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2024-08-12

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通用9篇)

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篇1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更新,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离婚已经成为男人和女人的自由选择。但是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子女的数量急骤上升(我们有些班上四十多个学生就有五、六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这些孩子处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里,他们在思想、学习、性格,甚至健康方面一定程度上都有别于完整家庭的子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认识这种特殊性,怎样有针对性地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许多家庭的父母对此茫然失措,学校也是“老兵遇着新问题”,社会更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学校深入进行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个案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找到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共性,并发现指导单亲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之有效的、规律性的方法,给无奈的家长和无助的学生们提供力所能

及的帮助。

二、课题的准备

早在课题申报以前我们学校已经自觉形成了对问题学生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关注,学校领导,特别是彭校、周校多次提出要关注帮助像八(2)班王晓松同学这类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成长。不少班主任,像罗琳老师、何小燕老师也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着手对班内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多次联系学生家长或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庭访问,对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通过与家庭联系,双管齐下,收到更全面的教育学生的效

果。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校心理咨询室于上学期专门对我校初中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的调查。此次调查分成两个

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全体七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使用《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同一时间内对七、八年级600多名学生进行了比较规范化的测量,然后抽取出全部单亲家庭学生的调查问卷与随机抽取的两倍于单亲家庭学生数量的正常家庭学生的问卷进行结果的比较。心理健康调查的第二阶段心理咨询室专门针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作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有十道开放性的问题,如:你理解父母离异的决定吗?你认为单亲的家庭结构对你的学习有影响吗等等。通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初步认为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学生在情绪、人格等方面都较正常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根据调查的结果,心理咨询室老师草拟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调查结果报告》,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我校于2006年12月专门召开了一次宝安实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矫正方法研讨会。研讨会由周焕南副校长主持,会上罗琳老师对八(2)班王晓松的情况作了具体的介绍,引起了全体与会人员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作了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调查结果汇报。在此基础上,教科室江峰主任针对王晓松的情况提出了成立一个专门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设想,彭校充分肯定了这一设想并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下一步教育工作及课题的开展作了指导性的发言。

三、课题的形成

正在我们准备正式着手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区教科培中心全国“十五”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的相关通知下发了,于是,我们马上向区总课题组申请子课题立项并得到批准,2006年月12月我校正式成立了《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组。课题组成立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组建了强有力的课题组成员:周焕南校长亲自挂帅任课题组负责人,教科室江主任为课题组副组长、德育处郑悦绚主任任执行副组长,各年级的年级组长周桂兰老师、钟敬君老师、李碧辉老师、蔡映媚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为主要的课题组成员,使本课题组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对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作深入调研,寻找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误区,找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般和特殊因素,深入探究和剖析产生的多种原因,细致而准确地作出诊断,找寻各种对症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并进行介入性的干预和实践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指导内容、方式、策略、步骤等不断反思、检验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对个案家庭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取得指导本类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成功经验,并认真总结、归纳、提升形成对此类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尽可能科学而有可行性的策略、步骤、方式。

五、课题研究思路

单亲家庭概念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特殊性早已引起世人关注,从论文到论著,研究文献林林总总。有雷洁琼的《中国家庭问题研究》、单鸿雁的《单亲家庭研究综述》、查颖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李霞的《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研究》、庄晓薪、张洁的《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美国昆特.克罗辛斯基《如何帮助父母离异的孩子》、俄罗斯柳德米娜.叶甫盖尼耶芙娜.乌里茨卡娅的《您忠实的舒立克》。相关著作有徐安琪的《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们》、宋戈的《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减压主》、聂琼芳的《单亲家庭是“作孽”和“畸形”吗》及德国人腾尼斯的《单亲家庭儿童刻板印象转变》。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弗洛伊德的《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蒙台梭利的《儿童的教育》等大师的著作中获得启示,也可从《中国家庭教育》、《家长月刊》等当今杂志中获得信息,但这一切都只是可供借鉴的文献,真正的研究还得我们自己完成。

本课题旨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子女中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跟踪、观察、分析和研究,力图在此类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上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从指导内容、,策略、步骤及日常细节上给予支持,从而深化家校联合的内容,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当今社会,随着婚姻观念的日益开放和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离婚及丧偶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现象已不可回避,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

