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2024-09-10

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共8篇)

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篇1

命运!到底什么是“命运”呢?所谓“命运”,就是先定的生命过程朝向某一目的的趋近,这种趋近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改变的。“命运”就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不管个人怎么抗争都是无法改变这种力量的命运这个话题已经困扰我许久,人到底是被命运所掌控,还是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向命运发出对抗?总有这样一些时候,命运就像一张无边的大网,笼罩着我们,另我们无法逃离,被命运中笼罩着的我们,拼了命地想去逃脱,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如此,曾欣喜地认为自己以逃离了掌控,却失落的发现,自己只不过在命运的掌控中转了个小圈。诚然,我们也不该感到沮丧,命运其实该是让我们不断去探索的力量,就像一句恶俗的话所说:“纵使风雨兼程,我也要走向远方。”我们何尝不是需要一种像想俄狄浦斯一样,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不断抗争的精神呢

《俄狄浦斯王》主要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淫母,难以逃脱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是他却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英雄,他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

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

看到俄狄浦斯王最后的惨剧,我的心都在颤抖,为什么命运要来捉弄这样一个优秀的人,让他杀父娶母,让他后悔终生,如果真的有命运之神,我真想和他来一份较量!像俄狄浦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最终难以逃脱被命运捉弄的结局足以让我们唏嘘不已,心中不禁会产生无限的惋惜和同情,那么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对人类必定自食恶果,难逃悲惨命运的暗喻,引发的是我们更为深沉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恐惧。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然而命运呢,却给了俄狄浦斯王这么高尚的人一张卑鄙的通行证!让他杀父娶母,让他给人民带来灾难然而悲剧的是命运,让俄狄浦斯终究逃脱不了那个预言,从众人高高捧起的神人到千夫所指的罪人。所以俄狄浦斯用金别针刺瞎了双眼,“你们再也看不见我受的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你们看够了你们不应该看的人,你们从此黑暗无光。”实现自己的惩罚放逐到边远地区。我很佩服俄狄浦斯的承担精神,他刺瞎双眼不是懦弱,是一种反抗,是对于命运的反抗,也是勇敢的承担自己错误的表现,让他从此失去双眼生活在黑暗中,然而,我想他的内心一定不黑暗!

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篇2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读

美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过“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哦,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1]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是造成《俄狄浦斯王》悲剧根源来自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文学的创造和欣赏都得从无意识欲望——性本能这一根本动因去寻找。弗洛伊德从戏剧角度来解读的话,是倾向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效果来自于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这种情感会让儿子在母亲身上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而这些会产生无意识的爱以及爱的假想敌。会让他对异性父母持占有的欲望,期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即同性父母死亡,这些都在表明他爱自己的同性父母,厌恨或是排斥自己的异性父母。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中,这两个方面基本上会同时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体验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之后会进入一段潜伏期。到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又会再次显现出来,但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和转移它。俄狄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形成发展和爱的欲望倾向中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在他的另一本书《图腾与禁忌》里也有谈到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书中的第一章乱伦畏惧和第四章图腾崇拜在童年时期的再现里,想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这些具有同一图腾氏族的、贫穷的、赤身裸体的食人生番是怎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避免乱伦的出现。我们发现,所有存在着图腾现象的地方,几乎同时也会有这样的规定:把同一图腾当作信仰的氏族成员之间不能发生性关系,也不能通婚。而且这一定律执行的极为严格,男女一样,处罚一般是死刑。因此,我们发现这些野蛮人对乱伦有着一种异常巨大的畏惧感,或者对此话题高度敏感,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的资料中抽取一些片段来看看这些氏族部落的人是怎样避免这些乱伦禁忌的。在美拉尼西亚,在勒帕斯岛,当一个男孩达到一定的年龄时,他就不在家里,必须搬到外面去住。如果路上偶遇姐妹,必须避开或者跑开。作兄弟的甚至不能叫出其姐妹的名字。儿子与母亲也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新梅克伦堡群岛,堂表兄弟姐妹彼此之间不可接近,不可握手不可送礼物。在英属东非的阿坎巴人,女孩在青春期这段时间里必须回避她的父亲。出现最广泛的还是限制男子与其岳母之间的交往。在班克斯群岛,男子是不能接近其岳母的,路上相遇都会主动给岳母让路。在东班图人中,“习俗要求男子应以其岳母‘为耻’”。在所罗门群岛,结了婚的男子见到其岳母要装作不认识。很多人对此的猜测即时许多男子都是因为先爱上其岳母,然后才移情于女儿的。当然,这仅仅是猜测,有一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回避原则是作为一种防止可能会出现的乱伦之进一步的防范措施。弗洛伊德通过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这种乱伦畏惧是一种在婴儿期出现的精神特征,小男孩最早选择的恋爱对象时乱伦性的,而且是被禁止选择死亡,此即他的母亲和姐妹。”在此弗洛伊德也是想论述“俄狄浦斯情结”,他觉得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小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有性本身的作用,也有其父母亲的影响。比如母亲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在这种情形下,男孩女孩都很容易地就形成了一种恋母情结或是恋父情结。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大一部分人没能克制、转移和渡过俄狄浦斯情结,长大后,这种俄狄浦斯情结被保存了下来。

