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论坛上的讲话

2024-08-19

在青年论坛上的讲话(精选8篇)

在青年论坛上的讲话 篇1

(2011年6月29日)

黄镇源

尊敬的XXX,各位嘉宾,各位青年: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谈谈奉献精神。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做奉献。奉献是什么?奉献是指无声无息积极的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出有益的事情;具体到我们寮步来说,奉献就是香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谈奉献更是弘扬香市精神的重要抓手,是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现代绿色新香市”的精神来源与理论支撑。

(奉献的意义。)奉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太阳的奉献,在于为人类提供火与热,照亮人的心田,指南针的奉献,为人类指点方向,引航导航;鲜花的奉献,为化作春泥,给果实的成长输送营养,莞香的奉献,为暗结沉香,甘心遭受风吹雨打,燃烧自我,释放芬芳;它们的奉献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把千丝万缕的爱献给人间。奉献的目的不是自身的生存,而是为了他人更好地生存,因此,奉献自古以来便是众多仁人志士修身养性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儒家提倡的仁爱,到佛家提倡的慈爱,到现代社会提倡的友爱,归根结底讲的都是奉献。奉献是一种权利,能使人变得乐观豁达,加深朋友友谊、家庭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美好、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助互惠;奉献又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无私无悔的积极行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不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工作生产中,都能够自觉的充分认识到自身利益与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利益的一致性,能够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将他人、国家、人民的利益臵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去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就会不计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关奉献的几个误区。)奉献与贡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今社会是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更是个物质至上的社会。我们提倡奉献并不要求无谓的牺牲,而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关心他人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力能所及的作用,为人民多谋利益、为社会多做贡献。奉献应当是默默的,不是为了做一件好事、有一点付出,唯恐天下不知,大肆宣扬、到处吹嘘,这不是默默奉献,还有可能是一种变相的要求回报和索取。奉献应当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无怨无悔的。遥想我们寮步的香市,如果不是有的人贡献品优价廉的莞香,有的人贡献诚信务实的交易场所,有的人贡献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香市何以成为广东四大名市之一?只有贡献所长、相互支持,不求回报,受益者才是每一个人。而且这几个人之间,变得相互理解,关系和谐融洽,形成合力,这就是奉献的力量。

(各阶层奉献的意义。)人生在世,奉献的是否长久,获得的是多是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为为社会奉献过,真切动人地奉献过。一城三区五提升,本质上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富强现代绿色新香市。我们寮步青年如果能够默默的奉献,不仅父母有了寄托,家庭幸福,而且社会的奉献者就会后继有人;家庭中相互关爱、相互奉献,其家庭就会其乐融融、温馨和睦;一个民族具有默默的奉献精神,这个民族必将是一个融洽和谐、团结强大的伟大民族。

在青年论坛上的讲话 篇2

大家好!在中央有关部门和浙江省、江苏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和中华财务主持人协会的共同努力, 首届“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 我代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 向来自海峡彼岸的同胞与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出席这次论坛的领导与嘉宾以及所有关心支持这一论坛的各界朋友, 表示衷心的感谢!

