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续写小学作文

2024-06-1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续写小学作文(通用11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续写小学作文 篇1

我,就是帮助小钱恢复健康的台湾青年,不过,幸运的是,我也是性钱,叫钱无莲。

9月22日,我用自己的骨髓,救了小钱的一条健康的生命,为此而感到非常的荣幸。

就在这年的冬天,我和小钱重逢了。

那是一个严冬的清晨,阳光撒满了整个台湾,外面的雪花漫天飞舞,梅花还没开,已经传来甜丝丝的香气。

我躺在了慈济医院的病床上,因为我得了肾癌,需要肾移植,当时医生一提到需要肾移植,我差点从病床上掉下来。

过了一会耳,医生来了,医生说,我需要到手术室旁边的办公室的旁边的病床上,病床的门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的青年,他身体强壮,脸色红润,顿时,他看到了我,他哭了起来,医生告诉我:“这就是接受你的`骨髓的小钱同志,他从遥远的杭州赶了过来,就是他捐献自己的肾给你!”

顿时,眼泪模糊了双眼,那么久了,小钱还记得我!他要把自己的肾移植给我!真不感相信,我们见面了!

我和小钱含着眼泪,被医生腿进了手术室。

我被麻醉要麻醉了,不知睡了多久,我看见自己正在一个病房里,病房里摆着一束鲜花,原来是小钱送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续写小学作文 篇2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 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 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 体会文章情感, 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文本的角度看, 词句是其生命。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位、运用, 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 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 而且在反复对比咀嚼中, 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 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例如, 抓住两个“静静地”, 给学生呈现两幅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 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 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 体会到了他的无奈, 体会到了他的痛苦。接着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学生马上找到, 他需要骨髓, 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词“希望”。正因为有了希望, 他的生命有了可能, 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充满希望, 充满期待。

2.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关键句子。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 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 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

接着我问孩子们, 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 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以及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为什么不去看看自己的家人, 仍旧这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学生很快找到“他知道, 在海峡的另一边, 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 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关键句子。

二、有感情朗读, 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 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但他们能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读中入境, 读中赏文。“你想把含有这两个反义词的句子读出来吗?从这两组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话。”“骨髓流出的这一刻, 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 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 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 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 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比点, 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 挖掘人文内涵, 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 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 他们的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 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 捐骨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 植根于学生心中, 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仿写诗句, 抒发了学生的感悟

在仿写诗句的过程中, 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 这可能就是因为“情到深处”, 所以就“水到渠成”了。他们说出了许多句子, 令人惊喜。比如“爱是一把扇子, 驱除了夏日的炎热。”“爱是温和的目光, 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爱是老师谆谆的话语, 使我能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发言。”……

五、留下的遗憾

有个别的学生对本文中的重点句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 篇3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袭击、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

劳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骨髓移植对小钱生命的重要,了解捐献骨髓的经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最宝贵?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生命。不错,当你看到一个脆弱的生命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你会做些什么,你又能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关于生命的真实的故事中去。导出课题。

2.归纳问题

(1)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要跨越生命桥呢?

(3)怎样跨越生命桥?

(4)谁的生命遇到危险了?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是谁?

生:小钱。

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或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自己解决。

(1)生读课文

(2)出示生字新词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

(3)指名学生读词语并领读。

(4)找出描写花的词,这些词在文中指什么?

(5)再读词语,巩固记忆。

2.初读课文,理解“生命桥”一词。

生初步理解:台湾青年为大陆小钱捐献骨髓,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联结着台湾和大陆,让我们随作者去海峡两岸看看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跨越生命桥呢

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生:我从静静地、凋零、含苞的花朵等词明白了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的生命很重要。

生:我从几经辗转这个词里体会到找到骨髓不容易,必须跨越海峡进行移植。

2.创设情境,感悟生命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小钱没有生病,此时他会做什

么呢?

学生畅谈,体会生命的重要与可贵。

3.生读课文3~6自然段,交流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以及读后的初步感受

生: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很危险,还有就是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小钱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是隔不断的,生命桥又是怎样架设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关注他们的故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续写小学作文 篇4

课前交流;孩子们,生活中的桥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谁来谈谈你曾经见过了什么样的桥?(生说师评价)这些桥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都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让我们越过了一条条小溪,跨过了一条条大河。有这样一座桥,孩子们你见过吗?请看(师板书:生命桥)齐读,师:见过生命桥吗?(生:没有)师:没关系,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海峡、走进文本,去看一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好吗?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认真看老师板书(板书:跨越海峡的)(峡:左边是山,右边是夹)(一笔一画都要认认真真地写,提笔就是练字时)

指导读课题:师:什么样的生命桥?跨越海峡的什么?(再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心中有了怎样的疑问?

