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个人工作总结

2024-05-27

机械工程个人工作总结(精选8篇)

机械工程个人工作总结 篇1

自大学毕业,在工业炉窑分公司工作已经一年有余,我也基本上完成了一名大学生向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仅有我自身的不懈努力,还有公司各位领导和同事的鼎力栽培和帮助。值得欣慰的是我一进入公司就分到马钢项目部工作,在项目部工作期间,我主要从事了技术、质量等工作,了解了多岗位的职能和责任制,增强了责任心。现就我过去一年的工作简述如下:

一、具体做法

1、制作材料计划,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科学的工程技术管理包含了许多方面,最主要包括材料管理、质量管理、施工技术管理、安全文明管理、资料管理等等。马钢的材料管理相当的严格,需要我通过计算图纸上的工程实物量、材料耗损量、现场余量,并且配合劳动力情况提出材料周计划和每日材料计划。由于各个炉子的情况不同,耐材的种类、型号又相对较多,这就给材料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但是要保证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材料的到位情况是前提,为了保证材料能够及时到位,我根据实际情况向甲方提供材料周计划和日计划,与甲方材料员保持联系、不断沟通,确保材料能够提前或按时进场。通过我们材料组全体成员的齐心努力,使得施工的到了有条不紊的进行。而我也通过实际参与,了解了耐材管理的全部工作流程。

2、资料整理,为科学工程管理提供服务。除了材料员工作,我还从事质量检查、资料的成型(包括隐蔽工程的CAD制图)、资料报

监、资料整理归档、贯标工作、办公室文件收发、综合治理等管理工作。随着贯标工作的深入开展,工程管理不断向科学化发展,这就要求项目管理具备各种完整的资料文件。通过使用各种office办公软件,我完成了马钢项目A区工程的资料工作,为配合工程迎接贯标检查尽了一份力。而资料的制作也使我熟练掌握了各种办公软件,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3、学习施工技术,培养自己专业水平。马钢工程A区结束以后,我们进入了全面攻克B区的阶段。由于领导的信任,给我压担子,让我担任B区3#炉炉长,全面负责B区3#热风炉蓄热室、燃烧室的耐材施工,这就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面对挑战,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谦让?我选择了前者!在熟悉掌握施工图纸后,我每天深入施工现场,与班组长联手,在确保不出现施工问题的情况下,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在我担任3#炉炉长期间,3#炉没有出现过一次返工现象,并且施工进度在几个炉子当中处于领先地位。分炉炉长的担任,不仅使我掌握了具体施工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也提高了我解决施工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工程管理人才打下基础。

4、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去年我利用培训的机会参加了质检员的专业培训,以优良的成绩取得了证书。年前,我由项目回到公司工程部工作,学习施工方案的编制。经由公司袁总和同事的帮助独立完成了《宝钢制氢装置转化炉耐材砌筑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我还参与了梅钢、杭钢和江西闪速炉方案的编制工作。

各种方案的编制工作使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炉型,学会熟练使用CAD软件,知识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存在的不足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做了大量的施工、技术、质量、资料的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我在知识的积累上还是比较单薄的,施工经验也相对比较缺乏。由于我进入公司以后只在马钢项目部和公司工程部工作过,所以和公司其他项目部和部室的人员缺乏交流,沟通不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扩大交流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管自己内涵大于外延,所以我要学会如何展现自己,你给我一个平台,我会给你一个精彩。

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企业成功改制,要适应现代化股份制企业的管理需要,就必须用科学施工管理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把自己培养成一名能够独挡一面的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这是我对自身的要求也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同时我要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除了现在从事的质量、资料等工作外,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在施工方案的编制上能有所建树,当一名优秀的女工程师。

四、对公司的建议

1、我认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与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创新是分不开的,提高技术实力的方法,不仅仅是获得具有高技术的人,还和企业内部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是分不开的。所以要鼓励员工学习,不断

