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

2024-05-22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共10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 篇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往来频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小康水平的实现,有待于综合实力的.提高.本文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作用及如何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进行了探讨.

作 者:吴晓兰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TECH AND ECONOMY年,卷(期):“”(10)分类号:F114.41:F240(2)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人力资源 中国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 篇2

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 它的前身是1947年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95年, 正式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 它的性质是独立于联合国的国家间永久性组织, 这也就意味着WTO的运行是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协商一致、条约规范来予以实现, 不是国际强制性组织。我国从1995年开始, 一直在申请重新“入世”, 直至2001年, 我国才又重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职能定位就是为世界贸易服务, 制定多边或者双边贸易协定, 通过协定来对成员国的经济贸易行为进行调整, 同时为国际贸易纠纷提供解决的机制和平台, 它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宗旨就是以发展世界经济为目的, 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经济往来, 减少贸易障碍。与其前身关税总协定相比, WTO规范和调整的范围要相对广泛, 几项较为重要的协定就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贸易协定 (TRIPS协定) 、争端解决机制等几项重要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依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潮流和重要趋势, 世界经济在融为一体的过程中, 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所谓自由贸易区, 与一般的贸易交往相比, 它的特点就在于自由, 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的自由, 指的就是各个贸易主体之间的贸易壁垒取消或者减少, 通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协定等方式对成员国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 促进成员国内部贸易往来的畅通, 这是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 对于自由贸易区的理解, 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由贸易区指的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在区域内部取消关税限制, 这种自由贸易区通常有一种地缘性, 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是这种有着地域关联的贸易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 指的就是一个国家内部或者独立的关税区制定税收优惠之策, 免税或者取消配额管制, 这种主要是国家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调整, 例如我国的海南国际旅游岛, 从某种性质上来说就是这种狭义上的经济贸易自由区。

2 WTO的法律保障问题分析

中国加入WTO, 经历过许多的困难和障碍。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入市以前的相关法律规定与WTO的贸易规则有分歧, 从中国申请入世到最后的加入, 中国对于国内的许多法律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最典型的就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 在我国入世以前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无论是意识上还是法律规定的操作上, 都极为淡薄。这就使得其他成员国的知识产权可能在我国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因此在中国入世的进程中关卡重重。法律保障是WTO成员国普遍重视的问题, 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我们有必要对WTO的法律保障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

WTO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在WTO中进行法律保障主要的对象就是对贸易交往中的权利和利益进行保护。WTO对于权力利益保护, 主要通过的是《保障措施协定》来予以规定的。WTO中的法律保障,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予以完成, 这三个方面也就是相关争端的产生、协商和解决的过程。

2.1 关于调查的法律保障

调查是指在组织内部的成员国之间产生争端的时候, 往往需要对引起争端的具体事项进行调查, 最典型的就是反倾销调查, 这是各国在保护本国进出口贸易中常见的措施。首先是进口数量增加调查, 对于进口数量增加WTO在不同的案例中有着不同的规定。这也是WTO法律规制的一大特点, 通过在实际案例中的不断调整来完善具体的规范。近期的、突发的、剧烈的和重大的, 这是WTO对于进口增加在具体评判标准上的规定。其次, 损害严重程度的调查。引起WTO对于成员国之间贸易争端的调查, 要求争端必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 按照《保障措施协定》的规定, 这个严重程度指的就是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对于严重损害的确定, 需要参照所有客观和可量化的因素来进行判断。再次,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调查, 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确定损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 损害结果是否是侵害行为产生。这是调查的最后一步, 同样也是调查结果产生的关键。协定对于因果关系的调查, 明确地规定调查机关必须严格地以客观证据为依据, 来确定是否存在因果联系。

2.2 关于执行措施的法律保障规定

调查完成以后, 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争端进行解决。《保障措施协定》对于措施的实施限度给予了规定, 当进口国确定进口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就可以采取保障措施。但提高关税或者实施数量限制应当有一定的限度, 不得任意实施。除此以外, 要求措施与现行调查之间的对等性。所谓对等性, 指的就是采取措施的对象必须与之前的调查对象相一致, 不能超过调查的范围滥用权利, 损害他国的经济利益。

2.3 关于权利保障的程序性规定

WTO对于争端的解决, 规定了专门的程序, 程序保障同样是法律保障的重要内容。在法律价值里, 存在着两种正义, 一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实体正义, 另一种就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原则是不可分的两种价值标准, 尊重程序正义能够更好地实现实体正义。WTO对于程序保障的规定就是争端的解决需要经历两个阶段, 通报与磋商。成员国必须尊重WTO的争端规则来实现自己权利的保障。