师:你提的这些真有价值,你还想知道什么?(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孩子你是有智慧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令老师感动。都读好了吗?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咱们先来认识认识这些词语。(杭州

台湾

海峡

含苞

凋零

绽放

几经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骨肉同胞

血脉亲情)

1、自由读

2、指生读

3、齐读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

师:读第二行词语,你又有什么发现?这三个词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师:自己读读看,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哪个年轻人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18岁,才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才能救活他)师:人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18岁,一个充满梦想的年纪,一个如花的年纪。可是这样的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却即将凋零,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指生说)让我们把那份感动读出来吧!

师;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叫小钱(板书:小钱)师:文中还写了谁?

(板书:李博士

台湾青年)

2、默读课文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指生说,师总结:这位同学讲的很清楚,他把地点、人物、时间、关键词,连成一句话,就把故事讲清楚了。

一、品读领悟、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看来,台湾同胞冒者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也就是课文的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

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在一边写出你的体会,(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谁先来读读你画下的语句,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

生1读句子谈感受(出示句子: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李博士很“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指生读,谈体会)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博士的精神。我们一起都来看一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李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读哪一句?(指名读:针头向皮肤刺去。。。。)想象: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大地开始震动,房屋开始摇晃,窗户的玻璃霹雳啪啦地掉下来,但李博士还沉着地站着,那位青年还静拧地躺着,此时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自由说)

师:为了救小钱,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需要多大的爱心。如果这位台湾青年不是躺在病床上,他一定会(生:跑去和家人在一起,保护自己的父母)可是他没有去,因为他知道(出示句子: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师;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出示课文内第二自然段前三句话,其中五个词语变红)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师;现在,再读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生:爱心、希望、生命的火种(板书:爱心)

师: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再读这一句,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出示句子: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1)指名读。(2)哪个词令你感动?(3)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出示图表)

7:30,台湾青年进入手术室。

8:50,骨髓涓涓流出。

10:20,李博士带着骨髓,从台湾花莲起飞。

15:54,骨髓运到香港特区。

20:45,运输骨髓的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

22:15,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

22:50,骨髓移植手术开始。

凌晨2:00,手术顺利完成!(4)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漫长、紧张、争分夺秒、牵肠挂肚)

(5)师:请你来读出漫长的奔波(生读奔波);请你来读出紧张的奔波(生读奔波);请你来读出争分夺秒的奔波(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牵肠挂肚的奔波(全班读)。

5.师: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字??“感动”,带着我们的感动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6.你觉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爱心、血脉亲情、对生命的决不放弃)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师:同学们,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什么是爱?这便是深深的爱!什么是情?这便是浓浓的情!什么是奉献?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听你们说了这么多,老师心中也感慨万千,不免想和你们一同分享这首小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病床上

白血病折磨着他

即将凋零的生命花啊

如何才能绽放

几经辗转

辗转几经

海峡彼岸投来一缕灿烂之光

并不耀眼也不辉煌

却如万丈光芒耀人心扉

次次余震

彼岸的他躺在床上

次次努力

骨髓涓涓流出

生命之花随之绽放 两岸同胞

用爱心

架起一座生命桥

永恒屹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依纲扣本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五篇课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正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会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二、因材施教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课文的能力,积累了一些朗读课文的技巧,并且具有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积极创活跃的课堂氛围,坚持把“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凋零、绽放、辗转、骨髓移植、袭击、突入其来、空旷、血脉亲情”等词语。能够读懂课文,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体会生命的珍贵与无价,学习作者具体描述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李博士在余震中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奔波的劳累。

(二)教学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把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情感朗读法——师生同读;重点突破法——讨论交流;想象练说法——展开想象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批注法等学习方法参与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5分钟)