提高全员的管理水平、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并且在公司内部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开班授课,同时加大引进知识型人才的步伐,培养一支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2、一个很好的奖罚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罚是一种教育员工的方式之一,而奖是一种提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建立一个可行的奖罚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我相信炉窑分公司会在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开创一片新天地。

机械工程个人工作总结 篇2

为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 进一步推动全市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市建委决定授予保康县建设局等22个单位为“2009年度全市工程建设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吕戬等54名同志为“2009年度全市工程建设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具体名单附后) 。

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个人转型的国家工程 篇3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又延续到了现在。

每年有1.5亿的农民涌入城市,有1亿人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每年有63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抉择,在生活的压力下有的被称为“蚁族”。这些人口的重新分布及分散举足轻重,他们自身的奋斗会将城市文明、现代工业的文明传播到各个地方。但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对生活的观念与希望都与过去截然不同。

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国的变化。“城市改变生活”——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揭示了这一变化的根源。但是在世博馆里,仍然为农村留下了一席之地,宁波的滕头村,作为世界唯一的乡村参展建馆,用的是当今世界最时髦的低碳生态技术,他们的口号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改变正在不同的地方上演。南方的城市因为“民工荒”,要发动政府所有的公务员去乡下“招工”。而北方的城市则不再一窝蜂地跑到南方去“招商”,转而开始寻找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考虑逃离“北上广”,还是继续“蜗居”;官员们在极力倡导经济转型,并开始抨击连他们都无法承受的高房价。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个月内三次就人的“尊严”表达了自己的关注,总理对于“尊严”的解释是:一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赋予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二是国家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三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平等、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宪法赋予公民的人权,而是关注到了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人性光辉,当决策者的目光不止停留于经济转型,而开始关注社会转型,关注个人的转型,这个国家的转折才刚刚开始。

国家转型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在这个工程的底部,则是个人的转型。

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幸福,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奋斗,更有赖于社会的公平调节与人文关照。户籍、教育、医疗、就业、保障,那些现实存在的壁垒,是平等、自由、全面发展必须破除的对象。极其复杂的利益博弈和社会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措施。所以我们要创造的不仅是社会财富,更重要的是确立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平等的社会法则,创造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全面發展的社会环境。

新的技术,新的生活和新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旧有的社会结构,当新生代们开始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这种改变迫在眉睫。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构成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石。当个人的转型得以使整个社会形成新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时,才有可能打开未来世界的新潜力,才有可能将中国的转型推向真正的现代化。

机械工程师评审个人工作总结 篇4

我们常为失去机会或成就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

有位作家也这么说过,机遇是什么就是知足,为你所拥有的感到知足,否则你永远得不到机遇,我们应该认识到老板交付给我们的任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上司分配给我们的工作能发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企业是我们生活的另一所学校,工作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增进我们的智慧。所以,在此我要感谢博冠,感谢我的同事,感谢在工作上帮助支持我的每个人。

在XXXX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的专业有了更广阔更牢固的掌握,也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如一些礼仪培训,团队培训,营销培训。人没有办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更重要地是培养了我总结和学习的习惯。在这五年里,公司领导给我的培训和引导:博冠文化对我的熏陶,沟通的方法技巧,思考思维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事的道理,绩效团队等等使我自己学习了许多,提高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我个人意识到,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我将不断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学习自己未曾真正掌握的技术或技能,并学以至用,对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信息也进行收集整理,转化为资料以备所需;业余时间翻看一些专业书籍,查看一些专业网站,学习和掌握一些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也看一些管理或其它方面的书籍或网站,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让自己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同步,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以前听说机械工作干活累,工人非常辛苦,来到公司后感受到了同事们的辛苦,在博冠同事就用四个特别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同事们一年四季有三季在外出差,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必须学习的。在和工人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做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论在现场安装调试还是在公司装备,对设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人员必须要严格把关,尤其是对低老坏问题和强制性条文的管理。通过五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对工艺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继续学习和工程相关、和专业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工作中上风风雨雨又是一年,公司给予每次给予我机会是对我的信任,对我的考验,更是对我的锻练。的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逼着你去学习,去自立,去挑战自己,去适应别人的高要求。也只有在这种紧绷的弦,才觉得生活充实,丰富而有意义。很快我掌握了机械工作的方法。人只有真正懂得思想的巨大作,环境就不会成为失败的借口了。

