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门窗的发展历程

2024-08-10

塑料门窗的发展历程(精选8篇)

塑料门窗的发展历程 篇1

1.市场背景:

十年前的中国高、中端塑料门窗市场,国产五金产品加起来也只有15%左右的市场份额。根据中国五金协会统计,2010年门窗五金配件进口额1.1亿美元,进口国家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高端五金。时至今日,中国高端塑料门窗市场的国产五金产品大概有5%左右的使用率,中端市场在25-35%,低端市场则为90%以上。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总体提升和消费者素质的提高,高、中端市场的份额会越来越高。

2.价格背景:

从价格来看,价格在每平米1万元人民币的商品房,与其配套的门窗价格国外普遍为1000元左右,一套内平开下悬五金系统150元左右。而我国目前许多塑料门窗每平米不到600元,一套内平开下悬系统甚至低到70元左右。

3.节能降耗背景:

节能减排作为“十三五”的重要板块,关注度持续上升,在地方两会上,多省市部署了2016年节能环保重点工作,推进地方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占全世界总能耗的10%。能耗占比中,建筑能耗约占30%。门窗作为建筑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20%-30%,公共建筑中,窗墙比可高达70%。建筑门窗节能体现,业界有一个保温系数“K值”,K值越大,传递的热量愈多;反之,传递的热量愈少。就目前我国建筑门窗保温性能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不同国家地区的门窗保温性能要求(K值大小)

4.型材发展背景:

塑料型材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塑料型材也由原来的单纯引进、模仿,经历补充、完善阶段,进入了自主开发、创新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新阶段。以内开型材举例:由原来的3腔体的50系列型材发展到60系列型材,到现在4腔体的65系列型材在东北市场的全面应用,型材向多腔体断面大发展。目前5腔体的70系列、7腔体的82系列也在部分市场中得到应用,可以使整窗的K值≤1.0W(K·m²)。

5.生产效率发展背景:

塑料门窗的发展历程 篇2

传统的门窗在整体建筑中是自然、历史、文化的再现。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记录且反映着当时建筑艺术的思想。门窗在建筑中是必备的要素, 门是出入之口, 窗是连接空间与自然的通道。在不同的时代, 门窗的设计方式及风格各有不同。

1 门窗的功能

在远古时代, 为躲避自然环境变化的侵害以及野兽攻击, 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寻找居所, 因此门窗首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上, 并在建筑中有了一些特殊的功效。门窗起源于古老的建筑, 和建筑一样经历了上千年的文化历史。

门窗主要以连接室内外的环境而存在。人们在既有的文化和美学思想基础上, 形成了建筑门窗的雏形, 为了满足使用的需求, 建筑物的门一般选在日照最好的西南方, 与建筑物上的通风入口形成对流。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建筑构造的发展, 通风口移到屋身, 在保证通风、采光的前提下还解决了防雨的问题。

2 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的发展史

1) 远古时期是建筑门窗的萌芽。门窗最早出现在以穴 (巢) 居为主的远古时代, 古老的人类以树干作为房屋的支撑柱, 以树枝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 以树叶作为屋顶。虽然那个时代人们对门窗的观念模糊不清, 更不谈及门窗的形式, 但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便利, 门窗的构思已经在古老的人类大脑中开始萌芽。

2) 唐朝时期促进了建筑门窗的发展。在秦汉之前的西周时期, 门窗的样式可从青铜器的样式上发现, 从门的样式来看是板门, 同时还设有十字棂隔窗。在现存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中可以看出, 门为板门, 不透光也不透气, 只用作进出通道, 建筑正面的两侧设有直棂窗, 并裱有冥纸以作采光和保温作用。可见, 门窗在当时的运用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功能分配。

3) 在宋朝时期建筑门窗走向成熟。在宋代, 窗的样式多数为直棂窗, 但同时也出现了花式窗, 此时的建筑门窗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形式上都得以更加成熟。《营造法式》一书中对宋代的门窗样式、花纹图案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并且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样的门窗装饰。可见, 门窗的建筑在宋代已经变得更加的成熟和完善。

4) 元、明、清建筑成就了建筑门窗的辉煌。从现存的元、明、清时代的建筑来看, 无论是宫式建筑还是民宅, 从其样式及做工来看, 都是属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辉煌时期。门窗在宋代称为小木作, 到了明、清就改为装修作。从名称上的改动就可看出门窗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3 山西传统门窗的艺术特征

门窗的实用功能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山西地区的门窗在艺术和文化价值上远远超过了其实用价值。那些精巧的雕刻纹理显示着山西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悠然自在的, 仿佛一幅灵动的画卷。其门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结构分明;精简高雅、气韵深长;精工细卓、脱俗不凡;疏密结合、尊贵有序。总的来说就是把山西地区的门窗风格与人文气候、历史文化和生存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具有层次交互效应。

4 我国门窗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能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 能源与环境等问题是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 未来的门窗除了要考虑其美学和外观特征外, 更注重其温 (湿) 度控制、空气质量控制、内部光线投射及智能安防的舒适平衡等问题。在新型建筑正朝着未来智能化发展的新形势下, 能自动控制并动态调节的“智能窗”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1) 温 (湿) 度控制。

