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的回忆抒情散文

2024-06-01

爆米花的回忆抒情散文(共12篇)

爆米花的回忆抒情散文 篇1

突然很是想你,只是你已不在。那天,无意中看到一个朋友的一篇说说:

“爸,我想喝酒”,妈妈说:“一个女孩子喝什么酒”,爸说:“自己去拿”,于是我就屁颠屁颠地去拿酒,顺便给我爸也带个杯子。

全文就是这样,很平淡的一件事,只是现在在我眼中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是,如果你现在在我身边的话,可能我们父子俩也会坐在一起,小酌几杯亦是平常不过的常事吧。可是,在我的一生中,再也不会有样的事,与父亲大人小酌,对酒当歌。如有天地轮回,我的生命中一定少不了这个片段。

小时候总是什么事都问你,你总会在心中给我酝酿一个满意的答案,那时候,在我的意识里,你无所不知。可是你也非常严厉,我不听话的,也少不了挨你的鞭子,总要让我收获什么才肯罢手。挨过你的打,听过你的说教,不知事后有多恨你。现在一点责怪,怨恨的心理都没有,甚至向往那时的点点滴滴。人总是这样,许多事在当时是千万的不情愿,可当一切不能再开始的时候,却又极度怀念。

有一次,好朋友告诉我,他现在在家里非常有地位,有许多事,他说了爸妈都支持。有时候,他和老爸谈论人生,探讨人生的种种。无论怎么说,爸爸永远都要比我们睿智。可是,我曾经认为你是多么的迂腐啊,甚至都懒得理你,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到一点的失败呢,或是伤心?

现在,我发现少了你真的不行,每次月假回到家,总有一脑子疑惑无处解决,总想,要是有你在我身边就好了,可以帮助我分析就业形式,可以与你规划未来,可以与你开个小玩笑逗逗你,可以骑车载着你谈论沿途的风景。

还记得2008年电视转星吗?你与我合作自个儿在家就把新的电视节目给接受到了,然后,别人问起,你却说是我调试来的。其实真相是,你一个人冒着炙热的阳光在外面调试电视卫星锅,我只是在屋里给你报告信号数据的变化,幸运之神照顾你我,最后调试成功。最最后的结果是,我在我们周围出了名,周围的叔伯婶婶都找我帮忙调试,幸运的是,我每次调试都能成功,你为我你高兴的合不拢嘴。每次帮别人调试成功后,我们都坐在一起总结经验,你也总是耐心的听我说一些调试途中的问题,然后试着帮我分析,其实你对这些是不怎么懂的。就这样,我们周围的人给我按上了“聪明”的标签。

如今,你不在我身边,我只能举杯与黄泉碧落对酌,宣泄心中的苦闷。

如今,你不在我身边,我只能带着满脑疑问彷徨在天地间,苦苦追寻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爆米花的回忆抒情散文 篇2

情寡词工, 难以感人, 有情之后, 如何抒情, 则有赖于艺术技巧, 掌握一定技巧, 才能将“情”抒发出来, 情感自然会丰富, 舒卷自如, 锦绣有章。如何才能更好地抒“情”呢?

一、情由意生

抒情先要有“情”, 情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和蓄积, “意”则是对生活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审美认识的提高和内心情感的升华。刘勰论认为:“并思合而自逢, 非研虑之所求也。”所谓“思合而自逢”, 乃是中有至情, 必欲宣发, 这时候自会觉得应当怎样去抒写, 或是一泻无余地写出来, 或是敛抑凝聚地写出来, 也就是情随意生。在至情之中见精魂, 抒情才得佳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 静影沉璧”写的是景, 却都与作者的心情关联。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之所以能传诵千古, 是因为它在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显志:“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心胸和抱负是该文的精魂, 这正是抒情散文应该追求的境界。又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在对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和对自然风光绘声绘色的描写中, 传达出了醉翁之“意”, 即“与民同乐”, 以及希望保持和平安宁的政治环境, 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从“情”中悟“理”, 以启人感, 以耐人思, 并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这种被赋予思想深度与力度的情感, 才有可能是散文的生命。

二、情化自然

在优美的抒情散文中, 它所写的“景”是情化了的景。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所谓“思与景谐”, “景与意会”, 情感的抒发有赖于作品中所描写的意境, 即情化了的自然。朱光潜说:“情景相生, 而且契合无间, 情恰能称景, 景也恰能传情。”也就是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客观外物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统一。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于良辰美景之中吐露心中的抑郁和“不宁”,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使人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音, 一个月下的荷塘, 在这位散文大师的笔下, 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 田田的荷叶, 薄薄的青雾, 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蛙声等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使得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统一, 显示了散文大师不凡的艺术功力。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三、化虚为实