我借助感人图片故事激情导入:同学们,这是“暴走妈妈” 陈玉蓉,从2009年1

1月开始坚持跑步,因为她想捐出自己的肝脏救儿子,但自从医生告知,她的肝脏有20%的脂肪化,她便暴走七个月消除重度脂肪肝,捐肝救子。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呢?接下来,我顺利的过渡到本课题:是啊,了不起的母爱爆发了超强的力量,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再来见证一个由爱创造的奇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故事结合图片的导入,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二)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10分钟)

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通过表演读、默读、合作读、比赛读等方式,边读边想: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谁能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故事呢?我出示课件提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画出让人感动的语句,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有感情地去读,设身处境地去想,在感受最深的词句旁边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对学生自读课文进行了检查,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读中感悟(15分钟)

1、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后有什么感想?

2、指名学生回答刚才的提问。

3、合作探究:认读词语,小组讨论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指点方法:读——找、画——议——读)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学生词语。

2、细读品悟,感受爱

当学生融入情境时,我顺势过度,适时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地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十八岁的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如何使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呢?请同学们细读品悟3——6自然段。

(1)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并写上自己的感受。(2)有感情的朗读自己画出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理由

(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如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使得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共同学习第7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感情升华(8分钟)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她苍白的脸也慢慢的红润起来,他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个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图片“爱的力量瞬间”图片,深化学生对爱的理解,使学生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最终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五)布置作业(2分钟)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结束,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1、2优等生、后进生都要完成、3优等生、后进生有选择的完成)

1、用自己的话说说“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个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和亲人们听,让这个爱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3、收集你身边有关爱的故事,写一篇关于爱的作文。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或故事中进一步感受到爱的力量,让爱在学生的心里扎根。】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运用关系图,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反思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情激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体会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受到爱的教育。教学时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培养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篇6

师:你们学校的版图上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爱我中华!师:你们天天能看到祖国的版图,(示地图)能在地图上找到你的家乡太原吗?再找一找我的家乡哈尔滨。

生:(在地图上找)

师:我这次来坐了两天的火车才从哈尔滨来到太原,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段距离吗?

生:千里迢迢。生:路程遥远。

师:啊,非常的远。想象一下,在哈尔滨与太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可以吗? 生:不可能的。生:绝对不行!

师:看来跨越千山万水把太原与哈尔滨市连起来是不可能的。如果在杭州与台湾连起来呢?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一起读课题。

(大声地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

师:到底会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多读几遍,也可以翻翻桌面的字典。

(大声地读课文)(师巡回指导)师:这课的词语很多,自由读读屏幕上的词语。(出示课文9个词语)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凋零”不要读成第二声。师: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绽放”。

师: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生:“含苞”。

师:课文中还是写花吗?读读课文。(生大声读)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生命刚刚开始。

师: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读。还有哪个词语要大家注意? 生:“暂停”。

师:非常好。轮流读一读。用“暂”组一个词。生:暂时。

师:现在读得很准确,到课文中还能读准吗? 生:(齐读)

师:这句话还有一些词。(示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生:(自读)师:真不错。还有吗? 生:“辗转”都是卷舌音。师:很好,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向字典请教。不过,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示课文片断“然而„„的人”)师:说明什么? 生:很不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在哪些地方为他找骨髓? 生:台湾。生:美国。

师:刚才我们想象了这么多的过程,这就叫“辗转”。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生:„„

师: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生大声读词语)

师:现在让我们分小节再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事? 生:(指名分小节读)师:现在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小钱„„ 师:哪个小钱?

生:在杭州的,患白血病的。师:连起来一句话说。

生:台湾大地震余震后,台湾同胞送来了杭州市患白血病的小钱急需要的骨髓,救了小钱。

师:说得很详细(相机板书),能倒过来说吗? 生:„„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地方我们要细细品读。课文的3-6小节,细细地写了这些内容。默读这部分内容,划下台湾同胞与李博士最感动你的地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

师: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部分,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我划下的是“„„那位青年„„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师:他是通过“沉着”,通过他的动作感受到的。还有吗?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我们向这两位同学学一学,一起来看看李博士的表现。找一找李博士的表现。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此时,李博士的表现是“沉着”,可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 生:空旷的地方。

师:想想这会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师:他在等什么? 生:等余震停下来 师: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

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 师:还有没有描写青年的句子?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 师:他知道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 生:希望。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快要去世了。生:小钱很想活下去。

生: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多不容易!

