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公开课课件

2024-09-13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课件(共9篇)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课件 篇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2、计算机的特点;

3、计算机的分类;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投影、网络教学软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计算机的诞生与因特网的普及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计算机及因特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推动着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机的重要性,人们近切期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也是同样。

新课教学:第1章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1945—1957年、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68机 1965—1970年、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今、第四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未来:智能化、网络化

通用计算机按功能和用途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的分类数字计算机按工作原理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按性能和规模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单片机台式便携式

二、计算机特点  运算速度快  计算精度高  具有记忆功能  具有逻辑判断功能  高度自动化

二、计算机的分类

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    科学计算 信息处理 过程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人工智能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课件 篇2

《三个好伙伴》从前版教材中的《吹画五彩树》演变而来。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实验,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三原色, 什么是三原色在色彩知识中是非常抽象。如果没有实践操作学生根本无法建立色彩知识中原色的概念。这样的课很容易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我决定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 我安排学生课前观察、收集生活中的色彩, 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什么颜色, 并记录下来, 课间互相交流。其次, 利用实物现场演变色彩混合后的变化过程;再次, 我让学生玩吹画游戏, 观察出两种颜色相遇时产生的色彩变化, 最后, 利用三原色进行添画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生活到处有颜色, 处处有色彩,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二、问题的归因

农村教师总认为城里教师的课上得好主要是因为有课件。多媒体课件在美术某些领域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条件有限制, 我们农村广大学校都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教师上课只有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因而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辅助教学就成为非常有必要的研究项目。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比教材中的 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措施与行动

上课铃响起, 我和学生打过招呼后, 向全体学生介绍:“今天, 咱们学校来了很多客人, 他们都是老师, 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学生很乖, 马上鼓掌响起并回头看 (农村学生很少见过这么多老师听课, 他们觉得很新鲜) 。伴着学生的新鲜感我出示学生都喜欢的气球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三个好伙伴, 大家看他们是谁?”

“气球。”一位学生很快回答, 一些学生在小声地说着。

“他们分别是什么颜色?”

“红、黄、蓝”一个学生大声回答到。

我在黑板分别板书了红、黄、蓝后让他们打开书本, 读读儿歌 (红红、蓝蓝和黄黄, 真是三个好伙伴, 组成色彩大家族, 把我们的世界来装扮) 。

“谁来说说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开始动起脑筋在想着, 很快有学生举手。

“红红、蓝蓝和黄黄, 他们三个是好伙伴。”

全班同学表示赞同, 有的嘴里还嘀咕着什么。我没做声。教室里很安静, 持续了几秒钟, 正当我要提示:“还有不同意见的吗?”一个声音蹦出来, 红红、黄黄和蓝蓝组成了色彩大家族。谁说农村的孩子没城里的孩子聪明?我在心里反问自己。我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神气地坐了下来。他那可爱的表情让听课老师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初步感受色彩的魅力, 原以为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聪明, 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听课老师和上课老师互动活动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愉快, 学生和我一下子亲近了许多, 为学生的大胆发言创设了条件。

在学生初步感知三原色后, 我对其进行了总结:“这三个好伙伴是色彩家族中最重要的三个成员, 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 原色就是因为这三种颜色通过彼此的反复调和, 可以调出其它各种丰富的颜色。而用其它各种颜色通过调和是无法调出这三种颜色。通常红红大名叫品红, 黄黄大名叫拧檬黄, 蓝蓝大名叫湖蓝。”

在学生认识到三个好伙伴就是红红、黄黄、蓝蓝这三种颜色时, 我请他们说说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红色、什么东西是黄色、什么东西是蓝色的?说起生活中的色彩, 学生们便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小组里相互小声说着。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色彩认识, 更直观更深刻记住三原色。

德国古典美学家曾提出“艺术是游戏”的观点。它们有着共同的本性。游戏活动能增进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教他们玩吹画游戏。在玩这游戏之前我先向他们提出要求:在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变化, 看看红色和黄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红色和蓝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蓝色和黄色相遇时发生的了什么变化?同学们听到了会有变化还没等我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了。大伙都玩得可开心了。不一会儿, 有一位同学大叫起来, “红色和黄色相遇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相遇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相遇变成绿色。”另一个同学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蹦了起来。课堂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请同学们在玻璃杯中, 分别放入红色, 黄色, 蓝色的色水, 然后分别往红色水的杯子中加入黄色水, 在黄色水的杯子中加入蓝色水, 在红色水的杯子中加入蓝色水。接着观察色彩的变化。”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不时传来清脆的声音:“变淡绿色、深绿色、桔红色、淡紫色、赫色、灰色、黑色……”