实, 即有形的“象”, 虚即无形的“象”和“意”, “具之以象”、“动之以情”使人在“象”中见意。抒情散文情感的抒发应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的基础上, 离开了对生活及事物的描绘, 诗意则无所附, 言辞则空洞矫情, 因而在散文中细致的描述常常是激发散文的情致所在。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抒情名篇, 他以书房项脊轩带出家人日常生活琐事, 以此抒写亲情, 笔调纡徐疏淡, 真挚亲切。如:“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笔笔紧扣项脊轩, 睹物思亲, 物在人亡, 凸显了夫妻感情之笃, 又映衬出妻死室坏的寂寥黯淡, 读来令人深感悲凄, 余韵悠然不尽。作者在对具体细微的事物的叙写中倾注了深沉的情感, 以实带虚, 虚实相生, 这就是抒情的化虚为实。

四、神思飞扬

陆机在《文赋》中形象地指出:“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当人们对事物有情有义的时候, 这种情景在外物的触发下必产生丰富的想象, 神思飞扬。这种抒情方式就是把艺术的思维寓于想象中, 传达作者别样的情怀和思想。如高尔基的《海燕》, 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充满战斗的“欢乐”和“热情”, 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对黑暗势力的“愤怒”与“憎恨”。海燕的勇敢、高傲, 不畏雷电风雨表现了革命人民在革命暴风雨中的勇敢无畏。“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 乌云听出了欢乐”, “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深信,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 遮不住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 抒写了海燕呼唤暴风雨的豪情和执著, 勇敢的献身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给人崇高的美感和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黑格尔说:“真正的创作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在这首散文诗中, 作者运用丰富奇妙的艺术表现方法, 使读者和他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 共同感受“海燕”带给人们的鼓舞。

五、蓄势待发

“情意有余, 汹涌而后发”。“蓄极积久, 势不能遏”。蓄势指的是不急于表达情感, 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描述, 渐次深化, 积贮起足够的力量和动势时, 再使感情倾泻而出。如刘白羽的《日出》, 欲杨先抑, 写了五幅关于日出的画面, 先引用海涅散文和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两段描写日出的文字, 再论述自己两次在日出胜地想看日出又未能如愿的情景, 一抑再抑, 在读者产生心理悬念之后, 才会从容不迫地把他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至读者的面前, 因此产生异峰突起的美感。

六、不动声色

抒情并非是“欢乐”或“痛苦”字眼的堆砌, 质朴的叙写有时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只要把引起感情波澜缘由和经过按照当时的情景叙写出来, 就是抒情。这种不动声色的抒情技巧更是不露斧凿之痕迹的高明技巧。如朱自清的《背影》, 作者洞幽烛微, 历历如画地进行了客观的描绘, 它既无生动曲折的事件, 又无华丽炫目的辞藻, 与一般写人的散文不同, 没有从正面刻画父亲的肖像、神情、音容、笑貌, 而是另辟蹊径地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在淡淡的笔触之中表现醇浓的情意, 文淡而情深, 看似朴实、平淡, 却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情感表达与叙事高度融在一起, 恰到好处, 完全是自然的流露和表现, 真正做到了在平淡之中显神奇, 达到了“韵外之致”、“弦外之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故人的回忆抒情散文 篇4

沐浴在阳光之下,时而清风拂过,庭中花儿相和。在风的追求之下,卖弄着舞姿。淡淡的幽香,弥散着小院,邻家的蜜蜂,也来凑热闹,生怕错过了这一场春的盛会。捧一本宋词,沏一壶香茗,于此良辰美景中,书写着属于我的年华,绽放着青春。

时间从指尖滑过,无声无息。一季又一季的交替,一年又一年的更新。那个孩童时天真的我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多了一份焦虑,少了一份无邪。

时常,在街上,看着孩子们玩着各种游戏。总会淡淡的一笑,那是我儿时剪影。曾试图,去重温一下。可是发现,这一切,都变了,变得模糊不堪。动作不再是那么灵活,而是显得笨拙。人变了,心境亦变了。

有时候,一个人坐在电脑旁,发着呆。下意识的挂着扣,听着同一首歌。越长大越不喜欢出去了,一天只会宅在家里,打发着时间,消磨着青春。

落日的余晖,透过窗纱,洒落一地,斑驳了时光,渲染了年华。一封封信笺,载着满满的记忆;一张张相片,描述着过往的繁华。

我害怕,在这物质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迷失了自己。我害怕,在生命的尽头,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纪念的东西。我是一个极其不负责的人,我没有珍惜与时间这个故人的友谊。

