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作概述

2024-07-26

年度工作概述(精选7篇)

年度工作概述 篇1

【时间:2006年06月27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自1995年审计法实施以来,审计署已连续11年开展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揭露和查处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促进规范了预算管理;二是真实反映了预算执行的客观情况,为人大、政府加强预算监督和管理提供了依据;三是促进了各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推动了财政体制改革。据统计,1996年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共查出违规问题金额12989.2亿元,发现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196件。审计处理后,已上交财政1293亿元,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69.5亿元。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研究分析,审计署提出的规范银行开户、整顿会计秩序、细化预算管理、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规范政府外债收支管理等建议被采纳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机关为财政经济工作服务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人大监督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一年一度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6月27日,李金华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了《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特色十分突出,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重点报告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胡锦涛主席签署第48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审计法的这次修订是对原审计法施行11年来审计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修订后的审计法是一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审计工作发展需要,有利于加强审计监督、规范审计行为,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律。她在继续保留关于“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规定的同时,特别规定:“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这样做,可以使审计工作报告更加集中全面地反映预算执行审计情况,有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履行预算审查职责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的职责,维护预算的法律严肃性。正是根据这一规定,今年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重点报告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对金融、企业、经济责任等其他审计情况,报告中提到了,但不是作为重点内容反映的。

金融、企业和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不作为审计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反映,并不表明这三个方面不是审计监督的重点领域。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近年来审计机关在对金融、企业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方面不断加大审计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审计署组织开展了对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和11户中央管理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这些审计的有关情况将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构成了审计工作“3+1”的基本格局。按照新修订的审计法的规定,这四个方面的审计今后都将予以不断强化。

二、更加注重把握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一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工作,注意分析把握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揭露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严格、不规范、不合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完善管理”。把握总体既是今年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突出特点,也是今年审计工作报告的显著特色。所谓把握总体,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用全面、系统、辩证的观点看待审计事项,揭示和反映预算执行的整体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将把握总体的理念体现于通篇,坚持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阅读了这个报告,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掌握和认识去年中央预算执行的基本情况,得出总体概念。

一是今年的报告用较大的篇幅、较为全面地表述了预算执行的基本概况,这样做便于完整反映中央预算执行及每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貌。如报告在反映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之前,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控制预算支出,合理分配使用超收节支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圆满完成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中央预算”等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基本概貌;之后在对各部门单位、各专项资金审计情况作反映时,也都注意首先讲述基本情况。与简单化地直接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相比,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

二是今年的报告注意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反映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注意把审计事项放在整个中央预算执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放置在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总体情况中进行审视。这样便于通过阅读报告由点及面和由面及点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而科学、全面地把握资金管理、使用的总体状况。因此,报告对每个审计项目的表述,都注意反映了审计抽查单位的覆盖面、审计的资金量及其占被审计项目资金总量的比重,以及审计发现问题占审计资金量的比重等。如报告在列举2005年度中央部门本级及所属单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9个方面问题的同时,特别指出:“这次审计查出的2005年度新发生的违法违规问题金额8.65亿元,仅占审计当年资金量的0.6%。”就每个具体问题来说,都应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必须认真加以纠正,但就总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仅占整个预算执行一定的比重。采用这种方式反映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能够给人一个全面、准确的概貌。

三、更加注重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对象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评价和鉴证。通过审计,一方面要揭露和查处存在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搞好整改;另一方面要对审计事实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的真实状况。与往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相比,今年的报告更加注重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对象。

一是坚持“一分为二”,既如实揭露问题,又充分肯定成绩。不论是反映财政部、发展改革委预算管理情况,还是反映48个中央部门具体预算执行情况,抑或是反映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报告都坚持既充分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又用一定篇幅全面肯定各部门单位在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和进步,从而避免了仅仅列示问题所容易使人产生的“以偏概全”的弊端。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篇幅较长,除了审计内容广泛、丰富之外,加大正面评价的份量也是原因之一。而且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环保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内外各方面高度关注。从审计调查的情况看,青藏铁路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要求,为我国重大项目的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审计工作报告对这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既揭露存在的问题,又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审计多为事后监督。从被审计事项的发生到实施审计,再到审计工作报告,必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如果审计工作报告仅仅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反映审计之后一定期限内被审计单位的整改纠正情况,审计反映就不能做到客观全面。而且从根本上说,揭露和查处问题并不是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通过揭露和查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促进被审计单位搞好整改,规范管理。因此,报告在反映审计发现问题的同时,应当及时、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今年的报告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对各部门单位的整改情况反映得比较充分,除了按照往年惯例报告了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情况外,还特别列举反映了今年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的情况,作出“今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工作已初见成效”的判断。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针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工作,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切实纠正,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从实际情况看,各有关部门、单位积极整改,效果明显。审计工作报告增加了整改方面的内容,既如实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又体现了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

四、更加注重揭露深层次问题

揭露和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是这些年来审计工作报告一以贯之的做法。今年的报告在揭露存在问题方面的力度更大、重点更突出、层次更深。

