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024-08-0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精选13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

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写本书中,一共对教师有100条建议。其中第二条就是在论述教师的时间的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举例说一位女教师的来信中表示:“是的,没有时间!”——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作者又举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由于他上的太出色,听课的教师与视导员听得太入迷竟然忘记了记录。课后,听课的教师对他说:“你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有感染力,你花了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那个老师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说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读到这我产生了很大的疑虑,什么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呢?为什么那个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继续往下读,我才知道“终生的备课”原来是读书,他不是为了上一节课而去准备,而是将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告诉给他的学生。再想想自己的备课,我只是在单纯的为准备一节课在备课,单纯的在备学习活动中的素材点,怎么样和这个老师一样,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与教学结合起来了,这是我要思考的东西。联想到大教研中观摩佳佳老师的一节活动《小兔找太阳》,一节原本简单的语言课《小兔太阳》竟上成了一节综合活动,活动中包括语言、计算、科学,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与记忆力。当孩子说道月亮有时也是“圆圆的、红红的”这个现象时,她也应将月食这个现象应答自如。活动后还留给幼儿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太阳能热水去需要太阳”使整个活动有了延伸,有了新的知识点。能上出这样好的优质课离不开教师的实践经验,更离不开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才会在孩子提出疑虑的时候应答自如。

书中表明,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现在回想,为什么园领导和组长让我们看《教师成长手册》、《课程纲要》,给我们创设阅览室、让我们多看书,这都是有原因的。在没有弄懂原理知识、不掌握孩子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去盲目的备课、上课是不会产生优质课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2

特别值得我回味的是他对《怎样听课和分析课》的阐述, 让我感受很深, 而且自行惭愧。苏霍姆林斯基在做校长的时候为自己定下一条规则:如果我每天没有听过两节课, 我就认为今天我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如果今天碰上开校长会议, 那么, 本来在今天要听的两节课, 就得移到明天来补上。这样以来, 我明天就得过一个很紧张的工作日:要听4、5节课。要是预定将到外面出差4、5天的话, 我就提前在两星期内把每天听;两节课改为听3节课。看到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做法,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校长, 不仅汗颜。作为校长我也深知课堂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学校的工作是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的, 而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课—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主阵地, 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的质量高低不仅决定知识的巩固性和深度, 而且决定能否培养起学生的科学观和对知识和科学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在课堂上能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和创造力, 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 培养对书籍的热爱;课堂也是展示教师个人魅力和形成个人榜样的平台。课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 同样的知识内容, 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了教育作用。

现在有很多教师很怕领导听课, 我想原因无非有这么几条:一、没有足够的底气;二、没有充分的准备;三、害怕批评。其实大可不必, 苏州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三个主题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其中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是核心和重中之重, 而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中, 提高教师的课堂效果和效率, 又是至关重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 校长分析教师工作的最适当的形式, 就是定期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既要听有20-30年教龄的教师的课, 也要听一年以前刚进校的教师的课。因为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校长进课堂听课, 不是去监督、去评判某个老师, 是为了在更高层面掌握教学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通过教学诊断, 发现教学 (或某个学科) 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验, 引领教师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总结, 提炼某个学科、某个教师成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并向全校示范、推广, 为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备课观;《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在学校教育中,上课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课前的准备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的质量,备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的教育生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改进课堂教学的问题,关于备课的问题也提出很多见解。本文试图从《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备课的主要观点,探讨其备课观对我们的启示。

二.《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备课的主要观点

(一).阅读是有效备课的重要途径

教师自如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但一位好的教师不会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此,广泛地阅读是教师备好课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师们和视导员准备写点意见以便下课后提出来,但他们听得入了迷以至于忘记了做记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问这位历史教师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节课。这位老师回答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像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们都说每一节课是准备了一辈子,然而,上课前这些教师并不需要花上几个小时去备课。那么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便是阅读。读书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为了应付上课。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在教师整个知识的背景里变得越来越小。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讲课过程把把注意的中心放在学生思维情况上,而不是教材内容上;也因为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注入,教师的知识河流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涉猎书籍领域十分广泛,个人藏书就多达一万九千多册。他建议年轻教师们每个月要买至少三本书:所教学科的著作,可作为青少年学习榜样的人物的书籍以及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

(二).教师面对的是具体的儿童

儿童是不同的具体的个体,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以同一标准要求儿童。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便很难使每个儿童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不了解谁听他的课,他就不可能备好课。

苏活姆斯基认为,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他的健康状况。"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而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教育者根据不同状况对他们采取保护和增强健康的措施。

其次,教师了解每一个儿童在哪一种思维类型上占优势,不同儿童思维在运算进度及思考速度上的区别,确定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潜力发挥出来,让每一位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从而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父母以及长辈的智力兴趣情况,家长阅读的书籍以及思维的方式往往给儿童思想留下很大影响。对家庭智力气氛的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儿童,同时也利于使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和心理品质。

(三).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目的相一致

教学方法随着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以及学生特点的差异而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比如演讲法在文学课上具有的特点与在数学课上具有的特点肯定是不一样的,这由于是感知知识的方式和脑力劳动性质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上细节的变换受具体环境的制约,那么如何选择以及确定教学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的组织因素和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系那个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

