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性散文

2024-06-03

回忆性散文(共11篇)

回忆性散文 篇1

走进春天,似乎给尘封一季的人们一个朗朗的心情,给荒芜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烈烈的诗情。报春梅开了,一地黄灿灿的开着,柔柔、润润地。她不似冬梅开在严寒,迎着风,伴着月,阵阵香气袭来宛若香雪海。也不似腊梅曲曲折折的枝头上挂着冰,带着雪俏艳的亦如冰雪美人。

春天,心里漾着一丝柔情、一点甜蜜、一些畅想的季节。亦如朱自清对春的描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的蜜蜂嗡嗡的闹着,蝶儿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轻抚我们脸颊的手。风里带来些许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天籁般嘹亮地在山间回荡。

走进春天的田野,略带着寒意的春风,吹醒了脚下沉睡一冬的小草,它们倔强地把头伸出了地面。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这一朵、那一簇地洒在田埂上。报春梅开着,静静的,将春带到人间,将一腔柔情奉献。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言语来诠释春,是大气蕴育奔腾跃动的流液?还是春情激奋的蓄势待发?抑或万物沉潜后的复苏?田野四周全都是那种嫩绿、翠绿的颜色,空气中水的灵气和远处的山被雾气包围,雾霭缭绕着白纱般柔柔地漂浮在空中。

走进春天的雨中,有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闭上眼,心中尽是风花雪月。悄悄的,眼前展露着春情无边的花香,欢舞着,高歌着走进春情荡漾的大地,原野如艺术大师般翻转成一种绿的景色,柔润如玉。是的,冬雨冷,夏雨疾,秋雨萧,唯有春雨柔润,它包裹着淡淡的潮湿漫不经心地下着,下到哪儿就把绿播到哪儿,它走时也会留给你一种轻轻浅浅的绿色的味道。

走进春天的山谷,春风舞过之处,呼呼啸杀之声随着春的舞姿幻化为和煦之音,干涸的河流渐注全新的流水,涓涓地成就一条大河,在煦阳下潺潺流淌,带着冬日残余的清冷,显得那样轻柔;而冬雪融化后的春天,有着一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野外的山林逐日骚动,犹如怀春少女,钟情少年。求偶之声此起彼落,仿佛管弦乐团,丝竹合鸣。静静地听去就象似在说“你是我今生的最爱”!

走进春天,吮吸着花草的芳香,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聆听着娓娓动听的鸟鸣,陶醉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里——这才是心目中人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

春天的原野上,思念了一季的溪儿尽显眼前,清清澄澄,幽幽流留,密意沉沉。潺潺、淙淙、涓涓、丝丝如幻,幽静悄然,欢愉的流过小桥旁:烟雨,古樟,黛瓦,白墙。风光入心,伴着静然的水声串成闲情。在野苦花错生,扶桑罗列,密林幽森的溪边古道上,深深浅浅划过两岸,带着轻波碧悠。嫩嫩的花蕾压得在春寒中瑟瑟发抖,柔柔的和风把深深的期待幻化成神话中的玫瑰迷雾。无限春光给了人们无限的思绪,却也遮住了人们沉静的目光,盎然的春色唤起了人们一时的激情也迷离了人们久远深刻的企盼。

走进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书写壮志,以畅快的豪情激荡锐气,以饱满的激情挥洒雄风,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沉静躁动,以厚道的心地稳住偏激,以沉稳的步履踏破沉醉。人生经历不正可以比喻成季节?春天,人人认为它生机勃勃,万象更新,但当你感受着拂面的春风、袭人的花气时,你可曾想过,明媚的春天是历尽了苦寒的洗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即使春天没有走进你的心间,只要你有耐性,下一年的春天一定会光临你的心灵小屋。

春天是短暂的,阳光也不够绚烂,但我们可以在这短暂的温暖中驱走冬寒,晾干昔日被泪水打湿的翅膀,乘着春风,飞翔在自由的蓝天!

其实,春天只是在初绽的冻土里播下种子,希望的果实还需要承接夏日骄阳和暴风雨的考验。春天只是在嫩绿的枝头绽出一抹新芽,勃勃金色的收获还需要在厚实的秋天定格。

回忆性散文 篇2

一、选材要选生活中高雅的、易于抒发情感的东西

有些高中生写的文章具有一种低幼化倾向, 写作水平看上去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 一看到文题便开始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写出的东西生硬晦涩, 缺乏情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取材于生活实际, 不会将来源于生活的东西写得高雅。

一般地讲, 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一类是取材于以前的生活即历史故事, 学生穿越历史时空, 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 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翻作新声, 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在的生活, 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能够触动人灵魂内核的动人故事, 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 震山撼海;有的发人深思, 启人心智;有的促人警醒, 幡然醒悟。第三类是来源于书中的生活即于古今中外的名著抑或民间故事之中寻找创作源泉, 释放才情, 张扬文采。或从中采撷一段动人故事;或干脆对书中人物直接点评;或故事新编, 花样翻新……但无论是哪一类, 都应注意要将文章写得感情充沛, 不脱离生活。

二、善于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许多考生写的作文选材不错, 既扣题, 又有现实意义, 但仍然给人清淡如水的感觉, 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描写。在记叙性散文中, “描写”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味地记叙, 文章就会平淡无奇, “描写”则可以为你的文章增一抹亮色。

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 细节描写更加能为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2007年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沉默的父爱》中, 作者写到父亲的皱纹、父亲的眼神、父亲的背影, 每一处细节描写都显示了无言的父爱, 我想:儿子能感悟到这无言的内涵, 是父亲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吧!这种无言的理解与沟通, 最令人心动。“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深沉而质朴的情感, 含蓄而隽永的语言, 远去的脚步带给我们的心灵的温暖, 令人潸然!

