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联想

2024-07-31

运用联想(精选8篇)

运用联想 篇1

写作技能讲解:

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一、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它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来展开联想的。

三、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联想依赖知识。培养联想能力,一要注意扩大自己的表象积累,使联想具有大量的素材;二要学习联想的知识,提高自己展开联想的自觉性;三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理于事的限定运用某种联想的定向训练,以期熟能生巧。

『思路点拨』

题目1: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点拨】

题目要求选择“熟悉的事物”写,提供参考的事物有“树根”小草”海潮”“桥”。同学们不要受所提供的事物的拘泥,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写便于自己展开联想的。题目要求写“咏物抒怀”的作文,对所咏的“物”,要具体描绘它的形象,对于所抒的“怀”,要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展开联想”,要求同学们由跟前“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怀”的抽象的感情。

思路一:“小草”——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联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可以从“草不知名随意生”和“无人知道”,联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联想到小草的不戚戚于个人得失;可以从“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可以由小草想到树木或人类,思路二:“海潮”——可以从“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观天下无”,联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联想到海潮的坚守信义;从海潮奔腾,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联想到宏伟抱负,博大胸怀。从横空跨越使壕堑变通途的勃发雄姿,联想到桥加强沟通的能耐;从长年累月立于冰冷或湍急的水中毫无怨言,联想到桥不畏艰难的精神,从挺直腰杆承载巨大压力从不退缩,联想到桥勇挑重担的品质。

题目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要求:(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标题中必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小议泥土精神”、“泥土的启示”、“珍视泥土”、“泥土在呻吟”、“泥土的芬芳”等)。

【点拨】

这段文字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挖掘了泥土的“本义”,是说泥土的作用,或者说是万物与泥土的关系。第二句话由泥土的“本义”展开联想,揭示了泥土的精神品质。而第三句话笔锋一转,对人应该怎样对待泥土进行了理性思索。而文字中的两处省略号,又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思索的空间。由此看来,完全切题的上乘之作,应该是紧扣上段文字材料,包容该段文字三句话中丰厚内涵的作文。

思路一:用童话的形式,拟题《玫瑰与泥土》,记叙泥土怎样辛勤地孕育出玫瑰那美丽的花朵,而面对骄傲的玫瑰的指责,他默默承受,无怨无悔。当嫌弃泥土的玫瑰最终抛弃了泥土,如愿地走进了贵妇人漂亮的花瓶中时,它也就枯萎死亡了。

思路二:记叙文,拟题《泥土•父亲》,把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与在阳台上一盆泥土中种花比照着写,当观察到阳台上那盆不事张扬的泥土终于孕育出了盛开的鲜艳花朵时,“我”也读懂了父亲,感受到了那厚重如土的父爱的弥足珍贵。

[写作导引2] 联想,是指人们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最鲜明的特征是由此及彼。写作中运用联想,就给思维插上了翅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打破题材的局限,变呆板为生动,变浓缩为扩展,变单薄为充盈,变物质为精神„„

联想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相似联想、相对联想、因果联想三种。相似联想,注重事物之间本质上有相似点,比如由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由登山想到理想的实现。相对联想,讲究的是事物之间有相对或相反的一面,通过联想进行比较。如《白杨礼赞》由白杨树想到“秀颀”的楠木;《爱莲说》中,由莲花想到牡丹和菊花。通过比较,揭示出事物本质的区别,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因果联想,指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作者由地下森林的长势,联想到它的成因,进而想到它们顽强不屈,向恶势力抗争的精神,读后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可以说,写作中运用恰当的联想,能拓宽作者的思路,丰富写作的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那么,在作文中如何进行联想和想象呢?

(一)拟人化的笔法

快乐的游鱼,顽强的松柏,甘于磨蚀的粉笔,霞光满天的夕阳„„下笔前,如果能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合理的联想,让它们在我们的眼中活起来,在我们的笔下立起来,那么,语言会更灵动,画面会更精彩。《济南的冬天》里,“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的冬天想像成在摇篮里安睡的婴儿。这样,通过拟人化的联想,济南“活”了,文字充满了诗意。

(二)细节化的描摹

写作中,要尽量选取最能引发联想和想象的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色彩鲜明,让人看到满眼的春意,不由地联想到生机勃勃的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让人一下就想到小草生命力的旺盛。

(三)多元化的思考

对于同一个事物,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横看成岭侧成峰”,抓住文本中适当的情境,进行多角度的联想。如《理想》中,“理想如珍珠„„理想是罗盘„„理想是闹钟„„理想是肥皂„„”从多个角度对“理想”进行了阐释。

桥的断想

生活中,随处可见桥的身影。有了这些桥,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桥,大自然中靓丽的风景,一条美丽的弧线从河的这头探向那头,为自然界增添了生动的一笔。“长虹卧波”寄寓着人们对桥的希冀,“卢沟晓月”诉说着人们对桥的向往;赵州桥传承着建筑的辉煌,汀四桥讲述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桥,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小桥,流水,人家”展示了游子羁旅的哀思;“大渡桥横铁索寒”传递着特殊岁月的艰辛;“一桥飞架南北”流露出创业者禁不住的豪情„„

桥,连接了人间最真挚的情感。“鹊桥”上,有牛郎织女相会的倩影;西湖断桥边,许仙与白娘子结下了不解的姻缘;恋人告别于桥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桥也在轻轻的抽噎„„

桥,是文明交流的媒介。我国的四大发明,穿越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西方的轮船、电话,通过一座座“桥”传到了我国。“亚欧大陆桥”上,正弹奏着文明交流的乐章;中美之间架起的桥,奏响了文明进步的交响乐„„

桥,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桥的存在,让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屈膝而坐,尽情畅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暖人的话语,就是一座桥,它消融了人们心中的寒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桥,因为有了你,心与心碰撞出了火花;因为有了你,内心的契合不再是童话;因为有了你,心灵的锈迹可以被涤荡。

桥是人生,这头是生,那头便是死。我们须用心,须专注,须脚踏实地,须栉风沐雨,才能够无悔地走过。桥,是你,是我,是他,生活中处处闪现着桥的身影,充盈着桥的气息。桥,因为有了你,世界更加灿烂多姿![教师点评] 本文层次清晰,引用恰当,联想自然。由“桥”想到有关桥的诗句,关于桥的故事,进而联想到无形的“桥”,说它是文明的桥梁,心灵的纽带,还想到桥是人生,是会思想的你我他„„从多个角度把桥的内涵诠释得透彻而精辟,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读来引人入胜。

小草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当我念起这首诗时,我便会联想起小草。是呀,它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一棵无人理睬的小草。它是那样的渺小,令人瞧不上眼,可每当我看见它从墙缝、瓦砾、屋脊、甚至坚硬的石缝里钻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发出由衷的赞叹!

