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2024-08-09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共11篇)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1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今天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缺乏工程实践常识和实际的动手能力.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从加强学生对常用机构和传动装置的组成特点、类型应用等工程实践知识的`认识入手,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为此,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 者:孙红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122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G712关键词:教学改革 机械基础 项目教学 案例教学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2

1 教学目标要适当,提高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活动的预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教师必须明确任务,理解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技校“机械基础”课程,由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依据,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确定与设置教学目标。如第六章轮系,第九章常用机械的变速、变向机构。对数控专业、铆焊专业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对机械类专业而言,这部分内容必须学好,我们以后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对像铆焊类的学生,仅作为一般性掌握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区别对待。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通过教学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以下特点:职校学生普遍对课堂理论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一旦遇到障碍,自信心会迅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鼓励和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从各个方面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调整授课计划,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重拾学习信心,建立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到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我们要不断探讨教法,找到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教法,尽量做到教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应对。因为“机械基础”课程涉及的都是一些常用的机械技术基础知识,它包括一般条件下通用零件、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液压传动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把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寻找最佳教学方法。

这些年笔者在教课中,笔者认为上课前多做准备工作,把当天讲的课计划好,组织好,怎么讲合适,采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课件,需要什么教具,教具的种类、数量。提前把教具借出来,不要影响上课,另外要考虑内容的衔接。

例如:①实物的演示。如键、销连接,轴承、螺旋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学生通过自己对实物的观察,确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来对学习对象认识和理解,易于知识的巩固。②挂图和模型演示。在“机械基础”教材上,有很多机构的工作原理用文字叙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又难懂,如果配以挂图和模型演示,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各种概念、原理和规律,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③机械原理模拟及电化演示。学生在实习车间和录像片中,可以看到各种机构的结构及工作运动情况,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教师配以讲解,更能增强教学效果。④现场演示。如带传动,齿轮传动,变速机构,变向机构,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都可到实习现场进行边观察边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1 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结合生产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改变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等优秀教法。

3.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例如,对减速器的结构分析及装配,可使用生产实用减速器进行结构分析、拆装实验等。这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出创新素质的人才。

3.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的教主要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教,不与实际相结合,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更不用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寻找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虽然“机械基础”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但其内容有相当部分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如链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铰链四杆机构、轴、轴承等,可在自行车、机械手表、家用脚踏缝纫机等实物中找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教具,把生活和教学联系起来,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想学、爱学,激起学生用理论知识理解实际问题的欲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提高“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真正地让中职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巩云鹏,田万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志礼,冷兴聚,魏严刚.机械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3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为了能胜任初始岗位就业及今后岗位迁移的需要,毕业生必须获得车工(中级)、数控车工(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中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在机械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方法,掌握对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确定,能定性确定构件受力后失效形式与危险截面位置,从而完成通用零件的选择与专用零件的结构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设计一般简单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完成从业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也不能融合。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课程内容采取“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结构体系:首先安排一周机械拆装(专用周的形式),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实物与模型对常用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建立感性认知;再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为形式进行理论授课;最后通过两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2.整合课程内容,增强适应性。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变化很大,高职入校新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中对常用零部件设计要加强“失效分析、结构设计、精度设计”,淡化“承载设计计算”。对于常用机构应用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淡化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注重培养他们查阅、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实际的能力。目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课程原有内容作了增删。如已删去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的推导,简化公式中的系数分析,变位齿轮传动只作简介;加强了同步齿形带传动、删除滚动螺旋传动内容,增加了介绍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齿轮制造新技术的内容;删除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三位置的设计方法内容,淡化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新型机构、创新机构类型介绍。

二、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环节

1.导人。导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传递教师对教学内涵认识与要求的重要纽带。导人一般可分为课程导入与新内容导人。笔者在实践中吧课程导人安排在绪论进行,通常采用问答式导入。具体做法:通常设三问,用时45分钟,先对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三个名词提问,然后一一回答并提出本课程学习内容;再问“假设有没考上大学直接进企业工作的同学,三年后你大学毕业恰好分在与你同学同一单位同一岗位,与同学相比你有何优势?”顺势提出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乃至高职生培养目标;最后问“你上课的同时,你父母在做什么?”再提出学习中的其它要求。后两个问题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相对具有较好的效果。新内容导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特点及应用展开,在每次课中用时约10分钟左右,如螺纹连接,先介绍应用,再介绍一般结构,最后提出学习的重点是会选择标准件、确定连接的结构;再如,讲授“轴”的课时,先从轴的功用导入,然后叙述传动件及轴承、箱体的相对位置,引出轴的结构设计内容。

