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中心思想的阅读题

2024-06-14

概括中心思想的阅读题(共8篇)

概括中心思想的阅读题 篇1

如今的中考语文试卷,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其阅读理解题目几乎是主观性试题一统天下。主观性试题的一个特征,就是需要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或对某篇材料进行概述总括,或对某个语段进行概述总括,概述总括的过程就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整理的过程。

概述总括如何操作

概述总括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找准概括的角度,要根据试题的要求和指向,确定好概述总括切入口。二是明确概括范围,根据哪些内容去综合,按照哪些要点做归纳;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概括不正确。三是梳理概述总括的要点。中考阅卷评分,都是按照概述总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点是否完整,直接影响到得分高低,因此概述总括时必须要梳理内容的要点,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概述总括的操作思路是:

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例如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其概括中心的句子在篇首,它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了显示这个中心,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写了自己的交往品味,也写了自己高雅悠闲的生活。因此,我们在阅读中抓住了中心句,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例如郑振铎写的《海燕》(节选):

①“燕子归来寻旧垒”。②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之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③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末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命运的蹇劣呢。④这便是我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春天的小燕子!

我们寻找不到语段中表达中心内容的句子,因此,我们要从它每个句子中提炼出要点:①句引用民谚,说明燕子“寻旧垒”,人要怀故里。②句和③句说明燕子和主人的亲密关系,暗示燕子和故乡的浓厚情谊。④句点明“故乡的小燕子”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喜悦,寓意游子同乡亲们友好与融洽。四个句子从三方面表明“寻旧垒”,以此抒发作者怀念故乡的感情。

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文字表述不能懈怠

概述总括的成绩好与坏,往往和试卷上的文字表述有关。要想阅读题得分有突破,表述意识必须大大加强。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在文字表述前,我们要将自己的阅读结果进行多方位的审视,想一想有没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地方,有没有与题目的要求相比较偏大或偏小的情况;有没有偏离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问题。不仅如此,我们在解读作答过程中还要想得广一些,想得深一些。想得广,就是避免对文章理解和题目把握上的遗漏。因为阅读应试的评分,在很多情况下是依据答题的小点给分的,遗漏了,没有想到或没有写出来,那是无论如何不会得到分数的。想得深,就是要不断地设问:是这样吗?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其他答案吗?等等。

想清楚以后,我们在文字表述时也不能懈怠。言多必杂,言多必失。一般情况下,表述文字越多,费时越多,就越容易慌张出错。而且表述文字越多,往往容易在话语中暴露出漏洞,带出一些本来可以不必说出的容易让人抓住把柄的内容。何况,有些阅读试题要求我们作扼要的解答,很多时候还限定了字数,所以我们的文字表述应该力求精练。

概括中心思想的阅读题 篇2

一、概念的辨析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何谓论点,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是什么, 方能用更准确、清晰的思维去寻找、概括中心论点。

(一) 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主张、看法。论点最重要的特点是:明确、完整、简洁。而我们所说的中心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是作者针对所论述问题提出的最主要、最核心、最完整的思想观点, 全文均围绕它来展开, 它是全文的灵魂, 因此提炼中心论点需纵观全局, 切不可把局部的观点 (即分论点) 当成是全文的论点 (即中心论点) 。当然中心论点在表述过程中还需注意语言简洁的问题。

(二)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议论文的标题可以说是寻找、概括中心论点的第一线索。标题的主要表达形式有二:论点式和论题式。因此辨识清楚, 一则不会将论题误以为是中心论点拿来回答, 二则不同的形式, 概括中心论点的思路和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

