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笔算数学题

2024-09-12

二年级下册笔算数学题(共8篇)

二年级下册笔算数学题 篇1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 、图形的运动 (一) 、表内除法 (二) 、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 (推理) 、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数据收集整理”是以“标准”为依据,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后形成的一个单元, 重在让学生学习通过调查、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用统计表呈现数据。“图形的运动”整合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中的轴对称、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混合运算”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重新整合, 让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 的顺序;“有余数的除法”是修订后由三年级上册前移至本册的内容; “数学广角”教学推理的内容, 其中例2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单元中推理的第二个例题一样。

总体上说, 本册教材紧扣“标准”, 结构更加合理, 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有所突破。下面对其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抓住“十进位值制”核心, 帮助学生理解数概念, 培养数感

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第三阶段, 本册教材数概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数概念学习的拓展, 又是后面学习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从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讲, 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显得非常关 键。教材正是紧扣它们, 从计数单位的认识和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方面, 引导学生构建与理解数概念。

1.在认识计数单位基础上充分地数数, 进一步认识十 进制计数法

要知道物体的个数, 就要数数, 数数就需要用到计数单位:10以内的数是以“一”为单位, 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计数的结果是多少个一;100以内各数既要以“一”为单位计数, 还要以“十”为单位计数, 计数的结果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或几个十, 10个十是一百;1000以内各数则要以“一”“十”“百”为单位计数, 计数结果是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不同组合, 10个一百是一千;万以内各数更要以“一”“十”“百”“千”为单位计数……所以, 认识万以内各数, 就要继续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会根据需要用计数单位计数, 同时了解数的组成。

学生在前两个认识整数的阶段中, 已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 形成了直观、结构化的模型 (1根小棒、1捆小棒、1大捆小棒) , 本册教材就直接利用结构化的直观模型, 使学生系统地认识计数单位, 充分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 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2.整理数位顺序表, 通过读写数等加深对位值制理解

随着本单元将数位扩展到万位, 整理数位顺序表就成为学生认识位值制的关键。实验教材将其编排在读、写万以内的数之后, 修订后的教材则将其调整到认识计数单位之后。这样做, 使得学生对于位值制的理解更为系统、全面, 同时也为按位值制来读、写数的教学做好准备。

读写数内容的编排思路与前面数的认识中大体一致: 从要把计数结果记录下来开始, 突出读写数的必要性;然后到用小棒摆出计数结果, 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突出不同的计数单位 (几个十几个一) ;再到用带数位的计数器表示出来, 直观地突出数位;最后再对照计数器按数位写数并读数, 学会读写数的方法, 即把计数的结果 (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按照数位用符号0~9表示出来或按照数位根据数的组成以几千几百几十几、几千几百、几千零几十、几千零几等方式读出来, 使学生直观而充分地体会位值制。

此外, 教材新增了认识算盘的例题。算盘本身有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 它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数位的特征, 因此, 用算盘表示数可以深化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3.加强数感培养

“万以内数的认识”特别突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将数感的培养切切实实地、细致地体现在每一处教学内容中。教材通过如下方式来体现:

首先, 用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万以内的数, 建立表象 (如图1) 。

其次, 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感受较大的数及其应用, 在数的表达、交流中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利用生活中以“一”“十”“百”为单位的事物, 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结构, 包括1元、10元、100元一张的钞票, 10支一捆的铅笔, 100张一捆的明信片等。又如, 结合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对表达一个数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二、重视对运算意义和算法理解

学生在本册教材中首次接触除法, 包括“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三个单元的内容。表内除法重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含义及用乘法口诀计算 出商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重在理解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的含义, 探索并体会“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会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1.以 合 理 的 结 构和 不 同表征 方 式 的 转换 , 加强对 运算意义理解

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 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理解除法的重要基础。为此, 教材进一步完善了对平均分内容的编排。首先, 以开放性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比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图2) , 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的相应表象。其次, 对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即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 的编排, 注重以操作、连线及圈一圈等方式体现平均分的过程, 注重呈现平均分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其共同的本质———平均分 (如图3) , 从而为学生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做好准备。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认为, 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表征方式, 多种方式之间要建立联系, 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作为这种理念的体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生动而严密地阐明除法的含义;有余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 以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对比 (如图4) , 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练习中更是体现了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 如第16页第6、8题, 第26页第1题等。从而为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 义、探索求商的方法、解决问题等作好铺垫。

