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2024-09-03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共13篇)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1

摘要:创新始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本文着重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质疑;

质疑能力;氛围;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的“钱学森之问”,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更引起了我们教师深深地思考。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而另一份“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是啊,有人说,“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发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发问,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这不只是文化的差异,也蕴含着培养模式的差异,更折射出教育思想的差异。我们的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服从教育”,我们的老师也常把教会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往往把听懂知识作为自己听课的目标。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无条件接受非常神圣的“规范教育”,学生必须深深埋住自己的个性。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便形成了“奴性”的不良局面,哪还有问题可问。面对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创造精神与创造力怎能不丧失,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好问的天性哪里还能存在。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是太注重解决问题了,而对于提出问题却经常置之不理。再让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吧,“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庆幸的是,新的课程改革已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更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而创新始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以下是本人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改变师生狭义的素质观,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受应试教育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的驱使,现在我们的很多课堂教学已成了培养解题熟练工的场所,而令人无奈的是,经过大量的解题训练,我们的学生常常也能考出高分。试想想,这样的高分对国家和社会又有多大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都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对20世纪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狭义的素质观,大力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1、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三到六岁的儿童对外界事物有极大的兴趣,经常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但小学生却经常没有问题可问,初中生更是如此,通过调查、了解,主要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25%的学生怕老师和同学笑话。对提问有恐惧心理,还有45%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靠教师讲解,做作业照套例题就行了,没什么好问!因此教师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2、要鼓励学生“每事问”

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成因。有一次,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老师却令人痛心地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其实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也是有原因的,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错,“rational num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作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而老师的这样回答,实在太遗憾了。几经如此,学生的质疑火花将被熄灭,思维的心灵也将会变得麻木。我国古代孔子就鼓励学生“每事问”。达尔文也曾回忆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仙杖”

3、要科学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营造质疑氛围的风向标和根本保证。教师要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表扬和保护。如可在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张贴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题探究。

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

1、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

每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而来这些问题可以是上节课留下的,或是学生预习中产生的,也可以是学生作业中的困惑或是老师激发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不仅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常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以引起学生质疑。如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杨慧老师在设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的质疑情境时,她首先展示一幅2008年奥运会上令中国人难忘的女子四人双桨夺金的激烈场景,然后多媒体演示让般桨四个支点处出现一直线,并与般桨所在直线交于支点,并隐去背景图,呈现出“三线八角”的图形。然后创设以下质疑情境(1)从角的顶点和角的两边观察具有共同顶点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什么位置关系?(2)女子四人双桨的完美配合,每一支般桨所在直线与四支点所在直线都交成四个角,如果你是教练,你会关注哪些角的关系?(3)类比对顶角和邻补角顶点和角的两边的位置关系,教练关注的这些角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创设质疑情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设计中,可先让学生用不同的三根小棒搭三角形,当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时,学生就应产生质疑,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这又从何入手研究呢?这时教师再适时地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可采用先让两根木棒长度不变,让第三根木棒变化的研究方法,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探索,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在两边不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第三边应大于丙边之差,面小于两边之和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

3、在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追溯其所以然

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讲题时,不仅应明白地讲清楚解法的每一步,而且应讲出得到这个解法或证法的想法酝酿过程。即这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如果老师没讲出怎么得到这个想法,学生一定要追,追出其所以然,如我在讲解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时,就有学生追问:“你的这个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当我讲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并结合尺规特点进行构造时,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随后的课堂变得非常的精彩,学生一连想出了三种构造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拥有这种质疑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考试拿高分当然不在话下,一届一届的学生在中考中出色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困惑,也会产生很多的联想,在课的末尾时,教师应适时地再生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课外能主动去探索,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课;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也不一定是好课,三、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问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一旦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便有问不完的问题。如何掌控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深度思考?就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启始阶段,引导质疑发问,引导研判评论,引导假设探究。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疑在问题模糊处,疑在认知冲突处,疑在矛盾胶酌处,疑在解题错误处,从自己不明白处质疑。课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时间,耐得住课堂上的寂寞。更要警惕热热闹闹的发问,要克服没有深度思考的发问,要鼓励理性的、科学的发问。多鼓励和唤醒孩子反省自己提问的质量,真正提出自己经过思考而不能解决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波利亚认为,一个好的问题应具备四个特征。一是问题是现实的、有趣的。二是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三是问题的解决具有解法的多样性和思维多样化。四是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质疑的方法、技巧很多,要因课、因时等诸多因素而选择适宜,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探究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真心地希望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疑问越多,所提出的问题也更深刻、更有价值。我们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民主、自由、解放的环境,学生思维的大门就会洞开,学生的思维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冲动就会崩发,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2]罗增儒 《中学数学课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维刚 《孙维刚初中数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4]田万海