当今教育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研究只是以现实中已有的一类教育现象为对象,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某些因素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求向无奈的家长们提供有效的建议,给无助的学生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行动与研究,但不排除对单亲家庭中的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分析参照和研究对比,也有可能与非单亲家庭中的各类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在本课题申报以前,我校就开始了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注意并对个别问题学生开始跟踪进行个案建档,应该说有了

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将以我校所有单亲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这些学生中的问题学生为核心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将包括对这些学生的在校表现、在家表现、日常行为、个性特点、常态情行、非常态情行;家庭现状、人员结构、人员个性、文化状况、经济现状、家庭气氛等等,从一切可能关涉到的关系和环节中寻找导致学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从一切可能对学生现状产生好的转化作用的环节寻找支持、研究对策,并把整个过程中的研究从整体到局部到阶段到个案到细节精细化、条理化,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实证性内容。

六、课题研究条件

1、理论研究基础

宝安区《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切实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对家庭教育各要素的本质认识,并为新课题的开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评价指标》,为进一步指导家庭教育提供了

科学标准。

2、科研人员配备

课题组成立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由周焕南副校长亲自挂帅任课题组长,教科室江峰副主任为课题组副组长,德育处郑悦绚副主任为课题组执行副组长,学校各年级组长:周桂兰老师、钟敬君老师、李碧辉老师、蔡

映媚老师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为主要的课题组成员。各班主任为一般课题组成员,形成了不同学科、不同专长、不同能力、不同年龄合理搭配,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实践人员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七、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研究的全过程对个案家庭作前期、中期、终期三次家庭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和家长状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孩子成长现状的调查。同时选取大于个案数约一倍的参照家庭进行调查以作对比和参照。

2、个案跟踪指导法

每个个案家庭由1-3名教师介入指导,至少每月进入家庭一次,实地观察,进行深度家访指导。指导教师以服务为宗旨,以朋友的平等身分和家庭成员形成亲和而密切的关系,以商量、讨论、合作的态度开展指导工作,调动家长和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使家长成为共同参与研究,既获得指导,又产生自我指

导能力的一员。

3、比较研究法

课题组计划根据家庭教育评价指标作三项具体的比较工作:一是对经过个案指导和未经指导的参照对象进行横向比较,目的是发现个案指导对个案家庭的进步所起的作用;二是对个案家庭前测和后测进行纵向比较,目的是为了证实个案家庭进步的方向和幅度;三是对一个筛选出来的十个个案家庭作指导前后的横向对比,目的是为了探索个案指导的不同特征和效果。

4、案例研究法

培养和指导负责个案研究的教师对个案跟踪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自己的跟踪全程写成教育案例,为以后的教育带来思考与借鉴。

八、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课题申报前学校自觉形成问题关注,心理教师组织问卷调查,形成一期调

查报告,召开一次报告会

第二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月)

成立课题组,制作课题申报书,召开首次课题组会议,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主要研究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1.在全校范围内摸底落实单亲家庭个数(全校共31个),并根据相关情况对这些家庭进行初步分类(2007年4月)

2.确定10个单亲家庭个案指导研究对象,并为课题组成员落实跟踪研究

指导任务(2007年5月)

3.制定宝安实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个案研究登记表(2007年5月)4.计划每学期对每个个案家庭家访三次(共三个多学期十次家访),每次都作好记录,并及时整理入个案研究登记表,形成翔实的过程研究档案。

第四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深化研究、总结成果、汇报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接受个案指导的家庭、家长、孩子具有了显著的变化和进步,个案家长基本合格率达80%以上,问题学生转化率90%以上。

2、构建对单亲家庭问题学生家庭进行成功指导的可行性策略、模式、方法和步骤以及特殊问题的系列应对措施。

3、打造一支具有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并具有较强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诊断、指导、矫治能力。

4、通过个案的实录、精彩片段的光盘记录、文集以及结题报告等形式呈现

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篇2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全球化的日益加剧, 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 人的行为意识逐步开阔, 传统的婚姻观受到冲击和挑战, 离婚率居高不下, 下表显示2012年全国城市离婚率前十排行榜:

加之意外事故、疾病等不可知因素, 单亲家庭比例攀升。什么是单亲家庭?一般人的概念是离异家庭, 事实上离婚、配偶死亡、未婚先孕、夫妻俩因工作两地分居等都属于单亲。据估计, 全国高校约2万单亲大学生, 他们已然形成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 其生活状态、心理世界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课题采取分层抽样法, 以“单亲家庭和正常家庭学生性格特征和交往方式”为题, 在全校展开广泛问卷调查, 以3000人为总体, 分别从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学生中随机选取60、120、180、240共计600人进行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 单亲家庭学生和正常家庭学生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 下表示统计结果:

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 有责任和义务对相关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和剖析, 以探索教育规律, 对症下药, 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二、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哪些性格特征及成因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实地采访资料搜集、客观对照分析、科学规范的理论研究等一系列措施, 笔者总结归纳出单亲家庭学生以下性格和人际交往特点:

1. 内向自卑, 自闭孤僻, 社交能力差。

单亲家庭学生长久承受着家庭破碎的心理压力, 缺乏完整的家庭关怀, 加上社会偏见的影响, 长久得不到调节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拒绝和外界沟通的心理, 进而变得内向和自卑, 影响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

2. 敏感多疑, 胆小脆弱, 警戒心强, 攻击性强。

单亲家庭学生经历了关系的断裂, 易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信任, 对生活环境中正常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反应敏感, 对未来不安和恐惧而变得多疑、脆弱, 在自我保护的心理状态下, 警戒心和攻击性都会加强。

3. 抑郁, 情绪不稳定。

丧失若发生在孩子心智相对成熟, 或者父母采取较为柔缓、充分考虑和照顾孩子的感受和心理的情况下, 他们不易产生心理障碍。但若不是, 就会给他们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和阴影, 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小心提防, 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千层波浪, 这样, 产生抑郁和情绪不稳定就不足为怪了。

4. 冷漠, 缺乏爱心, 容易产生憎恨、嫉妒心理。

由于本身的幸福和快乐被剥夺, 部分孩子会封闭在自艾自怜的境界里,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回忆中, 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当他们看到别人的幸福时, 认为生活不公平, 很容易产生憎恨和嫉妒心理。

5. 部分存在内疚和负罪心理。

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经历了失去的痛苦, 品尝独自支撑家庭的艰辛, 会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取得突出的成绩, 以获得安全感和众人的认可, 尤其是回报抚养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当他们没能实现目标或者遇到挫折时, 很容易陷入自责的情绪, 甚至产生无能为力的内疚和负罪感。

三、高校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单亲家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 但往往又自卑、敏感、不善交往, 所以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烦恼和困惑。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行为偏差, 甚至走极端。因此, 针对这个群体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尤为重要。

1. 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工作。

从单亲家庭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他们的档案, 熟悉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各自的特点、出现的问题等, 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发挥自己的优势, 和谐与人相处,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发现自己的长处, 建立自信心, 同时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 努力克服缺点, 不断完善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逐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 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

加强班级、宿舍的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 如寝室文化大赛、个人形象设计、体育比赛、心理健康讲座等系列活动, 为他们提供舞台, 使他们逐渐增强自信心, 充实和滋润自己的人生, 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而走出心灵的阴霾。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 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消除孤独感,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 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

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 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平等的同伴关系。家长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比如: (1) 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离异之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解释, 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分开而减少对他的爱。 (2) 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 以利于孩子的成长。尽可能地营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和谐环境, 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 (3) 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 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 多参加集体活动, 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4.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理性理解家庭。

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为父母做出的离婚决定感到气恼, 他们对离婚事件持有消极的看法, 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系统, 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 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尽管父母离异会给他带来一些麻烦, 但这的确是父母的权利, 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的成长。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环境, 更重要的是其自身要不断地提高认识,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惑与矛盾, 摆脱心理阻碍, 充分地发展自我。

总之, 通过学校培养、家长参与、社会关怀以及个人努力, 他们将在大学中塑造全新的自我, 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 2002, (4) .

[2]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 2002, (2) .

