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交往礼仪

2024-08-20

小学生日常交往礼仪(通用8篇)

小学生日常交往礼仪 篇1

(1)日常礼仪

尊重父母的隐私,进入父母的卧室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不要让父母担心,外出一定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在规定时间及时返家。

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

认真聆听并理解父母的教诲。

学会料理个人生活,从小培养自理的能力。

与其他家庭成员和睦相处。

邻里之间互谦互让,互帮互助。

打电话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应注意避开吃饭或睡觉时间,对方接电话后应首先说“您好,”然后通报自己的姓名。通话完毕时应道“再见”,然后轻轻放下电话。

接电话时,铃声一响,应尽快去接,拿起电话先自报家门,“您好,这里是 xx 家 xx 人”,“请问您找谁?”。询问时应注意用委婉语气询问。一定不能用很生硬的.口气说:“他不在”、“不知道”等语言。电话用语应文明、礼貌,态度应热情、谦和、诚恳,语调应平和、音量要适中。

(2)餐桌礼仪

请长辈和主客先入座。就餐时,不抢在客人和长者之前先动筷,不在菜盘中翻拣,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吃东西或喝汤时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主动给长辈添饭加菜,当别人给自己添饭菜时,说“谢谢”。安静、文明进餐,饭、菜、汤要吃净;不要偏食、挑食。碗、碟轻拿轻放,摆放整齐。

不能冲着别人咳嗽、打喷嚏、吐痰需要用手绢或卫生纸掩住口鼻。

先吃完饭要说“大家慢慢吃”。

(3)待客礼仪

客人来访,要事先有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热情接待,帮助父母排座、递茶后可告辞离开,待父母送客时应向客人说“再见”。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自己的同学、朋友来访,应热情迎接。初次来访,应给父母逐个介绍,然后把最佳座位让给客人,用茶水、糖果、玩具、图书等招待。

父母的朋友带小孩子来访,应主动陪同小孩玩耍,或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听音乐或看电视等。

吃饭时,同学、朋友来访,应主动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过,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书报或杂志给客人看后再接着吃饭。

接待老师应像接待长辈一样热情恭敬。

送客送到门外,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4)做客礼仪

到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在亲友家,不能大声大气说话,要谈吐文明。

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后才能动用。

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

小学生日常交往礼仪 篇2

一、高校大学生礼仪缺失问题现状

(一) 问卷调查

针对高校大学生礼仪缺失问题, 笔者从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交往礼仪行为的四个因素, 即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入手, 设计了《高校大学生交往礼仪现状调查问卷》。2014年2月, 把问卷发放给河北省衡水学院2010级到2013级的本科生, 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真实性, 合理性,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收回98份, 其中了保证数有效问卷95份, 有效回收率95%。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交往礼仪现状总体趋势良好。其中, 影响高校大学生交往礼仪的因素中社会因素占31%, 学校因素占29%, 家庭因素22%。个人因素18%。

(二) 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交往礼仪的问题通过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高校部分大学生对多数交往礼仪并不了解, 认识上存在错误的思维。交往礼仪涉及范围广, 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交往礼仪, 导致存在给他人打电话不知道应该谁先挂断电话的现象;与人交朋友, 过分热情, 不留空间;吃饭时, 手舞足蹈, 唾星飞舞, 这些都是高校大学生对交往礼仪存在错误的认识思维, 不懂得交往礼仪的结果。

其次, 学生各地区的风俗习惯有所差异, 不懂得地区交往礼仪。比如, 有些同学不注意交往礼仪, 当着回族同学的面谈论猪。有些南方来的同学冬天也喜欢穿着单薄, 睡凉席, 其他同学就开始背后议论, 还把这当成笑料讲给很多人听。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宗教习惯, 不懂得交往礼仪的表现。

最后, 存在着知行分离现象, 一是知而不行, 二是行而不知。大多数大学生心里知道交往礼仪, 日常生活中却不用。比如, 穿着拖鞋上课。手机铃声上课时不调成静音, 图书馆内大声聊天、嬉笑, 从书架上拿的书不放回原位, 随地吐口水。其实, 这些交往礼仪大家都知道, 就是不愿付出行动。

二、高校大学生交往礼仪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 宏观因素

1. 社会环境对交往礼仪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主体, 经济、文化、社会整体价值观、社会风气等方面都影响着大学生的礼仪交往行为。当社会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增速,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滋生了很多不良风气与交往观念, 导致了社会发展与交往礼仪教育的不和谐。

首先,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 通过浏览各个网站, 可以发现, 大多数网站设置的信息最先映入眼睛里的都是娱乐性的信息, 教育网站大多数都是以考试信息为主。专门讲礼仪知识的网站很少。可以说,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 网络对于交往礼仪教育这部分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其次, 我们可以发现, 每次到圣诞节、情人节等国外节日时, 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无不是宣传国外的文化礼仪, 国外的礼仪文化与促销融合的非常好, 高校大学生对这些活动总是特别有兴趣。国内的传统节日总是不能吸引高校大学生, 这说明我们在传统节日上的创新点不足。商家对传统交往礼仪文化不够重视。

最后, 社会上宣传交往礼仪教育的力度不够, 新闻媒体, 报纸, 书籍推广礼仪建设的信息、文章少而又少。一方面政府相关机构对交往礼仪建设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 基层机关任务执行不到位, 大多重视宣传表面。

2. 学校教育因素对交往礼仪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第二个家,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都是住宿制, 每天都在学校度过, 交往对象的也比任何学生时代见到的人复杂。所以高等教育院校的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而一些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 心态上还是专心学业却忽视了人际交往。这些表现都可以划分为客观障碍是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客观因素。

首先, 某些高校为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 录取分数线不断的下调。各个高校招收艺术生的比例逐年增高, 艺术生本身就以专业课为主, 自身学习能力较薄弱, 这就影响了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礼仪素质。另外, 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 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不同, 如果交往礼仪教育跟不上的话, 极易造成矛盾。

其次, 某些高校过分重视智育, 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人际交往空间太小, 如学校缺乏对学生社团的合理管理, 社团数量不多, 活动极少, 并且大部分以学习为主, 学生即使加入了社团, 也对自己帮助不大。通过问卷, 可以看到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的大学生连礼仪课都没有。即使有也是专业需要, 而且停留在听理论, 记笔记的层面。这说明学校对礼仪活动宣传不到位, 影响力也不够广泛。

(二) 微观因素

1. 家庭因素对交往礼仪的影响

交往礼仪教育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属于初等教育, 这段时期由于孩子经常与父母呆在一起,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 不知不觉就被影响了, 如果一个人有不良的品行, 这些坏习惯的原因大多数受幼儿时期到青少年这段时期环境的影响。

