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2024-05-28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精选8篇)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篇1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培养学员具备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能力,解决乡村旅游日常经营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是学员具备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供给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乡村旅游意义

1、乡村旅游的概念

2、乡村旅游对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第二章 乡村旅游的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1、乡村旅游的分类

2、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表现

二、乡村旅游的定义

三、乡村旅游的特点

1、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2、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3、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4、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5、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乡村旅游开发的背景与现状

一、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主要是城市进程加快的结果

二、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

1、回归的需求

2、求知的需要

3、怀旧的需要

4、复合型需要

第四章 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一、森林公园模式

二、度假区(村)模式

三、野营地模式

四、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五、租赁农园模式

六、休闲农场模式

七、农业公园模式

八、教育农园模式

九、农村留学模式

十、民俗文化村模式

十一、乡村俱乐部模式

第五章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四、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五、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七、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

八、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

九、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六章 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

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我国世界旅游强国建设步伐

五、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

第七章 个例展示与分析

一、上海孙桥模式

二、浙江滕头模式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篇2

但是发展到今天的以农家乐为主的简单乡村旅游,对于投资经营者而言,因为缺乏规划认可、土地长期使用保障、主管部门正规管理认同而显得随时面临变迁甚至消失,导致投资经营者不敢投入、难以用心、临时投机性经营而难言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因为产值贡献太小、政绩贡献可略、税收贡献太低、环境安全隐忧存在,导致地方政府基本没有太大的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个别地方还热衷于驱赶、消灭乡村旅游。而城市化的进程又不断收缴周边乡村旅游所在区域的高附加值土地,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阵地———城市周边地区也就面临着巨大的城市化驱赶甚至消灭的压力。当然城市化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旅游休闲消费的变化、升级,人们也很难再像当初那样认同消费简单的农家乐式的乡村旅游。所以四川的乡村旅游面临巨大的困境、风险,急需突围。

一、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界定

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思路借鉴于城市综合体,是集农( 牧) 业观光、农事体验、教育文化、乡村度假( 乡村文化体验) 、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宜游、宜居、宜学( 体验) 、宜养的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相较于过去的农家乐而言,乡村旅游综合体是乡村旅游规模的适度壮大、功能的聚集延伸、项目的整合互配、营销的彼此联合。其能满足多功能的休闲旅游消费诉求,满足体验、养生居住甚至部分转换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逆城市化需求,能对接当下城市人口的新型乡村旅游消费,同时能相对聚集化、规模化、产业化运行,便于管理、征税,能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认可,也能合理抱团保护自身权益,还利于规范化监管。所以乡村旅游综合体可能是农家休闲、旅游突围当下困境、获得新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的一条有效出路。

二、以农家乐为主的四川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巨大困境

2013年四川省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44. 9亿元,占四川省旅游总收入的27% 。虽然农家乐对四川乡村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城市扩张和消费需求市场变化,当前以农家乐为主的四川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各种困境。

( 一) 发展水平较低,服务功能单一

四川虽是农家乐的发源地,但大多数农家乐还持有重乡村物质环境,轻乡村文化内涵的经营理念,缺少专业规划设计与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更缺乏对区域大市场的整体调研与比较。一家经营成功,其余模仿跟风,造成产品内容基本雷同,服务项目大同小异,资源开发单一,特色不强,同质化严重,既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又造成彼此恶性竞争,收益低下。

由于没有有效的规划与设计,大部分农家乐市场定位雷同,建设功能布局不够合理,主题不突出、品牌意识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四川大多数农家乐只具有一般的吃饭、钓鱼、打麻将等接待功能,不能提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服务产品,缺少农家乐最重要的体验功能,尤其是农耕文化体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家乐的需求从传统的吃、住、行延伸到游、学、养等。就总体而言,四川农家乐还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阶段,不能很好地提升到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阶段,难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亟待转型升级。

( 二) 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质量较低

四川省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点是在自然状态下或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因投资规模小,分散性经营,规划不合理,服务项目少等因素,乡村旅游受自然时节影响严重。旺淡季游客数量反差极大,旺季人满为患,接待能力不足,而在一年之中绝大多数时间( 淡季) 都没有游客,处于半休业状态。以观花、摘果等时令性业务为主的农家乐,没有充分发挥相关旅游资源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乡村旅游经营点是难以持续生存下去的。

由于四川省乡村旅游经营点是以农民投资为主,几乎都是家庭作坊式,许多农家乐旅游经营点都处于无证经营状态,整个行业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相应的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因此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低端化,游览步道、观赏休憩、厕所、消防、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明显不足。与四川省2013年旅游过夜游客占接待总人数的44. 4% 相比,四川农家乐旅游过夜的游客比例就少多了。据课题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四川农家乐过夜的游客仅占6. 6% ,接待条件简陋令大多数游客没有过夜的想法。

