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教育

2024-07-13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教育(精选8篇)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教育 篇1

建设节约型校园,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作者:万 钢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10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全国呈现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全国高校系统也不例外,都在积极地采取不同措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以同济大学为例,该校从2003年起,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节约型和谐校园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的全校能源支出比预算节约1200余万元,多项节能技术被企业推广应用,全校师生自觉节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那么,应该如何创建节约型校园呢?

首先,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动力来自于自主创新。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多年来,该校的优势学科积累了很多科研成果,学校在校园整治和建设中积极应用了这些先进技术。例如,在学校中心浴室改建过程中,采取了模块化太阳能智能供热系统,每年可节省燃油21750公斤;配套建设的中水回用设施,可将处理后的洗浴废水用于绿化浇灌,仅此一项一年可节约费用18万元;用洗浴废水的剩余热能加热新水,又能使浴池新水温度提高8-10度;安装IC卡智能洗浴龙头,节水量可达40%以上。

其次,节约型校园的效益来自精细化管理。首先确定学校节能标准,如室内空调的使用,夏天要在30°C以上开启,控制室温为26°C;冬天要在10°C以下开启,控制室温为20°C等。为了保障实施,同济大学成立了大学生校园节能督察队。督察队的同学负责对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公共区域的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物品等各种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每日检查,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案,并通过学校能源管理中心进行每周公告。学生在参与管理的实践中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觉悟,在公用区域中随手关灯、关水已成为习惯。

同时,学校可以把创建节约型校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题,通过班会、组织生活、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征文、展览、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的系列活动。

此外,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另一个目的是教育学生。如果能把校园中的节能环保技术和装置集中向学生展示,不但能使学生提高环保节能意识,还能使他们在校园生活中获取环保节能的新知识。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教育 篇2

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和谐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不要总是笼统地讲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 而是应当抓如下五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一, 在教书育人中, 以德育教育为先导, 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 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培养学生德与才的和谐。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 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即所谓“德才兼备”的人才。德才兼备, 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

第二, 把枯燥的课本内容与社会实质相联系, 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和谐。未来真正全面发展的人, 一定是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界限。具体地说,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应当创造条件, 既要让学生动脑, 又要让他们动手。早在40年代,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曾大力倡导手脑结合, 并在其教育实践中加以贯彻,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因此, 手脑结合是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 而贯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本途径。

第三, 在当前教育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身心地融入学习, 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在认识与情感上的和谐。活动是促进学生正确观念型文化形成的有效途径, 正好也适应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能让学生较有兴趣地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 并内化自己的情感。

第四,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 强调内化的过程, 达到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青少年是爱玩的, 因势利导才能够让学生主体发挥最大的功效, 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 学生能够体会到探究创造的价值与合作的快乐,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校内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形成敢想、敢说、敢为的创造精神。

第五, 发掘校园及周边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爱国热忱与培养勇于探索、创新意识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学校一门潜在课程, 它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 通过目濡耳染, 潜移默化的方式,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具有催人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 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 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的激励, 健康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教育 篇3

一、深入思考,正确认识教育行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所谓教育行业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并由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教育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人才品质、行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是一定区域内学校文化的总领和概括。与其他行业文化相对应,可以简称为教育文化。

作为一种行业文化,教育文化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联系十分紧密,互为表里;同时三者又层次分明,特征明显。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根本的指向是为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学生服务。学校文化则是将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单位,为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最快最好的发展而精心构建的,其核心是塑造良好的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使学校团队,包括师生员工都获得最好的发展。而教育文化则是站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从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的协调发展的角度,精心营造的一种行业文化,根本目的是实现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长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建水县不断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家治教,内涵发展”的发展之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创造了许多工作特色,在省内外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客观分析建水教育事业发展的发展模式,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力量使然。“专家”就是有思想、有文化的各类教育工作人才,而“内涵”说到底就是教育文化的底蕴,这才是建水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因素。

