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2024-06-25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共10篇)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和《1.2动手做实验》之后,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 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生实验.

5、 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 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 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总结探究的环节

三、自我评价与作业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右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 有关,

与 无关。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篇2

《牛津英语》4B UNIT1中第二课时,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等一系列的句型及单词,展现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

[目标]

学生能应用“It’s…”和单词hot cold sunny windy rainy snowy cloudy,正确表达天气。能使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这一句型,收集天气情况;能根据设计的天气预报,播报天气情况。

[作业基础]

学生已学会了表达天气和温度的单词和句型,并对变幻莫测的天气有一定的好奇,熟悉天气预报的播报方式,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生有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自主收集资料,提出问题,尝试探究。

[作业内容]

学生分小组,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记录本市一周的天气。合作完成一份城市天气记录表,然后再到课堂上尝试用天气预报的播报方式呈现出来。

[作业要求]

观察:和你的朋友谈论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

尝试:根据教师提供的各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进行“天气播报”。

统计:你还想知道哪些地方的天气情况,小组讨论并向教师请教。

制作:组员共同完成“城市的天气图”的填空题。

交流:学生自由组合,围绕“城市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练习。

展示:学生展示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推选“优秀天气播报员”。

[设计意图]

我设计每天请一位同学进行“天气预报”,意在将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英语逐渐成为学生的主要交际语言之一。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篇3

关键词:数学;教案设计;意识形态

一、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的背景

数学学习同语文学习有一些区别,数学是偏理性的学习,它不光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发地去思考练习,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充分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情况还需要良好地控制课堂上的气氛,数学教学具有一般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1)数学教学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2)数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数学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所学者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操作中来,因为只有把握住知识的衍生性和连贯性,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以及简单数学符号的把握。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1.针对教学方式的设计安排

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一般都是懵懂的和学习的最初环节,本身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对未知物质的探索,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其的认知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生学习意识其实是比较好引导的,教师只需要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和运算规则同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体现的内容,比如,在讲授乘除法的运算时,教师以全班的学生作为一个单元体,然后可以假设每个学生所获得水果数量,最后让学生去计算全班总共获得的水果数量,这是典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当然其中的主要策略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般数学运算的科学规律,不过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掌握才是学习乘除法的基本依据。但是教师需要在每节课的前半段时间将教案上的重点内容优先讲解,在后半段时间让学生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自我的理解消化,这样的课堂教学也符合小学生对学习注意力集中只会在一节课的前半个小时的规律。这种模式主要兼顾了学习上的关联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学的教案设计需要从这些方面去体现。另外的一种方式同这种策略有些相似,这种方式是一种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互换,当然互换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在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时,而角色互换只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一些数学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肯定是需要学生在基础的学习理论有了解之后去发现的,这也是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需要介入的又一重点内容。

2.教学主体的转换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尽量避免过度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进行到一段时间内自发地去询问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教师在听学生的叙述时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最终在教案中得到体现,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都会在比较及时的情况下得到快速的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疑问点类型以及提问者的意识做简单的预期准备,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设计上也就会多了一个参考对象,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上的成功,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并认识数学学习中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教师提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才决定是否实行的,因为具体的课堂情况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这种模式推进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中教案推进需要注意的要素

首先,学生在教师讲授某一堂课之前需要自发地去预习相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自己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有所准备,那么对于信息的双向交流就会有一定的提前掌握,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就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教师在对一些需要重点预习的知识提前给与提醒或一些必要的帮助。再次,对于一些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学生要学会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遇到一些不会的或者是有很大疑惑的理论可以提前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积累一些问题。当然教案的设计也需要同时兼顾这些因素,这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有效性肯定会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的教案设计策略就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手段,不管是学生和教师,都是在这种模式中两个基本体,只要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拓展延伸,那么这条线就会逐渐增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基本的教学效果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海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五要”[J].新课程:小学,2008(10).

[2]张芳.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小学,2014(04).

