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2024-08-23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通用13篇)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1

一、餐饮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具

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二、餐饮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

作的餐饮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上岗位操作。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从业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等有碍于食品安全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做到: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

直接入中食品之前应冼手消毒;

(2)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3)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4)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六、餐饮直营店的有关部门负责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

七、从业人员必须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将考核结果计入从业人员个人档案,作为晋升工资资,表彰先进的依据之一。

八、负责培训的部门要建立完整的培训档案。

石家庄市新华区光明渔港水上公园店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2

关键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出率,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

随着健康检查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每年1次的健康检查行列。肝功能的检测被作为最重要、最基本的检查项目之一,血液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又是肝功能检测中必检项目之一。因此,笔者对我县2006—2011年食品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血液中ALT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为提高健康人群的健康指数作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密云县2006—2011年度食品及公共场所行业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

1.2 检测方法

静脉采血3~5 ml,高速离心分离出待测血清。使用日本OLYMPUS 公司的AU-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ALT活力,ALT>40 U/L判定为异常。检测ALT的试剂为上海科华东菱诊断用品有限公司生产;使用奥斯邦公司的E-STAR全自动酶免分析仪,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甲(A)型肝炎(甲肝)、戊型肝炎(戊肝),所用的试剂来源于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试验参数及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说明书编辑与进行。

1.3 统计分析

检测结果数据经复核无误后,经统计学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LT异常检出情况

2006—2011年健康检查总人数为136 913例,ALT总异常检出率为3.1%,2006—2009年间,ALT异常检出率直线上升,由1.86%升至3.91%,2010—2011年有些回落,但仍旧在3.3%~3.54%间,各年度间ALT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07.804, v=5, P<0.01)。见表1。

注: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2 ALT 异常结果与HAV-IgM、HEV-IgM

阳性的相关性 由表2可见, 99%以上的ALT活力异常仅为ALT活力单项升高,与甲(A)型肝炎病毒(HA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无关。

注: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AV—甲(A)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

2.3 2010和2011年不同年龄ALT活力检测情况

ALT活力检测结果表明,≤20岁的低年龄组群阳性检出率最低,在21~30岁至51~60这4组间的阳性检出率呈现逐一降低的趋势,由4.13%降低至2.98%,不合格者主要集中在21~40岁的人群,占总异常例数的67.1%,且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4.630, v=4, P<0.01)。见表3。

注: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4 2010和2011年不同性别ALT活力检测情况

2年检测ALT活力人群共计48 466例,男性人群占总人数的39.5%,女性占60.5%,总阳性检出率为3.42%。男性的阳性检出率为6.26%,女性为1.58%,男性的检出率高于女性,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χ2 =767.262, P<0.01)。见表4。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ALT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ALT活力升高是肝脏功能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常见的因素里,各类肝炎都可以引起ALT活力升高,这是由于肝脏受到破坏所造成的。一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结核药,都会引起肝脏功能损害。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1]。就密云县这几年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ALT活力的结果分析表明,自2006—2009年,我县食品及公共卫生场所从业人员参加健康检查者ALT活力的异常检出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由表2可以看出,99%以上的ALT活力异常者仅为ALT活力单项升高,说明ALT活力异常多为非特异性因素引起的一过性升高[2],与患有甲型、戊型肝炎无关。这些人群是由于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社会活动相对较多,长期酗酒、饮食结构不合理最终导致ALT活力异常;2010—2011年,ALT活力异常率有所下降,这与我县近年来坚持并加强对有关行业的监督管理,实行食品、宾馆等服务行业每年检查1次,对于新上岗的人员进行岗前卫生培训和健康检查,对检查不合格者不予以上岗,饮食行业餐具实行严格的集中统一消毒并执行消毒后1次使用,保证餐具的卫生等管理措施密不可分。对2010—2011两年间的健康检查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ALT活力异常检出率低年龄组(≤20岁)人群阳性检出率最低,其余呈现出由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逐一降低的趋势,并且男性的检出率远高于女性,且组间、性别间差异非常显著。这是由于低年龄组在一些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疫苗接种上比较完善,大部分检查者都是刚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做暑期工的,社会活动范围相对局限[3],导致ALT活力数值异常的因素相对较少。而其余年龄组所呈现的情况表明,年轻人流动性大,尤其是21~40岁左右的人群,社会活动多,饮食结构不够合理化,生活没有规律性,高脂饮食、劳累、剧烈运动及酗酒等均可能造成ALT活力升高[4]。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应酬相应增多, 喝酒相对增加, 这些都可能导致ALT活力一过性的升高。因此年轻人应增加休息时间,注意饮食, 减少喝酒特别是酗酒等, 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非常重要。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人员来讲,近几年比较注重养生,从生活、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有规律,所以呈现异常率有所下降的趋势。性别上男性的检出率远高于女性,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的一致[5],差异的产生是因为男性社交广泛、接触面广、吸烟饮酒有关。密云县食品与公共场所行业的相关人员颇多,与社会接触面广,他们的健康情况对周围的人群及食品卫生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各种途径加大卫生、疾病预防制控知识宣教,加强传染源、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的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人员,使其增强个人预防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坚持定期健康检查,加强餐饮部门餐具的消毒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提高密云县总体人群的免疫水平[6]。

参考文献

[1]孟毓,聂军,岳献荣,等.新乡地区2002—2007年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16):1638-1639.

[2]戚茂超,陈兴智.柳州市健康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率调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52.

[3]贾美萍,高雅敏,王案刚.2001年山东工业学校新生ALT、HBsAg检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2,18(8):98.

[4]宋雪梅,王明静,田明丽,等.威海市献血者ALT升高与居民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5):13-14.