智能窗采用温 (湿) 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生态环境温 (湿) 度, 并发送至主控制芯片, 判断测量的温 (湿) 度是否在适宜人类居住的温 (湿) 度范围内 (可自行预先调节设定) , 并在LCD上实时显示温 (湿) 度。若室内温 (湿) 度不在适宜人活动的温 (湿) 度范围内, 则自行控制开启智能窗。

2) 光照强度控制。

智能窗将太阳能电池与智能玻璃技术相融合, 研发具有采光、调光、光催化、聚光蓄光和光电、热电转换等各种功能特性的新型智能窗, 提高其光照强度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在调节温 (湿) 度的同时也在调节着室内光线, 在节约电能的同时减少设备的使用频率。

3) 空气质量监测。

智能窗采用传感器检测室内环境中CO, CO2, 甲醛的含量, 并发送至控制系统进行判断, 判断是否符合人类居住环境的标准。若检测的CO, CO2, 甲醛浓度超过人类居住环境的标准或设定值时, 则自行控制开启智能窗进行通风, 并同时通过蜂鸣器发出报警声音, 引起室内人员的注意。

4) 智能安防。

将智能安防系统的热释电传感器与人像识别系统安装在门、窗与走廊, 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与人像识别系统检测到有陌生面孔从门、窗外试图侵入, 则触发报警器发出声音警告;若检测到陌生人经过设定的一段时间后仍未离开, 则通过网络自行发出信息通知业主或小区安保人员。控制系统的引脚检测到热释电传感器输出的电平信号, 驱动报警电路产生报警信号。安装在走廊的热释电传感器还可以当作照明电路的开关。

在未来几年里, 我国的门窗向“智能门窗”发展的同时, 在门窗使用材料、功能、艺术形式等方面也有待提高。特别是在“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会议中明确提出:未来的门窗材料尽可能的使用绿色建材;在门窗开启方式上尽可能的使用推拉型或落地通风型门窗;在功能上尽可能的利用坡屋面的独特优势发展防漏采光性天窗。因此, 发展高性能、高技术的绿色生态门窗, 不仅要从外观效果以及物理性能来考虑, 同时也要把门窗的整体设计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性能, 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达到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5 结语

中国传统的建筑门窗从简单到复杂, 从基本的采光通风到审美情趣的增加,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不仅有居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也有文人雅士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同时也有统治阶级的身份彰显。传统的门窗文化经历时代的变迁演变至今,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门窗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摘要:介绍了门窗的功能和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的发展史, 根据山西地区传统门窗的艺术特征, 从温湿度控制、光照强度控制、智能安防等方面, 阐述了我国门窗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门窗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门窗,艺术特征,智能安防系统,低碳环保

参考文献

[1]赵艳君.浅析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的源渊与发展历程[J].大众文艺, 2012 (23) :296-297.

[2]文瑞青, 余敏.中国古门窗艺术与包装设计[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11) :112-114.

内裤的发展历程 篇3

Braies出现了,Braies是萨克森语,指口袋似的宽松衬裤,长及膝盖,用亚麻布做成,腰部穿有绳子可以束紧,从国王到农夫都穿它。到文艺复兴叫期,衬裤变短,前面丹了门襟,这样男士在小便时就不用脱小衬裤。打有皱褶的门襟要么钉扣子,要么用绳子抽紧,成为现代男裤款式的雏形。那时的男子不穿外裤,将紧身长筒袜套在衬裤外,用吊袜带固定。所以享利八世将衬裤的裆部垫厚,历史学家推测。他可能在裤裆里藏了浸着药水的绷带。以缓解梅毒带来的痛苦。很多男子把衬裤门襟当做便利口袋,在里面装治疗性病的药是和钱。

都铎时代

男式内裤变得稳重简单长至膝盖,门襟钉纽扣,面料除了亚麻也开始用棉布和丝绸。它逐渐演变成连衫裤连衫裤又发展出长至脚踝的紧身衬裤。19世纪拳击手约翰·苏利瓦酷爱穿紧身衬裤打比赛于是这种长衬裤又叫“约翰”。

1935年

Jockey在芝加哥卖出了世界上第一条前片有Y字形缝线的三角内裤。三角内裤让男人腿露出的面积达到极限,服装史堂家认为它的意义和文胸不相上下,3个月里,三角内裤在美国售出3万条,Jsdkey公司紧急生产出“阳刚”系列,用飞机送往美国各地的两场。拳击短裤和三角裤的竞争从此开始,双方都宣称自己穿着更利于健康,更舒适。这一时期,内裤缝上了松紧带,“内裤”一词被收入词典。

“二战”结束后

男式内裤有了颜色和图案,人造丝,涤纶,莱卡等新兴面料为内裤增加了紧度和弹性,三角裤的款式更为简洁。英国70年代流行紧身牛仔裤,三角裤时战胜了拳击内裤。

80年代

印花图案内裤

李维斯牛仔裤掀起了拳击内裤旋风。英国名模流行歌星尼克·卡门(NiddKmwaq)为李维斯501牛仔裤拍了该品牌最著名的广告。在洗衣店里尼克只穿条内裤坐在洗衣机前,他穿的可是没有Y字形的白色纯棉拳击内裤。被煽动起来的女人们纷纷买回成打的拳击内裤,似乎自家男人穿上拳击内裤就变成了可爱的尼克。保罗·史密斯等新锐设计师也开始设计拳击内裤,当然他的内裤上少不了彩虹条纹。像史密斯的外套一样,拳击内裤成为雅皮士的行头,而穿三角裤的男人永远是妈妈的乖儿子,看那有Y字缝线的三角裤多像婴儿尿布!内裤的时装化,让男人们第一次对这件小衣服有了态度上的倾向。最初男式内裤只突出宣传实用性和健康,时尚工业和男同性恋赋予了男式内衣市场多姿多彩,多了丁字裤低腰三角裤等受人非议的款式。