弗洛伊德作过一个设想:图腾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儿子们畏惧父亲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力,继而杀了自己的父亲。而愧疚感让他们将一种动物符号替代死去的父亲供奉起来,后来,为了避免手足相残,又禁止杀害供奉起来的图腾动物。他的解释是,在原始社会里,绝对的统治权隶属父亲,他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妻子,正是由此,儿子们会对父亲产生极大的妒忌,认为父亲把他们的爱欲对象侵占了。于是,当儿子们有了一定的能力后,会一同把他们的父亲杀死。之后的最高统治的权利将被兄弟们平分。可是我们也会发现,父亲死后就不会有谁一人占有绝对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父亲的思念也会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们开始理想化父亲的伟大力量,进而演变成对父亲的供奉。佛洛依德通过这些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小孩子的心理在原始早期人格心理的发展历程中有某些共通之处:原始人出于对“图腾”的崇拜,大多都是源自于对父亲的嫉妒、憎恨,而产生这些心理源于父亲占有了他的母亲。他们对性的朦胧,这种无意识的形成是来自于每个人幼年对性的压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弗洛依德在这里给我们分析出了潜藏在我们孩童时期的无意识状态,即恋母情结,正是由于这种情结,原始氏族人和小孩子才会在潜意识里仇恨父亲,甚至想手刃他,这些说法与弗洛伊德分析俄狄浦斯王杀死自己父亲,是出于实现他孩童的愿望极其相似。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说,在我看来,言过其实。在心理上,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本能心理生物学化了,他把性本能夸大,大到可以凌驾人的理性,但人毕竟有别于动物。性欲虽是人的一种天性,但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心理行为。性欲的发生和人的生理、心理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而这些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快,有些慢,而弗洛伊德说的俄狄浦斯情结体验在一个人的3—5岁间达到高峰,显然有点推而广之,以偏概全。而他在《图腾与禁忌》里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看法则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分。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很低,宗教、道德和法律都处在一个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体现的是风俗、习惯和传统。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完善,原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会在从道德、宗教和法律中逐渐分化出来,各自行使各自的权力。

二、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悲剧归根于他是一个“恋母”者,可是,在《俄狄浦斯王》中,这种“恋母情结”的中心说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假设若弗洛伊德的分析、解释是正确无误的。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这样,俄狄浦斯邂逅伊俄卡斯忒,知道她就是他的亲生母亲,然后爱上她,然后在知真相地情况下杀死他父亲。可是在神话里,这些并没有指出。俄狄浦斯之所以娶了伊俄卡斯忒为妻。是因为俄狄浦斯解开了人面师身的司芬克斯谜语,被忒拜城人民拥戴成了国王,故而娶了伊俄卡斯忒为王后。这种“恋母情结”说完全忽略了两人彼此间的吸引力与恋情,显然有点牵强。

其次,对于伊俄卡斯忒这个女人,我觉得她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在她身上我几乎看不到一丁点慈祥的母爱。她与丈夫拉伊俄斯竟然把刚出生不到3天的俄狄浦斯的脚钉上,并让仆人把她年幼的婴儿扔到大山里,自生自灭。对此,她还欣慰地说:“可是那个不幸的婴儿没有杀死他的父亲,倒是自己先死了。从那时以后,我就不再因为神示而左顾右盼了。”[2]这就是一个母亲在把自己的孩子害死后的辩解,可谓丧心病狂。为了一个所谓的预言,在害死了自己的亲身孩子后,竟然连一点点的负罪感和愧疚感都没有。再一个是,伊俄卡斯忒为什么对俄狄浦斯王没有起过疑心。如果她够细心与留意,至少有以下两点。第一点,“俄狄浦斯”的名字意为:“肿胀的脚踝”,这点该引起伊俄卡斯忒的猜疑。第二点,小的时候,脚被钉穿是很难全部痊愈的,走路难免会与正常人不一样,即使他走路正常,每夜与俄狄浦斯同榻而眠的她总能看得到他的脚踝是否残疾吧。所以说她的不作为很可能是在故意掩饰,因为她追逐权欲。无论是要“害死”还是要“嫁给”自己的孩子,都是为保住自己的钱财名利。因而,当俄狄浦斯坚持要查清自己的身份时,她却说:“看在天神面上,如果你关心自己的性命,就不要再追问了;我自己的苦闷已经够了。”[3]“啊,不幸的人,愿你不知道你的身世。”[4]在整部戏剧中,这些话语似乎预示着她早已知道了答案。难以想象的是,俄狄浦斯恋上的一个对其阴险、残暴的女人。

最后,戏剧中俄狄浦斯是一个“弑父娶母”者。可是从他知道了那个可怕的预言:“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亲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儿女,而且会成为杀死我的生身父亲的凶手。”后,俄狄浦斯就逃到了外地去,他的出走很好地说明了他是一个十足的“反弑父娶母”者。面对着深爱的故乡,面对着有养育之恩的养父母,他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试图用自己的出走阻止这个“弑父娶母”的可怕预言。在戏剧的结尾,当“弑父娶母”的预言成为现实时,俄狄浦斯对自己无比怨恨,他把自己的双眼刺瞎,自罚自己,放逐出城。这种自杀式的自罚,从根本上是对“弑父娶母”的这一神谕作了极有力的否定。

结束语:

俄狄浦斯情结是被弗洛伊德当作是这部戏剧的悲剧根由,本文通过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甫斯情结的分析与阐释,解读和反思,对作品中的“弑父娶母”源于“恋母”之欲进行了一些是与否的论述,进而得出作品主题的多个面向,总结出人想对人类共有心理状态的探索和反思。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本文试通过对弗洛伊德认为戏剧中的悲剧效果是源于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阐释、解读,由此对弗洛伊德给出的恋母情结是这部戏剧的主要悲剧根由做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依德,反思

参考文献

[1]《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罗斯悲剧四种: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哈罗德·布鲁姆·弗洛伊德.一种莎士比亚的解读[J].吴琼,译.外国文学,2009,(6).