[5]刘如萱.临沧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316-317.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3

【关键词】沙门菌、影响因素、食品从业人员、安全卫生从业人员

Abstract: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s put in plac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we can know that Salmonella is the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pathogens,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infection are often present outbreak of epidemic trend, so for food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tioners Salmonella carrier case study is necessar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is the personnel carrier and combining the result of factors affecting a general discussion,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Key words: Salmonella, influencing factors, food practitioners, health and safety professionals

自沙門菌被确定为是引起人们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病原,人们对它的关注就没有间断过。目前为止,沙门菌在世界的范围内引发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在我国,因为它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位居第二位甚至已经位列榜首[1]。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很多地方都对当地的沙门病菌带菌状况作了科学的调查,并对后果作出分析探索,对沙门菌形成的原因进行归纳。

一、对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沙门菌的调查状况

要对沙门菌的分布情况和形成原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一定要有数据作为支持,我国地广人多,要进行全国调查无疑是痴人说梦,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只能抽取我国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虽说这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其实一线城市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表明我国现在沙门菌分布的情况。

1、对象与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锁定了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里面工业区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调查的方法也是有所差异。如有的地方直接的采用同一的自制调差表,对从业人员的一般情况罗列了详细的问卷,采集肛试样本,以此来检测沙门菌的带菌情况。有的地方则采取更加细致的调查方法,根据何晓晴编写的卫生防疫细菌检验里面的方法,收集必须的材料进行临床检测。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更加细致。

2、结果

在本次的调查里面,对于城市的结果进行了统合,从男女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做出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女性携带沙门菌病例普遍比男性要少,而不同年龄段之间,年龄在三十到三十九之间的,携带沙门菌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这是山东对于当地工业区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人员调查出来的图表。我们可以知道,沙门菌是分布于五个群十个血清型的,以检出率从大到小来排列的话,依次是C、B、A最后是F。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季节性对于沙门菌的分布也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的,而夏秋季检出来的比例明显是比冬春季要高的。依然是以山东的调查报告为例,夏秋季检测的标本有8585份,其中检出率是0.35%,再看冬春季时候的结果,标本是5415份,检出率为0.11%,结果已经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最后的划分是以人群分布来作为标准的。在山东的检测结果中,检测食品从业人员标本总共是7620份,检出率是0.26%;公共卫生从业工作人员的标本总共为6380份,检出率0.25%,这样的差异对比从统计学来看是没有意义的。检测男性的标本总数是5768份,检出率是0.17%,女性标本总数为8232份,检出率0.32%,得出跟上面一样的结论,这样的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令人在意的是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对比差异,本地人标本5512份,检出率是0.11%,外地人的标本总数8588份,检出率是0.35%,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外地工作人员沙门菌携带病例是比本地人沙门菌的携带病例要多的。

二、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的讨论

1、调查结果的作用

沙门氏菌的存在将会使我国的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中需要长期面对的危害,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切实存在的。因此,对于我国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沙门菌监测工作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沙门菌作为重要的肠道疾病病原菌,在伤寒、副伤寒的时候对于人们的身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分析带菌者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还有不同季节时候的分布[2],能够针对不同的病患作出有效的对策,这有利于加强行业食品卫生管理,能切实的减少和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带菌率基本上都呈现出了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但是整体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主要是很多带菌者对于沙门菌并没有很深入的认识,通过对病史的咨询,能够知道很多健康带菌者对于本身并没有感觉出来有什么异状。但是他们作为食品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从业人员,毕竟是一个潜在的传染源[3]。细菌食物中毒的病例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沙门菌所引起的,如果从预防的角度来看,及早消除一个传染源就等于直接的消除了一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从调查可知,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沙门菌的分布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基本在年龄阶段三十到三十九之间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群的卫生监督管理应该加强,从根本上对他们加强法制观念宣传,改善他们平时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防病的意识,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有效抑制。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城市里面本地人的携带沙门菌的病例一般都是比外地人少,这大概和本地人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意识增强,还有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有关。但是相对来说,外地人到了城市里面工作,居住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卫生意识比较淡薄,所以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比较多。有关的地方部门要针对这样的现状,对外地人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宣传和加强他们的卫生意识,只有从根本上入手,才能治标治本,为外地劳工人员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

2、对检验人员的警示

沙门菌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污染食品还有水源经口传播,作为肠杆菌里最为复杂的菌属,大概有两千多种以上的血清型,不同的种系可能导致不同的致病后果,可能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还有其他感染,严重的时候可能致人死亡。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检测沙门菌的时候要仔细小心,运用系统的生化试验进行验证判断,依据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结果作出判断,如果存在一点的错误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于食品和公共卫生场所的监督是我国卫生监督部门应该不断加强的地方,一切要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防止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爆发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何晓晴.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04-305,662-663

[2]. 李劲锋,彭超育,李文、等.2007~2010年玉林市餐饮、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沙门菌携带状况检测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11).:1020-1022.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4

1、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固定责任人员专人管理,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按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从业人员健康证(卡)由人事部保管,按部门分类保存、备查。

3、坚持“晨检”制度,每日对上岗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与健康状况进行检查、询问,及时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上岗从业人员,做到及时消除可能污染食品的安全隐患,有晨检记录。

4、严格厨师、服务员招聘上岗程序:面试、体检、持体检合格证明后再试工、上岗。杜绝试工后体检及边试工边体检等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即上岗的违法行为。

5、制定在岗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计划,结合本司实际及各食品加工、制售区域特点,有计划的对在岗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知识的培训,有培训记录。

6、定期对在岗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考核,考核主要内容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食品卫生五四制、个人卫生要求、除四害措施、生熟分开内容、食品感官检验知识、食品采购运输保管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食品营养与合理膳食、食品污染的预防、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与措施等内容,有考核记录。

操作间卫生制度

一、操作加工间布局要合理,所用工具、容器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二、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并设置密闭垃圾容器,垃圾、杂物随时清理。