2.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

(1)加强各章节间的内容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讲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时注意和带传动对比;讲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时,可比较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介绍滑动轴承轴瓦材料时与蜗轮材料相比较。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联系:用轴把轴系零件联系起来,用减速器把机械零件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提高对内容整体概念的把握。

(2)加强与前置课程的联系。《工程力学》的重点内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被直接应用,如受力分析作为重要知识及能力点,在各零件受力分析时均要用到;四种基本变形(力学模型)及强度计算作为主要知识与能力点,分别应用于“螺纹连接及键连接”、“齿轮传动”、“轴”、“轴承”。在讲授中要不断提示和反复加深印象,以利于学生对力学中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巩固与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与横向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如表达连接的结构、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零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绘制零件图时均不同程度上要应用前述横向课程的内容,应用时有意不断提示与重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并茂、图文交互以及包容信息量大等优势,如在“导入”、“齿轮传动整合原理”、“轴的结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创新机构”等内容中使用后,效果显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使“机构”部分的内容变“活”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资源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我院配有“机零机构陈列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构创新实训室”,有一半以上的课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实物或模型的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学生对机械实物的感性认识,使书本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后,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机械拆装,分五组轮换分别对减速器、微型冲床、常用机构进行拆装,在使用常用工具对机械零部件拆装的同时,认识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及机构的类型与运动,增强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感性认识,弥补了他们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其次是现场教学,通过对典型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分析、观摩、动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是课程设计,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减速器设计,达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 篇4

关键词 机械制造基础;高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机械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工程材料、金属冷热加工原理、工艺规程与装配工艺等多方面内容。

该课程涉及内容繁杂,知识点多,缺少重点与针对性,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1]。

随着近几年生源水平的降低,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的掌握程度成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的难点和突破点。

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5

摘 要:《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根据自已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以机械基础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素质来探讨中职学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融入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 实效性

一、引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培养学生机械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但其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分布面广,且各章之间内容各异,相互连接不很密切。由于中职生缺乏机械加工及传动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时难度很大。因此,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二、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反复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内容多、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基础课时,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首先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像公交车上车门的自动启闭机构,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汽车窗的雨刷机构,还有电风扇的摇头机构等,都是一些随处可见的例子。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想弄明白的兴趣。接下来,带领他们去一探究竟,在学生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和运动特性后,回过来再分析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为什么缝纫机工作时有时会出现脚踏不动的现象呢?这时就会有好多同学表示遇到过这种现象,接下来就分析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位置的原理,并指出“死点”在其他的地方是可以被利用的,像夹紧工件的夹具,我们就可以利用曲柄摇杆机构或双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来夹紧工件,以便对其进行加工。接着让学生画出夹具的结构示意草图,再让学生分析其原理,并指出:一个机器有其缺点也必然有其优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机构的优点和克服机构的缺点,讲到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前面学过的带传动的打滑现象,也是优点和缺点共存,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本节内容就这样在既轻松又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

三、加强实训课的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实训课是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通过它可以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是体现中职学校教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训前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多动脑,对实训步骤说明清楚,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加强指导,根据实训进程不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实训报告。讲授课堂理论知识时,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教学。因为,直观鲜明的实物或教具,能唤起学生注意,达到清楚地表现或者论证理论知识的目的。如讲圆轴的扭转,可通过教具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它的变形特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实证明,适宜有趣的教具演示能把抽象的内容赋予直观、明了的形式,学生不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而且印象十分深刻,学习效果比单纯听课要好得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等问题,尤其是课程中复杂的结构、抽象的概念、还有原理和定律等内容,采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给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它着力表现一般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展示现场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直观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以及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法。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都要精心设计,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机械基础的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随着课程的深入,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相继出现,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于招架,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因此一落千丈。这时,教师应改变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如教学生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各种变化和复杂公式中找到内在联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以降低听课难度。对于难记的公式,采取多写多记,多做练习等手段,加强学生记忆。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当学生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后,就会兴趣倍增,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如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结果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压水井,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2.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在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基本了解后,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小制作完成以后,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然后进行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理论知识,对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存在条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3.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结束语