首先, 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为青少年品德培养奠定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大多数家长不是很注意对礼仪教育, 只是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礼貌知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 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礼仪教育的任务寄托在学校身上。同时家长更多的是希望能孩子以后考上一个好大学, 因此不断地对智力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调查中发现, 独生子女在与人交往中, 更愿意自我为中心, 缺少包容心。没有良好的集体意识, 没有团队精神。这是由于家长过多娇惯孩子, 导致部分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不足, 影响自身发展。

最后, 家庭应当既是避风港也是孕育希望和实现理想的港湾, 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交往礼仪习惯。良好的交往礼仪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 生活成长环境是交往礼仪形成的最好时期, 家长应当抓住家庭教育的作用, 以点带面, 从细节开始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交往礼仪。

2. 个人因素对交往礼仪的影响

一个人的礼仪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在影响礼仪的各种因素中, 社会环境和学校家庭教育是外因, 内因是个人。外因只会影响事物的表面, 内因起决定作用。个人因素对于交往礼仪的影响是主要的。

首先, 当代大学生还处在青春期的末端, 控制能力有限, 一部分人还比较叛逆, 不喜欢传统文化礼仪, 崇尚个性。学习外来国家自由至上主义, 蔑视传统交往礼仪。例如, 在食堂吃饭, 高声喧哗, 聊天打闹, 给其他就餐同学带来不便也置之不理。有些男孩子, 生活中与他人产生一点矛盾, 不能很好的控制个人的情绪, 就以打架这种偏激的方式解决。这都是自身不懂得交往礼仪的原因。

其次, 现在大学都过多扩招, 分数线划的比较低, 艺术特长生越来越多, 艺术特长生与文化生在价值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艺术特长生思想相对开放, 有个性, 意气用事, 喜欢开玩笑。文化生相对保守, 思想观念传统。两类不同的学生在一起, 不注意交往礼仪, 不相互礼让和互相包容, 特别容易产生矛盾。

再次, 当代大学生受社会影响较大,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影响, 交往观念利益化倾向严重。部分大学生为了取得奖学金, 为了评优秀, 入党等原因与老师进行功利化的交往。有些同学, 为了当干部, 选举之前重视和同学之间的交往礼仪, 当上班干部以后, 就不注重个人交往礼仪, 待人不礼貌, 这都是自身功利化的表现。

三、应对高校大学生交往礼仪缺失现象的对策

(一) 社会运用多种方式宣传交往礼仪

大学生交往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当是道德, 智力, 身体, 审美的全面发展, 单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 还需要社会的投入。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交往礼仪教育的资金投入。一个国家要想强大, 必须教育跟得上, 教育反映在人的身上便是表现出来的礼仪。其次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 确定实施礼仪教育的机构, 加强礼仪教育监管。再次加强对礼仪教育的宣传力度。比如充分利用媒体, 若是能在网络明显的网页上嵌入礼仪知识的相关信息, 会使大学生增长更多的交往礼仪知识。

社会各方应开展多种多样的交往礼仪活动, 并且使各种活动有继承性, 一直开展下去。活动形式可以是报告、讲座、礼仪知识比赛等, 商家可以把传统文化和促销手段结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大学生了解礼仪的兴趣, 纠正交往礼仪错误。社会各方应形成合力, 让活动一直开展下去。

(二) 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交往礼仪教育

首先, 高等院校要转变教育理念, 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礼仪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5]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切实当做教学理念, 让学生真正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在个人修养方面, 学会宽容, 善待一切,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个人从内心去除浮躁, 心平气和的对待挫折。学会懂礼、用礼。

其次, 交往礼仪教育应不分专业, 充分利用课堂, 成为全校必修课程, 并且礼仪理论教育与礼仪实践教育二者有效结合。问卷中对问题:你所在的学校有开展礼仪相关课程吗?多数学生这项选择文科必修课, 第二高的选项为不清楚, 这说明学校并没有把礼仪课摆在重要的课程里, 所以, 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实践引导, 是学生由外向内学会礼仪知识。

再次, 学校一定要加强社团管理, 用不同的方式开展活动。高等院校要充分运用社团的力量, 相互合作, 共同开展与仪式有关的活动。切实转变社团以往活动不多, 单调的内容形式,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 积极转变自身形象, 提升礼仪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6]

最后, 着力培养教师的形象。教师的举止言行、工作态度、专业水平、思想素质各方面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深厚的知识底蕴、与学生有良好的交流沟通、仪容仪表得体、文明的举止言行, 加强自身内在修养与外在修养, 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 家庭重视对交往礼仪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学习交往礼仪的第一场所, 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居多, 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平时娇惯, 长辈也过分宠爱, 导致有部分独生子女从小自我为中心, 缺乏理解、包容, 这都会影响个人的修养。家长不应多度溺爱子女, 应当有意识的引导, 从小锻炼他们负责、宽容的品质。学会适应社会, 承担自己的责任。

交往礼仪教育建设不是单靠社会、学校就能完成的, 家庭教育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这三者有效结合, 礼仪教育才能达到效果。家长应避免物质上过多投入, 应当在心理上给予支持, 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 避免孩子滋生享乐主义。

(四) 大学生自身意识的转变

首先, 要从小事做起, 注意细节, 生活中规范礼仪, 使交往礼仪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学习理论的礼仪知识, 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就开始用理论知识,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培养优秀的品质, 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使礼貌成为一种习惯。

其次, 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在校大学生自身调试能力, 培养交往技能。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心理失衡, 这就需要大学生自身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 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室, 经常与朋友谈心, 克服自卑心理, 不断提升交往能力。

最后,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对自己的生活树立崇高的目标, 素质决定人格, 人格影响成败。[17]不受不良环境的熏陶, 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装束。培养自身精神价值观, 避免被物质化。

参考文献

[1]刘慧敏.礼仪与现代交往[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6卷.

[2]冯健崧.论礼仪教育与中学和谐校园的构建[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8.[3刘晓燕.当代大学生交往障碍及调适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 2010.

[4]王蕊.和谐社会下的初中生礼仪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 2009.

[5]刘洋.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探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09.

[6]罗芳.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 2012.

[7]常美玲, 徐立江.大学生交往教育的三个向度——基于大学生交往现状的考察[J].学理论, 2013, (12) .

[8]计建平.家庭礼仪教育的思考[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0, 7.

[9]刘佳鹤.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 2010.

