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国人民大学

2024-05-10

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共10篇)

哲学中国人民大学 篇1

2010学年第一学期《老子哲学》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论知足常乐

【摘要】:本文综述了“知足常乐”的思想,阐述了“知足常乐”的含义以及“知足使人常乐”的例证,并且阐述了“不知足”的两种截然不同状况:一种是生活的过度追求,这种不知足致使人不快乐;一种是学业上的进取,这种不知足使人进步。最后对如何才能“常乐”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知足常乐 进取 感恩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机遇众多,但是私欲也迅速膨胀,很多人都想升官发财,都想一举成名,一夜暴富。这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因此,学会知足常乐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一、什么是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也许这个解释并不生动形象,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古人如何解释知足常乐。古诗曰: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是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上不足兮下有余。这是一种安于骑驴的生活态度。既不仰慕骑马之威武,也不为无马可骑而纷争,感恩自已无推车之苦,自得自享骑驴之乐。

知足常乐,这是一种心境: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布衣得暖胜似绵;早也香甜,晚也香甜,清茶淡饭饱三餐。知足赛过长生乐,不是神仙胜神仙。

知足常乐,又是一门哲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不如人千千万,人不如我万万千。

知足常乐,更是一门艺术: 感恩现在,放眼未来。以知足之心看待现在,以进取之心创造未来。

二、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诗】:人生原无病,不少因自作。想想病疾苦,无病即是福。

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即是福。

想想世乱苦,平安即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

本是长寿人,自使命短促。奉劝世间人,知足便常乐。

世事无常,几千年前古人就明白了这一点,并提倡世人知足常乐。老子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并且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旨在教人“知足”。按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说法,那么反言之则“福

4/9/201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莫大于知足”。所以,老子便用肯定的语气说“知足者富”,并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是中国人做人的一种境界。知足心境才能平和,虽粗茶淡饭也能享天伦之乐,这种境界是整日泡在荣华富贵之中而又永远没有满足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并不只是老子一人这样认为,庄子也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他是说,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这句话多么形象,并且一语惊醒梦中人!值得现代忙忙碌碌,为争名夺利拼个你死我活的人深刻反思。

人生几十年转瞬既逝,一切皆如浮萍一朵,来去空空,竭尽一生,尔虞我诈,最终还是空手来,空手去,何必呢?知足常乐吧!

富可敌国,风光无限,还想更富,还想更风光,甚至想君临天下,傲视群雄。天伦之乐,认为理所当然;朋友之谊,毫不珍惜更加以利用;身心健康,不屑一顾。恐怕即便临死之时,惦记的也不是家人朋友,而是千里豪宅,张张钞票。试问:这样一个人,这样不满足,能不累吗?知足常乐啊!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如果胡先生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恐怕他早已痛苦不堪了,还使得家人都对生活持消极态度。那精神的痛苦岂不是比生活的艰辛更甚几百倍!那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有网友曾说:知足常乐吗? 钱不在多,够花就行!别人吃肉,我喝汤也行!我不富有,但是我自由,想躺着就躺着,想睡着就睡着!这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是那么几十年,匆匆忙忙。悲观也过了,乐观也过了,何必折磨自己,知足常乐,开开心心,足矣!

记得《士兵突击》里吴哲常说的一句话:“平常心,平常心”。我想这里面的意思也不过是知足罢了,古语里也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的意思也可以和知足常乐扯上关系吧。无论是古语也好还是电视剧也罢,无非都在奉劝让世人少一丝贪欲,多一份些知足,自然也多一份快乐。

前几日在电话里和一个朋友聊天,谈起了过往一段时间的感受。他怨声载道,社团内部勾心斗角,学业繁忙时间太少,连生活费也不够用了,话语中不免流露出几分哀怨。于是我便说道,朋友你已经够好了,比起那些走街串巷的残疾乞讨者和学费也付不起的人,你也该知足了!朋友听了许久无语„„

既然世事不能如你所愿,那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知足常乐吧。生活瞬间灿烂,为你精彩!

