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4-08-15

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共7篇)

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1

一、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比较显著:一是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二是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三是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四是内需有所不足。

(一) 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

相对来说, 我国整个工业、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而房建市场交易比较活跃。通过对比可以看到, 消费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 2013年全年上涨2.6%, 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因此, 结构上体现的一些运行状况特点, 带来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问题的一些争论, 这种争论年终前后较多。中国现在增长率是否偏低?当然, 和以往的增长率相比, 显然偏低。但现在整个经济处于一个换挡期, 不太可能维持过去接近10% 左右的高速增长。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当前形势, 参考意义已经不是太大。但是, 根据近两年经济形势的变化, 笔者仍坚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在8% 或更高一些的水平。2013年7.7% 的经济增长, 包括2012年这两年的增长速度可能还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受需求扩张步伐不足够快的影响, 还略微有一些偏低。这也反映在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不是很大。 如, 消费价格全年上涨2% 以上, 工业品生产价格和供应价格, 实际上就是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 这两个价格全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降的态势, 这更多反映的是对于工业品、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还不够旺盛。

(二) 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995年我国开始有工业品的生产价格和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历史上曾出现三次下降的情况。 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已是第四次下降。这对于判断我国是否出现总需求不足,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此处有一个重要的、明显的对比。我国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 将近两年时间的两种主要产品价格指数均处于下降的情况。而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日本、欧洲, 欧洲形势在同期两个价格指数都没有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 价格出现下降的情况, 更多的可能需要从国内去找原因, 主要原因是对于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不足。当然, 还有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方面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判断是比较重要的依据, 是判断国内经济形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 新增就业人数增多

从就业方面来看, 我国整个就业指标统计不是全口径的。如登记失业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等, 均不是全口径指标。因此, 从数据上看, 2013年较早地超额完成了新增就业人数的年度目标。但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就业形势, 这还要看就业指标背后所反映的情况。就业形势的好转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在增长态势很好。一些经济学家依据我国现在的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的指标说明现在经济增长情况与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相对应的。但是, 笔者认为, 近两年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原因如下。 一是我国近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更多的人进入退休年龄阶段, 实际新增就业人口弥补了原来到龄的退休人员工作岗位。二是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有关。过去都是工业部门增长最快, 服务部门增长慢于GDP增长, 这两年服务业增长往往快于GDP增长。 可以说, 增长结构变化对于就业形势的好转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 内需有所不足

内需还有所不足与我国贸易顺差变化有关系。 近两年, 整个经济都是在8% 以下的区间运行, 但是2012年和2013年每年贸易顺差增长几百亿美元, 2012年比2011年增长700多亿美元, 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00亿~ 500亿美元的规模。现在全球经济还十分不景气, 我国出口也面临比较严重的困难。顺差明显扩大,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顺差是由于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 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处于周期性谷底的时候外贸顺差增加的规律相符。因此, 2013年我国经济外部环境不确定, 国内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实现7.7% 的增长, 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大, 就业形势按照统计指标来看, 还有所好转, 成绩是来之不易。当然, 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整个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经济增速下滑, 一是与产业增长率下降有关, 另一方面即使是增长率下滑, 但笔者认为仍应该维持在8% 甚至略高一些。7.7% 的经济增长率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 这主要和需求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二、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2013年经济需求不足, 与金融方面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但全年股市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出现了几次起伏, 年初上涨, 年中下滑, 三季度又出现一波上涨, 四季度出现一波下滑。 2013年总体上呈现一个小幅下降的情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所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 2013年12月份和2012年12月相比较, 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年期间升值了7% 以上。变化幅度较大。2013年年内两次出现的“钱荒”现象不仅和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系, 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小幅波动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013年年初, 公众更多地还在在讨论中国流动性泛滥问题。2012年底, 中国货币与美国货币相比较, 中国M2规模是美国的1.5倍。但是, 2013年中期, 中国出现了“钱荒”现象。经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后, 有几个月出现了缓解情况, 但是年底又一次出现了“钱荒”现象。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在这种形势下货币供应是宽松还是紧张?

(一) 钱荒与货币供应是否充足的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与一些金融机构认为, 现在整个货币供应增长态势包括信贷投放量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额和信贷投放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不应该出现货币供应紧张而导致“钱荒”的现象。但是, 有一些情况仍可反映目前投资规模和信贷情况并不充足, 至少在某些时段上不充足。比如, 过去通常会依据一个经验公式, 在GDP的名义增长率上略加几个点考虑货币化进程。因此, 将GDP名义增长率再加上2 ~ 3个百分点与货币M2的增长率做比较, 如果差不多相等, 一般即可以满足整个经济运行的需要。2013年名义GDP增长率是10% 或略微多一些, 加上三个百分点, 即全年M2是13.6%。从经验角度来看, 不应该造成货币供应紧张而屡屡出现“钱荒”的现象。

(二) M2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经验估算发生偏差

笔者认为, 以上述经验来判断我国整个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 认为M2达到13.6% 的增长表明货币供应量宽松并能够满足当前经济运行需要, 存在问题。2011年下半年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开始将住房准备金、 公积金、一些微存款金融机构和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M2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 将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的M2代入上述原有的经验公式中, 不能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 6月由于“钱荒”的出现, 由于同业存款的下降, 使得当时的M2的增长率有15.8% 降到12% 左右, 在报告里显示同业存款下降是造成M2增速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 同业存款变化是M2波动的主要因素

近两年, 同业存款的增长对M2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信贷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到, 从2011年底至今, 中小金融机构同业资金量从三万多亿增加到七万多亿, 约翻了一番。这部分增长的数据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 成为带动M2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经验估算, 目前同业存款增长对M2的影响至少达到2%。如果将中国人民银行13.6% 左右的M2增长率减去2%, 实际上M2的增长率在11% 左右。 从这个角度分析, 货币供应量并不宽松, 甚至有一些紧张。

在整个货币供应略为紧张的情况下, 企业的贷款需求相对旺盛, 造成从中小银行贷款资金量增大。 近年来, 中小型银行资产运用增长快, 但自身吸收存款的能力很弱, 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吸收资金, 否则无法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 (如存贷比) 。因此, 吸收资金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将其存款规模扩大, 才能放贷, 使得同业资金的需求比过去旺盛很多, 而同业资金的供给方主要是大银行。 大银行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说增加并不明显, 使得整个货币市场资金供求非常紧张, 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遇到一些短期因素, “钱荒”现象就出现了。

2013年中发生钱荒时, 金融结构变化剧烈。 2013年1 ~ 5月我国全国性的中小型银行新增存款是2.2万多亿, 比国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规模大; 另一方面, 中小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增长也很快, 而且在结构上变化也很明显。中小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有价证券, 甚至比贷款数量都大, 比2012年同期增长超过2倍。另外, 中小银行股权投资增加了7000多亿元, 也是2012年全期的5倍。来源方与资金运用方同时发生变化, 使整个金融机构由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转移, 而同业存款是最重要的转移渠道。

近两年, “工 (中国工商银行) 、农 (中国农业银行) 、中 (中国银行) 、建 (中国建设银行) 、交 (中国交通银行) ”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这六大银行给其他银行提供的同业资金, 实际上增加并不多。但是, 中小银行同业资金来源由3万亿增加到7万亿, 资金源主要是过去的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等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与信托机构等等。将这些资金通过同业市场聚拢后, 从事贷款和投资等。这样, 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整个同业市场资金供应量增加不大, 处于紧绷的状态。