一是注重归纳分析,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突出问题。与个别案例相比,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更大、辐射面更广,更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注重在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地揭示这类问题。如对48个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没有把浓墨重笔放在个别案例上,而是着重反映了部门及所属单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多报多领财政资金、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转移财政资金私存私放、预算未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等,而且特别指明了48个部门中有多少部门单位存在这些问题。这样从总体上集中反映问题,有利于引起重视,促进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共性问题,提高中央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是注重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是当前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客观形势要求审计工作在促进解决这方面问题上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审计机关在继续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作为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开展效益审计的力度,揭示了在效益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报告反映的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并不违反法律法规,而是属于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不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中央部门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等,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在高速公路等专项审计中也反映出一些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这些效益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管理和加强科学决策等途径,逐步加以解决。

三是注重揭露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中央补助地方支出管理、中央政府性建设资金分配、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涉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在今年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中,把这些方面作为重点,集中反映了有关政策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特别是今年审计署组织开展了对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6个省(市)所属87个开发区财政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在充分肯定实行对开发区的特殊财税优惠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深入分析和反映了“国家关于开发区的税收政策面临的问题”、“地方政府关于开发区的财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地方

政府关于开发区的土地出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现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等建议。这体现出审计机关注重从宏观上揭示和反映问题,使审计监督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更高,更好地为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正是基于从总体上把握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从宏观的角度反映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等方面的考虑,今年审计工作报告没有更多地反映具体案例。这并不意味审计机关不关注对违反财经法纪及其大案要案的查处。去年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预算执行及其他各项审计共发现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线索2446件,其中审计署查出302件。对这些案件,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已通过适当方式向本级政府报告或直接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有关部门已经或正在查处,已有278人被追究刑事责任,478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审计工作报告之所以没有过多列举具体案例,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已然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审计查出的重要案例主要都通过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已经没有必要象在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之前那样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列举许多具体事例。二是审计工作报告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把审计查出的所有重要案例一一列举,难免挂一漏万,这就可能带来曝光是否公允的问题。因此,审计工作报告上不过多列举案例,完全是根据客观情况来确定的。当然,不论审计工作报告上列举不列举违法违规案例,严肃查处财经领域中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今后仍然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五、更加注重理性分析

注重和加强理性分析贯穿于今年审计工作报告的始终,体现在对基本情况的概述、审计对象的评价、发现问题的披露、产生问题原因的剖析以及加强预算管理的意见建议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反映了中央预算管理审计情况和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后,都分别有一个自然段进行分析,进一步阐明:“中央预算管理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财政体制、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影响,也有管理不严格、制度不落实的因素。从管理层面看,有些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还存在一些不够公正、公平的问题;预算编制和计划安排比较粗放,公开透明度比较低,导致执行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不利于增强自我约束、加强外部监督。从体制层面看,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还不够明晰,转移支付和投资项目设置目标还不够明确,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安排的项目内容重复,加上中央财政统得过细,在预算管理级次多、资金链条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利于加强项目管理,影响中央预算资金的科学使用”;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门预算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一些中央部门尚未按要求建立起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使得年初预算难以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二是预算编审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一些资金的分配标准不统一、不透明,执行过程中监督检查不力。财政部对各部门和各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上报的预算审核不够全面、严格,缺乏深入调查和跟踪问责机制。三是内部财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单位依法理财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内控不严格。一些部门对所属单位疏于监管。”正是在作了这些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报告针对本次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中央补助地方支出预算编报方式,清理整合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增强预算的刚性约束”以及“健全中央政府性投资管理制度”的审计意见。审计的理性分析深化了审计成果,提升了报告的立意层次和思想内涵。

总之,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是一个概括性更强、揭露问题更深刻、分析更透彻、思想内涵更丰富的报告。应当从更为理性的角度看待、认识和理解这个报告。今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及其报告的这些特点,体现了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预示着审计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应当看到,今年的报告是审计法修订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第一个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本身,包括内容、结构等安排也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审计署将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

年度工作概述 篇2

编辑实务研究

稿件选择与处理。在编辑工作各环节中, 选择稿件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有研究者分析了影响编辑选择稿件的心理因素:一是先入为主心理, 造成编辑先入为主的因素有稿件的标题、作者的知名度、作者的其他信息等;二是定势心理, 包括期刊自身的内容类型定势、期刊的读者对象与期刊的特色规定所形成的写法和风格定势、编辑既定知识水平形成的“知识定势”等;三是困惑心理;四是从众心理;五是其他心理因素, 如情感、情绪、态度等。作者认为, 要纠正这些心理因素, 除了编辑本身要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外, 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知水平。同时, 还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1)

有研究者提出, 提高组稿质量关键是要有好的作者队伍, 而好的作者队伍的建立要靠树立三种意识。即建立一支好的作者队伍, 要靠发现意识;赢得作者“不弃不离”的信任, 要靠树立尊重意识;帮助作者生产出对路的作品, 要靠树立服务意识。只有这样, 组稿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 (2)

也有研究者提出编辑在稿件处理中应该重视语感能力的养成。认为这种能力正是编辑应该具备的。编辑在职业活动中应培育语感, 优秀的编辑需要敏锐、正确的语感。编辑准确把握语感的几条措施:一是审读和加工, 要把正误感放在首位;二是在书稿形式的处理上, 符合畅达感、分寸感的要求;三是讲究用词用字的规范, 使书稿具有合乎国家要求的时代感。 (3)