小草是绿色植物中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它始终保持着强者的不屈姿态。不论火烧、水淹、霜冻、干旱,都无法使它有丝毫的屈服。

特别使我敬佩的是:小草不择环境的优劣,始终如一,百折不挠,顽强生长。在那酷热的沙漠中,时时可见小草不屈的身影,或是一株,或是一丛,即使那里水贵如油,小草却始终坚强地向下发展,纤细的根使劲地扎入地下5米、10米、15米,直到找到珍贵的水源。朋友,难道你不觉得这坚强的意志十分可贵吗?

小草的生命力很强!小草的意志更强!在春的来临,是它最先发芽,最早变绿,成为人们的第一个报春使者。当每一朵姹紫嫣红的花儿都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在争奇斗妍,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的时候。小草却在一旁低头不语,悄然向上生长。盛夏之际,当每一朵娇艳的花儿为躲避骄阳而垂下脑袋,自私地将自己柔嫩的花瓣轻轻地合上。小草却将腰挺得笔直,对面前的困难毫不畏惧、毫不屈服。只有它经受住了骄阳下的暴晒,雷雨中的咆哮,也只有它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老人们可以坐在草地上练拳、舞剑,下棋„孩子们可在草地上捉迷藏、晒太阳„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上,小草同样顽强。地生长着,迎着凛冽的寒风,抵抗着极度的严寒,孕育着新的生命。当春风把雪水淙淙地拂下山去的时候,当春风把大地万物叫醒的时候,小草又萌发出了几株嫩绿的新芽„„

小草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说小草渺小吗?不,茫茫草原足以使人感到天地之广阔;说小草瞧不上眼吗?不,小草那坚强的意志可以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虽然小草没有青松的英姿,没有垂柳的婀娜,没有桃李的绚烂,没有芝兰的芳香,但小草浑身却充满大自然的活力,小草在我心里已深扎了根!这,不仅仅是因为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更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无数具有小草精神的人!它——小草,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的奉献给了大地和人类,却从来都无所苛求,毫无怨言。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默默无闻地培育着祖国未来的花朵;它多么像平凡的、战斗在祖国建设第一线的科学家、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为了伟大国家的强大而兢兢业业的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为国家的事业添砖瓦„„

我赞美小草,我更要高声赞美那些具有坚强革命意志的人。

小草赞

朋友,当你漫步在芳草萋萋的原野,或是策马驰骋于莽莽的草原时,可曾留意过那些被无数人践踏过的小草?又是否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寄以无限的深情和向往?

小草,没有苍松的青杆翠枝,也没有白杨的伟岸挺拔。大地上,到处都有它的婀娜身姿;四季里,处处留下它的娇柔倩影。幽幽山林间,一片翠绿的草坪会让你心旷神怡;茫茫沙漠中,点点青草更会勾起你无限的眷恋„„

小草,无需肥水的养育,更不介意土地的肥沃或贫瘠,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深深地扎下根须。春夏,它点缀着江山;秋冬,它蕴藏着力量。它热恋春风,因为暖春可以给它活力;它喜欢严寒,因为严冬的考验可使它愈加坚强。默默无闻的小草,就这样顽强地生长着,自信满满地接受大自然给予它的一切考验。啊,悠悠寸草情哟!即使自己身躯娇弱,也无畏于炙夏,依旧在炎炎烈日下傲然挺胸;即使自己体柔枯萎,也无惧于寒冬,依然在潇潇北风中磨炼意志。它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斗争精神多么可贵啊!

记得泰戈尔有首短诗是这样写道:“我没往空中留下翅膀的浪迹,但我已经作了飞翔,心里是高兴的。”是啊,为了追求自己梦寐的理想,又何必在意结果是否如自己所愿,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去努力实现过。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做了义无反顾的扑击,焚身于其中,化成了灰烬;雏鸟为了能够在广阔的蓝空下自由地遨翔而无怨无悔地不懈搏击。小草,没有鲜花的馥郁,也没有彩虹的迷人,只为了给大地母亲献上自己的一份翠绿,丝毫不计较世人对它是否疼惜爱护,依然勇敢地迎接大自然带给它的磨砺,坚贞不屈,顽强地接受挑战,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平凡的自己也能像鲜花一样为大自然添姿增色。

从古至今,先人的追求已成为历史,而我们的追求正开始。记着纪伯伦的那句话:“人,最可贵的不是成就,是追求。”让我们接过先人的接力棒,像小草那样,不必去计较命运对自己是否公平,不必去计较是否“留下翅膀的浪迹”,只要我们“已经作了飞翔”。朋友们,为了我们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吧!让自己在平凡的人生舞台上演绎一出精彩而朴实的生活之剧!

泥土赞

走在幽美的山间小道上,欣赏着路边挺拔的树木,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庄稼,小野花伸开五彩的花瓣尽情的舒展,忘情而又羞涩。这时,也许你被这一切深深地迷住了,但是,你可曾记起你脚下丑陋的不起眼的泥土?如果你爱自然中的一切,那你更有理由去爱泥土。

泥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总是无私地孕育着万物,万物的根都在泥土中。春日里的泥土,显得更加不起眼,在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花丛中,人们哪里还有心思去欣赏脚下这泥土?可是,人们忘了,忘了这春天虽然需要花朵来装扮,但是,没有了泥土,花儿将在何处开?树儿将在何处栽?我们美丽的春天,哪里才能寻找到她?

