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2024-07-30

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共8篇)

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今年4月15日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工作一刻也放松不得,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时刻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切实提升国家安全意识,筑牢人民防线长城,坚决杜绝发生国家安全事件,坚决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4月15日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就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夯实国家安全社会基础提出明确要求、指明行动方向。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人民福祉的最根本保障。从“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的古训,到今天一些国家和地区深陷战火和苦难,再到恐怖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都在告诉我们,没有安全的基础、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从这样的意义来理解,总书记“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的论断振聋发聩、意义深远。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抓实抓好“头等大事”关系发展全局、国家命运、人民幸福。

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绿色教育,优秀文化,优质环境,丰富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课程文化等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师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校把重点放在特色文化建设上。特色学校建设要有品牌化的管理,要有品牌校长和名优教师,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既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的需要。

“绿色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它完全是从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成才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充满创造、充满智慧、充满挑战的,是回归教育核心与本质的教育,正如绿色教育的核心词“象征生命寓意健康代表希望昭示发展”一样。绿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创新的教育,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是一种孕育新人、催生教育新理念、培植崭新思想的教育,它通过特色化办学和实践研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学校的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学校走向特色发展的道路,更催生了全新的校园文化。

一、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它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必须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教育引导师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校园先进文化主旋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共享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关爱,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学校全校师生在先进办学思想的指引下,落实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培养合格的小学生,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言,“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清新、整洁、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积极美化绿化校园,为师生创造了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跨进大门是整齐的校舍,平展的硬面化操场,环绕操场的绿树红花为校园平添了许多生机。雕塑、标语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催人奋进,让每个跨进校园的人都深受鼓舞。走进教学楼,走廊两侧的墙壁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二楼“快乐国学诵读”展板,在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使学生在古诗描绘的优美意境中穿行,在《弟子规》的耳濡目染中感受古老的师道尊严的气息和现代的和谐氛围;在《三字经》中了解了世界万物,通晓了圣人之礼。学校正是依托这些文化背景,打造墨香校园,将“书画润心气质如华”的文化理念融入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涵养师生德性,润育师生品行。三楼的新中国发展历程展让学生在了解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四楼的“绿色教育”展板使学生生动地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工作目标,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五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十忌语成为全体教师的行动指南。楼梯转角的推普宣传画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了解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重要性;消防知识宣传画更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校园环境,启迪智慧,催人奋进,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徜徉,每处景物,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和熏陶学生,激起全校师生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和谐校园的载体

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应该是埋在书本习题堆里的,他们应该享受童年的快乐。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少先队组织是学生的心灵家园。学校以少先队为依托,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台,创办了校报《绿苑》,成立了红领巾救助中心。孩子们通过采访、编辑、主持、录制等活动体验了一项崭新的工作,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学校借助校园电视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把养成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放在礼仪教育的探索实践上,编写《礼仪宝典》教程,使礼仪教育从“散点式、应急性、被动型”走向:常态化、序列化、系统性,并以此为载体推进礼仪教育的探索路径向纵深拓展。同时让学生通过校园互联网了解学校最新发展,为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搭建舞台。在四十多期的校报上,经常能够看到学生们稚嫩而充满活力的文章,一篇篇都透着墨香,谁能说他们将来不能成为文学家呢?学校的红领巾救助中心历时11年时间,累计捐款2万5千多元,救助贫困生1600多人次,成为传递着全校师生爱心、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更使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增进了了解,融洽了关系:一分钟军姿像模像样;一分钟踏步走整齐划一。骑马舞跳出了七彩童年;五颜六色的毽球跳动着年轻的活力;拉成三角形的皮筋跳出了天真与稚气;长绳飞舞,舞出了青春的气息。“蛇形走”更是锦上添花,一改原来在操场站立等待回教室的苦闷,化静为动,壮观有序。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共享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关爱,实现健康体魄、特长发展的统一,即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催生了全新的校园文化。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私奉献、善导乐教的教师;热爱学习、健康成长的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色。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中央东路小学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人的观念、品味、学识……也都在逐步升华,校园文化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郭清平,陈中华.“锦水”深流润物无声[J].中国德育,2013,(13):44-47.

