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中医师工作职责

2024-08-25

主任中医师工作职责(精选8篇)

主任中医师工作职责 篇1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预防、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努力完成医疗任务。

2、每周查房一次,亲自参加危重病员的抢救处理与疑难、死亡病案的讨论、会诊。

3、指导全体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基本功训练。

4、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负责整理研究与本专业有关的医学文献,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并带好助手。

5、按规定时间参加门诊工作,随时解决疑难病症。

6、了解掌握学术动态和先进经验,定期或随时向科内人员介绍指导临床工作。

7、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进行科研工作,开展新疗法,新技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医疗效果。

8、检查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9、确定本科医师的轮换、值班、会诊、出诊,组织临床病案讨论。

主任中医师工作职责 篇2

一、注意季节天气变化

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说, 人首先是物质的, 然后才是精神的。从中医理论来讲, 人是属于大自然的, 人在特殊时候的情志倾向, 其根源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外化, 它不仅受年龄的影响, 而且跟季节、天气变化有联系。要是遇到某生一度时期莫名其妙地出现脾气暴躁、极度叛逆、总爱跟老师顶嘴、经常和同学闹矛盾的“怪异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 你肯定会心急如焚, 千方百计地又是谈心, 又是疏导, 又是要求家长配合教育。有时候一切措施总不见效时, 如果已经排除了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扰, 就应当考虑到该生是不是由于天气或饮食的原因, 导致肝火太旺。这时候就迫切需要你建议家长给孩子调整饮食、看看中医, 让孩子吃些清热泻火的食物和药物, 也许会在几天内就“药”到“病”除, 重现阳光少年的风采。

二、注意心神不宁与心浮气燥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不深入、常常心神不宁、喜欢“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猴子的屁股坐不住。这样的学生, 如果不是由于学习态度的问题, 肯定是心血不足的表现。作为班主任, 这时候就要指导家长为孩子进行养心补血的中医治疗。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名“机灵、好动”自控能力相当差的学生。对他多次的谈心、警戒根本无济于事, 他的父母也表示出无能为力的失望。听说该生的爷爷是一名老中医, 于是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特意要求该生让他的爷爷前来参加。在跟该生爷爷交谈时, 我有意询问该生课堂表现在中医方面作何解释, 他爷爷似乎恍然大悟地表示要试着采取中医疗法给孙子好好开几副中药调理调理, 诚恳配合学校老师们的教育工作。不出两个月, 该生的课堂表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堂上神思专注、思维活跃。其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变化。

三、抑郁症如何应对

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所谓“疑难杂症”, 如果有针对性地对“另类”学生介入中医方法, 配合思想教育展开“治疗”, 确实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资料显示, 初中生患抑郁症的人数逐年增加。患者心理方面表现为兴趣淡漠、被动消极、悲观绝望、难以卷入现实生活;生理方面则表现出无缘无故的疲倦, 经常诉说头痛、胃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但是, 我们所得到的统计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对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采取的态度是避而远之、任其自然, 多数家长也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固然, 心理疏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发挥了作用, 但如果借助中医治疗, 其教育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

清代医家张志聪在《张氏医通》中说:“郁症多缘于志虑不仲, 而气先受病。”可见思想情志不正常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按照中医理论来解释, 学生患抑郁症是由于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心火偏亢, 气滞血瘀, 或痰火内扰, 胃气不和致令脏腑气机升降失调, 阴阳不循其道, 阳气不得入于阴, 心神不安所致, 抑郁症学生的患病原因, 大多与心血虚有关。由此可见, 想要挽救一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 既需要从精神层面消除其孤独感、失落感、焦虑、紧张不安和恐惧心理, 又需要中医辅助, 从补气养血的角度辨诊施纲予以治疗, 必须“两手抓”才容易见效。

倘若抑郁症学生属于肝气郁结症者, 宜注重疏肝理气为主辅助治疗;属于气郁化火上亢症者, 宜注重清肝泻火为主辅助治疗;属于咽之不下痰气郁结症者, 宜注重利气化痰为主辅助治疗。

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气功学其实是中医的一个分支, 其核心内容是训练人的意念力。现在国内好多大学把气功修炼设为一门体育选修课。据有关资料介绍, 我国选拔航天员的其中一项指标, 就是必须意念力要强。什么时间休息, 什么时间工作, 身体状态要受意念支配才能够入选。其实,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尝试运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是我们变通地合理运用它, 你的课堂效益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主任中医师工作职责 篇3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03-03