我们无从知道。

泥土这丑陋的身躯下,隐藏的是善良圣洁的灵魂。

泥土从不抱怨花儿使它显得不起眼,不报怨树儿将它衬托的更加低俗,更不会报怨小草遮住了人们看到泥土的视野,它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世界上最芬香的便是雨后那阵阵湿润的泥土的芬香,那香气,没有桂花的浓郁,没有腊梅花的醉人,没有百合的清新,有的只是朴实的香,纯洁的香,淡淡的香,令人无限回味的香,这香泌透心脾,使你感到踏实、沉稳,更使你的灵魂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心情感到愉悦,精神感到振奋。

这使我想到了具有泥土精神的老师。

他们是园丁,哺育着祖国的花朵,无怨无悔,把自己的青春留在讲台上、黑板上,但他们从不索取什么;深夜里,他们批改着作业,那么认真,那么专心,就这样,一年一年又一年,他们送走了无数的国家栋梁;他们还是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一年一年又一年。当学生们记起老师那已模糊的脸庞时,心头不禁一振,立刻有了一种冲动——再去看看自己的老师。当他们发现老师老了,才体会到老师的爱„„

运用联想 篇2

树根礼赞

我爱这朴实顽强的树根。

这是一棵古树的根, 这是强韧有力的根。

它的上面附着细密的绒毛, 深入地下汲取着营养。 它们相互交错着, 编织成一张网, 攀附着地下的泥土, 支撑着这巍峨的古树。 它们正悄无声息地为古树输送营养, 完成着它们的使命。

这挺拔伟岸的古树在无声地提醒着我, 树根所有的根须是怎样地努力, 又是怎样的艰辛。 我不由得想起了无数个风雪交加的日子, 根须们在努力地拼搏, 在拼命地呐喊。 “坚持住, 大家坚持住! ”耳畔忽然响起它们撕心裂肺的吼声。 风猛烈地抽打着树枝, 晃动着树干。 根须们牢牢地抓住土地, 它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它们的喊声冲破风雨, 互相传递着力量。 终于, 它们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 击败了凶猛的风雨。

渐渐地, 它们成长起来, 普通的风雨已经奈何不了这棵大树, 但它们始终坚守着岗位, 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它们伴随着古树走过了几百年的时光, 历经风雨, 饱经沧桑。 这棵古老高大的树木渐渐被人们熟知, 很多人慕名前来观看这傲然挺立的古树。 他们高声赞美着古树的顽强, 却不知道树根的艰辛。 它们始终不为人所知, 却不曾抱怨过什么。

朴实如它们, 只记得自己的责任, 却不求别人的赞美;低调如它们, 在地下勾勒着属于自己的画卷;顽强如它们, 面对再大的风雨也无法被打垮。

我静静地站在树前, 凝望着这棵树的风姿。 我钦佩它的伟岸, 也更加钦佩树根的顽强。 所幸的是, 我有机会在这宁静的自然中结识了树根。

我爱上了树根。

课前导学

在这篇习作中, 小作者通过对一棵古树的树根默默地为枝叶输送营养、顽强抗击风雨的描绘, 抒写了对树根朴实、低调、顽强精神的喜爱和赞美。

这是一篇由“根”展开联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 小作者从外在形态、内在品格两个方面对古树的树根进行了描绘, 展现了树根朴实、低调、顽强的品格特点, 表达了对树根精神的由衷赞美。 但是, 这篇文章在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方面, 存在着一些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所学课文, 合作探究, 看看如何就这些问题对这篇文章进行完善。

【病理透视】

1. 师生初诊: 学生汇报课前 “ 初诊” 的意见

李老师:同学们, 经过小组合作讨论, 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组1:我们认为, 这篇文章对古树树根外形描写的笔墨太少, 使后面的精神揭示缺乏坚实的依托。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 对白杨树干、枝、叶、皮笔直向上、力争上游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才使后文对白杨树形象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组2:我们赞同第1 组的观点, 不过还要补充说明的是, 对古树树根外形的描写不仅笔墨太少, 而且不够形象具体, 缺乏感染力。 大家不妨回忆一下宗璞对眼前繁盛茂密、 生机盎然的紫藤萝的描绘,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 多么鲜活生动的语言, 多么强烈的感染力!

李老师:说得好!你们组刚才所举的例句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组2:比喻。

李老师:是啊, 为了形象地展现事物的特点, 我们通常会借助熟知的事物, 运用比喻的修辞, 使描写更加生动具体, 具有感染力。

组5:我们认为, 这篇文章对树根外在形态的描绘与要揭示的精神品格之间的相似点的捕捉不够, 导致读者很难产生自然而然的联想。

李老师: 咏物抒怀的散文要充分挖掘所咏之物与所赞之人、所抒之情之间的相似点, 使读者产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联想。

组4:我们认为本单元咏物抒怀作文练习的重点在于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这篇文章无论是对树根外形的描绘, 还是对其内在品格的揭示、联想均不够丰富, 使文章内容显得单薄, 感染力欠缺。

2. 医学档案: 高尔基 《 海燕 》、 茅盾 《 白杨礼赞》和宗璞《紫藤萝瀑布》范例分析

在苍茫的大海上, 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 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它叫喊着, ———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 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 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 ———呻吟着, 它们在大海上飞蹿, 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 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 ———它们这些海鸭啊, 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 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节选自《海燕》)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那么,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节选自《白杨礼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 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 想摘一朵。

(节选自《紫藤萝瀑布》)

李老师:刚才听完各小组的发言, 老师颇有同感。 那么, 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借助联想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呢? 屏幕上的这三个片段分别节选自《海燕》《白杨礼赞》和《紫藤萝瀑布》。 请大家继续合作探究, 看看能不能从这三个片段中得到一些启发。

组4:《紫藤萝瀑布》 启示我们可以进行相似联想, 比如由树根灰褐暗淡、盘错虬曲的外形, 联想到老人瘦骨嶙峋、青筋暴突的手;由古树的根须团结一致、深扎泥土、誓与风雨搏击到底的情态, 联想到推土机无坚不摧的钢牙扎进土堆、砖堆的情形。

李老师:太棒了, 这样的联想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 叫作相似联想。

组6:我们还可以进行相反联想, 比如高尔基在《海燕》中, 由矫健乐观、英勇无畏的海燕联想到悲观胆怯的海鸥、 海鸭、企鹅, 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反衬出海燕勇敢乐观的英姿。

李老师:很好, 这篇文章里, 我们倘若由树根丑陋的外形联想到婀娜多姿的杨柳或是美艳动人的牡丹, 以此来反衬树根的朴实无华, 这就是相反联想。 还有不同的想法进行补充的吗?

