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2024-05-15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通用4篇)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篇1

正方:如果你是专才,你就只能找特定的工作,做特定的事,很难改变,谈何竞争?如果你是全才,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变成专才,需要专哪科就专哪科,可以适应各种工作,全才并不意味着不专,而是意味着要专哪科就可以专哪科,不受限制。我加入正方!

反方:那除非你即是天才又是全才,这样的人太少啦~~而现在大多数的人想当全才,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对吧~小范

正方:全才和专才哪个更有用不是我们靠嘴皮子说的,而应考虑的是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今社会,经济领域也好,科技领域也好,哪一个都不是只用独立的学术知识能够驾御的。经济领域比如说股票、期货、债券,都与政治领域联系紧密,政治上细微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经济领域。没有全面的能力,如何能完全把握经济变动?!97年香港回归,大多数人都主观认为股市会大涨(香港回归会为中国经济注入一笔极大的筹码),可结果呢?中国的股市正是从97年开始步入熊市的。为什么?还是政治上的因素。像这种政治影响经济的例子屡见不鲜,难道你们还要说经济人才就该专于经济疏于政治么?非也非也啊!

反方:全才代表什么?当今社会是全才的又有几人?我记得 韩寒出来的那段时间,开始流行:“全才就是庸才”(我不是指不是全部)作为全才,你要掌握的是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不又是一个天才,我想这有点难胜任吧~!起码我们身边就不多~!!!然而作为一个“专才”,你拥有的是一方面非常娴熟的技能,你可以再发挥,再利用,使自己的技术不断提升,这样的人才才识国家需要的~!否则要那么多“XX杯奥林匹克”干吗~!不就是培养专业的人才么?兢兢业业的干一行~比浅尝辄止的干N行不知道有用的多!所以我同意反方,我们需要的是专才的竞争

那我没话说了。反方主观上就认为了“才”是“一面之才”是“对某一方面的事情很了解” 这就直接把人才定义在了“专才”的位置上了嘛?那还有什么好辩的? 由于反方对“人才”这一错误定义,反方将人才局限在一个领域,而直接忽略了真正人才应该是“全才”这一事实。让我们来看看人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我希望反方能给我一个明确的概念。你们所说的“才”指得是什么?

正方: 可惜的是我手边没有《辞海》让我查阅。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搜索出以下内容,我觉得能做一个旁证: 企业要求的人才不是应试人才,而是做事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系于一端,那就是人才的能力。他们有远见和新意,同时又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懂得扬长避短,他们的能力应当由以下这些部分组成: ——技术与业务能力。——组织与规划能力。——说服与交流能力。——数字与计算能力。——想象能力。——文理贯通能力。评

定人才的标准: 旧标准——与商界及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创造新机遇的能力;对合资企业政策的了解;拓展业务的技巧。新标准——在特定学科拥有成功记录;能在极富挑战性的环境和条件下顺利完成任务;能将从其它较成熟市场获得的专业技能用于新领域;优秀的人际管理技巧;拥有成功建立最优秀的组织模式的经历;能从基层培训和发展新人。

正方:“才”是人某一方面的才能,那“人才”二字呢? 拥有某一方面的才能的人? 还是拥有诸多方面才能的人? 我还是以我的观点来做述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我请反方辩友认真看我上面发的内容。

Dida 在 2003-7-29 11:36:22 发表的内容 以上的东西可以看作是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是光有这些东西不够啊人才还得干活那就还得有一项才能这就是专长 这种人才就是专才咯

反方辩友是否有认真地看过辩题?

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拥有专长的人叫做“专才”这一点我们一直都没有否认啊。但是专才和全才哪一个更适应社会竞争呢?

各个方面具有涉猎? 呵呵~~为什么不联想联想我们自身?? 我们也算是小范围的咯,起结果怎么样?? 为什么又有文理分课??为什么一旦大综合大家都哇哇乱叫?? 全才?我们需要全才么?那么的国际大奖的一些科学家不都是在某一方面卓有成效么? 国家需要的是一方面的顶尖能手 而不是个方面均有涉猎但是浅尝辄止的所谓全才!!

我求求反方辩友了,我拜拜反方辩友了。再看看清楚辩题好不? 辩题是“全才和专才,哪个更适应社会竞争?” 不要把辩题变成“成为全才容易还是成为专才容易?” 好不?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米开郎其罗?