( 三) 影响生态环境,用地没有保障

尽管四川省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曾经出台相关政策,强化农家乐食品卫生的监管和环境的整治,但除了三圣花乡、郫县农科村等少数标志性农家乐( 社区) 地方政府对农家乐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外,其余多数农家乐的监管及整治并没有得到落实。许多农家乐建设没有政府的规划引导,经营者在缺乏正式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私自建设,随意破坏周边生态环境来完善停车场、接待住宿、餐饮、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形成了违章建筑。而在日后城市扩张改造和环境整治过程当中,违章建筑在拆迁时没有任何保障,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因几乎所有的农家乐都是在农用地上建房,没有土地证、房产证,建成的房子是无产权证的房子,不能用于银行的抵押贷款,因而影响了个人、合作社、企业的融资。土地使用政策问题引发的资金短缺使农家乐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优化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

依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 2020年) 》、四川省“三大战略”等发展要求,四川乡村旅游要力争创造“现代农业 + 观光休闲农业 + 旅游产业 + 文化产业 + 数字产业”五位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打造全国一流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示范区。

( 一) 改善目标

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目标就是要按《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 2014—2017年) 》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要突出休闲农业、特色村镇、水上休闲、康体养生等类别; 盆周山区要突出旅游扶贫、乡村度假、森林人家等类别; 民族地区要突出民族村寨、民族风苑和乡村生态等类别; 特大城市及5A级景区周边要突出国际驿站、乡村度假等类别。

( 二) 重点领域

1. 健全乡村旅游功能,延长产业链。四川农家乐重复建设严重,高质量的乡村农家乐较少,“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品位不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当前,全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突破450亿元,带动全省750万农民就业增收。要实现到2015年,全省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1000亿元,带动1000万农民就业增收的规划目标,根本突破之策在于升级乡村旅游产品,健全乡村旅游功能,实现产业升级。

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核心是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基础的旅游产品的集聚,服务功能更加齐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功能业态特征是乡村旅游综合体的最大创新点。乡村旅游综合体业态模式在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对推动和扶持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养生保健业、现代科技农业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有重要作用。

2. 依山傍水,突显乡土特色。四川的农家乐许多都是低层次的复建,相互模仿,缺乏自身特色,主流消费方式也大都是千篇一律的吃饭、钓鱼 ( 观花) 、打麻将,乡土特色并不明显。

与城市综合体相比较,乡村旅游综合体建立在农业土地基础上,它依靠的是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形成的乡土特色,能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把城市消费者吸引到农村来,促进农民、农业增效,严格保护耕地,它针对典型的、有特色的古老村舍,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加以有效保存、利用,真正实现“人地共生”的理想模式,使区域旅游的乡土特色更加明显。

3. 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综合体除了满足游客吃、住、行等消费之外,还要满足学、养、游等需求。因此,乡村旅游综合体基础设施需要更加完备,才能尽可能地满足游客各方面的要求。

传统的乡村旅游主要是比较单一的现代农业,具有投资额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四川省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严重不完备,并且许多农家乐又缺少资金,因此很多经营者直接在自己家里面利用原有的简单用具搞浅表接待,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乡村旅游综合体通过灵活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多产业、多功能开发,为投资商快速回笼资金、盘活土地提供了平台,有效解决了融资瓶颈问题。通过投入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方式,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力争补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最大的短板。

4. 助推乡村城市化,逆向城市化。要让城乡一体化得到和谐、可持续推进,就需要把城市、乡村放在相对平等的位置良性互动,促使二者整合共进地发展。城市化的第二阶段是部分城市人口往农村流动,城市农村人口动态双向流动。只有实现双向城市化,才是城市化最终实现的根本标志。逆向城市化是资源和生产力向农村返哺流动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旅游综合体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吸引城里人到乡村度假休闲,同时城里人向当地农民提供相应的知识技能促进城市文化的传递,走具有乡村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对于加速推进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坚持双向城市化,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力的科学流转、有序互动,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的模式探索

四川省乡村旅游综合体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

( 一) 单体型乡村旅游综合体

以当地单个较大规模乡村旅游接待点( 户) 为创建主体,围绕主体资源派生出的特定经营主题,延伸产业链、拓展功能区、布局新空间、打造新项目,将其建成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教育文化、乡村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项目。

( 二) 区域型乡村旅游综合体

以农家乐精品区块、特色村( 点) 为核心区,由多个区块( 村、社) 依托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乡土人文资源,通过“布局功能区块、发挥特色优势、拓展农业功能、建设配套设施、打造乡村景点”等措施,建成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

( 三) 异地平台型乡村旅游综合体

由不同区域的单体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或者相关乡村旅游资源通过电商平台、行业商协会平台连接构成。其特点是异地乡村旅游之间市场( 客源) 、产品、服务跨区组合、互补,通过电子商务和协会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对同一客户群体共同提供服务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要。