三、不知足者不常乐

【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足够,4/9/2013 2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产少根基。

买得田园千万顷,因无官职被人欺。三品四品还嫌小,一品二品还觉低。一日当朝为宰相,又想帝王做一回。

做得君王犹不足,还把长生不老期。欲壑未满梦未醒,一棺长盖抱憾归。

知足常乐,人们把这句话几乎都挂在嘴边上,但是,真的能知足吗?其实,能知足者谓之明智者也,就现代而言,能知足者。实在少之又少的呀,德高则通达,意随境走也。然而,见利忘义者随处可见,这乃是社会的悲哀!不知足让他们尝到了无数苦果。

每当黄昏时分,一对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看到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俩都会开心地大笑,他们感到天地间没有比这个更加美好了;而也正在这个黄昏,另一对腰缠万贯的富翁夫妻仅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饮毒自杀。其实,仅他们留下的不动产折合成钱,也足够他们自己吃上几辈子„„

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例子啊,而世间的许多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穷尽一生?口袋里有了一块钱,还想着要两块钱;有了两块钱却想要十块钱、百块钱;最终连拥有千千万都不能满足。生前何必多要,死后还不是两手空空?与人生的快乐、健康、平安、和睦相比,功名财富实在是太易失去的东西。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留下了多少成功者志得意满的笑声,但如今还不是荒坟青草长、黄土埋枯骨?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不一定使人快乐;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金钱符号,不一定代表着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惟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世人应该学学诗仙李白的豪放,珍惜现在,放眼未来。

四、另一种“不知足”

不知足者不常乐,但是“知足”并不等于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人总是要有进取心的,对待学业永无“知足”可言;对待物质追求,则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足”,实际上讲的是心理健康。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自制能力。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诱惑亦不为所动,以保持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

第二,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对各种外界影响,不想入非非,不过度思虑,以保持人体的形与神统一。

第三,常使内心处于平衡的满足状态。当我们得不到所向往的东西时,必须爱我们现有的一切。快乐是由知足的心情之中产生的。达成愿望的路需要付出坚忍与耐性,用健康乐观的心情一步一步的去走,抱怨与悲观只能使我们消沉颓废,以致可以到手的东西也会错过,连既有的东西也会丧失。

对待学业必须得不知足。

4/9/2013 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韩干画马的故事。韩干是唐代画家,尤以画马最为著名,和曹霸齐名。他原来在长安一家酒店当伙计,酒店紧靠大道,酒店门口,拴满饮酒客人的坐骑。他抓紧干活的空隙,用一根竹枝代笔,在泥地上练习基本功,勾勒马的骨架,外形,描摹马的各种情态。天天练,月月练,天长日久,他在地上能画出一匹匹体形优美,神态各异的马匹来,人们交口称赞。著名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发现了韩干的画马才华,尤其被他那种勤奋苦练基本功的精神所感动,特拿出两万文钱资助韩干购置画具。后来成名。

试问,如果韩干满足于当酒店伙计,满足于那几文小钱,他能名垂千史吗?也许他就在那个小店里当一辈子小伙计了„„

再来说说中国射击名将王义夫。他是中国射击队的老将,已经44岁了,还在射击场上拼搏不止。他一共参加了六次奥运会,取得了两金两银一铜的佳绩,雅典奥运会夺金牌仍无退役的打算。这种拼搏精神一直被众人称道不已。

试问,如果王义夫满足于一点点小成绩,数年之后他的光环一定很快被雄起的后辈小将埋没了,他怎么能被人们铭记?

又试问,梵高画了《夜晚的咖啡馆》、《星夜》,还要画《向日葵》?贝多芬创作了《英雄》、《命运交响曲》,还要创作《月光》?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还要写《威尼斯商人》?

只有学业上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社会才会进步,个人才会得到发展。用“不知足”的心态去学习,去工作,去创业,去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创造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和谐社会,为祖国繁荣富强,为家庭富裕安乐而共同奋斗!

四、怎么做才能常乐

那么,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到常乐呢?

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对生活知足的心境。感谢上帝赐给我三餐;感谢家人给我温暖;感谢朋友给我关怀;感谢陌生人的笑容;感谢自己知道感恩。这会让自己拥有一颗幸福、自信的心,让自己觉得上帝眷顾自己,进而知足,并且常乐。

其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们感谢上帝给了我们一次磨练的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再次,以知足之心看待现在,以进取之心放眼未来。要常乐,还是得奋斗。不然没有物质基础的快乐是不会持久的,是空虚的。人生是由创造和享受两部分构成的,缺了哪一部分都是悲哀的。

还有,要凭良心做事。如果你是领导就要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如果你是老板就要知道哪些钱该挣,哪些钱不能挣;如果你是医生,就要知道哪些药该开,哪些药不该开;如果你是演员就要知道哪些戏该演,哪些戏不该演;无论你是职员、教员、公务员还是其他什么身份,都要知道怎么工作、怎么生话。凭良心做事,生活会变得轻松。