现今的社会由于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全球的时空缩短了,知识的传递速度更快了,有利于我们教师接收新知识新思想,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国内和国外的科技信息及科技动态,并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

总之,在讲授《机械基础》这门课时,只要教师把握好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专业资源、课程内容和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面向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一定能把这门课程教出特色、教出成效。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6

《机械基础》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职校生来说,无疑是大难度的课程。首先,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他们还未曾掌握应有的读图知识;再加上课程本身繁杂的特点,都给学生学好这门课带来较大困难。如果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习惯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滔滔不绝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形成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力,就会造成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如何应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提高《机械基础》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按课题教,学生小心地跟着课题学。这样的作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灌输的“被动人”,转变为通过引导,获得发展的“主动人”。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充分的展开,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例如轴的结构设计,笔者首先提出设计思想,再强调三个基本要求,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相对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凡根据设计思想,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均属合格,然后再评讲哪种结构更合理。接下来估算轴径,如各级低速轴的轴径d可按同级齿轮的中心距a来估算,其经验公式为d=(0.3~0.4)a。面对取值范围内的几个标准值,许多学生不敢自己决定,要求老师定答案。我的答案是:这是经验公式,是实践中产生的公式。这几个标准值都是答案,取小值经济些,取大值更安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一个答案。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诸如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二、拓展平台,“玩”中创新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游戏,气氛融洽,学生在“玩”中得到启发,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玩”中创新,不仅能调节学生精神,而且能寓教于“玩”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玩”,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拓展一个“玩”的平台,引起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为学生继续去创新的一种动力。

例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比较抽象,而教材中列举了家用缝纫机和一个快速夹紧装置,笔者想到学校服装班的家用缝纫机和实习车间里利用“死点”位置的原理设计的一个夹具,于是就将他们带到服装班,当他们初次踩缝纫机时,感受到有时运转自如,又有时会碰到倒转及踩不动的死点现象。后到车间操作那个夹具,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通过自己操作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

三、优化整合,“教”中育新

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模式转换。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中职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比较重,总希望老师能给出“标准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内容的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作主张”。鉴于此,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

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动手操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并在小组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

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因此,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如对《机械基础》轴系零件一章的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由学生分组拆装一个减速器模型,相互间可以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辨析,全班同学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树立信心,“疑”中出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发展性教学模式认为,质疑大致包括“设疑自学、质疑讨论、破疑归纳”等环节,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实现了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往,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内容,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讲“液流连续原理”时,举了这样的例子:当你用皮管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时,若你用手捏扁水管,这时水流速度加快冲得远,若将手放松,则水流速度减慢。为什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等方式得出从自来水龙头流的水量是同样的,但捏扁水管等于将管路截面积变小,这样水流平均速度必然变大。这个例子学生有亲身体会,将它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很快理解了关于液体在无分支管路中稳定流动时,流经管路不同截面时的平均流速与其截面面积大小成反比的公式A1v1= A2v2。

五、创设情景,“学”中求新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使学生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

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到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设计好这个“压轴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 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同学们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制动器的形式有锥形、带状、闸瓦式,等等,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创设情景是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大大增强了主体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求得新的知识的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对毕业生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毕业生就业后应能胜任通用机床及数控机床操作岗位, 从业2~3年后, 逐步能够胜任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工装设计、新品试制、生产现场管理等岗位, 根据本地区企业用人要求, 毕业生可选择向CAD绘图、机械维修、机械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等岗位顺利迁移。为了能胜任初始岗位就业的需要, 以及今后岗位迁移的需要, 毕业生必须获得车工 (中级) 、数控车工 (中级) 、加工中心操作工 (中级) 中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机械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 学生应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方法, 掌握对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确定, 能定性确定构件受力后失效形式与危险截面位置, 从而完成通用零件的选择与专用零件的结构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员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具有设计一般简单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完成从业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与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还不能融合, 为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 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

1. 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 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 课程内容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结构体系:首先安排一周机械拆装 (专用周的形式) , 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实物与模型对常用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建立感性认知;再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为形式的理论授课;最后通过两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2. 整合课程内容, 增强适应性