前面已经谈到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看法、主张。而论题就是这个要议论的问题。它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主张, 它只是限定了文章论述的范围、对象。在表述形式上, 论点一般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 而论题则是一个短语。如吴晗的《谈骨气》中, “骨气”这个名词就是作者要论述的话题, 前面加上“谈”“说”“议”等动词更明确地表明要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但它没有表明对“骨气”这个话题的看法是什么, 所以这只是论题。而第一段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铿锵有力地表明了作者对“骨气”的具体观点, 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再有课本上的《想和做》。标题是个并列短语, 同样仅仅指出了文章要论述的话题范围, 即论题;而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 一定要联结起来”才真正道出了作者对“想”和“做”这两者间关系的看法。因此考试时, 切不可把论题误以为是论点,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从标题入手分析、概括中心论点

如果考试时提供的议论文是有标题的, 那么我们要首先从标题入手获取信息, 此时标题就相当于打开概括中心论点这道题目的钥匙。就让我们带着对中心论点的概念、特点、表述形式的理解及它与论题区别的把握, 以历年各地中考试题为例, 具体梳理一下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

(一) 论点式标题

前面说到议论文的标题主要有论点式和论题式两大类。所谓论点式标题, 就是标题已透露了作者对论题的看法。有个别论点式标题就是明确完整的中心论点, 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当然更多的可能因其不够明确或不够完整等因素, 需以此标题为本, 结合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梳理分析从而准确概括出中心论点。在此特别强调, 要能准确回答此类题目, 一定要牢记中心论点的特点:明确的判断, 完整的陈述, 简洁的语言。

1. 标题即中心论点。这种情况因其试题难度较低, 因此在中考题中不常出现, 但既然还有, 那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如2013年四川眉山市中考议论文《读书可戒躁》, 题目要求回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看法”。这“在文中”显然是虚晃一枪, 标题已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可戒躁”, 而下文也确实是围绕它来论述的, 这种就是典型的标题即中心论点型。

2. 标题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但不完整。如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议论文《愉快是基本标准》。乍看这个标题分明就是一个中心论点, 判断动词“是”明确有力地表明了作者对“愉快”的看法。但深入再读就会发现它没有表明“愉快”是什么的“基本标准”, 它的表达是不完整的, 也就是说这个标题未能达到中心论点需“完整表述”的要求, 因此不能直接拿来作为中心论点回答。不过纵观全文的论述可以很轻松的发现, 作者从头至尾都是在谈“愉快地读书”。由此可见,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是“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

此类标题已列出了中心论点的表述框架, 只是不够完整, 只要结合文章找出缺失的信息, 把它填补进去, 就能准确构架出明确、完整的中心论点。

(二) 论题式标题

所谓“论题式标题”, 就是标题摆出了此文要论述的话题, 但对此话题作者的态度、看法是什么, 需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方能揭晓, 它指明了寻找、概括论点的方向, 告诉学生, 你最终概括出的中心论点需解决“对什么发表看法”的问题。

1. 标题提出了一个单一的论题。如2011年无锡市中考议论文的标题是“一个哲学命题”。这个标题甚为刁钻, 它仅指出中心论点涉及一个哲学问题, 到底是什么内容?不可知, 需到文中寻找、分析;且最终得出的中心论点需是富有哲学的深刻意味的, 这让学生的心一下子沉重起来。幸好通过对文中事实论据的对比分析能发现文中明确点明的中心论点“待人处事切不可以貌取人”。

2. 标题包含了一个论题的多个方面。如果文中只有一个单一的论题, 那观点自然是要针对它来谈即可。但如果标题已明确了论题的多个方面, 你就需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准确、全面地表达本文的中心论点。

思想品德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篇3

一、概括题命题形式上的变化

纵观近两年的思想品德中考概括题,明显不同于2004年以前的中考概括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试题的素材一般来源于课本之外,从课本中找不到。如2007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第9题、2008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第9题。(2)设置了漫画型概括题,增加了难度,注重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2007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第10题、2008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第10题。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变化,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材料型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1.解题步骤。

(1)认真阅读材料,全面理解材料的意思,同时找出材料的中心意思。(2)回归课本,找到材料和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反映了哪些课本知识。(3)简明扼要地作答。