我们在运用描写时要能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 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 给读者留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 一类是细描。白描是一种简洁朴素、不加渲染的描写方法, 而细描则要求笔法工整, 描绘细腻。如果说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 那么细描更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 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 都应尽量简洁、干净, 一般不会是浓墨重彩, 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

三、情节安排要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 写人叙事若平铺直叙, 像流水账一样, 必然寡然无味;须知, 只把事情“写清楚明白”不等于是好文章, 只有写出情趣和理趣, 写出波折, 才会打动阅卷老师。古人提倡写文章要能“尺水兴波”, 就是说, 短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在一般情况下, 在考场上拿到试题后, 考生自己头脑的库存的现成材料不可能本身就具有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特点, 这就要通过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使文章的整体布局和情节安排曲折多变。例如, 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 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一双心爱的童鞋, 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 文章的结尾写到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车窗, 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 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 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 爽性把那只也扔了, 没准别人会捡到, 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 结尾却让人幡然醒悟:我们应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与痛苦, 我们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 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 但在精神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 将文义推向了极致, 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

要注意讲究安排情节的艺术技巧, 可以欲扬先抑, 也可以欲抑先扬, 虚构个别情节, 改换部分情节以扣住题意, 把发生的几件事进行合理的改造, 将几个人的事情汇集到一个人身上等。如果我们能在文章前半部分巧设伏笔, 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 而结尾又打造了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 做到余音绕梁、遐思无限, 那就更好了。

如何写好回忆性散文 篇3

屠祺琦:这篇文章我很喜欢,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感动到我了。尽管小作者的文筆朴实无华,却散发着浓浓的怀旧气息,充满了真实感。

本文用一条“草莓毯”作为线索,睹物思人,由毯子牵扯出其对奶奶的回忆,这样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巧。读罢全文,一种温馨而悲伤的感情笼罩了我,让人有想要落泪之感。

老师:的确,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感人。无论是奶奶织毯子的画面,还是她为“我”盖毯子的场景,都紧紧地抓住了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了细节刻画。点点滴滴的思绪交汇起来,自然透露着一股怀念和眷恋的味道。

黄蓉:不过,除了情感饱满之外,我认为本文在记叙顺序上也有值得我们的借鉴之处。

老师: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记叙顺序属于哪一种?有什么好处?详细说说吧!

黄蓉:作为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自然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小作者先从现在的时空写起:回老家收拾东西,却被一条“草莓毯”牵动思绪,接着展开倒叙。可见,倒叙除了可以增强文章开头的吸引力外,还可以给这段记忆增添一种沧桑的感觉。结尾部分,小作者结束回忆,回到了现实,做到了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老师:说的一点儿没错,看来,黄蓉同学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得非常到位啊!

倒叙,是我们写回忆性散文的一种惯用的记叙顺序。既然是回忆,那么常常是从现在写起,接着穿梭回过往的。例如著名散文家宗璞的《水仙辞》,就是从窗前的一盆水仙花开篇,接着由此展开回忆,进入倒叙,思念自己一个逝去的、喜欢养水仙的朋友。

再如散文家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同样也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出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

运用倒叙手法写作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找来看一看。

高芷晴:刚才同学们分析了细节、结构等优点,我都很赞同。除此之外,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很喜欢,因为小作者写出了一种成长的感悟。长大高飞,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人生总是逃不过生离死别。正如文中奶奶说的那句话,鸟儿长大了总要飞出森林。但是无论我们走多远,那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却永远不会忘却,因为亲情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老师:看到诸位同学都能善于从范文中汲取优点,这让老师很欣慰。

关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老师再来作一下最后的总结:

第一,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把握行文结构,学会睹物思人,展开倒叙;

第二,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感人的细节,如范文中的“草莓毯”这个细节,就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要注意情感的饱满,回忆往事时要写出浓浓的怀恋感、沧桑感,在情绪上感染、打动读者。

回忆性散文随笔:故乡三月印象 篇4

草长莺飞的三月,温暖祥和但不倦怠。农民的生活是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最好诠释。男人们开始忙碌着整田泥地,浸泡稻谷种子,看躺在篮子里慢慢生芽的谷种,如襁褓中的婴儿般承载着他们对一年收成的所有希望;女人们则细心的取出珍藏的各种瓜果菜蔬的种子,用绒布裹着,浇上温水放在灶头温暖的地方,静待它们长出细芽后移栽到菜园里,待到夏天的时候,满园子的瓜瓜果果已经让你忘记了它们最初的出处。贪玩的孩子们都不肯闲着了,牵出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老牛,尽情的在山洼田野里啃食那些刚刚出土的嫩草。

早开的各种耀眼的花儿都谢了,嘤嘤嗡嗡的蜜蜂也躲了起来。三月,不冷不热,不温不躁,是一年最好的季节。昼长夜短,大人们可以做事情的时间更多,孩子们却最难熬,尤其是长个子发育的时候,三餐饭望不到头的总觉得肚子在“咕噜咕噜”的唱空城计。野地里能解决嘴馋的纯生态植物:长长苔,三月枣,鸡腿(一种植物的根),豌豆角等都利用上,还是等不到下一餐开饭的时间。艰难的日子,母亲的智慧总是令人钦佩的,为了应对难熬的饥饿,一种叫“粉子”的食物出世了。

其实制作“粉子”还是很费功夫的。一般是用糯米(发头大,耐饿)淘洗干净,沥干水分后,小火慢炒至焦黄色,然后像磨豆腐一样,一个人喂料,一个人推磨把炒米磨成粉状。那香味啊,挡不住的直钻鼻孔,禁不住伸手去磨下舀一调羹干吃起来,不经意被谁逗笑了,那粉末就扑散出来,呛到鼻涕眼泪一起流。但粉子一般是加白糖或者油盐用开水冲泡,一点点就可以涨一大碗,褐色的糊状,吃起来舒服实惠,香味依然不减。孩子们饿了泡一碗,营养饱腹感远胜今天花样繁多的奶粉米粉等等;大人们干活累了泡一碗,立马精神倍增的舒畅痛快,口齿留香。

