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4-08-30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精选8篇)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1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结合小学数学特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有极大的作用,本文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文章首先概述了小学数学特征及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其次指出构建高效课堂需夯实教学基本功,从语言、板书设计以及备课三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最后点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学过程高效扎实灵活多变,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引言

《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效果,故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来制定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来看展教学活动,以保障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故而本文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1]

一、小学数学特征及高校课堂教学现状

1.小学数学特征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品质”称之为核心素养。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是逻辑推理思维品格、数据分析与运算品格、直观想象品格、抽象思维品格以及数学建模品格,从这些素养要求中可以看出,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数据性、精确性较高的学科,所以构建高效的课堂,应当从学科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2]

2.高校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重视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究高效课堂的构建,并提出了不少教学方法,如“竞赛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方法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仍没有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构建出高效的课堂,学生仍然需要“死记硬背”或者通过“题海战术”的学习,这与新课改“减负”的要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故而应当调整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二、夯实教学基本功促进课堂高时效

1.课堂语言准确简练

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基本功,对于每一名教师来说,其基本功便表现在对课堂语言、板书等的设计之上。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时候,应当具备准备的发音,同时还应当有精炼的语言,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语言重复??嗦,或者有一些口头禅,会使学生模仿,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应当具备“启发性”,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学生在听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之后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圆》这一节内容时候,讲解“圆”的定义,应当明确的告诉学生“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而不能模棱两可的地用白话说“圆就是一个圈”,虽然白话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圆”的知识的掌握。

2.板书设计美观有层次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多媒体的应用较为广泛,然而不论是使用传统的黑板还是先进的多媒体,均应有一个良好的“板书”,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具体来说,教师的板书需要设计的有层次感,且美观大方,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候便能直截了当的看到本节课需要学习的重难点等等,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另外,设计美观且有层次的板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复习本章节的内容时候能够有思路的进行复习,以提升复习效果,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3.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对教材研读的情况也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只有教师对教材很熟悉,很了解,方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当然,“备课”这一过程不单单只从教材研读上来看,体现在对学生的“研读”中,备课中应当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在讲课中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听懂自己所讲解的内容,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比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这一节时候,有些学生对“分数”的加减或者是分数的“乘除”认识还不够深入,了解不够透彻,这样在让他们做混合运算题时候就需要将混合运算尽可能的简略,使这些学生能够看懂,而会使学生出现“听天书”的情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高效扎实灵活多变

为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出发,分别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自主学习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依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结语

本文是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究,文章在概述了小学数学特征及高效课堂教学现状之后对高校课堂的构建问题进行的详细分析,以期为相关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究,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2