师:那么小钱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读“小钱„„”

(出示课文)

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生:„„ 师:正是因此,所以台湾青年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再看最后一句话“涓涓流出”,流出的仅仅是骨髓? 生:友谊。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示:相应时间表)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在12小时。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师:齐读。生:„„

师:之后呢?他没有休息就继续做手术。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来了。生:“连夜”。

师:他都没有休息呀!齐读这一段。生:„„

师: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问题你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两岸同胞相互救助的爱。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 生:爱心。师:是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有没有谁想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生:„„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生:„„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来读读下面的句子。(相机示课文“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与这位台湾青年见面,小钱会怎么感谢他?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留待我们下节课再交流。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课前的疑问顺利解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不能一味地上纲上线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思想政治课。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本节课无论是词语教学,还是理解课文内容,都准确理解并较好地体现了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整合。如,在理解三个描写花的词语“凋零”、“绽放”、“含苞”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先理解词语的本意,是分别描写花开前、开放时和将要凋谢时的样子,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什么,使学生懂得文中是用来形容人的生命的。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生命的教育。一节课不可承载的任务太多,本节课教学目标、任务确立得切合实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由读不好到读好,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学习过程。

2.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本节课读得充分,能够看出教师指导的过程和学生朗读的进步,读的能力的提高过程。如,开课的前20分钟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抓住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对、读通,突破难点,有重点地读,最后再分工合作整体读。学生经历了从读对到读通的学习过程。教师重视阅读理解,鼓励学生谈个人感受,指导学生理解品评重点词句,把整体感悟课文和理解重点词句有机结合起来。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沉着”一词理解李博士的品质的教学过程。

3.能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如,在学习课文3-5段内容时,教学预设是按着课文的叙述顺序,先学习描写青年这部分内容,而实际教学中,学生认为最感动人的是描写李博士的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调整了教学预设。课文对李博士的描写比较直白容易理解,而对台湾青年的描写比较隐晦不易理解,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4.教学内容取舍得当,能恰当地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加强现实生活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补充了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学生通过对这一资料的阅读,再一次深切感受到李博士的品质,从而对人物博大的爱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5.本节课无论是词语教学还是阅读理解,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阅读有所得。总之,本节课教师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积累、运用、发展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这才是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

一、联系课文语境理解词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而我们的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认知结构变化与重组的可能。

片段 1 : 【 05:00 — 06:59 】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师:你领大家读。生:凋零。生齐读后继续举手。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在形容花吗?(出示课件)自己读读看。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 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会遇到很多信息,但若没有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不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学生原有认知里,“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应是描写植物,“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在形容花吗?”教师通过质疑启发学生将这三个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喻意。从课堂效果看,教师的设计非常巧妙有效,学生体会到了这三个词语不是在写花,而是指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只有换骨髓才能使他获得重生。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了重组,三个词语构成了一个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崭新的意象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此时学生再读这段文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对生命充满渴望的年轻人形象,就会体会到作者对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的不舍与惋惜,就会将自己内心“救救他吧”的呼声通过朗读自然的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是词语理解的过程,是情感渲染的过程,是认知重构的过程,更是内化加工的过程,所以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我们才看到学生恰当运用、自然输出的精彩。

片段 2 : 【 31:39 — 32:34 】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_;”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苍白的脸重新红润起来。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勇敢地活下去。

靳家彦 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要注意内化。这三个词语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活的形象,真切而渗透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随着学生自己创造的形象一起活跃在学生心里,内化为学生言语知识的一部分。

二、调动生活感知理解词意

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视野不广,对词语的理解总像隔着一层纱,不够透彻。因此,词语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联想,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立体情境,使词语在这样情境再现的过程中鲜活、灵动。

片段 3 : 【 08 : 50 — 11 : 00 】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 :(读字典上的解释。)

师 :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美国„„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 生:可能在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师: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生:在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象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 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生齐读句子。)