组5: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 不仅具体形象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它不屈不挠、倔强挺立的内在气质, 表达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而且由物及人, 联想到西北敌后根据地具有和白杨树一样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抗日军民。

组3:对了, 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树根形态的描绘和对树根品质的揭示上, 而应该由树根的朴实顽强联想到具有和树根一样平凡低调、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精神的人。

李老师:说得太好了!像以“根”为对象展开联想的咏物抒怀散文, 一般不能仅仅为了写树根而写树根, 而要借物喻人、托物寓意, 歌咏具有树根精神和品格的人。

【诊疗方案】

经过小组合作探究, 以及师生、生生互动, 决定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联想, 丰富文章内容:

联想一:从树根的外形入手, 寻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 进行相似联想, 借助比喻的修辞方法, 使对树根形态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联想二:从树根甘做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的可贵品质入手, 进行相反联想, 借助对比的手法, 反衬树根的朴实低调、不事张扬的品质。

联想三:从树根的精神品质入手, 由物及人, 联想到具有和树根一样平凡低调、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的精神的人, 深化主旨, 提升文章的格调和品位。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树根礼赞》。

树根礼赞

我爱这朴实顽强的树根!

这是一棵古树的根, 由于地层的挤压, 它的身体已扭曲变形。 那裸露在泥土外面的部分, 盘错虬曲着, 如瘦骨嶙峋的老人, 皮肤灰褐暗淡, 筋骨根根暴突;由于暴雨的冲刷, 有些部分附着在根须上的细密绒毛已消失不见, 光秃秃地泛着银光, 如陈列于博物馆里的骸骨, 了无生机。 然而, 为了树干粗壮、枝叶繁茂, 它顾不上自己扭曲变形的身体, 顾不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硌着根须的疼痛, 从四面八方向泥土深处猛扎, 倔强地使劲地伸展, 无怨无悔地为古树输送着生命成长所需的养分。

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 狂风猛烈地抽打着树枝, 雨水恣意地冲刷着树干。 为了让巍峨的古树如磐石般傲然挺立, 所有的根须众志成城, 誓死坚持, 与风雨搏击。 我仿佛看到了一根根纤弱的根须瞬间抖擞, 拼命地抓牢依附的土地;我仿佛听到了它们撕心裂肺地呼喊:“坚持住! 大家坚持住! ”所有的根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互相传递着力量, 硬是凭着这股精诚团结、顽强执着的劲儿, 以自己微薄的力量, 击败了凶猛可怕的风雨。

郁郁葱葱的古树参天耸立, 很多人慕名前来观赏这带有神性和灵性的千年古树。 人们唏嘘着古树的挺拔高耸, 却没有人知道树根的艰辛。 它始终不为人所知, 然而它却无怨无悔。

猛抬眼, 远处农田里弯腰收割稻谷的农人映入眼帘。 他们朴实如树根, 只记得自己的责任, 默默无语, 辛勤劳作, 无私奉献, 用生命的伟大, 为人类撑起一片绿荫, 却不求别人的赞美;他们低调如树根, 心甘情愿地隐匿自己的光芒, 从不张扬, 把丰收的果实奉献给人类, 却把苦难和寂寞永远地留给了自己, 默默地勾勒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画卷, 造就他人的美丽与辉煌;他们顽强如树根, 冒着严寒酷暑, 历经狂风暴雨, 饱经沧桑, 无畏无惧, 硬是凭着“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执着与坚韧, 谱写着人类历史的不朽篇章。

只要根在, 生命之绿便能永存!正是这一个个平凡朴实如树根的劳动人民创造并延续着中国的历史!

让那些文人雅客吟咏赞颂巍峨高大的树冠吧, 我要高声赞美平凡朴实的树根, 赞美那些具有树根般朴实顽强、 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人!

师生点评

李老师: 请各小组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 说一说修改后的文章有哪些变化?

组1: 文章极力描绘古树树根盘错虬曲的形态、灰褐暗淡的颜色、乐于奉献的品格, 为后文的抒情议论铺垫蓄势, 使情感的生发水到渠成。

组3:文章抓住联想的“触发点”, 突出了树根的外在形态、内在品格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相似点, 使联想更加自然合理。

李老师:说得好! 咏物抒怀的散文, 通常要借助联想, 充分展示所咏之物与所赞之人、所抒之情之间的紧密联系, 使读者产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联想。

组6:文章借助比喻的修辞, 对古树树根的外形和搏击风雨的顽强展开了相似联想, 生动形象,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组2:文章进行相反联想, 借助对比的手法, 用古树树冠的巍峨高大、枝叶繁茂, 赢得人们的唏嘘赞叹, 反衬了树根朴实低调、甘为人梯、不事张扬的可贵品质!

组5:文章由物及人, 从树根的精神品质联想到具有和树根一样平凡低调、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精神的劳动人民, 热情赞颂它们创造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既丰富了文章内容, 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李老师: 咏物抒怀的散文常常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多角度地展开联想, 借物喻人, 托物寓意, 由此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杏林春暖】

最后, 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联想对于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妙处。

周熠

阳光软绵绵地透过云隙轻抚着这条通往壶口瀑布的小路。 兀地, 雄浑如铜管齐鸣的轰响声划破了这恬静的氛围。 不经意间, 我看见在这暴虐下, 顶着河水的恣意冲刷顽强生长的一棵古树。 由于瀑布常年的冲刷, 那树根瘦骨嶙峋, 如老妪深褐色的青筋暴突的手。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恐怕就是形容它的吧。 粗壮的根死死地缠系着脚下的岩树, 有力地抱着这滑溜的岩石。 “千磨万击还坚劲”, 巨响之中, 它似乎愈加顽强, 那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树根虬枝, 屈曲盘旋, 透过这石头间的缝隙, 向四面八方蔓延到土壤之中, 蔓延到大地深处, 蔓延到无尽的历史长河中, 蔓延到人类伟大的篇章里。

哦, 树根! 在这恢宏壮丽而又险象环生的环境中, 你千疮百孔, 伤痕满身;你历经沧桑却面容平静, 孤傲地伫立在深邃的石隙间, 情系着亘古不变的大地。 只因你的耳边时时回响的是兄弟姐妹们的呼唤, 牵念的是枝干叶片的繁茂苍翠, 你顾不上根须的疼痛, 义无反顾地深深扎进岩缝, 无怨无悔。

恍惚间, 我的心海潮涌了, 眼睛模糊了, 这不就是我们华夏民族脊梁真真切切的写照吗?

