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教学反思 设计

2024-05-31

瓶花教学反思 设计(共11篇)

瓶花教学反思 设计 篇1

今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一瓶花》并和孩子们一起发现这其中的美,还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了美,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肯定,让他们获得成功感。

1.欣赏,引导幼儿感受美。在活动的一开始,我们首先欣赏了幼儿用书上表现“一瓶花”的范画。在欣赏的时候,我问小朋友:“这几瓶花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一幅画?你觉得它美在什么地方?”抛出这几个问题后,就留给孩子们一些欣赏和思考的时间。孩子们欣赏完后说:“我喜欢最上面那一瓶,因为上面的花有的杆杆很直,有的是弯的,很漂亮!”我马上肯定了他的说法说:“你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可以用形态各异来形容这瓶花。”有的孩子说:“我喜欢中间那一瓶画,因为它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孩子们分别从形态、颜色、花的方向上欣赏,感受到每瓶花不同的美。

2.动手,鼓励幼儿创造美。将自己心中最美丽的花画下来。孩子们都是喜欢创造并且是有着很强的创造力,他们画出来的花形态各异、数量不同,而且在颜色上也有着他们独特的见解。3.评价,引导幼儿发现美。

我也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了一个纵向评价,鼓励那些不自信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的评价,孩子不仅能继续保持自己的优点,对于自己的不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不足: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虽然在之前已经学过花瓶的画法,但是这次因为我的疏忽,孩子们在画花瓶的时候形态、结构上还有所欠缺。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会更加注意作品欣赏的整体性的。

《剪贴瓶花》教学反思

学校:王官营小学班级:姓名:

五年级

王得珍

《剪贴瓶花》教学设计

学校:王官营小学班级:姓名:

五年级

王得珍

剪贴画《瓶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花和枝的前后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观察和表现能力。

2.制作瓶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3.本课通过直观认识及旧知识的复习,使学生从剪插方法和粘贴技法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观察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瓶花。并且制作瓶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观察和表现能力。教学用具:剪刀,胶水,各种彩纸,彩色笔等。

一、导入

1.猜谜语进入课情。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花衣裳,飘彩霞,圆圆角角还有方,小朋友,都爱它,花猫也去抓,小鸟叫喳喳,春夏秋冬都在家,经常坐在窗台上。

生:(积极回答)花盘。花瓶。

师: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今天我们就来插瓶花。(板书课题)

2.请学生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瓶花。

师:(举起一只瓶花,并把花和瓶分离,单独将花束举起。)这是什么?

生:一束花。

师:(单独举起花瓶)这是什么?

生:花瓶。

3.认识各种花及其生长规律、特点和颜色。

二、新课

1.板书:剪贴画《瓶花》

师:今天学习用彩纸剪纸花,并且用粘贴的方法插瓶花。

师:同学们,我们剪纸花时有各种各样的花瓣,画盆花时有大小、高矮、前后位置和颜色不同的美丽的花。

(一边演示一边讲述剪的方法,包括花瓣、花枝、花蕊、花叶。)

(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插贴的方法:先大后小,先高后矮,先后后前,先花枝后花朵再花心花叶。)

2.学生动手剪贴瓶花(放音乐《鸟之声》)。

3.展评作品。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插瓶花,同学们认识了各种花不同的颜色,并且掌握了剪贴的方法。大家活动时又都讲团结,互相配合,不甘落后,争取第一,表现得非常好!大家回去以后,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的本领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把我们的爱献给同学、亲人,好不好?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剪贴瓶花

瓶花教学反思 设计 篇2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多向的, 要引导学生多角度, 有创意地理解主题,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笔者在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 抓住亲情, 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 充分解读, 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获得审美的重塑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

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的精神。

3.体会作品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自省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 创设情境

2.PPT显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 (生答) 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的感觉如何? (学生自由谈感受) 同学们刚才都说放风筝时很高兴, 很刺激, 很爽, 可一想到风筝, 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 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吧!

二.初读,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思考:这篇课文围绕什么来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 语言要简洁。 (引导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

3.请同学们试着在题目“风筝”这个词的前面加一个修饰语, 来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最具个性的理解。 (根据学生所选择的词语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研读, 合作探究

刚才同学们通过给题目加修饰语, 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 下面讨论几个问题:PPT显示题目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飘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 明确: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 春光明媚, 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 所以感到惊异。而一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所以感到悲哀。

2.课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能不能从文中找到词语来说明是精神虐杀?

