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2024-06-08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共12篇)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1

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历来是国家重视、民众受益的大事,也是幼儿园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为主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健康,特制定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控制与管理制度:

一、日常预防工作:

1、提高认识:提高师生卫生意识是防病的基础,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并实行接触人群的健康监察与有相关体征人群的医务监察,是控制传染病蔓延与流行的重要措施。

2、加强组织领导:幼儿园成立园长、主任、班级教师、卫生保健教师组成的幼儿园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实施对传染病预防等幼儿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及处理突发事件。

3、常规工作分工:

(1)由保健医负责日常的传染病预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师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与相关的体能锻炼知识,从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个人卫生意识。

(2)利用家长学校、幼儿园广播、网页、宣传板等,向师幼、家长、社会宣传有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做好防治工作。

(3)后勤主任与保健医负责幼儿园室内外、校园环境的卫生打扫及检查指导,对一些易忽视的卫生死角,加强督查,组织人力,进行经常性清扫,确保园内环境的整洁。检查结果与考核挂钩。

(4)加强幼儿园卫生长效管理,由保育员、班主任协助保健室坚持晨检工作。

(5)由保健医对体检异常者进行跟踪了解,督促就医,及时反馈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二、园内传染病发生的处理:

1、保育员、班级教师负责每天对本班幼儿健康状况动态观察,发现与某些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症状或因病缺课情况,应询问幼儿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如病例数超过正常时,应及时报告保健医,并提供班级幼儿的基本情况。对班级幼儿的发病情况作动态了解,每天早上报告给保健医生。

2、保健医生负责每天检查晨检情况,并记录归档。出现传染病疑似病例时,负责及时将发生地点、时间、主要病征、发病人数、发病班级、可能原因、采取措施、现状和趋势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负责对出现症状的幼儿进行暂时隔离,必要时护送相关医院就诊。负责每天1次接受班主任晨检情况,统计后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3、对病愈返园的幼儿,返园当天必须先到幼儿园保健室,经保健医检查后(卫生部门出具的返园证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

4、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解除通知后,方可对幼儿园采取解除控制措施。

三、幼儿园领导

1、组建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工作。

2、当事件发生时,幼儿园应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流行的情况,停止进行集体性活动,避免发病班级学生进入集体活动场所,对发病较多班级的学生,相对限制活动区域,必要时使用备用教室,防止发病班级之间的交叉感染。疫情严重时,报请相关部门后,考虑停课。

3、幼儿园需加强同疾控中心的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密切关注幼儿的发病状况。

4、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利用健康教育课、广播、网页、板报等多种形式,坚持正面宣传,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使之自觉配合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做好幼儿园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不同季节传染病发生特点,宣传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治知识,增强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2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阳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科室保存的传染病报告登记资料。

2 结果

2.1 历年发病水平:

2004年—2008年发病率分别为:405.19/10万、346.08/10万、279.64/10万、292.00/10万、443.61/10万。以上数据表明:我县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7年—2008年有所回升。

2.2 2004年—2008年共计发生传染病1 531例, 发病排序依次为:

2004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淋病; (5) 丙肝。

2005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风疹; (5) 麻疹。

2006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麻疹; (5) 流行性腮腺炎。

2007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梅毒; (5) 丙肝。

2008年: (1) 肺结核; (2) 乙肝; (3) 菌痢; (4) 流行性腮腺炎; (5) 梅毒。

2.3 年龄分布:

从历年疫情分析, 麻疹、风疹、腮腺炎的发病, 15岁以下的年龄发病率较高, 其余处于平均水平。

2.4 季节分布:

以冬春季节发病居多, 即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发病率最高。

3 讨论

3.1

我县自2003年以后, 传染病疫情逐年下降, 说明近几年传染病管理工作比较到位。

3.2 发病率排在前三位的病种固定, 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等, 应加强管理。

另外, 肺结核患者的发病率居每年传染病疫情的首位, 是与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加速行动提高中国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分不开的。从2003年5月, 我县启动结核病防治项目工作以来一直至今, 成功地提高了患者的发现率, 以此可以推断出其他传染病疫情有漏报现象。

3.3 低年龄组发病率较高, 说明计划免疫工作应加强。

季节分布以冬春季为主, 应加强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力度。

4 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县乡村专业队伍老化短缺, 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全县传染病工作人员不固定, 而且一人多职。

4.2 传染病监测设备不完善, 基层疫情网络建设需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经费短缺, 疾控人员的报酬较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致使网报工作呈下滑趋势。

4.3

村民居住分散, 宣传设施短缺, 广大人民群众对传染病防治知识了解很少。

5 措施

5.1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卫生经费的投入, 改善疫苗冷链设备, 增加村级疾控人员的报酬, 使报酬真正落实到个人手中。尽快解决农村疾控队伍的工作和生活待遇, 保持农村疾控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5.2

各级政府应加大县、乡、村技术人员的更新, 加强对农村疾控人员的技术培训, 保证农村疾控工作处于较高水平。

5.3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资金投入, 保证工作所需资金足额到位, 尽快配置和更新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设备 (电脑) 和冷链设备, 使其正常运转, 保证高效地接种, 保证传染病疫情及时报告、及时控制和较好管理。