《数学教育学》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2

能力与自信是相互依存且密切相关的, 一般表达能力较强的人, 自信心较强, 但也不是绝对的, 有些人虽然在某些方面很有能力, 但由于受过失败的挫折, 而失去了自信, 没有了自信, 潜在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原有的能力也会随之减退。能力在于培养和锻炼, 自信心也在于培养和锻炼。

二、能力与自信的作用

有能力和自信的人, 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较强的人, 在这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就越喜欢选择从事这方面的活动。

过于自信过高估计自己能力的人往往选择不切实际的任务或目标, 其后果是遭到不必要的失败。而过低估计自己能力的人, 则不敢承担经过努力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而使自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也就失去了锻炼自己潜能的机遇。

人们在某一方面能力和自信越强, 确信自己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就越会努力从事这方面的活动, 持续的活动时间也就越长。

有能力和自信的人, 勇于向困难挑战, 知难而进, 追求成就。相反, 怀疑自己能力的人, 则缺乏自信, 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 知难而退。

三、能力、自信与教师的教学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自信对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相信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 积极创造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 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 善于按照课程发展的具体情况, 设计教学情境,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达到好的效果。

有能力而有自信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 会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克服困难, 会注意发现学生的长处,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和表扬, 对学生的错误也要及时指正。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对学生给予关爱, 提供行为准则, 加以必要的奖罚,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意识及能力。

四、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能力与信心的培养

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信心, 多次的失败会使人失去自信, 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牢固的自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呢?建立适当的目标, 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目标定得过高, 师生经过努力达不到, 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 目标过低, 即使达到了, 也不会使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数学教学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素质目标, 每节、每章、整本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培养哪些能力素质。这些目标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考试考核中应如何体现等。

人都有表达自己才能的欲望, 充分满足这种愿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与自信。设计各种教学情境, 发动学生参加讨论, 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也要让学生进行讨论, 查出为何会出现错误, 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

在学习完一章或几章后, 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学习总结:这一章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概念、性质、公式、计算方法、典型题目, 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具备了哪些能力, 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从而认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与自信。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3

一、激发学生动机,启迪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好途径,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比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两道题:

1.每支钢笔5元,2支钢笔多少元?3支呢?学生很容易就列出算式5+5;5+5+5。

2.每支钢笔5元,学校奖励三好学生,买了这样的钢笔150支,用去多少元?

显然,学生再列加法算式是行不通的,这时,笔者问学生,这里要多少个5相加,行吗?那么,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呢?让学生看书讨论,自己想办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笔者抓住这样一个有利时机,教学新课乘法的初步认识,由加法推导出乘法算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质疑问难,积极探索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将学生引到知识的疑难处,激发学生质疑探索的热情,为学生的思维铺路。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学生容易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认为也是从个位数字的特征判断。因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减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大胆设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定势思维影响,可能会说个位上是3的数或个位上的数字能被3整除的数就能被3整除。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试除判断56、96能被3整除吗?通过学生试除验证,得出上述设想不—定正确。因而不能从个位上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急于寻找规律时设置疑问,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探索吧。这样就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鼓励主动探究,拓展思维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并且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独立思考,让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维,探索出新知识。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感官积极活动。通过说一说,自己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圆形,然后利用学具,通过多次对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圆心,通过量半径、直径让学生发现圆的特征,通过测量、比较得到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的结论。这样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觉主动地体会知识,发现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巧设数学练习,提高思维品质

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好强、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在练中得到及时指导,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学习中,对学生好的方法、新颖的思路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品尝创新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 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 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 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能力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1. 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 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 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陶行知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5

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陈云

职务:教师

职称:二级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三中

电话:1398632360

5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马庄村(冷集镇三中)

邮编:44170

3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高效课堂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那么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求知、学有所获,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让学生明确目标

