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2024-09-12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共11篇)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的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的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学情分析:天气气候天气预报等都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问题,平日中较为熟悉,但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没有仔细观察其中特点。教学方法:启发式、创设地理情景 教学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创设地理情境:今天你感觉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

这些都是描述什么方面的问题?一般学生会回答:天气、气候。我们常说天气和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区别? 讲授新课: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特点

1、让学生说一些形容词如: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等等,让学生猜测那些形容天气?那些形容气候?

2、学生朗读课文,找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

3、师生总结:天气:短时间、具体状态、多变性

气候:多 年、平均状况、稳定性

4、在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后,回到刚才的设问,说出答案:(书59页活动3)

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

(承接)天气和气候又分别研究些什么?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天气或气候?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天气预报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通过平时学生观看天气预报引出天气预报的概念,主要内容。

1、天气预报的概念

2、常用天气符号

(1)利用书58页图4—1和和多媒体图片逐一讲解主要常见天气符号

(2)详细讲解风力风向符号:风杆、风尾、风旗、风级、风向(风的来向)

边讲边练:书58页59页活动

三、卫星云图的判读

1、引导学生分析卫星云图作为一种航天照片,各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事物。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是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欲浓,下雨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大气环境检测

合作利用书59页活动,自学为主,学会识读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小结: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2

1.知识与技能: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了解天气、气候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能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学会安排不同天气下的户外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 学生学会体验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地理的功能与价值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的功能与价值的了解, 激起对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及空气质量的了解, 树立环保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

难点: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两个术语。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贴近生活实际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课堂开头即设计情境, 通过CAI课件直切主题, 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 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 实现“在学习中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的课堂新境界和“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教学新原则。根据本人授课的实际需要, 将教材顺序作了小幅调整。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昨天, 郊区一中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可高兴啦, 因为终于盼到了区气象台的公众开放日, 他们要到气象台去参观学习。早上8点, 他们就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 第一批来到了气象台的接待室。在接待室一面宽大的多媒体屏幕上, 他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课件演示) :

请说出下面两段话中时间和变化频率的特点, 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特点, 推断这两段话描写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昨天清早, 气温骤然变冷, 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 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 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 风停了, 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不刮风, 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大家正看着, 接待员小姐出现了, 她告诉大家, 台长伯伯交代, 要按要求回答好问题之后才能继续参观, 否则原路返回。为了避免一中的同学不能参观, 请同学们一起帮他们解答吧。 (1.时间短, 多变——天气。2.时间长, 稳定——气候。)

一中的同学回答完后很高兴, 谁知接待员小姐又出示了另外的问题 (课件演示) :

※用“天气”与“气候”填空。

1.今天的 () 真好, 晴空万里, 凉风习习。2.我们外出旅行一定要注意 () 的变化, 以免在旅途过程中留下遗憾。3.由于人们长期大量地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因此造成全球 () 变暖, 冰川消融, 海平面上升。4.我国海南省的 () 终年炎热, 长夏无冬。5.强冷空气今晚进入广西, 将带来大风降温的 () , 同学们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6.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 地处亚热带, 北回归线以南, 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 温和, 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在21.6℃左右。

※判断下列语句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暴风骤雨2.风和日丽3.四季如春4.阴转多云5.东边日出西边雨6.清明时节雨纷纷7.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8.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没办法, 同学们再帮帮他们吧。 (学生抢答, 互相纠错并说明理由, 教师适时进行表扬)

【承转】接待员小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一行人走进了天气会商室, 聆听了气象专家讲解天气信息是如何搜集到这里进行分析、判断, 作出预报结论的。在这里, 他们看到了气象卫星传回的卫星云图。 (演示卫星云图动画)

【讨论回答】同学们应该也经常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没少见过卫星云图, 你能否判断未来两天我区的天气状况?说出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能从太空看到陆地和海洋, 说明天气晴朗;白色表示云雨区, 白色越浓降水量越大。补充指出:春秋季发生在我国北方、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则用黄颜色表示。)