学生交往礼仪 篇3

一.个人仪表仪态

(一)着装礼仪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着装应有学生的特点,体现学生的朝气与活力。

1.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学校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

2.不把上衣捆在腰间,不披衣散扣,不穿背心、拖鞋、裤衩在校园行走和进入教室。课堂上不要敝衣、脱鞋。

3.不穿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以球鞋或平底鞋为好。不佩戴项链、耳环(针)、戒指、 手链、手镯等饰物。不涂脂抹粉,不纹眉纹身,不留长指甲,不涂有色指甲油。

4.按要求修剪头发,不染发,不烫发,不留长发。

(二)行走礼仪

1.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楼、过楼道时靠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要轻声慢步,不要影响他人。

3.行走时互相礼让。年轻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

4.向别人打听道路,要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时要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

二、与老师交往的礼仪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1.尊敬老师,遇见老师主动停下,微微鞠躬问好,面带微笑,语气要真诚,遇见两个以上的老师,可以说“老师们好”,不必一一问好,既简洁,也避免了冷落某位老师。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要给老师让行,老师进入学生宿舍,应主动站起问好让坐,老师离开时起身送出。

3.进老师办公室时要敲门或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向老师提问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若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交谈,不可随意打扰老师,应站立一侧,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离开时要说“再见”,并向办公室内其他老师致敬。尽量不要在办公室逗留太长时间,以免影响老师的办公和休息。

4.与老师交谈时,应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不可老师站着而自己大大咧咧地坐着。对老师要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若要指出老师的错处,应有礼貌,态度谦和。

5.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三、同学礼仪

同学间应友好相处、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这是与同学交往的一个基本准则。

1.要尊重别人,注意礼貌。同学之间也要使用礼貌用语,与同学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2.向同学借东西,要先征得同学的同意。对同学的东西要特别爱护,且按时归还。

3.不在同学面前说长论短、搬弄是非。不斤斤计较,对同学的过失或冒犯要宽宏大量。

日常交往礼仪的学习心得 篇4

交际礼仪说明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修养。优秀的礼仪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还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且有利于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平时在我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与熟人的交往中,总认为不要讲究这一套,粗鲁一点没关系。但是通过学习交际礼仪,发现长期以来扎根在心中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这次的培训,从握手、介绍、递名片等一系列在日常的礼仪交往中经常碰到的细节问题中感受交际礼仪的真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知道了握手姿态:行握手礼时,通常距离受礼者约一步,两足立正,上身稍向前倾,伸出右手,手掌垂直于地面,四指并齐,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微微抖动3-4次(时间以3—5秒钟为宜,力度要适中),然后与对方手松开,恢复原状

对于握手的禁忌,应用右手,不戴手套(特殊情况除外);当别人与你握手时,切忌贸然伸手,更不能拒绝,不得应付;与上级长辈握手时,应双手捧握;忌握手时目光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此外,握手要讲究次序:行握手礼时讲求伸手次序:“尊者居前”;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回握;长辈与晚辈握手,长辈先,晚辈后;上级与下级握手,上级先,下级后;客人到来时,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离去时,客人先伸手,表示道别。

老师还讲了一些关于介绍的方面。为他人介绍时的表情和介绍手势应文雅,介绍时应注重先后的顺序。遵循“五先五后”的原则: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在名片的接受上,必须起身接收名片;应用双手接收;接收的名片不要在上面作标记或写字;接收的名片不可来回摆弄,要认真地看一遍;不要将对方的名片遗忘在座位上,或存放时不注意落在地上。而且也要注意接受的次序:先上级伸出手后,下级才能接握;长辈先伸手后,晚辈才能接握;女方先伸手后,男方才能接握。

索要对方的名片时,如对方说没有带或已派发完,可书面记下他的联系方式,以表示自己实际是很想与他保持联络,而不是客套或可有可无;

懂得交际礼仪增强了我的内在素质,也塑造了我的外在形象,增进了我与其他人的交往,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注重自己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氛围从而也为共同工作及相处创造了宽松舒适的环境有利于事情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增加成功的机率。反之一个不注重礼节的人就可能使人反感甚至会造成关系恶化从而形成工作上的失误导致失败的机率增大。所以我们在把握问题原则的前提下应当注重必要的礼节并尽可能地遵守这些礼节才能确保工作生活的正常、良好地发展。另一方面社交礼仪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此次社交礼仪培训对于我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现今社交礼仪在工作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会决定事情的最终结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礼仪积极主动去学习礼仪、讲究礼仪从而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进步、生活更加健康。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懂得了许多日常必须注意礼仪,也让我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生,必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除了提高成绩锻炼智商外,还应该提高文化修养来培养自己的情商。

小学生日常交往礼仪 篇5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11级日语 姓名:代鑫鑫 学号;0410110224 摘要:商务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商务礼仪的根本内容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商务礼仪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轻松愉快地交往;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商务礼仪的精髓。为解决在与日本人商务谈判时,中国人由于某些方面不了日本人解而被误解,介绍一些日本人的禁忌,以便于双方更好的交流,因此了解日本人是有必要的,要赢得日本人的青睐,必须围绕“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来展开。所以学习商务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关键词:日本人 生活禁忌 中日交流

1.交际中的禁忌

1.1对日本人的称呼的禁忌

在与日本人打交道时,不要叫他们的名字。口头上只称姓加上先生就行了。第一次见面之后,通过晚间的娱乐活动,同你的日本伙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表示尊重,这时你可称姓加上君,如山田君。这会使你们的关系更近一些,但是,“君”不应加在根本不认识的人的姓名。如果对每一个都以君相称,在日本人眼里就是不真诚的表示。可是,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位日本经理,他的地位与你的相同或比你高,或是一位明显比你年长的人,特别是老年人,你则不必进一步熟悉,应一开始就尊称他为某君。如果是一位女性,对谈判小组里的任何一位男性都应尊称为君。

1.2交谈的禁忌

同日本人谈话时,往往你说一句话,他就答一次“嗨!”(是的意思),这并不代表他同意你的意见,而是礼貌的一种方式,表示他在专心听,他听懂你意思了。在别人说话时,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也不可老看手表,或做申懒腰,打哈欠等漫不经心的动作。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的议论,也不与妇女无休止的攀谈,在日本,妇女的地位与男子有明显的差异,女子出现在谈判中的也很少。

在社交场合,不要高声议论,对于幽默的使用要十分注意,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幽默方式,切忌乱用。

同日本人闲聊是,不要盯着对方,他们会感到不自在,认为不礼貌,所以他们喜欢盯对方的脖子。

1.3.使用名片的禁忌

在日本,交换名片是一项顶重要的礼仪。你必须准备好几百张名片。如果日本人给你名片,而你没有名片给对方买就是最无礼的行为。

同时在自己的名片上,头衔要尽可能的准确地反应出本人在组织的地位,对日本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来说,即使是头衔的某些细节也是富有意义的。在日本,公司的一个部门里不会有两个头衔一样的人,不管他们的地位何等的接近,始终会有某些细微的差别,如进入公司的年限等。日本人十分重视这些细微的差别

拥有一个名片夹,对于一个经常与日本人打交道的商人来说十分重要。如果你以前与一位日本人交换过名片或忘了对方的名字,这会被日本人看成是对他们的侮辱。

1.4.通信方面的禁忌

在日本,较高的信封多是双层信封,但对遭受火灾的公司发慰问信使,忌用这种信封。他们认为那是祸不单行的意思。

寄到日本的信要特别注意把邮票贴正。日本人忌讳收到倒贴邮票的来信。日本人在收到来信后,忌讳自己的名字被折叠的头朝下,认为那意味着倒霉。

1.5.约会的禁忌

同日本人安排约会时,除了用电话约定时间外,还可以用信或明信片去询问。要注意应随信寄去回信的邮票。一般与自己同级的人都用明信片代替书信。如果对方是上级,那么打电话时,最好不要直接让本人来接电话,而是把事情告诉接电话的人,请他去征求本人来接电话。

