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2024-07-11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通用9篇)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篇1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老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第二,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篇2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我们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且在教学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抓好衔接和过渡。幼儿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构建丰富适宜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二、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两者之间差异很大。一是作息制度的差异。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对自由。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灵活安排。小学的作息时间则要求比较严格,课时安排相对紧凑。二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幼儿园教学以趣味性、游戏性为主,把知识点贯穿于游戏中,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教学则是规范的课堂教学,着重于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学习,需要认真、刻苦、努力,才能完成作业。三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幼儿园教室布置有生活家、活动角,丰富美观,富有儿童情趣。而小学为避免学生上课分心,在教室布置上相对简单单一,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四是师生关系的差异。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会像父母一样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在小学,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关心得相对要少些。幼儿教师要明确这种变化,引导幼儿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三、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特点的差异,幼儿园大班应把优化课程、科学引导、习惯养成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从知识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认真学习的习惯。在集体活动中要求幼儿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并且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通过开展“接龙”“学别人说话”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通过训练,帮助幼儿提高课堂纪律性,使其逐步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基础知识训练和指导,如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等,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从能力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自我管理习惯。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开展“帮书包找朋友”活动,要求幼儿在课后自己将玩具、教具放回原位,学会自己整理书包。通过训练,使幼儿初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进入小学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生活。开展“我是值日生”的活动训练,让孩子会学扫地、擦桌椅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并训练幼儿稳定与持久的注意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通过训练使幼儿初步掌握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三是从行为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习惯。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幼教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可组织幼儿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从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教育幼儿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四是从家、园、校互动配合入手,形成幼小衔接教育合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幼儿安排作息时间,激发幼儿上学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幼儿园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宣传幼小衔接重点环节。小学方面则应该邀请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了解熟悉小学生活环境。家、园、校三方密切配合,使幼儿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家庭和小学携手共同关注幼儿成长,要多鼓励,多引导,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一份成就感、勤奋感和归属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摘要: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到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这一转变时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笔者通过分析幼小差异以及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探讨幼儿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差异,方法,途径,问题探究

参考文献

[1]申雪琳.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启迪幼儿探索科学奥秘[J].教育革新,2010,(7).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篇3

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我国幼教科研的热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的近期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入小学做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这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有重要的意义。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下面就家长工作提几点建议: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是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发现有些家长没有注意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很不适应,如有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感到学习很困难,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或者老师讲课听不懂,还有一些孩子在进入新的环境后心理上会产生紧张情绪,表现为性格内向,不愿说话,甚至不愿上学,这些都说明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在经过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转折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特别是家长的正确引导。

一、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实现心理过渡。

幼儿园时期,因年龄的缘故,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呵护有加,造成了该阶段孩子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弱的特点,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充满了爱心,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如:午睡起床时,宿舍里可热闹了,一会儿这个孩子过来说“老师我的裤子拉不上来”,老师蹲下来为孩子提裤子;一会儿那个孩子跑过来:“老师我的鞋带系不上”,老师二话不说又帮孩子系鞋带;一会儿又有个小女孩跑过来说“老师我的辫子松了”。老师微笑着拿起梳子小心地为她梳理头发,还亲切地与孩子交流应该说,幼儿园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帮助孩子。

而进入小学后,学校的教育模式与幼儿园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多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完成,比如:下课后上厕所,老师不可能跟着上厕所,孩子必须自己学会拉裤链,扣扣子;课间孩子学会自己准备下节课要用的书、本子等等,于是造成了孩子和家长诸多的不适应。

所以,家长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小任务,加强孩子的这种意识,比如让他们自己每天学着整理书桌、玩具、准备学习用具。家长在孩子完成这些任务后,可以对孩子说表扬鼓励的话,使他们从中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他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有能力做自己的事,只要敢于放手锻炼孩子,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另外,孩子入学前心理上要放松,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什么小学生活苦呀,老师要求严格呀,让孩子还没上学就有恐惧心理,要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开心。有条件的可以有意识地,经常带孩子到小学附近走走看看,看看小学的校容、校貌,看看那些脖子上系着红领巾,嬉笑玩乐的小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小学生活,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所向往,在心理上做好入学准备,另外就是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要密切关注孩子,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分享他的快乐,消除他的忧虑,比如说来到小学有哪些开心事,有哪些困难,哪些不适应,及时地为孩子疏通。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实现习惯过渡。