90年代

凯特·莫斯和摇滚歌星马奇·马克一同为卡尔文·克莱恩拍了幅受到严苛批评的内裤广告。马奇·马克赤裸上身,搂着只穿条内裤的莫斯,他牛仔裤腰外露出白色内裤的松紧边,上面的品牌标识清晰可见。2008年,超短拳击紧身内裤最流行,比约·博格的该款内裤,裤腿仅长25厘米。

21世纪

诗歌的发展历程 篇4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如《关山月》、《金错刀行》、《书愤》、《示儿》等,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六、元曲、杂剧

元代是散曲和杂剧兴盛的时代。

元代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之大家,很有影响,其作品多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或羁旅飘泊的痛苦,代表作如《双调。夜行船》(秋思)、《天净沙》(秋思)等。

“枯藤老树皆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马致远的确善于摄取自然景物,融羁旅飘泊之情于萧瑟荒芜之景,强烈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情绪,情调虽感伤,艺术手法却很高,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与王实甫,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和《西厢记》。

七、明清诗歌

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

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 篇5

1991年5月28日上海金属商品交易所开业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标志中国期货市场中断了40多年后重新在中国恢复。

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实现由现货到期货的过渡。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中国期货市场规范整顿工作由此开始。

1994年3月30日,国务院发文,禁止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并将期货经纪公司的审批权由国家工商局转移到中国证监会,从严控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

1994年4月6日,国务院开始关停一些大品种,停止钢材、食糖、煤炭期货交易。同年9月29日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

1994年4月28日,第一部地方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出台。

199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了对期货交易所的全面审核、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的严格控制、对各种非法期货经纪活动有严格查处。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权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11家期货试点交易所。1995年1月,天津、长春两家联合试点期货交易所诞生。1995年4月19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成为第14家试点交易所。

1995年5月,国债期货“3·27事件”和“3·19**”导致国债期货交易被暂停。

1995年4月,上海物贸因在上海商交所9505和9507胶板合约中严重违规成为第一个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会员单位。

1995年9月,中国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着手进行会员制改造。

1995年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控制风险,禁止资金T+0结算。

1995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责令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停业整顿半年。

1996年2月23日,国务院发文加强期市监管,金融机构退出期市。

1997年2月底,中国证监会严厉查处天津红期货操纵案。

1997年3月1日,李鹏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规范证券、期货市场,增强风险意识”。由此1997年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证券期货市场防范风险年”。

1997年7月上旬,中国证监会对期货经纪公司开始进行年检工作,并公布第一批不予通过1996年度年检的11家期货经纪公司名单。

1998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要求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再次进行力度较大的治理整顿,对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进行了数量、质量上的调整,改变了整个期货市场的格局,将原来的14家期货交易所合并为大连、郑州、上海三家。

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中国证监会《证券监管机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确立中国证监会统一负责对全国证券、期货业的监管,一个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初步形成。1998年11月24日,中国证监会批准重新修订后的大豆、小麦、绿豆、铜、铝、天然橡胶等六个合约,11月27日新修订后的小麦、绿豆合约上市交易。

1999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之相配套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也相继发布实施,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监管,为期货市场的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期货市场由此进入了试点新阶段。

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 篇6

1、台海关系的过去

2、台海关系的现状

3、台海关系的未来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了台湾海峡隔绝的状态。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2、台海危机的爆发:

台湾海峡危机,简称“台海危机”,是指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台湾海峡两岸军队针对对方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目前共经历6次,分别为: 次序 时间 主要战事

第1次 1949年10月24日—1950年8月 金门战役

第2次 1954年9月3日月—1955年5月 九三炮战、一江山岛战役、大陈岛撤退 第3次 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 金门炮战(八二三炮战)

第4次 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 国光计划、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 第5次 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 导弹试射、军事演习第6次 1999年7—9月 导弹试射、军事演习[编辑本段]背景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演变成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而这场军事对峙延续了50多年,直今仍未结束,只是在不同时期军事对峙的强度有大有小。两岸军事对峙强度的变化,受两岸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当然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1 第一次(1949年10月24日—1950年8月)主要战事 金门战役

在解放厦门后,华东野战军继续准备解放金门战役。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近万名骁勇善战的将士血梁海疆,计9086人(其中包括船工民夫350人)。国民党军伤亡9000余人。第二次(1954年9月3日—1955年5月)主要战事 九三炮战

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一江山岛战役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攻占一江山岛,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至当日下午5时30分,经过一天战斗,解放军占领该岛,国军一江山指挥官王生明将军引手榴弹自尽。大陈岛撤退