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单亲家庭;调查分析;家校结合;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09-03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所在高三年级有810个学生,其中54人是离异或一方死亡类单亲家庭,170人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类单亲家庭(本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家庭孩子较多)。

首先对所在的高三年级810个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将单亲家庭的学生和正常家庭的学生在学业和心理方面进行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来自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而且心理问题也是导致他们学业不济、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这一切的根源也就是家庭的不完整。总结起来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性格心理有如下的特点。

1.自卑感。对于离异家庭,由于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涉世未深,根本无法了解父母的苦衷和处境,所以无法面对事实,有一种被抛弃感。对于一方死亡的家庭,突然之间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孩子脆弱的心灵也是无法接受的,尤其当这两类家庭的孩子看到同伴与父母那么亲热,那么幸福美满地玩耍时最容易回忆起之前快乐的生活。两者的反差会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挫折和冲击,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从而有悲伤、失落、忧虑甚至自卑等心理疾病。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孩子在这方面要好一点,因为毕竟家庭是完整的,但是父母双方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终究是有缺陷的。

2.孤独叛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合感会进一步加强。长期积累,孩子会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不和老师沟通,脾气暴躁。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如奇装异服、泡网吧、抽烟喝酒等。他们可能是想证明还有人关心他们,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还有些孩子会因为不理解父母而有憎恨情绪。两年前,在笔者班级有这样一个女孩,父母离婚后和母亲生活,可是在与母亲的接触中,孩子经常辱骂母亲,对母亲态度极其恶劣。最后, 这位女孩无法融入集体不得已转学。就一方死亡或在外打工的家庭而言,另一方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

3.焦虑情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内心觉得没有完整的依靠,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败感、失落感和拒绝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很大的焦虑,表现为坐立不安、情绪不稳、内心急躁、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应有的信心;与人交往感到焦虑,不能放松,缺乏安全感。

4.内心抑郁。失去完整家庭的孩子,家庭的温暖没有了,自己本身有自卑感,加上会遭受别人的冷眼,或受到别人的怜悯,这些对于本来就敏感的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向别人倾诉,长此以往,孩子感到恐惧和害怕、感到压抑、郁闷、烦躁等,心理困扰无处排解就产生了抑郁。笔者曾经遇到过两个此类的孩子,每天看不到他们的笑脸,心事重重,要经常与他们沟通,才能看到他们的年龄应该有的状态。

5.嫉妒心重。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的都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特别当他们与完整家庭孩子比较时,自卑、焦虑、压抑的负面情绪统统跑出来,慢慢从羡慕会演变成嫉妒,有的还会有憎恨感。他们希望家长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距离感,心理上就犯嫉妒,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这些孩子也不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还会敌视集体和社会。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中看到关于一位女少年犯的报道,父母离婚后,她跟爸爸生活,做尽了一切叛逆的事情,最后帮着不法分子去找“小姐”,看着自己的朋友被人欺凌,她的自述是“没感觉”!这种漠然的态度出现在这样花季少女身上真是太可悲了,深究原因是直接和她的家庭有关的。

6.厌学严重。从表1中看出,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差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这也是与他们不健全的心理有关的、没有自信心,没有安全感,焦虑叛逆,这些负能量困扰着这些孩子,阻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笔者继续对本高三年级所有单亲家庭的家长(224位)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孩子的表现和心理受家庭影响巨大,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责无旁贷。更何况家庭是不完整的,只有一方父母在承担这个责任,那么更需要思考如何去教育好孩子的问题了。笔者对本高三年级的单亲家庭的54位家长(离异或一方死亡的)做了家庭发生变故后心态的访谈:乐观开朗的占 15% ,情绪稳定的占25%, 心理失衡(如消沉、沮丧、烦躁易怒等)占60%,考虑重建家庭的占 65% ,已经重组的占20%。

二、单亲家庭学生家校结合心理干预的建议

目前,中国的学校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完善的,建议可以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跟踪记录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轨迹

也就是说,学校单独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建立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成功体验等。老师要多给他们机会,当他们回顾自己的成功档案时,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还可以给这些孩子配备心灵导师,在他们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并且给予及时正确引导。现在每个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人员可以帮助做类似的工作。

(二)让孩子学会“爱”

整个班级、整个学校都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像一个大家庭,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人与人之间能够理解、支持、鼓励。老师有意识地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善良的学生与自卑、孤独的学生进行交往,带动他们摆脱自己内心的阴影,融入大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受到冷眼。教师更要创造平等、尊重的班级气氛,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真诚的爱,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鼓励,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山,化自卑为自信,化孤独为热情。

(三)让孩子学会接受“挫折”