(四) 资金拆借减少导致中小银行资金短缺

2013年下半年的情况比上半年有了好转。虽然增长势头不及上半年快, 但是, 存、贷、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向中小银行转移的趋势仍在延续, 全年来看, 全国性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超过3.7万亿元, 6家大银行4.8万亿元。全国性中小银行新增贷款2.8万亿, 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万亿元。 2013年两次“钱荒”的出现, 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银行要上交半年度税收和外部监管加强, 且有一些虚假的外汇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到国内。为了防止外资以虚假贸易的形式流入, 加强了外汇贷款监管。使原来作为一个资金重要牵头方的大型商业银行减少了资金拆借。2013年6月拆借成交量不足正常月的40%, 不足3万亿元。7月份之后有所恢复, 达到4万亿元左右, 但仍没有恢复到以往正常状况。以往的拆借资金量约为8万亿元/月。此时, 整个货币市场需求很旺盛, 供给不足, 造成拆借利率、回购利率比利率水平高的状况, 年底再一次出现了飙升。

(五) 其他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除结构性变化是2013年金融市场趋势性的主要因素之外, 国际因素、国内资金供求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由于上半年存在虚假贸易数据, 由于外贸顺差、外汇占款渠道增加资金少, 而中国人民银行未能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 造成资金明显短缺。2013年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观察到货币市场上资金短缺、利率明显上升的问题, 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增加了货币市场的供给, 缓解钱荒状态。到目前为止, 应该说虽然情况比2013年6月底和2013年年底有所缓解, 但是一周的拆借利率或者更长期的拆借利率, 以及回购利率等等一些指标, 实际上与往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高, 紧张状况仍未完全缓解。

三、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3年经济运行趋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对于判断未来走势提供参考。一是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二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三是投资规模下降将影响经济增长;四是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五是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六是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

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 主要是因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 美国、日本经济增长加快, 欧洲从衰退转为复苏。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教授认为, 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有很多地方类似。印度尼西亚原来就长期存在资本收支和贸易收支逆差现象。而前两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整体不好, 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 使资金进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等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但是现在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形势有所好转, 并且开始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 信贷资金开始撤出。因此, 原来靠吸引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的做法较难维持, 整个国际收支情况开始恶化,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汇市上。股市还未完全止住下降的势头, 汇率市场从2013年初至今均有波动。2013年9月份有一轮回升, 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贬值, 且贬值的幅度很大。贸易逆差的情况整体没有扭转, 资本流入开始减少, 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汇率和股市继续下跌的话, 信心越来越脆弱, 情况是很危险的。新兴经济体对于我国经济有比较大的影响。我国近年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的龙头, 其经济恶化将对2014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这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造成2014年中国经济不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之下, 人民币汇率还将有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将经历较长时间约半年至一年的滞后期, 影响到2014年中国的出口。因此, 2014年上半年甚至下半年, 尽管我国的出口受发达国家需求递增的影响而可能有所增加, 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 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需求增加。因此, 虽然国外需求形势可能有所好转, 但是对整个出口形势来说, 改善的幅度并不大。

(三) 投资规模下降

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投资。2014年投资有可能略有下降。一是观察现有的在建规模。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 2013年底在建项目规模比2012年同期约增长16% 左右, 新建项目投资规模比2012年同期增长14% 左右。这两个规模都比现在投资增长的规模要慢, 投资增长为16.8%。在建项目规模小, 后续的投资增长潜力就小。 当然, 这并不绝对。因为现在大概在建的规模是年度投资完成规模的2倍左右, 如果资金供应好, 短期内有可能维持较快的增长。但是,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贷款收得比较紧, 且到目前为止, 虽然贷款相对2012年四季度情况好, 但是好转的情况并不太明显。如, 房贷的投放仍比较紧张。

1. 贷款收紧影响投资增长

贷款收紧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尤其对于投资的增长会产生比较不利的影响。从2013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 整个贷款增长不到10%, 比所有投资性来源增长慢 (所有资金来源投资增长20% 左右) , 贷款增长放慢, 还将逐渐影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 大多数企业自筹资金也是通过贷款转化的。因此, 贷款增长放放慢对未来总的投资增长会产生影响。

2. 利率上升致使贷款收紧

对投资增速有可能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信贷的收紧, 因为信贷收紧产生的影响就是利率的上升。 据调研, 很多地方企业贷款的利率超过10%, 大企业可能利率偏低一些:7% ~ 8%。高利率致使盈利预期如果并非十分好的项目, 推迟投资甚至取消投资。因此, 对未来的投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情况来看, 预计2014年投资增长应该将慢于2014年的投资增长。

(四) 消费增长保持平衡

消费的增长将大体保持平稳。首先, 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是最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近期也没有比较明显的刺激政策出台。2013年曾出台一些对消费有短期影响的措施,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 就产生与2012年基数对比的情况。消费的增长大体保持平稳, 许会略微有所加快。综合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形势变化情况, 2014年整个经济增长的情况与2013年差不多, 大概全年还是在7.5% 左右的增长。总体来看可能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有可能保持大体平稳的情况, 与2013年四季度7.7% 左右的增速相近。

(五) 通胀压力有所减轻

通胀的压力仍然不大, 而且有可能通胀的压力还有所减轻, 这整个信贷收紧是直接关联的, 与整个需求扩张的步伐不够快有直接关系。短时期内CPI的涨幅有可能略微下降。1月份和2月份有可能不发生变化。工业品降幅收窄, 而且环比折年度也在收窄, 这对工业部门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从工业品购进情况来看, 环比由下降转换为轻微的上涨, 但还不足以扭转工业品购进价格下降的态势。 整个外围的形势还有一些不利的因素,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 即便有短期的回升, 力度也不强, 对国内有影响, 但扭转不了国内整体下降的态势。

(六) 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2014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金融部门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目前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出现了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往往用短期资金做长期的投资, 使得长短期的利率出现倒挂。本来正常的情况下长期利率应该高于短期利率的规律被打乱了。目前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如, 2013年我国两次出现“钱荒”, 每次出现“钱荒”的时候都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不正常的现象, 这种情况需要警觉。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6次倒置的情况, 几乎每次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情况。在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历史都可验证。欧债危机国家如, 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都出现了长短期利率倒置的情况。 我国目前只能找到1997年以来的数据, 在1997年、 1998年经济减速时, 也出现了长短利率倒置的情况。 我国在2013年两次出现“钱荒”, 两次出现长短期利率倒置的不正常情况, 这揭示着金融系统蕴藏着期限错配等一些金融风险, 值得警惕。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政策建议

对未来宏观调控的政策的取向有如下建议。一是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力;二是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三是适当放慢人民币增值步伐;四是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一) 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一是现在经济增长的态势需求略微不足, 进入四季度之后, 尤其是更近的12月份和1月的情况来看, 好像经济略微又出现了回落的态势, 说明需求不足的态势还在延续, 而且略微加重了。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与微调政策, 把需求扩张步伐保持在较为适度的水平上, 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2013年以来国内很多人一直主张应该增强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 认为下降至7% 左右也是可以容忍的。笔者认为, 还是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 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 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二) 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

2014年财税政策上还是应该适度加大政策力度, 一方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加大赤字规模。一方面是支持结构性减税的改革, 另一方面是对于经济运行、对于扩大需求起一定的支撑作用。目前的货币政策略微偏紧, 应该把握好力度。目前的情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更好地把握好力度和结构变化对货币运行的影响。在考虑结构变化的同时, 应该将外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 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较为稳定, 避免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 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