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很大差别,在小学,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电视、做游戏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应该重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晚上九点左右休息,早晨六点半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自己要独立完成,动作要迅速。在学习上尤其要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比如要引导孩子按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现在起,家长就要有这种意识,幼儿园大班,老师会经常布置一些如口述日记、手工、废物收集等作业,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领着孩子认真完成,遇到困难要想方设法解决。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你都得认真地完成,这是你应该做到的。

到了小学,当低年级的孩子面临看图写话作业,高年级面临作文任务时,有的家长就会说孩子写作文是件让人头痛的事,孩子不会写,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孩子的好文章是大量阅读的结果,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所以建议各位家长要抽出时间读书给孩子听,每天晚上,孩子睡觉前,读一则故事,一段美文,既可以培养孩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还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可以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何乐而不为呢?星期六、星期日还可以抽出一点时间,领着孩子到图书馆、新华书店读书,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有条件的家长,现在就可以帮助孩子记日记,孩子说,你记录,当然记录的时候可以提示、指导、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记录结束还可以读给孩子听,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孩子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并能夠坚持一段时间,有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另外,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 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其中一个注意点是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而应重视孩子进行听、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建议家长多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游戏,观赏自然风光,陶冶孩子的性情,引导孩子注意观察,比如说,现在是春天,有些什么变化,天气暖和了,风吹到脸上柔柔的,花开了,草绿了,树上冒出了嫩芽,小鸟叫得更欢了,人们脱去了厚厚棉衣,换上了春装……

三、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孩子实现能力过渡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教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流(或与同伴分享喜悦,或倾诉自己的烦恼),并通过与同伴,师长沟通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这样孩子上学后才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家长才能更省心,我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孩子很乐于助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能主动向别人请教,这样的孩子显得更加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强,有些孩子不善于与人沟通、内向、胆小,遇到困难不敢对老师和同伴说,这样的性格通常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我班上曾经有一个孩子,一天在上早操,别人都去排队了,他还在座位上不动,我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摇头,问他为什么不去,他也不说话,事后他的同桌告诉我,他的鞋带松了,他不会系。这才知道他不肯做操的原因,其实当时他只要对老师说一声,事情就解决了,那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在家很能说,只是到了陌生环境就显得很胆怯。对于这样性格的孩子,家长更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有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几点,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得好呢?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说能独立自主地妥善安排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4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机构在教育工作上做好承续和连接,帮助幼儿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缓解幼儿在过渡期的种种不适应。使幼儿在入学前即可具备一定的能力,以便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幼小衔接包括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师生关系,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环境和布置,帮助幼儿了解社会对小学生的期望。

如何做好大班幼小衔接工作 篇5

林口县第三小学 教师 蓝水晶

时间过得很快,大班的孩子要进入小学了,在这关键的时刻,培养和激发孩子们入学学习的愿望和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孩子们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此外,孩子的意志发展水平也是入学前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有时并不那么吸引人,在学习中也有“枯燥的”、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他们必须参加集体活动,接受学校和教师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遵循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要求儿童的意志发展达到相当的水平。除此以外,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初步的共产主义倾向的个性,也是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重要内容。总而言之,为了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要重视儿童智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全面性。本学年是幼儿在园的最后一年,为了让幼儿能顺利进入小学,我将

认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孩子们的学习方面

首先,要树立孩子自信,激发孩子升小学的强烈愿望,使幼儿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学准备。可提早让孩子熟悉小学的环境,通过观察环境促使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我们主要是带领孩子们参观小学和阅读、识字、写字、算术等一系列的活动。参观小学(时间待定),既能扩大幼儿园孩子的接触面,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兴趣,激发求学的欲望,也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尽早地熟悉校园生活。熟悉校园的环境,校园和我们幼儿园有什么区别,并且看小学生上课,哥哥姐姐坐的姿势、发言是怎么样的等等。让孩子知道我们上课的时候也要像哥哥姐姐一样,要立正,而且声音要响亮。2)请大哥哥和大姐姐们为小朋友们操作整理书包的演示。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对书包的整理和自己操作整理书包的过程,让幼儿了解学具在书包里的摆放顺序,教幼儿掌握整理书包的一般技巧,教幼儿懂得爱护书本是小学生的责任的道理。(3)请小学生为小朋友表演上课的坐姿,回答老师提问的动作,朗读课文的声音以及下课的时候学生怎样到操场上自由的活动的情景等。我们还看哥哥、姐姐做操,我们的孩子感觉哥哥姐姐很整齐,很好看,做保健操,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视力。让孩子们渴望上学,渴望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和情感,为孩子们顺利地进入学校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回到幼儿园,教孩子们唱毕业歌、念毕业诗就更加认真了。同时感受到要珍惜幼儿园的美好时光。