【承转】从会商室出来, 一行人又来到了气象影视中心, 在这里, 广西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的主持人向他们演示了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听完介绍, 接待员小姐又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可以过把当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瘾!条件是除了能读懂卫星云图外, 还必须会识别天气符号, 五分钟内记忆符号最多的前十五位同学将获得机会。我们也来试试吧。 (演示常见天气符号)

(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 五分钟后检查结果) 跟你们一样, 一中的同学问题最多也出在风矢图, (演示风矢图) 介绍风矢图的表示方法。

(演示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符号所代表的风向和风级。 (学生抢答, 并互相纠错)

(演示我区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那十五位同学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走到录影棚镜头前, 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天气预报”主持人的瘾。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学生模拟活动)

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军事科研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课件演示:59页漫画) (讨论回答) 下列天气条件下从事这样的活动合适吗?为什么? (只要说得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承转】在12121气象信息中心, 大家了解了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流程, 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哪些手段可以了解天气预报, 除了看电视以外,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学生举手回答:报纸、电台、电话121查询、手机短信、网络等)

【承转】一行人最后来到了大气环境监测中心, 在这里, 他们知道了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知道了表示空气质量的几个指标。同学们也来看一看, 空气质量级别高低和空气质量状况的好坏与污染指数的关系 (播放课件:59页空气质量日报表)

学生讨论回答 (污染指数相差50就相差一个级别, 空气质量越好, 污染指数越低……)

【活动】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生活中有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 常见的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或减轻大气污染? (教师简单总结点评——植树造林、整顿污染企业、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在学校开设环保课、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东西?还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板书设计: (小结后课件演示)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 气候

(二) 天气预报

1. 卫星云图

2. 天气符号

3. 大气环境监测

六、课件演示巩固练习, 快速抢答

(10个题目略)

七、教学后记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区分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 的气候特征。

2.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 报的习惯。

3.知道空气质量报的基本内容。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并能对其结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就源于生活,懂得“处 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同时,让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共看《2008年国内外十大天气和气候事件》视频

理解气候和气候的含义,并找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了解天气和气候对我们人类的影响

知道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

学会看简单的卫星云图

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并学会表述简单的天气预报 了解一些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活动设计: 看视频,谈感想

1、自学:从书本中找出两者的含义

2、通过小组活动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3、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让学生们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讨论交流天气和气候对我们人类的影响

1、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

2、通过连线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可以观察就能获得天气信息 自学:卫星云图中各种颜色的含义

1、师生共同观看一段天气预报

2、自学:识别各种天气符号

3、交流互动,共同识别难认的天气符号

4、用天气符号表述简单的天气情况

5、播报简单的天气预报

1、讨论交流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2、展示一份环境质量日报,了解环境质量日报中的几个项目间的关系

1、学生自己谈收获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4

第一节面试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

在具体讨论面试技巧前,只有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去认识面试要点和技巧,才可能深刻并真正领悟其核心和精髓.

一、面试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模式

面试做为一种有效的测评手段,是主考官与应试者之间的认识性、情绪性等信息交流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性信息是主考官询问面试试题,而应试者做出回答(解答);而情绪性信息是主考官与应试者的一些愿望、表情、态度等信息(包含语言交流中蕴含的情感成份)。

在信息交流的同时,主考官与应试者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这是从静态的结构上考虑。

而从动态角度讲,面试与其它人际交往模式一样,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发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但它具有与其他人际交往模式不同的特点。

面试的特殊性在于:

(1)公平性。面试只能是公开的、看得见的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行为的观察等宏观交往形式,而不能是隐秘的私下活动。

(2)环境背景的一致性。公务员录用面试一般是一个应试者与数个考官之间的交往,而非群众性的集。

(3)准确性。面试就是利用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进行的面对面的交往,而不是通过第三者或书信、媒体等进行的间接交往。这样可以获得大量的、准确的信息,并且具有交际者的充分互动,避免了信息在交往过程中的损失和失真。

(4)面试是测评主体以主考官的身份、而测评客体是以应试者的身份进行的公事公办的严肃认真的交往,而不是双方以普通人身份出现的非角色交往。

由于面试与普通交际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面试就有了一整套程序和规范。

二、对面试应该有正确的态度

通过笔试难关具有面试资格的应试者,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要想通过面试大关,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