2013年整个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偏快。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一些我国有一定程度竞争的国家, 其货币在贬值, 而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仍在升值。汇率的升值步伐太快将使很多传统产品的优势丧失过快。 因此, 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应该那么快。笔者根据人民币汇率、各国汇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水平之间的经验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 认为实际人民币现在升值的已经有一些略高。因此, 建议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略微可以放慢一些,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双向波动, 出现一定时间的贬值的态势。

(四) 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对于国际上的“热钱”还是要继续保持加大审查力度。2013年一季度, 一些外资通过虚假贸易的渠道进入国内, 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后, 规模减少。 但是这种现象仍然存在。2013年整个贸易数据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 有的月度出现了负增长, 有的月度出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相邻月在正常的情况下, 不应当出现如此大的波动。这表明, 监管措施严格一些, 资金就不进入, 监管措施放松一些又可能进入。虚假贸易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致使贸易数据忽上忽下。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贸易波动, 而是国际“热钱”的流入流出导致的波动。对于“热钱” 流入流出还是应当采取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 包括必要的时候采取对于资金的流出入征收一些税费的措施。

(五) 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

2014年调控目标的合理区间应该在7% ~ 8%之间, 如果更接近8% 的话可能更为合理。现在有很多省市区都在下调经济预期的调控目标。我们国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 而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 对换挡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明确, 那个时候很多地区制定了“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 认为处于一个高增长期, 增长潜力比较高, 所以当时各地制定的目标都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对于换挡期的认识更加明确之后, 已经认识到原来制定的增长目标过高, 因此, 很多地方纷纷将增长目标下调了, 这是一个更为符合实际做法, 符合目前我国增速换挡期、经济转型期的实际情况。当然, 各个省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个别省市区没有下调增长目标, 甚至不排除有个别省相对2013年还要略微上调增长目标, 这都是根据本省的经济情况而进行的。比如, 有的产业增长比较快, 有新投产的大的项目等。

摘要:2013年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 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内需有所不足。认为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投资规模下降将、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通胀压力有所减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等。建议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 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 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加大财税政策力度, 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适当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等。

关键词:宏观经济,人民币升值,金融风险,合理的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1] (美) 索洛 (R.M.Solow) , 等.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胡汝根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9.

[2] (美)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曙光.中国经济态势、问题与发展方向探究[J].中国市场, 2013 (47) .

[4]张斌.论经济下行的逻辑[J].中国市场, 2013 (47) .

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2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37-05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经济增长高位回调,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整体上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经济已根本好转,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开始上涨,资产泡沫化风险与日俱增,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这就使中国2011年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防泡沫、抑通胀的基础上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逐步实现经济政策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争取“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9%、9.1%和10.7%。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第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3%、9.6%和9.8%,全年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态势,但仍达10.3%的较高增长水平(见图1)。

从季度调整GDP环比增长率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增长率为9.1%,显著高于第二季度7.8%的增长率,这也改变了GDP环比增长5个季度连续下滑的局面。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从14.1%降至7.8%。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止降回升虽然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走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趋势性变化。从2011年来看,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较去年略有回调,但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这一增长率水平也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消费持续增长,投资、出口增长放缓,三大需求趋向协调

如图2所示,2010年,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 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 68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 865亿元,增长16.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 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 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 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全年进出口总额29 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1 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2010年全年来看,需求结构与上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贡献率较上年大幅下降;出口的贡献率则由负转正,对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消费的贡献率较为稳定,比上年略有下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管理通货膨胀的任务艰巨

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9.6万亿元和2010年前9个月6.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和CPI上涨率,形成了相当强的通胀压力,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飚升上,2009年房价上涨率达25.1%,2010年以来同比上涨也一直在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与此同时,CPI涨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逐月提高,7月份上涨3.3%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12月份上涨4.6%(见图3)。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可能维持在5%左右的高位。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这轮物价上涨和过去一样,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的,当然也同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产品在改革过程中价格上涨有关,而这些都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起作用的因素。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11年中国仍将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

(二)就业形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0年,中国就业形势逐步向好,岗位供求回升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受总量和结构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就业形势将在总体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继续存在。一是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一五”时期已经开始凸显的城市化加速、产业转型等因素,将会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就业,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 000万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转移出来还需12年时间。同时,人口的城市化并不等于城镇就业的充分与稳定,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目前,中国约有60%的新增就业岗位由非规范性就业领域提供,很不稳定,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就业结构性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相当数量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春季农民工招工难与秋季大学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解决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目前,中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在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尚不到10%。由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贴牌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导致利润大量流失。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高达90%以上。目前,中国还仅是“制造大国”而远非“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尚需付出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中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又面临就业压力大、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制约。据悉,目前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决定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影响,2011年中国财政形势也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预计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将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由于2010年收入基数较高,加上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车市将逐步降温等,对2010年财政增收贡献较大的税种收入增长会明显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之2010年财政支出基数较高,导致2011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中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为8 500亿元。另外,地方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09年初,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文件一出台,各地的地方融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银监会最近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即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2009年底,有统计数据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低于60%,有10个省市超过了100%,一些地方高达150%,个别县市甚至超过400%。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高速发展后,目前各地普遍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污染排放高、环境损害严重等资源环境屏障。预计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限制排放的污染物种也会增加。因此,一些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进一步受到压缩。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应该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依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无论是政府公共投资还是政府公共消费,其政策设计着力点都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民间消费的跟进,而不是“挤出”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当前,中国之所以对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倚重较深,主要是因为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得间接的市场化调控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第一,由于微观经济基础改革不到位,仍以大量的国有企业为主,无法自觉接受政策信号的反馈;第二,由于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无法完全自主决定贷款方向和价格来有效传导政策信号;第三,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从而无法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提供有效的政策信号。上述体制性障碍如果与行政性调控相互强化,可能使宏观调控长期锁定在低效率状态。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特别是减弱经济增长与波动中的政府性驱动,降低对行政调控的依赖,更多发挥市场化调控的作用。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慎防出现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名不断扩大国有经济比重的趋势。

(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正确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宏观调控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宁愿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换句话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面对两难所作的抉择,将最终决定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结构调整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应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不变的主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结构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需求管理局限性已明显显现,亟需通过供给面的管理推进结构调整。例如,扩大内需仅仅依靠需求是不够的。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而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扩大内需不单纯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三)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1.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新增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经过两年的实施2011年已接近尾声,在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依然不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次性彻底退出,而应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和力度。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应重点增加对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以及生态方面的投入。二是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减轻城乡居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即期消费能力。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改革和完善财税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

2. 加快财税改革步伐,推进自主创新,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当前,中国是以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在内的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在城市化率将近50%时,税收结构调整是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应积极向直接税、间接税共同发展的体制转变,通过增加直接税把居民纳税(个人所得税、不动产税等)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支出相联系,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保障支出都压在企业身上。因此,要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增加直接税,对企业适当减税,为企业创新、节能减排、加速折旧和更新改造减轻负担,鼓励企业创新和激励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同时,要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减轻不合理的税费负担,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加大对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分配领域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健全财产税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消费领域投入力度,完善流通体系,拓展消费实现渠道,培育以政府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调整货币政策,激发经济活力,调节通胀预期。2011年,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操作调节货币流动性,适应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鉴于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货币政策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在价格水平上升超出预期时,适时调整利率,以调节通胀预期,缓解价格上涨压力。三是在稳步推进原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以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式,切实发挥政府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李爽,顾严.2010年就业与居民收入形势分析及2011年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

[3]刘树成.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3).