“说得非常好, 你们是善于观察得孩子呀!”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新知识, 进一步认识三原色。当学生明白色彩变化时, 都大吃一惊。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发现三原色之间更多的色彩变化。

四、听课教师同感

A老师:以前我们总认为农村的学生比城里的学生差, 没有城里孩子聪明。从今天的课堂来看, 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聪明、可爱。叶老师让我感受了新课程美术课堂的变化, 感受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叶老师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使学生充满自信, 让人感到一种幸福的学习状态。

B老师:叶老师不仅关注美术学科的审美意识, 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需要。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让我们农村的老师看到, 没有多媒体同样可以上出学生喜欢的美术课。我以前上这堂课时, 学生没有学具, 是通过我准备的教具进行学习的, 当时学生主要是听我讲, 然后用三原色来画一幅画。今天, 我看到叶老师大胆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玩吹画、用玻璃杯做实验。”这个教具非常好。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做法来引导学生认识三原色, 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教学效果会更好。

C老师:开始我不知道叶老师要上什么内容。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直到学生通过玩吹画汇报所观察到色彩变化时。我才认识到今天上的内容是色彩的初步认识——三原色的认识。叶老师课前准备学生喜欢的气球导入课堂, 通过玩玩、做做,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色彩。看似在玩, 其实在学。叶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用心开发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我受益匪浅。她的教学很轻松、自然, 使我感觉教师不是在简单地教学生而是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课的前半部份显得有些松, 但这正有别于常规的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

我们要学会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从活动中使我再次明白:没有多媒体课件, 一样可以上出一堂学生喜欢的美术课。只要我们做有心人, 就可以挖掘比教材更好更多的教学资源。

摘要:探讨在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 以湘版美术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三个好伙伴》。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实验, 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农村孩子在没有课件的同时一样享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课件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效果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000-00

在世界著名学府哈佛的某门课堂上,一位瘦小、其貌不扬的教师站在讲台,侃侃而谈,课堂下成百上千的哈佛学子鸦雀无声;就是网上公开课的点击率他也是名列前茅。他有何种魅力竟具备如此吸引力?

1 从网易公开课获得的启示

1.1 分层次的教学目的

以往,每门课程都会有一个教学目的,即“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这个目的是单向地从教师的角度指向学生。如果在课程设计上采用双向的教学目的或许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即“学生能从这门课程中获得什么?这门课结束时能让学生实现什么?解决哪类问题?”所以教学目的应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一个是从学生的实用角度。

1.2 要将学生引入到你的教学世界,教师的口才至关重要

此时的教师更像是名演讲家。网易公开课的若干讲授者在课堂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但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这正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应该学习的教学方法,毕竟这门课程本身没有文学课、历史课那么有魅力。所以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口才,而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老师大多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专业,幽默和诙谐以及语言的很好利用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1.3 给予学生极大的信心

能否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以学好这门课的信心对于他们最终能否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至关重要。以其中的一门计算机专业编程课为例,第一堂课,教授告诉同学们,这课程是针对一点儿编程经验没有或者有一点点编程知识的同学而设置的。这样会给同学们以极大的信心,不会被“编程”吓到。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一般对于重点和难点的知识我会告诉学生,“这部分知识很难,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可想而知学生将会如何“享受”接下来的教学过程。

1.4 板书的教学仍旧不可或缺

网易公开课让我们看到,即便是世界级名校还仍旧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现代化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好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便利,同样也要求我们不要忘记传统的教学模式亦有它的可取之处。

2 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效果的方法探究

2.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的特点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各大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必修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现代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3]

2.2 现状分析

(1)目前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采用理论和实践分开的教学模式:一部分是理论知识在教室讲授,采用幻灯片教学;一部分是实践知识在实验室完成,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进行辅导。即便采用这样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仍旧无法摆脱众多学者普遍认为的高校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枯燥、守旧、灌输式、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等问题[1]。

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太苛求,习惯于“一言堂”、“唱独角戏” [1],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提问环节。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为了实施教学计划,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很少;而在实验环节,教师又规定了新的教学任务,学生很难有独特的创造性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而网易公开课中某哈佛教授却提倡在课堂上“安静几分钟”,这是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目前上课只是被动接受,平时记好笔记、期末“点灯熬油”,而忽视了真正技能方面的熟练掌握。正如某哈佛的某位教授提到的,现代教育模式是“将一个本来空空的容器(如同学生们的思想),存储上科学信息,当容器填满了也就意味着毕业了,越多的信息、越多的数据越好。”这也正像是我们大学目前教学方法的现状。

(2)目前的教学效果

教育家Neil Postman曾经说过,“孩子进校时像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这句话很好地回答了高校目前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2.3 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按部就班把教学计划完成,也不是向某些教育机构那样每天思考如何讨好或取悦我们的学生们,而应该是思考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我是个本科生,希望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怎样上?”

