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智取威虎山电影的观后感

2024-08-01

观看智取威虎山电影的观后感(精选12篇)

观看智取威虎山电影的观后感 篇1

第一类:左派毛粉自干五

首先,《智取威虎山》是应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本剧改编自曲波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想象的小说《林海雪原》,曾被改编为样板戏。“解放军就是好”的意识形态就是胎记,《智取威虎山》去不掉。在剧中,以杨子荣为代表的解放军和以座山雕为代表的土匪两种势力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解放军永远高大上伟光正,个个都是德艺双馨,既能怜悯穷苦百姓,又神勇无比,在缺吃少喝弹,药匮乏条件下枪打土匪。而土匪永远是无恶不作,凶狠残暴,尽管兵强马壮人多势众,最后不作死不会死被解放军干掉。

这种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的二元化对立很low,人物设计扁平化,并且夹杂着浓厚意识形态的电影,只有左派毛粉自干五才会把此片追为徐克最好的电影。不可否认,看完之后,还能激发音乐才华,创作一首“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新中国”之类的作品。有人说,结尾和开头是画蛇添足,佛头着粪,破坏电影的完整性。不过,这种安排也可以畅想新生活啊。以韩庚代表的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离不开203小分队的浴血奋战。结尾,韩庚对着8岁的小栓子叫“爷爷”,也是让人微醺了,203小分队可是小栓子的救命恩人。

第二类:动作3D爱好者

观看智取威虎山电影的观后感 篇2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观众需求,商业化,主流电影

一、《智取威虎山》概述

(一) 《智取威虎山》对《林海雪原》的改编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初期将主力压向东北, 同时在我军后方又组织了一些伪满洲国官员、地主、恶霸、流氓、大烟鬼等组建所谓的“中央一号队伍军”, 不断进行军事骚扰, 烧杀掠抢, 无恶不作。为了清除匪患, 少剑波带领一支36人组成的小分队, 深入白雪皑皑的森林, 与不同类型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日战争刚胜利之时, 试图控制东北的国民党政府不断搜罗土匪和伪满洲国的宪兵, 将他们组成“中央先遣挺进军”。1945年底, 年仅22岁的曲波担任了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 杨子荣就是他的部下和战友。作为牡丹江军区二团侦察排排长的杨子荣从小跟随父亲闯关东, 在鸭绿江上放排拉纤, 期间接触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杨子荣既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野史轶闻, 又了解各种行帮黑话,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执行任务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完成威虎山剿匪行动之后不久, 杨子荣就牺牲了。之后, 曲波在辽沈战役中受了重伤并转业到地方工作, 但是他始终不能忘记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和那段传奇的剿匪经历, 因而在这段经历的基础上加以改编, 创作完成了小说《林海雪原》。

自小说问世以来, 先后经历过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电影、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改编, 这些作品中的经典唱段和人物对白至今仍然是观众心里不可磨灭的记忆。2014年年底, 由徐克指导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国上映, 那茫茫的林海雪原和英雄人物也借此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以《林海雪原》为原型, 对小说基本采取了忠实原著的改编原则。同时, 电影明显借鉴了1960年刘沛然导演的电影《林海雪原》和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等前文本, 以大众熟悉的“智取威虎山”一节作为电影故事的叙事核心, 讲述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中有枪林弹雨亦有刀光剑影, 有军民情深也有侠之豪情, 是一部根据革命传奇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现代英雄史诗[1]。《智取威虎山》于2014年12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并取得了8.8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

(二) 《智取威虎山》的艺术特色

小说《林海雪原》曾经历过多次改编, 在众多改编作品中,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革命样板戏版本的《智取威虎山》。这样一个观众比较熟悉的故事, 在徐克的指导下, 又经历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和创新。

1.快节奏和大动作推进剧情燃点

伐木场枪战、夹皮沟阻击战和最后的威虎山大战, 几场动作戏都强调配合得当、运筹帷幄, 片尾的飞机大战更是一场视听盛宴。影片的剧情集中、发展节奏快, 尤其是杨子荣单枪匹马进入威虎山后, 情节更是层层推进, 动作镜头层出不穷。徐克在包装这个红色经典故事时运用了武侠片的模式, 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娱乐性的对白和动作。影片的后半部分更是高潮迭起, 除了拳脚和手枪的近身搏斗外, 还有机关枪、坦克、飞机大炮的重武器对决, 再加上徐克惯用的快速剪辑手法, 观影体验酣畅淋漓。

在效率至上的当下, 人们走向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 徐克准确地把握了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 他知道痛快淋漓、大开大合的叙事模式远比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更受欢迎。《智取威虎山》用排山倒海般的叙事节奏和武侠风格的动作设计推进剧情发展, 形成一个又一个剧情燃点, 最终燃起熊熊烈火, 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得到了巨大满足。

2.逼真的数字技术营造视觉奇观

现如今, 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特效的运用使电影的影像风格有了无限可能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经典桥段, 就是借助数字技术, 通过特效完成的视觉奇观。