教学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要实现的,它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心中有数,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但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可操作性要强。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就会根据自己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又便于他们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试想一下,如果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要完成的目标,他能主动去学习吗?那他只能像茫茫大海中处于迷雾中的一叶小舟,找不到自己需要前进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

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集中学生思维的燃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找家长了解一些储蓄的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高效课堂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非常有耐心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在自主学习时存在的不足,所以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主要抓好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发言,有谦虚好学的态度。(2)指导学生要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记住要点,边听边想,思考发言内容的价值。(3)指导学生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感受。最后在学生倾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后,教师要引导与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学生反思自己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养成“倾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在教学发现,如果学生不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他也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

四、巧设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控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灵活多样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进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巧设多种形式练习,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例如:第七册教材“笔算加、减法”。采用“自由式练习”形式,课本练习六让学生自由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学与尝试练习。这是一种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习自主性,着眼于培养创新精神的练习方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探索,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能力。这种自由式练习有利于调协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观察察学生的心理倾向,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此外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调整,这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首先要使学生会制定学习目标,有学习的正确定向。其次培养学生调控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学习进行检查、分析自己错误及共原因。总之致力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练习中难题,独立并正常地完成各种练习作业,自主安排时间复习,使学生最终能自我约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6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7

一、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首先, 确立创新理念。要正确理解创新教育, 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抛弃教材, 不同于别人。要最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 营造创新的氛围, 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给学生留有自己的空间, 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

1. 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是主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多与学生沟通, 营造和谐、乐学、民主的学习氛围, 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典型例题, 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 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一题多解, 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

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 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 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 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为乐趣, 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恰当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要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还可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 让学生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同时注重知识的小结,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总结完后, 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延伸, 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

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学生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

(1) 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基础。以问题吸引着学生, 引发其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习, 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2)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创造性的人格。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培养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 形成具有独立, 冒险和挑战精神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 重视提出问题, 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 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 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创新能力, 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 改正错误, 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 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总之,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 让每位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 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 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 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 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 才能教学相长, 共同创新!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民主氛围;心理动因;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全面解讀《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新课改中对素质教育的新提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将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当下的数学教学,仍然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在传统的教学思维惯性下,老师喜欢按照备课讲义照本宣科,每节课只是例行完成任务一样完成课堂教学,根本不去顾及学生掌握多少,更别说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问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没有争论,没有异声,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彻底地淹没。我们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要通过恰当的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钻研精神。具体地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尤其是数学学习更加强调课堂氛围的轻松愉悦。不可否认的现实情况是相当多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畏难心理。传统的数学课让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填充式授课法,学生只有听的义务,本来就怕数学学习,现在还要在不懂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不懂,于是就形成了不懂的N次方了,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那么如何创造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数学老师应该转变以前的老学究的形象,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利用眼下最流行的农场模式,教师可以经常到学生的农场做一回“梁上君子”,这样就无形中拉近了与的距离。其次,要把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我们一切高科技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二、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我们的数学教材有没有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常识性的错误至少也存在体例上的安排错误,存在配套习题是否最关联的疑问。而且,现在许多配套的练习资料更是漏洞百出,如果不给学生纠错的机会和鼓励,就会让学生失去敢于质疑一切的勇气,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同时,仍然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在有关就业方面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有利武器。比如在讲立体几何部分时,那么多面体的折叠和立体几何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和讨论,尤其可以把现今最热的公务员考试题型中立体几何知识拿出来让学生去尝试用所学的立体几何知识解题,这样学生既有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但也应该看到,学生的思维基础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角度,可以这样说,如果你真的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还真敢把地球撬翻。他们天马行空的思想有时候会让你哭笑不得,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合理控制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不是放纵他们信马由缰。

三、使用教育激励,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那么采取教育激励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所谓教育激励机制,是指教育组织系统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①示范激励,也就是所说的榜样激励,可以列举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内在动力。②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未来,在脑海中都有对未来前景的美好设想,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勾勒出一个大致光明前景,同时要使学生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需要他们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③谈话激励,个别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单凭广而化之的说教可能起不到太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需要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激励他们在创新的方式和范围方面仍有潜力可以挖掘。④竞争激励,选取几个表现优秀的学生把他们分到不同的组中,以组为单位,激励他们互相竞争,必要时可以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激活思维能力,弘扬学生个性。我想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Z].教育心理学讲座,2000.