[3]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 2014(01).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篇4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按七个要素来划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它是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和学习,但实际的科学探究,特别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更多的则是涉及这七个要素的某个或某几个,以下是笔者平时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取材生活化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教学活动要求开发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实验资源来支持学生随堂的实验探究和课外的动手实验。将身边随手可得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玩具、学习用品等来代替仪器,创设宽松有趣的实验环境,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及对科学的神秘感,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比如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矿泉水瓶,让他们设计一些科学探究实验(越多越好)。学生四人一组边做边讨论。收集到的一些设计如下:

1.用手压瓶,瓶变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把它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力使它滚动,它会逐渐慢下来,直到停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用空瓶做,然后用装满水的瓶做,你还能得出惯性和质量有关)。

3.装部分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突然推它,水会向后方倾斜,这是由于水的惯性引起。

4.装满水,放在阳光下,做光的折射实验。

5.把瓶盖旋下来,放在烧杯的水面上,这是由于浮力引起的,说明浮力。

6.把瓶子中的水用力泼出去,水在空中能“飞行”说明水有惯性。

7.在瓶子中装适量的水,用瓶盖敲击烧杯;烧杯被敲响,同时水中有波浪;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8.在瓶子壁上从上到下顺次扎三个眼,在瓶中注满水;三个孔都有水柱涌出,最下面的最长,越往上越短;压强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

学生的设计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到科学实验的设计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创设足够的科学情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实验。只有“让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下苹果”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否则,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观察平面镜的像——→利用反射规律作图做出平面镜的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提出问题(像与物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利用平面镜)——→评估(利用平面镜不能完成实验)——→再设计实验(要利用平板玻璃)——→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进行《电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进行:提出问题(给学生发放小电动机,让其观察,提出问题)——→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要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让导线动起来)——→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小结。教师与学生在探究完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后,就说,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会运动,若用导线绕成线圈,置于磁场中,给它通电会怎样呢?然后演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从直导线到线圈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渐进地进行引导(处于磁场中的直导线—→只能一个方向运动—→磁铁不能做得很大—→在有限的磁场区域内—→导线运动过去又运动回来——→线圈)。

在进行《组装电路》教学时,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最简单电路的基础上,再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一、二组设计一个电路,要求是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把其中一个灯泡取下后,另一个灯泡熄灭;三、四组设计一个电路,要求是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把其中一个灯泡取下后,另一个灯泡不熄灭。

三、延迟评价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设计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

但是有时却要采用延迟评价。例如在学生进行各种实验设想的过程中,暂时不对设想进行评价,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缓和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数量众多的创造性设想。因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特别是新颖独特的设计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就像机器启动一样,从“静”到“动”是有一个过程,新颖独特的设计在这个思维中过程的后半段。在学生思维启动的过程中,教师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耐心,不要过早的表达,即延迟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既能启发他人,也受别人启发,营造一种智力激励环境。   例如:在讲了“摩擦力”后,要求学生谈谈“如何减少摩擦力?”一开始有的学生说:“把接触面磨光滑些。”有的说“在接触面加润滑油”……一位同学说:“在实际中还可以在物体上加上轮子”后,全班同学似乎陷入了沉默。几分钟后一位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可以让上面的东西浮起来。”接下来的时间,学生还想到了磁悬浮列车的模型。最后,笔者对学生的这些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但是,如果在学生讲了前面的想法后就过早地做出评价,后面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法便很难出现。

四、展示和创新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如在做“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中,筒内易燃物产生明亮的火花给了学生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筒内放易燃物?为什么要迅速压下活塞?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火花闪过之后学生脑子里仍不清楚,不明确,若教学中改变教材中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在实验时,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是否增加,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看得见吗?此时自然引出实验设计的问题情景:怎样变“不可见”为“可见”?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实验教学过程。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设计思想均能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如“冰和酒精混合演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按课本上用普通量筒来做实验,体积变化不明显,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信呢?如此微小的体积变化,有没有可能是因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没有完全倒出(容器壁上吸附残留)所致?这些疑惑不解决,学生就不能确信实验的结论。理解的知识也是似是而非的。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改进该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是一个极好的时机。

