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2024-06-26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8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一、课题:

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一、课题:

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一、课题: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单元名称:我们的地球 课题: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 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 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

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

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有介绍

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三、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性同伴介绍。

课题: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

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

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

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

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二、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课题: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

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

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 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3、知道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

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二、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一、课题:

4、火山和地震

二、教学目标: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了解火山。

知道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

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一、课题:

5、地表的变迁

二、教学目标: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

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

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

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 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单元名称:物质在变化

一、课题:

1、我们周围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

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

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

更全面的认识。

一、课题:

2、铁钉生锈了

二、教学目标: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 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四、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铁回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今天蜗牛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4、了解防锈的方法。

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一、课题:

2、变色花

二、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四、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

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

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体温: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 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一、课题:

4、洗衣服的学问

二、教学目标: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四、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

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学生动手洗衣服。先说说该怎样洗衣服呢?

创造两种实验条件,学生分成两组做对比实验,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单元课题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6、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7、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8、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3、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三、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1)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人们发明了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2)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3)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三)总结宇宙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整体形象。

(2)讨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里有什么?我们处于宇宙的什么部位?宇宙里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文明?

(3)总结: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四)课外练习

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组合成专题研习报告。

太阳第大家族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既的事实,提出问题: 出示白天与黑夜的图片。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彩虹桥)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呢?白天、黑夜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天与黑夜。(板书:白天与黑夜)

2、我们知道白天称为昼,黑夜称为夜。你知道一昼夜要经历多长时间吗?(24小时)

3、白天、黑夜的出现有什么规律?

生:白天黑夜依次出现、交替出现、更替出现

4、白天黑夜的不断循环变化,我们称为昼夜交替也称为昼夜更替。

5、在同一时刻,美国和中国是不是都是白天或者黑夜?

6、关于昼夜交替现象,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关于白天、黑夜,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研究那些问题? 生: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为什么有时候白天长,晚上短;有时白天短,晚上长。我想知道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我想知道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我想知道白天是怎样慢慢变成黑夜的。我还想知道昼夜的时间有什么不同。……(你的问题有非常有研究价值)

7、你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究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二、逻辑推理,提出假设(一)依据事实,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地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为白天,没有照亮的一面是黑夜课件出示: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我们的模拟器材,太阳小,地球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能让白天和黑夜轮流交替,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怎样才能让白天和黑夜轮流交替,好,你们小组先讨论再用模拟器材做一做,待会来汇报你们的想法。(课件出示: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形成“昼夜交替”现象?)(1)小组讨论(2)你们的想法是什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注意边展示边汇报)猜测: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二)分析猜想,去除臆想

师:通过讨论我们发现有多种解释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哪哪一种解释是真实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猜想(教师指板书):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课件出示

师:课件出示我们知道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5亿千米。太阳围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约需要43天。太阳绕地球一圈才出现一次昼夜现象,你们认为可能吗?(不可能。)

其实,古人在昼夜交替这个问题上曾经也这样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形成了白天和黑夜。也就是地心说。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地心说”

师:让我们看一看科学家对这一说法的解释?课件出示

师: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我们一起看第二个猜想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课件出示

生:地球绕太阳一圈才出现一次昼夜现象,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地球要整整绕太阳转动一周,才能出现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而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是一年,也就是说我们一年的时间才能出现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这位同学讲的真好,谁来复述一遍。)师:你们认为符不符合实际呢?(不符合。)

师:其实,在16世纪,波兰科学家也是这种想法。它就是日心说。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日心说” 师:让我们看一看科学家对这一说法是怎样解释的?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猜想: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几种方式:大家想一想、用地球仪试一试。(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师:那么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我们知道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东方)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我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

教师:我们以我们国家为例,用红色代表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小朋友,蓝色的代表住在我国西方的小朋友。

教师:看如何让东方的小朋友最先看到太阳。请同学们分别用两种转法来实验。做一做,看一看。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

生:自西向东

师:是的,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请看大屏幕地球的自转视频 你认为地球的这种运动有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可能)

师:这样看来,只有一种猜测存在可能: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变化。

三、设计实验,模拟验证 师:同学们,通过讨论我们发现可能是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变化。那你能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设计实验,揭示昼夜交替的原因吗?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做这个实验?