[4]欧明刚,高宾.全球财政干预政策退出战略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6).

[5]王海峰,曲凤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6]王辉.世界银行专家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走势[J].经济学动态,2010,(4).

[7]于长革.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与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张平.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王岩云

责任校对:马 斌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Yu Changge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1 will take on the typical "double-face" features. Thoug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may fluctuate at small ranges, the economy during the whole year will get more stable and the growth rate is expected to be at about 9.5%, a stable growt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the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irstly, the market reform has to be put forward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macro control. Secondly, the macro control shall shift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Finally, the financial policies need to maintain some stimulation and the focu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shall be on how to help enterprises to recover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bring about the economic vigor and guide the expected inflation.

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崛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与此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进而激发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矛盾。

一: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相应的地缘矛盾也最多,我国与周边多个国家有领土和领海之争,除此之外,我国周边地区在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日本

中日钓鱼岛之争继续僵持,而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而东海不但涉及到主权问题,其下更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我国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来日本疯狂修改宪法而一度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这更多的是针对中国,而美国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更令这个问题复杂化。

(二);南海

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与越南等国的海洋权益争锋不断加剧。近来菲律把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法庭意图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且非法捉捕中国渔民,更使得中非关系陷入低谷,除此以外越南菲律宾还把当事国以外的国家引人,引入外国投资公司在南海开挖石油天然气,这一且都提醒我们南海问题的严峻性。

(三):印度

中印关于藏南问题一直纠缠着。尽管这些年来两国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但印度在军事上的耿耿于怀,以及政治上的莫名失落中印之间矛盾重重,使印度持续向中印边境增兵,欲打破这种局面出现了中印边境帐篷对峙。

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密切相关,但中亚的宗教极端注意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国家领导人的更新换代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时刻威胁着我国东北的安全。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要说美国,中国的崛起,相应的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为保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利益,美国处处围堵中国,防止中国替代或者削减美国的存在与影响力成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新战略。

二:我国周边存在着这么多的安全威胁,时代不同,对于这些威胁,一味的忍让只会无济于事,以前的那一套已经不完全适用的了,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总的来说中国应对周边国家的威胁方法有:

(一)搁置外交:在领土领海问题上,搁置外交仍然不可弃用,毕竟打仗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如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虽然取胜,马岛问题实际仍未解决,以后仍然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搁置外交”同时,必须强调“主权在我”,且凡是涉及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不能“搁置”的。还有一个就是当对方违反了这一约定是,我们必须作出反击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绝不能是当越南菲律宾在南海开采石油天然气而我们却在“搁置外交”只有抗议时的憋屈。

(二)强化周边,维持稳定。我们要重视周边,加大投入和开发,对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只有发展好周边,才能在维持周边局势稳定的同时有效维护我国的利益。对于争议领土领海,只有我们自己重视了,我们才有底气,才能有效维护权益。

(三)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同时设定底线且严格坚守。与主要大国美国,俄罗斯等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来自各方的挑战,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致力于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4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边界漫长,海域辽阔,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多。地处大国利益交汇区,安全环境受大国影响因素复杂。大致呈现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 “岛屿被掠夺、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态势。此外,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还存在朝核问题,印巴冲突问题,中亚地区恐怖主义问题等很多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可以说“世界还很不太平”。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保证中国的高速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词:周边矛盾 巩固稳定 战略发展

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世界上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后起工业化国家,我们的国家根本利益在于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这个基本战略目标就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与西方大国意欲主宰世界的战略图谋存在着根本对立。如同一块巨大的奶油蛋糕,周边国家都想从我国丰富的资源分一杯羹。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认清迫切形势,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为敌对分子的虚假宣传所蛊惑,也不盲从于专家与学者的片面之词,要做到有自己的主见,真正的了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以下我从矛盾与战略两个角度,三大方面来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问题。一,我国周别安全环境特点

(一)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我国的邻国有14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大部分的亚洲习惯性分界,都与中国相邻,所以中国与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息息相关。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都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二)边界漫长,海域辽阔,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多。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海防边界长1.8万千米,海岛约6000余个。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

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我国曾与印度,苏联,越南存在边界领土之争。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中印边界划分问题,与朝韩的关于黄海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中日间大陆架划分与钓鱼岛归属问题。

(三)地处大国利益交汇区,安全环境受大国影响因素复杂。1.与美国。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并有很大改善。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具体如下: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但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都是潜在的,两面性的,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与我国 “接触” 并合作。

2.与俄国。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中俄结束了意识形态的争论,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经济,军事合作进入到实质性阶段。近几年来,中俄两国在推进多极化,稳定亚太局势和促进两国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合作。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我国国防现代化过程中可以借助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随着两国关系的日益发展,中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日益加深。

3.与印度。两国领导人达成中印互不构成威胁共识,一致同意在相互交往中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与此同时,印度和马基斯坦的直接冲突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

二,中国周边矛盾

(一)中印边界问题。整个中印边界全长约3000多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根据最新的矢量测量法,争议面积为670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万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尽管目前中印关系不断得到改善,边界谈判也已进行了多轮,但在一定条件下,双方矛盾仍可能激化,解决边界争端任重而道远。

(二)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

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通过调查,得知钓鱼岛附近储存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对钓鱼岛窥视已久的资源匮乏的日本自此便封锁了此岛,不再让中国渔船进入。自此形成钓鱼岛问题。此外1994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加剧了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复杂性。

(三)南海权益争端问题。南海,亦称南中国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东边是菲律宾群岛,西边是中南半岛,南边为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等。目前,南海的形势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两国虽没有直接占据南沙群岛岛礁,但印尼单方面宣布的专属经济区深入我国传统海疆线5万平方公里;文莱则对我南沙群岛的南通礁提出领土要求,企图划分我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对此,1984年,邓小平最先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设想。1990年,我国对外正式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的主张,期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共同开发的方式,与东盟涉及南海争端的这些国家解决问题。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南海的共同开发进程已经启动,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南海争端不仅涉及有关国家和地区重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重大的战略利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争端,尚需时日。

三,巩固与发展是我国安全政策的基本着眼点

首先,树立新安全观。我国的新安全观主要包括:以相互安全为理论前提,以国家安全为主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政治基础,以综合安全为安全维护的内容,以合作安全为主要实现途径。其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江泽民同志指出,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崇高事业,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是各国有见识和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应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最根本的是必须抛弃“冷战思维”,树立新型安全观,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解决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最重大课题的正确途径。其次,稳住两翼,巩固北方,经略东南

然后,改善与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我国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把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基本国策。

要勇于面对社会,面对挑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敢试敢闯、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当今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很严峻,作为大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来考虑,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使命,以及义务。我们要时刻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

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因此,当代大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当今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

[2] 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

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5

摘要: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地区;发展形势;外交政策

一.引言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周边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如今,我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边的国际形势。只有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的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条件。本文就对我国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进行简要分析。

二.周边的国际形势

(一)周边国家政局动荡

在我国的周边国家中,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可大致分为“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也可依此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类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演变。如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主要是属于“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范畴,即政党就选举和执政权所展开的权利斗争。其政局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华政策与双边关系的调整变化。

第二类是从所谓“威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转型阵痛”。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数属于此类,其政局动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双边关系变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易受冲击。此类国家大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旧体制“惯性”强大,导致政府腐败严重、当局缺乏权威性与政局动荡。例如,中亚的哈萨、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个“斯坦”国家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的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国新总统尚在摸索之中。

