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2024-08-22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精选9篇)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1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而“爱满天下”又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

从我学陶师陶的实践中认为,一是以平等的爱,才能“打到心灵深处”;二是以真挚的爱,才能化解顽童之愚顽;三是以真情的爱,才能抚平受伤的心灵;四是以崇高而无价的奉献精神,才能真正的爱每一个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师爱都曾作过深刻的阐述。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怎样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我所任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呢?

当然,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的最大考验,而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在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论断,对我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2

传统教育奉行“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教育思想, 把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的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适国内外之势, 提出受教育者应达这样的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五个方面用现在的话可以概括为“体、劳、智、美、德”。总结以后的诸多论述, 可把他的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大众服务, 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人们做自己的主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谐调发展, 具有自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先生“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载体。陶行知先生认为, 教育内容的创新应根据新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际情况来确定。

1. 智育。

陶行知先生极注重科学教育。他主张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尤其是前沿性的、技能职业性的科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他正是这么做的, 南京高师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他就给他们开设有介绍科学常识的课, 既有遗传学, 又有达尔文的进化论, 一直说到孟得尔的杂交实验。另外还为学生开设了科学史、心理学等课程, 并强调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 德育。

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行知先生认为, 封建教育只重视念书做文章,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气节品行教育丝毫不讲究。因此, 他主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 他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甚用处。否则, 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愈大, 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由此, 他进一步指出, 德育主要之点就在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他提倡讲求“公德”和“私德”, 强调良好公德能使集体、国家兴旺发达, 不顾公德的结果是“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 不顾集体利益, 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 并且一定要衰败下去”。“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 因为“一切坏心术、坏行为, 都由不廉洁而起。”要求学生必然有一种高贵的品德成绩表现出来, 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是针对封建教育只重视“学而优则仕”和以“文章定功名”的强烈抨击和讽刺, 是对旧教育的德育进行的一种全新创造。

3. 体育。

陶行知先生对此极为关注, 在注重德育、智育的同时, 把体育提高到等同于德智二育的基础地位。指出只有身体好, 才有德智的存在。否则, 虽具有良好学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 则这种学识道德, 不能用以树不世之业, 为人类创造莫大之幸福。在他看来, 体育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显然陶行知先生始终把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此, 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对体育进行革新, 早在南京高师任教务主任时, 就重视学校的早操, 并在学校设置了体操、兵操、拳术等课程。在创办晓庄师范后, 陶行知先生把体育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还请人来校传授体育技能。在育才学校期间, 更是重视体育, 而且体育课比前期更为规范, 开展了以田径、球类、游戏等自然活动为主的“自然体育”, 取代了以前以刀枪棍棒为主要内容的“兵式体育”。同时还强调把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也列为体育课内容, 扩大了学校体育课程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弊端, 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

陶行知先生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 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 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 认为“做”是首位的, 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 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 就是统一在“做”上, 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 否则, “教固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

陶行知先生还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 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 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 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 教师要在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上更进一步, 使学生不得不愤, 不得不悱。”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3

笔者是一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会职校生英语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一、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职校生大多数都是中考的失败者,进入职校让他们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卑感,在同龄人中抬不起头来。由于没有努力方向,他们学习就缺乏动力,课堂上睡觉的有之,心猿意马的有之,看课外书的有之。老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唱独角戏,一个问题提出来,课堂里鸦雀无声,再问一遍,还是没有任何回答;即使教师点名叫学生回答问题,多数情况下学生也是答非所问,或茫然不知所措,只好以“I don’t know(我不知道)”来搪塞;跟在老师后面小和尚念经似地读书,已经算是最好的状况了。这样的状况常让职校英语教师感到无奈。笔者认为,培养职校生的自信心是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因为有了自信,学生学习起来才有劲头。

笔者把职教英语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You can all be clever kids(你们都可以当聪明的孩子)》作为学生进校的第一课。这篇文章讲述了Thomas Armstrong(托马斯?阿姆斯特朗)的故事:When Thomas Armstrong was little,he did badly at school and was sent down a year. But later on,he found he was good at writing.He worked hard and become a writter and teacher.(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小时候成绩不好,被勒令停学一年。后来,他发现自己擅长写作。经过努力,他成为了一名作家和老师。)