对“辗转”这个词语的处理,教师在实施中搭建了四级语言理解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理解内化。(1)知音晓意。首先明确两字都是翘舌音,再用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语言环境引导想象。在轻松的对话中教师引领学生读这个词所在的前后几句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从而理解到在茫茫人海中要想找到合适的骨髓极其不易。(3)想象画面赋予词语情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从国外到国内,从家乡到台湾,这是一种地点上的辗转;寻遍了亲人找遍了好友,查遍了登记过的所有资料,这种辗转更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在奔波寻找,也不由自主地在为这青年的命运着急焦虑。(4)诵读吸收落实内化。学生真正理 解后老师再让学生用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这个词语的教学,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一个词语经过老师精心设计被延展为一幅幅鲜活画面,成功的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起联系,此时这个词语才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才会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持久生命力,也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埋下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三、链接背景资料理解词意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肤浅与表面,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依托文本,链接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品味词语,从词语表层走向词语深层,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

片段 4 : 【 33 : 55 — 36 : 00 】

师:骨髓只能保存 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示: 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

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 5分钟就是 12个小时。师:这是怎么样的 12小时? 生:紧张。生:漫长。

师:第 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 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 ——(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 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 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奔波”一词彰显着李博士的无私情怀。通过读文中原句,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奔波”是指长时间地很辛苦地赶很远的路。但是学生未必清楚,李博士他们是为了送骨髓,为了救小钱而奔波。这种奔波,是一种异常特殊的奔波,也是一种异常艰难的奔波。教师将李博士这不平凡的 24 小时以时间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对“奔波”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理解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是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深化与内化的过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续写小学作文 篇7

一、把握文本, 帮助学生实现场景的“跨越”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它涉及思维、概括、表达等多种能力, 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主动汲取重要信息, 并用自己的语言对信息进行重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 躺着的生命垂危的小钱, 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 李博士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怎样引导学生把两个场景联结起来, 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呢?

在揭示课题之后, 可以提出问题“是谁架起了生命桥?”让学生找出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 再引导学生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这三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联系, 最后将这些联系整理成几句通顺的话, 就成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类似这样写人记事的文章, 事件围绕着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展开。如果找出文章中关键的人物, 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 也就等于抓住文章的骨架, 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就不成问题了。

二、唤醒体验, 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的“跨越”

杜威曾说:“教学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告诉, 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 一种体验, 一种感悟。”感受生命的美好, 理解骨髓移植的重要性是理解本篇课文的基石。

师:当我们享受美好生活时, 18岁的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课件出示:小钱躺在病床上的照片)

师:此时此刻, 他可能想些什么呢?

生:我才18岁, 我还要和同伴们一起打篮球、踢足球, 我不想死, 救救我!

师:这是对生的渴望。

生:我才18岁, 我还要上大学, 找工作呢。

师:这是对未来的向往。

生:我才18岁, 我还没有报答爸爸妈妈, 我怎么可以现在就死了呢?

师:是啊, 钱畅多么留恋这美好的世界啊!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的生命——

生齐读:就像含苞的花朵, 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

师:此时, 你觉得“含苞”“凋零”“绽放”这三个词仅仅只是写花吗?

……

一个细微的环节, 能让学生对生命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无疑, 能让课堂如此灵动, 来源于教师引导学生开放思维, 以“小钱可能想些什么?”为始发点, 在看似不经意的教学中扬起了生命教育的风帆。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懂得了生命的价值, 理解下文“含苞”“凋零”“绽放”这三个词背后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即逝的同情惋惜之情, 便是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可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坚实的情感铺垫。

唤醒学生的情感和经验积累, 能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 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当学生整个身心投入教学活动时, 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 并且在加深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这正如西方体验美学理论家所说, 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

三、品析重点, 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跨越”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3~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 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 认真感悟。

(课件出示台湾大地震的场面)

师:大地震后, 在医院的病床上, 台湾青年还不清楚的情况是什么?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师:但他知道的是什么?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 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 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员, 此时此刻, 你最关心的人是谁?

生不约而同地说“是亲人”。

师:而台湾青年尽管也挂牵着家人的安全, 但想得更多的是在大陆有一位钱姓青年急需骨髓移植。小钱是台湾青年的亲人吗?

生不约而同地说“不是”。

师:你从台湾青年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台湾青年对小钱的担忧已经超越了亲人。

多么精彩的回答!教师抓住“还不清楚”和“知道”这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展开对话教学, 引导学生品味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而学生的深刻感悟, 不也正是充分与文本对话, 实现情感交流之后的“跨越”吗?