“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 是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日益密切的情势下举办的。去年5月, 在厦门举办了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海峡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合作发展》的致辞。他在致辞中讲道:“在两岸各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走过了不平凡历程。今天, 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今年6月, 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即ECFA。这一合作协议, 对两岸经济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 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开启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时代。为了响应和落实ECFA, 两岸各有关部门与组织, 都在采取积极行动。前不久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 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22条共同建议。上述这些重要动态告诉我们, 两岸同胞对彼此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越来越深刻, 要求越来越迫切;和平、合作与发展, 已经成为了两岸多数同胞的共识, 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特别是在刚刚经历了一场源自美国祸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冲击之后, 经过深刻反思使我们认识到, 在当前危机四伏、诡谲险恶、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 海峡两岸企业只有合作才能双赢;只有合作, 才能更加有效有力地防范风险, 抗击危机, 获得生存与发展。“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论坛”的宗旨是:为海峡两岸企业的首席财务官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通过首席财务官的相互交流, 促进两岸企业的合作与发展、提升两岸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首席财务官是现代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企业财务与会计的最高主管, 而且是企业全面运营与战略发展的最高决策者与管理者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 首席财务官的表现, 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我们应当看到, 海峡两岸企业具有十分广阔而深邃的合作空间。贾庆林主席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指出:“两岸经济合作还存在巨大的潜力, 有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合作刚刚起步, 两岸产业结合度还有限, 科技合作的比例仍不高, 影响经济合作深化的因素依然存在。面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两岸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需要把握机遇, 锐意进取, 尽快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长效机制, 丰富合作内容, 拓展合作领域, 创新合作形式, 提高合作水平, 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吴伯雄荣誉主席在第六届经贸文化论坛上呼吁“各界合力促成台商的转型升级”, 并代表台商表达了如下诉求:“在工资上涨、劳工短缺, 租税负担提高, 原料物价上涨及融资不易的压力下, 希望两岸共同努力协助台商解决各种困难, 加强台商权益保障、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协助台商参与大陆内需市场、发展自有品牌, 并请大陆银行便利对台商融资”。两位主席所提出的这些问题, 是我们两岸企业发展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正是我们“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一个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正式注册登记成立的旨在为广大首席财务官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目前有16个行业分会, 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各省市地方总会计师协会, 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团体会员。协会的建会宗旨是:把协会建成总会计师即首席财务官之家, 建成企业与政府和社会相沟通的桥梁。协会成立20年来, 为广大企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与社会的广泛好评。今年5月, 协会下属的民营企业分会在昆明举办了“2010中小企业发展论坛”, 国家工信部部长到会作了两个多小时的主题演讲, 详细阐述了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企业答疑解惑;国家建设银行总行及各省市分行有关领导都出席了论坛, 直接听取企业诉求, 面对面地与企业一起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获得了银企双赢的良好结果。我在此郑重表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愿意与中华财务主持人协会密切合作, 竭诚为台企服务。不仅通过“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相互沟通, 而且希望能够建立起日常沟通与合作的长效机制, 以便及时地解决大陆台企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我们还应当看到, 两岸企业合作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前景十分光明。因为两岸企业界的有识之士, 在对历史的反思和以往的合作实践中已经认识到, 只有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很赞赏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桃园县县长朱立伦先生在首届“海峡论坛”致辞中的一段话, 他说:“21世纪要有新的观念。一年前, 台湾政党轮替, 台湾人民选择了改变, 选择了和平开放, 两岸交流已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往来。两岸人民今天绝对不希望因为误解、冲突和意识形态分割两岸, 无法相互扶持, 希望未来能够搁置争议, 合作发展。两岸有非常多的共同点, 非常大的合作空间。海峡论坛的举办, 无论是对推动两岸民间交流, 还是对两岸经济合作, 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希望通过这次论坛, 我们共同来研商如何用新的观念、新的产业来带动海峡两岸经济的新发展。六十年的分隔, 上一代的对抗, 应该结束了。让我们这一代, 让我们的未来选择共同发展, 共创双赢。”这是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共识。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我们的思想观念理所当然地也要与时俱进, 我们理所当然地应当比前人更加聪明睿智。是共同的博大而精深的优秀文化传承将我们凝聚在一起, 是共同的美好而崇高的发展愿景将我们凝聚在一起, 是同祖同宗同根同源的血缘亲情将我们凝聚在一起。这种凝聚力一定能够引导我们走出历史的阴影, 同心同德, 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 也是我们举办“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的深远意义所在。

这次论坛, 我们荣幸地请到了财政部原常务副部长迟海滨先生和国家税务局原常务副局长杨崇春先生莅临指导, 请到了国家财政部、商贸部、税务总局等部门的专家参会并做专题演讲。论坛由浙江省、江苏省总会计师协会具体承办, 他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论坛得到了浙江省财政厅、商贸厅与台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论坛还受到众多媒体的热心关注与支持。在此, 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篇3

[关键词] 四库全书;新抄四库全书;传承文明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6—0005—03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speech made at the first Summit Forum on Chinese Siku Studies.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cerns the questions of how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iku Quanshu and how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iku Quanshu. The second part devotes to the promotion of re-copying the Siku Quanshu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henomena based on Siku Quanshu.The research of Siku Quanshu is itself a process interpret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Re-copying Siku Quanshu means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stud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reading texts from ancient people and learning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Siku Quanshu ; recopying Siku Quanshu ; inheritage civilization

今天这个会我想讲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如何推动《四库全书》研究,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中华文化研究如何开展。二是在新时期推动新抄《四库全书》活动,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文化现象怎样光大。

一 研究《四库全书》

《四庫全书》是历史的存在和宝藏,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今天不是为《四库全书》正名,而是要推动《四库全书》的深入研究,探微深奥、传承文明、启教后人、奉献世界。