综上,本文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方法:第一,转变知识的传授方式,从一个“教授者”变成一个“学习者”,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第二,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室教学方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也放在实验室进行,同时需借用屏幕控制软件,学生可以真正实现“边学边做”,教学效果更佳;第三,高校教师应经常接受心理学课程的学习,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学会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读懂学生的心思,以期更好地实现双向的教学效果;第四,教师不应受限于教学计划中的条条框框,要把现有知识与目前的前沿潮流带入到学生的视线,注重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与关注,特别是学生关注的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第五,校园网的建设不能只局限于远程教育,应把校园网开辟成课堂教学的第二阵地,学生课下预习和复习的园地。

大学,应该是自由的,让学生们在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技能的同时,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其探索新知识的起点,让他们在大学校园这个自由的空间自由驰骋,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献

[1] 任平.高校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现状调查[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2] 齐景嘉.关于金融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3] 熊丽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6).

化石吟公开课课件 篇4

《化石吟》以诗的形式,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展现生命的进化规律,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化石吟》习题

课内检测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骇骨(hái) 潜行(qián) 躯壳(ké) 一幅画(fú)

B.化石吟(yín) 窥见(guī) 腐朽(xĭu) 葱茏(lóng)

C.猛犸(mă) 引颈(jìng) 万载(zăi) 两栖(qī)

D.描绘(huèi) 卓越(zhuó) 档案(dăng) 裹藏(guŏ)

2.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窥见(偷看) 海枯(干涸)

B.葱茏(遮盖、罩住) 造物主(上帝)

C.卓越(高明、高超) 幽雅(美好、大方)

D.化石吟(赞颂) 骸骨(尸骨)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B.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C.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D.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填空题。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__________诗。吟,是______________的一种名称,这里是___________的手法。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

5.诗歌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有什么好处?诗句中为什么用“你”而不用“它”?“你”代表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②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③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④肉体虽早巳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⑤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向近代进发。

⑥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⑦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爱莲说公开课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同学们,记得,七年级时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行道树》,作者是借行道树的形象来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像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作者)

二、理解文题

《爱莲说》爱即喜爱,莲即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通常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请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2.教师补充:

周敦颐非常博学,且人品很高,脆怀磊落,为官官清廉,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所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清香扑来,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爱莲花》,以表志趣。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体会莲的形美及神美。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正音(小黑板出示)

蕃 濯 淤 蔓 亵 鲜 (读一读并理解)

2.请一学生翻译课文。

3.师:文中有一千古传颂的名句,大家知道是哪一句吗?(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名作为名句也作为本文重点语句,同学们一定要懂得准确无误地翻译及理解,请大家再一起来翻译此句。(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污,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艳。)

五、体会内容,加深理解

1.师:文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请问“世人盛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欣赏课文第一段。

①两小组齐读第一段。

②思考:(小黑板出示)

a.作者共写了几种花?(三种:菊、莲、牡丹)

B.文中作者最爱莲的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方面?(三个方面: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板书)

2.师: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某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看,三种花各是哪里些的化身?

A.另外两组齐读第二段,举手回答上面问题。

B.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用“—————— ”一句比喻君子的“—————”的句式来回答。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的“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C.作者借莲花的本质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态?(托物言志;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3.课文主要是写莲,为什么要谈到菊和牡丹?世人甚爱牡丹实际上是追求什么?作者对此是怎样的态度?(为了衬托;富贵,名利;鄙弃,不同流合污)

明确: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是花中隐士,菊花开在百花凋零的秋季,不也百花争艳,像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与陶渊明高洁隐世的处世态度相符,又与莲的`高洁有某种相似之处,因此,作者对菊也是较为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对莲的作用是正面衬托。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它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六、总结,拓展

1.衬托写法:本文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批判了当时世人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达诗人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风范。

2.托物言志写法:用三种人对菊、莲、牡丹的喜爱象征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写莲的诗文

《关雎》公开课课堂教学课件 篇6

关雎评课稿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今年寒假,我有幸在网上看到 山东 济宁学院附中 马清华老师的《关雎》课堂实录,观看之后,受益匪浅,现在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关雎》是诗经中的首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于此课的教学也有很大的难度。 马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在教学中马老师用一咏三叹吟读《关雎》、相映成趣译读《关雎》、诗情画意品读《关雎》、音韵悠扬唱读《关雎》、诗意栖居再读《诗经》,五个教学环节贯穿整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既求新又求实。在“一咏三叹吟读《关雎》”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实效,认真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指导学生朗读,突出了诗词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在“诗情画意品读《关雎》”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诗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全诗,把握了诗的主旨。

