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学习资料

2024-05-22

诚信教育学习资料(共8篇)

诚信教育学习资料 篇1

诚实守信原则,亦可简称为诚信原则。

道德是社会的道德,自然人的生活不需要道德,只有社会人的生活才需要道德来调节。因此,“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是道德的基本功能。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部落、家族、社区等等),人与人的相互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结成、延续和发展的前提,而社会合作的道德前提显然是诚信——人与人之间倘若普遍地缺乏真诚、互不信任,甚至尔虞我诈,还何谈合作呢?因此,没有诚信,还合作不起来,也就没有机会,也就没有社会的人、没有社会的道德了,当然也就没有道德的其余规范了。换句话说,诚信和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也是社会对一个社会成员的起码要求。在中国历史上,从孔子提出的“足食、足兵、足信”的治国方略和“民无信不立”的德治思想,到孟子揭示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最高原则;从儒家经典《大学》所宣扬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论,到“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所创立的“三纲五常”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确凿地证明了诚信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源头和精髓。古人有云:“君子诚之为贵”,君子“言必信,行必果”。可见,在华夏先人看来,要做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就必须具备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守诺言、讲究信用之类宝贵的诚信品格;反之,任何口是心非、言行不

一、言而无信乃至背信弃义等两面派行径,实属小人之恶德。今天,我们立足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继承这一传统美德,把诚信原则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实乃势所必至。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道德建设的重点。然而,我们今天所讲的“诚信”,是在公正原则指导下的“诚信”,是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诚信”,它特别看重行为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履行义务的社会信用。当今社会信用危机的要害,就在于逃避履约义务,破坏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从而背离了现代道德的目标即社会公正。人们对信用危机的鞭挞,对诚信的呼唤,说到底,就是对社会公正的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发展之道。构建和谐社会,个人需要诚信,集体、社会也需要诚信,国家更需要诚信。只有人人讲诚信,取信于他人,给他人以信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都以“诚实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讲真话、做真事,不为私利而欺骗别人。在我国历史上,“诚信”一直被尊为美德。孔子曾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他还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现代社会,能否做到诚实守信,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觉悟,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发展。只有诚恳老实,有信无欺,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现人生的价值。

诚信教育学习资料 篇2

收录日期:2012年9月8日

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中, 诚信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还是外化为思想道德的表现, 诚信已然构成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无形资产”。然而,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及多元文化交融, 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于诚信观的理解与诠释。这一现象对高校的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的涵养的影响日渐突出,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诚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仅就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样态之梳析, 研究和探析儒家诚信文化对于当代高校诚信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一、儒家诚信文化与表现样态

1、儒家诚信文化之梳析。

对于诚信的解析, 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两个范畴。诚, 本义为诚实不欺或者真实无妄。在《礼记·中庸》里, 将诚解释为:“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 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同时提出:“诚者, 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 (同上) 。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 。又说:“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尽心》上) 。他认为反省自己, 已达到诚的境界, 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 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则无它事矣, 唯仁之为守, 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 。这里把诚也视为道德政治的准则。还说“夫诚者, 君子之所守也, 而政事之本也” (同上) 。《大学》引申《中庸》关于“诚”的学说, 以“诚意”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唐代的李翱融合儒、佛思想, 以尽性或复性为“诚”, 认为人之本性原为纯善, 但被情欲所蔽, 因而必须去情欲, “复其性”, 使“其心寂然, 光照天地”, 达到“诚”的至静而又至灵的内心状态。北宋周敦颐以诚为人的本性。他在《通书》中说, “诚者, 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诚之源也。”他认为, “诚”原于乾元, 为一切道德的基础, 依靠“诚道”得信用“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君子“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而后能达到诚的境界。程朱学派认为“诚”是天理之本然。朱熹说:“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 (《四书集注·中庸注》) 。永嘉学派的叶适则把“诚”解释为客观诚然的规律, 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 惟人亦然, 如是而生, 如是而死。君臣父子, 仁义教化, 有所谓诚然也” (《叶适集·进卷·中庸》)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提出“诚与道, 异名而同实”。他所说的“诚”表示客观世界具有的客观规律。有时他又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 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 说:“夫诚者, 实有者也, 前有所始, 后有所终也。实有者, 天下之公有也, 有目所共见, 有耳所共闻也” (《尚书引义·说命上》) 。对于信的解释,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 有“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 叹而言曰:‘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 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 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 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 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 意为诚实, 讲信用, 不虚伪。儒家的诚信理念演化为诚信文化, 不仅历朝历代的儒者对其进行着意义的诠释, 在社会现实的关照中, 亦有其自身的表现样态。