2.解题思路。

概括题的要求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各题蕴含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从归纳道理、总结原因、推出结果三个角度去答题。

(1)归纳道理,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反映或体现的道理、理论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什么”。

例1: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都是由宪法规定的。

参考答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2)总结原因,即用简洁的语言指出原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什么”。

例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解析:本题从归纳道理的角度很难作答,我们不妨从原因角度来作答。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参考答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3)推出结果,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结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怎么办”。

例3:我们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

参考答案: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3.注意事项。

(1)切忌归纳不全,不能全面概括题意。

(2)尽量使用学科术语作答。

(3)最好用陈述句或肯定句作答,不要用否定句或疑问句作答。

(4)所给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

三、漫画型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1.“一析”,即剖析漫画。

要全面观察漫画,包括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特别要重视对漫画标题的分析。

2.“二联”,即联系课本知识,结合漫画寻找解题依据。

3.“三答”,即解答问题。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解题时,要运用发散思维,联系所学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组织答案。

例4:观察下面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蕴含的道理。

解析:漫画《爱的回报》主要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一些家长过分关心和溺爱孩子。解题时,我们首先要认真观察漫画,注意漫画中的人物语言,家长的语言是“走路要小心”、“记着别受凉”、“饿了买点心”,孩子的语言是“你们少唠叨”。其次要回归课本,联系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从家长的角度作答:家长的言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等。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角度作答:我们要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积极和家长沟通、交流等。

四、2008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概括题命题特点

1.所用素材来源于课本之外,但实质上“理在书中”,更加灵活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形散而神不散”。

2.考查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富有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身边问题。

3.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扩展,注重能力考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概括中心思想的阅读题 篇4

【考点阐释】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试题解析】

湖南省高考文言文选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章DD《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但从行文叙事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又近似史传。鉴于以往高考文言文阅读大多从史传文选材,湖南卷从起,有意避开史传文,从古代散文中选材。为了避免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史传文的重要性,20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者有意选择了欧阳修这篇介乎经典散文与史传文之间的文章。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墓志铭,但没有某些墓志的“谀墓”的弊端,比较实事求是。整篇文章以叙事为主,思想健康,中正平和,优美精练,语言现象丰富,平易而又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的材料是合适的。

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项中表述主要考查考生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中的“视”“犹”等的理解,文意是说,歙州人把进监牢戴枷锁看得如同戴冠束带和躺在竹席上睡觉一样轻松,是比喻的说法,并非是事如此,表述中没有考虑“视”“犹”的意义,而是作为既成事实来描述,与文意相左。另原文中“带”是与“冠”连在一起的是“束带”之义,表述中有“自带凉席”的话,将“带”和“凉席”连在一起,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故本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例如全国卷一第10题B项:“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未再发生过的事情”表述不当。原文有这样几句话:“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意思是说泉陵侯朗,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至于其他盗匪有无抢掠侵犯只能是不确定。这是从侧面强调何远治理有方,而不是选项中所说未曾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这里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时态不当、前后勾连

20全国老课程卷第14题B项:“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这里“虽然中途曾经后悔”表述不当。原文有“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几句,这里“惧有后悔”是担心以后会后悔,但并不等于现在已经后悔。所以题干把未然当成己然,表述上犯了时态混淆的错误。

再如重庆试题第13题A项:“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入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这里“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表述不当。原文有“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几句,意思是说侯可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出发了。等到将要回来的时候,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这里是说他参加完科举考试要回来的时候,并非题干所言是“回来后”。

三、无中生有,查无依据

例如20湖南试题第14题D项:“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这里“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有“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一句,意思是说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补足缺少的卷帙”一说可谓无中生有。

