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与反义词

2024-06-02

近义词与反义词(精选8篇)

近义词与反义词 篇1

一单元

近义词: 震惊—震撼

悠久—久远

轻盈—轻快

激发—激励

惊叹—赞叹

凌空—腾空

保持—维持

驰名—闻名

反义词: 悠久—短暂

轻盈—笨重

浓厚—淡薄

近义词: 悠然—悠闲

消逝—消失

汇集—聚集

扩展—扩大

悲怆—悲伤 苍劲—雄劲

惊心动魄—触目惊心

反义词: 分散—汇集

喧嚣—清静

临危不惧—惊惶失措

惊心动魄—平心静气

二单元

近义词:艰辛—艰苦

突兀—高耸

奔腾—奔驰

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鬼斧神工—巧夺天工

不可思议—匪夷所思

反义词:焦急—平静

漂亮—丑陋

鬼斧神工—粗制滥造

不可思议—可想而知

近义词:屹立—矗立

坚固—牢固

山崩地裂—山崩地陷

若隐若现—时隐时现 反义词:宽阔—狭窄

平静—动荡

坚固—松散

风平浪静—风起潮涌

近义词: 偶然—偶尔

浸没—淹没(沉浸)

芳馨—芳香

硕大—巨大

降生—诞生

倘若—假如

抵御—抵挡

反义词: 浸没—暴露

硕大—渺小

宁静—喧闹

贫瘠—肥沃

三单元

近义词: 边陲—边疆

传递—传送

描画—描绘

焕然一新—面目一新

反义词: 贫穷—富裕

落后—领先(进步)

破旧—崭新

熟悉—陌生

焕然一新—依旧如故

近义词: 沮丧—懊丧

庄重—严肃

打搅—打扰

羞愧—惭愧

浮现—显现

尽心尽力—竭尽全力

蹑手蹑脚—轻手轻脚

反义词: 沮丧—高兴

庄重—轻浮

懊恼—愉快

幽静—热闹

惭愧—骄傲

慈祥—严厉

四单元

近义词:宁静—安静

喧哗—喧嚣

殷勤—热情

奇异—奇特

摇曳—摇晃

凄凉—悲凉 炫耀—夸耀

浓郁—浓重

反义词:凄凉—热闹

浓郁—淡雅

清澈——浑浊

模糊—清晰

五单元

近义词:奥秘—奥妙

保持—维持

灵活—灵巧

继续—持续

不言自明—不言而喻

新陈代谢—推陈出新

反义词:继续—间断

储存—消耗

吸收—排泄(开除)

警惕—大意

近义词:惊讶—惊奇

固执—顽固

艰苦—艰辛

沉静—寂静

轻易—容易

晶莹—晶亮 封锁—封闭

强烈—猛烈

反义词:轻易—困难(慎重)

沉静—喧嚣

固执—开朗

封锁—开放

六单元

近义词:捍卫—保卫 展示—显示 广泛—普遍 紧迫—急迫(紧急)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反义词:紧迫—从容 简便—复杂 挺身而出—畏缩不前

七单元

近义词:耻笑—嘲笑

恐惧—害怕

舒服—舒适

等待—等候

躲避—躲藏 居然—竟然

缘故—原因

反义词:懒惰—勤劳

害羞—大方

耻笑—尊重

躲避—暴露

近义词:著名—有名

宠爱—溺爱

清澈—明澈

回报—报答

环顾—环视 寻找—寻觅

懊悔—懊恼

反义词:仰—俯

喜爱—厌恶

潮湿—干躁

满载而归—一无所获

近义词:根除—铲除

畏缩—退缩

错误—过错(差错)

反义词:糊涂—明白

失败—成功

成熟—幼稚

错误—正确

畏缩不前—勇往直前

八单元

近义词:维持—维护

嘈杂—喧闹

凝视—注视

弥漫—充满

震荡—震动

威严—威信

主宰—掌握

屹立—矗立

反义词:嘈杂—安静

混乱—有序

伟大—渺小

惊慌失措—杂乱无章

近义词:持续—继续

摇曳—摇摆

镇定—沉着

厄运—霉运

绝密—秘密 严密—严谨

黯淡—昏暗

顿时—立即(立刻)

反义词:仰—俯

恶—善

熄灭—点燃

秘密—公开

厄运—幸运

九单元

近义词:热情—热忱

浓郁—浓重

娴静—恬静

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出人意料—出乎意料

反义词:失败—胜利

黯淡无光—光彩夺目

出人意料—意料之中

近义词:花费—花销

温馨—温暖

兴隆—兴旺

荣耀—光荣 疲劳—疲惫

淳厚—淳朴

转瞬即逝—稍纵即逝 反义词:幸福—悲伤

陌生—熟悉

失意—得意

善良—凶恶

十单元

近义词:遥望—远望

壮观—壮丽

和蔼—和气

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

节约—控制

贡献—奉献

威胁—威迫

反义词:渺小—伟大(巨大)