在高校扩招后, 生源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 高职入校新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 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中对常用零部件设计要加强“失效分析、结构设计、精度设计”, 淡化“承载设计计算”。对于常用机构应用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 淡化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 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应用资料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实际的能力。目前我院对课程原有内容作了增删。如已删去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的推导, 简化公式中的系数分析, 变位齿轮传动只作简介;加强了同步齿形带传动、删除滚动螺旋传动内容, 增加了介绍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齿轮制造新技术的内容;删除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三位置的设计方法内容, 淡化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新型机构、创新机构类型介绍。

3. 课程教学中几个需注意的环节

(1) 导入

导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 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传递教师对教学内涵认识与要求的重要纽带。导入一般可分为课程导入与新内容导入。笔者在实践中, 课程导入安排在绪论进行, 通常采用问答式导入。具体做法:通常设三问, 用时45分钟, 先对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三个名词提问, 然后一一回答并提出本课程学习内容;再问“假设有没考上大学直接进企业工作的同学, 三年后你大学毕业恰好分在与你同学同一单位同一岗位, 与同学相比你有何优势?”顺势提出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乃至高职生培养目标;最后问“你上课的同时, 你父母在做什么?”再提出学习中的其他要求。后两个问题触及学生内心深处, 相对有较好的效果。

新内容导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特点及应用展开, 在每次课中用时约10分钟左右, 如螺纹连接, 先介绍应用, 再介绍一般结构, 最后提出学习的重点是会选择标准件、确定连接的结构;再如轴的讲课时, 先从轴的功用导入, 然后叙述传动件及轴承、箱体的相对位置, 引出轴的结构设计内容。

(2) 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

加强各章节间的内容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 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讲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时注意和带传动对比;讲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时, 可比较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介绍滑动轴承轴瓦材料时与蜗轮材料相比较。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联系:用轴把轴系零件联系起来, 用减速器把机械零件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 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提高对内容整体概念的把握。

加强和前置课程的联系。《工程力学》的重点内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被直接应用, 如受力分析作为重要知识及能力点, 在各零件受力分析时均要用到;四种基本变形 (力学模型) 及强度计算作为主要知识与能力点, 分别应用于“螺纹连接及键连接”、“齿轮传动”、“轴”、“轴承”。在讲授中要不断提示和反复加深印象, 这有利于学生对力学中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巩固与应用,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与横向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如表达连接的结构、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零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绘制零件图时均不同程度上要应用前述横向课程的内容, 应用时有意不断提示与重复,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 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并茂、图文交互以及包容信息量大等优势, 如在“导入”、“齿轮传动整合原理”、“轴的结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创新机构”等内容中使用后, 效果显著,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 使“机构”部分的内容变“活”了,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资源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我院配有“机零机构陈列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构创新实训室”, 有一半以上的课安排现场教学, 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实物或模型的现场观摩学习, 增强学生对机械实物的感性认识, 使书本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了,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后, 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机械拆装, 分五组轮换分别对减速器、微型冲床、常用机构进行拆装, 在使用常用工具对机械零部件拆装的同时, 认识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及机构的类型与运动, 增强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感性认识, 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其次是现场教学, 通过对典型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分析、观摩、动手,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是课程设计,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减速器设计, 达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改方案的实施, 加强了实践性环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但实际工程中应用极广的类比法、反求法以及机械设计软件、机械绘图软件的应用还没能充分体现, 有待于实践改进并继续深化改革。

摘要:文章从高职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出发, 对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及教学中几个需注意的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华, 齐武福.高职培养目标确定[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4) .

[2]孙燕华.“机械制造基础平台”课程群项目化整体改革[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作者简介:姚彩虹(1968-),女,山西芮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研教改立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85-0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分析方法、选择常见机构和选择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零部件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设计一般机械零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该课程不仅为学生后续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直接运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基础知识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过渡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特点,而且与前续课程关系密切,尤其众多的概念、数学关系式和烦琐的分析方法,对基础薄弱及“淡化理论,崇尚技能”的高职学生而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下滑显著,教学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学生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职业规划,局限于就业的两极化认识误区:其一,反正将来只是当毫无技术含量的一线操作工,理论知识学与不学没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其二,思想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未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由此,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理解能力不强。“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综合运用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内容,而且要求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学生普遍把“机械设计基础”视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2.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缺乏良性互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符号多、名词多、图表多和系统性差、逻辑性差的特点,容易出现理论教学抽象乏味现象。而所开设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或停留在验证层面,或流于形式,缺乏具有实用价值的真实项目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激情难于触发。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充分衔接,学习兴趣不断淡化,知识和技能难于提升。