虽然这堂课是成功的,但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教师在此环节可以更进一步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如果通过读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2、在“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环节中教师翻译前四句,要求学生读一句,教师解释一句,又要求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一人读一人释义,这样进行显得忙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实效性要差一些。在“音韵悠扬唱读《关雎》环节中,两名学生一读一唱,虽然读的那名同学感情很饱满,唱的同学改编的也很有创意,但因为两人同时进行,也显得很乱,没有使两名学生的素质充分的体现出来。

以上评课,只是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还望同行多指教。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篇7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基础 高专教育

1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现象的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业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而变革。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实用型的医学专科毕业生,随着国家对医学专科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范围也逐渐增大。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同,造成了新入校的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但就计算机教学方面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1 极少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在来学校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完全是一片空白更不要说高级的计算机知识了。他们对于计算机充满好奇,感觉计算机充满了神秘。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完全没有接触,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和自卑。

1.2 一部分同学在入校前对于计算机各项技能已经可以熟练的掌握了,这一部分同学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而且压力也会很小,学习效果也不错。

1.3 大部分的同学在入校前对于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比如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简单的内容,但是这一部分同学很容易自满,认为计算机也就是这些功能,从而认为自己对于计算机掌握的还不错。所以对于这部分同学要提高其学习兴趣。

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其自身特点并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取得的良好的效果。

2 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思考

2.1 选用合理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不但要对基本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还要时刻保持着对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所以选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选用实用性强、内容新的教材,并要时时更新,并将新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再者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入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材的选用要做到够用、能用、学得懂、实用。同时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入点,学到实用的知识。

2.2 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备课。备课的目的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对象等条件对一节课做出一个统筹安排。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观点与方法,把所有教学要素组合到一个优化的教学结构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果最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要抓纲务,紧扣目标,突出重点。认真熟读参透《计算机基础》书本中的内容,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在书本中做标记,在写电子教案时,对于每一章节的内窑,还要参考至少两本课外书籍,反复推敲,这样的教案内容才会更加清晰明朗,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知识面才会更广。编写的教案内容应该细分到每次课,而且这次课的所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堂总结是什么,以及讲完后课后感想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上机环节非常重要。对于计算机强化上机操作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考核评价过程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因为计算机课程的要求是大部分内容都是需实操,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充分准备实验的内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上机时,老师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学生做出实验的效果,及时对所做的内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出需改正的地方,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同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写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等等。

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们实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核。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等。使学生们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各项技能。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是实践性强、灵活性、综合设计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工作中不停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好的教导学生。

【参考资料】

[1]温昊,张颖等.基于网络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

[2]何芳原.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5).

[3]王晓娟,周虹,刘涛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穷人语文S版公开课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和当时社会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家庭,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63年起用六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后来又写成《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作品。他的作品气势磅礴,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

《穷人》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首先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他们的穷?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2)从“吃、穿”看出“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问题探究

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支持这种观点吗?

1、家中整洁、温馨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3、夫妻俩不顾生活艰难收养孤儿

认真体会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看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它们与桑娜和渔夫的“富有”有什么关系?

心理描写: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

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桑娜抱回孤儿后,心里十分紧张、担忧,担心给丈夫增加负担,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这件事。但是她最终决定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感受到桑娜深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复杂矛盾、忐忑不安的心理的心理。

省略号的作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1)是他来啦?(2)不,还没来! (3)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4)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5)嗯,揍我一顿也好!”

(1)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 (2)省略了看一看的心理(3)和(4)省略了矛盾的心理(5)桑娜下定决心愿意承担一切 全部省略号作用:心理思路断断续续

③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的前后思考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④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被解开,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

总结:他们是最“富有”的人。因为:桑娜和渔夫有勤劳、善良、淳朴、富于同情心、宁可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4、小结: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课件 篇9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计算机的技术浪潮带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网络信息化的革命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技术及对内容的精度反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尤其在近年来,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依赖,选择更多的形式来投其所好,呼吁更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来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通道路。因此,“微课”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微课”形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现了教育领域与时俱进的改革性,促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微课”的内含和特征

“微课”起源于美国。它是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及教师点评等内容,以视频为载体,围绕着教学视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短且有效

“微课”教学体现在“微”字上,短而精,教学时间在一般限制在学生认知的时间范畴内,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视觉停留规律来设定,学生也可以依学习情绪来调节学习时间,内容随时暂停或回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4-8分钟的教学时间,是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思维敏捷的时间,整个教学时间都在高效的学习状态下进行,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2、内容精要