3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保障问题分析

W TO与自由贸易区在组成主体上存在着重合, 许多国家既是WTO的成员国, 同时也在区域内部成立了自由贸易区。当前, 在WTO的成员国中, 已经建立了135个自由贸易区。WTO的存在, 为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促进了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意向的达成。对于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保障,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3.1 对于WTO成员国, 当然适用WTO规则

WTO作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与世界上其他并存的国际性经济组织相比, 更具有权威性和方向性。国家作为贸易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目的同样在于获得利益, 并且是将获利对象放置于国际市场, 通过国际范围内资源配置来实现自身的发展。WTO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也是为了促进不同国家主体间的贸易往来,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绿色的贸易平台, 减少贸易壁垒, 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这是WTO存在的积极意义。但是, 我们也应当看到,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都是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平衡与角力,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 冲突与障碍是必然存在的, 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分歧, 对于国家在WTO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律保障是当前国际社会在争端解决上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对于WTO成员国而言, 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就是相关的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国际规则等。在一些国家中, WTO的相关规则和条约可能并不是一国的国内法, 但是对我国而言, 一般的条约和规则在我国是不能独立使用的, 但是经过法律的认可以后就成为我们处理争端的法律依据。中国自由贸易区, 在当前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这个贸易区内部, 成员也都是WTO的成员。在这种情形下, WTO的法律保障规则同样适用于自由贸易区内部争端的解决。也就意味着, 如果自由贸易区内部没有对相关的法律保障规定进行协定, 通常情况下我们依照WTO的法律保障规则来予以解决。

3.2 自由贸易区内部的争端协定适用

不同的自由贸易区可以在内部制定约束成员国之间的争端解决机制, 我们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在贸易区内部就制定了《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定》。这个协定有着几种特点:首先, 成员国具有平等性。平等性表现在:缔约方享有合理的机会提供证据并在仲裁庭面前为自己辩护。受案范围的明确——使该机制具有可预见性。其次, 争端解决机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国际争端解决的方式多种多样, 仲裁制度是法律方法中的一种, 在仲裁的提交、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员的选任、法律适用以及仲裁裁决的执行上都有一定的规定。此外, 《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定》第7条第6款还规定, 仲裁员须是擅长或熟知法律、国际贸易或框架协定中所涉及的事项及由国际贸易协定而产生的争端解决方法, 这为公正、准确地解决争端提供了条件。自由贸易区相当于WTO的衍生小组, 根据地域或者经济关系将几个有关联的国际主体联系起来成立一个小范围的自由贸易区, 在这个贸易区内部, 可以约定优先使用区域内部的条约或者规则解决纠纷和障碍问题。

3.3 成员之间的双边争端解决机制

无论是在WTO还是在自由贸易区中, 国家之间的合作最终还是通过双边或者多边的方式来完成, 当然, 多边关系的形成也是双边关系的衍生, 所以双边关系是国家参与WTO与自由贸易区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形态, 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这一平台内的主体进行合作。在民商事范围内, 国家作为贸易主体之间的合作也充分遵循自由平等自愿的原则, 除了有WTO规则、自由贸易区规则以外, 合作双方之间还可以签订各自独立的贸易合作合同, 确立独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于经济全球化下的法律保障问题, 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 在国际争端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现实需要采用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 最优先选择的当然是成员之间的双边争端机制, 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 在这几种法律保障的实现过程中有着优先顺位的选择, 这种顺序是根据争端解决的成本来决定的, 双边争端解决机制无疑是其中成本最低、效率最好的一种方式, 这也是我们在法律保障问题上首推的纠纷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浩培.条约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张玉卿.应对中国入世积极清理修改和制定外经贸法规[M].2003.

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问题 篇3

挥为动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在全球

化范围内进行的一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或者,经济全球化是;商品和服务贸易

扩展到全球,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

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乃大势

所趋已成为世人之共识。在当前经济全

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着新

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在冲突与融合

的交互中走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

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必然出现的一种客观

现象和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

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的世界市场才得

以形成;生产力发展使资本积累空前剧

增,那些拥有相对过剩资本的国家便可

以向全球资本短缺的国家输出资本。生

产力发展使得运输成本降低,那些具有

经济和技术巨大优势的国家,便可以充

分利用外国的资源优势、国际分工优

势,大规模地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地

生产,就地销售或全球销售。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世

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

家,不管其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

地融入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

间。而一定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

水平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会给全

球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各种文化都

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巨大推动力的作用下

发生变化。

中国进入了WTO后,正以崭新的姿

态逐步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

方面,大大激活了人们的创造力,使得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普

遍得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

强;另—方面,外来(主要是西方)的

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乃至

思维方式也同时大量进入我国,深刻地

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

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当

然,西方文化并不都是不好的,像人类

创造的任何文化形态一样,西方文化中

的理性、科学、人道、民主等观念也是

人类共同追求的,符合文明“普适性”