三是“三股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

(二)大国争夺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

其他大国也在中国周边加紧角逐。俄罗斯外交进一步“向东看”,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重拾对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争加入“东亚首脑会议”。日本民主党政权更加强调亚洲.极力争夺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中日关系虽然显现出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印度崛起势头强劲,全方位拓展地缘利益,力图首先“坐大”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

(三)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

目前,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已呈现出加剧的态势。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的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周边“海权”争夺 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同时,中国“海洋崛起”导致了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自己的“海洋霸权”。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军事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黄金海道”,国家间权力角逐与海盗等非国家行为体“活跃”并存交织,海洋安全前景堪忧。

黄海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美韩军演而骤然“紧绷”:东海因中曰专属经济区划分分歧与争端而形势复杂.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占领”,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力图将中越、中菲之间的双边争议“变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争议”,而美国则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在印度洋,索马里海盗“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不时劫掠各国商船,致使远洋运输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五)自然灾害

中国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周边各国。包括大地震(印度尼西亚、中国青海玉树等)、大早灾(中国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岛),夏季的大洪水、台风、海啸,以及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致使周边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周边乱局雪上加霜。

(六)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三.外交政策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理,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参考文献:

[1]2013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6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去年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也有所下滑, 今年年初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市场需求有所增加, 这有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 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呈现稳增趋势, 但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的问题, 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而且还面临工业通缩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金融投资风险, 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当前人民消费理念以及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此形成了新型的销售模式, 可以通过促进新型销售模式的发展,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

二、当前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1.出口贸易形势严峻, 但依然有望复苏

今年年初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为负增长, 2月份的贸易顺差为325.92亿美元, 而当月出口负增长主要是春节假期导致的。同时我国外需依然疲弱, 去年不仅我国的对外贸易萎缩, 其他国家也处于萎缩状态, 甚至出口比我国下降得更多, 去年我国在世界上的出口占比为12.3%, 而今年约为13%, 比重有所增加。由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我国出口贸易压力明显增大, 并且美国等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制定了新的发展计划,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制造业格局, 同时由于经济的增长, 美国等国家不再像过去一样依赖中国出口, 我国出口贸易形势较为严峻, 但依然有望复苏, 首先, 美国以及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弱势逐渐复苏, 外需将会逐渐增大。从美国当前的情况来看, 经济逐渐好转, 就业势头良好, 而从欧洲各国的情况来看, 正处于经济调整的时期, 呈现出复苏趋势。其次, 对外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 区域贸易自由逐渐加深。中国与韩国、澳洲的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在去年生效, 两国之间的关税削减,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增长。同时我国正在采取措施推进区域全面经济的发展, 极有可能形成“一带一路”的格局。最后, 我国实行外贸增长政策, 成效逐渐显现。有关政府部门开始推行简政放权, 加强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给予外贸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出口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2.投资增速明显上升, 全年增速可能企稳反弹

前两年我国投资增速明显下降, 而今年年初投资增速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 制造业发展速度有多增快,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而房地产投资也逐渐回暖, 同比增长了2个百分点, 建筑工程计划施工项目投资总额同比增长了9.4个百分点。同时年初工业企业总收益比去年增长了4.8%, 产品销售规模扩大, 改善了企业的发展状况, 企业投资逐渐增加, 生产力度加强, PPP项目的实施, 促进了国内投资总额的增加。今年1月末的时候, PPP项目投资总额达到了8.13万亿元。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了带动带动钢材、水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不仅影响了制造业, 而且也影响了基建投资事业, 3月份制造业PMI出现了明显反弹, 意味着今年二季度该行业将持续稳定发展。此外, 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 涨幅62%, 其中黑色金属的市场价增长最快, 建筑工程施工中用到的钢材及建材价格也有所上升, 从这可以看出国内的投资需求比去年大。

3.消费能力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

当前我国人民旅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 隐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可促进企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今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率明显增加, 但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变化, 结构不断优化, 推动了经济结构升级。由于政府减税、支持产品创新等优惠政策的实施, 加快了产品升级, 有效推动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 国内服务业稳定发展, 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为了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政府通过多种措施成立了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是用来支持建设相关的服务设施, 因此今年国内住宿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再次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阶段, 逐渐向小康型社会过渡, 在这样的背景下, 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增长, 尤其是年青一代人的消费意识较强, 依然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力军, 这就推动了个性化、新型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消费明显增长。另外, 整个社会居民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 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就促进了消费热点的形成, 有效带动了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三、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

1.产能过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面对产能过剩行业这一现状, 需要实行去产能策略, 这将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面效应, 很难准确把握。实行去产能具有双重效应, 从短期的影响来看, 推行去产能措施以后, 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年均经济增速, 一旦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进行改革, 将会带来就业问题, 初步计算将有近300万人出现就业困难, 大大增加了城镇失业率, 大概提升了0.3个百分点。当然, 如果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的减缓压力措施, 可以将负面效应减轻至最小程度, 起码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样就不会出现以上这些状况。从长期的影响来看, 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去产能措施, 可以有效调整经济结构, 尽快实现结构转型升级。

2.房地产投资增速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增长难以掌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商品房销售水平提高, 今年年初商品房销售力度明显增强, 销售增速同比增长21.7个百分点, 销售金额大幅度增加, 比去年增长了29.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房地产供需关系有所改变, 表现为总体过剩的同时, 结构不断分化, 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刚性需求依然充足, 二线重点城市亦如此, 库存相对比较少。但二线以下的城市房地产库存量较多, 人民对于房地产刚性需求有效减少, 减少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势在必行, 而这也是2016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只有进一步缓解房地产库存压力, 才能使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投资增长速度。

3.工业通缩压力难以解决

PPI下降幅度较大, 呈现负增长态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 工业通缩压力相对比较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 甚至使内部结构倒退, 给国民经济增长增加了压力。工业通缩不仅波及到资源能源的有关产业, 而且还波及到产能过剩行业, 本来产能过剩已经难以解决, 减缓了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的发展, 工业通缩更是制约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降低了工业增加值, 将会影响整体经济增长速度。

4.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

正是因为金融市场结构的改变,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大的风险。以上提高房地产投资增速难以把握,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行业问题, 需要实行去产能, 但可能存在不可掌握的风险, 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直以来都涉及这些业务, 市场发展空间也集中于这些产业中, 但是在短时间内这些问题难以解决, 正处于产业调整时期, 信用风险难以避免, 风险有所增加, 甚至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将会大于当前运行的商业银行风险,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风险防范以及处理。同时,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空间明显缩小, 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 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四、应对经济挑战的政策建议分析

2016年一季度经济呈现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 但是经济运行中需要面临结构性调整等众多难题, 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缓解经济增长, 甚至会下降, 需要根据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 保持当前的发展势头, 使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1.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针对目前的金融形势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将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 赤字总额保持在2.18万亿元上下。从实施领域来看, 财政预算需用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将注意力集中于“促转型”以及“调结构”。从方法上来看, 在实施财政赤字的同时, 应当采取相应的减税降费措施, 特别是要给予民营、小型企业减税政策, 这样不仅可以刺激消费增长, 而且还可以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与此同时还需要从资金上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 实施有效的减税降费, 进一步减轻这类型企业负担, 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 从支出时点的角度来看, 不仅要推进财政支出实施进程, 而且还要推进财政预算执行进程, 以往前半年财政支出的执行力度较弱, 前期预算资金少, 而后期预算资金非常多, 由于预算不平衡, 财政政策根本就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增长调节效果, 因此财政支出与预算应当加快实施步伐, 充分做好准备,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