时间,是我的故人。十几载,风雨同行。来无影,去无踪,是它的专利。高兴时,如白驹过隙;悲伤时,如细水长流。

时间,是我的故人。是它伴我走过无数个黑夜,从未将我抛弃。时而温暖,时而冰凉。在黑暗的一角,悄悄地守望。

初中抒情散文:回忆从前的美好 篇5

阳光照耀大地,我漫步在软绵绵的小草上。那份温馨,那份幸福,那份属于我的欢乐似乎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我抛却了一切的烦恼,心就如这柳絮一般轻轻地随风飘扬。我的心绪已飞向远方。

阳光舒适照在我的身上,感觉暖洋洋的。回忆一滴一滴,一点一点,一丝一丝地涌上心头。

记得曾经,我的友情曾是那么完美无瑕,就像一个纯洁的水晶球,但自从上了五年级,渐渐变了,这个水晶球不再完美无瑕,它出现了一丝丝的瑕痕,它浑浊了,它不再让我感到力量,不再让我感到温暖,甚至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这是为什么?我问自己,但始终没有找到原因所在,从那,我感到孤独与无助,我拼命使自己不去看那些三三两两一起牵手散步的人们,我努力使自己不去想曾经我的友情那么美好,我每天把自己埋在数字迷宫,语文语法与英语单词里,不知不觉,我的成绩提高了,但我似乎却离那个我想要的友情越来越远。似乎所有人都认为我是那么的孤傲,孤傲的像个公主。老师在小学毕业时给我的评语说:“你是一个才女,书法,作文,数学,英语几乎小学里最重要的东西你都学的那么出色。你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书卷气,希望你在初中仍像在小学一样那么出色。”我苦笑,这一切都是逼出来的。

记得曾经,我的作文那么的一塌糊涂,但在三年级的那次作文课上,我灵光一闪,我的作文从此出类拔萃。因为我不想偏科,在英语与数学我也想像语文的作文那样出色,到了四年级,我在老师心中的形象简直是脱胎换骨,从原先那个不起眼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出色的女孩。每次举办比赛,不管哪个方面,在获奖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字,不管几等奖,总有我。我现在回眸,觉得那简直是个奇迹!

记得曾经,我曾那么平易近人,但现在,我越来越静,几乎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别人不和我打招呼,我从不搭理他们,虽然我成了老师的宠儿,但没有一天快乐。我努力转变自己,努力使自己活泼开朗。现在,我的性格已经远远好于以前,如果你曾目睹我五年级的作风,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回忆童年抒情散文 篇6

记得六岁那年,邻居的一位小哥哥和我一块玩耍,玩得兴致勃然,飞泥走沙,漫天泥块乱甩。

孩子们,从刚会走路的小娃娃,到十几岁的男女孩,都喜欢到这里来,中午的太阳白花花的照,到处一片亮闪闪的光,知了在树叶间尖利地叫,穿破孩子们安静的午睡梦,吸引他们躲过大人的呵斥声,溜到一起来。

那时的我不知道大人为什么总爱让我们睡,屋子里闷得浑身淌汗,老也睡不着。躺在席子上翻来覆去,一会儿抠抠脚趾头,一会儿抓抓乱蓬蓬的头发,要么使劲动响什么东西,大人就发话:

“出去玩吧,别淘气,睡也不睡个安生。”

我跳起来,不等大人说完,箭一般跑了出去。

河边早已有好多小孩在耍着,水里凫着泳,黑黢黢的光脊梁埋在水里,水珠在脖颈上亮晶晶的。岸边上小哥哥在糊房子,我抓起腥腥的泥巴,加入热闹的队列。

过了一会玩腻了,换了更激烈的游戏,在沙滩上打泥仗,跑着笑着乐不可支,不顾太阳火毒的不适。小哥哥手中的泥块飞来,贴在身上,承受不住重量再滑下来,留下与泥块大小相等的泥斑团团。

可我全不在意,专心等待一发而准的最佳反攻时机。突然一个跟头栽下来,我趴在沙地上,小哥哥兴奋的跑过来,泥块没头没脑的落在我身上。

“别打了,别打了,不算,重来重来。”我嘻嘻笑着一边求饶。

小哥哥却依然不住手,我有些生气了。一块大点的泥巴砸在我脑袋上,温怒的我终于找到爆发点,哇的一声哭出来,尽管并不痛。

小哥哥木木的站着,不知所措,不知哪里来的胆劲儿,我竟然拿起一块石头,小哥哥见状撒腿就跑,一边看我的表情。当他晓得我不占便宜不罢休的姿态,毫不犹豫躲回家去。我随后赶到,却被挡在厚厚的门板之外,心中兀自伤心不已,鼻涕一把泪一把地骂着,仍不解恨。

