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2024-08-17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精选8篇)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1

作者:HR帮兄

一直以来,大量企业非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其实,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一样,人力资源管理贯彻于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只要是管理工作,只要是和员工打交道,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非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谓“日用而不知也”。人力资源部是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规范运行的指导部门,各个业务部门则是具体执行部门,而且不应是被动执行,否则难以达到管理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模块在非人力部门均有所涉及,只是和人力资源部分工不同而已。人力资源无需规划吗?员工不用培训吗?业绩不用考核吗?员工薪酬发放可以不公平对待吗?员工缺乏激情不需激励吗?团队氛围难道可以不用营造吗?不,所有的部门管理者都绕不开这些管理工作,而且这些还是常规的工作。下面谈一下非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是如何开展的?

1.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也是你的事。人力资源部是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而你应该是既站在公司角度又要站在本部门的角度看问题,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未来一年、两年、三年目标,分解到本部门,这就必然面临是否存在人才不够、素质不足、团队凝聚力再打造、业务能力再提升、激励机制再完善的问题,你需要对本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足够重视,做出分析规划,提出对策,请求公司给予指导帮助,否则难以支撑未来业务发展带来的挑战。

2.人员招聘与录用不是和你没有关系,而是有直接关系。你必须结合职位说明书和任职资格把招聘要求仔细考虑,之后再报给人力资源部;你应该和人力资源部一起参加招聘、面试工作,因为你是用人部门的负责人,这个新人能否胜任工作你最有发言权。

3.作为部门老大,下属兄弟的培训与成长你责无旁贷。柳传志说过,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自己的队伍只能靠自己带,因为你的言传身教会给团队留下深深的印记,你的人文关怀会激发兄弟们冲锋在前,所以要全力提升队伍的战斗力。自己能做的尽量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寻求人力资源部的帮助、支持。

4.人力资源部的绩效考核标准设计必然要和你商议,因为你最清楚考核重点在哪里。考核方法和考核成绩的应用你也最有建议权,因为你知道考核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人力资源部只是提供可选择的方法和汇总的指标表格,而你是行使考核大权的人。

5.员工抱怨薪酬水平太低或者发放不公平时,你不能坐视不管,你得看是制度有问题还是员工有问题,如果有不合理的制度你就要建议公司调整,如果是员工自己有心态问题你就要“调心”,心态差、能力差的人该砍的就要砍掉。

6.不要感觉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文化是无形的,文化就在你平时的行事风格中、言传身教中、对员工的引导中,制度层必须通过行为层表现,必须体现在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这样企业文化才能真正落到生根。所以做好自己的表率,展现你的魅力,成为你的团队的核心人物。当然,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代表公司,否则就发展成了小团队。

7.部门内部的工作分工、职责划分、流程梳理没有人能帮你,因为有多大的业务需要多少岗位、每个岗位有多少工作内容、岗位之间的衔接协调如何才能顺畅只有你最清楚,人力资源部只是在旁边帮你参谋。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2

一、教学内容方面

1. 分层次教学, 突出针对性

独立院校的学生相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 不论从性格上还是自身素质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差别, 他们更加独立、自主、实际。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不是本专业的必修课程, 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修个学分就行了。

针对这种现象, 独立院校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设置上进行调整。首先, 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将课程分成A、B两个层次。A层次, 学时多 (64学时或48学时) , 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 重点难点相对较多, 可以给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劳动保障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A”, 作为专业必修课;B层次, 学时少 (40学时) , 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少, 重点难点相对较少, 可以给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B”, 作为专业选修课。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可以针对不同专业, 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对于“人力资源管理A”的课程, 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内容要全部讲授, 并且要增加实际案例的比例, 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B”的课程, 可以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删减, 将侧重点放在招聘、培训、绩效和薪酬四大模块上, 并且可以适当增加求职过程中的社交礼仪等问题的教学,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2. 加强与本专业的对接