五、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要避免走入误区

当然,乡村旅游综合体并不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灵丹妙药,不能不切实际地、运动化地遍地开花,必须根据市场消费需求、资源环境、项目产品特色等要素状况来决定是否适合、是否有条件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借鉴浙江、北京在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下面四个误区是四川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的。

( 1) 缺乏市场消费支撑,一厢情愿地、自顾自地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尤其四川那些远离城市的、相对偏远的丘陵地区。

( 2) 简单堆砌农家旅游接待规模,成片复制乡村旅游项目,缺乏主题特色、缺乏项目间的互补、匹配,导致规模掩盖下的未来恶性竞争的巨大风险产生。

( 3) 地方政府出于创造政绩的目的,过多支持甚至赤膊上阵参与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违反了市场、投资、成本、风险规律。

( 4) 不尊重自然风貌与人文古迹、民风民俗等地方资源、环境、特色,把城市化和商业化的思路投射到乡村旅游,导致农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城市化、农村建筑结构趋同化,乡土文化的完整性与原真性丧失。

六、关于四川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对策建议

为了合理、有度、稳健、可持续地推进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促进四川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 一) 规划接纳,提供用地保障

有基础、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地方政府,要站在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的高度,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空间、点位、项目,给予其规划上的合法地位、土地使用上的稳定保障。这样既让投资经营者放下顾虑、增强信心、着眼长远、稳健发展,使乡村旅游走出长期以来的临时、灰色形象,在管理、服务、环境、规范等方面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又能让相关部门依法对其进行监管、服务,还能让其合法纳税,真正培养出乡村旅游产业。

( 二) 完善基础建设、设施配套

对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区域,要在交通通达、水电供应、通讯信息、环境保护、停车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逐渐完善,为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为城市消费入驻、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特别是广大丘陵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最大的前置性障碍就是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设施的限制,需要相关部门花大力气切实解决,为这些空间巨大、农业特色浓烈、体验消费价值较高,却受基础配套设施限制未能发展起乡村旅游的地区清除关键障碍。

( 三) 加强监管,提升服务

对乡村旅游综合体的主要经营项目要定期进行服务引导、严格监管,对涉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关键经营内容要实行刚性督查,对经营户的管理、服务内容,要致力于通过统一、简单的标准、规范、流程来推动其规范化运行。要引导、监督其合法纳税、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 四) 行业整合,抱团成体

简单投入新建乡村旅游综合体是不现实的,风险也大。应鼓励、扶持区域内已有的成型乡村旅游,要么靠单个经营户适度扩大规模、增加服务功能而成为单体综合体,要么让相关的多个经营户有效对接、组合、培育,链接成有一定规模、影响的区域型综合体,要么成立区域乡村旅游商协会,在整个区域内甚至与其他区域协作,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各种形式的配套、组合,在不需要大的投入、无需大动干戈的情况下探讨组建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客户共享、资源互补、产品联动。同时通过行业商协会对区域内的各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监管、服务、引导、奖惩等自律管理,持续、细微、接地地逐渐优化区域内乡村旅游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形象。

摘要:时至今日,四川的乡村旅游仍然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这样的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服务功能同质化、管理粗劣、服务水平低下、环境破坏严重、难以满足各种游客不同层次需求等困境。因此,四川亟需使乡村旅游优化升级,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突出地方特色,完善产业链。针对四川乡村地区的特点和条件,本文提出单体型、区域型、异地平台型三种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模式,并根据发达地区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经验,指出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过程中常见的误区,进而提出了科学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引导监督经营项目、整个行业内部科学整合、成立协会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实现四川乡村旅游综合体稳健、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综合体,农家乐,同质化,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淑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创新[J].产业经济,2014(5).

[2]夏爱萍,马朝洪.对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1(6).

[3]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

[4]彭瑶.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3(10).

[5]王江萍,韩静静.乡村旅游综合体导向下的新农村规划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4(4).

乡村旅游救古村 乡村规划要谨慎 篇3

观点:保持原有风貌是旅游规划的根本目标。古村落旅游必须依靠当地居民的深度参与,是一种社区旅游。如果把居民外迁了,“社区”就没有了,“社区旅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了空架子,剩下来的其实就是古建筑旅游、物质遗产旅游了。保持原有风貌,是旅游规划的根本目标。

观点:古村镇消亡,土地制度不可免责。城镇化吸引大量人口移出乡村,强势工业化占用大量农地,城镇数量剧增对应乡村聚落衰落。同时,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一户一宅的规定,农民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使得拆旧建新屡见不鲜,最终传统古村落的文化景观遭到破坏。

