片酬及团队费用太高,可徐峥不愿降价,而且还要在未开拍前拿走三亿,且《囧妈》一部喜剧电影却投资如此巨大,所以以“谨慎、稳健”著称的光线影视也只能望而却步,忍痛割爱,最后决定退出这部影片,导致徐峥与光线影业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后欢喜传媒成为该片的发行方,并对徐峥的《囧妈》发出了票房保底24亿的公告,公告中写到“双方约定保底票房为人民币二十四亿元,保底方需要最少支付保底发行代价为人民币六亿元,倘若电影的实际票房超出保底总票房,除以上提及之保底代价外,双方可就超出保底总票房的票房部分,按影片的净收入比例分配:欢喜为35%及保底方为65%”。

新年马上就要来到,徐峥的囧系电影第三部也即将上映,该部影片到底成绩如何,能不能达到甚至超过24亿票房,我们拭目以待!

2020春节《囧妈》电影影评三

《囧妈》这部电影从爆出开始就一直受网友们的关注,除了演员阵容和前几部“囧系列”作品良好的反响以外,《囧妈》这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你妈觉得你”的概念,引起不少网友共鸣:“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1月17日,徐峥自导自演的“囧系列”新作《囧妈》在北京进行了首映仪式。

火车包厢里,黄梅莹饰演的“囧妈”卢小花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徐峥,衣食住行全面把控,哪怕是人到中年,也依旧难逃母亲的“强势关怀”。

总有一种关怀叫做:你妈觉得你冷,你妈觉得你美,你妈觉得你饿,你妈觉得你虚……这正是无数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导演徐峥说:“很多妈妈把过多的爱和过多的控制给到了下一代,导致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的关系。但是等孩子长大了以后,这种力量就变成一种束缚约制。”

囧妈的扮演者黄梅莹则表示:“这些控制之中其实也饱含着妈妈对于儿子的一种依赖。”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和自己妈妈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一种更好的关系,更好的样貌。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受人关注的点就是高以翔。

高以翔的离世可以说是娱乐圈中的一件大事了,事件从发生到最后舆论对于蓝台的追责,以及该事件引发的一些列连锁反应,从2019年末一直持续到现在。

而《囧妈》这部电影意外成了高以翔的遗作!

徐峥将高以翔作为友情出演并特别在海报中圈出,可是,高以翔再也无法欣赏自己的作品了,这场定在大年初一上演的喜剧也带上了一丝伤感。

虽然高以翔不能来欣赏自己的电影,但有细心的网友发现,高以翔的父母来了。这两位老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靠后的位置,全程没有发言,也没有特别的举动,只是默默注视聆听着现场的采访。

2020春节《囧妈》电影影评四

徐峥,大家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吧?作为内地知名的一个男演员,以及大导演,徐峥绝对算是演艺圈中一个让人骄傲的存在了,走起导演路线的徐峥,这两年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再到去年的《我不是药神》,徐峥的作品,也是那真的是越来越接底气,从观众情感角度出发的徐峥,也是一位公认的好导演!

而今年,我们的大导演也是再续“囧”字系列,一部以“亲情”为主的《囧妈》也是即将来袭,作为大导演的片子,大家也是必须支持一番了,而这部影片,那自然也是大咖云集,不仅由我们的大导演亲自主演,还请来了袁泉以及老搭档黄渤前来客串,光看这阵容,就知道影片该是多么的精彩了,而在最新放出的电影海报中,也是出现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名字,那就是“高以翔”了!

翟俊杰:带着母亲拍电影等 篇11

人物故事:“我今年63岁,我的老母亲86岁,我这样的年纪,回到家,还能喊一声妈,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大导演翟俊杰动情地说。

在电影界,大导演翟俊杰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他工作很忙,但只要有可能,总要回家陪陪母亲,陪母亲说话,给母亲洗脚,剪剪手指甲、脚趾甲。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还把这项工作交代给弟弟妹妹,传承给孩子。当有人以赞叹的口吻说起这些事时,翟俊杰却很不以为然。他说,“我做的一切确实算不了什么。当老鸟老得在窝里不能出来找食时,小鸟还知道叼个小虫子反过来喂老鸟,何况我们人呢?”