[3]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A].周红兴.外国戏剧名篇选读[M].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4]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俄狄浦斯王》背后的历史信息 篇3

摘 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借助希腊神话故事反映进入文明时代的伦理禁忌的严重性。受命运驱使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犯下不可饶恕的伦理禁忌大罪。俄狄浦斯是文明时代人伦道德的维护者,一旦确认罪行成立,不论是什么人,都要为犯禁付出代价,才能维护文明的伦理道德。

关键词: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性和暴力;伦理

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从有古希腊悲剧开始到现在,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各国观众面前上演。不同的版本在三千多年的流传中不断被完善,走过了人类无伦理乱婚、有伦理禁忌血缘班辈婚到坚决维护伦理禁忌非血缘婚的过程。通过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艺术创作,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过程,并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达到悲壮的顶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杀父娶母是破坏人伦秩序中最大的罪过论为背景,表明人类已经迈进文明的门槛。

1 悲剧《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要情节

《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忒拜国王拉伊厄斯婚后多年仍无子女,与王后伊奥卡斯特前往德尔菲太阳神庙问卜,得到的神谕是:你们会生有一子,此子长大,将杀父娶母,二人忧心忡忡回宫。不久王后有孕,足月产下一男婴。为了避免厄运发生,国王用金属丝穿透孩子的两个脚后跟,固定住。然后命牧羊人把婴儿扔到城外山林里任其消亡,仆人在山林里见男婴可爱顿生测隐之心。为难之际,碰见好友科林斯国王的牧羊人,得知科林斯王尚未子嗣,便将男婴送给科林斯人。科林斯国王夫妇见孩子十分高兴,并看到孩子脚是肿胀的取名为俄狄浦斯,国王夫妇待小俄狄浦斯视如己出。有一天,他突然来问国王,是不是国王亲生儿子。国王慈爱地说:“你,俄狄浦斯王子,未来的科林斯国王!”从此,他再也不信任何人说他不是科林斯国王的亲生儿子的话。

当他在德尔菲太阳神庙得到“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便悄悄只身离开了科林斯,一步步走进命运之神的安排。在一个三岔路口,迎面来了一辆由一群人护卫的马车,他脚不便让路慢了,这一群人出言不逊,双方发生争执,大打出手,马车上的忒拜国王,用拐杖打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用胳膊一挡,国王被弹回去的拐杖打死了,除当年的牧羊人逃跑外,其余均被俄狄浦斯打死。而他打死的就是他的亲生父亲。知情的使者告诉其身世的真相后他扎瞎双眼,一则应验他“如果一个人认不出自己的父母,而杀父娶母,他的眼睛就是瞎的。”二则以便在自我流放中遭受最大的磨难,来惩罚自己弥天大罪。

2 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背后隐藏的信息

人类社会伦理观念的进步与人的性和人的暴力的矛盾冲突。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主要由本能构成。人的本能主要有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使个体生命保存,维护生命的能量吃、喝、休息;性本能是种族生命保存。当遭到攻击时,还要奋起反击,于是自我本能可表现为攻击本能。攻击或暴力本能具有破坏性,可导致死亡,故称死的本能。人类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蒙昧和野蠻时代是乱婚时期,乱伦和弑亲是常有的事。

乱婚其实不能称之为婚,它只是原始人的生理需要的性交方式,不分长幼亲疏,只要是异性,随时随地都可发生。它是“纯自然的不固定的性交”[1]。没有任何禁忌,为争夺异性而争斗也是常态,完全是动物的性行为。在劳动和生活中,经常发生人际冲突或斗殴。只是由于劳动工具狩猎武器原始简单,个体之间的暴力一般都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过,如果一方是老弱病残,在食物不足时,弱者可能被杀死且被吃掉。

这种杂乱的性关系大约在300万年——20万年之间,从乱婚到血缘班辈婚姻,人们仍不断见到畸形、怪胎、早夭等可怕的现象。认识到血缘婚的恶果,出现了普那路亚群婚制。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化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两性关系,那么,第二个进步就在于对姐妹和兄弟也排除了这种关系。这一进步由于当事者的年龄比较接近,所以比第一个进步重要得多,但也困难得多。不容置疑,凡血亲婚配因这一进步而受到限制的部落,其发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当作惯例和义务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完全。”[2]对族外婚的形成还有一种解释:随着狩猎范围的扩大,误入其它氏族营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发生。如果营地里有男人,就会发生战争;如果男人们去狩猎,留守女士们就会被“强奸”。男人们发现与异族的女人做爱更加开心,与异族的男人打仗更加尽兴。性和暴力终于从自己人转向外族人。本来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之后才变成制度,产生两大禁忌:族内禁婚和禁止同胞相残。

父系社会,主要是一夫一妻制。男性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优势普遍明显,社会地位超过女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出现,男人们开始重视血统的纯洁性,开始把女性娶回家,要确认由亲生子女以继承财产。一夫一妻制的意义是确立父系血统的传承关系。因而禁止自己的女人与别的男人发生性关系。文明萌芽的父系社会禁止乱伦和弑亲。俄狄浦斯就是犯了禁忌中最大最不可饶恕的三重伦理大罪:一是弑父凶手,二是娶母为妻的罪人,三是生下乱伦子女。

伦理禁忌对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从愚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凌诺斯基认为:“任何形式的文明中,如果其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允许乱伦,家庭便不能继续存在。于是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文化传统不能继续下去。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媒体,乱伦将意味着年龄辈分的混乱,世代的混杂,情感无组织性,角色急剧变化。没有一个社会能在这种条件下存在。”[3]俄狄浦斯对伦理禁忌的态度是上述人类文明时代伦理道德理论的先声。他的伦理意识首先是自觉地避免杀父娶母,他本人恪守伦理道德才离开科林斯国,对忒拜瘟疫的神谕彻查态度鲜明。因而,俄狄浦斯成为文明社会正常伦理秩序和道德关系的维护者。他决心要担负起道德责任,找出元凶。俄狄浦斯一心要追查的罪犯却是他自己。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悲壮谢幕,俄狄浦斯是一座教诲界碑,在生活中,一切人等,都要严守人伦禁忌,从他开始,一旦犯禁,无论是有意无意,无论是平民,英雄,国王都是为犯禁付出代价。

参考文献:

[1]翦伯赞.先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50.