正方:反方辩友又盲目地下了一个定义。为什么说全才就是“什么都不精”的人?我请反方拿出这样定义“全才”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如果反方要把全才说成是“什么都不精”的话,那我不妨也把专才说成是“除了会某样东西,其余什么都不会”行不行? 比如一个专才,是个打字高手,每分钟打1000个字,但是只会打字,连吃饭拉屎都不能自理。请问,这样的“专才”是人才吗?

正方:全才就是什么都不精的吗? 非也非也!全才指得是不只精于一样技能(精于多项技能)的人才。我前面做了一个引用,引用了一个企业选择领导的要求,必须拥有如下能力: ——技术与业务能力。——组织与规划能力。——说服与交流能力。——数字与计算能力。——想象能力。——文理贯通能力。这样的人才才叫全才。而事实也证明了,单单掌握“企业管理”一项技能的(专才),是管不好一个企业地。因此,我方观点是: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全才并不是指各个方面都很平均而是各个方面都有涉猎

正方: 那我觉得反方同学未必把“人的基本素质”看得太“强大”了吧? 如果这是“基本素质”电话,那我想任何一个学企业管理的人都应该是个好的企业领

导咯?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倒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将管理者炒了鱿鱼?“基本素质”嘛,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啊。既然反方这样讲,那我再问反方辩友一个问题:一个能做企业领导,可以当系统工程师,也会核子物理,也可以去学校讲课,可以下厨房做菜,也可以下地种菜,还要能吟诗作画的人是否比一个只会核子物理的人更适应社会竞争?

正方:强烈抗议反方辩友不看辩题拿一些于辩题本身无关的东西来混淆视听!如再不改正我将想组委会提出申请取消反方辩论资格!!(当然,前面说的是开开玩笑)。不过我还是很认真的希望DIDA同志和其他反方同志再清楚地看一遍辩题。辩题是:全才和专才,哪一个更适应社会竞争。热不是:全才和专才,哪一个更容易培养。所以不要拿全才是否能被培养出来这样的于辩题无关的问题来混淆辩题。你难道说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全才?就没有一个精通于多个领域的全才? 有!既然有全才,那么就请正面回答我:全才和专才哪一个更适应社会竞争? 或者回答我:一个能做企业领导,可以当系统工程师,也会核子物理,也可以去学校讲课,可以下厨房做菜,也可以下地种菜,还要能吟诗作画的人是否比一个只会核子物理的人更适应社会竞争? 谢谢....(掌声四起)

正方:辩题又没有规定全才和专才的条件。什么叫公平,什么叫不公平?在辩论赛中还有你这样和人讲“公平”的吗?拜托反方辩友去仔细研读一些辩论相关规则。辩论,实际上就是双方各取一个前提条件来辩驳,谁的条件站得住脚,谁就胜利。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是不是觉得现在辩什么都没办法跳出我定下的“全才就是什么都精通的人才”这样一个条件阴影?那就是因为你入了我的圈套,在跟着我的节奏走。还有,就是你作为反方没有为自己定下一个不容易推翻的前提条件。简单地打个比方:你的脚下是一堆棉花,而我的脚下是岩石,这时候我来推你,是不是一推你就倒? 这是一种辩论技巧。毕竟你老兄我“最佳辩手”不是白拿的,虽然事情过去好多好多年了,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忘记的。在上次辩论的时候,我就一再地强调我方队员,辩论先立论,立下有力论据对方想要辩倒你就不容易。我方完成了完整立论,而你方却没有,所以输定。

PS:如果反方辩友继续冷场的话,我觉得这场辩论该结束了哦....咳!对方实力太差了有我们两个专业辨手在他们还有的混?小巫用诡辩,他们不会,哈哈不过我不喜欢用诡辩 一个人只有涉猎的方面多,才能更好的把握方向,才不容易因为视野太窄而走错路,全才和专才分别代表了视野的开阔度,试问,一个视野狭窄,只盯着一个方面的人怎么能适应社会?

楼上的:这次辩论的好象是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不是比视野

全才意味着视野开阔专才意味着视野狭窄

PS: 楼上的 one:我复姓巫马。two:我老大不小的了。three:我用合理的方法辩论,不是诡辩哦....嘿嘿....那个人说事实不重要了? 事实很重要,关键是每方都要为自己找有利的事实依据才行!