全新的教育,全新的种子 篇3

教育是一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只是“人的复杂性和公益组织的资源匮乏性使这件事变得很复杂”。现实是复杂的,教育现状依然有重重困难,但通过这届年会,我们看到了一个来自公益团队的全新教育。自然、音乐、戏剧、体育都可以成为桥梁,带着孩子,认识世界,认识生命。

《花婆婆》 作者:芭芭拉·库尼,方素珍 译

有一个小女孩,跟爷爷住在海边。爷爷常常讲一些远方发生的故事给她听。小女孩对爷爷说: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我老的时候,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说:很好,但是你要记得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小女孩长大后,真的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有一年,她骑骆驼时,不小心摔伤了,她就到海边住下来,每天看着日升日落,她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够美了,还能做什么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呢?一天早上,她走到山坡上,发现那里开满一大片的鲁冰花,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她买了很多鲁冰花的种子,每天出门就到处去撒种子,邻居的小孩子常常跟在她后面,叫她“怪婆婆”。 第二年春天,整个小镇开满了美丽的鲁冰花,大家才知道,原来她是在撒花种子。从此以后,大家就改口叫她“花婆婆”。

后来,有很多小朋友常去听她讲故事,她讲的是很远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对她说: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我老的时候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她说:嗯!很好,但是你要记得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台湾“花婆婆”方素珍一直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她不仅翻译了《花婆婆》艺术,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花婆婆的努力,把儿童阅读像花种子一样传播。

【电子图书馆】

“晓书”:给孩子发平板电脑

2011年9月,甘肃省武威三所中小学的孩子收到了一件特别的学习工具——一个名叫“晓书”的平板电脑。

这是“阳光书屋电子阅读教育计划”正在进行的教育项目。“阳光书屋”团队由一批留学生组成,创建人杨临风来自哈佛大学,杨歌来自耶鲁大学,其他成员均是名校学子,他们希望通过提供一种名为“晓书”的电子阅读器及与其配套的教学资源来改善当地的教育质量。这项阅读教育计划主要是基于低成本的平板电脑,但不是简单的捐赠平板电脑,而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以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终端,搭载教学软件和数字化内容资源,并提供相应的使用方法和教学模式。

平板电脑的优势是,孩子们可以读电子书,可以使用软件,结合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2011年9月,该计划正式实施。据介绍,现阶段,试点学校的学生可通过“晓书”下载新书,阅读课外书和教辅材料,查询和记录生词,划出好词好句并记录笔记,推荐喜欢的图书给其他同学。教师则可以布置阅读作业,“晓书”可以自动将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统计并上传。目前老师和学生的反应还不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钮小雪)

【竖笛教育】

泓德中育的竖笛教育

汶川地震之后,学校的师生心理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据资料显示,四川省绵竹市5·12后的10所重灾区农村学校里,46%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36%的学生在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39%的老师也认为学生在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灾区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懒散、目标缺失等症状。

泓德中育教育助学机构认为,艺术教育可以重建学生心灵家园,他们在当地开展竖笛教育,用40天时间帮助学校建立一个完整的体制,并培训了绵竹市全市音乐教师。

之所以选择竖笛,是因为竖笛较其他乐器简单易学,成本也不高,构造上粗下细,只有轻吹才会有优美的音乐,适合锻炼孩子们对情绪的自我控制与心理调整。竖笛乐队的演奏需要不同音高一起配合,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刘素楠)

【戏剧教育】

在教育中探讨贫穷,

乐施会的互动经验

乐施会互动教育中心全称是“无穷地球——乐施会互动教育中心”,成立于2005年底,是香港唯一一家采用互动形式开展发展教育的中心。这是专为青年人而设的空间,通过工厂、难民营等多个独特的模拟环境,采用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法庭、游戏等手法,刺激青年人思考,让他们探讨贫穷及可持续发展议题。互动教育中心最大的特点是,以体验为主。它与传统教室截然不同,配备了特别的场景和道具,多媒体舞台效果(声光电、特技),以紧扣青年人生活的议题为主,鼓励青年人使用五官去全身心体验。

中心的装修设计以“小英与Nick”工作坊为蓝本,其主题为贫与富,一边是血汗工厂的工人小英,一边是大都市富裕青年Nick的生活。其中一个房间模拟90年代深圳工厂中外来打工妹的集体宿舍,灰暗的灯光,三个上下铺,简陋的布置;一个空间被装饰成光鲜、时尚的香港青年的房间,有冰箱、DVD、电视、名牌衣服等。把学生分成两组,通过游戏、任务的设计,分别体验两个人物的不同生活。两间房间中间隔着两个房间,称为“灰色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学生们可以讨论分享任何想法。

互动教育中心设计了很多“机关”。比如一个魔术师的可移动黑箱,6个表面都有可打开的暗格,学生们会自然而然产生兴趣去触摸。在不同的工作坊中,黑箱可放入不同的物品。在以“小英与Nick”工作坊为例,在提到宿舍起火时,黑箱中可放入发热的物品,同时伴随声光电特效,让学生去体验面临大火的感受。在不同的暗格也放入了和小英生活相关的物品,比如家信、工作制服,让体验者去发现藏着的物品,并猜测物品的主人是谁,他/她有何特征,会发生什么故事,由此引出后面的故事。(刘素楠)