小哥哥院子里有棵大梨树,秋天梨子挂满枝头,总惹得馋嘴毛娃们打不离,我们一帮小孩子每家都待得极好,每次去解馋都空不了手。

梨树旁边有株小梨树,大拇指粗细也不太高,稀疏的树叶间已有大枣般的小梨果露出来,我余怒升腾,迁移到这颗小小的梨树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摘下梨果,一个个扔的远远的,再折断主枝,那嫩绿的树叶顿时无力的垂下来,在阳光下反射着清鲜鲜的新。

我像一位凯旋的勇士,仰着小小的头颅,扬长而去。

论曹靖华散文的抒情艺术 篇7

1、设计感情的主题旋律

在代表作《往事漫议·小米加步枪》中,作者以对小米的感情作为行文的线索,叙写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件事,回忆孩提时代自己在贫瘠的砂石地上种谷的往事,以及叙说小米在我国种植的历史、特性和优点;第二件事,三十年代我送给鲁迅一袋小米的故事;第三件事,写重庆“下江人”怀念故乡国土,到“老乡亲”饭店吃小米稀饭的情景;第四件事,八年抗战时期,周总理从延安捎来珍贵的小米分给同志们吃的事迹。在这些往事的叙述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丰富的,多侧面的:或对小米旺盛生命力的由衷赞美,或对在白色恐怖下的鲁迅无限的关切,或对“下江人”怀念故乡国土的万端感慨,或对周总理的深深感激和恻恻怀念等等。初看起来,叙事的跳跃性很大,抒发的感情时而深沉,时而高昂,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山泉溢涌,风格似乎不够统一。然而我们细加分析和体会,就会发现,作品中回荡着对“小米精神”纵情讴歌的旋律:小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小米那种在砂石地上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倔强性格,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向一切国内外敌人英勇斗争的写照,正是几十年来我们党“小米加步枪”延安精神的象征。因此,“小米精神”也是养育革命者的母亲。这种对“小米精神”发自内心深处的礼赞,成为作品深沉而热烈、委婉而悠扬的主题旋律,它反复跳荡和奔突在叙事的各个乐章之中,成为一根有机地连接和贯穿各个回忆片段的感情红线。随着主题旋律的抑扬起伏,作者那种蕴藉于事的丰富的、多侧面的感情涟漪,都服从于主旋律的支配,并从各个艺术角度烘托、渲染激情的主题旋律,因而构成了一曲完整统一、和谐协调的抒情交响乐曲。

2、设计感情喷薄的“泉口”

感情喷薄的“泉口”就是作品意境的“焦点”, 他注意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艳艳红豆寄相思》中,作者先以诗的情调,描写广西凭祥和睦南关如诗如画的风光,让我们思索这幸福的生活来得是多么不易。然后,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向历史深处,叙写爱国名将冯子才大破法军和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南大门”的胜利历史;而后,又把读者引回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中。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映中启迪我们去思考:是谁创造了边疆人民美如画卷般的生活?接着,作者从八角林中推出一个特写镜头:摘八角的壮族姑娘知道我们从北京来,热情地砍下一个菠萝,又跑回家捏来一把“红艳艳的比珊瑚珠子还光泽可爱的”的红豆,由此迸发心声,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显而易见,“红豆”既是作者感情喷薄的“泉口”,又是作品艺术构思和布局的“焦点”。作者运用类似绘画的手法,以一点牵动全局,自远而近,由面到点,层层开拓作品的意境,让艺术的光束,凝聚在“一把红豆”这个“关眼”上,从而传出主题的神采。

曹靖华对抒情“泉口”的设计,是讲究辨证艺术的。《望断南飞燕》以无限的“悲”烘托鲁迅来信的“喜”,又以这短暂的“喜”烘托无限的“悲”,于是,“信”就自然成为作者感情喷薄的“泉口”了。《尾尾“没六”洞中来》、《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也都是这样,让读者奇中见奇,曲中见曲。可见,这些“泉口”的设计,总是随着主题旋律的发展,艺术地组织作品的抒情高潮,有的警拔,有的奇崛,有的飘逸,有的深邃,有力扣动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兴味无穷。

3、设计抒情的“脉络”

如果说主题旋律是抒情的“灵魂”,感情喷薄的“泉口”是抒情的“焦点”,那么,着意安排在各个章节里富有内在情思和感情色彩的词句,则是抒情艺术的“脉络”。有了抒情的“脉络”,读者才能按图索骥,体会作品诗意的内涵。

《小米加步枪》开头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小米加步枪”的几段论述,定下了主题旋律的“前奏”。接着,作者在四个独立的章节里安设了“脉络”,第一节中“总之,它浑身无弃物”的赞词,第二节中农业专家意味深长的答话;第三节中“啊,小米啊!谁会想到你还有这样诉不尽的灾难呢!”直抒胸臆;第四节中“我……高烧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就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荡涤肺腑的话语,以及“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点睛之笔:这些“脉络”,有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主题旋律的音响,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一步一步体会“小米精神”的全部含义。