观点:乡村旅游让古村镇免于“拆旧”厄运。古村落所具有的乡村观光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文化遗产旅游等经济价值,给了传统村落一線希望,一丝曙光。正因为古村镇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功能,使其避免了在高速城镇化过程中的“拆旧”厄运。

观点:乡村规划应以村民为主导。中国具有悠久的乡村自治、自主规划形成的乡建文化传统,很多古村落有着非常好的规划,在几千年的自治过程中,古村落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空间格局,有着非常好的风水禀赋。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反过来,又可以推断出“一方人规划一方水土”。如此,水土养人,人规划水土,就形成了一个自治社会的良性循环。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篇4

娱乐营销模式

娱乐营销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方式与消费者实现交流互动,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中,从而使产品或服务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人们花费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旅游,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也是人们出游的最基本要求。

娱乐营销要求企业巧妙地把销售寓于娱乐这一无形载体中,通过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来收获他们的注意和青睐,达到刺激游客重复购买和消费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人们购买的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组合基础之上的一次旅游经历,每个顾客都希望自己所购买的是一次愉悦的、难忘的、持久的旅游经历,没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一次枯燥乏味的体验付费,所以对旅游业而言,娱乐营销策略显得至观重要。

乡村旅游企业应该将娱乐营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体验营销过程的始终,在顾客旅游的经历中适时适景地加入娱乐体验,使旅游经历变得趣味欢快,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娱乐体验是所有旅游体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普遍的一种体验形态,它以感官为基础,使游客产生愉悦、兴奋、满足、审美等享受。中国移动的细分品牌一一“动感地带”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的目标顾客群非常明确。

把情感定位在“我的地盘听我的”,迎合目标顾客情感上的需要一一自立、自主,让周杰伦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来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一一酷、有个性、有才华,借助各种互动活动,以及相互关联的增值服务,使“动感地带”迅速开阔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同一首歌》是央视最权威和最著名的音乐品牌,以制作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公益性演唱会为主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同一首歌》每次在不同城市的举行时都人山人海,因为它为观众和演员提供了都想重复的体验一一回忆当年的情境,思索当年的情事,体验当年的情怀,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对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

御鑫造园http:///

分人和周末工薪阶层,可以通过提供有纪念意义和独特特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寓销售于娱乐中,融合销售娱乐于一体,使购买活能经常留恋忘返。

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是指通过与消费者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和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情感营销的核心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牵住顾客的情感,扣住顾客的心,向顾客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顾客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它能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旅游产品特点是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这一点决定了情感营销在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实质上是旅游企业员工和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过程的成败。

正面的情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争取更多的目标顾客,提升顾客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而负面的情感,即使是在某个被忽略的细小环节出现一点细微差错,形成负面情感,都有可能使顾客对企业、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打折扣,破坏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从而失去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雕牌洗涤系列产品正是凭借多年来持续感人的情感营销策略,抓住了顾客心理,赢得了稳固的市场份额。它那稍带稚气孩童孩子帮妈妈洗衣服,还有学妈妈的孝行也为妈妈端水洗脚的广告,感人肺腑,御鑫造园http:///

深深地触动了观众心中那最脆弱、最敏感、最神圣的情感,那就是家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给人强烈的震撼。

新西兰的牧场主在开办牧场之旅的过程中,为口本办公室女性推出“认养小羊羔”的活动,由她们出钱认养刚出生的羊羔并为小羊羔取的名字,主人回国后每月会收到关于小绵羊成长情况,小绵羊第一次剪下的羊毛会精工编织成一件羊毛衫回馈主人,这种情感营销将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延伸为口后相当长时期的情感维系,并通过领养者在办公室里定期收信和最后收到毛衣的方式向其他人口传推广。

因此,该项目深受性格细敏、多愁善感的口本女性欢迎。新西兰牧场主给乡村旅游纪念品体验化开发的启发是,通过新奇构思和组织新颖有趣、互动沟通的多样化、特色化的购买活动,避免游客简单化地购买到纪念品,同样可以带给游客更丰富、更深刻、更难忘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篇5

——四川成都蒲江县

2014年,四川成都市蒲江县将加快省级“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立足现有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把美丽乡村规划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相衔接,力争于特色中凸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宣传教育。采用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讲解、“村村响”广播等形式加大宣传,着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充分发动群众,让广大村民积极投身到美丽幸福新家园的建设中来。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为一三产业融合互动打好基础。

四是夯实农村环境基础。切实抓好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违建清理、农房“四改”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构建长效环境美化净化机制。五是强化和谐文明。针对全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志愿者关爱活动,并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营造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勇先创景视点: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县镇,一定是美丽的。因为旅游有两大功能:一是环境营造功能,二是藏富于民,也就是富民工程。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暨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就是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国务院支持我X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X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扎实推进城乡宜居环境建设,努力为全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午,我们参观了X等四个村庄和X景观廊道;刚才我们又观看了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专题片,听了X典型经验介绍,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用好经验,补平短板