第一,公务员面试靠的是真才实学,应试者必须放弃不该有的‘场外交易”或“场下功夫”的念头。

第二,做为个体交往与直接交往,应试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全面地自我表现,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面试者还要利用这种时间、空间和特定情境的限制,有效地扬长避短,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而将自己的不成熟、不完善、素质与能力的不足隐藏起来。

第三,主考官与应试者之间的信息、情感交流都是以人的特性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信息学、社会学以及人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设计面试技巧,帮助考生展示自身的能力。但这些技巧必须以素质能力为基础,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最终能证明你的是实力。

三、面试的基本原则

面试技巧有多种形式,但都符合面试的基本原则:

1.成功地进行自我展现。

面试的本质就是进行自我推销,那么只有在考官确定你是所有应试者中是最好的,你才能成为最终的获胜者。所以考生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风格。获得面试资格的众多应试者,其实在能力、素质相差甚微,要想表现得与众不同,你必须有自己的风格。风格主要体现于主试者和应试者的情绪性交流上,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对更多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评和考核,其中的诸项就更体现在风格上。

2.看人(主考官)看事(不同情境)做出相应反应,面试的测评项目和测评标准尽管很结构化、科学化、客观化,但最终是由主考官们来把握的,因此考生可以根据主考官和情境的不同,采用相应的策略与技巧,从而让自己的行为得到有效地评价。

3.成功的人际互动。

面试不是简单的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面试最重要的是应试者与考官之间要成功的实现互动,进行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

一个能感染他人、吸引他人的应试者,将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篇5

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卫星云图(挂图或放大的照片),城市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图(可制成板图、挂图或投影片),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制成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 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习过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况。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降低。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站对各地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

【启发引导】 由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对天气进行预报。你能说说天气预报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吗?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 篇6

一、选择题

1、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展进程为从一国到多国 B、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1909年,一位35岁的科学家荣获该的诺贝尔物理奖,被后人誉为“无线电之父”。这位科学家是

A、赫兹 B、贝尔 C、西门子 D、马可尼 8、19世纪末,汽车的发明和使用实现了人类以车代步、日行千里的梦想。著名的汽车发明者戴姆勒和本茨都是 A、英国人 B、德国人 C、美国人 D、法国人

9、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A、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0、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轮船 C、汽车 D、电视机

11、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1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制度广泛确立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完全形成 C.资本主义要瓜分世界 D.资产阶级走向反动

13、右图中的漫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B.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

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14、垄断组织的产生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具体表现有①有利于进一步扩

大企业的规模②有利于从根本上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③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和降低成本④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19世纪最后30年里,股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这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垄断资产阶级榨取超额利润的要求 C.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要求 D.后起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

16、《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的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的贷款以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社会金融的需求。” 这表明①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规模正在扩大②银行贷款是当时工厂扩大生产的惟一途径③金融资本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④垄断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 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 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丹尼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向前面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指的是

A、文艺复兴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0.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是

A.资本主义的腐朽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资本主义要瓜分世界 D.资产阶级走向反动

二、材料解析题:

1、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取得了无数重要的科学成果。根据上图,请回答:图1中富尔敦创制的“克莱蒙脱”号汽船运用了瓦特改良的。图2中飞机的发明者是。分析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共同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刺眼的光线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美国在这一时期(19世纪后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重基础学科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闻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材料三 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的连续发生,生产力向更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轻视新发明新技术的原因及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为大力发展新科技而采取的措施。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并说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假如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材料二 马克思说:“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经济范畴。”

材料三 列宁说:“垄断尽管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矛盾,但从另一个意义上看,垄断也是资本主义走向反动的标志,必然加剧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垄断也为世界革命创造着条件。”

请回答:

(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形式除材料一所说的外,还有哪些?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垄断组织的评价有何相同之处?

(3)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垄断必然加剧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 为什么会 “为世界革命创造条件”?