课文的第二段讲述了“有才能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校成绩好”的道理,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才能,如:being good at language/maths/music/sports,etc.(擅长语言、数学、音乐、体育等),spatial sense(具有空间感),getting on with people(擅长与人相处), understanding yourself(了解自己),being observant of nature(对自然有观察力)。一旦孩子们得到了鼓励,他们就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得更好。

笔者利用这篇课文鼓励学生,让他们意识到:成绩好并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遇到挫折,不要自卑,更不能失去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善于发掘自己的才能,只要努力,一定会做出成绩。

这节课以后,笔者发现课堂气氛出现了明显的改观,学生们的头抬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人积极回答了,作业的完成率高了,学生的学习劲头被调动起来了。

二、传授英语学习方法

在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后,笔者开始在教学的同时教授学生学习方法,逐渐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

1.联想

众所周知,英语由单词、词组、句子、语法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联系。例如:单词unselfishness(无私),与之相关的词有:self/selfish/selfishness/unselfish。学到一个单词后,可以由此学到另外四个单词,词汇量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不仅可以从词性上来联想,也可以从词义、词的分类等来联想。例如讲到sports(运动),就会想到hurdle(跨栏)、football(足球)、volleyball(排球)、badminton(羽毛球)、tennis(网球)、table tennis(乒乓球)等表示运动项目的词。讲到ocean(海洋),就会想到the Pacific Ocean(太平洋)、the Atlantic Ocean(大西洋)、the Indian Ocean(印度洋)和the Arctic Ocean(北冰洋)。

单词如此,词组也如此。例如学到prefer(喜欢),它的搭配形式有:prefer sth. to sth./prefer doing to doing/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prefer to do instead of doing等。将这些词组联想到一起记忆,既知道了prefer的用法,又知道了它们的区别,学习的效果就更好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用联想的方法学习单词,词汇量扩大很快,阅读能力迅速提高,且学生们很快就能掌握这一方法。

2.记忆单词

词汇量虽然大了,但只认识、不会写,还是不行。笔者常看到很多学生背单词的时候,只是盯着单词看,嘴巴不动,手也不动。效果怎样呢?这样的学生在做听写练习时往往成绩不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背单词时没有动嘴、动手,所以记忆不牢固。

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记忆的过程应该是大脑、嘴巴、手协调运动的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了大脑、嘴巴、手的协调运动后,记忆才是最牢固的。所以记单词的时候不应只是眼睛盯着看,还应该嘴上读、手上写。嘴上读,要将单词读准确,尤其要注意单词里字母组合的发音,因为这是有规律可循的;手上写,一定要把单词写正确,并且要写五遍以上,才能加深印象,提高背诵效率。

所以,每次一看到学生眼睛盯着单词看,笔者都会提醒他们:“拿纸拿笔出来写写,嘴巴读读,发出声音来。老师的课堂不需要死一样的沉寂,老师最高兴听到的是你们大声读单词、读课文的声音。”

3.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看懂英语,获取最新的信息,用于工作与研究。因而,在各类英语考试中,英语阅读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难度也逐年提高。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呢?

(1)尽量扩大词汇,掌握常用短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词汇的认知和掌握。词汇是构成语篇的基本成分,其对于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就好比砖瓦材料之于建造房屋一样。没有砖瓦等建筑材料,房屋就建不起来,如果词汇量太小,也就无法阅读英语文章,更不可能理解了。一篇中学英语课本中的文章和一篇《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所包含的词汇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没有比较大的词汇量,学习者在阅读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或书籍时会感到处处是生词,处处碰壁,很难把握文章的含义,就不可能顺利读懂文章。在掌握词汇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常用的短语如so as to /so long as/in order to /to sum up/for instance/not so …as…/rain cats and dogs等的用法以及含义。这些短语虽然由简单的词汇组合而成,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对于文章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2)掌握语法规则,联系上下文。诚然,仅仅靠词汇量的提升来提高阅读水平是不够的。就算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能保证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这就需要掌握语法规则,分析句子的结构。语法是词汇组合成句进而组成篇章的规则。但是,纯粹为学习语法而学习语法是毫无意义的。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语法只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系统,在学习英语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在语法中寻求答案。例如,什么时候用some或者any,什么时候用a/an或the等等。要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就必须掌握语法规则,用以分析每一个句子,把握其主干。掌握英语语法,并能将其熟练地应用到英语阅读实践中去,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3)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学习英语需要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但很少有人这么做,很多人只是拘泥于教材和试题,没有相当的课外阅读量相配合。实际上,教材中的阅读量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离掌握一种语言所要求的阅读量差距还很大。尽管英语课堂教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却将过多的重点放在了词汇、短语的用法和语法的分析、解释上。其实,课堂教学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达到足够的阅读量,这就需要学习者在课外花时间阅读大量的英语读物,培养语感,了解与英语相关的背景知识。大量的阅读是学好语言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阅读能促进语感的形成,这样可以减少语言运用中的错误,从而迅速掌握一门外语。