又如全国卷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其错误在于“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这一点上,属于查无根据。从上文“及义兵入关”前还有一句“矩后从幸江都”来看,炀帝不在京都,所以说裴矩是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商讨对策,而非“主张立即平定”。此外,像年全国卷一第10题C项中的“裴侠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全国卷二第10题C项中的“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全国卷三第10题C项“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中的“主动要求去探听”,江苏卷第12题B项中的“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江西卷题第14题D项中的“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20全国卷二第10题B项中的“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广东试题第11题B项中的“杜环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福建卷第10题A项中的“作者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

消极避世行为”;北京卷第10题B项中的“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等说法,在原文中都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四、牵强附会,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把两者之间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0题B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由于荆灵公的干涉”不当。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并非荆灵公的干涉。

再如年天津卷14题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原文有这样几句:“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意思是:“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由此可见,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智囊、主心骨。寇恂杀死皇甫文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所以选项强加因果,造成错误。

五、张冠李戴,弄错对象

年北京卷第10题D项:“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原文是“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间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由此可见,不再打官司的主语是“当直佐僚”而不是“牟州罪人”。选项显然是将前后发生的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导致张冠李戴,弄错了对象。

又如2004年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原文有这样几句“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从这几句话来看,封曹彰为任城王的是文帝曹丕,而不是曹操,因为“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后面几句承前省略“文帝曹丕”这一主语。

再如2004年江苏卷第14题D项:“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勋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勋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文中“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并不就是指蔡京。

此外,像2004年浙江卷第14题D项把辛冬家破人亡理解成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2005年广东卷12题C项的把东平王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理解成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诸如此类,都属于弄错对象,误解文意。

六、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除了上面的几种错误类型之外,有些选项的错误还表现在对文章内部个别词语的意义用法理解不清,导致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的错误。

例如2005年辽宁卷14题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和这一选项表述相关的句子是:“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意思是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士人,他一律提拔重用,这里的“素知识者”不是一向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是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人,这里误把古代“知识”当成今天的“知识”理解了。

2006年江苏卷10题C组:“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机关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的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跟在几个人后面”表述不当。原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其实“从”字的这一用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鸿门宴》里我们已经接触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此外,像2006年湖北卷第12题C项把“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含有批评之意的“放达”理解为称赞之意,2006年四川卷第10题把“以礼邀请樊英授业”的“礼请”理解成征聘他出来做官,如此等等,都属于望文生义。

七、主次不分,轻重适当

例如2005年浙江试题第14题A项:“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因为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导致这一社会弊病的产生。

2005年北京春招卷二第10题B项:“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这里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并不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2005年湖北试题14题D项:“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表述不当。文章借李超和胖和尚比武这一曲折离奇的故事,重在阐明的是一个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万不要恃才傲物这一道理。

【技法解密】

一、归纳概括的步骤及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二、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

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概括题训练 篇5

一、考查题型

①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个字)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文字叙述的主要事实。③阅读新闻,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10个字)④请把下面一段文字改成一句话新闻。(15个字以内)⑤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概括出主要信息。

二、答题思路

如果是一段文字:

①读文段,明确共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筛选重点词语(句子),明确主要意思。(注:重点词语可参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来寻找。)③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

如果是两段或两段以上:

(1)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并列;导语与主体的关系等)

(2)筛选重点词语(句子),明确主要意思(全文筛选)(3)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 一般思路: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时间、状况等可要可不要)

什么物——有什么特点。

特别注意:新闻中的“导语部分”是主要信息提取的关键。

例题1:

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计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什么人——哈尔滨一位老人

干什么事——声讨日军罪行

怎么干的——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答案: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例题2: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字数不多于15字。

本报讯(记者毛羽)昨天,北京首批500余名网络保安员开始正式上岗,监控全市网吧、网站、宽带公司、病毒公司的网络安全。

据了解,网络保安员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是网络、人防、技防业务。今后网络保安员将进入全市942家网吧及3800多家网络介入服务单位,每个网吧至少要安置保安员3名。网络保安员没有执法权,主要通过网络监控,为服务单位及时删除各种不良信息,一旦发现有人在网吧里光临黄色网站或者在网上“钓鱼”,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时,网络保安员将立即叫停违法行为,然后向网监部门报警。