刘华宝主任中医师是重庆市中医院名中医,肝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进行了“肝为气之治(制)”,“肝脾两脏一体,门静脉系肝属中医之脾”“慢性肝病气分治脾,血分治肝”,“补肝气关键在于调气机”,“补肝气以化肝积,积重聚轻量各异”,“肝黄脾黄定轻重”理论创新。他强调中医治病的精髓是“整体观”,治疗思路的核心是“恢复机体五脏六腑各有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在行医中尤其强调根据病证的属性来调节机体的“偏胜偏衰”,使机体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以下是他提出的关于治疗肝硬化代偿期的论述。

1 强调扶正祛邪、兼顾标本

扶正而言,针对肝硬化肝之气血阴阳的不足,遵循“虚则补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肝为体阴用阳之脏,对肝硬化的肝用表现为升发太过和不及。肝主升发,为肝之禀性,而肝硬化病程日久,肝之升发常不及。因此,补肝柔肝当为治肝常法;祛邪而言,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淤血阻络是其致病因素亦是病理产物,针对肝硬化病久入络而言,其意有四,首先属于病理状态,其次是导致肝外器官组织的广泛瘀血而发生的相应病理改变,第三是肝内瘀血导致肝脏自体的自内而外,由微至全肝的病理改变,第四是瘀血痹阻肝络所致的精微物质化生、吸收、营养的障碍。因此祛邪之化瘀通络是治疗肝硬化的常用治法。“瘀分轻中重三度,化从轻中重三剂”,针对不同程度的瘀络运用不同层次的化瘀药物乃通络之关键。且不同剂量的化瘀之剂,其轻中重的度各有不同。分而言之,化瘀轻剂,常予苏木、瞿麦、丹参、鸡血藤等。化瘀中剂,软肝汤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鳖逐瘀破结定为化瘀中剂。化瘀重剂,又如三棱、莪术、水蛭、蛴螬等;软坚散结是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共识之一,代偿期肝硬化其病理特征是肝硬化结节或假小叶形成[1],属中医学“积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临证中治疗肝硬化多将软坚散结作为贯穿始终的常法之一。在临证中,对于软坚,常在经典的软坚基础上,加用润肝之法,考虑肝络肝叶枯而失养失润,非质厚多汁之品难为,如玄参、桃仁等。对于散结之法,因结性多见寒、热、痰、瘀和阴血亏虚,结合辩证,可适度给予温通、清热、祛痰、化瘀和养血滋阴之剂。关于软坚散结,临证中也当据情而定,精确药味、精当药量。如结属热、痰,选象贝、夏枯草;阴虚、热结者,主选鳖甲等。

2 强调善治末病,防治达变

《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肾”。《脉经·卷六》“肝病传脾,脾当传肾”。所谓首治邪已侵之所,先安未受邪之地,于肝脾而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关系的实质:肝脾两脏一体。体现在肝之疏泄和脾之運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肝气的生发与脾主升清的相关性。同时,肝得脾所输布的精微濡养其疏泄功能才得以正常发挥,而脾运健旺,生血有源,肝藏血之防止血瘀、调节血量的功能才得运行。基于以上认识,健脾运脾实为治疗肝硬化的常法。脾健则肝气有源,肝升则脾得助而健;脾健则肝血肝阴有源,肝络肝叶得养得润而茂。肝硬化肝之病理,主要是肝阳、肝气渐微及肝阴、肝血渐枯;于肝肾而言,当知脾传肾,宜先固肾,《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据此可知肾脏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古人云“肝肾同源”:其义有三:其一,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即肝之阴血的化生和濡养与肾精密切相关,肝之阳气升发与肾精密切相关。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微物质的阳施阴布方面。其二,指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其三: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邪肾”。