无私—自私

慷慨—吝啬 保护—破坏

近义词:侦察—察看

祝贺—庆贺

忧郁—忧虑

哭泣—抽泣 发抖—颤抖

营救—搭救

婉转—委婉

洁净—净洁

近义词:环绕—围绕

富庶—富饶

夸张—夸大

著称—闻名 艰苦—艰难

培育—培养

魁梧—魁伟

秀丽—秀美

反义词:魁梧—瘦小

瘠薄—肥沃

茂密—稀疏

近义词与反义词 篇2

关键词:反义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 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是一个难点, 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热点。同为聚合关系中的反义词,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的教学中都会涉及, 对留学生来说, 也是一个难点。但是, 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界对此缺乏整体关注, 没有把汉语反义词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运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去, 对于学习者的母语对汉语反义词学习的迁移研究这一领域更缺乏研究。笔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反义词问题,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反义词, 严格地说, 应该称之为反义聚合, 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现象, 它体现着语义之间的聚合关系。意义 (义位) 相反或相对的一组同级的词汇单位——词与词、固定短语与固定短语——可以构成反义聚合。从50年代后期起对现代汉语反义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反义词的性质和分类、反义词的词义对应关系、反义词的同步引申、反义词的作用、最佳反义词、语言反义词与言语反义词、反义词词典的编纂理论及实践、反义构词、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对反义词研究的作用以及反义词的不对称和标记性研究等方面。其中, 不对称和标记性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特别是在沈家煊 (1999) 的影响下, 出现了一批针对某些高频反义词进行的不对称研究。[1]此外, 中外反义词对比研究主要也集中在反义词的类型、不对称性和标记性方面。从研究领域拓展的趋势来看, 汉语反义词研究从对自身的关注逐渐向着从中外对比中看汉语反义词的特点这一方向发展, 并且趋向于运用新的理论如不对称理论和认知理论来解释某些现象。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学研究的深入, 另一方面也跟外语教学的发展需要有密切关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即一般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 这一学科同样也有反义词教学的需要。它涉及的反义词领域和汉语本体反义词研究领域不完全重合, 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 前者的研究领域要宽泛一些。一些在汉语本体研究者来看不是反义词范畴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却是必须要面对的。如反义词“大-小”, 指体积、面积、数量、强度等方面的大小, 可以组成“大苹果-小苹果”等反义词词组, 但不可类推出指“成人小孩儿”的“大人-小人”的反义词。又如, “好-坏”是反义词, “不好”是“好”的否定式, 不是反义词。但在言语交际上来说, “坏”所表达的语气和含义要比“不好”强烈。一个词的否定式和它的反义词在语气表达上的差异, 对于汉语本体研究者来说, 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 却是需要强调的一个知识点。所以, 从宽泛的角度讲, 学习者容易出错的跟反义词有关联的内容, 都属于对外汉语反义词研究的范畴。

一、反义词的民族性

反义词的双方组成一个语义场, 这个语义场的形成要受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社会的社会状况、社会认识与习惯和语言的交际需要、汉语语义系统的状况与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民族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反义词上也有反映。汉语中“白-黑”在表示“是非”范畴上是反义词, “红-白”在表示“革命反革命”范畴上是反义词, “红-黑”在“忠于革命与否”的范畴上是反义词。但哈萨克语中, “白-黑”在表示“革命反革命”范畴上是反义词, “红-白”在表示“是非”范畴上是反义词, “红-黑”在哈萨克语中不是反义词。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 哈萨克族认为“白”是最坦诚、最纯洁的, 汉语中的“红心”, 哈萨克语用“白心”表示, 两个民族对事理的认识是相同的, 但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张志毅、张庆云 (2001:210) 在论述义位聚合的民族性时, 认为义位反义聚合的民族个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A语言的由反义语素组成的义位, 对应的是B语言的反义义丛。如:始终——from beginning to end, 甘苦——the sweet and the bitter, 祸福——weal and woe, 等等。其次, A语言的一个义位是反义语素的组合, B语言的对应义位则不是反义语素的组合。如:长短——length, 呼吸——breath等等。再次, 反义组合的习惯次序不同。如:贫富——rich and poor, 左右——right and left, 新旧——old and new, 等等。

汉民族和谐统一的思维习惯和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在反义词的另一个反映就是构成反义词的语音形式上。具有反义关系的一对语言单位, 音节数目常常呈对称形式, 如“快-慢”、“迅速-缓慢”、“快快地-慢慢地”。但个别反义词除外, 如“难-容易”。特别是在反义词双方对举时, 只有同级的语言单位才能起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即语素与语素、词与词、词组与词组、短语与短语之间可以构成最佳反义词。词和词组之间尽管意义上构成反义, 可以形成反义联想, 但不是最佳反义词。如“寒门”和“富贵之家”。

以上反义词的民族性, 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反义词民族性的体现, 让学习者理解, 又要能够解释其原因, 让学习者学会类推。如反义组合的习惯次序上, 由于中国人宗法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男婚女嫁”、“父子相传”、“夫唱妇随”的词序。

研究不同民族在反义词运用上的不同, 是语言学、文化人类学一个有趣课题。

二、由多义词产生的一对多和多对多反义聚合

反义词是就一定义位的相反相对而言的, 是建立在同一个意义范畴基础之上的。由于汉语词义的多义性, 汉语中存在一对多反义词和多对多反义词。“正”是个多义词, 它可以从不同的意义范畴上出发, 可以形成“正-反”、“正-副”、“正-斜”、“正-负”这样形式上一对多、但属于不同意义范畴的反义聚合。“多”和“少”都是多义词, 它们在“数量的大/小”、“称道/贬低” (古汉语) 等多个义位上具有反义关系, 于是形成了“多-少”这样形式上一对一但意义上是多对多的反义聚合。