工作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更增添了动力,我喜欢我们公司实干的精神,“点滴做起,追求完善”,一个人就应该这样,只有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才会积攒起更多的经验,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只要坦然面对就会从中悟出很多道理。经不起挫折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因为每一件事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在成功与失败的背后都能体会到一些东西。我们技术服务人员应该从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多总结经验,真正的为用户户做好服务。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出公司对我们的关心和期望,所以每个人应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XXXX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个人工作总结 篇5

可以说这段时间工作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心态不断调整、成熟的过程。刚到项目部对接触的一切都感到茫然、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在来这里之前是连听都没听过的,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但是我想谁在懂之前也是不懂的这需要自己去努力学习,多看,多问、多动手,恰好第一个月领导安排我下班组实习一个月,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向老师傅学习更快的了解我单位的工作内容,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向老师傅请教,多干、多问尤其是机械班组石大富班长对我现场工作的内容细心向我介绍传授,使我对非标加工、包括基础复测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己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学无止境

职业生涯只是学生生涯的一种延续,可能是由于我专业的原因,在班组实习完之后我被安排负责设备包括到货清点、型号匹对、外观检验等等,由于之前没有见过这些设备感觉心里没底,所以积极虚心向老技术员请教,在此问题上我的老大哥xxx、xx在不同的领域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xxx把他在其他工地照片找出来翻阅,并细心的向我介绍,包括设备的功能、设备到场后先向司机寻要发货清单,告诉我设备容易损坏重要的部位告切我要细心检查,并鼓励我说这是投入工作的好开头,了解了设备的外观、性能之后才能更好的去安装设备,对自己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才会及时的去发现和处理安装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不管是干什么工作

机械工程个人工作总结 篇6

我们工作总结为大家整理的2018工程项目监理个人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繁忙中2018年又成了历史,不经意间2011翻开了崭新一页。

XX年是我来到国金公司三年中参与工程项目最多的一年,从基金委评审楼到万柳购物中心,从南三街五项到碧水庄园,从国教总部到怀柔电子所再到豹房小区。前前后后大大小小七个项目。其间既有管理项目,又有监理项目,既有刚刚开工的项目,也有竣工收尾工程。通过这些项目的参与,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适应环境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差距和不足。

回顾在这些项目中的林林总总、酸甜苦辣,感慨良多。在此,想和同事们交流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对管理项目的体会:

1、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和沟通。通过基金委评审楼管理项目,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在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还要善于揣摩理解业主的意图,在每一步的工作中都应尽量按照业主的意图及思路行事,这样既可以高工作效率少走弯路,也能让业主满意。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业主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所在做的是在规范化、合理化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业主的要求,这样,既能让业主满意,又不必承担不必要的麻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总结,还要学会恰如其分地和业主沟通。不要炫耀,是在恰当的时候恰当地用专业话语完美的表达出来,让业主认可自己的工作。这样才不至于埋没我们在管理上做出的成绩。如果只埋头工作,但不善于总结和沟通,就可能得不到业主的理解和认可,有时就容易埋没我们的工作成果。在总结和表达上我还有很多不足,在这点上,我要多像牛江经理学习,也希望得到领导及同志们的批评和指点。

2、精益求精,未雨绸缪。

在杨总及王旭经理的带领下,国教总部管理项目得到了业主的好评,我认为这与王经理重视细节的管理方法是分不开的。在国教项目中,王经理要求我们要充分理解合同,对图纸要心中有数,对工作要精益求精,与业主交流时要充分倾听,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以业主的利益为上,要具备服务意识并注重细节,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实施。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要求,才使我们赢得了业主的尊重和认可。