编辑加工包括内容加工、语言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编辑加工又可分为加工和整理两道工序, 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审视、修改和整理, 保证稿件质量达到出版水平。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编辑加工的“六要”, 即:1.要注意加工的度;2.要通读和精读相结合;3.要注重质疑;4.要及时与作者沟通;5.要注意核对参考文献;6.要掌握好编辑加工的时间。 (4)

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研究。有学者认为, 期刊创意是指期刊出版者充分发挥编辑的知识、智慧与创造力, 对期刊出版活动或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创新, 以提高期刊的审美价值和传播效果, 进而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出版活动。笔者认为, 创意时代的到来呼唤期刊创意, 期刊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产业, 其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创意。基于此, 应该抓住四道环节———即在“特”、“实”、“活”、“巧”四个字上下工夫, 也就是栏目创意突出“特”, 组稿、审稿创意突出“实”, 编辑创意突出“活”, 宣传营销创意突出“巧”字。 (5) 有研究者认为, 实际工作当中, 成功的期刊书籍都与前期周密的策划分不开。编辑只有把对选题的驾驭能力融入图书中, 才能使策划落到实处。因此, 编辑需要对选题策划有新的理解;发挥资源优势, 把握好选题内容;结合选题内容, 把握好图书的整体设计;提升职业素养, 增强选题策划的竞争力。总之, 编辑要结合自己的优势, 以新的理念创新意识、良好的素养, 应对新形势下的选题策划, 并能有力地驾驭之, 才能满足读者需求。 (6)

有研究者以《探索与争鸣》为例对理论期刊如何搞好选题策划进行了论述, 认为理论期刊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媒体, 为了引领思想、文化潮流, 应该注重选题策划。理论期刊选题策划的要素大致要注重五点, 即前瞻性、组织争鸣、追踪热点、集束效应和占领学术高地。选题策划应是编辑的工作重心。 (7)

选题管理。有研究者提出, 做好选题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具体体现为:1.以读者为本。把握读者现实的阅读需求和潜在读者的阅读需求, 保持执著的文化理想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及为读者服务的职业精神, 为读者提供有益有趣的图书精品, 构建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2.以作者为本。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打造作者品牌。一是要建立作者和专家数据库, 与作者很好地协调、合作;二是要下大力气, 全程策划, 全员策划, 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 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使作者的作品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 使他们创造性的劳动得到读者认可和社会回报;三是要尊重作者, 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四是要下大力气打造作者的品牌, 关心作者的成长和发展, 使品牌图书、品牌作家与品牌出版社之间的品牌培育、建设、维护实现良性互动。3.以编辑人员为本。把编辑人才的培养、储备、任用作为出版活动的重中之重。一是出版机构要建立自己的编辑人才的储备库, 对编辑人才的能力、行为、业绩进行评估分析;二是可以采用竞标制, 让编辑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 去操作自己最感兴趣的选题;三是要充分信任编辑和策划人员, 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四是要以物质福利和精神奖励激励人;五是要关心编辑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职位的升迁。 (8)

编辑分工与编校关系研究。有研究者就如何协调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分工, 避免出现职责的真空进而影响到图书质量进行了研究, 认为:从工作实际看,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是互相影响并经常有所重合的, 所以二者在图书质量方面各自所负职责也应有所重合。因此, 需要理顺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间职责和利益的关系。虽然二者职责的分担、利益的分成可以有所不同, 但职责和利益间应有共同点, 这样才能让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互相配合, 注重合作, 形成彼此间关系紧密、充分信任、平等交流的合作团队。 (9) 也有研究者对技术编辑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研究, 认为我国现今出版社的技术编辑人员, 大多集中在出版科 (部) , 但作为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一个分类, 技术编辑应该有其独特的技术内涵和岗位作用。不过, 现时出版界在实际工作中对技术编辑工作尚存在模糊认识。因此, 对技术编辑进行再认识, 以激发出版人重视技术编辑, 发挥技术编辑的素质优势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者进而提出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其作用:一是承担图书版式设计的重任;二是发挥提高图书印装质量的关键作用;三是对降低图书印刷成本的作用不可忽视;四是对缩短出版周期的作用。 (10)

在编校关系上, 有研究者认为:编辑以作者的原创为对象, 通过审读加工, 清除书稿中的差错。校对人员则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 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排除文本中遗留的差错。具体到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既有分工, 又有协作, 编辑和校对在确保图书的质量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者不可偏废。关键是要形成合力, 共同确保图书编校质量。 (11)

编辑流程研究。中国编辑学会于2007年9月提出制定编辑新规程, 实现“评判标准化, 运作程序化, 管理制度化, 监管经常化”的倡议。有研究者认为, 新规程应符合编辑规律, 既要反映编辑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又要适应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需要。因此, 建议新的规程在总述部分要首先明确图书编辑工作的方向、目标和性质, 同时增加“编辑分工与职责”的内容, 根据编辑工作基本规律, 对应设立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校对和设计编辑 (或称美术编辑) 等岗位。对编辑的分工及其对应的工作性质、功能、职责和要求做出具体的表述。另外, 对编辑流程的修订应更加科学和规范, 在突出加强对书稿质量控制的同时, 允许内容三审以外的策划、文字加工、设计制作和校对等环节由社外专业机构或人员完成。 (12) 也有学者对媒介融合下的编辑流程再造进行了研究。认为, 媒介融合使编辑流程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以往的编辑流程已经不适应编辑工作的新环境, 编辑流程的科学再造已经成为媒介融合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者进而分析媒介融合中编辑流程3个阶段9个步骤的变化, 提出随着编辑流程的变化对媒介编辑人员的报道策划能力、素材控制能力和一专多能方面的要求。 (13)