三、排烟、排气设施齐全有效,通风良好。保持下水道畅通,地沟内无积水、无污物。

四、健全防尘、防蝇、防鼠、防腐设施。

五、盛放生、熟、荤、素食品的用具要区分开,并做到不落地,洗净消毒,摆放整齐。所有食品用具或容器要定期清洗消毒,经常保持清洁。

六、各种食品加工机械、电器设备用具必须摆放整齐,做到清洁卫生,有专人负责。

七、操作台、货物架、调料台要清洁无灰尘,无油污,洗菜池无泥沙,无脏垢及异味。

八、坚持每次操作完毕后彻底清扫一次,每周大扫除一次,以保持操作间整齐、干燥、卫生。

九、积极采取措施,消灭苍蝇、老鼠、蟑螂等害虫及其孳生条件。

十、操作间地面、墙壁、顶棚、炉灶、案板等经常擦扫、洗刷,保持通风、排烟、排水良好,物品堆放整齐。

十一、食品容器、食用工具、案板等使用后立即洗刷干净,保持干燥。

十二、食品从业人员应做到勤洗手,勤洗衣服,勤换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工作帽内。

十三、操作人员在厨房操作间内必须检查个人卫生,不得存放私人物品、杂物,不得留长指甲、涂指油,不准吸烟、穿拖鞋,不准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

十四、操作间的废弃物、垃圾等要及时扫除、处理。

十五、操作间应保持沟道畅通,无积水。

十六、建立日常和定期清扫制度,实行厨房卫生分片包干等责任制。空调通风设施卫生管理制度

一、有专人负责中央空调的卫生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进行有关的卫生知识培训。

二、空调通风的机房应保持干燥清洁严禁堆放无关物品。

三、卫生清扫工具、消毒设备必须专物专用,严禁挪为它用。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剂。

四、保证空调系统所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严禁间接从空调通风的机房、建筑物楼道及天棚吊顶吸入新风。

五、空调系统的冷却塔、过滤网,表冷器,冷凝水盘表面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检查、清洗、消毒。

六、空调房间内的送、排风口应经常擦洗,保持清洁,表面无积尘与霉斑。

七、风机房内应保持干净整洁,无杂物,不能做仓库用或其他用途。风机房内不得积水。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方法

一、范围和时间

1、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一次。

2、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3、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

次。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5

一、患有以下疾病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1、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

2、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人员;

3、患有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人员。

二、食品生产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相应的医疗机构发放的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三、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包括试用工、实习工)应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检查的情况发生。

四、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门常监督管理,并做好记录。

五、主管力员发现从业人员有手外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发热、腹泻沤吐等症状时,应马上停止其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杜绝疾病传播,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六、员工发现自己患有以下列病患时必须向主管人员报告:

1、各类型的肝炎;

2、肺结核

3、鼠疫、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4、蛔虫、蛲虫、鞭虫、绦虫、等各种肠道寄生虫病

5、各类传染性、脱屑性、渗出性皮肤病;

6、手部、面部等裸露部位的化脓性伤口;

7、其它可能污染食品或传染同事的任何疾患;

七、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做好记录。

八、各项记录应及时归档管理,并妥善保存。

为增强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

二、成立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的实施。

三、每月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开展1次以上食品安全知识集中学习培训,做到有学习培训记录、食品从业人员有学习记录本,并建立好学习培训档案。

四、按要求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6

一、为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和犹豫食品污染引起的食品性疾病及食物

中毒的发生,保证广大消费者和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制定,制定本制度。

二、凡在本单位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所有餐饮工作人员(包括厨

师、服务员、洗碗工、采购员等)均应遵守本制度。

三、所有餐饮从业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包括临时工)必须先到指定的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餐饮工作。

四、餐饮部负责人或食品安全管理员要及时对在本单位从事餐饮工

作人员进行登记造册,组织从业人员每年定期到支队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

五、对凡发现患有疾病、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感染病以及其

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六、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应随身佩戴(携带),以备检查。

七、对参加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和从业人员,由食

品药监督机构发给培训合格证明。对未参加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补训和补考,否则不得上岗工作。

八、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地点、培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邢台市市属2002年1月—2006年12月56 767名食品加工餐饮业和公共场所服务业的全体从业人员。

1.2 方法

对受检者进行有关影响因素询问登记后, 取空腹静脉血3 ml, 采用连续监测速率法测定血清中ALT活力。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BsAg, 对HBsA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HBeAg。其中, 随机抽取13 425名从业人员进行HBV血清标志物5项检验。试剂盒均由上海容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均在有效期内,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及结果判定。对检测出的ALT活力升高和HBV阳性者进行走访调查。大便培养由受检者自行取新鲜大便约5 g于便检盒内, 体检科收集送检, 检验人员均采用统一的培养基和检验方法, 按操作常规进行大便培养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检测结果和调查资料使用Epi Data 3.0软件输入计算机。数据整理后用SPSS 11.5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与处理。2个样本率 (或构成比) 的比较均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HBV筛查结果

在HBV检测结果中, HBsAg阳性者都是新聘用的初检人员, 在5年的续检人员中, HBsAg阳性检出率为零 (表1) 。而通过HBV 5项血清指标的检验表明, 在HBsAg阴性者 (模式3、4、5、6、7、8) 中均标志HBV感染 (表2) 。

注:“+”代表阳性, “-”代表阴性。

2.2 ALT筛查结果

2.2.1 HBV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之间ALT活力升高情况:在1829名ALT活力升高者中, HBV感染者898人, 占49.10%;非HBV感染者931人, 占50.90%。ALT活力升高与HBV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的比例为1∶1.04, 差异不明显。

2.2.2 HBsAg阳性者与合并HBeAg阳性者ALT活力升高情况 在1091名HBsAg阳性者中, ALT活力升高669人, 升高率61.32%;在336人合并HBeAg阳性者中, ALT活力升高295人, 升高率87.80%。HBsAg阳性者与合并HBeAg阳性者ALT活力升高之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4) 。