[2]朱及群.社会心理学[M].新华出版社,1991,12.

[3]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91.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9

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热爱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有了热爱, 学生才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执着地学习中追求和探索。在数学课堂中,精心设置情境,恰当运用具体的人和事,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叫大家拿一张作业本纸竖直剪成10条, 接着问:在以每条的式样设计成作业本能用吗?如果我们的书也设计成这种式样好吗?学生都说不好,然后引导到数学中的比例问题。

再如:教师把自己的嘴扭向一边,问好看么?学生答:不好看,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左右不对称。于是说 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件跟人脸一样是对称的,学生很快想到桌凳、黑板、汽车、飞机、轮船、动车等等,教师进一步鼓动说:也许你们今后能设计制造出比这些物件更精美、更高档的物件,只要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一定能!

学生明白了这些,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入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积极性

实践证明,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从问题开始也得解决问题。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培养思维积极性。

如教学《勾股定理》,可设置问题: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教师在此设置问题不仅是检验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更是对勾股定理探究方法和证明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面积割补的方法、转化和化归思想)的综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忽视思维过程的活动,只讲结论,不讲过程,不让学生自己动脑, 就会造成学生思维懒惰,使思维形成定势或僵化。展示思维过程, 能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使学生迅速抓住思考问题的本质,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以《多边形内角和定理》问题的创设为例。

首先教师问: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四边形内角和是怎样探求的?

(转化为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会探求吗?六边形、七边形 n 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样鼓励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发现方法,渗透类比,归纳、猜想。

接着教师又提出:从四边形内角和的探求方法,你得到什么启发呢?五边形如何化归为三角形,三角形数目是多少?六边形 n 边形呢?你能否用列表的方法给出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化归为三角形的个数是多少?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想一想怎样求 n 边形内角和?可得出什么结论?

进而让学生揭示思维过程,探索论证方法,让学生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逐步发展。

三、抓住内容精华, 培养思维深刻性

课本中的概念与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的精华,是数学知识的浓缩。深化课本概念和习题教学,是巩固学生双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引导学生钻研概念与习题,并加以恰当的分析研究、归纳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因式分解》。在数学教材中,因式分解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式乘法后,自然地引人的,如 m(a +b +c) = ma + mb+ mc 是乘法运算,反过来得到:ma+mb+mc= m(a+b+c)则是因式分解。这里明确指出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于是教材结论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接着得出:把 (a +b)(a-b)= a2-b2 反过来就得到a2-b2 = (a + b)(a - h),即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由此,抓住类比思维,抓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这条主线,既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又可以从思维的角度训练其逆向思维的能力。

同时,注意在教学中一开始就强调让学生运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来进行验算。教学中,在处理因式分解中的分组分解法时,要强调用分组分解法时,一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进行,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

这样逐步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观察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四、采用一题多解, 鼓励钻研与探索

数学教学其实是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中最可贵,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造思维。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也不限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而是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训练,提高数学素质。

当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如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态思维能力、灵感等。现以在解题中通过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灵活性、创造性。一题多解多变训练,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

如分解因式:x3 + 3x2- 4,这个题的解法就有好几种。事实上, 每个题中都会隐含一些内在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解题的同一目的。

因此,探求一题多解多变, 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五、教学活用多媒体,强化能力培养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方式、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虽然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只要适时、适量、恰当运用,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良效,减轻教师负担,减轻学生负担,促进课堂教学更科学,更优化,更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的过程,随机展示生活中各种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全方位认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老师合作探究、与同伴合作交流,充分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识别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10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时每次提供的学习素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例如:“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第一节课就是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 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

(二)在计算教学中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求商的方法。“12个桃,每只小猴分三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怎么算?”有的是减法计算。减了几次就是几个小猴。有的是乘法口诀算。三

(四)十二,商就是4。让学生了解并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

识的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例如:△=〇+〇,△+〇=18。如果把题目内容用语言来表达: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圆形等于18。即就是圆形的3倍是18。很快得出圆形是6,三角形是12。这样使学生既加深了倍数关系的理解,又巩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训练。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究学习;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探究能力是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了解能力,也可以解释为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新知识的探索与理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探究能力可以给学生营造足够多的个人空间,在个人空间里去思索去自主学习。就初中数学探究教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国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数学教师在不断积极思考,在理论和实践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浅谈一下自己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认识。