参考答案

一、1C2A3A4A5A6A7D8B9D10C11C12A13C14C15A16D17A18A19C20B

二、1答:蒸汽机(1分);莱特兄弟(1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加强了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活动;密切了东西方联系。(写出以上答案中的任意两项均给2分)

2答:(1)原因:思想保守和企图维持已取得的垄断地位。后果: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逐渐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2)措施:注重研究和引进应用技术,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网络人才。

(3)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使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国际竞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使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转向北美。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答:(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如卡特尔、辛迪加等。(2)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理解:随着垄断的出现,各国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纷纷加强了对外扩张和掠夺,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最终引起了世界大战。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7

度计(1时)

第四章热现象

第一节温度计

执教: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国际中学庞绍君

教学目标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温度计,烧杯3个,冷水,温水,热水,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学生

实验室用温度计(2人1支)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教学过程(91aixue)设计

一.

温度

请一位同学操作图4-1实验,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二.

温度计

.构造和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看本图4-3,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学过程(91aixue)设计

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273℃=0,0

℃=273,100℃=373。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

水的沸点=____℃=____K沸水的温度=____℃=____K

绝对零度是____℃=____K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

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

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

三.归纳总结

三.思考与作业

本P46,1、2、3;《通》

四板书

第四章热现象

第一节温度计

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2、结构

3、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三.摄氏温度

.1摄氏度规定:P4

2.读法:℃读:摄氏度;-℃读: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

四.热力学温度(T=t+273)

五.体温计

.特殊结构:弯曲细玻璃管(内装水银)

2.量程:3℃至42℃,分度值是01℃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8

教 学

设 计 《温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 度》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热现象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刻度规定、使用方法和体温计的特殊结构。这些知识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温度计作为热学的基本测量工具,在本章的各个实验中是不可或缺的。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学好使用温度计对学生学习其它仪器会很有帮助,并在生活、地理和化学学科中都有一定的益处。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自制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结构、量程、分度值,亲手测量温度,比较体温计的不同之处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增强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要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由于生活习惯、媒体用语不规范等原因使得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会成为学生的易错点,教学中要加以引导。◆

三、教法: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状态,我选择了如下的教法:“学生自学模式”加“问题导学式”相结合。整节课由几个具体问题串接组成,大问题套有子问题,环环相扣,并结合学生实验,在解决问题当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思考和合作中完成教学目标。将体温计的相关知识作为开放性作业进行分层处理,这样可以减轻本节课堂学习的压力,留出更多的时间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四、学法: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使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七、教学准备

教师:250mL的烧杯(3个)、自制温度计(1个)、教师演示用温度计(1个)

学生:实验用温度计(1个)、冰块和小块毛巾(各1个)、烧杯(3个)、自制温度计(2个)、凉水和热水

八、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师: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请同学做演示实验

学生讨论得出: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 1.温度计

[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 [生甲]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 [生乙]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生丙]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

[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现在我们看大屏幕,来认识它们,(大屏幕显示温度计的构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

[生甲]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

[生乙]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

[生丙]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

[生乙]甲图的量程是-20℃—110℃,最高温度是110℃.最低温度是-20℃,分度值1℃. [生戊]乙图的量程是35℃—42℃,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0.1℃. [生己]丙图的量程是-30℃—50℃,最高温度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1℃.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 量程? [想想议议]

[生甲]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生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生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生丁]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生戊]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生己]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 ℃,分度值是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采,同学们也注意到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还想了解什么?快提出来,让大家来解决![生甲]℃表示什么? [生乙]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丙]用什么符号表示温度? [生丁]如何读温度? [生戊]摄氏温度如何规定?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是摄氏温度单位的符号,读做摄氏度. [生乙]温度用符号t表示.

[生丙]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 [生丁]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读做“37摄氏度”.

[生戊]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 ℃,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板书)

[师]我们看P71想想议议,能否把空白填上. [生甲]沸水的温度是100 ℃ [生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 [生丙]人的正常体温是37 ℃

[生丁]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生己]南极洲(1983年)最低气温为-89.2 ℃ [生庚]火箭燃烧室内燃气约3400 ℃ [生辛]液态氮沸点-195.8 ℃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仔细看大屏幕、思考.提出问题.