2月8日至2月11日,美国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将大陈军民船运撤退至台湾。第三次(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主要战事 金门炮战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十万发。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中弹阵亡。1958年9月2日,国民党海军沱江号完成运补作业后,却于金门料罗湾附近外海,遭到解放军鱼雷艇包围与猛烈的攻击,几乎沉没。9月11日,金门守军击毁厦门火车站。9月22日,美国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径巨炮由国民党海军运抵金门。美国并紧急运送响尾蛇导弹给国民党空军,造成解放军空军的损失。结果解放军封锁金门的尝试失败。第四次(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主要战事 国光计划

1962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的“大跃进”失败,整体国力虚弱之时,蒋介石急欲趁此良机反攻大陆[2]。一方面,开始积极调整军队部署,高呼反攻在即的口号。另一方面,仍征询美国意见,希望得到支持。但是,最终在美国的反对下,未有实际行动[5]。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

往后,除1965年间偶发的东引海战、东山海战和乌丘海战之外,亦未有正式交战的行动[4]。

第五次(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1995年美国突然允许李登辉访美

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

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打破了将近17年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又为台湾当局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政策打气撑腰,助长了台湾当局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

面对美国方面的外交挑衅,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以打消克林顿政府以为中方在美稍做姿态后就会吞下李登辉访美苦果的幻想,使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 2 重性。

第六次(1999年7—9月)

9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广州战区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实兵演习。演习的成功表明,我军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又有新的提高。三军将士正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粉碎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

三、台海关系的现状

一、台海现状

自从中共1949年在大陆建立政权,国民党退守台湾,由于国际势力干预和台海双方社会内外矛盾交织,两岸始终处于停战分治状态。1、两岸趋同

双方都曾把恢复中国统一或中华民国统一作为核心目标,并且随时间迁移,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逐步从“武力统一”转化到“和平统一”的轨道上来,这种转变得到欧美等国际势力的普遍认同。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和国共达成“九二共识”乃至后来的“汪辜会谈”是双方积极努力的结果,两岸的民间交流和商务活动开始变得频繁。

2、统独之争

2000年,民进党取得政权后,台湾开始丢弃国民党奉行的“维持现状”政策,开始争取以台湾名义独立登上国际舞台。虽然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统治当局在选举敏感期大势吹捧 “入联”的目的值得商榷,但事实上确实在岛内朝野博得较好支持。这个被美国称为“毫无意义的挑衅”的“公投”最终为谁带来政治利益尚不明朗,但无疑激起了大陆和其“盟友”的强烈愤慨。中共历来视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大部分中共高层的共识,而且在大陆民间也获得广泛支持。任何领导人都不情愿承担台湾分裂出去所带来的历史和现实压力,相反如果能统一台湾(即使付出颇大代价),那将为其政治生命和历史地位增添辉煌色彩。虽然在国际压力和自身济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大陆基本以“和平统一”基调为主,但是从军队和武器部署不难分析:大陆没有放弃“武力统一”战略,或者它更愿意被称作“和平统一”的武力保障。3、力量对比

大陆自1978年奉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大增,已经成为超过英国,仅次于德、日、美的第四大经济体。本世纪以来,受到伊拉克战争的刺激,中国军队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在尖端科技和装备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为统一提供了有利物质基础。再者,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执政以来,基本成功化解内部政治对手的威胁,把权利统一到自己的核心集团,为统一提供了政治基础。

审视台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均取得瞩目成就,一度被视为大陆改革的成功模范。然而,这些光环随着民进党的执政而逐渐消逝。曾经标榜“清廉”、“正义”的民进党在其还不具备执政能力的时候,突然取得政权。面对权利和金钱的诱惑,民进党本身还不具有自己声称的“免疫力”,于是历史重演。不但深陷贪腐泥塘,更是以选站为目的,着意制造族群对立,掩饰执政无能,空耗社会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几乎停滞。这些构成了台湾民众对执政当局的不满,从台湾社会中的商界和医学界精英的态度转向可见一般。连美国的一些官员也公开批评台当局:从未停止选战,从未开始治国。4、何去何从

身陷贪腐漩涡的陈水扁及其领导的政府在下届领导人选举之际适时推出“公投”,试图争取民进党再次执政以自救,外界普遍认为其目的在于转移注意力。在遭到美国的严厉抨击后,更是加紧游说欧、日等势力为其背书。在野的国民党因恐惧民进党的“公投”会对其政治选举造成不利,也包装出一个“返联公投”与之抗衡。处于对2008年总统和立委选举考 3 量,双发都不大可能主动让步。

中国2004年高调通过的《反国家分裂法》为武力收复台湾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台湾局势可能失控之时将会浮现出武力收台的战机,中共主战派不会错过如此良机。

二、影响台海国际形势剖析

台海局势的发展除了受两岸政治力量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国际势力和形势的左右。影响力最大的有这么几股势力:美国、欧盟、俄罗斯和日韩朝等周边国家。1、美国不大可能采取有效行动介入台海冲突

台海的现状,很大程度是美国造成的,而美国目前的状况几乎可以用“内困外忧”来形容:

第一,美国自“911”以来连续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比且深陷后者之中。虽然16万驻军名义上控制了伊拉克,但是伊拉克的糟糕形势还没有明显好转迹象,其国内要求结束伊站的呼声此起彼伏。