标准的价值目标。但是,文明的标准除

“普适性”外,还有其特殊性——这就

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中国的具体国情。

“文明的普适性(文明标准)和特殊性

(中国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其中也包括某些冲突方面。如何取舍,

如何妥协?我们的现代智慧面临着上述

基本考验。”

现在的问题是文明与文化的“普适

性”甚至并非“普适性”的因素正在淹

没甚至取代文明的“特殊性”即中国文

化的传统和国情。如麦当劳、肯德基、

汉堡包、比萨饼等风行中国的大小城市

乃至乡村;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

愚人节也成为中国大小城市乃至乡村社

会风俗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一些理论

家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

文化,其价值观念支配了国际政治秩

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

位,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同

意识形态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就是有力的

进攻。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利用

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乎强制

的方式强加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

西方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在经济全

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激烈的人才争夺。一

些“有远见”的西方政治家提出,要着

眼于“在中国培养一批有实力的中间阶

层、社会精英”,并力图以西方价值观、

政治观、民主观乃至思维方式、生活方

式影响、征服和控制他们。其主要方式

有;

1、利用教育优势,不断从中国的

高等院校乃至中学选拔优秀学生出国留

学。以高薪、优越条件等吸引其中的杰

出人才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

的代理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科

技人才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会变得频

繁和广泛,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向发

达国家的流动。据统计,在美国硅谷的

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中国人占了近

三分之一;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

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2%去了美国,北

京大学相应数字为76%。

2、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网

罗高技术人才,培养和形成美国价值标

准的所谓“白领文化”。使其逐渐融入

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成为一

种时尚文化。

3、基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

的全球性流动,更直接促进西方文化对

中国文化的渗透。1993年,美国克林顿

政府发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

其目的就在利用全球化的网络信息传播

开辟“思想战场”,用自由、民主、人

权的价值观念去占领世界、统治世界,

最终实现思想的征服。

4、商品化的倾向同样对国人的思

想、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

的自发性有很强的向其它领域的扩张

性,当前在我国的突出表现是:第一,

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从交换价值的角度

刺激、迫使人们的功能很强,而从人的

全面发展的角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的功能则受到抑制,造成人的全

面发展倾向有所增强,拜金主义、极端

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日益泛

化。第二,由此引发劳动者的主人翁地

位以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受到巨大冲

击和消解。第三,要求文化遵循“市场

经济规律”的观点在相当范围内存在,

文化本身在商品经济的侵蚀下日益失去

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有逐步蜕变为

一般商品的危险。

5、西方宗教在中国的影响。正如

一位论者所说的那样: “当代对于中国

文化最强有力的影响者和竞争者,无疑

是基督教文化。”作为全球性的主导性

文明,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新教伦理与

当代世界主流的政治、经济、文化秋序

具有历史和逻辑的关系。就基督教而

言,据海外教会赴中国传教人员的统

计,中国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已达8000万

之众,且每天以20000人的速度递增,

已形成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我们并不反对

“国际接轨”,也不反对吸收外宋文化中

的有益成分,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容

许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失落。因此,我们

必须依据经济全球化以及其全球化的影

响来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1、充分利用体制文化的混合时机,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中

国更好的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前提条

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

发展,由市场经济派生出来的与其相适

应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逐

步得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观

念、法制观念、时间观念、分配观念、

用人观念等都会在人们思想中占据越来

越重要的地位,进而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而中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形成的一些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没

有过时,甚至两者是相通的,是相辅相

成的,如重视社会公平的理念、大公无

私的胸怀等,不仅不能被抛弃,还应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予以发扬光大。在经

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我们在制定社会

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时,首先就是要将这

两种体制文化有机地进行整和,将市场

经济的优秀理念与计划经济的优秀理念

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形成“自由与控

制”有机统一的新型文化。

2、注重文化的时代主体与民族主

题相统一的发展。在文化上,各国都拥

有积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与

现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相对照,往往有旧

与新、狭义与广义之别,不仅要借鉴,

甚至要“拿来”,推进本土文化的升华,

特别是在各种与新技术、新知识相联系

的部门。我们承认与当代先进文化存在

很大差距,有必要抓住文化全球化的机

遇,发展自己的文化、利学、教育等事

业,为经济发展添加动力。但是我们在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

国家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反映社会

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

的同时,也要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

中吸取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

价值的成分:一是自强不息、兼容并

蓄、高度融合的粕神;二是务实求真的

粘衬;三是伦理精神。

3、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努力建

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目前的国家文化秩

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牢牢

地主导着国际文化秩序。一部文学作

品,一部电影,甚至一篇文章要想得到

国际范围的认同和承认,必须拿着西方

人的尺子来量一量看是否合格,完全取

决于西方社会的认可,取决于西方价值

观念的判断。这种旧的国际文化秩序阻

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发展,削弱

了它们文化发展的自信心,不利于丰富

多彩的全球文化格局的形成。中国是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底

蕴,应该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

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应该积极参与国

际文化事务的管理和国际文化规则的制

定,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

与合作,联合举办一些高规格的文化活

动,设立文化奖项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都

将在与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

化的精神来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

又会出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趋势,中

国文化也将会在冲突与融合的交互中走

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阶段。江泽

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中指出: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

