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2024-08-01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共13篇)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1

宁安市实验小学音乐组 宁忠臣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

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目前,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经常抱怨音乐欣赏课很难上,学生没兴趣。我认为老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音乐的含义,往往用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结果学生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本身却知之甚少。

2、老师往往无意识的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动性。

3、老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完整听,分段听,学生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

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条:

1、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2、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

4、好的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运用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基本的教学设备,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

5、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6、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并通过形体语言加以展示。所以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几点措施进行更好的实施呢?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可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三、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四、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赛马》的第2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五、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六、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极大的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下,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七、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2

1. 抓好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 良好的导入能点燃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如在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时, 在缓缓流畅的琴声伴奏下, 我讲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和一个热爱音乐的盲女相遇的故事, 讲了这首曲名的来历。以此为契机, 引出贝多芬的生平和成长经历, 从多角度认识这位伟大的音乐巨人。通过有趣的故事,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为欣赏乐曲创造一个美丽和谐的环境。

2. 引起共鸣

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似乎融为一体。《快乐的小熊猫》是一首很能被学生接受的乐曲, 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 在引子引出的一段优美无比的旋律时, 让学生想象非常静谧、安详, 阳光洒落的森林的初晨, 小鸟展翅飞翔之后, 活泼的旋律跳出, 欢快的音乐牵动了他们的心, 注入了学生的心里, 不自觉地也跟着快乐起来, 兴奋起来。虽然小熊猫的形象不是很明显, 但是音乐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共鸣, 在音乐中得到了快乐情绪的迸发。

3. 创设意境

简单的讲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在音乐中意境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感情与想象画面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在音乐欣赏课中, 我认为老师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学生产生与作品创作意图相一致的意境。现在的教学最可利用, 也最能创设意境的就是多媒体了。听赏时, 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展示下, 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我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 在昏暗的灯光下, 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 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 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 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 激励着聂耳奋笔疾书,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 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 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 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 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 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4. 展开想象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听赏音乐时, 只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才能把抽象的音乐导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意识等作为内容投入进去, 在“我”的想象里复活了, 再现了, 于是引起共鸣, 产生审美感动。例如:二年级欣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 乐曲是用小镲、大镲、大锣、串铃、木鱼等六件打击乐器演奏的, 因此, 没有旋律, 只有节奏要求学生理解是比较难的。欣赏时, 我设计了简单的情节:如鸭子走出鸭舍时的情景以及在池塘里嬉水的情景。初听一遍后, 学生开始想象:有的学生模仿鸭子走路摇摇摆摆, 有的学生模仿鸭子的叫声, 有的模仿鸭子之间的打闹、拌嘴、拍翅膀。第二个情节, 学生们设计出了鸭子在池塘里游泳戏水、捉鱼、捉虫等动作, 个个憨态可掬, 生动地表现了鸭子的形象。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表现,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给音乐插上了翅膀, 同时也给音乐欣赏增加了无穷的魅力。

5. 音乐游戏

孩子们在任何时候对游戏都是情有独钟。在欣赏教学中, 运用音乐游戏有利于孩子们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例如:听赏《火车波尔卡》时, 我他们边听边跟着音乐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形式多样的游戏是培养儿童认识音乐世界, 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好途径。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3

关键词:参与;体验;创造

一、图形谱的简介

将记谱法按图形分为“形”“声”“异”三种方法创作。即:(1)象形图,根据乐器的形状化做简易的模仿,如,钹用“⊙”表示,读作“匡”;响板用“■”表示,读作“打”。(2)象声图是根据乐器的发音振波特点模仿,如,串铃用“ ”表示,读作“嘟”。(3)异形图(抽象图)是以乐器形、声都不吻合的反差较大的图形,在整个图形中起着对比和便于识别的作用,如,大鼓用“□”表示,读作“不”;军鼓用“)”表示,读作“咚”;哨音用“∣”表示,读作“迥”等。用这些符号来标记,再把这些设定的符号按照音乐的进行组织起来,就形成了图形谱的基本特点。