由多义词产生的一对多和多对多反义聚合, 这是留学生学习反义词的一个难点, 也是受其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影响出现偏误最多的一个问题。鲁健骥 (1987) 先生指出, 由于本族语、本族文化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以及已掌握的目的语知识对学习新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外国人学习汉语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误。这种偏误表现在反义词方面, 就是学习者会认为母语中某个词的反义词一定也跟目的语中对应词的反义词在意义上相对应。

韩国留学生朴祉泳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韩国学生汉语反义词学习情况考察》中指出“在韩汉义位不完全对应的多义反义词之间, 韩国学生会把韩语词有而汉语无的义位迁移到汉语词上, 而且这种负迁移不但表现在一个词上, 还会类推到它的反义词上。”“汉语一对多的情况和韩语一对多的情况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对汉语来说, 学生会根据对多义词义位的掌握情况把自己所熟悉的义位对应的反义词类推到其它义位上;对韩语一对多反义词来说, 学生容易把母语一对多的反义关系类推到汉语中。”

由于很多语言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特征, 教师在教这类反义词时, 要根据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水平, 提示学习者这是个多义词, 尽可能地让学习者了解多义词对应的多个反义词, 这样多义词的每个义位都会变得更加清晰, 这样的教学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避免学习者盲目用母语的义位情况去类推。

针对不同母语的汉语非母语学习者在学习多义的反义词时出现的偏误问题的研究, 是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系列课题。

三、由同义关系形成的反义聚合

反义词的双方如果分别存在着同义关系, 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反义聚合。如“丈夫-妻子”是一对反义词, 而“丈夫”与“老公”、“先生”、“男人” (北方方言) 、汉 (北方方言) 、“相公” (古汉语) 在“男性配偶称谓”意义上又是同义词, 于是形成了“丈夫-妻子”、“老公-老婆”、“先生-太太”、“男人-女人”、“汉-老婆”、“相公-娘子”六组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反义聚合。

对于学习者来说, 学习这类反义聚合, 重点实际上还是在同义词辨析上。作为教师, 教一个词, 同时要教它的反义词, 以及常见的同义词, 使得这个词在词汇系统中得到定位, 掌握词义, 更利于交际。

四、反义成词

汉语中存在大量反义成词的现象, 即汉语中反义词可作为语素来构成合成词, 如“开关”、“黑白”、“大小”、“长短”、“买卖”等, 这种合成词的意义并不是原来两个反义词的总和, 而是从矛盾对立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是意义类属发生了变化, 如动作类的“开-关”到事物类的“开关”;一种是从种概念变为属概念, 如“长-短”到长度概念的“长短”;一种是产生了引申义、比喻义或借代义, 如“深-浅”到“说话没深浅”中的“深浅”, “始-终”到“始终不肯认错”中的“始终”, 等等。由于汉民族的和谐对称、对立统一、委婉曲折的心理习惯和认识方式, 形成了大量的反义成词现象。正如在“反义词的民族性”里谈到的, 这种反义成词的语序是固定的、有规律的。

对外汉语教学时, 教师要特别强调反义成词不是两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 并解释其语序的内涵, 让学习者能做到举一反三。

五、反义词的不对称

除汉语以外的很多语言中的反义词也都存在不对称性和标记性现象。经常举到的例子如“厚-薄”, 在“-不-”的疑问格式中, 往往用“厚”;在“有多-”的格式中, 一般是“厚”, (只有在已知薄的情况下才说“有多薄”) ;在“有『数量』-”的格式中, 一般用“厚”。

除了以上学者对反义词不对称现象在句法方面研究以外, 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反义词词汇层面上的不对称。石安石、詹人凤发现“互为反义词的两个单音节词作为构词成分与同一语素组合后, 有的不再互为反义, 如高能-低能, 这是词义不对称表现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一对反义词除了有对称的反义义项外还有不对称的反义义项, 以往人们关注反义词往往只关注到对称的反义义项即止, 像‘长途’”‘短途’这种存在反义义项空缺的情况人们很少关注。”

目前对反义词语义层面上的不对称研究才刚刚起步, 一方面表现对对立程度高的“大小类”、“好坏类”、“上下类”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 另一方面从认知上、汉语史、民族文化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在对外汉语反义词教学中, 由于学习者的母语往往也有不对称现象, 所以学习者在句法层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能够举一反三。但是语义层面的不对称学习中往往出现偏误, 如学习者会根据“长假”类推出“短假”, 根据“大人”类推出“小人”, 等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时, 遇到反义构词, 要给学习者讲, 哪些有对称的语义关系, 哪些只是形式上的对称, 语义上并不对称, 避免由于类推而产生的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义层面上的反义词不对称研究存在一个巨大的研究空间, 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发现。

综上, 随着汉语反义词本体研究的深入、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词问题这一方向有一系列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语言文字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说“开心”与“关心”[J].中国语文, 2009, 5.

[2]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郭聿楷, 何英玉.语义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5]蒋绍愚.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J].中国语文, 1999, 5.

[6]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商务印书馆, 1997.

