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2024-09-13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论文(共8篇)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篇1

[摘要]文章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就中西方饮食文化未来的发 展方向作了预测。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的先驱。无论是从事物原料的采收、加工还是从饮食习惯、饮食方式及饮食观念来看,无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生产模式及哲学理念。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各树一帜,各领风骚。中国饮食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其技术之高超,菜式之多样,造型之精致,不得不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饮食文化[1]。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2]。中西饮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在传播、交流中不断的碰撞、融合,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1.1 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 1.1.1 饮食原料和饮食结构

从“食”的角度来看[3],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传统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 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肉食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加平常,但是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仍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奶类食品也大都是取之于动物。从“饮”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中国人习惯于饮茶,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各种真味,悠远绵长,与植物性格相合[4];而西方人则喜欢酒、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尤其是酒,有着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进而麻痹,西方有许多以浓烈为特点的著名的酒;咖啡一般以苦、醇、香而著称,饮后会使人兴奋,后力很足;茶类也

多是红茶、奶茶等,口味比较重,总的来讲是比较热情奔放的[5]。1.1.2 烹饪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中国的烹饪强调随意性[6],各大菜系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及各种调料的搭配,都会因厨师的个人风格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道菜,也会就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的不同而加以调整。同时,同一道菜还可能因厨师的即时情绪变化而做出不同于其原烹饪特色的菜肴。据史书载[7],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烹饪在中国向来被视为一门艺术,具有极大的趣味性,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众多以饮食为人生之乐的国内外人士,几乎可以说是中国饮食的专利,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使之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8],令西方乃至世界其它民族可望而不可及。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烹饪,其菜肴制作讲究规范性,要求调料的添加量要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就拿西餐中的牛排来说吧,除了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添加的调料以外,刚做出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如出一辙,其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

菜有限的几种;再拿美国来说[9],其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也依旧是万变不离其中,炸土豆条、炸鸡、炸鱼块、面包夹肉等;1995 年第1 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其调料架上排着整整齐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活像个化学实验室”[10]。烹饪在西方已成为了一份机械性的工作,毫无趣味可言。

1.2 在饮食方式和食用餐具上的差异

在饮食方式上,吃中餐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宴席,食客们都是围坐在餐桌旁,厨师做好饭菜以后,将所有的饭菜都置于食客的中央,食客们可根据各自的喜好各自行选取相应的饭菜,即各取所需。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然而,在吃西餐时,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主人会预先根据来客的多少将准备好的饭菜分为相应的份数,厨师将做好的饭菜分成相应的几份,将每一份饭菜端到相应的食客面前,然后自顾自地食用,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中国人还喜欢劝酒、夹菜,举杯共饮,气氛和睦生趣。而西方人则没那么热情,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那么客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此外,中餐讲究丰盛,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点,到水果,可谓琳琅满目,且对上餐次序也非常之讲究。而西方人在宴客时,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餐后甜品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炸制类、酥皮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在食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就更为明显了。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也有专门的汤匙。筷子和刀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不仅仅是带来了进食习惯差异,影响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 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1.3 在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饮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上的差异。在饮食观念上,中国人讲究美学、感性,而西方人则推崇理性、科学[10];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追求菜色的千变万化,讲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搭配,比如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 会说这道菜“好吃”,那盘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时,可能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而西方人则不在乎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他们更看重食品营养的搭配,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等等。中国人也很好客,觉得上一桌子菜便是对客人最热情的款待,推崇“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有时候也更注重形式。而西方人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有多么豪华高档,其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无艺术可言。2 小结与展望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哲学理念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这样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这种差异似乎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在文化碰撞中不断的发展、融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讲,都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中国入世之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

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这是因为,入世必使国际经贸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 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理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篇2

一、中外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

中国是大陆国家, 长江黄河流域形成的冲积平原使人们很容易通过采集、农业种植生活下去, 生活安逸。又加上西部多山, 北部为大沙漠, 东南面临大海, 不利于对外交流, 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经验型和封闭性的特点。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虽然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但是重农抑商, 使商品经济在我国从一开始就受到禁锢, 所以我国的古代文化是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文化。

而西方国家 (古希腊) 发源于海洋、海岛附近, 拥有独立的居住区, 形成城市和城邦国家。彼此独立, 没有统一的政权统治, 使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政治意识, 同时人们面以海为生, 较早从事海上贸易, 社会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西方国家虽然也经历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但较早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工商业成为独立的部门, 工商业者成为独立的阶级。在西方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 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 形成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

二、政治权力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 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 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 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而西方政治更注重“公共权力”。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 西方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

