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2024-06-02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共10篇)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1

课    题 角的初步认识 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有关角的一些知识。能正确辨别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正确画角。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经历学会知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和探索性。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

4、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能用尺子正确的画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出角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的角,三角板有三个角,(指两条边夹一个角,画弧)剪子的两片刀口形成一个角(指)凳子的每两根木条形成一个角(指)。指一指,在下面这些图形中哪部分是角。(出示吸管、水龙头)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请你想想,说说,你看到过哪些是角。

2、摸一摸

同学们请你们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你们说的很对,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点叫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板书:

顶点

3、做一做

在你们的手里都有两根硬纸条,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两根硬纸做出一个角,做好后摸一摸它的边和顶点。

老师也做了一个角(1),下面请和老师一起转动这条边,看看这个角(2)和刚才的角比较有了哪些不同?再这样转呢(3)?

你自己来做一做。

你们的小手真灵巧,做出了那么多的角。下面老师还要考考大家:

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角。

学生展示自己折出的角,贴到黑板上,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生和老师一起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我们认识了角,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角画到纸上好吗? 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角。(描、印、画)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画的也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师板演画角)你们想学习老师的方法吗?

回顾画角的方法。

谁来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画角的?

强调: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生用老师的方法再画角。(画大小不同的几个角)

三、巩固练习

1、1、完成P40页的1、2、题。

2、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讨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3、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4、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5、学生创作画。

修改意见:

备注

科目:数学 第  课 执教时间:20月日

课    题 连加、连减 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 1、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同时鼓

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的方法,计算时能用口算的要用口算。

教学准备: 算术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

金色的秋天来到了,秋姑娘想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发电报,催它们快点收集食物,准备过冬

(出示口算卡片)

谁能把电报发得又快又准?

生读题说结果:

13-5=    18+7=

86-4=    64-40=

(说出计算方法)

9+4+3=  14-5-4=

8+7+3=  7+4+6=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松鼠一家首先接到电报,就立即行动起来了,忙着收集松果(出示图文并茂的情境图)

1)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板书:

松鼠爸爸收集34个松果

松鼠妈妈收集28个松果

小松鼠收集23个松果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随机指导

当学生提出“松鼠一家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松果?”时贴出问题卡片

2.探究交流:

www.xkb1.com

1)三个数相加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把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生汇报交流:

(到黑板板演,并讲解计算过程)

2  8       6  2

+ 3  4      +2  3

6  2       8  5

2 8       2   8

+3  4       3   4

6 2      +2   3

+ 2  3        8   5

8 5

师:同学们有三种计算方法,第一中象平房,第二种象楼房,第三种象一座小塔,你喜欢哪一种呢?

3.收集了这么多的松果。小松鼠一家真高兴呀,瞧它们又忙着往洞里搬运松果了。出示信息条

爸爸运走29个,

妈妈运走27个

剩下的要小松鼠来运,这可愁坏了小松鼠,我们快帮它算一算吧!

1)生独立解决问题

2)独立计算,如果有困难请身边的伙伴帮助

3)指生板演计算方法并讲解计算过程。

4)你喜欢哪种方法?

4.师生小结

比较不同,小结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三、实际应用

现在,小松鼠可高兴了,坐在家里吃起松果来,它的松果上还藏着有趣的知识呢!

48+25+17=

76-28-19=

同桌合作完成题目。

再出示一些松果。你能又对又快地计算。

7+59+20=   72-6-40=   37+10-5=   81-7-70=

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知识,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修改意见: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2

课    题 认识厘米 编写者:李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分层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尺(皮尺、卷尺、直尺等)、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使出真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刻度线长短不同。。

“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了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关注个别学生,如没有从0刻度开始找1厘米的)

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的呢?

(注意个别指导)

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举例说明。

3.认识几厘米。www.xkb1.com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教师利用尺子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2个1厘米是几厘米?

