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

2024-07-10

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通用8篇)

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 篇1

陈婧 016109157

09营销1班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日子越过越好,人们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个人投资理财也越来越普遍,那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市场又是怎么样的呢?我国正在兴起一个崭新的金融市场——个人理财市场。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服务大多停留在概念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阻力,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以及个人理财的功能,决定了它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个人投资,市场分析

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起步晚, 1995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代理收付功能为一体的 “一卡通” , 国内首度出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个人理财产品, 这是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初步形成的开端。反观西方的个人理财市场, 我国晚了数十年。这一特点成为制约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起步晚却发展迅速, 说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 个人财富累积额逐年上涨, 人们的理财需求旺盛, 这些为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 个人理财业务主要由各商业银行开展, 各家银行也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重金打造自主理财品牌。但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放开, 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市场, 并把个人理财业务作为竞争焦点, 在未来一定时间内, 中外银行间将展开激烈的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

近几年,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以及信托都努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但是,由于受到许多传统观念的制约,与国外成熟的个人理财市场相比,我国个人理财市场还比较落后。

目前,国内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专门的理财公司(香港称作资产治理公司)。刚刚起步的国内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个

人理财产品比较单一,且以代理业务为主,收益率也较低;但是网点覆盖较多。外资银行具有强大的经营网络,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治理经验,以及丰富而又成熟的业务种类,使得外资银行在产品及服务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外资银行的营销渠道却处于劣势,开拓国内市场遇到诸多困难。个人理财公司作为独立的理财顾问,由于不隶属于任何基金公司,所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中立的理财服务,所选择的理财产品范围更广。近年来在国内进展迅速,但是相比国内巨大的理财市场,目前优秀的个人理财公司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随着我国居民理财意识的萌发和需求扩张,各类金融机构都在设计推出新型产品,逐渐开拓和占据理财市场。香港和国外的一些资产治理公司也逐渐进入大陆市场,产品品种更多,竞争更加激烈。

一些基本理财产品:

低风险低收益类

对于风险规避类型的投资者而言,选择一些风险较低的投资基金不失为上策,即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率,又能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流动性。我国基金市场上就有许多这种类型的基金产品,这里为大家介绍一款国际市场上的汽车贷款基金:该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为新车抵押贷款等方向,由于有汽车资产抵押,其投资风险较小;但是目标收益率定为18%左右,并能够保证5年固定期12%的投资收益。

可以说是风险很低,却拥有可观、有保障的投资回报率。相对我国基金产品的单一投向而言,此基金的投资方向明确,并有着可观的进展前景。相关研究报告也证明,汽车抵押贷款市场在最近和将来会有很大的进展空间,是值得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风险适中收益可观类

如果希望获得更大的收益率,我们不得不放弃适当的流动性和保障性。这类基金产品通常有一定比例的保本金额,剩余部分根据市场运营情况而确定收益和回报。

比如国际知名保险公司的某开放式基金产品,顾客可以灵活处理自己的资金,变动方便。该基金的特色为在分享经济增长优势的同时,能够保证80%的本金收回;这对一般储蓄者和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规避相应的风险。对于

拥有固定储蓄、苦于没有优良投资渠道的顾客而言,可以通过这种基金来处置闲置资金,并获得可观的收益。

高风险高收益类

在我国理财市场上,高风险高回报类的产品较少,居民一般通过股票和期货等投资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纵观国际理财市场,高风险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也不乏其数,以基金产品为例,针对亚洲新兴国家以及“金砖四国” 等类型的国家基金不乏其数。前两年市场景气之时,这些基金的年收益率能够达到40%左右,一般情况下的回报率也有20%左右。相比较我国市场上的基金产品而言,收益率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所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

我国理财市场理财品种类别较少,投资回报率较低,市场进展才刚刚起步。除了股票、期货和基金等少数投资渠道外,许多投资者苦于无处投资。而股票、期货等方式风险较大,需要很多专业技术,大部分投资者还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背景和时间;基金、银行存款等方式风险较小,收益率也同样很低,满足不了投资者投资增值的需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规模小,供需维持低层次均衡由于起步较晚, 发展不完善, 导致目前理财市场规模小,规模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这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个人理财市场规模已日趋扩大, 据2004 的资料显示, 我国 4 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量年累计为 438.89 万亿元, 比上一年增加 60.94 万亿元, 同比增长16.12%, 中间业务收入为 423.55 亿元,同比增长 35.77%, 但与银行的其他业务, 如房贷、车贷的庞大规模相比, 仍处于规模劣势。因此, 市场本身规模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银行服务不到位

首先, 服务缺乏专业性。高收入的年轻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服务普遍持接受态度, 而对于国内的同类服务却无法认同。其次, 服务缺乏差异性, 没有个性化。以工行为例,目前工行推出 3P 服务: preferential(优惠)、professional(专业)、private(私密), 却唯独没有 personal(个性化)。这就是目前商业银行在服务层面存在的通病。而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

区, 银行实行差异化服务已成为通例。

(三)理财产品缺乏新意, 同质化现象突出

缺乏独特价值内涵和理财服务同质化是困扰银行理财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 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目前我国内地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只有几十种, 与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的 2 万多种个人理财产品相比, 差距甚大。据了解, 现阶段中资银行个人理财工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银行本身的业务品种, 包括存贷款、外汇宝、个人理财等等;二是银行代销的其它金融产品, 包括保险、国债、开放式基金等;三是通过 “银证通”、“银证转账” 等渠道, 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及股市账户的流通。理财产品方面的创新有待加强。

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外部投资环境, 做大市场规模

(二)进一步放宽管制, 引入中外银行竞争机制

(三)努力提供高水平服务

(四)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丰富理财内容

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 篇2

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投资渠道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内银行储蓄利率不断降低,人们期望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专业、更切合人们需要、更高回报的产品和服务。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WTO的要求,竞争的加剧,这都使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推出金融理财产品,而同时市场的发展也为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这一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个人理财市场的需求分析

个人理财服务的需求主体是居民个人或家庭;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其需求愿望产生及得以实现,是个人理财服务市场需求分析的出发点。我国个人理财服务可以从以下因素中发现其需求潜力。

(1)居民财富增长,支出方式多元化[1]。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居民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平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个人金融资产在全国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60%多。随着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迅速增长及居民消费能力的差异所带来的消费层次的多元化,形成不同的个人理财需求,从客观上产生了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2)居民金融消费意识增强且方式多样化[2]。首先表现在收入水平上,由于收入增加和差距扩大,人们在消费取向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讲究理性和安全,选择的金融消费极度单一;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则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商品日趋关注,开始尝试运用信用卡、消费信贷等现代金融工具;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讲究精致的消费品位和生活享受,使用个人支票、网上银行已成为他们的时尚。其次是年龄因素导致的需求分化也非常明显。人在求学成长期、子女成长期、退休老年期都有不同的理财规划。再次是动机不同人们金融消费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以银行客户为例,求利型的客户常希望能从中获得收益,以增强私家的“财政实力”;求稳型的客户则要求银行手续保密,安全设施好;求便型的客户则对银行能否提供个人信贷和便捷的结算产品期望值很高。当金融需求日益分化的同时,“买方市场”形成了。

(3)居民投资需求扩大。截止2004年底,我国证券投资者开户数达到了新的水平,其中绝大多数散户急需理财顾问提供专业服务。

(4)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差异化,客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5)金融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一是个人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肯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二是金融法规逐步健全,对个人金融资产有明确的保护措施;三是外汇管理政策逐步放松,对个人持有外币资产也在逐步放开,尤其B股市场的建立,境外居民可以买卖中国股票,相应的使个人理财需求空间扩大,也为个人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