师:在做模拟实验时我们应该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生:注意安全 师:出示温馨提示(注意的事项)(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红色标记为观察点,慢慢的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四对比辨析,总结提升 1.小组汇报交流。(结和实际现象解释)

2.教师总结:原来太阳光照射着地球,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师: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看视频)师:好,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请同学们动手找一找

课件出示:当我们国家是白天时,你知道哪些国家是黑夜吗?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处在早晨,又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处在黄昏呢?

生:我发现,当中国处于白天的状态时,有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处在黑夜的状态。

生:还有阿根廷和巴西呢。

生:我发现,在中国西边的国家此时正处在早晨,比如沙特阿拉伯和索马里。

生:此时,太平洋中间的一些小岛正是黄昏的时候,比如美国的巴尔米拉岛。师:同学们,你们发现在同一时刻,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相同吗?(不相同)

师总结:所以同一时刻,由于地球的自传,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

1、为什么夏天白天长,晚上短。冬天白天短,晚上长?

2、地球上有没有,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地方?或是只有黑夜没有白天的地方

单元名称:假设与实验

一、课题:

1、假设

二、教学目标: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承认经验中可能的假象,信任实证。

三、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可以先对现象和结论进行假设。

2、认识问题不一样,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

观察瓢虫,然后提出你想知道的有关问题。

例如:瓢虫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爬行的?

除了瓢虫,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

可以先订计划,然后进行探究。例如:测量数据,观察形状……用不同的方法

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

3、假设的定义。

假设是探究问题的方式,是具体观察、调查、实验之前作出有依据的推测。

引导学生对“杀树凶手”作出假设。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到更多关于假设的学习点,如假设与证据。

4、学习给假设找依据。

通过阅读,看资料借助直观媒介,了解“大陆漂移说”及其被接受的艰辛。

5、懂得经验可能造成假象,假象要经得住质疑。

通过做纸球和纸片从高处同时落下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充分表达自己的依据。

并且待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再予以解释、评判。

引导学生把丢纸团的实验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进行比较,表现二者的相似形。

6、巩固

什么是假设?假设要依据,举例说明。

一、课题:

2、实验

二、教学目标:

知道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实验类型。

知道蒸汽回产生动力。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步骤。

重视公平的价值,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装水的瓶和半瓶水、水杯、纸。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一些现象并对此进行探究。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2、了解有些实验是模拟的,有些实验是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举例给学生听有关蒸汽的例子。(1)蒸汽火车,会“叫”的水壶。(2)米虫喜欢

呆在哪里?启发学生认识到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比不同的事物,一种是

对比不同 情况下的同种事物。

3、学习如何假设,了解假设可以有多个,而且可以多次验证。

如何假设呢?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表达。在研讨“蚂蚁是怎样

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方法时,积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

只要有合理因素就可以。

4、动手实验模拟和对比的乐趣。

用一只瓶子里面装有大半瓶水旋转瓶子或猛烈震动瓶子看见瞬间产生的旋流。

引导学生包旋流和龙卷风的图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做抽纸实验。揭示: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

的状态。

5、了解雷迪的实验,并懂得控制条件。

引导学生讨论解雷迪在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几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引导学生做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思考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需要控制的条件是什么?知道学生反复实验得出数据和结论。

6、巩固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日本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孩子们神奇的梦境,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由两个乐段、4小节组成,结构十分规整。其中歌曲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重难点。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