三、中外传统政治文化中建立政治体制的不同

中国早期国家如夏商周都是天人合一的一元权力结构。君主被奉为神一样的地位并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权力结构形式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形式的基础, 并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在这样的社会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 立法权制法权司法权都由君主一个人所有。

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实行多无化。古希腊城邦的例子是多元化的典型体制。孟德斯鸠巨著《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三权分立”的观点, 成为西方社会共识, 司法独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而且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社会模式。

政治体制建立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中西在政治局面上表现为一统天下和分立主义的不同。

四、中外传统政治文化中治国之道的不同

首先, 中国是寻道, 西方在穷理。中国自诸子百家起都致力于“道”的求索, 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而源于希腊文化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在政治思维路向上是追求科学理性, 其对政治科学的形成和理性价值观的确立, 对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有很大的意义。

其次, 中国对治国之道的探寻和西方对国家本质的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历来关注治国之道, 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 强调以民为本。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崇尚理性主义, 注重政体研究, 对公民的“自我”表现关切。另外, 政府保障公民对人权的追求, 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法学政治就取代了神权政治观、伦理政治观, 使公民有了公共权力观念、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人权观念, 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五、治国基本方略存在差异

中国主德、重德,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讲求礼, 也讲求法, 把礼法关系定位为“德主刑辅”儒家礼法合一的人治政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注重贤良。孔子把贤人看得比良法更重要。其二, 注重礼法德刑的关系。所谓“礼外无法, 法在礼中”, “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强调礼为本、为体、为主, 法为末、为用、为辅。

西方主法、重法, 致力于正义的追求。而西方的以法治国思想认为, 法律拥有超越时空的权限, 法律永远高于人, 而不是人大于法。

六、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公民政治角色定位不同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子民文化源远流长, 因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子民身份。“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这一诗句, 开创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沿袭而成的臣民文化。

“所谓顺从者, 就是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对政治体系施加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所认识的公民。但是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中作用的看法却仍然是顺从者的看法, 也即他们受政府行动的影响而不是积极地去影响政府的行动。他们不仅可能对警察和行政官员给予他们的待遇抱有积极或消极的预想, 而且会有各种政策选择。他们甚至还可能对证券和权威人物产生某种合法感或者疏远感, 但是他们对于政治参与则始终抱被动的态度。”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的这段话, 精炼地诠释了臣民文化的影响和表现。中国沿袭两千年的政治文化正是这种典型的臣民文化。

西方自古希腊罗时代即已形成公民文化, 近代以来公民文化更蕴含了现代化意识, 因而很自然地持有公民身份。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逐渐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在“天赋人权”的政治思想主张下, 存在于近代民主制民族国家中的公民的内涵逐步改变了它原有的范围。但公民这个概念历来都被西方国家所重视和尊重。公民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这是西方国家中人们对于自己政治角色的基本定位。

总之, 由于文化理念经济结构等各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也是极为复杂的。这些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政治文化, 更好的服务现在的社会国家。

摘要:由于中外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 进而对政治权力的认知、政治体制的建立思路、治国之道和治国基本方略问题上的认识自然也就会产生差别, 在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公众政治角色定位也产生不同, 从而使中外文化在很不地方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对这些差别的研究, 可以使我们借鉴西方政治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更好的指导我国当前政治文化建设。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政治角色,差异

参考文献

[1]徐大同.《政治文化民族性的几点思考》.天津师大学报, 1998年第4期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 郑世平, 公婷, 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

[3]张分田.亦主亦奴《中国古代官僚的社会人格》.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4]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篇3

关键词:万圣节前夜中元节文化习俗

一、万圣节前夜的由来和文化习俗

1.万圣节前夜传说

万圣节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称为All Saints'-Day。旧名叫Hallowmas,不过万圣节的同根词Halloween更为响亮,一直沿用到现在,意思是“万圣节前夜”,即十月三十一日夜晚。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最早时,年轻的人们成群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punpkinlantern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其实是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为了摆脱鬼魂的纠缠,万圣节这天晚上人们会把家里的炉火灭掉,营造一个寒冷阴森的环境,并把自己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大声怪叫。即便吓不走鬼魂,也要让鬼魂分不清谁是活人、谁是鬼魂,从而无法找到替身。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2.西方人的万圣节文化习俗