1.对《四库全书》的看法

《四库全书》是一座文明殿堂,那里圣贤满座,哲思深奥、文采飞扬,是一部活着的中国史。四库卷卷册册都是先人的足迹、思想,是文明的史鉴。《四库全书》所藏,是我们之精神,我们之根,是我们的家。

《四库全书》所载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波折、灾难而始终统一、绵延至今的精神渊薮。

“四库”是中华民族的一张特殊的证书和名片,是一部纵横五千年、横亘世界的珍宝;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必须研究《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命运多舛,屡遭天灾及人祸,散遗毁亡多矣。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憾事,更是中国人难述、难隐之伤痛。今天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好,昭之后人,传之永世、流之世界。保存和流传的最好办法,就是研究。研究也是和历史对话、和先人对话,研究《四库全书》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解说。

保护《四库全书》就是保护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就是传承我们祖先之灵魂、思想。保护、研究就是对祖国文化之尊崇、爱戴,就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之自信、自豪。

作为中国人,必须研究、必须继承《四库全书》这座宝藏。必须靠中国人、也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发掘它、发扬它,别无他法。中国人必须有这种民族自强和自信之精神。

《四库全书》成书已两百多年了,今日盛世之中国,无理由不研究。这是民族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责任,今天的中国人必须肩负起这个使命。中华复兴,少不了这项研究,中国梦中早已包含这一义。

3.以论立学

《四库全书》体现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文明。前人也有提出过建立“四库学”,我现在想提出的是,以《四库全书》为对象,对中国文明、中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就叫“四库学”。“四库学”能不能确立,能不能为世人乃至后人认可呢?这就要以论立学,没有研究,没有理论,没有论说,“四库学”就建立不起来。《四库全书》可能始终躺在书柜之中,成为虫鼠啃食之物!只有立学、立论,才能传承《四库全书》、传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的,也只有中国人能建立“四库学”。

4.怎么研究

要以现代科学行致学之道,从多角度、多层面来研究。研究可宽大、可精微,可论、可述,可广、可狭,论之不设限,争百家之鸣,放百花之艳。研究就是功,俗语说:“只要走,就能到家。”功在研究之中,果在研究之后。

第一,打开“四库”之大门,从象牙塔里走向社会。首先要打开《四库全书》的大门,让所有愿意研究的学子,都可以进到门里面,获得想研究的书章。要大量翻版《四库全书》电子版,可全书,更多的是专项专卷。要大量出版《四库全书》中的专辑、专卷、单行本,有的可附研究论说,以享学人。

第二,构建“四库学”研究平台。要建立杂志、网站、报告会、讲座、论坛,以彰研究成果。讲座、论坛、杂志要有明确的研究,无论是古人的研究,还是今人的研究。每年可出版研究年鉴,建立当代研究数据库、档案,以助众人之研究。

第三,要和大学、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以及海内外有志、有兴者共同研究。文责自负,争论、辩白、评说都正常。我们应该奉行开放包容的政策,鼓励百家争鸣、百花争艳。建议湖南大学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加强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拓展研究领域,推进研究深度。目前的一些研究,多数是关于文献方面和编纂过程的研究,对禁书、毁书、删书也做了不少研究。但是现在我们推进《四库全书》的研究,就要对某些专题和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库全书》是大泽大海,真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

二 新抄《四库全书》

历史上的《四库全书》就是手抄的,这也是它的价值的一部分。现在影印本、电子本、高仿本都已经有了,并收藏在社会。作为书籍来说,不会再有失传的风险。

新抄不是印刷书籍,也不是保存书籍,而是保存文化。是新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新抄就是继承和弘扬。世界上只有汉字有特殊的文化底蕴,可书、可法、可究、可议(我也提倡研究“汉字学”)。凡学书之人、凡抄书之人,都有感于汉字深厚的内涵、奥妙、情趣。很多人一进入书写汉字之门,就如醉如痴,不舍昼夜地去写,就乐在其中,终生不辍。

汉字,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载体,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现代社会,用键盘代替了书写,对于我们许多年轻人来说,写字是难事。对于他们来说,汉字之美妙、深奥,都没有了,文化怎么传承?中国文化对他们而言是“天花板”,可望而不可及。

中国若要复兴,我们的后代就必须学习中国文化,必须会认读写汉字!作为中国人,必须有足够的中国文化修养。不会写汉字,中国文化就成了域外文化。这岂不成了一种文明悲哀、一种精神残缺?