最后,以进取之心耕耘,以平常之心收获。人的发达是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的,既要奋斗又要机遇,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我们应该多多注重过程,将结果看淡。

4/9/2013

中国文化概论——老子哲学

总之,有多少人在感叹时代对他的不公啊,想知足,却难知足。这使我不得不发一声感叹,何苦呢?何必呢?只要不奢求太多,知足也不难做到啊!当然,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不赞同消极的态度,应鼓励积极进取参与竞争。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有竞争才能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但当竞争者在竞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而令人烦恼时,千万不能糊涂和失去理智,更不做出不明智的蠢事,而是要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这样才会使自己失落的心灵找到新的平衡,使你尽快调整心情,冷静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使你放开包袱,重拾信心,开心快乐地从头再来,以利再战!希望人们能够真正的理解一下“知足”二字,如能读懂这两个字,那他的生活一定是幸福而阳光的。祝愿人们早日的走出累的生活状态,让愉悦的心情环绕在你的身旁。知足、进取者常乐也。

哲学中国人民大学 篇2

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可以说它是一个核心的地位,有人将这两个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认为生命是生的全部内涵,并将其与中国哲学进行融合;也有人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论证,就笔者而言,两种观点都值得认同,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部分。中国哲学有关于生的独到见解,到现在还非常适用。

一、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

儒和道是我国的主要哲学派别,而哲学的实质其实就是解释人生意义的存在意义所在,而相似的,两者在回答该问题时,基础都是“生”这一含义。它不仅仅是基础,还是主线,无论是哪种哲学派别都在试图去解释证明它,并通过它来解释哲学的本质内核。而在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是其描述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天指的便是事物存在于世间的规律与方式,而其落脚点其实还是生。而和其相似的,道家中也有类似于“天”的概念,那就是“道”。而我国古代,很多道家代表人物的描述中也能看出,其实道也是生的规律和功能。总而言之,“生”在道和儒这两大我国原生学派中都占有根本且重要的地位。

相似的,也有一些外来的哲学进入我国后产生了一些有我国特色的变化,例如佛教哲学。而佛教的最高层次是不生不灭,可以说,在佛教中“生”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可以说,我国哲学的基本内核是“生”,而对其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其意义和概念。

二、生的基本含义

目前,科学技术进步也很大程度解释了生的意义,科学的解释中,最基本的生应该是宇宙生成论,在哲学中,这方面的描述也有很多。而和西方的哲学相比,我国的哲学更多的是生成论的,而不是构成论的,因此在诉求本源的方面更加深入。生其实就是创造、成长。在中国哲学中,生命创造的环境是自然界,而其是一个整体,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两者的概念相互包容,因此两者在进行哲学思考时也要结合着看待。而人和自然也不能单独的来思考,人是生命体同时也能够创造生命体,同时还能够改变自然环境。我国哲学从最初阶段的思考中,就将自然界赋予了生命的概念,其也是循环往复不会消失的,人是大环境中的一员,但同时,由于其智慧的产生,它和其他生命体也有了区别。《周易》在我国哲学中意义非凡,而其描述的本源价值可以总结为是一种整体论。而笔者在对《周易》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时,发现“易”其实就是一种变化,阴阳交替进而万物产生,因此生其实是易的根本目的。

而在这其中,万物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代指,意指生命,这在中国哲学中很是常见,这个概念是广义的,宽泛的,并不仅仅指的是活物,也指的是和生命有着很大联系的事物。而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是否是生命体这一概念被区分的很开,同样的,人和其他生命体也进行了区别,这一点和中国古代哲学相差很多,而和“一切平等”的一概而论的理论相比,也有所区别,我国哲学将生命作为自然界的基础和存在形式,而和它有着直接联系的非生命物却不能排除去思考,它和生命息息相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便是生在中国的基本含义。

三、生命创造的价值含义

自然界和生命息息相关,甚至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价值之源。而在我国的基本价值中,价值的来源一般都是人类本身,类似的概念还有关于真理,有人认为这种概念也是人所独有。但是和中国哲学相比,这样的想法就太过于狭隘了,没有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万物发展都离不开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在这个领域中讨论价值的来源和意义并不能单单着眼于人类,更要着眼于自然界的总体。而价值的含义其实也是广泛的,并不局限于现在我们所说的金钱、利益,而更多的指代的是其意义所在。而要解释该说法要从生成论来展开,生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不仅是出生也可能是产生,不仅是创造,也可能是增长,这样广义上看,生命创造实质就是一个价值的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是由生导致的生命价值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因果关系中不存在刻意的关系,更多是自发而成的,相应的,提高就会导致进化,甚至在道德方面,也会产生类似与价值一样的提高。