如今在西方,尤其欧洲和北美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收,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美国的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万圣节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在学校时,他们会制作万圣节的装饰品:各种各样桔红色的南瓜灯。你可以用黑色的纸做一个可怕的造形:一个骑在扫帚把上戴著尖尖帽子的女巫飞过天空,或者是黑蝙蝠飞过月亮。这些都代表恶运。当然黑猫代表运气更差。有时候会出现黑猫骑在女巫扫帚后面飞向天空的造形。在万圣节的晚上,孩子们会穿着一些各式的鬼服提着用南瓜制成的灯笼,戴上面具和口袋外出。小一点的孩子必须和他们的父亲或母亲一块出去,大一点的孩子则一起到领居家,按他们的门铃并大声喊道:“恶作剧还是招待!”邻居们会评价孩子们们的化装。有时还会和孩子们一起玩,假装被鬼或者女巫吓着了。但是大人们通常会带一些糖果和花生放进孩子们的“恶作剧还是招待”的口袋里。如果没人回答门铃或者是有人把孩子们赶开,孩子们就捉弄他们,通常是拿一块肥皂把他们的玻璃涂得乱七八糟。有一个典型的万圣节花招是把一卷手纸拉开,不停地往树上扔,直到树全被白纸裹起。除非下大雪或大雨把纸冲掉,纸会一直呆在树上。这并不造成真正的伤害,只是把树和院子搞乱,通常会让大人们哭笑不得。最后孩子们各自回家,数数谁的糖果最多,和家人一起欢庆节日。

二、中元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

1.中元节的传说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又称鬼节。 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重要的佛教传说: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看到他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于是目连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他的母亲不改贪念,一见到食物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

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2.中元节的文化习俗

如今在北方的民间,中元节这一天, 人们会从很远的地方回家扫墓,在墓前摆上饺子、白酒、瓜果,烧些纸钱等祭奠已故的亲人。如果因路途遥远而无法回家的人,会在路边画上圆圈烧些纸钱祭拜。由此可见,在中国,“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祭祀方式简单但不失庄重,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同时向后辈及自己对这个特殊的节日阐述了感情的延伸,以及对未来的提醒,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中外“鬼节”文化差异

同样都是“鬼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从综上所述的传说中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美国及西方人而言,万圣节的意义是扮鬼装鬼搞怪,是一个庆祝夏天这个季节结束迎来丰收的秋季的节日。

而中元节则是把我国的本土文化——“孝”文化的再现。它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行为衍伸的总和。

这也同时要求我们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们介绍外国节日时,要结合外国的文化习俗,同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探讨和发现,是学生能够在了解并丰富对本国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辜正坤:难以相融的中西文化,《北大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

中外葡萄酒:营销文化的差异 篇4

7月初,笔者有幸参加了来自法国第三大葡萄酒产区DD卢瓦尔河谷产区的数十个葡萄酒庄园组成的葡萄酒品酒会。通过宴会式的法国大餐配法国葡萄酒的味觉体验及和各葡萄酒庄园主的沟通,笔者感触很深。对于中外葡萄酒企业在营销文化上的差异,简述如下DD

一是葡萄酒文化基础的差异

从字面上来分析葡萄酒文化就是酒文化的细分。众所周知,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沉淀使得白酒成为酒类消费文化的主导者。受传统的白酒文化及营销影响,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文化认知的普及等仍处于初期,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葡萄酒文化知识,满足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消费的基本需求。

相比之下,国外的葡萄酒主产区国家,葡萄酒如同中国的白酒一样有着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是西方文化生活的主流酒饮,葡萄酒的文化积淀已非常深厚。

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国外被认为是极品的干红,在国内甚至不及极普通的白酒的浓香,这就是由于文化形成的时间的适应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影响,才使得国内的葡萄酒企以白酒的市场行为为参考,

二是营销理念上的差异

营销的本质是发现需求、创造并满足需求,如何对待、引导、挖掘这种需求成为关键。

由于经济环境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国外的葡萄酒企业更多的是处于满足现有市场成长之后的拓展期,而国内的葡萄酒企、酒商却更多的是处于生存期的拼搏中。存在决定意识,这也是产生不同营销理念的基础。

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等的压力,国外葡萄酒在消费忠诚的市场运营中可以静下心来稳步操作,其销售理念的目的首先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让消费者喜欢上并爱上它,然后才去消费,以此来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是在销售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

而国内的葡萄酒企却更多的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酒去运作,作为一种白酒等酒品的替代竞争型产品去运做,只要能够消费掉就行,无须在意消费者的喝法和饮后的感受,关注的最主要的是现有的产销量,是在卖葡萄酒的产品。

三是对目标市场的差异

目标市场是个很关键的概念,它将影响到市场切入及后续的营销突破等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国内葡萄酒企是以普及式的营销面对大众的市场;这从市场上相互雷同的产品的表现以及流通环节的各类传统的渠道终端表现即可见一斑。

工作满意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 篇5

工作满意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层面理论,通过对中国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中外员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了中外员工文化价值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在数据分析上突破了霍夫斯塔德方法的局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跨文化的组织环境下,不同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有相互影响的趋势.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员工和外资企业的中国员工在总体工作满意度上有不同形式的差异.