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受到各级各类学校广泛重视的形势下,作为一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只有认真遵循教育规律,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内涵,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才能真正引领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建设优秀的教育文化,事关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科学总结,构建特色鲜明的优秀教育文化

教育是一项具有特殊规律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的社会重任,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是文化形成、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环节。教育事业自身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教育文化的构建与支持,教育发展的背后是教育理念、教育體制的转化、改变。教育文化建设也必须认真研究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不断增强教育文化发展的内驱力,切实促进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教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优秀的教育文化一般要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前瞻性及创新性的特征。作为在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教育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的原则。没有特色的文化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文化建设必须立足自身实际,遵循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植根于业已形成的传统文化积淀,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结合起来,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2.实事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原则。促进教育发展是教育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将根牢牢地扎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着眼于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才能使教育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进教育文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特征的原则。教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对促进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充实教育文化的内容,不断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营养,才能保持教育文化的先进性,为教育事业发展输出源源不断的动力。

4.适度超前,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则。文化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地位,作为引领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教育文化,必须比一般的学校文化先一步、快一拍、高一级,这样才能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教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育文化是一种总领性的文化,是植根于教育行政管理基础之上的,因此,教育文化建设要加强“软文化”建设,突出文化建设中“活”的部分。一般来说,教育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教育文化的核心,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教育行业,如果没有积极、稳定、向上的精神文化,就不可能履行最基本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职能,更不用说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精神文化包括发展理念、指导思想、领导作风、教育品牌、团队精神等一系列观念形态的东西。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就是指在一个地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和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

3.活动文化。活动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传播教育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活动文化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以及特色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教育活动,构建起教育文化的形态和气韵,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充分体现教育的活力与文化的魅力。

4.践行文化。践行文化是教育文化得以落实、充实和发展,检验教育文化是否合乎规律的必由之路。是教育文化得到真正体现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干部队伍的整体精神风貌、领导作风、行为准则,以及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同时,随着教育文化的发展,新的教育文化会不断充实进入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新的教育文化与行动结合起来,不断发展丰富教育文化内容,创造不断创新的教育文化。

(三)教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认真研究教育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教育文化遗产。教育文化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的文化底蕴的概括与总和,是由所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创造的。在建设教育文化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继承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只有植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教育文化的大树才能长得越来越茂盛。当然,传统文化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合理扬弃,为建设优秀的教育文化服务。

2.虚心学习各种先进文化,吸收和借鉴各种先进文化中有益于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营养成分。“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是教育文化的本质特征。构建教育文化要尊重文化差异,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在吸收借鉴各种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达到多样和谐,要允许和鼓励不同文化形态存在。近代倡导的民主主义和科学精神,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相继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为教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认真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不断实现教育文化建设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的社会重任,必须认真研究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增强教育文化发展的内驱力。从另一个方面讲,教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文化在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教育文化的活力。

4.认真把握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强教育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教育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现阶段,教育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基础,防止避开或者离开核心价值体系去谈“文化”的倾向,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或者鼓吹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教育文化是不可能成为先进教育文化的。

三、勇于探索,推动教育事业和谐快速健康发展

(一)充实精神文化内涵,凝心聚力谋发展

精神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只有精神文化才能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建水县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认真把握自己“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实际,不断加强教育精神文化建设,用精神的力量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郾结合建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总结提炼出“团结干事,创优争先”的建水教育精神,并用它来统一全县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队伍的思想,协调教育工作的步调。

2?郾结合阶段性工作的特点,适时更新精神文化建设内容。近年来,针对不同年度的工作重点变化,建水县在教育系统广泛开展“提神补气”活动,提倡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补充为人处事的正气、干好工作的才气、团结协作的大气,使师生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二)创新制度文化机制,以人为本铸团队

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全部目的,这是一个无可改变的前提。因此,教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建水县从自身情况出发,以铸造团结奋进的教育团队为目的,不断创新制度文化建设机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首先是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凡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都要采取听证和调研的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是建立专家视导制度。教育事业是一项具有特殊规律的社会事业,各级各类专家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丰富实践和探索,建水县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专家视导为主的“专家治教,内涵发展”之路。