6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师生游戏:问答,即5个1厘米是多少?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纸条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同学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新课标第一网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了尺子的作用,更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请1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请2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出示瓶子,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大约6厘米)

最后咱们有请3号选手,请评委亮牌。

2、测量。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真心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量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用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六、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修改意见:

备注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3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钉子板、三角尺、纸、小棒、活动棒、绳、剪刀、扇子等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手工吗?(出示主题目)。

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看看他们都用了哪些东西?(剪刀、手工袋、直尺……)

二教学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吗?(有)(指名指指)

生:指点认为是角。

师:出示铅笔的笔尖说:“笔尖也有一点是不是角?”(不是)(老师把学生指的点写下来)

师:“所以角还有两条边(边说边比划,从点出发摸角的两条边)尖尖的这一点叫它顶点。”

“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角吗?(指名比划)同桌相互指一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要求说出我摸的是角的什么?并且体会:角的边是直的,顶顶点是尖尖的。

2、师:谁能找出剪刀、三角形和钟面上的角在哪里?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仔细看好(抽象出角)

出示: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是我们数学上的角,教师也来画一个角。

说明:画时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用直尺画两条直的线作为角的边。认识顶点和边,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角。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3、谁能指出其它物品上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电脑演示)

4、通过学习,现在你知道我们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的吗?

生回答:演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师:老师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学得怎样?

练习:1、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

A、指名判断第1题:是角、请你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B、不是角是,请你说说判断的理由。

2、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地方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角?

三、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看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想)

师:老师给你准备很多材料,有纸、小棒、绳子等,你能用你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吗?(同桌合作做角)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1)小棒:

A指名摆一摆,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B谁能摆个比他更大的角?

(2)用钉子板围出一个角(指一指角的顶点和2条边)

(3)纸:(指名演示用纸折一个角),如果想把角多大怎么办?变小呢?和同桌比比谁的角大?

集体比较:A选出有明显差异的角先比一比

B再选出有细微差异的两个角请大家比,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指名演示)(重叠的方法)

(4)两根小棒做个活动的角(全班一起做一个活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两手捏住角的边一起张开,慢慢地合拢,这时你发现了什么?

引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5)师:除了用这些东西外,还可以用什么做个角?(绳,但要拉紧)

四、角的大小比较

师: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的角,瞧朱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1、出示四幅钟的面图,你能一眼看出这些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第三个最小)

2、出示第二、四个钟面图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谁说的对,同桌讨论,想个办法,能不能利用一些工具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事先用习题低印好相印的两个钟面,发给学生)指名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种:目数格子的方法:第一个角分针与时针之间正好3大格,第二个角分针与时针之间3大格多一些,得出第2个角大。

第二种:用纸第一个与第一个角同样大的角,把它放在第二个角上比出大小。

第三种:用活动角比较将活动角,拉成与第一个钟面上的角一样大的角,再把它放到第二个钟上,得出第二个钟面角大。(指名演示)

3、你还有其它比较方法吗?

4、老师有这样一个角,(用手势在板书的角的基础上,把边无限延长)你能说出这个角和刚才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角的开口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四、想想做做

1、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个()个()个

2、下面的图形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出示)

()边形()边形()边形

()个角()个角()个角

(1)学生先判断是几边形,再说说有几个角(指名数一数)

(2)师:奇怪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那七边形、八边形呢?

你知道这里有什么规律吗?(边数=角的个数)

猜测十边形有几个角?(10个角),下课我们可以自己验证。

五、总结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4

1、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知道测量较大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例:一块橡皮长约6(厘米)学校旗杆高约12(米)

2、知道刻度尺上1厘米有多长。

例:刻度尺上从0-5是(5)厘米;从2-9是(7)厘米。

3、明确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熟练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例:700厘米=(7)米2米=(200)厘米

30厘米+70厘米=(1)米1米-40厘米=(60)厘米

4、知道角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例:角是由(1)个顶点,(2)条直的边组成的。

5、能正确读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例:2×9=18读作:(二乘九等于十八)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来。