3 强调燮理气机,调整阴阳

燮理气机,主要针对肝气功能而言,在肝脏主要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其意有四:其一,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其二,促进脾胃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气疏泄有常,则脾胃气机调和,脾升胃降,运化有常。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肝之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的分泌与排泄,在病理上表现为肝病定及胆,胆病未必及肝。肝能顺其性而为之,则胆之性也可复常。故治肝一般情况下,不必治胆;治胆疾一定要治肝。其三,调畅情志,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依赖于肝之气机的调畅,气机调畅则情志顺,即无抑郁亦非亢奋。其四,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此为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与疏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肝硬化病程中常表现为肝气机之疏泄失常,如疏泄太过或不及,或不循常道等,当予理肝,或谓疏肝解郁,或谓疏肝理气。对于肝气,视其虚实,当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有序。升肝之药,黄芪当为首选,其次有升麻、柴胡、防风、蝉衣、僵蚕,降肝之味有黄芩、大黄、姜黄、白蒺藜、猪苓和泽泻之属。方剂中如升降散,《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4 典型医案

患者王某,男性,50岁,因腹胀,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1年余而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在新桥医院予以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肾病综合征。在本科住院期间,予中西对症支持治疗后,因经济问题,自动出院。其后间断在科室门诊治疗。症见:神清,精神差,腹胀,双下肢及腰骶部重度水肿,阴囊水肿,活动后觉气促、疲倦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量少,约880 mL/天,舌红苔白腻,脉弦,舌下络脉青紫。中医诊断:①鼓胀(肝肾气虚,瘀血阻络,水湿内停证)②水肿(肾气亏损,三焦壅塞,精微失约证)。辨证:①鼓胀:体用失调,气机失畅,肝络瘀阻,水湿内停。②水肿:脾肾阳虚,精微失摄。治则:①鼓胀:燮理体用,燮理气机,和络逐瘀,升厥阴之阳,起陷水浊之脾阳;助发肾阳之困。降太阴之阴,使水浊之邪化而有利。②水肿:温阳化气而固摄精微,行水化浊而剔除阴毒。治疗首诊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肾阴为治法先服用甘露消毒丹方加减3剂。2诊患者腹胀,水肿消退不明显,胃纳可,夜寐可,尿量约1400 mL/天。舌质淡苔薄白,脉涩。中医调整以温肾行水,活血化瘀为主,方以金匮肾气丸化裁。3诊用肝硬化Ⅰ号方加减:黄芪10 g,当归10 g,丹参15 g,鸡内金20 g,郁金20 g,白芍15 g,西洋参10 g,茯苓20 g,白术20 g,柴胡10 g,黄芩15 g,防风10 g,蒺藜15 g,鳖甲30 g,浙贝30 g,土鳖12 g,甲珠12 g,三棱6 g,莪术10 g,桃仁15 g,泽兰15 g,茜草20 g,佛手15 g,仙灵脾15 g,知母15 g,猪苓60 g,泽泻30 g。患者共服用肝硬化1号方15剂后症见无腹胀、乏力,尿量约2500 mL/天。查体双下肢无水肿。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按:此患者初诊时见舌红苔白腻,脉弦,舌下络脉 青紫。辨证:肝肾气虚,瘀血阻络,水湿内停证。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肾阴为治法。2诊舌质淡苔薄白,脉涩。中医调整以温肾行水,活血化瘀为主,方以金匮肾气丸化裁(共3剂)。3诊腹胀改善,双下肢水肿较前有明显改善,尿量约2000 mL/天。患者舌红苔白,脉弦。中医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为治法,方以本科肝硬化1号方加减(共15剂)。该病辨证思路:肝气虚而及阳:在气机调畅方面,肝为气之治,肝气虚衰,疏泄不及,多见升而不达,出难泌摄,故阴精难以输布,清浊混杂,演生多端。在精微生成方面,肝脾两脏一体,脾为门静脉系肝脏,肝脾二气共同完成精微物质的化生,舒布,排泄等。现肝气虚衰,精微生成不足,故可见诸端变证。肝脾一体,与元气和水液通路三焦,和水液代谢的关系密不可分。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肾主封藏主入多静,肝主疏泄主出多动,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精宜藏而不宜泄,命门火宜潜而不宜露。现肾精泄而不藏,命门火衰,气化难能,清浊不分,终致变症丛生。方中黄芪、西洋参补肝助肝,燮理体用。西洋参为阴阳之药,主一身之气阴,取体用同调之意;黄芪补肝气,助肝升,两药合用,共为君药。以量小清轻合肝之常性,有和肝之求。柴胡、黄芩,防风、白蒺藜既助肝之升,又有监肝升太过,有升已而降之意,且柴芩相伍,升清阳,降浊阴,调转厥阴少阳、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防风、白蒺藜一升一降,燮理气机,共为臣药。甲珠、土鳖虫、三棱、莪术为化瘀重剂,取其量轻和络逐瘀,也为臣药。更兼丹参、郁金、桃仁等化瘀轻剂,强化和络逐瘀之效,为佐药。仙灵脾温肝助肝;浙贝母,鳖甲软坚散结;茯苓,白术健脾和胃;当归,白芍补肝养肝;佛手疏肝理气;知母苦寒,归肺、胃、肾经,其意有:①监制黄芪之温;②有制其所不胜而畅其性之意;③取其润,合西洋参、当归、白芍为肝升之用。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而兼以护阴。以上诸药共为佐使之用。此医案立“燮理体用,燮理气机,和络逐瘀,升厥阴之阳,起陷水浊之脾阳;助发肾阳之困。降太阴之阴,使水浊之邪化而有利”之治,终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吴孟超,李梦东.实用肝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98.