讨论后明确:“精神虐杀的一幕”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 发现他偷做风筝, 气得把他快要做好的风筝抓断踏扁了。第二问,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也许会答, “我”不许弟弟放风筝, 是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 “我”希望弟弟有出息, 所以不许他放。从这里可以看出哥哥对弟弟的关爱, 体现的是浓浓的手足情。课文中的“愤怒”、“抓断”、“掷”、“踏”等词语, 都说明了“我”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3.既然“我”希望弟弟有出息, 为什么说是“精神虐杀”呢?弟弟有没有记恨哥哥?

学生交流, 老师总结:“我”成年后看了一本关于儿童的书, 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虐杀的是弟弟玩的心情。弟弟没有记恨哥哥, 弟弟认为哥哥这样做是为自己好, 所以, 他不记恨哥哥。

4.既然弟弟忘却了, “我”应该轻松了啊, 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悲哀和沉重?

学生交流, 老师总结:这反映了我敢于解剖自己, 严于自省, 知错就改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精神。 (这些题目的设计, 目的是要求学生能联系所查资料, 联系自身的实际来回答, 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精读, 理解人物

学生活动 (PPT显示) :

朗读第3、4段, 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说说你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 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真正体会人物的情感, 以更好地理解人物。

五.思读, 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看看你对课文内容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这一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特征)

PPT显示准备的问题:

1.“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怎样理解?

2.“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是“不幸”?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句子的含义?

六.联读, 延伸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 玩过不少玩具吧?请选择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把学生从课本引向生活,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七.再读, 小结课文

《风筝》这篇散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 形象地叙写了同胞之间浓浓的亲情, 我不许弟弟放风筝, 是希望弟弟有出息, 长大后对自己当年错误行为的反省也表现了对弟弟的真挚的爱。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 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走进《风筝》的世界…… (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课后把课文与《满天的风筝》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三)

《风筝》这篇散文的主题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儿童教育的角度理解, 批判了当时一些人对儿童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从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 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礼教对儿童天性的“虐杀”;从国民性的角度去理解, 批判了民众的麻木冷漠, 遭虐杀而不自觉;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表达了我勇于反省赎罪的忏悔心理;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 表达了我的悔悟和对弟弟的关爱。

以前我在上这篇课文时, 我是这样给学生讲主旨的: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真挚的手足情, 也表现了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以及对小弟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同时也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这样讲是够全面的, 但是面对十一二岁的七年级的孩子, 这样讲主旨, 学生能否理解?薛法根老师曾提出三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 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 不讲;老师讲了, 学生还是不懂的, 不讲, 留待以后再讲。朱震国老师也曾告诫我们, 学生的年龄层次不能领悟的, 教师不讲。所以, 今天重教这篇课文, 我坚持“三不”:第一, 不介绍本文最早发表于《雨丝》周刊, 编入于《野草》, 《野草》是一本什么样的集子。第二, 分析时不上升到对懦弱人性的揭露和批判。第三, 小结时不涉及鲁迅先生自我解剖的精神, 相信这一切学生在以后重读这篇文章时, 会慢慢领悟到的。

瓶花教学反思 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毛笔在枯树枝上刷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运用皱纹纸或橡皮泥设计制作不同造型的花朵装饰在树枝上。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制作好的瓶花一瓶;枯树枝若干、各种颜色的皱纹纸、橡皮泥若干,各种颜色的颜料、毛笔若干,轻音乐。

活动过程:

1.导入情境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你们想看看吗?。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出示瓶花范样)?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这花是真的吗?原来这是老师自己制作的花,漂亮吗

2.欣赏讨论教师:谁来猜猜这瓶花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为什么枝条上是黄色的,枝条上的花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些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自由猜测)请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师总结:原来枝条是老师用外面的枯树枝刷上漂亮的颜色做成的,花枝条做好了以后,再用皱纹纸或橡皮泥做成大小不一样的花朵装饰在枝条上,最后放在花瓶里,一瓶好看的花就做好了。

3.联想创作(制作的过程播放轻音乐)请幼儿闭上眼睛想一下,你准备设计什么颜色的枝条,制作什么样的花朵。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幼儿分组操作。橡皮泥组和皱纹纸组。老师巡视指导。设计、做好的组,进行组合粘贴。(共同协商,合理组合)