现在会提到“逆商”(AQ),简单说就是面对逆境时的表现,已经作为很多大企业招收员工时必测的项目,是表明一个人是否有潜能晋升及成功的标志。如今的孩子多在顺境中长大,所以畏难胆怯。进行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孩子坚强勇敢、迎难而上的品格,这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言,怎样面对不顺、怎样坚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孩子时,老师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同时要跟踪观察,学生成功时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泄气时,要正确引导,暗中帮助克服困难。但是,不能包办太多,因为我们的初衷是要培养学生坚韧独立的性格,让他们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 勇于承担责任。

(四)老师定期家访

家访,听起来似乎已经过时的字眼,但是确实很有用,它可以使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不愿意打开心扉与老师交流的,老师可以亲自到他们的家去看看,到他们的房间看看,可以得到很多信息。笔者家访了现在的一位学生,是和妈妈生活的,学生的房间整齐干净,母亲口中的她是听话懂事,但是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在与妈妈交谈中震惊的得知,孩子的爸爸就是10年前轰动当地的谋杀案的受害者!这就是孩子性格内向的原因,这件事肯定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家访回来后,笔者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怎样与这位不幸的孩子交流,怎样帮助这位无助的母亲。

(五)学校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

学校向社会呼吁,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质等方面的帮助,给单亲子女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展示他们的才华。由笔者学校发起的“311”黄丝带爱心小组,给家庭困难的优秀学子资助,其中有10%是单亲家庭子女;还有以“311”爱心小组为基础创建的江苏省连云港教育公益网也为很多单亲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学校也可以和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从各方面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帮助;思想上,经常走访,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联系,共同商量研究。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特别是教育家庭不完整的孩子,需要合力。我们坚信: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鼎力配合,单亲孩子的教育是可以做得好的。有很多身边的例子,笔者接触的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心理健全,进入理想的大学,成为有用之才。最后笔者还有一点发现:单亲家庭中,和妈妈生活的孩子成才的较多,可能是因为妈妈心思细腻,对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照顾周到,及时教育;爸爸生性马虎,粗枝大叶,对孩子心理不能及时把握,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这一点,以后会以另一个课题来研究。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篇4

【论文摘 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 学前儿童 教育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

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男女的自由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原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现代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闭。单亲家庭孩子容易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2、自卑。表现为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3、自责。单亲家庭的子女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4、焦虑。单亲家庭子女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5、抑郁。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安全感,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敌对情绪很大,压抑太久,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

6、妒忌。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7。逆反。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亲子关系的失调

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2、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第一,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而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二,对孩子要求过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第三,监护者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3、社会评价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 1

围中的儿童,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孩子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4、单亲孩子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单亲子女来说,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2、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二,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班主任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

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篇6

——论单亲家庭的小学心理行为问题及教育对策

黄山文峰学校小学部 章璐

【摘要】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控制离婚率,减少单亲家庭的数量,则可以从总体上缓解单亲家庭儿童面临的危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单亲家庭呈逐渐增多趋势,从而使“单亲”成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爱的缺失,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心理现象,并分别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单亲子女进行教育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 健康 分析与对策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上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就我目前所上班的学校里,有许多孩子就是单亲家庭的,针对他们,我作了一些跟踪调查研究,最后发现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绝大部分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烈的自卑感。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我班上的叶子同学,平时不管是上课还是集体活动,她情绪一直不高,而且自信心明显不足,整天都是闷闷不乐的样子。2.具有抑郁的特质。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

上学期,我班上的小媛就出现类似的过激行为,由于父亲对母亲经常家暴,所以最后父母离了婚,而小媛则跟随父亲生活,就在一天的课间,班长跑来找我,说小媛拿剪刀在割手,后来幸亏班长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一场悲剧。3.以自我为中心。

“孤僻”“独行客”“另类”等等都是单亲家庭小孩子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的一些特征。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一方家长的影响和感情交流,所以就显得孤僻、不合群,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很多人保持距离,不轻易相信别人。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一起活动,上学、放学也往往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

隔壁班的小蕊被同学们称为“孤行客”,平时从不与其他同学交流,我行我素,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别人的意见几乎不听,甚至连老师的话也未必放在心上。3.逆反心理强。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4.嫉妒感强烈。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句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以为老师是在针对自己。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教育对策 1.家庭教育策略。

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影响之大,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单亲家庭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我个人认为单亲家庭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2)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