【阅读实验】

流动儿童图书馆

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是一个招募志愿者,给0-14岁儿童读书的公益项目。在农村社区,很少有专门的儿童图书馆。很多孩子到了小学才开始阅读,错失了阅读黄金期。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在14岁还没养成阅读习惯,那么这个人终身与阅读无缘。

为了短时间内吸引孩子来读书,快乐小陶子流动图书馆只购买和接收玩具书及绘本。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以绘本为载体,以阅读为目标,致力于建立一个志愿者成长支持服务体系,为每一个城乡社区培养一位专业的亲子阅读老师/妈妈。

小陶子流动图书馆每次进社区,都给社区志愿者配备装备箱,包括:一个拉杆箱,两张防潮垫,78本书,四套志愿者装备(围裙、徽章、书包、书签、心得贴、长颈鹿帽子)。

志愿者将拉杆箱(其中有书)和防潮垫放在事先考察好的社区内儿童聚集场所,穿戴好快乐小陶子志愿者装备:如戴上长颈鹿帽子、穿上围裙。然后,招呼附近的小孩子和家长来读书,发放书签。

如果觉得读书人数不多,发动读书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穿上志愿者的装备,背着书包,去别的地方招呼更多的小朋友来看书。

活动一般进行2个小时,活动结束,将书收回拉杆箱将垫子卷起来,收队。(刘素楠)

【传统教育】

伏羲班:传统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

语文课是“伏羲班”教学的重中之重。孩子一年级学习《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声律启蒙》,三年级学习《论语》,四年级学习《孟子》,五年级学习《大学》、《中庸》。

2006年9月,书法家吴鸿清来到伏羲的故乡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在土桥小学的一年级入学新生中招收了32名学生,组成“伏羲班”。自此开始为期六年的教学改革实验。

nlc202309011343

吴鸿清对课程设置的改革来得很彻底。六年里,学生读经典、学书法、练武术、学音乐、练美工,却基本不采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生课本。伏羲班学生的课程表也很简单:语文、数学每日各两节,书法、武术每日各一节,音乐、美术每周各两节。

语文课是“伏羲班”教学的重中之重。孩子一年级学习《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声律启蒙》,三年级学习《论语》,四年级学习《孟子》,五年级学习《大学》、《中庸》。此外,一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安排学生认读、背诵《常用汉字歌》,各年级都安排诗词和散文学习。

“伏羲班”的素质教育实践把教育界喊了许多年的“减负”落到了实处,这并不容易——老师留的家庭作业极少,孩子在上三年级以前一直保持“零书写”。孩子们的学习没有因此而落下:到三年级下学期,他们已学会使用近2000个常用字,能借字典独立阅读,能够认读、背诵多部经典、200余首诗词和30多篇古今短文。2010年7月,伏羲班四年级学生在未系统学习官方教材的情况下参加了甘谷县新兴学区的统一考试,成绩令人惊叹:数学平均分超过普通班级13.1分,语文平均分也超过普通班级近3分,两科成绩分列学区第一名和第六名。

此外,“伏羲班”还把城市孩子周末必上的兴趣特长班直接搬进学校,让地处边缘山区的孩子有机会扎扎实实地在校园内学习素描、版刻、书法、印章。吴鸿清请来的专业武术老师更是使孩子自幼练得一身好功夫,不仅习得国粹,更有强身健体之功效。2011年11月19日,伏羲班学生张亚慧、张昕雅捐赠的书法作品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慈善晚会上经五轮竞价,最终以11万元成交。学生们的书画还得到了朱镕基的书信评价。

伏羲班所做的,不是简单的诵读经典,而是真真切切地将传统教育的精髓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内心。吴鸿清的教育理念简洁清楚:对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而言,课程设置和教材是第一位的,是决定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根本。吴鸿清打了个比方:如果奶粉没有营养,即使每天有24个最有爱心的保姆不眨眼地看护,孩子也无法存活。教材,且主要是语文教材,就是孩子成长中的精神奶粉,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读物堪比“母乳”,是最适合孩子启蒙的、具有丰富营养的精神粮食。

现在,第一届伏羲班的学生已经上到小学六年级,吴鸿清的教学改革实验还将在初中、高中继续。吴预想,进入中学阶段的伏羲班教学将进一步压缩统一授课时间,把学习的自主权教给孩子。这个发生在国家贫困县一所普通乡村小学的教育改革实验正在证明传统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刘虹桥)

【全能机构】

服务十年的“灯塔”