二、教学改革措施

1.重構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源状况的改变,高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用专业课程中学生加工制造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工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工程意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改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与之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简单强调知识的传授,只专注于知识的诠释,其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忘记了思考,只是被动地听课,最终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记忆不够牢固、应用脱节,教学效果不好。为此,应在下面三方面有所突破。

1)把单向传授改为双向传递。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提倡互问互答的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促进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教学互促,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单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3)实施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有着非常深刻的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实际工程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实施项目教学奠定了基础。

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课堂及学校内外结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项目教学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完整的工程项目链条,通过分析、解决工程面临的各种问题,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成果;不仅增强自信心,也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更新教学手段。好的教学内容和好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自由、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此,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现状,主要采取了下面两方面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声音、文字、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合理利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方面可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互动式教学实施,把传统课堂的教学实现多方位拓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

2)引入生活现象和工作岗位中典型案例,是项目教学法和互动教学的立足平台,通过演示和现场讲解,也能强化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举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生动的例证则更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生活中有许多和课本理论中有关的现象,以身边的现象作为例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工作岗位中的案例,不仅强化学以致用理念和工程素质能力,也为学生职业认知、规划和定位奠定了基础。

3.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拓展学习时空纬度

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能为各类教学内容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工作平台,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但课时却较少。高职大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即使采用前面介绍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不容易消化掌握的内容,利用教学资源库平台,通过网络课堂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利用教学资源库,对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一方面,不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进行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同时也为培训取证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立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改项目中来;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制造大赛,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

三、教學改革应用实践

1.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要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精选。如:将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删减一般性公式的详细推导,强化工程设计思维的相关内容,强化机械部件结构工艺及使用、安装调试与维护的内容,注重相关理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网络教学构建了网络课程资源库、课程电子教案库、课程标准相关文件库、媒体素材库、VOD视频库、习题及试题库、工程案例库、设计手册、网络资源链接、软件资源库、互动访问平台,通过设置丰富的栏目和人性化的友好界面,把教学中的基本内容、难点、重点全方位地放到网站上,为学生自由浏览学习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物料传送机械装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下面以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为例,简要说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情况。

首先在第一堂课,介绍物料传送机械装置项目基本情况,其作为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及多媒体教学核心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查看资源库了解所用的知识点、技能及相互关系,对学生进行分组,强化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化。其次,通过多媒体演示和现场参观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物料传送机械装置组成、工作过程和工艺要求及参数,以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实用平台激发学习积极性。最后,根据项目教学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基本环节组织实施教学,利用资源库提供项目教学法所涉及的任务书、各类表格、模板等相关内容,指导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总之,以工程化项目为背景,放手让学生根据功能要求,通过互动探讨自主完成:选择和设计传动机构与驱动机构、完成方案设计、确定加工方法,自主完成安装、调试、验证和设计说明书整理及答辩考核等各项任务,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合作精神和创新设计能力。

四、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也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彩虹.案例教学在机电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高师学报,2007,(2):94-95.

[2]王世刚,王树才.机械设计实践与创新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蒋兴加.基于项目教学法工程素质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8):64-65.

(责任编辑:宋秀丽)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6) 篇9

课程编码: 学分:3

总学时:48学时 适用专业:非机械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构和机械零部件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使其在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方面得到基本训练。

二、先修课程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材料和金工实习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和任务,机械零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与方法,螺纹联接的类型和应用,常用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设计准则,通用零件的材料、构造、主要类型和特性、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和选用方法。

掌握:机械的组成和特性和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常用机构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及参数选择,掌握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及调节方法,通用零件的设计和计算。

理解:机械专有名词的概念。

四、教学内容

(一)绪论

1学时

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二)平面连杆机构 4学时

1.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2.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3.平面四杆机构的特点及其设计简介

(三)凸轮机构

4学时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3.按给定从动件运动规律绘制凸轮轮廓

(四)间歇运动机构

2学时

1.槽轮机构 2.棘轮机构

3.不完全齿轮机构 4.凸轮间歇运动机构

(五)机械的调速和平衡

2学时

1.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 2.机械的平衡

(六)机械零件设计和计算概论

2学时 1.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准则 2.机械制造中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3.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4.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和标准化

