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对成绩的影响

2024-05-22

亲子关系对成绩的影响(精选8篇)

亲子关系对成绩的影响 篇1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亲子关系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又是亲子关系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的影响和亲子关系对儿童不同侧面的影响以及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等方面,对有关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作 者:白丽英 叶一舵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350007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4(1)分类号:B844.1关键词:亲子关系 儿童发展 影响

亲子关系对成绩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能力

前言

亲子关系一般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当代大学生和父母的关系是怎样呢?其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怎样的影响?通过研究大学生亲子关系及其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为大学生亲子关系改善、心理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研究设计

1.1概念的界定

亲子关系概念的界定:亲子关系是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具体表现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行为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概念的界定: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1.2测量变量的确定

亲子关系的三个测量变量:子女对父母的自我表露、沟通情况;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人际交往能力的三个测量变量:表达沟通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人际感受理解能力。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小组在中国知网上查询文献资料。查询到刘登攀、张静、曾晓强等人发表的《大学生亲子关系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等文章,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亲子关系仍然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亲子关系的特性影响着他们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2)家长的教养方式将影响子女的人格形成与处事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当前有关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主体较为笼统,缺乏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具体的研究。

(2)研究角度较为单一,缺乏从子女、父母、以及子女与父母互动的多种角度出发的研究。

(3)研究的对象是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或是人格的形成,而缺乏亲子关系对人际交往能力这一对象的综合研究。

1.3.2问卷调查法。调查小组在甘肃农业大学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问卷141份,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9%。

1.3.3访谈法。针对部分问卷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的情况,课题组采用访谈的方式获取。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1.1研究对象的性别。本次调查对象设计109位女生,25名男生。

2.1.2研究对象的年级。本次共调查了10名大一学生,56名大二学生,62名大三学生,6名大四学生。

2.2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特点

2.2.1自我表露的特点。在问及“与父母在一起时,您会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学业、生活情况吗?”时,有95名被试会选择自我表露,有39名被试表示不会对父母进行自我表露,占比29%。问及“您觉得您与父母聊天时的内容是什么?”时,有15%的同学仅限于与父母交流学习与天气等,有63%的同学会与父母谈及自己的感情、学业、生活中的困惑,有26%的同学会与父母进行更深的交流,更侧重于自我情感的表达。

2.2.2沟通方式的特点。在问及“与父母在意见分歧时爆发冲突(争吵或打架)吗”时,有103名被试会选择协商解决,占比77%,另有31名被试表示在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时会情绪暴怒,占比23%。

2.2.3教养方式的特点。在问及”当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您的父母会怎样做?”时,有114位同学表示自己的父母会给予支持,占比85%;另有20名同学表示自己的父母会对自己批评指责。

2.3大学生亲子关系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2.3.1自我表露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1)自我表露越多,人际融合能力越强。在95名自我表露较多的学生中,进一步问及“您在生活学习中会主动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吗?”时,选择被动的占比8%,积极主动的同学占比92%;问及“在人群中您会感受到孤独吗”时,选择能够很好融入团体的的占比56%。由此得出自我表露越多,人际融合能力越强。

(2)自我表露越多,人际交往中沟通能力越强。在95名自我表露较多的学生中,进一步问及“在人群中,您会给周围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吗?”时,选择会积极分享自己的快乐的的占比63%。由此得出自我表露越多,人际交往中沟通表达能力越强。

(3)自我表露越少,人际感受理解能力越弱。在39名自我表露较少的学生中,进一步问及“当同学向您抱怨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您通常会怎么做?”时,选择不予理会或者令其发泄不良情绪而不予引导或是不理会的占比67%。

(4)大一大四学生的自我表露多于大二大三的,大一至大四沟通能力逐渐增强。我们将不同年级同学的自我表露与沟通表达能力进行了交互分析。研究数据得出有90%的大一同学与父母自我表露较多,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比为71%、68%、83%。有30%的同学擅长沟通表达,大二到大四分别为41%、41%、83%。由这些数据得出大一和大四的学生更倾向于自我表露。

2.3.2沟通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1)父母与子女采取积极平和的沟通方式,子女在交往中人际融合能力越强。在103名与父母沟通时采取平和积极的方式的学生中,进一步问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您一般是独来独往吗?”时,有55%的同学表示能与群体进行很好的融合。

(2)父母与子女之间采取消极否定的沟通方式,子女沟通表达能力越弱。在31名与父母沟通时情绪较强的学生中,进一步问及“当您遇到挫折或困难,受到委屈心情低落悲伤时,会主动向您的同学朋友倾诉吗?”时,有68%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倾诉。

(3)父母与子女之间采取消极否定的沟通方式,子女感受理解能力越弱。在31名与父母沟通时情绪较强的学生中,问及“在与好朋友的交往中,您是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时,有59%的同学觉得自己会认为对方并不会理解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予坦露。

2.3.3教养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1)父母对子女越是采取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子女在人际交往中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越强。在114名受到情感温暖教养方式的同学中,进一步问及“当您与周围人意见不合甚至发生矛盾的时候一般的解决方式是什么?”时,有62%的同学表示会心平气和的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2)父母对子女越是采取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子女在人际交往中感受理解能力越强。在问及“您遇到不愉快的事,是闷在自己心里,还是向旁人说?”时,有56%的同学表示会向别人倾诉。

(3)父母对子女越是采取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人际融合能力越弱。在20名受到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教养方式的同学中,进一步问及“您会在意周围人对您的看法吗?”时,有75%的同学表示会很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人际交往没有安全感。

(4)女生比男生的教养方式更为温和温暖,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感受理解能力也高于男生。在134份有效问卷中,采取温和教养方式的女生所占比例为92%,男生所占比例为83%。家长会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待男孩和女孩这种差别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的感受理解能力也有差异,温和的教养方式使得女孩子的感受理解能力较强,所占比例为88%,严格的教养方式使得男孩子的感受理解能力比女孩子弱,所占比例为75%。