教学目标

1.创设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景,努力营造体验歌曲情绪,表现歌曲的环境。

2.学习用悠长的气息,轻柔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歌唱,表现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3.学习在歌唱时突出6/8拍节拍特点,运用二声部的合唱形式表达歌曲情绪,丰富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学习6/8拍节拍特点。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强弱的韵律把握。

教学准备

1.歌曲《愉快的梦》动画课件。

2.合唱部分谱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礼

师用欢快的,优美的,滑稽的三种不同的情绪来问好,生作出响应的情感呼应进行问好。这样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感中。

二、看手势唱一唱

1.和谐、自由的DO、MI、SOL:师在琴上给出DO、MI、SOL音后,生看师的柯尔文手势脱离琴唱这三个音,当师的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可以自由选唱其中一个音,同时,注意聆听整体的声音,当师再将手面向大家打开时,生就得换一个音唱,还要注意听整体的声音;当师恢复柯尔文手势时,生就齐唱手势音。这样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使训练也显得有趣。

2.手势唱谱:

A.5 3 5 3|5. ˇ 3 4 5|6 4 6 4|6. 6 0|5 5 5 4 3|4 4 4 3 2 ˇ|5 5 5 6 7|1. 1 0|

B.3 1 3 1|3. ˇ 1 2 3|4 2 4 2|4. 4 0| 3 3 3 2 1|2 2 2 1 7 ˇ|5 5 5 6 7|1. 1 0||

C.出示这两条旋律。

D.将这两条旋律合起来唱一唱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看表情,请大家猜猜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是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还是可怕的?并用A旋律表现出来。

三、新授

1.导入: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接下来请你听一听一个日本的孩子他梦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听完后请你告诉我。

2.初听音乐。

生:神奇而愉快的梦。

3.师:听了这首曲子,有熟悉的感觉吗?(前面唱过旋律)

4.复听(带合唱)。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跟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请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一下?

5.再听(不带合唱)。

师:我拿掉一个声部,请你再次闭上眼睛感受愉快感增强了还是削弱了。请你用手势示意,双手上举表示增强,双手下压表示削弱

6.复听。聆听两声部的和谐、均衡效果。

7.用“LU”哼唱齐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9.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

10.唱歌词,随琴一起,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小纸船,一边唱一边晃,体验6/8拍的韵律。

11.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2.有感情地合唱歌曲。

四、表现梦境

要求:1.用声音表现由平静——滑稽——恐怖——欢快的梦境变化过程

2.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

3.可以自由组合、但要有序、时间三分钟

五、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一、注重音乐对话,回归音乐教学的真谛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充分地表达人们的内在感受。但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因素。教学中猜老师做的梦,不是让学生用语言表现,而是用声音体现出来。

二、注重听觉能力的培养,落实音乐教学的目标

对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听觉能力的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体现在:

A.手势唱谱教学,这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正如舒曼给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忠告那样:“即使你有一点嗓音也要力图不用乐器的帮助来视唱,这将增进你的听觉的灵敏度。”

B.在歌曲教学中5次不同要求的听,感受对比单声部与二声部张力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审美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A.看手势唱和谐、自由的DO、MI、SOL这一教学环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合作的空间,同时注意聆听,重视了音乐实践。

B.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强调轻声、高位子)在这个环节中,把歌曲中出现的演唱技巧有机的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C.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对这首歌曲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体现个性的学习方式(可以用独唱、齐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分小组练习、小组演唱、集体演唱等)表现歌曲,场面热烈,使教学进入高潮。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4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一篇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它可以是关键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问题等,要抓住这个关键词点,有点到面辐射全文,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我的故乡在北京》文眼是“歌”,全文以“歌“起,以”歌“终”,一个“歌”字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西山因“绿”,所以西山的歌有绿的翅膀;昆明湖水清澈明亮,因此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八达岭长城因有野花的点缀,美得更丰富,所以长城歌有带花的翅膀。在作者笔下,这篇课文也如同一首歌,一首具有故乡独特风韵的歌,一首家乡的赞歌,一首思乡之歌。因此,我在授课时紧扣“歌”字体会作者的情感,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结合课后思考题,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尴尬”、“卑微”、“名门望族”等词语的意思,并能选择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简单知晓美国历任总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林肯虽出身卑微却两度成为美国人民爱戴的、最有作为的总统的重要原因,理解“裂开的房子”、“站立不住”、“塌下去”的含义。