[3]科恩尤,埃姆斯爱.文化人类学基础[M].李富强(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04.

俄狄浦斯王简介 篇4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古老的传说。传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奥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成年后,当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可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他离开养父母,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伊奥斯。

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奥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特在悲痛中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了忒拜城,到处流浪,来惩罚自己的弥天大罪。以求忏悔。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 篇5

摘要:《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同“神示”的命运的抗争,想摆脱命运的摆布,但却始终没有逃脱“神示”的结局。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不是因其个人品质的优劣所造成的,而是在被看作是主宰一切力神面前,所表现的一种无可奈何和困惑茫然的意识。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命运;宿命论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也是希腊最著名的戏剧之一。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进入民主制阶段,希腊悲剧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古希腊悲剧常以人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因为命运观念是希腊人意识中的一个传统观念,可是当时的人们受认识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因此他们就把这些谜团归结为上天的旨意。这时期产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就是其中之一,古希腊人认为索福克勒斯的戏剧成就非常高,称他为“戏剧中的荷马”。

在古希腊,神被看作是能主宰一切力量,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剧作同情着这个悲剧英雄的无辜,歌颂着同与生俱来的“神示”的搏斗和抗衡,努力争取改变自己那已被“神”所预示的命运的行动。但是索福克勒斯却没有正面对神进行否定,而是通过对俄狄浦斯王在抗争之后又无可奈何不得不面对悲剧结局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神的意志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态度,这种表现是因为作者及其当时的社会深受着严重的宿命论的思想局限。

《俄狄浦斯王》这部剧作作为一种称为“回溯式”的结构式样,对已经发生过的事件采取倒序的方式变现,为这出戏剧制造了一种悬疑曲折的气氛,使情节紧凑集中,从而使剧情本身有很强烈的戏剧性,更能表现出剧本中复杂的人物的冲突和事件的转折[ 1] 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是许多西方文学艺术的灵感源头,许多西方文艺作品的蓝本均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节取自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神话,他为我们展现了一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在《俄狄浦斯王》的开场中, 俄狄浦斯由于道破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的谜语, 解除了忒拜人的灾难而被忒拜人拥护为王。而当忒拜遭受瘟疫的时候, 为了拯救忒拜, 俄狄浦斯派王后的弟弟克瑞翁去向太阳神阿波罗祈求神示。神示说, 只有严惩杀害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 忒拜才能从瘟疫灾害中解脱出来。

凶手是谁? 没人能说清楚。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在俄狄浦斯的再三逼问下, 先知告知凶手就是俄狄浦斯自己。此时, 俄狄浦斯却开始怀疑先知是被克瑞翁收买, 因为他认为克瑞翁一直觊觎着王位。在俄狄浦斯欲将克瑞翁杀死的时候, 王后好意相劝,并告诉俄狄浦斯, 神示说, 先王将死于其亲生儿子之手, 不料却在寻找儿子的路途中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强盗杀死。听到王后如此叙述, 俄狄浦斯大为震惊。原来, 先王本没有子嗣, 但太阳神预言说他可以得到一个儿子, 但却会死于儿子之手。后来先王的妻子果然生下一个儿子, 这个孩子刚生下来就被丢弃在山中, 后来被人拾得, 而科任托斯国王也无子嗣, 便将其收养, 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成年后求得神示, 得知自己命中将会杀父娶母, 为了逃避这个神预示的命运, 他离开了科任托斯, 向东方的玻俄提亚而去。路上行至一个三岔路口时与一伙人发生了争执并杀了数人, 而这其中就有先王拉伊俄斯。与此同时, 忒拜正遭受大难, 狮身人面妖怪斯芬克斯危害着忒拜, 凡是猜不出他的谜语的人都要被吃掉。俄狄浦斯刚好流落到忒拜, 他猜出了谜底, 解救了忒拜人民。忒拜人民为了感谢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被拥戴为王, 并且娶了先王的寡妻, 事实上是自己的母亲俄卡斯忒。戏剧由此回到了开场时。

当俄狄浦斯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惊恐万分, 他终于明白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想要逃脱的神示却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应验了。他不仅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更是不可饶恕的犯下了娶母的罪行。他跑回自己的宫中, 发现母亲俄卡斯忒已羞愧万分上吊自尽而亡了, 他从母亲身上取了别针, 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他在宫中疯狂的呼喊着希望将自己驱逐出境, 永远带离忒拜这个地方[ 2]。

面对神的预示, 剧中俄狄浦斯选择积极的抗争,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想远离神示所预言的杀父娶母的悲剧, 但冥冥之中不知道内情的他却在命运的摆弄下应验了神示。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即使一个人再怎样努力, 在这场神与人的斗争中, 人注定不能打败神取得胜利, 这里蕴涵了深厚的宿命论思想, 也是当时统治者给人们所灌输的思想, 即无论如何抗衡, 人注定不可能逆转自己的命运, 却只能听命于象征神权的统治者。