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实务的影响

影响编辑出版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 所涉因素也很多,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由此带来的媒介之间的融合。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环境下, 编辑应该怎样做期刊内容才能吸引读者、抓住不同受众?有研究者指出, 网络新闻编辑必须树立网络意识, 必须在编辑实践中体现网络媒体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传播价值。具体体现为:一是需要制作简洁、准确的网络新闻标题;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如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三是以高度的网络意识进行网络新闻整合。 (14) 还有学者认为, 一是要改变选题策划的方式, 要利用互联网对选题进行筛查, 以保证选题的吸引力;二是要使编辑方式适应变化了的阅读诉求, 要借鉴互联网上的即时互动特征, 可以为栏目加按语、为文章写导语、为行文加批注或旁白、为全文加评议;三是要使文体风格追求变化;四是编辑要带着营销意识做内容。 (15)

媒介融合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在此进程中, 编辑业务会发生以下变化:一是编辑理念将从以受众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 以“公民新闻”为观念的互动式编辑理念将得到确立;二是编辑流程的再造, 实行“报网一体化”的模式和流线型、共享式的运作;三是信息产品的创新, 侧重于优质新闻的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和产品链的延伸。这些变革, 将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而深化。 (16) 在网络环境下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 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表现为:一是校对的载体由过去的手写稿、打印稿, 转变为网传界面;二是校对的方式由过去的比对原稿校对, 变为没有底稿的独立作业;三是校对的重心由校文字异同对错, 更多地转向校内容, 这种带有编辑功能的变化, 正在成为现代校对工作的主流。因此, 校对工作应适应这种转变, 需要做到:一要转变观念, 向“编校合一”转变;二要强化校对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拓宽知识面及强化政治理论素养;三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障。 (17)

总而言之, 2009年的编辑实务研究涉及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具体编辑实务研究, 包括稿件选择与处理、期刊创意与选题策划、选题管理、编辑分工、编辑流程等;另一方面包括新的媒体环境对编辑活动 (实务) 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本年度的相关研究, 既有对传统问题的反思、审视与深入探究, 又有在新的背景下对编辑实务问题的新探究。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笔者此综述在简略诸多研究的基础上, 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一窥本年度编辑业务研究概貌有所裨益。

摘要:2009年发表的有关编辑实务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多, 内容丰富。这其中既有老话题的新解读与阐释, 又有对编辑实务新问题、新现象的思考;既有在现有视阈下对问题的审视, 又有在其他学科视角下的关照。在此, 笔者对收集到的、有一定价值的编辑实务文章进行综述, 希望能借此一窥2009年度编辑实务研究的概貌。

美国的文献保护工作概述 篇3

关键词:美国 文献保护 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 G256;G25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117-04

The Summary of Document Preservation in America

Li Ji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Lui Yajin (Library Institute of Softwo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190)

Abstract:As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has been concerned and valued. The U.S. government and the conservator formed their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ng-term protection work and practice, and the conservator of China can learn from ideas, methods and system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preservation in U.S. is important for practitioners of China for reference.

Key words:U.S.; Literature preservation;Reference

CLC number: G256;G259.71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17-04

美国从建国起虽只有2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还不太深厚,但美国政府及人民却不因历史短暂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以非常虔诚的态度和相对完备的措施,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美国的历史文献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关注与重视。笔者拟从美国历史文献来源、保护工作的管理体制、保护立法、保护人员、保护经费等方面,简要介绍美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基本状况以及对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借鉴意义。

1 美国的历史文献来源及收藏机构

美国主要的历史文献收藏机构有国家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一些专门图书馆等。国家级图书馆有三个,即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和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1 ]它们是美国最大的文献收藏机构;政府机构图书馆中收藏历史文献较多的有建立于1789年的国务院图书馆、1934年建立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全国9000余所公共图书馆、6350所分馆。著名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旧金山图书馆也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历史文献。此外,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收藏机构。著名的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有1500万册图书、550万卷微缩胶卷、650万份手稿以及500万份照片、地图和录音带等研究资料;美国的工商企业、报社、广告公司、出版社、医院和各协会的专门图书馆也收藏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文献,这类图书馆馆藏专业性较强,通常只收藏某一专业领域的文献,主要为本机构的专业人员服务。

美国国会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主要来源于版权登记。美国的呈缴本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790年的《著作权法》,该法规定所有拥有著作权的书刊资料均要送缴国务院。[2 ]1864年该法修正,增加了“著作人应将书刊缴送史密索尼恩研究院和国会图书馆”的条款。1897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下设版权局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仅1999财政年度就接受了594,501件登记。2001年美国的版权拥有者正式缴送的电子出版物大约有25000件。个人捐赠也是国会图书馆藏书的主要来源。自1800年成立以来国会图书馆就不断接受大量赠品,有些是独一无二的收藏——包括手稿、图书、电影、录音、照片、版画、地图和乐谱等各种形式。[3 ]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有一半是英语以外的语言,有470种语言的出版物。中文藏书60万册,并以每年1万册的速度增长。中文古籍中有大批珍品,仅明版地方志就有4000多部,1644年前出版的善本书也有5.6万册,其中不乏“海外孤本”,是国外收藏中文书最多的图书馆。[4 ]