3总结与分析

3.1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特点

大学生的亲子关系普遍良好,表现为自我表露较多,在沟通方式中积极理性,父母在对子女的培养中大多采取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

3.2大学生亲子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正相关

自我表露越多,人际融合能力越强;人际交往中沟通能力越强。自我表露越少,人际感受理解能力越弱。父母与子女采取积极平和的沟通方式,子女在交往中人际融合能力越强。父母与子女采取情绪化、消极否定的沟通方式,子女沟通表达能力越弱;子女感受理解能力越弱。父母对子女越是采取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子女在人际交往中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越强;子女在人际交往中感受理解能力越强。父母对子女越是采取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人际融合能力越弱。

3.3不同年级与性别亲子关系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不同

大一大四学生的自我表露多于大二大三的,大一至大四沟通能力逐渐增强。女生比男生的教养方式更为温和,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感受理解能力也高于男生。

4建议与意见

4.1家长着力于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家长们帮孩子包办一切,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的注重与培养,造成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胆小、自私、懦弱的后果。然而当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与人发生冲突或是因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薄弱而在学习、生活中失势时,大多的父母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忽略了自我表露、沟通方式、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家长们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符合当代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引导,让孩子能够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

4.2学校给予学生以正确引导

亲子关系亲密度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影响,尤其在大学期间,亲疏程度差异明显,人际交往能力差异也十分明显。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定期采取某一活动,例如在网上开设亲子关系改善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相关课程,还可以定期在校园网上就相关问题开展主题交流、讨论活动。鼓励让学生和父母交流,比如定期给父母写信,与父母进行内心想法的真实沟通,从而达到互相理解,拉近距离等作用。

4.3大学生自身努力改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提升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向父母多多的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将自己的困扰与烦恼向父母阐述来让父母帮其解惑,也可以将自己的忧虑向父母倾诉寻求父母的提点。通过频繁的沟通与日益加深的理解,消除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登攀.大学生亲子关系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

[2]张克让,郑桂林,等.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03).

初探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心理;亲子关系;影响

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这与儿童的早期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幼教工作的几年中,我对幼儿家庭教育做了初浅的调查和研究,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家长、孩子和教育者的重视。

一、父母自身因素

(一)作为亲子关系中的一个方面,父母自身的素质必定影响亲子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

父母自身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观念意识、身体状况、家庭传统、夫妻关系、道德品行等等。其中观念意识、文化程度、个性品质的影响尤为深刻。

(1)父母的观念意识中的儿童观、教育观是否正确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因为父母对儿童的基本看法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对父母角色的理解,当父母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时,他们会尝试着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相反,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就会去控制孩子,要求孩子一切都要服从自己,这样势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孩子做出的与家长想象的相反。

(2)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会影响亲子关系,一般来说,父母文化程度高,就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富有时代气息,对孩子比较民主,能注意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文化程度低,会较多的沿用传统的经验来教育孩子,对孩子要求高但缺乏方法,甚至个别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忽略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3)父母的性格特征各有不同,有的父母热情、开朗、民主、富有爱心,有的父母内向、专制、暴躁。不同的性格不仅会影响到父母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也同时会影响到子女的关系。一般来说,热情、有爱心的父母容易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专制暴躁的父母不易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要适当的、有意义的注意自己的性格方面的缺陷,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子女,这就是所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父母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协调亲子关系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会给孩子时间、空间上的自由,注意亲子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孩子有自己做主处理事情的自由。如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一些专门存放孩子的东西,放什么、如何放,有孩子自己做主,这样就可以避免亲子之间阴囊东西存放整理引发的冲突,也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坚定性、责任性。

(三)母亲的人格魅力对孩子的影响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由母亲承当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的模式下,这个命题不无道理。一个家庭,哪怕穷的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很多人不会认真地思考和承认这个问题,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否认的真理!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里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1.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怯懦

在人们的一些思维里都是把女人当作柔弱的代表,似乎只有男人才能配得上“坚强”二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遇到困难,能够不惧艰难困苦,一直坚持下去的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比较软弱的女人,她们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男人显的还要坚强的执著。

2.善良的母亲让孩子懂得悲天悯人

人类社会最可怕的就是行为的残酷和精神的冷漠,可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很多人好像无法躲避这两种悲惨的现实。虽然有时候这两种状况是一种“不可抗力”造成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为的现象铸就的,那就是一些人从小就没有一个善良的母亲,从此他们的人格受到严重的扭曲。“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有后天的修养与教育形成,但是它仍然是来源于孩子母亲的善良根基。

3.冷静镇定的母亲使孩子学会坚韧不拔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或者是有形宣传影像中,我们大多是情况下看到的是遇到灾难时候的母亲,不是嚎啕大哭就是绝望的想到自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在如今人们难以形容的场面上,一个母亲的镇定和冷静足以让人终生不能忘记。

4.有修养的母亲会铸就孩子的品质

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二、子女方面的因素

人之初,性本善。子女在幼小时,决定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父母一方,随着子女的长大,他们的价值观、品德行为、文化修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渐渐增大。有的子女思想境界高、人品好、知书答礼、对父母格外尊敬、处处能为父母着想、关心父母、努力报答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正如《孝亲敬老歌》中唱到的,“从小懂得孝父母,长大报国好儿郎” ,这样的子女在家庭中一定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家庭和睦,生活愉快,更会使社会和谐。

而有些子女走上岗位有了经济来源后,认为不再需要靠父母了,就反过来视父母为包袱,产生厌恶的情绪,大大伤害了亲子情感,这与“羊跪乳,鸦反哺”有着鲜明的对照,这是我们社会所不允许的。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传统文化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亲子关系,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通过上一代传输下来,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亲子关系,比如传统的亲子关系是子女要服从家长的控制。我国的亲子关系更偏重于家长要有权威和子女要听话,西方国家的亲子关系更强调彼此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不同文化传统背景造成的。