作 者:彭世勇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刊 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年,卷(期): 19(5) 分类号:G04 关键词:工作满意度   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工资   福利  

浅论中外秘书存在的差异 篇6

浅论中外秘书存在的差异

中文系

宁海娇 指导教师

孔秋叶

摘要

中西方秘书的发展都有较长的渊源,但由于中外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外秘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秘书的文化背景主要是行政文化占主导地位并对管理文化有制约作用,西方秘书的文化背景主要是管理文化影响行政文化。中国秘书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而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侧重于学科体系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考核方式传统单一。西方秘书教育目标针对性强,秘书培养市场化,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职业技能,考核内容职业化特点较强。工作方面,中外秘书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总之,中外秘书在文化背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工作方面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通过中外秘书之间的比较研究,重点在于阐明我给秘书与国外秘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今后秘书事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外秘书;差异;启示

I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英文题目

ABSTRACT

Secretary of western development has a long history, but becaus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in economic basis, politica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spect such as foreign secretary, also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Chinese secretary cultural background is mainly administrative culture is dominant and the management culture have restrict action, Western secretary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s the main management culture influence on administrative culture.Chinese secretary education goals along with the gradual perfe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the curriculum focuses on subject system of theories, and integrity, examin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single.The Secretary of education goal of targeted, Secretary of culture market, the courses are based on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content,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 strong.Work, foreign secretary also exists certain differences.In conclusion, foreign secretary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work and show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foreign secretary, mainly to explain my secretary and foreign secretary to the difference, is helpful for us to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to our country future secretary career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KEY WORDS: foreign secretary ;difference;enlightenment

II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I 英文题目...........................................................................................II 前 言................................................................................................1

一、中外秘书文化的背景差异.........................................................2

(一)中国秘书的文化背景...........................................................2

(二)国外秘书的文化背景......................................................2

二、中外秘书教育比较分析.............................................................4

(一)中外秘书教育理念各有特色...........................................4

1.教育目标..........................................................................4 2.教育理念............................................................................4 3.教育模式............................................................................5

(二)中西方秘书教育课程设置不同.......................................5

(三)中外秘书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不同...............................6

三、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7

(一)中外秘书工作相同点......................................................7

(二)中外秘书工作不同点......................................................7

四、西方秘书教育对我国高职文秘教学的启示..............................9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秘书培养目标...............................9

(二)优化秘书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9

(三)推进秘书考核方式的改革.............................................10

(四)重视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教育.........................................10 结 论..............................................................................................12 谢

辞..............................................................................................13 参考文献..........................................................................................14

III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前 言

中国现代秘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0年上海大学文学院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秘书专业,随后,武汉大学、江汉大学等120多所院校先后创办了秘书专业,当时的秘书教育侧重于党政机关行政秘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的社会行业和部门不断产生,对秘书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秘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探,并取得一定的的成就。

西方国家在秘书教育、秘书工作上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秘书教育培训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秘书职业教育的培训体制。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秘书教育的起步较晚,秘书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模式不成熟。中外秘书在文化背景、教育、工作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拉近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同时也 使国内秘书面临着与国际秘书接轨的现实,国外先进的秘书模式对国际教育事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通过中外秘书的比较分析,吸取国外秘书教育的精髓,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意义十分重大。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一、中外秘书文化的背景差异

基于不同的国情,中外秘书文化有着各自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道路,不同的文化背景决了中外秘书社会角色的不同。通过比较中外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秘书文化,有助于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秘书培养模式。

(一)中国秘书的文化背景

中国秘书文化的发展有较长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显著不同的特点:一是长期只有行政文化而没有管理文化,二是行政文化对后来形成的管理文化有绝对的影响。行政文化与管理文化的片面发展,是因为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时代。这个时期传统政治文化追求的目标是专制和稳定,从而压抑了人的个性,因此,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线上。而中国出现能够代表企业文化的工厂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但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工厂只能畸形发展,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的管理文化才走向正规。两千多年的行政文化与五十多年的管理文化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这种反差对秘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行政文化代表了该时代的行为方式特征。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是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等价值观念无法产生和发展,即使到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还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在企业管理中,中国的行政文化一直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一些企业中存在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办公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这种传统行政文化对管理文化有绝对的影响,对目前秘书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不利因素。