二、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30—35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模拟小学生上课“起立”、“老师好”等。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人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大班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为此,进入大班后,我就向幼儿介绍小学的情况,介绍哥哥姐姐认真学习的事,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我特别制作了丰富的、新颖有趣的教具,活动中彩洗染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们,使幼儿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自控能力。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和坐势正确,一开始我就提出要求,正确示范,让孩子有正确的模仿,然后我又通过练习书定自己名字等活动巩固幼儿养成的习惯,平时,认真观察孩子们发现个别幼儿的不良姿势,及时纠正。

另外,我常常安排丰富有趣的晨间活动吸引幼儿早起、不迟到,积极坚持参加幼儿园晨运活动,在生活处理方面,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我知道持之以恒是常规培养的关键,因此,我经常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并通过各种游戏巩固幼儿已有常规,我还利用班内幼儿乐意担任值日生的热情,让值日的幼儿提醒同伴遵守常规。

幼儿虽然对某些事情感兴趣,有一定的爱好,但不持久、不稳定,容易风异思迁,为此,我经常以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例如,我班每月进行一次谁最能干的比赛活动,于是会弹琴的幼儿努力练琴,喜欢跳舞的小朋友自己创编舞蹈,喜欢讲故事的小朋友缠着妈妈学讲新故事,喜欢画画、做手工的小朋友想出与众不同的绘画、手工作品„„,通过这个活动,许多幼儿的兴趣得到了保持。

3、重视幼儿幼儿的语言能力

从小中班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讲座,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表演出来,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练语言的机会。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先提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去开展活动,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对沿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讲座,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语言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语言教学中,我改变“统一要求、同一提问”的倾向,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特点,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如: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我采用分组教学形式,的幼儿除了理解作品、归纳主题外,更注重发展他们的抽象,创造性地讲述;对踵水平幼儿,着重帮助他们理解画面和完整故事构成的关系,进行完整讲述,给予他们有扩展想象和表达个人认识的机会;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则帮助他们注重画面的变化,学习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简单讲述。由于能面向全体幼儿,因此本班幼儿能在各自的语言水平上获得发展。由于在小、中班重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全班幼儿的口头语有 了较坚实的基础,进入大班后,我开始重点发展幼儿的书面语言。一方面培养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幼儿认读书写汉字的兴趣,以便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为培养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我经常在班中举行看图书讲故事的活动,我鼓励孩子们带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回园,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者在“大带小”活动中,讲故事给小、中班的弟弟、妹妹听。为培养幼儿读读汉字的兴趣,我常常用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幼儿,如认识“足”字旁的字,我会边做动作边引导孩子认字;认识“三点水”的字,我会准备许多与水、与字的意义有关的操作材料,教幼儿了解字的特点、。另外,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我常常会将出现频率高的字、词布置于教室环境中,让幼儿随意阅读,使幼儿对汉字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此外,在一些空闲时间,我还经常为幼儿读报纸内容,让幼儿解新闻的同时学习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侍机会。如在晨间谈话活动或进餐后的自由活动中,我有意识引导孩子们讲述有趣有儿童读物和动画片,与孩子讨论游戏的玩法,通过“小小广播站”、“小小剧场”等表演游戏,让幼儿多听、多讲,为幼儿创设表达的机会。在游戏中,我还注意围绕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引导幼儿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形式等,使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使每天请几名幼儿做主持人,说一件有趣的事,由于事前有准备,大部分幼儿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任务,逐渐对讲述产生兴趣,争先恐后当广播员,由于幼儿获得成功,他们渐渐变得勇敢、自信起来,为幼儿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为活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了任务要坚持要求,坚持检查,例如:我班的自然角每天由幼儿负责浇水,时间长了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对此,我利用我班的“小小广播站”,天天播放幼儿完成事情的情况,激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做值日生等事情,我们也是很重视,不仅任务交代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我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