“打虎上山”是小说《林海雪原》及其众多改编作品中的重要桥段, 电影《智取威虎山》也不例外。在影片中, 这段3分钟的3D特效戏足足做了两个月之久。工作人员首先在电脑上反复演示杨子荣和老虎的位置关系, 确定了这段戏需要157个镜头。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 剧组将一棵从东北运过来的大树放入摄影棚, 而杨子荣的扮演者张涵予就在摄影棚里对着大树反复表演各种动作。剧组把这些实拍的、只有演员和树的镜头交给韩国的特效公司, 由一个200人的团队做了270天, 最后呈现出了栩栩如生的杨子荣打老虎的场景。如此精心的制作, 让观众在感受逼真的数字技术的同时不知不觉进入故事中, 营造出了电影氛围, 烘托出了革命英雄的形象。

3.革命英雄人物的武侠化演绎

徐克在电影中弱化了原著和其他改编版本中的“红色”气质, 把“智取威虎山”讲述成一个除暴安民的侠义故事, 重新讲述了小说的剿匪传奇。

电影中的杨子荣不再是苦大仇深、对党赤胆忠心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 而是被塑造成一个经验丰富却不被人识, 拿锅铲做饭和唱二人转的具有凡俗性的优秀侦察员。当杨子荣独闯虎穴的想法被质疑时, 他就准备偷偷地单独行动。坚持己见、不服从命令的行为弱化了杨子荣身上的军人气质, 反而更像是江湖中特立独行的侠客。

这种孤胆英雄式的人物塑造还表现在杨子荣深入虎穴的原因。样板戏中杨子荣的形象挺拔、正义、高大, 他受到党和组织的委派, 奉命打入威虎山内部达到剿匪的目的。电影中的杨子荣上山的动机是为了剿匪, 还直接为了拯救饱受匪徒抢掠到匪穴的夹皮沟百姓。总之, 经过改编, 英雄杨子荣更被诠释成类型电影中兼具豪侠之气的义士形象[2]。

4.个人情怀与主流价值的平衡

面对越来越泛娱乐化的时代特质和越来越年轻的电影主要消费群体, 徐克将一位50多年前的革命英雄人物还原在银幕上, 却并没有把杨子荣降格以待, 对他的人物设定没有质疑, 更没有情色渲染, 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近年来, 有不少影片打着“还原人性”的旗号, 对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进行矮化甚至颠覆。与之相对的是电影《智取威虎山》在改编过程中完全遵循了原著的核心价值取向。徐克既没有为了增强人物的多面性而给杨子荣设定感情戏、激情戏, 更没有对座山雕这个大反派进行所谓的人性化处理。

在《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中, 徐克越来越显示出圆融自如的掌控能力, 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精致曲折的故事情节、惊险刺激的视听效果融会一体。可以说, 徐克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常规形态和高水准。作为北上发展最成功的香港电影人之一, 徐克逐渐摸索到了观众需求、个人情怀和主流价值之间的平衡点[3]。这样的摸索让这部影片仅上映两周就获得了近9亿元人民币的票房, 可谓是商业性与艺术性兼顾的佳作。从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 先后出现了《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批所谓的中国式商业大片。这些电影虽然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有力地开拓了海外市场, 却让观众对类似这种“高概念”的商业大片产生了失望与不满, 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不健康因子。

二、主旋律电影的流变

(一) 主旋律电影的产生和界定

“主旋律”这一概念首见于1987年。2月, 在原广电部电影局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 首次提出了“突出主旋律, 坚持多样化”的口号。这一口号在宣传和落实过程中, 逐渐演变、上升为我国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 最终被写进十五大报告, 成为党在文艺工作中“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

“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89年, 当时的广电部电影局局长腾进贤面向全国电影创作单位发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倡导。同年, 电影《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片在国内上映, 成了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完善, 主旋律电影基本可以概括为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导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创作立场, 表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 以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正面人物和光明事件为主要内容, 格调健康、积极、向上的电影。

(二) 主旋律电影的演变过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浮沉变化, 主旋律电影和其他类型电影一样, 在不断发展和前行。从当初的政治色彩浓厚、题材单一、主题外显到现在类型杂糅、题材丰富, 如今小人物也加入到主旋律电影主角的行列, 他们的动人故事和鲜明的性格特征更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人文关怀的展现, 是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的发展走向。

1.恢宏的大历史→感人的小生活

继《开国大典》之后,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大部分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领袖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 《长征》、《大决战》、《大转折》是这一类影片的代表。这些影片发挥着类似于政治教科书和历史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功能, 因其表现形式生动形象, 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所起的作用极为显著[4]。早期的主旋律电影虽然在国内屡获荣誉, 但上座率和票房却不高。为了赢得观众的认可, 主旋律电影开始从恢宏的大历史转向表现感人的小生活。