注:χ2=82.17, P<0.01。

2.2.3 在1829名ALT活力升高者中, HBV原因者898人, 构成比49.10%;饮酒原因者388人, 构成比21.21%;药物原因者258人, 构成比14.11%;其他原因者285人, 构成比15.58%。

2.2.4 在931名非HBV感染者而ALT活力升高者中, 排除某些影响因素后复查, 839人ALT恢复正常, 恢复率90.12%。

2.3 大便培养筛查结果

在送检的10 739份大便培养的检测样品中, 志贺痢疾杆菌阴性, 伤寒杆菌阴性, 副伤寒沙门菌阴性。

3 讨论

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HBsAg是每年的必检项目, 并要求对HBsAg阳性者需作HBeAg检测。通过调查表明, HBsAg阳性 (有6种模式) 都是新聘用的初检人员 (第1次) , 在5年持证上岗的续检人员 (第2次以上) 中, HBsAg阳性检出率为零。但是, HBsAg阴性 (有6种模式) 并不能排除HBV感染[1,2]。在HBsAg阴性的检测血清中, 低滴度抗-HBc阳性标志既往感染, 而高滴度时提示HBV现症感染和活动性复制, 有传染性。在窗口期或低水平HBV感染时, 血清中仅可检出抗-HBc, 当HBV前C区发生变异时, HBsAg和HBeAg可为阴性, 但HBV仍可活动性复制, 对他人有一定的传染性[1,2]。抗-HBe阳性多表示病毒复制减少, 传染性减弱, 但仍标志着对他人有一定的传染性。此类从业人员, 从事与顾客密切接触的职业, 存在HBV传播的隐患, 有碍公共卫生安全。而对抗-HBs阳性的从业人员, 每年再进行1次HBsAg的预防性检测, 既损害了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利益, 又浪费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资源, 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 为防止从业人员隐匿性HBV感染, 应将1年1次的只对HBsAg进行检测和只对HBsAg阳性者进行HBeAg检测的规定, 建议修订为检测HBV血清标志物5项。对HBsAg阴性, 而检测出HBV感染, 具有传染性的从业人员, 依据行业卫生标准, 及时调换工作岗位。对抗-HBs阴性而未感染HBV的从业人员, 提倡接种乙肝疫苗, 建议检测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应少于2 a;对抗-HBs阳性已产生了保护性抗体的从业人员, 依据档案材料, 建议检测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 a, 但理论上不应超过10 a, 同时告知进行乙肝疫苗加强接种[1,3]。

ALT大量存在于肝脏组织中, 其次为肾、心、骨骼肌等, 在正常情况下, ALT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中, 只有极少量释放入血液中。所以, 血清中ALT活力很低, 当这些组织受到损伤时, 细胞内的酶大量释放入血液中, 使血清中该酶的活力增高。最常见的是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 药物或乙醇中毒所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其次是心脏、骨骼肌等组织病变及其他肝、胆、肾、胰腺疾病。目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中ALT检测的目的, 主要是筛查从业人员中病毒性肝炎患者和携带者, 预防和控制从业人员中HBV传染源, 而不是筛查ALT活力升高的原因。而且, 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 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 而与血清中ALT水平无关[1]。其因: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3个期, 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免疫耐受期的特点是HBV复制活跃, 血清中HBsAg和HBeAg阳性, HBVDNA滴度较高 (>105 拷贝/ml) , ALT水平正常, 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免疫清除期表现为HBVDNA滴度较高 (>105拷贝/ml) , 但一般低于免疫耐受期, ALT活力持续或间歇升高, 肝组织学有坏死炎症等表现。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表现为HBeAg阴性, 抗-HBe阳性, HBVDNA检测不到 (PCR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 ALT水平正常, 肝组织学无明显炎症[1]。通过调查表明, 在1091名HBsAg阳性的从业人员中, 有38.68%的从业人员虽然血清中存在HBV, 但ALT活力仍然显示正常。在合并HBeAg阳性者中, 有12.20%的重症肝炎而ALT活力显示正常。在1829名ALT活力升高者中, 传染性肝炎占49.10%, 有50.90%的从业人员是因为饮酒、药物和其他原因引起, 而通过排除某些影响因素后复查, 90.12%可以转为正常。因此, 在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项目中, 既然已进行了HBsAg筛查, 再作ALT检测对预防HBV传染没有现实意义, 建议从检查项目中删去。