在日本,首次会面,一般总在一个很大的会议室里进行。当客人们被单独留在房间里时,主要宾客就应该走向桌子中央的那个位子,这个贵宾位子是为主要宾客预备的,他正对着房间的入口。作为一种礼貌,客人应该一直站着等到日本人进来坐。

到达的时间应提前一些,不过太早到达,反而会给对方添麻烦,所以已提前十分钟为宜。

1.6.宴会及餐饮的禁忌

在日本,你会有同在韩国差不多的遭遇,如果别人邀请你去参加宴会,即使你时间很紧,那也不要拒绝他们的邀请,拒绝是一种失礼的行为。

如果你邀请日本人就餐,最好不要请日本人的妻子,你也不要带妻子,特别是不要让妻子参加最初时这类活动。但在正式的宴会上,要请日本人携妻子一同参加。如果想避免在宴会上谈生意,最好也这样做。在日本人的夫人面前谈生意,会使他们感到尴尬。

你宴请的时候最好不要在中午。通常日本人午饭时间很短,而且经常是在公司里的餐厅里吃。有很多人是边吃边工作。

你给客人点菜,他们会非常欢迎的,特别是在他们不熟悉菜单或中国的菜单,或者他们不懂的地方菜。象所有的客人一样,如果你把账单拿起来,会给他们一个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你的动作要快。

要记住,日本人的基本食物是谷物、蔬菜和大海的鱼。吃日本菜时要让主人先点菜。

2.中日交流,学习礼仪

2.1在现在的社会中,与日本交往已是必然的,因为它是我们的邻国,还有它那先进的技术,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我们要多与日本人交流。第三届中日物流技术交流会于2011年10月25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CLEI)和日本物流系统机器协会(JIMH)联合主办。前两届成功召开的中日物流技术交流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日本的物流技术的交流,给国内物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参考。本届会议将报道中国和日本在快销品领域(医药、食品、烟草)物流系统具有影响与示范的解决方案与成功案例,其目的是给从事医药、食品及烟草物流用户及系统、设备供应商提供正确的、有效的物流构建思路与解决方案,并通过报告会,让与会代表理解如何才能建设高效、畅通、节省成本的物流系统。会议将邀请中日双方具有影响的物流专家、企业代表和学者作专题报告。

2.2 2011年8月17日至23日,第九届中日韩童话交流活动在中国北京、上海举行。这是这项活动在日本举办八届后,首次移师中国。本届活动由张书葵老师带队,这是第七次参加中日韩童话夏令营活动。此次活动以“天空”为主题。三国儿童借助熊猫、猴子、老虎三种动物,插上想象的翅膀,以10人为一组合作编织奇妙的童话。在童话的世界里,三国儿童架起了一条了解、交流、友谊的桥梁。加强邻国的交流,知己知彼,学习礼仪。

2.3日本人来中国执教,山口老师是我们的第一位女外教,负责教我们日语语音部分。她是我遇见的第一个日本人,长得相当漂亮,皮肤白皙,眼睛大而清澈,声音悦耳动听。上第一节课那天,山口老师到的稍晚,进教室后深深一躬,通过李教员的翻译做了道歉,说是找教室找了好久。两周后的一个周末,我到上海市场去买随身听,在公交车上意外的碰到了山口老师。我很激动,就用刚学到的几句日语和她打招呼。她问我去哪里,我告诉她去上海市场买东西。她又问我买什么,我却回答不上来了,因为还没学过那个日语单词。就用手比划了一下,也不知道她有没有看懂。就这样比画着交谈着,公交车到站了,我却不知道。山口老师就提醒我“着いたよ”。于是我匆匆忙忙地下了车,竟然忘了说一声“ありがとう”。还记得山口老师和峰岸老师在元旦晚会上,一起用中文演唱了当时很流行的《流星花园》,很是惊呆了一帮年少。我们了解了很多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3.总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礼仪在交往中的重要性,懂得礼仪,你会发现人生又有了新的契机;商务礼仪杂商务活动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发展迅速、商机无限的社会中,展现你的人格魅力。著名教授金正昆说:“礼是尊重别人,仪是尊重的形式。”为了中日更好的交流,学习它们的技术,请了解它们的行为方式吧。参考文献:

⑴喻中春,张扬.商务谈判禁忌大观.1993.9 ⑵黄琳.商务礼仪.2009.8 ⑶李新实.如何与外国人做生意.1993.9

浅析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日

常交往礼仪

姓名:代鑫鑫

大学生人际交往礼仪 篇6

1、仪容礼仪女士礼仪:发型文雅、庄重,梳理整齐,如是短发,头发长度不宜超过肩部,如果是长发,应将其挽束或盘起,不宜任意披散,要用发夹夹好,不要用华丽的头花装饰品;化妆清淡自然,切忌浓妆艳抹,当众化妆、补妆;指甲不宜过长,并保持清洁,涂指甲油时不着深色,不当众修剪指甲。腿与脚不暴露,裙子长度适宜,着肤色丝袜,无破洞(备用袜)鞋子光亮、清洁。男士礼仪:短发为宜,简约大方,清洁整齐,不要太新潮,头发前不覆额、侧不掩耳、后不及领;短指甲,保持清洁;注意个人卫生,无汗味、异味;每天刮胡须,不蓄胡须,鼻毛不外现,饭后洁牙,杜绝口臭,并确信没有东西塞在牙缝里;白色或单色衬衫,领口、袖口无污迹。

2、着装礼仪着装要讲究TOP原则、整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以及整洁性原则。“TOP”实际上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TOP原则,整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整洁性原则们分别代表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相协调。

正确的着装,能起到修饰形体、容貌等作用,形成和谐的整体美。服饰的整体美构成,包括人的形体、内在气质和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工艺及着装环境等。着装的个性化原则,主要指依个人的性格、年龄、身材、爱好、职业等要素着装,力求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选择服装因人而异,着重点在于展示所长,遮掩所短,显现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最佳风貌。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是整洁的。衣服不能沾有污渍,不能有绽线的地方,更不能有破洞,扣子等配件应齐全。衣领和袖口处尤其要注意整洁。着装切忌过分杂乱,过分鲜艳,过分短小,过分紧身,过分暴露,过分透视。佩戴礼仪饰物规则规则之一与服装相协调;规则之二与形体相貌相协调;规则之三首饰之间协调;规则之四与环境协调

3、举止礼仪恰当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规范的站姿,优雅的坐姿,正确的步姿,美观的蹲姿