199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胜利50周年, 相关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 《红樱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该片讲述了一男一女两个中国小孩辗转来到苏联一所专门收养各国共产党领袖子女的国际儿童院, 在二战来临后, 男孩随学校搬迁并很快沦为难民, 后来在杀德国俘虏时与他们一起葬身火海;小女孩在参加夏令营期间被德国军队俘虏, 一名德国将军看中了她, 并在她的皮肤上文身想制作成灯罩, 因此小女孩的后背上留下了永远都抹不去的德国法西斯鹰徽图案。二战胜利后, 女孩遇到了男孩收养的小女孩, 并和她一起生活, 一生未婚, 最终病逝。

与《大决战》等影片的叙事模式不同, 《红樱桃》里没有宏大的历史记忆, 只有平凡的普通人。史诗化的英雄人物被替换为战争年代里平凡的普通人, 观众也感同身受小人物的悲凉。

2.非凡的大人物→伟大的小人物

在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中, 有许多表现一代伟人成就非凡业绩的电影, 如《周恩来》、《邓小平》等, 这样的影片能给人正确的引导, 观众在感受领袖的人格魅力的同时, 主要是崇敬感。为了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和心理, 电影《张思德》改变以往的电影模式, 着重表现普通人的伟大。张思德是毛泽东的勤务兵, 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1944年, 张思德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张思德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士兵, 但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人格却值得称颂和赞扬。

3.激烈的战争场面→深切的个人情感

早期的主旋律电影注重表现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冲锋陷阵的豪情, 如《上甘岭》、《董存瑞》等, 长期如此, 观众开始对模式化、套路化的主旋律电影渐渐产生了排斥感。针对这一问题, 2006年上映的《云水谣》改变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道德神话和枯燥的政治说教模式, 力图在中华民族的情感中引起观众的共鸣。扮演男女主人公的分别是大陆当红男星陈坤和台湾人气女星徐若瑄, 偶像片的面孔和传统的革命题材相结合, 让越来越年轻化的观影群体更容易接受主旋律电影。

2007年年底, 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为主旋律电影开创了新模式。解放战争时期, 九连的战士们在一次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战斗中全部牺牲, 唯一活下来的连长谷子地发现, 由于部队番号的改变, 他的战友们只能被认定为失踪, 不能成为烈士。谷子地为了给当年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要回名分, 也为了查明当年集结号未响的真相, 用尽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死难的战友, 誓要为这些烈士讨回应属于他们的荣誉。这部影片是中国战争片的文化转型, 把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作为主要对象来歌颂, 改变了以往战争片以情节发展为主线的叙事方式, 把人的情感过程放在主要位置, 战争反而成了故事背景。影片主人公谷子地的形象具有开创性, 是中国电影中中国军人“去典型化”的另类形象。

三、对主旋律电影的思考:提升艺术表现力

徐克的成功不是个案, 香港导演陈可辛在2009年导演的作品《十月围城》就有类似徐克《智取威虎山》的创新思维。《十月围城》讲述的是在辛亥革命之前, 孙中山将到香港议事的消息引来了清政府的刺杀, 众多江湖义士为了保护孙中山与刺客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十月围城》是中国式大片的新路”[5], 香港导演陈德森和监制陈可辛让我们意识到大陆电影人应该向香港电影人学习, 在自己所熟悉的“国家叙事”、“革命叙事”的基础上, 借鉴和化用香港类型电影的传奇化叙事、民间叙事, 使其成为真正市场意义上的主流电影。

红色经典其实是一个个经历过时间考验、有深厚群众基础但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优质IP (Intellectual property, 即著作权、版权) 。现如今, 红色经典在电影观众中依旧有相当程度的号召力, 观众不买账的往往不是故事, 而是一直以来主旋律影片与市场脱节的表现手法和高高在上说教般的故事呈现角度。《智取威虎山》的成功表明, 不论故事来自何处, 只有遵循市场规律, 尊重观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 用市场来检验影片, 才是在当下拍摄成功影片的唯一出路。如果能像徐克一样将一个红色经典剥去意识形态的外壳还原成基本的故事, 再用主流商业电影的成熟制发手段去包装它, 影片的市场潜力将会非常大。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主旋律电影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在商业电影之外绝世独立, 尤其是在好莱坞大片和本土商业大片的双重夹击下, 主旋律电影必须吸收商业电影的某些娱乐元素。徐克智取了电影业的“威虎山”, 也让我们看到:主旋律电影的发展, 虽然道路是曲折的, 但前途一定光明。

参考文献

[1]李斌.唤醒我们心中的杨子荣[N].人民日报, 2014-12-31.

[2]李艳.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论《智取威虎山》的电影改编[J].新闻界, 2015 (10) :61-64.

[3]索亚斌.贺岁档的两种对决[N].人民日报, 2015-01-13.

[4]黄新炎.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次变奏———从电影《智取威虎山3D》说起[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 (6) :130-135.