3.重点抓参议员态度变化的线索,引导读懂林肯说的三段话,从语言描写中领悟林肯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气魄,伟大的胸襟和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

4.感悟文章以小见大,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感悟最后一句话的哲理,体会林肯仁爱、宽容的人格魅力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

2.初步体悟其以情动人、真诚恳切的演讲风格和结构严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深度。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领悟林肯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气魄,伟大的胸襟和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师讲故事:1831年6月的一天,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一排排黑人奴隶戴着脚镣手烤站在那里,他们都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一个跟着一个走了过来。象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他们,有时还走上前摸摸他们的胳膊,拍拍他们的大腿,看他们是不是长得结实,肌肉发达,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几位北方来的水手走了过来,他们都被眼前的悲惨景象惊呆了,其中一个年轻人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一天我有了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说话的这年轻人,后来他当上了美国总统,真的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

1.同学们,你知道故事中的年轻人是谁吗?(生会答,课件出示林肯图片)

2.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在以他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3.师小结:林肯是出身卑微的鞋匠之子,却成为了深受人民敬仰的美国总统,这期间他经受了种种磨练,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为我们记录的美国首任总统林肯的一段往事。(二)自读课文。

在自读课文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了一些要求,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1.初读课文:

(1)要求:借助汉语拼音,大声读课文,要能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刚才老师请了几位同学来读课文,哪位同学来为他们点评一下呢? 师导言: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不要紧,下面老师再给你们读的机会,看看能不能弥补刚才的缺憾,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2.再读课文。

(1)、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能较流利的读课文。(放轻音乐。)

(2)检查:指名读课文,学生相互质疑交流所理解的词。3.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回答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投影出示开头所提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只不过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地了解,要想真正的了解课文内容,那还要我们再次去走进课文,去和林肯产生心灵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课文。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抓住参议员态度的变化,理清课文线索。

1.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那一刻,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尴尬)2.正因为他们出身名门望族,林肯出身卑微,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出身这样的人来担任总统,领导这群名门望族,所有人都想在林肯首次参议院演讲时羞辱他。3.当林肯等上演讲台时,参议员是怎样说的?

(1)你认为这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会怎么说,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吗?(2)自己练习读,体会参议员对林肯的羞辱。

4.参议员们对林肯的态度从“尴尬”到想“羞辱”,请你接着读一读课文后面的部分,参议员的态度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笑—静默—赞叹”)。

5.本文的线索是参议员们态度的变化,根据这些态度变化展开情节时,作者抓住人物的哪个方面来写的?(对话,主要是林肯的话)课文中描写林肯的话有几处,用笔在文中画出来。

(四)、师总结: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最受人爱戴、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除了他的政绩之外,有没有其它原因,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林肯,了解林肯。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重温背景气氛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板书:林肯)林

肯是?——鞋匠的儿子。齐读课题。

2、师:鞋匠的儿子林肯当选了总统,参议员们感到?——尴尬(板书:尴尬)在参议员的眼里,当总统的应该是?而不应该是? 正因为这样,于是在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板书:羞辱)

(六)引导质疑:面对羞辱和嘲笑,林肯总统怎样做的呢?他通过一次即兴演讲,使所有的嘲笑都化成赞叹的掌声,他的演讲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呢?

(七)与演讲稿对话读懂基本意思

1、默读课文,画出林肯在参议院的三段讲演。

2、自读三段演讲,初步理解意思。

(八)与林肯对话感受人格魅力

透过羞辱、嘲笑,体会林肯处乱惊、襟怀坦荡

1、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他听到的是怎样的羞辱?