我十多岁去了镇上读书,正逢长身体的时候,面对学校每天缺盐少油的大锅菜,饿得特别快,尤其是晚自习后,肚子总是不争气的抗议着,兜里有限的一点菜钱又不能随便去买零食充饥。妈妈给我准备的炒粉子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适时的帮我度过那些成长岁月里的饥饿,补充了我身体发育的营养需要。

成年后离开家乡,生活在异地,几乎忘了粉子的味道,有次逛超市,竟然被扑鼻而来的熟悉香味吸引,原来是一个**斋的杂粮柜台在现场研磨所谓的营养粉,看售货员按顾客的要求掺杂了黑芝麻,核桃,花生等各种炒货打磨成粉状,那香味似乎跟小时候闻到的差不多,满心欢喜的以为找到儿时感觉,买了一包回去,价格不菲,但回家泡出来吃时才感觉,完全不一样,甚至怀疑鼻子欺骗了舌头似的,再也没有记忆里那股难以言状的味道了。

冬去春来更替,岁月易人无声。随着年岁渐长,离开家乡的日子越久,记忆深处那些儿时的印象越深刻。一景一物,总能唤起感慨万千,流年岁月,情愫依然。父母之爱,在那片生长我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又是一个蓬勃的三月了,祈祷所有的生命都充满生机的奔向美好明天!

作者:章克慧

写回忆的散文:回忆冬天 篇5

四个季节,四种色调。春之盎然、夏之生机、秋之幽色、冬之恬静。我无一不欣赏、无一不与之有独特感情。然,我最爱冬天。似乎是因为冬日出生的缘故、或许是儿时对雪独特而尤为美好的记忆、又或许是那生性清高的张岱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再就是老舍先生那笔调随性却颇为吸引我的济南的冬天那一篇美文。

让我与之有了尤为深厚的感情。冬天就是一场好大的雪,儿时的我这样天真地以为;冬天就是一首难忘的难忘今宵,这是我少年时的印象;冬天就是黛玉湘云、妙玉一起和的诗,读完红楼梦后有了这样的解读;冬天就是我这个乐观主义者口中春天的先兆。这么多的冬天,究竟哪一个是人们认知的那一个共同的`冬天,我不去深究,也不想去深究。因为这每一个都是冬天,我所钟爱的冬天。

悉数文人墨客对冬的印象,我没有柳先生的孤芳自赏;及不上毛主席广阔的胸襟;更没有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精神。这样说来,我对于冬天不过是小小的情趣,崇拜者的普通赞美。是啊,多一句我的赞美冬绝对不会更加流光溢彩,而少一句我的赞美,冬也不会自此黯然失色。

回忆优美散文欣赏 篇6

多年以后,我才开始思考,我当初是怎样带他们的?他们又是怎样用一颗未泯的童心来接纳我、包容我的?我只知道,这么久,我一直珍藏着对他们最美好的记忆。在平凡的生活里,我偶尔把他们一个个想起。

回忆性散文 篇7

关键词:季羡林,缺失性童年经验,孤愁

季羡林幼年被迫在封建父权传宗接代影响下的, 与自己的生身父母分离。在对作家创作有着制约关系的先在意向结构的构成中, 父母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并不一定是作家的生身父母, 也可以是在实际情况中其他代替父母角色给予父母之爱的人。如果说, 在济南叔父家的生活经历, 给予他的除却物质丰盈之外精神上也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那么济南的生活对于他而言便是丰富性童年经验, 但事实并非如此, 正如季承在《我和我的父亲》中说道:“生活改善了, 精神上的压抑却使他难以忍受。”这种缺失性童年经验是如何造成的呢?

一、季羡林缺失性童年经验的形成

1917 年, 作为季家唯一男嗣的季羡林被父亲送进了济南城叔父家, 开始漫长的十三年的寄居生活。“父亲满六岁的时候, 叔祖父和祖父商量, 把他从家乡接到济南为的是让季家的独苗男孩好好读书, 传承子嗣。”而这段生活经历, 给幼年的季羡林情感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影响了他的一生。

叔父, 季嗣诚。这个跟父亲一样在贫穷乡下长大, 迫不得已出外讨生活的叔父凭借自己的勤勉好学, 不但谋到济南河务局的职务, 也成了当时山东治黄四大名工程师之一。就像季羡林散文中回忆:“叔父是个非常有天才的人。他并没有受到过什么正规教育。在颠沛流离中, 完全靠自学, 获得了知识和本领。”[1]这个不甘人后的年轻人自从进了武备学堂, 就走上完全不同于哥哥乡间务农的命运道路, 也为以后季羡林人生的转折埋下的伏笔。他自恃清高带着些许才气带着意外中奖所得重新回到了济南, 又进了河务局, 并且娶了学堂教官的女儿为妻, 在济南安家置业, 站稳了脚跟。

在池塘里摸爬滚打的野小子带着对大城市的惊奇与远离母亲的恐惧走进叔父家。对于这个唯一的男孩的教育, 他是颇为上心的。刚到济南时, 便送进一家私塾, 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 便转入了新式小学济南一师附小。这是一个在季羡林成长过程中充当实际父亲角色的人, 他的全力支持才使季羡林衣食无忧地完成了学业。正如季承所说:“叔祖父不是一个恶人, 但也无意另眼看待自己的亲侄儿。而且叔祖父天性使然, 为人极端严肃刻板, 平日总是板着脸, 很难看到笑容。”[2]因为不喜寓言, 武断专制给季羡林转了学。他自学勤勉, 通过自我的努力得生活境遇的改善, 这样的传统男性自然会在心理上十分强势, 以致他在家中有绝对的权威, 不容侵犯, 又加上“叔父脾气乖张”, 这对幼年的季羡林而言, 在这种强而有力的父权影响下养成了“不闯实、胆小怕事”的性格, 以致在十八岁娶妻的时候, 一方面是对叔父的感恩心理使他言听计从, 另一方面就他的性格与叔父对他的影响而言, 他也不敢对叔父的决议有任何的反抗, 顺从地娶了叔父同事家的彭家三姐开始造成了长达六十多年的无爱婚姻。

