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000字

2024-05-25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000字(通用10篇)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000字 篇1

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感触,但丝毫想不起来究竟有什么感触。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在这么一个天气里读完,有点感伤,对这个王朝,对二百七十六年的岁月。雨中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似乎愈加清晰: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厚熜、朱翊钧、朱由检等帝王,当然还有姚广孝、郑和、严嵩、张居正、海瑞、魏忠贤、袁崇焕等臣子。

为什么是明朝?

我不敢故意去揣测石先生的意图,但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明朝?这个问题,我在读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时,在开始读和读完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两遍,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称帝起至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上止,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十六帝,初建都于应天府(今南京),14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明朝覆灭后,其宗室于江南建立南明,后清军入关,夺取政权。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郑芝龙与其子郑成功建立的明郑政权覆灭。

明朝初年,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国力强盛;中期,经过土木堡之变后,开始由盛转衰;后经历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与万历中兴,国力有所恢复,到晚期,由于东林党争、宦官作乱、自然灾害等,国力凋敝不振,爆发农民起义,最终致使王朝覆灭。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

这是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明朝夹杂在蒙古人和女真人之间,颇显孤独与沧桑。这不包含任何民族情感,只是从这点出发,明朝真是值得记忆的一个王朝,它代表了汉人的尊严,同时也彰显着汉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当我在读明清两代的历史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因为这两朝的纪年与现在相去不是很远,一晃只是三四百年的事,这相比春秋战国秦两汉的时候要稍微好一些。也正是这种亲切感,让我有了读下去的信念。我还记得,在和西南大学一位历史系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他问道:“如果让你穿越成某位历史人物,你会选择谁?”,我脱口而出:“万历皇帝朱翊钧”,他问理由,我说我想体验下被张居正张先生压制的恐惧感,这种问题当然不是很认真的提问,我也没有受虐倾向,我只是觉得朱翊钧可怜,但不至于令人泪下。

明朝的发展,和其他朝代的兴衰更替基本相似,建国—强盛—突转—衰败—灭亡,所以我的题目过于通俗,是因为放在其他朝代也有它的道理。有些观念认为,明朝是个黑暗腐朽、血腥恐怖的朝代,比如著名的厂卫制度与廷杖制度,就产生一种对明朝的厌恶与憎恨。这种看待历史的方法太过狭隘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一直在强调秦朝暴虐无道,严刑峻法,钳制思想,民不聊生,但我们忘了秦是中华文明的原生文明,它是一条大河的源头,是一颗参天大树的根,不能因为它的某些局限性,就彻底否认它的历史意义或大肆抹黑,这是不对的(推荐阅读孙皓晖先生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所以我们看明朝,也应该跳出局限我们的怪圈,去认真考虑明朝的意义,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是客观的,爱它或者恨它,它就在那。

首先,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君主宗法制成熟、完善并登峰造极的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譬如内阁制度的建立,内阁当初作为类似于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加强了专制皇权,与司礼监两轨并行,使内廷、外廷互相制约,保证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避免了因出现昏君而导致国家运行混乱的现象,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后期内阁中出现的“权相”,使首辅虽无丞相之名,但行丞相之权,造成了后期的朋党林立、宦官专权等现象。但这已经初步显现了政治制度上的进步,只是其发展走了偏路,最终还是以负面的形象消失于历史中。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因素,也是这个王朝不可不提的一笔,即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在长期秉持重农抑商思想的中国传统经济上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个突破,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为帝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只可惜这个萌芽只是匆匆的一瞬而已。思想文化领域上,阳明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儒学新流派,并远传日本等国;明末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人本主义的论点,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唯物主义思想,重视实践,并与“重农抑商”相对立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这是早期的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反映,到清朝的“文字狱”时,早期的民主思想已不复存在,说不出是进步还是倒退。

明朝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空前绝后的时代,由郑和完成的伟大的航行反映了帝国强盛的国力,并将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东南亚、阿拉伯、印度、东非等国,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等一系列科技书籍,彰显了明朝科技的进步与发达。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中国科技开始与西方科技进行交流,但这种交流是自发的、主动的或者说是平等的,而非由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被迫进行的科技交流,这较之清末西方强硬的科技输入来说应该是福音。