通过对这两个管理项目总结,我认识到,影响力、领导力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大学,老师就讲过,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更是实践。虽然其中不乏公式、模型和可以量化、标准化的指标。但归根到底其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意识的人,此时,往往理论会显得苍白,而主观的因素会起到很大作用。每位管理者都希望自己领导的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能够令行禁止,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但公司的员工不是军人,且管理远比发号施令要复杂得多了。因此我认为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影响力。影响力来自于自己的信念、知识、思想与行为。当我们想要要求他人做好时,首先应当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要他人向你看齐。

二、对监理项目的认知:

1、要善于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要做好一个监理项目,需要项目中的每个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需要给予必要的行使力,这样不仅能减轻了总监的负担,而且也会让专业监理工程师产生被信任感,从而更努力的工作。在南三街监理综合楼项目中,只有四十多天工期的精装修监理过程中,刘广辉总监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让我主抓安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要点。支持我每天下午召开有施工单位参与的生产质量、安全、进度协调会。因此虽然工期紧,任务重,但在我的努力下,还是如期完成了精装修施工,并得到了业主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在此,我非常感谢刘广辉总监。也非常钦佩他的组织协调能力。

2、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改善环境

要做好监理工作,得到业主的认可和施工总包的尊重,项目总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豹房监理项目是自己做监理工作六年来最出彩的,这主要应归功马子金总监。马总监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实这说的就是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岂不是强人所难,这样的要求又有几个人能心服口服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用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去惴度他人,也许就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对一些人与事也就能做到释然了。因此我非常赞同马总提出的 “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改善环境”这句话。影响力、领导力、有效管理,其实都有一个由己及人、上下互动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尤其是如何开始这一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改变自己,是非常值得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面对崭新的20xx,我相信,随着公司的发展,业务量的增加,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为了

个人信用档案工作探析 篇7

一、个人信用档案建立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 更是一种信用经济, 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政府宣布, 到2000年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 但是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市场信用规则。各经济体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出现了种种失信现象, 恶化了市场环境, 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净化市场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 必须建立社会基本的信用规则。建立个人信用是建立社会信用的基础,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则是建立个人信用的基本手段。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体系, 可以为商业银行、汽车租赁公司、金融公司等办理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提供依据, 可以促进保险保证机构的健康发展, 可以使用人单位避免雇到有负面记录的员工, 防范犯罪和用人不当造成的损失, 也可以对假身份证、假毕业证等假证进行真实性过滤。对失信者的失信信息和行为依法公开, 使其在社会生存空间上受到限制, 促使公民加强自我约束, 提高道德水准, 树立诚实守信和契约意识。目前, 国家各行政执法部门正在实行的银行、海关、税务、外汇管理部门建立的记录不良行为的“黑名单”制、储蓄实名制等都为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二、现阶段个人信用档案工作的难点

1. 缺乏法律法规和具体的政策依据。

法律法规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 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必须在相应的法律环境和具体政策支持下, 才能持续正常开展。我国关于信用制度的立法工作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 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信用法规, 只是一些地方和行业着手制定了适用于本地区、本系统的办法规定。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必将涉及到大量的法律问题:首先, 对个人信息资料的收集很可能是在个人信用档案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极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权保护等诸多问题;其次, 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要进入个人档案, 必须经过严格的查证核实, 查证核实什么、由谁来查核定论、如何对待被查人的置辩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在法律层面上予以解决。

2.“商业性”给开展个人信用档案工作带来困难。

商业信用评估机构是信用体系中的“第三者”, 其职责之一在于保证信用评估的公平性、公正性, 它是大量个人信息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 我国从事信用评估、征信、调查、担保、咨询等社会信用的中介机构大约有500家。但从发展趋势来看, 信用评估作为一个颇有商业前景的产业, 其发展空间巨大, 竞争也必然异常激烈。无偿信息难以保障信息来源的稳定, 有偿征信又成本过高。商业性评估公司在竞争中如果迫于生存的压力, 为了尽快盈利, 难免会出于商业目的而偏离正轨, 出具不实的征信报告, 商业性行为势必给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与利用造成诸多困难。