一、培养观察能力

数学中的观察是对数学问题或对象的属性特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运用思维辨认其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规律或本质的方法。数学中的定理、命题几乎都是通过观察并早在严格论证之前就被发现了,甚至到现在还有许多熟悉而不能证明的命题,只有观察才知道这些性质。因此,创造性思维活动通常都是从观察开始。观察是通向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从特征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平行线》这一节课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如教室、操场等)的平行线”;画平行线(有格子或用三角板);使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等;从而引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取得创新的思维成果所进行的思维方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核心。创造离不开思维,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除了凭借课本以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发挥数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法的思维素质的培养。更要注重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实验操作

初中数学不仅有理论上的一面,而且也有实验上的一面。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做思想实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传统上,这些思考实验是在人的大脑里进行的,但是几十年来,电子计算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数学技能(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的“动感显示”、“绘图功能”,使“思维过程”视觉化,加强了数学“思维实验”的“可视强度”,强调了数学“实验”理念,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超越,使数学教学更明白。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只能借助思维的外壳—语言,进行思维“翻译”和“交流”。数学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数学实验提供了“直觉”的材料,为数学的理性升华、数学发现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

四、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借助联想培养起来的,联想是由某种概念引起其它相关概念的心理过程,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实质就是根据一定的意识导向对表象进行再现、加工、改造和组合。因此联想可以使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没有联想就无法进行思维,没有联想所学的知识是僵死的、孤立的、零乱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形不成能力,更无法创新。只有联想才‘能将知识“串”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及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能力,为创新做好“准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学生学会联想、善于联想,如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公式、法则、定理联想到另一个公式、法则、定理;从形联想到数或者从数联想到形;从一种思想和方法联想到另一种思想和方法等等多种形式内容的联想或者思想方法的联想。特别要培养学生通过逻辑思维,从众多的联想信息中辨别、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五、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首先我们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其次应注意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比如通过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12

一、营造气氛, 活跃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但教学过程中无外乎教和学两个方面, 要进行创新教育, 课堂就必须由“师道尊严”向民主平等转变, 要营造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来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1].只有轻松、积极、无压的环境, 学生才敢于突破常规, 勇于异想天开.教师要以搞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利用各种形式, 营造生动活泼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动脑想, 动口说, 动手做.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究, 敢于挑战前人.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一个无限广阔、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 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总结完后, 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延伸、探索, 拓展思维.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转变观念, 改革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关键, 故应摒弃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旧观念, 确立创新教育的学习观、人文观、学生主体观、教学民主观等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教师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 力求具备“四种”能力:获取教育教学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的能力;勇于承认与改变自己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旧状态的能力;积极发现并解决素质教育实践中各种新问题的能力;随时注意克服教学低效, 保持始终稳定高效的能力[2].

要不断开拓创新, 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要做到“五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重教条结论”为“重知识发现过程”[3].教师的教学创新, 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三、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是学习的动力, 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故激发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 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 要以问题引路, 巧妙导入, 如讲初中数学应用题中“追及问题”时, 用“龟兔赛跑”引入:“一只兔与一只龟赛跑, 起跑时, 龟在兔前方100 m处, 若兔速是龟速的10倍, 问:兔能追上龟吗?”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 以“情”引航, 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变“苦学”为“乐学”, 活题与兴趣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四、丰富想象, 发展思维

想象是根据头脑里已有的表象, 经过思维加工改造, 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通往发现、创造的桥梁.一个人要从事数学创造, 必须既具有直觉思维能力, 又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所谓逻辑思维能力, 是采取逐步推理的方式, 不断前进, 最后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所谓数学的直觉思维, 是指人们在求解问题时, 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在对其作总体上的观察分析后, 能迅速顿悟并进而作出猜想和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4].例如讲“三角形全等”, 教师可先用硬纸片剪出两个全等三角形, 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通过将其重叠, 然后改变叠的方向, 探讨重合须具备的条件, 这样归纳出定向平移、定线翻折、定点旋转的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就是同时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过程.可见直觉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培养其创新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

五、纵横变通, 拓展思路

“变”是数学的特征, 因为“变”, 才铸就了数学王国五彩缤纷的迷人色彩, “变”能产生惊讶, 诱发思维, 实现创造.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法, 采用逆向变换、类比变换、延伸变换、组合变换、设障变换等,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变更思考角度, 变换思维方式, 扩展思维空间, 把他们从常规的模仿方式下解脱出来, 打破呆滞的思维定式, 创导思维的独立性和求异性, 思维的独立性和求异性正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5].