死死抓住对自己有利的其他的不理睬就可以了

巫马真是的,“辩题是:全才和专才,哪一个更适应社会竞争。而不是:全才和专才,哪一个更容易培养。” 这样还有什么好辨的像我还是想同等条件下培养出的人才,可你居然„„ 像这样辨,他们有什么好辨的哈哈,此乃此辩题最大的漏洞啊。我参加辩论赛的时候,最擅长的就是一招致命,曾经在自由辩论时对方冷场1分钟。姓名:巫马沉擅长:独孤九剑功能:一招毖命

我不常用我一般是提出一个刁难的问题然后对方辩友既然练这样和辨题息息相关的问题都不知道,还坐在这干吗呢? 如果对方辨友不会的话,可以不回答对方辨友如此回避问题是对我们的不尊重,是对大家的不尊重,是对这个辨题的不尊重!看来对方辨有是默认了这个命题的正确性,我真是可惜对方辨友真么快就承认了我方观点 ^^ ^^ ^^ 只要他们一上圈套,回答问题的话赫赫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篇2

一概念的界定

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通才教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通才教育包含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双重内涵;而狭义的通才教育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保证下,同时加强文理科的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知识面宽的人才,而“专”与“博”都被认为是真才实学。通才教育主要以美国“通才”教育模式为代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一些学者的论文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凡是有重大成就的学者大多拥有广博的知识,从而倡导实施广博的文理教育。[1]这种通才教育注重知识的“博”,倾向于培养综合型人才,是国际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

而专才教育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这种专才教育偏重于实际的应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迎合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专才”教育模式主要以“苏联模式”为代表,[2]在前苏联,对于“通才”教育持批评立场的学者,则强调指出过于注重通才教育,容易失去“专门化的翅膀”,社会实践需要“专才”的服务。中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此将许多综合大学分解为单科院校,以便培养专门人才。这种专才教育注重专业应用,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取向。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对相关的教育范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是一种对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价值选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更注重的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本文亦倾向于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看成是两种重要的教育价值取向,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实际价值抉择的主要依据是社会需要。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融合———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能动的对象性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与检验真理的标准。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实践的需求,离开实践即使拥有再充分的理论作为其支撑,也只是空有其表、纸上谈兵。而只有充分、合理与有效地利用二者的理论资源,同时保证二者的积极融合,才能避免通才教育走一条路,专才教育走另一条路,二者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永远没有交集这样一直走下去,只会越走越远。因此,只有让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效融合,并将其理论“养料”去滋养实践的土壤,方能结出人类社会教育的理想之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是否正确的反应现实,就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一样,就是争论一些脱离实际的毫无意义的繁琐问题。那么,我们在面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时,既要考虑通才教育的“博”,又要考虑专才教育的“专”,同时注重“人的感性活动”,即具体实践与理性活动的有机结合,保证其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教育“人”的培养目标。而对于一味的强调通才教育抑或单一的重视专才教育均是不可取的,这种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既缺乏理论上的依据,也有害于具体实践。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融合———全面发展的观点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劳动者由片面的发展逐步转向全面的发展,从而具有高度文化水平及多种才能的人。过去有些人对全面发展学说曾有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这种误解就是将全面发展与通才教育画等号,认为全面发展就是通才教育,片面的理解通才教育和全面发展,这是不可取的观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家、思想家罗伯特·M·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主张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基础教育,从而培养“通用式人才”,强调追求真理,培养“完人”。同时,赫钦斯指出人类的作用并不仅仅是适应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教育要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改变社会现状,推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3]然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走近实践,理论走进实际,从而实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这就要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效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从而为实现人的全方位的发展搭建理论与实践的平台,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辩证统一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相互孤立的关系。也就是说,在面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时,既不能完全否定通才教育,也不能完全否定专才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强调通才教育并不是完全的拒绝专才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若将通才教育中的“博”的部分细化,那么其所细化的部分就同时也可以作为“专”的“组件”,而“组件”与“组件”之间的合理整合就形成了所谓的“博”。那么这种所谓的有一定限度的“博”放置在一定的大环境、大背景中,其“博”与“博”之间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构成了一种具有“博”的特性的“专”,而这种“专”也可以说是某一领域的“专”。如若从某一领域的至高点来看这种“专”,那么这种所谓的“专”又成为其领域的“博”,而这种“博”与“专”之间的微妙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当然,如若谈起专才教育也不是说就要避开通才教育,专才教育也需要通才教育为其提供广博的理论基础及文化背景,这正是进行专才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有效开展专才教育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专才教育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可以说,通才教育是能够和专才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果孤立的看待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其所追求的教育宗旨,就难于通过教育保证个体的健康发展和促使社会的整体进步,同样,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就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取向,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指出,大学要“融通文理两课之界限”、“破学生专已之陋见”。而中国著名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梅贻琦也曾指出通才教育旨在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同时在实践的操作上融入了美国的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的相关制度及措施,强调通、专结合与文、理渗透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