2 个人理财市场的供给分析

个人理财服务的供给主体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当主体利益驱动和能力形成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其有效供给得以产生和实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水平可从以下方面来体现:

(1)经营制度和机制的完善,使商业银行固有的优越性得到发挥。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在金融投资、理财等方面具有其他企业和个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

(2)新技术的发展使个人理财服务成为可能。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象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家居银行、网络银行等高科技手段使个人理财业务成本大幅度降低,为个人理财服务提供了物质条件。

(3)理财专业队伍的形成。商业银行目前都在致力于培养建立自己的理财专业人员队伍。

(4)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策略和经营方式。随着银行对客户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对客户信息的管理与客户服务渠道的建设。而客户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收集客户信息、管理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信息和改进产品服务的一系列工作,国内银行的传统服务手段是无法满足这一系列工作的要求的,因此促使它们对现有客户渠道进行改造和重建。另外国内银行的营销理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在金融市场不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营销重点是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荐给客户,营销手段主要是宣传和促销;但在金融市场充分甚至过度竞争的条件下,客户需求成为银行营销的核心,银行的营销转化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合适的服务提供给合适的客户,确保银行盈利又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个人理财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完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突破口[3]。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不仅可以促使银行向证券、保险领域扩展,通过代售保险单、开发银证转账等手段,强化与保险、证券领域扩展,拓宽服务领域,竞争同业存款;还可以介入个人财务咨询、个人投资顾问、委托服务、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有助于银行资产、业务、收益及客户结构的优化[4]。

3 利用聚类分析模型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本节根据聚类分析理论[5],运用评价市场发展潜力的聚类分析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潜力进行定量分析。以进一步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量的依据。

3.1 影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潜力的因素

影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潜力的因素众多,有定量因素,也有定性因素。评价市场潜力应遵循有效性、实用性、可比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衡量市场潜力主要应研究市场需求[5]。因此影响理财业务市场空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户均家庭资产总值(εi):

一般而言,εi越大,办理理财业务的可能性越大。

(2)户均储蓄存款额(γi):

储蓄存款额意味着客户有多少流动资金办理理财业务,ri越大,市场潜力越大。

(3)财产在15万~30万元之间的家庭占总户数的比重(θi)。

财产在15万~30万元之间的家庭占总户数的比重越高,理财业务市场潜力越大。

(4)金融资产在家庭财产中的比重(μi):

金融资产意味着客户对银行产品的认知程度,首先拥有金融资产,其次才能办理理财业务。金融资产比重越高,办理理财业务的可能性越大。

(5)户均房产额在家庭财产中的比重(νi):

房产额属于不动产,不动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大,办理理财业务能够动用的资金相对会减少,因此房产额比重越大,办理理财业务的比重越小。

(6)对风险的态度(ωi):

根据对风险的态度,可以将投资者分为3类: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和风险规避者,在相同条件下,风险偏好者投入的风险投资资金最大,风险中立者次之,风险规避者最小。风险态度的形成与投资者的经济状况、家庭、性格、受教育程度都有关系,风险态度整体偏向爱好的地区,理财市场发展潜力越大。显然,这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可以运用德尔菲法,对不同的风险偏好进行排序,根据位次赋予不同值。

为了便于评价,根据实际需要,将发展潜力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潜力大、潜力一般、潜力较小,并通过德尔菲法调查确定每个指标关于各个类型的取值范围及其权重,最后所得格式如表1。

3.2 市场发展潜力评价模型

设i地区关于j指标的测算树值为xij,j=1,2,3,4,5,对i地区的综合评价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按照综合评价所要划分的类型,将各个指标的取值范围进行相应的划分。

第二步:构造j指标关于k类型的隶属函数fjk(·),如j=2时,第二个指标证券程度关于1,2,3种不同类型的隶属函数为f21(·),f22(·),f23(·),如图1所示。

图1为j=2时,第一个指标潜力程度关于1,2,3种不同类型的隶属函数。

当j=1,2,3,4,5时,类似地可以得到j指标关于k类型的隶属函数fjk(·),k=1,2,3。设j指标的3个阀值分别为α11,α12,α13,(α12=(α11+α13)/2),则对于j指标的一个具体数值x,可以由公式计算出其属于k类型的隶属度fjk(x),j=1,2,3,4,5,k=1,2,3,公式如下:

第三步计算i地区关于k类型的综合评价值:

其中:fjk(x)ij为i地区在指标j下属于k类型的隶属度;ρj为j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

3.3 居民家庭财产状况

居民家庭财产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理财业务的市场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于2006年5月~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采取多相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大、中、小城市3 997户居民家庭作为有效样本户,由专职调查员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城市调查总队以该调查结果为基础,撰写调查报告,对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探讨其资产的构成状况和财产合理化程度。经过上述调查,有关数据见表2。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将理财业务市场发展潜力分为潜力大、潜力一般、潜力较小3个不同类型,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出每个指标关于各个类型的取值范围和权重,最后得表3。

根据上表运用聚类模型对理财业务市场潜力进行分析,计算如下:

为进一步推断国内理财产品市场的潜力,我们可以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通过计算市场需求来估计总市场潜量[6]。即:

式中:Q=总市场潜量;

n=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特定产品(市场)的购买者数量;

q=一个购买者平均购买数量;

p=每一平均单位的价格。

具体到金融理财产品,因为一般用利率表示金融产品的价格,而业务量即购买者需求的金额即是市场潜量。则上述公式可表示为:

假设国内客户以城乡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储蓄存款的60%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至2004年底,全国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约12万亿元,则理财的市场潜量为:

Q=12*60%=7.2万亿元

理财产品的市场潜量为7.2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上述国内理财产品市场潜力的评估,认为国内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的理财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罗红霞:《浅议实现个人理财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J];《贵州社会科学》2002(3):17-20。

[2]张剑宇:《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策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4(9):22-24。

[3]刘笑萍:《理财产品的营销战略》[N];《金融时报》2005(1):5-8。

[4]罗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战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175-179。

[5]杨军、姚天祥、徐广印:《区域证券市场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1):84-88。

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 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

个人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在证券投资活动中是否能保持健康、理性的心态,决定了投资行为的成败,同时也关系到证券市场是否能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分析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的行为,不仅是研究证券市场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前提。

一、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

(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状况。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国仅用了十余年,这种飞跃式发展速度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没有培养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成熟的、理智的、完善的投资者群体。证券市场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在市场投资风险面前表现出了很强的脆弱性和滞后的反应能力。

(二)我国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表现。1、交易频繁。我国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年换手率是美国的10倍,日本的20倍,流动性居全球证券市场之首,而且这种过高的换手率并没有下降的趋势。证券市场换手率过高,缩短了投资者持股时间,也直接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2、风险分散化程度低。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的股份低,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另一显著特点。据统计,美国个人投资者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这就能极大的增强个人投资者的风险分散能力;而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仅为2.09家公司,因此其风险分散能力必然受到影响。3、个人投资理念不成熟。我国证券市场存在高投机性、高换手率、市场和个人投资者频繁波动的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而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会表现出过分自信,这就容易导致浮躁心态的产生,行为和效益容易出现极大偏差。可以说,我国证券市场的主流基本是追逐热点、短线炒作的投机方式。4、对政府依赖性过高。我国证券市场受政策市场影响较为明显,证券市场发生波动多数与政府行为有直接关系。好的政策会加剧个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而负面政策则会加剧个人投资者的恐惧心理,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已经发生异化,而投资策略更多的表现出了“政策套利”的特征。