三、引导讲评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该集合了(集中幼儿注意力)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做了几瓶花? 你们数的真不错,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一起去看一看小朋友们制作的瓶花吧!(幼儿绕教室走)教师引导幼儿看纸条上的颜色,花朵的形状、颜色等。

师:看看哪一瓶花最漂亮,漂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

四、活动结束把我们制作的这些瓶花摆在教室里,一定会非常漂亮,师幼一起装扮教师,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观察能发现花纹的排列规律,会运用组合花纹设计花瓶的各种图案。大部分幼儿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设计出各种纹样,一小部分幼儿由于基础较差设计出的纹样较单一。

瓶花教案doc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瓶花的美丽造型和姿态。

2.学习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突出主体物和背景的关系。

3.感知油画颜料和水粉颜料不相溶所带来的特殊绘画效果,对油水分离画感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油水分离画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油水分离画表现瓶花的造型姿态。教学难点

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并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具准备

课件,油画棒,水粉工具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课件)

2.观看教师所做的范画,感受瓶花的多姿多彩。

分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们积极发言,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3.再次观看瓶花课件,欣赏造型各异的瓶花。学生了解油水分离的知识及方法

4.教师讲解画瓶花的基本步骤以及油水分离的要点。师讲解,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绘画方法

5.布置作业,学生自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抓住油水分离的特性,注意主体物与背景的色彩搭配。

6.作品展示、共同欣赏。

将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师生共同欣赏、分析。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色彩和线描相结合——装饰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树木形态,并用线描和色彩结合的方法创作出美丽的大树。

2、在观察和团队制作中体验造型表现及表达的乐趣,初步建立集体观念与大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3、通过对作品绘画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保护树木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树木的生长结构,枝叶形状、特征。教学难点

运用线描和色彩相结合的造型方法来表现美丽的大树。

教具准备

勾线笔,油画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寒冷的冬天过去,春天悄然到来,大地也重新披上绿衣,是多么美好!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大树》。

二、看图片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大树图片,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提示:树是由哪些部分组 成的,都有些怎样的特点? 三 讲解大树的组成部分

组成:树根,树干,树枝,树冠树叶

特点:树干:主干,侧枝;粗,细;弯曲,笔直;光滑,粗糙。

树冠:整体与局部(各种形态的叶子,及叶脉的表现)从郁郁葱葱的景色中,使学生理解叶与干的相互依存关 系,叶在树枝上。四 讲解绘画要点

怎样表现树干的曲或直;用线描表现树皮的纹理;及树叶的形态各异。五 自主创作

一瓶花美术教案 篇5

1、积极尝试用纸团印画一瓶花。

2、知道将用过的纸团轻轻放回盘子里。

活动准备:

教具:实物一瓶花、贴有花瓶的范画纸一幅、纸团一个,展板一块。

学具:每组两盘彩色颜料,内有纸团3个;人手一张贴有花瓶的画纸。

活动过程:

一、认识花瓶,欣赏实物一瓶花。

出示一瓶花:“这是什么?花插在哪里?”“好看吗?”

二、学习用纸团印画一瓶花。

1、出示范画纸:“这里也有一个漂亮的花瓶,缺少什么?怎么帮它呢?”引出纸团和颜料。

2、示范印画方法:“纸团在盘子里轻轻蘸一下颜料,放在花瓶上方轻轻压一下提起来就有了一朵美丽的花,再压一下提起来又有了一朵美丽的花。纸团印不出花来了,就蘸颜料再印。纸团不用了轻轻放回盘子里。”

3、请一幼儿上来印。集体跟说:“先蘸一下颜料,放在纸上轻轻压一下提起来就有了一朵美丽的花。”提醒幼儿把画面印满,纸团不用时轻轻放回盘子里。“和真花比一比,谁的花多,谁的花漂亮。”

4、提要求:A颜料变成花很美丽,如果碰到你们身上、桌上就怎么样?