有很多学生在上非本专业的课程时, 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学这门课有用吗?跟我的专业有相关性吗?如果在课堂上找不到答案,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不会投入, 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令人满意。

为了使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消除这种疑问, 就要求独立院校的教师提高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 除了深入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相关内容之外, 还要对学生所在专业有基本的了解, 以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方面

1. 提高人力资本理念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工作之后很有可能走到管理者的岗位。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对人力资本理念的认识, 要突出人力资本理念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以及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 学以致用, 为日后走上管理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增加课堂教学方法

(1) 大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如果单纯地只使用板书的形式, 教学形式会比较枯燥和死板。可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板书教学为辅的“双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 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授课教师在课余时间必须大量阅读相关资料, 掌握最新的行业讯息, 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处理, 结合教材内容以案例的形式, 带领学生在学习案例的同时, 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独立院校强调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 特别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的内容只有使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因此, 可以在校外聘请专家以讲座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把握实时动态, 并且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 在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 要做到以市场需求为主, 以学生为主, 注重实际能力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使独立院校的学生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重视程度, 才能符合现代教学的标准。

摘要:对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 在教学内容上, 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存在很大的不同, 因此, 对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3

改革不是目的,改革促进发展才是目的。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的市场主体。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要建立现代传媒企业的制度管理体系。而带有浓厚的机关事业单位组织人事工作性质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报业的发展与壮大,甚至成为现代传媒业发展的障碍和瓶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对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现阶段非时政类报刊单位人事管理突出的不足表现在:

1、人事管理者职能定位不准

现行多数管理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主要职责还局限于业务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管理者只是集中精力在使用、控制员工这一层面上,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开发,把人当成成本或工具,而不尊重人性。人事部门服务性、基础性工作较多。管理人员忙于事务性管理,没有将精力放在战略性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上,角色定位不准。

2、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不明显

员工身份多样,分为正式工,在编聘用制人员,聘用制人员,自聘人员,劳动派遣人员。收入分配根据不同身份来执行,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指导价格之分;社会保险也分参加养老保险和不参加养老保险之分,医疗保险有在省直参保的,也有在市直参保的。这种形式多样的用工制度,给人事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称作为确定薪酬的基本依据,以岗定薪的基本薪酬体系未建立,同工同酬更是难以实施,收入分配激励作用无法体现。

3、人才输出机制不健全

报刊单位普遍陷于人员多、人才匮乏的困境。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人才自由流动的输出机制。随着市场环境和报刊单位改革的推进和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有激情、有干劲、能跑动的青年新闻人才,需要一些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原有的一些高职务、高职称、高收入的在编正式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已经不能适应报刊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目前事业单位没有下岗的问题,这部分人依然占据着工作岗位。这就造成人员队伍越来越大,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报刊的可持续性发展。

4、人才成长空间受限制

报刊单位存在严重的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论资排辈现象突出,缺乏市场化的成长机制和完善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表示对优秀人才的重视,往往还习惯于将他们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上,给他们“加官晋爵”。这种制度最大的负面影响在于使得编辑记者们轻视对自身专业品质、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注重对主编、主任等行政职务的追求。造成编辑记者们心态浮燥,文章跟风从众,只顾物质利益。这无疑遏制了人才的个性发展,误导人才的价值观和成才观。

报业改制后,要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改善产业结构和强化核心竞争力,成为新型的企业市场竞争主体。改制成为企业,甩掉了已离退休的事业编制人员包袱,在职人员全部置换为企业身份,为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有利条件。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重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有效的物质与精神鼓励,不断发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应居于核心地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逐渐由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而成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要成立人力资源部,赋予其更大的职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在组织战略制定上有参与权,在人员调配上有话语权、在员工进出上有决定权等,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

2、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新环境、新任务、新要求,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自身的建设,引进培养素质高、专业化、思维活的管理人员,不断充实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结构。还要推动人力资源电子化、信息化发展,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将人力资源工作者从事务性、行政性重复操作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转变人事管理观念,不断学习专业理论,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HRM。