3. 缺乏个人信用档案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 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公安、工商、税务、银行、保险、医院、公共事业收费单位、商家等部门。从上海试点的实际情况看, 仅实现了银行、电信、公用事业等少数部门的联合征信, 其他部门拥有的相关个人信用档案信息还没有对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开放。另外, 在商业银行内部, 各家银行的个人信用档案记录互相独立, 缺乏同业信用记录的有效沟通。由于各部门个人信用档案信息与数据仍处于封锁状态, 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的步伐。

4. 缺乏客观可靠的个人信用档案资料。

个人信用档案资料主要由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账户和收入来源及个人可支配的用于抵押的资产所组成。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所能提供的有关居民个人信用的档案资料主要有身份证和户籍证明、所在单位的人事档案及个人存单凭证、有价证券和实物资产等, 这些档案资料只能说明个人的自然状况和工作状况, 而不具备经济担保性质。个人信用档案是通过记录建立起来的, 而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 居民个人信用记录普遍缺乏, 即使是发生信贷关系较多的各家商业银行也没有对个人信用档案进行规范系统地记载。没有个人信用档案记录的保护, 银行就无法规避信贷风险。另外, 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实现货币化, 导致一些数据失真, 没有个人或家庭的资产负债表, 对个人的现金收入、支出及债权债务状况无系统的报表, 缺乏个人资产评估的基础数据材料, 致使个人信用档案制度的建立受到严重制约。

三、关于个人信用档案工作的几点设想

1. 建立信用教育长效机制, 强化个人信用意识。

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德, 又是一种宝贵资源、一种无形资产。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 信用是一个人经济行为的立足之本, 也是涉足经济社会的“通行证”。恪守信用乃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生存理念之一。所以, 人们必须强化个人信用意识, 维护自己的信用历史, 保持良好的信用档案记录。建立我国个人信用档案制度,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以崇尚“信用至上”为核心的宣传教育, 真正树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观念, 这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2.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法规体系。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是涉及全体公民利益的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 其政治性、法律性都非常强。为保证个人信用档案的真实性、权威性、有效性, 必须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的法规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依法管理。一是国家要尽快制定国家信用法或信用档案 (资料) 法等个人信用档案法律法规, 使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和利用有法可依, 受法律保护。二是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个人信用档案建立的原则、体制、收集、整理、归档、鉴定、管理、利用等作出具体规定, 以此来规范个人信用档案工作行为。如制定个人信用档案采集办法、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社会信用档案评级管理办法等。三是信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个人信用档案的归档和补充更改制度、个人信用档案的保管制度、个人信用档案的利用制度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四是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制定的个人信用档案法规对个人信用档案进行有效、合法地管理。

3. 及时更新个人信用档案信息, 真实地反映个人信誉程度。

刘福春 一个人的世纪工程 篇8

小县城走出来的大学者

一部书,265万字,堪称一部巨著。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做着一项艰苦而其乐无穷的工作,堪称伟大。

刘福春,1956年出生在吉林省一个叫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小县城里,从小酷爱读书,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新诗写作,以分行的文字记录东北边远小县城里一个文学青年的青春梦想。因为是家里的独子,中学毕业后免于下乡,幸运地留在城里做了一名临时工。他做过运输公司的乘务员,当过木器厂的工人,1977年高考恢复,他因为平时坚持读书,从不放弃学习,所以顺利地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分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刘福春主要从事新诗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新诗史研究工作。刘福春那时候还是个小小的助理研究员,但他酷爱学习,加上工作极其认真,又肯吃苦,1984年前后承担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的《中国现代新诗集总书目》的编撰工作,1993年与夫人徐丽松合作完成《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诗歌卷》。2006年完成《中国新诗书刊总目》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除书目整理和新诗史研究,他还编校了多种全集(文集),有《冯至全集》诗歌卷,金克木《梵竺庐集》,《牛汉诗文集》,《谢冕编年文集》等十几部文集。其中《冯至全集》2001年获国家图书奖,《牛汉诗文集》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