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大便培养检测项目, 主要是筛查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该病全年都可发生, 但以夏秋季节为多。传染源是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是通过粪—口传播。通过调查表明, 在56767名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者中, 只有10 739从业人员进行了大便培养检测, 占体检人数的18.92%。在送检的10 739份大便培养的检测样品中, 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沙门菌培养检出率均为零, 与北京市朝阳区2005年118 380名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结果, 对大便培养仅仅筛查出1例的报道无明显差异[4]。分析其因:①根据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流行病学特点, 在城镇和市区, 不具有传染源与传播途径;②被检者自行取便, 不能排出有冒用他人粪便, 或一人排便多人采用的现象出现, 因而不能完全反映出受检者的真实情况。就是用肛拭子采样, 因不具有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也不一定能筛查出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③大便培养30元/人次, 因费用不易被接受, 从业人员不能在定期的时间内全部接受此项检查;即使有患病者, 也因费用问题而不愿意去花钱检查。本次的调查结果, 只能说明在1年1度的预防性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中, 18.92%的受检者不是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而且, 也只能说明受检者在受检的当时不是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根本不能排除受检者在一年内不是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再则, 痢疾、伤寒或副伤寒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且病程短, 易治愈, 即使检测出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因为容易迅速控制传染源, 及时切断传播途径, 对消费者构不成传染的威胁。然而, 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是通过粪尿排出后, 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 经过口使人感染。目前, 城镇和市区的社会公共卫生以及从业场所的环境卫生 (水冲厕所、灭蝇灭蟑螂等) 和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的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等) 普遍提高, 不具备传播条件。因此, 每年必须开展大便培养检测项目, 没有现实意义, 建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必检项目中删去, 归为有碍公共卫生疾病的其他类, 对可疑者随时进行检查, 确诊后, 根据行业卫生标准, 及时调换工作岗位。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与频次,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项目与频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监测速率法测定血清中ALT活力, 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BV血清标志物5项, 对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大便培养采用统一的培养基和检验方法, 按操作常规进行培养和检测。结果ALT活力升高1829名, 其中HBV感染者占49.1%, 而未感染者占50.90%;HBsAg阳性为新聘用的初检人员 (1091/12636) , 在5年的续检人员 (44131) 中, HBsAg全是阴性。但是, HBsAg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大便培养检测痢疾、伤寒或副伤寒全是阴性。结论ALT检测对预防HBV传染没有现实意义, 建议从实验室检查项目中删去;为防止隐匿性HBV遗漏, 建议检测HBV血清标志物5项;对抗-HBs阴性者, 建议检测的间隔时间不少于2年;对抗-HBs阳性者, 建议续检的间隔时间不少于5年, 但不应超过10年;1年1次的大便培养检测, 建议从实验室检查项目中删去, 归为有碍公共卫生疾病的其他类。

关键词:从业人员,检查,项目,频次,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1) :79-88.

[2]张正东, 缪以懋, 隐匿性HBV感染.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9, 36 (2) :367-368.

[3]john TJ, Cooksley G.HepatitiS B vaccine boosters:is there a clinical need in high endemicity populations-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5, 20 (1) , 5-10.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8

1、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按时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有效《健康证》和《餐饮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工作。杜绝先上岗后体检。

2、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并将调离工作岗位。

3、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法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4、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本岗位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规范操作。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头发梳理整齐置于帽内,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制售工具、戴口罩,不得用手抓取直接入口食品或用勺直接尝味,用后的操作工具不得随处乱放。

5、工作人员操作前,以及与食品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应严格按规范洗手并消毒。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篇9

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杜绝各类传染性疾病在经营场所传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山东省食品“四制”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食品从业人员要定期参加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的学习、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

二、食品从业人员上岗时要佩戴有效的健康证明,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三、食品从业人员患病或由疾病先兆时要向负责人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烫伤、手外伤、咽喉痛等病症的,要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治疗康复后,方可重新上岗。

四、食品从业人员应当注意个人卫生,衣着整洁、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准在经营场所吸烟、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工作前及大、小便后要洗手。

五、食品从业人员经营直接食用的散装食品要穿戴工作衣帽,佩戴口罩,要使用无毒、清洁的销售工具,严禁直接手抓,食品包装材料要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六、建立、健全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档案,食品从业人员的姓名、年龄、住所、健康状况等个人信息记录在案。健康状况以胸牌或公示牌的形式对外公示,自觉接受消费者监督。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10

关键词:档案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培训策略

一、我国档案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1. 档案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

根据中国国家档案局的资料显示, 截至2002年底, 全国共有专职档案人员不足五万人。在这些档案专职人员中, 具有大专以上的档案专业程度的占总人数的7.87%;具有中专及职业高中档案专业程度的占总人数的3.15%;接受过在职培训教育的占总人数的32.68%。在我国列入统计范围的档案部门共有专职档案人员中, 受过正规档案专业教育的人员, 仅占总人数的17.87%, 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占已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总数的12.61%。而在图书馆业, 这一比例为31.1%。虽然近些年,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最终拥有档案专业学历的人并非都去从事档案工作。

2. 从其专业技术职务来看, 研究馆员和副研究馆员偏少, 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有待提高。

从整体上看, 档案从业者们思想意识较保守, 观念较陈旧, 缺乏紧迫感和竞争意识, 缺乏迎接挑战的必要思想准备。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认真及时的解决, 则不但使档案教育培训与世界教育培训事业难趋同步, 而且将严重制约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直接影响档案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力度和质量。

3. 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多不合理。

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中女性比例普遍偏高, 另一方面年轻的工作人员偏少, 而年长者较多, 40岁左右的中年人占据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二、档案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我国档案事业作为一项辅助性和服务性事业, 其发展关键在于人的成长和进步。档案教育培训是培养档案专业人才、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档案事业全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档案教育培训目前主要是两种形式。

1. 档案信息网站上的档案教育培训。

根据对国内31个档案部门网站有关档案专业教育培训栏目的浏览, 了解到国内一些档案部门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实践,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档案部门网站完全具备网上报名、在线学习和考核考试功能。

2. 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越来越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倾向, 鉴于目前互联网在档案部门应用的普及和推广, 以及档案工作者为适应现代档案工作需要, 积极踊跃参加网络教育培训的旺盛需求, 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建立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 利用系统的网络性和便捷性, 加强档案工作者参加培训的热情。

三、我国档案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纵观我国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不能否定的是, 我国的档案从业人员的培训并没有较大的突破, 其培训工作仍需要在社会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 从当前的档案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从业人员缺乏强烈的信息意识。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国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还是个人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处在现代竞争环境中, 就必然会需要准确可靠的信息作为参考和指导, 进行行之有效的决策。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 一般档案部门更多的是对档案进行归档和分类整理, 档案信息的编研和开发利用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档案从业人员信息意识淡薄, 档案信息挖掘和开发力度不够, 还不能从整体上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行之有效的档案信息产品。另外, 目前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 集中在档案部门的主要具体业务工作的基础知识的普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 其培训结果考核也是单一的采用笔试的方式, 其培训工作往往忽视信息素养这一无形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因此, 如何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信息意识, 培养其强烈的信息素养仍然是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难点。