四、生命存在的内在价值

笔者认为,存在着的事物实质上都有价值,甚至已经逝去的事物也会在现在产生价值。这一个看法实际是在对中国哲学进行研究探索所中产生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那是因为它们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因此孔子会去称赞马的品德,会去给狗下葬,不会去伤害飞鸟,那是一种对他们价值的尊敬。和其相似的还有孟子,他认为人不应该欺辱猛虎,并认同树木也有自身的美,也有其生命的价值,值得尊重。而那以后的哲学家对生命内在价值的描述更加详细具体,具体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广义上讲,人和动物是类似的,想着有互通的方面,二者的价值其实是相同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生命形式,而人类研究人,便觉得人心比动物的思想复杂,但也能够被了解罢了。而要做详细区分的话,人和动物之间很大的区别,甚至不同的动物的生命价值也有区别。在进行深入思考时,不能够简单的一概而论,这个角度想说的是就价值的高低而言,动物并不如人类的生命价值高,而物品本身的价值在三者之中是最低的。

五、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方式是怎样的?怎样评价人的意义和位置?这其实是这类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所在。自然即是生命体,又是生命的创造环境,在目前的情况下已经和谐的运行了很长时间,这其中,人是很渺小的组成成分,但同时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很大,而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直接影响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否。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如何看待和解决这类问题其实在我国哲学中也有所涉及。

一方面,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其生存其实都依赖于后者的和谐有序,同时,人类也不能够且没有能力去控制自然界,因此,不能够去肆意破坏自然,科技的发展也不能够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中国哲学将天和地比喻为父母,也就是说充分认识到了自然的重要意义,是自然孕育出了人类,并赋予了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而人类其实也代表着一部分的自然精神,以及自然特性,二者之间并不是十分简单的因果关系。而同时,它也提到人们对自己和自然的关系现状并不自知,总是想向外探索,却不知那是人类生存的必须环境,这也说明了人类没有将自己与自然界结合去思考,而《周易》中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应该去控制,而非损害。而之后的孔孟之道则对其进行反思,明白了人不能够控制自然,而应该去顺应自然。

另一方面,人和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上,还是需要二者结合着去思考,两者都是主体,这在中国哲学界是一个基础理论,逻辑思考其实不是中国哲学所看重的,而人本才是。因此,生命各个阶段的不同情感诉求和出现的问题是重点研究对象,而在生的领域中,用爱去影响自然,创造生命是我国哲学所看重的。

结语:

中国的哲学大部分是主灵的,因此,更在乎仁字,在面对事物时,尊重的态度,平等地看待一些事物才能达到灵魂上的提升和进步。而在自然方面更是如此,不随意损害,努力去保护,才能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中国哲学关于生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严春友.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与现代发展之路——兼谈思想的创生能力与现代合法性之关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12.

[2]余治平.哲学的中国方式:追寻、反思与心态分析——中国哲学及其学科范式创新的生成性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03:1-7.

哲学中国人民大学 篇3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36-01

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视为发展着思想,与实际紧密联系,对中国实际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以及改造,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使马克思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能够被中国人民认可并接受;其次,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中国社会现状,包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现状,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做到从实际出发,用实际来丰富理论,用理论创造性去指导实践,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动态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依据,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

(一)基本论题。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建设中国当代哲学,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论题:首先是思想源流,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在哪,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被引入中国以后实现了怎样的发展;其次是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世界人民对工业社会探索与体验的总结,进入中国以后迅速得到发展,代表着几代中国人的思想结晶;第三是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广为流传,对各个国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其是基于事实和经验的理论思想,中国人民在应用这些理论思想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曲折,是在实践经验中积累起来的;最后是内在规律,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内在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一致,一方面体现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规律[2]。

(二)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依据;其次,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同时涵盖了这两点,建设中国当代哲学时,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根源、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以及内在规律作为依据和方向,这样,中国当代哲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才能既不脱离根源,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三、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方法

(一)思想依据。

从建设思想上来说,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思想作为根本依据,就是说当代中国哲学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思想,否则就偏离了正常轨道,无法对中国社会实践进行正确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这一过程中可以吸取国内外优秀思想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内容,同时也丰富当代中国哲学内容,一方面保证实事求的根源思想不被同化,另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保证思想活力,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

(二)经验依据。

建设中国当代哲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建设哲学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因此没有任何一门哲学能够脱离实际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总之就是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要对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形势相当符,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3]。

(三)保持科学精神与创新态度。

改革开放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体现,这一创举为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也是一种重要启发。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任务,世界大环境以及中国社会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当代中国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一方面要保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与时代接轨,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哲学,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指导。

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前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也不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联系,提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10)03:168-169+171.