二、图形谱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1.图形谱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运用图形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和培养音乐技能非常有效的手段。首先教师必须对音乐做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抓住音响特征,分析段落、层次及各种对比变化,然后考虑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来选择能贴近音乐的符号标记。例如,低年级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可选择一些比较鲜艳的颜色和形象的图形符号,表示狮子主题的由狮头来做标记,用来表示狮王的吼声,感染力十分强烈。例如,教师请学生听音乐,数数狮子吼了几声,并用线条画出来。教师还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不仅教师出示图片,还让学生亲自把他们所想象的动物图片贴出来;不仅让学生去贴已画好的图片,还要求学生用图谱(圈、点、线等)画出大狮子的吼叫声。通过表现音乐的高低走向、节奏快慢的走向,使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手段有了深一层次的认识。此为特点二。第三个特点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的流动,调动了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孩子们在动中感受到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总之,这是一节以多种参与与体验的方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课例。

2.学习创造图形谱,培养创造力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作音乐,是最重要的。”图形谱教学正在于通过音乐本身来启发或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手段来掌握创作图形谱,培养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引导学生图形谱的创作。

图例1:《狮王进行曲》

□□□□■…□□□□■…

图例2:《四小天鹅舞曲》

﹚·﹚·﹚·﹚……~……~﹚·﹚·﹚……~﹚·﹚·﹚……

图例2:《口哨与小狗》

△~~△~~△~~△~~△~~△︰‖)﹚﹚﹚﹚)﹚﹚﹚﹚)﹚﹚﹚﹚

△~~△~~△~~△~~△~~△

这样的图形谱不仅让记谱变得简单了而且贴近了孩子,让他们在繁忙的课程中,听、奏、演、话、写,不停地去做,去想,去创造。通过创作和听赏使学生具有自然的艺术情感和敏锐的听觉,借用奥尔夫的一句话:“技能是可以扔掉的,而拥有一个音乐耳朵将永远伴随你一生。图形谱所具有的功能不但将造就千万个具有音乐家耳朵的人,而且还起到陶冶情操、善化道德品格的作用。

三、欣赏课中的“参与”和“体验”

教师要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要善于揣摩儿童的心理。使教学充满了童趣,激活了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孩子最感兴趣的是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这节课把孩子们已知的和未知的动物乐曲采撷在一起,通过对比,去模拟和表现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去体验音乐的诸要素。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是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是这种教学的主要形式。师生共同设计符号及动作来表示动物的叫声与动态,就是一种教学参与。用歌声、身体节奏、伴奏、表演等办法来学习音乐,则是体验的形式。它不但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的多种感官在愉悦中获得音乐的记忆,加深他们对乐曲情绪和结构的理解。

“参与与体验”不同于“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它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能力。学习同一本教材,使用不同的方式,知识与能力同步加深,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有人怕组织学生“参与与体验”会导致教学活动“乱”,认为不如“灌”省事。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参与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主动学习,是一种精神松弛的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学习。它看起来“乱”和“慢”,实际上,只要精心设计,教学效果是好的,教学影响是深的,好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终生难忘,回味无穷。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身体发展变化非常快的阶段,特别是大脑的发育迅速加快,其中认知活动的发展由具体形象逐渐向抽象、概括过渡。虽然视觉、听觉能力敏锐度的增長速度较快,但其注意力不能持久,关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15分钟左右。无意识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比较擅长具体形象的识记。而思维能力往往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在想象力方面具有模仿和简单的再现能力,在情感方面,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不断增加发展。此外,学生表情丰富,喜、怒、哀、乐均可以通过这一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逐渐得到发展,其中特别要说到音乐审美态度,几乎每个低年级学生都喜欢音乐,而且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鲜、有趣为出发点的,他们参与音乐活动更多的是为了自我满足。因此,学校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都会以积极、欣喜的态度对待所学的内容。

在《小青蛙》教学的导入过程中,先让学生按节奏卡片模仿青蛙叫,以此“点题”,进而让全班学生画出千姿百态的小青蛙。就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画”的过程中,教师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弹奏出了《小青蛙》的主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音乐。

“万事开心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十分短暂,要使之能够持久,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刺激。因此,教学的开头应通过各种刺激,让学生对所学课题留下深刻的印痕。

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这种“架桥”的方法运用得当,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它选择的开始部分有利于新课的展开,起到“点题”的作用,有利于新课题的学习与记忆。其中以《小青蛙》主题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教学设计是十分巧妙的。它不但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对音乐留下印痕,这完全符合情景教学法的原则。