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

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

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

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

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

展。”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出

发点和归宿,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

经济全球化与资源配置 篇4

经济全球化与资源配置

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浪潮正在全球掀起,随着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开始重新冷静地思考经济全球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审视资源究竟怎样进行配置.

作 者:朱关鑫 作者单位: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PKU英文刊名: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 篇5

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

●经济全球化趋势无法逆转

●现代大公司目标是全世界

●国家实力体现在企业集团

桑兹卓姆(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全球化已经发生了。我们无法扭转全球化这一趋势,因为促进全球化发展的科技进步无法倒退。实际上,全球化的速度正不断加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弗雷泽(澳大利亚前总理):现在的全球化公司将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其产品和服务也同样如此。它不是将每个不同国家中的民族单位分开,而只有一个统一的销售单位―――全世界。公司活动中的某些方面显然是在地方上安排的,但公司的总框架将在全球的基础上组织,并在全球的范围内,从现有最佳途径中获得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今日的世界上,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满足国际市场的愿望。

诺伦(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管理办公室”高级经济学家):在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每个国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间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并表现在该国大型企业和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现实中的国际经济冲突表明,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几个大型企业或集团,它就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能占据一个稳固的地位。例如,美国就依靠了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杜邦公司以及其它一批跨国公司。日本依靠6家大型企业集团,而韩国则依靠了10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马西雷(博茨瓦纳前总统):在世界范围内,领导人们正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闭关锁国中生存,没有国际合作就不会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国界的贸易、政治、外交、艺术和文化协作在地区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司空壹(韩国全球经济研究所总裁及首席执行长官):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即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使亚洲金融危机传播至整个世界的罪魁祸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外汇交易日成交量为2万亿美元,但其中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成交量则微乎其微,其余大部分都是纯粹金融投机的结果。

宫崎勇(日本大和总研特别顾问、日中经济知识交流会顾问):“经济国际化”的背景有三个潮流变化:第一,人们的价值观变化,即人们从关心战争转为关心和平,对经济发展的期待感发生了变化;第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实行现代化改革,使国内经济结构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采取贸易、资本、技术等的对外开放政策,其结果是市场经济超越国境,成为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第三,促使第二潮流变化的信息革命的进展。

●学习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

●贫富间不平等正不断扩大

●放任金融系统将导致崩溃

●不平等引发新的国际矛盾

桑兹卓姆:全球化影响每个人,而且与严峻的经济动荡的风险和繁荣与危机的周期性循环密切相连。总的来说,纵观这些循环过程,我们认为全球化对发展和扶贫工作是有益的。另外,全球化是一个需要我们学习如何去控制的过程。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就可以降低经济动荡的风险。各国可以通过本国的政策和制度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动力为贫困人口服务。那些对公平有顾虑的国家不应为此而回避全球化。他们不应否认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益处。现在的挑战就是如何使这些益处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拉曼军(泰国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泰国先锋农业公司董事长):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富裕国家要求进入工业化程度低、经济欠发达国家市场的话题。但我们很少听到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情况。发达国家中以前受保护的接受补贴的行业部门现在仍然受到高度保

[1] [2]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 篇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作 者:王东星 李文孝 Wang Dongxing Li Wenxiao  作者单位:王东星,Wang Dongxing(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李文孝,Li Wenxiao(齐齐哈尔第四十二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G0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经典美文

★ 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

★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

★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过年作文

★ 描述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作文

★ 母亲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 中国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世界竞争格局中, 而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使得中国经济在发展上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为了能够使得中国经济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就需要积极合理的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在狠抓机遇的前提下, 巧妙应对风险, 从而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 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 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 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 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 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 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纵观世界范围, 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 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吸引外资

我国的人口众多, 市场广阔, 这极大的吸引了西方国家的目光, 开辟中国的市场, 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其实现长期有效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中国属于新型的市场,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 对于外资有着较高的接受度, 这就促进了跨国企业的兴起。跨国企业在我国新型市场体制的支持下, 构建了新型的经济投资体制, 并有效的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于外资有着较强吸引力, 由这一特点就充分的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在外资的引入中, 保障了我国的国内资本的发展, 使得我国的建设资金增多, 从而实现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外商在投资的进程中, 我国也会不断的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这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到了发展。