(二)国外秘书的文化背景

欧美国家秘书文化的发展是与现代化进程同步的,这也是有西方国情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经济的起飞,科技的进步,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新要求,政府制定政策适应企业的发展进程。因此,欧美等国的政治发展深深的打上了经济的烙印。从行政文化与管理文化的关系来看,管理文化影响了行政文化。西方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后,自由竞争的环境迫切需要法律来稳定,以克服无序状态,从而培养了民主观念的诞生,而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政府的代表是由具有资本主义经济观念的人组成,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是以表现适应资本主义的经济观念为目标的,同时,以宏观调控为目标的政府将适时调整本身的管理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西方的企业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在企业管理方面,形成了激励、控制、协调、机构设置、人员培训等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政府行政管理在机构设置、人员培训等方面也借鉴了企业的管理方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管理文化影响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文化。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二、中外秘书教育比较分析

(一)中外秘书教育理念各有特色

中外秘书教育的共同目的是培养新型秘书人才,但基于不同的国情,中外秘书教育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中外秘书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体制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秘书教育理念与我们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秘书教育的目标定位侧重于培养党政机关行政秘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多元化,一些新兴行业不断产生,为党政机关培养行政秘书的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于是又出现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进入90年代后,对外交流日益广泛,随着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行业对秘书人才的要求又出现了新的标准,企业要求秘书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懂外语,会开车具备良好的公关策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西方国家,秘书的教育针对性强、社会化特征突出,紧贴市场的需要,重视秘书人才职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秘书的职业性,通过专门训练和严格技能考核,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以适应现代管理制度和领导工作的需要。西方各国秘书教育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职业秘书。2.教育理念

我国的秘书教育还比较传统,大多以课堂为中心,通过教师讲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针对社会需求培养秘书的职业性方面缺乏实践活动。因此,刚毕业的学生对社会、企业了解甚少,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而西方发达国家秘书教育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根据公司和企业的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标准。他们认为现代秘书是一个分布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庞大群体,必须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秘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加大秘书教育的辐射面,面向世界,充分满足各行业的需求。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3.教育模式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秘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西方国家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他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培训教学,在德国,秘书教学的方式一般是每周1—2天课,其余时间在公司实习,边学习,边工作,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升秘书职业能力。法国培养秘书人才的方式是把学生分派到各级行政机构去担任行政人员,由当地的官员进行指导培训,实习完毕,要求每个人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下次实习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复合应用学科的教学特点与模式,使学生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级秘书人才。

(二)中西方秘书教育课程设置不同

中国秘书教育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的内容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秘书专业一般都设在中文系,特别注重政治文化素质的培养,其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大学英语等。专业课主要包括:秘书学概论、档案管理、文书学、管理学、应用文写作等。选修课主要包括:社会学、法学概论、美学、书法等。9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对秘书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各个高校陆续创办了新的秘书专业,比如商务秘书、企业秘书、涉外秘书、财经秘书等。秘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修养、大学生心理学、体育、大学英语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秘书学、文书处理、谈判技巧、档案管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应用文写作、秘书英语、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选修课主要包括:广告文案与策划、新闻传播学、社交礼仪、领导与科学、书法、摄影、速记等。课程设置的内容覆盖面宽理论性较强。

西方各国的课程设置侧重于秘书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的秘书教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育公共课程主要有:速记、打字、体育、计算机应用、秘书会计、阅读与写作等,专业课程的设置则根据不同秘书的职业分类而定,行政文秘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企业法、行政秘书准则、行政秘书听写和记录、演讲基础等,法律文秘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美国政府法律专门术语、企业法、法院及法律事务程序、州法院法律条例等。医学文秘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医药法、医学专门术语等。英国的秘书教育课程设置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主要包括:速记、客户服务、文字处理、办公室管理、沟通和项目管理、人际商务技巧、信息与沟通技术、组织会议和活动等,主要针对国际市场的商务活动,职业定向性特征比较突出。德国秘书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语言、秘书职业技能课和理论课三个部分。主要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交际语言、商贸语言、德文打字、德文速记、英文速记、德文和英文信函写作、国民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学、经济地理、社会学、法律学等,旨在培养欧共体各国的通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偏重于英法德等欧共体各国的语言和打字等秘书职业技能。

(三)中外秘书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不同

我国秘书教育培训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考核,重视学科体系的理论性和系统性。1998年6月,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劳动部联合推出了《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的内容综合性较强,设计的知识面广,但主要侧重于理论性。主要的考核内容包括:秘书的职业道德、文书撰写、商务沟通技巧、管理基础、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会议与商务活动、公关礼仪等。考核涉及面广,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西方各国秘书教育的考核内容侧重于秘书的职业化,重点突出秘书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职业技能培训,在考核过程中每项技能都有明确的评测标准,如英语口述打字每分钟不低于150个键,打字的最低标准为每分钟200到220个键。除了速记、笔译、会议记录等考核内容外还增添了交际语言、谈判技巧、商贸语言、信函写作等考核内容。考核的职业化突出,侧重于考核秘书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具有非常明确的量化标准。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三、中外秘书工作比较研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设立了秘书专业,培养出大量的秘书人才以适应社会各行业的需求,同时在秘书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国的秘书工作与国外秘书工作具有很多相似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比较中外秘书工作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达到互补,有利于我国秘书事业的良好发展。