二、对我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提出的建议

(一)个人投资者。1、提高自身的投资能力。个人投资者应客观认识自身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将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劣势,减少在投资过程中的损失。投资者应加强对证券投资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行为学,在实践过程中适当纠正自身的不理性行为,培养健康、良好的投资行为;客观认识证券市场投资行为的收益,摒弃一夜暴富的心态,缓解自身在投资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减少心理认知偏差。2、提升自身应对政策变化的能力。个人投资者要提升自身的投资水平,就需要学习对政策内容的理解,准确预测、把握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信息呈现出来海量的特点,无论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还是信息传输速度、信息的真实性都给个人投资者的信息判断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投资者要准确理解新出台政策和信息的意图,可充分利用政策的滞后性,以提升自身投资收益率。政策出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既定程序,投资者应抓住时机,广泛搜集政策或信息所处的市场背景,分析发布者的意图,立足管理层面进行换位思考,就可准确预测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从而为自身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赢取先机。3、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投资者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时刻维护自身的投资权益,确保不受侵犯。对于蓄意侵犯投资者个人利益的机构、分析师、上市公司,要勇于向有关部门举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政府方面。1、减少对证券市场的干预力度。证券市场应以市场自身调节能力为主,建立自适应机制。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出现非理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策的影响,纵观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多次巨大振荡都是政府干预行为导致。虽然个人投资在实际活动中会存在过度自信、过度恐惧或羊群效应等,导致其群体行为发生较大偏差,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向理性方向逐渐复归;而政府的过多干预则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这是应当避免的。2、合理利用政府信用。证券市场要逐渐淡化政府的作用,建立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证券市场的优胜劣汰。一直以来,政府的隐形担保功能成为劣股驱逐良股非正常现象的帮凶,这不仅违背了市场发展规律,还造成了政府信用的滥用,导致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浓厚,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方面。社会相关的组织机构应联合起来,加强证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首先,证券市场专业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证券、财务、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和培养力度,使投资者了解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和危害,帮助投资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投资理念;其次,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这是开展投资者教育的前提,也是开展投资者教育的保证。证券市场缺乏规范性的很大原因是缺乏一定的保护机制,尤其是事前预防保护机制的缺失,严重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最后,研发新的金融证券产品。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政府和法律的保护,但更多的是需要自身的成长,只有不断研发新的金融证券产品,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机会,扩大市场参与范围,才能为投资者构建自由、平等、广泛的证券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李若洋.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4.

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 篇4

摘 要:个人理财业务是各商业银行极力争夺的市场。各商业银行不断推出理财品牌,并在品牌建立、产品设计、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文中分析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品牌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概况

自从2005年11月1日施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至今,各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理财产品,大部分都实现了预期收益。根据《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研究报告》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2007年各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理财产品合计销售总额达8190亿元人民币。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头三个季度理财产品新增规模就突破了2万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一个新的“速度神话”。

如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步入了品牌化、标准化、个性化、系统化服务的新阶段。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理财中心、理财室和理财窗口,建立和完善服务网络;通过严格选择和强化培训,建立优秀的客户经理队伍;通过信息整合和软件系统开发,提供较强的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产品、渠道、流程的创新和整合,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从而逐步形成不断完善的理财服务体系,使客户特别是高中端客户,在商业银行得到便捷、高效、遵规、综合性、全方位、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战略和明确的规划,并取得了沿海地区的局部优势。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业务呈现梯次型不平衡发展态势。

目前,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呈现出由总行向其他分行辐射的趋势。在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两种业务中,一般理财顾问对银行的设备投入和专业人才投入的要求

较少,而综合理财服务对设备和专业人才的要求

较高,专业性强,成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但从各商业银行目前所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来看,大多数银行仍处于“从无到有”的摸索阶段,业务发展仅停留在理财顾问服务阶段。

(2)产品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

各商业银行已推出了不同的个人理财产品,但各行的产品明显存在同质化的特点。从推出的理财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存贷款类的服务、信用卡类服务、基金和保险类服务,而较少涉及到股票、债券、期货、黄金、外汇等金融工具的搭配理财方案服务的个性化设计。这种将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及中间业务进行重新组合,仅在服务上作一些

提升,在观念和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显然不能够适合客户的深层次需求,未能像国外商业银行那样取得品牌竞争优势。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才。

现有商业银行的理财服务人员,大多是从临柜人员中筛选出来的。经过简单的基金、债券、外汇等交易的培训,了解一些

与银行挂钩的保险产品和基金产品,就开始对理财专柜的客户进行理财服务。而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服务涉及面广,不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助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乃至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商业银行急需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4)客户细分不够导致市场定位不足。

各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目前仅仅是根据其综合金融资产余额来进行划分,划分方式为粗线条型。在开展理财业务初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几乎都选择了产品整合的方式,以各种套餐的名义来将不同的金融产品打包,呈现给客户。由于客户细分不够,国而在市场定位方面也就缺乏差别化。从目前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更倾向于对客户资产提供有关储蓄、国债和基金方面的静态的理财建议,而向客户资产提供的有关投资方面的动态理财建议,当前尚未纳入银行理财业务范畴。

(5)信息系统支持不够。

对客户的细分和管理以及产品投入产出的研究都需要强大的、先进的信息系统做后盾。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目前仍以业务处理、数据保存为主,较少考虑对产品和客户信息的分析整合功能,因此无法进行准确的银行受益测算和客户价值评估,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客户的差异性和产品开发的针对性。此外,各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与证券公司之间的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还是相对独立的,在观念上也是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不能形成信息共享,这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分析品牌推广的支持和指导,引领分行统一建设规划、培训标准、服务模式和推广活动,打造统一的财富管理品牌。面对商业银行优质的零售客户,要提供充分的资源投入,在现有条件下,用优雅、人性化的营业环境、专业化的人员、先进的设备和科技手段、丰富的产品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让客户充分感受到品牌内涵,增强品牌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2)加强市场定位,细分客户群体。

个人理财业务要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以中高收入层个人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理财软件为依托,通过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一种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市场细分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端客户的细分,通过推出贵宾卡、VIP计划,建立个人理财工作室,制定贵宾客户的专属优惠以及开通多种便捷的服务渠道等措施,实现对高端客户的特别服务;二是对特定客户群的细分,以特定群体为目标客户群,开发专门面向这些客户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3)加强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

在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篇一律的商品必然受到顾客冷落,理财产品也不例外。理财产品尤其要加大创新力度,对客户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跟踪,区分需求差别的因素,针对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投资性格特征、不同的财务计划状况的客户需求进行多种产品设计。通过各种金融服务使客户切身体会到对银行的信赖和依赖,以确保争取到长期稳定的客户群,形成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理财产品研发创新方法与步骤如下:发现客户需求、实施产品创新可行性研究计划、实施产品开发计划、实施产品推广计划、产品效果评估、产品功能优化及营销策略调整。

(4)加强理财人员的培养,形成有效的客户经理制度。

目前,我国引进了CFP考试,各商业银行可以鼓励理财人员参加考试,提高业务水平。获得CFP证书的理财人员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根据总行内部或各分支行的具体情况建立客户经理制度。也即筛选一部分持有CFP证书且具有理财业务经验者组成的一支专业理财队伍,制定业务运行条例,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形成有效的客户经理制度。客户经理通过帮助客户制定理财规划策略,并通过出售相关的金融产品,以达到客户的理财目标。

(5)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人才和理财服务系统。首先,引进有经验的信息技术人才,或者培养已有信息技术人才,使能胜任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开发、运行及维护。其次,开发或引进专门的理财服务系统,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形成“总行→分行→支行”的系统控制模式,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优化服务界面、提高服务设施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向个人客户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way)理财服务。