在拍摄《大决战》的日子里,翟俊杰的父亲去世了。由于工作太紧张,翟俊杰当时未能在其眼前。失去父亲后,翟俊杰总觉得人生苦短,自己只剩下一个老母亲了,便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多地陪陪母亲。甚至在条件许可的时候,他还自费买车票,让家里人把母亲送到拍摄现场,跟他一起吃住,好让自己天天抽空陪陪母亲。翟俊杰动情地说,“有时候,我夜里拍戏回来一看,老太太一个人在床上,像小孩一样睡着了。我站在旁边,常常一看就是半天,心里特别温馨。过去是母亲站在床边,看熟睡的儿子,现在倒过来了。”

明星孝语:如果说父母对你的付出是十成,你能对父母返回一成,那你就是好孩子了!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电影《归来》影评 篇12

归来不识焉

以社会底层平凡人物的悲与喜,反映特定时代下社会留下的哀与殇,也许这就是谋导“老谋深算”之处,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再到《归来》无一例外。毕竟,迫于某些因素,历史是不能太过直白地去批判,文革是不能太过直接地抨击。虽然剧中轻描淡写地将文革一笔带过,但此处无声胜有声,导演对当时社会人性被摧残的哀悼与鞭挞却尽显淋漓尽致。

《归来》是值得花时间去细细品的佳作。导演没有深刻描述时代背景,却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惨共鸣;没有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却写出了扣人心弦的感动;没有繁琐的情节累述,却以无声般的细节表演战胜千言万语。感动之余,也会深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难道只有一个“陆焉识”吗?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不得不造就这样的结局。

翘首盼归来,归来不识焉。

雨夜归来,一墙之隔,一把锁阻断了重逢,却锁不住相爱的心。长桥寻人,撕心呐喊,明明相见不能相拥,凄美缠绵。陆焉识的出逃,只为这久违的重逢,千里迢迢,就算最后换来的只是远远一瞥。

平反后的陆焉识颤颤地推开阔别多年的家门,拖着沉重的步子,没有多余的语言。当看到桌子上陈旧的照片,泪湿眼眶,二十多年的忍耐,二十多年的坚持,二十多年的屈辱,只为了能够回来,回到自己的家,一瞬间百感交集。有人会说归来的情节发展太慢,太煽情。殊不知也是这越平淡的故事,越让人刻骨铭心。面对失忆的婉喻,陆焉识没有放弃,想尽一切办法相伴左右,修琴,读信,只为照顾她,唤醒她沉睡的记忆。而她也以她自己的方式爱着焉识,几十年的等待,几十年的期盼,还有后来无数个5号风雨无阻的坚持。

电影中,谋导也并未将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多次被婉喻提到的方师傅,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言而喻。后来方师傅妻子当街谩骂,恐怕也称得上是电影中的一处“妙笔”,谁错谁对,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

雪中,她依然盼着记忆中的焉识归来;雪中,他依然默默相伴,虽然她早已不识焉。他们都在等,在等待中一起慢慢老去。

电影孔子影评 篇13

《孔子》――平凡中的圣人
09 经济(1)班 2009211006 黄骏智
2010 年 1 月 22 日,电影《孔子》正式上映.全片时长 2 小时,由周润发、周迅、任泉、陈建斌等领衔主。.影评一经放映引起各种评论,好坏不一。不过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成功的颠覆了自古以来圣人高高在 上的形象,反而营造了一种平凡之中方显圣的大智慧的感觉,将孔子以平凡的形 象表达出了圣人的理念。剧情简介: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 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 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 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 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 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 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 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 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 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 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 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 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 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在网上有很多评论说《孔子》完全违背了历史,甚至说有辱孔子圣人的形象,这让我想到一个词 “三人成虎”,这也造成许多网友跟风在网上抨击《孔子》。但是,依然有许多人为《孔子》辩护,只有真正打动观众的电影才会有人欣赏。尽管片中有不少谬误和不足,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至少不该遭到贬低。首先看看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 反应,整个观影过程观众们应该能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 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方式上有过

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依然

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 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 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 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现状 而言,这二者之间无法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指 《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 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而产生 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 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 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 备了应有的感染力。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 “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 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 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 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 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 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化二 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 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 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 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观众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观众自然 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对此发出感喟。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 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大老板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 而被排挤驱逐。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 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边用法家斗你一边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

开始就是错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 胡玫之前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 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