(一)中外秘书工作相同点

中外秘书工作的性质相同,在工作中都起到辅助性。一个好的秘书就必须做到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积极辅助领导完成工作,通过全面处理事务或间接辅助领导的管理工作为领导服务。秘书的辅助性是秘书工作天生的属性,同时也是领导对秘书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外秘书的工作特点和属性相同,都具有服务性、全面性、中介性、直接性。秘书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协调各项工作和谐有序的进行,以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中外秘书工作内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办理的日常事务有:文书撰写、接待来宾、组织会议、公关活动、参谋辅助、档案管理、协调沟通、安排领导工作日程、转发文件、处理信息等。秘书应在职责范围内协调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辅助领导完成各项管理工作。中外对秘书人员的工作能力素质、人际协调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秘书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如文书写作、会议组织、日程安排、办公室管理、接待事务等,还要具备良好的社交活动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预测能力等。总之,秘书的综合素养是在长期工作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是各种素质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综合能力。

(二)中外秘书工作不同点

中外秘书工作的职业化程度不同,我刚秘书工作的特点侧重于中介性、服务性,而国外秘书工作的特点侧重于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自动化。中外秘书工作的分类也有所不同,我国秘书工作的分类较为模糊,工作职责范围没有明显的界限,分工不明确,而国外秘书工作的分类较为具体,职责范围很明确。我国秘书的工作方式较为传统,具有较强的服务性,与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规范,有些单位的秘书要绝对服从上级的要求,而国外秘书的工作方式比较开放自由,与上级关系处于平等融洽的状态,能够轻松有效的投入工作。在工作内容方面,由于中外文化背景、风俗礼仪、基本国情的差异,中外秘书在工作内容的细节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文书撰写方面,西方国家的语言风格除了强调简洁明快外,还具有委婉、风趣、幽默等感情色彩,中国的文书撰拟着重强调写作格式的规范、语言的严谨、思路的严密。在会场布置方面,由于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国外的会场布置追求自由和浪漫,形式富于变化,中国的会议会场布置则强调系统规范严谨,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仔细安排,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在接待礼仪方面,中外均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各自不同的接待礼仪,西方着重强调秘书的仪表风度、接待态度、要具备消除各种困窘场面的能力,而中国则要求秘书接待要热情诚恳、文明礼貌、平等地接待来宾。中外对秘书的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国外对秘书人员的能力要求特别高,非常注重秘书人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在我国对秘书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主要取决于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秘书人员的能力要求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而定,并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要求。中外秘书工作的制度建设也不同,国外秘书工作制度的建设较为完善,必须通过一定的秘书职业考试,获得相应的秘书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秘书行业的工作。相比之下,我国秘书工作制度建设不规范,从事秘书工作的人不需要秘书资格证,只要单位允许即可,很多用人单位对秘书工作人员没有特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四、西方秘书教育对我国高职文秘教学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对秘书专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市场对秘书职业化的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在专业秘书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正规的秘书教育起步较晚,高职秘书教育改革明显落后于社会秘书市场的变化。西方的秘书教育多我国高职秘书教育产生了很多启示,借鉴西方秘书教育职业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加快高职文秘教育职业化进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秘书培养目标

秘书人才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突出秘书专业应用性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秘书的培养方式应由原来的由高职院校独自承担转变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相结合,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即使充分地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秘书人才,从而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现代企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通过在企业的实践,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企业秘书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企业有更深的了解。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秘书培养目标的市场化,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呢适应企业顺利上岗,这样不仅解决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难题,也减轻了企业录用学生后的培训负担,是学校和企业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优化秘书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一名合格的职业秘书来说,不仅要学习一些抽象的秘书学理论知识,还要锻炼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为秘书提供各种秘书实训,拟定企业秘书工作场景供学生模拟,并提供足够的办公自动化设备供学生实践,由于秘书专业课程理论性强、覆盖面广,学生的实践时间较少,因此应适当压缩一些涉及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理论等科目,增加一些礼仪训练、速记、文书撰写、财务管理、速记、汽车驾驶等实践课。在课程安排上应保证实践教学的充足时间,让学生在实训中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还应该设置一些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比如会计学、工商管理学、经济法等,并重视选修课的考核质量。与此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学校与周边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重视实践性教学,还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秘书来校为学生作指导,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秘书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技巧。以便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