[7]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篇3

[关键词] 上义词 下义词 回指

一、引言

Taylor (2002)以Langacker (1987, 1991) 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纲要-实例(schema-instance)的认知概念,试图重新诠释语义上的上下义关系并且进一步系延伸至其它领域里。他认为,上下义关系(hyponymy)不仅存在于语义单位之间,在音韵单位(phonological units) 和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s) 之间也常常存在这样的包含关系,下图为“纲要-实例”示意图(Taylor 2002:125):

根据Taylor(2002)的“纲要-实例”理论,A 为“纲要”,B 和C 为“实例”,A比B和C概括且笼统(schematic) ,而B和C则比A详细且精确;B和C除了具有A的特征,还具有更为详细和准确的信息使A变得清楚明白,因此B和C可以用来更详细地说明和阐释(elaborate)A;B和C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similarity),因为他们都具有A的特征;A是建立在B和C的共同特性(commonality)上的,也就是说,抽取两个以上实例的共性便能形成一个纲要;“纲要-实例”关系可以向上或向下扩展。换言之,纲要A可以同时成为另一个概念(如甲)的实例,而实例B或C也可以成为其它概念(如乙,丙)的纲要。这些向上或向下的延伸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垂直阶层(hierarchy)。因此,我们可以将“纲要-实例”关系看作一个较概括抽象的语言单位与另一个更精确具体的语言单位之间的相对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语义单位、音韵单位和象征单位间。

上义词(hyperonym/superordinate)和下义词(hyponym/subordinate)是指两个词语在语义上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Cruse 1986:87-88),二者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一组词。上义词是指意义较为概括的词,它们的词义包括了下义词的词义。例如,flower(花)是rose(玫瑰)、peony(牡丹)、jasmine(茉莉)、tulip(郁金香)、violet(紫罗兰)、carnation(康乃馨)的上义词,desk(书桌),bed(床)、chair(椅子)是furniture(家具)的下义词。换句话说,上下义关系是一种类和成员的关系。

回指是语篇中很常见的现象,指的是语篇中的某个词和先前出现过的词在语义层面上具有共指(co-reference)的关系。而语篇中的上下义词就形成回指关系。

二、“上义词-下义词”回指的语篇功能

根据Taylor的“纲要-实例”理论,我们可以将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hyponymy)理解为“纲要-实例”关系(schema-instance relation) 。由此,上义词便可以理解为“纲要”,下义词可以理解为“实例”,即上义词具有“纲要”的特性而下义词则具有“实例”的特性。根据Taylor的“纲要-实例”理论,“实例”的作用是用更加准确具体的例子来详细说明较为概括笼统的“纲要”,使之变得更加清楚明白。据此,从语篇的角度来看,“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型态的主要功能便是用后来出现的下义词来说明、解释前面的上义词,或是支持、证明前面的论点。笔者将以数则语篇来阐述这个观点(本文的语料均来自《中国自助游》2009版)。

(1)野生动物园距市中心7公里,地处金殿公园之中,和世博园隔水相望。入口处有圈养的云南珍稀动物大象、猿、虎、豹等,而天鹅、孔雀、非洲羚羊、长颈鹿等动物则散养在园内,需坐电瓶车才能参观。

在例(1)中,动物是上义词,下义词是大象、猿、虎、豹、天鹅、孔雀、非洲羚羊和长颈鹿。从上下文来看,这里使用下义词的目的是要将前面的较为概括的“珍稀动物”作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即要告诉读者野生动物园内到底有哪些动物,让读者对野生动物园有更深刻的印象。

(2)热带水果芒果、荔枝、龙眼、菠萝、柚子、波罗蜜、西番莲、杨桃、木瓜、番石榴,品种极多,但只宜在当地消费,不便带走。

在例(2)中,热带水果是上义词,芒果、荔枝、龙眼、菠萝、柚子、波罗蜜、西番莲、杨桃、木瓜、番石榴其下义词。很显然,作者在这里举出这么多热带水果的下义词的目的是进一步精确说明热带水果,用较明确、具体的下义词来说明原本较为模糊、笼统的上义概念(热带水果),使读者能够很迅速、清楚地了解所谓的热带水果在实际生活中指的是哪些水果,同时还加强了语篇的效果,让读者在心中产生较深刻的印象。

(3)在这里,可以看到有明显各个年代标志的老房子。最古老的吊脚楼、捆绑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竹篾抹灰墙房子和六七十年代的前苏联风格的砖瓦房,仿佛重庆的历史建筑展览。

在例(3)中,作者用下义词吊脚楼、捆绑房、竹篾抹灰墙房子和砖瓦房来准确说明重庆有哪些有明显各个年代标志的老房子,同时也证实了重庆确实有许多这样的房子。此外,由于下义词除了继承上义词的特征外还增添了属于各自本身的特征。因此,下义词提供了比上义词更多的信息,这点可以从本文中的竹篾抹灰墙房子和砖瓦房这两者看出来。也就是说,竹篾抹灰墙房子和砖瓦房不但本身即有老房子的意义,还告诉了读者建造房子的材料。因此,“上义词-下义词”回指型态在语篇中除了具有说明和解释等功能外,还提供了新的信息。