副主任医师职责 篇4

一、负责本专业内的临床诊疗工作,主持和担任医院重大的诊疗方案设计,并组织制定实施诊疗方案;主持定期查房,参加门急诊、会诊、出诊和死亡病例讨论。

二、主持危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和治疗,解决本专业的复杂、疑难技术问题。

三、负责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把好病历质量关。

四、按医院规定,完成研究生、进修医师和转科医师的医学教学工作,并妥善安排实习医师和见习医师的教学工作。主持和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带头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

五、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负责本科室内的质控工作。

六、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七、完成医务科和科室主任交办的临时任务。

主任中医师工作职责 篇5

2.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鉴疑难病例的诊断报告,参加并指导对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院内、外会诊工作。

3.指导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放射检査技术及诊断工作,协助科主任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4.担任医生、进修医生、实习生的培训教学工作。

5.承担科研工作,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技术水平。

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篇6

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指导并参与本科的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管理职责

1.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2.参与本科室主诊医生常规工作会议,讨论本科室计划及有效管理科室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事项。

二、业务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并主持死亡和特殊疑难病例的讨论会诊,参加院外会诊和病例讨论会。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4.定期参加门诊工作。

5.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6.签署住院病历首页、大病历、首次病程录、重要的专科操作记录、重要的病程记录等。

三、教研职责

1.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起模范作用。

2.指导本科下级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3.指导全科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

4.根据学院教学工作的需要,利用各种机会如查房、上课和各类操作对下级医师和进修、实习人员进行教学和培训。

主任中医师工作职责 篇7

目前, 临床治疗肩周炎以中西医结合为主, 西医疗法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可松解粘连;中医药疗法主要有中药内服、外用、针灸及功能锻炼等, 均取得满意的疗效。郭宪章主任医师为我省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 是河南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 师承其父郭均甫, 又博采众长。在治疗肩周炎的长期实践过程中, 郭宪章主任医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施治

在中医古典医籍《素问·痹论》中有骨痹、筋痹、脉痹、皮痹等分类, 肩周炎病因与风寒湿有关, 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对痹证病机进行了系统阐述。《灵枢·贼风》中首次提出其发病与外伤关系密切, 认为伤后恶血停聚于肌肉筋骨之间, 气血运行不畅, 易受风寒湿邪侵犯, 恶血与外邪侵袭则发为痹证。在隋唐时期, 古代医者又进一步认识到肩周炎发病与劳伤气血不足有关。如《诸病源候论》曰:“此由体虚, 腠理开, 风邪在于筋故也, ……邪客机关, 则使筋挛, 邪客足太阳之络, 令人肩背拘急……”《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曰:“带伤筋骨, 肩背疼痛”, 明确指出肩周炎与外伤关系密切。清代的《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对肩背痛的认识, 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及兼风、兼痰等证候。

郭老素来注重经典学习, 结合家传, 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将肩周炎分为以下证型, 依据其具体证型给予相应治疗。

1.1 风寒侵袭型

患者多由于体虚, 卫阳不固, 复因汗出当风, 风寒之邪趁虚袭于肌肤经络, 痹阻于肩部, 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局限, 钝疼或隐痛, 或伴麻木感, 上肢活动可;局部发凉, 得暖或抚摩则痛减, 病程较短, 舌苔白, 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治疗当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主, 选用蠲痹汤 (出自《医学心悟》, 主要由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等药物组成) 加减治疗, 祛风除湿、蠲痹止痛;风盛者加用防风、黄芪, 黄芪可益气实卫, 防风祛风散寒, 二者合用可起到提高自身抵抗力、荡涤体内风邪之功, “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寒盛者加用附子;湿气盛者加防己、萆薢、薏苡仁等。