但在经过了远离母亲, 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后, 季羡林犹如站在人生情感的荒漠之中找不到跟人生之“轴”。这种缺失性的童年经验相较于丰富性经验而言, 更容易因其心理上处于“感觉剥夺”的缺失的状态, 变得高度敏感, 对极微小的刺激也会作出强烈的反应, 并伴随着认知异常活跃, 从而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对季羡林而言, 这段寄人篱下的童年经验对他以后的人生孤独境界的认知体现的最为深刻。

二、缺失性童年经验对季羡林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综合他者记述与季羡林自述, 我们看到的一个寄人篱下的孤独儿童形象。在叔父家的生活遭遇使这个野性小子渐渐收敛起自己的儿童的天性, 在远离母亲, 远离家乡的心理缺失中, 变得敏感孤独, 作为童年的缺失性孤独体验因其寓含了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况味, 缺失、不幸、苦难则使人长久地沉思, 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表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的真实而深刻的人生意味, 可以清晰看见孤独意识作为贯穿他一生的思想潜流在散文中的表现:人物世界的孤愁与家庭情结的疏离, 可以看出在幼年的这种缺失性童年经验影响下, 作为作家的季羡林而言, 在寻求生命的意义是, 转向了孤独。

安东尼斯托尔认为,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想象世界, 并且带有想象成分的兴趣对许多人来说, 与人际关系同样重要, 同样赋予了人生意义, 而且“那些具有天赋, 并曾因某种原而度过极孤独的童年的人, 想象能力常常特别发达。”[3]童年经验中的缺失、不幸、苦难经验对人们本身具有一种吸引力, 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表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的真实而深刻的人生意味。

这在他早期的散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的早期散文作品从整体上看, 充满了感情上的空虚感, 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意识, 虽洞察并不深刻, 但孤独之中带有忧郁, 寂寞, 无助的苦痛, 多表现多描写社会上孤单的人群, 表现为外部环境的勾勒、孤独意象的表达、人物命运的悲凉结局。散文创作的基调是孤苦、压抑的。

一棵“苍老的枸杞”, 是“我”初到北平时的见证者, “这古老都市的影子, 便像一个秤锤, 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中”, 在这条刚刚开始的人生找寻路上, 面对新鲜事物踟蹰不前, 不知如何应对, “仍然非常迷惘而有点近于慌张, 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4]看不清方向。 (《枸杞树》)

一位孤独的老人, 是“我”初到济南时的恐惧来源。但是熟悉之后, 这位最后孤老的人让我看到的却是, 生的悲凉:“从人生的路上跋涉着走到现在, 过去式辛酸的, 回望只见到灰白的一线微痕;”到了老年之后:“将来呢?只要一看到自己拖了孤零的背影蹒跚地向前走着的时候, 走向将来, 不正是这样一个情景么?在将来能有什么呢?没有希望, 没有花。”[5] (《老人》, 1935 年)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中的王妈, 一个丈夫早逝, 受妯娌排挤, 到大城市里帮佣的老妇人。她年轻时的刚强、能干和诸多的美德都抵不过现实, 在垂老的暮年仍需要出来谋生, 有一个儿子在关外谋生, 却是个只知道要钱不管母亲疾苦的不孝子。从小觉得孤独寂寞的“我”在黑夜之中听见她低咽的叹息, 仿佛得到了被解脱的痛快。这种孤独的共鸣之中, “我”逐渐看透了:“我知道在每个人嘴角常挂着的微笑后面有着怎样地冷酷, 我看出了大部分的人们都给同样黑暗的命运支配着。”[6]

因此对先生散文阅读中, 总在某个不经意间体会到他作为智者在人生体验中的一丝孤独的苦涩。

注释

1[1]季羡林,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季羡林散文全编》,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2页.

2[2]季羡林,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季羡林散文全编》,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4页.

3[3][英]安东尼著, 张嘤嘤译, 《孤独——回归自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4[4]季羡林, 《枸杞树》, 《季羡林散文全编》,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2月版.

5[5]季羡林, 《老人》, 《季羡林散文全编》,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2月版.

回忆1994年陕西散文创作会 篇8

今年是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60周年。陕西作协,是我在国内加入的第一个文学团体。不知不觉,竟在这队列行进三十几年了。三十几年来我曾参加作协大大小小许多会议,但给我印象中最深的,还是1994年10月在汉中召开的那次“陕西省散文创作会”。它也应该是陕西省屈指可数的一次散文创作会。

10月初接到省作协通知:汉中,10月8日—15日。我多少有点惊讶。过去,省作协抓小说多,几乎还从没专为散文创作召开过什么上规格的会议。这当然是令人振奋的。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的散文就在全国颇受关注。柳青一系列描写新农村生活的感受和见闻的作品。魏钢焰的《船夫曲》《没出唇的歌》等散文,不但文采斐然,而且描述语言清晰、畅酣、生动。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山·湖·草原》散文集,包括他的散文代表作《祁连雪纷纷》《察尔汗盐桥》,风格粗犷豪放,感情质朴实在,表现了西部艰难、悲壮的大开发和创业者的风采。在新时期的八十年代初,贾平凹、刘成章、李佩芝、和谷等人的大量散文已风格独标,贾平凹的《丑石》《一颗小桃树》《秦腔》《关中论》及散文集《月子》《商州三录》,刘成章的《转九曲》《安塞腰鼓》《陕北民歌》,李佩芝的《小屋》等鹊声四起,和谷的散文集《无忧树》获1976-1978年全国新时期散文奖……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陕西还有毛锜、李沙铃、陈忠实、赵熙、李天芳、王蓬、刁永泉、高建群、萧重声、陈长吟、庞进、耿翔、柏峰、方英文、李汉荣等一大批作家也在写散文。可以说散文陕军气势一直很盛……只不过由于陕西小说在全国更盛,小说又总是最具有爆炸的威力,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小说在全国不断爆炸,把陕西的散文创作几乎遮掩了。加上陕西省作协对散文创作上也“不作为”,不像有些省那样善于“炒作”,花样翻新,热闹非凡。其实,陕西散文在中国文坛上一直是享有实力的。