2 美国的历史文献保护概况

2.1 科学的保护理念

美国的保护在线(Conservation Online)将“保护”定义为“在处理和储存过程中运用化学和物理手段,以确保书籍、手稿记录和其它文献的长久保存”。[5 ]这里特指技术层面的保护。在美国,历史文献的保护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文献保护是一项工程化管理项目,包括项目的调研、经费的申请、技术力量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到成果的推广等各个方面,保护工作的涉及面相当广,从库房建筑的设计、有害生物防治、缩微复制或数字化、古籍装具制作到文献保护制度、政策、计划和突发性灾难预案的制定以及人员的培训无所不包。在以传统文献保护理念,强调库房保护与管理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延伸保护的触角,拓展保护的工作视野。美国将文献保护技术职业理解为专注于保管文化遗产的职业。保护活动是在研究和教育的支撑下,对文化遗产进行检查、登记、处理和预防等活动,其中强调的保护管理。

美国人认为酸是导致纸张老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要想延长纸张的寿命,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在保护的具体工作方面,美国任何一家保护部门都会有大型或小型的去酸设备,去酸是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 。碱性纸张和以碱性纸板为材料的装具在文献部门广泛使用。除了去酸他们不主张在纸张原件上进行任何操作,纸张封套技术、书本装订工作普及推广。此外,由于库房温度湿度控制较好,所以,几乎没有图书馆或档案馆使用防虫或防霉药物,从而也保证了库房的空气质量。随着新型载体的出现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文献保护工作随之调整,逐渐细化,如有专门的缩微胶片复制部、移动影像保护部、数字信息保护部等,这种划分基本依据文献载体的不同而进行,同时调整了保护内容和保护方法。

2.2 完善的保护体系

美国公共图书馆实行的是典型的分权、分散和多元化的管理体制,这是建立在相对完善的立法基础之上的。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主管全国图书馆工作的政府行政领导机关,但也并非没有宏观控制。1970年设立的“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是联邦政府常设的独立机构,主要职责是向总统和国会提供有关国家政策实施的建议报告。[6 ]该委员会职能于2008年初归并于美国博物馆暨图书馆服务机构(IMLS),该机构是依据1996年《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法案》而设立的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全美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来自联邦政府的资金主要由该机构提供,它在全国范围内协调与各州和地方机构的合作以促进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IMLS在美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经济援助的形式推动三方合作,加快了美国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合作的步伐。设置在全美人文科学基金(NEH)下的IMLS在Library Grant中设置了Library-Museum Collaboration,全力支持图书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项目。项目内容多是同一地区内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馆藏主题相同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合作,还包括跨州机构合作构筑数字收藏的项目。由此可见美国的文献保护工作不局限于某一个部门,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相当密切。美国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每年都会联合举行一次保护技术经验交流会。

nlc202309031007

2.3 合理的投入机制

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经费中,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投入分别占78%、13%和1%(在美国,州政府不属于地方政府,所以其对地方图书馆的投入也主要以项目经费方式投入),其他经费(如捐赠、罚款、有偿服务的收入)占9% (合计大于100%是因四舍五入处理的原因)。[7 ]美国联邦政府对文化项目的投入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这三个代理机构来拨款,其中的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IMLS)专门负责对博物馆、图书馆的项目资助。除政府投入以外,在美国还有很多专门针对文化艺术行业的基金会为历史文献等艺术品的保护提供资金捐助。美国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财政制度侧重于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私人和地方的支持”。[8]如1965年,设立美国艺术财团,该财团资金主要来自民间捐助。1976年,为了指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提供财政资助,成立了“保护历史文物基金会”。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盖蒂基金会,它行使盖蒂信托慈善的使命,通过这种战略性的捐款或者是项目,推动跨学科的合作,实现对历史文献等文物的保护。盖蒂资金最初是保罗盖蒂在1976年去世的时候通过捐款来建立的,盖蒂把他个人的财富全部捐献给了盖蒂的信托,以便在全球推广对视觉艺术方面知识的传播。[9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设定不同的抵扣、抵减额度,对历史文献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导向作用。

2.4 完备的法律保障

美国分别于1906年和1966年公布了《国家文物保护法案》和《国家历史保护法案》,就凭这两套法案,对历史留下的遗迹、遗址、场馆、各类主题建筑及文化娱乐表演、象征性纪念碑、艺术成果、手工制品等进行依法保护。[10 ]在美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包括历史文献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其中给保护对象提供资金保障是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之一。资金保障的内容往往不仅包括资金投入的对象,还明确提供资金的机构,甚至还涉及具体的金额与比例等。法律文件内容的可操作性很强,在明确对象和范围基础上,对保护的方法与手段给予原则性的限定,而对保护管理的程序,国家、地方及民间团体的各自职责与相互关系,保护资金的来源等规定更为详尽与严格,同时又给予具体的保护做法以一定的灵活性,这使法律法规兼具操作性强与适应性强的双重特点。如美国《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就规定国家艺术人文基金会每年拿出占年总基金额35%的资金投入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并采用“杠杆方式”,用政府补贴带动其他渠道资助。