第三是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制度。建水县从自己工作的实际出发,开始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目标管理,教育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质量三大目标管理,动活教育工作一盘棋,极大地节约了行政成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的工作领域。

(三)丰富活动文化内容,张弛有度增活力

活动是教育文化生命的体现,在教育发展中,教育局通过认真反复思考和积极实践,科学认识各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不断丰富活动文化内涵,保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

1?郾正確对待活动与常规工作的关系,以“自行车运动稳定原理”作为设计、开展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积极策划、组织开展各种有特色的活动。

2?郾坚持把教育活动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活动实效性。在广泛开展的“云岭先锋”工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延安精神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处理好这些活动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做到开展一次活动,办一批实事,提升一级发展水平,活动与发展两促进。

3?郾不断充实教育活动的文化内涵,用活动来促进各类人才的涌现。为充实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教育局于2002年创办了教育局机关内部刊物——《建水教育》,为全县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才华的平台。这个平台在全县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方面发挥了舆论阵地的作用。其次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教育书籍:《心之露》、《师爱无价》、《杏坛新韵》、《建水中学生县情教育读本》、《世纪之光——建水县教育事业“十五”发展回眸》、《建水县教育志》。这些教育书籍整合和优化了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充实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文化内涵,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引领和促进了全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务求践行文化实效,引领发展大方向

知与行是一对哲学命题,从教育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要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文化体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如果不付诸实践,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文化也是没有价值的。在教育工作中,建水县高度重视践行文化建设,以实干和苦干的精神不断追求教育文化实效性,营造了教育事业团结向上的发展氛围。

领导率先垂范,以自身人格力量激励和示范。在建水教育点多面广,投入不足,困难重重的形势下,教育局确立了一个理念:越穷越革命,越难越拼命,局领导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在教育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群众积极效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建水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和积极示范下,全县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服务、奉献的意识得到强化,发展合力基本形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建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不断加强教育文化建设,有效地引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使文化建设的浓郁氛围基本形成,教育发展内涵不断充实,教育自身的发展内驱力逐渐加强,教育事业得以沿着和谐健康的轨道发展。

作者单位

云南省建水县教育局

建设学校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篇4

建设学校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作者:丁健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年第01期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体系,其中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学校精神氛围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丰富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提高生存与发展竞争力的基础。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活动等各方面,对于一所普通中学来说,它是一项繁杂而浩大的工程。普通中学建设学校文化不仅要有所为,而且能大有所为。一个学校可以引不来富裕充足的资金,可以配不齐精良先进的设施,可以请不起学识渊博的老师,可以招不到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不能缺少文化。淮安第三中学是城区一所普通完中,虽历史悠久,曾经辉煌。但近年来,学校的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学校的财力、生源都比较薄弱,师生普遍缺乏成就感。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同学纪律观念淡薄,是非观念模糊,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老师学习意识不强,教育观念滞后,工作热情不高,畏难情绪很大。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经过深入思考,充分讨论,形成了我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引导、质量至上、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法办学,以德治校,优化学校文化,重塑学校精神,提升学校品位,争创优质学校,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的物质基础——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手段。我们把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他进行体、德、智、美诸方面的教育。”物质环境不仅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而且也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最直观的显现,因此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物质形态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建筑、操场、草木、道路、标识、各类设施、装备等校园内所有的物质形态的东西。进行学校物质建设,特别应强调“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淮安市三中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拆除了学校两幢破旧的老楼,兴建了两幢教学楼,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宽敞、健康、安全的工作、学习环境。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全面促进学校的净化、绿化、美化,2004年通过了省“绿色学校”的验收;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布置好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如我们在教学楼内开辟了作品栏,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在教学