在2×9=18中,(2)和(9)是因数,积是(18)。

它表示(2个9相加的和是18),还表示(9个2相加得18)

提示:把意义写完整。两种说法都可以。

例: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20)。

例: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36)

6、熟练掌握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方法:相同加数×个数

例:3+3+3+3+3=3×5 7+7+7+7=7×4

7+8+9=8×3(有难度,不要求都掌握)

7、知道几种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例: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圆形上有图案,按图案的内容确定对称轴。例如圆形笑脸只有一条对称轴。

8、掌握排列组合的规律先确定一个数放在最前面,再用这个数和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提示:不能把0放在最前面)。www.xkb1.com

用1、2、3可以摆成(6)个两位数。分别是(12、13、21、23、31、32)。

用4、8、0可以摆成(4)个两位数。分别是:(48、40、84、80)。

9、简单推理运用关键线索正确判断。

例:跳绳比赛结束后,小芳、小华、小明3人的成绩分别是95下、87下、100下,小华说:“我跳的不是最多的”,小芳说:“我比小华跳的少”。小芳跳了()下,小华跳了()下,小明跳了()下

10、估算的应用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大约”。xkb1.com

例:一本书有89页,已经看了42页,大约还有(50)页没看完?

90 40

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按统一标准算的题都算对。高年级用四舍五入法,低年级把它看做相近的好算的数,便于计算就行。例如4+12+18≈35

51020

(二)计算部分

1、口算(直接写得数)

提示:(1)看清运算符号“+、-、×”,正确计算。

(2)如果是两步的算式要先算出第一步的结果,再算第二步。

注意:乘加、乘减的算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例:41-5+10=469×3+6=3314+8-7=159-4×2=1

3627228

(3)口算全部做完之后马上检查一遍,并看是否有漏题没做。

2、笔算(列竖式计算)www.xkb1.com

提示:(1)看清运算符号“+、-”,正确计算。

(2)写竖式时先核对竖式中抄的数与横式上的数是否一样,避免抄错数。

(3)必须用尺子打横线,书写整齐,规范。

(4)不要漏写横式上的得数。

注意:每做完一道题之后都要马上检查一遍,再做下一道题。

两步计算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选择一种最拿手的方法计算。-(分步、综合都可以;除非题目有特别要求)。

易错题型:加减混合、连减题

36+24-53=93-47-18=82-15+23=89-19-42=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5

知识与技能:

1.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在物体的表面找出直角,能区分直角、锐角与钝角。

2.在比、量直角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的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及与他们合作的意识,在判断直角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态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块大三角尺,一块钉子板。

学具:每生一张长方形纸,两张不规则纸,每人一副三角尺,一张点子图,小棒若干根(至少3根)。

教学过程:

一、从具体到抽象直观认识直角

1.观察正方形纸、纸工袋、三角板,找出上面的角,向旁边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

2.根据学生的回答,画下几个角:

3.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些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不同?

4.你能从教室里找出更多的直角吗?

[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概念的引入和建立是从现实的生活空间出发,从学生周围的实物出发,从三维物体上剥离出平面上的直角;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直角的表象后,再要求学生回到教室三维空间里找出更多的直角,在这样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在现实生活空间与数学几何空间的反复转换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会得到有效的建立。]

(二)活动中深化理解直角概念

1.我们已经认识了直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折纸游戏。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直角吗?

(1)师生共同折纸(红色)。

(2)学生独立操作(绿色)。

(3)把折出的两个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4)把折出的两个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直角后,引导学生用纸折一个直角。按照皮亚杰的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表象、几何模型,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里,学生在“做”直角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深刻的体验,这不仅是动手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本质。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呢?有几个?

3.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面、黑板面上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指出:我们一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作标准)

4.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上的有直角?