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体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 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他的最 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这个电影拍的就是一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一种对立,一种彼此不能接受和融合 的悲剧。何况这不是简单的生不逢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世态人心还是单纯一 点的,不然不会有颜回等众弟子的倾心跟随,后世的中国人的政治和人心,总是 越会发变坏,从胡玫导演的历史正剧《汉武大帝》和《雍正王朝》等都能看出来,儒家的政治思想历来只是当权者的用来装裱的纸而已。当一个人物传记的电影拍 出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时候,就走对路了,而《孔子》这样的电影,不仅面临着拍 出人与时代关系的任务,还有更大的难关,就是孔子的圣人光环,对于这个光环,夫子自嘲丧家狗的记载就是一个破解的利器。编导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选择了一 个破解光环的利器,还在某些关键之处与古人“精神往来”,很好地理解了古人,比如子见南子那场戏,原本我所担心的港式的过度戏说并未出现,而是点到即止,微言大义,也有几分《史记》中记载该绯闻事件的古朴诗意。周润发演出的那点 微微动容,内心波澜未平,南子则风情款款,看起来有趣,都恰到好处,令人会 心一笑,比《论语》中所说的孔子出来竖中指对天发誓“子所否者,天厌之!天 厌之!”要有趣,并且可信。史料中的孔子多少有点教条的,这一点《孔子》在 前半段也未避免,所幸前半段有故事支撑,说教之处尚可容忍。影片中还有一句话很能引起观众共鸣: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背景之 下,这句话应该是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吧?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多数的人们 都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这句话恰恰直指人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 梦想,不论是否能得到实现,至少这种不能被他人所理解的心情是十分痛苦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孔子》之中重要的刻画点,正因为这句话,孔子才没有了 高高在上的伪圣人形象,却是多了一份能让人信服的平凡感,这才是真正的圣人!《孔子》这

韩国电影 《母亲》影评 篇14

一、男主角形象的延续及变化

我们先来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在塑造男主角形象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首先就是两位男主角的爱情进展比较顺利,阻力较小。不管是老三还是骆老师在女主角那里都是我的眼里只有你,而且他们也没有竞争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在骆老师来之前和之后,本村最漂亮的姑娘招娣居然没有一个追求者。和招娣恋爱及后来结婚,骆老师父母那边根本不存在家庭反对等情况,招娣母亲这里也只是说说而已,而且后来还出现让招娣母亲帮助女儿实现愿望,让村里人带话到城里告诉骆老师招娣生病的情况。这些都无疑直接促成了骆老师和招娣的美好姻缘。而在《山楂树之恋》里,老三也没有碰到竞争对手,老二长林就是一个对静秋没有一点想法、忠实履行着帮老三给静秋送核桃的任务的人。静秋的学校也没有出现一个对老三有威胁性的人。可以说,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县城,老三都没有遇到任何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对手。在静秋母亲那里,反对的声音较招娣的母亲是要强烈得多,但这也只是时间上的等待的问题,如果老三没有生病,他是可以等到那一天的。

在这两部电影里,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位男主角家庭背景都是虚化的。老三和骆老师的家人几乎没有呈现,对他们的恋情没有任何阻挠行动。在《我的父亲母亲》里,我们只知道骆老师——骆长余来自县城,毕业了在家没事干,看见别人敲锣打鼓喊人报名,也就报了名,后来被分到了三合屯当老师,来之前其家人没有给他成亲,也没有人提亲等这些情况。而且对后来他娶一个农村姑娘,一辈子要扎根农村,也没有任何阻挠行动。在《山楂树之恋》里,关于老三家里,我们只知道这些情况:老三是高干子弟,家里还有个妹妹,母亲是走资派,四年前跳楼自杀了。父亲一开始被打倒,但后来父亲又被恢复工作了,还有他父亲让他弟弟写信,要老三回省城去,还说家里要给他介绍对象等。这些都是通过老三的叙述来交代的。后来,老三在县城里生病住院,他们也没有出现过。陪伴老三的也只有静秋。直到电影的最后,在老三临终前,电影才让我们看到了老三的家人。不过,无论是对于静秋还是我们来说,这些都只是一群面目模糊的身影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位男主角在形象上的不同点。看过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观众可能都会对老三的阳光帅气印象非常深刻。而相比于可以作为青春偶像型的老三,《我的父亲母亲》的骆老师却不会如此这般打动我们。他是那般的朴实憨厚。在看完电影后,不少观众都预测,窦骁以后的星途肯定远会比《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谋男郎”郑昊要走得好,后者多年来几乎是再无声息。