新抄《四库全书》就是要写汉字、识繁体、读古人、学文化。抄书就是“写、识、读、学”,通过抄进入殿堂,这也是弘扬汉字之美、理解汉文之妙奥的一种方法,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必要途径。

抄书是一种大众式、社会式的研究方式。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学习中华文化的方法,抄写就是在学。

新抄将培养一批新文人、一批研究者、一批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不仅影响中国,也必将远播海外,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合作。

三 新抄《四库全书》的几个问题

1.接触难,规模大,时间长。新抄《四库全书》和练书法是一回事,只不过以《四库全书》为底本而已。当然,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接触《四库全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库全书》规模宏大,要全部抄写,非一宏大工程不可为。但我以为,抄书属于个人之心愿、情怀,愿者书之。对于怎么写,不设限、不设格。八岁顽童可写,耄耋老人可书;正字、行草、隶篆都可以。大到一阁可书,微至卷秩可写。抄不在一章一册,不在一月一年,随愉而乐之,成为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情趣方式,重在参与,重在过程。

2.为谁抄书的问题。练书法的人、写字的人都是为自己写的,只是成名之后有人要,才有为谁写的问题。我提倡的是以《四库全书》作为底本的书法行为,写的好的有人要,有人藏;写的拙者,可经年累月终成正果。抄者可赠、可捐、可送、可藏!藏可以藏一册、一卷、一本。主要是练写!

3.藏书家与藏书。收藏的時候,藏书家将提出收藏的要求规格,如纸笔之规、字体之法,这是抄藏双方的契约。藏书家可以是图书馆、博物馆、企业、个人等等。收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收藏者有功于社会、历史!没有收藏,《四库全书》在哪?没有收藏,中华文明之史鉴在哪?藏家之藏,都是为了社会、为了后世、为了历史!他们的收藏,将全都留在社会后世,这就是收藏家之功、之献!

收藏家收藏的不仅仅是个物体,收藏的更是文明和文化本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饱蘸文化思想的人文精神之作不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蘸之愈满、载之愈多,社会将越珍爱之,历史将更珍藏之。现在的古书,多为雕版印刷的,手抄卷罕有,只见断章残片,已成珍宝。

今天中国人之手抄书,承载的是当代人之精神、思想,是当代人的文化艺术!今日国人抄书无非是给后人、给世界的朋友一份中国人的证件,一朵红牡丹。

四 小 结

《四库全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先人的,也是当代的,也必将是后人的。研究《四库全书》,就是解说中国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文明!

在青年论坛上的讲话 篇4

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组委会办公室,总结第四届论坛工作情况,部署第五届论坛主要工作。

一、关于第四届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的工作情况

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联合举办了第四届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活动。论坛以“科学发展与内陆开放”为主题,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的主要任务、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及建设“五个重庆”的重点内容,广聚英才,荟萃智慧,研讨发展,取得了圆满成功。与前三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参与范围更广,活动形式更新,活动成果更丰,社会影响更大,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主要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市领导高度重视论坛工作,市委书记***同志出席主论坛优秀论文作者座谈会,亲切会见优秀论文作者,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元敏主席、事忠部长、正其副市长、敬业书记、照兵秘书长、存根部长、远牧副主任、景秋副主席等市领导出席了论坛活动,指导论坛活动的开展。存根部长作为论坛组委会主任,亲自审定论坛主题、确定参与范围,多次对宣传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论坛健康发展把关定向。58个分论坛也都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市纪检监察系统、市政法系统、市教委系统、市交委系统、市商贸流通系统、市卫生系统、市地税系统、市工商系统、市民营经济系统等分论坛均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委会主任。29个区县党政一把手参加了分论坛活动。二是参与广泛、开拓创新。本届论坛共吸引海内外6.4万余名青年人才报名参加,收到论文近2.8万篇,合理化建议意见5.8万余条,活动受众达585万人次。报名参加论坛人数、提交论文数和活动受众人数,较前三届有明显增加。增设了林业分论坛。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首次走出国门,在英国剑桥大学成功举办了欧洲分论坛,共吸引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等6个国家共2200多名外籍青年和海外留学生报名参加,收到论文170多篇,16位海外青年才俊在欧洲分论坛上发布论文,最终遴选出4位海外青年到重庆参加主论坛,成为本