如计算9999992+1999999这样一道题, 可引导学生分别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原式= (106-1) 2+2×106-1=1012;逆用平方差公式:原式= (9999992-1) + (1999999+1) = (999999+1) (999999-1) +2×106=106 (106-2) +2×106=1012;逆用完全平方公式:原式=9999992+2×999999+1= (999999+1) 2=1012.通过不同的思维角度, 把数巧妙地分拆、结合, 一题多解,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进一步地, 教师还应把这些解题思想与解题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法中去, 以达到多题一解的目的.教师更应重视对各种解法加以评价, 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还可以在原题基础上适当变更, 设计出有关的变式题.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习题变换方法, 肯定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变通中, 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创新的桥梁.

六、质疑问难, 深入探究

“疑”是学习的需要, 思维的开端, 创造的始点.教学要精心设计, 做到问题引路, 巧设疑局, 设置悬念, 深入探究[6].指导学生不盲从, 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精思善问, 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 另辟蹊径.如对于初中几何中的一例.

例在△ABC中, AB=AC, D在AB上, E在AC的延长线上, 且BD=CE.DE与BC交于点F, 求证:DF=EF.

分析求证相等的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既不全等, 也不相似, 可联系已知条件及学过的知识因势造形.

思路一考虑构造全等三角形, (1) 可过点D作DG∥AC, 证△DGF与△ECF全等 (如图1) ; (2) 也可过点E作AB的平行线 (如图1) ; (3) 或分别过D, E作BC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G, H, 如图2.以上都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思路二构成平行四边形, 使DE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为此, 过D作DH∥AC, 连接DC, HE, 证明四边形DHEC是平行四边形, 从而得DF=EF (如图3) .

思路三构造相似三角形, (1) 过D作DM∥BC, 由AB=AC, 得DB=MC;由DB=CE, 得EC=CM, 命题得证 (如图4) ; (2) 也可以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与AB延长线相交.

七、摒弃教条, 展现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讲, 教学中突出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发展过程比灌输式地抛出概念、定理的结论更为重要.教学中要科学处理教材, 把导致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 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讲“弦切角定理”时, 做如下设计, 可展示过程, 以发现规律:

首先, 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当弦切角一边通过圆心时, (1) 弦切角是多少度, 为什么? (2) ∠CAB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D是多少度?为什么? (3) 此时, 弦切角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图形不难发现, 此时弦切角与其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都是直角.

进一步, 教师继续演示并提问:以A为端点, 旋转AC边, 使弦切角增大或减少, 观察它与所夹弧与所对圆周角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最后给出结论证明.这一展现过程, 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 使学生不仅懂得发现过程, 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 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总之,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要揭示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从我们的课堂教学抓起, 而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力求做到“看似无疑处生疑, 看似平常处见奇”.教师要时刻树立创新意识, 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同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创新是当前社会的主旋律, 而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创新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动的人, 而就目前的教育来看,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 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想象,探究,质疑问难,拓展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康.中学数学研究.南京: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01-12) .

[3]肖宁.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张维忠.中学教研 (数学) .浙江师范大学, 2010 (01-12) .

[5]史可富, 韩红梅.中学教学杂志[J].曲阜师范大学, 2010 (06) .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篇13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和探讨,以供大家交流和思考。

【关键词】:能力

培养

学生

解诀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多能性目标,对于孩子的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思维可以进行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转化。所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把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物。七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因此游戏、生活也是他们乐于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模糊不清等。优秀学生总能从一个关键词、一种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对于“低分”学生而言,不理解题意也就是一些学生常抱怨的“读不懂题”和解题过程不规范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高度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重视不够,缺少训练。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文结合或文字的形式出现,因此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

三、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使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现实。为学生充分提供有趣味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学习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成长平台,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尝试、探索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可能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画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充分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在讲解练习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在学生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他犯错误。教师通常认为在需要克服困难的地方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因此,常常在学生犯错误之前就提醒学生加以注意,甚至直接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实际上学生的错误是必然的,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它是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间阶梯。教师应该意识到,如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认识。

上一篇:情人节问候语短信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