再来说《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石悦先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之所以《明朝那些事》能火这么久,我感觉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语言轻松、生动、风趣。历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枯燥的,所以一般的读者很难对写得太过严肃的历史产生兴趣,而石悦先生用非常轻松的语言叙述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读来丝毫不觉得沉重或者乏味,能把严肃认真的历史写得生动、幽默,实在令人叹服。第二,石悦先生在这部书里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不管是帝王的心术还是臣子间的内斗,这部书里刻画得非常明显,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比如说“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文官集团、宦官、内宫各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心路历程,可谓十分精彩。第三,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铺垫,具体而言,就是先不说某人或某事,先说明他造成的影响或者对某个过程起到的巨大作用,在后续的描写中再详细介绍此人此事,这种写法也是“拉拢”读者的一个妙招,给读者留以猜想的空间,保持一种阅读的兴趣。我在读的时候,比如读到某个历史人物,我会去搜索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的评价等,读到某个历史事件,再去搜索一下发生的起因、过程、结果,这样虽然占用了点时间,但是了解得会比较全面,毕竟《明朝那些事》还不是真正的史实,再好看也需要去辩证地看,不能以偏概全。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带火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英文版书名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过来就是“无关紧要的158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关紧要的人、无关紧要的事很多,但也恰巧是这些无关紧要的人、事触动了某些神奇的机关,使得国家机器的运转路线改向,甚至将历史的发展变轨,比如说,朱允炆在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夺取政权后,如果当时直接被杀,永乐帝也就不会费劲地去寻找他,郑和就永远不会七下西洋;如果崇祯帝不做出削减全国驿站数量的决定,李自成、张献忠就不会过早地失业,没准造反的年头能后推些;。历史就是如此,再小的风吹草动,倘若用无情的岁月去放大,也会聚集成一场强烈的风暴,朱元璋痛恨了一辈子宦官,却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养出了一个“九千岁”魏忠贤。

历史确实有趣。

袁崇焕像

无可奈何,以现在的眼光看,更应该是理性地去审视几百年前的这段历史,我们沉醉于治世的繁华似锦,也痛恨衰败后的荒冢枯骨,以跳出万物的宇宙观去审视我们这个世界,倒是一种解脱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00字 篇2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插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明朝那些事2》读后感400字 篇3

解缙(1369~1415),于1388年一举考中了进士,进入朝廷,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在朝不保夕的朝廷中,他勇敢的上书劝阻朱元璋,最终把朱元璋惹恼了,被留到十年后再用。到了朱棣手中还是不乖,迎来了最终的死亡。

解缙死了也不是白死,他留给了我们一本《永乐大典》和值得我们学习和改进的优缺点。

他的优点:1、非常大的勇气,有了勇气,才能上书劝阻这两位易怒的皇帝。我们要在生活中具备一定的的.勇气。可惜的是,这位官场小朋友勇气过剩,给自己找了麻烦,这个我们下面再说。2、聪明好学,这个无需遵循物极必反的原则,越好学越好。我们要尽量的多读书,养成好学这个好习惯。

他的缺点:1、勇气太多了,多次说皇帝的坏处,弄的两位皇帝不开心了,朱元璋把它扔回家,朱棣狠一些,直接用完后杀了。我们要随时记住物极必反这个原则,免得惹麻烦。2、不会看时机,导致了踢回家之后再被砍头。我们对于某些人要看准时机再劝说,免得被揍。

我整理的就这么多,谢谢阅读我这篇文章。

编辑推荐: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4

大庆新华子弟学校初二(1)班郭君婉

读书是一种自我放松,所以我总是自动跳过一些哲学、社会、人文类的书籍,有时连最喜欢的推理小说都懒得翻阅。但是不知为何,我居然倚在窗前轻轻翻开了这本书———《明朝那些事》。

后来我便意识到我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这本书,开始疯狂地啃噬着。不是因为写得好,而是历史真的很精彩。

翻开书,第一眼竟不是序,活脱脱地有人说话:“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这一段幽默的开场白,使我产生了与作者当年明月一样的感想:历史不是残台断瓦,古庙荒冢,不是发黄的书本,绝对不是!