届论坛的最大亮点。此外,奉节分论坛创新举办“渝陕鄂边区旅游论坛”,参与范围拓宽到临近的云阳、巫山、巫溪,陕西省镇坪,湖北省恩施、利川和建始7个县市。

三是宣传深入、影响广泛。论坛组委会办公室编印了4期中英文版《青年人才论坛》内刊,改版、扩容了青年人才论坛官方网站,登陆网站人数突破了18万余人次;新建了海外分论坛和欧洲分论坛网站。在英中时报、星岛日报、凤凰卫视等国(境)外媒体上开设论坛活动宣传专版(专栏);在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新闻媒体上及时推出深度报道;在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市级媒体,开设了论坛活动主题宣传专栏;在渝中、南岸、江北、渝北等主城区重要站点发布“青年人才论坛”户外及站牌广告80块;在渝中、江北、沙坪坝等商圈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论坛宣传片及片花;重庆热线、华龙网、中国当红网对主论坛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新华网重庆频道、重庆党建网等进行了链接转播。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论坛、支持论坛、参与论坛的浓烈氛围。

四是形式多样、特色突出。本届主论坛在以征集论文、主题演讲、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举办论坛活动的同时,制作了反映论坛活动的电子相册和形象展示片,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和实效性。首次增设了主论坛选拔赛活动,扩大了主论坛的参与面。各分论坛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因地制宜举办了网上论坛、征文比赛、现场演讲、人才交流、现场招聘、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欧洲分论坛将活动与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有机结合,先后在剑桥大学、约克大学举办了2场大型人才现场洽谈会,现场咨询452人,达成来渝工作意向96人;沙坪坝、城口分论坛将论坛活动与人才招聘相结合,举办了现场招聘会;黔江、北碚、云阳、巫溪等分论坛将论坛活动与推进“重庆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相结合,开设了“村官论坛”;渝中、江北、綦江等分论坛将论坛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论坛活动,用论坛活动成果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

五是加强转化、成果丰富。各分论坛根据《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评选表彰试行办法》的规定,积极探索论坛成果转化途径。市论坛办组织历届论坛优秀选手组成“重庆市青年专家国情考察团”赴博鳌亚洲论坛、沿海和东部地区进行学习考察,与5个友好城市的青年专家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渝中分论坛以召开区“两会”为契机,搭建了“金点子上两会”的成果转化机制;大渡口分论坛将论坛脱颖而出的青年人才纳入市、区干部培训计划,选送到区内外、市内外单位上挂下派和学习培训。截止目前,在人才成果转化方面,青年人才论坛获奖人员中,被列为结对联系培养对象的2434人,纳入人才库管理的8037人,列为后备干部或重点培养对象的2761人,晋职晋级或调整调动的1191人。在智力成果转化方面,报送主管部门获得反馈意见或得到采纳的有2109条,被

有关单位组织论证或立项的有1509条,通过其它途径转化的有22513条。这些建议和意见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六是完善机制、彰显实效。积极探索新时期论坛工作管理新模式,出台了《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例会制度》和《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扩大)会议制度》,加强了论坛组委会办公室自身建设,深入推进论坛工作制度化。建立了重要建议意见办理回复制度,将论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创新思路和工作建议,通过人大议案、政府建议、政协提案等形式,送交相关单位,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开展分论坛调研、督导工作,就机构设置、工作力量、活动方案、经费保障、成果转化等内容,通过实地或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督导,确保各分论坛健康发展。

长寿、江津、忠县、卫生系统等4个分论坛推荐的论文首次进入主论坛。四年来,渝中、大渡口、江北、教育系统等4个分论坛连续四年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第四届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的圆满成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得益于各分论坛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广大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借此机会,我代表市论坛办,对给予论坛活动大力支持的各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关于第五届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的主要工作

按照论坛组委会的统一安排,第五届论坛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举行。为谋划好新一届青年人才论坛,今年9月以来,在存根部长的领导下,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先后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分别向58个分论坛组委会及广大青年就如何办好论坛活动征求意见,并向全社会广泛征集第五届论坛的主题和论题。在此基础上,论坛组委会办公室研究起草了《第五届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方案》,印发了《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的通知》。各分论坛组委会要按照《通知》要求,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四次、五次、六次全委会精神,及早思考、提前研究,积极行动、抓紧筹划。一是要突出主题、创新形式。第五届论坛,要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围绕“扩大内陆开放·建设五个重庆”这一主题,组织各区县、各行业、各单位的优秀青年人才,以及市外、海外的高层次青年专家,着重就建设“五个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体制机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为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组织形式上,要坚持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层层遴选的原则,按照分层、分片组织的思路,继续采取“1+X”的形式有序推进。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负责举办主论坛活动。分论坛包括区域性分论坛和行业性分论坛。分论坛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子论坛。40个区域性分论坛由各区县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局、团委负责举办。行业性分论坛共设18