2.重 视在探 索 中 加强对算理 的 理 解 , 体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

人教版教材历来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 修订教材更为突出。如在探索求商的方法时, 教材以操作为基础呈现了用连减、连加求商的方法, 再利用直观图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乘法算式。由具体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在除法算式中的位置, 将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联系起来, 进而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初步形成算法。后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 仍以直观支撑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 加深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试商的方法, 为后面多位数的计算做好准备, 修订教材新增了例4 (试商, 如图5) 。其编排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转换, 即这里的试商是建立在学生丰富表象基础上的数学思维的形式。教材以想和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呈现了试商的方法 (算法) , 其背后的道理则是在例2的教学中加以明确的。

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教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上规定运算顺序的道理。如该单元例2 (如图6) 中, 教材呈现了两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加小括号的、不加小括号的) , 通过对比体现数学上这样规定的理由之一, 即数学表达的简洁性。

三、以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落实“四能”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在不同内容领域呈现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将“四能”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1.在各领域知识中设置解决问题, 细致落实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培养

除“数据收集整理”和“数学广角”外, 其他各单元都至少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其具体呈现方式与前面三册教材一致, 但注重在一些步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如理解题意时抓住关键词 (如“最多”“至少”等) 、排除多余信息 (如图7、图8) ;分析解答时引入新的策略 (估算、估量等, 如图9、图10) ;回顾与反思时学会检验、反思的方法 (如图11、图12) 。

2.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表内除法 (一) 和表内除法 (二) 分别安排了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3、图7) , 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在于, 图7中涉及的数量为连续量, 而非实物个数, 且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这两个问题, 都需要通过分析, 将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起联系, 进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图形的运动 (一) 中安排了剪出指定图形的问题 (如图11) , 这类问题可先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及逐步调整去解决, 同时要注意分析所要剪图形的特点, 全面思考并找出所有答案。

混合运算中编排的是需要用两步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2) 。由于信息复杂, 需要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 以直观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隐藏的问题 (中间问题) , 并且这里开始逐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中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需要用进一法确定答案的问题 (如图7的例5) ;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如图14的例6) 。二者最后确定问题答案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根据实际问题, 确定答案最后是否要在商上加1;后者重在明确此类问题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 并明确余数的含义, 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5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由此确定商是否加1;例6关键在于通过圈发现可用除法来解决, 并以此理解余数的含义, 确定问题的答案。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则是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图9) 。之所以将估算的起点安排这里, 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 有了进行估算的知识基础;二是本单元的数都比较大, 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 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 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利于体现其现实意义并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的问题。教学时, 应重在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所谓“合适的方法”, 即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紧紧抓住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 反思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估算是否解决了问题, 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想一想”的问题用于巩固。虽然取近似数时的具体方法不同, 但突出了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进行估算的原则。

克和千克中的例3 (如图10) , 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通过估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 为此教材进行了细致地呈现。首先, 通过理解题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其次, 以对话形式突出了估量的方法, 即运用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并以文字表述进行了突出;最后, 通过生活实际进行检验。

四、 数据收集整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 同时体现抽样的思想

本单元的例1、例2都从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 如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 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即需要通过调查 (即统计) 解决问题, 进而确定调查对象 (学生) 、调查内容 (校服颜色) 、调查方式 (举手) 、呈现数据的方法 (统计表)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涵盖了统计的各要素, 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正是有了解决问题这个载体, 修订后的教材也较好地体现了抽样的思想。如例1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 怎样调查呢? 哦,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 ;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 以问题“如果这个班做校服, 选择 () 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这里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篇2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二年级下册笔算数学题 篇3

一.复习:

1.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30×( )<163    20×( )<84    70×( )<300

40×( )<186    60×( )<378    90×( )<596

50×( )<345 40×( )<250 80×( )<627

2.口算:

900÷3= 800÷2= 300÷5= 270÷9=

400÷8= 560÷7= 4000÷8= 360÷2=

5000÷5= 1800÷2=

3.估算:

71÷8≈ 181÷2≈ 359÷6≈ 6444÷7≈

440÷9≈ 138÷7≈ 323÷4≈ 753÷5≈

二 、新课讲授:

观察二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怎么除的?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完成下列竖式:(先观察商是几位数)

4.列竖式计算:(先观察商是几位数)

46÷2 63÷3 55÷5 48÷4 91÷7

85÷5 64÷4 72÷6 91÷7 46÷2

257÷5 804÷6 183÷4 604÷2 570÷3

5.填空题:

(1)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 )。

(2)246里面有( )个6,32的8倍是( )。

(3)835÷5的`商的最高位在( )位上,商是( )。

(4)□59÷6,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

□里最以填( )。

(5)613÷3的商是( )数,商是( )。

(6)800÷4的商的末尾数有( )个0,300÷5的商的末尾有( )个0。

(7)把405个苹果装在8个箱子里,平均每个箱子大约装( )个。

6.把5、4、7、2填入下面的口:

①使它们的商最大;②使它们的商最小。

二年级下册笔算数学题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5页例3,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蹦芙岷舷质登榫敖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及方法。

2痹诰历估算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崩斫夤浪愕南质狄庖澹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科技活动感兴趣吗?

教师:神舟五号让中国人实现了飞天梦,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骄人成绩博得了满堂彩。大家想到科技馆去了解一下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吗?

1币导观察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这所学校的同学们也和我们一样对科技知识感兴趣呢。你们看,他们正排队进入科技馆准备参观。认真观察,看看画面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

教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3:分3批的话,平均每批进去多少人呢?

2弊橹讨论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谁知道?

教师:从实际情况来看,每批进入参观的人数必须完全一样吗?

教师:那么你们认为怎样分配才能使每批进去的人数较为合理呢?

教师:怎样计算?

3苯沂究翁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时候只需要一个大致的结

果就行了,不用非常准确地算出结果,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估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二、运用转化,探究方法

1币导分析

教师:根据图意,谁能来猜一猜平均每批进去参观的人数大约是多少呢?并说明你猜测的理由。

教师:那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教师:有根据,思路清晰,我想你的推断肯定也启发了其他同学。还有大胆猜测的同学吗?

教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吗?

学生2:因为574小于600,600÷3=200,所以推断出每批进去的人数不会超过200 人。

教师:你已经在对答案进行估计了,而且说得非常有道理,真是聪明的孩子。

2碧骄糠椒

教师:574÷3大约是多少?应该怎样估算呢?能不能从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中得到一些启示?请同学们先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讨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讨论的情况?

教师:就574÷3这道题而言,能具体说说吗?

教师:真棒!从旧知识受到启发,解决了新问题,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3惫槟煞椒ǎ深化认识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想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不管是574÷3≈200,还是574÷3≈190,能从中明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吗?

教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三、尝试运用,促进内化

1蓖瓿煽翁没疃第1题

(1)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除法估算?

(2)各小组汇报自己讨论的结果,小组间还可以互评。

2蓖瓿煽翁没疃第2题

互相说一说怎样估算793÷4、539÷9。要求说出估算结果及估算方法。

3蓖瓿闪废笆二第6题

不计算,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大概估计,得出商的范围。

4倍懒⑼瓿闪废笆二第7题

计算后集体订正,巩固估算方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

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70页例1。

【教学目标】

1比醚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碧岣哐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迸嘌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确定第一位商的位置,掌握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比班看卡片口算

600÷3800÷2150÷3400÷8

320÷4360÷9420÷2420÷6

教师:谁来说说420÷2怎样算?420÷6怎样算?

2笨谒闶蓖时请两名学生用竖式板演54÷3,54÷6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3辈虏馊绻被除数的位数增加了,计算方法会变吗?