二、推动用人机制改革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应当立足于向“全媒体”转型的报业未来发展定位,从战略高度重构报业的人才战略规划。对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现状分析,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包括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等。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引进各类人才。目前,报纸媒体的招聘渠道比较单一,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通道。为适应向“全媒体”战略转型,应招聘技术研发、新媒体运营等重点岗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公司管理能力的业务骨干。

2、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一是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内部人才市场。通过实行竞争上岗,择优选拔优秀人才到重要岗位上。建立内部轮岗,盘活人力资源,使人才在不同岗位间合理有序地双向流动,优化人才结构,避免人才的浪费。二是建立退出机制,让不合适的人退出岗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打造人才成长的良性平台

1、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提供合理的晋升渠道,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用好人才,强调“能力成才”、“业务成才”,打破身份、职称等限制,选贤任能,对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2、改进人才培养方式

要从当前培训计划靠指令、参训对象官僚化、培训方法单一性的局面转变过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根据岗位需要以及个性、专长、兴趣等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个性化培训,着重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挖掘各类人才的潜能。通过加强培训引导、创建多岗位锻炼和开展拓展训练等方式培养优秀年轻人,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专家人才、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改革薪酬体系

1、真正实现“以岗定薪”

改制后,人员身份统一,执行“岗位定薪、能力定薪、同工同酬”的收入分配政策易行。通过设计组织机构,实施工作分析,编写各岗位的岗位职责说明书,组织、落实机构和岗位设置,明确和完善岗位职责。按岗位层级确定薪资系数,打破以行政级别、职称类别等为标准确定薪资的官本位体系,逐步与市场化薪酬体系接轨。

2、建立科学考核制和绩效工资制

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别岗位实行分类考核,实行绩效工资制。重新细化和完善采编人员新闻产品的量化考核,重新完善經营目标考核和管理绩效考核。在考核时,针对岗位职责,将考核指标量化,综合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沟通协调能力等因素总体评价。□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人事处)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4

正确

1.招聘普通的基层管理人员时,部门经理的面谈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几次?

1.2.3.4.A 两次B 三次C 四次D 五次正确

2.哪种题目的主要目的是测验应聘者本身的反应能力与专业能力?

1.2.3.4.A 封闭式问题B 情境模拟题C 开放式问题D 引导性问题正确

3.招聘一般的基层人员需要多长时间?

1.2.3.A 半个月B 一个月C 两个月

4.D 三个月正确

4.如果公司打算招10人,应该确定多少人与部门经理进行面谈?

1.2.3.4.A 10B 20C 30D 40正确

5.建立在职培训体系的最后一个步骤是:

1.2.3.4.A 遴选讲师B 对培训课程进行排序C 调动员工的学习意愿D 确定重点培训对象正确

6.在面试管理人员时,应尽量少问的问题是:

1.2.3.4.A 面试者不能简单回答的问题B 引导性强的问题C 封闭性问题D 情景模拟题

正确

7.公司应挑选什么样的人才?

1.2.3.4.A 最优秀的人才B 最合适的人才C 一般优秀的人才D 一般合适的人才正确

8.在制定部门目标时,哪种说法不正确?

1.2.3.4.A 整个评价结果在公司是要通盘考虑的,不能为了某一部门却不顾整体B 绩效评估应主要注重结果C 绩效评估的重心应该放在部门绩效上D 目标达成的百分比要尽量量化正确

9.建立在职培训体系的首要步骤是:

1.2.3.4.A 确定重点培训对象B 提出各项职位需要的专业技能C 遴选讲师D 对培训课程进行排序

正确

10.对轮调学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1.2.3.4.A 部门的员工不是长时期从事同样的工作,而是在同事之间做轮调B 是在多个部门中有数个不同的工种C 可以让员工扩大他的专业范围D 可以让大家有机会学到新东西正确

11.在绩效评估中,哪个属于人力资源部的职责?