[评: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中寻找到判断直角的方法,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和折出来的直角去比一比,从而有效地建立直角的几何模型。]

(三)比较中学习锐角、钝角。

1.想一想,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2.观察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比直角大,哪一个比直角小?(出示三个钟面)

(2)比直角小,这样的角叫锐角。齐读并书空“锐”字。

(3)比直角大,这样的角叫钝角。齐读并学书“钝”字。

[评:锐角、钝角是从学生熟悉的钟面上时针、分针组成的角的引入的剥离的,学生有生活经验为支撑,比较容易理解。]

3.抢答是什么角。

(1)锐角(变式出现)你联想到了什么?

(2)钝角(3)直角(4)钝角(5)锐角(6)直角

4.如果要求你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你想怎样排?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可能有下面的想法:

生①:直角、钝角、锐角。理由是:①直角是我们今天学和主要的一种角,钝角、锐角都要与它比,所以直角排在第一个;②钝角比直角大,所以紧挨着直角排;③锐角比它们都小,所以排在最后。

生②:锐角、直角、钝角。理由是: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生③:锐角、直角、钝角。理由是: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5.照左图的样子标邮其它各图形中的直角。(“想想做做”第5题。)图形中还有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

6.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都直角?

[评:在认识这三种角后,这里安排了一组有序的变式练习,练习按照背景逐步复杂化的原则,先变换位置,再变换形状,最后在四边形和更复杂的图形中去辨认,目的使学生在概念和背景之间建立实质联系,从而进一步把握概念的本质。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觉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2.游戏:

(1)你能用3根小棒搭出2个直角吗?

(2)你能用3根小棒搭出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吗?你还能在其中发现钝角吗?

(3)看老师搭的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评:最后进行一组操作性开放练习,使学生在边操作、边判断、边思考中建立空间观念,特别是在学生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从点状的开放上升到有序的高层次思维的程度。]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6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件,尺,软盘。

2. 学生准备: 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谈话: (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 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 (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 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介绍: 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 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学生齐读: 10厘米是1分米。

(2) 认一认。

引导: 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提问: 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体验。

r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r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r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 画一画。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 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 数一数。

引导: (出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是多少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想的?(板书:1米=10分米)

(6)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 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2. 认识毫米。

(1) 引导: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 小组学习。

① 出示学习步骤。

r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r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r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 汇报: 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 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 提问: 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 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 总结

1. 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 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 提问: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 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7

1.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乘除法的认识。

3.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过程:

新年快到了,动物王国的动物们正在进行比本领大会。老师听说动物一国的动物们想邀请聪明好学的孩子去参观指导,同学们想去吗?太好了,这也正是检验我们本学期学习成果的好机会。还等什么,赶快出发吧!现在加上老师去动物王国的共有41人,如果我们坐汽车去,每辆车坐9人,需要几辆车?如果每辆车坐8人,5辆车够坐吗?

一、赢取门票(口算)

我们已经来到动物王国的门前。同学们只要能在三分钟之内答对题纸上的口算题,就可以进去担任指导。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汇报:读题说得数,并说一说画线的题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小结:同学们都有资格走进动物王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动物王国的友谊大使早已把门票藏在你们的座位下,大家快来找。

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动物王国,同学们,小动物们正为参加这次大赛抓紧排练呢!你们最想先去谁家看一看。(课件演示)

二、给大树治病(计算改错)

咦!啄木鸟没在家,原来它去为大树治病了。你知道它是怎样给大树治病的吗?它的本领你会吗?你的题纸上也有这些算式,教师想看一看谁能最先为大树治好病,请把做错的题改正确。

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为大树治病的?

同学们真有本领,把生病的大树都治好了。看,大树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三、摘桃子(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到了小猴家,我们发现它正在练习摘桃子。你们知道它是怎样摘的吗?想不想亲自动手摘一摘呢?请同学们完成摘桃子题。

汇报:要求读题说得数,并说一说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最后一道算式还可以怎样填?