从单一支教到围绕学生综合成长的服务转型。灯塔在义教热情与专业性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点。

十年前,广州20多名大学生成立了一个名为"灯塔计划"的NGO,利用暑期时间到贫困边远的农村义教。

乡村教育的难题,并不是NGO所能一手解决的。许多人并不看好,认为这群大学生只是凭一时热情,志愿者流动性大,加之义教的不稳定性,很难长久。

没想到,灯塔坚持下来了。十年,参与灯塔计划的6000多名志愿者们足迹遍及广东肇庆、清远和广西、湖南的偏远地区10多所中小学,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服务了70万个小时。一边支教,一边思考,眼前总是问题很多:与学校的工作对接不易,学校会有疲态;长期接受不同志愿者义教的学生会变得挑剔;志愿者们在处理公关等问题上压力很大。“方向引领一生”的口号与乡村的贫困、教育资源的缺乏、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理念都发生过碰撞。

怎么办,该如何继续走下去?

“灯塔计划”的状况,也给了很多类似助学志愿者组织一些启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将这种基于爱心、同情心、信赖感的义助之举,更深地“体贴”于本土的民间现实,探寻受施者的真实需要,考察那一方的社会生态,才能真正体现“志愿精神”所应有的人文关怀与情怀。

从2006年开始,灯塔开始新的转型:首先与校方结成战略合作关系,调研学校的实际需求和已有资源,让学校参与到义教计划中,制定3年发展计划;挖掘当地资源,鼓励学生们自己编写乡土教材,培养对家乡的认同。并让志愿者和孩子们结成朋辈的关系,长期陪伴,同时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以湖南麻岔初中为例,灯塔除了在硬件设施方面予以支持外,还成立了晨梦文学社,鼓励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并培养本土义教团体“茶花社”,使当地的大学生能服务当地的乡村学校,由其代替灯塔继续在麻岔服务,灯塔从施教者转变成为教育支持者。

灯塔也不再孤军奋战,他们寻求与基金会和其他机构的合作,让更多义工参与项目,解决资金和处理多方利益的问题。比如2007年,灯塔开始与迪卡侬基金会开展“乡村学校体育发展项目”。(钮小雪)

警示教育心得体会全新摘选 篇4

党员们在鲜红的党旗下,重温了入党誓词,跟随讲解员,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厅,并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展厅中的反面典型,遗忘初心,抛弃初心,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每一个反面典型在自尝苦果后所发出的无尽忏悔,都深深的警醒着我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厅中先进人物事迹,让人们感受到浩然正气,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新时代以郭明义为代表的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奉献爱心,传递真情,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求向历史的民族,“以史为鉴”“殷鉴不远”“前车之鉴”等丰富的词汇,都是这种优秀传统的体现。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警示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如果说警示是用前人犯过的错警醒后人、以达到“不敢”的目的,教育则是引发深入思考、以推动实现“不想”。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老党员们纷纷表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的剖析表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出现偏差是其中不少人的共性问题。要在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等重要论述上下功夫,找到差距所在,增强党性锻炼,不断检视自身的政治修养、政治觉悟、政治担当,明确改进方向。要时时自省,常思贪欲之害。要时刻不忘初心,否则就是展厅中各个原为领导干部的反面典型的下场:政治上前程尽毁,经济上鸡飞蛋打,名誉上身败名裂,家庭上家破人亡,亲情上众叛亲离,自由上铁窗漫漫,心理上惶惶终日。同时,贪欲之祸,无疑将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破坏公平正义的法治秩序。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是依旧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任何时候都坚守底线、不踩红线,在守纪律、讲规矩、重名节,严以律己,时时自省,警钟长鸣。

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5

纳雍一小 何印

一天的学习,紧张、有序、有趣。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我第一次有所了解和零距离接触,真乃孤陋寡闻。从第一分钟起,我就带着别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其中有苦有乐,有释然有困惑,有山穷水尽有柳暗花明。

通过学习,真得反思以往教学的得失,当然学习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充实的过程,我们是得固守传统的优秀,是得传承历经考验的教学方式,但学习与更新是必然的。

合作完成“吸管”高塔,让我明白了群龙无首多么低效,也让我知道学习、工作、生活中别固执己见,别自以为是,别以自己为中心,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换的结果是有了两种思想”,善于采纳别人的见解,集别人的智慧,将会让自己的建筑“一览众山小”。从这个环节,我悟出合理分工,思路明晰,有效合作,借鉴他山之石之妙用。