(四)备课的几个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的备课观体现在其备课的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包括:新学年的备课,课堂教学体系的备课以及单个课时的备课。

第一个阶段的备课,教师开始深入思考以确定整个学年本科课的基本方针,分析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并根据学生上学年成绩研究他们的知识状况以及将来应达到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课堂教学体系的备课,这个阶段的备课作用有:确定课的体系中每一节课的地位;在相互联系的课中完成教学任务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整体,但是一节课的完整性,并不是说它与其他节课是脱离的。相反,这节课与前后几节课的联系越紧密、教师越清楚地想像这种联系、思索得越深入、则每一节单独进行的课的结构就越完整、越合乎逻辑。"。

第三阶段是对具体课时的备课。这个阶段的备课也从研究和分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在分析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选择与教育教学目的一致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方法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材进行加工,从各种资料中选择补充材料,丰富教科书阐述的内容;教师自如地掌握教材内容;找出逻辑中心,编写课时计划;准备课堂上将要叙述的内容。

四.苏霍姆林斯基备课观的启示

(一).备课既要紧抓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掌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等,熟悉掌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但是这是远远不够,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运用教材,学生学的就越是轻松。教科书上的知识在教师准备教给儿童的知识中所占的比例应该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小,教材上要教的知识对教师来说应该只是入门的常识,才不至于把备课变成死抠教科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备课可以根据需要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为课堂服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与读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进行思考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上得到提高。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有效地备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谁听他的课,他就不能备好课。"同时,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往往给课堂的任务带来麻烦,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备课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准备,而且是指导学生智力活动的准备,教师应当在在课前对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深入考虑。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会随着学科特点与教材内容的不同而变化,智育的成效如何就取决于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使智育得到完善发展,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相一致,与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周密地考虑讲授知识在学生头脑里将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挑选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备课的各个阶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并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其关于备课的思想以及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思想,有利于学校及教师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周汝平.有效备课师生双赢[J].教学论坛,2010

[3].方晓明.浅谈如何有效备课[J].中国校外教育,2011

[4].B.瓦西连奴.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备课[J].陈旭晟,译,198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4

胜天镇福和希望小学校李雪梅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些美誉在带给教师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因为我们的肩上扛着民族的希望,手中捧着孩子的明天。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的压力日益突显。特别是乡村教师,面对的是农村娃娃,他们天真无邪却又懵懵懂懂,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后进生的管理……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如何解决这些困扰,让我们在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中寻找幸福点,成了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偶然间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品读,收获匪浅。

读到这一条,我才发现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的思考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看到这段话,我不禁在反思,我班上的学生是一种怎样的阅读状况呢,首先学生们不喜欢阅读,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进行阅读,读的时候喜欢大声地读书,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书声朗朗,但是在理解课文时,或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概括主要内容时,才发现,刚才学生书声朗朗的读仅仅只停留在了读上,读完就完事,至于文章写了些什么,几乎不能较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读完了文章有何感悟,好像没有,或是很少,或是很肤浅的认识,因此让我觉得上阅读课好像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就没有融入其中。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状况,今天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我在教学时,根本就没有关注学生读的状态,只让他们读,他们就读了,至于要怎样读,好像没给学生提出过什么可行的方法,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只停留在了读上,没有带着思考去读,没有带着问题去读,因此读完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收获或体会。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的阅读感受,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才能使阅读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想往向下读的欲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要重视阅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逐渐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的良好阅读习惯,这样的阅读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出声地读”这个层次上,而是让学生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阅读材料,如果学生做到了这一点,那每个学生就都成为了真正会读书的人。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我们也解放了。

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农村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再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为苏老师对后进生的那种大爱震撼。他用五年时间把一个术应用题和乘法表的学习都有困难的学生培养成了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费佳,这个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

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于是苏老师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5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建议教师主要从教师的个人思想动态、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去做等等。“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不断的源泉。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以此一影响学生的意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悲的。大家知道,任何一种动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须靠自身机体内不断吸取外界的营养而生存。同样,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教师,他要想永不落伍,时刻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做一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教师,只有不间断的学习。

教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不是一项用力去做就能够做好的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定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师的地位和职责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什雷中学,把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里是学习和生活的乐园”,“是学生们的天堂”,把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真实悟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作为老师,无论学生成绩怎样,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课,我们需要给他以关心,给他以鼓励,增强他的勇气。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不正是因为不同的人,干着不同的事,就是因为这种千差万别才构成了美妙的世界。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其师亲”,才会有“其道信”,学生才能学好,才会愿意学,乐于学,才会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爱是一种了解,关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爱”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更坚信了这一点。用爱心去培育学生,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当然,我所说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放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

在第一章“思维与情感的统一”这个教育过程的细节和奥秘中,他阐述了这样一个实例:词语怎样进入儿童的意识?儿童怎样借助词语学习思考?思维又怎样反过来发展语言?读着这些实例与观点和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共鸣。是的在口语表达和作文中,学生存在的词语勉强拼凑、笨拙、死记硬背、模糊不清、枯燥乏味。除了书读得不多,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他们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云雀的婉转的鸣唱,看不到一年四季多变的山村田野。的确如此,离开了周围的世界,离开大自然,便离开了知识与创作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工厂去。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差别,这样方能写出生动有趣,感人的文章。