社会的风尚也能影响着亲子关系,社会发展,新思想、新观念会渗透到家庭里的亲子关系中,比如“以人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潮的掀起,会改变以成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子女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儿童获得人格上的平等地位,父母不能随意的打骂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子女身上,父母应该给子女更多的尊重、宽容,亲子关系中父母权威的方式、性质都会有所改变,亲子交流的形式也会与过去有所不同。

常言说:“宁静益智,和谐益智”,生活在宁静,和谐的环境中的孩子智商較高,而这种环境多数有家长所营造的,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充满亲情之爱的家庭,孩子绝大多数是健康成长的;夫妻反目,争吵不休,孩子享受不到母爱和父爱,这种恶劣的家庭环境,致使孩子心情压抑、孤独,生长激素减少,使孩子早早的讨厌家庭,厌恶学习,对什么都没兴趣,甚至对父母都非常反感。

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促进良性发展的措施

在家庭教育的诸要素中,亲子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为了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2)信任与尊重孩子。

(3)重视亲子关系,学会倾听。

(4)创造和谐、民主、自由的家庭文化氛围。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篇4

来源:幸福在线职业培训学校 心理咨询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营养师 刮痧保健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指出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众多,在此处仅从家庭、父母、子女三个角度加以说明。(1)家庭

1)家庭生活中的日常事件。如家务、对朋友的选择、参加家庭活动等,往往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2)家庭结构与婚姻状况。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中更容易出现紧张的亲子关系。而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离婚,但对于父母再婚则更难适应,女孩子表现的尤其明显。另有研究表明,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相比,离异和收养家庭孩子与其父母沟通比与其同伴沟通更困难,尤其是对于孩子与父亲的沟通,显得更为困难。(2)父母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文化水平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高者,往往会更多地给予子女以尊重和理解,他们与子女的沟通更为融洽;反之,则多出现专制或溺爱的方式,容易采取简单、粗暴、强迫、高压、封闭等传统家长制做法。

2)父母性别。父母与不同性别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可能发生不同转变。一般说来,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具有较高水平的亲密性和不和谐性,而母子之间也同样兼备高冲突和高和谐性,但较少共同从事活动。而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通常更趋于平等,但较少和女儿一起参与活动。

(3)子女

1)年龄。总的说来,亲子冲突的频率与情绪强度在子女的各个年龄阶段表现不同。两者都更多出现在子女青春期,而前者在整个青春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后者从青春期早期到中期都呈现上升趋势。

亲子共读对幼儿的影响 篇5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它是一个人步入社会以后继续学习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表明,语言能力是人类能力结构中最主要的三种基础能力之一,对人类其它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人之初的关键时刻能得到理想的发展,将为以后其他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所以应尽早培养孩子早期阅读能力。

早期阅读教育体质和目的并不是识字,而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孩子观察、推理、深层理解等方面的智能,最终在阅读中轻松自然地认识汉字。早期阅读的本质决定了听、讲故事,背、读儿歌,看图说话等等都属于早期阅读的范围,而这些并不要求孩子认识全部文字才能做到。阅读能力不是靠识字去实现的孤立的一种技能,而是综合性的能力,是听、说、读、写互相渗透,技能与习惯互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最终成为孩子吸收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里斯认为孩子早期阅读的兴趣要依靠父母来“诱发”,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孩子阅读的习惯。每天持之以恒,孩子对早期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了,会逐渐领悟话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实现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容可逐步加深。可能有些父母置疑会问:“我的孩子现在白天看电视不止三四个小时,难道看电视时不也是在‘听、读’吗?怎么不见孩子有阅读兴趣呢?”对此,特来里斯认为:五彩缤纷的电视图像会使孩子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听”上,而且还会抑制孩子想象力,无法使孩子专心享受语言的美。研究资料也表明: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而言,效果最显著的是图书。美国是一个处处提倡阅读的国家。比如一些细节,所有专家都在建议“母亲在睡觉前给孩子读点童话”。《父母必读》类的书籍里有具体指导,如让孩子记述他一天的活动,大人为他记录下来再读给他听。这些有效的方法积极培养了儿童对文字的兴趣。所以说早期阅读的培养不仅需要幼儿园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的共同参与,家长同样需要在家庭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选择优秀的图书以及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选择适宜的亲子共读方式。

总结从事幼儿教师多年的经验,结合成功实行早期阅读的典型,家庭早期阅读带给孩子最大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增进了孩子与父母间的亲密关系因为一同俯仰于书中想象世界的人情冷暖和万千气象,亲子间便有了共同的经验、认知和话题。书开启了亲子间的对话,而对话带来了彼此间更深刻的了解。当亲子共读的过程愉快且具有开放性时,孩子便感受到爱,享受了爱的过程。例如:曾经有位学者在幼儿园中做调查,结果发现:在“喜欢一个人看书还是有家长讲解”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无论年龄的大小,98%的孩子都选择了“有家长讲解”;当问到“喜欢在家里看书还是在幼儿园里看书?”时,90%的孩子都选择了家。阅读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幼儿的阅读,与其说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与家长共同游戏的活动。

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早期阅读能帮助孩子掌握丰富的词汇,有助于他们确切地表达思想。记得在语言活动《小熊不砍树》的延伸活动中,有位小朋友举手回答道:“我爱吃的巧克力是可可树上的可可果做成的,所以我不砍树;我爱玩的皮球是橡胶树的橡胶制成的,所以我不砍树……”。回答是如此的出色!由于他的词汇丰富,所以课堂上不仅积极应答而且语言灵活、生动、准确、充满智慧。他的妈妈告诉我,伴随他呱呱坠地,父母便天天坚持对他进行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而他的阅读兴趣浓厚而广泛,各项能力的学习都能轻松自如。丰富的词汇还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词汇丰富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而词汇贫乏的孩子一般比较胆小、沉默寡言。