4币入

教师:通过下面的学习,让我们从中找到正确答案吧。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题

1背鍪纠1的情景图

教师:请你观察这幅图,然后告诉大家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能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怎样列式?(板书:135÷3)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2毖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自己探索并计算。

3毙∽榻涣

(1)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呢?把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获得的成功和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2)小组活动。

4比班交流

选一个小组将竖式在投影仪上展示、讲解,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提问,小组进行答辩。

教师追问:“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5辈挥眉扑悖判断下面商的最高位的位置

425÷9130÷3645÷4226÷9

明确: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要写在第二位,即十位上。

三、巩固练习,促进内化

1蓖瓿70页课堂活动

同桌两人相互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判断商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几。

2笔式计算

844÷4185÷5374÷7

(1)独立练习。

(2)评讲计算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知识延伸

二年级下册笔算数学题 篇5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二年级下册笔算数学题 篇6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篇7

t€#3o y€鄋 q€"n fu j€?l€? f€?j€靚 n€鄆 x€"nn

( ) ( ) ( ) ( ) ( )

j€"n xi€鄌 sh€#7u zh€"?d€鄆 t€? chu€醤 r€#3n tu€醤 yu€醤

( ) ( ) ( ) ( )

二、请把下面的汉字分成两类。(8分)

糟 桩 翅 此 算 勺 铲 灶

平舌音:

翘舌音:

三、换偏旁,变新字,再组词。(11分)

幅 好 评

洋 糟 动

四、加一个偏旁,使它和周围的字都能组合成一个新字。(3分)

五、请把词语补写完整。(8分)

( )( )协力 ( )新( )异

孤掌( )( ) 博采( )( )

舍( )逐( ) ( )题( )做

人外有人,天外( )( )

读书百遍,其义( )( )

六、照样子,写词语。(8分)

甜甜蜜蜜 暖烘烘

又大又丑 厚厚的冰

七、找规律,再连线。(4分)

模糊 温暖 幸福 哭泣

寒冷 上升 欢笑 悲惨

下降 增加 相信 怀疑

减少 黑暗 短 吐

光明 清楚 吞 长

八、划去下列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面包 蛋糕 奶油 冰淇淋 卷心菜

2.火车 汽车 拖拉机 电车 自行车

3.爸爸 护士 医生 售票员 老师

4.太阳 月亮 地球 火星 飞船

九、选词填空。(6分)

果然 突然 往常 常常 发现 发明

1.天气预报今天下雨,( )下起了小雨。

2.星期天,我( )去图书馆看书。

3.(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4.英国发明家亨利·阿察尔( )了邮票打孔机。

5.我在绿叶丛中( )了一只可爱的小螳螂。

6.我们正聊得起劲,(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俩的谈话

十、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把下面的字词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并加上标点符号。

丑小鸭 了 非常 就 感到 钻出 孤单 篱笆 家 离开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鸡是蛋孵的,蛋孵的动物还有鸟、鹅、蛇、龟。

①燕子会飞,会飞的还有

②电视机要用电,要用电的还有

3.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房间里光线这么暗,怎么能看书呢?

十一、按课文内容填空。(3+4分)

1.《揠苗助长》中的那个人“揠苗”的原因是( ),“助长”的办法是( ),这样做的结果是( )。

2.丑小鸭变成了一只( )的白天鹅,( )的羽毛,( )的脖子,( )极了!

十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2分)

森林里住着各种鸟兽。美丽的小鹿在林子里跑着。长着一条蓬松大尾巴的狐狸从树洞里钻出来。笨重的小黑熊在密林里慢慢地走着。活泼的小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灵巧的小黄鹂站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可爱的啄木鸟不停地敲着树干,认真地寻找着小虫……

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请你从这段话中画出一句话来回答。

2.这段话中写了这些野兽:

3.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十三、看图写话。欣赏丰子恺的漫画《瞻瞻的脚踏车》,再写一段话。(15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t€#3o y€鄋 q€"n fu j€?l€? f€?j€靚 n€鄆 x€"nn

( ) ( ) ( ) ( ) ( )

j€"n xi€鄌 sh€#7u zh€"?d€鄆 t€? chu€醤 r€#3n tu€醤 yu€醤

( ) ( ) ( ) ( )

二、请把下面的汉字分成两类。(8分)

糟 桩 翅 此 算 勺 铲 灶

平舌音:

翘舌音:

三、换偏旁,变新字,再组词。(11分)

幅 好 评

洋 糟 动

四、加一个偏旁,使它和周围的字都能组合成一个新字。(3分)

五、请把词语补写完整。(8分)

( )( )协力 ( )新( )异

孤掌( )( ) 博采( )( )