观看智取威虎山电影的观后感 篇3

由有“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之称的徐克执导的电影《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影迷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仅2015年元旦3天,票房便超2亿元。筹备了5年之久的《智取威虎山》,后又相继收获了2014“阳光奖”年度最佳电影、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男配角、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奖,以及第52届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奖。该片以尊重原著的剧情设置、独具匠心的倒叙方式、精致震撼的画面制作以及经典壮阔的打斗场面,让这一源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故事重现于观众的视野,将英雄人物的气魄与胆识完美呈现,丰富了同类题材电影的叙事模式与表现手段,堪称佳作。

电影内容及主题的传达,除银幕视觉形象和镜头的组接等手段外,言语性对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表现渠道,而言语就是人们在实际交际中所说的话。因此,不同类型的电影,必然会采用不同的言语策略,以最佳言语对白形式,来满足其内容表达的经济性和效果最优化要求。本文将以电影中的言语性对白为研究视角,对徐克执导的电影《智取威虎山》的部分剧本进行考察,从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及临时言语三个角度探讨该片中的言语特点,感受其言语魅力,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影片在同类题材电影中的独特之处,对其艺术价值产生更直观的认识。

一、 东北方言的鲜活运用

电影《智取威虎山》由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讲述了1946年解放军骁勇善战的203剿匪小分队与在东北牡丹江一带林海雪原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因发生在黑龙江省,所以其选择的言语必然具有东北地域方言的特色。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指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方言虽然只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具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的社会交际需要。我国共有七大方言区,其中,北方方言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便是其中之一,电影《智取威虎山》正是对东北方言的生动演绎。

东北方言,俗称东北话,通常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区,有时包括内蒙古东四盟)境内所使用的汉语,简洁、生动,节奏感强。语音上,多体现为平翘舌不分、声韵母改换(如n/l替换r、e替换o等)、调值较低、儿化音多等,因此造成东北方言听起来平直但有一定起伏,干脆粗放,感染力强。词汇上,由于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因此,其词汇系统的构成较为多元化,尤其对满语、俄语、女真语等的吸收,使得它的词汇丰富而又具有神秘色彩,如“喇忽”源于满语,指“遇事疏忽”。语法上,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并无明显不同。

在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因为预设情境恰恰处于东北方言区中,因此,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剧本本身对言语的选择便会从地域方言的角度出发,从而形成东北方言特色言语性对白。例如:

(1)“你别吵吵了,你求神念佛也没用。”

(2)栾平:“三爷,所有的东西,都被这犊子给抢走了!”

(3)栾平:“这旮旯是肋骨,老软了,这一棍子,得断好几根。”

(4)栾平:“那侯专员的意思是,这先遣图,得交个奶头山的许大马棒。”

这里,例(1)“吵吵”意为“吵嚷”,例(2)“犊子”意为“混蛋”,贬义词,即骂人为牲畜,例(3)“旮旯”指“狭小的地方”,音译自阿尔泰语系语言,“老”指“非常”,表程度之深。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因此,同一话语意图,本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阐述,但结合具体语境,便需要采取灵活的言语策略,选择最贴切的言语形式,以顺应交际语境,完成交际目的。从例(1)到例(3),均选择了东北特色的方言土语,加之例(4)中的翘舌音均被发成了平舌音,语调较低,东北语音特点明显,因此十分生活化,使影片更加真实形象。

二、 特色隐语的原味再现

众所周知,“土匪”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社会群体存在,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大量隐语(社会方言的一种)的使用也较为常见。另外,电影剧本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样离不开人物自身个性化的语言,这在《智取威虎山》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社会中人们因分工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业、职业、阶级、阶层等,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在运用语言方面必然具有某些类型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社会方言,隐语便是其中一种。

隐语指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内部人约定使用的一种特殊用语,又叫黑话。通常,隐语是通过给现有普通词语冠以特殊含义的方法构成的,如“横川”表示“三”,“田心”表示“十”。只要是两个以上一定数量的人为不让他人得知自己所在集团的交流内容,而相互约定的一些特殊词语,就可以被看做一种语言变体,即隐语。在电影《智取威虎山》中,说话人出于一定目的,如避免过失、打破僵局等,会主动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作出恰当的话语选择。例如:

(5)杨:“西北玄天一朵云,乌鸦落进了凤凰群,满屋都是英雄汉,谁是君来谁是臣?”

老七:“甩个蔓!”

杨:“烧干锅蔓。”

(6)老六:“胡掌柜,横在哪个山头啊?”

杨:“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蹬空柱马号,副官胡彪。”

(7)老五:“干啥闯我们山门?”