通过分析两位老师(魏老师和陈老师)的课堂,我看到传统教学影子,赏识了新课程理念的事半功倍。魏老师的教学,我看到了“给”,看到了课前准备的费时费力,看到了作为一个老师在其中起的作用之大,但结局是老师给,老师布置,老师分析,老师在其中始终不可少,老师是主演,效果也有,但不明显。而陈老师的课堂,看到的是探讨、研究、发现、灵活性等关键词,老师在其中只是导演,在教学中并未说教过多,而是举重若轻,还学习给学生,知识的得来全凭学生能力实践,探索发现,主动获取,参与的“多数”是必然的,结果的“活跃”可想而知,有学生自己的成品并不意外,同样的 1 课程,不同的教法,结果肯定迥异。这样的例子,与我们的教学距离近,也最容易让我们发现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给人以震撼和启迪,教会我把学习生活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发展持续、一生利益。

读了《哪里有灰姑娘》、《去海底安个家》的教学设计,不禁称妙。“课程框架问题”的提出,让我明白原来教学不是带着学生波澜不惊地走过,而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头脑的激荡,经历情感的体验,擦亮慧眼,在生活中发现,在发现中提炼,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实现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实现学生高级思维的科学养成。这些案例,让我接受了心灵的涤荡,感受到炎炎夏日培训的值,提醒自己也要学习高效,设计科学,思维活跃,实现课堂更新更活。

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对《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与理解 天津市教研室 李同全

今年秋季开始我市小学的一年级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现在我就音乐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内驱动力,课程改革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而音乐课程改革是整体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性的课程改革必将推动音乐学科的改革。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一门学科,它必须服从于国家教育的方针,遵循教育的固有规律去寻找自己位置,并发挥其独特的功能。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音乐学科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渠道,音乐学科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显而易见的。几十年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先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未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偏、难、繁、旧、多,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等等。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指引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地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性的必然选择。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一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标准》的制定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其意义是深远的。

(二)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近年来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艺术教育正在逐步得到有关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过去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近年来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国外多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不断引进,教学水平相应有了较大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也有效地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进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现代教学手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讲,当前音乐教育在其历史上是处于很好的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1.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产生严重的偏差。具体表现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能、历史、思辨)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象、情感、创造);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2.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要求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专业化倾向(知识、技能),这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而普遍的问题。从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还是在目标上,受专业音乐院校和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目标(要求)追求全面、系统,其难度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了中小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在体例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以条、块为呈现方式,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独立的知识点而不是完整的音乐,即便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系统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同时,教材编排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与音乐学科自身的创造性格严重相悖。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愉悦体验的过程。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

除了以上问题外,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评价制度,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下面我着重谈一谈其中一些理念的内涵。

(一)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最根本价值,艺术的每一种具体功能,都与审美发生关系,在艺术诸多功能中,审美功能是统率其他各种功能的基本功能,是发挥其他各种功能的前提。艺术的审美性质不仅表现在艺术形式上,也表现于艺术内容上,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对人的教育作用来达到的。

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教学形式与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应有显著的区别。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完成音乐教学大纲(《课标》)规定的各项知识、能力、情感的教育任务,更重要的是从中发挥其美育的功能,以审美为核心来开展音乐教学。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教育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原有的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在教育观念、教材面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需要,因而必须要进行音乐课程改革。

改革后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艺术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听觉体验、亲身参与、实际操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课程。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音乐课要把体现以审美为核心,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求通过课堂音乐教育使受教育者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懂得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表现力,学会审美。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要求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他们感受、体验、鉴赏和评价音乐美的能力,在真、善、美的连通和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品行,为素质教育服务。

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就是在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意义。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性感受、理解、把握,并揭示音乐要素的作用及其与艺术整体的关系。

(二)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研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认知规律出发,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充分体现出时代感、民族性和多元文化特征;在教学方式上,坚持音乐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积极探索,尊重个体。不断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是使人的一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来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鼓励音乐创造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学生通过参加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树立勇于表达个人情智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情、智互补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的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促进他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它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出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课标》指出: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学生通过参加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树立勇于表达个人情智的信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课标中“创造”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理念,而且被设计成包含“声音探索”、“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内容的具体教学领域。

在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一种创造性的音乐学习。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师徒式的教学方式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目的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而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气氛。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学习音乐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学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培养欣赏音乐的审美素养,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崇高责任。

(四)提倡学科综合

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娱乐的形式,而且是解决科学以及其他问题的最好方式,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不同表达形式间的转换,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拓宽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创作水平,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发展转换、类比、抽象、想象和创造力。

音乐不仅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他姊妹艺术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还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当中,以音乐文化教育为主线,适当融合其他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其整体素质,并能更深地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学生通过音乐活动,逐渐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使得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让音乐伴随他们的成长。