导语:昨天,北京首批500余名网络保安员开始正式上岗,监控全市网吧、网站、宽带公司、病毒公司的网络安全。

答案:北京首批网络保安员昨天正式上岗

精华训练题

1、把下面的文字材料浓缩为14字以内的一句话信息。

冶金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和国家经贸委关于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的精神,今年一季度,国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钢产量增长幅度开始逐月回落,累计产钢2461.6 万吨,增长势头明显趋缓。其中1月份钢产量增长速度比去年12月份降低2.5个百分点,2月份比1月份降低了3个百分点,3月份又比2月份降低了4.19个百分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这条简讯改为“一句话新闻”。

简讯:我们国家继一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农田”防护

林体系以及全国治沙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后,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太

行山绿化工程将全面启动。加快太行山绿化,能改善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涵养水

源,对华北和京津地区的建设意义重大。

一句话新闻: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电(记者 程士华 杨玉华)记者11日从安徽省天堂寨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部获悉,截至11日7时,燃烧了近80个小时的安徽天堂寨森林大火已被扑灭,救火队员陆续撤离。

目前,天堂寨旅游景区正式恢复营业。在下山的路上,记者看到40多名来自南京的游客正

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景区。据火灾扑救指挥部介绍,火灾原因和火灾损失还需进一步查明。

4、在2008年奥运会总共700余万张的可售门票中,北京奥组委专门为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

计划预留了百分之十四的门票,将定向销售给全国中小学生以及青少年运动员。这部分门票

价格极低,预赛票价仅有5元,决赛票价也只有10元。此举最大限度地为中国青少年观看

奥运会提供了机会。

概括主要内容(20字以内,标点不算字数)(2分)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2分)

2008年奥运会将有更多的旅游者和运动员涌入北京。他们的涌入会不会加剧北京的缺

水?全国人大代表、南水北调江都站改造工程建设处总工程师孙汉明表示:奥运前,北京人

可以喝到长江水。

总投资达5000亿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保证在 2008年奥运前送水到北京。这不仅意味着北京

人可以喝到长江水,同时也意味着运动员洗澡等生活用水问题将得到缓解。

6.请自己组织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3分)

欧盟委员会健康风险科学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如果5年内每周使用随身听5天且每天

以高音量收听音乐平均超过一小时的话,那么5%至10%的使用者将面临永久性失聪危险。

最近几年,欧盟的随身听特别是MP3的销售量猛增,约有5000万到1亿人,特别是年轻人

在使用随身听,因此有必要对随身听对人体的危害进行调查并采取措施,以保护青年不受随

身听和其他类似装置的损害。

1、森林大火被扑灭,天堂寨风景区正式恢复营业。(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背诵名篇使人终身受益。

评分:本题2分。句通意明,无错别字才能得满分。

3.答案韩国政府放宽对中国公民的旅游限制或韩国政府希望更多中国公民到韩国旅游。

评分:概括正确,不超出所给空格的字数,给1分。

4、(2分)阅读率6年持续走低,政协委员与众作家提议设“国家阅读节”。

5、示例:北京奥组委为青少年预留低价门票。(2分)

6、可可西里不仅风景独特,而且是动物的天堂。

7、参考答案:奥运前,北京人可以喝到长江水。

8.示例:中小学生阅读兴趣发生变化,文学经典失宠,快餐文学成了最爱。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

5、观察印刷质量;摸币面,听声音;对光细看水印;对光看金属线。

6、冶金业一季度产钢增幅逐月回落。

7、欧盟允许带回大象纪念品、猎获大象及进口活象。

8、少量喝酒一定有益健康吗?少量喝酒有益健康没有科学依据。

9、天安门城楼旧大红宫灯拍得1380万。

北京中华百亭鱼乐园以1380万拍得一对天安门城楼旧大红宫灯。

10、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将全面启动。

11、“在4月24日出发,战胜了严寒、风雪、冰裂、冰移的考验的7名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