作者以3个例句来说明“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型态在语篇中的功能。根据“纲要-实例”理论,“实例”的作用是以较精确的概念来让“纲要”变得更加清楚,即增添更多细节来进一步阐释“纲要”。从语篇分布情形来看,“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分部型态主要是出现在解释、说明的语境中,并大多以举例的方式出现。因而,“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型态在篇章中的主要功能是以具体、精确的例子来解释、说明上义词,并且加强了语篇的整体效果,还向读者提供了更多新的信息。

三、“下义词-上义词”回指的语篇功能

根据Taylor (2002)的“纲要-实例”理论,一个“纲要”至少含有两个以上的“实例”,抽取两个以上“实例”的共同性(commonality) 便会形成一个“纲要”。同样,一个上义词至少含有两个以上的下义词,抽取两个以上的下义词的共同性便会形成一个上义词。笔者由此认为上义词具有概括下义词的共性的功能,因此语篇中“下义词-上义词”这种回指型态在语篇中具有概括和总结的作用。下面,作者将以数则语篇来说明这个观点。

(4)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碰到藏民沿街向店铺兜售他们所采的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雪茶、雪芝等药材,价格便宜的超乎想象,而且都是真品。

例(4)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药材这个上义概念来概括之前出现的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雪茶、雪芝。此外,上义词“药材”事实上在这里也具有归纳前方所有下义词的功能,也就是说药材归纳了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雪茶、雪芝的共同特性:都具有药用价值,同时将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雪茶、雪芝归入药材的范畴。

(5)尼汝村位于“三江并流”腹地,这个只有108户,650人的藏族村落却拥有108户,650人的藏族村落却拥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峰、高原湿地、森林草甸、冰蚀湖泊等丰富的地质地貌,人们不吝以“香格里拉最后的秘境”来赞誉这块除了沙漠和海洋,几乎汇聚了北半球各类自然景观的生态伊甸园。

在例(5)中,作者使用了一个较为笼统的上义概念“地质地貌”来概括、总结了之前的5个下义词:高山峡谷、冰川雪峰、高原湿地、森林草甸和冰蚀湖泊。

(6)福州温泉水温在46℃~60℃之间,含有硫、钙、镁、铁、氟、氯、氡、钠等几十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

在例(6)中,上义词“矿物质”概括了前面的硫、钙、镁、铁、氟、氯、氡、钠等下义词,同时告诉读者硫、钙、镁、铁、氟、氯、氡、钠等皆是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的一种。

作者以3个例句来说明“下义词-上义词”这种回指型态在语篇中的功能。从语篇分布情形来看,这种回指则主要出现在概括和总结前面多个下义概念时。由于这种回指形态下义词出现在先,上义词出现在后,因此会较少出现新的信息。

四、小结

本文作者以Taylor (2002) 的“纲要-实例”为基础并通过实际语篇,主要探讨了“上义词-下义词”与“下义词-上义词”回指型态的语篇功能,并且将这两种回指型态进行比较。从语篇分布情形来看,“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型态主要是出现在解释、说明的语境中,并大多以举例的方式出现。而“下义词-上义词”这种回指则主要出现在概括和总结前面多个下义概念的语境中。从功能上看,作者认为“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的语篇功能是用较准确的下义词来进一步说明,解释之前较为笼统的上义词,并且支持了作者之前所陈述的观点。而“下义词-上义词”这种回指的语篇功能则是概括和总结,同时也起到归类的作用。最后,从新信息的出现来看,由于上义词是概括其下义词的共性而形成的,因此,上义词所携带的信息量会比下义词少,所以“上义词-下义词”这种语篇回指型态由于上义词出现在先,下义词出现在后,因而会向读者提供更多新的信息。而“下义词-上义词“这种语篇回指由于下义词出现在先,上义词出现在后,因此会较少出现新的信息。另外,笔者在搜集语料时发现,旅游手册中用到上下义词的频率较高,这是因为旅游手册是旅游业用以吸引游客的重要营销工具之一,为了向读者详细介绍各地的景点、美食以及文化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用上下义词回指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Cruse, D. A. Lexical Semantic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Gregory, Howard. Semantics [M]. New York:Routledge,2000.

[3]Taylor, John. Cognitive Grammar [M]. New York:Oxford,2002.

[4]胡状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搬家近义词与反义词 篇4

【近义词】:搬迁 搬场 乔迁 徙迁 迁居

【反义词】:定居

【解释】:

迁居: qiān jú

1.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生活;搬家。

徙迁: xǐ qiān

1.迁移。

乔迁: qiáo qiān

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从深谷中迁到高树上。后以“乔迁”比喻地位升高,也用于贺人搬往新居: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今日你家乔迁之喜,理当祝贺。

搬场: bān cháng

1.迁居。

搬家: bān jiā

①把家迁到别处去。②泛指迁移地点或挪动位置:这家工厂去年已经~了。

搬迁: bān qiān

迁移:~户ㄧ~新居。

定居: dìng jú

偏向近义词与反义词 篇5

【近义词】:方向  倾向

【反义词】:公正

【解释】:

倾向: qīng xiàng

①偏向于一方:请在讨论中明确表示倾向|我倾向甲方意见。②发展变化的趋势:看准倾向。③地质构造面由高处指向低处的方向。用构造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作倾向线)表示。是地质体在空间赋存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