杨:“他房上没有瓦。”(不见正主不说实话)

(8)老四:“天王盖地虎。”(大胆,敢来气你祖宗)

杨:“宝塔镇河妖。”(这样我摔河淹死)

(9)老三:“马哈马哈?”(干什么的)

杨:“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许大当家的山头)

这里,敌工科侦查员杨子荣冒用土匪许大马棒的司马副官胡彪的身份觐见座山雕,为了让自己的假身份不被发现,以便在威虎山展开情报工作,他将在奶头山做卧底时掌握的土匪信息,巧妙地用在了这一幕,完美地伪装了自己,成功打入威虎山内部,并被封为第九金刚。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杨子荣对隐语的熟练使用,这是进入土匪集团的敲门砖。

在土匪这一特殊群体中,语言的使用是群体内部共同约定的,如例(5)“甩个蔓”,意为“报个姓”,杨子荣熟知牡丹江附近这一带的土匪黑话,因此,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回答路径中,为了顺应当时的交际语境,他采用了灵活的交际策略,选择用土匪隐语系统内的言语方式报出自己的姓氏,“烧干锅”代表“糊了”,“糊”谐音“胡”,因此用“烧干锅蔓”指“胡”姓。这样,杨子荣就顺利地完成了与土匪的一轮对话,成功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接下来,例(6)“横在哪个山头”指“在哪里当土匪”,“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指“许大当家的山头”(“言”加“午”为“许”),“蹬空柱马号”指“看马官”等等,均是为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而采用的顺应语境的言语选择策略。另外,最典型的是例(8),杨子荣同老四的对答,“天王盖地虎”对“宝塔镇河妖”,不仅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同时也顺应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即上下文达到了无缝链接,形成了对仗效果,堪称经典。

三、 临时谎言的机智妙答

言语交际中,有时说话人为了达到打破僵局、维持现状的目的,故意顺应听话人心理预期的回应,临时组织语言,说出违心的话,这是言语艺术的典型妙用。在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觐见座山雕,以及和栾平在威虎山当面对质的剧本,均采用了谎言制造的艺术形式,让观众在惊心动魄的一问一答中,体悟言语交际的智趣与奥妙。

(10)杨:“我胡彪要是那反草的小人,您现在就插了我!都是那个姓栾的联络官,偷了我们许大当家的先遣图,他妈了巴子的嫁祸于我……您猜他怎么说,他说回去他妈是思路一条,不如带着这张图跟他一块儿投共军,说怎么着也能弄个营长团长的干干,我先假装答应,趁着他塘桥,把这张图给偷了。”

(11)栾平:“是你!”

杨:“我呀!胡彪啊!怎么了这是兄弟,上个月咱哥俩还在夹皮沟你三舅家嘀咕着到底靠谁的窑,你非得拉我去投共军,这才过了几天呐,共军的叶子都披上了,嘿,现在是干团长啊,还是干营长?”

例(10)中杨子荣为了取得座山雕的信任,必须利用胡彪的身份为自己做掩护,同时也必须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投靠威虎山,又如何得到的先遣图,因此,必然要为顺应这样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以达到“验明真身”的目的。所以,在这里,杨子荣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谎言自圆其说,维护了他的假身份,实际上这正是利用了语言的可变性与可选择性,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遣词造句。而当观众跟着杨子荣临场应变所说的话语,也似乎身临其境般地在钢丝上走了一遭,感受到如履薄冰的惊险与刺激,同时也为杨子荣捏了把汗,更通过他如此高超的语言艺术,为其具有的临危不惧的勇气与智慧所折服。

另外,例(11)中当杨子荣不得不与栾平对质时,他将先前自己预设的“栾平投共军”的情境直接带入,不仅顺应了他上一次的谎言,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绺子”身份,同时,还顺应了威虎山土匪的心理期待,即“胡彪已是第九金刚,他不是共军”的心理共识。这样,杨子荣此时的一番谎言,便成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而这种效果的产生,同样是以语言的灵活运用为前提的,使得谎言能够顺利实施。可以说,电影剧本中特定情境下对谎言艺术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影片的悬念,也提高了情节推进的曲折性和精彩程度,《智取威虎山》便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

结语

观看智取威虎山电影的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果然非同凡响,我很喜欢!非常喜欢!!它讲述了解放军在一个叫威虎山的地方发现有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伙土匪,他们准备解放威虎山,打倒土匪,因为当时他们的人数比较少,所以强攻不是办法,就智取。解放军们就派杨子荣假装外流土匪胡标,深入匪窟,他为了得到剿匪头儿座山雕的信任,不但把“联络图”献给了座山雕,还帮助土匪们找到了许多金砖金条。杨子荣深入敌人的“内部”,用智慧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座山雕的试探,座山雕“封了”杨子荣为威虎山的.“老九”。在“百鸡宴”上杨子荣把匪徒灌醉,外面灯火通明,解放军们及时赶到,全歼匪众,无一漏网。

首先片子内容虽然是剿匪,但他们不暴力也不血腥,还算干净吧!我看完后,兴奋地对妈妈说:“我最喜欢这样的动画片,好人一个都没死,胜利了;坏人一个都没剩,全抓住。”故事的结局非常圆满。

其次,片子的画面是很美的,尤其是东北的林海雪原,让我在寒假里领略到从未见过的雪景,再加入了一些动物,主要是那只小松鼠和老雕。他们人和人斗,动物和动物斗,故事里面还非常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杨子荣只赶老虎而不杀它和他悉心照料可爱的小松鼠都反映出了这一点。

我看完后,觉得这部影片故事情节一点也不沉闷,中间渗进去了许多有趣的内容,可以让人们能在轻松快乐中领略英雄的英姿。我不但得到了应有的智和勇,而且也得到了快乐!