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早期阅读可以为孩子展示充满想象、幻想和灵感的空间。幼儿正处于人生求知欲最强的启蒙阶段,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赋。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参与一些游戏活动可帮助孩子在阅读的草原上纵情驰骋。比如阅读《春天》这首诗歌前,先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一起认识、去看、去摸、去听、去嗅,看到小草、树木变绿,听到小鸟唱歌,春雷乍响,摸到河水变暖、土地变软,嗅到花草清香……在认识春天的基础上,再去阅读诗歌《春天》,就能使孩子对春天有更深刻的了解。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会创编了: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春花和绿草;春天小鸟在唱歌,吵醒了春雨婆婆,吵烦了雷公公;春天在彩色的彩笔里,涂画着大树,涂画着绿草……

幼儿读的大多是文图结合的书。幼儿在阅读时,往往把图画文字结合在一起,去理解书中的意思,以文字猜测图画,以图画印证文字,从而调动自己的想象,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想象书中人物的对话。随着文字描绘的情节发展,孩子会做出种种推理,思绪象天马行空式的飞翔。这样的心理活动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还促使孩子的思维得到训练,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因此可以说,阅读活动对孩子大脑的刺激是全方位的,是一把为孩子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带孩子出游感受风土人情,或者是引导孩子领略街边的景色,都是一种阅读。培养了孩子优良的品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人说“给孩子一本书就是给他开一扇窗,让他看得更多、更远,生命更宽广”。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梯,也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往往充盈着浓郁的情趣、美好的想象,向幼儿传递社会道德规范,帮助他们培养求知的愿望、审美的能力、开朗乐观的性情,能从中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比如:孩子百听不厌的《小红帽》、《白雪公主》等大多颂扬善良、智慧、勇敢,鞭笞邪恶、残暴、凶狠;《丑小鸭》、《海的女儿》引导孩子向往真善美,幻想瑰丽诗意醇厚;《木偶奇遇记》教会孩子不说谎,爱劳动,助人为乐等等,这些经典故事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去求知与思考,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会早期阅读的孩子能长时间地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更专注、不易受干扰,有良好的听、读、说的能力,他们爱向成人提问题,爱向伙伴讲故事,他们通过早期阅读吸收了广泛的信息,认知能力明显增强,学习兴趣更为浓厚,求知欲望更强烈。这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是每一个学龄前孩子都需要具备的。有了这种品质,就为孩子进入小学乃至终身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早期阅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大大增强,能为孩子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打下一个好基础,孩子日后更可能成为一个快速的阅读者,一个获得大量信息而有助于形成良好品格的人。

对影响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 篇6

摘要:目的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和跳远实践,收集,类此,分析了与助跑相关的部分数据,说明助跑因素对跳远成绩的决定作用。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对世锦赛、奥运会录像实况的助跑进行剖析,从而得出启示。结果 男子跳远已有很多运动员有平等条件下跳出8.50米以上的好成绩,没有很快的助跑速度,要想获得好的跳远成绩,是绝对办不到的,助跑速度对跳远的成绩影响最大,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密切相关。结论 在跳远运动训练和课堂数学中均应把助跑因素摆在重要位置,就此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跳远;成绩;助跑;训练;教学

Simple analysis on the run-up----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score of the long jump

Institute Of 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Lin Tao

Adviser WU Jin Song

Abstract: Purpose According to a lot of research material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long jump practice, this article makes a collection, analogy and analysis of some part of data which related to the run-up,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run-up factor plays an crucial role in the long jump score.Method It uses documentary theory and video observ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run-up in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Olympic games, and then draws some inspiration from it.Result There are many athletes make a good score of more than 850 meters under the equal condition in men’s long jump, it is impossible to gain such good score without a fast run-up speed, the run-up speed h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ng-jump score and greatly influent on it.Conclusion The run-up factor should plac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ong jump training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meanwhile, this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to it.Key words: Long jump;Score;Training;Teaching

前言

近几年来,跳远成绩水平迅速提高,男子跳远已有很多运动员有平等条件下跳出8.50米以上的好成绩。其中,美国运动员刘易斯,鲍威尔于1991年8月30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分别以8.91米8.95米的优异成绩,打破了比蒙保持了23年之久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使世界跳远为之一振。女子跳远成绩的提高更迅速,自1987年巴尔道期基涅率先突破7米大关以来,已有一批女子跳远运动员追随其后越过7米,其中,罗巴尼亚的有什米跳出7.45米,原苏联的加期佳科娃在1988年5月28日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了8.40米最好成绩,女子目前最好成绩为7.01米,是姚伟丽于1993年6月5日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了8.40米最好成绩,女子目前最好成绩为7.01米,是姚伟丽于1993年6月5日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跳远技术趋于完善,特别是与运动员的快速准确的助跑有直接关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最大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材料与跳远实践表明,没有很快的助跑速度,要想获得好的跳远成绩,是绝对办不到的,助跑速度对跳远的成绩影响最大。原苏联学者的研究表明,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密切相关,二者相关系数,男运动员为0.948。西鲁亚诺夫认为,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在比赛中,运动员的跳跃远度只决定于助跑速度相关系数 r =0.83-0.96波波夫列举了100米跑成绩,助跑速度和跳远成绩关系的材料。见表1

表1 100米跑成绩,助跑速度和跳远成绩关系的材料

运动员 鲍威尔(美)刘易斯(美)比蒙(美)波斯顿(美)奥瓦涅祥(原苏)瓦乌普沙斯(原苏)

100米成绩(秒)

9.95

9.91

10.3

10.5

10.4

10.8

10.8

助跑速度(米/秒)

10.86 11.25

10.7

10.5

7.1

9.0

9.6

跳远成绩(米)

8.95 8.91 8.90 8.23 7.90 7.26 8.10 美国的林德曼认为运动员的跳远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速有效的助跑,助跑是跳远技术环节最易改善的因素。