舍( )逐( ) ( )题( )做

人外有人,天外( )( )

读书百遍,其义( )( )

六、照样子,写词语。(8分)

甜甜蜜蜜 暖烘烘

又大又丑 厚厚的冰

七、找规律,再连线。(4分)

模糊 温暖 幸福 哭泣

寒冷 上升 欢笑 悲惨

下降 增加 相信 怀疑

减少 黑暗 短 吐

光明 清楚 吞 长

八、划去下列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面包 蛋糕 奶油 冰淇淋 卷心菜

2.火车 汽车 拖拉机 电车 自行车

3.爸爸 护士 医生 售票员 老师

4.太阳 月亮 地球 火星 飞船

九、选词填空。(6分)

果然 突然 往常 常常 发现 发明

1.天气预报今天下雨,( )下起了小雨。

2.星期天,我( )去图书馆看书。

3.(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4.英国发明家亨利·阿察尔( )了邮票打孔机。

5.我在绿叶丛中( )了一只可爱的小螳螂。

6.我们正聊得起劲,(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俩的谈话

十、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把下面的字词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并加上标点符号。

丑小鸭 了 非常 就 感到 钻出 孤单 篱笆 家 离开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鸡是蛋孵的,蛋孵的动物还有鸟、鹅、蛇、龟。

①燕子会飞,会飞的还有

②电视机要用电,要用电的还有

3.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房间里光线这么暗,怎么能看书呢?

十一、按课文内容填空。(3+4分)

1.《揠苗助长》中的那个人“揠苗”的原因是( ),“助长”的办法是( ),这样做的结果是( )。

2.丑小鸭变成了一只( )的白天鹅,( )的羽毛,( )的脖子,( )极了!

十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2分)

森林里住着各种鸟兽。美丽的小鹿在林子里跑着。长着一条蓬松大尾巴的狐狸从树洞里钻出来。笨重的小黑熊在密林里慢慢地走着。活泼的小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灵巧的小黄鹂站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可爱的啄木鸟不停地敲着树干,认真地寻找着小虫……

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请你从这段话中画出一句话来回答。

2.这段话中写了这些野兽:

3.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十三、看图写话。欣赏丰子恺的漫画《瞻瞻的脚踏车》,再写一段话。(15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t€#3o y€鄋 q€"n fu j€?l€? f€?j€靚 n€鄆 x€"nn

( ) ( ) ( ) ( ) ( )

j€"n xi€鄌 sh€#7u zh€"?d€鄆 t€? chu€醤 r€#3n tu€醤 yu€醤

( ) ( ) ( ) ( )

二、请把下面的汉字分成两类。(8分)

糟 桩 翅 此 算 勺 铲 灶

平舌音:

翘舌音:

三、换偏旁,变新字,再组词。(11分)

幅 好 评

洋 糟 动

四、加一个偏旁,使它和周围的字都能组合成一个新字。(3分)

五、请把词语补写完整。(8分)

( )( )协力 ( )新( )异

孤掌( )( ) 博采( )( )

舍( )逐( ) ( )题( )做

人外有人,天外( )( )

读书百遍,其义( )( )

六、照样子,写词语。(8分)

甜甜蜜蜜 暖烘烘

又大又丑 厚厚的冰

七、找规律,再连线。(4分)

模糊 温暖 幸福 哭泣

寒冷 上升 欢笑 悲惨

下降 增加 相信 怀疑

减少 黑暗 短 吐

光明 清楚 吞 长

八、划去下列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面包 蛋糕 奶油 冰淇淋 卷心菜

2.火车 汽车 拖拉机 电车 自行车

3.爸爸 护士 医生 售票员 老师

4.太阳 月亮 地球 火星 飞船

九、选词填空。(6分)

果然 突然 往常 常常 发现 发明

1.天气预报今天下雨,( )下起了小雨。

2.星期天,我( )去图书馆看书。

3.(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4.英国发明家亨利·阿察尔( )了邮票打孔机。

5.我在绿叶丛中( )了一只可爱的小螳螂。

6.我们正聊得起劲,(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俩的谈话

十、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把下面的字词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并加上标点符号。

丑小鸭 了 非常 就 感到 钻出 孤单 篱笆 家 离开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鸡是蛋孵的,蛋孵的动物还有鸟、鹅、蛇、龟。

①燕子会飞,会飞的还有

②电视机要用电,要用电的还有

3.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房间里光线这么暗,怎么能看书呢?