作者也别出心裁,没有长篇大论起我们听着就想睡的历史,而是介绍朱重八(朱元璋)的家庭档案。“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的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每当读到这儿时,紧张的心转瞬间就明朗了。任何作家不屑说的他都说了,而这些话也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在苦涩的历史中,偶尔长出一些甘蔗,这感觉不是很美妙吗?

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后面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精彩。文章也果不负我对他的重望。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再后来建立大明朝,然后整顿。对了,还有一件不可丢弃的小趣事,就是出现过犯人审犯人的情境,也算一个幽默感十足的王朝。

啊!意犹未尽啊!我从作者那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采,原来就是真心地喜欢。不仅是自己,还有让别人喜欢。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5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文讲述明朝真实历史的大型史学读本,记叙了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并通过不懈努力建立明朝,至崇祯皇帝殉国的三百年精彩传奇历史,描述了那时期朝廷里、军事上、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故事。

通过这本书,我清晰地了解了明朝的历史,也体会到各个优秀君主、将领、首辅给我所带来的震撼,更是对所有奸臣深恶痛绝。我感慨明太祖朱元璋对工作的兢兢业业;我也赞美大将常遇春的勇猛精进;我欣赏朱棣对帝王之位的执着,也佩服他治理国家的诸多锦囊妙计;我喜欢明英宗朱祁镇在经历“北猎”后仍有重回朝廷夺政权的勇气,也对其妻子孝庄皇后的不离不弃深受感动;我不解朱翊钧深居宫中不理朝政的原因,痛恨着官宦魏忠贤被重用却贪婪奸诈不知悔改的作为;最后也对崇祯皇帝拼尽全力试图力挽狂澜却也无奈亡国感到惋惜……

都说明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却也是一个复杂、混乱的朝代……其中多少人在岁月的冲刷,时间的飞逝中开始变得见异思迁;多少人从简简单单的一片忠心变得虚伪圆滑,唯利是图;又有多少人为了金钱与权利而丧失人性,泯灭了基本的良知;当然,在这乱世之中,仍可以看见一群这样的身影,他们不畏流言蜚语,也经历痛苦变得遍体鳞伤,却坚决与黑暗抗争到底,有追求,有信念,选择了正义,坚持了理想……

所以从这本书中,我饱览明朝的传奇与精彩,去细品作者想传达的那句话“学会在乱世中不忘初心,成为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元月份买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到今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读起来比较轻松,但太油,有时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没主题的不爽,不多总体上还是不错。明史是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喜欢研究的一段历史。我对这也有点兴趣,但看的这方面的书不多且零碎。小时就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这本书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郝摇旗。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历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临其境之叹,一切如过往云烟,但一切又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个宇宙的灵长,还是个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我本身是个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我不喜欢那些零碎的年代,难记的名字和影响,但当我翻来《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了“靖难之役”后的事情。靖难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开始了他辉煌的一声,使大明变成了一个富强的帝国,一个伫立在世界民族之巅的庞然大物。里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这不只是书中描写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现。有朱棣的残忍毒辣有朱高炽的忠厚老实。

既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又有南下讨平安南的伟烈。明朝经历了朱棣的造反,社会的稳定,“仁宣之治”后的动荡。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朱祁镇,他在土木堡被敌军也先活捉,后被喜宁陷害。经历了蒙古大漠的风沙,险死屠刀之下,被喜宁的诡计算计,他被当做傀儡,用来向大明要赎金,前前后后经历了九死一生,却还是坚强的活着。后来虽然被救回来,却被他的弟弟朱祁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让他回来了以后就处于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却很满足,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南宫走去,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己的眼睛,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她还会在这儿等着他,此情可流转,千载永不渝。

朱祁镇这一生,从御驾亲征的威风到被俘,被亲人抛弃的落魄,再到复位时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没有发生一样,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体会的?由于父亲朱瞻基的早亡,年仅九岁的他便登上这个宝座。说起朱祁镇,也许有点人会对他恨之入骨,但我认为他虽不是一个明君,却是一个好人。

另一个真正让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当他保卫京城的时候,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我仿佛看到了他挺骄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一幕幕的画面在我眼前回放。