4、用餐礼仪就一张餐台的具体座位来说,目前中餐通行的规范是:主人座于上方的正中,主宾在其右,副主宾居其左,其他与宴者依次按从右至左、从上向下排列喝酒的礼仪: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清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避免叫错人名或称呼而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干杯时,提议者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用右手拿起酒杯后,以左手托扶其杯底,面含微笑,真诚地面对别人。即便你滴酒不沾,也要起身,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尊敬。饮酒要适度,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都不要勉强别人喝酒,尤其是不要劝女性喝醉酒。女性在饮酒的时候,特别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酒量大,失了风度。迷筷,不能拿着筷子犹豫不决夹哪些菜;架筷,用完筷子要放在筷架上,不能放在碗碟上;探筷,不能用筷子在碗盘里翻找;滴筷,不能在夹汤汁多的菜肴时用筷子拉抖掉汤汁;插筷,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敲筷,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的边缘;塞筷,不能夹着多种菜肴一次性塞进口中;空筷,不能夹起了食物,不吃又放回去;舔筷,不能用舌头去舔筷子;指筷,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的舞着筷子,或指着别人。

5、交谈礼仪私人距离(亲密距离):小于0.5米;常规距离(交际距离):0.5 — 1.5米;礼仪距离(尊重距离):1.5 —3.5米;公共距离(面对大众):3.5米以上;表情认真。在倾听时,要目视对方,全神贯注。

交往技巧

平等交往

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尊重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真诚待人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互助互利

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

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讲究信用

信用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

宽容大度

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办公礼仪办公礼仪:

办公礼仪是大学生在进出办公室时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它能反映出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对大学生的要求是着装得体、装饰简约,谈吐优雅、精力旺盛,举止文明、环境整洁。开会礼仪:会议组织者注意事项:发放会议通知时应阐明目的;拟发好会议通知。会议通知必须写明开会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及参加者等内容;安排好会场。会场的大小,要根据会议内容和参加者的多少而定;开会的时间宜紧凑。有效地利用时间,讨论实质性的问题,应视为开会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一条;迎送礼仪。凡是一些大型或中型会议,对会议参加者要认真做好迎送工作;主席台座次安排。会议守时准时,不迟到不早退;开会时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遵守会议秩序,中途退场应轻手轻脚,不影响他人;发言人发言结束时,应鼓掌致意;会议中途注意控制手的小动作,不要用笔敲击桌子、笔记本,不要玩弄钥匙串、掏耳朵、剪指甲等等与会议无关的行为;将电话关机或调到静音状态。电话礼仪:(1)考虑时机; (2)准备提纲;(3)简明扼要;(4)微笑;(5)标准用语:您好!我是X单位X,请问……(6)拿起电话前要认真思考你的目的,以免接通后,前言不搭后语或啰嗦;(7)语言亲切、精炼、清晰、语速适当,勿大声喊叫;(8)打电话前准备1张白纸记录对方内容,或写好自己要说的。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2)电话交流要

宋朝使臣对辽交往礼仪规则探微 篇7

一、维护形象

宋朝遣辽使臣在仪容修饰、神态表情、谈吐机敏等细微之处都非常注意, 因为这些方面形象直接代表宋朝国家的整体形象。史载宋朝遣辽使臣大都是形体仪容美的人, 如:吕端“姿仪环秀”[1]9513;寇瑊“眉目美秀”[1]9987;辛仲甫“伟姿仪”[1]9178;杨察“美风仪”[1]9855等, 可见宋朝政府从选拔出使时就注意个人形象美。神情是一个人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如:孔道辅“奉使契丹, 道除右司谏、龙图阁待制。契丹宴使者, 优人以文宣王为戏, (孔) 道辅艴然径出。契丹使主客者邀道辅还坐, 且令谢之。 (孔) 道辅正色曰:中国与北朝通好, 以礼文相接。今非优之徒, 慢侮先圣而不之禁, 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后来孔道辅回国后, “仁宗问其故, 对曰:契丹比为黑水所破, 势甚蹙。平时汉使至契丹, 辄为所侮, 若不校, 恐益慢中国。帝然之”[1]9883。由此可见, 就宋朝使臣而言, 在与辽国的交往中保持庄重就是称职的。宋朝使臣在谈吐方面, 主要表现在其在对辽使交谈中能够随机应变, 点到为止, 不辱使命。如:王诏出使契丹, “时方讨西夏, 迓者耶律诚欲尝我, 言曰:河西无礼, 大国能容之乎? (王) 诏曰:夏人侮边, 既正其罪矣, 何预两朝和好事?”[1]9189又如:包拯出使契丹, “契丹令典客谓 (包) 拯曰:雄州新开边门, 乃欲诱我叛人, 以刺疆事耶? (包) 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 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1]9189。简单而机智的谈吐制止了宋辽双方进一步的试探和猜疑。

否则不注意谈吐, 就易惹怒对方, 导致宋辽之间的冲突。如:崇宁四年 (1105) 五月, 蔡京荐龙图阁直学士林摅报聘于辽, 林摅“入境, 盛气以待迓者, 小不如仪, 辄辨诘”[2]卷27, 由于林摅的不在乎语言修炼, 致使“辽人大怒”, 断了客馆的水和饭供应, 客馆外卫生一片狼藉, 一直延续了三天, 才让林摅一行返宋, 生命险些不保, 辽国赏赐之类更不敢奢望了。

二、礼宾有序

尽管《辽史》卷50《礼志二》和《辽史》卷51《礼志四》中详细记载着辽国接待宋朝使臣的礼仪, 但是现实中常常不会那样去做。宋朝使臣为了争得宋辽礼宾有序, 在史籍中随处可见, 归纳起来有: (1) 座位上的礼宾有序。传统文化中, 左为上, 所以宋朝使臣极力争取座位的位置。如:梅挚会宴契丹使紫宸殿, “三司副使当坐殿东庑下, 同列有谓曲宴例坐殿上, 而大宴当止殿门外尔”[1]9902。再如:沈起, 奉使契丹, 到达辽国的宫廷, “其位著乃与夏使等, (沈) 起曰:彼陪臣尔, 不当与王人齿。辞不就列, 遂升东朝使者, 自是为定制。”[1]10728 (2) 接待上的主宾有秩。如:崔台符使辽, 到达辽国“久立帐前, 傧者不赞导, 问其故, 曰:太子未至。台符诮之曰:安有君父临轩而臣子偃蹇不至, 久立使者礼乎?傧者瞿, 赞导如仪。”[1]11188又如:曹诱使契丹, 至其宫门, 馆客者下马邀诱同入, 诱曰:“北朝使至, 及朝堂门, 两朝积好久, 无妄生事。卒乘马入。”[1]13574宋朝使臣坚持要求辽国做到在座位上礼宾有序和接待上主宾有秩, 即便双方剑拔弩张也不退缩。