四、读写联姻, 帮助学生实现文本的“跨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写的训练。在教学中要把握读与写之间的联结点, 架起读写之间的桥梁,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想象,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和谐发展。

根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思考题的要求, 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 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 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 他们就是那个得到骨髓移植获得重生的小钱, 他们就是那个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小钱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写的过程中, 孩子们不再觉得自己是在练习写作的基本能力, 而是在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的时候, 他们不再是读自己所写的话语, 而是在替小钱抒发着强烈的情感。这种写作训练, 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学生从文本中读进去, 又从文本中走出来, 实现了对文本学习的超越。

摘要:在助学课堂中, 如何正确使用文本?笔者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为例从四个方面谈了个人看法:1把握文本, 帮助学生实现场景的“跨越”;2唤醒体验, 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的“跨越”;3品析重点, 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跨越”;4读写联姻, 帮助学生实现文本的“跨越”。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续写小学作文 篇8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

1.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是谁要回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课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文题目(板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3.读文要求: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桥从哪里跨越到了哪里?

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哪里?

4.汇报、交流

三、再读文、深入感知

1.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问题走人第一位主人公:小钱。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

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作者用( )比作( )?这个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

要想挽救这年轻的生命唯一的办法是什么?那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④辗转是什么意思?⑤假设这个年轻人没有得白血病他会在做什么?⑥就在台湾青年要捐赠骨髓时发生了什么?

3.出示台湾地震图片:多么可怕的地震,我们的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会成功吗?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小组合作要求:

大声朗读3-6段课文

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地方为什么令你感动?

四、升华感悟

1.我想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生命桥的意义了吧?

2.补充完善板书

五、拓展

1.共同唱响《爱的奉献》。

2.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李博士相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一下。

六、作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篇9

课前准备

①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②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①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②揭题。http://10.0.0.232/jsp/search/show.jsp?ResID=68152,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②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③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①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b.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http://10.0.0.232/jsp/search/show.jsp?ResID=68158暂(z4n)、髓(su!)、绽(zh3n)、辗(zh3n);{的拼读:躯(q&)、履(l[);多音字读法:间(ji4n、ji1n)。

③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④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学习一、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②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

临死亡。

③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④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作业

①抄写生字。

②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①出示课文插图。http://10.0.0.232/jsp/search/show.jsp?ResID=68159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②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③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④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升华情感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②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小钱几经辗转,终于________。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________。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________。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________。

________,终于________。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③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④朗读背诵全段。

→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篇10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师:(课件出示:地图一角)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副中国地图。地图右下方这个狭长的小岛就是我国美丽的宝岛——台湾,它的对面是祖国大陆。它们之间这片蓝色的水域就是台湾海峡。这片汪洋大海隔断了大陆和台湾,却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思念,更隔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台湾海峡两岸。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抽生说)

师:是啊,生命桥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的22课。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很感动。谁来说一说:课文写的是什么?(抽生说,师板书:

小钱⌒

台湾青年

李 博 士 师:(抽生根据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三、深入品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师:孩子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8岁的小钱是不幸的。(出示课件)请朗读: 师:同学们,当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小钱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抽生说)

师:是啊,小钱多么留恋这美好的生活。他危在旦夕,是如此的不幸。要想治好他的病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从哪些句子看出来?请找一找。

师:谁能把不容易读出来?(出示课件):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朗读。

师:是啊,10万人,茫茫人海,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移植的人,谈何容易。齐读

师:虽然要救小钱很难很难,但是他最终还是——(生)得救了。师:小钱得救了,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抽生说,读出感受)师:小钱得救了,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激,他会感谢哪些人呢? 生:(台湾青年、李博士)

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的内容。看看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生默读画语句)

生:默读勾画。(3分钟左右)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交流之前,老师提一个小要求:先读你勾画的句子,再说说你感动的理由。(根据学生的表达相机引导点拨。)生: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里让我感动,因为地震来临了,李博士却没有去逃生,而是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做手术,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配合李博士捐献骨髓,他们真了起。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你找到了一个最能看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品格的句子,并能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品悟到人物的精神。这就是读书的好方法啊,会读书的人就是像他这样,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关键词“沉着地、静静地”,边读边想,这两个词里到底藏着什么让人感动的地方呢?读

师: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这里让我感动,因为在残酷的地震面前,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都没有逃走,仍然要为大陆的小钱捐献骨髓。

师:你联系前面的地震,读出了“沉着与静静”背后藏着的危险,你真会读书。我们来看一下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地震?(播放99年台湾地震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残酷无情。)

师:在地震中,人们随时面临的是什么?