教师以故事和简笔画吸引学生倾听音乐。复听阶段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绪体验方式。教学结尾,教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入音乐图谱《快乐小青蛙》的音响创作。这个设计将学生推向高潮,对整个欣赏教学起到了提炼升华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出来。”

四、运用图形普有以下几个功能

1.它能克服传统的、单一的、笼统的听赏音乐的被动性、枯燥性和盲目性。

2.它具有趣味性,以趣激学,吸引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听、读、奏、感,在动手动脑中愉快地学习。

3.能顺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渐进地、巧妙地克服了那种欣赏和演奏时的畏惧心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4.它具有桥梁作用,使学生直接地、主动地欣赏音乐,扩大音乐视野,拓展了进入交响世界的道路,培养了审美能力。

5.它具有图形简单、明了、层次明确的特点,读起来容易,操作起来方便,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李旦娜,修海林,伊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出版社,2002.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东湖镇中心校)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篇4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如果学生缺乏音乐欣赏的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也就黯然失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激发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初中生正值青春少年,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其次,可以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音乐欣赏课,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的对象,老师随时的范唱、或形体语言的展示,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

二、用心聆听,感受音乐意境

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复听、有目的地分段听等,都是以听为本。因此,要多听完整的乐曲,把学生带进乐曲的意境,从直接上感受乐曲的情绪。

三、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联想。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启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用语言描述出来、或用画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听一首新曲时,第一遍教师可不出示乐曲名称,让学生听后尽情地谈感受,努力地把他们体会的音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例如,学生在聆听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时,他们会联想到自然界各种鸟的鸣叫声,进而通过各种联想,想象到我国北方农村办喜事的热闹情景,体验到那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和愉快欢欣的欢腾情绪。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有意识引导,老师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去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四、采用多种形式,积极体验和表现音乐

德国美学家曼纽什曾说过:“欣赏者的任务不是对那些永垂不朽的作品的赞扬和称赞,而是积极地参与艺术作品中,与之形成一种创作性的艺术关系,他们不应当仅停留于解释作品,而是努力去超越它。”因此,在音乐艺术面前,欣赏者要积极地去克服自己的被动接受性,满怀热情和自信心地参与其中,这样对音乐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音乐欣赏课如果单纯的依靠听觉、过多地讲述,这就使课堂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音乐并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演唱、演奏、表演等方式去表现音乐。例如,唱一唱欣赏曲的主要片段,或用乐器演奏,并熟悉背记音乐主题;或随音乐划拍、拍打节奏、听音乐做即兴音乐表演或舞蹈动作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反复地听、想、唱、动体会音乐的美妙,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5

鲍行勇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最佳整合呢?从音乐教学的实际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教师对乐(歌)曲背景因素的介绍。

背景因素,即围绕乐(歌)曲的产生而折射的社会历史状况,是音乐作品产生的原因和源泉。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某一乐曲的创作背景时,可选用多媒体电脑快捷的手法,恰当加入一些生动的画面配合讲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形象的了解到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如:欣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之前,教师一边介绍《四世同堂》的剧情,一边让学生观看剧中主要片段,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是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前后的北京为背景,描写了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以及他们顽强不屈、奋起抗敌的精神。学生在欣赏之前,就能很好的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因素,为学生们进一步欣赏乐(歌)曲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因素相互结合,形成了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在分析某一作品的这些基本要素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入音乐内容所展现的画面,使学生理解、感受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如: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第五段《水云深际》时,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上波浪翻涌,连绵起伏,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一会儿在浪花中嬉戏,一会儿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其乐无穷。富于生气的画面,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到作品中琵琶运用颤音、泛音的技法以及其他乐器在音区、音色上所起的作用,更好的起到了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

三、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绎学生所要欣赏的整首乐曲。

教师安排一个作品让学生欣赏,首先要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以是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如:欣赏《蓝色多瑙河》全曲时,让学生一边观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一边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种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会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作品会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四、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

主题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他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听唱并记忆乐曲的主题音乐。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会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记忆。例如:学生在记忆《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随着音乐演唱,一边欣赏沃尔塔瓦河两岸秀丽的风光。这样将视、听、唱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们对作品主题音乐的记忆。

我们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应注意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要利用它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而不能让音乐欣赏教学服从于多媒体这种教学工具。