原东德的奥林伯格在他的研究文章专门论述了助跑速度和跳远成绩的关系,跳远成绩对100米跑成绩的依赖性,并列出了关系表,见表

2、表3。

表2 起跳前最后5米的助跑时间(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

男运动员

最后5米的时间(秒)

0.50 0.46 0.42

女运动员

0.53 0.515

0.49

表3 跳远成绩对100米成绩的信赖性

跳远成绩(米)8.80 8.50 8.20 7.90 100米成绩(秒)10.00 10.25 10.50 10.75

跳远成绩(米)7.30 7.12 7.00 6.70

100米成绩(秒)11.25 11.40 11.50 11.75

跳远成绩(米)6.40 6.10 5.70 5.40

100米成绩(秒)12.00 12.25 12.55 12.80

6.80

7.00

7.20

跳远成绩的关系(米)

8.00 8.50 8.85 从以上研究材料表明,跳远运动员,如果没有很好的100米跑速,就不会有快的跳远助跑速度,没有快的助跑速度,要想获得好的跑远成绩是绝对达不到的。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

绝对速度是跳远助跑速度的基础。跳远运动员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波斯顿,奥瓦涅祥,比蒙的100米跑成绩分别是10秒5,10秒4,10秒3,他们的跳远速度分别达到了10.5米/秒,10.4米/秒,10.7米/秒,正因为如此,跳远运动员都把速度素质作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训练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相当的比重。

运动员能否在助跑中充分发挥和利用个人的绝对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2.1.1 合适的助跑距离:这是一个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问题,因为如果距离不够长,则不能充分发挥出速度出来;而如果过长,则又会造成无谓的体力消耗,甚至到达起跳板时速度下降。所以,研究每个运动员的合适助跑距离是训练中的重要任务。助跑距离的长短应根据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和加速能力决定。一般业说,绝对速度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则可适当缩短距离,另外采用行进间起动方法的运动员由于相对容易加还,因此所需要的距离也相对短些,衡量助跑需要合适与否的标准是运动员能否较好的发挥出个人的速度水平,它需要经过训练和比赛的多次验证才能确定。而且也在运动员的生涯中要随其各项成绩,训练水平及绝对速度水平的变化来进行一定的调整。用充电测速仪对运动员的最大速度和助跑最后5米速度的测定是检查发挥速度状况的有效方法。

2.1.2 步长和步频的合理配合:步长和步频是决定速度两个重要因素,但只有在合理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最高速度水平,在跳远助跑中,为了与起跳连贯地结合。要求运动员在最后阶段加快步频,最后一步达到最快。这时加快助跑速度的关键是尽量减少步长的幅度,如何步频加快了,但步长明显地缩短,不仅速度不快,而且会造成动作紧张,不利于有效地完成起跳动作,在实践中常有这一种现象。另外也有一些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步长加大,步频放慢,结果也不能做到加速上板起跳。所以教练员必须清楚地了解运动员正常跑的步长情况,对助跑最后4至6步的步长时行监控。另外,在训练中要注意发展运动员在相对保持明显加快步频的助跑技术;这是训练中和教学中必须长期系统地抓好。

2.1.3 稳定的助跑节奏:助跑节奏指的是助跑每一步具有的时空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助跑每一步的步长和步频,从而影响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我们在下一节重点阐述助跑节奏的问题)

2.1.4 良好的起跳能力:起跳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在助跑中速度的发挥,这是因为起跳能力好的运动员可以放心大胆地发挥速度,而不用担心会用速度快而无法有效地完成起跑,所以他们通常可以在助跑中较好地利用速度,而起跳能力相对较差的运动员则会由于害怕速度快了跳不起来,而在起跳前降低速度,从这个角度而言,抓好起跳能力的训练也对提高助跑速度有较大促进作用。2.2跳远运动员助跑进的速度利用率

2.2.1 跳远助跑的速度利用率是指助跑速度和绝对速度之比。显然,速度利用率的极限是100%。然而,为了完成起跑动作,运动员在助跑时不能达到自己的绝对速度,关于这一点,约瑟夫·巴罗指出“助跑必须从接近最高速度跑到起跳板,为了获得有效的起跳,必须对助跑速度加以控制。”他还认为“助跑的最终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起跳前达到最大的可控速度。”这个可控速度表明助跑速度利用率与跳远起跳机制,起跳动作,起跑目的有关。不同的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大小又受助跑结合起跳的技能能力以及起跳技术水平制约,可见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是跳远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可把它看作是现代跳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应该把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提高助跑结合起跳的技能以及提高起跳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进行。2.2.2 跳运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跑远运动员有效的助跑,表现在用标准的步数,准确的步点,合理的助跑节奏,以更快的速度准确地攻到起跳板,其中助跑节奏是关键性的问题。

原苏联田径权威学者,功勋教练员专雅柯夫博士和副博士波波夫·奥瓦涅祥等人的意思是“完成助跑的效果,在许多方面取决于正确的合理的助跑节奏”。

莫纳斯蒂列夫的研究表明,根据比赛条件下的教育学观察结果:“跳远运动员最后6步中受用不同的方案,这些方案的特点在于最后4步,3步,2步的提高速度,在最后2步动作的稳定性,在最后1步速度下降或者起跳腿与摆动腿摆动速度指标不对称。”他的研究还表明“成绩在6.40-7.40米的运动员主要采用以下特点的助跑节奏:在助跑最后几步的速度达到稳定或者最后一步之前的一步使速率降低,高水平的运动员(成绩在7.45-8.15米)在其成功的试跳中,最后3-4步提高速度的节奏是有效的助跑节奏。”