个,分系统举办,分别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直机关党工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交委、市农委、市商委、市卫生局、市国资委、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林业局、市金融办、市工商联、市青联负责组织实施。在活动形式上,提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充分展示青年人才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二是要明确重点、有序推进。要严格按照论坛活动的时间要求精心安排,做到任务明确、进度明确、责任明确,重点抓好组织发动、论文评审、成果转化、舆论宣传等环节的工作。在组织发动阶段,要广泛调研、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全面推进筹备工作。同时,区域性分论坛要尽可能动员和组织本地区各方面的青年人才,以及本地区在外优秀人才参加;行业性分论坛,在组织本行业优秀青年人才参加的同时,要尽可能邀请市外、境外、海外本行业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参加。在分论坛举办阶段,要提前向组委会办公室报送举办时间,精心组织实施分论坛活动,大力营造社会氛围,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参加主论坛活动。在成果转化阶段,要认真总结分论坛工作,切实做好成果转化和统计工作。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便于组委会全面了解论坛活动进展情况,要坚持定期情况报送制度。我们将把各分论坛上报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三是要抓好转化、务求实效。各分论坛要充分认识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执行《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评选表彰试行办法》,积极探索青年人才资源开发新机制,不断拓展青年人才工作新空间,大胆开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对论坛中涌现出来的青年才俊,要分层次培养和使用,让青年人才展示才华有舞台、发展创业有机会,最终把举办论坛的过程,变成发现、培养、使用优秀人才的过程。要加大论坛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青年人才论坛优秀人才结对联系培养制度,对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人才,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由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党政领导进行结对联系;要成立论坛优秀选手学术交流研讨会,围绕新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的专题研讨;要成立优秀论坛选手联谊会,组织优秀人才赴市外开展国情考察或赴国(境)外研修学习。要完善重要政策建议办理回复制度,坚持智力成果和人才成果并重并用并转,切实将论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志们,第五届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已经全面启动。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发展、务求实效,精心组织好论坛活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将论坛活动打造为人才强市的重要品牌,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在首届青年干警论坛上的致辞 篇5

同志们: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天,一向是播撒希望的季节!也就是今天,我院首届青年检察官论坛正式开讲了!举办青年干警论坛,既是为青年干警搭建一个业务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也是我院营造勤学、善思的机关氛围,创建学习型检察院,培养高素质检察官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天,我代表院党组,就青年论坛的正式运营,以及青年干警的深入培养,提几点想法。

一、青年干警是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回顾走过的岁月,青年干警始终是三门检察队伍中最蓬勃的力量,对我院检察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几年,又连续充实了一批高素质的年轻干警,目前我院已有35周岁以下青年干警26名,达到100%本科以上学历。这一批怀抱理想、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就是我院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二、加强青年干警培养是检察事业成功的保障

人才兴则事业兴。近几年,从高检察院《全国检察机关十二五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的出台,到省市院有关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干警教育培训力度等办法的相继制定,无不充分展示了加强青年干警培养,打造专业化检察官队伍这一重要的战略举措。

长期以来,我院党组都把加强青年干警培养做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具体表现在加大岗位练兵,并为年轻干警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像鼓励攻读硕士研究生和支持青年干警攻克司法考

试。目前我院已有5名青年同志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学历,8名青年干警通过了司法考试,去年邵雪娜同志更是在市院组织的业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青年干警的深入培养已初见成果。

今年,院党组将继续加大青年干警的培养力度,相继出台《兼职公诉人制度》和《兼职侦查员制度》、涵盖八项重要措施的《加强青年干警培养实施办法》也正在修改和完善。鉴于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院也将把进一步培养青年干警工作摆上更突出的位置。

三、开办论坛是搭建青年干警成长成才平台。

相互交流更能增进学业,开办青年干警论坛,也是为我院干警搭建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交流的平台。从今天开始,我院将每月举办一期青年干警论坛。在这个论坛上,大家可以交流法学理论知识、各地经典案例、创新业务成果,也可以畅谈检察干警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对生活、工作、理想的各项感悟,目的是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加深思想碰撞,寻求灵感火花,在交流中追求共同进步。