5.4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3

【关键字】社区医院;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3)05-0893-01

传染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疾病。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以前某些已经基本绝迹的传染病又有死灰复燃之势,而新的传染病又时有发生,如艾滋病和SARS等。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强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在内的传染病管理相关工作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全面提升医院传染病管理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通过抓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控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传染病的流行态势,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将传染病控制在一定水平,把暴发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我院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所属街道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源地管理。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均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實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1.2传染病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成立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动员协调等,我院对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进行配合。

1.2.1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计划免疫相关疾病发现、报告和调查处理。

1.2.2落实消毒和人员防护工作,制定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

1.2.3制定腹泻病监测制度,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开设肠道门诊,对所有首诊的腹泻病人做登记,上报区疾控中心,为其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基础。

2 加强领导和检查督导,杜绝疫情漏报、迟报。

2.1 中心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设立传染病疫情负责人,每日从门诊日志和化验单中筛查阳性患者,力争从多个环节入口杜绝传染病漏报。

2.2 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作

对阳性患者,门诊医生和化验室、影像室都要做详细记录,并将记录及时反馈给传染病负责人。传染病负责人对上报的阳性患者逐一核查,做好核查上报工作。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策略

成立了应急反应领导小组,组建专业技术队伍,针对当地传染病流行特点进行模拟演练,为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 加强传染病学习,做好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

4.1 针对各种传染病发病季节、传播途径等特点,定期组织职工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4.2积极在社区开展重点和多发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宣传。通过门诊、电话、入户、电子屏幕、发送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5 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化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5.1 对疫情防控网中提供的所有患者全部实行隔离治疗,病情轻者居家隔离,病情重者转医院住院治疗。

5.2 对居家隔离患者,社区医生视病情轻重给予不同的监测,管理原则如下:

5.2.1关注管理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2.2高度关注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2天一次上门服务,告诉患者病情出现波动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2.3重点管理类:告知患者为之服务的医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询问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1-2天与患者进行一次电话联系,2天一次上门服务,告诉患者病情出现波动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及早联系专家组对患者进行诊疗,并建议住院治疗,如专家组同意住院治疗,需与定点医院办理好病人交接手续。解除隔离时为其开具解除隔离通知书。

5.3督导学校

学校是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场所,社区医生经常和校医取得联系,督导学校,对患病学生进行严密监测,未痊愈或隔离期限未到者一概不允许复课。社区医生每周两次到辖区所管辖的学校、托幼机构检查督导学生的隔离情况,同时对学校的晨午检制度落实情况、消毒隔离情况进行督导。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篇4

一、传染病应急工作领导工作小组

长:

副组长:

员:各班班主任

二、传染病应急工作机构及职责

(一)联络组:负责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沟通联络;监督全园教师防传染病情况。

(二)预防组:落实督查全国传染病工作的报告、登记、统计、分析和传染病管理工作;指导全园教职工做好班级、园内环境、教室内的消毒工作,指导教职工了解传染病消毒隔离要求。

(三)宣传组:教职工对幼儿、家长进行防治传染病知识的普及宣传。

(四)后勤组;落实督查全园防治传染病工作的物质储备;负责防治疫情工作保障、交通、通讯等。

三、日常工作要求

(一)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通过各种形式对幼儿及家长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出好宣传专刊;利用家长会、宣传栏、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流脑、脑炎、禽流感、水痘等为重点的预防知识。(三)认真开展好环境卫生及幼儿用具、玩具的消毒的消毒工作。

(四)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加强食堂的管理,严格购物登记、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严禁从业人员带病上岗。保健员每日进行消毒卫生工作检查;行政及后勤组长对每日原料进行复核验收。

(五)按规定有计划地协助医疗部门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六)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坚持开展每日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户外活动时间。

(七)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八)做好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九)保证传染病预防的资金。

四、应急处理

(一)发生传染病后,第一发现人立即向领导小组成员汇报,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妇幼所、疾控中心报告。

(二)保健老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将患儿隔离病送往医院。

(三)认真开展环境卫生及幼儿用具、玩具的消毒工作。

(四)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疾病发生。加强食堂的管理,严格购物登记、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严禁从业人员带病上岗。保健员每日进行消毒卫生工作坚查;行政及后勤组长对每日原料进行复核验收。

(五)按规定有计划地协助医疗部门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六)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坚持开展每日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户外活动时间。

(七)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染病源。

(八)做好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九)保证传染病预防的资金。

四、应急处理

(一)发生传染病后,第一发现人立即向领导小组成员汇报,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妇幼所、疾控中心报告。

(二)保健老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将患儿隔离病送往医院。

(三)观察患儿所在班级有无发热、皮疹等症状出现,时间为21天(从确诊的最后一例病例算起)。

(四)加强每天入园儿童的晨检、午检工作,一旦发现有传染病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做好疫情报告。

(五)加强与缺勤儿童的联系,每天了解缺勤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六)患儿返园时,应具有医疗机构出具的病愈证明。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5

1.卫生室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 科

室业务人员组成,要有专人负责。

2.本室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熟悉病例具体情况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3.报告的病种:甲类传染病(2 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具体疾病病种详见传染病防治法。

4.负责人收集传染病人的信息、审核、上报、报告卡的订正、查重和资料备份

工作。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6.疫情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两次传染病报卡签收(包括节假日)。每月进行一次传染病漏报调查,以规范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簿等资料的登记工作,做好自查统计,实施奖惩制度,并将相关资料妥善保管存档。传染病报告卡等纸质资料保存3年.传染病登记制度