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的选择。

(3)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2.学校教育策略。

家校配合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为只有两者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作为单亲家庭的家校配合,就显得更为重要。在针对单亲家庭的学校教育中,我个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让学校成为“爱”的第二个家园。

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之一。宽松、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校领导很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都力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忽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

(2)捕捉并放大“闪观点”。

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在教师会议上,学校领导经常建议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来看小孩子的优点,让小孩提高自己的自信。

(3)心里咨询,隐形安抚。

我校由于是寄宿制学校,而且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有一定的数量,因此,我校在学生心理辅导这一块做得相当扎实,每个班级设有“知心姐姐”信箱,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师”等,而且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班主任和跟班老师定期与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谈话,并做好记录。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的一种安抚,有助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长。(4)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单亲家庭的教育必须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因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及行为在一般意义上要比其他同学更为特殊,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将孩子情况和教育对策告知家长,让家长做好后期的安抚、开导工作,同样的,小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和教育对策也要告知学校,互通有无,力往一处使,最后形成教育合力,最终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3.社会教育策略。

(1)不戴有色眼镜看单亲家庭的孩子。

我们社会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让单亲家庭的子女也能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不要歧视、欺负甚至是侮辱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将心比心,一视同仁。(2)增强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夫妻之间的矛盾导致家庭的破裂,所以通常情况下,夫妻中的一方可能为了推脱责任,拒绝扶养孩子,最后通过法院的判决来执行,所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切勿不喜欢孩子或把孩子当成是离婚后的“累赘”而造成不必要的错误。

总之,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照样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还有社会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自由、快乐、和谐的蓝天,让他们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志海 许俊华 《现代应用心理学之小学生心理学》.2011。

浅谈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 篇7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心理特点

我校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日、韩、台湾等地区在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另有一些父母是本地的一些富裕的商人和企业经营者。然而, 对于部分家庭来说, 优裕物质条件却并未能给孩子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关爱。作为多年的班主任, 在每学期每个班级, 我都会接触到一些单亲学生。相比其他同龄孩子, 虽然一些单亲学生表现的更加懂事, 早熟, 坚强。但是, 家庭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调查, 笔者发现单亲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 自卑多疑, 不愿与他人交流。

孩子们需要来自于父母亲的完整的关爱。一旦处在一个单亲家庭里, 孩子就少了一些安全感, 多了一些遗弃感。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 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 也会拒绝或曲解同伴的友情,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表现出自闭倾向。

2. 自由散漫, 缺乏自制力。

有一些单亲的家长用物质上的满足、无止境的迁就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 对孩子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和管束, 过分溺爱, 从而造成的孩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 管不住自己, 常常逃学、逃家, 违反校规校纪。也有些孩子, 在父母离异后, 由祖辈抚养。

3. 抑郁冷漠, 难以融入班集体。

有的孩子因生活动荡、缺乏父爱或母爱而失落和痛苦, 常常闷闷不乐, 情绪低沉。特别是见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 这些孩子内心就更加难受。在学校里, 怕遭到同伴异样的眼神和嘲弄, 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长此以往, 缺乏交往的孩子自我封闭, 我行我素, 对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 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

4. 逆反狂妄, 以自我为中心。

单亲学生有时容易成为其他学生奚落和欺负的对象, 然而他们也渴望被人尊严和欣赏, 于是, 有些单亲学生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 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 对着干”, 以显耀自身。

二、针对单亲学生的教育方式

1. 与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

在学期刚开始, 老师应该对班级的学生家庭进行整体的了解, 对单亲学生进行一些家访。通过家访来了解一些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习的影响。要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以便于和家长一起努力, 争取在教育孩子办法的方面达成共识, 以便达到对症下药、有效教育的目的。

2. 建立起更好的互动关系。

(1) 要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开启单亲学生的心门。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他们有心事时, 通常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此时, 我们不宜直接刨根问底, 而应若无其事地在学习、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去关心、帮助他们, 使他们经常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感受到生活中原本缺少的亲情。再利用合适的课间时间和他们多谈心, 在日常活动中拉近距离, 让学生渐渐的视老师为知己, 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2) 要通过自己的耐心培养学生的决心。因其特殊的经历, 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带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 教育起来难度较大, 反复性也较强, 很难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变化和进步。所以, 教师在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取得进步。