十一、按课文内容填空。(3+4分)

1.《揠苗助长》中的那个人“揠苗”的原因是( ),“助长”的办法是( ),这样做的结果是( )。

2.丑小鸭变成了一只( )的白天鹅,( )的羽毛,( )的脖子,( )极了!

十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2分)

森林里住着各种鸟兽。美丽的小鹿在林子里跑着。长着一条蓬松大尾巴的狐狸从树洞里钻出来。笨重的小黑熊在密林里慢慢地走着。活泼的小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灵巧的小黄鹂站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可爱的啄木鸟不停地敲着树干,认真地寻找着小虫……

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请你从这段话中画出一句话来回答。

2.这段话中写了这些野兽:

3.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年级下册笔算数学题 篇8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以上知识作基础,因此,教材没有编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这类例题,而是直接进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而商是三位数的情况直接到练习中出现,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编排的不同之处。这样安排,留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不仅避免了学生可能产生的乏味,确保在最佳学习时机突破重难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有探究性,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观察归纳并会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享受成功后的乐趣,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时,商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四、设计意图

本节对例题的处理,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发现问题,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探究和掌握新知。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竖式计算:96÷413÷

3学生独立解答,两生板演,算后提问:①第一题商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②第二题中商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③哪位同学愿向大家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基本相似,都分为被除数的最高位够除和不够除两种情况。因此,在教学时,要紧抓新旧知识的联系,先复习旧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解决新知,不仅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快乐。同时13÷3也为下面例题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在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需用笔算的方法来解决。例如,星期天,我们一家人坐车要去洛阳姐姐家,已知从灵宝到洛阳共有135千米,汽车共行了3小时,请问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指出:这就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个算式与刚才的哪个算式相似?相同点在哪里?引导发现,这两个算式被除数的最高位都不够商1。估计一下商会是几位数?请大家独立解答。

〔通过一句过渡语,自然导入新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需要,同时体会计算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感受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通过与复习题中两算式比较异同点,直接抓住解决新知的关键,更便于学生去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试做例题,一生板演。

(2)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解法的合理性。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师问1:对×同学的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的吗?放手让学生自由发问。

生可能会问:

①为什么商4要写在十位上?商5要写在个位上?

②为什么复习题中13÷3,商4写在个位上,而135÷3中,13÷3商4要在十位上?

对问题2引导学生会这样答:13÷3中的13是13个一,除以3的商4表示4个一,所以应写在个位上。而135÷3中的13表示13个十,再除以3,商4表示4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问自答,促进学生质疑和反思,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紧紧抓住复习题2与例题中商4所在的不同位置进行辩析、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三位数除一位与两位数的本质区别。〕

(3)阅读课本

师: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请打开课本看看书中是怎么计算的?与我们的计算方法相同吗?谁能帮书中的小朋友回答它提出的两个问题?

通过再次回答书中的两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4)将题中条件“135千米”改为“375千米”,让学生独立解答。计算后,让学生比较375÷3与135÷3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是怎么解决的?

〔通过两题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两种情况的不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准确熟练计算的能力。〕

(5)小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还要对大家提醒些什么?

〔让学生在谈收获、提醒大家的同时,对全课的重、难点以及关键之处再作强调。〕

(三)、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

仿课后的课堂活动,让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出示卡片,一人回答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练10个题为宜),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即最高位够除,商是三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商是两位数。

2、列式计算

①147÷3645÷2;②496÷9471÷3。

3、判断纠错

把学生在上题计算中出现的代表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给予纠正。

〔在课堂练习中,充分挖掘练习题的资源,采用一题多练的方法,达到训练目的。判断纠错题,不是教师人为设计的,而是从学生计算中发现的,又由学生自己去纠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引起重视,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堂检测

1、口算

240÷6480÷6330÷3900÷932÷436÷9420÷2210÷72、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上一篇:弘扬雷锋精神,建设文化校园主题班会方案下一篇:食品质量验收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