除此以外,笔者还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例如,当看到日本发生了地震和海啸的消息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学一学earthquake(地震)和tsunami(海啸)这两个单词,甚至还可以学会magnitude(级别)这个单词。日本发生了核危机,可以从字典、报纸、网络上找到这个词——nuclear crisis。这些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再如,街上有路牌,人民路叫Renming Road,青年路叫Qingnian Road等等。只要做有心人,到处都能学到知识,英语水平就会迅速提高。

英语课堂不仅应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离开课堂以后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甚至在离开校园以后也能自主学习。这就是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思想运用到教学实际工作中去,这也是我们新时代的教师的“必修课”。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4

题 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在区域: 惠安县 单 位: 第三实验小学 作者姓名: 黄英明 联系电话: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

中的应用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教学做合一”是教学理论的精髓,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以实际生活为落脚点,突出“做”为中心。它打破传统教育教和学都与“做”脱离,重知轻行,手脑两分,“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教育观念,集中体现了教与学、行与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尤其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之间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小学科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近年来,我校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中,以陶行知教学理论为指导,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做合一”,在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做中教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所谓“做”,陶先生强调“注重实践”。小学科学科是知识类课程,以前很少有相应的实践活动。而新课标突出的创新就是重视教学活动,重视鲜活的课程资源的利用,重视科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科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获得科学知识是学生获得新知的最好途径,因此,教师也要“做”。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灵活组织活动:如观看科教影片;参观科技馆所。再如,让学生设计科技板报。老师指导科代表做选题计划,并注意板报成果的积累。还可以举办故事会、演讲会,可以与班会、语文学科的活动联合起来搞。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考察,可以有不同规模,可以集体也可以分小组。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特别是老师亲自做一些科学课教具,如科技模型、标本等。总之,老师示范,坚持“在做上教”,通过多样的科技活动,有利于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书斋,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在实践考察中,训练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考察能力,使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要做到“在做中教”,教师应该做到“四变五注重”,即:变过去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导,学生学;变教师写,学生抄为教师导、学生找;变教师问学生答为教师启,学生思,进而达到学生问,学生答。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注重教师启发评析,学生归纳掌握;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创新能力;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创新性自主学习。这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在做中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

学生在“做”上学,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一)行动;

(二)思想;

(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践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科学资料收集紧密结合起来,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请学生到上述学习资源中心一起查找资料信息,并启发学生在检索、浏览、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课前,我一般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好切入点、疑点、难点作为启发点,让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并带着新问题回到课堂。上新课时把学生查找到的不同视角、不同来源,但又与新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起点水平、兴趣相关的资料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激活了课堂,又能让老师从“海选”的资料信息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的放矢;既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问题,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校园里的生物》时,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观察、寻找生物。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头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们就会利用课余的时间分小组去找资料,甚至有些小组的学生还把所找到的生物用图画把它画下来,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有些观点大同小异,有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在课堂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讨论、辩论。学生们通过自我发现,既拓宽了视野,又锻炼了能力,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自学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因为我知道科学知识不一定能影响每位学生的一生,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推理、判断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实践操作的能力。并学会如何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合作探究,还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陶行知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方法的原理是“为教而学”,可以把它简称为“教中学”,即“教也是一种做。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受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某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就交给学生备课、做课件、乃至上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又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给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并且请学生评价。内容较复杂的我采取学生提问的方式,提出你想要知道或要解决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小先生”,教师再补充,或纠正,最后总结归纳。这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做法。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不仅自己知道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科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到传播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科学兴趣的目的。“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生,也当先生”,教师“即当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5

[摘要]: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感受到陶行知这位伟大教育家站在教育之巅来指导教学的理论,而且还能够发现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迸射出的智慧之花。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思想 地理教学