[2]史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哲学建设的启示[J].当代社会与经济,2008,13(10)03:76-80.

[3]张金凤.中国哲学建设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3)03:113-116+124.

哲学中国人民大学 篇4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儒家哲学为主要代表的。儒家讲内圣外王, 内圣是仁义道德、心性修养, 外王就是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讲德治、仁政、王道, 因此可以说是追求善的政治哲学。

儒学也是产生于社会与政治的需要。春秋战国时代, 礼崩乐坏, 社会陷于混乱, 各诸侯纷争, 以强凌弱, 以众暴寡, 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这时有许多有识之士奋起, 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 目的在于消除战乱, 恢复社会正常秩序, 同时探讨战乱的深层原因, 设计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儒学创立者孔子及其弟子特别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提出自己的政见, 周游列国, 目的在于说服诸侯王施行仁政, 拯救苦难的人民, 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政治哲学。

孔子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人格就是古代圣王。例如, 尧,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舜, “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 尧、舜都是古代圣王, 伟大的政治家。这正是孔子极力推崇的对象, 是他的理想人格的偶像。

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 过去都把它们只看作伦理的范畴, 实际上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仁, 孔子及其学生都有一些论述。子贡问: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 能“立人”、“达人”的人, 自然不是普通百姓, 应该是有一定权力的政界人物。如果说这里还有疑义的话, 那么, 我们可以从《论语》的另一段话中得到明确的论述, 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诸侯统治的国称为“邦”, 卿大夫统治的封地称为“家”。这里讲的就是统治“邦”、“家”的主宰者, 就是诸侯、卿大夫。上述“使民”更明确了他们统治者的地位。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就是不要对百姓滥施淫威。

关于义, 孔子讲到“君臣之义”, 讲“君子喻于义”, “其使民也义”, 就是说掌握权力的君子要知道义, “使民”也要符合义, 总之,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 当官的实际内容就是行义。行义, 包括对上级的忠诚, 与同僚的和谐, 也包括合理地“使民”。礼, 主要是等级制度。“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 , 臣“事君尽礼”(同上) , “上好礼, 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礼是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仪式, 特别是处理君臣关系以及君臣与民的关系。这些关系主要也是政治关系, 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智, 就是知人, 知人是为了善任。任贤使能, 这是政治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樊迟问知, 孔子说: “知人。”樊迟不明白, 孔子又作解释: “学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还不明白, 又去问同学, 子夏说: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 选于众, 举皋陶, 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 举伊尹, 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拿直的木板放在弯的木板上面, 能使弯的木板变直。提拔正直的人去管理百官, 百官中有些邪念歪风的人也会变成正直的人。

信, 守信用, 主要是对人民守信用, 取信于民。作为国君, 要取信于民。当子贡问政时,孔子说: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孔子又说: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对于士人来说, 首先要取得上级的信任, 才能当官任职, “信则人任焉” (《论语·阳货》)。对于人民, 也要在取得信任以后, 才能役使他们, 否则, 人民就会以为是虐待他们:“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未信, 则以为厉己也。”(《论语·子张》)

说天讲命, 论道议德, 圣贤、礼乐、忠孝、刑政、教化、学思, 几乎讨论一切问题, 孔子及其弟子都围绕着政治这个中心。可以说, 春秋末期, 孔子和弟子们所创立的儒学, 就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学说, 就是关切社会的政治哲学。

子夏说: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孔子说: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把《诗》三百篇都背诵了, 委任他官职, 他处理不好政务; 派他当外交使节, 又不能独立应对; 背的诗虽然多, 又有什么用呢?