历史不是残台断瓦,不是古庙荒冢,也不是发黄的书卷,而是挂在人心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透历史长河,吸取教训。历史不是你想的那么枯燥,历史原来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一个雪花轻扬的夜晚,我终于读完当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阳东升,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套书,以《明史》为蓝本,文风严谨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时穿插的评论尤为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掩卷之余,除了佩服作者丰富的史学知识,更是赞叹于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他用那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自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祯悲凉自缢于景山这长达276年的历史皓月。

书中众多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达的将才独具,用兵如神;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高风亮节;戚继光、俞大遒的奋力拼杀,平定倭寇;徐阶、严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袁崇焕、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巧用兵法;李自成、皇太极的背水一战,最终进攻。

但最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

是的,正义与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

回望古今,历史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

我国古人都深知“明镜高悬”,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航向,使正义引领时代,努力奋斗,为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

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明朝那些事》,获益匪浅。历史真是一个好东西,从过往的事情中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能认真品读,真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从书中看到了历史人物的成长,其成长过程可以当作自己人生道路的镜子。宦海沉浮的名臣奸相,也是活生生的人,从最初的意气书生到后来的工于心计,老谋深算,都是自身适应环境的改变,不同是对底线的坚持。

书中讲到的杨士奇,从小出身贫困,母亲改嫁,自己不愿改姓,还背着继父祭拜自己的亲生父亲,贫贱不移志,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作为,令人佩服感动,因此也得到了继父的尊重,从此得以读书入学。面对贫困的生活,一直努力为继。相比别的一心读书的人,有着更加丰富的社会阅历,更加坚韧的品性,处事也更为老练,圆滑,摈除了读书人的迂腐。丢了官印,直接跑,而不是书呆子式的处理。凡事审时度势,实用为上。

心学创始人令我无限神往。知行合一,在我的理解就是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要明白处理事情所要的结果,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理的束缚。

儒家思想通俗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对自己的在道德规矩上束缚,而心学强调以自己的本心来处事,达到一种身心的宁静。哲学上讲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准。回想自己,浑浑噩噩,虽然也算是上过马克思主义的课程,但是并没有认真思考理解。由此看来哲学是这么的重要,是人在这个世界生存的理论指导,或者说是武装自己大脑的武器。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6

徐阶出生于弘治十六年(公元15),他自小就聪明伶俐,极有悟性,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正德十五年,徐阶师学当时比较有名的学者聂豹,聂豹除教给他学问之外,还向他介绍了当时官场的一些内幕与规则,使他明白了官场的险恶,也懂得了要混迹官场必须懂得的生存之道。这就为徐阶日后能在官场运筹帷幄并游刃有余奠定了基础。进入官场后,面对在朝廷位高权重、奸诈狡猾的严嵩父子,他不屈服,也不与其正面抗争,而是默默地隐藏自己,等待反击时机的到来。最终,他一步步将严嵩父子推向覆灭的深渊,把这对大奸臣赶下了台,而他自己也顺利当上了明朝首辅。

读了徐阶的故事,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不仅钦佩他的聪明机智,更敬佩他的深谋远虑。在几乎一手遮天的严嵩父子面前,他不屈服,更不与其同流合污,暗中早就打定了要消灭他们的主意,却能做到不动声色,表现出极为缜密的思维和极深的城府。这需要何等的胸襟?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在敬佩的同时我不禁联想到我自己。在生活中我就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虽然这样的性格并不坏,却也常常因口无遮拦而给他人造成尴尬的局面。有一次,妈妈和同事一起吃饭,同事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可能出于某种原因,妈妈并未如实回答,可我还没等妈妈把话说完就不假思索地代替妈妈说出了实话,妈妈当时脸就红了,而我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结果让妈妈很是尴尬,过后我当然也免不了被妈妈狠地批评一顿。这件事当然无法和徐阶的经历相提并论,我更无法做到徐阶那样,毕竟这样的人几千年来也只是凤毛麟角,但至少也给了我一些启发,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说话做事也不能只是由着我们的性子或者凭借我们的直觉,冲动为之,善于思考、深思熟虑才更容易把事情办好,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7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卖龙袍《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8