1.2.3.4.A 对员工进行评估B 填写评估表C 与被评估人进行面谈D 发评估表正确

12.当员工犯错误时,作为部门经理,你认为哪种方法不正确?

1.2.3.4.A 应及时地纠正员工错误B 纠正错误时关键是要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找出可以防患于未然的方法C 对员工给予惩罚D 不是当场给对方难看正确

13.在企业中,应主要由谁对员工进行培养?

1.2.3.4.A 人力资源部经理B 部门经理C 企业总经理D 员工自己本人正确

14.对核心人才理解错误的是:

1.2.3.4.A 一般要求核心人力必须占公司或者整个部门员工人数的50%以上B 核心人员指的是企业的部分高级员工C 对于非核心人员可采用人才租赁的方式D 处理核心人力与非核心人力间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核心人员正确

15.招聘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大约多长时间?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5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讲,重要的不是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工作成效,而是取决于企业各部门的领导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意识和作为。

1、刘先明认为:管理=管人理事+管事理人。本部门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本部门的负责人领导并通过其下属去执行和完成。人力资源部门的事,都与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企业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往往不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员中产生,而是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员中产生。人力资源“空降兵”存活率低,不宜盲目引进。

二、非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须正确认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1、企业及企业提供的岗位、平台是面向社会的。

2、员工是社会的,不是企业的私有财产。

3、良性发展的企业,是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共赢发展的和谐关系。

4、“企业主人翁”与本课程主讲人刘先明首创性提出的“岗位主人翁”的关系。

5、正确的忠诚观,不是要求员工忠诚于企业,而是要求员工忠诚于岗位。

6、个人发展速度与企业发展速度之间,是有可能存在矛盾的。

三、非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须正确认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1、没有不合格的下级,只有不称职的上级。

2、最好的管理者,是最好的教练员和服务员。

3、制度不是上级管理下级的工具。

4、上级时刻都是下级的榜样。

5、本课程主讲人刘先明认为:《没有任何借口》,有时会成为上级最好的借口。

6、上级如对下级说:“我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结果恐难如愿。

7、本课程主讲人刘先明认为:上级画“木桶理论”给“短板”类的下级看,这种做法可能就是“短板”行为。

四、对非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非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助于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对整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帮助也就越大。

1、需要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职能、规划和计划。

2、需要了解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并遵循企业的人事工作流程。

3、需要了解人力资源部门能对自己所在部门及专业工作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

4、需要了解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哪些配合性的工作?从招聘开始,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需要部门及部门负责人的配合,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

(1)招聘;

(2)试用;

(3)培训;

(4)异动与离职;

(5)考勤、加班;

(6)奖惩、二次分配;

(7)薪酬、考核、激励;(例:本课程主讲人刘先明研创的环型递进式考核法。)

5、需要了解员工素质图。

6、需要了解岗位描述。

7、需要了解本课程主讲人刘先明提出的社会性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五、非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须持续发挥好的能力:

1、建设部门文化,给力企业文化的能力。

2、打造具有高绩效特征的团队的能力。

3、创新及营造部门创新氛围的能力。

4、培养、树立、发现、运用好榜样的能力。

5、对人员留住与合理流动的贡献能力。

6、培训、培养和提升下属素质的能力。

7、对员工潜力的挖掘和激发能力。

8、对加班、人工费的控制与贡献能力。

9、促进自己和下属共同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6

企业内做为非人力资源经理的管理者,在思考非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培训问题时要想充分实现好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首先必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遵守企业现行的人事作业流程,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功能,确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提供的资源,充分认识到公司对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非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培训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明确公司现行的相关办法,因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做适当的相应调整和改变,只有时常了解才能够在运用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做到规范管理和依法治理而非拍脑袋,以人管人和凭一时的冲动与情感去管理,遵守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流程,明白自己在作业流程中应遵守的工作,明白自己在作业流程中顺序,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管是招聘、培训还是薪酬等管理中,要知道哪个环节自己一定要出现,哪个环节是由自己做出决定等等。其次,企业非人力资源经理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做到密切关注和关心部门人员的选育用留,具体来讲,主要要做到:

1、做好人才的选择,非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培训在招聘选择员工的过程中,部门经理首先应当提出合理的选人要求,明确人员岗位职责,明确任职要求,而并非仅仅认为挑人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其次在面试过程中,部门经理除了协助人力资源部门搞好背景调查等一般的任职基础工作外,还应当主导岗位、专业性能力的考察,最后要对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在做出适当的评价外,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录用意见和建议,并虚心听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议,做好新人入职的培训和其它准备工作等。

2、搞好人才的培育工作,对员工的培育包括入职新人培训和在职培育,乃至离职的培育,可很多管理者常常因为工作繁忙,总是感觉到没有时间去培训下属,还有的存在着:自己去做反而更快,教了徒弟,饿死师父,教不会或者教会了万一流失了怎么办?更有甚者,认为培训是培育部的事等等误区,其实,正如有句管理名言所讲的: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做为一个管理者,培育员工是重要职责之一,所谓的培育并不是非要象学校教育那样找个教室去讲授那种正规形式,李霆道:职业化素养专家。曾在甲骨文(中国)、联想、北大青鸟等知名企业担当业务经理、HR经理、事业部总监、校长职务。潜心研究职业化技能发展10年,对职业化技能均有自己的独门造诣已研究。8年培训授课经验;丰富的大、中型演讲会经验;擅长8090管理、职业化素养、OFFICE工具类、礼仪修养类培训、沟通管理类等课程开发及管理。现任北京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独家讲师、首席职业化专家。在日常的工作中乃至生活中对下属的教育无所不在,传、帮、带无所不在,体现在管理者工作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乃至气度等,分配和指导工作、开会、沟通、聊天等等都是在培育,关键是要有这个培育的意识,并允许下属去实践,给予其提高和进步的机会,只有培育好了接班人,管理者才有进一步晋升的可能,就是没有晋升,甘当绿叶、甘为人梯何尝不是一种境界!

3、懂得并认真做好员工激励工作:如何激励下属是管理者管理能力与技巧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做为部门经理首先要知道部门内不同员工乃至于同一个员工在不同阶段其需求是什么,对具有不同需求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去引导,促进其尽快成长成才与公司共同发展,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中通常通过经济、事业、情感、文化等方式,其中合理的薪酬制度,愉悦的工作氛围、适度的压力、良好的事业平台、完善的成长流程和晋升空间、到位的沟通、合理的授权、积极向上充满进取激情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等等都是管理者要经常思考和要长期注重建设、运用和适时选择的关键因素。

4、认真做好员工团队建设,注重开展员工关系管理:

现代企业的发展早已过了当年单兵做战,单打独斗的年代。企业发展需要团队,怎样搞好团队建设,关键是要搞好员工关系管理,从广义上来讲,员工关系管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拟定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它的沟通手段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和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并确保为员工、社会增值。从狭义上讲,员工关系管理就是企业和员工之间沟通管理,当然这种沟通更多是采用柔性的非强制的激励性手段,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企业其他管理目标的实现,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应当是员工成长沟通,具体来讲,可以细分为:入司前的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沟通、转正沟通、工作异动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八个方面,每一个管理者都应注重这八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以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源员工关系管理水平,为公司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主要参考信息和和谐积极的工作氛围。

5、积极合理进行授权,确保团队取胜: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7

1 非纸资料加工与揭示

1.1 非纸资料的验收

非纸资料一般是随书一起到馆的, 所以非纸资料的验收是与图书的验收工作一起开展的。首先我们需要对其数量进行核对, 其次是刊号、刊物名称, 并且要确定其是否是含光盘期刊, 最后我们要检验其是否有缺失损坏, 是否可以阅读。