两种液体混合后液面下降越多,实验的可见度就越高,要提示实验的可观度由△h=△V/S得出,适当减小玻璃管的直径或增加混合的两种液体的量都能达到这个目的。当相应混合的两种液体的量一定时,减少玻璃管的直径就可以达到目的,但管径太细,则需增加管子长度,给实验带来不便。若保持玻璃管长度不变而减少玻璃管的直径,势必造成混合液体的量的减少,达不到增加可见度的目的。能否把两者统一起来?通过以上这些设计思想的展示和分析,有的同学设计了相应的实验装置,这种实验装置既不增加长度,又可容纳较多的液体,管子下部的体积越大,则混合后液面下降越多,效果越明显,此时学生的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锻炼和培养,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五、设计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两节的教学时,向学生发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想得越多越好。”学生经过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方法:放在火上烤,用太阳晒,放在开水里,用石头磨,用砂纸擦,用铁锤反复敲打,用钳子反复扭折等。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种训练方法是:首先由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各自发挥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最后殊途同归。

例如,在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设计以后,要测量导体的电阻,若给你一组电池,一只电键,若干根导线,还需要哪些仪器?

解法1: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

解法2:2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

解法3:2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

解法4:一只电流表,一只电阻箱。

还有其他解法,仅从以上4种解法可以看到,这种处理方法对扩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获得成功体验是很有益的。

以上这些方法的教学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教学注重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发散性实验设计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翠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能力[J].科学教育,2005(6).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通过探究,知道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探究影响电热的因素。

(3)知道焦耳定律内容、公式及适用范围。

(4)结合本节教学,培养学生重视实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电流热效应,探究电热和电阻、电流以及通电时间关系,焦耳定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电流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电阻以及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出示白纸灯泡、电热水壶、电烤箱图片,让学回忆并思考,把手靠近发光的白炽灯泡,会感到灯泡发热;给热水壶通电可以将其中的凉水加热;给电烤箱通电可以将其中的面包烤熟;那么这些能量从哪里来的呢?

生:电流通过用电器产生热量了,电能转化为内能。

师: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现象叫作电流的热效应。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学习新课 师:思考

(1)白炽灯的灯丝热得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阻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2)刚刚发光的灯泡并不热,而过一会儿就会烫手。灯丝产生热量的多少与发光时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3)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通过它的电流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会和哪些因素有关。

/ 3 请同学进一步体验电取暖器的使用情况进而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会和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分别以电阻丝发热而电线不怎么发热的现象和高温、低温档工作时、通电时间不同时电阻丝发热程度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电热和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要对以上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 生: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出具体实验方案,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问:如何比较不同导体产生电热的多少呢? 生:用手摸,或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等方法。

师: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法比较受热煤油温度升高的多少判断电热的多少。

3、进行实验:

实验一:探究在电流和电阻相同时,电流产生热量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连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按下计时器并同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电流的大小不变,每间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填写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实验二:探究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产生热量和电阻的关系。

将阻值不等的两个电阻丝分别放在盛有等质量煤油的锥形瓶里,并插入温度计,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合上开关,观察在两分钟内两支温度计示数升高的情况,并将实验得出的数据填在已发的表格里。

实验要求:电路连接好,将滑片放在阻值最小端,观察并记录初温。然后再看屏幕上的时钟同时合上开关计时,两分钟后断开开关,并记录末温和电流。实验三:探究在电阻、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利用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减小,再观察两分钟内阻值较大瓶内温度计升高的示数,并记录在表格里。

实验要求:先用试触的方法将电流调小约0.3A左右,再记录阻值较大瓶中煤油初温,并迅速合上开关同时计时,两分钟后同时断开开关并记录末温和电流。

/ 3(两次实验要求见课件)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验得出的数据先行分析得出结论。再视频展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见课件)

显而易见:在电阻、电流大小相等时,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生:总结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

(三)焦耳定律

师:1840年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定量得出电流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和电阻成正比,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的定量规律。给出焦耳定律内容、公式及单位。说明焦耳定律适用任何电路。简介焦耳生平和对物理学的贡献。(见课件)

师:为什么电取暖器通电时电阻丝热得发红,而和其相连导线并不怎么发热? 生:交流,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得出结论。师生交流:

1.焦耳定律的公式:Q=I2Rt 2.单位:I——A,R——Ω,t——s。则Q——J 例题:一只白炽灯,灯丝正常发光时电阻为44Ω,现将其接在家庭电路中,工作10min,求灯丝所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方法一:

解:由I=U/R=220V/44Ω=5A 由Q=I2Rt=(5A)2×44Ω×600s=6.6×105J 方法二: 点评:

结合I=U/R,焦耳定律可以推导出两个公式:Q=U2t/R和Q=UIt。有时,这两个推导公式应用更灵活。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课后思考题。(见学案)

四、布置课后作业。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篇7

关键词:探究法 设计分析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4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十分重要的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技术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新型的教学关系能够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师管教,学生管学的教学关系,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教学效能,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里,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是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技术设计是技术中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教学载体,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一个闪光点。因此,技术教学要改变“重视操作训练,轻视创新设计”的旧观念,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构思,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鼓励大胆创新,指点学生从人、物和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进行设计分析,不断地促进构思的发展,形成多方案的设计思路,通过比较、权衡和决策,产生技术设计方案。

新课改背景下的技术教学特别要重视多方案的形成。它是衡量技术设计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力求避免全班只形成千篇一律的结果。

一、探究法及本节教材地位

1.探究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与运用探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性教学观主要建立在皮亚杰的结构观发展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上。皮亚杰认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也可以发展变化。因为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通话和顺应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的同化和顺应,实际上就是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转换和发展。当新的知识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知识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在这种理论基础上,探究性教学逐步发展起来,使学生在探究研究过程中内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

2.设计分析是技术设计的关键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本节的学习,除了“理解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产品设计分析的三个要素”,还要“能针对某个具体设计对象,构思并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相关设计规范的设计方案,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标准件”,并能“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权衡”。

二、《设计分析》探究式教学课堂实录

教科书与学情分析: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设计分析这个过程是设计构思的前提,合理周全的设计分析不但使构思目标明确,构思方案更加具有说服力,而且会使技术产品在上设计过程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在“设计分析”阶段,同学们在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是这些想法还模糊、零散、不系统,而且不具体。要把这些模糊、零散、不系统的设计想法变为看得到的、比较完整的具体方案,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但这些方法不能只是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方案的构思过程来体会和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产品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

2.掌握产品设计分析的三个要素。

3.恰当处理设计分析过程中三要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对某个产品进行设计分析。

2.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标准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设计信心,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方案前对产品进行周密的设计分析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把握设计分析中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物”、“人”、“环境”三方面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分组

(二)、课堂引入

(投影展示)通过一个小猜猜的游戏,引入台灯主题。

(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台灯使用情况。

(三)、课堂片段

1、新课教学

①师生互动:展示样品台灯图片及实物,将台灯分解成灯泡、灯罩、支撑架、底座及开关五部分。

师:这几个部件中我们先来讨论灯泡。灯泡DIY不实际,属于标准件。引出标准件的含义及作用。endprint

提问:提供4种灯泡,你们希望的灯泡是哪个?对灯泡有什么要求?

课堂讨论灯泡的要求,板书。

②师生互动:灯罩、支撑架、底座、开关四个部件分组讨论。

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发分组讨论表格。

通过投影及实物为同学提供参考的素材,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常见的灯罩材料、功能、造型你的要求(关键词)你选择的材料、功能、造型

常见的支撑架材料、功能、造型你的要求(关键词)你选择的材料、功能、造型

常见的底座材料、功能、造型你的要求(关键词)你选择的材料、功能、造型

常见的开关功能、造型你的要求(关键词)你选择的开关功能、造型

④讨论汇总:各请一组学生回答,再请其他组学生补充。教师板书。

师:综合刚才考虑的因素,归纳物、人、环境三方面要素。

PPT:梳理台灯设计分析的一般过程及原则。

2、拓展三要素原则在手机设计分析中的作用。

投影:展示典型手机图片,激发学生思考分析手机设计的兴趣。

师生互动:手机的设计分析

结束语:合理的设计分析是设计成功的关键一步,分析得当可以指引我们少走或不走弯路。

三、《设计分析》探究式教学体会

这节课《台灯的抉择—设计分析》,以台灯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汇总拓展,实现教学的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分析台灯各部件的选择要求,最后想出解决的方法。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体验设计分析的过程及原则。