(2) 对贸易的影响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 对外贸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促进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也实现了新的增长, 并逐渐演变为对外出口大国。我国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畅就在逐年的增长, 就算是在预算全球化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在这一年的时间中, 部分企业的出口量依然占据高位, 这些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在历经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打击下, 大型跨国企业纷纷进行了改革, 并侧重创新, 使得企业的竞争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 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在我国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对外贸易企业不但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充分的利用, 还是得这些劳动力均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价值, 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步, 促进了城乡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人才利用率地提升以及各种技术、服务人才被应用到企业中, 使得我国的劳动力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是除了积极的影响之外, 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 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 这些国家对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以及利益的均衡划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且很大部分的利益都会偏向于这几个发达国家, 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失去平衡。如果在国际市场必须依据其较大投资的情况下, 这几个发达国家完全可以凭借自由的借口, 来对贸易堡垒进行打击, 从而使得其能够获得高额的效益。如果在其国家的商品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低价商品冲击的情况下, 或者是其本国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受到了来自外部企业的冲击, 那么其就会吹响贸易保护的口号, 利用贸易堡垒来对其他国家的廉价商品进行阻碍, 同时限制其他国家企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其采取无视的态度, 导致发展中国家无法在国际竞争中, 获取到相应的利益, 或者是得到公平的对待。

(2) 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能够使得本国的环境得到良好的保障, 并且减少能源的开采, 增加能源的储备量, 发达国家就会将一些高污染以及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和滥用,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储备量大大缩减, 同时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逐渐恶化, 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和谐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现象较为普遍, 然而, 我国为了能够加入到世界紧张的格局中, 则必须要接受发达国家转移来的高污染以及高消耗企业, 这就使得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在中国应用廉价的劳动力, 可以有效的减少成本的投入, 使得其商品的成本价格也相应的降低, 这就阻碍了其他国家廉价商品的销售, 另外, 由于不良企业在中国的落户, 使得中国中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 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渐的深入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 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关系, 而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则有着不同方面的影响, 既有消极的影响, 又有积极的影响。中国经济要想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要积极的面对经济全球化, 抓住其中的机遇, 规避其所带来的风险, 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完善, 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可以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可以采用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据该体制来实现对市场资源的划分, 但是这一体制并不完善, 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有效的强化处理, 这样才能够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同时, 我国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换, 严格的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分析, 清楚了解市场经济本文的规则, 切实的将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有效的区分开, 打造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

同时, 针对国有资产要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 使得国有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改革, 就本质层面来讲, 企业经营机制要进行合理的转变, 这样才能够使得市场的经营管理体制能够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而可以使得市场经济体制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外, 我国还要做好对市场环境进行多元化发展, 从而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完善。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人口众多, 国土面积相对较大, 在发展的进程中, 逐渐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在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我国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在国际市场上, 占据了一定的席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要想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可以实现长远的发展, 就需要大力的进行外资的吸收, 然而, 在吸收的过程中, 也需要注重对国际投资质量地提升。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竞争方式, 使得我国的工业化实现更好的发展。国家要积极的将一些具备竞争实力或者是与国际经济贸易有着直接联系的产业投放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并引进各种新型的技术, 增加企业的经验, 对使得企业的管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进一步地提升, 在国际市场中, 能够获取到相应的利益。

我国需要合理的根据国际市场所能够提供的资源进行成品加工和半成品制作, 将我国的经济运行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 在合理的采纳相关的技术以及经验的基础上, 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使得企业可以自主的进行发展, 这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化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同时, 我国要能够在坚持占据国内市场的基础上, 不断的加入到国际竞争中, 努力的实现对外输出, 加入到国际产业链条中, 并且不断的向着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3.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 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 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 提高管理水平, 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 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 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发展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基石,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更加注重创新, 而创新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就创新以及科技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效的发展, 就需要合理的应用各种高新科技, 并针对科技实施有效的创新, 实施科教兴国, 在此基础上,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针对科技进行深入的研究, 加大创新的力度, 将科技含量进行有效的提升,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辟良好的渠道, 将高新技术产业投放到国际竞争中, 实现我国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 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能够得到竞争实力的提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就是针对其中的技术含量进行提升, 使得传统产业向着高新产业转变, 将生产力尽可能的提高, 从而使得中国的技术可以横跨多个领域, 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既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中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 要合理的充分的把握机遇, 并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不断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处理, 并使得我国的能够积极的加入到市场经济竞争中,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 尽可能的规避相关的风险,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合理的进行推动和发展, 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2) .

[2]吴念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0 (03) .

[3]吕延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07) .