1.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门诊日志登记的基本项目:患者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儿童时必填)、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2.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簿,对本科诊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

及时上报。

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3.规范使用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本,必须建立异常信息反馈机制,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登记并及时将异常检查结果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并做好有反馈记录或医生签

字)。

检验、影像部门登记本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检

查人员签名。

4.医院传染病管理部门设立传染病登记簿,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儿童时必填)、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疾病名称、订正时间、报告时间、报卡医师等。

5.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6.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填报人签名,字迹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传染病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

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或轮岗的医护人员适时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4.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传染病报告自查奖惩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分析、总结,定期上报乡卫

生院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2.村卫生室内组织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漏报调查。

3.疫情管理人员每月开展一次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工作,发现漏报和迟报的,对当事人给以

一定的处罚。

4.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对工作突出的个人,卫生室给以适当奖励,对漏报、迟报科室

和个人扣除一定的奖金。

村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1.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 组,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

2.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熟悉病例具体情况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3.报告的病种:

甲类传染病(2 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疫情报告人员负责本机构传染病信息收集、审核、上报、报告卡的订正和资料存档工作。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所在乡镇的卫生院防保站,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所在乡镇的卫生院防保站,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6.疫情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两次传染病报卡签收(包括节假日)。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规范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簿等资料的登记工作,做好自查统计,实施奖惩制度,并将相关资料妥善保管存档。传染病报告卡等纸质资料保存3年。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传染病管理,医院信息系统,作用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如何监控医院传染病的发生,及时、准确地做好传染病的上报工作,是每一个传染病管理者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我院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我院于2010年1月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建立了医院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传染病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优化了工作流程,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我院信息系统建设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建设初期,系统功能主要涉及门诊收费、住院收费。1996年底,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网络时代,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院各个主要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HIS),收费系统、药品管理、检验系统(LIS)、电子病历系统(EMR)、网上自动化办公系统(OA)等都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来实现。2010年1月,为了加强医院传染病疫情的管理,我院依托现有的网络平台,与重庆中联公司、日本NEC公司共同研发了高端数字化医疗平台,传染病管理为其子系统之一。

1.2 方法

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里建立了传染病管理子系统,增加了传染病填报、审核、统计、查询、漏报检索等功能,信息化传染病管理流程为:(1)传染病疫情报告:临床医技人员在医生工作站中填报疫情卡,保存上传至医院预防保健科实现疫情卡的报告,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再实时查询、审核、导出疫情卡后,通过互联网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传染病疫情监控:专职人员通过查看全院门诊、住院病历、漏报检索等途径了解疫情报告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2011年1月,将实施前(2009年1~12月)、后(2010年1~12月)1年的传染病管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工作质量的比较结果

通过1年多的实践,我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信息管理后(2010年)疫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片完整率和准确率较实施前(2009年)有明显提高,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2009年比较,*P<0.05

2.2 工作效率的结果比较

信息系统管理将专职人员从大量繁琐的病历资料查阅、审核、统计分析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信息化前2周的工作量,信息化后1 h就能完成,传染病管理工作效率较信息系统实施前大大提高。

3 讨论

3.1 信息系统在传染病管理中的作用

3.1.1 简化了工作流程,使疫情卡报告及时、方便、快捷

传染病报告传统模式为医师发现传染病后手工填写疫情卡,然后人工传送至预防保健科。信息化管理后,计算机工作站基本遍布每个诊疗部门,疫情卡报告变为电子填写、传递模式,专职人员进入HIS中的工作站接收、审核疫情卡后通过互联网上报,使报卡变得及时、方便和快捷。另外,传染病的统计、分类工作在HIS实施前也很复杂、繁琐,现在可定期导出数据上报至相关部门,从而保证了统计的简便性和正确性。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利用HIS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使临床医师不再把报告传染病当作一种负担,从而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专职人员也可从大量的资料收集、统计分析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工作强度。

3.1.2 规范了疫情卡填报内容

传染病信息化管理后,医院设置了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一致。医生在进入传染病报告卡界面后,系统会自动导入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选择患者诊断时单击目标传染病名称即可;填卡日期默认为当前日期,报告医生默认为医生工作站的登录医生[2]。这样就保证了传染病诊断的统一性,解决了医生常不填写患者地址或电话号码等情况,导致该患者无法追踪;另外,填写电子版传染病卡也避免了传统手工模式字迹不清难以辨认等现象,保证了疫情卡填报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1.3 提高了监控效率

信息化管理实施后,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可实时监控门诊日志、住院病历诊断信息,随时使用传染病查询、漏报检索等功能查看全院传染病的发生、报告等情况,如有疫情卡片填写不全或漏报、迟报现象,能够及时督促医生完善信息或补报疫情卡,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传染病漏报,降低了迟报率,同时对发现传染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传染病流行有重要意义,监控效率较以前也有明显提高。信息系统实施后传染病报告率达到了100.00%,报告及时率也较实施前得到较大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4 提升了管理水平

针对全院每日上千的门诊、住院患者,如果每天由专职人员跟踪了解传染病报告情况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定期定点抽检。信息化实施前,专职人员每月需查看大量门诊和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不仅工作量大,且在翻阅纸质病历资料时,常受时间和环境限制,必然造成管理上的疏漏。网络管理就可以节省在大量精力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监测全院患者传染病报告情况,如发现问题,可通过系统的QQ聊天功能及时与医师沟通。畅通的信息渠道,便捷的工作方式,保证了专职人员可以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管理上,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管理水平[3,4]。