中国大学专业排行:哲学 篇5

0101 哲学

10001      北京大学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10246      复旦大学

10558      中山大学

10284      南京大学

10486      武汉大学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10055      南开大学

10183      吉林大学

10003      清华大学

10212      黑龙江大学

10335      浙江大学

10108      山西大学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10286      东南大学

10422      山东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10270      上海师范大学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10247      同济大学

10285      苏州大学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10140      辽宁大学

10530      湘潭大学

10533      中南大学

10635      西南大学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10075      河北大学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512      湖北大学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0280      上海大学

10459      郑州大学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10730      兰州大学

10022      北京林业大学

10126      内蒙古大学

10298      南京林业大学

10320      江苏师范大学

10346      杭州师范大学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10681      云南师范大学

10697      西北大学

10023      北京协和医学院

10109      太原科技大学

10166      沈阳师范大学

10356      中国计量学院

10650      四川外语学院

11482      浙江财经学院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篇6

11071107

冯剑波

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盛世,出现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荣。三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九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

一、孔孟儒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我理解的知识分子积极入仕儒家思想的描写。

儒家主张率真、合礼、推己及人且不问后果的仁爱精神。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时,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韦编三绝,积极去游说,宣传自己就是他们积极入仕治国的体现。他们一生中读圣贤书,闻天下事,谈到国家安危则忧之哀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达济天下”可以说是历朝来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条。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的所有理想,忧国忧民、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这种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的很好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大部分封建集权统治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广大民众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多都形成了温顺善良的性格,不到最后一步绝不造反,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吧。

二、老庄道学

“宁生而曳宁尾涂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知识分子清静无欲,崇尚自然的另一种选择。

在封建时代,积极入仕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每朝可见,有时候性命都难保,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三国魏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挑战。这或许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放浪形骸皆自然,鄙弃礼仪道德做性情中人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世有很大的影响的作用。不管是从开始领悟自然即能逍遥,在无边虚无中体会有限存在,还是时代让他们感觉理想和现实差异很大,变的不愿留骨而光,但这种无拘无束融入自然的生活能够让人回归原始那份本性,回归豁达的率真。

这种与积极入仕对立的老庄思想无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另一条出路。进则儒,退则道;顺则孔孟,逆则老庄;进而得天下,退可居田园。这两种思想构成了知识分子主要的精神境界。

感悟:

浅析中国哲学 篇7

一、和谐的社会目标与“和同”的哲学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今日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而倡导和追求和谐, 正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特征, 它是伴随中国哲学萌芽而一并出现于中华国土的。据文献记载, 早在尧舜时代, 当时的史官称颂尧之功德, 便是以天子使亲族和睦、百官平和、彰明礼仪、天下邦国和合、万民顺德向善而同心于上, 从而风俗太和的天下和谐太平的景象来表达的。可见尧之为圣, 其中心贯穿的就是和谐的观念。

和谐在哲学上意味着在承认差别基础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从概念的形式说, 它很早便被概括为“和合”的概念。“和合”立足于社会关系的协调, 从它开始就是与国家和睦和民生的协调联系在一起。在尧之后, 舜在任用商的祖先契做司徒的时候, 便告诫他要“敬敷五教”, 对待百姓万民应当宽容厚道。所谓五教, 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即当以孝为中心的和谐观作指导去协调家庭和人际关系。多样性的统一不仅在社会人伦的和谐, 而且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的生生流转之中。史伯在继续阐发中, 提出了“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而不同的创新性思想, 认为只有“和”即不同性质之物的相互作用才能合力生成新的事物。从物化的层面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哲学重视和谐的精神。

在民族心理的层面上, 和谐的思想是一种在对立互动中走向圆满的境界。中国哲学的理想是,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放眼宇宙, 天地运行周而复始, 万物生生不息, 这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圆满周流的运动, 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天地间普遍存在的循环运动现象, 引申到人类社会, 便有了中华文明对圆满和谐图景的追求, 以至于“花好月圆”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祝愿和期待。推而广之, 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等等, 也都表现为圆满合一的图景。

“和而不同”的哲学在经济基础的层面, 就是自孔子正式奠定的“均平”的主张。孔子当年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治国指导思想, 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论语·季氏》) 。一句话, 就是安定和谐。在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时代, 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在低水平上循环和维持的, 根本的问题不在物质财富的增多, 而在于分配过程中的贫富不均。贫富不均的后果是很容易估计到的:贫富不均导致人心不安, 人心不安必然走向社会动荡, 如此的推导是具有说服力的。今天的社会是由市场经济主宰的, 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但是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传统说明, 社会国家必须将竞争的残酷性限制在一定限度内, 不使其因张力破裂而导致社会的动乱。