1.2 非纸资料登记

无论书还是其附随的非纸资料, 均是图书馆财产, 故应做详尽登记。据了解, 图书馆登记栏中一般没设有“是否含非纸资料”一项, 所以在登记时我们最好备注或是题目栏中加上是否附带光盘的注解, 及光盘数量, 这样才能方便管理。

1.3 非纸资料的录入

非纸资料应采取多载体录入, 选取图书为主要载体, 附属盘作为次要载体, 在图书目录项目中添加注解, 以说明具体情况。那如何规定其标注形式呢, 如以英文字母作为简要说明, 其后应加上数字说明数量。

1.4 非纸资料加工

这里说的加工指对非纸资料以标注说明, 贴上书签, 便于查找和排架。附带媒介的标注方式应与主体相同, 将其标签统一贴于磁盘或是卡带的左上角, 写明与书刊一致的索引序号。并在书刊目录中标注出有附属磁盘字眼, 方便借阅者使用。

1.5 非纸资料揭示

电子资料虽为一种高效的非纸资料存储方式, 但因其兴起时间较晚, 许多人对它还不熟悉, 对于习惯于借阅纸制品文献借阅者来说, 时常忽略了它, 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资源浪费。此种情况下, 就应掌握其宣传方法, 在可能的方面做宣传以让更多的读者知道电子资料形式的存在和内容的丰富。比如在图书馆查询系统中标注出来, 在读者借阅和询问的时候就知道有其资料形式的存在。在校园、省市图书馆等读者密集区中做足宣传, 学校内可以定期出几篇详尽介绍电子资源的板报, 在省市图书馆的流媒体屏幕上做些影像宣传以增加读者群对电子资料的熟悉度。

2 提高非纸资料的利用率

(1) 轻用重藏是使用非纸资料尤其是光盘资料的一大误区, 和书籍等纸质资源一样在使用和借阅时都会受到损毁破坏、甚至是信息的丢失, 我们所要做的除了做好保护之外也应注意日常的修补和处理。在正常情况下光盘的使用率高, 但使用寿命也并不是想象中般脆弱, 一张光盘一般来说可以使用十年之上, 偶尔在借阅中出现的划伤、油污、损坏是可修补回来的, 重要的是要为光盘做好备份、定期修补、及时填补备份。我们应摒弃旧观念, 要有“不怕用坏就怕不用”新思想新观念。

(2) 非纸资料同图书资料一样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被读者使用, 那么我们能不能像管理图书资料一样管理电子资料呢?读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阅读要求, 不同的读者对阅读的要求也不同, 这样就对于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能不能借助图书资料的管理方式管理电子资料呢, 比如做出“藏借阅一体”一样的管理办法和管理体制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大的阅读要求, 下面就给出了几点合理建议。

(1) 控制流动。图书馆应做好电子资料的备份, , 使用刻录副本进行借阅, 并做好保存和借阅目录的记录和管理工作。在电子资料进入借阅流动环节之前, 还要对其进行处理, 如编目、备份、整理等工作。节约期间做好其记录整理工作, 对出入记录表进行格式规定、整理规档。

(2) 分开管理。当借阅者遇见附有光盘资料的图书时均希望可以及时浏览光盘中的内容, 尤其是对于典藏资料。这样图书馆就应在合适的地点设置一些可以读取的机器以方便读者阅读。

(3) 集中管理。集中管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阅览室, 其优点就是方便管理与资料高度集中, 但其前期巨大的金融投入量, 后期大量人员管理与修理金费等让中小图书馆望而却步, 此时电子阅览室就成了中小图书馆的不二选择。其电子资料的永久性、占地面积和对电子资源的管理难易度非常适合中小图书馆使用。而且, 这里建议图书馆可以对有需要的借阅者提供一些光盘刻录、FTP文件借阅等服务项目, 扩大电子资料的使用空间和流通可能。

(4) 在线浏览。建立相应的网络图书馆, 将电子资料尤其是光盘资料录入电脑内, 制成压缩文件包或是扫描文本, 并为借阅者提供管理目录, 让借阅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并提供资料的下载功能。定期更新资料内容和索引目录。