如何上好中小学音乐课 篇6

经过了一学年的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从第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到这学期的实战经验,虽然只是课堂上小小的锻炼,对我而言已经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参与小组的教学设计使我对教学法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一直以来对音乐教学的不足认识与误解在自己的参与中得到了改正,学习的理论知识,诸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在这学期的参与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这里,我讲从我们小组这学期所讲的《在暑假里》,这门课来对如何上好中小学音乐课谈谈我的认识。

《在暑假里》这课是本册的最后一课,正值全期学习内容即将结束、暑假生活就要到来,孩子们对这一课非常感兴趣。这一课我同过开展学唱歌曲、创编歌词等音乐活动让学生们畅谈自己的暑假生活打算,同时也听听别人的安排,还能达到对学生暑假生活方式的正确引导的目的。

《在暑假里》是选自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材,我们教案的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小记(总结)七个部分。对于导入的设计无疑是我们小组对这一课堂设计中我认为最难的部分。导入设计的好坏对整个课堂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实现与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重大作用,所以导入部分的设计,占了我们对课堂设计的很重大一部分。导入部分的设计,我们小组曾经想了很多方法,例如设置悬疑法,或者是问题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创设情境法,这些新颖的导入法都很吸引我们,因为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所以,对于导入法的设计也不宜太难,要符合这个年纪学生应该有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最后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来作为我们导入的第一步。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5min)

1、由教师播放与夏天有关的歌曲视频,创设情境。

2、通过提问谈话等手段引入课题。

3、发放彩色乐谱。

具体的操作中,我们还设置了音乐小天使这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肯定,音乐小天使是这样引入的:老师:对,因为放暑假了。那么同学们喜欢暑假吗?(学生回答喜欢)。音乐小天使就是知道我们的小朋友们喜欢暑假,还特意让我代替她问大家一个问题,她是这样问的:在暑假里面,不在去学校,你们将干什么?(按照歌曲的节奏来问)老师听了之后也问了问小天使,看看她的安排,她是这样的回答的:我要去游泳,还想去旅行,暑假里多快活。(同样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

老师:好,接下来老师就要履行承诺代替小天使问问大家这个问题喽。你们能向老师刚才那样有节奏地回答吗?(提问1-2个同学,并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按歌曲的节奏回答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学生歌曲演唱时节奏的难点。)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边用幻灯片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与暑假活动有关的幻灯片图片烘托场景,边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说出暑假的计划。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啊,我们把这些对话串起来,再加上旋律,它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了。瞧,这就是这是动听歌曲的完整版哦(把事先制作好的彩色乐谱发放到学生手中)。

我个人觉得音乐小天使的加入使整个导入部分有了更多的活力,而且更新颖,也很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使同学在一种很好的氛围中大致学到这首歌的音调与节奏,这个曲子是一个外国曲子,曲调中的切分节奏比较多,所以对于切分节奏的教学时一个难点,但是通过这样形式的导入,使同学大致对难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非常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很荣幸音乐小天使是由我来扮演,作为音乐小天使的扮演者,在语音语调中需要更与小学二年级的同学相吻合,在一问一答中,已经和同学达到互动,这种感觉非常好。有了好的导入之后,也为后面的教学教唱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唱部分的操作如下 教唱歌曲(25min)

1、教师用钢琴带唱歌曲旋律(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大跳音程音准问题及切分节奏的问题)

2、教师根据歌曲的需要,进行六度、五度音程练习,及对切分节奏进行讲解示范。

3、练习完之后再回到歌曲旋律,这时歌曲旋律基本学习完成,接下来带入歌词演唱。变唱边分析歌曲难点。

4、学生跟琴完整地演唱全曲

歌曲的创编是本课中最有意思的环节,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创编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光做热情。在创编活动中,出现的难度就是创编内容比较多,孩子们在边创作还要边唱出歌词的过程中,反应不过来,造成歌曲创编的断断续续。在就是孩子们在创编中,歌词的质量难以达到,歌词不够规整。我在学生们观察歌曲中唱到的内容都有些什么,都是几个字的内容,再把学生想到的暑假活动,按字数规整分类板书在黑板上,这样降低了创编难度,让学生在新创编的歌词唱中更加流利并有成就感。当然还可以全组一起选几个内容唱,能力强的孩子还可以单独展示,这样有助于营造热烈的学习气氛,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同时多鼓励孩子们,多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