2.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由于国内外复杂的金融形势, 国内信贷发展呈现提速趋势, 市场利率逐渐降低, 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而且国内现有银行流动性比较好, 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最好避免大幅降准, 降息应当慎重考虑, 需要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 使信贷增速始终保持在正常水平。2016年实行的货币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充分考虑降杠杆、控泡沫因素, 另一方面避免通胀, 保持汇率稳定, 这样才能使资产价格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依然面临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的情况下, 可采取措施适当增加杠杆效应, 但一定要控制好信贷发展速度, 应使杠杆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如果实行太宽松的货币政策, 将会造成溢出效应, 此时将极有可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 在引起市场波动的同时, 还会增加风险。

3.加大主体投资力度, 增强投资有效性

2016年主要是实行稳增长的投资增速, 采取相应措施增加主体投资的积极性, 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首先, 加强财政投资, 主要是对固定资产项目进行投资, 加快重大建设项目的发展进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适当下调项目资金占比, 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主体投资能力。其次, 加大各级政府债务管理力度, 并加强对置换债务额度进行管理, 尽可能减轻到期债务风险。再次, 适当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业, 将资金集中投资于关键领域, 引导资金流入薄弱环节, 制定完善的PPP法律法规, 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支持新模式经济的发展,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 应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不断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促进财政与金融的的协同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运用资金以及项目优势, 确定各项政策的执行。

4.扩大房地产市场需求, 加大投资力度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需要采取措施解决三、四线城市的不合理限制, 尽可能帮助购房者减轻买房的负担, 进一步扩大购房需求, 对于没有实行限购的城市, 应当促进房地产效果减轻库存压力, 首套房商贷首付可以根据实际适当降低。同时, 有关部门应当适当调整公积金政策,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可用的家庭公积金一般控制在80万元以下, 如果公积金管理机构所剩金额较少, 可以适当调高家庭公积金贷金额, 这样就可以刺激房地产需求, 或者也可以适当下调二手房交易税费。从供给的角度来看, 应不断提高土地供应需求, 采取措施实现住房用地结构的优化, 尽可能防止囤地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在一、二线城市中, 加大房地产投资力度, 改善城市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缓解房价上涨速度。 另外, 有关机构可积极收购商品房, 并将其作为保障房, 采取这些措施除了能够缓解商品房库存压力, 而且还能有效改善保障房房源紧张状况。

5.适当开放资本、金融账户, 改革汇率机制

从当前的金融形势来看, 我国应当采取措施促进资本、金融账户的开放,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上应当谨慎而行,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应保持稳健态势。目前国内资本外流比较严重, 汇率大幅度贬值, 经济发展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此时应当根据国情制定详细的资本、金融账户的开放战略, 可先进行试点, 确保合理后在实行下一步推广。同时我国个人财富规模明显增大, 并且输出意愿较为强烈, 针对敏感领域的个人投资, 特别要慎重, 面对这样的情况, 可先在上海进行试点, 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采取措施隔离区内与境内境外, 等条件逐渐成熟后, 再积极促进汇率机制的深化改革。在实际改革中可适当调整离岸人民币银根, 这样就可以控制汇率的定价权, 进一步提高投机者的投资资金, 从而保持汇率稳定。

6.加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管控, 拓展市场空间

由于金融形势的改变, 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深化, 资产管理公司信用风险程度提高, 需要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首先, 需要做好存量业务风险防范。公司存量业务设计领域较广泛, 多数存量业务依然在正常运行, 但是呈现一定的风险苗头, 实际工作中可以加大对抵押物动态进行评估, 了解相关的法律文件, 尽量避免项目风险;对于有可能存在风险的项目, 应当制定完善的报告制度, 及时了解形势发展;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全面风险监测, 区域发现异常, 应当及时与项目企业进行沟通;尽快处理已存在的项目风险。其次, 需要做好增量业务风险防范。由于增量业务较为分散, 可以适当集中增量业务的审批权限, 提高业务进入的标准。最后, 需要做好流动性风险防范。由于相关政策的出台, 金融资金价格将会明显上涨, 此时流动性规模将减小, 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加强对资产负债进行管理, 加大经济资本的管理力度, 想方设法扩大资金渠道,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此外, 资管管理公司为了能够在当前金融形势下发展, 需要加快结构的调整, 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市场生存空间。建议可以适当产品结构, 不但优化公司的业务发展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业务种类以及模式, 尽快实现实产融结合。同时可以重组公司的债务、资产等, 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为新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公司的生存空间。

五、结束语

面对当前的金融形势, 需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方法,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 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当前稳定增长态势, 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尽快解决产业过剩等问题。同时还需要促进主体投资的积极性, 适当放宽民进投资, 根据不同的城市房地产市场需求, 通过调整公积金政策等方法扩大市场需求, 进一步缓解库存压力, 实现供需平衡, 并且采取措施推动汇率机制的改革,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资本、金融账户的开放策略, 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 提高风险预测以及风险处理能力,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贸易形势依然严峻, 但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逐渐好转, 对于中国出口需求有所增加, 且区域贸易自由逐渐深化, 经济依然有望复苏, 年初投资增速有所上升, 国内消费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是经济运行中依然面临诸多的问题, 产能过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且工业通缩压力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很难确保整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巨大的风险, 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经济增长, 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国内金融形势的基础上, 还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政策分析,信托业务

参考文献

[1]鲍苗苗.货币政策对我国信托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 2014, 03 (01) :100-103.

[2]夏斌.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调控[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4, 09 (10) :180-182.

[3]曲彬.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浅析[J].现代商业, 2014, 05 (29) :87-90.

[4]张新华.目前宏观经济运行走势与明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J].中国橡胶, 2016, 10 (22) :167-170.

[5]郑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4, 12 (09) :230-232.

[6]胡雪琴,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关系分析[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14, 11 (10) :57-60.

[7]李德.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和相关政策解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 08 (10) :253-256.

[8]张涛.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选择[J].金融发展研究, 2013, 05 (25) :100-103.