B每人不拿椅子,找个有花瓶的空地方站站好印一瓶花。

三、尝试印画一瓶花。

教师巡回指导。

四、欣赏和评价。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 立足学习主体, 突出文本感悟, 注重形成能力, 强调语文应用。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语文的感悟过程、能力形成和能力应用过程, 是本教学设计的思想灵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还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能力, 对生活缺少体验, 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 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三、教材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第五单元的一篇讲授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亲情, 《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 表现出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 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语言。

(2) 教学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 理解课文主旨;2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增强语感。

六、教学过程

1.猜字导入, 激发兴趣

(1) 教师活动:猜字游戏。出示甲骨文的“孝”字, 根据图解, 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 进而解释“孝”字的深刻内涵, 从而引出所学新课。

(2) 学生活动:学生猜字谜, 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3) 设计意图:游戏进入新课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学生对“孝”的涵义的思考, 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唤醒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浓浓亲情, 为后面学习作好铺垫。

2.初读课文, 感受真情

(1) 教师活动: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要求学生完成“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屏幕显示) ;2明确朗读要求, 感情基调:轻松、愉悦、舒缓;3教师激情范读, 与学生齐读。

(3) 设计意图:1在这一环节中, 既有教师范读、男女生分开读, 又有师生齐读, 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 共同进入文本, 感受真情;2学生既有“听”又有“读”, 能更全面地感知课文, 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理解文本、品味语言, 最后学生又能在互评中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3.整体感知, 快速抢答

(1) 教师活动: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

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结合以下要素, 串成一段话回答。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

5原因

6经过、结果

(2)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抢答。

(3) 设计意图:抢答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的成就感。梳理内容的六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初读文章后能全面感知课文, 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4.重点探究, 理解亲情

(1) 教师活动:1研读解决“分歧”这一部分 (6~8段) ,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屏幕显示)

a.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重大”?

b.为什么“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

c.母亲又为什么决定改走小路?

d.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 教师及时鼓励、肯定, 积极引导, 适时点拨。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 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理解亲情、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涵义。

5.品析人物, 畅所欲言

(1) 教师活动:1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欣赏他 / 她哪一点?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要求学生讨论完成)

2学生讨论后, 教师点拨:真是幸福和谐的一家, 是什么把这一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呢?

3教师板书: (屏幕显示)

爱 (尊老爱幼)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发掘文中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他们所具备的精神和美德。

6.美点寻踪, 品味语言

(1) 教师活动: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或用得好的词语, 读一读, 品一品, 说说好在哪里。

(2)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

(3)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找出“春”景的句子, 并深入探讨提及“生命”的涵义, 引导学生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 提高学生进一步品读美文的能力,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迁移, 拥抱亲情

(1) 教师活动:浓浓的亲情不仅在作者家里, 而且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 在我们的心中。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个生活中让你感动的细节和镜头, 拿起你手中的笔, 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 写几句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提示: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推荐同学到台前做精彩讲述)

(2)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习作,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习作。

(3)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脱离生活的学习只能让学生产生疏远感, 因此这一环节能让学生从文中对接到生活, 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美好感情,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家人的爱, 从而形成课堂上一个情感的高潮。

8.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1) 教师活动:1播放音乐:在《让爱住我家》优美动听的乐曲中, 学生一起小结课堂;2传递爱心:听歌曲《感恩的心》, 播放一组“爱”的图片, 请学生谈感悟。

(2) 学生活动:1学生齐读: (屏幕显示)

亲情, 是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 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 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 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的丝绸, 细腻光滑……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 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重温家庭温暖, 交流自己所体验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

(3) 设计意图: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用音乐营造温馨而感人的气氛, 使学生在抒情的文字和感人的乐曲中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9.课后作业, 真诚行动

(1) 教师活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 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1真诚行动: (屏幕显示)

a.请学生亲手做一张贺卡, 在贺卡上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b.发一条爱心短信给 父母, 告诉他们, 你很爱他们。

2抒写亲情: (屏幕显示)

周末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 陪父母散散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3仿写例句: (屏幕显示)

爱是吃饭时, 妈妈放在奶奶碗里的荷包蛋;

爱是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

(2) 学生活动:课后把这件事写到作业本上,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有了感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第十一周小班美术《一瓶花》 篇7

一、设计思路:

《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活动应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要游戏化,是他们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在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印章印画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在纸上反复印画乐此不疲。因此我设计了小班绘画活动《一瓶花》这一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联系,其中实际的工具就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如:青菜、青椒、萝卜、藕等,而且此次活动时建立在幼儿有一定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身边的物品、事物作为绘画和观察对象,探索出新的绘画方式,即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发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创作空间。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用蔬菜印制感受印迹和色彩融合交错的美,体验印画的乐趣。

2、通过细致的观察、探索等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掌握操作的技巧。教学重难点:学会蔬菜印制的方法和换色作画。

三、活动准备:

1、各种蔬菜印章(青菜、青椒、萝卜、藕等蔬菜的横切面)、各色丙烯颜料、盘子、抹布、范例画。

2、一只花瓶和一束有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花。

3、已贴好花瓶的底板纸每位幼儿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花瓶和花让幼儿观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1、教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瓶花好看吗?什么地方好看”?(引导幼儿仔细的观察花朵 的颜色,帮助幼儿梳理花朵的颜色是多彩的每一种颜色都是好看点)

2、教师:“这些花长的是一样吗”?(引导幼儿从形状上观察花朵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二)出示用蔬菜盖印的范画,引发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画的一幅画,看看这瓶上的花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花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幼儿自由说出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小结:这瓶花上面有各种颜色和形状不一的花朵,上面的花不是老师画上去的,而是印盖怎么上去的,想知道怎么印盖的吗?(引出蔬菜印章)

(三)认识印画材料,掌握蔬菜印画的方法。

1、教师拿出蔬菜印章:“这就是老师作画的“蔬菜宝贝”,它们分别是青菜头、青椒头、萝卜头、藕头。

2、现在我就让我的这些“蔬菜宝贝”来跳一跳舞。

3、教师讲解并演示印画的方法:“先选择自己喜欢的蔬菜宝贝,抓上上面的把头,用蔬菜的横切面去蘸自己喜欢的颜色,想好你要在花瓶的什么位置来跳跳舞,然后用力向下一按,再轻轻一提举行了。”

4、请个别幼儿上了尝试印画,其他幼儿观察后进行评论。

5、“如果想换另一种颜色怎么办?”幼儿讨论

教师总结:如果想换一种亚瑟把用过的“蔬菜宝贝”印章放在同色的盘子里,别人可以继续使用,自己换色可要记住要另换一“蔬菜宝贝”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师:“小朋友们快让你们的蔬菜宝贝跳起舞来吧!

1、鼓励幼儿用多种蔬菜头和颜色来印画。

2、提醒有吧印过的蔬菜头放回同色盘子里。

(五)欣赏讲评

作品完成后,将孩子的作品展示出来,师生集中到一起欣赏讲评“谁的花朵形状最多、谁都花朵色彩丰富”。自然结束。

五、活动反思:

瓶花教学反思 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一整瓶花,感受工艺品的美。

2、尝试用调制好的沙糊进行添画各种漂亮的花,激发幼儿利用工具进行沙糊作画。

3、能选择多种颜色进行沙糊添画画,体验沙糊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幅沙湖画作品,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一整瓶花》,一整瓶花实物若干。卡纸,大记号笔,12色调制好的沙湖。

2、幼儿已有用线描画的经验,幼儿在玩沙中有了一些沙糊画的操作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沙糊画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特别的画,你们能看出这是用了哪些方法画出来的呢?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对,这幅画有用平时我们用的记号笔画出来的以外,还有用沙糊完成的部分。

3、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的哪些部分是用大记号笔来完成的呢?幼儿讲述,引导孩子说出大记号笔完成部分(水草、石头等等),漂亮的小鱼是用什么来完成的?讲述沙糊画。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完成这样一幅作品画呢?

4、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也来完成一幅记号笔和沙糊结合的图画。

二、观察各种整瓶的花,引导幼儿添画漂亮的花。

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出示实物一瓶花看这是什么?(一瓶花)观察花瓶是什么样子的?花瓶是什么颜色的?

2、观察花瓶的形状,师: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画花瓶呢?鼓励运用已有经验用记号笔再次勾现出花瓶样子

3、师:花瓶上有什么?花有些什么颜色?花有什么组成?(花茎、花萼、花瓣、花蕊);这些花瓣长得怎样?我们来数一数一共偶几朵花?

4、请幼儿观察花瓶中花的摆放,说说正对自己的花是什么样的,旁边的呢?

5、小结:花瓶中有的花摆放后会竖在中间,有的花茎长的就会垂在两边,我们小朋友在绘画的.时候要注意:如果你看到的是正面的花,那你就要选择沙糊的颜色画出正面的花,如果你看到的是花的侧面,那你就要用沙糊画出侧面的画。画好花后还用沙糊可以添画叶子。

6、讲解绘画步骤:可以先画花瓶,再用花糊画花茎和花,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布置及沙糊作画中的注意点。

7、欣赏ppt中的各种各样的整瓶花,感受一瓶花的整体美、艺术美。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师:看了这么多整瓶的花,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试试?