参考文献

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 篇5

【报告目录】

第1章:物联网产业发展综述 1.1 物联网产业基本概况 1.1.1 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述(1)物联网产业的定义(2)物联网产业基本特征(3)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4)物联网产业应用领域(5)物联网产业网络架构 1.1.2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1)物联网产业结构现状(2)物联网产业区域格局(3)中上游产业市场竞争严峻(4)基础芯片关键器件环节薄弱(5)应用领域受制于各行业标准(6)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1.1.3 物联网产业发展结构 1.1.4 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分析(1)广告类商业模式分析(2)内容类商业模式分析(3)服务类商业模式分析(4)物联网特殊商业模式分析 1.2 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2.1 物联网产业政策环境分析(1)主要政策汇总(2)主要政策解读 1)《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2)《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3)《“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4)《物联网发展规划(2016-2020年)》(3)政策影响分析

1.2.2 物联网产业经济环境分析(1)GDP增长情况分析(2)工业发展情况分析(3)居民收入情况分析(4)产业结构变化分析(5)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1.2.3 物联网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1)城镇化进程加快,对交通、物流等方面的需求加大(2)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3)信息沟通与交流方式的转变(4)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3 物联网产业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1.3.1 政府政策扶持驱动因素分析 1.3.2 企业自发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第2章:物联网行业市场需求调研 2.1 物联网用户体验认知调研 2.1.1 用户调研样本情况分析(1)用户调研覆盖群体分析(2)用户调研区域分布分析(3)用户调研性别结构分析(4)用户调研年龄结构分析(5)用户调研学历结构分析(6)用户调研职业结构分析 2.1.2 物联网用户认知程度调研 2.1.3 物联网用户需求方向调研 2.1.4 物联网用户需求领域调研 2.1.5 物联网用户认可度调研 2.2 物联网应用主体需求调研 2.2.1 物联网应用领域调研分析 2.2.2 企业发展的因素调研

2.2.3 企业应用物联网解决措施调研 2.2.4 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调研 2.2.5 物联网安全性调研

2.3 物联网行业技术发展调研 2.3.1 物联网技术统计调研(1)行业专利申请数量(2)行业专利公开数量(3)行业专利类型分析(4)技术领先企业分析 2.3.2 感知层技术发展调研 2.3.3 网络层技术发展调研 2.3.4 应用层技术发展调研 2.3.5 核心技术发展调研(1)感知技术发展调研(2)传输技术发展调研(3)处理技术发展调研

2.4 物联网行业需求调研总结

2.4.1 物联网用户体验认知焦点分析(1)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2)公众信任(3)方便

2.4.2 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焦点分析(1)标准化(2)成本控制(3)系统开放 2.4.3 物联网行业技术发展焦点分析(1)信息化(2)智能化

第3章:物联网细分产品需求分析 3.1 物联网传感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1.1 物联网RFID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RFID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RFID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RFID产品进出口需求分析(4)物联网RFID产品市场竞争分析(5)物联网RFID产品技术需求分析(6)物联网RFID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1.2 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传感器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传感器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传感器产品进出口需求分析(4)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市场竞争分析(5)物联网传感器产品技术需求分析(6)物联网传感器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1.3 物联网芯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芯片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芯片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芯片产品进出口需求分析(4)物联网芯片产品市场竞争分析(5)物联网芯片产品技术需求分析(6)物联网芯片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1.4 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进出口需求分析(4)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市场竞争分析(5)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技术需求分析(6)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2 物联网终端与网络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2.1 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市场竞争分析(4)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技术需求分析(5)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2.2 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市场竞争分析(4)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3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1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3.3.2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规模分析 3.3.3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市场竞争分析 3.3.4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4 物联网网络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4.1 物联网网络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3.4.2 物联网网络产品需求规模分析(1)通信系统市场规模

(2)综合安防系统市场规模(3)城市智能化系统市场规模

3.4.3 物联网网络产品市场战略分析(1)运营商战略定位分析

(2)中国物联网运营商成本控制(3)服务商的运作模式

3.4.4 物联网网络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5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5.1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3.5.2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需求规模分析 3.5.3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市场战略分析(1)中国物联网运营商战略布局分析(2)中国物联网运营商的发展策略

3.5.4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第4章:物联网产品应用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1 工业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 4.1.2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1.3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1.4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物联网技术在产品信息化领域的应用案例(2)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3)物联网技术在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4)物联网技术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案例(5)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案例 4.1.5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1)IT安全问题

(2)制造系统管理问题

(3)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4.1.6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2.1 交通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车辆调度管理领域需求分析(2)车载视频监控领域需求分析(3)汽车信息服务领域需求分析(4)航标遥控管理系统需求分析(5)智能停车管理诱导系统需求分析 4.2.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2.3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2.4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4.2.5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2.6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3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3.1 物流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 4.3.2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3.3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模式分析(1)RFID在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分析(2)医疗物资追踪系统智能应用分析(3)生产物流物联网智能系统应用(4)烟草行业仓库环境智能监控应用(5)食品行业冷库技术智能监控应用

4.3.4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RFID在物品安全追踪管理案例(2)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领域案例(3)医药企业应用RFID管理冷链物流(4)自行车零售商RFID智能库存管理 4.3.5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问题分析(1)标准不统一(2)技术不成熟(3)潜在安全问题(4)无完整的产业链

4.3.6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4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4.1 移动支付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中国移动移动支付分析(2)中国联通移动支付分析(3)中国电信移动支付分析

4.4.2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4.3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4.4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4.4.5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4.6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5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5.1 汽车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车联网用户规模分析(2)车联网服务市场分析(3)车联网服务内容分析(4)车联网服务功能分析 4.5.2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5.3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5.4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欧盟:E-CALL系统(2)美国福特:SYNC服务(3)日本:G-Book(4)韩国:SKT的车联网(5)中国三大运营商

4.5.5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应用问题分析(1)商业模式不明

(2)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3)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4)缺乏明确的主导

(5)电信网络运营商流量费用高(6)资源整合不足

(7)技术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4.5.6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6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6.1 农业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农业大棚监控系统需求分析(2)农产品溯源系统需求分析

4.6.2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6.3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6.4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1)天津市: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联合中心(2)锦州M2M(机器到机器)(3)广西农产品质量追溯

4.6.5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6.6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7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7.1 电力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 4.7.2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需求规模分析(1)电力工程投资情况

(2)智能电网投资整体情况(3)物联网在电力领域需求规模

4.7.3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7.4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无锡:中国首座“智能变电站”(2)辽宁电力公司:坚强智能电网 4.7.5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7.6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8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8.1 环保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水源保护系统需求分析(2)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4.8.2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8.3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8.4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1)江苏省: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整合环保应用(2)山西省:全面监控、优化流程、强化环保执法 4.8.5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8.6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9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9.1 安防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 4.9.2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需求规模分析(1)安防市场规模

(2)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市场需求

4.9.3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9.4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4.9.5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9.6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10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0.1 医疗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便携式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2)医用射频与核磁仪器市场需求分析(3)移动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4.10.2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10.3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10.4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移动智能化医疗案例分析(2)医院信息化平台案例分析(3)健康监测的应用案例分析(4)药品管理的应用案例分析(5)医疗废物处理监控案例分析

4.10.5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10.6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11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1.1 家居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中央控制系统市场分析(2)家庭安防系统市场分析(3)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市场(4)家居布线系统市场分析(5)家庭环境控制系统市场分析(6)影院与多媒体系统市场分析

4.11.2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11.3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11.4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海尔U-home(2)西门子智能家居(3)霍尼韦尔智能家居(4)LG HomeNet智慧家居

(5)美的智慧家居“1+1+1”战略 4.11.5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应用问题分析(1)行业标准问题(2)行业规模化生产(3)行业的资金困境(4)行业的技术水平问题

4.11.6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12 物联网在其他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2.1 物联网在能源领域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应用于油井远程监控(2)物联网应用于输油管道监控(3)物联网应用于油罐车监控(4)物联网应用于电能信息采集