10月8日晨,我们乘一辆中巴从古城西安向汉中进发。这季节,已是霜降节气,这预示着我们散文创作最后的收获。在车上,我见到一行的文朋诗友:陈忠实、刘成章、京夫、王炎、李佩芝、冯积岐、朱鸿、方英文、鲁曦,《延河》杂志的副主编张艳茜、姚逸仙,《美文》杂志的常务副总编宋丛敏,《西安日报》的庞进,还有北京来的几位文学编辑。与会参加人员表上另有安康的张宣强,汉中的王蓬、刁永泉、张正国、李汉荣等。汉中是东道主,参加的人还有多位。

陈忠实在车上就给大家说了:这次散文创作会没有形式,要宽松、自由、心情舒畅;一路秦岭蜀道还要浏览、拜谒、观光景点,陶冶山水人文,以后为老陕写出有亮光的散文……陈忠实讲话少有花拳绣腿,总是很实在的。车上,又听说此次会本是想放在陕北开的,可是延安、榆林两地的文联都很漠然,而汉中的文联主席王蓬积极争取,最后就落定汉中了。作为陕北人,我只能叹息!因为我知道,汉中和延安文联主要领导最大的不同是,汉中的王蓬是一位真正从文的作家,他当然更懂得这次散文创作会的影响和意义。

我曾在汉江巴山一带工作生活13年,那里留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汉中被誉“天汉”,“小江南”,“江淮河汉”之汉江绕城而过。诗人陆游当年由川北归止汉中曾写诗句赞美:“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而古蜀栈道,有人把它与万里长城、大运河、秦直道放在一起作为我国古代几项伟大的创造媲美!现在故地新游,真是浮想联翩……

在诸葛亮伐魏病逝、“长星坠落”的五丈原下蔡家坡小餐,在“大散关”古战场凭吊,云气苍茫中,我们沿着盘山公路攀上秦岭山巅。“秦岭”碑碣前,登高俯瞰,大家志趣高远都很张扬。姚逸仙带头,年轻人都噢呵呵、大声地“噫吁唏,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李白的《蜀道难》名句喊叫了好几遍。但就我所知,李白的“蜀道难”并非这里,而是在广元之南剑门关,那更是危乎!千仞峭壁若刀削斧劈横绝逆折。就在这几句诗后边李白又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见文人诗性一发就会忘乎所以常把些简单的常识弄错。

灯火依稀中我们擦凤州而过,凤州是古陈仓道和连云道交汇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时小时大。20年前陕南的路况还很差,我们沿着古连云道在风雨黑夜缓慢前行。在柴岭关北,前面有车陷进泥坑堵塞了道路,我们全都下车和村里老乡一起铺垫绕行便道,耽误了好几个小时,直到深夜才赶到下榻地留坝张良庙宾馆。以至那里等得心焦的王蓬、刁永泉驱车来寻找我们。翌日上午我们拜谒了青山绿水环绕的“汉张良留侯祠”。张良是刘邦建立汉朝的主要谋士,汉朝建立后,张良就在这庙台子隐居了。晋代王康琚说“小隐隐于林野,大隐隐于市朝!”拜谒漫步,触景却情思不尽相同,但有一点趋于认同,这个张良功成身退,隐居林泉,修仙学道,明哲保身,太明智了。我们还参观了附近农家木耳养殖。庙台子处秦岭深处,大路边一棵粗大的桫椤树据说是南北的分界。林木葱郁,常年雨雾濛濛,盛产木耳。山村竹篱茅舍,房前屋后,到处置一排排一米余高带耳菌和肥墩墩木耳的木棍。

路过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寒溪,到了褒斜栈道“石门”遗址,大家小憩细观。石门是汉代劳动人民用“火焚水激”开掘的,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穿山隧道,通长16.4米,古代可并行两辆马车。石门内外岩壁,留有两千多年来名人学士大量碑碣和摩崖石刻,包括最负盛名的“汉魏十三品”,东汉时的《石门颂》,及三国曹操亲笔的“衮雪”二字等,素受国内外学者推崇。可惜在1970年代修建水库时,遗址已被淹没深水中,当时仅抢救一小部分。大家一番唏嘘感叹。

下午到了会议地点:汉中南郊的政府招待所。后面的两天进行了散文创作座谈。由陈忠实、刘成章主持。陈忠实一再强调,自由自在,畅所欲言。只有一个主题,陕西的散文如何突破、超越,开创一个繁荣的局面。记得他还幽默地强调了一点,说:“我告诉大家,参加咱们这次会议的散文家中还有一个女警察,在全国女武警擒拿格斗比武中获得第三名。我劝大家不要轻率造次,惹出麻烦了我可不管”……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说的是咸阳来的鲁曦,是在青藏高原长大的,长得高高大大,散文写得也很有生气。

nlc202309030345

那次会上,与会者发言热烈、踊跃,谈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局限和时代悲剧;散文的嬗变、回归、交融、发展,及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商潮物欲对散文的威逼;散文由极左年代套在身上的“官本位”观,到沉渣四起的“商本位”观。大家对当时舆论界的文学艺术“贴近市场”,例如散文界的粗俗无聊的“快餐散文”;斑驳的“商品包装散文”;琐碎轻浮的“小女人散文”;萎靡骄奢的“新贵族散文”;饱食终日逗蝈蝈、打麻将的“闲适散文”……颇为质疑。