2、教师介绍绘画材料和工具,让幼儿自由选择作为。

3、幼儿自由发挥,自由创作,教师巡回观察,多支持、多鼓励、夸奖幼儿。

4、幼儿在音乐声中操作。

四、展示幼儿作品,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自由讨论。

1、师:画好的小朋友可以把手中的作品拿到前面墙壁上来,相互看看说说小朋友的《一瓶花》

高中氯气教学的设计及反思 篇9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了解氯气的用途。

情感目标: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研究科学的态度,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启发式。

〖教学过程〗

[引言] (播放一战期间和抗洪救灾的影片, 同时老师介绍影片的内容引出氯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次德军与英、法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 黎明时, 英、法军前线战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向他们袭来, 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 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

1998年, 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在江水中含有霍乱、伤寒、痢疾等病毒, 灾区人民的饮用水成了很大的问题, 某些地方水中通入这种黄绿色的气体, 进行杀菌消毒, 才避免了一场灾难的降临。

一物理性质

颜色:黄绿色;状态:气体;气味:刺激性气味;水溶性:可溶于水 (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的氯气) ;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讨论]从以下问题推测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1) 在自然界中氯元素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其化合价是多少?

[教师交代]分组, 一名同学做记录, 推荐一名同学回答问题, 其他同学作补充。

[板书]略。

二化学性质

[讲述]根据同学们的回答,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铜丝与氯气反应 (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投影) 。

[演示]铜丝插入氯气中, 不反应。现在我们改变条件, 对铜丝加热后, 插入氯气中。

[投影]现象:燃烧。

[学生]同学们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教师板书小标题。

[板书]1、氯气与金属反应

[投影]化学方程式

[小结]氯气能从铜这种不活泼的金属中获得电子, 说明氯气有很强的氧化性。

[板书]氯气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讲述]哪位同学上台来演示一下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投影]氢气与氯气反应

[演示]氢气与氯气反应, 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后投影]现象:安静燃烧, 苍白色火焰, 大量白雾。

[老师讲述]同学们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教师板书小标题。

[板书]2、氯气与氢气反应

[投影]化学方程式

[讲述]由刚才两个实验可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那什么叫燃烧呢?

[投影]任何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称作燃烧。

[讲述]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氢气氧气点燃可以发生爆炸, 那氯气和氢气呢?请看下面的实验。

[老师演示]爆炸实验

[小结]氢气和氯气在光照下可以发生爆炸。

[投影]化学方程式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 说明其推测是正确的。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10

要求: 1. 针对一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2学时教案)。2.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3.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4.建议:在完整学习视频课程后,将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践,并在教学设计与反思版块中体现你的实践效果。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篇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篇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成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的因果关系。

2.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猜谜语。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他就走。(云)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3)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源自天上来。(雪)

(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蛙拾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洼。(雹)2.开小火车读字并扩词。3.齐读词语。

4.读多音字并组词。5.(出示孙悟空图片)师:认识它吗?它会——72变。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6.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我是什么? 7.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水宝宝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水宝宝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变什么?反馈,并说说是怎么变的?

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2.我们什么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反馈后看图片。3.指名读出喜爱之情。

学习第二自然段 1.除了变成“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2.指名说。(雨、雹子、雪,并相机板书)3.思考: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成了“雪”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落、打、飘)4.联系文本,思考: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5.师总结: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再让学生填空。

6.同桌互读(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评价---齐读。7.拓展:除了变成云、雨、雹子、雪,还能变成什么?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读第三段,想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2.反馈时,让学生理解品味“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的含义,并指

导朗读。

3.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

总结:将学过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我是什么

云 雨 雹子 雪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进行环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

一、魔术激趣,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请来魔术师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导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紧扣主线,理解朗读

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写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接着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

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篇五: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卫民路小学 姓名: 周旭朝

学习内容:教材p52~53例

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学习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学习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

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

(都表示小红的年龄。)(板书:小红的年龄)

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

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引导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时,在特定的情况下,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比如表示年龄时。

5.质疑: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表示什么呢?

(表示爸爸的年龄,也表示小红比爸爸小30岁。)

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6.提问: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汇报:a+30=11+30=41(岁)

当a=12时呢?学生汇报:a+30=12+30=42(岁)

(二)教学教材第53页例2。1.引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出示教材第53页例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在地球上我只能举起l5kg。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吗?