4.12.2 物联网在校园领域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应用于智能校园卡系统(2)物联网应用于校园信息化应用 4.12.3 物联网在节能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2.4 物联网在应急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第5章:物联网重点城市需求分析 5.1 中国物联网需求区域分布 5.2 无锡物联网需求分析

5.2.1 无锡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无锡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无锡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无锡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2.2 无锡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无锡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无锡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2.3 无锡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2.4 无锡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2.5 无锡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3 北京物联网需求分析

5.3.1 北京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北京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北京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北京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3.2 北京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北京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北京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3.3 北京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3.4 北京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3.5 北京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4 上海物联网需求分析

5.4.1 上海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上海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上海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上海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4.2 上海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上海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上海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4.3 上海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4.4 上海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4.5 上海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5 深圳物联网需求分析

5.5.1 深圳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深圳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深圳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深圳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5.2 深圳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深圳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深圳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5.3 深圳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5.4 深圳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5.5 深圳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6 广州物联网需求分析

5.6.1 广州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广州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广州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广州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6.2 广州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广州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广州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6.3 广州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6.4 广州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6.5 广州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7 重庆物联网需求分析

5.7.1 重庆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重庆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重庆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重庆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7.2 重庆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重庆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重庆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7.3 重庆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7.4 重庆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7.5 重庆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8 顺德物联网需求分析

5.8.1 顺德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顺德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顺德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顺德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8.2 顺德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顺德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顺德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8.3 顺德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8.4 顺德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8.5 顺德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5.9 杭州物联网需求分析

5.9.1 杭州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杭州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杭州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杭州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9.2 杭州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杭州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杭州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9.3 杭州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1)杭州市《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杭州市《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 5.9.4 杭州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9.5 杭州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10 宁波物联网需求分析

5.10.1 宁波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宁波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宁波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宁波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10.2 宁波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宁波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宁波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10.3 宁波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10.4 宁波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10.5 宁波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11 武汉物联网需求分析

5.11.1 武汉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武汉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武汉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武汉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11.2 武汉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武汉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武汉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11.3 武汉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11.4 武汉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11.5 武汉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12 天津物联网需求分析

5.12.1 天津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天津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天津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天津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12.2 天津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天津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天津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12.3 天津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12.4 天津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12.5 天津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第6章: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分析 6.1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历程 6.1.2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6.1.3 国际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

6.2 主要国家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分析 6.2.1 美国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1)美国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美国物联网行业研发机构(3)美国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4)美国物联网发展特点分析 1)美国物联网发展优势分析 2)美国物联网发展劣势分析 3)美国物联网发展需求特点(5)美国物联网行业政策规划(6)美国物联网行业需求趋势(7)美国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6.2.2 欧盟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1)欧盟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欧盟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3)欧盟物联网发展特点分析 1)欧盟物联网发展优势分析 2)欧盟物联网发展劣势分析 3)欧盟物联网发展需求特点(4)欧盟物联网行业政策规划(5)欧盟物联网行业需求趋势(6)欧盟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6.2.3 日本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1)日本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日本物联网行业研发机构(3)日本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4)日本物联网发展特点分析 1)日本物联网发展优势分析 2)日本物联网发展劣势分析 3)日本物联网发展需求特点(5)日本物联网行业政策规划(6)日本物联网行业需求趋势(7)日本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6.2.4 韩国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1)韩国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韩国物联网行业研发机构(3)韩国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4)韩国物联网发展特点分析 1)韩国物联网发展优势分析 2)韩国物联网发展需求特点(5)韩国物联网行业政策规划(6)韩国物联网行业需求趋势(7)韩国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6.3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6.3.1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困境分析 6.3.2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需求特点 6.3.3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国际物联网行业应用趋势分析(2)国际物联网行业技术趋势分析 6.3.4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驱动因素(2)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第7章: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7.1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战略分析 7.1.1 物联网行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7.1.2 物联网行业发展制约解决途径 7.1.3 物联网行业发展主要路径分析(1)需求路径发展分析(2)技术路径发展分析(3)战略路径发展分析

7.1.4 物联网行业发展需求战略布局(1)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分析(2)物联网行业建设需求分析 1)重点企业培育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建设动态

(3)物联网行业发展需求战略布局 7.1.5 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7.2 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投资机会 7.2.1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1)终端设备方面投资机会分析(2)网络设备方面投资机会分析(3)软件与应用方面投资机会分析(4)系统集成方面投资机会分析(5)运营及服务方面投资机会分析(6)网络服务方面投资机会分析

7.2.2 中国物联网产业层投资机会分析(1)物联网行业感知层方面投资机会分析 1)物联网行业感知层方面发展现状 2)物联网行业感知层方面发展问题 3)物联网行业感知层方面投资机会

(2)物联网行业网络层方面投资机会分析 1)物联网行业网络层方面发展现状 2)物联网行业网络层方面投资机会

(3)物联网行业应用层方面投资机会分析 1)物联网行业应用层方面发展现状 2)物联网行业应用层方面发展问题 3)物联网行业应用层方面投资机会

7.2.3 中国物联网热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1)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投资机会分析(2)物联网时代智慧工厂投资机会分析(3)物联网时代车联网投资机会分析

(4)物联网时代智能穿戴设备投资机会分析 7.2.4 中国物联网行业投资策略分析(1)物联网行业短期投资策略分析(2)物联网行业中期投资策略分析(3)物联网行业长期投资策略分析 7.3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7.3.1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7.3.2 中国物联网行业区域结构预测 图表目录

图表1:物联网基本特征

图表2:物联网的主要应用特征简析

图表3:欧洲EPOSS对物联网发展阶段的划分表 图表4: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 图表5:中国物联网路径演进 图表6: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 图表7:国际物联网应用状况

图表8:中国物联网产业结构(单位:%)

图表9: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面临的竞争厂商 图表10:中国物联网在行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归纳

图表11:2008-2016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图表12:物联网广告类商业模式简图 图表13:物联网内容类商业模式图 图表14:物联网服务类商业模式图

图表15:物联网使用权转租类商业模式图 图表16:中国物联网产业主要政策汇总

图表17:2008-2016年中国GDP及其增长率变化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18:2005-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走势图(单位:万亿元,%)图表19:2009-2016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单位:元,%)图表20:2009-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单位:元,%)图表21:2008-2016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走势图(单位:万亿元)图表22:2005-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趋势图(单位:%)图表23:2009-2016年城市客运量走势图(单位:亿人,%)

图表24:2008-2016年中国社会流通总额走势图(单位:万亿元,%)图表2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表(单位:亿元)

图表26:1949-2016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走势图(单位:部/百人)

图表27:2010-2016年中国2G、3G、4G用户和TD用户发展情况走势图(单位:万户,%)图表28:2007-2016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发展和高速率用户占比情况图(单位:万户,%)图表29:2010-2016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情况比较图(单位:万G,M/月户)图表30:物联网用户调研性别结构(单位:%)图表31:物联网用户调研年龄结构(单位:%)图表32:物联网用户调研学历结构(单位:%)图表33:物联网用户调研职业结构(单位:%)

图表34:物联网用户认知程度分布情况(单位:%)图表35:物联网用户需求方向分布情况(单位:%)图表36:物联网用户需求领域分布情况(单位:%)图表37:物联网用户认可领域分布情况(单位:%)图表38:中国物联网市场应用需求结构占比(单位:%)图表39:制约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因素分布情况(单位:%)图表40:企业应用物联网解决措施情况(单位:%)图表41: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情况(单位:%)图表42:物联网安全性情况(单位:%)

图表43:2007-2016年物联网技术技术专利申请统计情况(单位:件)图表44:2008-2016年物联网技术专利公开数量走势图(单位:件)图表45:2016年物联网行业技术专利类型构成(单位:%)