同学们真能干!树上的桃子都被同学们摘下来了。

四、给小天鹅排队形(给24平均分)

小天鹅是动物王国的舞蹈家,在这次大赛上它要和伙伴们跳芭蕾舞。现在正忙着给大家排队形。它在想给24名演员怎样排队。

你知道应该怎样排吗?请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该怎样排,然后用小天鹅的图片动手排一排,粘一粘。要求横竖排要对齐,看哪一组排得正确,美观。

汇报:请每一组代表把本组的作品拿上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评一评,哪一组排得最好,颁发优秀指导奖。

其他小组排得也不错,老师相信小天鹅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在演出中一定会变幻出许多优美的队形来。

五、指导小袋鼠蹦格子(找2,3,5的倍数)

小袋鼠正练习蹦格子,它要怎样跳呢?

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能被2整除的数)

小袋鼠要从数几跳起?每几个数一跳?用同样的方法,3和5的倍数你们会找吗?请把2,3,5的倍数写在答题纸上。

汇报:分别说出2,3,5的倍数。

同学们,这四个小动物都各有各自的本领,其它的小动物也不甘示弱,它们都要在这次大赛上一显身手。

现在比赛马上开始了,我们赶快到赛场去看一看吧!

六、帮小动物解决问题(图画应用题)

比赛开始了,小动物们比得多起劲呀!在比赛的过程中,它们还遇到了一些问题,你能及时为它们解决吗?

1.如果每边六只熊比拔河,需要多少只熊来参赛?

2.小刺猬和4个伙伴比运苹果,结果它们每次运得同样多,它们每次共运多少个苹果?

3.( ),小白鸽每天送5封,几天能送完?

4.12只青蛙被平均分成4组比跳水,其中第3组有几只?

汇报:读题并列式解答,再说一说每一道题的思考过程。

现在小动物们的问题都解决了,我想这些小动物们定会在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8

㈠知识教学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教育点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盘秤、有奖竞猜的物品、一个1角硬币

(学生用)六人一组:10个1角硬币、10克、20克、30克、50克、100克的物品,2包500克的盐、苹果、饼干、石头、米、花生米、果冻等......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好吗?

生:好!

师:我们去看一看。

1、观看课件演示:(熊猫森林超市开张情景)

咦,什么声音,这么热闹?

噢,原来今天是熊猫森林超市开张的日子。

2、课件显示(超市内部场景)

师:好,我们进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出看到的商品名称、质量、有数字、有克和千克...)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4、请打开课本P86页。

二、认识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那么你知道哪些称呢?

生:(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师:大家真留意身边的事物。

三、感觉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认识1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1角硬币)你猜一猜有多重呢?

生:1克......

师:我们用天平来称一称。请看屏幕。(播放录像)

师:你们真棒,一枚1角的硬币约重1克。请大家拿一枚1角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好啦,感觉怎么样?

生:很轻。

师:大家知道1克的重量了,现在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乒乓球、小发夹、药片、小螺丝、纽扣、图钉......

师:你们真利害能找到这么多大约1克的物品,那你还能找出10克、50克、100克的物品吗?

生:......

师:大家真聪明,找到这么多以克为单位不同重量的物品。

师:请大家从篮子里找出100克的物品。看哪一组找得最快。准备开始。

师:大家都来感觉一下。

2、认识千克

师:刚才第二小组找100克的物品又快又好,现在我们再来找出1包500克的物品,准备开始!

师:找得好快啊!这是一包500克的盐。(500克)

师:一袋盐500克,那么两袋呢?(生答师板书:1000克)

师:我们在验证之前一齐来认识盘称。我们一齐来观察一下。(观察盘称认识盘称)

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那么大家知道有多重啊?(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1000克里面有几个1克呢?(1000个)

师:那么1000克和1千克哪一个重呢?(相等)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到超市买几样东西你能帮帮老师吗?(能)

[要求:请各组合作帮忙称出1千克的物品]

学生汇报:我们组称了6个苹果是1千克......