大家“各吹各的号”,观点也不尽相同。我翻阅了一下当年会上的日记,可略见当时的动态:

刘成章强调了散文的审美价值,散文的形象性、艺术性。称自己追求诗意的土,有灵光的土,开万花长万草的土。“我总让自己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是黄土诗魂的风味散文”。他认为艺术的精湛、追求、打磨,是散文创作起码的条件,也是重要的因素。只有这样,散文在这世界上才有了生存的一方角落。

刁永泉赞同散文的精致、凝练。他说:“散文不能向平庸和世俗靠拢。散文作家应自觉抵制当前散文的粗制滥造。”陕南山水涵养的刁永泉,散文本来就极富灵气,不单费心谋局设篇,甚至遣词造句都非常讲究极有诗性。

朱鸿已由他初期的故乡篇什、大学“西楼红叶”,开始秦地文化生活的反思。他传替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现实批判意识。每次会议,朱鸿都喜欢事先写好短稿,照着宣读一遍,很精悍,也很严谨。但显得不自然,较拘束。朱鸿说:“散文旨在表达自我的感情、思想、学识和气质,从而造成阅读的美感”。这大致也可以看出他的追求了。

李佩芝的散文真挚、细腻、委婉,多表达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她在会上说:“我的散文:是我的那个世界。有人说我‘个人情调’了。我承认,我的文章真是我呢。不怕人家说小家子气,本来就出生于平民百姓的小院里;不怕人家说柔意缠绵,本来就是一位小女人,没有大丈夫气。真的我就是我,还不够么。”

我第一天没发言,深夜还在思考准备,以至同舍的汪炎兄取笑我:那么用功啊,小溪要发表黄河演讲了。我后来会上谈及三点:1、散文是艺术的,是洋溢诗意的,它是感性、智性和诗意的完美融合。要坚守散文的艺术纯洁性。2、我的散文之根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我只有从这里才能获取她的丰厚鲜活气息和独具的精神特质;地域散文要摈弃那种一味的民俗风情展览,它自有它的文化审美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人文价值取向。除了它“各地皆无唯我独有”的地域色彩外,还要有它跨越地域向外界说话的寓意价值;3、散文家不单要追求“独立人格”,而且人格要独立得高贵、尊严。始终恪守纯粹的文学精神,坚守文学的信仰与理想高地。中国散文要有“思想者”!

陈忠实在那次会上作了很深刻的总结:比如他曾谈到巴金和鲁迅的小说、散文。他说巴金的作品更多是生活的体验,只要深入生活,我们一般人都能获得这种丰厚体验;而鲁迅则不然了,他的作品是一种生存意识和生命的体验,这是高层次、高品位、高境界的升华,不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写出来的。还有,他那天下午听了几位散文家对散文的坚守,哈哈大笑,又调侃又认真地说:“原来我们陕西散文界还有如此这么一群圣徒。可见文学在我们眼里依然神圣”,只不过,他鼓励大家更自由些,更开阔、洒脱地谈。后来陈忠实在其他地方又讲这话,被记者报导出来了。其实陈忠实的“文学依然神圣”这句名言最早就是在汉中的这次散文创作会上说的。

就我自己,很感激陈忠实在这次会上对我的鼓励。过去我们虽曾多次谋面,但深入交谈不多。这次,我们便有了很多机会,天南地北地聊,他爱听陕北信天游,爱听陕北民歌中的酸曲,他说信天游才最有资格获诺贝尔大奖。还有几位作家也曾在陕北下过几年乡。到了傍晚,我们一群就泡在一起唱信天游。忠实说他有一晚上偶然看了我《散文选刊》上的头条散文《黄河万古奔流》,当时感到很震撼,原来还有这样写散文的。他鼓励我好好深挖陕北这块宝地,继续写出一些大气、大手笔的散文来……以后几年,我时不时收到外省(市)一些报刊向我约散文、随笔稿件,都附信说陈忠实推荐的,这使我诚惶诚恐,也很感激。1999年1月2日,他在给我的复信中写到:“你近年对西部边地的研究和叙写很有独到之处,我还没见过边山边水写散文的人有此殊荣。我第一次读你的散文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你写黄河那一组……所以外地和本省的一些报刊媒体要我推荐散文作家时,我就自然推荐到你了。”

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那次散文会竟20年过去了。今天回味,那次会还真有点“原动力”的启动呢!不妨粗略打点:

从那次散文创作会至今,人民文学、作家、百花、北京十月、上海文艺、人民教育、花城等许多出版社的重要选本,比如《中华散文百年精华》《百年美文》《华夏20世纪散文精编》《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中国新文学大系》《当代艺术散文精粹》等都选载有陕西散文家的力作名篇,如《秦腔》《弈人》《扛椽树》《安塞腰鼓》《陕北八月天》《黄河万古奔流》《辋川尚静》《游子吟》等。

刘成章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的《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还有诸多散文集、散文获冰心奖、老舍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国家推出的21世纪“重点工程图书”《中国散文通史》这部历时十年编撰、凝结几代学者心血的、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全面而描述中国散文演变的12卷学术著作中,柳青、魏钢焰、李若冰、贾平凹、刘成章、和谷、朱鸿、史小溪、李佩芝八人在《当代卷》“抒情散文专节论述”,贾平凹、史小溪在当代卷总序中被特别点评……比之全国十个省(市)当代散文家在该书未被提及,陕西省堪称独秀几枝中的一枝。

当然,这里没什么炫耀,比之京、沪,比之《魏晋南北朝卷》《宋金元卷》《清代卷》《近代卷》中异省入选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们秦人就黯然失色、颇为尴尬。

在纪念陕西省作协成立60周年华诞的时候,我难忘当年作协高瞻远瞩,在汉中召开过的这次富有开拓进取的散文创作会。我们陕西散文界同仁,当不懈努力,不断选择、突破、超越!