[4]张历历, 张冬梅.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J].国防科技, 2001 (06) .

[5]王敏.经济全球化: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 (S2) .

[6]成思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应对[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2 (02) .

浅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和依存度日益加深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卡斯特罗)。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曾是塑造战后世界秩序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约瑟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相互依存,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评论甚至认为距离与国界已经无关紧要,民族国家和地理本身已经失去经济方面的意义(约瑟夫)。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

以由美国为首的24个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化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以及140多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中最穷的48个国家相比较为例。

(一)从高新科技的空前发展来看

美国发明了开启因特网热潮的万维网,使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33%来自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有助于商品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保证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信息革命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徐崇温)。目前,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每100人只有0.48部电话,而美国每100人拥有60部电话;在美国,每15个居民就拥有一台计算机,上网费在居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2%。反观不发达国家,即使在因特网发展最快的拉丁美洲,每112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更甚的是在非洲,平均25127人才有一台计算机。这样的信息贫穷国家在这场信息战中成为了终极的失败者,更别说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了。

(二)从实现全球化的重要渠道之一的跨国公司来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通过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等形式帮助东道国发展中国家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又以利润和红利等形式带走大量资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低级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把世界经济危机的策源地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根源。

(三)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来看

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20世纪90年代初为73%,1999年为86%;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应为17%和14%。有的发达国家人均GNP超过3.6万美元,而最穷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美元。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人口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7年为74︰1。这样的差距还在扩大。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结构由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进入到中期阶段(朱柄元)。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1.吸引外资方面。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1979-199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外资的大量引入,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对外贸易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在出口环境十分严峻的1998年,仍实现了0.5%的出口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加工业带来了重大危机。不过,随着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许多企业的出口量都达到了历史高位,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随之崛起,产业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得以推陈出新,升级换代。

3.剩余劳动力与就业方面。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我们不太可能有效的缩小这种差距。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术的强大优势,使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对我们来说,引进外资虽然可以带动少数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却不能带动整个国家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可能会操纵和控制我们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传感性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会更多地传导给我们,使我们的经济出现不利波动。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也可能不时冲击我们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4.经济全球化可能引发的发达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颠覆。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这对中国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严重的现实威胁。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好发展的主动权,就有可能被外国操纵或控制。

四、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更担心全球化将有可能破坏经济稳定,摧毁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环境的恶化,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使得冲突增多,疾病、犯罪蔓延。实际上,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机会,普遍的贫穷,体制的弊病丛生,制度以及技术革新扩散的极限等因素,均制约了它们的发展机遇(约瑟夫)。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政府正致力于加强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题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二)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其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三)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

(四)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速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参考文献:

[1]约瑟夫•S.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朱柄元.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M].人民出版社,2004.

[3]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经济全球化与食品安全问题 篇9

2008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设立办事处。据美国公众与卫生服务部(HHS)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中国设办事处之后,FDA还计划在印度、拉美、中东、欧洲建立办公室,由此展开其全球化产品质量监控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食品贸易不断扩大,食品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国际化。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它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逐渐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食品安全问题的“蝴蝶效应”日益凸显,即使是发生于一个国家局部区域的食品安全个性事件,也会经由无处不在的媒体网络形成信息全球共享,个性事件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必然会突破区域性和个性而具有全球性和共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链条越来越长,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丰富了食品种类和口味,但也伴生了未知的风险,因为近年来全球各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就说明了一切。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区域性问题,而是全世界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

如今,食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二口恶英、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其影响常常超越国界,波及全球,不仅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甚至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如英国自1987年至1999年间证实的疯牛病病牛达17万头之多,英国的养牛业、饲料业、屠宰业、牛肉加工业、奶制品工业、肉类零售业无不受到严重打击。仅禁止进出口一项,英国每年就损失52亿美元,再加上为彻底杜绝“疯牛病”而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比利时发生的二口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据估计其经济损失达13亿欧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比利时的二口恶英污染事件使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2001年的德国疯牛病,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欧洲消费者强烈反对转基因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完全可以说,当前的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

应该说,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环境总体上是令人放心的,但也存在一些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在特定的时期处理特定的食品安全问题时,个别国家和