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书写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标语等,采取挂“校徽”、穿“校服”等形式,增强师生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珍惜学校集体荣誉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奋斗目标、价值观念、态度作风、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淮安市三中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现实状况,提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宗旨和“团结拼搏、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永争一流”的学校精神,制定了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可认同的学校目标,即“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声誉进一步改善”,树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价值观念。着重加强校风建设,学校提出把加强校风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一是以领导作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关键,建立一套惟才是举、能上能下的干部选拔聘用制度,树立鲜明的干事创业、争创业绩的用人导向,明确中层以上干部工作职责,加大对干部的考核、激励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以教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基础,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从业精神、“律己爱生、敬业奉献”的行为准则和“以人为本、宽厚忍让”的道德风尚,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并通过教职工例会、校本教研、外出学习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教育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以学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核心,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实施全程、全面、全员管理,高度重视对学生文明守纪意识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把育情放在首位,用真情关爱学生,用良好的班风影响学生,使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防止和消除不和谐、不文明的行为习惯。通过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严格校规校纪,推进学校的校风建设,并通过校风建设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努力将三中打造成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教师开心、质量一流”的品牌学校。一所学校,必须形成固定的礼仪形式,长期以来我校一直坚持礼仪教育,比如:日常的问候礼仪、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届运动会的开幕式、每年的开学典礼、重大节日慰问、职工疾病探视等等。同时,以穿校服、戴校徽来激发和强化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东西。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但是,“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抓住“文化”这个落脚点,要贼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淮安市三中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文化建设”这个主题,在制订规章制度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给制度以灵魂,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拥有人权。如,我们通过教代会,制定了新的教师考勤制度,对教师坐班考勤实行人性化管理。具体的做法包括:推迟早晨到校时间,没有早自习与第一节课的教师可以推迟到早上7:50到校;晚上要上晚自习的教师下午可以推迟一个小时到校,保证教师充分午休;在不影响上课的前提下,普通教师每月迟到考勤从第三次开始计算,对于年满50周岁的老教师迟到考勤从第十一次开始计算;对于事假,学校规定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一个学期允许有两天假期,不扣津贴;对于普通病假,允许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自由去医院看病,不作为迟到早退。学校实行人性化的弹性考勤管理以来,改变了以前考勤无序、教师反感的现象,使教师的工作状态显著提升,教师迟到现象很少发生,教职员工之间呈现出和谐的景象。

四、行为文化建设

无论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还是制度文化建设,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的行为,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体现,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包括仪表、服饰、风度等外部形象文化和仪式文化以及日常生活方面行为文化。淮安市三中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师生员工的“执行力”、“学习力”、“协同力”建设,并使之不断提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执行力

我们建立以校长、支部、工会(教代会)为三极的横向管理系统和以校长室、处室、班级为三级的纵向管理体系,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为三维的协调体系,通过这些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制度的落实。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构建“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学习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行为文化建设的推进。我们依托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创建教师学习组织,使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成为一种工作的常态和生活的必需;制定教师发展规划,铺设教师的成长阶梯,让他们明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产生成功的期待,建立起自身发展的信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旗帜,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紧紧围绕淮安市三中文化建设目标,紧密结合我校的传统与实际,开展艺体活动,让健康、高雅、生动的艺体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如庆祝元旦、学雷锋、五四文艺汇演、迎国庆诗歌比赛、消防日、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等传统教育活动;校田径运动会、手抄报比赛、冬季三项赛、学校艺术节、读书节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传统活动;与校外共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劳动活动等。此外,我们发挥学校、社区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文学社、书法班、美术班、篮球队、空竹队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专题讲座、辩论会、音乐欣赏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体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使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全体人员认同,行为规范得到普遍遵守,行为模式得到社会认可,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4 积极开展“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评比工作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教育 篇5

创建社区睦邻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作者:

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3年第03期

【摘要】邻里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传统社会中对邻里关系“远亲不如近邻”的描述,还是现代社会睦邻点的建设,都是人们对睦邻友好建设的一种追求。嘉定区自2007年起开始建设的“睦邻点”项目,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社会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型邻里关系。“睦邻点”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在各个街镇形成了不同形态,目前,街道已建各类社区“睦邻点”243个,覆盖近万人。社区“睦邻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独创,历经7年的文化孕育、5年的建设推动,得到了全国社会学专家的关注,为推动社会社区建设、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嘉定区“睦邻点”成为嘉定镇街道创新社会管理的创造性举措和工作品牌,在2012年的上海社会建设创新项目评选中名列第二。