2、儒家诚信文化之表现样态

首先, 将诚信作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若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必然要取信于人。“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处事准则。孟子继承孔子的诚信思想, 提出人际关系的五伦,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这也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儒家另一位重要人物荀子看来, 将诚信理念进一步具体化, 主张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应以诚信为本。

其次, 诚信对于国家的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国家来说, 诚信尤其重要, 它是国家、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和保证。”孔子在与弟子谈论治国之道时, 认为诚信应该是治国、立民之本, 一个国家可以“去兵”、“去食”, 但不能无信, 唯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当一个社会形成诚信之风, 国家的政令才会畅通无阻。即所谓“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孔子在论及国家之间的交往时, 亦将诚信上升为国与国交往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干乘之国, 敬事而信”。 (《论语·学而》) 荀子则提出政治诚信的主张, 认为当政者有诚信, 是社会诚信实现的前提与条件, 也是得到民心的关键。所谓“政令信者强, 政令不信者弱”;“制号政令, 欲严以威, 庆赏刑罚, 欲必以信”。 (《荀子·议兵》)

最后, 孔子特别注重与强调诚信在个人修养与成长中的作用。君子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信。所谓“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将个人的诚信修养之重要性与个体存在价值相关, 与社会存在价值相关, 更与一个人的生死相关。即“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孟子将诚信的观念转化为人道与天道的同一, 提出了“思诚”之说。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所谓“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这是古代, 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具体要求的重要体现, 同时还在于取信于他人。

儒家的诚信观念与诚信文化表现样态是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这样的理念与样态不论古今中外都是适用的, 具有其普世性。如今, 将儒家的这种诚信观念、表现样态纳入到高校诚信教育之中, 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模式与路径, 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高校诚信危机表现及原因

当今高校教育中, 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在诸多失信行为与失信现象背后, 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失信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失信表现主要体现为:第一, 部分高校学生的学风不正, 学生对待课程论文, 毕业论文及各类考试存在抄袭与作弊行为。学风不正, 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逃课现象, 而逃课理由成为大学生失信的重灾区;第二, 毕业造假现象十分突出。例如, 部分学生购买假文凭、假证书, 在个人的工作推荐表上更改成绩或虚构简历。或者单方面撕毁协议等现象;第三, 学生说谎现象严重, 有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择手段地骗取老师, 比如贫困补助的申领等等。以上所指仅为当今大学生失信的几个方面, 实际大学生失信涉及学习、生活、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 这一现象令高校教育工作者甚为担忧。

2、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有着理性思维与自由选择能力的人, 对于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有充分认识。但与此同时,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 极易受到社会上失信行为的影响和误导。”社会多元化背景下, 经济层面人们的信用体系受到冲击, 与之相伴的社会人际交往出现的言而无信, 道德底线的不断冲破等现象频发;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大多强调教师的主动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这种教育又使得学生过多地接受着应付的社会责任, 无视学生本应对自己负责的义务。社会责任的被动给予, 造成学生主观性的降低, 创造性的缺失。认识与行为的背离, 应然与实然的冲突, 必然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高校诚信教育, 必然援引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家诚信思想作为教育的内容。但是, 如何将儒家所构建的诚信文化体系自然而不是生硬地纳入学生诚信教育模式中去, 是亟待探讨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将儒家的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