(1)指名读。指导朗读

(2)这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他们还在羞辱谁?在公众场合,不光羞辱自己,还羞辱自己的父亲,而且是已故的父亲,还有所有的平民、底层人民,面对这样的侮辱,一般人会怎样?

(3)此时,如果你是羞辱总统的参议员,你会怎么读课题?(指名读。评价:你的态度是多么傲慢。你的语气充满了鄙夷。你是多么瞧不起他啊。)

(4)被羞辱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林肯是这样做的——

(1)出示第一段。(指名读。圈出关键词:“等”、“感激”。)

(2)这一段话让参议院陷入了一片静默。同学们,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颤,我们才会静默;只有当我们的内心产生了太多的想不到,我们才会静默。请你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大家静默的原因,用上这样的句子(出示课件:参议员们想不到啊!)把你的理解表达出来。(想不到啊,居然感激……;居然不回避……;居然说自己不如父亲……;居然如此宽容……;居然还说是忠告……)

(3)交流。由此看来,林肯总统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宽容大度

襟怀坦荡)(4)如果你是林肯,你会怎样读课题?

(5)这四句话字字叩击心灵,句句震颤人心,让我们齐读!这样的话语与开始人们的愿想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人静默呢?(体会林肯宽容大度、仁爱平等

过渡:林肯总统又讲了什么,令参议员们赞叹不已呢?

1、出示二三两段话。指名读。

2、自由读一读,在引起你赞叹的词句下面做记号,并以“了不起啊!

”这样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受。

3、相机教学:(1)艺术。由艺术你想到了什么?做鞋子的艺术说明什么?(技艺高超)林肯从父亲那儿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仅仅是做鞋子的艺术吗?(做人的艺术、为大家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林肯是怎样的人?(尊重父亲、尊重劳动人民)(2)伟大。什么人才算伟大?林肯心目中谁是伟大的?伟大不在于出身,在于能为他人做出贡献。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林肯是怎样的人?(尊重劳动人民,仁爱平等。)(3)帮参议员们修鞋子。林肯是什么人?他们是谁?由此可以看出林肯是怎样的人?(不高高在上,平等)

3同学们,在演讲的时候,林肯是怎样的心情呢?(义正词严、慷慨激昂、热泪盈眶……)现在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你强而有力的语言是多么的震撼人心;你是多么的镇定自若;听得出你对父亲的爱是多么深厚啊。)

4.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真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这就是他演讲的魅力。这神奇的魔力,让所有的嘲笑声化成了——赞叹声。同学们,让我们把林肯动情的演讲再来读一读吧。(齐读三段话)

5.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在这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参议员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总统?(宽容、真诚、平等、尊重、谦虚……)

6.此时此刻,参议员们又会怎样说出这五个字呢?(指课题)(指名读,评价:你认可了林肯总统;你从内心敬佩林肯总统了;你这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啊。)

7.如果你是参议员当中的一员,面对宽容、真诚、尊重和平等的林肯总统,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边。交流。(评价:你被他的魅力折服了;你在懊悔自责了;你被感染了;你的精神获得了重生。)与对话与典故对话,丰满伟人形象 8.补充介绍:晏子使楚的故事。

9.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10.小结:这位鞋匠的儿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成就,让世界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齐呼:林肯。(通过相似故事的类比,直逼主题,突出林肯宽容、谦虚、大度、真诚、洒脱、机智……)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1.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以后留给自己的启示。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12.本文原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他也是一位出身很贫穷的作家,所以他对林肯的故事有强烈的共鸣。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林肯的敬佩之情。(课件出示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话):同学们,批评,讥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13.最后让我们在斯宾诺的一句名言中结束今天难忘的一课吧!