大部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都偏爱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成绩中下的学生极易受到忽视,这往往会使学生学习信心消沉,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 在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差异,对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要多加重视,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正面的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真切的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主体地位, 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进而使其更自主、勇敢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获得感性的认识,在“触摸”中体会、了解与掌握课本知识点.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理解, 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与贯通. 如在讲解《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 时 , 教师可以 让学生在 硬纸上分 别裁剪出 直径为3,4,5 cm的圆片 , 让学生将裁剪好的圆片在有cm刻度的尺子上进行滚动,圆片滚动一周后,对其停留的刻度进行记录, 紧接着让学生各自用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对应的圆的直径,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出圆的直径与周长存在的关系. 学生经过分析得知一个共同的规律: 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点. 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这个3倍多点就是“圆周率”,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了课本的内容中. 如此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又如在对《角的度量》讲解时,先让学生了解量角器与三角尺的度数与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利用量角器绘制出150°的角. 接着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不使用量角器,还能正确的绘制出150°的角吗?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不久后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他的画法:利用三角尺的90°角与60°角可以共同绘制出150°的角;利用三角尺的60°角画两次,再利用三角尺一个30°角也可以共同绘制出150°的角.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创新教学导入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良好的教学导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开端. 新颖、 有趣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其更好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导入方式的创新, 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激发性. 具体方式如下:1故事导入法. 教师应从学生的爱好特点出发, 来科学的选择教学导入方式.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教师可以从故事着手,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 例如, 在对 “时 、分 、秒 ”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编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故事:小明、小李、小红各自花了一定的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小明花了3个小时,小李花了120分钟,而小红则花了5400秒,可是他们都坚持自己所花的时间是最短的, 同学们,你们说到底是哪名同学用时是最短的呢? 然后教师通过故事自然而然的引出课文中时分秒的换算知识. 2游戏导入法.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导入创新. 例如对小学一年级课程《左右》讲解时,教师可以把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学生相互用右手来握握手,然后让其用右手碰左耳、右手碰右耳、左手碰左耳、左手碰右耳,并将其触碰频率逐步提高,让每名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并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重视课后复习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前后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接受能力还不是非常高, 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分为几节课来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联系, 做好前后知识点的衔接工作. 以达到承上启下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对数学应用题讲解时, 先让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应用题解题方法,并联系现在的应用题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这两者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快速的解答出题目.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尊重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强其动手能力,使得其更积极主动的去接受与掌握课本知识. 与此同时,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导入方式的创新,重视课后复习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增强数学教学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让学生的数学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保证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同行参考.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小学生;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高效课堂,即指能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学习能力以及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之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具有数学学习兴趣,能主动参与教学。同时,高效课堂也能很好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成效。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以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促其主动求知,不断进步。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孔子也曾提出“乐学”的主张:“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此可见,兴趣之于学习十分重要。兴趣能促使学生探究新知,这是构建高效课堂之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用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如由多种图形构成的小狗图片,学生们一看见这么可爱又奇特的小狗显得异常兴奋,眼球一下子被小狗所吸引,教师适时教学生们认识图中的各种图形,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这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获得了新知识,课堂教学颇有成效。

二、注重提问引导,发散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妥善处理好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通过活用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求知,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方法以及数学活动经验。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方法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学生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问题教学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十分适用。其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其主动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举一例,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发问:“分数是什么?有何意义及性质?”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在阅读教材时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当学生对本知识点初步了解后,教师可继续提问:“关于分数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使之深入探究知识。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知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由此,加强合作学习,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合理分组,促使合作学习深入开展。具体地说,合作学习应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为宗旨,因而在分组过程中应根据平衡搭配的原则实行优差生合理搭配,以每组4-6人为佳,以使学生协同合作,互助共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9根同样长度的小棒,能摆出多少个正方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答案不一。教师可适时让学生分组探讨,集组员的智慧来解答这个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部分知识。

四、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是新课改对于数学教学提出的又一新要求。实施生活化教学,即是将数学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知识活学活用。生活化教学最重要的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处理好生活化与知识系统性之关系。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教师出题:“一辆玩具车标价30元,小亮手里有21元钱,请问当这辆玩具车打几折时小亮才能买得到?用百分数怎么表示呢?”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内容生活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使之认识到知识的有用性,从而积极学习数学,提高学习质量。

五、结语

数学教学之于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要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还需要教师积极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教学实践,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来实践新课标的新要求,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2]何利华.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5(6).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4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这样两个熟悉的教育名词: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高效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在课堂3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目的和宗旨是一样的,让每一位学生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像我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一定会一定要实现一样,而有效教学正是我们踏踏实实追求与改进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 的教师,特别是今天来培训的都是骨干教师,咱们一学年下来,到底上了多少高效课,多少有效课,多少无效课,高效课的效率有多高,想想我很后怕。所以今天我想说扎扎实实的甩掉无效课,踏踏实实的上好有效课,那么我们的步伐就已经迈入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缺陷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怎样让遗憾缺陷少一些,真的是要讲求一些策略的。

我今天谈话的题目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高效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受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及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念,掌握课堂教学高效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案例: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教学,长方体、圆锥的体积教学等,小学几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观演示和操作。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角色分工是: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写算式、4号汇报。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高效学习情境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老师微笑的充满童趣的说: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这个富有童趣小故事,符合这底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案例1: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案例2:“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三)智慧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1:讲解按比例分配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9]学校余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六)高效课堂激励评价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5

-------顾家店中学吴远明

摘 要: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字:中小学数学的特点;衔接工作;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连贯非常紧密。小学数学是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的基础。因此,除了要把这个基础打牢之外,还必须注意到知识间的衔接,特别是与初中的衔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用“教小学想中学”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意识,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规律,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作一些有利于知识衔接上的铺垫和渗透,使中小学能顺利有效地“对接”。

关键字:数学教学 中小学衔接

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促进新课程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的建立,解决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学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

然而,从我所亲身经历的小学数学教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相比,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并且这一现象在现在特别严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我认为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导致数学成绩很快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习的环境和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发生了变化,没有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2.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进入中学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感觉学习太累.