队员”改为“在4月24日出发,战胜了严寒、风雪、冰裂、冰移的7名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

队员”。

7名北极科考队员经历重重考验到达北极,插上五星红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随身听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或:常用随身听可能导致永

久性失聪。(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如果写成“采取措施保护青年不受随身听危害”之类,得1分。评分要点:“听力损伤”或“失聪”,即强调后果1分;“永久性”,即强调严重性1

分;“可能”,即强调可能性1分。超3字以内扣1分,超3字不得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

高中历史材料概括主观题练习 篇6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10分)(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9分)

1.(25分)(1)(6分)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6分,任答三点即可)(2)(10分)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南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3)(9分)

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4分)

2、材料一

明朝嘉靖癸卯进士阎绳芳《镇河楼记》中记载:山西祁县东南诸山,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为木石户斤蕴,放流故道。终岁未见其徙且竭焉。以故由来远镇迄县北诸村,成浚支渠,溉田数千顷。祁以此丰富。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朝落于南山,而夕即达于平壤,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屡徙于贾令(镇)南北,坏民田者不知其几千顷,淹庐舍者不知其几百区。沿河诸乡甚苦之。是以有秋者常少,而祁人之丰富减于前之什七矣”。

有创意的中考语文概括题 篇7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些内容的大意。概括题原来最基础最直接的设计就是“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或“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意思”,后来发展为“提取下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再变化为“给下面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还有“给下段文字补写一个中心句”,以及“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下段文字的意思”等等。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的概括题的命题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论是材料的组合变化,还是设题角度的新颖实用都让人耳目一新。

下面在近年中考试卷的概括题中,选取一些富有创意的新颖题型进行品评,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备考建议,各位同学仔细品读体会,相信定能获益良多。

有一种无材料的“背景式概说题”就很有意思。此类题不提供任何阅读材料(有时候给一点答题的“引子”),却要求考生用概说的方式回答题目中所规定的内容。答题的材料存在于考生的知识积累或者阅读积累之中,考生必须依靠这种积累才能答题。这种题目一般用于课外名著阅读,一方面考查学生是否读过有关名著,一方面检测考生的表达水平。

如2013年河南中考试题:

5.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②三打祝家庄

(2)《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理由。

题(1)的题干标示的就是“名著阅读”。要求考生首先确定材料中的主人公是“孙悟空”和“吴用”,其次要突出“运用自己的智慧”,最后还要注意情节的准确。

题(2)则是要求在概括这本名著内容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又如2013年兰州市中考试题:

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合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合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唐三藏野猪林火焰山路阻败走大闹

下联:______故事情节:______

题中材料就是一个小小的引子,这个引子所引出的人物是唐三藏和花和尚,考生需要概说的,就是他们在火焰山或野猪林的故事。本题考查课外名著阅读与概述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那种提供多则材料的概括题。此类题或者单个独立存在,或者是综合性学习题目中的一员,或者是选文阅读题的迁移拓展。它的最显性的外形特征就是提供两则以上的文字材料(或文字、图形、表格)。在试题中展现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下面从不同“难度”的角度来认识这些创新的多材料式的中考语文概括题。

难度一:归纳。

这是多则材料概括题中难度最小的一种,要求的归纳或概括就是“找共同点”。

如2008年河南省“积累与运用”中的一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1)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2)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3)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______

这里所谓提炼信息,就是发现三则材料中的共同点。所以这种要求“提炼出一条信息”的多材料概括题答题的思维方式就是归纳、概括“共同点”。而这种“共同点”往往在第一则材料中已经显现了出来,第二三则材料只是提供相应的“印证”而已,因此答题难度往往不是很大。这一题,可以提炼出来的明显信息就是:很多人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