孙中山当年便要求将物种 (自然) 进化与人类进化区别开来, 提出“物种以竞争为原则, 人类以互助为原则”, 而互助原则“已超出物种原则之上矣” (《心里建设》) 的思想, 反对简单地把“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原则搬入人类社会中来。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今天, 竞争与互助双方正好是合两取中的关系, 同样适用“济物之两而明道之一”饿原则。恰当地掌握这个原则和处理好相应的关心, 成为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精神要诀。

二、民族精神的弘扬坚守

总结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重要的是要认清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掌握民族思维的特点和规律。这既是时代发展也是传统文化提升内涵境界的需要, 并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体验中国哲学的内在品质和几千年来一直跳动不息的精神命脉。

人们通常将我们的民族精神表达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一表达是有它的道理的。中国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忧患意思在社会政治层面的鲜明表述。忧患意思承载的是民族的抱负和使命感, 它并不等于消极悲哀, 它表达的是“吉凶与民同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抱负和使命感。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为万世太平”的使命感, 由于受限于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的认同程度往往不能遂其所愿, 但这并不影响思想本身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这些主张最终是否有益于国家民族, 有助于人民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在如此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 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尤其表现了出来。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能够暂时忍受不利的物质条件和待遇, 将个体饿生命融入整个民族和社会国家的命运之中, 为国家为民族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 由此构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三、儒家文化主导的理论本位

优秀文化传统的总结弘扬, 离不开中华思想道德传统的恢复和重建。《尚书》最早以和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精神, 然和谐之得来, 却是由人之德行去保障的。所以不论是九族睦还是万邦和, 前提只有一个, 那就是“克明俊德”。在秦汉以后,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从而万行德为先的理论本位观深入人心, 不可动摇。

儒家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是与它自身的思想构成、历史发展和价值定位分不开的。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 一“仁爱”为宗旨, 故又通称为“仁学”。但这儒学或仁学, 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学术, 而是开放发展的系统。所以, 从孔子本人及其学生开始, 它就出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之中, 其间虽然有起落兴衰, 但由于已融入中华名族的精神血脉, 因而其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和民众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总之, 中国哲学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只有在数千年来我们民族、乃至全人类, 已经创造出来的文明的基础上, 才能建设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全面的了解、科学的分析以及深刻的认识。这样, 我们才能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加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哲学是智慧的学问, 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智慧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生成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血脉。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快速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 传统文化及其哲学形态自然也要向现代哲学转型,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离开传统文化的沃土。

关键词:和谐,发展,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白世凌.中国哲学世界.

[2]程石泉.中国哲学综论.

[3]李玉, 张聪卿.走进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人民大学 篇8

【关键词】大学哲学 哲学名著 阅读 作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97-01

哲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在很远的时代,哲学家也被称之为思想家,说明了哲学和思想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就大学哲学教育来讲,其学习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在教育活动的展开上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哲学名著是哲学发展历史中得出的结晶,汇集了无数人智慧的心血。所以,在哲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哲学名著的阅读,以此深入了解哲学思想。

一、哲学名著阅读对大学哲学教育的作用

(一)哲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思维方式是哲学所注重的一个方面,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一整块钢铁直接锻造而成的,其不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也不得漏掉任何一个部分,如此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完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即表明了哲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由此,通过阅读哲学名著,可以对哲学思想的系统性深入辨析,以此让大学生理解到哲学思想当中的内涵。在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中,其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其对存在的界定和贝克莱对存在的界定具有较大差别,贝克莱对存在的定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客体的定义较为类似。由此不难看出,哲学上对于某些事物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别,若是不多多阅读哲学名著,是无法深入了解其中奥妙的。

(二)透彻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

学习哲学,就必要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若只是浅尝皮毛,则对于学生学习哲学并没有太大帮助。因此,对于大学哲学教师而言,想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就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展开哲学名著的阅读,通过哲学名著对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形成全面认识和了解。比如,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以提出的“概念形式”进行的高度赞扬,称其具有最高的思辨思想。这之中的原因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对概念体系第一次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对哲学内涵作出了分析,使哲学逐渐产生了学科理论的基本形态。恩格斯也曾说过:“一个民族若是想要达到科学的顶峰,就不能脱离理论思维。”这里所提到的理论思维是正确认识时代文明的思想武器。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就需要对这些哲学内涵予以明确,并且通过对相关哲学名著进行阅读,才能让学生逐步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