另外,进入大班后,我会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

5、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恋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我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我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孩子常常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另外,我还经常通过一些活动,如“大带小”活动、“同级班联谊”活动,使孩子们大胆与各类伙伴交往,如在“大带小”活动中,班上幼儿与年幼伙伴交往,他既是哥哥、姐姐,又是活动领导人,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既要关心年幼伙伴,又要发挥领导才能,说服年幼伙伴服从自己和信任自己,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另外,我还常常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同时搞好幼小的知识衔接。我们及时了解了小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内容,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汉语拼音和执笔姿势及书写阅读习惯的教学。在进入小学前可有意识的给孩子准备些“作业”。如:学写数字、做算术题等,使其在心理上有一些过渡。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该让孩子做的事情尽量让其独立完成,切忌包办。培养孩子良好的仪态仪表,学会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不要躲躲闪闪,拒绝回答。

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

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中,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培养,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7、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们一直开展坚持开展阅读识字游戏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班里有这样的情形,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高。

8、适当向幼儿进行拼音教学

在与小学老师讨论过程中,小学老师指出幼儿在上小学后学习拼音只有一个月时间,这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所以我给幼儿进行23个声母的教学,我利用各种空隙时间,运用电教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脑、小学语文拼音的软件、拼音的磁带等。给予幼儿标准的发音和正确的指导。使孩子上小学后能更扎实的学好拼音。

9、增强文明礼貌 要求幼儿会用日常礼貌用语;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级常规,注意自己的行动不影响集体;学会倾听、不乱插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乱翻别人的东西;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二、幼儿家长为孩子们做的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6

幼小衔接问题是我国幼教科研的热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关系到如何使幼儿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做好向小学生过渡的充分准备,使之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为今后一生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

幼儿园与小学有许多不同,校舍不同,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行为规范和要求不同,上课时间不同„„这么多的不同,对于一个六周岁的孩子来说肯定难以适应,甚至导致恐惧心理和厌学行为的产生。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些,提前做好”适应性”的工作,提高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如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学校的环境对幼儿产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于幼儿园大班老师来说,可以在大班第二学期对班里的环境进行特殊布置。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增设了“我要上学了”、“幼儿作业展览”等板块,在教室增设一些识字挂图,数学加减法表等使教室的环境布置与小学靠拢。上课的时间适当延长,上课的方法由游戏转向知识面型,课后还适当布置作业或预习功课。同时以口头语言为主的学习慢慢转向以文字符号为主。还可以要求孩子每天背上装有简单学习用具的书包上幼儿园,体验当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其次,可以抽时间组织幼儿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课堂、桌椅摆放、小学生的作业、小学生的一日生活情况等。或找一个小学生介绍小学生活的好处、乐趣。通过这一系列的精心组织,孩子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距离开始变短、氛围相近,孩子入学后很快能适应小学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据朱慕菊等人在1990——1994年开展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表明入学所点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个方面。其中社会性适应能力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与写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四个大方面。而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加重要。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的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在互助友爱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能力。此外,孩子生活在集体中,难免与同伴发生一些争执和冲突,这种情况发生后,孩子或退缩、或产生报复性行为,以致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与小伙伴交往的能力,为孩子入小学后的社会适应早作准备。培养幼儿与人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在六、七岁以前整个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准备起来的,是儿童入学前整个婴幼儿教育的结果,并不是光靠幼儿家庭的配合。应把把培养幼儿能力这项工作贯穿于幼儿教育整个的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比如教孩子学会自制、谦让、示好,当遇到玩具不多时不争不抢;到别人家去做客时要先敲门,要有礼貌地称呼主人;做小主人时要热情招待客人,并把家里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拿出来执招待客人;有小伙伴生病时,家长和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前去慰问,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友爱、合作的气氛,给孩子们带来温馨和欢乐,也有利于团结友爱、关心别人等良好品质的形成,进而专增加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大班的日常教学中,根据幼儿喜欢游戏,兴趣转移快、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开设拼音字母口语游戏、数字兴趣小组、画面、讲故事,等20分钟一次的活动,以后逐渐加长时间,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兴趣和耐力。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注意教材的选择,尽量多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故事,指导幼儿理解图画内容,按顺序仔细的看,教师做示范讲述,最后请幼儿完整讲述,提高幼儿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说的能力。例如:在带孩子游览动物园、参观博物馆时,让孩子仔细观察议论各种动物、事物的特征,有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提出来。逛商店、市场时,让小朋友主动与营业员交谈,询问价格,提出购物请求,以此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父母还可以在家中自然、随机地引导孩子复习以前学过的常用字,让孩子感知体会汉字的特点,并对汉字感兴趣,但不要生硬地强求识字。提高幼儿读的能力,主要可以通过家长坚持每天抽半个小时陪孩子一起阅读,养成幼儿喜爱阅读的习惯,教大班幼儿写主要是教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方法、正确的使用本子,听从老师的指导和会写数字等,而不是写文章,写作业。可以通过画面来发展他对手的小肌肉的控制能力,使他学会握笔、运笔的动作;也可专门设计一些宽窄不同的横竖格线或“迷宫图”要求孩子在中间不出格地画图和线,以提高他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防止幼儿大班教学小学化。应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而不是把识字的多少,会算多少题,作为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