(七)联接 6学时

1.螺纹联接 2.键联接 3.铆接 4.焊接

(八)带传动和链传动 6学时

1.带传动的特点 2.带传动的主要形式 3.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4.带的耐久性

5.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及传动比 6.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7.张紧力、张紧装置和带传动的维护 8.链传动的特点

9.链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 10.链传动的使用维护

(九)齿轮传动 71.齿轮传动的应用和分类 2.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渐开线及渐开线齿轮

4.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基本尺寸 5.一对渐开线齿轮的啮合 6.轮齿切削加工方法的原理

7.根切、最少齿数及变位齿轮的概念 8.齿轮的材料

9.轮齿的实效形式及计算准则

10.直齿圆柱齿轮轮齿表面的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1.直齿圆柱齿轮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12.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3.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4.锥齿轮传动

15.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6.齿轮的构造

(十)蜗杆传动

1.概述

2.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参数及尺寸计算 3.蜗杆传动的运动学及效率 4.蜗杆、蜗轮的材料及结构 5.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6.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十一)轮系、减速器和无级变速传动 41.定轴轮系

学时

2学时

学时

2.行星轮系的传动比 3.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4.减速器

5.各种机械传动的比较

(十二)轴

2学时

1.概述

2.轴的结构和材料 3.轴的计算

(十三)轴承 6学时

1.概述

2.滑动轴承的结构 3.滑动轴承的材料 4.润滑剂和润滑装置

5.非全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6.滚动轴承的机构 7.滚动轴承的代号

8.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其选择 9.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选择计算 10.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11.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比较

(十四)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五、教学参考书

[1] 卢玉明.机械设计基础.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杨可桢.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孙桓.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濮良贵.机械设计.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10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代码:INDE3010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材料科学基础 后续课程: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材料成型原理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陈再良

课程负责人:陈再良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和把握,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业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场工业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单元及制造系统选择决策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机械加工方法(6课时)

第一节 零件的成形方法

一、Δm<0的制造工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二、Δm=0的制造过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三、Δm>的制造过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第二节 机械加工方法

一、车削

车削方法的特点和车床加工的典型工序

二、铣削

铣削加工的方法和特点

三、刨削

刨削加工的特点和方法

四、钻削与镗削 钻削与镗削的方法与的、特点

五、齿面加工

成形法和展成法的特点

六、复杂曲面加工

复杂曲面加工的方法

七、磨削

磨削加工的方法与特点

八、特种加工

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各自的方法和特点

思考题:

1、简述电解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的表面成形原理和应用范围

2、镗削与车削有哪些不同?

3、车削加工能形成哪些表面?

第二章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12课时)

第一节 刀具的结构

一、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

切削运动定义、削运动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切削用量、切削几何参数

二、刀具角度

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刀具角度的参考平面、刀具的标注角度、刀具的工作角度

三、刀具种类

刀具分类、常用刀具简介

第二节 刀具材料

一、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刀具材料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常用的刀具材料

常用的刀具材料及其各自的特性

三、新型刀具材料

新型刀具材料及其优点

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一、切削过程及切削种类

切削的形成过程、切削的类型及其控制、积屑瘤现象

第四节 切削力与切削功率

一、切削力的来源,切削合力及其分解,切削功率

二、切削力的测量

目前采用的切削力测量手段

三、切削力的经验公式与切削力估算

计算切削力的指数公式、按单位切削力计算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第五节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一、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导

切削热的定义及产生

二、切削温度的测量

三、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

切削用量、工件材料、刀具角度、刀具磨损、切削液

四、切削液

三类切削液

五、切削温度对工件、刀具和切削过程的影响

第六节 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

一、刀具磨损的形态及其原因

刀具磨损的三种形式

二、具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

刀具磨损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刀具寿命的经验公式

刀具寿命的定义、刀具寿命公式

第七节 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工件材料加工性

一、切削用量的选择

对加工质量、基本工艺时间、刀具寿命和辅助时间的影响

二、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改善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思考题:

1、金属切削过程有和特征?用什么参数来表示和比较?

2、车刀的角度如何定义?表注角度与工作角度有什么不同?

3、刀具的正常磨损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4、简述车刀、铣刀、钻头的特点。

5、刀具材料具备哪些性能?常用刀具材料有哪些?