3.2 存在的问题

传染病信息管理模式虽较传统管理模式有较多优势,但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局限性,如系统未设置预警提示,当有未接收的疫情卡或新报卡时,不具备提醒专职人员接收、审核和上报疫情卡的功能;当专职人员拒绝接收填写不全的疫情卡,系统对医生也无任何提示,使医生无法及时更正该疫情卡。另外,信息系统虽提高了传染病专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但临床医技人员上报疫情卡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传染病专职人员的工作范围不应局限于网络,还应做到主动到临床中,加强与临床医技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他们主动报告疫情卡的自觉性[3]。

总之,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对系统功能逐步完善和提高,使其更好地为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服务。传染病管理的理想状态是主动、及时、准确的上报疫情,并分析出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及早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我院传染病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优化了传染病管理工作流程,同时实现了与临床一线人员的良好交流与信息反馈[5,6,7,8],使传染病监控、报告工作从被动管理变为了主动控制,提高了疫情卡报告的时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减少了迟报、错报、重复报等现象,对提高传染病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靳桂明,吴凌,王琳,等.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78-1280.

[2]张中,李梅.医院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与监控的信息化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6):68-69.

[3]张越巍,巢仰云,曹红谊,等.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68-3170.

[4]李冬梅,武迎宏.现代化网络技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71-3173.

[5]梅卫玲,周宏宇,杨永丰.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14-515.

[6]宋颖杰,于明臻.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104-104,110.

[7]杨亦军.关于加强医院电子信息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广西医学,2010,32(4):495-496.

浅谈如何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篇7

2004年1月1日以来,我国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已长达7年多,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疫情网报体系保证了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时通过大疫情网报系统第一时间上报,极大地提高了疾控部门对疫情的发现率和疫情处置的及时率。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仍存在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众多问题,这值得我们疾控专业人员思考,如何提高和规范传染病疫情网报工作,下面浅谈一下,仅供同行参考。

1建立健全疫情网报组织机构,细化分工与明确责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任何事情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疫情网报同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明确到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需明确管理人和责任人,国家规定此项工作疾控部门需要有专人且不少于两人负责医疗机构的网报审核与订正,每天不少于4次进行大疫情网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网报单位反馈,督促其订正或删除,第一时间减少网报卡片的逻辑错误,保证卡片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2培训考核制度化,普及网报知识知晓率

培训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疫情网报工作也同样适用,每一年所有医疗机构均需由疾控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举办一期疫情网报专业知识培训,且进行培训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后须对本单位新进人员和其他人员举办疫情网报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网报知识的知晓率。

3疫情网报制度张贴化,强化报告意识

疫情网报制度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种规范,疾控部门须按照网报要求制定出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下发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其统一张贴至接诊或检验传染病的相关科室,供其提示与警示作用,同时要求各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科室必须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卡片与门诊日志,以便登记核查。

4完善奖惩制度,保障网报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首诊医生和网报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报告疫情,医疗机构应该对积极准确报告的医生给予奖励,惩罚漏报错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医生或网报人员。网报工作不同其他的业务部门工作,每年中的节假日、周末、月末都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卡和审卡,尤其是月末、年末的最后一天审卡人员须守大疫情网到24点后,这就需要单位对网报工作做得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同时,对网报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奖励、补助和惩罚工作,保证网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整改

疾控部门作为网报单位的业务指导部门,须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网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采取日常检查和年终漏报调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各医疗机构在网报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至各单位和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辖区卫生监督所,从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并要求实行院内通报制。

6各级疾控加强审核,及时了解辖区网报动态

大疫情网作为疫情网络报告的唯一途径,其传染病报告卡所规定的内容均能够反应网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重卡率,这一指标也是各级网报单位考核的质量指标,负责网报管理的疾控专业人员须不定期和定期对网报的卡片导出进行分析整理,且每天进行查重,发现重卡经判定及时删除,对导出的卡片存在逻辑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审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网报单位进行核实,要求其进行订正,对辖区网报的质量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

7开展漏报调查、全面了解网报质量

疫情漏报作为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其调查内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为网报质量的重要途径,疾控部门须严格按照《疫情网报漏报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将漏报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来年的网报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网报质量。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8

生效日期:2005年1月14日 修订日期:2011年8月1日

一、疫情组织领导:设立疫情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门诊部、承担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的科室、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质控科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负责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监督,每年对上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关传染病有关制度。

二、加强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至少1名专职疫情管理人员,人员固定,专机专用,确保传染病直报系统网络畅通。

三、承担对全院医护人员疫情报告管理内容的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网络直报技术指南》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特别是新入院职工、进修医师和实习学生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

四、做好疫情登记工作,必须完整、清晰、准确的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科、影像科结果登记。并做好对疫情登记资料的保管工作。

五、做好传染病的报告和登记工作,诊治传染病的科室,实行首诊负责制,要及时、完整、准确的填写保存传染病报告卡。

六、网络直报人员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录入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在报告前,必须进行卡片错项、漏项、逻辑错误以及重卡的检查;对每天收集、报告、订正、删除传染病报告卡的情况须做好工作记录,每月进行汇总统计备案。

七、各科室兼职疫情员负责本科室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并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每月对本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工作进行一次自查。