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如果用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衡量判断的话, 那便是犯了不能被宽恕的罪行,而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之下无意犯了这种罪行,虽然是无意之举, 但当他和俄卡斯忒得知真相后, 却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最后俄卡斯忒选择了上吊自杀以解脱, 而俄狄浦斯则刺瞎双眼, 请求将自己驱逐出境。人们肯定了他的这种维护道德的献身精神, 但是却不得不对这位英雄无法逃脱命运安排的悲剧结局产生同情。对于英雄悲剧命运的怜惜, 使这部作品突显出其历史的悲剧性。人与那些超人的神的力量的抗衡, 在这里表现出他无力的一面。

俄狄浦斯是个英雄,他凭借自己的才智破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城。同时,他又是一个正直的国王,爱护人民、维护国家利益,为了使城邦免于灾祸,他认真追查杀害先王的凶手,即使引火烧身也绝不反悔。人民也非常爱戴俄狄浦斯,把他看做“最高贵的人”。俄狄浦斯的高贵更重要地表现为,他以顽强的意志与自身的命运做斗争。他竭力逃脱杀父娶母的厄运。然而他越是积极地抵抗这可怕的命运,就越深地陷入命运的罗网,他越是真城地消除灾难,就越临近最终的毁灭。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人类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禁忌———杀父娶母。他在与命运的较量中遭到了彻底的毁灭,由正直的国王变成了罪犯。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古希腊人看来,命运是一种超然的外在的神秘的力量,它与人类为敌,在这个命运面前,人类劫数难逃。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英雄已不屈服于命运的控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要求。他生活在民主制兴盛阶段,所以他歌颂那些与命运搏斗的英雄,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感到无法把握不可知的社会局势,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与现实世界产生冲突,正如剧中的俄狄浦斯一样,有着惊人的力量,却受到命运和神力的支配。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典型的“命运悲剧”, 它借用一个英雄时代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表现了人对命运的抗争, 人的盲目和局限以及命运不可战胜的主题。俄狄浦斯以为远离了自己的家乡便能逃脱“神示”的厄运, 从戏剧开场他便认为自己可以拯救忒拜城并且他可以掌控命运, 这与他认为自己离开家乡便能远离命运的悲剧一样, 但是他错了, 命运总会带来该出现的结局, 当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出身之后,他才明白, 在与命运的拼搏中, 他输了。

但是,《俄狄浦斯王》的主旨,并不在于表现人在命运面前必然失败的痛苦和绝望,而在于揭示人是自由的生灵,虽然人会遭受挫折甚至牺牲,但在精神上却永不屈服。应该说,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刺瞎双眼自我惩罚的时候,俄狄浦斯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不再是神与命运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性的人。人不只是残酷命运的无辜牺牲品,更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生灵。

《俄狄浦斯王》所展现出的人与命运斗争的主观意志和主人公身上显露出的深刻的悲剧精神, 以及他在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勇于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态度, 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自我救赎的伟大精神, 并显现出了一种人文意义上的先进性[ 3]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篇6

作为科任托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说是从小就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尊贵,处处受人尊敬。然而当他在阿波罗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着一个悲剧的.命运――杀父娶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科任托斯,在路过忒拜的时候,他杀死了几个和他发生冲突的旅人,遇上了狮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后,他成为了忒拜城的英雄,并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奥卡斯特,成了万人景仰的国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顶点。

然而,命运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着,多年后的一场瘟疫在夺去了忒拜城无数人的性命后,也揭开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他并不是过路的外乡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忒拜人;忒拜发生瘟疫的原因是城中有一个罪人,而俄狄浦斯,这个城曾经的英雄和君主,在命运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个罪人。

俄狄浦斯其实一直在抗争着。在他召见先知特瑞西阿斯,从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人时,他并不相信先知的话。他更愿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为了夺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设局来陷害自己。直到找到了目击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晓了的时候,他才真正发现命运的残酷。他冲进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伊奥卡斯特的房间里的时候,她已经上吊自尽了。于是他拔出了她的发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还是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不相信命运的安排,他在尽一切努力去抵抗命运。然而他的悲剧正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命运。他相信命运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运的围剿,所以才离开科任托斯,前往远离“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远离科任托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运,在到达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回到命运预设的轨道上,神谕成了现实。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每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的悲剧,这些命运英雄们到死前都会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样,结果会如何?”也许,假如不是那样的话,命运会在另一个时候,用另一种方式去展现它的威力。这个谁也无法去猜测,去验证,因为命运已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发生了。

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篇7

该剧围绕“弑父娶母”这一神谕描写了俄狄浦斯抗争的一生。因为畏惧“神谕”的应验, 俄狄浦斯从出生就遭到老忒拜王的遗弃, 而后被科任托斯国王收养, 长大得知神谕后, 同样畏惧“神谕”的应验而离家出走, 途中因争吵杀死了老忒拜王, 后来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 成为忒拜的英雄被拥立为王, 娶了王后为妻。“弑父娶母”的预言应验, 为城邦带来了灾难, 成为城邦的罪人。同时“弑父娶母”的行径也为城邦所不容, 无论是从城邦的利益还是从城邦的道德规范的角度出发, 俄狄浦斯都已成为具有先进文明特征的城邦的“罪人”。

一、从城邦文明的角度解析“英雄”与“罪人”的转换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 城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人数组成一个公民的集体。城邦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自足性, 城邦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具有自身的目的性, 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 以及为了生活的美好。其次城邦自身具有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在城邦的管理体制中, 统治者永远是从最优秀的公民中自由的选举出来, 这就表明统治者的权利是公民赋予, 并且公民也心悦诚服的为统治者所管理。所以城邦的政治生活对于公民来说是一种自由的、自我保护的生存方式。公民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组建了城邦生活。在城邦的生活中, 个人利益与城邦的利益紧密相连, 公民因此也自觉地维护着城邦的利益。