(课件出示名言,全体齐读名言):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14.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林肯传》,进一步认识了解林肯。

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参议员:尴尬——羞辱—静默——掌声

林 肯:宽容、谦逊、智慧、维护于享受

预习单:

(一)我会读

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尴尬 羞辱 卑微 静默 毫不犹豫 改善 嘲笑 赞叹 维护 开怀大笑

(二)我会填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明白了林肯是一个 的人。

(三)我的搜集 搜到了有关林肯的资料。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尴尬()

优越()卑微()静默()

改善()坚决()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伟大()分裂()

卑微()赞叹()

希望()静默()

(六)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教后反思: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抓住一个特定的场面,写了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持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以精彩的演讲捍卫

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以参议员心态变化作为切入点,全面铺开,展开教学,然后抓住林肯说的三段话为主线,重点理解,逐步提升,让学生体会出林肯的伟大人格魅力。通过质疑:鞋匠的儿子怎么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感悟三个“永远”所包含的意思,体会出林肯对父亲的感激、尊敬之情。最后让学生连读这三段话,进一步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

此外,在课前我带着学生借助网络,搜集林肯的资料,让学生对林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中通过品读领悟文中蕴涵的情感。重点段落层层递进地反复感情朗读,深入体会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受到思想的启迪。我还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设计上体现对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对林肯的三段演讲词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进行课内外知识的拓展等。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7

一、小学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作文兴趣不高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是习作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从内心里升起对写作的极大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练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基本习作技巧。然而,从当前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对写作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是奉命而作,缺乏主动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写作动机不足造成的。一旦缺乏写作动机,学生的思维单一固定,漫无目的,所写出的文章就丧失了生动性与真实性。

2.作文情感空缺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这种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情感空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学生的作文个性不足,甚至陷入某种固定模式,千篇一律,丧失了作文本身的情感魅力。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作文增添生命活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的作文教学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对作文的基本要素、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然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将会降低,影响写作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策略研究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写作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与宽泛性,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能够信手拈来当作写作的素材,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无内容可写,或者三言两语就无从下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中缺少观察与思考,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主题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本单元均为该类型的文章,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学生对家乡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对该事物印象深刻?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在进行本章的习作教学时,可以引入《银杏》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分析,借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在课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以该事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融入丰富的内心情感

作文实际上是对心灵的真实反映,它不仅与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密切相关,要想在作文中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全面丰富的表达,除了大量阅读、积累知识,还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感悟、多观察、多思考。新课改下,作文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学会选材立意,更多的是启发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本章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写作对象后,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对家乡产品的介绍,无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工业产品,它都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对这些价值进行介绍的同时,还可以融入自己与这些产品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情感表现力,使文章更富生命力。

3.加强作文分享与交流

作文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文学功底,而且体现了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完成作文后,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这不仅是作文学习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互改,对于作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标注,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一起交流探讨,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提升习作水平。在本章节的习作练习中,每位学生就家乡的某种事物进行描写,通过作文互改,能够了解到其他地区的人文风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写作充满兴趣,逐渐提升习作水平。

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作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作文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意识的表达,更是学生价值观、内生力的彰显,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出发,多进行引导、启发,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开始转向对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也正是新课改语文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为例,对小学生的习作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策略,兴趣不高,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8

师:上课之前,我们进行“精彩识字3分钟”。同学们课余又认识了不少汉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这些汉字的?

生:猜谜语。

生:讲故事。

生:编顺口溜。

生:熟字加偏旁,还有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组汉字,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好吗?仔细观察这三组汉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显示)千 干;日 曰;开 并

师:这几个汉字还有个幽默小故事呢,想听一听吗?

[点评:通过交流复习猜谜语、讲故事、编顺口溜、熟字加偏旁以及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等识字方法,让孩子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既复习巩固了多种趣味识字的方法,又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二、 我会认,我快乐

师:同学们,感觉学习汉字怎么样?