2013年3月,在经历了辛苦而漫长的整理编选之后,《中国新诗编年史》终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65万字,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展现了上一世纪新诗创作的成就和问题。该书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诗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报道和评论。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讲:“《中国新诗编年史》的出版是中国学界、特别是中国新诗研究界的一件大事。这部学术巨著的出版,不仅标志着中国新诗史料工作的新高度,而且标志着新诗百年历史研究的新高度。刘福春对我们的启示不仅是在学术的层面,而且是在人生和事业的层面,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以毕生之力勇往直前、坚持始终。他是真正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他以一人之力,造百年之功。可以说,《中国新诗编年史》的出版不仅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个奇迹。”

成绩是丰硕的,过程却是漫长而辛苦的。为了这项工作,刘福春教授阅读了文学研究所图书馆所藏的1949年前的全部和1949年后的大部分新诗书刊与其他文学期刊,曾访查全国50多家图书馆,与诗作者通信近万封,收集诗集、诗刊、诗报、诗论集、书信等新诗文献几万件。当年那个从小县城走出来的酷爱读书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刘福春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2002~2004年又担任过韩国东亚大学招聘教授,在韩国任教两年。他还曾获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和王瑶学术奖二等奖。

书痴的“黄金屋”

刘福春教授对诗集的收藏要从他的中学时代开始说起。1972年高中毕业前后,刘福春忽然有了写诗的冲动。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冲动影响了他的一生。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一个诗人,但研究、收藏新诗几乎成了此后他生活的全部,当初在他生活的小县城的新华书店里买到的仅有的几本新出版的诗集也成了他最初的藏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刘福春从东北来到北京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的爱好幸运地变成了职业,而职业又引发了收藏的更大兴趣,他开始有意识地大量收藏新诗书刊及相关文献。

北京是一个淘书的好地方,刘福春虽没赶上那让人羡慕的淘书好时代,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旧书店中旧书也还不少,尤其是新诗集,买的人不多,又便宜,《诗刊》创刊号毛边本他只用了一角钱就买到了。那时跑旧书店也成了他的一大乐事,骑着自行车一转大半天,可以接连转几家旧书店,收获或大或小每次都有一些。刘福春说现在最怀念的还是每年都要举办几次的古旧书市,开市那天他必是早早赶去,大家焦急地挤在大门外,时间一到蜂拥而上,先抢下一抱书再细细挑选。因为诗集不很抢手,还能比较从容一些。每逢书市都要去几趟,多的话可以淘得一二捆旧诗集,如果幸运的话,遇到一本突然让你眼睛一亮的书也说不定。记得一次书市上,在一堆五六十年代的诗集中发现了一本汪铭竹的《纪德与蝶》,书品之好,价格之廉,拿在手上激动得直抖,就怕卖书的发现不卖,保险起见又胡乱挑了十几本其他诗集把这本夹在中间一起结的账。让刘福春教授怀念的还有初期的潘家园旧货市场,虽然有些“脏乱”,但那里也是书友每周聚会的地方,不仅能淘到一些好书,还能结交到一些爱书的朋友。

刘福春总觉得自己与书有着很深的缘分。一到文学研究所工作,他就给唐弢先生当助手,唐弢先生是著名的藏书家,虽然那时没有更多地专门请教,但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不小。他收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之前的新诗书刊主要淘自旧书店和旧书摊。进入九十年代,诗集的出版由出版社的行为逐渐变成了个人行为,不要说旧书店,就是新书店也见不到几本新出的诗集。好在有“工作之便”,因为编撰《新诗书刊总目》与很多作者建立了联系,所以每周都可带回一大包作者寄来的书刊。加之大家知道他有此好,都将家中的很多新诗书刊割爱给了他。记得那时邵燕祥老师还住在虎坊路,有一次刘福春去取书,多得放在自行车上不能骑,只得推着走回家。