本刊记者实地采访了嘉定“睦邻点”,听取了社区、街道、区政府各个层面负责人的介绍,并走访了桃园社区的5个睦邻点,对睦邻点建设的背景、做法和新的进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还约请了上海市政法学院社会学院院长章友德教授和上海市市委党校社会学系马西恒教授,对此项目做深度评价和讨论。希望通过对项目的报道,进一步探讨社区文化建设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教育 篇6

中国兵工物资总公司第一党支部 杨金晖

企业廉洁文化是廉政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延伸,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的要求。它作为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障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企业和廉洁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廉洁文化?它对企业和谐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它又是如何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下面,将就这些问题一一浅析:

一、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课题

廉洁文化是以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廉政文学艺术等为载体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伴随着腐败和经济犯罪现象频现的严峻形势,在不断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各项事业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经济政治环境日趋复杂,社会矛盾日益暴露,腐败现象更加频现,给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这些消极的腐败现象,尽管发生在少数单位和个别人身上,但是它给党的事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却是十分严重和深远的,不仅严重地损害、败坏了党的形象,还严重影响了政风和民风,助长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抬头和蔓延,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阻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当前这一严峻问题在国有企业尤其是掌握垄断资源的国有企业经营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给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万事防为先”,防腐败甚于反腐败。为了遏制腐败现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蔓延,就必须坚决加大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除了要在制度和监督两个环节充分发挥其刚性功能外,更要注重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廉洁文化建设正是由于具有源头治理的独特作用,其在反腐倡廉工作体系的地位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新时期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廉洁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在国有企业内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国有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企业反腐惩防体系、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各项改革发展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廉洁文化对“经营为公、服务社会”的原则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国有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净化内部环境,改善内部管理,营造诚信守法、崇尚清廉、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依法依规经营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廉洁经营为国家、廉洁从业为人民,真正实现好、保障好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廉洁文化建设,是构建企业反腐惩防体系的内在要求。廉洁文化建设,是惩防体系建设中教育环节中的主要内容,是预防的一种形式,具有教化群众和感染社会的作用,对执行制度和纪律起着一定的环境作用。没有廉洁文化的认可和支撑,反腐倡廉制度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反腐倡廉的内容和范围,更可以为企业制度建设、制度保证提供重要支撑,为监督提供价值标准,使反腐倡廉教育在企业各个环节富有影响,制度建设富有力度,监督约束更有成效,惩防体系更加牢固。

(三)廉洁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廉洁文化倡导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内在统一的。面对当代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诱惑和压力,企业如果不苦练内功,没有廉洁文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难以保持。廉洁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营造廉洁诚信、依法经营的内部环境,提升企业依法依规经营管理的水平,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内在要求。

三、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主要机制和内容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要综合发挥教育、制度、监督的作用,着力构建党员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防腐机制:(1)要坚持教育为本、文化先行,感染、引导和规范党员干部从业行为,促使其树立并落实廉洁从业的理念,形成廉洁文化氛围的“软约束”,建立“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2)要强化制度保障,把企业廉洁文化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建立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硬约束”,建立“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3)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违纪者从严惩治,对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的过程监控,强化领导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贯彻落实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防止领导人员、重要岗位、重要业务及关键环节发生违规违纪等问题,建立“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

(一)引导树立廉洁从业价值理念,健全“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廉洁文化所蕴含的诚信、守法、廉洁、勤政、和谐等思想道德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清廉、倡廉、尊廉、崇廉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名利观,为推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要大力推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以廉洁从业价值观为核心的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淡泊名利,忠实履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秉公用权”等廉洁从业价值理念。通过理念导入和输出,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意识到“廉洁教育是对党员干部个人的最大保护,是对党员干部家庭的最大关爱,也是对党员干部事业的最大帮助”,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业绩观,努力形成“廉洁从业、诚信经营”的良好风气和“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在从业的实践中自觉践行廉洁从业理念,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建设廉洁、和谐的企业发展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加强廉洁从业制度建设,健全“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没有廉洁文化的认可和支撑,反腐倡廉制度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缺乏反腐倡廉制度的保障