在中国高校诚信教育模式的探索中, 如何将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精髓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 是一项长期的课题。笔者以多年的高校从教经历与思考, 提出两点拙见。

1、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

儒家君子修身养性的根本前提就是诚信, 因此有“诚其意者, 自修之始也”之说。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与特征, 力求的是内心的接受与自觉的发生, 而不是单纯的外部灌输。儒家诚信文化强调内心自发, 否则会变成道德绑架。诚信是人格品质的核心要求, 是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 诚信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再者,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艰难而又重要, 因为目前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认知教育, 附属地位的是情感教育。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同时, 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儒家诚信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是误解。“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无不与他们的道德取向密切相关, 单靠传统的教育灌输和苍白的说教已经落伍。因此, 我们认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把以诚信价值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与他们的成长历程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充分利用三个课堂:理论知识课堂、社会实践课堂、校园文化课堂, 让学生发挥成长的主体作用,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做人的真谛, 激发诚信价值取向的内驱力。”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从内化层面提升自己, 进而影响学生。这种教育包括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笔者认为, 隐性教育虽命名为隐性, 但其作用与影响力胜过显性教育。儒家的诚信文化理念也含有隐性教育的因素, 强调的是日常生活的实践诚信。也就是说“诚于中, 形于外”。即内心有了诚意, 就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把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模式。

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模式, 可以从哈佛提出的全面教育中得到相应启示。2007年, 哈佛提出与通识教育有着本质不同的全面教育理念, 其所实施的“全面教育”, 是指所有课程都必须包含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内容, 例如伦理、情感、态度、能力等等, 使学生永远都处于探索和接近真知的过程中。在不断探索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中, 这一理念, 尤其是对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哈佛, 越来越意识到所有的毕业生不论从事什么工作, 首先需要具备的是道德意识和伦理意识。随着生命科学、新能源等新兴学科的出现, 社会和科学的发展, 这一点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教育目标, 只有全面教育才能涵盖。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 培养人格,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 其意义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 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伦理道德过程, 从应然到实然的过程, 就是一个人发生变化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 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 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的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 必然会遇到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 就成为了一个主体, 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 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意义。由此, 我们探析儒家的诚信文化与当今高校的诚信教育模式问题, 最终的落脚点即强调个体的诚信理念的建构与诚信文化内化为个体的文化存在。唯有将诚信的文化理念真正历练成被受教育者、尤其是在高校诚信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作为内心需求而不断主动修养的人格品质, 才能达到诚信文化的真实意义, 这种内化教育模式, 应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瞿振元, 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庄宝忠, 郭玮.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2.10.2.

[3]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浅析诚信与诚信教育 篇3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98X(2012)01(a)-0251-01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尚的基本美德之一,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很重视诚信的重要作用。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对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诚信教育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之一,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诚信教育不仅有助于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对国家与社会来说亦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诚信的内涵

“诚”和“信”源于中国古代,在哲学和伦理学中是两个重要的范畴。“诚”字追早出现在我国历史文献《尚书》中,《尚书太甲下》,“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当时的“诚”和“信”是两个单独的字。诚信一词作为词语出现最早见于《商君书·靳令》,六虱中“曰诚信,曰贞廉”。

我国诚信观的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我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封建是为了加强君权、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是一种典型的封建集权制度下的政治伦理。当时的诚信是下对上的诚信,注重君臣之礼,而不是以人人平等作为前提的。

当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诚”,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形成。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诚信不再主张君臣之道,而是指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这不是封建思想中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2 诚信教育的内涵

从诚信的发展及内涵来看,诚信教育应包括含广义和狭义两重涵义。广义的诚信教育指一切有关诚信道德和诚信原则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伦理教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的诚信社会伦理教育,如政治诚信教育,经济诚信教育,文化诚信教育等等)和法制教育(有关诚信原则的法制教育)两个方面。