海外游子心系着祖国, 在外饱受冷眼, 屡遭挫折, 千等万等, 不就是为了回来报效祖国么? 邓稼先、 钱学森……这些科学界的伟大前辈, 只因那一脉相传的中华热血, 在国外刻苦求学, 为国家兴起而读书。学成便思归, 尽管困难重重, 屡遭阻挠, 他们始终不曾断绝奋进求取的念头, 终能回到故土, 报效祖国。 他们的遭遇、所受的苦难以及这种坚韧的精神, 不就像那树根么?

天上的云层淡了, 暴虐的瀑布也似乎变得温和了。 看着那树根, 我仿佛听到了一阵铿锵有力的破土而出的声音, 不高却清晰;眼前那树根上好像长出了一棵又一棵的小苗苗, 越长越高, 越长越粗壮, 忽而变成了一大片树林, 它们团团围住瀑布, 那通向壶口的路变成了其中的一条羊肠小道……走的人越来越多, 在人流中, 我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声音, 听到了母亲企盼孩子茁壮成长的愿望。

中华民族的忠诚儿女, 只有将这系着中华民族兴亡的根植入民族的沃土, 英勇顽强, 无惧无畏, 默默奉献满腔热血, 才能让中华大地永远枝叶繁茂。

树根的联想

濮忠华

如今,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在公园里、小区里、公路两旁, 树木随处可见, 参天大树更是数不胜数。 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都张开怀抱, 拥抱着迎面拂来的微风, 散发着生命之绿, 吟咏着生命之歌! 看到这样的情景,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是谁供给它们丰富的养分? 是谁给予它们繁茂的生命?又是谁使得它们永远焕发青春与活力?让我来告诉你:是树根。

它没有树皮的光滑亮泽, 有的只是“沟沟壑壑”的表皮;它没有枝干的挺拔与笔直, 有的只是弯弯曲曲的身躯;它没有绿叶的明丽与繁茂, 有的只是“其貌不扬”的褐色。 一棵大树, 枝繁叶茂, 茁壮成长,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深埋在地下的树根。 悄无声息、无私奉献是对它的形象的最好诠释。树根的外形是丑陋的, 它却将所有的美好都化作养料输送给了枝、干、叶、花。 试问, 如果没有根, 大树怎么会枝繁叶茂、生机无限? 如果没有根, 花儿怎么会妖娆美丽、沁人心脾? 如果没有根, 枝干怎么会活力四射、硕果累累? 正是因为根, 这在人们看来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东西, 吸收大地母亲的乳汁, 哺育了一代代的桃红柳绿。 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根, 怎能不让我们热爱和赞美呢?

每当看到树根, 总有一些身影在我眼前浮现:环卫工人不分昼夜地清扫垃圾, 给城市留下了洁净与清爽;交通警察风雨无阻地指挥着道路交通, 给城市带来了秩序与安全;教师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 用知识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的祖国栋梁……这些不都是树根精神的体现吗? 我要赞美树根, 我更要赞美树根一样的人。

学会运用联想 篇3

在写作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联想。我们看到燕子来了,就会想到春天;望着枫叶红了,就会想到秋天……这种由眼前的具体事物引起自己的回忆,或者想到了与这件事物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的思维活动,就叫作联想。习作中如果运用了合情合理的联想,不仅可以使习作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而且可以使习作情趣盎然,别具一格。如一位同学在公园观鱼后写了这样一段话:鱼儿开始“赛跑”了,它们排成一列长长的队伍,你追我赶地向前游着。当它们快要游到“终点”时,就像800米赛跑最后冲刺一样,突然加快了速度。接着又一个一个停下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好像在互相祝贺胜利。这时候,人们送来了美食,它们张开圆圆的嘴,大口大口地吃着。吃饱以后,它们得意地摇着尾巴,好像在说:“谢谢你们,亲爱的人们,我吃饱了……”小作者写的是鱼,但是联想到运动会上800米赛跑,想到鱼儿怎样你追我赶,到达终点时怎样冲刺,怎样祝贺胜利,吃饱以后,怎样表示谢意。这是一种拟人的联想方法,能使读者形象地看到鱼儿是怎样游的,怎么吃食的。联想的方法有很多,如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从这处景物联想到其他景物,在描述现实事物時联想起以往的事物,在描述所见所闻的事物时联想到对人物心灵的赞美……在写作时如能恰当运用联想,会使习作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学们不妨在写作实践中试着运用一下。

nlc202309091345

如何运用联想进行创新思维 篇4

联想思维的方法有:

接近联想。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都可能引起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比如,当你遇到大学老师时,就可能联想到他过去讲课的情景。

相似联想。是指由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引起的联想。如由照片联想到本人等。

对比联想。是由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其突出的特征就是背逆性、挑战性、批判性。

联想在写作中的运用 篇5

李玉慧

所谓联想,一般地说,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学》)

简而言之,联想就是由此想到了彼,就是见到甲想到了乙。它可以是由平凡小事想到重大事件,可以是由现实生活想到古代社会。例如,看到春光想到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总之,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无不能作为联想的材料。

作文离不开联想,记叙性、抒情性的文章常借助联想来展开故事、抒发情感,议论性文体也常借助联想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一、联想能引发写作灵感,促进快速构思

亚里斯多德说:“没有了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联想也是如此,联想在作文中犹如思路的翅膀,缺乏联想,作者的思路就会局限于眼前所见,文章反映的内容必然狭窄而单一;有了联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跨越时空,将相近、相关、相反的事物,快速聚集起来,反映广阔的生活,揭示深切的主题。我们阅读文章,不难看出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就是借联想拓展思路的典范。作者由海外住所边的两棵榕树引发联想,想到了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又联想起和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联想,使眼前的榕树,故乡的榕树,和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有机联系,从中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再如巴金的散文《灯》,作者从眼前的灯光联想到自己过去在“迷阵”中看见的“豆大的灯光”,联想到“孤寂的海上的灯塔”,联想到“希洛点燃的火炬”,最后联想到鼓舞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微光”。这些“灯”有一个共同点——给人希望、勇气和温暖。作者用联想组织材料,引人深思,揭示主题。所以说联想能拓展作文思路,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充实、血肉丰满、生动感人。

有思路才有内容,有思路才有文章。联想为作文的构思服务,首要目的是立意新颖。拿“‘绿’的联想”来说,我们首先想到草、树、森林、军人、环境保护、生态等,这很可贵。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还要把这些联想“立意化”,让它们变成一个个立意,也就是从“事物”过渡到“事理”,成为有一定论断性、能够表明作者主张的完整意思。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立意:“祖国永远是春天”“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开辟生命的绿洲”等等。