和规范,廉洁文化建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坚持制度防腐与文化防腐并重,把握好惩治与预防、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是形成企业廉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所以,我们要以“规范从业行为、建设廉洁文化、打造廉洁型干部队伍、创建廉洁型企业”为目标,逐步完善企业廉洁从业制度,强化制度建设对廉洁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规则”等风险点,用制度做法尺,将防范关口前移,把廉洁从业融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在物资采购、投资管理、工程招投标、组织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干部及职员廉洁自律和执行廉洁从业制度的自觉性,增强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三)强化对廉洁从业的监督力度,健全“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培养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在廉洁文化建设中,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推进民主监督,切实建立起“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纪受追究”的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强化党内监督,使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党政纪条规、条例、规定,严格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自觉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二是完善员工民主监督,畅通员工群众进言渠道,切实落实厂务公开制度;三是自觉接受媒体舆论和广大群众的监督。通过整体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廉洁文化建设在廉洁从业中真正得到实现。

以党内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篇7

党内和谐是指围绕党的奋斗目标, 在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党的构成要素有机统一、党员和党组织形成良性互动的状态, 它具体表现为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党员和组织之间以及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尊重个性而又统一和有序相处的融洽共事局面。党内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包括组织和谐、思想和谐、制度和谐、作风和谐等诸多方面。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成部分, 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人, 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任务的。因此, 和谐校园应当是一个有序、活力、安定的校园,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和谐:一是校园内的和谐;二是人的发展和谐。前者是说校园内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有序的, 充满活力的, 是和谐校园的整体体现, 核心是有序与活力。

二、党内和谐是高校新时期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 党内和谐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首先, 党内和谐是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反映高校广大学生的利益和愿望, 使高校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次, 党内和谐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党内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因而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促进党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 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 密切党群关系, 才能更好地提高执政能力, 巩固执政地位。

(二) 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党。党内是否团结和谐, 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质量和进程。作为执政党,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其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主导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目前, 高校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一些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高校党内矛盾, 发扬党内民主, 实现党内和谐, 本身就是构建和谐校园。

三、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的主要途径

(一) 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为和谐高校奠定思想基础。1、用最新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在新的形势下, 要使我们党内更加和谐, 就必须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引领思想, 指导工作。因此, 必须做到“四个真”: (1) “真学”, 就是要原原本本地学, 认认真真地学, 通过学习提高觉悟、增强党性、锻炼能力和搞好工作; (2) “真懂”, 就是要把握科学内涵、领会精神实质, 明确指导意义; (3) “真信”, 就是要发自心底地信, 从思想深处地信; (4) “真用”, 就是要在联系实际中, 在解决问题中用, 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2、改进和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锐利武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利器。一是要大力提倡奉献精神, 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 形成高尚的道德环境;二是要全力改进“三风”即作风、教风和学风。三是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真正把师生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创设心情舒畅同谋发展的和谐局面。

(二) 搞好党组织自身建设, 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校园和谐。1、党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党的队伍自身要团结一致, 万众一心, 保证上级党组织的政令畅通。大学院系分党委、党总支以及基层党支部都要切实发挥作用, 把一些矛盾解决在本单位内部。要善于把握本单位人员的思想动态, 引导情绪, 理顺关系, 调节利益。2、党员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在大学中, 一切党员都要有强力的执政为民的意识, 牢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铭记大学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为党育英才, 为国育栋梁之才。3、大学中的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倾听师生呼声, 做深、做细、做实师生工作,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凝聚人心, 爱校建校。和谐的大学校园, 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发展大计上来。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党员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解决群众困难、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总之, 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 特别需要广大党员在学校的各项事业中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 把建设和谐校园当作一种自觉行动。只要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真正充分发挥了作用, 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 一个和谐有序、文明健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就一定能够早日建成。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党内和谐和校园和谐的科学内涵, 强调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探索以党内和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党内和谐,校园和谐