诚信教育也可以分为个人诚信教育和社会诚信教育两个方面,个人诚信教育即私人诚信教育主要是针对个人诚信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诚信教育即系统诚信教育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诚信社会伦理教育和有关诚信原则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是对人诚实守信的带的品质的教育和培养诚信教育也应属于社会公德教育。

3 诚信以诚信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1)诚信与诚信教育的联系。

诚信作为几千年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经济时代,道德水平与物质水平却没有在同一条线上,很多人见利忘义,把诚信丢在脑后,因此当前社会需要诚信。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道德状况不满时,他首先应求助于教育,因此加强诚信就必须从教育入手,想要社会诚信水平得到提高,也必须通过诚信教育的环节。

古代没有完善的诚信教育系统,对诚信的教育也是硬性强调人们对神诚信,对长辈诚信,对君王诚信,以达到治理国家和人民精神的目地。在封建社会的诚信教育中,教育者是通过社会活动和交往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人们实行精神管理,通过精神和强制规定来传递诚信的重要作用,以达到教育的目地。

当今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诚信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因此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也被更多的人关注和认可。2011年10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让人们遵守诚信就必须从教育开始,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因此我国诚信教育群体主要是学生。国家加强学校的诚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诚信教育宣传力度,从而实现社会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对遵守诚信的人予以表扬和称赞。如宋真宗把贫穷的普通进士晏殊升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以提拔诚信的人为官员的方式教育臣民,只有诚信的人才会得到晋升。《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中,讲的就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通过诚信故事对守信的人给予赞扬,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目的。

(2)诚信与诚信教育的区别。

诚信是道德范畴,诚信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诚实守信,有良好的品德与态度,才能贯通多种仁义道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诚信作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每个人行为准则的关键。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是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当一个人缺失诚信,人们一般会说这个人无德,无德使人难以立足于社会,很难取信于人,只有人的诚信水平提高,社会道德才会有所提高。

诚信教育属于教育范畴,诚信教育承载着教导受教育者最终达到诚信的目的,诚信教育是一个过程,任何人生来接受的第一教育内容一定少不了诚信,此后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亦是如此。诚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的也是和教育一样的责任,只不过教育的内容更加细化。诚信教育是有目地诚信的观念和内涵传递到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自觉遵守诚信、与人交往中能以诚信为基础,最终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总之,诚信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治国之策,交友之基,经商之魂。因此要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加强诚信必须要加大对诚信教育的力度,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诚信教育是诚信的实施途径,诚信是诚信教育的目的,两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尚书.史诗考.学林出版社,2011,05,25.

[2]商君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8,24.

[3]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

[4]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1999.

[6]王玉东.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诚信做人和诚信学习(推荐) 篇4

有一句老话叫“天道酬勤,商道酬信”,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要求。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而亡国到商鞅的“立木取信”而终使秦国成为春秋霸主。这些典故无不告诉我们“诚信”至于国家的意义。这些宝贵的历史之鉴,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也逐渐地演化为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受诚信的熏陶,懂得要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拿出“诚信”之心,这是我们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须肩负起的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代社会,诚信是我们正常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中国能在2001年顺利加入世贸组织,评的是这张以诚信为保证的入场券。在经济贸易领域,中国以诚信为基石,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文化的交流,更让世界感受到了这个以诚信为准则的东方古国迷人的魅力。中国靠诚信骄傲地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校园生活里,也不能没有诚信。新学期伊始,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因为心中怀着诚信而相识、相知,因为有了诚信,我们获得了人间最可贵的友谊,如果说友谊是钻石,诚信就是钻石所闪烁的耀眼光辉,钻石因光辉而美丽,友谊因诚信而可贵。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信誉就如同拥有无形天价的财富。只要你会去经营它,不去损害它,那它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宝藏。