舍斯塔科夫列举了10名跑远运动员,他们的成绩均在8米以上,对其助跑最后5米之前的5步助跑速度进行了比较,见表4。

这10名运动员除萨博尼斯一人外,最后5步的助跑速度都比最后5步之前的5步助跑速度要快。

表4助跑最后5步和最后5步之前的5步胎甲球跑速度之比

运动员 阳比亚索夫 萨马林 罗金 别林斯基 萨博尼斯 谢柏金 斯捷潘尼扬 列斯克罗夫内 采佩列夫 埃米扬

根据上述研究材料,可以认为,合理的助跑节奏应表现为:助跑是加速跑,在最后几步达到助跑速度的最高速度,加快最后几步的助跑速度主要通过加快动作的速度,即加快步频跳远成绩(长)

8.02 8.16 8.03 8.10 8.06 8.10 8.06 8.28 8.01 8.01

最后5米助跑速度(米/

秒)9.80 9.97 10.51 10.16 9.87 10.16 10.30 10.54 10.00 10.35

最后5步之前助跑

(米/秒)8.89 9.81 10.07 9.77 9.93 10.02 10.08 9.78 9.43 9.62 来实现的。

为了形成合理有效的助跑节奏,要特别注意最后几步的助跑练习,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强调最后六步的助跑,波波夫提出的建议是“高个子(1.80米)速度较快(100米跑成绩为本10秒-8-10秒6)的运动员最后六步助跑距离为13.80-14.10米在塑胶跑道上约加长2~3%以上。”国内专家提出:“男子健将运动员,身高1.80左右,最后六步一般能够跑13.30-13.50米,好健将运动员身高1.70左右,最后六步一般能跑12米左右。”

3结论

3.1 在跳远的运动员训练中注重助跑因素的建议

3.1.1 助跑速度是获得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建议在跳远训练中要始终把助跑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助跑训练中以发展跑的绝对速度为基础,通过提高助跑技术与结合起跑的能力来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率,设计对运动员本人适宜的合理助跑节奏,利用时空指标调控强化助跑节奏训练,这就需要强化好两个方面的内容。

3.1.2 强化运动员的速度感和自控能力。一是在直道上做60-80米的加速跑后,提高快跑能力。在些基础上优胜30-40米的快速跑后,接着做20-30米的放松快跑20-30米的放松快速跑数次,跑的动作放松,保持快频率,跑20-30米。二是利用在直道跑进入弯道跑60-80米。然后再从弯道跑进入直道60-80米或120米跑。让运动员在直弯道的转换过程中,体会控制速度的能力和快跑的加速跑的能力。

3.1.3 强化助跑最后六步的时空节奏训练,在进行助跑最后六步时空节奏训练之前,应该在煤渣跑道上进行全程助跑跳远练习(只做起跳动作),对每次助跑后六步的足迹进行丈量记录,同时记录每次助跑最后六步时间,经过多次训练之后,选择运动员自我感觉和教练员自我感觉较好,即跑的动作从外形看能够放松,做为运动员确定助跑时空节奏的依据。然后,依据选择好的时空节奏和运动员自己的速度感,标记出最后六步的六个次脚点,从倒七至倒二脚,倒一脚是运动员上板放脚起跳,让运动员在快练、放松,自然、协调、准确的条件下,按照标记点跑最后六步,达到强化和自如的状态。

如果在塑胶跑道上做此练习,可将最后六步的标记点加长2-3%的距离,用失控尺度训练运动员形成合理的助跑节奏,具有较好的实效性。3.2 在跳远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助跑因素的建议

在跳远教学中,助跑技术是教学重点,提出建议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抓住助跑加速的方法,助跑的准确性,对快跑技术起动技术,加速跑技术和加速能力,助跑步数和助跑的距离依次进行教学,以使助跑为起跳做好准备。

教学的重点是加速的方法。教学的难点,是助跑的准确性。教学的顺序是学习快跑技术,启动技术,加速跑技术和加速能力,以及助跑的步数和助跑的距离依次进行教学。一般可采用如下练习做为学习和掌握助跑技术的基本教学手段。

3.2.1 原地做左右腿交换跳。两腿开立通肩宽,两臂屈肘夹角90°,骨干体侧,然后左腿前脚掌蹬地跳起,右腿摆至水平,两腿依次交换跳起。学习和掌握前脚掌积极着地,缓冲,爆发用力蹬伸的技术动作。

3.2.2 放松大步跑,由行进间双腿交换跳开始逐渐过度成为自然放松的大步跑。交换跳的距离20-30米,放松大步跑40-60米。用来陪送控制性的快速能力。3.2.3 放松大步跑过惯性快跑,随着大步跑的步幅逐渐加大,步频的加快,跑速的提高。连惯性成为快跑60—80米或80—120米。

3.2.4 学习掌握助跑的起跑技术。助跑的开始姿势有固定起动和行进间两种。在教学中一是使学生学会各种跑姿势,另一个是帮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能适合自己特点的开始姿势,进行固定的反复练习,以求熟练掌握。

3.2.5 学习掌握步频加速方法。一般采用如下手段:

(1)前倒小碎步快跑。

(2)两脚平行站立式起动快步频加速跑。(3)行进间快步频加速跑。

3.2.6 学习和掌握步长加速方法。一般采用如下练习:

(1)按照设立的标志加速跑。

(2)用已掌握的助跑开始姿势做大步加速跑。

3.2.7 确定助跑的步数和测定助跑的距离。助跑的步数一般男子为16—18步,女子为14—16步,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1)便步走测定法:助跑步数=步数*2。(2)二人测定法:即一人跑,另一人数记步点。

(3)步长测定法:由学生用自己的脚长分别丈量加速段的总脚数来测定助跑距离。方法还有多种,在教学中要因人因地因时而选择比较切实有效的测定方法。3.2.8 在能发挥跑速的基础上和确定好全程助跑距离的前提下,又反复练习全程助跑,调整步点,提高助跑的准确性,使助跑能为起跳好准备。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对成绩的影响 篇7