黄龙生[2]采用益蜀痹汤配合针刺、电磁波、火罐、运动疗法综合治疗肩周炎患者58例, 痊愈43例, 显效11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3%。李建欣[3]采用电针、微波配合蠲痹汤治疗肩周炎患者48例, 1个疗程后, 治愈27例, 好转19例, 未愈2例, 总有效率为95.83%。

1.2 寒湿凝滞型

患者多因年老肝肾亏虚, 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 睡眠不当, 外界寒湿之邪侵及, 滞留局部, 寒湿内结, 致使局部经脉闭阻。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 昼轻夜甚, 病程较长, 常伴有局部寒冷、麻木、沉重、畏寒, 得暖稍减, 舌淡胖, 苔白腻, 脉弦滑。治疗当以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为主, 选用乌头汤 (出自《金匮要略》, 由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等药物组成) 加减治疗, 主治寒湿痹证;痛盛者加用草乌等, 温经散寒;湿邪较盛者加用苍术、白术、薏苡仁等, 健脾祛湿。

盛新君[4]采用加味乌头汤配合理筋手法治疗肩周炎患者100例, 1~2个疗程后, 痊愈55例 (55.0%) , 显效30例 (30.0%) , 有效13例 (13.0%) , 无效4例 (4.0%) , 总有效率为96.0%。钟光云[5]采用超声电导入乌头汤治疗肩周炎患者35例, 10天后, 治愈25例, 好转8例, 无效2例, 治愈率为71.43%, 总有效率为91.43%, 且8周后随访无复发情况出现, 且无相关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3 气滞血瘀型

患者多由外伤或手术后肢体制动或疼痛所致,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剧烈, 痛有定处, 呈针刺样, 拒按, 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 皮色紫暗。舌质紫黯, 脉弦涩。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 方用活络效灵丹 (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由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等药物组成) 加减治疗, 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痛甚者加云南白药、三七等。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僵蚕、白芍等。梁希森等[6]使用活络效灵丹配合针刺治疗32例肩周炎患者, 与单纯针刺治疗比较, 治愈14例, 好转16例, 未愈2例, 总有效率为93.75%, 高于对照组的65.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韩金虎[7]使用活络效灵丹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取得了满意疗效。

1.4 气血亏虚型

《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 则邪气妄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 表里多虚, 血气衰弱, 腠理疏泄, 风邪易侵……随其所惑, 而众痹生焉。”由于患者久病体弱, 气血亏虚, 外邪乘虚侵袭, 闭阻经络, 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 肩峰突起;舌质淡, 脉细弱无力。治疗以益气养血、祛风通络止痛为主, 方用八珍汤 (出自《正体类要》, 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药物组成) 加减治疗;麻木甚者加鸡血藤、宽筋藤、路路通等;痛甚者白芍加量, 加葛根、细辛等。龚健[8]采用手法配合八珍汤治疗肩周炎患者85例, 随访3个月, 治愈76例, 好转9例, 总有效率为100%。郭老强调辨证施治时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体质强弱等情况, 对症用药, 不可一味或攻或补, 治疗应补泻兼备, 突出个体化。

2 内外兼顾, 中西结合

郭老在内治的同时也较为重视外治法的应用, 认为经络内连脏腑, 外络肢节, “肢体损于外, 气血伤于内, 营卫有所不贯, 脏腑由之不和”。因此, 在口服药物的同时亦重视外治法的作用, 郭老认为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外治可选用通痹熏洗汤 (自拟:川椒、归尾、红花、赤芍、伸筋草、透骨草、三棱、莪术、川乌、草乌、威灵仙、海桐皮等) 局部熏洗, 每天2次, 2周为1个疗程。

吴栓等[9]运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肩周炎患者24例,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且损伤小, 毒副作用小。李丹牧等[10]使用中药内服结合外治方法治疗肩周炎患者53例, 与单纯中药内服、中药外用组比较, 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4%, 高于单纯中药内服组的83.3%和外用组的71.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马志杰等[11]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肩周炎患者38例, 治愈20例, 好转1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愈12例, 好转17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6.3%。