第二,美国所谓“无赖国家”黑名单上的伊朗正在成为其国家安全的新威胁。美国一直谴责伊朗为伊拉克的恐怖分子提供庇护、训练、资金甚至武器,而伊朗强硬推进的核计划也让美国忧心忡忡。不久前双方在伊拉克和伊朗边境修建军事设施,近距离对峙,加剧了两国紧张关系,没有趋于缓和迹象。

第三,另一个其黑名单中的“无赖国家”——朝鲜在中国的努力下正逐步放弃其核计划,这一点无疑有助消除美国的一块心病。中国扮演的是一个帮助朋友化解危机,保持地区和平的可以信赖的伙伴。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水平已经超过了2600亿美元。虽然美国一直抓住贸易逆差不放,其实它更清楚中美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利益。事实上,中美经济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中断正常经贸关系的代价。加上美国当前影响日深的“次级债务危机”,经济衰退迹象明显,中国更是持有巨额美元债券。如果中美关系恶化,所有不利因素累积,谁敢保证美国不会步入下一个“大萧条”呢!

依据美国一贯原则:实质性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决策。用自己纳税人的钱,冒着经济危机的风险,去为既没有石油也没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台湾打一场所谓的“维护人权、维护民主”战争,这是违反美国一贯作风的。加上美国选举年的到来,各方政治力量更无暇它顾。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台海开战,美国不会实质性介入。

为了缓解其国内压力,美国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先向台当局和本国国民示警,之后如无重大违反美国价值观的事件发生,可能进行道义的谴责或某些无足轻重的制裁。

2、欧盟的态度至关重要

欧盟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后,成员国共同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其外交和安全政策制定了五项基本目标,包括捍卫共同价值观,保卫和平,加强国际安全,发展并巩固民主与法制,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中国在尊重人权和宗教自由方面受到来自欧盟的强烈谴责。十八年前,欧盟各国因中共镇压89年学生运动而实行了一系列制裁,谴责其严重违反人权的行径,其中之一的“对华武器禁运”至今尚未解除。一般认为,欧盟在捍卫共同价值观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均超过美国。虽然,欧盟和中国的贸易往来让欧盟各成员国受益匪浅,但因此而武断的认为欧盟为保护经济利益而可能牺牲自己价值观的想法是错误的。欧盟没有直接出兵干涉他国内战或地区冲突的先例,但若台海发生军事冲突,尤其是台湾普通民众的基本人权受到严重威胁时,欧盟应该不会甘愿背“商业利益高于人权”的黑锅。

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将把欧盟推上两难境地。虽然无论欧盟采取何种措施,大陆赢取战争的机会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如何处理战后事宜,把战争带来的影响减到最小,才是真正的挑战:如何面对可能的一系列制裁,尤其是经济制裁?如何把台湾纳入大中华家庭来协同 4 发展?如何修复受损的中欧关系,创造有利的环境自身进一步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如何安抚岛内民众,维护岛内稳定及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3、俄罗斯和周边国家的关注

俄罗斯和中国是战略盟友,在台湾问题上不会有敌意举动。在众多亚洲周边国家中,可能日本对台海冲突最为敏感,但日本的二战战败国地位使其很难发挥实质性影响力,加上福田上台后正试图修复日本前几届政府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日本更有可能是抓住这次机会弥补和中国的关系,借机游说中国支持其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要求。因而它可能的措施多半是仿效美国,即一些谴责的说辞,而且它的经济利益是高过其它方面的。其它国家如韩国、朝鲜、新加坡等,中国不难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或者沉默或者表面的谴责。

三、中国外交策略

没有坚定的决心,统一永远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除了中国自己,没有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尤其美国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维持现状。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所言:美国希望永远抓住这个把柄来要挟中国。

1、争取友邦的支持和谅解

中国的任何动作无法摆脱美国、欧盟和周边国家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台海问题上无所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英关于收回香港的谈判是值得借鉴 的:1.没有当时的领导人不惜以武力收回香港的决心,英国政府不可能做出让步,即使“义不在己”;2.当大原则确定后,灵活的策略是达成协议,另各方都满意的关键。

同样,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台湾屡次挑起争端并且触及大陆底线时,大陆发动军事打击,其占理,至少不会被认为主动破坏台海现状。从某种程度来看,战争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内战的延续,而从这个角度观之,他国的强势干涉似乎有损道义形象和留下染指别国内务的口实,应该能够得到中国许多友邦的支持和沉默。

2、权衡利弊,未雨绸缪

一般认为,中国打赢这场内战的可能性不会受到太多质疑。考虑如何面对和处理战后的危机和可能面临包括经济在内的制裁成为主要议题。这些无疑有可能破坏或阻碍大陆正在大力推进的经济建设,更有甚者,如果大陆经济出现大动荡或危机有失去政权的风险,这是当政者必须事先考虑的严肃问题。

因此大陆的决策者们必须在事前预防性地权衡、协调个种关系,避免形势发展到自己无法掌控的局面。中国历来奉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这一点为它带来广阔的国际空间。这一次应该是考验中国外交系统的大考。在发动军事打击前,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件事:

(1)向潜在的国际反对团体坚定表示自己的限度,并且了解对方可以接纳的限度;(2)就双方限度展开积极外交对话,争取就重大关心问题达成基本一致;(3)设计并承诺各方均能接受的战后形势规划。