八、疫情管理专职人员必须每日查看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发现未报的传染病,及时催报。同时对疫情数据(按月导出)和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进行整理归档。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9

一、每季度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报病意识,全、快、准报告传染病疫情。

二、门诊医生必须清楚完整填写门诊日志,不得缺项和漏登,缺填一项扣1元,漏登1人扣5元。

三、检验室、放射科必须按要求清楚完整填写检验、放射登记,不得缺项和漏登,缺填一项扣2元,漏登1人扣5元。

四、全院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人,必须按规定时限、程序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院公共卫生科,不得迟报、漏报,凡漏报1例,扣当事医生20元,迟报1例,扣当事医生10元;每全年对无漏报、迟报医生奖励50元。

五、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每月组织人员对门诊部、住院部开展自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好记录。

六、医院公共卫生科负责全院各科室传染病报告卡的收发工作,并作好记录;对所报传染病报告卡完整、清楚作好登记及时上报和进行网络直报;门诊部医生门诊日志填写完后交公共卫生科保管备查。

疫情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牢固树立法规意识,加强传染病管理。

二、不论门诊或住院部医护人员凡发现传染病,必须及时详细登记,并且以最快方式、最快时间向防疫医生报告,同时填好疫情卡片上报(14岁以下的儿童应填写家长姓名)。

三、发现甲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并作好通报记录及填写疫情卡片。

四、发现乙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例时,应在十二小时内报告。

五、发现丙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疑似病例时,门诊病人应在首诊时报告,住院病人做到当日报告。

六、食物中毒按乙类传染病报告。七、一切诊治病人的医务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当确诊或疑似甲、乙、丙类传染病时,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按规定程序上报,并作好疫情的订正和死亡报告。

八、同一病人发生两种以上的传染病,须逐一填写各种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卡。

九、防疫医生综合本院疫情资料,按时完成月报、年报、总结、上报县疾控中心和本院办公室。

奖惩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各项登记,提高疫情报告质量,经单位研究决定,制定以下奖惩制度:

一、未履行门诊登记,住院部登记,化验结果登记,放射结果登记的医生,发现一次扣人民币20元。

二、登记项目不全,每缺一项,每次扣人民币5元,漏登一例,扣人民币20元。

三、未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县卫生局规定时间报告疫情,发现一次扣人民币10元,漏报一例疫情扣人民币20元。

四、各项制度不健全,每缺一个制度,扣人民币20元。

五、未按要求完成其他传染病工作任务的,发现一次扣人民币20元。

六、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或受到上级部门表彰的,奖励人民币100元。

化验、放射结果登记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市卫生局的有关规定,制定以下制度:

一、查出传染病病原体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必须作好化验、放射结果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住址、检查内容、检查结果、检查时间、检查医师签名)。

二、化验、放射结果不得漏登、漏项、漏报。

三、有关传染病的化验、放射结果,按照规定时间向本单位报告,本单位公共卫生科接到报告修正后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四、作好登记保存,以便备查。

自查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管理,规范各项登记,提高疫情报告质量,根据市县卫生局的有关规定,制定以下制度:

一、单位公共卫生科医生每天下午在下班前对本单位医生开展的门诊登记、住院部登记、化验结果登记等情况进行自查。

二、检查各医生登记的内容是否齐全,有无漏登、漏项、漏报,填写的疫情报告卡片是否完整及时。

三、公共卫生科医生每月应对辖区医疗单位开展的门登记、疫情报告、各项制度、计划免疫及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检查。

四、自查本院及辖区医疗单位的传染病知识培训、宣传等情况。

五、将每项自查的情况作好记录,以便备查。

培训制度

根据市县卫生局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传染病有关法律法规及传染病知识培训(学习)制度:

一、本单位领导或公共卫生科有关人员组织本单位职工每月或每季度学习一次传染病诊断、治疗、预防等相关知识。

二、由院领导或公共卫生科防保人员每半年组织辖区的乡村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诊断、治疗、预防、隔离、疫 点疫区的处理等相关知识培训。

三、乡村医生、个体医生每月应自学一次传染病防治法知识。

四、作好报到册及培训(学习〉内容的资料保存,以便备查。

门诊日志登记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的监督管理,规范门诊日志登记,提高门诊日志登记率,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市县卫生局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登记制度:

一、普通门诊日志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初诊/复诊。

二、专科门诊日志登记: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详细住址、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主要症状、体征、初诊印象、检验结果、治疗方法。

三、凡是就诊患者必须全面登记,做到处方与门诊日志符合率100%,并保存处方备查。

四、门诊日志登记按项目填写,不缺项,不漏登,填定要清楚。

五、作好传染病转诊患者、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及不明原因中毒患者的登记。

六、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报告疫情后,在登记栏内注明已报疫情。

疫苗领发与保管制度

一、各级均要建立疫苗领发手续,做到帐物相符。领发疫苗 登记应以支、粒为单位,登记填写项目齐全。

二、疫苗应按规定温度贮存、运输。

冻干卡介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白破、白类),2-8度贮存和运输。

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冻干麻疹疫苗:贮存期在三个月内,在零下20℃-820℃的条件下贮存;贮存期在三个月以上度的条件存,在零下20℃-820℃的条件下运输。其他疫苗按照“说明书”上要求温度贮存和运输。