三、《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的比较

(一)《标准》的“课程目标”与《大纲》的“教学目的”比较

《标准》的“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面: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过程与方法;3.知识与技能。这三个层面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被置于首要的位置,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和特点。而且,这一目标在标准中又被细化为“丰富情感体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尊重艺术劳动,理解多元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诸多具体目标,指向明确,比《大纲》更符合音乐教育的性质,更能体现审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第二个层面“过程与方法”更加显示了《标准》与《大纲》的不同之处,在《大纲》中,“过程与方法”仅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在《标准》中,“过程与方法”化作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即是音乐课程要达到目标,或是说目标即在过程中,体现在方法上。这种认识,无疑会影响到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有益于学生的音乐学习。相对于《标准》,前《大纲》的“教学目的”表述则不够准确,有的方面过于宏观、定位不清晰,有的方面又过于微观,定位欠准确。显然,在这一方面,《标准》比《大纲》有了改进和发展,这就更能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而《标准》用“目标”来取代《大纲》的“目的”表述,定位更加准确,体现了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二)《标准》的“内容标准”与《大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比较 首先,《标准》把“感受与鉴赏”定位为“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这种定位,为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确立了条件,这是大纲基础上的一个明显进步。其次,《标准》进一步拓宽了音乐学习领域,把“创造”、“音乐文化”列为音乐课程内容,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是音乐艺术本质特征的体现,是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相对于《标准》,前《大纲》的内容则显得过于学科化,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要求上则偏高、偏难,这往往容易泯灭学生的音乐兴趣,不利于音乐学习。再次,《标准》的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突出了时代感,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开放的、多元的课程内容设计无疑会打开学生的视野,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标准》的“实施建议”与《大纲》的“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比较

标准的“实施建议”体现出全方位、多侧面的特点,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对《标准》的实施给予建议和指导。但这种建议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原则”,即教学原则、评价原则、教材编写原则等,这有利于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标准》的实施与贯彻,便于不同层面的操作。这种建立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实施建议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客观、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这同前《大纲》那种“有条件的学校应学习五线谱,条件不足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学习五线谱”的整齐划一的要求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这个进步体现的意义并不单纯反映在某种内容的认识和定位上,它更体现在人们对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科学态度上。当然,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天津市来讲,我们是具备学习五线谱的条件的。

四、《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

(一)学习掌握《课标》的新理念和主要特点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价值观。根据音乐艺术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1)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突出了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2)将“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和方法,人们只是视其为手段,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标准则把过程与方法视为目标,这极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3)有利于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学习领域,将感受与鉴赏作为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体现了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及对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视。由此可见,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突出体现了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使学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获得全面发展。(二)领会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思路 教科书注重体现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增加音乐文化和审美体验,适当降低知识、技能要求,减少乐理知识和识谱教学难度。体现音乐教学的实践性,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在音乐活动之中。以人音社实验教科书为例,该教科书的编写增加了创作教学内容,提供了颇为丰富的教法指导内容,突出加强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歌曲和欣赏曲的选择注意时代精神和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审美需求,较多地选用近年来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作品;重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控制教材内容的容量和难度,提供可供选择的余地,以适应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时代感和可读性。教科书的体例安排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以不同标题为栏目的教学单元共分为聆听、表演和编创与活动三个版块结构。将音乐知识、综合练习、唱游、器乐等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其中,注重从兴趣入手、注意从情感体验出发,突出体现了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备全面发展良好的综合素质。一年级教学不涉及识谱知识(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识谱),但教科书是以直观形象的图谱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以歌谣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节拍、节奏与句感;以图形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编创练习。教科书的内容简练、新颖、直观、有趣、活泼,每一项看似简单的内容都蕴涵着鲜明而丰富的教学目的和与之有关的教法指导。与教师用书相配套的CAI教学软件更为生动、有趣、有效、实用。它既是教师课上的好帮手,又是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好朋友。

(三)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1)突出学科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的手段,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互相的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5)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为教学服务。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注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在使用CAI课件时,要注意其不可替代性、交互性和效益性,防止出现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旧教学观念服务的现象,避免以视觉形象代替听觉感受,盲目追求形象化,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音乐、感悟音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条件的学校和家庭还可利用校园网和宽带网,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学习音乐,获得创新的学习成果。(6)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性 音乐教育家曾这样提醒我们,“音乐不以文字语言,不以具体的形态为媒介就可以打动人心、培养美的情操,这种力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突出音乐性——让乐声充盈课堂,从听觉感受和演唱(演奏)表现入手,使学生始终处于音乐的体验、音乐的感悟、音乐表现和音乐的创造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领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以乐“说乐”,就比单纯脱离音乐的以言“说乐”、以画“说乐”要感悟的更直接、更深入,教学中又不失音乐的主体。(7)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