三“通才”与“专才”何去何从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随之扩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高校数量的增加速度却远远比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致使学校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由此产生了相关的教育质量问题,这也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然而,社会就业系统中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而高校学生每年的毕业人数却在不断地增加,其相应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的就业人数不成比例,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而学校则要为学生就业困境“买单”。当前,教育质量问题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则成为学校与社会共同的关注点。从本体论出发,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只有全面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问题的解决才有明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职责。那么,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究竟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才”抑或“专才”?“通才”与“专才”何去何从?从表面上看,高校的办学方针、学科的划分、专业的细化很明显的表明我国高校是培养“专才”,但是,若从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则具有通识性,它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发展的空间,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学校在培养“专才”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社会需要“专才”,但不是绝对的“专才”,需要以其通才教育背景为依托。当然,社会也需要“通才”,但不会有绝对的“通才”。社会劳动力市场对于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并不是单纯的看其是否是“通才”或“专才”,往往是考虑其“专才”能力的前提下,考察其“通才”的能力素质。通常是那些既专又博的人能够得到并胜任社会分配的相关职位。也就是说孤立的所谓“通才”抑或是孤立的所谓“专才”均无法在人类社会中持久地生存,只有二者相互交融有机结合,才是其不断前进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克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62-63.

[2]李剑萍.20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张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09-113.

浅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篇3

[关键词]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整合视野

一、理解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旨向

(一)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相对传统“专才”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都是文理兼通的通才,它们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所谓通才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教育。首先,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权利与终极目标。何为全面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得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也可以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解释。如果不懂全面发展,我们就无法恰如其分的生活、感悟、和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其次,全面发展也是大学培养的宗旨。大学的精神是什么?蔡元培先生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如果我们仅仅需要专门人才去满足社会分工需要,那么职业培训就够了,何必需要综合性大学呢?若我们不追求全面发展,我们又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最后,当代社会整合性越来越高,更需要综合性人才。生活于这样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个人在这种社会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微弱、局限,个体也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越来越轻视,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此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才教育

与通才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所谓专才教育是指“主要是根据计划经济的构想、职业分工和学科分類,对学生实施专门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体制。”[2]欧洲中世纪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即后来的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此后,这种争论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学是进行专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一直存在着争论”[3]专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

专才教育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也是必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学科开始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人们已经不可能再能通晓这个学科的一切了。有人统计过,在物理学领域,即使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人们只有在自己经营的一个小领域内,才能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知识不断分化、精细的今天,没有人再能更好地把握一个大的领域了,出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的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直面的现状,社会已经对人们提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应该是在某一领域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将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应相辅相承

从辩证观点来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可以明确辨别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但如果只是强调两者的区别却看不到两者的联系,这样会把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两个题中本来的含义割裂开来,那就对教育教学百害无一利了。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所谓的专才与通才实际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无实质上的差异,没有不是通才的专才。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的领域的基础知识。知识是一张巨大的网,要想在这张巨大的网中得到任何一点突破,就务必会带动整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同样,通才教育也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

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实际上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同等重要,大学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既应该重视学问的修养,又要重视人格的修养;其次,两者是并行的,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再次,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需要注重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必要的。

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能回到原始社会时的愚昧;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1.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必须贯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通才与专才都是并且互补的人才,因此,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只要认识到位,要实现这种模式与目标的兼顾并不是难事。

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突破了苏联模式。这些年,在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上,我们做过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我们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已经基本上认清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面对市场选择,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市场中已经基本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可以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变化及岗位选择,适应中满足国家需求、提升自身素质。但是,在我们关注和倡导通才与通才教育时,我们似乎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专才与专才教育,甚至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专才与专才教育,这种否定与排斥对于学生、学校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其实,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贯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型工业发展的现今,更是亟需通才又需要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生存环境人文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需要依靠专才。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互补的教育教学方式

相当多的高等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课程设置类型。其实,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两种教育教学方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连同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本质差别不是课程设置,而是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换言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可以有相同的课程设置,但必须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专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同是法律课程,资深律师与法学教授或法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同是地学课程,资深地质工程师与地学教授或地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同是临床医学课程,主治医师与医学教授或医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通才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识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互为补充,不能以一种否定另一种。专才教育,可以以通才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基础;通才教育,可以将专才教育的教学方式作为升华。

总之,关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框定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是可以的,但片面夸大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统一面,那就绝对是不可取的。两者只是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方面,要按照已有的教育条件,以要完成的教育任务为旨,再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不一定硬要给它冠以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的名称。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从实践经验中来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优势,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国情来说,社会需要也不是全部需要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奉公.超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开创元才教育[N].《现代教育报》2002.07.05.