四、对青年干警的几点希望

借今天首期青年干警论坛开讲之机,我代表院党组对年轻干警提几点希望:一是坚定信念。青年干警应践行“六观”,踏实履职。要自觉把曹建明检察长提出的“六观”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忠实履行检察工作的各项职责,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推动我院工作,打响检察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重视学习。年轻干警应勤奋学习,务实基础,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争取不断超越自我。每一位年轻干警都应有紧迫感、责任感,要抓住正处于黄金年龄这一宝贵时机,努力学习,增强本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强化业务。检察业务是检察干警的立身之本,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司法体系的不断完善,检察工作对业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检察系统对青年干警的分类培养工作正在进行,对业务人才的重视和管理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检察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青年干警必须高度重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抓住每一个岗位练兵机会,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摆正心态。青年干警应积极摆正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和良莠不齐的价值追求,青年干警应立足本职,仔细分辨,自觉遏制不正确的价值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抱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才能让青春的朝气,为党旗和检徽增光添彩。

青年同志们:青年干警论坛,是属于你们的舞台!希望你们在这里自由地交流思想、切磋经验、放飞理想,展示才华。并且通过这个论坛,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凝聚起我院蓬勃发展,创先争优的力量。

在“政协论坛”上的讲话 篇6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既抓城市发展,又抓新农村建设,更从促进长远发展的角度,通盘谋划全市资

源利用、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市政协举办此次“统筹城乡发展”政协论坛,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动员广大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为办好此次论坛,市政协从今年上半年就着手开展筹备工作。市政协主席会议多次研究,对论坛的指导思想、主题内容、组织领导等提出具体要求,并成立了论坛筹备小组,由朱正海副主席负责,市政协城乡建设(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办公室、研究室承担具体组织工作。在论坛动员会后,广大政协委员和有关人士,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市级机关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认真选择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统筹城乡发展献计献策。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00多篇,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向全体论文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有11位同志进行了大会发言。他们结合和自身工作的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就统筹城乡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讲得都很好。本次“政协论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既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主题召开的一次献计献策会,也是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次团结鼓劲会。刚才,洪锦华副书记在讲话中对本次“政协论坛”的举办,特别是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要认真研究,在今后工作中吸收大家的意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会后,市政协要进一步梳理、汇总论文的主要观点,报送市委、市政府,供研究参考,促进论坛成果的转化,使“政协论坛”在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服务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青年论坛上的讲话 篇7

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武汉市国资系统最大的从事物流产业的集团, 是一个地道的本土物流企业, 公司资产总额40亿元。近年来, 武汉商贸控股集团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产业发展为目标, 全面完成了国企改制和国有资本结构调整任务, 初步形成了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2007年, 控股集团全年实现物流主营业务收入7.07亿元, 同比增长43.21%;实现利润1.16亿元, 同比增长218.73%;净资产收益率达到7.64%, 同比增长72.31%。近几年, 我们集聚和整合了一批物流资产及企业, 如控股集团现有专业物流企业8家, 主要分布在冷链加工物流、铁路集装箱物流、建材配送物流、商贸配送物流、钢材加工物流、食用油加工物流等领域。

集团自有仓库面积30.16万平方米, 租用社会仓库面积7.7万平方米, 合计仓库面积37.86万平方米, 其中按现代物流要求建设的彩板库10.7万平方米, 约占仓库总面积的26.4%。此外, 拥有高低温冷库容量8.16万吨, 占全市低温冷储总量的70%, 食用油存储容量5.5万吨, 占全市食用油存储规模的60%。

集团拥有铁路专用线12条, 其中武汉诚通经铁道部批准具备办理20、40英尺集装箱业务的资格, 正达物流与汉西车站已联合开通武汉至厦门、福州的两条班列;物流企业自有运输车辆共33台, 火车槽车10台, 通过契约管理有效整合社会车辆500多台及3艘1000吨级船舶, 一次性运力投送总量可达4700吨以上。

2007年, 8家物流企业仓储吞吐量443.6万吨, 货物运输总量达192.28万吨, 其中铁路运输总量84万吨, 钢材加工量25.78万吨。实现综合物流收入76984万元, 利润5849.49万元。

今年1~4月, 控股集团实现物流主营业务收入3.46亿元, 同比增长114.54%;实现利润1520万元, 同比增长18.76%。预计全年综合物流收入将突破10亿元, 利润突破7000万元, 我们正努力进入国内物流企业50强、中部地区前三名。我们深刻认识到:物流业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从宏观层面看,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中观层面看, 物流业是流通业的基础;从微观层面看, 物流业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建设以及“1+8”城市圈的划定, 都为武汉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武汉市政府已经确立了当前的发展重点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其中首选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 将武汉建成圈内乃至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人才中心, 从而为圈内9市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个高效平台。