参考文献

[1].卢厚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J].学习月刊, 2006 (12)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教育 篇8

一、开展“老昆明游戏”活动,开启孩子们的心智

“老昆明游戏”有诙谐有趣的儿童歌谣,有集体参与的游戏,这些游戏,符合孩子爱热闹、爱唱、爱跳的天性,可以消解当今的孩子由于家中无兄弟姊妹带来的孤独感。另外,“老昆明游戏”大多在说说唱唱、跑跑跳跳中完成,不仅锻炼了孩子身体的协调性,还使孩子的个性更加活泼,身体更加健康。现在的孩子大多喜欢玩电脑游戏,长时间捧着游戏机或坐在电脑前,不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老昆明游戏”充满乐趣,富有浓郁的人情味,内容健康,没有电子游戏里那些表现凶杀、仇恨、怪兽、野人等对心灵产生伤害的东西。除此之外,“老昆明游戏”大多在室外进行,活动场地或者是操场,或者是草地、树林,让孩子们沐浴着阳光。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磨炼意志,锻炼体魄,使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二、开展“老昆明游戏”活动,增进学生的友谊

盲人摸鱼、挑花绷绷、拍洋画、打陀螺、滚铁环、跳皮筋、跳海牌、丢沙包……这些久违的老游戏已经在昆明人的记忆中淡出了。为组织好“老昆明游戏”活动,我们认真设计了活动方案,通过访问、调查,向广大家长了解、搜集“老昆明游戏”的名称和玩法,带学生进行整理分类。在家长的支持下,这些游戏渐渐在校园里兴起,孩子们互相学习、交流,促进同学间的沟通与合作,在竞赛中学会相互帮助,增进朋友间的情感。通过活动,一些爱玩、会玩的孩子更聪明了;一些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慢慢地融入集体,学着跟人合作;一些热心集体活动的学生动脑筋吸引更多的伙伴来参与自己组织的游戏。通过活动,建成一个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三、开展“老昆明游戏”活动,搭建家长与孩子交流的平台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温室教育。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有求必应,在家庭中孩子就是“小皇帝”,一家人为他服务。二是家长采用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老昆明游戏”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在乐融融的游戏中促进了感情。在活动中,家长向孩子介绍“老昆明游戏”的玩法及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共同享受游戏的快乐。在成果展示时,我们特别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亲子互动,回味童年”的体验活动,看到平时上班忙碌、下班疲倦的家长,此时又激起童心,如一群大孩子欢乐地和自己的孩子玩耍,脸上泛出灿烂、幸福的笑容,师生心里充满幸福与快乐。活动结束后,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平时孩子缠着大人玩,总觉得太累,没意思,今天和孩子们玩游戏觉得很亲近,很放松,非常开心,找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感觉。现在的孩子确实需要与人沟通,特别是与家长的沟通,这个活动沟通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四、开展“老昆明游戏”活动,传承了本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老昆明游戏”虽然只是一些古老的游戏,但它却是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化现象,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现在,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必须从小学抓起,引导他们接触家乡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领会其思想道德内涵和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老昆明游戏”的歌谣里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思想,从玩的方式、方法中可以了解各地的文化差异,从游戏背景中可以了解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开展“老昆明游戏”活动,促进了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色彩绚丽、品种繁多的新型玩具逐渐占据学生的游戏空间,有些玩具甚至危害儿童身心健康,以往自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渐渐悄无声息了,接踵而来的是学生之间的攀比,比谁的玩具新、价格高,比谁的玩具更吸引人。自从“老昆明游戏”重返校园,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更丰富了,这些游戏形式多样,调动人体多种感官,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既健身又益智。

通过开展“老昆明游戏”,不仅传承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想象空间,还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

上一篇:有关开花作文六年级下一篇: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