每周星期二,是刘福春一周中最快乐的一天。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他的同事们一样,他这一天也会到建内大街5号来“上班”,与别人不同的是,每周的这一天,他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寄来的诗集、书信。到目前为止,他个人已搜集到中国现当代诗人的诗集10000余种,与2000多位诗人建立了联系,并存有他们的创作档案。与新诗有关的一切资料对他来讲都是有价值的,他都需要,手稿、书信、照片等等,都能给他带来快乐。他曾对人说,“与新诗有关系的‘纸’我都收集”。

与此同时,刘福春还在着手诗刊诗报资料的收集。这一工作更难,尤其是所谓的“民刊”,很难找。在这两个工作基础上他最终想完成的并且已经开始做了的是《新诗书刊叙录》,即把20世纪能找到的新诗书刊每本上写一段文字,包括内容提要、版本变化、当时的批评、作者生平等,集考证、辑录于一体,对新诗文献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研究。这些成果,已陆续在《诗刊》等报刊上发表。刘福春总的想法是能把20世纪新诗的基本情况理清楚。

在中国的成语中有一个金屋藏娇的故事,而刘福春的屋子却是拿来藏书的。刘福春对新诗史料的热心和专注几近于“痴”。不论居住条件有多差,不论经济状况有多紧,事关史料的搜集和购买,他总是竭力而为,这是他生命的第一乐趣,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生命。认识刘福春教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讲究吃不讲究穿的人,一件衣服可以穿二十年,一双鞋子不穿破他舍不得扔,但是他却是一个舍得买书的人,甚至在买书上堪称大方和奢侈。走进北京潘家园附近刘福春的家,过道上、桌子上、客厅里、卧室里,只要有空隙的地方,无不被花花绿绿的各式诗集、诗刊占领。这里还有大量著名诗人,包括过世诗人的手稿和书信。书籍的特殊香味和过往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一个个场景闪回。

“我特意问过了,楼房一平方米最大承重是多少公斤,怕这些堆起来的书把楼层压塌了。有时候不得不把堆得太高的书拿掉一点”幽默开朗的刘福春笑着讲起这段小插曲。刘福春对书的痴迷和对诗歌研究工作的执著,让很多人感动和赞叹。但也有一些不理解刘福春的人,他们说:“北京的房价多贵啊,花好几万一平米买来的房子却是给书住,多不划算。”也有人说:“我要是徐丽松,一定得跟他吵架。”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一次也没有发生过。徐丽松不仅不会为了书的事情跟刘福春教授吵架,还会为了别人的不理解为自己的丈夫辩护,解释。三十多年,徐丽松是刘福春教授坚定的支持者,也是他最好的助手和知音。

如今刘福春教授面积不大的房子里就跟书库一样,简直书满为患。徐丽松总是为了这些书怎样摆放更节约空间而发愁,有时候她会苦笑着说:“我家里都成地道战了,进去得侧着身子走。平时也不敢请朋友到家里坐,因为实在没有地方可以坐啊。”

正是这些收藏的书有力地成就了刘福春教授的研究,他利用所收藏的文献,加上对图书馆的寻访,顺利完成了《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中国新诗编年史》等著作。

一个人完成的文学奇迹

熟悉刘福春教授的人都知道,刘福春是一个幽默,豁达,安于清贫而又极其认真的人。他很难得写文章,总觉得资料还不全,不肯轻易立论行文,特别慎重其事,为此早年迟迟评不上职称,但也不改其志。这部书的项目完成期延长了半年,因为他总有东西要补充,有个新线索就会去不厌其烦地查资料,求全求圆满。总之,几十年的积累成就了他和他的事业。和他合作过的人,或者他的同事,他的学生、朋友,都切实感受到他是一个工作严谨,学风正派,功底扎实的学者。