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六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生:我发现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

生:我发现虽然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但是他们的重量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发现可真多!谢谢大家的帮忙。

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1千克很重。

生:我觉得1千克比1克重多了。

生:我觉得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真的吗?好了,我们拿出1克和1千克的物品比一比。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克很轻,1千克很重。

生: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86,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熊猫老板很想请大家去他的超市帮忙,你愿意吗?听听熊猫老板的要求吧?(想成为我的职员可不容易,要经过三关的考验。勇敢的小朋友请来吧!)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1、书P88页2。

2、书P89页4。

3、书P89页5。

第二关:判断提。(学生用动作判断)

(1)一个1角硬币重1克,10个1角硬币重1千克。

(2)5千克比5000克要轻一些。()

(3)小明重25千克。()

(4)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第三关:亮亮去春游写了一篇日记请小组合作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改正。(课件出示)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两个,150克重的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和脖子长达3克的。

五、有奖竞猜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想送些礼物给大家。请看,想要吗?

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哪个小组猜对了奖品就是你们组的!

(每组一分物品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说出重量。)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9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学(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一)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过程

12–3=15–6=20–5=14–8=17–9=

37–20=45–30=24–10=35–12=56–24=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说说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56889469

–22–62–71–37

------------

(二)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1.认真阅读数学书18页

思考:个位上1减6不够减该怎么办?

(1)想好后结合小棒直观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2)自己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摆的过程。

(3)试着用竖式计算边算边说笔算的过程。

2.试着填一填19页例3,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观察算式总结方法

认真观察例2、例3的算式,想一想笔算退位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尝试计算检测效果

456243

–17–45–25

---------

(五)我的疑惑()

二、定标学(梳理问题确定目标)

1.指生说预习题中“新知铺垫”。

提升:在计算是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2.交流预习中困惑。3.针对困惑整理学习目标。4.揭示课题。

三、小组学(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小组长组织交流轮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2.当组员表述有困难时小组成员共同探究,也可以向其它组员或老师求助。

3.组长负责记录下你们小组组员所想出的所有想法。

四、展示学(展示算法交流提升)

(一)展示例2

预设:

一组:边摆小棒边说想法。

二组:我们组是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板书竖式并说想法)

(二)展示例3

1.当被减数个位是0不够减时又该怎么办呢?

生:板演(其它生补充19页例3)

2.交流想法。

(三)总结方法

笔算退位减法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五、反馈测评学

1.用竖式计算(基础题)

67803590

–39–61–8–7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变式题)

81789535

–49–38–16–17

------------

42308918

3.22页10题

六、拓展延伸学

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10

人教版第15页----第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3、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

能力目标:

1、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情感目标:

1、由口算到笔算,由易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为什么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借1的算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理解为什么要退位?要怎么样退位相减以及从个位

减起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对位问题、笔算顺序问题、只有相

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38--22=25--13=

在列竖式的时候我要注意什么问题?

(1)相同数位要对齐(2)要从个位减起

创设情境:同学们,看着课本看到我们国家申奥成功,我们心中都无比的骄傲,你可以告

诉老师你们是从哪个地方看出北京赢了吗?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1、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2、巴黎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3、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好,那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其中的一个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列式:56—18=

师:你能直接口算出来吗?不能口算怎么办?大家想一想。我会列竖式。

列竖式,那现在有个问题,就是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怎么办?你能解决吗?

二、解决问题

1、我们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

个位不够减,可以看看那里可以借的,借到够减,其实我们可以从十位上借1,十位上借了1之后个位上就变成了多少呢?十位上又变成了多少?请大家想一想。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后,再强调,从十位上借了1之后,个位上就要加10再减,十位

上就要减去1再减,教师用小纸片贴在黑板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再强调写竖式的格式。

大家再想一想:从十位上减起方便吗?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

2、下面给大家出了一题,看看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大家会不会算。

出示52—24=

师提问:怎样列竖式?生回答,师板书、个位上2减4不够减怎么办?

师;从十位退1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

小结计算方法: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了,那现在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计算方法。

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笔算减法都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加强巩固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3—23=76—21=85—67=57—392、判断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四、总结

上一篇:城市地下空间实习报告下一篇:A9小学校本课程经验总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