[2]《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4日第4版.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版修订)[M],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篇4

关键词:数字动画 专才 通才 培养方案

一、 动画专才与通才培养体系

作为动画专业来说通才与专才虽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不是矛盾的,两者是可以相容的,都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如何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和创造力的条件,教育过程要紧密联系人的个性的特点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动画专业的通才与专才。

(一)通才与专才的认识

现在一般学院现有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突出全面性,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动画从设计到制作所涉及的过程以及专业能力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项进行专攻,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完成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并不会再去进行对知识的钻研、探索,导致走出校门之后,难以做到“术业有专攻”,这样就无法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实现对接,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二)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开设的有关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运动规律、分镜头设计、原画设计、动画软件(retas)

三维动画方向限选课称:电脑辅助设计(3dsMax模型)、电脑辅助设计(3dsMax材质)、电脑辅助设计(3dsMax动画)、电脑辅助设计(3dsMax特效)、电脑辅助设计(Bodypaint)、三维动画角色设计、建筑动画表现等。

二、 动画行业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动漫人才特别是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动漫企业从数百家发展到了56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了20万。每年都有300家以上的新的动漫企业注册登记,因此每年至少有万人以上进入到动漫行业就业。

(一)专才具备素质

所谓专才,一般认为是某一学科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比较注重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某一方面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专才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而日益变为必要的。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一些领域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各门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并不断向专深发展,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专门化了,使得专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二)通才具备素质

单独专攻于某一方面或领域容易压抑人的个性与创造性,限制人的视野,不符合当今时代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特别是现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配置方式已经而且还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专才就显得不合时宜。

通才是与专才相比较而存在的,所谓通才,一般理解为是与专才相对应的精通多门学科的人才。这种人才,由于学识广博,具有跨学科或跨专业的学术基础、学术视野和综合能力,对学科或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的整体性有更高的洞察力和把握力。这是有其一定的科学性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作为动漫产業而言,真正适用企业发展还是需要结合动画的制作流程而需要的是专业型人才。

三、 如何构建“全面发展、全员成才,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动画产业的发展是动画教育的依托,如果动画教育不能引导艺术发展方向,动画科研不能引领制作技术的前沿,动画人才不能与市场需要密切结合,不能切实做到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和补充实干人才,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二元化”割裂的现象,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永远滞后于产业发展实际。

我国动画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突出问题是:优秀的高层次原创人才极度缺乏,同时急需精通动画制作又熟谙经营管理的制片人才,主要缺乏的是行业领军人物。这样的人才产生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艺术、技术和管理能力都集中在某一人之身,如果在大学四年当中要达到各方面素养集一身可能不太现实,甚至再加上研究生教育阶段也难以实现,毕竟在大学教育期间培养对象得到的创作实践和管理经验十分有限。

学生大体分为三类的状况,我们要做到“全面发展、全员成才、个性化培养”,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课外也要进行多方面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互动,为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在课堂辅导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有针对性地辅导,甚至于在结课作品的布置上给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中过得充实、学有所得,那就必须构建一个包括课内与课外的综合的学习系统,让学生在这个系统中进入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 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2013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学科专业预警报告中,将动画专业列为红色警告。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也是全球共同存在的一般现象。

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那就要加大实践的力度,调研很多企业的用人标准,都少不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是利用设计软件实现设计思路,创作较成熟的作品的能力,但是一般学校开设设计软件课程,学生们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够学到软件的各部分命令是做什么用的,教师再将一些制作上的技巧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但通常在这些内容完成之后,整段课程已经基本要结束了,学生很难有时间自己真正去找一个设计题目,然后利用软件的功能去进行设计制作,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利用课余的时间去丰富、提高自己。

总之,上述问题提及了目前鱼龙混杂的动画技能培训市场,作为任何一个产业来说,我们不能否认,一线的制作群体永远是金字塔的底座,动画行业也是一样。

参考文献:

[1]邱晓岩.对数码媒体艺术现状的反思[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2]常锐论.教育论文集仁[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上一篇:荒唐的自己作文450字下一篇:《ao_ou_iu》教学设计(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