2.5 全面的培训体系

美国关于保护方面的教育培训主要有三种形式:大学开设的正规教育、图书馆专业协会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图书馆举办的岗位培训。美国的大学正规教育一般在历史系、图书馆系或情报学院设立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课程,大多可以提供博士、硕士、双硕士等级别的学位教育。一些大学还提供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过程,可以为有工作经验的文献保护与修复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并颁发证书。课程的内容设置贯彻“预防性保护重于补救性保护”的理念,课程设计全面涵盖保护与修复的各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课所占的比例与理论课不相上下,甚至略高。学生有很多机会去图书馆、档案馆参观实习,或是开展专题研究。一些理论课程也往往通过课堂实验、模拟表演、自由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会和消化理论原理。以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的“档案与保存”专业为例,其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除保护概论、记录资料的保存与保管、保护项目管理、电子记录永久保存若干问题、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等理论课外,还开设有图书实验室、高级修复处理、纸张实验室等实践课程。[11 ]

美国继续教育的培训对象从受过正规文献保护教育的毕业生、尚未接受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到对文献保护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无所不包。岗位培训的目的是使刚进入图书馆的新手接受根据本馆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培训方案。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在美国相当普遍,美国图书馆协会不定期会举办文献保护与修复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召开一些学术会议,让继续专业教育更具有明确的规章与典范。此外,美国在图书、档案、文物、博物等领域的高等教育融合非常普遍。虽然各领域有各自不同的保护对象、管理特点和要求,但从保护角度加以考察,他们的共性是突出和明显的。研究方法的相似性、学科理论的融合性和交叉性、技术实践的通用性、学科性质的一致性决定整合它们具有可能性。

3 美国的文献保护工作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3.1 加强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系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全球范围内,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之间开展更加广泛合作的趋势愈加明显。美国图书馆界于2003年全力修改了1996年制定的博物馆图书馆服务法(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Act,MLSA),成功地构筑起了博物馆与图书馆间继续合作的关系。MLSA的制定,不仅明确了图书馆与博物馆是促进教育的机构,需要相互协作的定位,而且在MLSA2003年的服务法中,还明确指出它们是共同承担“适应高度信息化和缩小信息差距的共同课题”的机构,赋予了两者合作的绝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还相对独立,处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各项业务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还不是很多。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是收藏我国历史文献的主要部门,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与互补点,这是合作的基础与动力。我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系统应尝试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如项目合作、文献保护研讨会以及人员培训等。特别是当今馆藏资料的电子化已成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共同面临的课题时,更产生了跨越图书馆资料、博物馆资料、档案馆资料等不同信息共享化的机会。

3.2 扩大保护经费来源

美国注重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民间的力量来保护文化遗产,如美国的社团组织可获得政府的拨款资助,并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美国联邦税法明文规定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文献保护属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政府行为,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因此,国家要加大文献保护资金的投入,尝试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除注重加强直接公共财政支持外,还应拓宽间接公共财政支持方式。通过设立基金会,吸引国际保护资金投入,财税政策引导提高文化遗产经营单位自营收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支持。

3.3 普及文化遗产教育,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美国政府把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堂,当书中涉及到文化遗产内容时,就组织学生到相应的文博馆和遗产地去进行现场教学,有教师讲解,老兵讲解或遗产地人民讲解。他们的遗产教育不是单一参观而完全是一堂课,这种现场教学与我国学生进入遗产场所只仅仅为一种参观是完全不同性质的。这种开放性教育方式成为美国文化遗产保护举措的一大看点。我国政府也应加大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普及历史文化遗产知识、遗产保护的知识和理念,树立全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广泛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将文化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普及遗产知识,提高民众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nlc202309031007

美国对于历史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以“公益性理念”为支撑,并以此确定文献保护使命,建立与其使命相应的资金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建立能够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机构和民间组织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式。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起来,党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我国珍贵古籍的保护工作,古籍的保管和保存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古籍保护的意识也日渐深入人心。但在现阶段,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文献保护的资金、技术与设备,甚至观念上明显存在距离。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应立足现实,借鉴美国在文献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顾犇.美国图书馆事业概况[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3):125-130.

[2]任大山.中外呈缴本制度及思考[J].图书建设,2007,(6):64-66.

[3][EB/OL].[2011-03-15].http://www.loc.gov/preserv/.

[4]王嫚茹.中国古籍在美国的流散与分布[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7):18-25.

[5]LIBARARY OF CONGRESS.PRESERVATION DIRECTORATE[EB/OL].[2011-03-20]http://cool.conservation-us.org/bytopic/education/.

[6]宫占凤.美国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2,(8):81-83.

[7]蒋永福,王清远.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特点——以西方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特点为背景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27-33.

[8]沈海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税费激励政策[J].建筑学报,2006,(6):17-20.

[9]About the Getty Foundation[EB/OL].[2011-03-18].http://www.getty.edu/foundation/about/.

[10]顾军,苑利.美国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J].西北民族研究,2005,46(3):167-176.

[11]张靖,林明.美国德州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分析——兼论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的中文译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5):94-97.