在作文中借鉴例文训练联想构思能力。如我在教《故乡的榕树》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作文中运用联想,以《故乡的老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审题,思考:由故乡的老屋,你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人和事,通过这些事,你准备抒发什么情,表达什么主题。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学生确定的思路有:对故乡老屋有关往事的回忆,表现一种童趣,抒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故乡老屋的回忆,表现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叙写故乡老屋的变迁,反映了故乡的变化,讴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新气象。

二、联想能汇集作文材料、丰富内容。

学生在作文时,常感无材料可写,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意搜集材料,确实无话可写;

2、材料零散,单一,彼此间缺少联系,不会扩充材料,不会建立相关而有效的联系。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读过数百篇文章,不可能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关键在于不善于联想,生活在他们脑中是零碎的、割离的。“油是油,水是水”,而联想就是唤醒、融会和聚集,如此,学生作文就会有写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如下面一段文字。

传递是一种责任

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田世国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让天下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这段文字讲孝是一种责任。作者先用李密陈情、董永卖身和黄香温席等古代的事例引出孝,然后联想到公益广告,联想到田世国捐肾救母和林秀贞赡养孤寡老人事例,从而论证出结论:“孝”需要传递,这是责任。这里的材料有的来自教材,有的来自阅读,有的则来自看电视或是报刊杂志,是一个学生基本掌握的。只要乐于动脑,这些从古到今的相关材料就汇集起来,为我所用。既拓宽了思路,又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联想要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为基础,在自己认知的领域里自由驰骋,调动、唤醒、运用学生自己的积累,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生拉硬扯,胡编乱造。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二是注重积累,促进联想新颖。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留意身边的各种人或事,要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时代同步。你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越深刻,你的知识面越宽广,知识结构越合理,你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你的情感越充沛,那么,你联想的羽翼就越丰满,联想腾飞的空间就无限广大。有些学生平时只埋头于书本,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三.联想能使作文语言丰富、生动。

学生作文语言枯燥、死板,固然是因为平时不注意积累优美生动的词汇,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学生语言思维的死板,不知触类旁通,引经据典,灵活运用,而联想则可以活跃思维、丰富情感,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如《雨中登泰山》中写松树一段,学生写松树形态,一般只是直接刻画描写其自然形态或直、或弯、或茂盛。而作者在文中,能展开联想的翅膀,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格:“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作者由高处倾斜的树的形态展开相似联想,想到多情人的等待盼望,把松树写得富有情趣和人情味。文章的语言读起来也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在家中,父亲是饱经风霜的诗人,母亲是笑看人生的画家,而我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父亲教我如何躲开人生中不必走的弯路,母亲教我如何用手中的笔填充着美好的未来蓝图,而我用父亲给我的经验、母亲给我的教导,抬头向前看着,跨步向前走着,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建造这美好的未来。在文中,将父亲比成诗人,母亲比成画家,这种“比”的过程其实就是联想的过程,这样一来,父母亲情的伟大就生动的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有深度,有个性。联想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有的是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的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有的在某个地方精心安排重要的语段或精彩语句,即所谓“画龙点睛”,可使文章脱颖而出。

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作者] 宋淑莲 [内容]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只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怎么操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要想学会联想与想象,就必须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类似联想。就是类比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似点,通过类似联想,可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高中语文第一册巴金的散文《灯》,作者由深夜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为触发点,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灯,想到了欧洲古代传说——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同时又想到了希腊古代传说中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还想到了一位投河遇救的友人看到了陌生人家的灯光,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由绝望、悲观,变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以上两种灯光的相似点,就是灯光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生活中的灯光,还是人生意义上的灯光,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联想在文章中运用得比较普遍。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类似联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表现得更深邃,意境更广阔。

2.对比联想。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以表达鲜明的爱憎之情。高中语文第二册唐tāo@①的《琐忆》一文,在表现鲁迅关怀鼓励青年时的一段对话,用的就是对比联想的方法。有些青年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鲁迅便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小溪和烂泥塘,文学青年和夸夸其谈的学者,恰是对立鲜明的比照,通过这种对比联想,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因此,文章也就有了较强的说服力。

3.因果联想。即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高中语文第一册壶井荣的《蒲公英》一文,作者由蒲公英的遭遇联想到“蒲公英的儿子”的遭遇,用的就是因果联想的方法。蒲公英之“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的姿势”,是“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的结果,因而联想到蒲公英儿子刚来家时的情景。“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作者通过因果、类比联想、强烈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突出了反战主题,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联想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若联想恰当、准确,就会使满文生色。但仅有联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可以使思维无拘无束,任意驰骋;可以通过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意象。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高中语文第一册),描述儿时和小伙伴们爬上驼背榕树,把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孩子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这些丰富、浪漫、多姿多彩的想象,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思,加浓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悠远的遐想,合理的想象,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题。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概括得尤为形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联想和想象各具风采,在运用中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雨中登泰山》的作者李健吾,描写的别具一格的泰山上的景物,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对泰山千姿百态的松树、奇形怪状的山石和变幻莫测的云海都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写。作者看到松树扎根在悬崖绝壁的隙缝中,枝干屈曲盘旋,就联想到了盘龙柱,以奇特的想象、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松树的形态,“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看到松树在“半空展开枝叶”,就联想到天空中的物象,于是想象泰山之松“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和清风白云游戏”。同时还赋予松树人的思想感情,给予松树人的性格情趣。“有的松树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支开墨绿大伞”,“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一副潇洒模样”。上述描写维妙维肖,形神兼备,读者仿佛已身置其中,进入了一个崇高、威严、空灵而极富感情色彩的人间仙境。

结合优秀范文的讲解,把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之运用到作文中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还应将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这一点更为重要。

笔者曾给高一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专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文题目是《某年后的母校》,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写作中,的确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结果是五花八门,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很不成熟。有的夸张过分,令人生疑,有的不敢大胆想象,没有写出学校的变化;有的写得太笼统,不具体,而且还未想到“点子”上。想象很不成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时间期限太短,不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不便于描述学校将会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其次,学校的变化只给人一个笼统的印象:高级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至于如何“高级”,如何“宽阔”,读者不得而知。这是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联想和想象所致。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首先要确定时间,时间太短,不便于联想和想象,时间太长,又脱离现实,不太合理,所以,时间最好限定在既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又合情合理的时期。其次,要从目前学校的现状出发,推想到二三十年后所发生的变化,想象要大胆,要带有理想色彩,可以在意料之外,但要在情理之中。再次,可以运用对比联想,写出一个“变”字。