在整个教唱部分中,最难的无疑是全曲中出现最多的切分音,但是在导入部分由了良好的介绍中,大家对难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切分音的教学中,我们组采用让同学用手来打节拍的方法。关于教唱部分,是整个教学中的重头戏,我想要谈谈我的看法,对于整个学期观摩其他小组的上课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也值得我以后自己教学中需要克服的,诸

如,不脱稿,看ppt 缺少目光交流,从上课开始没有抬过头,上课音量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其他同学都会犯的错误,因为经常犯错误,但是大家又知道这个缺点的存在,所以说明了这些缺点并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战经验中才能克服,实践的。所以,我觉得,这学年的音乐教学法虽然结束了,但是真正的音乐教学才刚刚开始的,虽然这学期有模拟课堂的实践,但是和真正的课堂还是很有一定差距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对于音乐教学,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我觉得是教学的重点。无论对于导入设计还是对课题那个其他内容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才是最重要的。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强化音乐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不能灵活应用,课堂学习机械化、成人化;教学环节板块化,教师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学习没有了生趣,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体验、感受,我觉得才是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最终目的当然,有所得也有所失,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美上,由于参观材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篇7

研究的最初阶段(1998—2001),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和学生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学生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教学思路称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即帮助学生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学校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学生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2001—2003),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是一个整体,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行研究,但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学生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任务。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 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2. 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 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 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

该随时观察、判断学生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学生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2003—2005),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决定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

1. 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地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 从学生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

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 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

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学生,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做法是:经常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用表情、动作和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 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表演把学生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 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

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B段活跃欢快;《京调》的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会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 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游戏完成之后,学生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

2. 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 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8

关键词:音乐欣赏;小学音乐;新课改;感受旋律

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笔者调查发现,在迭部县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有5%的小学没有开设音乐课,有85%的小学老师没有给学生上音乐欣赏,他们认为音乐课就是教会孩子唱歌,音乐欣赏课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好多老师都忽视了小学的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它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促进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热爱祖国和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现在的小学生,一般年龄在6~12岁之间,在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实际上,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形象思维刚刚巩固,但是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来说,才刚刚萌芽,所以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底子较为薄弱,我们好多小学音乐教材中安排的一些乐器音乐欣赏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范畴,所以教师如果不加以分析,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这个是我们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个首要难题。其次是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比较单调,由于学校教学设备比较落后,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通过录音机让学生欣赏比较单调的音乐,好多学生刚刚开始还有点好奇和新鲜感,到后来音乐欣赏课成了“睡觉课”。我们认识到音乐欣赏课在小学开展中的种种困难,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认识困难迎难而上,只要我们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只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探讨,上好音乐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天方夜谭。

在我们人音版的教材中,一般将小学音乐欣赏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不同的欣赏内容,表现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让学生达到情感价值也就不一样了。在小学欣赏的作品中,声乐的作品都是比较直观、形象的,而且还伴有歌词,这样的音乐欣赏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在他们的脑海还只有形象思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声乐欣赏作品,例如,《三只小猪》《摇篮曲》和《劳动最光荣》等。在小学音乐欣赏中的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歌词和一些文字性的东西,而且作品是通过乐器表现出来的,就比较抽象,这样的作品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例如,《龟兔赛跑》和《天鹅湖》等歌曲,教师在放音乐前,先给学生讲故事,让故事拉开我们欣赏课的序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通过故事,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听音乐的内容。

一、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感知音乐的魅力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作家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要用心和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和音乐带来的快乐。”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生活阅历浅,所以在欣赏音乐时,不能用心和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和音乐带来的快乐。发现困难不是为失败找借口和理由,而是为了克服困难,知难而上。教师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尤其是器乐作品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作者的简介和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歌曲,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再去欣赏音乐,就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歌曲背景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巧设提问的方法进行。

二、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小学音乐欣赏的课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课堂已经是时代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图片、声音、文字、动画等表现形式,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课堂,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我们音乐欣赏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捷径。当然,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欣赏课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也可以解决儿童阅历较浅等问题。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欣赏作品《啊,高山》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祖国巍巍高山和波澜壮阔的大海,通过大海展现大山的高大、雄伟。

三、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表现出春天的气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蓉.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03).

[2]王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11).