完成这一世纪性工程,对于刘福春,真正的艰难不在于细小的繁琐和宏大的规模,而在于置身浮躁的治学环境中,锲而不舍地独自承担的挑战,正如其自言:从事这项工作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坐得住冷板凳”。他将《中国新诗书刊总目》编撰工作视为学术品格的修炼,他以细致严谨的学者姿态,收集、检索、求证、校对,二十余年磨一剑,以沉寂对抗喧哗。《中国新诗书刊总目》凝聚其大量心血与汗水,然而,刘福春先生却以轻松的姿态完成了一段沉重的表达:“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能做也能做好的事。新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我有兴趣去做,也有条件去做,而当时专门从事这工作的人也不多,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做出实绩。”

一项世纪性工程,如果没有坚执学术兴趣的支持,确然难以想象一个人能独自承担下来。而以较为直观的阅读印象论,《中国新诗编年史》是一套既“好用”又“好看”的书。所谓“好用”指编年史作为一种有工具书性质的著述应当具备的完整、严谨、精确、精炼等品质,这些在《中国新诗编年史》中均有充分体现。就此而言,它也许可以成为编年史编写的一个范例。“好看”则指作者在史实取舍上保留了大量丰富而多样的原始材料与线索,使读者时常感到新鲜,甚至惊喜。特别是书中的文选部分,尤其能代表作者知人论世的立意和灵动的体察。事实上它非常不拘一格,引述的材料既有批评文章、出版广告,也有自述、回忆,既涉及对作品的评论、理解,也呈现其生产形态、发表过程。而这背后贯穿性的图景则是大时代中起伏的形形色色诗人作家的创作轨迹、历史境遇和精神历程。刘福春教授并不以写一部完备的诗歌通史为目的,却使得他对诗歌史的理解有了真正的自由度。具备了这种独立、自由的历史眼光才会有整理史料时的包容性、灵活度和原则性。

《中国新诗编年史》出版后得到了一些好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明显的,有些问题则隐藏在此书长处的背面,并一直在撰写中困扰着刘福春教授。他说此书明显的不足:一是诗刊缺失太多或所见不完整,20世纪到底出版了多少种诗刊,每种诗刊共出多少期很多都不清楚;二是报纸副刊发掘得不够,很多报纸副刊特别是有些诗刊、诗特刊都未见到;三是台湾、香港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利用得很少,因此台港方面的史事多有缺失;四是翻译文献失收;五是还有很多需要阅读或重新阅读的文献没能阅读。但愿以后能有机会弥补以上不足。

从放弃鲁迅研究的“热门”选择做冷学问,到严谨缜密的新诗研究,刘福春坚持了20余载,他的坚持来源于坚韧的品质,更来源于他对兴趣的追求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我觉得做研究不苦啊,每天都有新发现,能认识新朋友,所以我非常快乐。快乐是种能力,好吃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好吃,有本事的是在不好吃里吃出好吃来。”刘福春的这句话也许是对自己的最好注解。

现在,刘福春教授的新诗研究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在海外学界的评价也很高。美国的哈佛燕京学社和荷兰莱顿大学的东亚系是海外中国文学文化研究的重镇,莱顿大学东亚系教授柯雷同样致力中国新诗研究多年,主持着一个庞大的中国诗歌研究计划,他曾到国内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尤其是文革时期的小报,他在谈到刘福春教授的研究成果时,认为刘福春提供的新诗资料真实、准确、严谨、可信,这在中国学术界是非常少见的,令人钦佩。香港有位研究者叫也斯(梁秉钧),前段时间刚刚去世,也斯本身是一位诗人,也曾到北京拜访过刘福春教授,他对刘福春的研究同样是赞不绝口。

上一篇:《辉煌中国》学习心得下一篇:读后感―张澍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