[生甲]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生乙]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生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 [生丁]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生乙]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生丙]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生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3.体温计[板书]

[师]同学们对体温计了解很多,也会使用.那么一般温度计将如何正确使用?请大家看图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第一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底部 [生乙]第二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侧壁. [生丙]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生丁]还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

[生戊]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生己]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师]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哪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生甲]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生乙]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生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生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温度计 2.摄氏温度 3.体温计

(六)习题:

1.如图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2.零下35摄氏度还可以读作_______,可以写作_____.-275 ℃应读作_______或_______.比0摄氏度高15摄氏度的温度,读作_____,记作_____.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9

优秀教案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以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血液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得到升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教材在开始设计了几个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还设计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和血液化验单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此资料改成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明确了解血液的分层现象。

关于血浆,教材中展示了血浆的成分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 水分,为后面介绍无偿献血作铺垫。

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铙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 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以及数量多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化 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的。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并阅读教材,了解三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对于挽救生命的意义,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关注生命,关爱他人。教学重点

1.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准备血液分层的实验、人血的永久图片、显微镜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们义务献血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1)你知道人们无偿捐献血液有什么意义吗?

(2)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及时输液呢? 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入们无偿捐献的血液可以挽救因为失血过多而面临失去生命的人。

(2)由于某种原因而失血过多的人要及时输血而不能仅输液体。因为失去的血液里包含各种血细胞,是液体所不能补充的,只有进行输血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学生质疑:(1)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2)血液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哪个结构被消化并被吸收?

(3)外界的气体进入体内,在哪个结构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此结构的哪些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展示: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2)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成可以直接被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这些物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被吸收。

(3)外界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肺泡是构成肺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肺泡的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适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学生质疑: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体内,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呢?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血液的组成

方案一: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准备新鲜的动物的血(如:鸡血、猪血等),将一定量的动物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如右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实验材料,并分析实验现象: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上面一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面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两层之间白色的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情况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迸一步强调: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教师对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激励学生积极发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方案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组织,它包括细胞和液体两部分。细胞部分是指血液的有形成分,总称为血细胞。液体部分称为血浆。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在正常情况下,每千克体重的血量,男性多于女性,幼儿多于成年人。

资料2:下列是某人在医院做的一张血常规化验单:

(1)通过分析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常规化验单上列举的血液成分分别是哪些成分? 学生分析、交流,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达成共识:

(1)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2)血常规化验单上列举的血液成分有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学生质疑:血常规化验单上的Hb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Hb表示血红蛋白。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从血常规化验单上可以看出红细胞的数量是血细胞中最多的。学习目标二:血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

资料1: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约占全血的50%~60%,血浆中除含水分外,还有血浆蛋白、无机盐、葡萄糖、激素等物质。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资料2: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浆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2)血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血浆是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组成。其中,水分是血浆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

(2)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和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被称做“流动的组织”。

学习目标三:血细胞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拟订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点拨。

例如: 实验目的:

(1)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2)练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方法步骤:

(1)将显微镜对光,找到白亮昀圆形视野。(2)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

(3)对照下图,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哪一种?它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体积最大的细胞是哪一种?它的形态具有哪些特点?(3)在低倍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血细胞是什么?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其形态呈两面凹的圆饼状。(2)体积最大的细胞是白细胞,它的个体比较大,颜色比较浅,其形态有多种。(3)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的血细胞是血小板。学生质疑:(1)红细胞为什么呈现红色?(2)在显微镜下怎样才能快速观察到白细胞?(3)为什么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血小板?

(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有些同学快速浏览教材,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有些同学展示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供同学们参考:

资料1: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呈红色。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资料2: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昀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资料3: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没有细胞核。当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信息,并结合学生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是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学生进一步质疑:血红蛋白具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快速交流后回答: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缩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教师强调: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所以,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输送氧的能力就会降低,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侧如:身体疲乏无力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贫血。

(2)白细胞的颜色比较浅,数量比较少,所以,要想快速观察到白细胞可以把显微镜的视野调得暗一些,并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移动玻片标本。

学生进一步质疑: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白细胞的形态有多种,那么,它们对人体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

白细胞可以发生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所以,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并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如果进行血检时,白细胞的数目过多,说明身体某部位可能有炎症。

(3)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血小板。

学生质疑:血小板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生理作用呢?