图表46: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物联网行业相关专利申请人(前十名)(单位:件)图表47:物联网产业链示意图

图表48:中国RFID的市场结构(单位:%)

图表49:中国RFID主要应用领域情况(单位:%)

图表50:2008-2016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图表51:RFID产业链各领域代表厂商 图表52:RFID细分领域竞争格局

图表53:截止2016年6月中国RFID行业专利技术构成(单位:%)图表54:截止2016年6月中国RFID行业相关专利分布领域(前十位)(单位:件)图表55:2017-2022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走势预测图(单位:亿元)图表56:传感器不同产品份额占比(单位:%)图表57:2008-2016年传感器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图(单位:亿元,%)图表58:中国高端传感器产品进口需求结构(单位:%)

图表59:2011-2016年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单位:%)图表60:现有传感器制造行业企业的竞争分析

图表61:2015年传感器制造行业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单位:万元)图表62:传感器制造行业技术需求趋势分析

图表63:2017-2022年中国传感器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64:2010年以来中国安全芯片需求规模走势图(单位:万元)

图表65:2010年以来中国金融支付类芯片需求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6:2012年以来移动支付芯片需求规模(单位:亿部,亿人,亿元,元,%)图表67:2002-2020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与预测(单位:亿元)图表68:2011-2016年中国芯片进口情况(单位:亿美元)图表69:国内芯片制造企业基本情况

图表70:安防行业各类产品市场份额(单位:%)

图表71:2012-2016年中国视频监控设备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72:2013-2015年中国视频监控设备行业进出口状况表(单位:万美元)图表73:视频监控设备行业现有企业的竞争分析 图表74:视频监控技术趋势分析

图表75:2017-2022年中国视频监控设备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76:物联网终端设备分类

图表77:2017-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预测(单位:亿台)图表78:2013-2016年中国4G终端需求规模及预测(单位:万部)

图表79:2010-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图表80:终端设备提供代表企业

图表81: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技术分析

图表82:2017-2022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测图(单位:亿元)图表83:2008-2016年全国程控交换机产量(单位:万线,%)图表84:2009-2016年网络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单位:亿元)图表85:2017-2022年中国网络设备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图表86:2008-2016年中国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图表87:2017-2022年中国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88:2010-2016年通信系统市场规模图(单位:%)

图表89:2009-2016年综合安防系统市场规模图(单位:亿元,%)图表90:2009-2016年智能化系统市场规模图(单位:亿元)图表91:物联网运营中涉及的主要成本 图表92:服务商的运作模式

图表93:2010-2016年电信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图表94:物联网运营商发展策略

图表95:物联网在工业生产领域部分应用分析

图表96:2010-2016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单位:亿元)图表97: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模式

图表98:2017-2022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99:车载定位终端核心需求 图表100:车载视频监控的主要功能 图表101:汽车信息服务的主要核心需求 图表102:智能停车管理诱导系统优势

图表103:2010-2016年物联网在交通领域需求规模分析(单位:亿元)图表104: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模式

图表105:2017-2022年国内物联网在交通领域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106:智能物流行业细分应用领域

图表107:2010-2016年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单位:亿元)图表108:RFID提高仓库作业能力的表现

图表109:生产物流物联网智能系统的系统特性 图表110:生产物流物联网智能系统的系统结构 图表111:烟叶仓库温湿度监测系统组成

图表112:烟叶仓库温湿度监测系统功能与优点 图表113:冷库温湿度监测系统组成

图表114:2017-2022年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115: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功能 图表116: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业务介绍 图表117:中国移动手机支付示意图

图表118: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产品形态分析 图表119:中国电信支付账户体系分析

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 篇6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汽车4s店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4s意义阐述

一、sale(整车销售)

二、sparepart(零配件)

三、service(售后服务)

四、survey(信息反馈)

第二节 汽车4s店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汽车4s店优势解析

一、信誉度方面

二、专业方面

三、售后服务保障方面

四、人性化方面

第二章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5年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的优势分析

一、4s店将有更大优惠幅度的权利

二、4s店将引进副厂件来增强竞争力

三、4s店异地售车成为可能

四、4s店将不再局限于只经营一个品牌困局

五、4s店将逐步改变其与厂家的“从属”地位

六、4s店将不在是“千篇一律”

七、4s的优胜劣汰将有助于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出现

八、4s店“销售、配件、信息反馈和维修”的功能将发生变化

第二节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5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2015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2015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五、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六、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七、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第三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二、2011-2015年汽车补贴优惠政策

三、201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政策

四、2015年中国制定车船税法

五、《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变迁

六、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政策环境综述

第四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社会环境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二、教育环境分析

三、生态环境分析

四、消费环境分析

第三章 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第一节 2006-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主要数据监测分析

一、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行业发展概况

二、2006-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规模分析

三、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结构分析

四、2006-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产值分析

五、2006-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成本费用分析

六、2006-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 2010-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统计分析

一、2010-2015年全国汽车产量分析

二、2015年全国及主要省份汽车产量分析

三、2015年汽车产量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2015年中国部分汽车销售情况分析

一、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总体产销情况

二、2015年中国轿车市场销售情况

三、2015年中国轿车品牌销量分析

四、2015年中国六大地区客车销售状况

五、2015年中高档城市suv增长迅速

第四节 2010-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变化分析

一、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二、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变化分析

三、2015年国内汽车市场价格变化分析

四、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变化分析 第五节 2015年中国汽车零售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汽车零售渠道发展阶段

二、中国汽车零售渠道模式分析

三、中国汽车零售渠道的新变化

四、厂商与零售商集团关系变化

五、中国汽车零售市场现状与趋势

第四章2015年中国汽车4s 店的经营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的经营模式

一、横向发展的多品牌经营模式

二、纵向发展的单品牌的经营模式

第二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 店的行业状况分析

一、30家汽车4s专营店落户天津汽贸街

二、产权式品牌汽车4s店聚集区亮相昆明

三、佛山汽车4s店数激增有望近百

四、比亚迪抛出新型营销模式“移动4s店”

五、汽车4s店变革经销方式扩大利润空间

第三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经营状况分析

一、4s 轿车专卖店流程

二、中国汽车4s店数量分析

三、中国汽车4s店经营规模

四、中国汽车4s店经营形态

五、中国汽车4s店利润构成 第四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销售与消费情况分析

一、整车的销售状况分析

二、汽车用品销售额分析

三、汽车用品伴随整车销售情况

四、汽车用品的消费额分析

五、汽车用品消费类别分析

第五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汽车用品采购状况

一、汽车用品采购体系

二、汽车用品结算体系

三、供应商选择和产品采购标准

四、汽车用品经营满意度调查

五、汽车用品经营障碍调查

第六节 中国汽车4s店经营趋势分析

一、产品新颖性质优利高将成为关注因素

二、汽车用品供需见面会将受到普遍欢迎

三、汽车用品采购联盟将成为主流采购途径

四、汽车用品销售方面的相关培训将受到欢迎

第五章 2015年国内外汽车4s店营销模式对比分析

第一节 国外汽车4s店营销模式及其借鉴

一、美国汽车营销模式分析

二、英国汽车营销模式分析

三、日本汽车营销模式分析

四、德国汽车营销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汽车4s店营销模式分析

一、汽车品牌专卖店

二、汽车交易市场

三、汽车工业园

四、汽车连锁销售业

五、电子商务模式

第六章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售后服务及客户满意战略分析

第一节 2015年中国汽车售后服务现状

一、汽车售后服务概述

二、汽车售后服务成新竞争模式

三、汽车售后服务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4s店售后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一、实施客户满意战略