如果我卖龙袍,明朝的各位大概这个样子。

朱元璋

:好评

评价内容:龙袍很合身,就TMD是我的,哥以前连农民都没当上,要饭,要饭你造么?后来当了和尚,还是要饭!!于是哥反了。龙袍太累,大小事要管,还怕子孙穿不上,还要杀人。掌柜帮我点个大张伟的《倍儿爽》吧,大张伟的哦。

掌柜解释:下次买的话,我不但包邮,而且亲自送去,不但亲自送去,还要做你的优乐美,OH, NO,是做你的李善长,你的常遇春,你的徐达。和你一起风卷狂沙兵临城下,气贯长虹金戈铁马。

朱允炆

:中评

评价内容:这TMD是什么快递啊,快递爷爷交给我这龙袍的时候说,文臣造反武将杀他们,武将造反文官弹劾他们,文武都造反你叔叔们收拾他们,我问:“如果我叔叔造反呢?”爷爷一拍脑门:“顶你个肺,这事没安排”。我穿上龙袍,手下没几个能用的人,这几个当参谋的啊,要不是他们都壮烈殉国了,还以为是敌人的内应了。

掌柜解释:中国从来不缺人才,关键是计划、政策、方针什么的要正确,不然一句“无伤我叔”的圣旨,将士们怎么放箭扔石头啊!这龙袍,确实不适合你,德、勤、廉都优秀的你,还是去考公务员吧。

朱棣

: 买家未及时作出评论,系统默认为好评

20年后追加评论内容:太合身了,就应该是我的,那些小娃都不行,穿上虽然显得残暴点,但咱也很勤劳的,也给百姓干好事,也为历史做贡献,还迁都北京,让几百年后的开发商挣了一笔。

掌柜回复:龙袍确实应该是你的,就算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吧,无语,算你牛。

朱高炽:

好评

评论内容:获得龙袍的过程中一个叫“马云”的人帮了忙,就凭这个就是好评。穿上后合身,解决内战遗留问题。恢复了百姓生机,老百姓太不容易了。掌柜回复:好人不长命啊!

朱瞻基: 好评

评论内容: 穿的合身,卖力恢复了国力,还不错。

掌柜回复:杀你爹算是权利斗争吧,养宦官可是埋了大祸根吧。

朱祁镇:

好评

评价解释:爹给我龙袍的时候我才5岁,我勤劳,我努力 掌柜回复: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经历,管不住太监也管不住大臣。

朱祁钰

:好评

评价内容:临时做的龙袍,临时当了几天,谁叫我哥给人家抓走了呀!

掌柜回复:无语。

朱见深:

差评

评论内容:龙袍差点要了我的命,童年不幸福导致和万贵妃大妈相依为命,下岗差点没儿子,断了大明江山。

掌柜解释:太监也有好人!没有太监,明朝就被万贵妃杀害了。

朱佑樘:好评。

评价解释:一个差点被人流的孩子,比老祖宗要饭还惨。上岗后,对得起这身衣服,处理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干了林林总总的正事,明朝又辉煌了。

掌柜回复:亲,好样的。好人当不了皇帝,可你是个例外。

朱厚照:差评。爹地工作太忙,没时间管我,我不适合当皇上,但我也不是白给的,我爱长驱入敌阵,这衣服明显太扎眼。政务懒得管,但咱不扒瞎,别人忽悠不了我。

掌柜回复:啥也别说了,以前以为您的“豹房”是少儿不宜了,这才知道您真能和豹子打架啊。

朱厚熜:差评。衣服不是我的,我却为了保住它费尽心机。掌柜回复:人才济济的年代,前辈留下的家底,你的自私耗尽了国力。

朱载逅:中评。衣服不错。我穿着效果不好。掌柜回复:治国大事选择了“托管”。

朱翊钧:好评。衣服穿了许多年,穿出去办大事很体面。掌柜回复:衣服给您返现20元吧,因为在您任内打小日本真过瘾,根本不谴责不抗议,直接下旨:大量收购日本人头。

朱常洛:好评。衣服是我的,爹受枕边风,差点不给我,干了一个月就死了。

掌柜回复:想干点好事,但镇不住妖邪,白瞎了衣服和帮你的人。

朱由校:差评。哥是木匠,怎么给我发了这衣服,干活不方便。掌柜解释:和奶娘嘿嘿嘿,奶娘又和魏忠贤结婚,你又重用魏忠贤,这样的买家,我们支持700000000天无理由退货。