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妨举例说明,当欧美明白台湾要一条路走到黑,大陆对触犯底线的武力统一毫不动摇的情况下,欧美均会明白实质性阻挠已经不现实。那么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和给其内部反对者一个交待,欧美更可能在诸如维护台湾的现存民主制度、贸易、人权和宗教自由等议题上发挥。

可以预见的是,就这些相比收复台湾可谓无足轻重的问题,中国不难以牺牲某些利益和作出某些让步来让欧美满意。3、妥善善后,台人治台

统一后最难的一点在于台湾将走向何方?台湾不能照搬香港“一国两制”的经验,在台湾寻求亲共政党可能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扶植台商成立新的政党可能在短期内政治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如果废除岛内的政党无疑将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有受到全面制裁的风险。这样,似乎唯一可选的道路就是维持原样:即保留现存的民主政治体制,将台湾总统选 5 举更名为台湾特别行政区长官选举,至少让全世界表面上看到台湾的情况和香港一样,“马照跑,舞照跳”。

这样并不意味着台湾没有变化:

(1)陈水扁的现政府将遭强行解散,台军接受改编,组织独立人士主持临时政府,在中共、临时政府和国际观察员监督下公平、民主的选举出新的地区政府;(2)鼓吹台独的激进分子和陈水扁政府的贪腐、恶意挑起台湾族群争斗等势力将等待接受新政府的审判;

(3)台湾防卫和外交事务将由中共统一接管,地方治安也会由解放军和改编的台军暂时接管;

(4)其它事项待新政府成立后由其自主解决,期间可以邀请国际观察团监督岛内形势和选举状况,以平息不同的声音;

(5)促进两岸全面经济交流,为台商在大陆的利益开绿灯,以经济利益淡化岛内政治气氛。

其它问题,例如台湾政治模式对大陆现行政治制度的冲击,中共会否在台湾发展势力,同时允许国民党乃至民进党等在大陆发展,两制最后发展成一制等等诸多问题及可能带来的危机将会统统搁置,可能它们是下一代或下几代人的任务。

四、台海统一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总计有十二次规模较大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每次都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收复台湾不能和大统一相提并论,但对当今的中国确实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进入康乾以来的新繁荣铺平了道路。如果能够融合两岸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优势,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竞争能力。

2、结束台湾十年来的政党恶斗和族群对立,把台湾引入一个真正的民主、法制社会,而不是所谓的“程序民主”。如果台湾能结束内耗,族群和解,那么迎来的将会是一个暂新的台湾,“台湾经验”会再一次发出光芒。尤为重要的是,“新台湾”将给陷入迷茫的大陆政治、经济、法制改革指明方向和增添信心。参考资料:

凤凰网,2008-03-13 历次台海危机内幕及其背后大国之间的博弈(图)中国台湾网,2006-11-13 蒋介石侍卫长出书,披露62年“反攻大陆”历史 中新网,2006-06-28 港刊:台军新书揭秘蒋介石当年“反攻大陆”计划 《青年参考》杂志网站

八六海战——成功的对台海上歼灭战 中华网,2006-03-26 台军方公布50年前反攻大陆的绝密“国光计划”

五行思想的发展历程 篇7

一.五行思想的形成

史伯, 西周末年人, 曾任周太史。他提出“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最早地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万物的形成。

其实, 在史伯以前已有“六府”说和“五行”说, “五行”说是从“六府”说演变而成的。《左传·文公七年》:“水、火、金、木、土、谷, 谓之六府。”土生谷, 土谷相连, 谷为六府之一。“府”是府藏。“六府”就是储藏水、火等六种物质的处所。它是我国古代先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质资料的概括和分类。后来可能是由于土谷相连, 土包括了谷, 就不讲谷了, 而只讲“五行”。《尚书·洪范》载, 上帝因禹治水有功, 赐给他“洪范九畴”, “五行”是九类治国大法中的第一项, 文章说: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

“行”是“世所行用”即日用之意。“五行”是人类日常生活应用的五种物质资料。“五行”也叫“五材”,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材, 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把水、火等五种东西看作人类生活最根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尚书》讲的“五行”, 作为“洪范九畴”的首项, 反映了人们对五类生活物质资料的高度重视。 (此处不是指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近似地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种物质元素, 是从史伯开始的, 他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声一无听, 色一无文, 味一无果。 (《国语·郑语》)

土与金、木等是不同的东西, 把这些相异的东西错杂集合起来就能构成百物。这是说, 只有一种物质产生不了新物质, 必须有不同的物质在一起才能发生作用, 生成新物质。史伯举例说:音乐如果只是一种声音就不好听, 多种声音配合起来才悦耳;色调, 单有一种颜色并不好看, 多种颜色配合才有绚丽的色彩;味道, 单一也不行, 多种味道调和在一起才可口。史伯明确地认为百物是由“五行”即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 “五行”是构成百物的原始物质材料, “五行”与百物, 是物质元素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元素说理论。这是对以往作为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分类的五行说的重大理论发展。

史伯的“五行”说从宗教神学的襁褓中解放出来, 摆脱了天命论的束缚。但是, “五行”是物理性的形态, 严格地说, 并不能真正科学地阐明构成万物的元素及其性质;史伯把劳动人民的创造归结于先王的功德, 这也是严重的理论局限。