观看智取威虎山电影的观后感 篇5

这威虎山位于东北的长白山脉,故事情节是杨子荣自请改扮土匪胡标,假借献图,打入威虎山。为了突出扬子荣的英雄气概,其穿着打扮中虎皮背心格外引人注目,再就是在遇到真土匪的时候,先设计让他遇到了山中的百兽之王——老虎,结果可想而知,被我们的英雄杨子荣一枪击毙了!豺狼虎豹均不在英雄话下,更何况一般乌合之众的土匪,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手法吧!

杨子荣打死的那只老虎不用说一定是东北虎了。这东北虎现在可是国家濒危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一样的珍贵。据统计目前野生的现存东北虎约有500只。为什么东北虎会越来与少呢,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东北虎的捕杀率大大超过它的繁殖率。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摄制于1970年,世界动物保护组织成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50多年前。世界动物保护会协是由成立于1953年的动物保护联盟(WFPA)与成立于1959年的动物保护国际联合会在1981年合并而成的。可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认识到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更没有什么动物保护组织。

观看电影《孔子》的观后感 篇6

影片正式开始,孔子自牛车上走下,步入宫殿,当特写镜头到达正在殿外行着跪礼的孔子脸上时,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头戴黑礼帽、一身黑大衣、围着白围巾、风流潇洒的许文强。我不曾看过《上海滩》,也不了解《上海滩》的剧情,但我却知道剧中有个显尽了民国上海滩独有魅力与腔调的“许文强”。而周润发的“强哥”形象也是多年来他在我脑中最深刻的形象。

但渐渐地,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强哥”的形象在我脑中渐渐淡去,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孔子出现在我眼前。当他被罢黜,被迫离开鲁国,他难过、颓丧;当他周游列国,他也会思念故乡;颜回落水而亡、子路战死,他悲痛不已……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冷冰冰的只会各种“曰”的圣人,他是个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孔子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但你不能否认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有血有肉的孔子。

片中颜回落入冰湖,为救书而死,虽然这实在让我感到有些不值,但这是他的选择,也并不影响我为之感动,震撼。清晰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夫子的焦急无奈、悲痛呼喊,颜回一次又一次固执地潜入水中及他最后沉入水底时手中依然紧紧抱着的竹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与心痛。

子路临危出仕,孔子担心不已,谆谆告诫。子路战死卫国,却宁死不屈,就是死,他也记得夫子教诲,冠帽要堂堂正正。他扶正冠帽后,即被敌军多枪刺杀,那倒下的身躯让我潸然泪下。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不同于当初大雨中独自一人驱车离去的孤苦凄凉,如今有数不清的人立于城门迎接孔子回国。紧接着重复了电影一开头的孔子下马车片段,可那个摆放车凳并扶着夫子下车的人,却不再是那个与夫子形影相随、腼腆聪慧的颜回,驾车的人也不再是那个爽直勇武的子路。当孔子抛开手杖,行礼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城门还是当初的城门,宫殿还是当初的宫殿,礼还是当初的周礼,行礼的人却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鸿图抱负,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的孔子。

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

电影最后,是须发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内,一派淡定从容的场景,窗外风景清幽雅静,与影片一开始时的场景相呼应。记得影片开始时,孔子说了一句话,“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突然想到,现在的“周公解梦”一说是否与孔子这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关系?于是经过一番查阅,它们果然是有关系的。正是因为孔子说了此话,久而久之,后人渐渐就把做梦叫做见周公,后来又发展成了周公能解梦。于是有了现在的“周公解梦”。

观看雷锋电影的观后感 篇7

万恶的旧社会带走了他的家人,他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可他并没有轻生,而是努力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他为工地干活不留名,雨中送大娘回家不喊累,人们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总是微笑着说:“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是多么自豪啊!我最钦佩的就是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他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当雷锋为灾区捐出100元时,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一个月只有6元,攒够100元,想着就很困难。

看到他,我不免有点惭愧。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还不满足,和雷锋相比,我们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啊!我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悲观,雷锋失去了与他骨肉相连的亲人,可还是那么坚强,我自愧不如,我是多么渺小啊!