三、规格对等

宋朝使臣为了实践宋辽间交往中遵循的礼尚往来的原则, 其礼遇对等有:或是国乐对等。如:苏采使契丹, “还及半道, 闻英宗晏驾, 契丹置宴仍用乐, 采谓送者曰:两朝兄弟国家, 君臣之义, 吾与君等一也。此而可忍, 孰不可忍。遂为之撤乐”[1]10650。又如:刘庠, 在英宗驾崩、神宗登基的时候, 奉使契丹, “故事, 两国忌日不相避, 契丹张宴白沟, 日当英宗祥祭, 庠丐免, 契丹义而听之”[1]10450。这种礼遇之争有时也表现在辽方对宋朝使臣的要求上。陆游在《家事旧闻》中曾解释这件事:“辽人虽外窥中国礼文, 然实安于夷狄之俗, 南使过中京, 旧例有乐来迎, 即以束帛与之。公以十一月二十日至中京, 辽人作乐受帛自若也。明旦, 迓使辄至止不行, 曰:国忌行香。”[3]196或是称呼对等。如:建中靖国元年 (1101) 黄实, 做贺辽主登位使, “及境, 迓者移牒来, 称为贺登宝位使。实报以受命无‘宝’字, 拒不受”[1]11162。或是受拜方式对等。如:王诏“入贺, 故事, 跪而饮, 盖有误拜者, 乃强 (王) 诏。诏曰:南北百年, 所守者礼, 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1]9189。或是接待方式对等。在接待方式上, 宋朝曾规定“诏先充北朝国信副使及曾接伴人等, 每有北朝人使到阙, 并令依所借服色、官位称呼立班坐宴”[4]1641。而如果没有受到应有的接待, 宋朝使臣会极力争取, 如:陈襄“神宗立, 奉使契丹, 以设席小异于常, 不即坐”[1]10419。

纵观辽朝派往宋朝的使臣, 大都是出自后族和皇族。于是宋朝遵循着身份对等的原则也派遣了大量的外戚家族出使, 其身份对等还表现为:或是服饰对等。服饰是外交使臣身份的象征, 通常颇受人们的重视。史载“故事, 使者相见, 其衣服轻重必相当”[1]10318。关于衣冠之争, 出使在外的使臣有时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先看一则西夏的故事:景祐末“旧制, 羌人来朝, 悉服胡衣冠, 既至, 有司命易之, 使者曰:奉本国命来见大国, 头可断, 冠服不易”[5]78。因此, 这就要求使臣在出使的过程中做到着装服饰到位。如:沈立“奉使契丹, 适行册礼, 欲令从其国服, 不则见于门。立折之曰:往年北使讲见仪, 未尝令北使易冠服, 况门见邪?契丹愧而止”[1]10698。宋球在神宗驾崩后, “告哀契丹, 至, 则使易吉服, 球曰:通和岁久, 忧患是同, 大国安则为之”[1]11064。于是契丹使换上丧服。或是着帽对等。如:契丹使过, “称疾, 求著帽见, (程) 勘使谓曰:有疾, 可毋相见, 见当如礼”[1]9755。宋朝使臣在与辽外交实践中始终拿捏着度, 知微见著, 践行着宋辽间的和平交往的外交政策。

四、入乡随俗

宋辽双方都曾明确规定使臣要学习双方的礼仪规定, 史载:“使北者, 始圣旨与辽人聘问往来, 北使至我, 则阁门吏必诣都亭驿, 俾使习其仪, 翌日乃引见。惧使鄙不能乎朝故也。及我使至彼, 则亦有阁门吏来, 但说仪而已, 不必习而见。”[6]54俗话说“五里不同乡, 十里不同俗”。由于汉和契丹两个民族人文环境、风俗习惯不同, 历法也是不同的, 契丹历法与宋朝历法素差一日。苏颂是宋朝历学专家, “熙宁中, 苏子容奉使贺生辰, 适遇冬至, 本朝先契丹一日, 使副欲为庆, 而契丹馆伴官不受”[7]133。当两国节日庆贺因历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 苏颂说:“历家迟速不同, 不能无小异;既不能一, 各以其日为节, 致庆可也。”[7]45苏颂尊重契丹的风俗, 避免了宋辽双方的矛盾, 同时也使自己国家风俗受尊重。可见入乡随俗它不仅是一条是尊重对方礼俗的规则, 也是宋朝使臣积极参与外交活动的一种自觉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使臣在辽受到赏赐, 而回国后却获罪。史载:“自来奉使北朝, 礼遇之厚, 无如王拱辰, 预钓鱼放鹘之会, 皇帝亲御琵琶以侑酒。是时先父馆伴, 相得甚欢。”[8]2263又如:韩综, “契丹主以其父子仍世奉使, 酌酒劝之, 综亦起劝, 契丹主亦离席酬之”[1]10300。他们在与辽交往中与辽主关系非同一般, 回国后王拱辰“使还, 御史赵抃论其辄当非正之礼”[1]10360。韩综既还, “陈执中以为生事, 出知滑州, 徙许州”[1]10300。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兹不多举。那么他们为何获罪?那个“度”到底是什么?笔者推测:尽管当时宋辽对峙, 双方约和, 宋辽为促进双边关系而遣使, 但是中国自上古历秦汉隋唐而至北宋, 文化中心始终囿于文化发祥的极核地区, 即中原一带, 并且大致围绕着当时的政治中心西安—洛阳—开封这一轴心作徘徊式的东西方向移动[9]108。因此在宋朝天子内心, 宋朝天子仍然是正统。北伐统一的祖宗之法从未忘记, 那么“异时北使援比以请, 将何辞拒之?”[1]10360这才是大宋皇帝心底的话。这就是宋辽外交礼仪的潜规则, 它们不会写在纸上, 只能存乎于心中。

综上所述, 宋朝使臣在对辽外交实践中, 践行着维护形象、礼宾有序、规格对等、入乡随俗的礼仪原则, 同时还要注意宋辽交往中的潜规则。与汉唐使臣相比, 他们丰富了中国古代外交礼仪规则。

摘要:宋朝使臣在对辽交往中灵活运用着基本的交往规则, 即维护形象、礼宾有序、规格对等、入乡随俗四方面,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宋辽交往的潜规则, 这是宋辽礼仪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宋辽,使臣,礼仪,实践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陈均.九朝编年备要[M].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86.

[3]陆游.家事旧闻[M].中华书局, 1983.

[4]李焘.长编[M].中华书局, 1992.

[5]张师正.倦游杂录[M].中华书局, 1983.

[6]蔡絛.铁围山丛谈[M].中华书局, 1983.

[7]叶梦得.石林燕语[M].中华书局, 1983.