2. 档案从业人员队伍具有不稳定性。

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工作环节枯燥和乏味, 工作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就是一种繁琐和细致的工作, 工作时间久了就会缺少工作激情, 再加上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不高。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工作心理不平衡, 得不到及时的认可和肯定, 从而档案从业人员队伍具有不稳定性。

3. 培训教材和内容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

目前, 从我国各省份档案培训工作的成果来看, 虽然目前档案的教育培训系统已初成体系, 但现行的教育培训制度还比较简单, 框架类的条文较多, 实施起来缺乏具体的可参考和较成熟的实施经验, 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教材和内容。从培训教材上看, 其培训教材主要有《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等基本的档案专业知识, 档案教材缺乏新热点、新动态, 前沿内容比较少, 不能很好的满足档案工作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有关档案事业发展前沿问题的教材或材料比较少见, 培训教材的更新换代远远落在档案信息需求的后面, 从而导致档案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具有滞后性。

4. 岗位资格证缺乏权威性。

档案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从目前上看, 其岗位资格证还没有在我国得到良好的执行, 部分培训内容还存在着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在部分教育、培训中, 存在着单纯为了岗位、学历、职称而实施的培训, 受训者往往是为了一纸证书, 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单位则是为了达到职工学历、职称的高比例。虽然原则上要求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档案管理人员应持证上岗, 但现实情况中无证上岗的比比皆是, 远不能与欧美国家相比。

5. 培训机构缺乏积极性和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档案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有国家档案局或档案馆为主导, 培训人员的确定和培训时间的选择都是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一般来说培训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培训机构高度统一, 在国家档案教育培训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培训工作, 各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机构基本上是政府机构, 高等教育机构没能得到充分的参与和指导, 也没有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参与热情, 培训机构从当前来看仍缺乏多元化。

四、全方位改善档案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策略

1. 分层分级多类型培训相结合。

由于分工不同, 针对档案部门领导和档案业务人员要开展不同的培训工作。档案部门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提升全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同感。让全社会了解档案事业、肯定档案事业, 让档案从业人员从心底认同自己的职业, 肯定自己的价值。针对档案部门对领导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及管理培训。档案部门领导者创新档案事业管理思路, 决不能闭门造车, 需要加强同国外档案工作出色的国家进行国际交流和采访, 树立国际视野, 在全球共同发展的前提下, 开拓创新, 走出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鲜明道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人们必须以各种方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获取其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岗位培训应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原则, 主要以档案工作基础理论和实用操作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档案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不断变化, 档案工作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档案工作者要有创新的精神状态、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的党性觉悟以及创新的能力, 注重工作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升华理论, 开创档案工作培训的新篇章。

2. 档案工作人员需求与教育培训工作相结合。

通过调查报告挖掘我国档案人员需求, 丰富档案教育培训方式。只有在摸清档案人员需求的情况下, 深入研究探索教育培训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改革方案, 我们才能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 有重点, 有选择地进行档案教育培训, 丰富档案教育培训的方式和内容。

3. 社会团体与档案协会联合培训相结合。

我国应鼓励社会团体如档案协会组织培训, 甚至可以与专业团体机构联合进行专门档案的培训。变一个部门单独举办培训为多个部门联合办学、变单纯理论传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抓系统、攻专业、集中讲、个别带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政府、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各领域的业务档案培训工作。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因地制宜地建立档案培训学校。此外, 联合培训需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协会的积极作用, 档案工作者协会就是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的桥梁, 应积极联系大型企业的档案工作部门, 组织优秀企业举办地区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档案工作经验探讨会, 目前专业的档案教育培训机构也有不少, 档案部门可与其进行联合, 采用联合举办的形式, 一方面可以扩大培训机构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合力, 加强培训效果。

4. 学习培训与提拔任用激励相结合。

档案工作者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教育培训工作, 其学习和培训效果如何衡量, 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此, 建立档案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其培训效果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程度、档案工作专业水平的提升程度、实际工作中思想观念转变程度、调整工作策略的思路等, 从整体上考核学习培训的效果。对于工作成绩突出, 素质强的工作人员委以重任, 从待遇和地位上让其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增强档案从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义.浅谈如何提高档案馆员专业服务水平[J].行政管理, 2012 (1) .

[2]战京玉.论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1 (1) .

[3]张宗韫.谈新时期档案队伍建设的几点看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6) .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11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溢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个人的衣物、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经营区内。4: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有专人负责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食 品 进 货 检 验 记 录 制 度

一、为加强本经营单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购进食品时,如实记录进货台账:食品名称、购货时间、规格(品种)、数量、供货方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相关检验报告的时间、食品保质期等;

三、销货台账应如实记录销售食品名称、销售时间、规格(品种)、数量、购货方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

四、进货台账和销货台账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五、将进货票据、发票、检验报告等易于丢失的凭证在每次进货后及时粘贴于台账上;

食 品 退 市 制 度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下列食品应当采取退市制度:

1:未在显著位置清晰的标明食品名称、净含量和固形物含量、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质量等级等;

2:进口食品无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的;

3:超过保质期或保存期的;

4:经感官鉴别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5:容器包装污秽不洁、严重破损,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6: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

7: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冒充和合格的;

三、发现上述食品自动进行退市处理;

四、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退市通知后,应及时退市;

五、退市处理的食品作好记录:时间、食品数量、生产者、产地、规格,及时通知供货商或生产者将食品拉走并做好记录;

六、供货商和生产者未到来前,对退市食品做好装箱、包装处理,妥善保管,不得与合格食品混放;

冷 链 销 售 管 理 制 度

一、需要冷藏销售的食品在运输、贮存、销售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制度;