上课前首先安排学生分组,组长由组员推荐(或由生日最大的组员担任),安排分组,可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课堂引入中采用了问卷环节,引发学生对已经在用台灯的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普通台灯转移至高中生用的台灯上面来,暗含“人”的因素。

新课过程中,首先解决灯泡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切身感受去体会台灯所用的灯泡有什么设计要求,最后结合收集到的灯泡信息做出“灯泡的抉择”。接着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由于教室座位的安排,每个大组又细分两个小组),分别讨论灯罩、灯泡、支撑架及开关。讨论时,学生基本能积极参与,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也积极参与其中,讨论的结果由组长执笔汇总。分组讨论大约持续10分钟左右,后汇总。选取一个灯罩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另一小组长加以补充,学生基本能得出正确而完整的结论。之后逐次完成对支撑架、底座、开关的讨论汇总。黑板板书五个部件的要求,从“人、物、环境”三要素的角度,对这些要求进行梳理划分,并讨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手机设计分析为案例,从三要素角度进行拓展运用。

不足之处:分组讨论环节的效率可以再提高。可提前一周要求学生通过商场调查、咨询、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台灯的资料,调查市场上现有台灯产品,了解台灯各部分的组成、有关材料的特性及组装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能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的一些优点:①探究性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教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②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需要学生的设计、策划,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的“技术试验及其設计”一节中,试验的选材、自变量的选择、对照组的设计 、预期结果、试验步骤等设计就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再根据自己的设计、策划动手完成探究试验。③探究性教学法能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④探究性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摒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行为,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考文选

[1] 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法教学的体会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2] 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 凤凰教育网 高中通用技术 教材分析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的实物及板图,了解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冰镜能够取火吗?

生:用冰做成一个凸透镜,对着阳光,就可以烧着干草

/ 4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 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请同学们看投影: 在严寒的原野,探险者们丢失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博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们砍下一块冰,先用斧头把它削平,然后用小刀精修。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了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博士拿着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棉絮上,很快棉絮就燃起了火苗。

师: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生:博士冰磨成凸透镜的样子,来取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凸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凸透镜?

[生丙]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凸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凸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观察其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的特征。[生甲]凸透镜有两面往外凸。[生丙]中间厚边缘薄。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一)什么叫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板书)

[师]凸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是什么透镜(lens)? [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 4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

[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师]观察课本图4-35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甲]有亮点。[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师]凸透镜对光有哪些作用呢? [生丁]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观察:透凸镜对光的作用]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板书)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凸透镜能使

/ 4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4-37所示)。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2.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在探究中发现滤色片颜色与二维码识图的关联,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

活动准备

“密室逃脱”PPT、红蓝滤色各一筐、空框眼镜人手1副、红色二维码图片3张(1.3.5)数字1、2、3各1张(桌子编号)、钥匙1把(贴在2号桌下)、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红蓝彩色笔若干。活动过程(一)进入密室

1.教师:今天我们玩“密室逃脱”的游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密室,开始游戏。

2.旁白:欢迎来到眼镜密室,现在门已锁,要利用神奇的眼镜和聪明的大脑才能逃离密室。你们只有30分钟的时间(屏幕出现30分钟)。

(游戏提示单)请在旁边的框里取一副眼镜框,并穿上合适的镜片让眼镜变得完整。

3.教师和幼儿每人拿一个眼镜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眼镜框,它并不是一副完整的眼镜,这里有两筐镜片,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教师分别出示两种颜色滤色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红色、蓝色)。

教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镜片让自己的眼镜变得完整。(幼儿自主取滤色片插入镜框)

4.旁白:接下来去寻找桌上的秘密吧!