偏向: piān xiàng

①偏离方向,指不正确的倾向:只有把那种坏的、不好的偏向去掉,正风才能建立起来。②指袒护某一方:平生正直无偏向。

公正: gōng zhèng

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为人~ㄧ~的.评价。

方向: fāng xiàng

讨伐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篇6

【近义词】:诛讨  征讨  征伐  伐罪  挞伐

【反义词】:安抚  挞伐  招抚  媾和  讲和

【解释】:

征伐: zhēng fá

1.讨伐。

征讨: zhēng tǎo

出兵讨伐:奉命征讨|征讨连年,士卒疲敝。

讨伐: tǎo fá

征伐;出兵攻打:讨伐逆贼|以讨伐为会盟主。

讲和: jiǎng hé/hè/huó/hu/hú

结束战争或纠纷,彼此和解。

伐罪: fá zuì

讨伐有罪者:吊民伐罪|奉辞伐罪。

诛讨: zhū tǎo

1.征伐﹔讨伐。

媾和: gu hé/hè/huó/hu/hú

交战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也指一国之内交战团体达成和平协议,结束战争。

招抚: zhāo fǔ

1.招安,使归附。

挞伐: tà fá

1.《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毛传:“挞﹐疾意也。”原意为迅速攻伐﹐后挞伐连用﹐为征讨﹑讨伐之意。  2.泛指声讨。

安抚: ān fǔ

近义词与反义词 篇7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的研究专家通过实验得出多义词的表征在学习者的头脑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即:核心词义表征和独立词义表征。核心词义表征观的学者认为, 记忆中只储存了一个基本词义, 其它词义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通过对这个基本词义的在线扩展得到的 (Kintsch 2001) 。独立词义表征观的学者认为, 记忆中的词义单独储存, 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只有相应词义得到了激活 (Sandra&Rice 1995) 。国内的学者赵翠莲 (2005) 对各种多义词的心理表征进行补充说明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联系的, 在她看来哪一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发现这两种结果实际上代表词义表征发展的两个阶段:心理词汇网络对新习得的词储存了核心词义, 而对熟悉的词义进行独立储存。

国内对通达研究的主要成果有:郭桃梅和彭聃龄 (2002) 运用跨语言的词汇启动实验发现了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通达概念层面的, 赵俊华和莫雷 (2008) 讨论的双语词汇通达的认知控制。

本论文基于赵翠莲 (2005) 所得出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与词汇通达相结合, 试图发现多义词心理表征与通达之间的相互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subjects) 选用表征实验中的研究对象共60人, 一年级30人, 四年级30人。

研究工具 (instrument) 同表征实验中的词汇, 然后从柯林斯词典中选取不同的句子作为翻译的上下文。每个词汇选取四个包含有不同词义的句子。

实验程序的设计采用了E-prime系列软件;实验结束后, 数据经整理转换到了SPSS统计分析软件。

研究问题如下:

1、高、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的“一词多义”之心理词库是如何表征的?

2、不同词义表征类型的二语学习者在译入语词汇转换过程中的通达速度和质量有何差异特征?

三、分析与讨论

在多义词的心理表征中, 不论高、低频词, 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比低水平的在词义表征方面更加独立。也就是说, 大四的学生比大一的在选择词义时更快 (7740.5000ms, 9761.1600ms) , 正确率更高。这一结论部分与Klein&Murphy, (2001, 2002) 的结果一致。具体说来, 对于高频词来说, 高水平的学生比低水平的学生在选择词汇时的所用时间更少, 分别为: (词频3, 词频2 and词频1) is 10.67%, 12.67%and 14%;而低水平的时间为15.33%, 18%and 19.33%。低频词的结果对于高低水平的学生来说差异却并不明显 (56.67%和62%) 。因此, 高水平的学生的心理词库的表征模式也趋不同, 高水平的是独立表征, 低水平的却是核心表征, 他们通过一个多义词的核心意义来推断词的边缘意义, 所以费时更多, 准确率也相对降低。从而, 我们验证了赵翠莲 (2005) 的结论。

总体上说, 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词义的通达时间比低水平的学生更短, 反而准确率更高, 即:独立表征的二语学习者比核心表征的学生通达词义的速度更快, 质量也更高。但是考虑到词频和词义的远近类型, 高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的通达速度和质量有相似也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一个高频词的两个熟悉且密切相关的词义, 两个水平的学生均能快速准确的通达其汉语意思 (大四:4717.1ms, 大一:5389.2ms) and准确率 (大四:1, 大一:0.9988) , 然而, 当该词用作动词形式时 (如paper, box) , 两组学生的通达速度也随之减慢 (大四:11040.8ms, 大一:16525.0ms) , 通达汉语层的质量也不如其名词形式 (大四:0.6842, 大一:0.4638) 。这就说明一个词的名词形式比其动词形式掌握的更好, 也就是说, 名词在心理词库中已经可以随意提取, 而动词就需要推理, 整理思维方可判断其含义。

同样是高频词, 两个词义, 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是熟悉的, 另一个为不熟悉的, 这时高低水平的学习者的通达质量和速度也呈现不同的趋势。具体来说, 熟悉词义的多义词, 二语学习者, 不论高低水平, 他们均能快速准确的通达词义 (正确率都是1.即完全正确) 。他们的通达速度几乎没有差别 (大一5489.9ms, 大四5384.2ms) , 反之, 当学生遇到多义词的不熟悉词义时, 高水平的学生在通达速度和质量方面觉优于低水平学生 (速度:大四13650ms, 大一20624.9ms;质量:大四0.7863, 大一0.4341) , 这就进一步说明, 高低水平的学生的词义学习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应在词义的深度下功夫。