二、冷链设备必须专物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食品进出必须建立专账;

四、食品进入冷链系统保存,定型包装液体食品等在2度至8度条件下贮存;定型包装固体食品安全按包装上标明的贮存条件贮存;

五、食品保存期间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个测量1次食品温度,记录检测结果;

六、冷链设备经常进行保养,经常保持电冰箱的整洁,电冰箱蒸发器结霜温度超过4小时要及时化霜和除霜;

食 品 进 货 查 验 制 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包括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证明等;对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证明等的复印件进行留存;

2:每收到一批货物,如是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等内容;

3:查验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

4:如实记录供货者的联系方式、进货日期;

5:如销售进口食品,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员 工 食 品 安 全 培 训 制 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公司(或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如下:

1:食品经营人员必须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之后方可上岗;

2:食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定期组织食品经营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4: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5:新招收的食品经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后方可上岗; 6: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内容等记录归档。

食 品 检 查、存储、运 输 制 度

食品检查制度

一:建立食品卫生检查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本公司(单位)进行卫生检查和环境卫生检查;

二:把好食品采购、进货关,不准采购霉变、有毒、有害或无证不合格的食品,确保所购食品卫生安全;

三:对储存食品应进行冷藏保鲜,无需保鲜的食品应做到离地隔墙,分类堆放整齐,先进先用前检查有无变质变味;

四:检查结果应有记录,有汇报,查出问题立即解决,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食品存储制度

一:食品储存有专门的食品库房,进出食品有登记;

二:库房周围保证无污染源;

三:库房配备专职人员定期进行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定期查看是否有超期食品,如有及时处理;

四:冷藏食品配有专用的冰箱、冰柜;

五:食品储存配有专用的消毒设备,随时对储存的工具、容器等进行洗刷消毒;

六:成品码放时,与地面、墙壁保持一定距离,便于通风,定期检查记录;

食品运输制度

一:运输工具符合卫生要求;

二:运输时避免强烈震荡、撞击,轻拿轻放,防止损伤;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食 品 批 发 销 售 记 录 制 度

一:销售食品时应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

二:设立一个存放台账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装订成册,落实台账管理。三:批发记录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篇12

一、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必须接受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不得超期使用健康体检培训合格证明。

二、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

三、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法人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卫生操作技能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知识培训档案。督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四、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

五、当观察到以下症状时,应规定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举报电话:0477-4223606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

一、餐饮具清洗消毒应设专间(池),不得在洗餐饮具池内清洗食品原料,不得在洗餐饮具

池内冲洗拖布。

二、餐饮具清洗消毒工序合理,按“一刮二洗三过四消毒五保洁”的顺序操作。

三、餐饮具采用煮沸或蒸汽消毒。煮沸消毒温度必须达到100℃,消毒时间应在3分钟以上。

蒸汽消毒温度达95℃以上,时间不少于15分钟。餐饮具消毒后可以用消毒中擦干或自然晾干。

四、不宜使用物理消毒的餐饮具可采用化学消毒方法。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

安全、无害、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生产的产品。消毒液浓度、消毒时间必须严格按消毒液的使用说明进行。

五、餐饮具消毒后应无水渍、无污垢、无油渍、无食物残渣、无异味。

六、餐饮具消毒后应放入密闭式保洁橱内,不得与其他物品混放,防止交叉污染。废弃物品应放入带盖得容器内,不得外溢,及时清理。举报电话:0477-4223606

餐厅卫生管理制度

一、餐厅、包间要保持整洁,餐具摆台后或顾客就餐时不得清扫地面。

二、发现或被顾客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官性状异常或变质时,餐厅服务人员立即撤换该食品,并同时告知有关备餐人员,备餐人员要立即撤换该食品和同类食品,作出相应处理,确保供餐安全卫生。

三、销售直接入口食品要使用专用工具。专用工具要消毒后使用,定位存放。要做到货款分开,防止污染。

四、供顾客自取的调味品要符合相应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

五、必须使用消毒后的餐饮具,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摆台上桌。餐具摆台超过当次的就餐时间尚未使用的要回收保洁

六、及时做好台面调料、牙签、餐巾、茶水等清洁消毒工作。

七、端菜时手指不接触食品,分餐工具不接触顾客餐具,递小毛巾用夹具,用后及时收回清

洗消毒,用过的餐饮具及时撤回,并扯净台面。

八、工作结束后,做好台面、桌椅及地面的清扫工作,保持整洁卫生。

服务人员工作时禁止戴戒指,手链,涂指甲。

举报电话:0477-4223606

凉菜制度管理制度

一、凉菜间必须每天定时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有控温设施(空调)和温度计,温

度不得超过25℃。有防蝇、防尘、防污染设施。

二、操作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并将手洗净、消毒;保持个人卫生,不留长指

甲,不涂指甲油,不戴首饰。

三、凉菜应当由专人加工制作,非凉菜间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凉菜间。

四、加工凉菜的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清净并保持清洁;砧

板做到三面光洁(砧板面、边、底)。

五、供加工凉菜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必须洗净消毒,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带

入凉菜间;不得存放与熟食无关的物品。

六、制作肉类、水产品类凉菜拼盘的原料,应尽量当餐用完,剩余尚需使用的必须存放

于专用冰箱内冷藏或冷冻。

七、货款分开,收款专人负责。

八、在大型聚餐、会餐时,每餐食品实行留样制度(留样量为每样100克,放入冰箱保

存48小时备查)。

举报电话:0477-4223606

面食制度管理制度

一、加工前要检查各种食品原料,如米,面、黄油、果酱、果料,豆馅以及做馅用的肉、蛋、水产品、蔬菜等,如出现生虫、霉变,有异味,污秽不洁等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情况,不能使用。