地区之间甚至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知道,国家和地区间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存在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及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历史性差别,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上出现一些分歧;另外,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容易造成当事国家或地区在主观上存在非公平、非平等的态度倾向,从而加重问题和矛盾。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国际食品安全环境形成掣肘,一方面也削弱了全球性食品安全的责任基础。如近年来中美两国也曾发生了一些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摩擦,这对两国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全球化使得各国食品体系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加,因此必须共同协作来保护所有的消费者。建立全球性食品安全责任基础,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必须强调和坚持互信互利原则。这就要求首先要消除国际间的不信任及相互排斥和敌意的态度,即使在具体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也应当在坚持公平、平等、客观和理性的原则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和手段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只有这样,国际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解决途径,国际食品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当事国家或地区自身的食品安全也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尽管此次FDA表示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并非针对中国,而是为加强美中合作,但不得不说近期中国在对美出口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加上部分美国媒体的渲染,正在削弱美国各界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而三聚氰胺事件更是火上浇油。此外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医药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近年来美方进口我国药品食品增长迅速。据美国HHS提供的信息,2007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约3215亿美元的产品,出口约652亿美元的产品到中国;2008年1月至8月,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约2173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约122亿美元。在中国2007年出口到美国的食品中,出口额最高的是鱼和甲壳类动物,共20.13亿美元;其次是水果及其制品,达8.16亿美元;再次是蔬菜及其制品,为4.44亿美元。因此,随着贸易量的增大,仅仅依靠在边境对进口食品药品抽查,FDA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需要从产品源头上着手加强监控。

事实上,早在2007年12月,为加强中美两国在食品及饲料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美双方就已经签署了《中美关于食品和饲料安全协议》。与此同时,美国又先后推出了《食品生产监管项目标准》、《食品保护计划》、《进口安全行动计划》等多个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并希望通过在中国试点,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监控的新法规。

最近两年,美国国内暴发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美国政府就已经着手重新评估食品安全监管战略。美国政府认为,全球市场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进口产品安全监管的性质,过去强调边境检查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与贸易伙伴合作,在产品供应的每个环节保证质量,就成了监管的新原则。因此,美国成立了由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疾控中心等多个政府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该机构主要依托FDA,加强对所有进口食品的安全检查。在食品安全领域,就是推行FDA使命的全球化。美国正在建设一个FDA全球网络,从源头上对出口美国的食品进行安全检查,检查的范围包括从农场到餐桌的所有环节。因此,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食品安全挑战,美国政府通过在全球各地设立监管机构,将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全球化。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以价廉物美而行销全世界,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宠物食品、食品等产品却因质量和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一些人对中国产品“谈虎色变”、敬而远之,导致 “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特别是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更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对我食品、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困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加严检验和限制性措施。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检测设限范围不断扩大,采取措施逐步升级。检测产品由奶粉到鲜奶、液态奶、乳制品,再到含乳食品,进而扩大到饲料、蛋及其蛋制品、肉类产品、养殖水产品,甚至波及蔬菜、水果和食品膨化剂等。有关限制性措施由加严检验、下架、退货到停止进口,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食品。另一方面,一些境外媒体借机炒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境外一些媒体与有关国家政府的加严措施互动,抓住个别问题竞相跟踪报道,借机炒作,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国家化,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波澜。

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加严检验和限制性措施。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检测设限范围不断扩大,采取措施逐步升级。检测产品由奶粉到鲜奶、液态奶、乳制品,再到含乳食品,进而扩大到饲料、蛋及其蛋制品、肉类产品、养殖水产品,甚至波及蔬菜、水果和食品膨化剂等。有关限制性措施由加严检验、下架、退货到停止进口,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食品。另一方面,一些境外媒体借机炒作。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境外一些媒体与有关国家政府的加严措施互动,抓住个别问题竞相跟踪报道,借机炒作,甚至把食品安全问题政治化、国家化,在国际社会上不断掀起波澜。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 篇10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综合起来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就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搞好了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搞不好则会遭到挫折和损害。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从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为中国复兴带来了机遇,中国应抓住这次机遇,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克服困难的原则,主动、健康有序地参与和融入全球经济大潮之中,自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现代化。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经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八五”期间,我国共吸收外商投资1845亿美元,预计“九五”期间会达到2300亿美元。“八五”期间,货物满意额由2808亿美元,增加到3606亿美元。突破了4000亿美元。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改革政府管理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住房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做法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有很大出入,达不到国际要求的水平,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

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对外开放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尽可能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扩大的投资和商品市场。同时只要发达国家不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保护主义的强硬政策,不对贸易自由设置阻碍,只要能够建立起资本流动的合理规定──保护生产性投资,预防如投机之类的负面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了有赖于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此外,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可以享受到许多来自政府政策上的优惠,实际上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使国内企业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紧迫感。加之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作用,企业的设立、经营和产出往往不根据市场的需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必然带来国外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大量涌入,从而对我国国内同类商品和服务行业带来冲击。为了把这种冲击减至最低程度,政府、行业和企业都要抓紧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过渡期,实现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这就要通过对外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和接触中,考察和总结各国活生生的实践,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利弊得失,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以借鉴和选择的经验。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同,它在政府的作用、企业制度、市场规则、信用制度、贸易方式、国际协调等方面都实施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出了几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应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但是我们不允许也没有必要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开始,沿着西方资本主义老路慢慢地发展到现代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