陶行知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创立了“生活教育”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粹,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将“教学做合一”理论用到实处,真正发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师范院校要根据本学校的教学特色秉行“陶氏”原理,将其理论内涵指导实践,改革旧教学模式,创立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陶行知清楚地认识到,要增进学生的学问和智慧,仅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他在所创办的学校中都特别注重各种教育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在晓庄师范,他把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以此激励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用书。在育才学校他把创造学问之气候确定为育才学校四大创造活动之一。他说:“气候是生物生长之必要条件。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平时所谓气候是空气与热之变化所致,学问之气候也可说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

陶行知还在育才学校的师生中开展了创造月、创造年活动,设立了创造奖金,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大促进了师生研究学问,开展创造活动的热情,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以生活为中心,将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

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活在不断融合,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充满蓬勃的生机。他认为,“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为了生活向上而实施教育”,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教育,“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教学内容应该是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生活化,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趋向,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由学校、由社会、家庭延伸,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促进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沟通,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广阔的空间。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三、教学做合一、将地理学习方法实践化

陶行知先生鲜明地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他认为,“做”是一种实践,一种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一个过程。他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的基础上又加上“行动”的环节,成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这六步思维法,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我们今天新课改呼唤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探究式学习,以“做”为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遇到棘手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即如何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造能力。从表面上看,学会学习与创造发明还有一定距离,但随着世界知识迅速总量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转移到了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五、追求课堂诗意,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学生不要太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我在新课程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地理教学项目,可以让学生“做中学”,鼓励成功,也允许失败,这正符合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课堂有掌声、笑声和歌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常常以严师自居,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师生的关系难以融洽,情感难以沟通。因此教学或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或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陶行知先生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他对“民主的教师”作了如下定义: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小孩子学习,„„他还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地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信地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勤动手;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6

覃雪梅

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教学做合一》《艺友制的教育》等论著中多次阐发“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思想。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对后世众多教育学家、学者、师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做合一”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皆在强调从真正的、实际的实践中求学问、寻教书育人之道,陶行知曾把它作为晓庄师范的校训,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他说:“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回到中华故土,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主张以主张以教学法代替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教授法,但这一意见未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通过。1919年,陶行知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编蒋梦麟之征,发表了《教学合一》一文,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表明陶行知先生坚持知行统一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他对教与学之间本质关系的深刻见解。

时过境迁,我们重温陶先生这些针砭教育时弊的主张,仍然深受启发。深入研究、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并给予充实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改进教法。陶行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法。根据这一思想,目前,首先应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会学生学习,授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第二,在课堂上,实现“学”与“做”相结合。在科技突飞猛进、信息瞬变的今天,只会动脑,不会动手,只有理论知识,没有操作能力是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热爱学习,这是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中“做”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更应加强实验、实习,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总之,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社会生活买际出发,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7

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深化了“前作文”教学的内涵

“前作文”教学一般是指作文教学之前的“热身”活动,传统的教作教学把“前作文”这一教学环节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之内,导致学生观察的内容、体验的过程比较肤浅。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深化了“前作文”教学的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学写作文,不管是富裕的生活还是艰难的生活,也不管是认真的生活还是马虎的生活,都是作文的素材,都可以写成作文,即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丑小鸭》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缩影,没有他自己的生活,就没有这一经典的传世之作。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写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如果没有祖父对他童年的爱,如果没有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经历,也就不可能有这“多彩的风景画”,这“凄婉的歌谣”。

老师们要把生活作为“前作文”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民风民俗”时,先创设情境———“旅行社招聘导游”,要求参与竞聘者必须向游客介绍一种民风民俗。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当地有些什么民风民俗,然后想一想自己走亲戚或旅游过程中还看到或听到哪些民风民俗,接着让学生口头交流自己搜集的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有条理地写下来,这就是一篇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了。更妙的是老师及时组织学生参加了当地的一个“海菜腔、烟盒舞”艺术节,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民风民俗的氛围和艺术魅力。之后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拓展了“前作文”教学的外延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老师的指导只停留在“活动”上。要么组织学生玩一个游戏,观察同学玩游戏时的动作神态,体验自己玩游戏的快乐,要么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写写观察时看到什么,抚摩时有什么感觉等。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后,老师不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向众多的人学习语言。如,向农民学习富有哲理的谚语:“云彩走东,越走越空,云彩走西,骑马都要披蓑衣。”又如,说人生不如意的“猫吃酸菜无奈何,狗吃樱桃苦欢乐”,“人比人气死人,马比骡子驮不成”。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的过程中,老师惊异地发现,社会中所有的事都能在学生的笔下表现出来,而且,在孩子们眼中,社会上的一切真善美、假恶丑都是那么的清晰明了。一个学生写自己的母亲在出售的馒头里放“吊白块”时,写道:“天啊,我真不敢相信天天对我这么慈祥的妈妈会做出这么肮脏的事。我真想立刻跑到她面前说,你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就不是他父母的儿子了吗?可看着妈妈斑白的头发,我又忍住了。我应该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是啊,社会即学校,社会中的一切坏的和好的都可以教育人,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前作文”教学,就像“把笼中的小鸟放到空中,让它在蓝天自由翱翔”。