三、疫苗应按品名、批号分别存放,并按进库先后、效期长短,有计划地分发或使用。疫苗贮存在冰箱内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厘米空隙。

病历保管制度

1、医院建立病案室,负责全院门诊住院病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

2、门诊和住院病员应有完整的病案,病员出院(死亡)时,由医师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填写,病案室应定期回收并注意检查首页各栏是否完整,同时要填好分类卡片,依序整理,装订成册,并按号排列后架存档。

3、本院医师借阅病案,要办理借阅手续,阅后按期归还。对借用的病案应妥善保管和爱护,不得涂改、转借、拆散和丢失,院外医疗单位一般不予外借,必要时,须持有介绍信,经医务科批准,可以摘录病史。

4、住院病案原则上应永久保存。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确保因就诊或住院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发生,根据《医院感染规范》的有关规定,制定以下制度:

一、单位感染科或组织应拟订本单位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各科室感染管理制度,组织检查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

二、医院感染组织对本单位及辖区工作人员开展预防控制感染知识培训和考核。

三、定期对本单位及辖区医疗单位的消毒、灭茵效果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开展调查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四、监督管理本单位及辖区医护人员严格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消毒器械的技术操作规程。

五、定期向医院感染主管领导汇报感染动态,并向单位通报。

消毒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消毒管理,控制或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以下制度:

一、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械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二、一次性医疗器械(卫生用品)由本单位统一进购,进货时必须索证,并有进货、验收、发放制度和记录;

三、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四、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应及时毁形,并用加盖的塑料桶,用含氯制剂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消毒,作好记录,写明消毒时间,药名及浓度;

五、对各类诊室、病房、手术室、检验室、其它检查室、收费室、药房及周围环境等应定期的消毒处理;

六、传染病诊室、病房应有消毒管理制度,设置有洗手和消毒设施,配备有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消毒药(剂),并按要求使用。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控制或减少因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引起的疾病发生,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以下制度:

一、医疗废物管理组织,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及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负责及时分析和处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其它问题。

二、负责组织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登记,档案资料的管理。

三、各类医疗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即黄色塑料袋)分类包装,并标明警示牌。

四、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的封口紧实、严密。

五、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等要求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六、对医疗废物运送、贮存、处置工具、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必须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

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制度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制订本制度:

1、感染性和病理性废物装在黄色的防渗漏的专用塑料袋中,隔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使用双层包装袋,并及时密封。

2、损伤性废物如手术利器和使用过的针头装进专用的利器盒中

3、医疗废物由产生科室的责任人,按规定程序交给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员,管理员按规定程序处理。

4、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感染病人排出的体液脓液,先加1/5量的漂白粉(粪便加2倍量20%的漂白粉溶液)搅匀后加盖放置4小时,再倒入厕所。

5、药物性废物除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外交由药剂科处理。

6、化学性废物,如放射科废弃的显影液、定影液、胶片等,由产生科室责任人按规定程序处理。

7、将医疗废物放在生活垃圾中或其他地方、将生活垃圾放进医疗废物专用袋中的,每发现一例扣除当事人现金50元,由此引起严重后果的追究刑事责任。

8、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移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穿工作服、带工作帽和口罩以及防护手套,工作中必须防止被刺伤或擦伤。

9、产生科室责任人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员在移交废物时要严格执行危险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双方认真填写特制联单,院内联单由科室和医疗废物管理员保留,作为双方核对和备查的依据。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10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边境地区;预防控制

为了解边境地区那坡县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2年那坡县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那坡县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对2012年那坡县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疫情概况

2.1.1 流行情况 2012年全县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3769例,发病率为1805.08/10万,与去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上升189.70%。死亡1例,死亡率为0.48/10万,病死率为0.026%。甲类无病例报告;乙类报告发病13种905例,发病率为433.43/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11%;丙类报告6种2864例,发病率为1371.65/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与去年同期相比,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上升50.33%,其中,报告发病数上升的病种上升幅度较大的有:乙肝(131.75%)、肺结核(25.41%)、风疹(740%);报告发病数下降幅度较大的是:梅毒(-62.02%)、淋病(-32.14%)。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上升309.73%,其中,报告发病数上升的幅度较大的有:手足口病(630.91%)、流行性腮腺炎(220.59%)、流行性感冒(300%),报告发病数下降的病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流行性结膜炎(-29.92%)。

2.1.2 疾病顺位 2012年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乙肝(489)、肺结核(306)、梅毒(30)、淋病(19)、痢疾(16),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5.03%。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1人为肺结核。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手足口病(1915)、流行性腮腺炎(686)、其它感染性腹泻(9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82)、风疹(42)。丙类传染病无死亡病例报告。

2.1.3 疾病构成 乙类传染病报告中,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562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62.10%,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306例,占33.81%,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32例,占3.54%。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县9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乡镇为:城厢(933)、德隆(468)、百都(409)、龙合(404)、平孟镇(402)。报告前五位的乡镇共报告2616例,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41%。与越南毗邻的平孟、百南、百省、百都等四个边境乡镇共报告传染病1537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78%。

2.2.2 时间分布 全县各类传染病1-12月均有分布,在1、2及12月病例数较少,其它各月份乙丙类传染病均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