4、赋予标题浓烈的诗意

作者对他散文的标题,常常一改再改,苦心推敲。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旗帜”、“眼睛”。那么曹靖华散文的“旗帜”是鲜亮夺目的,他作品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他作品的标题,一般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调,诗的韵致,是诗情画意的艺术制作,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顽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中顽皮的猴子在树枝间探头探脑,对于当年孙悟空爱吃的蟠桃,他不再放在眼里了,正在寻找“小灯笼”似的灵枣呢。其实,作品分别是叙写了作者赠送家乡特产“猴头”和灵枣给鲁迅的往事,由于制作了这样意境生动、别有情趣的标题,就把两件往事统一在诗的意境中。《望断南飞雁》、《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以袒露胸襟的抒情独白,创造了诗的气氛和情调,为作品定下了抒情的主调。《好似春燕第一只》、《窃火者》、《往事漫议.电工鲁迅》等,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刻画了鲁迅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劳作精神,对革命工作热情负责的态度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具有诗的概括力。总之,曹靖华的散文标题,洗练,醒目,形象,深刻。

曹靖华散文风格,受到鲁迅《朝花夕拾》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往事漫议、融情于事的返璞归真,不离题旨的从容洒脱等。然而,曹靖华是有自己的创造的,有自己的风格的,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的,是找不到任何模拟风格的痕迹的,形成了优雅深沉、明朗凝练的风格特点。像月夜吹出的洞箫,似雨霁凝空的彩练。

摘要:曹靖华是我国老一辈的翻译家, 文学家。他的散文像是一朵独具风姿的小花, 妩媚鲜亮, 引人注目, 为散文园地增添了几许春意, 几多色彩。他的散文给人诗一样的抒情美。因此, 探索曹靖华这一方面的艺术经验, 对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抒情,诗意,旋律

参考文献

[1]、《曹靖华抒情散文选》[M]1988, 作家

品出抒情散文的中国味 篇8

一、中国情结

1敦厚的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极大。“和谐敦厚”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作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淡泊宁静的心志、谦和宽厚的道德理念和崇尚美善的审美情趣之中。

《繁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安然的境界;《春》、《夏》、《济南的冬天》投射的是对和谐的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端午日》表达的是对民俗民风的崇尚;《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表现的是对人文文化的追崇;《石榴》、《白杨礼赞》歌颂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紫藤萝瀑布》表达了积极处世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情感是儒家文化的折射,反映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2优秀的传统美德

民族传统美德在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民族传统美德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大体包括以下方面:热爱祖国,谦和宽厚,同情弱小,珍视生命,爱护生灵。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表现得最为浓烈,从对祖国河山的赞颂,到对祖国风土人情的崇尚,到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到对民族精神的赞美,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饱含了对祖国真挚而浓烈的爱。写景类散文无不写尽祖国一草一木的秀美风姿。从祖国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到祖国的“阿里山”、“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致,点点滴滴见真情。状物类散文关心的是一草一木,表达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从一株“紫藤萝”的命运到一棵“白杨”的风采,草草木木熔铸爱国情。谦和宽厚的美德在文章中也屡见不鲜,宽厚待人,尊重生命。

《囚绿记》中从“囚绿”到“释放绿”,表现的是作者对顽强生命的敬重与爱护;《紫藤萝瀑布》中的对一株藤萝命运的关心,表现的是作者仁爱善良的情怀。

3含蓄的个人情绪

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表现在散文的情感表达上,就是“含蓄”二字。看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的体验与外在的表现都保持在恰到好处而又和谐的状态。《春》一文活泼而不失沉静的情绪,《绿》一文浓郁而不充溢的情感,都被作者收束有度,表达得体。读经典抒情散文,品析作品中含蓄而真实的情感表达,能帮助学生体会儒家“适度中和”的情致美。

二、中国样式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散文以至所有古典艺术共同遵循的一个美学准则,很多作家深受这一审美观点的影响,并积极促进散文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1意境的“中和”之美

“亦动亦静,亦虚亦实”。中国的散文十分讲求意境,抒情散文更是以意境取胜。综观初中抒情散文类教材,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色彩和谐的水墨画,疏密安排有间,整体布局合理。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情而沉静的美,他的《春》里,绿的草儿,艳的花儿,色彩亮丽而不刺眼;淅沥的小雨,静默的老农,流淌着的是一丝暖人的新意;迎面扑来的泥土芬芳,耳边萦绕的牧童短笛,画面生动而宜人……这种静与动的谐和,声与色的相衬,创造出了一种恬淡宁静的艺术境界。

巴金的《繁星》一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营造了一幅恬静梦幻的浪漫画面,使文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大自然和“我”是如此接近,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切都和谐安然得使人陶醉。