3.小学和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很难适应.

4.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对学习停留在口头上的提醒,自己也没过多注意、没有能力注意,学生在星期天处于完全自由无人管理状态.

5.在小学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感觉学习太难,从而产生过厌学思想.

上述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学严重脱节造成的,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采取有利措施,对我们以后的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继续学习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在七年级上学期一两个月时间里呢?我自己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做了高效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关爱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刚步入七年级学习的新生,对过去的同学、老师总有一股留恋之情,如何使他们自觉接受新老师的教育,情感的因素十分重要.小学教师对学生是非常关爱的,因为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对他们处处关心.我们要把小学教师对他们的这种关爱延续下去,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关爱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在课堂上,我们要以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为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学始终处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有很多方法: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激励特殊生踊跃发言;在作业本上,多用激励性评语;开展班级活动时,不忘给各类学生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加强课外交流,虚心听取学生对数学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辅导,在辅导中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等等.通过师生间的真情交流,既呼唤学生的信任与理解,又给教师力量和智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古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情境,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爱上数学,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程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多渠道的:比如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 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活跃学生的身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等等.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应生动、自然.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注重教法与学法的衔接、改进、更新与完善,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讲的详细,类型归纳齐全,再通过反复练习,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所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教师讲得精,练得少,再加上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差,导致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与学法上缺少衔接、改进.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教师讲得比较细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固定,学生练习次数较多;而中学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改进.

在学法方面,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变“我学会”为“我会学”,从而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臵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⑤系统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训练加强,切不可半途而废.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的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2至13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去

读一读、听一听、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要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等着我们.比如从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等等.

新课改下构建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 篇6

作者:王留军

课上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把数学教学看作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为了使课堂既生动又有效,教师就必须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开发教学的丰富资源.

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言论自由、和谐适宜的开放式课堂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

1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精讲例题,让学生多实践,及时给予鼓励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另外,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课堂善用多媒体,改善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

2凭教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后作业、反思要及时有效对于作业的批改,要讲求时效性.因为学生对当天的知识掌握情况从作业中立马就可以体现出来,尽可能尽早处理,拖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差.再者,对作业进行细致性的批阅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当天学生做的作业情况,教师就可以发现教学中是否还有什么漏洞,然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讲练与巩固,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改善,也可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当天作业批阅完之后,必须尽快写出对当节课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的反思,这样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纰漏,对于下次的教学工作也是一个良好的铺垫.这样久而久之地坚持下去,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7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学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三个模块的教学时数最少要达到192—216学时。文化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之多连很多的专业课程都无法相比, 可见语文教学在“理论”上的受重视程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式陈旧老套, 以本为本, 采取单一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或者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策略, 脱离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 既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又缺乏新鲜感, 教与学都缺乏目的。学科理论和特点已经具备, 但课程意识却不强, 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并无大的区别,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二)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2009年修订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 “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 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中职语文课程。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学好各科知识, 形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 而现有的衡量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却比较单一, 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期中或期末考试, 往往是一张试卷, 多个专业学生通用, 学生考完之后, 什么都忘了, 语文知识得不到巩固, 语文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语文能力不能学以致用。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 加上这样枯燥单一的考试形式, 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