观看雷锋电影的观后感 篇8

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因为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迫害相继含恨而死,年仅7岁的雷锋城为了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雷锋艰难地活了下来。在雷锋的心里,他觉得是党把他养大,他把党视为它的母亲,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1960年11月,雷锋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它儿时的梦想。他在部队2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服务,为党服务。在入伍时,本应该每人拿两件军服,雷锋只拿了一件,为党省下了一件,每次卸水泥时,他都把残留的水泥收集好,几年下来竟收集了1000斤的水泥,别人看起来是耗油大王的车,在他的手中就成了节油车,别人家里有困难,他把自己的津贴拿出来帮人家,而自己却只能受苦。

在雷锋的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句话让我也想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周边的人和事。来弘扬雷锋精神。

在春节这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了小区在贴春联,我善意的和小区的工作人员一起贴春联,虽然看过大人贴春联,可当自己贴时还是会感到一点困难,比如个不高,够不到等等。可贴好后,却能感受到一种不同的快乐,也许就是做好事后那一句句夸奖吧。

观看我们的冬奥电影观后感 篇9

影片《我们的冬奥》为庆祝冬奥开幕而开放的特殊点映场广受影迷好评,无论是其中可爱的形象还是精彩的冒险都俘获了芳心无数,大小观众们在影片中一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因逗趣的瞬间开怀大笑,也因温暖的剧情感动不已。不少家长和孩子被剧情深深吸引。观影后,家庭观众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了这部影片很高的评价,“从没想过能在电影中见到我的童年回忆齐天大圣,很激动”,“电影寓教于乐,非常有意义,孩子很喜欢冰墩墩,看了之后特别开心”。还有家长们表示,“吉祥物冰墩墩第一次登上大银幕,与冬奥会相呼应,太应景了”,“影片不仅故事有趣,还很温馨,能让孩子理解团结的道理,对大人小孩都特别友好”。

影片由万维猫动画策划,由北京文投互娱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万维仁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华强方特(深圳)动漫有限公司、北京耀影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北京国影纵横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北京阿里巴巴影业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由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哔哩哔哩影业(天津)有限公司、北京分子互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国通华平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理想核(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摄制。

电影《我们的冬奥》将于2月19日在全国影院上映,预售正在火热进行中,这个冬日,与冰墩墩雪容融相约大银幕,为冬奥会加油助威吧!

观看革命电影观后感的精选 篇10

9月25日,我有幸观看了历史巨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部巨片是献给我祖国60岁的母亲的。它使我对1945年至1949年的五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详细和深刻的了解。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激动人心的时代,回想起那段历史,回忆起遥远的过去的革命先辈们。

影片以重庆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背景,积极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建立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这部电影展示了重庆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十双协议,Dingdu北平,Liaoshen竞选,淮海战役,横渡长江活动,成立仪式等等,黑白史诗片段的形式在政治协商的水平。

观看赎罪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篇11

每次外出都会选上一本书或是一部喜欢的电影,因为是春节假期的短距离飞行,所以下载了一部英国电影《赎罪》。飞机开始平飞,我打开电影,随着音乐响起耳机里传来老式打字机击打声,女孩子布里奥妮敲下最后一个字母,这是她的第一部话剧处女作,女孩子急促的脚步穿过昏暗悠长的走廊,她是急于分享她的喜悦。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英国的一座古老城堡里,姐姐塞瑟莉亚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姐姐的饰演者凯拉·奈特利是我喜欢的演员,对她的喜欢源自于电影《傲慢与偏见》,在这个片子里她和家里管家的儿子罗比彼此相爱,罗比在她们家的资助下上了大学,塞瑟莉亚是矛盾的,她喜欢罗比,也喜欢哥哥的贵族同学的风流倜傥。布里奥妮也是暗恋着罗比,或许那根本就不叫爱,只是一种小女孩对青年男子的一种朦胧感情,但在布里奥妮看来这就是一种爱,单向的、偏执的,当她看到罗比和姐姐的暧昧时特别是在帮罗比传递书信给姐姐时看到了她这个年龄不该看到的字眼,于是对罗比的绝望达到了憎恨的地步。

当晚,双胞胎表弟为了躲避排练她的话剧离家出走,全家人深夜去寻找,而此时表妹又不幸被人性侵,此时的布里奥妮执拗地指证强奸者就是罗比,为此无论罗比怎么辩解也无济于事,最终被判入狱,也就在这一天,塞瑟莉亚离开了家,再也不原谅妹妹和这个家庭。

剧情远远不止这么简单,罗比提前出狱了,前提是必须应征入伍开赴前线,那时所有英国人的至暗时刻——1940年,离别前塞瑟莉亚和他约好在咖啡馆见面,此时的塞瑟莉亚已是一名坚强的战地护士,而他即将奔赴法国去抵御德军入侵。也许没经过太多的战事就接到命令撤退到敦刻尔克,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沙滩上罗比等着撤退的船只,他们相约在沙滩上的白色小屋见面,白色的屋子有着蓝色的窗棂......