俄狄浦斯因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 公民拥立他为君主, 献给他无尚的荣誉, 并娶前国王的寡后为妻, 受到忒拜城公民的敬仰。当忒拜城面临瘟疫的时候, 公民前来祈求俄狄浦斯——忒拜人心目中的英雄, 来拯救他们, “啊, 最高贵的人, 快拯救我们的城邦!保住你的名声。为了你先前的一片好心, 这地方把你叫做救星;将来我们想起你的统治, 别让我们留下这样的记忆:你先前把我们救了, 后来又让我们跌倒。快拯救这城邦, 使它稳定下来。”1忒拜人把俄狄浦斯当做天灾人祸的救星来看待。同时, 俄狄浦斯也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向他的子民保证尽全力来保卫城邦, 但是当事实真相被揭开时, 俄狄浦斯由忒拜城的英雄转而成为使忒拜城污染, 使全民遭受瘟疫的“罪人”。英雄瞬间成为罪人。这种身份的转变, 既参杂着城邦的利益关系, 同时也蕴含着人伦关系。俄狄浦斯之所以被尊称为英雄, 是因为他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为城邦解除了灾难, 给城邦带来了利益。忒拜人希望英雄能一直守护他们的城邦, 但是, 当公民发现, 正是因为这个英雄“先前把他们救了, 后来又让他们跌倒”2。城邦的利益开始遭到损害, 英雄的光环已然不再属于俄狄浦斯, 而且在俄狄浦斯的内心深处也默认自己是个罪人, 公民因他经受灾难的苦痛, 所以俄狄浦斯也由公民热情的拥立到自我流放, 由英雄到罪人, 这种境遇和身份的转变, 与城邦和公民的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从人的属性角度解析“英雄”与“罪人”的转换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生命体。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称之为自然属性;而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称之为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之所以为人, 更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人的的自然生活本能方面, 人的自然生活本能带有一定的盲目和冲动性, 有时受到社会约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个人的生活本能总是一再地、直接地表现出来, 社会的本质是习惯, 它的观念则是一种仲裁性的东西。社会的观念只要还没有完全理解个人的本质, 还没有完全理解它是由这种本质里产生的, 那么它就是一种起着限制和阻碍作用的观念, 但当个人的具有振兴和创新作用的本质由于盲目的冲动而反抗习惯的时候, 社会观念同样会越发专横。”3一旦人顺从自然属性而与社会观念相违背时, 人必将受到社会的制裁与谴责。

俄狄浦斯因为遭到老忒拜王的侮辱而被激怒, 在争吵中杀死了老忒拜王。在没有揭露老忒拜王的身份前, 俄狄浦斯从未认为自己有罪。而作为忒拜的公民们也因为斯芬克斯带来的灾难未继续深入调查老国王的死因, 若不是后来的瘟疫揭开以往的旧事, 恐怕就没有人认为俄狄浦斯该因为这件事情而受到责难的, 在古希腊自卫是可以被理解的, 是符合当时的城邦“规范”的。俄狄浦斯帮助忒拜人解除了灾难, 忒拜人将其视为英雄并拥立为王, 娶寡后为妻。从以上各种行为来看, 俄狄浦斯并没有什么罪过。

但是, 当藏匿多年的身份曝露后, 三者的身份都发生了改变。老国王是父亲, 俄狄浦斯是儿子, 王后是母亲。社会观念中的人伦关系将三者重新联系在一起。“英雄”不再是英雄, 而是社会所不容的“罪人”。

首先是“子弑父”。孩子对于父亲的尊敬、爱戴以及在父亲晚年时对他进行赡养和保护的热心, 本是人类的自然感情, 长久以来, 人们将这种感情视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如果这种神圣的感情被破坏, 定会受到公民的谴责, 即使“子弑父”是由“父欲弑子”所引起, “子”仍不会被接受原谅。虽然读者看到老忒拜王毁灭的时候, 带给心灵的震撼远不抵“娶母生子”来得猛烈。但是, 俄狄浦斯终究是打破“父与子”人伦关系的、犯下“弑父”罪行的罪人。

其次是“娶母生子”。在整部戏剧中使公众最为反感的是俄狄浦斯娶了自己的母亲, 和她一起生了孩子一事。这种行为践踏了以往公众对母亲形成的习惯性情感, 破坏了母与子在社会环境下的人伦关系。人们通常认为母与子的习惯性关系是从人类的天性感情中自然而产生。但是, 从俄狄浦斯身上看到的却是不同的, 难道是他是违背天性的“罪人”吗?当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解救了忒拜人后, 被忒拜公民拥立为王。此时, 俄狄浦斯与王后是两个从未相识的陌生人, 作为从未相识的两个人, 互相产生感情并结为夫妇也是完全合乎情理合乎天性。两人从结合到生儿育女, 从未受到任何人的非议。直到他们的身份被揭开时, 他们的爱情成了不伦之恋。在此之前, 他们并未知道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他们是无意识地按照纯粹个人的自然生活本能进行的。即使他们的结合是无意识的行为。但是, 当一切真相大白后,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社会观念下的道德规范, 便认为自己是有罪的, 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会为社会所不容, 王后选择了自杀, 俄狄浦斯也刺瞎自己的双眼进行自我流放。他们的儿女受到相同的苦痛。我们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罪

对《灿烂千阳》中两女主人翁关系演变的分析

孙雯雯 (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继全球超级畅销书《追风筝的人》后, 成为二战后最著名小说家之一的阿富汗裔美国卡勒德·胡赛尼再出巨作《灿烂千阳》, 对阿富汗女性苦难来源的深度探寻、坚毅性格的生动刻画以及自我救赎道路的考究使这部小说在创作力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本文通过论述玛丽雅姆与莱拉之间经历的陌生、互生同情、敌对、互爱互助四个关系演变过程, 分析其原因, 探究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觉醒所产生的集体精神及集体精神在争取自我解放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而寻求出一条使女性从压迫和苦难中取得自由与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关系演变;女性意识;集体精神