冬天的回忆散文 篇9

天寒地冻前,劳力们照例要在队长的带领下平田整地挣工分,起地垄,填地沟,干得热火朝天。上工前或收工后男劳力们在水井边排队摇水的时候才能听到喧杂的说话声,清早和傍晚很少有闲人行走在路上,偶尔听到一两声狗叫。

冬天是妇女们抓紧赶活儿的好时光,纺线、织布、裁衣、纳鞋底,赶着为家里人做新年的衣服。即使炉子里生着火,站在屋子里也是脚冷手冷,最暖和的地方是土炕的炕头,谁都想占据的地方。上学的娃娃们趴在炕头写作业,父亲在不停地抽着旱烟,母亲忙着针线活儿,大多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场景。

学校的教室里早已盘好炉子,窗户上被塑料布钉得严实,为了省煤,不到大冷天学校是不准架火的,学生们只好脚冷跺脚,手冷搓手,下课后聚集在一起,男生们靠着墙挤过来挤过去,为的是产生点热量,女生们则不停地跺脚搓手,放学了,个个飞快地往家里跑去。

也有欢乐的时候,谁家院子里办喜事,事先搭起帆布帐篷,里边垒个长长的炉窝,焦炭烧得通红,不到吃饭时间,人们围在火炉周围闲谈,孩子们在嘻笑打闹,妇女们在窑洞里说些家长里短,短暂的一两天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宁静。

下雪了,雪花是那样密集,很快把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踩在雪地上发出格吱格吱的响声。一场大雪过后,好些天冰雪盖地,人们都闲坐在家里,劳力们再不需去上工,但却发愁水缸里没水,面缸里没面,吃饭没菜,难捱难熬的冬天。

漫长的冬天里,人们是那样的无奈,多少个冬天都是这样度过,后来渐渐长大,直到上了小学,上了初中也无多大变化。只有到了立春,大地才慢慢复苏,一切有了些许的生机。

回忆的优美散文 篇10

曾经以为,自己能像蒲公英那样,随遇而安,飞到哪心便安到哪,吸收日、月、星辰的精华,在土壤里茁壮成长,不再将往事悄悄掘起,忘记人间所有忧伤疾苦……后来长大了恍然发现,离开回忆我做不到!在人生旅途的阡陌上,有一样东西与我如影随形,连梦里,都是满满的回忆。

——题记

记忆中的少小时光,散发出阵阵青草香。岁月的车轮把往事的泥土遗落在人生旅途的轨道上,被风儿轻轻卷起,快乐时光已散场,只有回忆的翅膀悄悄向我走来,带着淡淡地忧伤……秋天的树叶随风轻轻飘落,静美安然落在我心头,眼前的一幕幕,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入了童年的秋天故事里。因此,往事的花絮再也没停下来,一直伴随我在人生路上,悠悠扬扬,婉婉转转。

男人“三十而立”。然而自己已到而立之年,平平淡淡,没有较大的成就。那些年伴我走过风风雨雨的始终有回忆。‘回忆’这个词汇在现实国度里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我无法做到不去回忆过去,更无法抹掉故事里关于自己的那些“棱角”。有时觉得再美的回忆终究会因为某些痛苦的“花絮”而绕过单纯而又美好的记忆。

我喜欢一个人独自倚在角落静静地怀旧,怀念逝去的美好。用我的回忆,换回曾失去的快乐,用快乐,掩饰如今的寂寞与惆怅。因此在不经意间,我学会了怀旧与珍惜,学会了笑着去回忆!作家安妮宝贝说:记忆会因为痛苦绕过某些段落停留在单纯的时刻,多一个朋友多一个世界,嫣然回首,你不再是独行者。

回忆在我的世界里,像杯上瘾的“毒药”,我依赖的如此深。

秋高气爽的九月,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温暖的大手,摩挲得让人浑身舒坦。想起了,每一次回家休假探亲我都一股劲儿的钻到桌子底下,把小柜子里的那些能唤醒沉睡了许久的记忆的“法宝”整理出来,我认为这些情愫足以让自己从现实中漫步在一个装满故事的王国里。看见一张泛黄的照片,闻着一封散发书香气味的信笺,使内心原本趋于平静的湖面泛起一道涟漪。是的,现实与往事隔着汪洋大海,我觉得回忆是品味逝去的美好最佳方式,怀旧有时虽是黯然神伤的,尽管如此,我还愿继续这样伤感下去。在这未曾消逝的青春里,有许多人离开许多人来过,纵使无法让时光倒流,那么静静地回忆何偿不是一种美。

回忆,你杯上瘾的“毒药”,在很早以前我就爱你爱的那么深?倘若这个世界上真有解药,忘情水或者是孟婆茶,那么我也不会选择遗忘!快乐弥留之际,我总会把画面精致成一本相册,存储在大脑这个“主机”里,供自己年过古稀时翻阅。在绿色的方阵中,喜常常喜欢打开那几页——刚穿上军装的喜悦,想家的时候我们共唱《咱当兵的人》的夜晚;母亲柔软的像棉花糖一样的`絮叨。

回忆的“毒性”在我的体内深入骨髓,我已经“中毒”越来越深了,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尽管如此,我仍愿始终不渝地继续下去:回忆逝去的青春,回忆每一首经典老歌;回忆交情甚深的友人。也许,我太过于感性和怀旧。回忆和往事两者间的关系并不微妙,耦断丝连,缠缠绵绵,不想剪断,理还不乱。