生:受伤、危险、恐惧、紧张、死亡。

师: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是 逃生、自救、躲藏。

师:生命是宝贵的,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可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呢?他们是怎么做的?读

生读:“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沉着与静静”的背后,面对的可是死亡的威胁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因为他们的心中想着的是大陆的小钱,要为他捐献骨髓。

师:你说的这个意思文中有个句子也表达出来了?是哪一句?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看,同学们,抓住“沉着地、静静地”两个看似普通的词语,联系前面的地震,深入体会,我们知道了“静静与沉着”背后的勇敢,看到了“静静与沉着”背后的高尚。

师: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在这场地震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这里青年连自己家人的安危都不清楚,仍然躺在病床上为青年捐献骨髓,他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感动。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是呀,此时此刻,亲人的安危,台湾青年一点儿也不清楚。但不清楚不等于不牵挂啊!他们此时心里会对亲人有哪些担忧呢?(抽生说)

生:可能想,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他们安全吗?

生:可能想,我的儿子是不是从幼儿园回来了,有没有被倒塌的房子压着呢!

生:可能想,我的家人是不是已经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了。师:你们的心里都和他们心里一样装着对亲人的牵挂!即使他们心中有千般牵挂,万种担忧,可李博士——

生:(齐读)“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

师:那位青年——

生:(齐读)“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沉着”与“静静”背后又藏着多少深切的牵挂啊!

师:那他们为什么不去寻找亲人?和亲人在一起?此时他们心里更多的想的是谁?

生:(齐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还有感动的地方吗?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这里让我感动,在余震中做手术太难了,可李博士仍然坚持着,台湾青年也密切配合着他做骨髓抽取手术。

师:是呀,在余震中做手术,对李博士来说,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病床和手术器皿摇晃,头晕目眩,扎针不准,试了一次又一次„„

师:嗯,平时一扎就准的李博士此刻不得反反复复重复着相同的手术,一次又一次呀!他都累了,乏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博士——

生(读):“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师:这“沉着”里忍着多少疲惫啊!

师:余震中的手术对青年来说,较之平时是不是又增添了更多的痛苦呢?说说会增加哪些痛苦?

生:针头不时脱落,反复扎针,输的液漏掉、病床摇晃。

师: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位青年——

生:(读)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静静”里忍着多少疼痛啊!

师:这样巨大的麻烦与痛苦,他们默默承受着,这是为什么?读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勇敢面对死亡的威胁,默默承受心灵的煎熬、饱尝手术的艰难与痛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知道——

生:读“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他们这份坚韧与博爱换来了什么结果?骨髓抽取成功了吗?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生: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看着这个结果,你是怎样的心情?说说。

生:我被那份不容易感动,因为从“一次又一次”和“终于”两个词可以看出这份骨髓来得真是不容易。

师:嗯,朗读时加重这两个词的语气,就能表达那份不容易。你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动。

生:读。

生:我为小钱感到高兴,因为他有救了。

师:你有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你能用读表达这可贵的真情吗?(生读)

师:我被他们的对大陆同胞的情意感动,虽然与大陆青年素不相识,但他们却当成自己的亲人去拯救。

师:是呀,大陆、台湾本是一家,看来,涓涓流出的不仅仅是骨髓,还有骨肉亲情啊!让我们齐读这句话,读出这份浓浓的骨肉亲情吧!

生:全体齐读。(经过一次一次的努力

师:骨髓抽出来,小钱获救的希望更大了,赶快把这份来之不易的骨髓送到小钱身边去吧,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啊。(课件出示:骨髓运送时间表。)教师解说。

师: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不多12个小时。

师:这是怎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艰辛与漫长?哪个词?

生:“奔波”!师: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除了李博士等医护人员为小钱奔波,还有哪些人也在为小钱奔波呢?