二、实施服务差异化策略

三、实施适时扩张策略

第三节 中国4s店客户满意战略分析

一、实施内部整合营销策略

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三、实施服务流程优化策略

四、实施优秀服务品质策略

第七章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市场竞争与swot分析 第一节 汽车4s店整体市场分析

一、利润

二、选址

三、品牌

四、服务

第二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一、与二手车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

二、与汽车大卖场的竞争状况分析

三、4s店之间的竞争状况分析

第三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swot分析

一、汽车4s店的优势分析

二、汽车4s店的劣势分析

三、汽车4s店的机会分析

四、汽车4s店的威胁分析

第八章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竞争力经营策略

第一节 汽车销售模式异化 1、4s+2s模式

2、汽车大卖场内设点+自己的4s店

3、“汽车大道”上的4s店

第二节 整体行销制胜

第三节 建立公司的门户网站

第四节 经营重心从仅仅关注新车销售到销售与售后并举 第五节 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第六节 建立自己企业的人才储备

第七节 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

第八节 实行客户crm系统管理

第九章 2011-2015年北京现代汽车4s店服务营销研究

第一节 2011-2015年北京现代汽车4s店运行综述

一、2015年北京现代汽车4s店广东省扩张计划

二、2015年北京限购政策影响4s店

三、北京汽车4s店售后服务用户满意企业

第二节 2015年北京现代汽车4s店战略分析

一、品牌根据地

二、以知识管理促创新

三、服务创新带来高客户满意度

第三节 2015年北京现代三四线城市发展策略

一、产品差异化

二、渠道差异化

第四节 北京现代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的实施

一、服务品质策略

二、服务价格策略

三、服务形象策略

四、服务管理策略

第五节 北京现代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的改进

一、北京现代汽车4s店必须具备双品牌优势

二、提高员工满意度的策略

三、降低零配件价格

四、服务流程的优化

第十章2015年东风日产4s店发展战略分析

第一节 2015年中国东风日产4s店动态分析

一、东风日产北京4s店达26家

二、2015年东风日产销售目标分析

三、2015年东风日产产品销量分析

四、2015年东风日产销量目标及措施

第二节 东风日产4s店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东风日产4s店盈利模式

二、东风日产4s店盈利特点

第三节 东风日产4s店的重点盈利顾客分析

一、东风日产4s 店顾客盈利性分析

二、东风日产4s店的重点盈利顾客分析

三、东风日产4s店的顾客层次分析

第四节 东风日产4s店发展实施策略

一、顾客终生价值对东风日产4s 店的意义

二、从品牌资产到顾客资产的战略转换

第十一章2015年广州本田4s店的经营之道解析

第一节 四位一体的品牌专营销售 第二节 广州本田的售后服务理念

一、基本理念

二、特约店销售服务的运营方针

第三节 双赢才会长久

一、选择经销商

二、投资回报“钱”景美好

三、广州本田品牌——值得打造

四、管理培训——利益挂钩

第四节 广州本田选择经销商原则

一、必须有资金的保障

二、经销商资产结构应比较紧密和合理

三、必须有合法的经营场地和场所

四、要有先进的服务理念

第十二章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一节 2015年中国汽车4s店行业经营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带来恶性竞争

二、汽车4s店硬件过硬,软件水准有待提高

三、运营成本过高,销售利润偏低

四、依靠汽车品牌,缺乏自身的品牌形象

五、收入渠道狭窄,业务范围有待拓宽

六、营销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第二节 中国汽车4s店发展思路及对策分析

一、合理布局开创多样化营销模式

二、提升管理理念,加强经营管理

三、打造自身服务品牌,树立企业新形象

四、转变4s店重卖轻修思想,树立长远发展观念

五、加快行业整合,走联盟化集团化之路

六、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促进汽车4s企业发展

第十三章 2016-2021年中国汽车4s店产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2016-2021年中国汽车4s店行业投资概况

一、汽车4s店行业投资特性

二、汽车4s店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三、汽车4s店投资环境利好

第二节 2016-2021年中国汽车4s店投资机会分析

一、汽车4s店投资热点

二、汽车4s店投资吸引力分析

第三节 2016-2021年中国汽车4s店投资风险及防范

一、市场机制风险

二、政策风险分析

三、汽车品牌风险

四、竞争风险分析

第四节 专家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 1 2012年-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 2 2009年-201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 3 2015年1-12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图表 4 2015年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

图表 5 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不含农户)增速情况

图表 6 分地区投资相邻两月累计同比增速

图表 7 2015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 8 2013年-2015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图表 9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图表 10 2015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图表 11 乘用车系别市场份额比较

图表 12 2001-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析

图表 13 2009-2015年汽车产销量数据统计(单位:万辆)

图表 14 乘用车系别市场份额分析

图表 15 2011-2015年中国汽车制造业总体运行概况分析

图表 16 2011-2015年汽车制造业三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变化分析

图表 17 2011~2015年我国汽车制造业效益变化分析

图表 18 2010-2015年全国汽车行业产量分析

图表 19 2015年全国及主要省份汽车产量分析

图表 20 2015年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前十企业排名

图表 21 2015年全国客车分车型产量汇总

图表 22 2015年三季度轻型客车(整车)前10家企业销售情况(单位:辆,%)

图表 23 2011/2015年suv细分市场产销情况单位:辆,% 图表 24 2011/2015年suv各细分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单位:% 图表 25 2011/2015年suv各细分市场销量及增幅情况 单位:万辆,% 图表 26 2015年1-12月份suv市场分派系销量变化

图表 27近几年全国汽车价格汇总表

图表 28 国内汽车4s店发展的swot分析

图表 29 2012-2015年中国汽车用品市场销售情况分析

图表 30 4s店汽车用品采购途径

图表 31 4s店汽车用品采购结算方式

图表 32 4s店选择供应商及产品的标准

图表 33 4s店汽车用品经营状况满意度调查

图表 34 4s店汽车用品经营障碍

图表 35 4s店对汽车用品属性的关注程度调查

图表 36 4s店汽车用品采购趋势

图表 37 4s店对汽车用品销售培训的需求

图表 38 二手车市场与4s店的竞争

图表 39 4s与汽车大卖场的竞争状况

图表 40 国内汽车销售渠道构成图表 41 4s店之间的竞争状况

图表 42 东风日产2015年累计销量走势图(截至12月31日)图表 43 启辰2015年累计销量走势图

图表 44 东风日产4s店核心价值链流程图

图表 45 东风日产4s店顾客盈利-顾客成本分析

图表 46 东风日产4s店顾客历史价值-未来价值分析

图表 47 东风日产4s店顾客金字塔模型

图表 48 东风日产4s店各层级顾客的主要特点

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 篇7

关键词: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现阶段金融体系的核心, 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进步、改善信贷资信状况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新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中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界定是指商业银行为本行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和分析, 以科学的财务规划、资产投资管理顾问等于货币或者资产相关的专业性的指导的服务形式, 商业银行给个人提供的理财业务最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客户资产收益的最大化、风险的最小化, 同时商业银行为其提供专业理财服务的过程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这种双赢的模式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今天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还不够成熟, 产品种类还不够丰富, 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个人理财的效率和安全性亟待提高。

一、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 个人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更加明显, 产品的发行收到一定的限制

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繁荣在期限上而日渐短期化, 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更多的追求与短期内的理财选择。同时, 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办理及其发行上受到一定的金融监管的限制, 不利于建设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 尤其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加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各大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在竞争日渐白热化的金融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纷纷采取金融创新措施来吸引客户, 但是受制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短期型的理财产品的发行限制, 个人理财业务要实现真正的大发展、大繁荣仍然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风险性理财产品品种日渐增多, 保本类型的理财产品日渐萎靡有退出主流市场的趋势