(二)密室解谜

1.单色滤色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手中的眼镜找出1号、2号、3号桌上的秘密,时间3分钟。

(2)讲解观察记录单记录方法。(幼儿进行操作、屏幕上出现3分钟倒计时)。

(3)教师: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见的?(幼儿自由回答)

(4)教师:接下来看看我们找到的秘密是否正确。

--------出示第一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1、红色镜片)。

--------出示第二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3、红色镜片)。

--------出示第三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5、红色镜片)。

(5)小结:红色的二维码图用红色的镜片就能看清楚里面绿色的`图形,红色的二维码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滤色,有色镜片会过滤掉与它相同颜色的图案。

旁白: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嘿嘿,游戏才刚刚开始呢?这里有一把密码锁,解开三张图就能找到接下来的线索。

2.神秘的密码锁

(1)(游戏提示单):请根据要求猜出三个数字密码解锁。

①猜测三位数字(屏幕上出现3张图片,分别对应3个数字)

A.五边形(数字5)

B.双色点阵图(数字4)

C.前两位数字相加的总数(数字9)

(2)按照幼儿的各种解锁思路,教师操作课件,直至解开密码锁。

(3)旁白:“恭喜你们打开了锁。打开了这把锁,你们就会得到接下来的出门线索。

3.双色立体图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眼镜找出三张卡片中隐藏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钥匙。

(2)屏幕上弹出3张叠放的二维码图片,观察3张双色立体图片寻求解谜途径。

A.出示第一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长方形”)我们来看一下,看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到的?针对没有看到的孩子提问,你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得?那么调整再试一试。

(3)小结:原来同时使用蓝色和红色的镜片就能看出立体图像。那我们的密室里哪里有长方形?

B.第一个线索已经得到,接下来我们寻找第二个线索,出示第二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2”)看到了什么?密室里面哪里有2?我们回想一下线索1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又有2的是哪一个?

C.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线索,出示第三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下”),看到了什么?好,我们再想一下线索1、线索2,、长方形的2号桌下。

(2)根据刚才找出的3个线索引导幼儿找出钥匙。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找钥匙。

(三)逃出密室

1.旁白: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在密室里发现了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镜片组合同时看,可以看出立体图形,我们平时看3D电影的时候也会用到眼镜,那我们今天的这副眼镜能不能看到3D电影呢?我们先放下眼镜看,能看清楚吗?是立体的吗?拿起你的眼镜再看看。

3.观看3D动画1分钟,离开密室。

4.结束语:3D电影好看吗?现在我们的密室游戏已经结束了,老师会把眼镜放到班级区域,你们可以用它发现更多的秘密,现在请孩子们有序离开密室。

活动总结一、目标达成情况:

从本次活动当中,孩子对密室逃脱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寻找解密的线索,为目标1的达成铺垫了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知立体图形时只能用凹进去凸出来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在环节中我直接为幼儿梳理概念“立体图形”提升幼儿经验,达成了我此次的活动目标。

二、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本次活动用孩子们熟悉的科技产品为这次活动增加了神秘感。

2.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线索的参与者,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

3.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导,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发现。

不足:活动结尾时缺少总结,虽然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小结,但是最后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三、再教设计:

1.在结尾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环节后面加入关于“滤色”的科学视频。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创新设计 篇10

科学探究活动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幼儿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及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活动,《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提出了: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手段。活动内容的及过程的创新设计,对幼儿的探究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以心理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物质环境是实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保证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创新设计幼儿科学探究活动。

一、活动题目的创新

活动题目是活动内容的简洁概括,现有的很多活动题目过于直白,只注重知识性,缺少趣味性和动感情景,如《区别雌雄蛙》,《认识花的结构》等,如果改成《蛙妈妈,蛙爸爸》,《美丽的花姑娘》读起来就给幼儿一种形象,立体动感的情景,观察起来也会有一种面对好朋友的感觉。所以,活动题目创新设计会为活动的进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活动题目的创新要遵循知识性,趣味性,直观动感性,儿话语言的原则,在明确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趣味性和直观动感性的创新。