回忆这种东西虽然上让有恃无恐,但无形中渐已成为我人生的主旋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甜蜜和缺憾统统都在其中。每当我愿徜徉在往事里,自己就像一只孤独的秋雁,时不时回眸望着时光远去的背影。看到了过去的天真的自己,真的很可笑;还有童年时代在油菜花丛中捉迷藏的玩伴们,惬意的让人忘不了;以及我青春路上的战友兄们,幸福足矣。人生没有完美无缺,有时候想想曾犯下的过错,如今却想用回忆来重塑过去。人生道路,崎岖坎坷多,艰难险阻常伴左右,回忆起曾经那些伤痛背后的坚强,打拼一条阳光大道,努力冲出宿命的重围。累了,畅想一个头戴斗笠身裹蓑衣的垂钓老翁,静坐木舟,垂钓湖中,岁月静好,温和从容。

人生旅途阡陌上的点点滴滴,可使我在逆风的雨雪中铸就一种刚毅,归正航向,已不致偏离人生轨道,静静地载着知足、快乐和缺憾漫漫漂流天际,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我们的一生宛如一部没有彩排的戏剧,惟一的主角是自己,往事像一只只跳动的音符,悠悠扬扬,回荡在整场演出中。时光荏苒,岁月无情,感叹这恍如隔世般的光阴啊,诸多故事里的画面已渐行渐远渐苍老,而回忆仍在努力地搜寻着走过的风景,片片凋零,页页珍贵。迷茫的红尘中绽放着往事的烟火,像凉凉的风和着萧瑟的秋雨拍打着主角的脸庞。

浅议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篇11

如何提高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主要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提出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策略。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定义

所谓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指:在中学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把握审美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顺利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和伦理心理结构的相应发展。力求在一种和谐自由的气氛下进行文本、老师、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审美偷悦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完善人格心理结构,并形成自觉建构的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目前,眼下的考试内容,关注的更多的是理想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既有教师对价值的引导又有学生的自主建构。

散文阅读教学不仅要着眼于阅读方法训练,阅读知识讲解,还应当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注重人格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会自觉进行审美判断,吸收文化,创造性阅读,这才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实现阅读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建构,只有健全的心理积淀,才可能在阅读中顺利进行同化、顺应的作用。只有有了丰富的阅读心理积淀,学生才能对文章迅速作出反应,也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能够以个体的生命与文本进行交流,获得精神情感上的丰富,得到审美娱悦的情感体验,他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并且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而审美心理是人的伦理心理与智力心理的桥梁,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也即在审美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正是针对目前教学误区,力求探索一条能够纠正误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途径。

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1.体现大纲的要求,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

2000年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强调了人格健全发展:“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修订指导思想都明确指出了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正是通过指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审美性阅读实践,从而将人导向自由,推动学生人格心理结构健全发展。其开放性、和谐性,情感性与大纲要求和教材编写目的相适应。

另外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大,课文所选的古今中外的散文,整个中学阶段占有极大的比例,因此其阅读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普遍性。

2.充分发挥延伸性,促进学生学习。

与诗歌戏剧,小说一样,散文是生活的艺术真实再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从取材到人生体验,以及生活画面,艺术上与诗歌,小说等文体都有相互补充,交叉的特点,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对于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有借鉴意义。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建构的审美情感,审美知觉,审美意志,这些审美心理结构层次对其它文体教学同样有理解建构的作用,同样能够促进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

另外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相对长篇小说和诗歌,散文的可读性强,易懂易读,费时少。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对中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有延伸作用。

3.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学习。

中学阶段,学生(12-18岁)正是处于心理剧变的时期,其心理特征表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到新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着的发展,在学习和讨论中,有探求真理的需要,但有时看问题片面性和主观性;其情感更加丰富、深刻,开始能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有较深刻的审美判断的能力,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大大增强,追求美,爱美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还能通过自我(内省)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注重文本的主体特征,发掘作家主体的自我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这些细腻的人生体验,深刻的哲理思考,气势开阔的论辩之风,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半成熟期的需要相吻合。他们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去面对这些美,同时也正渴求、需要这些美去补充丰富他们的心灵,散文的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抵抗外界的不良影响,对其人生有指导作用;另外散文的主体化叙述特征如同谈心,如同面对面地交谈,这种文体的自由宽松使学生减少了阅读障碍,更易进入其中,散文无疑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最易唤起学生兴趣。

中学生对散文有较高的兴趣,但是其兴趣往往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尚缺乏一种深层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和爱好。事实上,他们有深层理解的身心基础。

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其兴趣,发展其兴趣,通过散文的阅读学法指导,培养其自觉阅读的习惯和自觉审美的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三、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依据

散文的审美特征和阅读主体的接受心理的独特规律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必然性,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以此二者为依据进行教学策略选择。

文本的亲身体验,独特感受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只有实现了解读的自由,才是教学中真正地抓住了散文自由之美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从语言和格调风格上把握这一种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体味行文中的语言的诙谐,幽默,哲思议论的风趣,以及诗意的氛围和情韵.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情趣的多样性,丰富性。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百草园一段充满童真情趣。首先,观察是从儿童的心理进行观察的,石栏光滑,因儿童好奇心摸过,黄蜂“肥胖”,油岭“低唱”,蟋蟀“弹琴”是儿童拟人心理,至于搜盆子的酸甜是小孩爱尝野果的亲身体验。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甚,色味俱全,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另外写何首乌则想到成仙,写赤练蛇,则想到长妈妈的故事,写捕鸟则提到捕鸟能手、闰土的父亲,这些联想使文章开合自如,增添了情趣。尽管趣味无争辩,但培养学生的良好趣味对其阅读鉴赏是有好处的。课文中的选文品味是不错的,都是些优秀散文,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令人潜然,自有一番动人心扉的情致。

“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总之,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以审美性心理建构为基本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在自由轻松中获得美的享受以及丰富的知识。

上一篇:怎么那么多人想入学生会?这三大好处一定要知道,最后一个最重要下一篇:老师个人工作总结-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