生:真有意思!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多的汉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识字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每天几点起床?起床后又做些什么?(指名答)

师:有位小姑娘叫晶晶,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她每天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点击出示上半部分情境图)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纷纷起来发言,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师:是呀,太阳公公张开了笑脸,闹钟清脆地响起,小鸟在欢快地唱着歌,愉快的一天开始了。(出示词语:太阳 闹钟 小鸟)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师:晶晶听到小闹钟响起,她会怎么做呢?

生:穿衣服。

生:走下床。

师:(出示词语)穿衣 下床 起早

师:(点击出示下半部分情境图)晶晶起床后又会做哪些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举手发言)

师:(出示词语):刷牙 洗脸 用餐/上学 升旗 做操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这几组词连起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赛读)

师: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学了这几组词语,你想说什么?

生:早上的时间很宝贵。

生:不能浪费时间。

师:是啊,说得太好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早上的时光,动作要快,上学不能迟到。所以人们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啊!

[点评:在词串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认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活思维。]

三、 我会读,我快乐

师:这几组词语连起来读,就像是在读一首美丽的小诗。听老师读。

(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习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如果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能!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跟老师比一比?

(两名学生读)

师:听你读后,我体会到了你愉快的心情!后面那位同学还加上了动作,非常好。我们一起拍着手读一读。

[点评: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韵文进行表演性的诵读,可以收到“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效果,体现训练的层次性。通过拍手打节奏,让学生体会词串的节奏感。]

四、 我会做,我快乐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请两名同学,一个做动作,一个来猜。(依次出示词语卡片,一个比划一个猜)

师:做完游戏,这些词语娃娃该回家了。可这一课里的几个生字宝宝却不想走,它们很想留下来和大家做朋友,最先跑出来的是这几个!(出示一类生字:太 小 鸟 下 早 牙 上)

(生齐读)

师:看,又跑来几个。谁认识它们?(出示二类生字:阳 钟 穿 床 餐)

[点评: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巩固生字,增强识字兴趣,理解词语的大意,引导低年级的孩子主动学、学中玩、玩中学,使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巩固识字。]

五、 我会写,我快乐

师:在这一课中,出现了四个新的笔画,(出示:竖钩、横折钩、竖折折钩、竖折)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

师:我们先来看“太”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生:因为以前学过“大”,再加一点,就变成今天要学的“太”了。

师:你是用“熟字加减法”记住的。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记住“鸟”字的?

生:我把“鸟”字的每一笔都当成小鸟身体的一部分来记的,横折钩像小鸟的头,竖折折钩像鸟的身子,点像小鸟的眼睛,下面长长的一横像小鸟的脚。

师:你的办法真好!怎么知道的?

生:是哥哥告诉我的。

师:“早”这个字谁有好办法来记住呢?

生:我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住它。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就是“早”。

师:那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这么棒的谜语,真不愧是“识字小博士”!

师:今天生字里还有一组反义词,你知道是哪两个吗?

生(异口同声):上 下。

师:经过同学们这么一说,这几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些字只记住了还不行,还得会写,并且还要写好。那么,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生:姿势正确。

生:一笔一画地写。

生: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两个字:鸟、小。

师:“鸟”这个字特别要注意的是“竖折折钩”,鸟的头不能比身子大。第一笔“撇”像鸟的嘴巴。“撇”下有“竖折折钩”,“竖”不出头。(老师边写,边讲述注意的地方)

师:“小”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按照课本上的笔顺书空一遍。然后,仔细观察它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书上认认真真地描红,然后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小”字。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坐姿)

[点评: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少,而且有效的指导尤为重要。要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利用田字格读帖、描红、临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好汉字的本领。]

师: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最大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

生:要珍惜时间,尤其是早晨的时光太宝贵了!

生:中国的汉字太有趣了!

师:是啊,中国的汉字的确很奇妙,同学们课后请继续用咱们说过的多种识字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汉字,祝愿你早日成为咱们班的“识字小明星”。

上一篇:《少年中国说》的朗诵稿下一篇:ktv噪音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