(3) 加强非纸资料的宣传。

为增加借阅者对非纸资料的认识度, 除在图书目录中明确内容, 还应在互联网上开展宣传, 提供网络搜索功能。在互联网中加入图书馆中的资料, 并对目录整合编排。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互联网上轻易捕捉信息。开展新馆生教学课程, 为新的借阅者提供介绍, 使其全面了解电子资料。

3 结语

非纸质资料做为新型的资讯储存载体, 以其存储量大、内容全面、阅读方式广泛而受到市场青睐, 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地占据其在市场上的比重, 如何做好传统图书与新生非纸资料的兼容管理工作是图书馆能否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巧玲.论图书馆非纸质资源管理与利用[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8) :16.

[2]裘江南;金玉玲.图书馆书刊后附电子资源的网络化管理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 2001 (9) :35.

[3]张媛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35) :23.

基于柔性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篇8

[关键词] 柔性管理 刚性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那种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的柔性管理模式,它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从以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到以对人的行为研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又一次提升。

一、我国柔性管理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管理理论中,老子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柔性化特征,包含了丰富的柔性管理思想。以弱制强、以柔克刚是道家思想的主旋律。老子是从世间万物由强到弱的转化中看到实行柔性管理的必然性的。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即在管理方式上要遵循柔性化原则,用柔性战略改造以往的过分强调“有为”的刚性管理方式,克服其弊端。由于老子仍主张“知其雄”,因此不能把老子的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是用柔性化管理方式完全取代刚性管理方式。

我国历史上另一位成功运用柔性管理的就是汉光武帝刘秀。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残虐天下,面对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的乱世危局,刘秀依靠其卓越的领导才能,由小到大、以弱制强,推翻了王莽,扫平了封建割据势力,重新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史称“光武中兴”。刘秀认为,在管理中应示人以柔,即对人仁德宽厚、广施恩泽、泛爱容众。对待下属,宽容豁达;对待百姓,宽松为本;对待功臣,高秩厚礼。正如刘秀自己总结的:“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用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予以说明,就是实施柔性管理。

二、柔性管理的产生

“柔性”一词在词典中被解释为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的。它于20世纪末从两条途径被引进管理学中。一条是技术管理的途径,利用计算机智能技术进行敏捷制造、柔性制造。柔性在技术上代表弹性、可适应性、可扩展性和可兼容性。另一条是企业文化途径。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的理论,强调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精神、价值观和员工的凝聚力,这些因素与管理计划和制度相比,无疑更具有柔性。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是21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则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之辩证关系

刚性管理是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的管理。这是21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论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它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泰勒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非常复杂,通常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所以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应注重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主。但是这种刚性管理方式,虽然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但并不能激起员工持久旺盛的工作热情,相反这种理性的、刚性的管理方式恰好与员工通常所表现出的非理性的、丰富的情感需求及整个管理系统中的多维性联系构成了矛盾。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泰勒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急需建立一套具有时代特点的、并更应是以注重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此柔性管理应运而生。

柔性管理是指强调“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以及精神氛围而进行的一种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达到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的管理目标。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早期的柔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那么,在当今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要提高顾客满意度,首先要以提高员工满意度作为基础和条件。柔性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正是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所实行的分权化管理。

但是柔性管理并不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它只是对传统管理模式中所表现出的重物轻人、手段强硬、缺乏弹性等现象的一种辩证否定,是一种扬弃。从企业实践的角度来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为整个管理工作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必要的刚性手段,使企业和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行。没有规章制度的企业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其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立足点,所以说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基础;但是刚性管理又必须依靠柔性管理来提升,组织缺乏柔性管理,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激情,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也不论其资本是否雄厚,在它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共同的诀窍——即管理的刚柔并举,刚柔相济;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并在组织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方法,才能使管理实践工作顺利进行。简言之,组织离开刚性管理,其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企业离开柔性管理,其管理必然是死水一潭,无法持续发展。所以说柔性管理是对刚性管理的升华。