四、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能力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孩子进入小学后有许多事不能由父母包办代替,小学老师也不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周到细致地照料孩子的一日生活,孩子们不但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安排妥贴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而且要完成小学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生活自理能力差显然不能适应小学阶段的需要。

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在生活、学习上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作为老师,在班里除了生活上多给幼儿一些指导、帮助和鼓励外,还应尽可能地多给幼儿一些锻炼的机会。比如有意识地让他们做值日生,分发图书,照顾自然角等。作为家长应该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自己睡觉、穿脱衣服、整理床铺、整理玩具、学具,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摆碗筷、扫地、擦桌椅、洗袜子等。这样,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下,孩子到大班毕业时,就会独立做许多事,入学后会很自然地融入到小学集体生活中,顺利地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篇7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不能有效衔接,是教育领域很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幼儿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立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家长都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的出现并估计其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重视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沟通交流

1.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没有规定性的学业任务,强调生活常规,不带强制性。

小学以班级制进行集体授课,有规定性的学业任务,强调学习纪律。

2. 小学课业压力较幼儿园重。

小学上午有四节课,下午有两节课;幼儿园上午一节集中活动,一节区域活动,下午是游戏活动。

3. 小学一节课有40分钟,幼儿园上课时间没有这么长。

4. 小学班级里没有玩具,幼儿园班级里有玩具。

幼儿园和小学还有很多不同之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基于这些区别,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实现幼小衔接的有效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沟通交流,以保障幼儿更健康地适应小学生活:

首先,加强孩子间的交流。譬如,幼儿园的老师可以主动联系幼儿园附近的小学,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小学开运动会时参加。

其次,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相互理解方面可以举行一些研讨会、学习会,以加深双方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最后,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合作交流。幼儿园重视“游戏”和“生活体验”,小学是以上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顺应两者衔接应该充分协调这之间的关系。

二、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成长”,要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不是小学教育的预备阶段,应该采取措施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性工作。其前提就是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开展符合孩子发育特征的学前教育。

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重要抓手就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因为在婴幼儿时期和儿童时期,孩子有各自不同的发育特点。所以,幼儿园和小学应该根据幼儿学前教育时期的生活状况、发育状况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

三、家长是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合理引导家长培养幼儿的健康发展观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孩子加以引导。而要想让家长能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必不可少。因此,幼儿园可以请小学老师在家长会时给家长提出合理建议:

1.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适当奖励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另外,要表扬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阅读和讲故事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知道有比他物质条件更差的孩子很早就为家庭担当工作,这种榜样的力量也会对孩子起到鼓励的作用。

2. 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方面,老师可以建议家长制订家庭作息制度,提前一两个月进行训练。“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读整时整分,比如四点、五点半……然后和孩子一起规划好时间,早晨何时起床,用多少时间穿衣、洗漱、吃早饭,何时出门,晚上何时上床睡觉……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孩子入学后,要同时学习几门功课,要独立完成各科作业,这需要认真严谨、有条不紊的态度和习惯。家长要提前训练孩子按照一定的次序选择合理的方法做事,克服粗心、马虎、顾此失彼的坏毛病。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应引起社会关注。首先,“幼小衔接”应尊重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符合幼儿发展的工作。其次,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是幼儿园自身的工作,小学教育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最后,学前教育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应当结合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三方面的力量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孩子一生的成长积蓄良好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40(2):80-85.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8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行为习惯主要是在三岁以前和幼儿园形成;学习的习惯主要是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阶段形成。入小学后,孩子从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那么到了小学一年级往往会因为功课繁重、作业繁多、课堂枯燥无味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应依据幼儿好奇心强等特点,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提升其学习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让孩子富有意志力和自控力