(三)推进秘书考核方式的改革

大多高职院校的秘书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重视学科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而现代社会对秘书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除了基本的文字、文书处理外,秘书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也非常重要。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因此,学校应推进考试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多样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估手段,对于秘书专业课程的考核,应采取笔试、技能竞赛、实践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激励学生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为学生提供其他课程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与秘书工作相关的证书的考试,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

(四)重视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教育

秘书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职业个性、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西方国家非常重视秘书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不仅在课堂中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并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还将其纳入秘书职业合格证书考试内容中。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秘书职业人文素质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但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是一个成功秘书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衡量秘书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一些真实生动的秘书之长案例引导学生重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细节,从点滴做起,培养职业人文素质。教师在实训时应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严谨踏实、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各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开展一些羽秘书职业相关的校园活动,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比如: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秘书礼仪风采展示、企事业单位秘书人员讲座等,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对秘书人员的新要求。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结 论

综上所述,中外秘书在文化背景、教育、工作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各国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决定的。通过中外秘书的比较,也使我们了解了国外秘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给国高等院校秘书职业化进程带来很多启示。

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加剧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力量、管理水平、民族文化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与世界接轨,培养具有职业化和国际化特征的秘书人才。对我国秘书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通过中外秘书的对比研究,了解二者存在的差异和互补,有利于我国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借鉴发达国家的秘书教育机制的优势,促进我国秘书事业的蓬勃发展。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孔秋叶,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使我把握了论文的整体思路,写作方向和写作重点,进而顺利的完成了写作工作。在此我向孔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孔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孔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孔老师。

其次,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指导过,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正是你们不倦的教诲,使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是亲人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是朋友在百忙之中给我鼓励并且提供必要的论文资料。

随着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成,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我要感谢在我人生中最美丽的四年里出现并给予我无私帮助的所有人,我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篇7

一、人文精神的差异

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要素, 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博物馆体现的人文精神, 能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理解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增进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和尊重。

大学博物馆最积极的功能在于它是创造性校园文化情调的重要元素, 是一个有助于育成通才的重要场所, 一个提供“博雅教育”的重要媒介。大学博物馆社会角色发生变化, 功能得以拓展。大学博物馆的服务已经超越了大学围墙, 渗透到周边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中。大学博物馆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中, 它正逐步成为社区、城市、国家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

在欧美大学的博物馆除了以为学术研究和更广泛的领域提供文化服务为主要职责外, 更肩负起与公共博物馆相似的社会教育职责, 将传统教育大学学生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教育的广度, 而教育的形式也从研究和讲授等正式教育, 拓展为展示和娱乐等非正式形式的教育。

剑桥大学的博物馆几乎全年不休地举行各种讲座、演奏会、展览和陈列, 除为不同的学院提供教学协作计划外, 菲兹维廉姆艺术博物馆一年中还举办各种主题的当代艺术展, 提供免费午餐的画廊讲座, 周六下午的演奏会, 一些晚间演奏会和讲座等, 吸引了许多校园外的艺术爱好者。

美国的一些地方大学博物馆几乎不搞学术研究, 而是忙着筹办巡回展览, 经常举办音乐会、电影、戏剧、舞蹈节目和其它表演活动。大学博物馆已经不再是神圣的殿堂, 走进大学博物馆, 人们不再衣冠楚楚, 满怀敬意, 而是放松心情, 闲庭信步。

在中国大学博物馆, 一般发起的非专业活动几乎没有, 主动外出揽客等情况很少见到, 更多的是举办各种临时展览来吸引观众被动前来参观。且观众一般为大学生, 外来的其他观众较少, 这样就造成观众缺乏, 难以形成文化的传承的功能。

所以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必须马上调整策略, 主动出击, 用自己丰富的收藏来吸引校内校外的各类群体, 来带动知识的传承, 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的人文精神, 用自己的文化环境来造福社会。

二、科学精神的差异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大学博物馆通过门类齐全的学科、丰富的藏品和各种展示手段, 来培养学生和公众的科学精神。

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标志, 是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认为, 大学博物馆首先要满足学术研究。剑桥大学历史博物馆馆长也认为, 大学博物馆是为大学服务的, 博物馆应该庆幸其唯一性, 而不是总是为此不停的做解释。博物馆可以娱乐中学生, 但博物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那就是“为高等教育服务”。