二.五行思想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伯的“五行”说有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在理论上, 主要有两种学说:“五行”生克说和“五行”无常胜说。“五行”生克说包括两方面:一是“五行”相生, 即“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一是“五行”相克, “克”即“胜”, 也叫五行相连胜, 具体指水胜火, 火胜金, 金胜木, 木胜土, 土胜水。应当说, “五行”说反映了某些自然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 这在科学史和认识史上都是有意义的。但是, 把“五行”生克作为自然界的必然规律, 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必然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 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对立的五行无常胜说。《孙子·虚实篇》:“五行无常胜”。《墨子·经下》:“五行毋常胜”。《孟子·告子上》也说, 用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 火并不熄灭, 叫做“水不胜火”。这也是杯水车薪成语的由来。孟子的说法也说明, 五行能否相胜有数量等条件的制约, 并不是无条件的。把五行相胜说成是无条件的, 是一种机械论的观点。五行说后来广泛地浸染到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 源远流长, 影响巨大, 成为中国人的持久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泥古论者赞之为神秘的金字塔, 智慧的大宝库;疑古论者则斥之为迷信的总根源, 妖怪的间谍网。这是两种片面的观点。列宁曾经深刻地揭示出古代“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的事实, 历史事实说明, 五行说一方面推动了人们对万物生成的探索和金、木、水、火、土相互关系的研究, 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受到唯心主义的侵蚀而神秘化, 形成一张僵硬的“五行网”, 用它去硬套一切, 穿凿附会, 成为占星、卜卦、择日、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迷信的根据。

三.董仲舒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董仲舒, 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在地主阶级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专制政权的新形势下, 董仲舒为服务于君主的专制权力和专制社会的统治秩序, 把古代的人格化的“天”和阴阳五行说相杂合, 构筑了一个神创论和五行图式论相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并进一步发展成整整统治了一个时代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的天神观念通过吸取、容纳阴阳五行学说, 重新塑造天神面貌, 突出了人格的天 (天意等) 是依赖自然的天 (五行等) 来呈现自己的。原来用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是先秦时代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潮, 并在反对天命思想 (即神创论唯心主义, 也即主观唯心主义) 的斗争中发挥过显著作用。董仲舒有见于此, 竭力利用、歪曲和改造阴阳五行观念, 作为天神创世论的重要环节。董仲舒学说认为“天”把阳当作主导方面, 把阴当作从属方面;阳主万物生长, 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主万物收藏, 是天的刑罚的表现。由阴阳二气再分成五行, 阴阳和五行的结合, 使五行的结构组织获得了两种内在的动力, 从而使五行结构有具有了自我运动和调节的性能。体现天的恩德的阳气推动五行按当时通行的木火土金水的次序相生, 即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叫做“比 (接近) 相生”。体现天的刑罚的阴气, 推动五行相胜, 即金胜木, 水胜火, 木胜土, 火胜金, 土胜水。其间均各隔一行, 如金胜木, 中隔水;水胜火, 中隔木等, 叫做“间相胜”。五行相生相胜, 终而复始, 循环不止, 就有春 (木) 、夏 (火) 、秋 (金) 、冬 (水) 四时, 土兼四时, 还有东 (木) 、南 (火) 、西 (金) 、北 (水) 、中 (土) 五方, 由此进而产生万物。这就是天———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董仲舒就这样通过把阴阳、五行拟人化, 使“天”摆脱纯粹的神灵形象, 成为和自然界的作用浑然一体的造物主、主宰者。董仲舒宇宙论的思想, 对于先秦时代如墨子所主张的单一的人格神观念 (主观唯心主义) 来说, 是一个进步, 而对于如荀子所主张的自然的天的唯物学说来说, 则是一个倒退。

四.中医学对五行思想的借用

中医理论中,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阴阳五行说。时至今日, 阴阳五行已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部分, 成了中医学中最高的、总体性的理论, 其他理论则只是局部的理论。但是, 阴阳五行说起初并不是医学自身的理论, 而是从哲学中借来的, 形成的时间也不早。《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医家把“天有六气”和五色、五味、五声、六疾联系起来, 但很难说当时就已初步形成了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专著是《黄帝内经》, 它是春秋战国直到汉代中期几百年间所形成的医学专著, 现代通行的版本中, 很可能还包含了东汉时代的一些材料。一般说, 阴阳五行说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 并且阴阳五行学说较为正确地说明了那些生理病理现象,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形成的《黄帝内经》, 就顺理成章地采用它来整理已经积累的医学材料。然而, 当时医学采用五行说, 也是势所必然, 因为在五行说以外, 当时还没有更为先进的世界模式。现在认为:“《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 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 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人们从系统结构观点观察人体, 有助于比较辨证地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五行学说的应用, 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 在五行学说的帮助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系统化。”