对于低频词来说, 两组受试在词义通达到汉语层面和速度均差于高频词, 质量对比 (大一0.3268;大四0.5367) , 速度 (大一19261.4ms;大四16545.8ms) , 这可以看出, 低频词的速度已经远远慢于高频词, 质量也达不到高频词的一半。

词义通达反应时和质量呈逆相关 (Pearson Correlation=-.335**, 相关性在0.01有显著意义) , 也就是说, 通达质量越高, 其用时越少。

四、结论

本文通过“表征”和“语义通达”两个实验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了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之表征模式和通达语义的差别性特征。为我们在词汇教学中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尤其是多义词的教学, 教师应该注重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该项研究只是一项探索性研究,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对相关领域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柳琪, 傅蓓, 康丽英, 刘绍龙.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多义词表征通达机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2) :45-49.

[2]赵翠莲.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基于对中国EFL学习者的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7 (4) :294-302.

[3]张淑静.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3) :52-57.

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综述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多义词 心理表征 核心词义表征 独立词义表征

一、引言

不同的词可能有相同或相近的词义,而一个词也可能有多个词义,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多义现象,而这样的词也就称为多义词。多义词在生活中甚为常见,其研究涉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更在翻译、词典编纂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多义词的研究具有颇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多义词心理表征主要是指多义词不同词义在大脑心理词汇中的储存方式,即人们如何记忆储存多义词的不同词义,该研究对于词典的编纂、英语教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多义词的心理表征,研究者们一直存在争议,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论。该文在介绍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的各派观点的基础之上,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以期更多的学者加入此研究之中。

二、多义词与同形异义词

多义词常常与同形异义词(homonym)相比较,两者统称歧义词(Cruse,2000)。同形异义词是指拼写和发音都相同,但词义不相关联的词。例如“bank”一词,它有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词义“银行”和“河岸”。与其不同的是,多义词的词义往往是关联的。

早期的研究者主要致力于歧义词与非歧义词之间的比较,并提出“歧义优势效应”——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判断歧义词的时间要比非歧义词短(Rubenstein,Garfield & Millikan,1970;Forster & Bednall,1976;Azuma & van Orden,1997)。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歧义词的不同意义是以独立条目的形式储存于心理词汇之中的,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将多义词与同形异义词混为一谈,并不加以区分。

三、多义词心理表征研究

通常对多义词心理表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记忆中储存了多少词义以及这些词义是如何储存的,而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核心词义表征观(Anderson & Ortony,1975;Nunberg,1979;Kintsch,2001)和独立词义表征观(Zgusta,1971;Lehrer,1990;Rice, 1992;Sandra & Rice,1995)。前者认为,人的大脑心理词汇中只储存多义词的一个核心词义,而其他词义则是通过这个核心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派生而来;相反,后者认为,多义词的所有词义都在大脑心理词汇中独立存储,不同的语境激活相应不同的词义。当然,也有持调和的观点的(Cruse,1986;MacWhinney,1989;Pustejovsky, 1995),认为并不是只有一个核心词义或所有词义都在心理词汇中得到表征,而是一部分词义得到了表征。

(一)核心词义表征观

持核心词义表征观的研究者认为人不可能提前储存所有的多义词词义于心理词汇之中,而是在具体语境之中临时激活的。Anderson和Ortony(1975)曾经构建了一个理解过程,其表示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在语义联想网络之中找到正确的词义条。词汇网络包含多义词的一个核心含义,但多义词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此时的条件就是指语境。语境是理解具体词义的必要条件。

核心词义表征观也得到了一些实证支持。Williams(1992)将多义词与同音异义词相比较,运用语义启动技术来探讨多义形容词的表征,其发现多义词词义即使在无语境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延迟之后也还是很活跃,而独立表征的同形异义词启动之后很快就消失了。据此Williams推测多义形容词是以核心词义为主表征的。Klepousniotou(2002)也支持这一理论,他使用了40个歧义词(12个同形异义词,8个隐喻词,20个转喻词),每个歧义词选取两个意义,分别设计两个偏向不同意义的句子,通过句子启动试验发现,语境在多义词理解中的作用没有其在同形异义词中的作用大。因此,他认为多义词,尤其是转喻多义词,是核心表征,其他意义是人们基于这一核心意义通过语义规则而衍生出来的。

(二)独立词义表征观

持独立词义表征观的研究者认为多义词的所有词义都是记忆中独立储存的。Rice(1992)对于英语介词专门进行了研究,发现介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义差别极大,并鲜有语义重叠。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既然词义差别如此之大,仅一个核心词义何以同时表征其他所有词义呢?与其类似,Sandra和Rice(1995)也指出网络模型理论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其不能区分介词的具体用法,而总是试图将其归为一体。

支持独立表征观的实证研究屈指可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Klein和Murphy在2001年和2002年做的两个实证研究。Klein和Murphy(2001)通过5个实验证明了多义词各个词义是独立表征的,并不存在什么核心词义。随后的实验中(Klein & Murphy,2002),他们又研究了多义词的语义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受试并不倾向于将不同意义的多义词归为一类,从一个词义到另一个词义之间的归纳也很微弱。因此,其认为多义词是独立表征的。