引言

卡勒德.胡塞尼 (1965-) 出生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 他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 母亲在一所女子学校当教师。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 他的父亲举家搬到了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胡塞尼毕业于圣地亚哥医学院, 1993年取得了行医执照, 2004年成为了一名内科医生。医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塞尼小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惊人的写作天赋, 但是直到2003年才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自从911事件后, 阿富汗被贴上了恐怖主义的标签, 然而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这个国家所遭受的苦难和这个国家真正的品质。处于对出生国的深厚感情, 胡塞尼出版了两部小说, 将阿富汗真实的一面生动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描述了一位阿富汗男孩放弃自私和怯懦成长为勇于承担的男人的过程。生动而细腻的笔触以及深刻的寓意使这部小说蝉联亚马逊榜首达131周, 全球热销达600多万册, 并使胡塞尼成为文坛上的一匹黑马。2007年, 他的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一经发行便引起了轰动, 对阿富汗女性苦难来源的深度探寻、坚毅性格的生动刻画以及自我救赎道路的考究使这部小说在创作力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第一部小说。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女性之间的关系演变过程而非仅仅是以上条件对她们各自的影响, 进一步以两人关系演变为基础, 取代了以往对女性主义的分析转而分析两女主人翁玛丽雅姆和莱拉在关系演变过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觉醒所产生的集体精神及集体精神在争取自我解放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而寻求出一条使女性从压迫和苦难中取得自由与解放的道路。

是在揭露他真实的社会身份后才予以定夺。如果有人触犯了社会禁忌最终只有走向毁灭, 社会禁忌是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早已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这些规则早在俄狄浦斯犯罪之前就已熟知, 俄狄浦斯也为避免“犯罪”而选择远走他乡, 可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 在无意识下沦为“罪人”。

《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俄狄浦斯为逃脱神谕与命运抗争一生的悲剧, 虽然俄狄浦斯由英雄沦为罪人, 但是无论从城邦角度还是从人的本性角度出发, 俄狄浦斯的“罪人”身份都是在“命运”的驱使下而铸成, 戏剧在描写俄狄浦斯悲剧性命运的同时也大大赞美了人类的非凡的智慧和不断抗争不断奋斗的顽强精神。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的英雄, 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人, 象征着人类智慧的无穷力量, 当他破解出谜底是人的时候, 也预示着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加强, 同时揭示出人是自由的生灵, 由对神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

一、两女主人翁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

两位女主人翁──玛丽雅姆和莱拉——虽然同样成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那个拥有着强大父权制的的国家但却拥有着迥然不同的家庭环境, 在故事的开始, 几乎没有交集的她们, 最后在这个不可宽恕的时代成就了不可能的友谊。她们的关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了陌生、互生同情、敌对、互爱互助四个演变过程。最后的两个阶段是整篇小说的精髓所在, 它集中向我们阐释了何为女性意识以及女性集体主义精神在与悲惨命运做斗争中的必要性。

在失去父母之前, 莱拉只不过是玛丽雅姆透过布卡而看到的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女孩而已, 由于丈夫拉希德——父权制的典型代表——对莱拉家庭的种种不满以至禁止玛丽雅姆与莱拉的家庭接触, 所以玛丽雅姆与莱拉之间基本上是没有交集的。当莱拉在一次轰炸中受伤及其父母意外遇难后, 她们的关系渐渐地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两人心中都产生了对彼此的怜悯之情。经历世间悲苦而变得麻木的玛丽雅姆虽然没有太多的言语鼓励, 但天性善良的她细心照顾着受伤的莱拉。不仅如此, 当她得知拉希德要娶莱拉时, 尽管心里十分愤懑但考虑到莱拉出去所面临的危险, 于是依旧像从前一样忍耐了下来。莱拉透过玛丽雅姆的面容感受到了她的沧桑与悲哀。虽然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 但是在她们的内心深处都在为彼此的命运所叹息, 进而心生怜悯。

然而就在莱拉嫁给拉希德之后, 拉希德对玛丽雅姆愈发的鄙夷、糟践, 这使得玛丽雅姆与莱拉之间的感情发生了改变, 受伤的玛丽雅姆恨莱拉, 认为莱拉夺走了她在家的一切包括她那狠心的丈夫, 使自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虐待。有苦难言的莱拉心里也是极度的愧疚, 想尽量弥补给玛丽雅姆带来的伤害, 于是尽她所能帮助玛丽雅姆。玛丽雅姆过去对于任何事都是忍, 如今她要教训莱拉:让莱拉做繁重的家务, 并进行言语攻击。玛丽雅姆并不了解莱拉的苦衷, 也没有认清造成自己悲苦生活的罪魁祸首。为了肚子里的孩子, 莱拉对玛丽雅姆的态度不得不强硬起来, 但内心对玛丽雅姆依旧是感激、怜悯。两个人的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孩子的降生。孩子的到来给玛丽雅姆带了爱与希望, 共同照顾孩子的经历促进了玛丽雅姆与莱拉的交流。她们的关系得到最突出的改善是在莱拉从拉希德的毒打中救了玛丽雅姆后, 玛丽雅姆意识到她与莱拉有着共同的敌人——她们残暴的丈夫, 对莱拉也就不再有恨了。在以后的日子里, 她们一起承受了逃亡失败给她们带来的折磨, 玛丽雅姆陪伴莱拉渡过了痛苦的生产过程。共渡欢乐与痛苦的日子里, 她们渐渐地产生了母女般的感情, 成为互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一部不朽之作。戏剧描写了俄狄浦斯一生难逃“神谕”的影响, 本文分别从城邦文明的角度和人的属性角度出发来解析俄狄浦斯“英雄”与“罪人”身份转换原因。俄狄浦斯由公民热情的拥立到自我流放, 由英雄到罪人, 这种境遇和身份的转变, 与城邦和公民的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命运的捉弄下, 俄狄浦斯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生活本能触犯了社会道德的禁忌, 成为人伦关系的破坏者, 沦为“罪人”。