物流业是与生产性产业联系最为密切, 也是圈内最迫切需要的服务业之一。武汉占据承东启西、北货南运、南货北调的独特区位优势, 在现代物流业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当前, 尤其应加强物流园区和配送系统建设, 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 着力培育大型骨干物流企业, 推动汽车、钢铁、石化、水泥等优势产业的专业物流加快发展。逐步成长为华中六省物流中心, 并不断扩大江海直达及武汉航空港的国际性物流服务。

现代物流业在国际上已成为与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产业。行业的迅速增值使物流成为争相进入的战略性领域, 物流业已成为外资与民间资本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公司都利用先进的物流网络渗透中国市场, 除特批独资的以外, 纷纷成立中外合资物流企业, 迅速在大城市抢滩布点, 并日益构成对内资物流企业的强力挤压。传统国有运输企业与仓储企业也加大了自身改革力度, 在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加速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 如中远、中外远、中海、中铁、中邮、中储等等。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这些大型物流企业都已经注意到武汉在全国发展的优势地位, 纷纷准备或已经在武汉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 大力发展在武汉的物流业务。

目前武汉物流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还比较原始单一, 大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的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 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 大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运作方面还相当欠缺。

在这种内外夹攻的竞争形势下, 众多中小物流企业以现有实力与大型企业直接抗衡, 无异于以卵击石, 必须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 以己之长搏人之短, 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中做精做细, 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谋求发展。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控股集团构建了六大特色物流板块——冷链板块、建材板块、铁路集装箱板块、食用油加工配送板块、钢材加工板块、商贸配送板块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产业格局,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资源、依托市场所拥有的一大批成熟稳定的客户资源以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各个特色物流领域潜心发展, 并随时保持灵敏的市场嗅觉, 伺机进行突破扩张。为此, 近年来我们集团在物流理念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 借此机会抛砖引玉。

第一, 以拓展增值服务和实现流程管理现代化为突破口, 确立供应链管理的营运理念。突破传统仓储运输经营模式, 建立高效率的信息基础平台, 发展物流加工、服务等高层次的增值业务, 激活基于增值服务的业态转型和全过程控制的流程再造, 建立与现代物流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盈利模式, 成为高端客户供应链管理的优质服务商。这些所带来的深度开发价值远在单一的仓储运输之上。

第二, 进行跨组织、跨产权的资源整合, 实现共赢。在一定程度上, 物流是一种网络经济, 网络不完善或不健全, 业务开展就会受到制约。因此需要通过物流企业间的横向整合来实现物流的网络化和规模化, 达到规模扩张。因此资源整合成为物流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商贸控股通过并购扩张、上市融资等方式, 已经初步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格局。如武汉肉联万吨通过参股重庆大正, 实施了在西南地区的扩张布局;正达物流与上海红星美凯龙集团进行合作, 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长江沙鸥与湖北天鑫集团已达成重组意向。形成中部地区供应链较为齐备的物流企业集团。

第三, 以“专业市场+品牌代理+现代物流”为营运组合, 确立依托市场、示范经营、发展物流的营运理念。充分发挥已经形成交易规模的正达建材、万吨冷冻食品等两大专业市场的优势, 通过示范性经营若干知名品牌, 提升市场形象, 拓展交易规模, 以扩大商流激活物流需求, 形成市场交易与现代物流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第四, 以全面导入金融服务功能为助推, 确立商流、物流、资金流战略性融合的营运理念。深度挖掘金融服务与物流服务相对接的可行途径, 建立基于金融服务支撑的无形市场, 采取“动产质押、厂单质押”等新型业务运作模式, 实现经销商、物流商、金融企业三方共赢。

第五, 以第四方物流为支撑平台, 确立物流整合商的营运理念。实现行业协会、权属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各类主体相关资源的全面融合, 逐步转型为第四方物流运作实体, 实现对权属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资源的深度整合。

在青年论坛上的讲话 篇8

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在致辞中指出,为支持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的举办,促进苏州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苏州科技创业人才成长,经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本届青年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放在创业周期间举行。举办这次论坛的主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养和带动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在今年召开的中国科协八大上,形成了新一届的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今后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希望能够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引导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业环境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论坛邀请了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做题为“创新驱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主题报告。郑有院士在报告中强调了绿色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预测节能减排方面的标准将成为未来评价企业的重要考量。论坛还邀请了中国科协全委、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神州龙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唐志敏,山东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刘宗利做专题报告,分享交流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心得体会。唐志敏的报告题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业环境”,刘宗利的报告题为“创新成就未来”。论坛为苏州市青年科技企业家增加交流、扩大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带头致富的优秀党员邹吉林下一篇:乡镇财政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