3. 创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小小的班集体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 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单亲学生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中去。

(1) 教师要重视班级班风的建设。班风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 在班级内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要在班级里形成亲切、和睦和互助的班风, 形成文明礼貌的氛围。坚决严肃处理歧视、嘲笑或戏弄单亲学生的行为。

(2) 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同。教师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 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要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 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 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 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 使同学们接受他们, 乐意亲近他们, 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让单亲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爱和认同。

4. 管理单亲家庭的学生依然要宽严相济。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对于一些屡次触犯校纪校规的行为, 在耐心教导和关爱的同时, 予以适当的处分, 并鼓励其积极改正错误, 予以关怀, 予以期望。把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会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篇8

关键词:心理特征;成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76-01

一、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性格孤僻,逆反心理强。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孤独感,他们不愿意与其他的同学相处,久而久之会造成性格孤僻甚至有粗暴行为。

2、怯懦自卑,自私狭隘。家庭的不完整有时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进而产生自卑、狭隘的心理。

3、内心空虚,放任对抗。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感受不到关爱,因此会选择家庭以外的方式来慰藉自己。也不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常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扰乱班级秩序等等。

4、情绪失调,厌学严重。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到了家庭破裂的打击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其外部表现为: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逃避学习;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缺课、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的成因

1、家庭

(1)懈怠责任。父母双方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结果造成孩子无人看管,甚至误入歧途,另外有一方想承担责任但力不从心,此外还有些家长因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情况很少关注。

(2)方法不当。一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存在严重偏差,要么粗暴打骂,要么百依百顺,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势必会造成孩子心理扭曲。

(3)观念错误。许多家长无法面对现实,不能理性看待婚姻与家庭,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感情暗示,将孩子的成长问题归咎于婚姻的失败,不能够给孩子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还有些家长一味的抱怨,向孩子灌输敌意情绪。另一些父母因觉得离婚有愧于孩子,所以尽量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偿,对孩子过分溺爱会使得孩子骄横、任性,缺少应对挫折的能力。

2、学校

在学校中,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感到缺乏朋友和关爱,产生自卑或自恋心里。他们会转而以其他方式寻求慰藉,在学校中逃学,滥交朋友,寻求精神慰藉和庇护等。而有的教师缺乏责任,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学校的措施不到位,疏导不及时,会加重孩子消极情绪,造成心理问题。

3、社会

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中的问题社会组织很难介入进行有效的干预,加之社会对于单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不够、干预不力。对于担心孩子的成长,社会能做的事情有限。虽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原则性规定,但始终未能完全建立起未成年人不良成长环境的良性干预机制。

三、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的防治对策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才能使得单亲家庭孩子健康成长。

1、共同关注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需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关注与解决,必须彻底摒弃单亲孩子教育是家庭问题这一错误观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积极介入、通力合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

2、健全机制

(1)成长风险告诫机制。夫妻离异对孩子心理产生不利影响额重要原因,虽然,我们要尊重公民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法律权利,但我们也要高度重视父母离异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造成的伤害。建立单亲孩子成长风险告诫机制,通过人民法院、民政机关在办理离婚的时候,需要明确告知其离婚会对孩子造成的成长风险,并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

(2)建立单亲孩子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一是改善单亲孩子成长的环境,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等相关领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空间,尽量防止人为因素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二是加强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够尽量适应成长环境。

(3)建立单亲孩子成长不利因素干预机制。美国等法制较健全的国家已建立了一套单亲孩子成长不利因素干预机制,在孩子受到不利因素影响时,政府部门有权进行必要的干预,我们也可以借鉴。

3、科学教育

(1)用爱心,抚平单亲孩子心理创伤。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亲友、老师、同学要主动关心帮助,嘘寒问暖,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集体里,享受充满阳光的生活。用爱心,抚平单亲孩子心理创伤,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露出灿烂的笑脸。

(2)以诚心,扶助单亲孩子扬帆生活。首先,要重点培养单亲家庭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人生当中不可能总是一片坦途,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阻碍,相反,如果处理得好,反倒会成为孩子前进的驱动力。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异上,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有挫折。因此,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抓住影响孩子思想转变的重要环节,进行适当的劝导。其次是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肯定、鼓励、表扬的方式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当他们在学习上有独特的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特别提出表扬,这样能够大大增强单亲家庭孩子的进取心。