几年来,X各地按照X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总体部署,打好五大战役,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家园清洁行动,重点整治了X多个村庄,X多公里的公路铁路沿线,建成三星级以上旅游经营单位x家,绿道x多公里,治理小流域x平方公里。

累计建成乡镇垃圾处理设施x座,累计投入x亿元,聘请村镇保洁员x万人,日收运或处理村镇垃圾x万吨,x个村建成集中式或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门通力协作。

相关部门立足职能,密切配合。住建部门主动作为,牵头协调,推进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部门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面源污染清理纳入了x多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X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加以部署推动;发改、财政部门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试点;国土部门实施旧村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环保部门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和环境连片整治;交通部门着力开展公路沿线植树绿化和生态恢复工作,进一步完善村村通公路;林业部门牵头实施“四绿工程”,抓好铁路沿线绿化工作;水利部门抓好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打造水利生态景观工程;旅游部门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典型;文化部门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老区。党史部门重视拥有红色资源的村落保护和发展;移民开发部门打造X个美丽移民村庄。这些部门的共同参与、上下同心、左右同力,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力量。

二是领导高度重视。各地都把这项工作作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纳入全局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推动,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x里编发了《美丽X·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大纲》、《旅游产业创新提升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村庄环境整治技术指南》、《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建立x家甲级设计单位与设区市挂钩对接。各地也都成立专家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现场开展技术指导,科学编制实施流程和考评办法,促进整治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坚持典型引路。这次我们参观的X就是在全x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他们坚持精品村、示范村、合格村的滚动梯次创建,全x村庄创建率已超过X%。全x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了一大批示范典型,涌现出了X村等一大批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旅游休闲型、产业发展型等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示范典型,X等四县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三阳开泰又一春”的局面,从抓点到扩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肯定,但从全X情况看,与先进X份比,我X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短板,突出表现在:

工作进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且渠道单一,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庄管理还未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裸房、缆线等景观视觉污染比较严重;整治点比较分散,连线成片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农村规划和建设人才短缺,缺乏专业指导,建设标准参差不齐,未能实现精细化施工;一些美丽乡村缺乏产业支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增值效益和项目带动不明显,“生态带动经济、环境促进增收”的双赢局面尚未形成。

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差距,补平短板,抓出成效。

二、明确方向,把握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工作要求高,建设任务重。各地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做好“四个衔接”。

(一)要和产业发展相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优化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要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我们要始终把生态富民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次我们把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放在一起开会,就是体现产业与建设的互动,环境与发展的双赢。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以此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摆上突出的位置,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乡村旅游的工作。

一是要延伸链条。大力培育乡村花园、乡村酒店、乡村民宿、休闲农庄、观光农场等新型业态,发展风情小镇、x山寨等特色产品,建立乡村旅游聚集区,让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打造福建美丽乡村精品走廊。推进乡村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建立x乡村旅游门户网站,构筑乡村旅游的智慧导航导览、特色产品导购系统,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品线下、线上销售。

二是要规划一体。美丽乡村要宜居宜游,必须从规划源头抓起,各地在制定美丽乡村规划时,要提前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融入规划之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这样才能做出特色,吸引游客。做到“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三是X互动。要学习X乡村旅游的先进理念,加快打造X乡村旅游合作规划策划、产品衍生、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六大平台。实施“乡村旅游师资”培训的种子工程和“百镇千村”乡村旅游人才赴x培训计划,组织镇、村领导和业主赴x学习考察,启动“X乡村旅游专家X”活动。依托“X乡村旅游创意辅导中心”,加强对全X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意辅导。借助x旅游博览会,办好“X乡村旅游合作发展圆桌会议”,推动X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的产业对接。

(二)要和生态文明相衔接。

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态,减少农业污染,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这是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

一要保护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尽可能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把“六不六多”的建设原则贯穿在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实现“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的目标,避免农村模仿城市的痼疾、避免“千村一面”的遗憾,保护好村镇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

二要修复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展农村小流域治理,疏浚河塘沟渠,恢复农村自然湿地,恢复铁路公路沿线施工造成的山体和地表破坏,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山边、水边、路边进行洁化、绿化、美化。

三要拓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推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推广农村分散式、多样化的污水处理办法,提高农村污水的达标排放率。实现清洁河道、清洁乡村的“双清”目标。

(三)要和社区治理相衔接。

美丽乡村是由家庭、近邻组成的和谐社区,有着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必须共同缔造、共享共乐。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引领村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在民主管理机制方面,规范村委会议事规则,推进一事一议,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政府引导监管方面,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建设管理队伍。

当前乡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位,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繁重任务。为此,要加快各地乡镇村建站标准化建设,对建站水平达标的给予资金奖补。X将用两年时间,对乡镇长和村建站站长或相关人员轮训一遍。同时,开展乡村规划师选拔培训试点,通过培训聘用乡村规划师,协管乡村规划建设。