牛津大学科学历史博物馆将牛津大学与科学发展史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 展現牛津大学从创立以来是如何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 强烈表达了牛津大学与西方科学发展的密切关系, 是建立大学形象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 高校博物馆还刚刚起步, 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12万件以上, 有大量稀世珍品。甚至包括20多具珍贵的恐龙化石骨架标本, 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居中国各大学博物馆之首。然而, 由于该馆几乎所有展品均是冷冰冰的“石头”, 如果不是地学类专业的学生或对其有浓厚兴趣的人, 相信很难有参观的兴趣。

三、创新教育的差异

创新教育, 就是在教育过程中, 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 以激发开辟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 以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载体, 以着力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一种教育模式。大学博物馆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等多种能力,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 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正如来到剑桥大学的每一个人, 都迫不及待要去费兹威廉博物馆亲眼一睹爱因斯坦的数学手稿, 期间激发起的好奇、崇敬和遐想应是在其它场所难以体验的, 这就是大学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制订针对性很强的各种教育计划, 分别面向学校和教师、家庭、儿童和成人。每个教育计划都设计了丰富的内容, 充分利用大学博物馆藏品。

芝加哥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宗旨是:在支持大学的教育使命中,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出和解释艺术作品, 为了大学社区、大芝加哥地区的居民以及其他更广泛的观众和学术界的利益而服务。她的办馆宗旨很生活化、平民化、具体、务实。

而在中国, 有些博物馆的宗旨很宏伟, 很空泛, 同时也意味着难以实现。北京大学博物馆的宋向光教授认为, 目前国内高校总体的科研环境并不十分浓厚, 反映在学生层面, 便是学生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博物馆是一个提供灵感的地方, 但学生如果整天忙于本专业的学习, 只将注意力放在书本上, 他们当然想不起去博物馆了。在美国高校, 如果教师在授课时需要一些藏品作为道具, 只需要向博物馆打声招呼, 博物馆不但会将藏品准备好, 甚至可以专门腾出一间教室供学生上课。事实上, 这种“把课堂开到博物馆”的做法, 在中国某些高校中也是存在的, 但授课的内容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国内教学对博物馆藏品的利用依然还停留在“隔着玻璃观察”的阶段, 与国外教学中“道具化”程度相比, 其融合度远远不够。

四、志愿服务的差异

国外大学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发展十分的迅速, 工作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除在博物馆讲解服务外, 还从事着对外宣传联络、信息服务检索、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工作。

如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青年志愿者统一着装, 讲解演示馆内的众多展品;在学习区内解答观众的各种疑问;为观众服务挑选想购买的各类纪念品;在馆内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 使观众的参观加深印象;组织学生、市民的有序参观;建立介绍博物馆的网站宣传博物馆。可以说, 他们已不仅仅是作为志愿者的角色, 还真正地投身参与到博物馆中支持博物馆、服务博物馆。

在国内的众多大学博物馆内, 志愿者大多只是从事义务讲解和导览服务工作。虽然这些志愿者的参与激情很高, 但绝大多数大学博物馆对待这些志愿者也只是为了尽义务扩大对外宣传, 不让他们参与到工作性质较高、专业要求较严的工作中去, 忽视了发挥志愿者能动性的真正意义。如在苏州大学博物馆内, 志愿者一星期到博物馆服务一天, 主要从事观众登记、导览讲解, 更深层次的展品研究、收藏陈列、资料整理、展陈设计则都没有参与其中。

国内外大学博物馆的志愿者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所以, 在中国大学博物馆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同时, 尽可能多的把博物馆的有些工作交给志愿者来完成, 保证他们能够有精彩的、丰富的、充实的、可持续的工作来参与,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 给志愿者带去关爱, 使他们更愿意更热爱博物馆, 同时吸引更多的志愿爱好者。志愿者队伍也要同时积极成长起来,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向外界展示自己钟爱的博物馆的一切, 让更多的人喜欢博物馆的同时锻炼丰富自己的能力, 达到志愿者和博物馆双方共赢的目标。

五、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建立了博物馆, 中国的大学博物馆正在努力地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展示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以更加体现大学文化、丰富教学科研、贴近社会大众生活。

摘要: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显得十分重要。中外大学博物馆在功能与文化上存有不同的差异, 如人文精神的差异、科学精神的差异、创新教育的差异、志愿服务的差异。中国大学博物馆正在加快学习和发展, 使之建设成为展示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中外大学博物馆,功能与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尹彤云:《大学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博物馆》, 2004年第4期。

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篇8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習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重生的鸟,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交流气氛。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精确翻译出来。

综上所述,英汉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英汉翻译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及差异,在深刻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翻译技巧,精准地译出原文。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下一篇:小学优秀教师考核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