朱由检:好评。衣服很合身,穿着它我日理万机。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明月明朝那些事读后感高中作文 篇9

读历史的作用有很多,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不仅仅是这样,手头常备一些历史书籍,不管什么时候看看都有用,这部书出来之后,有这么一套摆在案头,经常翻翻,应该感觉不错吧。困难时,看看朱文正是怎么守住洪都,袁崇焕怎么千辛万苦击退宁远来犯之敌,再想想长征两万五,觉得这点困难不过如此了;失意时,看看杨慎,三朝元老杨廷和之子,状元及第,前途一片大好,曾经意气风发,却也躲不过政治的无情,杖责,监牢,流放,谋杀,他尝了个遍,却能安然处之,专心休学,最终著作等身,名扬天下;骄傲时,看看陈友谅,他是什么下场,想想蓝玉、胡惟庸,骄傲是什么下场,还是被朱元璋给灭了;看看那些个败类,王振徐有贞魏忠贤之类的,你会觉得咱还不是那么差劲;读了杨继盛慷慨赴死,杨涟宁死不屈,就想到了信念的力量真是无穷的,精神真的可以支配肉体,人的意志可以坚定到如此程度,自愧不如感动之余也知道了崇尚正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人生誓言,他做到了,每每此时,自小心中那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想法总被唤醒,顿感天地如此开阔,正是我辈驰骋时;看看李时珍,想想现在那些个庸医,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代社会人人为利而来,但总该讲点职业道德吧;明朝的那些言官,屡屡直言抗上,凛然不屈,宁死不从,现在那些不惟真,只惟上的人该脸红了吧。

明朝历史真是奇怪,嘉靖、万历两个皇帝在位将近百年,虽说多少管点事情,但比起朱元璋朱棣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国家也能运转下去,这可就要归功于那些辅臣了,那两个时代产生了多少优秀的政治家,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明朝官员的内耗是相当厉害的,这些人在你死我活之余还能顺手把国家给治理了,不是一般的强。看着他们的斗争,丝毫不亚于刀光剑影的血拼,步步为营,进进退退,虚虚实实青云直上身败名裂只在旦夕之间,看看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才高学富身手非凡,却也一个个一败涂地,只能感叹,一般人真玩不了政治啊!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500字 篇10

这位出身江西名门的大才子,以清正廉洁为己任,因此也常悲催摊上苦差事:给亲姐夫严嵩背锅!

比如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在工部尚书任上贪腐落马后,紧急接班的欧阳必进,就成了苦命背锅侠:钱都叫赵文华糟蹋光,可皇宫大殿还要修,抠门的嘉靖帝又不肯再拨钱。如此要马跑不叫马吃草的混账局面,欧阳必进横下心精打细算,一身数学才华大爆发,硬是保质保量的修好了正阳门与太和殿工程,挽救了严嵩险些提前翻船的政治生命。

在扛完这个大锅后,亲姐夫严嵩又被指卖官鬻爵。焦头烂额的严嵩,再次果断拉欧阳必进扛锅——调任吏部尚书。随后欧阳必进以“量才分任”为原则强力整顿,甚至有人前脚刚给严嵩送过钱,后脚就被欧阳必进撸了乌纱。由此和严嵩彻底翻脸,不到六个月就被迫退休。给姐夫一辈子背锅的欧阳必进,这才没被几年后严嵩倒台株连,得以在家欢度晚年!

但这位“背锅侠”的另一个身份,却更超越历史:中国十六世纪农业科学家。他在担任勋阳巡抚时,正赶上中国中南大地空前牛瘟,老百姓家家牲口死光。忧心民生的欧阳必进,瞬间创意大爆发,终于在湖北十堰完成了空前科技创举:现代拖拉机的前身,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脱离畜力,以绞索滑轮驱动的人力耕地机。

上一篇:IBM公司的薪资管理制度下一篇: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