三、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前作文”教学

叶圣陶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学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将这一教育思想用在“前作文”教学中,就是事物是怎样的就怎样写,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听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作的方法不是传授就能掌握的,必须亲自去做(即写),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只有在实际的操作(写)中才能悟出写作文的方法。“前作文”教学强调在“后作文”教学之前通过“情境唤醒”、“游戏激活”、“情感参与”等环节让学生在灵感闪现的状态下完成“非构思写作”,这一过程就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体现。

如,在“记一次游戏活动”的“前作文”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捕大鱼”游戏活动。老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玩游戏,另一组注意观察参加活动的同学的表情、动作、神态,并想象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注意观察观众的反应。然后,两组交换,让观看的学生亲历“捕大鱼”经过,感受活动的乐趣。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由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有机统一,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一个学生写道:张老师带着他的“捕鱼队伍”向我们这几条“小鱼”扑过来了。我来了个“钻网”动作,头一低,“哧溜”一下子从“捕鱼队”的两条“小鱼”的手中间跑了出来。看着来不及转身的那些“小鱼”,我拍拍心口:“好险哪,差点送了命。”话音刚落,一张“大网”又向我们这些漏网的“鱼儿”扑来了。我看看四周,只剩下毛楠、王佳、王祖文和我这四个机灵鬼了。心想:这下完蛋了。没料到由于捕鱼者心切,他们的“网”出现了破绽,我赶快冲出去,站在捕鱼“大网”的前面,拍拍大腿自信地喊:“想抓我?没门儿!”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8

一、好的化学教学首先需要“爱”

社会上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做什么都不要做教师,做教师也不要做化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说法,原因是有些人认为教师待遇低,无权无势,没有地位,尤其化学科教师要常与一些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接触,要常做那些烦锁的化学实验,会伤害身体。再往深层分析,持这样观点的人实际上是缺少爱心。成功的教育源于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一定是贫乏、干枯、冷漠,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对有这样想法的教师,首先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练就“大爱”,而后做到“大爱面前无困难”。

1要心中有“爱”。陶行知在办育才学校经费最困难的时候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会将他拖入水底,劝他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着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以学校为“爱人”,不把学生当“石头”,言语间透出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因夫人去世,无暇照顾小儿子而将其托养于朋友家中,但对学生他始终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竭尽全力去教育。他的一件呢大衣,因为常常脱下来披在瑟瑟发抖的学生身上,在育才学校被人们称为“爱的大衣”。他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教育者要‘待学生如亲子弟。”陶行知先生反对讽刺、挖苦、体罚学生。他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谆谆教诲我们:“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真教育,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建立高尚纯洁的师生关系,更易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要平等施“爱”。“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崇高的师爱还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以家庭门第、穿戴面貌取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要以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要因孩子家长的工作和地位,或为一己私利而厚此薄彼,不要对“尖子”过于宠爱,而对所谓“差生”冷落嫌弃。为了国家,要用爱的力量去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其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行动。

3要坚持着“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教师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师爱能营造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好学乐学,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热爱学生,喜欢学生。学生就会与教师越来越贴近,“亲其师而信其道”,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对学生的爱,教学就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二、好的化学教学需要“行”

陶行知提出“行—知—行”的哲学思想,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育”的教育观点,提出“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的教学原则。这些理论至今仍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基础学科,能否运用好这些思想观点对开展好化学科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先生”要先“行”。“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是一条流淌的河。”面临大潮涌动的教育教学改革,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做到“行而有知”,并用自己的“知”来激发学生的“行”。要想引领学生走进诡秘多变的化学世界,教师必须先要学到很多知识,也就是“先生”要先“行”。