网球是技能主导类隔网竞技项目,是一项全身协调性运动,需要完善的入门指导和教学,尤其是早期从事网球入门学习的少年儿童。著名球星费德勒和纳达尔均是3岁开始学习网球,德约科维奇是4岁开始学习网球。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彻底颠覆了落后的“教师中心论”,他的这一教学思想将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遵循了儿童在一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亲子教育、亲子活动、亲子瑜伽等相继被引入教育,也正是重视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做出的教学方法改革和调整,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并且根据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相关专家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指出:未来想要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初学网球的年龄最好在6至8岁之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6岁儿童,6岁是一个即将进入小学的过度年龄,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2、网球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网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各个年龄阶段都在积极开展网球运动,对于促进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和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网球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有传统的网球教学方法和新式的快易网球十步教学法等等。寻求一种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儿童网球教育是竞技网球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是寻找适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2.1、传统网球教学方法

传统网球教学方法有:(1)讲解法;它是网球教学工作中一种运用语言的最普遍的形式,即教师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的任务、内容、要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在理论数学、思想教育和技术教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练习法:指根据网球教学的具体任务,有目的地反复做同一种动作的方法。通过反复练习技术动作来形成身体自动化;(3)直观法:是指在教学中,借助视、听等肌体感觉来感知作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网球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示范、讲解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基本上,再配以多球练习,所以使得网球教学的效果难以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消极的,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运用枯燥乏味的语言和动作示范传递知识信息,难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阻碍了孩子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2、亲子网球教学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亲子活动以亲缘关系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家长共同组织幼儿活动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方式。通过开展一系列亲子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在活动过程中来帮助家长学习一些育儿教育与技能,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可以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亲子同练式教学方法可以定义为:在教练的指导下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学习与交流,促进相互合作与进步,培养合作意识,达到培养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彼此学习与进步的一种教学方法。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亲子网球教学对儿童学习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下手发球的影响。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亲子网球教学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2.2、专家访谈法

走访网球教育相关专家,就文中的研究结果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

3.2.3、教学实验法

在保证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进行亲子网球教学,另一组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网球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亲子网球教学法和传统网球教学法的差异。

3.2.3.1、实验对象

6至7岁没有接触过网球的儿童,男孩和女孩各1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男孩和女孩各五人。

3.2.3.2、实验内容

教学课时为20个小时,一节课一个小时。实验组采用亲子网球教学法,家长参与到网球课堂中来,教练进行正反手、上手发球的教学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网球教学法。

3.2.3.3、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实验分组、教学实验、数据测量和数据检验。

(1)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男孩和女孩各五人。

(2)教学实验: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亲子网球教学法,教练进行亲子网球教学。准备部分由孩子和家长共同组织,每个孩子组织和领导一节准备运动。基本部分教练先讲解示范,家长与孩子组成搭档进行学习训练,并与其他家庭之间进行竞争。结束部分教练进行总结,每个孩子和家长陈述该次课的收获。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准备部分由教练带操,基本部分教练先做讲解示范,接着孩子进行学习训练,教练在一旁进行辅导纠正。结束部分由教练总结。

(3)数据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完成二十个课时的实验之后,进行学习成果数据测量,测量内容如下:规定目标区域,教练喂球,孩子用正手将球击倒目标区域内;规定目标区域,教练喂球,孩子用反手将球击倒目标区域内;底线发球入界测量。正手反手发球各十次机会。

(4)数据检验:用spss将数据进行效度检验,测其P值和T值。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亲子网球训练的特点

3.1.1、儿童生理特点

儿童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儿童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少儿血液中含水量多,但是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较少。少儿的神经系统抑制过程不完善,因此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我们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慎重进行力量训练,应加强柔韧性练习。训练量不能过大,训练时间不能过长,多示范,少讲解,产生问题及时纠正,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3.1.2、儿童心理特点

少儿的情绪波动性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界刺激敏感,心理活动多,容易骄傲或者自卑。在教学训练中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表现优秀的儿童,让孩子形成良性竞争,多进行小型游戏和小型比赛,让孩子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果,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

3.2、亲子网球训练与传统教学网球教学法对比

3.2.1、课堂秩序对比

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传统网球教学法中,参与者只有孩子和教练,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多,课堂秩序越来越不容易维持,教练往往顾此失彼。教学进度缓慢,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突出。

亲子网球中多了家长的角色,一方面,家长的存在会让孩子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上课会更加认真。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多交流,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合作、竞争,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家长能够帮助控制课堂秩序,因为家长的身体素质明显高于孩子,能够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得学习。

3.2.2、教学成果对比

教学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成果进行测量,得出的结论如下所示。

3.2.2.1、正手击球测试

教练和测试者隔网站立,教练站在一方场地T点处喂球,学生站在另一方场地原点处,学生尽力将球击入教练左边和右边四平方米大小的两个目标区域,两个区域各5次,累计入界总次数。

由表1可知,实验组的正手入界次数平均为6.3次,高于对照组的5.2次。差值为0.9,经过检验,T值为0.137,P值为0.014(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亲子网球教学对儿童正手学习有促进作用。

3.2.2.2、反手击球测量

测验方法同正手。

由表2可知,实验组球员入界平均为5次,对照组为4.8次,差值为0.2,T值为0.089,P值为0.022(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亲子网球教学对儿童反手掌握也有促进作用。

3.2.2.3、发球测量

学生站在底线后,下手将球发向对角的发球区内,左右区各五次机会,累计进球总数。

由表3可知,实验组入界平均次数为6.1次,高于对照组的5.5次,差值为0.6,经过检验,T值为0.331,P值为0.035(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3.2.3、小结

在教学环境上,传统网球教学课堂儿童不听从管教,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亲子课堂中因为有家长参与,课堂纪律良好,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竞争,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亲子关系上,传统网球教学孩子参与课程教学,家长在场地附件观看或者不在场地之内,缺少亲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亲子网球教学法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合作竞争,克服困难,能够增进情感。教学效果上,经过实验数据测量,亲子网球教学法和传统网球教学法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正反手、下手发球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尤其表现在儿童的正手和发球上。因此亲子网球教学有其优胜之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不能参与长时间大强度的网球训练,因此网球训练方法尤为重要,需要加入小型比赛和游戏。亲子网球教学方法在教学环境、亲子关系以及教学效果上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