(三)调和观

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有研究者提出了中和的观点:多义词词义既不是只有一个核心词义被储存于心理词汇之中,也不是所有词义都储存,而是储存一部分词义。MacWhinney(1989)的“竞争模型”指出,词与语境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不同的词义解释。因此,不能绝对地说多义词词义是核心表征还是独立表征。Pustejovsky(1995)也表示,名词中包含某些核心词义的部分是必须表述在其词条之中的,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词义扩展,生成更多的表述。

调和观也得到了实证支持。Hugh Rabagliati和 Jesse Snedeker(2013)通过一个图片命名实验,表明多义词词义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多义词的表征类型。当多义词词义遵循一个常规模式(例如,noisy chicken和tasty chicken中的chicken一个表示鸡,一个表示鸡肉),那么多义词表征为核心表征;但是当多义词词义联系比较特殊时(例如,sheet of glass和drinking glass中的glass一个指玻璃,一个指杯子),那么多义词表征为独立表征。endprint

国内,赵翠莲(2005)专门研究了中国学生对英语多义词的心理表征,并且通过4个实验证明了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多义词的表征方式由核心表征向独立表征发展。赵晨(2010)则运用试验方法,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不同类型多义词的心理表征方式。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歧义词的心理表征是一个发展的模式:同形歧义词和转喻多义词的心理表征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更具分立性;但在转喻多义这个维度上,词义之间的联系强度不是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减弱,而是相反。王柳琪等(2012)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四、研究的不足

针对同一语言现象,这些实验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出现如此巨大分歧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实验对象的单一:这些研究大多选取的实验对象都是英语的本族语者,其语言水平相当,这意味着他们的实验结果反映的是一种共时的状态,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水平是否对多义词表征有影响,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的研究是不全面的;其次是实验材料的单一。大多数实验都使用了Klein和Murphy于2001年设计的实验材料,而这个实验材料里的24个多义词大部分都是隐喻多义词,只有少量的转喻多义词。但是隐喻多义词与转喻多义词的心理表征一样吗?还有的研究,只选取了多义词中的名词,并没有考虑到其他词类的情况;再次是实验设计的限制。上述研究的实验设计多为在线电脑测试,主要是E-prime软件的运用。但是受试的键盘操作能力、注意力、反应速度或是动机因素可能差异很大,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五、结语

本文主要回顾了国内外研究者关于多义词心理表征的诸多研究,介绍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表征观,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无论从理论价值还是从实际意义来看,多义词心理表征的研究价值都不容忽视,但是有关多义词心理表征的研究依旧匮乏,但是因此需要更加丰富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R.C.& A.Ortony.On putting apples into bottles:A problem of polysemy[J].Cognitive Psychology, 1975,7:167-180.

[2]Azuma,T.& van Orden.Why safe is better than fast:The relatedness of a words meanings affects lexical decision time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7,36:484-540.

[3]Cruse,D.A.Lexical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Cruse,D.A.Meaning i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Forster,K.I.,& Bednall,E.S.Terminating and exhaustive search in lexical access[J].Memory and Cognition,1976, 4:53-61.

[6]Klein,D.E.& Murphy.The representation of polysemous word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1,45:259-282.

[7]Klein,D.E.& Murphy.Paper has been my ruin:conceptual relations of polysemous sense[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2,47:548-570.

[8]Klepousniotou,E.The processing of lexical ambiguity:Homonymy and polysemy in the mental lexicon[J].Brain and Language,2002,81:205-223.

[9]Kintsch,W.Prediction[J].Cognitive Science,2001,25:173-202.

[10]Lehrer,A.Polysemy,conventionality,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lexicon[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207-246.

[11]MacWhinney,B.Competition and lexical categorization[A].In R.Corrigan,F.Eckman & M.Noonan(eds.).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9.

[12]Nunberg,G.The non-uniqueness of semantic solutions: Polysemy[J].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1979,3:143-184.

[13]Pustejovsky,J.The Generative Lexicon[M].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5.

[14]Rabagliati,H.& J.Snedeker.The truth about Chickens and Bats:Ambiguity avoidance distinguishes types of polysem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1:1-7.endprint

[15]Rice,S.A.Polysemy and lexical representation:The case of three English prepositions[A].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C].Hillsdale,NJ:Erlbaum,1992.

[16]Rubenstein,H.,Garfield,L.,& Millikan,J.A. Homographic entries in the internal lexicon[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0,9:487-494.

[17]Sandra,D.& S.Rice.Network analyses of prepositional meaning:mirroring whose mind—The linguists or the language user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5,6: 89-130.

[18]Williams,J.N.Processing polysemous words in context: Evidence for interrelated meanings[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1992,21:193-218.

[19]Zgusta,L.Manual of Lexicography[M].The Hague: Mouton,1971.

[20]赵翠莲.多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基于对中国EFL学习者的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294-302.

[21]赵晨.中国英语学习者歧义词心理表征的发展模式[J].现代外语,2010,(1):55-63.

[22]王柳琪,傅蓓,康丽英,刘绍龙.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多义词表征通达机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45-49.

上一篇:作文名人故事素材下一篇:行政部经理岗位职责与工作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