“微课”教学内容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相比,内容设计短小精悍,切中课堂的主题与焦点问题,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与疑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重点对知识点进行突破,形成一个微小的空间,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分解。

3、资源容量有限

在“微课”的视频里,教学内容都要经过精选提炼,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限的容量中进行视频在线播放。学生在线观看多媒体格式的教学内容,将视频的教学课程下载到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设备上,对疑点和难点可以反复回放,不断进行推敲和琢磨,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沟通,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地反复学习。

4、情景交融。

“微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了多媒体素材,课件与真实的教学环境相匹配,营造出一种理论与现实相融合的教学资源氛围,它突破传统的教学资源局限,开拓出将某一个知识点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格式的教学模式,阐述知识点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交流、学习评价和在线答疑等辅助手段来提高理论基础的学习。创设师生之间的友情和谐的教学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造计算机课堂“心灵之约”,紧紧扣住教学内容的主题,明确“微课”的教学思想,有效利用“微课”的资源包,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微课”的分类

在国内外的“微课”类型普遍分为“教学型微课”与“资源型微课”。

1、教学型微课: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受众面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录制过程中,偏重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简短、系列性地制作视频教学片,成为“微格”教学课件。如:教师可参与各类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比赛,将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等应用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课堂上,从本质上是借助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微课”教学。

2、资源型微课:受众人群是偏重于学习者系列学习;简洁、易懂是系统的特点,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视频。以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视频、微教案及微练习等学习要素,学习者可以系统地安排对课程的学习时间,掌握课堂的进展速度,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实和提高;完整系统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充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融入到计算机的拓展思维,全面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活学活用,提高计算机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大对计算机资源的再利用,提高计算机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含金量。

三、以“微课”教学模式为支点,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际操作功能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学科的辅助工具。用“微课”视频教学后,学生梳理各学科的电子教材,利用计算机的功能,进行拓展式的学习,运用“微课”的特点,制作针对性的“微课堂”,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更好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

1、有效地组织微课程的知识点,运用微视频的整体集合来体现

在新时期教育模式中,高效的教学课堂是师生的共同愿望。《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要合理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讲授,在短时间内将相关知识点、技能点串联成一个拥有大批微视频片断,要求教师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高素质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查遗补漏,补充缺失的部分,真正地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渴求欲望。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对“微课”的教学内容先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入“微课”课堂中。这样会很容易接受已理解的內容,搞明白课前疑惑的问题,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如:Windows 7基础操作,教师精心制作“微课”教程,形象地展示出学生最常用的操作基本,介绍系统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不抗拒对计算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接收,轻松愉悦地学习到Windows 7基础操作带来的精彩片断。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的动画逼真,使得学生领略到计算机带来的独特魅力。熟练使用Office 2010,灵活运用常用计算机的工具,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学会了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endprint

2、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通过“微课程”的教学设计,遵循系统方法的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确定。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实用价值的信息,设计出适应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目标的“微课程”内容,如:图片、音视频、文档及网站等表现形式,以此保证学生的接受程度,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资源的多元化要求。

其次,要在教学课堂中,以“微课”内容为中心,利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在Office2010办公软件学习中,一些简单的操作对学生并不算难事。但办公软件的强大功能,技能点的综合运用、操作经验和技巧,学生不能很快掌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通过微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微课”教学课后阶段,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并付诸于实践,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如: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针对“微课”的知识点,制作素材课件和视频,允许学生将自己所想所思,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延伸拓展他们的知识点,选取生活化强、综合实用性强的问题,使“微课”课堂中的知识点、技能点消化吸收,并加以延伸。如:Office 2010办公软件中利用Excel 2010制作表格,对表格数据的处理,存在着许多经验和操作技巧。

“微课”中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后,以真实的数据资料做为制作不同图表的切入点,亲自动手操作拆线图、饼图、直柱形等图表的绘制,多加练习,同时创设一个“微”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制作的各种“微”练习,找出与“微课”课程的知识点,加以解说其自己的创意点,灵活运用各种功能,恰如其分地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点适中化。教师要在学生讲述其“微”作品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实现“微课”、“微练习”的资源共享,激发他们亲自实践,在计算机的网络、终端设备平台上,下载学习,并通过微信、QQ等各类信息交流平台,进行相互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發展,引领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运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发挥微课程的潜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04)

[2] 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04)

[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01)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6] 冯玉平,高勇,李鹏飞.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4(02)

上一篇:学习榜样的力量演讲稿下一篇:2023北京高中语文会考模拟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