苏霍姆林斯具有执着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7

一、创设教师学习的有利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专业发展论认为, 环境影响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未来的教师也应该注重外在因素的积极催化作用。设置有利环境, 创造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环境, 为教师读书创造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首先是给教师提供可以用于读书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他说:“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 毕竟还是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容易捉摸的、易于检查的条件和前提的, 这首先是时间———供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的空闲时间越少, 他被各种计划、总结之类的东西弄得越忙, 那么他对学生将来无物可教的那一天就来得越快。”

二、营造教师团体氛围, 统一教育信念

提到自己学校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总是自豪地称之为“我们的教师集体”, 他曾坦然承认:“如果没有全体教师从精神上对我的校长工作的支持, 那我在学校里一天都待不住”。这里提到的“全体教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群体, 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师集体”。正是在苏霍姆林斯基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之下, 帕夫雷什中学建立起了一个“有一致信念的强有力的教师集体”。他自豪地写到:“我校教师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的友好集体。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创造做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 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

三、树立教师科研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8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1、《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

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3、《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教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是读书让我们聪慧明理,是读书让我们登高远瞩。有人说,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给教师的建议》多次提到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有一位老教师,他有30多年的教龄,在上完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后,当听课老师请教他为这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者感慨地说:“我为它准备了一辈子,但最直接的准备只花了15分钟。”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我想,这15分钟与一辈子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两个字———读书。

传统的教学标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总有一天,当这桶水用完后,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呢?我想,教师只有读书,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带给学生充实的知识和心灵深处的震撼。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很多,但惟有读书,并带着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进行阅读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理应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旦读书成了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会告别浮躁、远离喧嚣、拒绝功利,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宁静和淡泊。其实,读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过去,有人说教师生涯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未免有些感伤,有点落寞。如今,当众多的人把教育之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感受到责任之重。前途漫漫何所依?书卷飘香伴师行!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1、基本素质——爱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2、工作关键——细心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教师的细心是洞察学生思想行为的航灯,是班级常规工作的钥匙,是教师工作的关键。

3、工作秘笈——耐心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

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

4、神奇钥匙——慧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实践证明,慧心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9

————基础教育的奥秘

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洗脑”。然而,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

《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学艺术的真谛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怎么才能使得这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因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作为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并告诫老师们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是把我们的老师当作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来崇拜的,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就有可能走向给我们所描绘的那种反面的状况。

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述只是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教育 “差生” 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教育 “差生” 的指南针

《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1、基本素质——爱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2、工作关键——细心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教师的细心是洞察学生思想行为的航灯,是班级常规工作的钥匙,是教师工作的关键。

3、工作秘笈——耐心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

4、神奇钥匙——慧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实践证明,慧心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0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用不放弃的追求。

提高40分钟的效率并非是“精心备课”能“解决”的,更需要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课”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发展的正确把握。作为年青教师,我觉得对这些很“玄乎”、很 “抽象”的东西很难去正确理解、正确把握。我不敢肯定“什么样的课”是有效的课,“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在这些核心问题面前总显得那么力不从心。记得在前几次教研课之后,教研员高老师总会跟我讲同一句话:“教学内容只是载体,发展学生思维才是根本。”这句话从字面来看很好理解,但真要揣摩出真意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却很难。

零零落落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章节,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他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在此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 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到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此外,书中还提到,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1

《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中这样阐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一种自豪感。”细读之下,反复思考,理解为: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实际操作中,我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我需要的和喜欢的,让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积极的状态中。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营造阅读期待,教学提问指向认知冲突,力求使问题有思维冲击力,有探究价值。在课堂上,我放低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学习伙伴,适时地穿插几句幽默的话语,调节课堂气氛,收一收学生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2

这些日子,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学到了很多,也解决了不少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困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13

从我们开始读苏霍姆利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至今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和各位教育同仁一起阅读名著、交流思想、共同提高。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教育实例,一个又一个精辟深刻的教育思想,每一个都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滴思想,每一节课,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道: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也就是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苏霍姆林斯基将它称之为“智力背景”。这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济源市教育局也提出了“素质提升321工程”,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重点是名著的阅读,我们学校也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了图书馆。几年下来,学生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课外阅读的影响日益明显。

学生如此,教师更要如此。

“两套大纲”之说本来是用来提升、发展学生思维的,我觉得同样也适用于教师。对于教师来说,第一套大纲应该是最基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维持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开展,这一点,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做到;第二套大纲应该是大量阅读教育名著,及时捕捉最前沿教育思想,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今天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式,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合格人才。

作为教师,要把读书当成是第一精神需要,要如饥似渴的从书中吸取每一滴营养,以培养并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教师既是教书育人者,同样也要是一名学习者和思考者。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曾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作为教师,在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上一篇: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案下一篇:真功夫现状分析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