第三章 金属切削机床(9课时)第一节 概述

一、机床的基本组成

二、机床的运动

表面形成运动和辅助运动

三、机床技术性能指标

机床的工艺范围、机床的技术参数

四、机床精度与刚度

机床精度的分类及各自定义

五、机床的型号编制

通用机床型号的编制方法、机床的特性代号、主参数、第二主参数和设计序号

第二节 金属切削机床部件

一、传动系统 主传动系统及其按特征分类、进给传动系统

二、主轴部件

主轴部件的组成结构、主轴部件满足的基本要求、主轴部件的传动方式

三、机床支承件

机床支承件的组成结构、满足的基本要求及其材料

四、机床导轨

导轨应满足的主要技术要求、截面形状和组合形式、导轨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五、机床刀架和自动换刀装置

机床刀架自动换刀装置的类型、应满足的要求

第三节 常见的金属切削机床

一、机床

二、磨床

三、钻床

四、铣床

五、加工中心

思考题:

1、机床常用的技术性能有哪些?

2、试说明如何区分机床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3、主轴部件、导轨、支承件及刀架应满足的基本技术要求有哪些?

第四章 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9课时)第一节 机床夹具概述

一、工件的装夹方法

工件在机床上的两种装夹方法

二、机床夹具的工作原理和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夹具的主要工作原理、夹具的作用

三、夹具的分类与组成

第二节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

一、基准的概念

基准的定义及分类 二、六点定位原理

六点定位原理的概念、注意事项、具体设计和定位分析中常遇到的问题

三、常见的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

定位元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各种典型表面的定位方法和定位元件

第三节 定位误差分析

一、定位误差及其产生原因

二、定位误差的计算

三、保证精度加工的条件

第四节 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

一、夹紧装置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二、夹紧力的确定

夹紧力方向的确定、夹紧力作用点的确定、夹紧力的大小

三、典型夹紧机构

几种利用机械摩擦实现夹紧

四、夹紧动力原装置

气动夹紧、液压加紧、气-液压组合夹紧

第五节 各类机床夹具

一、车床夹具

二、铣床夹具

三、钻床夹具

第六节 现代机床夹具

一、自动线夹具

二、组合夹具

三、通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

四、数控机床夹具

第七节 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步骤

思考题:

1、机床夹具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起什么作用?

2、工件在机床上的装夹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有哪些?

3、什么是“六点原理”?

4、定位误差产生的误差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5、夹紧装置的基本组成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五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6课时)第一节 机械加工精度

一、概述

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加工经济精度、原始误差、误差敏感方向的概念、研究机械加工精度的方法

二、工艺系统几何误差

机床的几何误差、刀具的几何误差、夹具的几何误差

三、调整误差

调整误差方式

四、工业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

基本概念、工件刚度、刀具刚度、机床部件刚度、工艺系统刚度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五、工业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的热源、工艺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

六、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 基本概念、内应力的产生、减小内应力变形误差的途径

七、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减小原始误差、转移原始误差、均分原始误差、均化原始误差、补偿误差

第二节 工艺工程过程的统计分析

一、误差统计性质的分类

二、工艺工程的分布图分析

正态分布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机械制造中常见的误差分布规律、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

三、工艺过程的点图分析

工艺过程的稳定性、点图的基本形式、点图的正常波动与异常波动

第三节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一、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

表面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表面质量对耐腐蚀性的影响、表面质量对配合质量的影响

二、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

切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磨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

三、影响加工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

表面层冷作硬化、表面层材料金相组织变化、表面层残余应力

第四节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二、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自激振动

思考题:

1、什么叫主轴回转误差?它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磨床头架主轴采用死顶尖,而车床主轴采用活顶尖?

2、什么是误差复映?误差复映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什么样性质的误差服从偏态分布?什么样性质的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4、试简述机械加工中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

第六章 工艺规程设计(6课时)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工序、工步和工作行程、装夹和工位

三、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形状精度的获得方法、位置精度的获得方法、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

四、机械加工工艺与生产类型

生产类型、生产类型与组织方式

五、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及原始资料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二、工艺路线的制定

定位基准的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工序顺序的安排、机床设备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第三节 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一、加工余量及其影响因素

加工余量的定义、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二、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基准重合时的情况、基准面在加工时经过转换的情况、孔系坐标尺寸的计算