关键词:城邦,英雄,罪人,人性,俄狄浦斯

参考文献

[1].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11月第1版, 第68页

[2].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 罗念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11月第1版, 第68页。

[3].陈洪文、水建馥选编,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86年3月第1版, 第153页。

[1]陈洪文、水建馥选编,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86年3月第1版。

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篇8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生态女性主义;父权社会;自然

现代西方世界观反映了价值二元论,即世界被分为了价值不平等的两部分,它们是相互对抗和排斥的。在人类社会与自然间的冲突中,人类被赋予更高的价值;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冲突中,男性有更高的地位。这种价值二元论是男性统治自然和女性的基础(李银河,2005)。

在索福克勒斯的时代,父权制发挥主导作用,提倡民主精神,强调与命运抗争。本文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解读《俄》。“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批评方法,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最先提出了这一术语。生态女性主义结合了生态和女性主义,强调父权社会下女性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倡导社会公正,批判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一、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一)父权制的反映

父权社会的核心是父亲这一角色(高伟光,2007)。父亲身份是文化的产物,父亲地位的构建伴随着权力的构建,因此父亲是权力、权威和尊严的象征,充当儿子的保护者和压迫者。《俄》是讲述“弑父娶母”的故事,体现了父亲的原型,使人类反思父亲这一角色。在《俄》中,父亲的形象是模糊的,但他极大地体现了人们对父亲原型的理解与思考,表现了其文化内涵。父权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亲从一出现就有巨大的力量,他可以决定儿子的生死。作为父亲和国王,拉伊俄斯为了使自己的权利和权威不受到威胁,他甚至想杀掉自己的儿子。第二,当俄狄浦斯得到他将弑父娶母的神谕时,他很惶恐,为了避免与父亲的冲突,他决定回到科林斯,可见父亲是不可侵犯的。第三,当俄狄浦斯娶了伊俄卡斯特后,他的角色也由儿子转变为父亲和国王,在自己儿子面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第四,当真相大白之时,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从此被放逐。他的身体和灵魂都受到了惩罚,他将悔恨终生,因此父权是无形的,它可以永远在道德上约束儿子,不可挑战。

由此可见,父亲和儿子间的冲突终究不可避免。神谕实际上暗示儿子敬畏父亲,但内心却想要反抗。父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对抗,但杀害了父亲就意味着父权制的终结吗?当然不是,因为俄狄浦斯受到了严酷的惩罚,另一个“父亲”将占据统治地位。因此,父权制在那个时代是根深蒂固的。

(二)女性“他者”的角色

根据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与男性对自然的剥削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索福克勒斯的时代,自然被严重破坏,社会制度导致了女性地位低下,作为“他者”而存在。她们没有自由和权力,无权继承财产,永远无法去享受,婚前受制于父亲,婚后从属于丈夫,只有依靠男人才可以生存(顾明生,2008)。

《俄》中女性的“他者”角色体现在伊俄卡斯特和斯芬克斯两个人物上,她们被忽视、被排斥、被边缘化、甚至被妖化,然而,她们的死亡可以被看作一种女性的解放,也呼吁人类清醒过来,开始思考伦理原则及自己的存在,尽管她们是社会悲剧的受害者,但她们的死值得高度重视。

二、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这部剧中有很多自然意象。第一,“树枝”和“羊毛”都是象征着人类,“树枝”坚硬、强壮、充满力量,象征男性,然而“羊毛”轻柔、软弱,象征女性,女性地位低下,总是被男性压迫。这里的自然意象“羊毛”与女性紧密相连。第二,文中还多次出现了“农夫”、“船长”、“土地”、“海港”等自然意象,前两者象征以俄狄浦斯和拉伊俄斯为代表的男性,而后两者则象征以伊俄卡斯特为代表的所有女性。正如土壤被农夫耕作一样,伊俄卡斯特被男性占有、破坏,在父权社会,女性和自然都被严重压迫,因此,女性与自然之间紧密相连,自然的状态正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状态——自然被征服,女性被压迫。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上所述,“土地”象征伊俄卡斯特,而她又代表了所有女性。实际上,她是自然的代言人,另外,俄狄浦斯代表全人类。因此,俄狄浦斯对伊俄卡斯特的统治正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最后当真相大白,俄狄浦斯虽刺瞎了双眼,内心却获得了光明,他有了自己的洞察力和智慧,认识了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他被放逐,回到了大自然中,在上帝和自然面前,他承认了自己的卑微和弱小,谦逊地活着,尊重自然。由此可见,人类一旦试图去征服自然,必然会受到惩罚,只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才会获得精神的提升;反之,人类只有获得精神的升华,才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四、结语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俄狄浦斯王》,作品中闪烁着女性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光辉。通过讨论父权社会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与自然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应实现男女地位平等;父权社会下女性与自然间有种神秘的契合;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为建立一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打破价值二元论和人类中心论,所有物种在自然界应和平、和谐地共存。

参考文献:

[1]高伟光.《俄狄浦斯王》与父权制伦理原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2]顾明生.被逐的“伊俄卡斯忒” —试论《俄狄浦斯王》中女性话语的消亡[J].外语研究, 2008 (1).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4]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66643/

上一篇:烟草作风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守望笔端流云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