2语言的“中和”之美

“长短相宜,整散相合”。散文的语言讲究节奏感和旋律感,常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制造跌宕回环的音乐美感。如“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边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段话的句子安排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长一短,两短一长,长短搭配,使句子有了诗的韵味,使文章展现一种起伏的节奏,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老舍的语言也是中和柔顺,朴实自然,在自然中求其悦耳动听。如《济南的冬天》里有这么一段:“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天儿”、“影儿”的儿化音韵,“不忍得冻上”、“照个影儿”的口语化,无不使文章充满浓郁的“京韵京腔”,确实“轻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

3情韵的“中和”之美

“物志相合,情景相融”。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托物言志与即景抒情。在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中,“物”与“志”相连紧密,它们常常借助象征或联想等手法勾连起来,“物”是“志”的依托和载体,“志”是“物”的精神与内核。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就是物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民族精神。在文中,作者围绕“不平凡”充分描绘了白杨挺拔向上、不“旁逸斜出”的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到与“白杨”一样坚强不屈的北方的农民、战士,再联想到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物”与“志”间平和贴切,充满一种谐和之美。

“即景抒情”中“景”是景象(亦即形象)。比如《春》,作者通过写初春的美丽景致,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等文都属于这类手法。在“即景抒情”中,有两种不同的“情”“景”结合方式。一种“物”主“情”辅,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篇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致,无一字一词提及“爱”,但就在景致的描写中,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济南的喜爱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类抒情散文,它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表面看来,景似乎与情感无关,实际上,触景必生情,作者的情感融于景象之中;另一种是“情”主“物”辅,其内核是“情”,物随情移,情动景动,融景入情,追求的是“有我之境”,借客观外物来抒发主观情思,如宗濮的《紫藤萝瀑布》。无论哪种结合方式,都是“景”随“情”动,“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品读抒情散文中的“中国味”,感受中国文化,体会中国情结,学生定能够在中国文化这片土壤的滋养下“乐”无穷,“益”亦无穷。

回忆青春抒情散文 篇9

今夜的月光皎洁,微微的寒风袭来,我独自一人走在空荡的街道上,不禁打了个寒战,下意识的裹紧了身上的大衣,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在暗黄路灯的映照下,单薄的身影是那样的孤独,这份孤独是属于在这个城市独自一人打拼的漂流者的。马路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只有刚下晚自习放学的高中生,三三两两的有说有笑的骑车离去,最后消失在远处的黑暗中,给我留下的是那爽朗清脆的欢笑声,那声音一直在我耳边萦绕着。一直望着这些富有青春气息的青少年们,不经想起了当年的自己,那时的自己和他们一样,虽然肩负着学业上沉重的压力,但是仍然可以在这样的寒冷的天气里,和伙伴们肆无忌惮的笑着,那从口里呼出的热气,分明就是青春的幻影,一个个小水珠,折射的是满满的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与回忆。

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校园。阳光和煦的午后,洁净的操场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的是一片近乎静止的宁静,微风阵阵,一排排的杨树发出哗哗的声音,柔软的微风从每一个树叶中溜出来,吹在每一个路过它身边的人身上,那柔柔的微微的轻轻地拂过脸庞,膀臂的`感觉,总是给人一种热恋般的甜蜜感,让人总想与它多呆一会,不忍离去。

红色的塑胶跑道红的像那七八月份的太阳,炽热,饱满,热情。是呀,上面倾洒的是一届又一届,一群又一群青少年们追逐嬉戏时留下的满有温度的汗水,汗水上面有青春的气息,有青春的冲劲,有青春的无悔,还有那数年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无比怀念的学生时代的青春岁月,这些让我们一辈子都乐于谈论的学生时代的珍贵时光,是无价的,会伴随我们一生之久。

就这样想着想着,眼前好像清楚的看见了那些曾经的景象。呼喊声一波一波的从操场的方向传来,那声音充满着奋力,充满着沸腾的热血,让人听了之后全身充满了昂扬的热情,让人不住的竭力的发声呐喊。为这集体的荣誉而献上全力。在篮球场上的同学们即使在平时里有过矛盾摩擦,此刻,在比赛中默契配合,齐心协力的传球,投球,为班级得分,抛却了往昔的种种,失分时互相打气激励,进球时兴奋的击掌庆祝,在这里肆意的挥洒汗水……

青春时代不是没有争吵,不是没有相互诋毁和猜忌,更不是相处过程中没有一点波澜,而是争吵之后换来了理解,诋毁猜忌之后换来了更加认识对方,经历波澜之后重见相比昔日更加的和平景象……所有的这些只会=使我们之间更加的相互了解理解对方,使我们青春时代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值得回忆与铭刻。