2.2.3 人群分布 报告乙丙类传染病3769例中,发病年龄最小8天,最大92岁。报告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年龄段(1933例),占51.29%,7-19岁年龄段(788例),占20.91%,20-49岁年龄段(676例),占17.94%,50岁及以上占12.31%。男女性别比为1.48:1。职业分布:乙丙类传染病发病主要为散居儿童(1619例),占42.96%,其次为农民(969例),占25.71%,再次为幼托儿童(345例),占9.15%。

3 讨 论

从报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看出,我县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是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主要有乙肝、梅毒、淋病、艾滋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62.10%,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33.81%,再次为肠道传染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3.54%。

提示: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依然是我县传染病防治的重点,而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应提示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同时还应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血液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加强一次性注射器的消毒管理,切断乙肝经血传播的途径;而性病主要是人类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应进一步推进艾滋病攻坚工程工作,加大相关的行为干预项目,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行为,降低人群行为风险。②肺结核一直都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病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量经济欠发达农村的流行人口涌入,而农村经济欠发达一直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障碍。因此,防治结核病应加强政府行为,以农村为主,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及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人的发生。③鉴于肠道传染病“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应加强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防止病从口入。综合上述,我县当前及以后的传染病防治重点仍以血液及性傳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要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的监控力度,同时,做好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

针对那坡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边境地区疫情严峻的流行特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中越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跨境合作,全面抓好“三个联合”工作机制的建立,落实“四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3+4”边境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新模式,将加强边境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变为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加强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培训,加强门诊日志的管理,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报告时限网络直报各类传染病,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不迟报、不漏报,及早采取措施,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三是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当进一步加强传染病上报的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加强监测,重点做好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及肠道传染病疫情监测,把监测重点前移到卫生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同时,医疗机构要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提高传染病诊断能力,一旦发生疫情要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及时做好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处置。

参考文献

[1] 邓寿平.博罗县2000—2004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344.

[2] 张建刚,孙艳芳,吴莉莉.2004—2009年滨城区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02).

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11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传染病资料来自某高校医院2007-2009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学生传染病相关资料;人口资料来自该校招生办公室, 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 (市、自治区) 。各年份学生分别为:2007年22 817名, 男生15 645名, 女生7 172名;2008年23 679名, 男生16 226名, 女生7 453名;2009年24 481名, 男生16 790名, 女生7 691名。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该校2007-2009年报告的学生传染病相关数据, 用Excel软件对下载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男、女生及年级发病率比较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2007-2008年报告的传染病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GB 1995) ” 进行诊断, 2009年报告的传染病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2008) ” 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传染病发病率

2007-2009年该校学生传染病发病率为48.33/万, 其中男生发病率为53.02/万, 女生发病率为38.09/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007-2009年传染病发病率为43.30/万~53.63/万, 各年份学生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007年男生传染病发病率高于女生 (P<0.05) , 2008年和2009年男、女生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2.2 传染病流行病种及其构成

表2显示, 2007-2009年该校学生发生的传染病有7种, 其中以细菌性痢疾 (以下简称菌痢) 最多, 占传染病病例总数的39.07%;其次是肺结核和乙型肝炎 (以下简称乙肝) , 分别占21.87%和19.24%;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以下简称流腮) 和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生较少, 但2009年水痘发病较多 (27.36%) 。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不同年级学生发病情况

表3显示, 2007-2009年本科生一、二、三、四各年级学生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08, P>0.05) ;研究生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各年级本科生发病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2.4 时间分布 见图1。

该校学生呼吸道传染病1-12月均有发生, 3-4月和12月是发病高峰期, 9月发病也形成一个小高峰。消化道传染病6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期, 2月无病例发生。血液传染疾病 (主要是乙肝) 9月有一明显发病高峰。

3 讨论

3.1 传染病发病情况

2007-2009年该校学生传染病发病率波动在50/万左右, 高于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率[1], 与其他高校学生传染病发病率一致[2], 这可能是高校学生寒暑假后返校流动性大, 易感染传染病, 同时他们生活、学习多为集体活动, 接触较密切, 一旦发生传染病, 容易造成流行。对此, 应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如新生入学的健康教育和开展传染病相关疫苗接种工作。2007-2009年各年份学生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于某些高校学生传染病发病率呈增高趋势[3]。虽然2008-2009年男、女生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总体男生发病率高于女生, 可能与男生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相对不良等有关。

3.2 传染病构成特点

不同于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传染病以呼吸道类为主的特点[4,5], 高校学生消化道传染病 (菌痢) 所占比例最多 (39.07%) , 其次是肺结核 (21.87%) 。针对高校学生消化道传染病和肺结核高发的特点, 建议学校加强学生食堂卫生管理, 确保学生饮食卫生安全, 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对预防控制菌痢等消化道传染病至关重要;如有可能对学生每年进行1次胸部X线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可疑肺结核, 防止进一步传染。2007和2008年乙肝占所有传染病高达1/4, 主要是因为9月份新生入学体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同时肝功能明显异常者均诊断为乙肝。2009年以后乙肝的诊断执行新标准[6], 且体检查出的慢性乙肝如只有肝功能异常而无临床症状者, 只作乙肝携带者处理, 不进行传染病诊断报告, 使2009年的乙肝发病明显减少。

3.3 各年级学生传染病发生特点

2007-2009年本科生各年级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研究生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本科生。这主要是因为各年级本科生学习、生活环境一致, 而研究生在二、三年级期间以助研为主, 居住相对分散, 工作、生活方式不同于本科生。

3.4 时间分布特点

该校学生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在1-2月和7-8月明显减少, 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寒暑假离校的原因。该校学生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 符合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7], 9月份的发病小高峰主要是新生入学体检检出的可疑肺结核所致。消化道传染病 (菌痢) 病例在4-6月、9-10月发病较多, 与菌痢的流行特征一致[8], 12月病例增多是否与学生进入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 生活不规律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有待进一步探讨。血液传播疾病 (肝炎) 9月份发生病例较多, 其原因是新生入学检出慢性乙肝较多, 此外, 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237-244.