此外,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等都有很大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综合看来,中国并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名列世界前八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属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中国对国际社会、世界问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世界经济事务中,中国现在已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所以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也不断地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和投资不断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想在一国范围内保持我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已经不可能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我国的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供求状况都有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国民经济干预权的削弱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产品和企业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冲击我国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等七个方面,同时将取消大部分非关税壁垒,形成严峻剧烈的竞争局面。

其中就汽车行业而言,汽车工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面临缺乏规模经济的冲击。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而我国全国汽车产量是163万辆,轿车是50.7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外国汽车制造厂一条流水线的产量。

第二,面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冲击。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万辆,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几大生产巨头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中国目前200人拥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必然会受到外商的青睐并尽最大可能挤入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威胁。

第三,面临关税逐步下降的冲击。目前我国汽车平均关税为80%~100%,尽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关税降低20%是起码的,这意味着关税降低后的进口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有个最好的例证。这就要求我国务必提高经济管理智能,防范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发生。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是减轻失衡和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诸多的贸易、投资等问题,哪个国家也无力单独解决,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这就使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原来主权国家部分经济管理权利的消失或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国家的经济主权就会受到威胁。跨国公司对我国政策和措施有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它们经常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机活动。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受到国际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使其作用的发挥要困难得多。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就会殃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政治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威胁和挑战加大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西方的干预主义提供了很多的借口。美国一直奉行干预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更以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为借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子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一些政客和学者宣称,在冷战后的世界里,国家内政与国际问题之间的区别一直在减少,推广民主、对付动荡及非人道主义、建立集体安全是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三项内容。美国必须帮助那些“没有能力保护本国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的政府”履行其职责。北约就是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动武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民族和宗教问题,还有诸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等需要处理,如果解决方法失当,就有可能成为西方干涉我国内政的借口。

2.为西方的经济政治化倾向提供了方便。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出于对抗的需要,为了笼络住盟友,将政治问题经济化,竞相对集团内部的成员实施经济援助。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和日本进行大量的援助和贷款,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苏联也用同样的办法使一些东欧国家与它靠近。冷战结束后,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

发展中国家把经济的发展作为政治成功的标准,发达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比如,西方国家为了制止波黑战乱,通过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实施经济禁运;为了消除伊拉克的军事和政治威胁,迟迟不解除对伊的经济制裁。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多年来西方更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压迫中国就范。1989年中国发生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制裁。在中国“复关”和“入世”问题上,西方更是漫天要价,把单纯的贸易问题变成了一个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使这一谈判持续了十多年。

美国国会把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每年审议一次,就是要把美国的人权观念强加到中国人民的头上。西方一些怀有“西化”和“分化”图谋的人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中国在这方面必须高度警惕。

此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西方文化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霸权化的趋向。西方意识形态正有计划有步骤的侵入我国,一些有害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愈来愈多地被输入我国。这些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极其严重地动摇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如,在理论的层次上,他们宣传“人权高于主权”、“经济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等等,抵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他们把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手段传播进来,消除人们的意志;在民族宗教问题上,他们给分裂主义分子以国际活动空间,授予其“和平”奖章,提供先进武器,支持其分裂活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各种领域和渠道上表现和展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将始终受到来自西方的威胁和挑战。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应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公务员之家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今天,以无线电话、电视、电脑、人造卫星等现代信息手段为主体的传播网络,已使全球结合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这种信息传播、处理的共时性,不仅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的进程,而且也大大缩短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人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动范围和创造能力。根据有关资料,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每年以高达162%的年增长率递增,几乎可以说已在全球普及。如今,国际互联网络已扩大到155个国家和地区,它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业务片刻之间就能在国际间完成,这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到来。正是因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在“十五”计划中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也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对策。我们必须以积极、务实和奋进的态度,把握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化给我国带来的难得机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类文明进程以及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态势,已不允许我们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形成共识,整合力量,统一行动,努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们别无选择,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与未来的重大抉择。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发生变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变为体制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规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必须遵守的规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

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的。努力搞好国计民生的国有大型企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机制转化和结构调整中暴露出来的棘手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我们自己国家,50%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因此,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必须实行社会塑造与自我强化双管齐下,使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必须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法制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几年来,我们在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任务,根本的还必须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建立实行民主和法治所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机制、规则和形式。我们应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应注意将以下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借助于全球化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尽可能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力求实现某种程度的“跨越式”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坚韧性上下功夫,要认识到我们得要面对的压力和冲击力会是很大的,只有依靠坚韧的努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以此为基础而寻求发展,寻求“跨越”。这两个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和统一的。

上一篇:课题研究成果简介下一篇:单元作文:秋天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