二、创建高效开放的中职语文课堂的对策

语文课, 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并非可有可无, 相反它的地位应该得到重视,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如何在课改背景下,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下创建高效开放的中职语文课堂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在努力倡导这种理念。比如我在“月亮”的专题单元设计了一个语文专题活动课,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从文学、科学、艺术等方面自由选题, 文学类的可以从古代、现代、外国名著中的月亮这几个题目中任选一个;科学方向可以以推广普及月亮的有关知识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等入手;艺术类的可以从舞蹈、绘画、音乐、表演几个角度只要跟月亮有关即可。最后展示学习成果, 把选择课题相同的组放在一起“PK”。比如艺术组的同学尤其是音乐的同学, 要求以对歌的形式进行, 但所唱歌曲中必须包含“月”,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同学对的最多获胜。整个活动我只负责布置任务, 担任评委, 剩下的全部由学生自己解决, 这个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 重视双基教育。

开放不等于有效,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加强“双基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纲》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双基教育在中学阶段强调的比较多, 而中职学校则强调偏少, 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中职学校更应该强调双基教育,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中职学校的双基教育应该更有针对性。比如基本的应用文写作, 简单的“通知”、“启示”、“求职信”、“自荐书”等。因为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他们往往很早就要踏进社会, 所以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

1. 适当的练习。

我校是幼儿师范学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有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作业。除了少量的常规作业外, 我还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写周记并规定最少字数200字以上, 内容可以是摘抄文摘、读后感、观后感、心情感受等, 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每次作业我都会认真批改并辅以适当的评语, 指出优点和不足, 一年下来同学们的写作水平较刚进校有了明显的进步。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学习《幼儿文学》, 我设置了课前五分钟的讲故事环节,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 每天按照顺序上台讲故事, 而且要求必须脱稿。学期结束时, 让学生评出选班级的故事大王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根据实际需要, 我还要求我所带班级的学生每人至少背诵20篇以上的幼儿文学作品, 以儿歌为主。我利用自修课或者晚自习检查, 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毕业考试不予通过。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尤其是语文的重要性。

2. 上好口语训练课。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年纪较小, 但却很早就走上工作岗位, 在这种情况下, 人际交往就变得尤为重要, 而要想很好地与人交流, 最重要的莫过于口语交际。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 (基础版) 在每册书中都配了许多实用的口语锻炼内容。但由于课时安排或者教师的种种原因, 很少能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的口语训练, 但如果能上好则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上说话课时, 特意设计了模拟招聘会面试的场景, 我就是面试官, 要在本班级挑选两名幼儿园老师到我的幼儿园工作, 待遇优厚, 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面试的第一项是每人一分钟的“自我介绍”, 第二项是“才艺展示”。我先让学生准备十分钟, 十分钟之后, 我进行面试。问题主要出现在“自我介绍”环节, 很多学生表意不清楚, 说话吞吞吐吐, 过于紧张……最重要的是介绍时没有重点, 最后我都一一指出, 这样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了说话的技巧, 学以致用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 结合学生和专业特点, 激发兴趣。

1. 结合专业特点, 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封闭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上, 束缚了学生的眼、耳、口、手和脑, 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 发掘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彼此联系,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我在上《音乐就在你心中》时结合课后练习中的“你心中有音乐吗?你喜欢那一种音乐?”稍加点拨, 结合学生平时所学的音乐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说出喜欢那一种音乐举出实例, 而且要哼唱其中的一到两首。学生一听到唱歌, 便马上活跃起来, 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喜欢R&B风格, 有的喜欢民族风, 有的喜欢流行歌曲的……我鼓励学生无论喜欢哪一种风格, 都大胆发言, 并勇敢地唱出来, 时间过得非常快, 到下课时仍有学生举手发言, 课堂效果非常好。