建设银行各类理财业务中的出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理财产品中风险性逐步增加, 同时也导致了保本类型的理财产品逐步退出主流市场。一般意义上而言, 高风险也伴生高收益, 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阶段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风险产品的种类随着建设银行客户的需求而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而以往保本类型的理财产品不再得人心, 逐步退出主流市场。据笔者统计, 2011年建设银行发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中有超过3000种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 而风险类型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占比超过70%, 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二、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 首先是个人理财业务的信息操作系统不够健全

个人理财业务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切实核心利益, 如果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操作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甚至于出现严重的漏洞则会直接危害到客户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但是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信息操作系统存在诸多严重的不足, 网络信息平台没有统一, 很多的信息宣传还停留在最为原始传统的计算器计算、人工审核管理、人工信息录入等等方式上, 随着最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很多行业中都打造了健全的信息网络平台, 但是明显建设银行在信息化背景下没有能够很好的赶上时代的发展, 成为制约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所在。笔者认为现阶段制约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的金融监管过严, 金融创新力度缺失, 建设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提高的理财产品过少都是因为我国的金融监管过严所带来的恶果。

(二) 个人理财复合型人才缺失严重, 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现阶段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复合型人才的缺失是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另一大因素所在, 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人才永远是资本所追逐的最主要的资源,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最为直接的影响, 如果企业没有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则必然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被淘汰出局。个人理财业务需要操作人员对各种知识充分了解、对金融领域的操作娴熟自如, 并且要拥有优秀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人理财安排。但是建设银行在内部职工或者人才的培养中忽视了对员工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岗位流动较快, 各个员工之间的分工不是很科学、合理, 造成员工每一种业务都了解但是都不够精确了解, 极大的限制了建设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献荣, 吴庆.浅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J].当代经济, 2007 (02) .

[2]高丽君.如何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J].现代金融, 2006 (10) .

[3]胡斌, 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 2006 (05) .

[4]杨新臣, 韩建东.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设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 2006 (02) .

[5]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 2005 (24) .

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分析—投资分析 篇8

关键词:证券市场;非理性行为;个人投资者

一、我国证券市场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发发展迅速,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绩斐然。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统计资料:截至2010年12月,沪深交易所股票市价总值从1991年12月底109.19亿元增长到现在总市值265422.59亿元,总流通市值193110.41亿元,总股本33184.35亿股,中国上市公司为2063家,证券公司106家,股票有效账户数为13391.04万户。由此说明,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但与欧美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市场,在诸多方面尚未成熟。证券市场中存在着过度的投机行为、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股民盲目相信虚假信息、股价异常波动、换手率高等现象,这些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若处理和治理不及时,将会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非常大的破坏性影响,大大弱化证券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

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宏观表象

(一)市盈率分析

市盈率是衡量一个股票市场整体是否存在泡沫或分析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投资者为获取一定的预期收益而付出的成本倍数。市盈率的高低直接反应了证券投资相对成本的高低,体现了证券市场的风险,市盈率越高,风险越大。一般而言,过高的市盈率往往隐含着较强的投机性。1994年至2010年证券市场市盈率,如图1所示。

自沪深两市建立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可以看出我国沪深两市绝大部分时间的市盈率都在30-40之间,和其他国家相比是较高的。如韩国为15-19,香港为10-20,纽约证券市场为15-20。特别是2000年和2007年平均市盈率超过了50,这几乎是同期世界最高的,但市盈率高的公司并不是具备增长潜力的公司。相反一些盈利较差的公司,市盈率却是高的惊人。我国证券市场有着如此高的市盈率和市盈率的不正常分布的现象,说明我国投资者存在着非理性行为。

(二)换手率分析

换手率是衡量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可以作为衡量市场噪声交易程度的首要指标。只要有交易,就存在换手率,它也是保证股市流动性的必要条件。

在成熟发达的股票市场中,根据经验数据,换手率保持在30%-60%是正常的。纽约股票市场年换手率在60%左右,日本在30%左右,伦敦60%左右,香港在65%左右,新加坡在60%左右。在若换手率过高,则意味着交易热衷于短线操作,投机行为严重。

1994年到2010年我国主要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如图2所示。

从我国主要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大多在400%-600%之间,这意味着上市流通的每一张股票平均每年要转手4次-6次以上,即停留在每位持股人手中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也就是说每年600%的换手率意味着,40个交易日左右全体流通股股东就要进行一次“大换班”。整个市场的交易情况极为活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说明我国投资者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行为。

(三)波动率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历来波动异常,股价超出预期值的情况经常出现。一般的股价涨跌是正常行为,但我国的证券市场的波动异常体现在振幅的剧烈、涨跌幅度过大。我国股票市场年振幅程度,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的沪深指数振幅剧烈,最高振幅与最低振幅相差超过150%。市场上充斥着过度投机的行为,投资者不在关注公司的好坏,而是非理性的投机最高价格。我国证券市场的情况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关性十分大,每一次的宏观政策的出台,股价的波动明显。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虚假信息,虚报利润和业绩,从而导致股价异动。这些都充分地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存在着非理性行为。

三、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微观表象

(一)投资者认知偏差

所谓认知偏差即心理、知识水平和行为均很正常的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离。

我国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有的在国外的研究中已有发现,有的则具有“中国特色”,它们对投资者的行为交互作用,导致其投资行为常常呈现过度反应的倾向,进而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证券市场的震荡。众多的投资者均预期公司的未来高成长性,认为公司的股价在未来必定大涨而入市,就会形成一种强买的操作模式,股票的价值真地就能上涨。投资者可以择时利用价差来实现自己投资收益的目的,他们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并不感兴趣。这就导致了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浓烈,投资者有着严重“赌博心理”,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股市就是一场“赌博”。

(二)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通常指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投资者因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进而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又被称为羊群效应。

(三)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轻易不愿卖出亏损的股票。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它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投资者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必然是赢少亏多。

(四)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是指市场中的投资者习惯于不断地进行买卖交易,主观认为通过买卖交易的次数的增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市场种类相对单一,投资者选择性较少的情况下出现。但如今我国的证券市场已发展到了流通市值193110.41亿元,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中,投资者的交易次数仍然居高不下。说明我国的投资者存在着交易偏好。

四、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特性

(一)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

我国证券市场的年换手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是日本的20倍,是美国的10倍,流动性居全球股票市场之首,并且这种高换手率的现象并没有减缓的趋势。我国证券市场高换手率的特点,使得投资者持股时间降低,直接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

(二)个人投资者风险分散化程度较低

总体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平均仅有2.09家不同公司的股票。相比较起来,美国个人投资者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平均而言我国投资者分散化程度不及美国投资者的一半。

(三)个人投资者理念不成熟

由于我国股市缺乏足够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股市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和剧烈的波动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投资者过分自信。这就表现出浮躁的心态,行为与效益最大化不一致,令市场中充斥着投机理念。追逐热点、短线炒作的投机方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流。

(四)强烈的“政策依赖”倾向

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市场”特征,股市的波动大多与政府的行为有关。利好政策的出台加剧了个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倾向,而利空政策的颁布却导致个人投资者的过度恐惧心理。这种强烈的“政策依赖”倾向是我国股票市场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异化,其投资策略表现为“政策性套利”。

五、总结

传统的证券市场中对于投资者的分析,多为建立在理性行为基础之上的,但从具体的日常交易中可以发现证券市场存在着很多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交易行为并非有效性的投资。找出这些异常现象背后的原因,建立科学的评判标准,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处理好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与防范市场风险的关系”,因此研究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对于指导我国投资者正确投资,保护我国投资者合法权益和防范市场风险都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海峰.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及治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7).

2、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张华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2003(4).

4、李心丹,王冀宁,傅浩.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11).

上一篇:湖南省政府与中国人寿保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下一篇:化妆品行业广告法禁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