两个人追求女孩子的手法不同:骆老师是送了一个发卡,而老三基本上送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从灯泡、钢笔、到核桃、冰糖、一百块钱、运动衣、胶鞋、脸盆等。老三说他们地质勘探队,野外工作工资高,这点不算什么。和那时很多人相比,和骆老师相比,老三都可以说是经济宽裕,出手阔绰。

另外,两个人追女孩子的地点不同:一个发生在农村,一个在县城。《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是发生在1958年的三合屯村。骆老师自从来到这里以后,基本上都是呆在这里。他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吃的是各家各户的派饭,住的是村政府。除了一次因为右派的问题离开村子到了县城,其他时间都是呆在三合屯,因此和招娣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这里。在电影里,村子似乎受外面的影响较小,即使骆老师被打成右派,村里人说起来也像个传说,并没有因此改变对骆老师的印象和态度。而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却不在村子里住,他有自己的野外工作世界,村子也只是他偶尔停留的地方。电影中老三和静秋发生在村子里的事情不多,老三追静秋故事大都发生在县城。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县城,从医院到学校都是一个个复杂的小社会,那些阴暗的事情通过静秋妈妈那里说出来,比如很多人眼红静秋的留校,都等着她出点事,在学校里要好好表现等。静秋的妈妈在医院里被训斥等,老三和静秋在县城里不敢走在一起,怕被人看见影响静秋的前途等。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电影除了叙述骆老师与招娣相识相恋的爱情故事之外,其实还间接勾勒了骆老师的事业追求这条隐线。骆老师义无返顾地从城市到乡村去任教,扎根于农村,任劳任怨地一教就是四十年,即使校舍一直没换,即使这几十年只有他一个老师,即使自己生活贫寒,他都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放弃自己教书的职责。他还将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送到了师范学校,希望儿子毕业后能接自己的班。为了翻修校舍,他四处借钱,最后昏倒在路上,心脏病发作去世。可以说,电影里的骆老师是鞠躬尽瘁,以身殉职的。而《山楂树之恋》呢,电影里我们只能看到老三与静秋这条爱情线,而在其事业或精神追求方面,我们不仅看不到,而且还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就有观众指出自从爱上静秋,老三就开始经常旷工进城了。当然,这也并不准确,因为电影字幕上这样交代过:“老三常在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和静秋见面,这种悄悄的约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夏天。”但该休息时却不休息,那么,加班时会不会影响工作呢?应该会吧,但看上去老三似乎是不以为意的,至少电影没有向我们呈现老三的事业心和精神追求这一面。静秋似乎就是老三的全部世界,而且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这加班和约会的连轴转,慢慢就侵蚀了老三的身体,使得一个经常洗冷水澡的小伙子身体免疫力变差,也许我们可以说,老三最后患上白血病与他经常得不到休息应该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在二队的人也不少,为什么就偏偏老三得上呢?所以从一定角度上说,老三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将自己的事业和未来都牺牲掉了。

二、电影文本比较分析

我们先从电影文本出发来看看产生两位男主角在形象为什么会有较大差异。不少观众对《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谋男郎”郑昊印象不深,而《山楂树之恋》里的“谋男郎”窦骁却打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我们感觉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里,是打算要通过形象来打动观众的。而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的关注点似乎并不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的父亲母亲》里骆老师靠的是自身的文化气息吸引招娣,而《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就是靠其阳光帅气的外表首先打动静秋和观众的。有一些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总觉得电影的前面部分缺少铺垫,也就是说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发展太快了,“静秋和老三从相遇到相爱,过程太迅速,几乎见第二面就确认了恋爱关系。而此时离电影开始不到10分钟,这样的爱情的确有点猛。”[1]在那种年代,彼此才见了几面,静秋就同意让老三拉手了,就同意让老三来车站接自己回家了……其实,他们关系的神速发展也符合电影的逻辑,那就是静秋对老三一见钟情,在看见老三那种让人帅气的灿烂的笑容后,就卸下一切戒备,甘心让自己的情感压倒理智而向老三投降。所以也就有了那不可思议的听从,在河边刚说游泳衣这么难看、怎么穿呀的静秋,会又乖乖地穿上游泳衣,会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同意坐在老三的自行车前梁上……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骆老师只有唯一的一次表明自己心意的行为,就是送给招娣发卡。那发卡看上去应该不贵,而且也不实用,不像老三送给静秋的东西。而老三送静秋的东西,像灯泡和钢笔是为了静秋更好地写材料,不费眼睛。送一百元钱上是省得静秋在外面干粗活,而送核桃冰糖是为了静秋妈的身体,送油条、面窝是为了讨好静秋的弟妹……这些一方面是出于心疼静秋,另一方面也是表达自己爱意,让静秋后顾无忧,让自己的爱情更畅通无阻。