[8]孔平仲.孔氏谈苑[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小学生日常交往礼仪 篇8

关键词:西北民族;日常交往;法制心态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04-04

法制心态是心态的最高层次,是个人和民族共同体在心态方面的最高境界。一般说来,时时处处都以法制的纯粹心态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个人和民族共同体是没有的,因为心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而且日常生活的繁杂性、琐碎性通常也与法制的严肃性、原则性相矛盾。但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民族的进步都表现在法制心态的形成过程中,没有构建法制心态的个人、民族共同体是无法达到现代化水平的个人和民族共同体。同时,对日常生活问题的处理,如果与法制心态结合起来,将推动日常生活的规范化、条理化,促进文明的进步。由于法制心态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西北少数民族非常重要,本文将探讨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的含义、构成、表现形式和建设问题。

1.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在日常交往中的特殊性

法制对西北少数民族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的、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最重要的是促进了西北少数民族对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促进了西北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意识[1]。通过法制的中介,西北少数民族不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而且认识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以法律手段维护本民族利益的自觉意识。

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既具有一般的法制心态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就一般性来说,这种法制心态在认知方面对法律的内容、作用、地位均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辨析法与不法的关系,在行为上遵守法律的规定。就特殊性看,这种法制心态又受到民族传统习惯的深刻影响,表现为遵守法律的意愿与亲情关系的矛盾、遵守法律的意识与环境制约的矛盾、维权的动机与旧的思维方法的矛盾。总之,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表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要求的矛盾,表现了时代转型时期新与旧、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的特殊性表现为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相结合,表现为日常交往中的法制心态的开放与封闭的结合、遵法与感情用事的结合、权利与义务不合比例的结合。

其一,开放与封闭结合。西北少数民族由两个宗教信仰的民族共同体构成:伊斯兰教民族共同体和藏传佛教民族共同体。西北的回、维、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塔吉克、塔塔儿、乌兹别克、柯尔克孜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西北的藏、蒙、土、裕固、锡伯等五个民族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民族共同体长期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藏传佛教民族共同体长期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两个共同体都以热情豪放、开朗乐观、光明磊落的性格闻名遐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他们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都不断在提高,其性格开放活泼的一面更加明显。但是,他们的开放尚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对本民族共同体的开放超过对外民族共同体的开放。伊斯兰教民族共同体与藏传佛教的民族共同体在其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日常交往中,表现了相当高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其成员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交流和沟通,可以通婚联姻,可以亲密无间的合作共事,可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可以在宗教、习俗、传统等方面互相信任、互相依靠、互相帮助。但是,一旦超出本民族共同体的范围他们的许多人就会出现心理封闭、半封闭乃至全封闭的问题。西北少数民族在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是淡薄的,其交往的基础是亲缘族缘血缘,这种亲近的关系看重的是人情亲情族情,而不是看重看似冷酷无情的法制。以法制心态为基础开展的日常交往通常发生在民族共同体之外。

其二,遵法与感情用事的结合。今天的西北少数民族已经告别了刀耕火种、人身依附、被剥削被压迫的人身自由没有保障的野蛮落后的旧时代,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提供了西北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民族平等、进步、发展和繁荣的保障,西北少数民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受着作为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律,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和睦、民族进步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没有摆脱血缘、亲缘、族缘的限制,容易感情用事,以感情代替法律,乃至不惜违法违纪,丧失原则立场,而为违法乱纪的亲朋好友提供庇护,甚至经不起钱权色的诱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三,权利与义务不合比例的结合。“义务是首先是我对于某种在我看来是实体性的,是绝对普遍东西的关系;权利则相反,它总是这种实体性东西的定在,因而也是它的特殊性和个人特殊的自由方面……” [2]这说明权利是个人的自由的表现,义务是个人不自由的表现,权利和义务都体现了人类的人身自由的原则。但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两大民族共同体:伊斯兰教民族共同体和藏传佛教民族共同体就其族源来说,都是在西北高原成长起来的族群,伊斯兰教民族共同体有经商的传统,喜好自由流动和自由发展,藏传佛教民族共同体具有游牧的传统,也喜好自由的流动和自由发展,他们都看重权利的价值,而对义务则稍次之。这种不合比例的结合,就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较为强调民族本身的利益而轻视大局利益,容易形成日常交往中的狭隘的民族性、地域性、封闭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的独特性就表现在它是与民族共同体的宗教信仰的独特性、民族共同体的民族身份的独特性、民族共同体的风俗习惯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的心理表现形式,具有意识里的混杂性、动机中的依存性、心理中的矛盾性的特点。按照交往行动理论的创始人哈贝马斯的观点,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没有发展出来一套制约和调整交往行动的与法制紧密联系的规则,人们拥有庞大的“背景资料”过于沉重[3]。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乃在于“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胡塞尔认为“前科学”就是“生活世界”是由非我的经验构成的主观的共同世界,存在着“预先解释的领域、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储存库”[4]。

2.西北少数民族法制心态的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

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在日常交往中的繁杂性、混杂性、不和谐性表明,其心态处于传统与现代、血缘与规则、保守与开放、新与旧的转换时期,法制心态尚未表现为应该有的形态,还被其他非法制因素所影响和牵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所经历的阶段,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这就是国家法阶段的时间短。家庭法和社会法的阶段长,这一长一短就造成了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的尚不够健全和完善。按照休谟的“联想理论”,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存在的问题不是天生的、不可更改的,而是一个环境问题。对于这一点,斯宾塞更明确地指出:“为什么人不适应社会性的状态呢?……他原始的环境要求他为自己的福利牺牲别人的福利,他现在的环境要求他不要这样做;只要他身上还顽固地留有旧的属性,也就不适应社会性状态” [5]。

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的发展经过了家庭法、社会法和国家法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家庭法阶段。家庭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婚姻、子女和家庭财产。在这个阶段里,与任何一个社会的家庭要经过的阶段一样,西北少数民族的家庭也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法指对家庭所有成员都适用的行为准则。家庭法的颁布者即来自以往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也来自家庭成员的互相约束,主要指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的权威。在西北少数民族的家庭里,父亲是最有尊严和权威的人,家庭所有的成员都要服从父亲的管束。父亲不仅掌握了家庭的财权、物权,而且掌握了子女的婚嫁权。无所不在的父权牢牢控制着家庭的一切。在西北少数民族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家庭里,父亲与母亲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习俗规定的服从被服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婚姻特有的两性的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的爱,前者表现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后者表现为“爱慕表现为当事人即在这两个无限异化的人的心智的出现” (黑格尔语)这种独特的家庭法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程序化、规则化。我们看到,所有的西北少数民族家庭的婚姻都经过一个提亲、定亲、婚礼这样三个过程,虽然现在的西北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寻求自由恋爱,但是,其婚礼的实质依然遵循民族传统习惯,而不论这个婚姻是旧式程序的结果还是新式程序的结果。西北少数民族的婚姻与宗教的结合,在程序化、规则化方面表现了明显的特色。伊斯兰教民族共同体的家庭的婚姻要经过清真寺里的阿訇的念《古兰经》的祝福,新郎新娘要有阿訇起的属于自己的经名,藏传佛教民族共同体的家庭的婚姻要经过佛教寺院的许愿的程序,新郎新娘要接受高僧的诵佛经的祝福。在民族聚居区的西北少数民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结婚的男女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是不能离婚的。还有的民族例如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乌兹别克、塔塔儿等民族甚至规定男子一旦娶妻就要白头偕老,绝不能离婚。而且在民族聚居区“亲密、相识和改天换地的习惯都应该在结婚以前存在,而应该初次在婚姻关系中发生,这种发展,其内容愈丰富,方面愈多,其价值愈大”[6]。