(3)树信心,展望单亲孩子光明前景。大多数单亲孩子都具有孤独、自卑、封闭的性格特点,与他人的交际过少,才能很少被发现,因而缺乏自信。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找回自信呢?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身的价值,看到美好的前景,进而树立自信心。

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篇9

摘 要:本文通过王雨洋的个案探讨了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策略问题,具体分析了单家家庭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状况、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辅导对策。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 个案 辅导对策

目前在农村,单亲孩子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这是现阶段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的确,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状况、身体状况、人际关系、情感态度等方面出现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教师应更多地去了解,去关爱他们,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

一、基本情况

姓名:王越。性别:女。年龄:10岁。

二、个案描述

五年级的王越同学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她随父亲生活。由于缺少母爱的原因,她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常常一个人呆在教室,不出去与其他学生玩,且她的表达能力差,在读书说话时,声音小,害羞。她平时学习拖拉,作业经常不做,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成绩处于班级下游。

1.相关情景一: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体育课,其他同学都在玩游戏,王越一个人坐在操场面无表情的看着其他人玩。老师走过去询问为什么不玩,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不想玩”,说完就低下了头,再也没有抬起头,下课后只是自己一个人悄悄地走进了教室。

2.相关情景二:星期三下午,王越一个人坐在教室写作业,她看到爸爸在教室门口站着,高兴地对老师说“王老师,我爸爸看我来了。”

三、个案分析:

王越同学的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爱,离异家庭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极为消极。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担心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因此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一方面显得自卑,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又显得非常固执,即使做错了也不感到羞愧。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表现,实际上正是离异家庭子女在性格自我态度特征上的两极化体现。同时,离异家庭子女也容易自暴自弃,缺乏发愤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具体表现为分心、畏缩、懒散,甚至害怕上学,学习有困难,有始无终等。

再次,单亲家庭孩子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的多疑、嫉妒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他们潜意识里怕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和适应不良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健康的或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与子女的“垂直面上”的关系,离异家庭子女人际关系之所以不良,其主要根源也在于他们与离异父母关系的紧张,而形成了消极态度与放任情绪,并常常扩展到与他人交往的关系中。由此,消极心理产生了不愿与老师、同学沟通,造成交际心理障碍。

四、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策略

辅导策略:家庭是每一个人走向衬会的港口,是社会的细胞。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在与他一年多的教育相处中,我深深体会到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不同,对孩子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尽量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情、社会的温暖。1.在心理上疏导。“心病终须心病医”。在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要抓住突破点和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使学生敞开紧闭的心扉,把心里的想法都掏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单亲族”不要自暴自弃,而要学会自我认知,帮他们形成一种“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的积极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适,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取,健康地发展,顺利地自我实现,形成独立性。并在日常交往中克服孤僻、自卑、偏见、敌意、偏激、疾妒等不良心理倾向,和家长、老师、同学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2.在言行上指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同学和老师,但由于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性,再加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性,使教师在单亲学生心目中更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榜样地位,教师的言行、举止、爱好、性格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摆事实、讲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要求学生应具备的品质,首先自己应当具备。当这些品质在你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时,学生就会像接受阳光,呼吸空气一样把它们“据为己有”,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树立人格“品牌”。既然学生在成长中教师是继父母的第二个影响源,那么,单亲学生就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所缺乏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增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并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情愫,而且更进一步地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相应的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灵魂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力量更富有魅力。3.在活动上引导。“以学生教育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是培养学生社会性的有效措施。我们要让他们在与其他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除了表扬先进学生以外,还应把即使表现、学习只有一点进步的单亲学生作为特邀嘉宾请上讲台,为他们的进步送上祝词。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了面子,很荣幸,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与先进学生握手、拥抱,大有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态势。那热烈而温馨的场面足以感染班级中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指定一位人品、表现、成绩都很好的同学先去主动关心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后,再把他们编为同桌,这样单亲学生不但在为人处事上受到好的影响,在学习上也可以有个好的小老师,使他们感到社会没有抛弃他们,学校、老师、同学没有抛弃他们。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找到特长,从而增强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在活动中看准时机、抓紧机会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上一篇:信工系艺术团十一月计划下一篇:浅析《网页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