[3]陶言诚.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如何教学小学音乐欣赏课 篇9

【摘 要】

音乐欣赏课是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

合理选用教材 丰厚教学形式 改善教学评价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

4.在教学时,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西游记》《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歌声与微笑》《爱的奉献》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合理地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2.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

5.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 篇10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开发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阶段,每个学期的课程都有一定比例的美术欣赏课。虽然几节欣赏课不能完全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学生的知识修养的目的,但是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还是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的。以往的美术欣赏课偏重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授课中往往讲得太多,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气氛沉闷。以致于欣赏课不好上,学生不爱听。究其原因,主要问题是不明确谁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欣赏课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教师“一言堂”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限制,激发不起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对欣赏课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如何才能上好欣赏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要上好欣赏课,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正确理解教材,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教师应当灵活处理教材,具体安排。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美术欣赏作品也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二、欣赏内容要有侧重点

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不同,所欣赏的作品的侧重点就不同。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技法欣赏为主,如学习中国画笔墨知识、应用设计、手工课中出现的范例作品;还有的侧重艺术特色欣赏,如中外名家绘画、雕塑作品欣赏。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蒙娜丽莎”。课堂上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对作品的观感和欣赏体会,也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创想和设计思路,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欣赏课要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授课方式

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发现、比较、角色扮演、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

欣赏课的反馈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写出作品观后感、师生谈话交流、学生制作欣赏主题宣传报等反馈形式。反馈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课堂内容的延伸,还可以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审美活动中,美化自己的生活。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 篇11

作为一个从事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的音乐老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喜爱音乐欣赏课呢?我总结了几点:

一、上课的开场白很重要。好的开场白能很好的吸引这些大孩子注意力,学生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的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如果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开场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三分之一了。比如我在上电影电视音乐这一课的时候的开场是: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吗?你们能给我唱几句你喜欢的影视歌曲吗?也许是几句简单的话,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很喜欢看电影电视,影视歌曲更是拿手。这样一来学生就踊跃了。从学生喜欢、熟悉的东西入手,他们才能很快接受他们并不熟悉的东西。

二、内容的介绍和引入也很重要。有教育学家曾经做过实验,把同一首学生不熟悉的乐曲给两组学生听,一组不做任何提示,而另一组则介绍这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作曲,著名的乐队演出,并且在很多地方引起了轰动。听后的结果是不做提示的组只有 30%的学生记住了,而另一组则有70%的学生记住了这一音乐。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不成熟,容易接受暗示,好的运用暗示,做适当的提示和介绍,能增加学生欣赏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对某一个曲目介绍时,不要只介绍作曲家和作品本身表达的意思,还可以推广开介绍一些关于该音乐作品的小插曲。

三、为学生提供表演展示才能的机会。中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可能一次表演会给他的记忆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并热爱上音乐。我曾经安排过学生在课堂上唱他们喜欢的歌,但必须说出喜欢这首歌的原因和对歌曲的理解。学生很欢迎这样的形式,他们课前就找了自己喜欢的歌,上课的时候为全班的同学演唱。虽然有的很不好意思,是红着脸唱完歌,但他们其实很愿意表演、展现自己。而且我发现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并不像想象中的盲目,有个女同学唱了 S.H.E的《月桂女神》,她说这首取自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讲了月桂女神达芙妮和太阳神阿波罗的故事。一个男同学唱了现在流行的林俊杰的《曹操》,他说这首歌取自《三国演义》其中有很多“三国”中的关键词:“煮酒”、“长坂坡”、“荆州”,每个词都有一个故事,让他有兴趣去看完三国演义。

四、不否定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不轻易否定别人赞赏和喜欢的东西这是一种礼貌和對别人的尊敬,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有些老师是执否定的态度的,我却不这样认为。记得大禹治水是用引流而不是用堵的。音乐教育也是一样,老师不能因为流行的音乐中有很多是关于爱情的就禁止它,流行音乐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学生并没有注意和总结,老师这个时候应该引导。