第四节 工艺尺寸链

一、尺寸链及其尺寸计算公式

尺寸链的定义、分类、计算,极植法解尺寸链的计算公式、统计法解直线尺寸链基本计算公式

二、工艺尺寸链分析与计算的实例

第五节 机械加工工艺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一、时间定额

时间定额的概念、组成

二、工艺成本

工艺成本的组成计算、工艺方案的经济评比

三、编制工艺规程文件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第六节 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一、概述

机械装配与装配工艺系统图、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

二、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装配方法

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配法

三、装备工艺规程设计

第七节 机械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评价

一、概述

二、机械产品设计的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

三、机械产品设计的装配工艺性评价

思考题:

1、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

2、什么是加工余量、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3、试分析比较用极值法解算尺寸链与用统计法解算尺寸链的本质区别。

第七章 先进制造技术(6课时)第一节 快速成形制造技术

一、简介 快速成形技术的优点

二、快速成形的基本原理

三、快速成形的工艺方法

四、基于快速成形的快速模具技术

快速模具按模具制造的分类

第二节 高速切削

一、高速切削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二、高速切削的机理

切削立、切削热、刀具磨损

三、高速切削的关键技术

高速切削的机床机构、高速切削的刀具系统

第三节 微机械及其微细加工技术

一、引言

二、微细加工技术

三、典型微电子机械系统装置

思考题:

1、基于快速成形的常见快速模具工艺方法有哪些?

2、总结高速切削工艺的特点。

3、简述常见的各种微细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

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测验及作业

成绩评定方式:笔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含期中考试)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篇11

【关键词】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一、高职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实践性教学的根本障碍是由于教师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导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一律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塑造”。教与学的不平等传统观念,成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情感障碍,教师和学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受压抑,扼杀同学们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创新热情。要实施实践性教学,就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填鸭式”的单向信息流动,变为师生双向信息流动,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2.实践教学缺乏

实践教学设置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型的特色。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也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实践教学计划的可执行性往往让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做一节实训课,要在课下做很多工作。另外,没有系统的实训教材,导致教师在进行实训授课时,实训的内容、方式、手段都有所不同,结果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上的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完善过程和一般性辅助手段,实践课时偏少,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实训常因各种因素而受到阻碍。

3.实训设施落后

管理实训模拟室的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设施和条件都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从而形成多数教师的实践性管理教学往往是做一些案例分析,难以将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短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也是实践性教学难以贯彻实施的一个因素。因而,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往往大相径庭,学无致用。

4.教学评价欠妥

高职院校一般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成绩只是作为理论教学成绩的一部分,没有把它和理论教学提到同一高度上来,评定成绩仅从学生的实训报告,出勤次数等项目上考核,对实践企业管理原理与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各环节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导致管理学教学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前提。要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树立新型的应用性、实践性教育教学理念是企业管理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就要通过一些办法来渗透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第一,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重点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特点和今后的发展进行学习。第二,根据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如: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实践性教学的观摩学习,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等,在开展活动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三,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计划是规定实践性教学总体规划和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尤其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比如,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执行能力及如何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和总结评价能力等。还要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具体程序、所要达到的结果,并确定可量化的考核办法。实践性教学计划既要模拟企业管理的实际过程又要体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当然,编写与之匹配的实践、实训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编写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性教材时,要重点体现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对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等。

3.有效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是构筑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应建立与企业管理基础理论教学评价等值的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实践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不再轻视实践教学,而且也使教师更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更注重掌握实践技能。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确立一个共同目标,目标要量化,让大家实实在在的能看到,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实践教学保障

(1)加快实训模拟室的建设。实训模拟室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训练学生具备与真实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加快软件方面的建设,尽快达到能完成实践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感性知识。

(2)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进行控制,在招聘教师时,尽量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招聘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加强我们的实践教学。另外,对于已经在校的教师,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并建立教师自我提高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自我提高、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建立实践教学的制度。首先,组织保证,要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分工职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用制度加以制约,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规范实践教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4)建立有效地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距离最短的教育形式,这决定了人才培养须走产、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途径。建立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很有必要,学校负责为企业培养人才,编写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践环节,做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既锻炼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

参考文献:

[1]胡红云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新问题与改革方法.教育教学研究.2010.6

[2]王淑娟.对高职院校《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商品与质量.2011.12

上一篇:早上问候语怎么发朋友圈下一篇:捉泥鳅作文400字_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