由于有了针对性的引导,使许多同学思维开阔,联想丰富,想象大胆,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文章新意迭出,悬念不断,引人入胜。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想象与联想收到了奇效。

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就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联想和想象,或想象不当,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死水一潭。读起来也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品味高雅、文采精美的佳作。

启发联想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启发联想,运用

小学语文第十册, 安排了侧重于训练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读写例话———《展开合理想象》。这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 着重于小学语文基本功综合运用方面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小学生能基本写出内容具体, 有中心、有条理的记叙文的基础上, 如何指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生动感人的文章,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培养其丰富想象力, 无疑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我谈点体会, 与同行们商榷。

一、结合课文, 学习联想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结合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我提出了下列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 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当时她做些什么, 想些什么, 有人知道吗?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不知道, 作者是想象的) 。作者展开了哪些想象? (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先后在亮光中看到了火炉、烤鸭、圣诞树、奶奶带她飞走) 。作者为什么会展开这些联想?合理吗? (因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当时又冷又饿, 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亲人的疼爱, 想象需符合小女孩当时的情况, 所以非常合理, 读来真实感人, 催人泪下) 。接着我启发学生:“这就是联想, 写作文不仅要把事实写清楚, 还要根据事实展开合理的想象。因为有许多的人和事我们不可能亲身接触到, 必须设身处地地予以想象, 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学生学习了联想写法的基础上, 我出了《××, 我想对你说》的作文题, 要求同学们在作文中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写出较为生动的文章。李童同学在《老师, 我想对您说》的作文中, 写到三年级时, 某老师布置很多家庭作业, 一次晚上做作业时, 实在太累了, 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他写道:“这时, 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萤火虫, 慢慢飞出窗外, 飞呀!飞呀!飞到了天上。天空中成千上万颗星星纷纷向我眨眼, 欢迎我的到来。顿时, 我也变成了星星, 与它们一起愉快地玩起捉迷藏来。”从孩子们的天真想象中, 我仿佛看到他对娱乐的渴望, 对繁重家庭作业的厌恶。

学生王娜在《爸爸, 我想对您说》中写道:“此时, 我躺在床上午睡, 爸爸在上海打工的身影仿佛浮现在我眼前:烈日下, 他弓着腰, 吃力地背着一袋水泥, 艰难地向楼顶攀登, 汗水顺着黝黑的脊背流下来。爸爸是为供我们姐弟三个上学, 才拼命挣钱呀!想着想着, 泪水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读着这段联想和对父亲的真情表白, 谁不会为孩子们纯朴的情感而感动呢?

二、看图学文, 激发联想

小学语文中的“看图学文”的课文就是展开合理想象, 进行逻辑思维, 予以生动描述的范文。而图中所展示的往往是事件的某一部分、某一瞬间的情景定格。作文尤其要引导学生依据画面, 观其形, 会其意, 展开想象, 融会贯通, 构思出一篇完整、生动的故事。

“作文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创造过程。而人类的种种发明无不经过想象而生”。为培养学生这种创造能力, 我结合学习《黄河象》、《琥珀》这两篇文章, 精心选择了一幅“鹦鹉”年画, 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鹦鹉的社会环境 (热带雨林) , 让他们查阅《社会》中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 然后布置学生仔细看图, 展开联想, 写篇作文。我拟定了下列提纲: (1) 这只可爱的鹦鹉长得怎样? (2) 它原来生活在哪里?生活得怎么样? (3) 它现在为什么在笼子里? (4) 它现在想些什么? (5) 你对笼子里的鹦鹉想说些什么?我的提示, 很快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 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在分组讨论之后, 他们个个才思泉涌, 奋笔疾书。学生写的这篇作文不但内容丰富、想象合理、真切感人, 而且起到了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的教育效果。一位同学在文章最后写道:“我为这只鹦鹉痛苦, 也为捕鸟人悲哀。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鸟类的痛苦之上呢?这发自内心的呼喊令人震撼和深思!”

在引导学生看图学文的同时, 我还组织学生观看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看图学文《四毛的故事》教学录像带。在观看中, 孩子们随着于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 与镜头中的孩子们一起欢笑, 一起思考, 一起回答问题, 更加深了对“合理想象”这一写作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观察物体, 诱导联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技巧, 教学工作也将是不可思议的。”事实说明, 融观察、思维、想象、表达为一体, 学生才学得轻松、愉快。正确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启迪学生合理想象, 作文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上课时, 我拿着一支白粉笔问学生:“这支粉笔像什么?”大家面面相觑, 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我进一步启发道:“从白色上考虑, 从作用上考虑。”既而在黑板上划出许多丝状的线条, 忽然, 张磊同学脱口而出:“像蚕丝!”“对!像蚕!”大家齐声附和着。“春蚕吐丝可以织出绸缎, 那么粉笔呢?它可以与什么联想起来?”同学们纷纷议论开来, 大多数同学都能从粉笔 (直观) —春蚕 (联想) —老师的辛勤工作 (抽象思维) 这几方面展开联想。学生的情感“火花”迸发了, 大有一吐为快之欲望。接着, 我让思考成熟的同学以《一支粉笔》为题口头作文, 他们大都能说出想象合理、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赞美老师的短文来。

叶圣陶说:“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说那不出声的话, 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 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同学们通过看—想—说—写的训练过程, 写起作文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观察事物不能局限于室内, 还要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为此, 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 诱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如:那一棵垂柳像什么? (像一位姑娘在梳理秀发) ;那一座山峰像什么? (像一头巨象在漫游) ;那一对蜜蜂在花间说什么? (“多好的花蜜呀!”“我俩比赛谁采得多吧!”) ……一次, 带领同学们来到小溪边, 我忽然弯下腰, 用手撩起溪水, 让它一滴一滴地滴下来, 我深情地看着那一滴滴晶莹透亮的水滴, 自言自语道:“这一滴滴的水是从哪里来?你又到哪里去啊!”孩子们看到我痴迷的样子, 像小鸭子似地都偏着头看着我, 忽然, 他们恍然大悟, 纷纷捧起溪水, 议论起来———想到了云、春雨、彩虹、溪水、湖泊、江河、大海等。有的说, 一滴水是渺小的, 但汇入大海就会惊涛拍岸;有的说, 要做一滴水, 滋润一株小草;有的说, 要节约每一滴水, 保护地球资源……看, 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语言, 不正是他们纯洁心灵的体现吗?