学生回答:当人受伤时,血小板会在伤口处聚集,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所以,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并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如果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过少,一有伤口就会血流不止。(4)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独立实验、勇于质凝的态度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此表格仅供参考):

拓展延伸:正常人的红细胞的数目是:男性(4.0~5.5)×101

2个/升,女性为(3.5~5.0)×1012个/升,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数值是:男性120~160克/升,女性110~150克/升。正常人的白细胞的数值是(4~10)×109个/升。正常人的血小板的数值是:(100~300)×109个/升。

学习目标四:造血于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下收集的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进行骨髓移植能够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2)治疗白血病,除了进行骨髓移植,还可以从哪里获得造血干细胞?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骨髓中有具有造血功能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能够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健康入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可以给患者不断补充血细胞,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2)除了骨髓中含有造血干细胞外,新生儿的脐带血中也含有造血干细胞。

教师强调:干细胞生物工程是我国同发达国家研究水平最接近的重大科学领域之一。这些科学技术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一定会造福我国人民,进而造福全人类。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你认为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血浆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什么?数目最少的血细胞是什么?成熟后,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什幺?

(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

学生回忆、思考,在小组内展示: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及废物的作用。

(3)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数目最少的血细胞是白细胞,成熟后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红细胞和血小板。

(4)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作用;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教师进一步强调:血液具有运输、防御等作用。典例精析

1.从家畜体内取10ml。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面的部分是血浆,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

B.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

C.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红细胞

D.白细胞和血小板漂浮在血浆的上面

答案:D

详解: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上面一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

血浆,下面部分是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暗红

色不透明的,这是红细胞,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白色的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2.在什么条件下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者分离

()

A.血红蛋白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分离

B.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C.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不受条件的限制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答案:B

详解: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与氧结合或者分离取决于氧的浓度高低。在浓度

高的地方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在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3.有关红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红细胞体积较小,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B.红细胞中含血红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运榆氧气

C.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

D.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 答案:D

详解: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体积比白细胞小,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红细胞呈红色,因为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血红蛋白在氧含量多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并且能够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4.炎热的夏天,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疖子顶端出现了一“脓头”,这个“脓头”主要是由什么构成的()

A.红细胞

B.死亡的白细胞

C.白细胞

D.血细胞和死细胞

答案:B

详解:白细胞能够发生变形,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它们能够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在将病菌消灭的同时,白细胞也死亡。所以,脓头里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

5.将A、B、C、D四支试管加等量的新鲜的家兔血,其中向A、B中加入等量的抗凝剂,向C、D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静置一段时间,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答案:A

详解:向血液中加入抗凝剂,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不加抗凝剂的血液出现凝固现象,血凝块周围的液体是血清。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适量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贫血患者的症状是:面色苍白并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一般地说,贫血患者应当多吃一些含铁的食物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昆明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集训,可以增加足球运动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而增强足球运动员血液的供氧能力。4.白细胞吞噬了病菌和死亡的细胞后,自己也会死亡,所以白细胞的寿命比较短。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探究血红蛋白的特性 活动目的:

(1)了解血红蛋白的主要特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勤于动手的习惯。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准备新鲜的动物血液(如鸡血、猪血等)10毫升,试管等材料、用具。(2)取一支试管,加入抗凝剂,并注入10毫升新鲜的动物血液。

(3)静置一段时间后,将淡黄色和白色部分倒掉,只保留暗红色的红细胞。(4)放置10分钟后再观察,发现表面部分呈现鲜红色,而底部仍为暗红色。结论: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参考资料 1.贫血的原因