除了要注重自己的学习,教师还要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做好另一番“行”的工夫。“有备无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备课中要多准备一些相关材料,多预设几个情境,多安排几个动手实验,多提几个启发性强的问题。

2要重视学生的“行”。“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创设能引起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做实验是“行”,懂得如何问问题也是“行”,课内要“行”课外也要“行”。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家庭小实验,认真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去做,这对学生理解、记忆、掌握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习木炭(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课后让学生动手做教材安排的“净化水”实验,再用放大镜观察木炭(活性炭)的结构。又如让学生在家里用花瓣制酸碱指示剂,测量食醋、洗洁剂等的酸碱性。另外,指导学生自己编制知识脉络图表,归纳记忆口诀等,这些“行”的活动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3要处理好“乐”与“行”的关系。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乐”来自与人和谐交往,“乐”来自学有所成,“乐”来自看到希望。所以“行”之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促进人的和谐交往,能否使学生做到学有所成,能否让学生看到希望。“乐”是“行”的动机,“行”是“乐”的开始。作为教师要处理好自己“乐”与“行”的关系,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也要处理好这种关系。所以,教师的一大技能就是把学生学习中的“繁”化为“简”、“难”化为“易”、“苦”化为“乐”,让学生“乐”此不疲、“行”意绵绵、“乐”意融融。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学生用谐音记忆法记金属活动顺序表:钾(嫁)钙(给)钠(那)镁(美)铝(女),锌(身)铁(体)锡(丝)铅(纤)氢(轻),铜(总)汞(共)银(一)铂(百)金(斤);用联系记忆法——“偏旁不同就变红,偏旁相同看偏旁,‘石头砸脚就变蓝,好‘酒是没有颜色的”来记忆酸与碱遇石蕊和酚酞的变色情况,学生的兴趣很浓,效果也很好。

三、好的化学教学应密切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陶行知提出“社会为学校,万物皆宗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作为化学教师要用发现的眼睛,用联系的思维,用实践的触丝去打通“死课本”与“真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我们的学生在了解、感悟、实践、创造中乐学好学,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为每一个明天的生活、学习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行化学教材各章节知识无不与自然、社会中的物质、能源、环境等问题紧密相关,每一节课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天马行空般尽情遨游。假如你的化学课堂索然无味,劝君记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要运用环境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陶行知的教学格言 篇9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将美术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强调了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活、健康的教学环境,满足幼儿在美术教学中的多方面发展。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以生活为中心,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借助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捕捉和描述能力,在生活中丰富幼儿的绘画经验,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美术教学内容中要有80%是幼儿熟识的,剩下的20%拓展幼儿的.视野,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2]。

2.2美术材料生活化

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到:“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因素,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物件作为美术材料,将美术与生活物品结合在一起,幼儿观察自己认识的物品,然后模仿着绘画,会增大幼儿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例如,在手工课活动中,教师可以教幼儿制作小蜻蜓,手工工具是:雪糕棍、卡纸、双面胶或者胶水等,幼儿看到自己平时扔掉的雪糕棍能够制作出漂亮的小蜻蜓,会产生很大的创作兴趣。幼儿在美术课堂中对生活物品的使用进行思考,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将“废弃物品”作为教学材料,带领幼儿经历变废为宝的过程,循序渐进的向幼儿灌输节约、环保的思想。

2.3美术活动形式生活化

为了使美术教学活动更好的走进幼儿的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美术课外活动,带领幼儿去认识校园中的树木、花草、建筑物和花园中的小动物等等。幼儿的好奇心非常大,教师告诉幼儿树干的颜色,幼儿就会问树叶的颜色。在大自然的环境下,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的融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幼儿对美术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3]。将美术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师走出课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将自己掌握的相关内容传授给幼儿,幼儿会听的津津有味。教师也可以问幼儿问题,比如看到校园中的蚂蚁在成群结队的爬行,教师就可以问问幼儿小蚂蚁是在做什么,为幼儿提供一个思考的过程。

3结语

幼儿园的教育主要以幼儿身体健康为主,在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为幼儿提供一个学习知识、接触外界的机会。幼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幼儿进入小学教育阶段打好基础。幼儿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感受自然和生活,更好的体验美和表现美,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雄.探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3.

[2]严佳祺.浅析陶行知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影响[J].神州,2017,(8):203.

上一篇:青春抒情作文下一篇:高中生关于诚信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