此时妹妹也是一名战地护士,她经受着战争和内心的双重折磨,几乎是不苟言笑终身,她写下这个故事,其实罗比始终是没有登上接他们回家的船只,就在撤退的那个早上,罗比因为患上败血症死在沙滩边的小屋里,而姐姐塞瑟莉亚也在后面的战事中受伤死去,妹妹布里奥妮为赎罪而写作......

这部电影在奥斯卡电影节获得多项提名,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当你静心观看这部片子时,你会聆听到那些走进你心底的音乐里夹杂着布里奥妮敲打键盘的声音,你能感触到布里奥妮的童年时代偏执;罗比和塞瑟莉亚在残酷战争时期的无奈;布里奥妮老年时期无法弥补的痛苦。二战是欧美作家和导演们愿意浓墨重彩去记录的重大题材,而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二战也是一种独特之处。

如果说一部片子值得让你去看两次的话,我想,《赎罪》是值得你看上两次的!

观看电影无限生机的观后感 篇12

我是一个有些胆小的人,从小到大没打过吊瓶,能吃药绝不打针,能打小针绝不选其他方式,但这不影响我对医院和医生的敬畏心。

真正近距离去医院观察,是陪家人去医院检查身体,那种身为家属的彷徨和担忧,无法用语言叙述。

所以,在看在《生机无限》时,我特别能理解那些掩面而泣、不知所措的人。他们并非软弱,而是无助。

在前三集中,有三个故事特别戳心,分别是才18个月就患了间变性室管膜瘤的楠楠,51岁呼吸困难、失去意识的赵国俊和72岁因呼吸管异物而异常痛苦的洪霞老人。

几个病人的年龄,似乎画出了我们短暂一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可这些阶段是否能平安度过,都是一个未知。

第一个故事里,楠楠的妈妈刚刚二十八岁,她在面对孩子第二天无法确定的“20%的生和80%的死”时,满面愁容。她希望自己能替楠楠痛,并说孩子“太遭罪了”。

医生们所做的,是理性、克制,用知识、经验、技术去救治一个病人。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不够温情或者面无表情起来有些冷漠,但见惯了生死,并把救治每一个病人当做理想这群人应该比任何人都知道生命的可贵。

第二个故事里,正值壮年的赵国俊因为重症肺炎被送到了急诊室,他妻子的反应应该让很多人觉得揪心吧,那种不能自抑的痛哭流涕,就是夫妻之间的不舍和相依。

在得知丈夫肺部大面积感染,生命垂危时,她直接跟大夫说:“那换我俩(肺)。”可能听惯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故事,再在纪录片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有种说不出的动人。

不知道为什么,会因为看到这些画面而想到自己陪家人待在医院的情景。

去年姥爷因为膀胱癌动手术,整个夏天家里人都忧心忡忡;妈妈因为心脏不舒服,我带她到市医院做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朋友爸爸生病住在观察室,我们并排坐在楼道安静等待;大学同学意外割断了虎口的筋,我和她在医院昏黄的灯下聊天,并在离开时塞给她两千块钱。

医院是一个能让人心变柔软的地方。它像是巨大的容器,将血液、眼泪、恐惧、悲伤统统收纳进去。

《生机无限》里的医院更是如此,它放大了这些情绪。单体的故事,也藏着不容忽视的能量。我从这些病人、家属、医生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东西,它们有我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统统不再遮掩的放在我眼前,让人细致去看生命中可能会发生的一切。

但最最让我觉得难得的还是金德水老人和洪霞老人的故事,他们俩用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相濡以沫和生死相许。

那句“她死了我也就死了”听得人震聋发聩,让我想起木心的那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从青梅竹马到白发苍苍,两个人相携相守,一同熬过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好在,这些故事的结局都不算太坏。楠楠的手术成功了,可能以后会面对无数次化疗,但他终究能够继续活下去亲眼看一看这个世界;赵国俊换了人工肺,已经能够坐着轮椅晒晒太阳;洪霞老人的假牙也从左主支气管中取出,能够顺畅呼吸。

我在看《生机无限》时,像是真的跟医生一起在医院里奔走、商讨、找寻治疗病人的最佳方案。人太脆弱了,可能一场看似轻微的感冒,都能让人险些丧命。而人又很顽强,面对恶性肿瘤的重创也能积极向上。可能疾病有时候是一种考验,它把最痛苦最丑陋的东西安放在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需要选择如何面对。亲情是否可靠,爱情也许牢固,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信任在未知面前又有多少?

但庆幸的是,我看到许多人在生和死、健康和金钱、信任和怀疑之间,选择了前者,所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爱和希望。

看完片子后,我心中最多的感受是感激,跟很多人相比,我拥有的已经足够多了,家人健康,生活平顺,哪怕偶尔有风,也会很快过去。

可能人总会有无限的欲望,想要得到很多东西,但能够好好活下去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我只想能在可以陪伴家人的时候,守在他们身边,一起吃一顿饭,聊一会儿天,多去看看风景,做些父母、亲友喜欢的事。

上一篇:世博知识的心得体会作文下一篇:求职常见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