同时,在社会化服务方面,要积极探索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农村社区,提高为村民服务的质量。

(四)要和乡村文脉相衔接。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载体,美丽乡村建设要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体现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

一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在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同时,要重视散落在乡村大量的历史记忆、宗教传衍、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生产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培育文化产业,如x县龙水村利用漆蓝文化,打造漆蓝产业;嵩山村利用茶文化,开发茶产品;x村利用纸织画,制作旅游工艺品等,不仅提高了乡村魅力,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我X现有x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X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X个,数量都居全国各省前列。这些传统村镇,保留着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屋、古厝、古树、古街、古道、古物,各地要按照X的通知要求,摸清传统村落的家底,建立档案名册,扩大保护范围,今年列入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十个名镇名村,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和利用,实现聚落保存、古屋重生、闲置空间再利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探索新路子。

三要注重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

三、找准办法,干在实处

按照年初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今年全X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整治x个以上村庄,树立x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逐步形成一批美丽乡村景观带,每个X要抓X个村庄重点整治建设任务。

希望大家学习先进、紧盯任务,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要加大资金投入。

x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今年x级安排约x元资金“以奖代补”投入到这项工作。各地也加大了投入,如x财政预算X多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资金管理方式不变、渠道不变、体制不变”的原则,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定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还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和经济项目开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提倡党政部门和有关单位与美丽乡村结对帮扶,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乡贤通过冠名认捐、成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

X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组织实施主体。x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做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基层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分管领导要具体推动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共同谋划,共同协调,发挥职能作用,把业务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把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加大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要形成有效机制。

一是规划引领机制。要学习x重视科学谋划规划的经验,推进村庄规划修编和提升,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配套措施。二是标准支撑机制。各地要按照省里的规范标准,因地制宜编制当地的标准细则。省里要依托x等三个县被国家标准委和x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的机遇,制定我x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体系。乡村旅游要抓紧出台实施“百镇千村”创建标准。

三是连线成片机制。抓好向x高铁沿线X多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和景观改善,全X创建X条左右美丽乡村景观带和X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实现县域景区化、镇村景点化、农户景观化,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四是常态保洁机制。打造一只稳定的保洁队伍。x各县市按每年每人x的标准,将农村卫生保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值得全省借鉴和推广。

四要发挥主体作用。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应经过村民的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切实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镇村两级干部要分片包干到户,做细群众工作,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主动投工投劳,共建美好家园。

五要加强督促检查。

督促检查是政府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x政府部署开展督查,各地不但要积极配合,还要借力开展督查,推进工作落实。x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对项目进度的督查考核,对工作不落实、项目进度慢的单位予以通报、约谈、督办。各地也要加强督促检查,跟进项目进度,建立奖励和考核机制。

(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篇7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农村地域上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有着与城市完全不同的乡村环境和景观、相对较低的消费水平和较多的参与性, 因此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成都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当地人称之为“农家乐”,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随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 成都乡村旅游几乎遍及郊区各县、市、区, 已成为成都市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为成都居民的基本生活休闲方式之一。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样存在着盲目建设、产品单一、季节性强、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笔者在对成都居民问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居民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特征和感知评价, 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为提升成都市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 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问卷的内容涉及3个大类, 分别为:乡村旅游的出游预期;乡村旅游的出游行为;对乡村旅游的感知评价。并于2014年3月在成都市区范围内, 以成都市居民为调查对象, 开展了《大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感知评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 总收回问卷386份, 占总问卷数的96.5%;经过筛选, 有效问卷363份, 占总问卷数的90.75%。结合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 对36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 乡村旅游的出游预期

1.到达乡村旅游目的地最佳交通时间

居民认为最佳交通时间集中在1~2个小时, 对区位条件刚好处于1~2小时的成都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来看是极大的利好市场机会。

2.最希望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看到的乡村景观

超过一半的居民最希望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看到的乡村景观是自然山水景观;且随着交通距离的增加, 乡村旅游的居民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古迹景观。

3.在乡村旅游目的地最希望参与的农事体验活动

在最希望参与的农事体验活动中, 24.4%的居民选择了牲畜饲养, 41.6%的居民喜欢捕鱼钓虾。

4.在乡村旅游目的地最希望享受的康体疗养活动

34%的大城市居民希望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可以享受阳光浴或者森林浴;24.1%的居民则希望可以获得食补或者药膳方面的享受。

5.期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状况

有38.7%的居民希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材料来自于当地的山珍野味;39.2%的城市居民希望在餐饮的制作工艺方面是农家传统工艺结合外来工艺, 以此更好地综合二者各自的优点和不足;42.5%的城市居民希望可以在特色景观区域内就餐, 对就餐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