贫血分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两种。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少铁元素,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造成的一种贫血症。贫血时,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头晕,精神不振,身体消瘦,肌肉软弱无力,抗病能力差等症状。引起这类贫血有三方面原因:(1)生长快,对铁的需求量猛增。据估计,3~10岁的儿童需铁10mg/日,而到了青春期就高达15~18mg/日,比成人需要量高几倍。一旦铁的摄人量不足,就会引起缺铁;(2)因外伤而大量失血,或因钩虫病、肠息肉而慢性失血,以及女孩青春期出现月经初潮等,都会使体内贮铁量下降而缺铁;(3)因缺乏营养知识,膳食中铁的摄入量不足而缺铁。纠正缺铁性贫血除应及时彻底治愈造成失血的疾病以外,还应该增加铁的摄入量。增加铁的摄入量的关键在于饮食,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动物血、瘦肉、豆腐、木耳、虾皮、海带等,这些食物都有助于治愈贫血症。

营养不良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B1和叶酸引起的。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往往正常,但是红细胞的数量少,红细胞的体积比正常大。此病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指甲等处明显苍白,皮肤蜡黄,颜面浮肿,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患者还常常合并缺铁性贫血。纠芷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一旦确诊,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叶酸、维生素C,并且肌肉注射维生素B。,同时改善饮食,多吃牛肉、猪肝、绿叶蔬菜和水果等。还应该配合治疗缺铁性贫血,否则不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干细胞研究及其意义

分化后的细胞,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丧失了再分化的能力,这样的细胞最终将衰老和死亡。然而,动物体在发育的过程中,体内却始终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细胞,这就是干细胞。干细胞又叫做起源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这样说,动物体就是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从而保证动物体持续生长发育的。

干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类:全能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前者可以分化、发育成完整的动物个体,后者则是一种或多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人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人,所以属于全能干细胞。

早在19世纪,发育生物学家就知道,卵细胞受精后很快就开始分裂,先是1个受精卵分裂成2个细胞,然后继续分裂,直至分裂成有16至32个细胞的细胞团,叫做桑椹胚。这时如果将组成桑椹胚的细胞一一分开,并分别植入到母体的子宫内,则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种细胞就是胚胎干细飑,属于全能干细胞。骨髓、脐带、胎盘和脂肪中则可以获取组织干细胞。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些终生与自己相伴的干细胞。但是,人的年龄越大,干细胞就越少。为了弥补干细胞的不足,一些科学家建议从胚胎或胎儿以及其他动物身上获取干细胞进行培养和研究。

干细胞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医学的多个领域。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够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时期或青年时期保存起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那么,这位老年人的寿命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延长。美国《科学》杂志于1999年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的第一位,排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之前。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10

【教学目地】了接厨房设计布局的概念、意义,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 【教学重点】影响厨房设计布局的因素和设计布局的原则 【教学难点】良好的设计布局应该达到怎么的目标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课堂常规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厨房设计布局的概念

厨房设计布局,是根据餐饮企业经营需要,对厨房各功能所需面积进行分配、所需区域进行定位,进而对各区域、各岗位所需设备进行配置的统筹计划、安排工作。

二、厨房设计布局的意义: ①厨房设计布局决定厨房建设投资。

厨房设计确定厨房各工种、区域的面积分配,计划并安排厨房的设施、设备。面积分配合理,设施、设备配备恰当,则厨房的投资费用就比较节省。②厨房设计布局是保证厨房生产特定风味的前提。

不同菜系、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餐饮产品,对场地的要求和设备用具的配备是不尽相同的,随着餐饮企业经营风味的改变,厨房的设计布局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并完善其设计布局,这样才能保证出品质量优良和风味纯正。③厨房设计布局直接影响出口速度和质量。

厨房设计流程合理,场地节省,设备配备先进,操作使用方便,厨师操作既节省劳动,又得心应手,出品质量和速度便有物质保障。④厨房设计布局决定厨房员工工作环境。

良好的厨房工作环境,是厨房员工悉心工作的前提。要努力创造厨房空气清晰、安全舒适、操作方便的工作环境,充分计算和考虑各种参数、因素,进行设备选型和配备,将厨房设计成先进合理、整齐舒适的工作环境。⑤厨房设计布局是提供顾客良好就餐环境的基础。