作者简介:李婧,女,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馆员,研究方向:文献保护、文献修复;刘雅静,女,中科院软件所图书馆馆员。

学校安全工作概述 篇4

三岔河中学 安全工作是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是我校全体教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消除和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或重特大事故,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按照教育局签定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中的各项要求认真开展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一、遵章立制,完善各项安全制度

严肃纪律,完善规章,明确岗位,明确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学校安全工作人人有责,责任到人。

1、学校内部层层签定了安全责任状。学校与各班主任,后勤管理人员,门卫,伙食管理员,生活教师各办公室负责人等均明确了安全责任。并建立起值班巡逻、防火、防盗、防中毒,防校园暴力等制度。

2、执行学生集中上下楼专人疏导和指挥机制。一楼由于海峰,二楼由孙海霞,三楼由李峰,四楼由刘军鹏分别负责楼梯。郭宏伟任总指挥,李岩任副总指挥。

3、建立了安全工作会议制度与安全记录,有事故报告制度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及安全预警机制。并从严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把事故责任与评优,评先进,职称聘任方面的奖罚直接挂钩。

4、我校执行每学期四次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月机制,在作息时间上实行早7:30分入校,晚17:30分离校制。

二、组织健全、宣传工作到位。

学校成立以郭宏伟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组织指挥机构,机构下设:

安全教育组:李岩 郑凤华 于海峰 孙红艳 班主任负责制定宣传工作。

保卫组:姜柏华 朱峰 赵国春

监控巡视组:领导班子成员

值班人员

(我校共计40探头覆盖整个校园)

三时、三地管理组织:保干 门卫人员 值班人员 领导班子成员 生活教师(三时:早、中、午;三地:校门口、食堂、宿舍)

后勤保障组:后勤人员(时时留心,天天巡查为全校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安全演练与抢救组和安全自查与事后调查处理上报组及各种安全领导组织,确保学校安全。

三、安全教育活动常抓不懈

1、学校安全教育读本有50余本,开设了安全教育课和安全讲座。

3、指导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防溺水安全等。

3、每学期开展二次安全自救演练与总结。

四、各类建筑及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1、学校校舍无危房,楼梯、走廊通道安全、畅通。

2、学校围墙,电器设备,体育器材,消防器材均无隐患有正常使用。

3、教学实验用品、危险品由陈祥文老师专人专管。锅炉电机,电路等特殊设备按国家规定定期检查。

五、健康与卫生

1、学生做到定期体检,食堂有卫生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严格执行餐具清洗与消毒制度。

2、师生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

3、学校制定防范突发性疾病的具体措施

先进工作事迹概述 篇5

张静,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1986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工会主席,中专学历,医师,现在肥西县##卫生院工作。目前主要担任儿童保健工作,兼外科临床、医疗质量及网络管理等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大胆创新,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爱妇幼卫生工作。为我辖区的保健和医疗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绩显著,同时也多次被卫生院评为先进个人。现将其工作事迹介绍如下:

一、夯实基础 开拓创新

儿童保健是公共卫生项目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国家为了保障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张静同志不忘自己的工作职责,敢于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刻意进取,努力拼搏。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培养下,在广大职工的热心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学习,逐步掌握了儿童保健知识和业务技能,顺利开展儿童保健的临床诊治、保健以及外科临床的各项医疗及管理工作。在我辖区的保健和临床工作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开创全面到位的儿保服务,拓宽了外科临床业务,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为公共卫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承担儿保和外科临床工作以来,踏实工作,不分节假日投身于儿童保健和临床工作,积极宣传有关儿童保健工作相关政策,及时指导和培训卫生站保健人员,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再让她们回去大力宣传,使广大妇女和儿童家长充分了解妇幼保健的好处,确保辖区儿童能平等的享受安全、有效、便捷、免费和规范的高效能保健服务。有效降低了本辖区“两个”死亡率。维护了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把党的惠民政策全面均等地惠及与民,充分发挥了作为一名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

二、努力拼搏 总结经验

2011年是公共卫生妇幼工作稳步前进的一年,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相关项目的指导,张静同志多次请示院领导,共同商讨、研究加强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了网络,完善了妇幼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也曾到周边乡镇卫生院,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同时也狠抓临床业务,当带领外科和妇产科人员,共开展外科和妇产科手术167台次,并积极配合相关科室工作。虽身为网管,从不计较报酬,任劳任怨,为确保我辖区信息化建设运行正常,往来穿梭于各科室,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站;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承担的各项工作稳步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我院既赢得了社会效益,也赢得了经济效益。

三、再接再厉 戒骄戒躁

安置帮教工作概述 篇6

一、安置帮教工作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647.5—2006《社区服务指南第5部分:法律服务》,术语安置帮教(helping and arrangement)定义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简称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

安置帮教工作的性质在我国政策法规文件中有明确规定,既有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教的含义,又有对刑释解教人员予以就业前过渡性安置工作的含义。

二、安置帮教工作的组织

安置帮教工作的开展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司法部、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工商局、全国妇联和团中央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并且,各级人民政府也加强了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把安置帮教工作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定。规定安置帮教的具体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新闻单位、社区居民组织、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三、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

安置帮教工作的对象是特定的,主要是:

(1)在刑满释放3年或解除劳教3年之内,即归正期的人员;

(2)没有生活出路的刑释解教人员;

(3)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

归正期一般是指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3年之内这段时期,有些地方调整为刑满释放5年或解除劳教3年之内。没有生活出路的刑释解教人员通常指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通常指没有改造好的人员,暴力犯罪、恶习较深、屡教不改的人员。