6.期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住宿情况

在住宿条件方面, 45.1%的居民希望住星级酒店;29.7%的居民喜爱乡村酒店。

7.期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购物情况

选择集中或大型菜市场以及现摘现买的城市居民比例接近, 各占35.6%和34.5%;占45.6%的城市居民希望可以购买到当地的民俗工艺品。

(二) 乡村旅游的出游行为

1.出游的主要目的

27.1%的居民为了休闲或度假而选择乡村旅游;20.2%的人为了观光或游览。随着交通距离的增加, 出于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目的地城市居民也在逐渐增加。因此, 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时应进一步研究市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需求, 拓展乡村旅游市场, 一定程度上克服乡村旅游季节性难题。

2.获得乡村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渠道

39.0%的城市居民通过自己的亲朋好友获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故有乡村旅游经验的人对其他人目的地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有22.4%和21.5%的居民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通过报刊杂志获取相关信息的居民占15.2%;只有1.9%的人是通过墙体车体广告。因此, 通过视觉效果、能给居民一种直观感受的宣传方式更适合于乡村旅游目的地。

3.出游的决策者

42.3%的出游决策是由夫妻、孩子共同做出的, 可见乡村旅游的出游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其次28.7%的是由夫妻共同决策的。

4.一年中出游的次数

32.6%的城市居民每年到访乡村旅游目的地7~9次;另有24.9%和23.2%的居民每年去乡村旅游3~6次和10~12次;12次以下以及2次以下的居民仅占9.9%和9.4%。平均来看, 大城市居民每隔2个月会到访乡村旅游目的地一次, 出游频率较高。

5.出游时间选择

有39.5%的城市居民在节假日选择乡村旅游;有15.2%和13.0%的居民是在带薪休假和双休日到乡村旅游目的地放松、休闲。而选择平日的仅占到6.4%。

6.出游交通方式

出游方式主要以汽车为主, 有47.2%的居民采用方便、快捷的自驾车出游的方式到访乡村旅游目的地;有34.3%的人利用公共交通工具, 如短途或长途汽车。

7.是否在出游前设定消费预算

会在出游前设定消费预算的城市居民 (54.4%) 仅略高于不会设定消费预算的城市居民 (45.6%) 。因此,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有机会通过“就地”宣传、销售, 刺激潜在的消费需求, 提高消费额, 进一步扩大旅游收入。

8.平均每人每天的总花费

有37.3%的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平均每人每天的总花费是60~120元;其次有30.7%的居民花费在25~60元之间;花费在200元以上的仅占14.9%。从整体上来看, 目前成都市整个乡村旅游的消费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9.在乡村旅游目的地主要消费的项目

目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城市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餐饮 (57.7%) 、住宿 (46.1%) 和休闲娱乐 (42.8%) 上, 其次才是交通 (40.6%) 、购物 (48.3%) 以及游览或门票上 (43.9%) , 同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主要的旅游功能 (餐饮、住宿、休闲娱乐) 基本相符合。

(三) 对乡村旅游的感知评价

1.您曾去过哪些乡村旅游目的地

分别有44.2%、43.6%、42.5%、37.8%、42%的城市居民到访过成都市锦江区五朵金花、郫县农科村、龙泉桃花故里、邛崃花楸村以及双流翠湖梨乡。数据表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消费者心目中并没有显著的指向性。几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不同, 历期较长, 但在消费者心目中认知度相当, 表明城市市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具有明显的求新、求异倾向, 顾客忠诚度并不高。

2.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评价

47.0%的城市居民对这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是一般。从整体上来看, 城市居民对目前乡村旅游目的地基本上满意。

对单项产品 (交通、景观设计、娱乐项目、餐饮、配套设施、服务) 的评价满意度集中在55~65%之间, 但总体满意度只有40%左右, 一方面说明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上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表明成都市民对周边乡村旅游形成同质、刻板印象 (即认为乡村旅或“农家乐”也就都那个样子) 。

四、调查结果分析

1.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立足成都及其周边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市场比较研究, 结合当地自然山水、人文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 运用创新思维确定独特主题形象。

2.随着交通距离的增加, 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价格越不敏感, 因此, 远距离的乡村旅游点应立足中低档消费市场, 考虑发展一批高档次的乡村旅游产品。

3.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和氛围营造应遵循休闲度假主基调, 适当发展商务会议市场, 一定程度上克服乡村旅游的季节性。注重开发森林浴、阳光浴、温泉等的休闲疗养旅游产品, 以及药膳食补等保健旅游产品。