二、做馅用的肉、蛋、水产品、蔬菜等原料要按照要按照粗加工卫

生制度的要求加工,蔬菜要彻底浸泡清洗,易造成农药残留的蔬菜(如韭菜)浸泡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然后冲洗干净。

三、各种工具,用具,容器要按食品生熟不同分开使用,用后及时

清洗干净,定位存放,菜饭,菜墩洗净后立放。

四、糕点存放在专库或专柜内,做到通风,干燥,防尘,防蝇,防

鼠,防毒,含水分较多的带馅糕点存放在冰箱内,做到生熟分

开保存。

五、按规定要求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

六、各种食品加工设备,如绞肉机,豆浆机,和面机,馒头机等用

后要及时清洗干净,定期消毒。各种用品如盖布,笼布,抹布等要洗净,晾干备用。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 篇13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13年12月到2014年4月,从湖北省的48家美沙酮门诊的283名从业人员(包括医师、药师和护士等)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在职在岗医药护理人员101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拟的《美沙酮门诊工作人员毒品危害减轻认知问卷》,对门诊医师、护师和药师进行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从业人员基线资料(年龄、工龄、性别、文化程度、职称、执业类型等)、工作经历(戒毒经验、美沙酮与艾滋病培训经历、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处方权等)、美沙酮维持治疗知识(美沙酮药理作用、入组条件、治疗禁忌、副作用等知识、态度)和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国家防艾政策、艾滋病临床知识及态度)的认知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一般情况分析

抽样调查的101名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业和收入状况见表1。

2.2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工作经历

101名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工作经历见表2。

2.3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MMT知识知晓情况

美沙酮门诊的101名从业人员中,对MMT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见表3。

2.4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美沙酮门诊的101名从业人员中,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见表4。

2.5 工作人员毒品危害减轻认知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从业人员对MMT认知和对HIV认知作为因变量,以从业人员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学历、MMT工作年限、门诊所在地行政级别、MTT培训经历、HIV培训经历为自变量,进行MMT和HIV认知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诊所在地的行政级别是从业人员对MMT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P<0.05),即门诊所在地区的行政级别越高,工作人员MMT知晓率越高。MMT工作年限和艾滋病培训经历是从业人员艾滋病知晓率的影响因素(P<0.05),从事MMT工作的时间越长、有参加艾滋病知识培训经历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越高,结果见表5。

3 讨论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是海洛因等毒品替代治疗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承担着预防艾滋病传播的相关健康教育宣传[5],其工作人员的素质在信息传播中起重要作用[6]。本次对101名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学历和职称水平偏低;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中具有MMT和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经历者占比较高。结果表明政府及相关组织对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比较重视,提供了较好的业务培训。各个门诊严格按照要求配备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可以基本满足门诊治疗需求,但多数地区门诊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对毒品危害减轻认知现状及6个美沙酮相关知识点认知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门诊工作人员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禁忌”知晓率最高,达到97.03%,其次是“美沙酮维持治疗药理作用”和“美沙酮维持治疗毒品危害减轻作用”,知晓率均是77.23%,对“美沙酮维持治疗入组对象”和“美沙酮维持治疗剂量依据”的知晓率较低,分别是41.58%和26.73%。提示门诊工作人员的相关知识有待加强,应加强对门诊从业人员美沙酮相关知识的培训。美沙酮门诊从业人员所承担的工作较复杂,只有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相关干预能力,才能提高门诊工作成效。由于受治目标人群往往具有海洛因人格特征[7]和对MMT的错误认知,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全面掌握MMT知识和临床治疗技能,才能对受治人群进行较好的综合干预,减少治疗脱失[8]。对从业人员8个艾滋病防治知识点知晓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对“国家防艾‘四免一关怀’政策内容”、“药物和行为干预能预防艾滋病阳性孕产妇传染给孩子”、“HIV检测结果阴性可能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2.38%、58.42%和42.57%。吸毒引发的艾滋病广泛传播流行[9]是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必须高度关注的关键,全面掌握国家有关艾滋病防治政策,是有效指导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预防、对高危行为对象开展自愿咨询检测的前提条件[10],因此,加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培训尤为重要。

对门诊工作人员毒品危害减轻知识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门诊所在地区的行政级别是影响工作人员对MMT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行政级别越高,门诊工作人员对MMT知晓率越高;工作年限和培训经历是影响艾滋病认知的主要因素,工作人员从事毒品危害减轻工作的时间越长、参加过HIV培训,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越高。此次调查有75.25%工作人员参加过美沙酮维持治疗培训、69.31%参加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表明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十分重视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的培训,但大部分培训都是市州级培训或负责人主导的二次培训,较少参加国家专业系统培训。虽然各个门诊在开诊时,严格按照要求配备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可以基本满足门诊治疗需求,但随着门诊的发展,多数地区门诊工作人员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因此,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加强门诊从业人员准入资格审核与岗位培训,规范门诊管理[11],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媛媛,庄华,张鹏.广州市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中防艾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9):587-589.

[2]Joseph H,Stancliff S,Langrod J.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J].Th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2000.

[3]赵成正,安玉泉,曾岚,等.对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发现的问题的思考术[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Chin J Dmg Depend),2009,18(3):232-234.

[4]杜存,刘志民.我国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2009,15(6):326-330.

[5]唐晓君,王遂,龚斌,等.综合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6个月后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8):630-633.

[6]王鹏,朱军红,黄斌,等.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工作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2010,(5):051.

[7]徐艳敏,钟宝亮,朱军红,等.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患者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和患病特征的现况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23(1):56-59.

[8]覃莎莎,贺健梅,丁林,等.湖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医务人员现状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6):690-692.

[9]潘启超,宁镇.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应对策略[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2013,8(6):445-448.

[10]李玉艳,李娜,武俊青,等.上海市育龄人群VCT和VCR知识及服务利用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96-97.

上一篇:年会朋友致辞下一篇:沟通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