税收诚信学习心得 篇5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全省上下在强调优化税收服务,提高税收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同时,提高公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据一份有关“诚信纳税”的调查资料显示,在诚信纳税认识上,大部分人认为信用比金钱更重要,有的人却认为社会上普遍存在偷税行为,多数市民不愿意称呼自己是纳税人;在纳税知识上,普遍认为纳税基础知识薄弱,有的企业财会人员竟然搞不清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与税务行政处罚之间的区别;在纳税行为上,当依法纳税与单位或个人利益发生碰撞时,有的人将单位和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有的纳税人认为只要有经营收入就应该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半数以上的消费者能够主动索要发票。该资料客观反映了当前一些公民亟待提高的纳税意识和喜忧参半的纳税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纳税意识薄弱主要和税法宣传力度不够有关。笔者认为税务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大力进行税收重要性的宣传,通过坚持开展税法宣传月等活动,大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宣传公民依法纳税与国家和公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三是要宣传公民依法纳税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回报国家和社会的体现,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四是要宣传依法纳税是衡量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的重要标志。

除了各级税务部门的积极努力之外,广大公民也应该自觉提高依法纳税的思想境界,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纳税。每个纳税人都应把依法纳税作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树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诚信资料 篇6

一司机开着一辆装满母鸡的货车,边开车边逗他的鹦鹉,一美女搭车,司机便将鹦鹉放到货箱与母鸡在一起,请美女坐在驾驶室。开了一会儿,司机试探着问美女:“亲一下行吗?”美女非常害羞地摇了摇头,说:“不行。”等了一会儿,司机契而不舍地又问:“抱一下行吗?”美女仍然摇头说:“不行。”司机气愤地说:“不行就下去。”开了一会儿,司机感到自己地做法很不绅士,于是返回去又请美女上了车,可开了一会儿,司机不死心地又问:“亲一下行吗?”美女仍然摇了摇头,“抱一下行吗?”美女还是摇头,“不行就下去。”如此反复了三次,终于到了鸡场,司机打开车箱,见母鸡已缪缪无几,只见鹦鹉提起一只母鸡问道:“美女亲一下行吗?”母鸡拼命地摇头,鹦鹉又问:“美女抱一下行吗?”母鸡仍然摇头。鹦鹉说:“不行就下去。”母鸡被抛出车外......诚信笑话二:

有位科学家到了南极,碰到一群企鹅。他问其中一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又问另一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鹅也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问了很多很多的企鹅,都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后来他碰到了一只小企鹅,很可爱的样子,就问它:“小朋友,你每天都干什么呀?”小企鹅说:“吃饭睡觉。”科学家一愣,随即问到:“你怎么不打豆豆?” 小企鹅说:“因为我就是豆豆。” 笑话三:

甲:你说,我需要带多少钱去,那个局长才能把工程包给我呢? 乙:带钱去?别闹了。你怎么这么老土啊? 甲:此话怎讲?

乙:现在进步了,都是商量好多少回扣,然后批文下来,工程开始再给钱的。

甲:那他不怕工程下来以后我不给钱么?

乙沉默了一会:相信我,在这个层面上,是绝对讲诚信的。

笑话四:一少妇哄孩子,晚上和你爷爷睡,孩子不愿去,少妇说:你不去我可去了。爷爷在旁正色道:教育孩子要诚信,你不能既哄孩子,又骗老人,哈哈哈哈

诚:诚实,信:相信,诚信:乃是人类的无形资产.所以诚信教育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许以后会影响他的一生.08一个不平凡的中国,人文奥运是人们提倡的主题,所谓“人文”就是要有道德观、讲文明等而诚信则是“人文”的一种,诚信教育对孩子的人生一种道德的投资.也是社会的一种无形资产,在学校诚信就是真实的自己,一次考试,我们的诚信就我们真实的自己;在家里诚信就是和睦的家庭护理;一件小事,因为诚信,我们彼此原谅;在社会,因为诚信我们赢的了我们自己的人生.因为诚信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

诚信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不能缺少的:诚信是世界沟通的语言,诚信是人类的无形资产,诚信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拥有了诚信,我们就拥有了这个世界,所以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诚信

教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诚信教育,是为了培育诚信意识、诚信行为所采取的教育活动。在一些领域和地方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