四、借助故事, 启发联想

故事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小学语文中有相当篇幅的童话故事, 使孩子们读后记忆犹新。而这些故事是怎样写出来的呢?我引导学生回忆一、二年级时学过的课文, 提问:“小蝌蚪会说话吗?”“孔雀会生气吗?”“小猫钓鱼是真的吗?”当然学生作出否定的回答。“那么, 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些虚构的故事呢?”在学生回答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这一主题思想的前提下, 我及时启发学生说, 这就是童话, 是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虚构的。虚构不是讲瞎话、说谎话, 它是合情合理的想象, 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虚构得好, 不但可以写童话, 而且可以写许多孙悟空、猪八戒及武松打虎那样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来。学生好像茅塞顿开, 一个个眼睛亮起来, 写作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我强调了虚构的要点后, 出了几个作文题:《未来的汽车》、《我的梦想》、《到火星上做客》等, 让学生选做。孩子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在幻想的天空中, 写出了想象奇特、天真有趣、丰富多彩的文章来。批阅作文时, 看到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智慧, 让我由衷欣慰;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令我惊讶;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 又令我捧腹。

作文中的联想及其运用 篇8

联想是人们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因此,让学生了解作文中的联想并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运用,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联想的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1.接近联想。在空间和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2.类似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3.对比联想。由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4.因果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运用联想呢?

一、运用联想抒发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感情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思想感情就越丰富。而联想就像一座桥梁,将作者与生活联结起来。可以说,联想越丰富,越深刻,思想感情也就越丰富,越深刻:看到夕阳的美好,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李商隐便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看到天地间孤伶飞翔的沙鸥,联想到自己漂泊悲苦的一生,杜甫便有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哀叹;看到天姥山的雄奇瑰丽,想到与达官贵人的水火难容,李白才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之情。古代如此,当代亦如此。茅盾看到白杨树的挺拔高大,联想到北方军民的坚强不屈,便写了《白杨礼赞》;郑振铎看到海燕,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引起了“如轻烟似的乡愁”,才有了《海燕》的诞生。运用联想,的确能够起到抒发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运用联想拓展作文思路

缺乏联想的作文思路必定趋于狭窄,只会限于眼前的表面的生活。有了联想,作文的思路才会突破时空的限制,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内容。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是借助联想拓展思路的典范。作者提到内蒙古,便突破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史上出现的各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历史。火车进入塞外,作者见到了大青山,在对大青山进行一段描绘之后,作者联想到赵长城及其修建者——赵武灵王,便对其进行了充满感情的评价。此外,作者在“在大青山下”一节中,联想到“昭君出塞”,在“游牧民族的摇篮”一节中,联想到呼伦贝尔草原的悠远历史;直到文章最后,作者还是通过联想历史上的民族争斗来“揭穿一个历史的秘密”。正因为有了这一系列丰富而生动的联想,才让我们感觉到这篇散文充满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同时又不失散文的韵味,成为散文中的名篇。在近年来的高考佳作中,通过联想拓展思路的文章也大有所在。一位考生在《舍得》一文中通过联想蚕蛹破茧而成美丽的蝴蝶,飞蛾扑火而拥有光明,小鸟涅槃而成凤凰等几个小故事,借物寓人,托物言志,从而形象地说明了自己的题记:“舍弃是一种痛,得到便是一种幸福,因为舍弃而得到便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美丽。”毫无疑问,通过这样的联想来拓展思路的文章必定会成为文章中的佳作。

三、运用联想汇集作文素材

提起作文,很多同学都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联想。如果善于联想,就可以将储存在自己头脑中与作文相关联的素材汇集来,供自己选择使用。比如围绕“阳光”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联想到许多素材:1.不同季节的阳光——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2.不同地域的阳光——家乡的、外乡的;3.不同时候的阳光——早晨的、中午的、傍晚的;4.阳光下的景物——山、水、草地、田野;5.阳光下的人——老人、孩子、姑娘;6.阳光中的心灵与心灵中的阳光;7.阳光中的生活与生活中的阳光;8.阳光的时代与时代的阳光;9.创造阳光和沐浴阳光(这里的阳光不是自然的阳光,而是指阳光的自我、阳光的生活、阳光的社会和时代)。经过这样的联想,我们可以掌握许多与与“阳光”相关联的素材,只要确定主题,写作素材可谓信手拈来,稍作加工润色即成文章。由此可见,只要善于联想,是不愁写作素材的。

四、运用联想可以为谋篇布局提供写作技巧

虽说水无常势,文无定法,但笔者认为这是对具有较高写作水平的人来说的。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来说,运用联想往往可以借鉴一些名家名篇的巧妙写法为自己所用。如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件珍贵的衬衫》所采用的“引联式”结构。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忆人。写景抒情的文章,我们可以联想到《白杨礼赞》、《春》、《日出》等文章所采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议论文,我们可以联想到《为人民服务》、《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文章所运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手法。总之,写作时展开联想,一些名家名篇的表现手法便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五、运用联想能使文章语言充满活力,形成个性

名篇之所以成为名篇,与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有很大关系。运用联想则是使文章语言丰富生动、形成个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由荷叶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由荷花联想到“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由荷香(荷花的清香)联想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由月光联想到“流水一般”,由薄雾联想到“轻纱的梦”,由光与影的和谐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并运用比喻、通感等表现手法,使文章语言表现出清新、优雅的特色。在近年来的高考中,一些考生的文章之所以成为佳作,与他们运用联想使文章语言充满活力,形成个性的特征是分不开的。一位北京考生在《因装饰而想本色》中这样写道:“本色,往往抽象,犹人之精神;装饰,犹人之外形,往往具体。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因白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高士不可以无雪,美人不可以无花,侠客不可以无酒。因装饰而想本色,本色不可以无装饰。”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不觉眼前一亮,因为这样的文字不仅生动而活泼,而且富于哲理。它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其关键在于运用了联想的思维。看来,运用联想的确能够使文章语言活泼、形成个性,这是我们在写作时应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文章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都离不开联想而联想是建立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认识,积累知识,积累语言,这样,联想才能更宽广、更深刻,写出的文章才更富有魅力。否则,联想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下一篇:匆匆那年剧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