拓展:是月亮的质量小的原因,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2.探索:在地球上能举起l千克的物体,那么在月球上能举起多少千克?在地球上能举起2千克的物体、3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能举起多少千克呢?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表格。

通过刚才的列式,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入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把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用字母表示(以用x 表示为例):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就是x ×6千克。3.简写乘号。

直接教学:x ×6,我们可以写成6x,中间的乘号省略不用写。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引导学生小结:人能举起的质量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能过大。4.(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纸条的面积公式:长×宽。引导:此题的宽是3cm,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纸条的面积?

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3x。教师提示乘号简写的注意事项。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厘米、千克用什么字母表示(厘米:cm;千克:kg),再自主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以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2.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作业: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7、8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讲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实现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本课开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站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从儿歌中捕捉信息,再进行编儿歌的过程,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有很多只青蛙该怎么表示。学生在编儿歌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寻找规律的过程,从而自然总结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从用文字描述上升到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在这一环节中,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变得十分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更重要的是,在编写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玩游戏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让教学情境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2.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在上完编儿歌这一环节之后,没有急着出示更高层次的问题,而是设置了摆三角形小棒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练习中巩固新知,教师更可以丛中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接下来的环节:“魔术盒”问题,就将显形的规律变化隐藏起来,要求学生要完全通过原始数据和结果中去寻找过滤,思维要求更高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则是通过一些综合练习,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于相同字母相乘,用“平方”表示,强调不够,教学时,只具体针对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西洲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一.“正音”读

1.通读诗歌, 读时结合书下注解或工具书, 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2.教师范读, 学生校准字音、节奏并初步感受诗歌情感。3.同桌之间互相读, 互相评价。4.齐读, 教师检查效果。5.引导发现:从刚才多次的诵读中, 你发现这首诗歌音韵方面有何特点?

反思:这一部分的设计, 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三“读”两“听”, 旨在让学生熟悉文本, 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与诗歌的语言交融在一起, 学生很容易就注意到《西洲曲》较之于《归园田居》等五言古体诗不同的音韵美———四句一换韵, 和谐流畅而又有变化。

二.“理脉”读

1.看注解, 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提出来。2.概括抒情主人公的主要人物活动和情感, 形成板书。 (1) 紧扣“垂手明如玉”这一句, 以“手”字为切入口, 拎清全诗的内容结构。具体问题为:“垂手”者谁?“垂手”之前, 这双“手”曾经做过什么?之后呢?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 (2) 学生回答, 教师边评述边板书。 (见后文) 3.学生分男女生两组, 每四句为一单位衔接朗读诗歌。请两名同学注意倾听, 听的要求为: (1) 你发现诗歌在结构的上下衔接与勾连上有什么特色? (2) 你觉得全诗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同学们读出了这种感情吗?

反思: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环节。这一环节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值得深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了解, 我认为学生一定会质疑“垂手明如玉”一句, 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扣住“手”意象拎起全诗的内容和结构。而且, 分组衔接朗读的方式, 既新鲜有趣, 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顶真勾连一气贯注的结构特色的认识,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悟情”读

1.基于上一环节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认识, 启发学生悟读:诗歌主人公的感情一直是忧伤的吗?有没有变化?怎样的变化?

(1) 仍然围绕“手”, 从主人公的行为领悟她微妙的心情变化:这双“手”曾经“折梅”, 并精心打扮过自己, 那时, 她的心情是怎样的?“采莲”时呢?“垂手”时呢?托梦时呢?

(2) 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理解,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形成板书。

通过江南女子对折梅、采莲、垂手、托梦等情景的描绘, 表达了她忆郎盼郎时或期待、思念或痛苦、呼唤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明确诗歌抒情方式的特征: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

3.按照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和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反思:这个环节深入品悟诗歌的感情。教学中, 重视文本、始终紧扣诗歌语句进行品读和由此进行的诗歌朗读, 强化了语文氛围, 从而完成对诗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品读, 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铺垫。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悟和情感理解基本生成, 所以朗读要充分并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联诗”读

1.诗歌中, 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充满江南情韵的景物意象有力的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请联系下面列举的其它古典诗文名句, 从“梅”“莲”“水”三者中任选一种意象, 赏析诗歌景物意象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1) 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琵琶记》)

(2)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1)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2)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2.表述建议:结合材料中或自己积累的诗句, 品读意象特征;重点赏析这些代表性的意象在诗歌中的“寄情”作用;要求有具体分析。

3.学生交流。学生互评或教师评点总结。

上一篇:参观食堂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