五、让学生带着感情欣赏音乐。学生不喜欢空洞地欣赏音乐,因为他们对音乐的结构,调性,配器,和声等其实是陌生的。与其大谈阔论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的调式结构怎样来表现“含着眼泪的微笑”,不如在其中加入一些感情,讲讲莫扎特在写《第四十交响曲》时的生活背景:莫扎特的创作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当时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莫扎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讫求借债的信件。在这年的六月,他在给他的富商朋友普赫贝格的信中写道:“我坚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为您了解我是个正直的人,我才会向您倾吐我心中的曲折。并请您给予帮助。”但是他的朋友在读完这封信后,只给了他极少的钱。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这首交响曲的开始没有使用慢速度的引子。同时,莫扎特将曲调定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这是一部最阴沉,但也是莫扎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风格加上悲怆气氛,同时又充满着愤懑激昂的精神。这部作品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这并不是作曲家当时贫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的凝聚了一个穷困作曲家的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是莫扎特含着泪水的微笑。学生其实是很善良的群体,在讲到莫扎特的窘迫后他们是带着很深的感情去体会“含着眼泪的微笑”的风格。这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其让学生听他们本来就不懂的很深的音乐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用情感去理解音乐,去体会音乐中的喜怒哀乐。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篇12

一、教师对教材的消化是关键

经过专业院校学习的学生, 对所学知识有了第一消化就够了, 但作为一名教师, 还必须对所教内容作“二度消化”。所谓“二度消化”, 就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 结合学生之特点,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教师对自己已学过的讲授内容, 进一步作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 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

首先“二度消化”要了解教学客体。我们的教学客体 (欣赏者, 指没经音乐训练的人) 虽然喜欢音乐, 但他们不懂音乐语言, 也没有很高的音乐敏感度。他只是生活在常规范围内, 听惯了正常生活中的声音而已。他们是专业院校的学生还是非专业院校的学生?还是中学生?亦或是小学生?对音乐知道多少?喜好程度怎样?等等, 这是教师选用教材、讲授教材的关键。有些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 在学校学过什么就讲什么;有些教师一本教案用到底。其实每换一批学生, 依据教学的对象的特点, 教学内容、方法就必然会有所变化, 一个好教师在这方面会十分敏感。

教师的二度消化就是对教学作相应的调整, 如教学内容、时间、地点、条件等。如给小学生讲西洋乐器介绍, 选用《彼得与狼》。而给中学生讲解更适合选用《青少年管弦乐指南》。这样的选择更适合青少年各时期的心理特点。所以, 随着客体的改变, “二度消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讲授语言要通俗易懂, 并且要少而精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的重要手段。讲授知识、开导学生都离不开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直接关系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也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正确掌握并熟练、规范地运用语言, 是执教的起码条件。

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时, 应力求用语言准确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审美情感, 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注释作品。对富有激情的内容可以加快语速, 加大力度, 改变语气, 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 做到变化有致, 紧松有度, 使语言完全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 用激昂、铿锵有力的语调表现黄河的气势磅礴, 伟大坚强, 抗日英雄的顽强、勇敢使学生在语言艺术的引领下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场面, 真切地领会作品带来的感受。

如果面对年龄较小的学生, 适当的肢体语言, 丰富的表情、眼神和口型能使音乐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 更加丰满, 从而使欣赏者更好地感知音乐作品的情感, 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和热情。如欣赏《动物狂欢节》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 辅之形象可爱的动物形象、表情, 模仿动物的动作, 低龄欣赏者能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

三、培养聆听习惯, 感悟音乐内涵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 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欣赏教学是以“聆听”为主, 聆听是沟通的开始。欣赏教学重在使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在音乐欣赏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觉得教师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游:学生直接面对 (感受) 的是音乐, 而音乐本身就是最纯洁、最微妙的情感语言, 教师只需起穿针引线、引导的作用, 而不是以长篇大论的讲授来替代音乐。教学中可采用启发性的设问, 稍加提示、引导学生讨论, 简要归纳等多种方法进行。因此, 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倾听音乐, 体验音乐、感受自我, 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因为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地引导学生的想象, 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定性, 常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不同年龄, 不同文化层次, 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如欣赏《二泉映月》, 我只作简单导入, 以激起学生兴趣, 接着便让学生初听, 初听后我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与各自感受。有学生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 犹如描绘旧社会受日寇侵略的村落场面;有的说这首作品让他想起自己不高兴的往事;也有的说这首作品像是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述说他的悲惨遭遇。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 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 具体、实在, 学生更认真, 更有成就感。最后, 我再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作简单介绍, 欣赏便完成了。

四、参与音乐的欣赏方式

在教学中, 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它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 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 熟悉音乐。