对于疼痛较重者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布洛芬、塞来昔布, 亦可选用扶他林软膏外擦, 压痛点固定时可选用局部封闭, 每周1次, 一般使用1~3次, 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刘相英[1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患者60例, 治愈48例, 有效12例, 治愈率为80.0%, 总有效率为100%。刘敬东等[1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患者60例, 治疗4周后, 痊愈23例, 显效17例, 有效9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81.4%。

郭老认为, 针灸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于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 传统穴位有肩三针、夹脊穴等, 针刺肩三针及夹脊穴可起到调节神经功能、激发经气、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等作用, 并可使肩部的经络畅通, 促进炎症的消散, 粘连得以缓解, 消除肩部疼痛, 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陈克军[14]针刺肩三针及夹脊穴治疗肩周炎患者94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同时, 亓秀娟等[15]认为针刺阳性筋结点可迅速松解粘连, 可达到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效, 从而恢复运动系统的动态平衡, “治病求本”。

3 重视功能锻炼, 医患合作

郭老重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同时强调医患合作的重要性, 认为对于肩周炎患者, 三分靠治疗, 七分靠锻炼。患者依存性好, 配合功能锻炼, 则恢复较快, 预后良好, 其常用功能锻炼方法有以下两种: (1) 蝎子爬墙法:患者面朝墙站立, 双足并拢, 足尖挨墙;双上肢向前伸, 用手掌扶住墙, 通过各手指的倒换, 使手掌贴着墙面而向上爬行;健肢带动患肢向上举, 举至极限时, 他人可用双手轻推患者双侧肩胛骨, 促使患者双上肢上举, 该过程会出现疼痛, 以患者耐受为度。疼痛难以忍受时, 原位停留2~3min, 待疼痛稍微缓解后继续上爬, 到最高点时, 在中指尖部墙面画一横线作为标记, 保留肢体体位2~3min后, 通过手指的倒换慢慢滑下。再次重复前述动作。 (2) 背后健手拉患手法:患者双足并立, 挺胸收腹, 患手伸到身后, 手背贴于躯体, 用健手拉住患手尺侧, 向对侧和上部牵拉, 拉到极限, 维持原位2~3min, 放松休息1min, 再次重复以上动作;如为双侧患者, 双手交替进行。长期临床实践证明, 功能锻炼可促进肩关节局部血液循环, 增加滑液分泌, 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疗效显著。刘保新等[16]探讨吊单杠法治疗肩周炎疾病的作用机理, 吊单杠锻炼可有效恢复肩关节的生理功能, 也能有效防止肩周肌肉的粘连。

4 结语

综上所述, 郭宪章主任医师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吸收各家所长, 结合现代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强调重视整体辨证论治, 根据肩周炎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理法方药, 给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肩周炎为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及滑囊的慢性炎症, 临床治疗方法较多。郭宪章主任医师治疗肩周炎临床经验丰富, 并形成独特的风格, 每获良效。对郭宪章主任医师治疗肩周炎临床经验进行介绍,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董菊萍主任医师治疗眩晕经验介绍 篇8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名老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5-0133-01

Abstract:

Keywords:

董菊萍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30余年,治疗眩晕病颇有建树。笔者跟师学习一年有余,多获启发。现整理其治疗眩晕的经验,以飨同道。

1病因与病机

老师尊《黄帝内经》理论,遍览古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无痰不作眩”、《济生方》“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董师认为风、火、痰、瘀、虚在眩晕病中或单独或兼挟为害,使浊阴不能下降,清阳不能上升而致眩晕。而临床上多以痰瘀交阻,痹阻脑络为基本病机。痰浊与瘀血既是长期正气虚损所致气血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又是痹阻脉络的致病因素。

2治则与方药

董老师认为眩晕治疗当遵循“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采用涤痰化瘀,补虚泻实之法。治则为涤痰化瘀,痰瘀同治,即治痰必治瘀,瘀去则痰易涤除,治瘀必治痰,痰涤则瘀易化解[1]。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精心斟酌涤痰化瘀的方药,以熄风涤痰、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并重,逐步形成了七味眩晕汤组方。