4.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乡村旅游产品合理配套。餐饮方面, 营造坝坝宴和特色景观区域氛围, 强调选用当地的食材, 适当提供消费者药膳或者食补特种产品;住宿方面, 依托土地空间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 营造住宿设施外部环境是果园、牧场、农场欧式庄园乡村意境;活动方面, 多开展牲畜饲养和捕鱼钓虾等乡土味浓郁, 趣味性、参与性较强的农事体验活动;购物方面, 发展乡村旅游纪念品的DIY市场, 以现摘现买的当地绿色农副产品主打。

五、对策建议

特色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源泉, 要加强对成都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深入分析。另外, 乡村旅游目的地只有在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 村庄和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整体的基础上, 才能满足城市居民逃离现实生活, 放松身心压力, 体验农家乐趣的心理动机。因此, 应充分挖掘乡村原生态聚落、建筑空间、社会形态和文化民俗等特色因素, 将其有机地融入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分区、建筑风格、景观小品和特色民俗活动等之中。

六、结论

1.乡村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 对乡村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带动和促进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2.大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因此,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紧紧围绕大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产品特殊的旅游需求。

3.要充分发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 走特色开发的道路, 重点营造乡村旅游的意境。

摘要:大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客源, 但不同的大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感知评价却不尽相同。文章在综述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以成都乡村旅游为例,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 成都市居民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 提出打造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需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特色的挖掘和乡村意境的营造。

关键词:乡村旅游,城市居民,旅游者行为,感知评价

参考文献

[1]潘顺安.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S1) .

[2]黄进.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3) .

[3]刘旺, 孙璐.成都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特征的考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0 (03) .

[4]何景明, 马泽忠, 李辉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 2004 (07) .

浅析乡村旅游 篇8

【关键词】旅游 乡村旅游

前言: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

一、界定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的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依世界旅游组织在推荐给各国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经营者使用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与环境丛书》之一)的界定,那就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与社区发展

(一)中国乡村旅游近年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

2002年底,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加利先生和亚太部主管沃玛博士专程访问了我国贵州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并对该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2003年10月的世界旅游大会上,各国旅游部长及世界组织的贵宾近300人又聆听了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关于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扶贫的发言。发言中贵州同志不仅说到,到2002年底,贵州省农村已有53.2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消除贫困;而且对乡村旅游,贵州同志还提出了保护当地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很显然,只是一个旅游企业致富是不行的,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进去,让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富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农民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乡村旅游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與挑战

如果将各种资料汇总测算,目前全国的农家乐接待户至少已达30万家。虽然我国研究者正在试图把目前农家乐分为几种模式或类型,但是却不能不看到,目前得到良好发展而且正在继续发展的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偏于本文前面所说的简单的“休息娱乐型”。因为这种类型最适合当前我国城市旅游者自身的工作节奏、适应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

这同时也预示着,乡村旅游的其他类型正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乡村旅游,虽然在全国常常多用“农家乐”来称呼,但是与成都“农家乐”却不尽相同。据笔者本人的实地走访考察,在成都郊区,不少“农家乐”的接待户都同时做着盆景、苗木和花卉的生意;他们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和聚会的环境和餐饮(安排住宿的不多),其中,棋牌(麻将等)等几乎是家家都有的。而长沙郊区,“农家乐”虽然同样提供环境和餐饮(有的也安排住宿),也有棋牌(麻将),但是因为长沙郊区水面较多,所以多数的“农家乐”都把钓鱼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而北京郊区的怀柔,虽然也有钓鱼,但是除了大型垂钓场外,不少虹鳟鱼、罗鲱鱼的垂钓地,钓鱼却只是虚晃一下,而供应鱼鲜和旅游者的大快朵颐,常常才是供需双方的真正目的。相比之下,珠三角的番禺、中山等地的农家乐,尽管也有餐饮和垂钓等等,但是最让旅游者心旷神怡的,却多是一望无际的农事天地。

三、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

在2005年国家旅游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提出了“2006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口号,这正是在此前提出的“农业旅游”基础上的新步骤,也正是为了贯彻落实此前中央有关会议的精神和部署,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所采取的新措施。作为“2006中国乡村游”的主题的具体安排,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又提出了全国旅游行业的坚持服务农村、造福为民、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宗旨,并指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采取有效措施,以期在“中国乡村游”的开展中实现“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不断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目标。可以预期,它对我国乡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定将会陆续地展现出来。“2006中国乡村游”不仅将有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必将推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

四、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

乡村旅游,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外来人的重视、崇拜与追求使乡下人在被歧视、嘲笑下所形成的自惭形秽的心态得到彻底地改变,这种心理的变化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的基础。目前,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从目前两种保护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前者的生命力要强于后者。因为,它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其二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要小得多。乡村旅游正是第一种保护方式的体现。

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兴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萍;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7

[2]王应霞;广东从化乡村旅游现状和发展对策探讨[J];技术与市场;2007

上一篇:糖酒会方案下一篇:寄吴国知旧,寄吴国知旧齐己,寄吴国知旧的意思,寄吴国知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