1. 演唱主题。

我们知道, 主题是贯穿于整个音乐作品中的一条主线, 把握主题, 也就把握了整个作品的主脉, 熟悉音乐主题也是积累音乐语汇的常用方法, 在欣赏过程中只有跟随主题展开思维, 才能辨别出主题的再现或变化再现及发展。

2. 节奏参与。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 是音乐的生命和基础, 而音乐节奏与人体心率的脉动相吻合, 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奏, 进行人体拍击, 感知音乐韵律, 就很容易让欣赏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3. 结合体态律动辅助欣赏。

体态律动是对听到的音乐作出即兴的动作反应, 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情绪等都非常有利。律动方式可以是随音乐划拍子、拍腿或做其它表现音乐的即兴动作。

4. 适当的考核手段。

有压力才有动力。适当的考试形式可促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更认真、专注、用心体会, 着意去听记音乐。

参考文献

[1]张玲.心理健康[M].教育科学出版社.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13

单 位:鹤壁市综合高中 姓 名:陈俊花 电 话:***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以及推动欣赏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美术 欣赏 教学 方法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艺术兴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以及推动欣赏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针对各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当前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不顾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了专业课或故事会。

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主要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角度来进行。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种欣赏课可能只有美术特长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对于一般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实在是无的放矢。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势必挫伤学生上好欣赏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揽笑声,哗众取宠;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近作品,但没有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不顾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把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语文课。

美术作品,必然与历史背景或文学作品有关。于是部分教师就喧宾夺主,大谈其历史渊源、作品出处、文学特性等等,忘记或淡化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这种历史课或语文课式的美术欣赏课即使你上课的内容再生动充实,也无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这种教法的后果是偏离了从美术作品中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由于某种原因,我国的美术教育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并由此造成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对于升学没有用处;同时也由于我们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在从事美术教育时过分强调美术技法的教育,使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必须具备绘画的天赋,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由此而来,人们对美术教育形成不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这样一来,这就形成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一些问题。(1)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无暇对美术课产生重视,就造成了学生在美术课上做主科的作业或看其他学科书籍的现象。(2)由于多年来对音美教育的忽视,使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应该积累的美术基础知识量非常贫乏,给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衔接和提高造成难度。(3)由于学生知识的贫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很好地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容易出现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学成为填鸭式,学生不爱听,变主动教学为被动局面。

根据前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在高中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项目来解决。

三、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我们要对以往教学方法的特点和效果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并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使高中的欣赏教学取得实效。

(1)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般地说在美术欣赏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讲述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

2.提问法:教师就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同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教师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其次,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正确把握几个主要环节。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智育、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欣赏客体──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着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将会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教师在主导作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播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纽带。由此看来,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是说,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问题。

为此,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一次传统常规教学法与新教学法的对比试验。

(一)教学实验内容

1.研究对象:选择高二年级一班、二班作为对比教学班,其中二班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一班采用常规方法教学。

其中:一班有学生60人(男生28人、女生32人),二班有学生60人(男生26人、女生34人)

2.研究形式:采用对比形式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调查问卷、考试和教学实践几项内容。

3.调查内容:①学生原始情况:包括学生对美术学科有兴趣的原始人数(百分比),美术基础知识考核成绩,具备独立欣赏作品能力的原始人数(百分比)。②验证实验成果的学习兴趣人数(百分比),美术基础知识成绩,具备独立欣赏作品能力的人数(百分比)。

4.考核内容:美术基本知识和作品分析。

5.实验内容:讲述法与展示图表法的结合应用、情景法与探究法相结合的应用。

(二)教学实验的实施。在比较教学实验正式实施之前,首先对一班、二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原始情况做个比较。然后,用讲述法与展示图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性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通过试验,进一步证明新教学法较之于传统常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好。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学生除了依其直观感受,对作品产生第一印象外,还需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参与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过程,并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理性的认识。从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引发学生在自身知识水平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和想象,得到审美感受。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证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帮助广大的美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当然,美术欣赏课在使用教学方法上应该是灵活多变、综合利用,根据具体课业内容具体分析。并且在一堂美术课中,经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特别是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应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美术教育、提高美术素养。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本文总字数:3355字

单 位:鹤壁市综合高中

姓 名:陈俊花

上一篇:财务管理中的领导力下一篇:2016县国税局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