音乐之所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是由于它在表演、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创新意识和独到的创造行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我们倡导的是为乐(yue)而乐(le),即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的各项内容中力求体现与音乐的声响、音乐的情感和音乐的表现要素相联系,而不是脱离音乐的单纯的游戏和模仿,不能让学生为乐(le)而乐(le),将音乐置于“乐”(yue)之外。(8)关于教学各项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演唱”

“演唱”(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现行的各项教学内容中,歌唱教学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其他教学领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学习进行。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歌唱教学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于“有表情地歌唱”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连音与非连音、高潮与铺垫等方面的特点及艺术对比规律,运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评价,避免简单“机械地训练、演唱”。歌唱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歌唱的自信心。绝大部分学生本能地喜欢歌唱活动,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的特点的、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学习唱歌,注意保护、调动学生参与演唱活动的积极性;相反,割裂音乐整体艺术形象、进行反复枯燥练习等会使学生失去演唱的兴趣和积极性。歌唱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歌唱的自信心,踊跃参与演唱活动,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歌唱教学中根据各学段、各年级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歌唱技能练习,如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吐字等,其中正确运用科学发声和使用气息支持尤显重要。歌唱技能练习一定要在演唱活动中结合歌唱实践,并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避免脱离歌唱活动的“专业化”、“成人化”的技能训练。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歌唱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避免大声喊唱,特别在变声期间教师要用科学的歌唱方法,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演奏”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要与歌唱、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通过乐器演奏学习音乐。中小学生学习乐器演奏,不单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学习音乐。这是中小学器乐教学基本指导思想。因此。器乐教学要尽可能地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用乐器为歌唱作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等。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器乐教学要遵循“降低难度”、“先易后难”的原则。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吹奏乐器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发音纯正。可因地制宜,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简易的乐器。“识读乐谱”

“识读乐谱”(识谱教学)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中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正确认识“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识谱只是学习音乐一种工具和手段。识谱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要的,视唱能力对于独唱、合唱、合奏和创造活动会有较大的帮助,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不会识谱就不能学习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未来的公民)获得音乐文化修养(不只是音乐技能),通过音乐教学使他们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一开始运用听唱法学习唱歌,逐步过渡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识谱教学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是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这要比单纯进行专门的“读谱训练”、“视唱练习”,其效果要好的多。在欣赏乐曲、教唱歌曲、演奏乐器和创造等活动中,要结合这些音乐实践活动进行识谱教学,就意味着在进行教唱歌曲等活动时“顺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助教唱歌曲以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

同时,识谱教学要注意符合音乐学习规律。小学低年级作为识谱教学的准备阶段,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识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唱谱的感性积累,就能逐步地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唱名音高感”,为以后的正式识谱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开始时,以听唱为主,辅之以视唱,逐步增加视唱比重,从听唱逐步向视唱过渡,直至初中仍可保留少部分听唱方法作为视唱的辅助。实践证明,这种“先听唱谱,后逐步增加视唱谱”的办法符合学生的认知音乐的规律。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和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际效果的原则选择谱种。五线谱教学应采用首调唱名法。“创造”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2.评价建议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1)评价内容 a.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b.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成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2)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a.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演)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可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或学期、学年末进行。b.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c.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可以多渠道地获得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但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面向21世纪,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涉及的问题有很多,以上我只是就《课标》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谈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音乐教师的不懈的努力,我市的音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7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 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作用给学生, 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 有利于教师更充分地讲解内容和启发学生思考, 而且可以使学生有更为立体、综合的全面感知。

1. 内容整合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

化学实验的复习如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 教师很难把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仪器装置一一画出, 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或录像, 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 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2. 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 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予立即判断, 以矫正思维过程。例如:在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中, 利用化学方程式书写练习课件, 学生在学校或在家单机练习, 正确与否一输入电脑就知,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和动画都各有其优势, 图片相比单纯的语言而言更加形象和直观, 其包含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而动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 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听力。在多媒体对学生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 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 学习效率自然得以提高。通过多媒体教学, 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增设疑问, 巧解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积极配合课堂教学,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 创设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生活、自然情境, 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给学生多种刺激, 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的表象和本质,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 精力集中持续的时间很短, 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 久而久之, 学生极易感到疲倦, 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 这时, 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可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1.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易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辅助教学。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仅靠教师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难以理解,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自身优势, 变微观为宏观, 变抽象为具体。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这一知识点时, 因为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很差, 所以很难建立起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表象, 学生不仅感到学习很吃力, 而且容易产生化学很难学的思想。然而, 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核外电子运动的视频, 自然也就建立了“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规律。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而且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在实验教学中涉及许多实验室见不到的物质, 也有在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 有我们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化工生产过程, 现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学生可在演播厅亲眼目睹很多的化学实验现象和一些化工生产场景。对有毒害、危险物质出现的实验进行模拟, 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 减少实验仪器和药品消耗;还可以对实验仪器仿真和某些实验过程仿真, 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原理, 尤其对综合实验的仿真, 将学生由不可视的机械操作, 带入主动介入的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化学模拟实验室等软件学习实验知识, 自行设计实验, 使开放实验室成为可能。还有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演示实验, 若操作不当就会造成安全事故, 这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潮流。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优化课堂教学也是今后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虽然因目前教育体制、学校条件及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 使多媒体课件普遍进入课堂、辅助化学课堂教学遇到某些阻碍, 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备以及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都将为多媒体课件顺利实现优化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扫清发展之路。