第二个阶段:社会法阶段。人和人的交往和需要的扩大,突破了家庭的狭隘的关系的限制,而构成了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更多方面的需要和交往,这就是社会规模的扩大和人们联系的紧密。这时的社会特点是:“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在他看来都是虚无,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为特殊人达到目的的手段”[7]。社会由三个部分构成:个人和民族的需要的体系、对所有权的保护的体系、对个人与社会利益维护的体系。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在家庭基础上的重新组合改变了人和人在家庭里形成的相对封闭、相对狭隘的关系,把人置放在被需要和交流驱动的时间和空间里,这时“在一切人相互依赖全面交织所含有的必然性,现在对每个人来说,就是普遍持久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他来说包含一种可能性,是他通过教育和技能分享到其中的一部分,以保证他的生活;另一方面他的劳动所得又保持和增加了普遍财富”[8]。这种因为人与人交往和互相需要产生的必然性,改变了家庭法阶段父权决定一切的局面,将父权限制在家庭的范围内,甚至限制在夫妻关系的范围内,造成了父权在社会领域的空白,而填补这个空白的不是真正意义的法律,而是西北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法。宗教法就是宗教中的各项规定具有法的严肃性、权威性、神圣性和裁决性。人们的行为正确与否不取决于法律的规定,而是取决于宗教的判决。伊斯兰教信教群众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婚丧嫁娶的问题均交清真寺里的阿訇处理,阿訇的决定就是最权威的决定,必须服从,不能违背。藏传佛教的信教群众的上述问题也要由寺庙的活佛决定,活佛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无可争议。藏传佛教的寻找转世灵童最有这方面的代表性。在藏传佛教里,大大小小的活佛都要经过灵童转世的过程,而这样一个类似产生国家领袖的神圣的大事竟然不是由法律所决定,而是出自宗教的习俗,足见宗教作为社会法的巨大威力。

第三个阶段:国家法阶段。由于“分享财富的可能性,即特殊财富,一方面受到自己的直接基础(资本)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技能的制约,而技能又转而受资本,而且也受到偶然情况的制约,后者的多样性产生了原来不平等的禀赋和体质发生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特殊性的领域中表现在一切阶段一切方面,并且连同其他偶然性和任性,产生了各个人的财富和技能的不平等为其必然后果”[9]。正如黑格尔指出的那样,国家法诞生在对社会问题的公平的处理的呼唤中,家庭法、宗教法是无力解决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中的不公平问题的。所以,国家法就由此产生出来。国家法被许多学者看作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实体意志的伦理精神、客观精神[10]。国家法的原则就是绝对意志,所以,国家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体现了人民意志的合理性、公平性。这个意志被卢梭解释为作为单个人的共同意志,被费希特解释为单个人的意志的集合,被黑格尔解释为国家的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对于西北少数民族来说,国家法就是以宪法为核心和指导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法律就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它是被实践证明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最成功的法律机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保障各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优越性。

尽管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的作用和意义是家庭法、社会法不可比拟的,但是,其实施的时间毕竟短,而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法制心态的形成在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还未发挥到理想作用的层面。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只能被看做并合理的解释为革命实践”[11]国家法阶段的时间短其实就是马克思解释的法制的革命实践阶段还发展得不够充分,无论环境还是人都没有在之前的阶段与改造世界的活动结合起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没有被发挥出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阶段的到来,西北少数民族已经能够把法制的建设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的过程正在进行。

3.西北少数民族心态法制化建设的构想

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时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12]。我们不能被动地依靠社会主义法制自发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起作用,还要主动加强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的法制化建设,两方面的结合是解决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法制缺失的根本出路。

其一,建立健全西北少数民族利益诉求机制。一是党务诉求机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党组织要自觉遵守法律,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随意以“民族问题具有敏感性”为借口而以党的名义代替法律。同时,要提供西北少数民族群众的投诉的管道。二是政务诉求机制。西北民族地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要依照法律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尤其是民族事务部门,要依法建立“民族纠纷”管理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譬如,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问题上,不存在“协调协商”的回旋空间,而是必须保证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这是“依法行政”的本质和要求。三是司法诉求机制。在民族问题的司法程序方面,无论是实体法或程序法,都要切实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其二,进一步完善与民族心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是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权的保障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当今时代,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已经逐渐被打造为“企业文化”或“产业文化”,从而引发许多侵权问题。另一方面,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甚至失传。因此,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产权和知识产权迫切需要在法律方面体现出来。二是保障西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权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宪法规定的这两个“自由权”,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立法保障与之配套。所以,保障各民族及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各民族及其公民的风俗习惯自由,尚需要专门的立法和相应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其三,建立有利于民族心态健康发展的调节机制。笔者认为除已经形成的比较完善的行政调节机制外,针对特殊的民族心态使其法制化,主要是通过社会调节来逐步过度,最终依照法律来固化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的法制化。

一是社会调节。所谓社会调节,就是利用民间(非官方)——个人、团体和舆论的力量处理民族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个人调节民族关系。除由双方代表直接面谈,协调解决问题的同时,主要是通过与当事人双方联系密切、关系友好,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者(中间人),在当事人双方之间牵线搭桥,沟通联络,传递信息,为双方当事人表达意见、看法,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中间人还可以利用与双方的关系做一些规劝、说服工作。与政策调节方式所不同,社会调节不是运用官方的强制力,来要求人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依靠民间的自发力量,促使人们按一定的是非标准去自觉、自愿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应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舆论的调节作用,使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适应。

二是法律调节。法律调节就是指通过法律的制定、执行、遵守以及宣传教育来规范民族关系,我国制定了一批专门调节民族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大量的有民族关系调节内容的法律法规。截至2004年底,各地共制定现行有效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418个,变通和补充规定68件[13]。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促进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要加快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步伐,以使社会主义法制在正确引导和调适西北少数民族的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社会调节只能充当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主要手段,行政调节和法律调节两种方式是主要手段,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依靠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来达到最终调适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法制心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8.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178.

[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6:161.

[4]乔纳森• 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范扬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80~281.

[5]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M].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27.

[6][7][8][9][1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184~185,197,210,211,254~25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2:1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2:17.

[13]田孟清.试论民族关系的调节方式及其选择[J].新疆社会经济,2000,(5).

[作者简介]武晓红(1978—) 女,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

马进(1958—)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伦理学。

上一篇:小小蜗牛三年级作文下一篇:2010年会计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