七味眩晕汤处方由法半夏、天麻、生白术、泽泻、葛根、当归、川芎七味中药组成。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止呕,天麻平肝熄风通络,川芎活血行气,葛根解肌升阳生津,以舒缓挛急为长,善治颈项强痛,生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泽泻利水渗湿泻火,当归活血化瘀,润燥滑肠。综观该方,配伍得当,谨守病机,谴药组方的基本思路是半夏配天麻、白术、泽泻以熄风涤痰,健脾除湿,涤痰而不忘健脾;川芎配伍葛根、当归以活血化瘀,升阳通脉,祛瘀而不忘养血。全方共奏涤痰化瘀,补虚泻实之功,是治疗眩晕的有效良方。

3辨证分型治疗

眩晕虽表现为头晕目眩,病位在脑窍,与肝、心、脾、肾四脏关系密切,但不外乎虚实两端,缓解期以虚为主,发作期为本虚标实。往往发作急性期以“实证”为主,其基本病机为痰瘀痹阻脑络。故董老师在七味眩晕汤的基础上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分虚实标本,按如下五型论治:

3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遇劳、恼怒加重,口渴欲饮,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舌苔黄厚腻、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若兼痰湿加猪苓、胆南星、竹茹;兼阴虚加沙参、麦冬、玉竹;若失眠尿赤者加白茅根、滑石、竹叶;伴肢体麻木无力者加地龙、鸡血藤、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以镇肝熄风。

32气滞血瘀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暗,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兼神疲乏力加黄芪补气活血;兼手足麻木加僵蚕、地龙熄风通络;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33气血亏虚眩晕遇劳累即发或者加剧,乏力懒言,面色无华,唇甲色白,心悸失眠,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合归脾汤加减。兼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加桂枝、干姜、炙甘草;血虚甚加阿胶、熟地黄;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

34痰浊蒙窍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纳呆多寐,苔白腻,脉弦滑,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气虚便溏加黄芪、炒山药、党参健脾利湿;呕吐频繁加旋复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止呕;若耳鸣耳聋加葱白、石菖蒲、磁石通阳开窍;纳呆腹胀者加砂仁、白蔻仁;若痰郁化火,苔黄腻加黄连温胆汤。

35肝肾阴虚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腰膝酸软,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舌红苔薄,脉弦细,合左归饮加减。若肺肾阴虚加麦冬、沙参、玉竹滋养肺肾;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者加阿胶、酸枣仁、柏子仁以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4病案举例

气滞血瘀眩晕病例。张氏,男性, 67岁, 2012年03月16日就诊。眩晕头痛反复发作6年,天旋地转,头痛如针刺,伴耳鸣,口干不欲饮,胸闷刺痛,苔白腻,舌紫暗,舌下静脉淤血,脉涩。头颅MRI未见异常。血脂检查提示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升高。辨证为气滞血瘀,痰瘀痹阻脑络。予七味眩晕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g,天麻15g,钩藤10g,生白术10g,泽泻10g, 葛根30g, 当归15g, 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白芍15g,柴胡12g,炒枳壳15g,桔梗12g,白芷15g,老葱3根,怀牛膝15g,鸡血藤30g,熟地黄10g。14剂后,眩晕头痛明显减轻,守前方加黄芪15g,路路通12g,继续治疗2月余,所有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眩晕未再复发。

按:董老师以为通窍活血汤上达巅顶,能驱脑脉中瘀滞,可化解脑脉陈瘀顽疴。该患者表现为眩晕发作多年,头部刺痛,耳鸣,胸闷刺痛,口干不欲饮,舌紫暗,舌下静脉淤血,所谓久病入络痰瘀痹阻脑络所致。师予七味眩晕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通络;法半夏、生白术、泽泻健脾利水渗湿化痰;桃仁、红花、川芎、怀牛膝、鸡血藤、当归、赤芍活血化瘀;柴胡、枳壳、桔梗、白芍行气疏肝解郁,助散淤血并平抑肝阳;当归、白芍、鸡血藤、熟地黄养血活血使散瘀不耗血;葛根、老葱、柴胡、桔梗升举清阳以挟药力上行,诸药共奏活血化痰之功,在治疗过程中酌加黄芪、路路通以加强补气活血之力,使痰瘀得除,脑脉气血通畅,浊阴既降,清阳以升,脑窍充盈得养,眩晕遂止。

参考文献

[1]刘岗,吕富荣.王静怡主任医师治疗中风眩晕症的经验[J].陕西中医,2011,(9):1215.

上一篇:企业委托个人收款下一篇:电梯里的一件事的小学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