将厨房设计成与餐厅有明显分隔和遮挡的且不可能有噪音、气味和高温等污染前台的、独立的生产场所。

三、影响厨房设计布局的因素: ①厨房的建筑格局和规模。

厨房的空间的大小、场地的结构形状,对厨房的设计构成直接影响。场地整齐、面积宽阔,有利于厨房进行规范设计,配备数量充足的设备。②厨房的生产功能。

不同生产功能的厨房设计布局考虑的因素也不相同,对其面积的要求和设备的配备、生产流程方式均有所区别,设计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功能不一,设计各异。③公用设施状况。

公用设施状况,对当地经济有着相当大的制约和调节作用,对厨房设计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水、电、气。电、煤气、天然气的供给与使用更直接影响着设备的选型与投资的大小。煤气与电之间的选择,应该视具体的烹调设备而定。④政府有关部门的法规要求。

国家的食品卫生法和当地的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法规应当作为厨房设计充分考虑的因素。在对厨房进行面积分配、流程设计、人员走向和设备选型上,都要兼顾法律法规的要求。⑤投资费用。

厨房建造的投资是对厨房设计、尤其是设备配备影响极大的因素。投资费用直接决定到设计、配备设备的先进程度和配备成套状况。

四、厨房设计布局的原则 ①保证工作流程连续顺畅。

房工作流程:即厨房从原料进入到成品发出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作业步骤。

厨房生产从原料购进开始,经过加工和切割配分到烹调出品,是一项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工作。厨房设计首先要考虑所有作业点、岗位的安排,设备的摆放,应与出品次序相吻合,并注意原料进货和领用路线、菜品烹制装配与出品路线,要避免交叉回流。②厨房各部门尽量安排在同一楼层,并力求靠近餐厅。

厨房的不同加工作业点,应集中紧凑,安排在同一楼层、同一区域。可以便于集中控制和督导,提高效率,保证出品。③注重食品卫生及生产安全。

必须考虑安全和卫生因素,厨房选址要远离工业区,500米以内不得有粪场,若在居民区选址,30米半径之内不得有排放尘埃、毒气的作业场所。同时还要考虑清洁、排污、垃圾清运是否方便、以及环境温湿度条件是否理想。此外,防火、防盗、人员安全通道都是设计布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④设备尽可能兼用、套用,集中设计加热设备。

需尽可能整合厨房资源、合并厨房的相同功能,集中设置、集中生产制作,节省厨房场地和劳动力,减少设备投资。⑤留有调整发展余地。

厨房设计时兼顾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在设备红能的选配和厨房场地面积的确定上要有适当的前瞻性,在设备的布局和安装上,保留一定的间隙,以方便以后的调整。

五、良好的厨房设计布局应该达到的8个目标:(1)收集所有相关的布置意见。(2)避免不必要的投资。(3)提供最有效的利用空间。(4)简化生产过程。(5)安排良好的工作流程。(6)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7)方便控制全部生产品质。

(8)确保员工在作业环境中的安全和卫生。

课堂总结:本次课讲解了厨房设计布局的意义,设计要充分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和设计的原则。掌握判定设计布局合理与否的八个目标,这是进行厨房设计的基础。厨房设计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原则是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充分理解和掌握良好设计布局要达到的八个目标是本次教学难点。作业布置:

1.什么是厨房设计布局? 2.厨房设计布局有什么意义? 3.影响厨房设计布局的因素有哪些? 4.厨房设计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篇1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写出其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二、课时安排:共1课时

三、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一)原电池原理

1、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1)两个活泼性 的电极,二者(如相互接触)或 相连,插入 中。

(2)形成 回路。

(3)总反应为能自发发生的 反应。

2、正极、负极的判断

3、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电荷移动方向(1)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下图为例)负极:,电极反应式:。正极:,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方程式:。

(2)电荷移动方向

电子由 释放,经 沿导线流入,电解质溶液中的

离子移向正极,在其表面得电子被 ; 失电子,形成一个闭合回路。(3)盐桥的作用:。

四、课堂合作探究目标:

1、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2、正极、负极的判断

上一篇:西班牙语翻译职位说明书下一篇:赴美留学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