有评论说,《山楂树之恋》简直可以作为现代小资赢得女生的教科书,“《山楂树之恋》一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富二代’如何泡妞的故事:老三充分使用了金钱攻势与大城市的公子哥做派,轻而易举地就征服了一个生活在小县城的,而且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中学女生静秋。”[2]此说虽然夸张了些、难听了些,但电影的确有导致这些误解的倾向。也许,电影是想通过这些隐秘地传递出纯净的爱情也是要考虑日常柴米油盐的。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浪漫也许是“此曲只有天上有了”。从某种角度来讲,《山楂树之恋》可以说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爱情隐喻。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农村单纯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的边缘化背景都可以让骆老师和招娣的爱情能够免受干扰和冲击。而在《山楂树之恋》里,城市里的政治风云变幻,家世背景的差距,都可能导致他们的爱情流产。像静秋的妈妈说的那样,“你出身好,可能不能理解我们这样的家庭。”对于老三说的他能理解,他愿意等静秋一辈子的话,静秋的母亲却在老三走后这样对静秋说:“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结实,张口就是一辈子,兴许啊,只热乎一阵子。”当然我们不能按照静秋的母亲的逻辑来定性老三就是“朝三暮四”那种类型。老三对静秋还是很负责任,很为她长远考虑的。在高护士的宿舍里,老三克制自己对静秋的欲望,为了静秋以后婚姻的幸福,放弃这其实是他人生的最后的一次机会。还有希望静秋不要为了自己死了而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对静秋说的那句,“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些都让我们为之深深动容。但那些都是老三在知道自己将要死的时候的所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无法看到老三如果没有绝症,会不会等静秋一辈子,爱静秋一辈子。特别是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会将他们席卷到哪里,也许都无法预料和左右。文革快结束的时候,老三死了,也许他的死就是一个政治隐喻。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两部电影男主角最后的归宿也由此可见一斑:骆老师是和招娣相守一辈子,而老三却无法和静秋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三、深层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这两部电影中间隔了十年时间,男主角形象的延续及变化也许都可以从这十年的变化里,包括导演的创作理念、观众的爱情观的变化里找到一些线索。

当年张艺谋在拍《我的父亲母亲》时曾这样说过:“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3]十年之后,张艺谋对《山楂树之恋》这样说:“我也是头一次这样拍,其实这样拍也要跟自己斗争,因为我通常都是强化视觉,愿意比较夸张的,实际上要让自己静下来,要让自己心平气和。拍一个这样朴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个很心定的程度才可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只是希望拍一个纯真的类型,希望拍一个娓娓道来的戏,希望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4]

为什么在十一年前就拍过“诗意浪漫抒情”的张艺谋,在十年后再拍同样题材,却“要与自己斗争”?也许像他自己说的,是因为以前的他“强化视觉”,但在拍这样“朴素、干净”的爱情时,要努力让自己心平气和。不过,如我们之前所述,相比与朴素和单纯,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爱情其实还要比《山楂树之恋》更强烈和突出些。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故事背景让骆老师和招娣的爱情能够免受干扰和冲击,而他们之间物质的贫乏也会让他们的感情基础更纯粹。而《山楂树之恋》呢,如果褪去那个时代的外衣,它几乎就可以看作是一部原装正版的爱情偶像剧,有帅哥有美女的偶像路线,物质与金钱攻势的追求套路,深知充满了生离死别的韩剧范儿,何谈朴素呢!张艺谋在海选女主角时曾说过:“现在的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所以现在的90后,真长得不行。”[5]那么,我们的静秋之类呢,不是也最终被老三这样的有钱又有闲的小资俘虏了吗?如果我们顺着张艺谋说这段话的逻辑来推理的话,那就是张艺谋更认可这种漂亮姑娘找帅哥的路线。所以他要找个讨人喜欢的窦骁来出演也就不奇怪了。这难道就是他认可的纯粹的爱情?张艺谋也许是看到了韩剧在中国的广大市场潜力,想让自己的电影来博一把,“虽然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但我的目标观众群体还是被称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年轻人,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可能‘以死相换’的爱情,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相信都会有所触动。”[6]众所周知,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韩剧是最热衷的。而且电影在制作和发行过程中,借助小说原本的网络元素及影响力、故事发生年代的元素等等,把网络一代、网络一代的父母全部拉入影院的努力和营销策略,都直接促成了影片票房上的成功。