2. 抓住学生的特点, 丰富课堂教学。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 精力专注有一定限度, 表现欲望强。根据这一特点, 可以在课堂上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对于《警察与赞美诗》的主旨分析, 学生并没有多大兴趣。于是我灵机一动, 让大家分组来表演苏比的5次犯罪过程, 让大家在表演中体会带泪的微笑。大家表演得很积极, 整个过程中笑声不断。紧接着我在对大家精彩的表演提出肯定的同时提出, 导致苏比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大家展开讨论, 这样就并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 学生经过认真的表演和思考很快把握主旨是由于社会的黑暗, 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恰当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 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明的动态视觉、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是多媒体教学的鲜明特征。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 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洛阳牡丹》这篇课文, 学生都知道牡丹美, 可绝大多数学生都未见过牡丹, 更别说去过洛阳了。于是我借助PowerPoint课件的形式从网上搜集各种颜色的洛阳牡丹和洛阳牡丹节的盛况, 展示洛阳牡丹之美。紧接着我提出:但是本文的作者张抗抗并不仅仅喜欢牡丹的颜色之美, 那么她真正喜欢牡丹的什么呢?导入新课, 并设下悬念, 直到最后解开谜底, 喜欢它“卓尔不群”的内在美。这样同学们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文的重难点都较快较准确地把握住了。

总之, 中职学校教师要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 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给相对沉闷的中职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真正创建高效开放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黄巧玲.语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安徽教育, 1980, (09) .

[3]余迅.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1.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的研究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发展变化中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在这种趋势变化下,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新层次的高效学习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学习,也为我国发展创新性人才创造了条件。

一、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中存在的状况

(一)教育观念理解不透彻

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教育观念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要作用。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特别对于教师的思想观念,不仅在自身发展中没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在学校和社会中得到相应的培训。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没有增强新课标改革下的观念,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的以演讲的方式教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没有正确的认识,长期教学下去,导致学生厌倦课堂学习,降低学生和教师的教育质量。

(二)实现的课堂教学质量低

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建设,也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但在实际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与当代的发展需要相统一,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与实际中的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不仅没有创新性设计,在课堂活动建设中也没有形成活跃的气氛,从而导致学生没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与教师也没有友好的交流和沟通,不仅影响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进步,也降低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学生成绩水平不均衡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是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学科,数学中的知识掌握的思维方式能锻炼学习的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和能力还不均衡,特别是一些比较高年级的学生,对一些低年级的基本知识还没有掌握,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也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质量。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分层次教学来实现,对一些消极学生也没有做好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从而导致数学教学课堂出现较低的质量。

二、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实现创新性的导入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师主要的引导指针和激发能力的创造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引导方式上实现创新方式。在课堂前期,教师在引导方向上要具有更大的激发能力,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利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导入期间,可以运用故事性的导入方法,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和故事相结合,从而吸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分、时、秒等时间概念期间,教师可以引入动物、童话故事等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故事学习中理解对时间的分析和应用。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圆周率的理解,教师在新知识引导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对圆的周长和直径进行更好的利用和计算,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从而发挥更好的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为了使小学课堂在教学中提高更大的效率,就要在以教学主体为主要目标的学生进行改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掌握学生在生活与学校中的多种元素,然后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整个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方式中,只有发挥學生自己掌握的能力,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在表达能力上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实现了较高的课堂效率。

(三)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数学学科是一种具有抽象性的教学方式,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具有良好的提升和创新方式。要提升这种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方式中还要利用现代发展的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是一种集语音、图片、文字以及多种形式的结合,不仅能直观的展示学习的主要内容,还能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快的理解知识点以及提升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可以利用已经完成好的教学软件,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多种方式的教学,它不仅改变了学生去图书馆传统的查阅资料方式,也打开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视野,使学生在被动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环境建设,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期间了解到更多的创新应用,将生活时间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提升了数学学习的课堂效率。

(四)重视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虽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教育任务,但由于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掌握的知识结构还不够熟练,也会出现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所以发挥合作学习的意义成为解决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势。当学生在学习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期间,就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讨论和实施。在小组分配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实际的掌握情况均衡分配,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根据自己的独特个性发挥更多的展示机会,利用自己的长处更好的发挥,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更好效率。

三、结论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模式,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际的新课标教活动中,教师就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性的引导和教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教育水平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能够发展进步的教育模式。这不仅仅是学校发展教育思想的需要,也是我国发展人才创造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欧喜生.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1:186.

[2]张晓慧. 新课标背景下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探究[J]. 学周刊,2015,21:143.

[3]徐国超.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191.

[4]杨佳丽. 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

上一篇:小学生家长毕业感言下一篇:澳洲留学留学签证的五大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