回忆里的人的抒情散文 篇10

仿佛是不经意地午夜梦醒,泪水湿了枕头。梦中他笑的灿烂,只可惜那笑容在也不属于自己。

无数次的想起他,听一首熟悉的歌,会想起他曾经的温柔浅唱;看一场电影,会想起他温暖的拥抱;看到酷似他的背影,会想要不顾一切的冲上前去,在迈出步时却又用力地刹住。他早已远去,而你,却还活在回忆里。

时间过去了太久,久到不敢用手指去掰算日子,久到再也不敢出现在你们曾经走过的地方,久到自己麻木地成了一个机器。 朋友的`聚会不敢再参加,伤心的歌不会再听,悲伤的电影不会再看,一个人窝在家里,一瓶一瓶的烈酒灌下去,连苦涩都尝不到。

朋友们嘲笑你,值得么?因为一个人,把自己弄得一团糟,值得么。我们苦涩,无奈。也曾扪心自问,值得么?答案让我们自己都觉得苦涩难嚼。

多少个醉酒夜归,胃痛得让自己站不起来,终于决定了,要放下。于是你拼命工作,重新出现在朋友面前。聚会里少不了你的身影,而且是玩得最欢的一个;下班后与闺蜜逛街,满满当当买下自己喜欢的衣物;闲暇时报个烹饪班,自食其力。朋友们说你终于放下了。那时的你,品着红酒,云淡风轻地说一句,是啊,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

当再一次的午夜梦醒,泪水湿了枕头,他的音容笑貌再次出现在梦里时,你惊恐地发现,他依旧还在你心里。即使白天如何语笑嫣然,云淡风轻,夜晚的你一如既往地想起他。你悲伤难过,靠在角落里无声地哭泣,直到哭累了睡过去。

白天的你依旧风光无限,即使午夜梦回你依旧想起他。新的人,新的事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让你有些措手不及。你缓慢地适应,小心翼翼地接受,直到新的人和事充斥了你全部的生活。晚上十点多钟回家,累成一滩泥,倒头便睡,第二天一早又早早起来,收拾妥当出门上班。你没有时间悲伤,即使他还会出现在你的梦里。在某个上班间隙喝咖啡的时间,你依旧会不经意地记起他煮的咖啡香醇浓郁,然后苦涩一笑。

你以为你就这样了,把他埋在心底,偶尔拿出来晾晒一番,就足够了。直到另一个人出现,渐渐进入你的生活。你发现,对于这个人,你不反感,也不讨厌,甚至有些依恋他的喜欢。你有些惶恐,认为自己除了记忆里的那个他是不会爱上别人的。你努力地回想曾经的那个人,你们的欢乐时光,你为他醉酒消愁的日子,你爱的那个人的样子,却惊恐地发现,那人的身影还在,可是模样,却是怎么想都想不清了。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篇11

关键词:意境;交融;相辅相成;和谐;相异;辩证统一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古诗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乡,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又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又有人的活动,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清单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的融为一体。

三、寓情于景法

“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等)去描写客观景物,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四、情景相异法

“情景相异法”就是指作者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似乎是相异的,或是景美情悲,或景丑情美,然而却是一种自然的反衬,辩证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茅盾的《风景谈》,写沙漠风光的单调、平板,反衬了人类活动创造“风景”的庄严、妩媚;石洞雨景画面,写了一个沉闷的雨天,在寂寞荒山的原始洞里,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自然界的贫乏,却反衬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应充分体现“融”字,由景生情,由景入情,融情入景,都应该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不能有丝毫的牵强附会,虚情假意。只有真情实意地写景,才能打动读者,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而言之,完成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要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绝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只要掌握了方法,再多下点工夫,就必定能写出好文章来。

“四个突出”写好抒情散文 篇12

一、突出普遍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作品, 其写作的情感既是独特的也是普遍的, 既是个体的也是大众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大家公认的、可接受的情感, 才能产生普遍意义的共鸣。如李后主的“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既是李后主个人家国破灭、身受囹圄之恨之愁之忆, 也是一般人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的物是人非、往昔美好不再的恨与愁, 所以能千古传诵。我们在写作抒情散文时, 所要传达的情感也应该是这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情感, 这样作品的格调才会高, 才能得到读者的赞赏。如《幸福花开》一文, 作者开宗明义, 以几位作家的情感叙说入手, 写出自己要抒发的情感:

迟子建静坐河滩, 静听流水浅浅, 将绚烂夕阳投影心中;席慕容在迷迷蒙蒙的羊蹄甲前, 闲看落英缤纷, 生发出莫名喜悦;张佐香以一颗颖悟清灵之心坐看云起, 轻抚洁净之莲……

我想, 他们心中必有幸福花开。

这个开头,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述他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 但是通过对迟子建、席慕容、张佐香几位名作家作品中情感的解读, 我们也就能感受到作者所说的幸福花开是那种与自然契合, 不抱怨、懂珍惜的普遍性情感, 自然能赢得读者的共鸣。