生:小钱的父母为了给他们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找过很多地方。

生:小钱的朋友经常来给他作伴,安慰他,鼓励他。

生:那些不认识人的为他捐钱捐物帮助他。

生:电视台的记者把小钱的事报导出去,让更多的人为小钱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

师:这么多的人都在为小钱默默地奉献爱心啊!(板书:爱)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小钱就这样得救了。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架起了一座——(生读课题)

师:小钱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既照亮了他以后的人生,又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接着读——

生:(读)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指板书)这座桥跨越了海峡,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心灵,在我们心中积淀下一个字:爱!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再次齐读最后一段,在心中深深珍藏这份血脉亲情。(生齐读)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反思 篇11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自己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同时适时给予点拨,扣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 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将“台湾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体会,让学 生感受台湾青年的伟大。将“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使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 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四、注重读写的训练,敞开心扉表达。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当地震发生时,台湾的手术室里可能会是怎样的场景?”“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 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学生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 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以歌曲《感恩 的心》结束,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 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 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与遗憾.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 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 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 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 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新 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 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应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 整个教学过程,每段中的重点语句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感悟说感受,再进行朗读,这样一步一步进行的话,可能课堂就不会像我这样混乱了。

还有在进行想象说话时,我出示了一句排比句: 为了找到适合的骨髓,医护人员跑遍了大江南北。他们来到(),没有();来到(),没有();来到(),仍没有()。这个句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下子全部填写完整的话有点难学生支支吾吾想了很久才说完整,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叫三个学生让他们每人说一句,这样降低了难度,也节省了时间。

《跨 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 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 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同时,“生命 桥”的意义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受人物的处境。

播放杭州西湖畔杨柳依依的美丽画面,插入悠扬动听的乐曲,我诵读第一自然段,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杭州美丽的画面,此刻教师用沉痛的语气创设情境:“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却躺着一位不幸的青年——小钱 „„”两个画面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落差,从而对主人公小钱产生同情,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可贵,理解了骨髓移植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找到合适的骨髓的不容易。在同一时刻台湾又是怎样的境况,直接将画面切换到台湾。播放1999年9月21凌晨1时47分 发生的地震,我配以当时地震情况的解说,让学生感受这次灾难巨大,当时环境的危险,想象当时的台湾人民最迫切要做的事,学生说了逃离险境,寻找家人,抢救 伤员等等。进而引入台湾青年这个人物,他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恶劣的环境反衬出他的伟大品质,置家人于不顾,更好地理解人物。

二、以“静静地”为点,巧对比,重体验。

以 文中描写的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细节做为教学的突破口,这两处的语句看似是普通的细节描写,其实是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点明 了文章的主旨。因为小钱是因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期盼着拯救他的骨髓,而台湾青年则不然,他是在余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大陆青年 小钱捐赠骨髓的,神情、处境截然不同。在教学“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的时候,我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身患重病的小钱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什么?此刻他在想什 么?使学生们更深入地体悟了小钱的痛苦,急需爱心奉献的渴望;激发孩子对小钱的同情,学生自然明白“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原因。在这时候,我话锋巧妙 一转,引出话题,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台湾青年躺在病床上是为了什么?此刻,他又在 想什么?设计巧妙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从而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从而体会台湾青年的高尚情怀。整个环节 的设计巧妙自然,不是通过简单的讲解,而是通过强烈的对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理解两个“静静地”的含义以及人物内心的不平静。引导学生进行品 读、感悟,从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达到突破中心与难点的目的。

三、抓重点词句,读说结合,品人物形象。

引 导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幸时,我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刚满、即将、唯有、才能”体会到花样年华的小钱生命即将终结,骨髓移植是唯一的办法,只有找到合适 的骨髓才能挽救他,再通过带着朗读感受小钱的不幸。在理解寻找骨髓不易部分,我出示一段话,让学生找出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找到合适的骨髓不容易,带领学生通 过想象可能找了哪些地方,范围从身边慢慢扩大,从而理解“几经辗转”与“谈何容易”。两个部分合在一起,理解了小钱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在理解台 湾青年的这部分时,主要采取读说结合的方式。出示填空“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 ——”,引导学生理解他不知道的情况还有很多,但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是他唯一的想法。从而体会他这种为了他人而不顾家人的安危的精神,进一步体会他为小钱捐献骨髓的坚定信念。

在突破难点——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用什么搭建起来的呢?我出示了:这是一座()的生命桥,让学生填入恰当的词语。学生有的说用爱心,有的说用生命,有的说用骨髓,有的说用血脉亲情。学生体会到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体会到了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使主题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

上一篇:空调维护保养作业规范下一篇:施工员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