四、安置帮教工作的内容

安置帮教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对服刑劳教人员进行回归社会前进行思想教育、就业技能培训;

(2)向刑释解教人员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接收单位介绍情况,移交有关档案材料;

(3)引导、扶持刑释解教人员劳动就业或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4)努力营造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和创业不受歧视的环境;

(5)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助教育,落实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的措施;

(6)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本地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情况,对他们跟踪调查、掌握去向,协助追逃工作,总结安置帮教经验,定期向上级报告工作,负责各项数据统计、信息反馈。

综上所述,安置帮教工作更为具体的含义是: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国家规定期间内(刑满释放3年,解除劳动教养3年内)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

年度工作概述 篇7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研究;概述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79-01

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勘测定界工作,在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下,由有资格的勘测单位承担。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给国内土地勘测工作带来极大的发展机会,国内土地勘测机构应当积极结合我国土地勘测实际向国外相关机构学习先进的勘测技术和管理方法。如何应对入世之后给土地勘测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我国土地勘测工作顺利进行,这是从事土地勘测人员都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土地勘测定界

(一)土地勘测定界的一般步骤。

1.确认实际征地的大致范围:根据从相关部门得来的地形地籍图,进行实地勘察,对其中存在的疑问当场提出,以便后期工作的开展。

2.控制点的布设:因征地范围较小,把等级控制点引入测区,进行加密,做图根控制点,布设均匀,一般选择埋桩。然后对控制点进行测算,检验,以达到控制标准。

3.该地范围内的地形图测绘,可分为两种:一是野外实地逐步测绘;二是根据所得资料进行现场实地调绘和补测。

4.权属界线的测定:权属界线的测绘,可分为两种:一为实地现场测绘,即利用测绘仪器对该地块的权属进行测绘;二为调绘,即根据所得地形地籍图进行实地调绘,再对所调绘的数据进行数字化成图。

5.权属单位的签字确认:一般的签字认定是在现场测绘完成后,就要进行的,以免随着时问的推移出现变故。

6.实地调查核实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基本农田界线、已批准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将其测绘或转绘于工作底图上,同时对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查核实。

(二)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方法。

1.平面控制测量;2.界址点的放样及界标的埋设;3.面积计算和汇总。

二、土地勘测管理

(一)完善土地勘測机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土地勘测机构隶属于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内部改革和深化,尚未很好的理顺勘测机构的产权关系、政企关系、责权小明等,使得机构重叠、工作效率低、经济效营差、人员比例失调等。为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勘测机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改善土地勘测设备。

土地勘测设备是土地勘测机构的重要工具,其技术水平及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勘测机构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一个土地勘测机构的发展要靠不断地设备改善,才能全面地优化各项技术指标,提高勘测成果的技术含量,这对勘测机构的不断成长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勘测设备的更新不仅为了维护简单的再生产,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土地勘测的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土地勘测人才储备。

土地勘测机构的发展和进步,与所拥有的土地勘测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欲使土地勘测队伍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抓紧抓实勘测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包括基础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渗透,提高他们的知识,精简和优化土地勘测队伍,使其结构和布局更加趋向合理,通过工程实践,逐步总结完善以至实现综合性与专业性、技术型与管理型、技术层与劳务层的合理配置,达到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既会生产又巧于经营的复合型、开拓型人才。人才发展是战略性问题,因此,各土地勘测企业应做好积极准备,给予个人执业资格和注册工程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土地勘测队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全才”和“精才”,并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措施发挥这些人员的应有作用。另外还应做好所有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学习培训,增强员工的整体技术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勘测企业充满生机,从而持续发展和提高。

(四)重视土地勘测工作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土地勘测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结合机构自身的工作特点和现状完成并投入部分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以促进技术进步,打造机构自身的技术品牌。由于国内土地勘测机构的结构相对庞大,员工人数相对较多,加之国内建设市场的投资项目有限,各勘测机构所能承揽的项目相对较少;没有项目,就没有资金,没有资金就没有生存余地,所以为了争取到有限的土地勘测项目,保证员工的工资支付,就忽视了技术开发工作,此时更谈不上技术创新,这样日积月累就使土地勘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会有所下降。根据建设部原勘察设计司的调研表明,一般的勘测机构投入的科技开发费用只占单位总收入的2.5%左右,相对好一点的机构也只有6%左右,而且只能用于一些小项目的技术创新,所以建议勘测单位投入的科技开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由6%提高到9%,这样有利于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引进,促进和提高土地勘测行业的技术发展。

(五)优化土地勘测技术质量管理。

国外的土地勘测机构规模较小,但技术、工作实力强,在国际土地勘测行业享有较高的声誉,其内部机构一般设置经营、合同事务、人事、技术、质量、财务等管理部门,也有按专业设置的生产部门。当承接土地勘测项目时,由各职能部门抽调项目人员组成项目组,从项目的计划、试验到成果的提交实行全面负责,由项目经理对勘测成果的质量和项目资金的使用实行全权管理,并具体负责。由此看来,国内的土地勘测机构为了与国际接轨,可以采用项目组和专业生产部门的管理模式,推行项目、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实现生产、技术、经营收入的逐步提高,增强土地勘测机构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竞争力。

三、结论

上一篇:校园植树节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小学生班级教室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