一、欺骗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提出了三个“充分认识”的要求,即,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诚信教育的内容很广泛,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积累经验,为诚信道德提升提供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具体的诚信教育的内容是:

(1)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2)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规章制度,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等。

(3)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教育。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对待他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等。通过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

诚信教育学习资料 篇7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诚信教育机制的缺失化。在当今的高校范围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模式上注重大学生的“应试”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为主,在诚信道德课程设置上出现了空缺现象,而对于高校的教育主体教师而言,由于自身受到高校教育模式的限制,在课堂的教授上,大都是只教授专业知识,对诸如思想道德等软性教育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对于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在接受教育地位上处于被动状态,诚信教育的缺失就显得顺其自然了[1]。此外,高校中关于诚信教育工作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诚信评价机制缺失、诚信激励机制的缺失以及诚信制度机制的缺失。由于这三大方面制度的缺失,促进高校建立诚信教育机制。

2.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理想化。近十年以来,由于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以及诚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也颁布了诸多的法律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法律法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表层的,并没有扎根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2]。一方面,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对高校的高层领导起到了监督与指导的作用,由于政策的下达,更多的高校领导就将“功绩”理解为了最终的教育目标,对国家的政策引导存在着片面的理解,不能全方位地落实于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之中。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从微观上控制诚信教育的落实,只是一种宏观方面的把握。由此,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就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实质的功能。而从目前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高校诚信档案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定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约束,通过多层次的制度约束来加大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关注,从而引导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高校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高校教育模式的片面化。在目前的高校诚信教育中可以发现,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诚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是一种理论化较强的教育模式,大都是以学生的理论能力为培养目标,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很多的框架就被凸现出来。在这种教育的框架下,诚信教育呈现出被边缘化的状态。简单来说,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中,诚信教育是一种不在计划之内的教育[3]。同时,由于传统教育方式更为保守,在发展步伐上并不能凸显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在教育培养的方式上不易打破常规教育,教育方式比较呆板。因此,高校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保守性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培养,受到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诚信教育的发展步伐就被限制了起来,成为可发展可不发展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高校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1.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普及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意识从宏观上来说是一种品德的表现,体现着一个人的个人品质,而从微观上来说,则是体现出了大学生自身的处事原则,是当今人才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4]。而建立诚信档案就是将学生的诚信从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监督管理。从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式。通过诚信档案的监督管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了普及化,从而促进了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而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普及化离不开诚信档案的支撑。

2.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对高校诚信教育的不断重视,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急需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支持。然而,在高等院校管理系统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在诚信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在与高校互动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所以,要想对高等院校管理进行优化,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诚信教育来完善高校的管理系统,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需要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支持。

3.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影响着诚信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阻碍高校诚信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信息化发达的当今社会,加大对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加大对人才的诚信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可以说,诚信教育与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有着直接的联系, 两者是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的发展关系。目前,受到教育发展前景的影响,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正趋于一种创新化的发展态势。在教育模式的创新中,将学生的软性培养列为培养的目标内容之一,而这种软性培养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诚信品德的培养。希望通过加大对学生的诚信素养的培养,来提高教育的质量,最大程度上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5]。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不难发现,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需要诚信教育的支撑,而诚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诚信档案的建设,也就是说,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这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三、建立诚信档案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的诚信化。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而言,建立诚信档案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诚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诚信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体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层面而言,建立诚信档案对其自身起到了督促检查作用,从入校到毕业期间,高校通过记录诚信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诚信建设的地位,督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学习与生活纪律的习惯,让自身的诚信素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这种思想意识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诚信档案的建立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的提高。总之,诚信档案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建立诚信档案无疑对自身的诚信培养有着推动作用。

2.有利于完善高校管理的制度化。高校管理中制度化的形成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项目工程,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随着诚信档案体系在高校的实践,从管理层面上而言,诚信档案的优化建设是高校管理制度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可以说,诚信档案体系建设得越完善, 高校管理制度也就越完善,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某种层次上而言,诚信档案的建立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由于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具有监督的功能,所以诚信档案在建设实践中就具有规范的特征,而这种规范性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表明了诚信档案体系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而通过诚信档案与高校管理的关系,诚信档案的建立无疑会促进高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因此,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诚信档案体系有利于完善高校管理的制度化,通过这种促进关系来促进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