中国目前国际形势(专科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7

关键词:葡萄酒产业;供需结构;葡萄酒+;价格;消费者;投资

中图分类号:TS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082-05

一、我国葡萄酒产业的积极变化与亮点

(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国内葡萄酒市场供需结构持续改善,2015年葡萄酒行业基本面向好的方向发展,历经2013、2014两年多的沉淀,在反复的盘整中积蓄了向上的能量,全行业复苏态势明显,走出底部的意愿强烈。经过深度调整期后的葡萄酒市场需求正迎来两方面的边际改善,一方面,结构下移加速了葡萄酒消费,葡萄酒普及进程加快;另一方面,消费者饮酒趋向低度化、时尚化,在商务宴请等活动中葡萄酒正逐步替代部分白酒。葡萄酒在这一时期的风险得到集中释放,国内葡萄酒中低档酒市场将呈现挤压式增长态势。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提高,在葡萄酒的餐饮、旅游、婚庆、健康、休闲等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现代葡萄酒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葡萄酒旅游休闲、葡萄酒健康养老、葡萄酒体育文化产业等都保持着一定的发展速度,且这些服务业增长对葡萄酒产业(葡萄酒加工业)增长的依赖减弱,独立增长能力增强。中低端酒(尤其是进口葡萄酒)成为葡萄酒产业中的耀眼明星,增速高于整个行业。在供给结构改善的同时,需求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消费对葡萄酒产业增长拉动作用持续增强。2015年以来,虽然“排浪式”消费已经结束,但国内消费逐月增加,出现了较好的势头。这方面,葡萄酒消费是个风向标,2015年,我国市场的葡萄酒消耗量接近1.6亿箱,葡萄酒消费持续回暖,尤其是进口葡萄酒逐月增加,不管是一线消费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还是二三线城市的红酒消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1],这说明我国葡萄酒消费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葡萄酒消费显现出从谷底回升的端倪,需求结构也向合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关联产业加速融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我国的大力推进,加上日臻完善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融合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在各地出现端倪。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在城镇郊区出现;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在上海、广东、山东等发达地区如潮水般涌现。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最具融合属性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它和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逐渐加速,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产业间的融合,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则越来越强。尤其是以葡萄与葡萄酒为依托的大旅游、大服务业扶摇直上。作为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烟台大力实施“葡萄酒+”战略,推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出现了可喜的局面,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据统计,2015年国庆节期间,仅烟台蓬莱葡萄酒庄旅游人数达到上万人次;2015年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突破十多万人次;2015年来烟台进行葡萄酒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超过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亿元人民币[2]。让我们感受到葡萄酒旅游文化等消费热点更热更火。从烟台葡萄酒旅游的火爆中可以看到我国葡萄酒旅游文化等消费热点热度不减,出现方兴未艾之势。2015年,葡萄酒文化旅游业成为消费的亮点。

除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外,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还和餐饮业、酒店住宿、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协同发展。近年来,烟台市充分发挥其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势,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基础,实施“葡萄酒+”战略,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渠道。拥有约466.67公顷(7 000)亩土地的烟台市莱山区的瀑拉谷酒庄产业集群以160亿元投资建设54个国内外知名酒庄,集生态观光旅游和葡萄酒文化购物博览为一体,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销售和葡萄酒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二三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吸纳1.5万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每年可接待游客100万人,增收25亿元人民币[3]。瀑拉谷酒庄产业集群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旅游文化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建材、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周围农民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企业和农民共同出资建设葡萄酒小镇或者新的工农集聚区,投资基础设施,增加酒店和商业服务网点,进一步地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汹涌澎拜,国外葡萄酒大量进入国内,激烈的竞争促进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在零关税的影响下,相比2014年,2015年中国进口葡萄酒的数量与进口金额持续上涨,2015年前11个月累计进口量同比增长45%,已经比2014年全年进口量要多出20%以上,进口均价下降16.4%;尤其我国南方地区如浙江温州2015年前11个月进口葡萄酒8 321吨[4],均价连续两年下降,量升价跌使得进口酒的高性价比再次凸显,开启了新一轮进口酒消费增长。2015年以来,进口葡萄酒消费在国内更加火热。在国内市场被国外葡萄酒商抢占的同时,国内葡萄酒厂商也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以张裕为代表的国内葡萄酒企业积极走出去,加速进行国际化布局。2015年9月张裕开启海外并购模式,以2 625万欧元收购家族企业CG公司和GG公司持有的爱欧集团37.5%的股权;11月张裕公司收购法国蜜合花酒庄[5]。张裕收购西班牙爱欧公爵的目的在于打造西班牙葡萄酒中国市场第一品牌,而收购蜜合花酒庄则是把蜜合花、苔思藤打造成为法国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第一、第二大单品。这一系列的海外举动,让张裕葡萄酒有望成为中国进口酒市场的巨头。除了张裕连续在欧洲发力收购企业外,还有云南省的一些葡萄酒企业要逐步走向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新疆等西部的一些葡萄酒企业向接壤的国家输送他们的葡萄原汁原酒。烟台产区包括蓬莱一些酒庄都是引进国际资本,促进了葡萄酒的国际化。在进口葡萄酒消费热度升高、国内葡萄酒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以张裕为代表的葡萄酒企业开启国际化布局新篇章,是应对国外品牌横扫国内市场和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当前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015年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应对了复杂的国内外局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应当充分肯定。但当前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问题与矛盾异常突出,经济下行压力给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一)国内葡萄酒投资减弱

当前,经济增长之所以放缓就在于投资增长乏力,投资减弱也孕育了经济下行风险。国内葡萄酒投资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而出现乏力现象。葡萄酒庄投资增长下滑,新建酒庄减少,在建酒庄停滞,在一些葡萄酒产区甚至出现了数亿元人民币葡萄酒庄的转手事件,投资酒庄的热潮逐渐冷却。当前,在葡萄酒投资方面,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减弱,困扰着各投资主体的各类困难一时难以解决,尤其是市场需求不畅与产能持续过剩两大问题仍将持续,严重影响了各投资主体在葡萄酒领域的投资。如遭受严冬、深度调整的房地产市场极大地影响了葡萄酒和房地产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葡萄与葡萄酒为依托的葡萄酒小镇中的房地产投资遭遇滑铁卢,葡萄酒小镇里的商品房库存消化不掉,居高不下的库存率让投资商心灰意冷,这就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好像红楼梦的大家族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也带动了建材、钢铁等下游行业的萧条和持续的市场低迷;政府投资能力弱化,土地出让、税收是政府主要收入,税收和出让金减少加上偿债高峰期来临,让地方政府感到资金的不足,制约了其投资能力,对投资葡萄酒小镇的基础设施也感到捉襟见肘,无可奈何下,何谈投资增长;一些看好国内葡萄酒、有投资意愿的外商企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受葡萄酒产业前景预期以及市场等其他各种因素影响,投资积极性下降,放慢了投资葡萄酒庄的步伐,有的干脆放弃,免得遭遇投资风险。

(二)融资瓶颈仍然存在,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国内葡萄酒企业基本上是中小企业,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在形势好的时候,资金尚能维持生产经营;在形势严峻的当下,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资金链有断裂的风险。目前,相互拖欠货款是葡萄酒销售的顽疾。产能过剩、市场疲软、竞争激烈导致有些葡萄酒企业为了降库存而被迫赊账经营,只要把酒卖出去就行,货款回笼以后再说,这为企业生产经营埋下了隐患。赊账经营固然能够降低库存,但采取赊账的办法导致出现的问题不少,应收账款增加,应收账款净额增多等问题没有合适的方法解决,导致越积越多,资金风险明显加剧。如2015年,我国东西部葡萄酒产区都有一部分葡萄酒企业应收账款的居高不下,加上融资不畅,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部分葡萄酒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有的甚至倒闭或走向破产的边缘[6]。在葡萄酒生产企业日子艰涩的同时,葡萄酒传统渠道商日子也很艰辛,2016年初,ASC上海藏酒轩宣告关闭。同时,大幅回落的货币信贷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缩小,资金面紧张并不是危言耸听。融资贵普遍存在,融资难也不是个例,不仅存在于小微葡萄酒企业,就是大中企业也是叫苦不迭,银行惜贷、限贷、抽贷、贷款利率上浮等问题对一些资金紧缺经营十分困难的葡萄酒企业只能是雪上加霜。

(三)企业经营困难局面依然没有改善

由于国内葡萄酒产能过剩,加上国外进口葡萄酒的冲击,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打价格战成为重要的销售手段,价格下降成为葡萄酒产品的常态,持续上升的产品存货让葡萄酒企业痛苦不堪,库存周转率下降和去库存压力大,并且全年的效益处在下滑之中。对于经营效益普遍下降的原因,很多企业家的解释也是莫衷一是。其实,根本原因是经济形势、需求、市场问题等,但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当前企业库存增加以及在结构调整升级投入(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费用的增加,当然,还有土地、资金、用工、运输税等,成本的持续升高、盈利的持续减少、效益的持续下降,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的异常困难。