摘要:教育现代化给农村中学的师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潮流。

全新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篇8

一、渗透重大事件来设计数学练习

当前四川汶川地震牵系着每个人的心,也唤醒国人爱国主义精神,在“六年级总复习”的教学中,我出示这样三道题:

“1.专家预言地震后72小时之前是营救伤员的‘黄金时间’。可是,在5月20日,救援人员还从废墟中成功营救出一名生还者。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后的时间比72小时的2倍还多35小时。这位生还者在废墟中坚持了多少时间才被成功营救?2.救援人员在一幅比例尺为1: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成都’到‘汶川’的距离为1.65厘米。算算成都到汶川的实际距离?3.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都为四川灾区捐款2元钱,一共可捐款多少亿元?”

在学生解答这道题前,我向同学们说明我们强大的国家救灾机器已经高速转动起来,抗震救灾成为当前最重要的爱国主义内容。在罕见的自然灾难面前,我们要紧密团结、通力协作,表现出我们无畏无惧的大中华精神。

二、关注热点问题来设计数学练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并决定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合格率意义”的教学中,我出示这样一道题: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出口食品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

在教学合格率意义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我国产品的信誉,损害国家形象,而且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危及企业生存。作为学生,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决不买假冒伪劣商品,让假冒伪劣商品没有销售渠道,为切实解决好产品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三、引入经济数据来设计数学练习

让学生了解“两会”,认识“两会”,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产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的愿望。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我出示这样一道题: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上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多少亿元?”

我在指导学生解答这个题目的同时,渗透一些两会的知识。“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本次“两会”的热门词汇。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只有39%,发达国家则高达70%以上,国内企业效益较低。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从小树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四、选择军事题材来设计数学练习

现在的很多小学生,都爱好军事,了解军事,在数学课堂上,出示一些跟军事有关的数学题目,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真是两全其美。在“圆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出示这样一道题:

“外界议论颇多的歼-10新型战机作战半径1100千米,歼-10战斗机作战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我在指导学生解答这个题目的同时,渗透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歼-10型飞机分单座和双座两种,首批装备该飞机的空军航空兵部队,已成建制形成作战能力,对有效提高空军防卫作战能力,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耍努力学习,爱好军事的同学将来可以报考军事大学,为巩固国防效力。

五、融汇地理知识来设计数学练习

农村小学生对于地理方面知识的了解较少,在数学课堂上有必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在“百分率”的教学中,我出示这样一道题:

“我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面积约35760平方千米,第二大岛海南岛面积约32200平方千米。台湾岛的面积是海南岛面积的百分之几?海南岛面积比台湾岛面积少百分之几?”

在学生解答这道题前,我向同学们介绍台湾岛是一个宝岛,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它位于东海和南海之间,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相望。台湾岛气候温湿,植物种类繁多,号称“亚洲天然植物园”的日月潭是最大的湖泊,是著名风景游览区。台湾岛的矿藏、水产等资源非常丰富。它不但素有“米仓”之称,还享有“水果之乡”的美名。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号召我们的同学,一定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祖国早日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展示建筑成就来设计数学练习

中国象征性的建筑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百分比”的教学中,我出示这样一道题:

“鸟巢的建筑面积为25.8万平方米,永久坐席80000个,临时性坐席11000个,临时性坐席比永久坐席多百分之几?”

首先我让学生读题,接着向学生介绍: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见证了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许多看过“鸟巢”设计模型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用钢网把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温馨鸟巢,是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摇篮。鸟巢的建筑面积为25.8万m2,永久坐席80000个,临时性坐席11000个,赛时承接着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田径、足球等重大活动,赛后可作为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作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相当长时期内,也将成为参观旅游的热点地区。它的建成显示了我们国家的强大,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上一篇:级组活动总结下一篇:物业公司组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