二、突出个人情感体悟

如果说写出普遍情感是为了让读者产生共鸣, 那么写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悟则是体现个性, 也是文章的精髓。个人的情感体悟源于不同的生命经历, 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功力和阅历。作为高中生, 在写个人情感体悟时, 不必玩弄文字技巧、堆砌修辞手法, 所要做的就是, 将自己的情感体悟的瞬间感受, 以朴实感人的文字表述出来, 客观呈现内心的情感体验与震颤。如上文中, 作者如是写道:

犹记得那个冬日, 阳光在某一刻倏地从窗帘的缝隙中欢跃地跑了进来, 那淡淡的温馨让我疾速移动的笔猛地停了下来。我说不清那种感觉, 似乎溺水的人突然间抓住了一块浮木, 欣喜、感动, 幸福的气息争抢着钻进我的毛孔。我盯着缝隙中的那缕阳光, 书上的字再也无法入眼。

作者写的是一段回忆, 但是这种回忆, 很明显大家都曾经历, 我们不也有突然感觉到冬日阳光温暖幸福的瞬间吗?这其实是对时间的一种认知与珍惜, 我们都曾经历, 于是作者没有逗留在这浅显的珍惜上, 进一步突出个人体悟:

那短短的一瞬, 我重逢了久违的幸福, 但这也意味着, 无数次, 我与幸福擦肩而过, 失去了与幸福相拥的机会。

这样的体悟就不再是浅浅的珍惜了, 而是上升到哲学层面, 很有一种“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余”的情感了, 有着辩证的思考, 同时情感也更加激烈, 不再停留在一时一地, 这样的情感才是个人的。

三、突出独特情感因子

对于抒情散文而言, 作者抒发的个人情感, 能否获得读者共鸣, 关键在于个人情感中是否蕴含着让人真正感动的情感因子。如上文中对幸福的情感气息如此描述:

其实幸福很简单, 经过记忆的水晶球折射后更有一股香甜的气息。记忆中, 幸福就是乡下母亲们的烤红薯, 那里面有母亲的体温;有父亲寻来的枯枝的淡香;更有大风把漫天星辰吹落后, 父亲走在风里的踉跄。乡野里黑白琴键似的屋瓦, 琴音般的风声, 都化作汩汩清泉, 朗朗月华, 滋润着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幸福之花。

在作者笔下, 幸福其实很简单, 就是记忆中那些温暖, 无论是带有母亲体温的烤红薯, 还是父亲寻来枯枝的淡香, 这样的幸福因子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 既是一瞬的也是永恒的, 正如作者所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幸福之花”, 作者进一步以文学作品来印证:

想起沈从文大师, 苍崖翠壁, 焰焰欲燃的是他的杜鹃花;吊脚楼头, 随风飘转的是他热辣而沙哑的情歌;湘西河畔, 欢转飞翔的是他以生命放飞的竹雀……原来, 作家、大师们的生花妙笔都源自心中的那朵幸福。他们细细地凝视生活, 捕捉每一个幸福因子, 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幸福的人, 而后便将幸福从笔尖流淌, 传递给读者。

作者以沈从文笔下对湘西凤凰古城的描述, 来解读沈从文内心的幸福因子, 同样得出他们的幸福也是源于对生活的珍惜, 对每一幸福瞬间的永恒记忆, 这样就使得自己的情感抒发得到映衬, 更加合理可信。

四、突出追溯情感本源

抒情散文的核心是情感, 对于情感本源的追溯有很多, 但无论深浅与否, 关键是真诚。如何对情感本源进行追溯, 关键在于反问和质疑我们为何失去了情感的真诚, 为何难以持续保持对情感的珍惜。如文中这样追问:

可我们为什么总抱怨没有幸福呢?米兰·昆德拉在书中写美国富翁对捷克人的生活有这样一段评价:“他们被闹钟惊醒, 像突然被斧头砍了一下, 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原来, 现代的忙碌的人, 只是心淋了雨, 染了尘, 他们宁可盲从, 也懒得伸手采撷一片月华。

作者以“抱怨没有幸福”的普遍现象入手, 以米兰·昆德拉的评价作答, 得出汲汲于名利对精神世界的损害, 造成幸福感不强的根本原因, 这就对情感本源作出了较为完备与具体的回答。于是作者进一步提出建议:

无须羡慕马尔代夫的金色沙滩, 无须向往布格拉广场许愿池的硬币闪闪, 更无须仰望尼加拉瓜一瀑万丈的飞流。只待你凝眸驻足的一瞬, 生活便溢满幸福芬芳!

上一篇:文旅开发工作计划下一篇:四年级寒假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