三、2016年我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复苏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基本态势,但一些风险如地缘政治冲突、国外政策调整等在孕育之中,给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国内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经济中高速增长支撑因素增多,如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等都会带来重大机遇。葡萄酒行业是快消品行业,其发展和国内外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增速的快慢直接影响着葡萄酒的消费,全球经济的复苏、国内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和良好基本面将有利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但机遇与挑战同在,冲击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依然蜇伏,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平稳增长仍是一个极大的变数,未来,困难更多,挑战更大,局面更复杂。这对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扰。

(一)2016年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条件

从全球来看,虽然很多经济学家都预期全球经济复苏是弱复苏,先弱后强,但持续复苏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依然是主基调,尽管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依然衰退,处于弱景气之中,但全球经济要看两大经济体的表现,就是中国、美国,这两个经济大国仍然具有增长的底气,尤其是中国的国际化布局,让全球刮目相看。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将成为2016年全球经济主基调,这是绝大多数机构的预言。这样的国际形势,有助于葡萄酒市场消费的扩大和产能过剩的化解,有利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但也有唱反调的,如索罗斯、罗杰斯预言要发生全球金融危机。从总体上而言,较为疲软的经济增长仍是发达经济体未来的趋势,较短时间里难于持续复苏,供给、金融、市场和消费等束缚着经济增长,因而边际上的改善是2016年世界经济最好期待和良好的愿望。这样,对未来葡萄酒市场和消费的扩大也不能报以太大的期望,可能会出现改善,但也只能是边际上的改善、渐进式缓慢增长。

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依然牢固,没有动摇,良好的基本面是内需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虽然我国储蓄率下滑,劳动力供给减少,但一些新的要素(资本和人力等)供给的质量明显改善,正在逐步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力量。这对于葡萄酒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振奋,是一种鼓舞。我国13亿多人口,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也是葡萄酒市场和消费扩大的基础。就业、居民收入的双提升,将促进葡萄酒市场消费增加,持续增加的消费将促进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投资上,“十三五”时期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加速融合,将会带来一些高端葡萄酒庄、葡萄酒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关系民生的大项目,如围绕美丽乡村和城镇化的葡萄酒产业融合农村三产项目将会全面铺开,国内葡萄酒投资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观;围绕水利、农田标准化、田间道路及绿化等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启动,这将有利于高标准葡萄园的建设;当然“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将会带动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化,走出去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是新亮点[7],所有这些都将推动2016年葡萄酒领域投资的全面增长。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结构性减税、定向降准、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政策将有效地改善葡萄酒投资环境,极大地促进葡萄酒投资,带动葡萄酒产业的增长。还有强约束的环保指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环境将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不仅本身是绿色生态的,而且也是具有环保效应的产业,一片片绿色葡萄园吸附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和二氧化碳等,释放出来新鲜的氧气,可谓是天然氧吧,有城市空气净化器之美誉。所有这些无疑是2016年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巨大利好和支撑。

(二)2016年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风险隐患及不利因素

国际上不确定性因素尤存,全球经济风险有增无减。其一,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全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日益猖獗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我国葡萄酒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因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上升而导致国际竞争力低下[8]。其二,愈加动荡不安的地缘政治形势影响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转换、分化带来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剧。这些变化对于我国葡萄酒企业走出去布局国外、抢占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将极为不利。其三,就国际葡萄酒产业来看,不管是美国、智利等葡萄酒新世界国家,还是法国、意大利等葡萄酒旧世界国家都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向外输送过剩葡萄酒产能的意愿迫切,亚洲尤其是中国成为国外葡萄酒的倾销地,这对于中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的冲击将越来越大。

国内经济增速趋缓将直接影响到葡萄酒消费和市场,目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经济环境能否得到有效的改善,经济政策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依然存在着变数,对于葡萄酒产业发展将构成一定的威胁。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将会带来经济的继续萧条,并将影响到葡萄酒等关联产业。从房地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商品房库存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是在帮房地产,但对房地产市场来说只能在边际上改善,阶段性过剩严重、房价下行预期较强等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难以很快扭转,其低迷态势将持续一段时间[8]。前后向产业关联度高的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建材、钢铁、家电、装饰材料等一连串行业,占固定资产投资25%的房地产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举足轻重,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将影响到相关行业发展。房地产产业和葡萄酒产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房地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较强的产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影响到就业和收入,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水平,收入少了,对于葡萄酒的消费就相应减少,市场需求少了,葡萄酒发展的动力就会削减;另一方面,房地产的持续疲软将会影响到葡萄酒产业与房地产业的融合,葡萄酒小镇里的房地产开发和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放缓,以葡萄酒产业为依托的城镇化将会受到影响。还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越来越强,这些因素对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影响将是直接的、巨大的。

四、我国葡萄酒产业展望与政策建议

2016年我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环境是:全球经济将出现复苏态势,但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冲击和制约将会是一些结构性因素。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环境下,就当前葡萄酒产业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国内外葡萄酒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库存压力继续加大,葡萄酒产业去产能、降库存仍将继续一段时间。就葡萄酒企业来说,要把握当前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形势,要在基本遵循“前低后高”的运行态势前提下,把降库存放在首位,大胆进行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踏准市场节拍,赢得市场和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在当前的政策取向上,笔者认为,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以破解制约葡萄酒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导向,把去产能、降库存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勇于创新,积极开拓国内外葡萄酒市场;要把葡萄酒产业增长保持在合理预定的区间,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的协调配套,完善政策体系,更为有效地化解产能过剩。二是要以葡萄酒产业为依托,发挥葡萄酒产业在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中的基础作用,继续实施葡萄酒+(“葡萄酒+”,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葡萄与葡萄酒为基础,依托与多个紧密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相互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互补关系的新型产业形态;简单点说就是把葡萄与葡萄酒作为通用的基础融入到关联产业领域,将葡萄酒与其他行业相融合)[9],打造葡萄酒小镇,出台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促进葡萄酒与旅游、文化、地产、餐饮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各类政策,及早发挥政策效力;适时适度微调货币金融政策,加大对葡萄酒领域的投资力度,推进产业一体化;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支持葡萄与葡萄酒企业的转型升级。四是要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发挥好改革和各类政策的合力,尽快建立确保就业和职工收入增长的机制,继续完善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促进葡萄酒消费的平稳增长,推动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保建.复苏势头走在行业前沿 烟台葡萄酒将迎质量上升期[N].华夏酒报,2015-09-29.

[2]韩永奇.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云南省为例[J].旅游发展研究,2015,(6):75-80.

[3]徐志春,于斐.瀑拉谷休闲产业集群项目迅速崛起[N].烟台日报,2013-11-12.

[4]中国海关.2015年1—11月酒类进口统计分析[N].华夏酒报,2016-01-12.

[5]张裕张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收购法国蜜合花农业公司部分股权的公告[N].中国证券报,2015-11-25.

[6]韩永奇.我国酒葡萄价格下跌滞销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5,(6).

[7]韩永奇.基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下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与市场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5,(6).

[8]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跟踪课题组.《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报告[R].http://www.xinhuanet.com/,2014-12-08.

[9]韩永奇,刘世松.开创中国葡萄酒的美好未来——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综述[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5,(4):60-66.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Abstract: At present, grape and wine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stage, while it is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less investment and unclear financing channels. This paper suggests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wine +" to explore the consumption potential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ine industry.

上一篇:英文剧本格式下一篇:优秀宿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