五行说之于医学, 是哲学对于科学的干预和影响, 是五行说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但是, 用五行说去说明医学中五脏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关系时, 就显得牵强附会了, 五行说并不能正确地解释所有问题。在今天, 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的多起来了, 经过近几百年来科学分门别类的发展, 而在每一门类中又是条分缕析的研究之后, 科学自身提出了整体研究的问题。这种情况, 促成了系统方法等整体方法的产生。这时候, 人们再回头来看中医, 感到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有着一种未被重视的整体方法的价值。但是, 应该指出, 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之所以采用整体方法并不是人们的一种自觉, 而是人们的不得已, 是在人们无力对局部进行具体认识的时代不得不采用的方法。采用什么方法, 人们也并没有很多的选择余地, 它决定于面临的对象和当时的历史条件。还应指出, 用整体方法时, 也必须对局部有一定的了解。这个程度, 当然是越高越好。了解局部, 不一定能懂得整体, 但不了解局部, 也无法很好地懂得整体。如果对局部认识有错误, 整体也很可能会出现漏洞。如果今天还念二千年前的阴阳五行, 那中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因为阴阳五行之于中医, 是不完备的科学知识和不完备的哲学理论的结合。这种结合是古人的光荣, 并不是今人的光荣。中医的整体方法, 既是中医的长处, 也是中医的弱点。

汉代所出现的医学理论, 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以前积累的医学资料进行整理的结果。从董仲舒开始, 阴阳五行说已经成了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所以儒和医之间的联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后世不少医家都认为, 作为医, 如果不懂得儒家那一番道理, 就只能是个庸医。这种情况也表明, 中国的医学与哲学的关系至为密切。

五.王安石对五行思想的阐释

王安石是北宋时代积极有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宇宙论不够清晰和系统, 但很有特色, 他发挥了“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王安石在《老子注》中曾论述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 他说:无者, 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 自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 此名天地之始。有, 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 此名万物之母, 母者, 生之谓也。

从王安石的思想看来, 这里所讲的“无者”是指气。太初、太始、太极则是气的演化的不同阶段, 太极是阴阳二气的总称, 是和天地同时形成的。有天地以后, 万物就逐渐形成了。在所著《原性》和《洪范传》中, 王安石又在太极、天地派生万物的序列中加进一个环节:五行。《原性》说:“太极生五行。”《洪范传》说:“五行, 天所以命万物者也。”这里的“天”指自然的天, 实是代表天地而言。太极生五行就是天地生五行。太极、天地是怎样生五行的呢?“天 (阳) 一生水”, “地 (阴) 二生火”, “天三生木”, “地四生金”, “天五生土” (《原性》) 天和地即阳阴是分别生出“五行”中的不同物质实体的。王安石思想着重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说明五行, 以强调五行不仅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因素, 而且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五种因素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并且相互作用而形成万物。五种因素的不同性能又是万物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根据。王安石认为五行的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形成事物变化的原因, 他说:“其相生也, 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 所以相治也。” (《洪范传》) “相生”, 如木能生火, 所以春去夏来。“相克”, 如金能克木, 所以木头被制成器具。“相继”, “相治”都是事物的变化。由于五行的各种各样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同上) , 万物的变化就无穷无尽了。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说明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形成、性质和变化;他在唯物主义宇宙论发展到气的一元论的阶段, 仍停留在阐发五行学说上面, 反映出他的哲学思维的弱点。但是, 他对五行学说的创见则是对哲学理论的新贡献, 这主要是:五行既非上帝创造, 也不具有道德属性, 而是来自太极、天地, 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因素;着重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解释五行, 并用以说明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源泉;阐述五行的物理性能, 并用以说明世界万物多样性的根据。

摘要:五行是一个历史范畴, 本文阐述中国五行思想的形成、发展, 及董仲舒和中医学对其的借用, 以及王安石对其的阐释, 使人们对五行思想形成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五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参考文献

[1]李申著.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方立天著.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明、于井尧编著.中国哲学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4]张岱年主编.中国唯物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5]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6]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7]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电子地图的发展历程 篇8

详尽的世界地理信息、厚重的道路交通图集和不方便折叠的地图,这些都是数字技术之前人们出游时遇到的窘境。旅行过程中想找到目的地,绝非易事。而在今天,要完成目的地定位工作,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电子地图开发领域的先驱之一,是Palo Alto研究中心,隶属Xerox公司,他们在1993年首次推出电子版世界地图(Map Viewer)。10年后,OpenStreetMap在伦敦以非商用的形式免费发布,这版世界地图仍然只提供地理数据查询服务。2005年2月,Google推出自己的电子地图,在此之前,这个搜索引擎巨头收购了拥有Keyhole和ZipDash两项关键技术的几家公司,而这些技术构成了Google地图的基础。2007年,Google地图不仅包含了美国各大城市的目的地查询服务,还扩充了一些特殊地点和旅游胜地(即所谓兴趣点)的数据信息。同一时期,Google Traffic发布,直到2011年,德国才可以享受到Google Traffic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从2007年10月开始,Google就一直在考虑为美国运输行业提供运输线路规划服务,2012年,这项服务在德国成为现实。然而,在2008年8月,Google为行人提供的道路规划服务就已经实现。

2011年,Google开始搜集室内导航数据,帮助人们在复杂的建筑群内部找到目的地。

2008年,Google发布Android导航App,进一步提升了Google地图的人气,也使得电子地图领域的竞争加剧。2009年6月,微软发布了自己的电子地图,取名Bing Maps。2012年9月,苹果公司把Google地图集成到其iOS操作系统内,放弃了推出苹果地图的努力。

上一篇:高尚的青春初三作文450字下一篇:新医院中如何做好党务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