二、大学哲学教育中哲学名著阅读的实现途径

要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将哲学名著阅读的落到实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哲学教师说来,其本身对哲学充满了热爱与了解,因此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哲学名著,跟随先贤的哲学理念,一起畅游在哲学世界里。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本身并无哲学根据,对于哲学的了解仅限于这两个表面,对其中内里实质认识严重不足。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哲学教育之后,学生就会表现出两极分化,即部分学生喜欢哲学,愿意深入哲学名著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不喜欢哲学,对相关教学活动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基于此,如何对哲学教学进行巧妙创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哲学名著的阅读当中,是哲学教师值得重点关注的。

首先,关于哲学的电影比较多,既有关于哲学家的纪录片,也有对哲学思想进行探讨的电影。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们播放和所要阅读的哲学名著有关的影片,以此激发其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在学生阅读哲学名著时,教师需要和学生形成互动,并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对书中所涉及到哲学思想以及自身对哲学观念的理解,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阅读笔记交换,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阅读哲学名著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比较了解教师对哲学名著的把握,以此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哲学名著。

最后,哲学名著的阅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演变成为漫无目的的读书。所以,在进行哲学名著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阅读目标或是阅读任务,以此推动哲学名著阅读更加深入的推行下去。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可以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为了了解哲学体系结构,可以阅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阅读这些哲学名著对于促进大学哲学教学作用显著。

大学哲学教育至关重要,哲学名著阅读对于促进哲学教育能够提供助推动力。所以,对于大学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认识到阅读哲学名著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方法强化哲学名著阅读,以此不断提升哲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 篇9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哲学中国人民大学 篇10

企业经营哲学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经营层对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哲理性思维,是企业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转化器,是一个群体的思维;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是解诀问题的原则及方法论;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是企业处理种种矛盾的指导原则。是企业各项制度流程和制度的依据。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哲学的外在表现,企业经营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和核心,稻德堂将中、日、西三方的文化进行融合,并结合哲学、文化学、管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进行充分的提炼,以综合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为企业运营与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构建健康、和谐、支持企业持续发展氛围的管理体系。

本管理体系的内容贯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分为人生哲学、经营哲学、领导哲学、工作哲学等方面。从逻辑上说,作为企业人,干好工作才有机会做领导;做好领导才有机会负责企业全局;而办好企业的企业人,才有可能度过一个了无遗憾的人生。

本管理体系主要为成长型的企业提高诚信度、美誉度和抗风险能力服务;能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敬业、承担责任、高效、任劳任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核心的员工价值观;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经营哲学作用

(1)企业经营哲学使企业坚守底线,保障企业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

企业经营哲学首先应该是经营公司的规范和规则,经营企业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求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规则或事项。企业经营哲学融合企业经营判断的标准和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准则和必需遵守的事项为一体,保证员工行为不偏离正常标准,企业经营不偏离正确方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永续经营。

(2)企业经营哲学为公司高目标的实现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

企业经营哲学要让全体员工明确经营企业的目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同时企业经营哲学保证拥有企业实现发展目标而需要的正确思维方式。企业经营哲学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都对员工加以正确地指引,引导员工如何思考和工作,如何达到企业的发展愿景。

(3)企业经营哲学可以塑造受到广泛认可与尊重的企业品格

如同人具备人格一样,企业经营成功也需要优秀的“品格”,企业经营哲学能够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帮助企业走向成功。优秀的企业经营哲学建立在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和普遍的伦理观之上,因此它可以超越国界,在全球性经营中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4)企业经营哲学可以使企业和人承担社会责任

A、使企业员工形成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核心的员工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B、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企业员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建设高素质、高成长型的企业,提高诚信度、美誉度和抗风险能力,塑造良好的企业代表形象。

企业经营哲学神奇力量的经典案例及见证

当今风靡全世界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创建两家世界500强——日本京瓷和KDDI公司,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而且耄耋之年,担当重任,稻盛和夫用其独到的经营哲学拯救面临二次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短短一年之内,应用其独特的企业经营哲学成功帮助日航扭亏为盈,而且是在日本整体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创造了企业经营的奇迹。现在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航空公司,利润为世界航空公司的三分之一,已重新在日本上市。

全世界已有多个国家的企业成功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经营哲学,年利润率每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很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成为受尊重的企业。

上一篇:学校治安防控体系下一篇:思念爱人的爱情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