3.有利于普及诚信教育的规范化。高校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诚信为核心理念,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诚信品德,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当前,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来优化高校的诚信教育是主要的实践内容之一。同时,在高校的诚信教育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诚信的档案的建立也使得诚信教育变得更为普及与规范,让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成为一种发展的常态,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是人才发展的社会, 而德才兼备的人才更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的方式将诚信的品德规范起来并应用于高校的教育之中,无疑对当今高等教育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诚信档案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高校教育的普及化与规范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在人才社会发展的今天,建立诚信档案体系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高校诚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性,从而探讨出建立诚信档案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影响,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的诚信化;有利于完善高校管理的制度化;有利于普及诚信教育的规范化。

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诚信教育

[作者简介]葛艳春(1963- ),女,河北滦县人,唐山师范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59-02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现代社会,传统诚信道德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诚信不再只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已经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义务的综合规范,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继承传统美德,规范道德行为,文明懂礼,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是,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抄袭作业之风比较严重。在大学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的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外出游玩和打电子游戏等,等到要交作业时,这些学生便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上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完事。这种行为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

2.考试作弊之风屡禁不止。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成为各高校十分头疼的事情。

3.在求职履历上弄虚作假。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和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增加成功几率,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各种作假手段。

4.不如约归还助学贷款。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须抵押,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关怀。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以及学生应该拥有的一颗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但不少贷款的学生却不如约还贷,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而应理性地分析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更大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2.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缺陷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

3.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公正的制度对于建设良好的学校道德风尚有着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却长期存在着一些偏向,影响了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和诚信品质的形成。第一,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层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第二,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重智育而轻德育,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第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单一,内容抽象,脱离实际,只重思想灌输,轻道德践行,使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理性的理解,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第四,学校德育评价制度不力,并且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失信者预期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而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

二、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由于大学教育长时期的封闭性,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但是近年来,随着信用贷款进入校园,随着学术腐败的不断发生,广大教师、学生的信用便受到来自银行、用人单位、科研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条件下,诚信教育则显得具体而紧迫。因此,必须尽快在高校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把诚实守信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和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地、各高校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打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坚实基础。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

(二)建立诚信评估机制,为诚信建档

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同样,在高校,也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学生诚信行为,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这样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要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守纪律、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每学年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大学生评优、进行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三)狠抓落实,持之以恒

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要让其清楚“诚信”的含义,“诚信”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潜心学习,诚实应考;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对大四学生,要着重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这既可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接受扎实的“诚信”教育,又是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诚信”教育的继续,要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

(四)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体会明礼诚信的具体含义和做法,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竞争等种种压力,使他们把分数看得更重。因此,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已使校园这一片净土一度出现了“诚信”危机。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性,使校园里的部分大学生变得日益“现实”。功利主义的盛行容易使学生强调眼前的物质利益,强调自我发展,容易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极端化,甚至不惜侵害他人利益。也使少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择业动机、入党动机等蒙上功利主义色彩,使人急功近利,有时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当前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深刻明白当自己作弊、抄袭时,早已经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诚信”;同时,要结合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明礼诚信”的意识教育,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高校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诚信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诚信教育既是全世界的事情,也是全民族的事情。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已经进入信用时代,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新课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以“诚信”来对待别人,让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美德成为高校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诚信”美德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蔚.高校信用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诚信教育的途径探索[A].桂富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任俊.正面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汪雪琴.诚信:不能只是话题[N].工人日报,2002-05-30.

[4]林莉.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4).

[5]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6]杨丽霞.论大学生成才的诚信道德基础[J].青年思想家,2004(2).

上一篇:XX年乡镇干部年终述职报告下一篇:春游的作文:难忘的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