二、活动目标的创新

活动目标是探究活动的指导纲要,如何确定活动目标尤为重要,在传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目标一定要有创新设计,拓展性应该是目标的创新点,具体体现在知识的拓展上,如《蛙妈妈,蛙爸爸》活动中,通过观察区分雌雄蛙,其拓展性应是肉眼观察不到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目标的确立兼顾了全体和个体的差异,充分做到使全体幼儿的发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这一目标拓展性体现在具体的观察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提供几种观察方法和具体的观察工具,如徒手观察,包裹观察,直接观察,隔离观察等,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体现个性特点完成觀察探究任务。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精神,乐于团队合作的意识也是目标创新点的体现。总之,探究活动目标的确立一定要体现拓展性的创新。

三、活动导入的创新

目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导入方式很多种,如经验导入,材料导入故事导入,由游戏导入,环境导入等。这些导入方式有时过于单一,有时死板。心理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物质环境是实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保证,遵循这个理念,情境导入可以综合以上导入方式,实现导入的创新。情境导入就是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主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引人入胜。幼儿科学活动探究过程进行前的情境导入应遵循知识性和趣味性策略。

1.由经验导入策略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理论,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由经验导入,能很好地激活幼儿的兴奋点,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活动。

经验导入策略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策略,是科学探究活动整体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也是促进幼儿科学潜力发展的科学手段,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对幼儿的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有明确的了解,同时要重视幼儿日常经验获得的主观性和模糊性特点,不可随意猜测。

2.由趣味导入策略

让幼儿对活动的具体物体的外形特性感兴趣,是活动有效探究的第一步,也是活动有效进行的保证。所以对于每个科学探究活动教师都要认真探究挖掘活动导入的趣味性,可以通过小朋友们感兴趣的故事、童话剧、游戏、谜语等具体方式导入,从而增强活动导入的趣味性。

在趣味导入策略实施中,对活动材料的科学处理是实现趣味导入的关键。只有材料、教师、幼儿已有经验三者之间达成一个切合点,才会使幼儿获得发展。

3.由情景导入策略

情景是在整个情境中导入过程中的具体环境和情节的呈现,对营造幼儿探究活动的进行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教师要根据每次活动的内容为幼儿事先选择或创造一个相应活动区环境,尽可能做到真实、生动,突出感知对象的特征,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感知在认知的基础上更为深入。情景的创设既要遵循科学事实,体现清晰的知识要点,又要直观生动起到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导入的节奏。

四、活动过程的创新

活动过程是完成探究内容的主要环节,是实现探究目标过程,教师的有效指导尤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创新点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提问设计上

1.观察性提问,首先明确观察性提问的目的不是教师直接向幼儿传递知识,而是要能启发幼儿进行有序、全面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在掌握一定的观察技能的同时,促进幼儿自主建构知识。如完成雌雄蛙前肢结构区别的观察任务时,教师设计问题,小朋友们,青蛙有几条腿呀,仔细看看两只蛙的前肢都是几趾?幼儿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对前肢的观察上,同时鼓励儿童大胆用语言描述。

2.比较性提问,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具备了比较观察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这样能力,设计比较性的问题,如在幼儿完成蛙前肢几趾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两只蛙的前肢长的一样吗?幼儿会马上比较找出不同点,完成雌雄蛙外形特征的一项观察活动。

3.拓展性提问,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会自发生成出许多不同的主题。但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教师可运用观察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师生共同生成新主题。

四、活动延伸的创新

活动延伸的主要内容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的有效延续,是持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活动延伸主要是通过教师根据幼儿的现有经验和幼儿已探究的内容,结合当地的实施自然资源,同时发挥家长的辅助指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探究活动相关的问题,起到拓展幼儿思维,持续并增强幼儿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幼儿科学潜力激发的效果。例如,《水中游泳的鱼》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通过观察认识鱼鳍的数目、功能。“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鱼宝宝的肚肚里都有什么呀?等家里吃鱼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然后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不好?”作为探究活动的延伸,即延伸拓展幼儿的认知,同时加强了家庭亲子活动,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身边生活的好奇心,观察也会变得主动。目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的延伸方面有待加强。

作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幼儿,他们应受到什么样的科学启蒙教育,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能得到最好的激发是所有幼教工作者探究的课题,如何使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科学素养形成效益最大化,活动各个环节的创新应是不争的手段,希望本文的探讨能给幼教工作者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精准扶贫工作要点下一篇:三岔河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