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仅仅依靠兴趣,学习是一个较为辛苦的过程,因此还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与控制力作为支撑。幼儿刚刚进入小学,还不具备自觉遵守纪律与学习的能力,他们会有随便走动或是交谈等行为,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的课程是40分钟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这些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依据幼儿发展特点,将其注意力集中时间规律摸清。在此阶段集中进行知识讲解与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维后,便会自觉集中意志力进行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意志力与控制力。同时,教师还应依据学校培养要求,适当对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进行管束,帮助幼儿进行控制力与意志力意识的养成。

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时期,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穿衣、睡觉等问题都是由教师与家长细致入微地照料的。而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事情被要求独立完成。所以,在幼儿园步入小学这一过渡阶段中,家长与教师要适当对孩子的自理能力与时间观念进行适当培养。可以对孩子的睡眠与起床时间进行规划,养成良好的生物钟。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孩子进行适当的晨间锻炼,养成良好的起床习惯,并依据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上厕所的习惯。

四、提高孩子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

1.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周围事物与人群表现积极的态度。同时,要对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带孩子去伙伴多的地方,与其他孩子玩耍交流,并为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与尝试。如,家长应在入学前带领孩子参观小学,让孩子主动体验、探索小学里有哪些课程以及课程安排、作息时间等,并向小学教师请教小学课堂需注意事项,以及师生相处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回家后,可以与孩子进行课堂模拟游戏,既提升孩子上学的愿望,又能帮助其提前适应校园生活。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小学生的课间都交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要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为幼儿营造自己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家长应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在家里自己叠衣服、叠被子、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帮助父母整理房间等。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性具有促进作用,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起到铺垫作用。

3.培养孩子交际能力

小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活天地,培养孩子善于交往、学会交往,这对孩子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多种能力的同时,也要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懂得轮流与分享的良好品性。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打架,听老师话等。尽管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在步入小学后,交往将不再是一件难事,而将是一件很自然、很愉快的事情了!

4.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孩子进入小学有大量新的行为规范,如,上课不能喝水,不能随意离开座位,课堂上要去厕所要请假等,这些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也是孩子入学后受批评的主要原因。所以,幼儿园教学要把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培养,融入一日活动之中,特别是大班。家长也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要求孩子。

5.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及正确的站、坐、行的姿势

入学前的准备,应包括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书写要规范、整洁,书写姿势要正确,握笔姿势要正确,用眼要注意做到三个“一”等。这些最基本的学习习惯看起来很简单,却对孩子的未来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让他们尽快地、自信地,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衔接,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如何做好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 篇9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尚未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正规的基础教育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两个相邻但又存在较大差异的学段。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对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着他们一生受教育的过程。

那么应如何做好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呢?

1.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全面发展的“和谐式”教育 幼儿能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不只是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加强幼儿适应性的培养。尤其是幼儿园的教育应从幼儿入园起就开始着手准备,既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强化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幼儿的生理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才能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加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应重于幼儿知识的学习。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幼儿,随着知识的不断渗透和经验的不断积累,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幼儿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就要摆脱“智育至上”的错误观念,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学会自我更新知识,提升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

3.加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 社会性发展是婴幼儿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但是幼儿在获得社会化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能够通过教师和同伴产生积极的影响,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和小学应通过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来发展其遵守规则的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来发展其人际交往能力,通

过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来发展幼儿友好相处、合作共事、乐于助人的社会化技能等。这既是今后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4.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和待遇,增加男性教师的数量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尤其是在促进幼小衔接这方面,幼儿教师承载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方面幼儿园应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吸收高学历的师范类人才,多请专家型教师来园进行指导,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增加男性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另一方面,在幼儿园积极配合下,政府应出台相应措施,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水平和地位,改变幼儿教师当前所处的不利现状。

5.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双向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而且衔接应是双向的,一方面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等。当然,“双向交流”并不单只研究教学方面,还包括如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其他方面。

6.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以形成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共识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幼儿的生活起居习惯,还是社会性行为习惯,都直接受家长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一方面,幼儿园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活动等方式,把现代教育的观念传授给家长,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幼儿发展观;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应该对幼儿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并调整教育目标,使家园合作能有的放矢地进行。

上一篇:公司成立十五周年贺词下一篇:汉语语法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