4.2、建议

亲子教学方法是一种阶段性教学方法,适用于儿童学习网球的初级阶段。儿童学习网球应该建立良正确的技术动作的概念,打好基础,不急于求成,培养球感为先。儿童网球教学要控制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注意儿童身体恢复。

摘要:网球是一项全身协调性运动,需要完善的入门指导和教学,尤其是早期从事网球入门学习的少年儿童。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不能参与长时间大强度的网球训练,因此网球训练方法尤为重要。亲子网球教学方法在教学环境、亲子关系以及教学效果上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

影响亲子关系的几种沟通障碍 篇8

对话时间过短

星期天的早晨,佳佳要到少年宫学舞蹈。临出发前,她有些磨蹭,不像以前那样情绪高昂。来到公共汽车站,佳佳才鼓起勇气对妈妈说:“他们总是笑话我,说我是一只跛脚的丑小鸭。”妈妈这才知道,佳佳还在为几天前的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天,在舞台上表演时,佳佳不小心绊倒了,但她忍着疼痛坚持跳到了最后。一起表演的同伴便笑话她是一只跛脚的丑小鸭。“没事,只要学好了,你就是一只漂亮的白天鹅。车来了,快上……”妈妈话没说完,就把撅着嘴的佳佳往车上塞。

亲子间对话安排的时间过短,孩子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清楚,父母尽管想教育、鼓励孩子,也会因为时间关系而忽略孩子的许多细节。这样一来,父母既弄不清孩子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也容易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因表达不到位而出现失误。孩子得不到她内心想要的安慰和鼓励,自然会感到失落。假如对话时间充足,这位妈妈只需再补充一句话:“你受伤后还能忍着疼痛坚持跳完,你很勇敢,将来一定跳得很棒!”就能让孩子走出失落。交流时间过短,沟通不充分,是最常见的沟通障碍之一。

对孩子主观臆测

磊磊一进家门就满脸不高兴,连吃饭都有点心不在焉。“你这是怎么啦?”妈妈问他。“这次月考我还是没有进入前十名。妈妈,我已经很努力了,而且,我每天都……”磊磊试图跟妈妈解释。可妈妈却打断了他,说:“你肯定是平时上课不够专心,学习欠刻苦,快考试了才临时抱佛脚。”磊磊一听不敢再说什么了,只顾低头匆匆扒饭。

许多父母习惯在孩子话说完之前便打断孩子,然后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进行评判。这些家长往往比较独断,认为不用听孩子“唆”,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其实他们并不清楚孩子要说的问题核心是什么,因此他们的说教常常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状况。打断孩子、主观臆测,都是常见的沟通障碍。建议家长弄明白孩子到底想说什么以后再评判,甚至根本不用评判,因为有时候孩子把事情说出来,只是想发泄自己的情绪,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同情,并不需要你的指导与建议。你只要倾听就够了。打断孩子并发表你的意见,孩子会认为你不是在听,而是为了批评、教训他,他可能更加郁闷。

沟通心不在焉

“爸爸,你知道我们今天郊游多有趣吗?”乐乐一回家,扔下小背包就高兴地对爸爸说,“我们采了蘑菇,做了野菜汤。”正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爸爸眼睛不离报纸,“嗯”了一声算是回答。“我们后来又演了节目,我还表演了武术呢!”乐乐继续说。爸爸的目光越过报纸落在乐乐脸上,可只有短暂的两秒钟,便又回到了报纸上。见爸爸看得那么专注,乐乐只好怏怏地住了嘴。

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家长注意力不集中,说明你对孩子所谈的话题漠不关心,特别是当你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倾听上,思绪却在其他问题上游荡时,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那种心不在焉的应付态度,会让兴奋、诉说欲极强的孩子十分失望,孩子的倾诉欲望会慢慢消失。长此以往,亲子之间就会出现沟通困难甚至产生隔阂。因此,即使手头的事再忙,也要先停下来听听孩子的话,至少也应该跟孩子说明自己暂时不能倾听的原因。

强行偏离主题

徐菲走出自己的房间,满腹委屈地向妈妈抱怨:“军军这些天总是跟我过不去,我跳舞他说我像小丑,我唱歌他说我像乌鸦叫!”说完,十分期待地看着妈妈。没想到妈妈却说:“你的作业完成了吗?昨天没背完的课文背得怎么样了?”一听妈妈揪住了自己的“小辫子”,徐菲又失望又害怕,赶忙退回了自己的房间。

有些家长,因为感觉孩子谈论的话题太简单、太无聊或太幼稚可笑,就会强行改变话题,把话题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引。这明显违背了孩子找你诉说的初衷,无疑会给孩子留下“这种问题别来烦我”的印象,以后他再有心事就不会再向你诉说了。同时,由于倾听不足,还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内心深处隐藏的问题不了解,从而影响家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自以为是权威

星期天,芸芸吃过饭就急赶着出门。妈妈问她:“怎么不好好待在家里学习,要去哪儿玩?”“老师安排我“六一”汇演,我得去排节目。”“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少去参加什么活动,要先把学习成绩搞上来。”“可是,我答应老师了呀!”妈妈生气了,训斥道:“小孩子懂什么?怎么一点也不体谅我们的苦心呢?”见妈妈发怒,芸芸站在门口进退两难。

不少父母喜欢凭自己的意愿行事,总是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而且只要发现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急于摆架子,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理会孩子的辩解。有些父母为了达到目的,甚至讽刺、挖苦孩子,不仅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还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或者争强好斗。

亲子间的沟通应该是平等的,即便你比孩子懂得多,即便你是对的,你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摆出权威的架势,那样只会让孩子对你敬而远之。

上一篇:营销团队不能没有思想下一篇:我和书的故事 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