四、柔性管理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1.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直线式的层级结构的,其特点是组织层次过多,信息的渠道过长,反应迟缓;各职能部门相互隔离、信息流动受阻;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常常扭曲、失真。柔性组织结构是以市场变化、信息传递和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层次少,以网络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为主,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强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了企业整体的反应灵敏度,从而企业能够迅速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使组织的能力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

2.柔性化的工作时间

柔性工作制把工作时间分为柔性工作时间和核心工作时间,突破了时空限制。在柔性工作时间段内,知识型员工可以灵活地选择自己工作的具体时间和方式,自由选择上下班时间。核心工作时间段是员工必须到班的时间。柔性工作制的实施,对员工来说,一方面可赢得更多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上下班可避免因时间统一而造成的交通拥挤,免除了因迟到或缺勤而造成的紧张感;另一方面,由于感到个人需要和生活习惯得到了尊重,能够更好地协调家庭生活、业余爱好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因而使其产生了对工作的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益。

3.柔性绩效考核

采用自我管理与目标考核这种柔性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的绩效考核。自我管理,即鼓励员工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自主制定计划,实现控制,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这种形式是以广大职工的良好素质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人员不单凭职务权力和形式上的尊严去领导下属,而且还要让职工制定与实施与上级目标紧密相连的个人工作计划、目标,通过业绩考核与目标考核进行管理,至于具体的工作方法、途径,只要不违反相关的制度就可以。这样,员工就有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又便于上级对他进行管理和考核。

4.多元化的报酬体系

要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还必须设置合理的报酬体系,一个结构合理、运作良好的报酬体系应当能够让员工感到公平、公正,并能留住优秀的知识型员工,不断淘汰表现较差的员工。微软之所以不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合理的员工评估和报酬系统。随着员工的需求要素及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员工不仅要获得工资报酬,还要作为财富创造者,与出资者、经营者共同分享企业的成功,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和分配;同时,员工还应当与企业经营者一道,共同参与决策过程。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及多样化的工作活动等等,这些“内部报酬”对员工有更大的吸引力。

5.柔性培训方式——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设计

柔性管理就是以高素质员工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要使顾客满意,必须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灵敏反应的员工。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全面的培训。人力资源的柔性培训是在尊重个人尊严的基础上,所实行的灵活的培训方式。传统的人员培训方式是一种灌输型培训方式,通常是单向的训练计划,缺乏连续性和计划性。现代柔性的培训考核是以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人力资源部门以支持和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为目标,设立明确的学习活动目标及其控制方式。柔性的培训方式是根据各个层级员工的不同需要,甚至是每个人的不同需要“量身定做”不同的培训课程。

6.柔性的激励机制——人性化的关怀员工

把员工作为企业第二上帝,减少控制“刚性”,增强激励“柔性”。员工是企业生存之本,用管仲的话说,对贤者要“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待之以礼。”这里提到的仁、义、德、信、礼就是说对人才要关心、要信任、要尊重、要诚信有礼,当然,还要加强对员工的激励。人性化的关怀员工就是要学会保护企业的生命力,要把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保障看成企业的投资而非成本,要学会“用利润为员工服务”,使企业生生不息。

五、结束语

我们强调柔性管理,并不是全盘否定刚性管理。柔性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提高员工积极性,缩短经营效益,充分发挥人与设备的潜力,增强应变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它本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盲目的,没有规范的柔性必然会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失败。首先、柔性管理应与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管理相辅相成。柔性管理应建立在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基础之上,有一整套严格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其次,柔性管理的实现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最后,柔性管理应与柔性管理理念、柔性组织结构、柔性管理方法及手段相配套。因此,我们应注意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结合使用,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3

[2]郑其绪:柔性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4

上一篇:国学诵读工作计划下一篇:实验室安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