在没有找到周冬雨主演静秋之前,张艺谋曾经半开玩笑地说,难道90后,就找不到一个纯情的女孩子了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他会找不到纯情的女孩子?那也许是因为包括他在内的影视人士所拍的某些电影,已经成为这些90后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也许就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老谋子没有反省的是:包括他在内的影视人士所塑造的影视力量,在扭曲纯真爱情方面“功不可没”。画面上少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少了贫贱不移、生死契阔的相守,有的只是大款大官与靓丽美女营营苟且的活色生香,有的只是经不起任何外在诱惑更遑论雨打风吹的聚散分合。终于,简单而纯朴的爱情成为世间稀有物,而宣扬简单而纯朴的爱情的电影也成为世间稀有物。”[7]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对于张艺谋而言,艰难的不是找一个静秋这样清纯的女孩,而是拍一个最大限度满足商业利益的电影。

佛家偈语云“心不动风动”,也许变的并不仅仅是张艺谋的内心,还有我们这个时代及这个时代的爱情。关于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男主角,评论界和观众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争执:一种是把老三看作情圣。“老三是一个完美得无可挑剔的男人,他优雅俊朗、正直善良、细心温柔、执着热烈、敢爱敢恨、多才多艺,既有文人的气质又不乏果敢和英气……”[8]而另一种是把老三等同于有钱又有闲的小资。为什么一部电影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可能还是因为观众的爱情观不同从而导致对电影的阐释出现了分歧。相信真爱的人往往会在其中看见纯洁的爱情,而习惯以物质利害、欲望纠结来打量爱情的观众便更趋向看出其背后的矫情和龌龊。“80后没感觉,50后看哭了”。有一位50后观众一边流泪一边对记者说,“这种电影太少了,在现在这个物质的社会,年轻人崇尚房子、票子,心浮气躁,这部影片能改变他们对爱情的认识。”而一些80后在看过这部影片后表示,“可能是那个时代的爱情离我们太久远了,所以没有特别的感受。”[9]在这个人们已早已不谈论理想、爱情以及真理的时代,当爱情已经成了奢侈品,看这部电影没感觉的80后、90后年轻人应该不会是少数。“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那种纯真的柔情只有那个年代的人和喜欢那个年代简单爱情的人才能领会到的吧。

四、结语

“浓墨重彩”一直是张艺谋电影很擅长的艺术语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用他油画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单纯的爱情。而十一年后,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返璞归真的追寻。电影里,我们已经很少会看到被渲染后的大红大绿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生活原色调的青山绿水。但这种转变却不能保证电影的纯净和里面爱情的纯粹。从两部电影的男主角的形象的延续及变化里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也许只是为洗消近年来自己所拍片子尤其是《三枪》给舆论造成的“恶俗”印象,为挽回自身形象和品牌效应而进行的一种努力,但经过商业浸染的张艺谋想再回到那时的“不食人间烟火”看来是不大可能了,他的回归也只是挥手和过去作的一个“苍凉的手势”罢了。

[1]常雄飞.《山楂树之恋》:张艺谋总让我们笑场 http://ent.163.com/10/0909/14/6G56CA1F00032DGD.html 2010-09-09

[2]郎启波.山楂树,它不是一部纯洁的片子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80_4080.html 2010-09-21

[3]1999年电影代表作:《我的父亲母亲》http://ent.hunantv.com/d/x/20081210/134611.html 2008-12-10

[4]《山楂树》看片获好评 张艺谋打赢口http://ent.sina.com.cn/m/c/2010-09-03/10433074833.shtml 2010-09-03

[5]张艺谋:漂亮姑娘爱找有钱煤老板 孩子越生越难看

http://www.westtimes.com/2010/0810/4MMDAw MDAxNTg4MQ_2.html 2010-08-10

[6]张艺谋闹剧之后回纯情老路挽口碑 http://www.china.com.cn/info/men/2010-09/03/content_20856405.htm 2010-09-03

[7]一个时代的爱情隐喻h t t p://b j y o u t h.y n e t.c o m/a r t i c l e.jsp?oid=69494118 2010-09-26

[8]山楂一样的爱情:揭秘《山楂树之恋》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xiaohua/detail_2010_09/13/2499524_3.shtml 2010-09-13

上一篇:学生会礼仪队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筷子中的文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