难度二:综述。

这种概括题要求对多则材料进行综合性表述。实质上是对多则材料进行“文意浓缩”或者“含义提炼”。

如2013年昆明市中考试题

24.语文书中人物的真挚感情深深牵动着第三小组同学的心,在“对联擂台赛”活动中,他们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拟写了上联,请你揣摩语段所抒发的感情,对出下联。(2分)

此题题干没有提“概括”或者“提取”,而是要求用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字数相等的对联来概括材料中所抒发的感情,在概括题中级别很高。答题示例:恋母亲忆恩师爱祖国真情温暖人心

文言文阅读分析和概括题错答解析 篇8

(2004·江苏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勣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 徐勣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 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勣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 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勣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勣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错答列举

文言文最后一道选择题错误率很高。如有因忽视“转运使檄勣从军”,认为“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错而误选A的。

错因分析

文言文最后一道选择题分析概括作者对叙述的某一事件或说明的某一道理的看法(注意是指对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为降低难度,选项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涉及较少,侧重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复述,检测同学们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要求同学们阅读过程中必须严谨。将选项说法与选项相关的原文内容进行细心的比对后,寻求异同,作出判断。

不少同学缺少寻找原文出处的耐心和比对的细心,造成判断失误而失分。

该题主要错在对文言常用词汇“或”的理解上。

正确答案 D(人物错位,文中“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句中“或”为“有人”意,并非蔡京)。

例题分析

江苏卷的文言文最后一道选择题均为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设题一般涉及以下内容:(1) 事件细节的表述; (2) 整个事件的概括; (3)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 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 某个论点的依据;(6) 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

常见的设误方法有:

1. 时间、地点、官职等错位(顺序颠倒)

例如:(2007·江苏卷)第10题“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解析 选项所叙述的事件时间颠倒,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在前,“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在后。

2. 偷换对象,造成人物张冠李戴

例如: (2011·江苏卷)第7题“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解析 选项采用人物错位的方法设误。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3. 错、漏译实词,造成文意理解错误

例如: (2006·江苏卷)第10题“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解析 实词错译设误。“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有误,原文“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中的“从”为使动用法,应译为“使……跟从”“带着”。

矫正方案

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不需要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设置的错误点也极细,常常是在大体正确文意的长长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或某一小段(点)上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只要认真阅读,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的基础上,将选择肢切段,在原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联系前后文细心比较,留心关键词理解是否正确,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解题要点:

(1) 注意时间、地点、官职等与人物所为的对应关系;

(2) 特别要注意主语省略句和被动句,把准陈述对象;

(3) 关注相应句子中每一个实词,多义词辨准义项;

(4) 人物性格品质分析恰如其分,注意文中有无相应表述等。

(5) 中心、主旨分析和人物评价,关注议论性句子;

(6) 重视对文章的总体把握。

现场练兵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①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栉垢爬痒,民获苏醒。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②,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第一题答案: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③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选自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有删节)

【注】 戾契:①不循正常管道。②阿衡、太师:皆为古时官名,殷时伊尹曾任阿衡,即后世的宰相。③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文凭。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适心怀奇志,恃才傲物,不肯走常人科举仕进的老路,想走一条立业成名的捷径,但苦于地位低微,无法靠自己达到目的,不得已结交权贵,希图得到引荐。

B. 王适虽是奇人,但奇中有正,节度使卢从史气焰嚣张,看不起遵守法度的文士,主动结交王适,但王适认为他太过狂妄,断然拒绝与他共事。

C. 王适为人处世也很奇特,十分狂傲,认为世人没有谁能采用自己的意见,两次为吏,两次发怒离去,以致发狂跳入江中淹死了。

D. 文章写落拓不羁的王适“骗婚”的一段文字描写得极富生活情趣,王适娶妻与侯高嫁女,奇人荟萃,奇事交叠,互相烘托,奇趣横生。

上一篇:作息计划表下一篇:A Happy Day初二学生英语作文-初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