[2]江新, 贺刚, 龚学苹.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传染病患病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0) :951-952.

[3]曲丽卿.鲁东大学2005-2008年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4) :369.

[4]余滨, 陈剑, 罗同勇, 等.武汉市2005-2007年学校和幼儿园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0) :925-928.

[5]方大春, 姚为玲, 陈海琴, 等.马鞍山市2005-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3) :250-25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W S299-2008) .2008-12-11.

[7]吴金菊, 张俊青, 靳玉惠, 等.合肥市2000-2007年学校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6) :528-529.

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制度(草稿) 篇12

1、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管理工作。加强领导、责任明确、人员固定、专机专用,确保传染病直报系统网络畅通。

2、承担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对辖区医疗机构每年至少培训两次;了解、检查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实施情况。

3、疾控中心每日对出现疫情异常变化和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要及时做出反应,同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控机构。

4、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质控计划,定期组织质控检查;及时审核数据质量和分析传染病疫情数据,将传染病疫情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

5、每月至少一次到辖区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疫情核对。属地卫生局每年组织两次驻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管理和报告检查。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努力提高传染病的报告质量。

6、认真做好本辖区直报单位传染病的报告、审核工作。报告卡审核完毕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传染病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

7、承担辖区内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所报告的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

8、医疗机构要建立医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制度和奖惩机制,分管院长或临床科室主任参与自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是否提出针对性处理及整改措施。

9、对接到的需进行流调的疫情病例及时报告相关流调医生,并做好记录。

10、按规定时限的要求做好疫情的月、年分析,实行疫情信息反馈通报制度。

11、疫情管理人员要保守疫情机密,疫情数据不得对外公布、交流。

12、按时完成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区直以上医院每年两次,乡镇级医院每年一次。

13、妥善保存疫情资料,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并将各种疫情资料整理归档。

14、定期维护传染病报告数据,严格控制网络直报密码的使用范围,确保网络直报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职责

1、负责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辖区内的信息报告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负责辖区内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督导、检查和评估,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7、负责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确保项目无误。对每天报告的需进行流调的病例,及时通知相应科室或流调医生。每天最后一次审卡时,同时进行卡片查重,对重卡进行删除并做好记录。

8、承担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代报)工作,代报的传染病卡片直报单位和代报单位均须保存3年。

传染病报告信息审核制度

1、对本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片,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下午(包括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分别登录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浏览、审核与查重。、审核时如发现以下情况,须进一步核实该报告信息的真实性:(1)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2)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不明原因死亡病例;(3)发现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病例(3例以上);

(4)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爆发疫情:如一个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公共场所)一日内集中发生3例或以上同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5)发现某种急性传染病在短期内(一周或一个潜伏期内)发病数较历史同期发病水平明显增加;

(6)发现本地罕见的或5年内一直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7)发现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于2小时内尽快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予以确认,同时应通告本单位现场流调人员开展调查,且应以尽快的方式(如电话)报告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3、对系统提示的可疑重复报告卡片进行核实,对误报、重报卡片应在备注栏简要说明原因并及时作出删除标记。查重条件建议选择患者姓名、性别、职业、病种、出生日期、现详细住址。

4、对于其它传染病报告信息,核实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2、需进行网络直报的病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卫生部规定报告的其它传染病。

3、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旗县区疾控中心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局报告。确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旗县区疾控中心,疾控中心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

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疫情管理组织,制定疫情管理制度。

5、对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漏报。违规者将视情节轻重追究所在单位责任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1、专人、专机、专网、专管,确保传染病直报系统网络畅通。

2、加强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特别是新入院医生和实习学生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

3、做好传染病的报告和登记工作,凡与诊断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及病房,均要建立传染病登记簿并有专人负责。

4、传染病报告卡必须做到“当日诊断,当日报告”。报告卡填写项目要齐全、字迹清楚、地址要详细。

5、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科室)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每月要对本单位(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工作进行一次自查。

6、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立专(兼)职传染病疫情报告员,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为确保疫情按时报告,专职人员每日到门诊有关科室收集传染病卡片。报出后的传染病要进行登记,传染病卡片做好存档。

7、责任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区疾控中心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与填卡医生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8、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簿和化验登记等相关记录,字迹清晰项目齐全,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每月检查一次,检查结果与科室和个人综合目标责任制挂钩。

9、疫情管理9人员对每月对本单位上报传染病数据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将传染病发病情况上报单位领导,并在院内进行通报。

10、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传染病流调及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一、报告范围和程序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有以上情形之一的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内向旗县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通知院领导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制度

(一)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和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二)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五)配合卫生局和疾控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六)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七)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八)各单位及相关人员未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未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将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门诊日志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加强门诊日志和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

2、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建立门诊日志,加强对医院门诊病人的管理,提高法定传染病的报告质量。各门诊科室均建立门诊日志登记簿,登记项目要齐全,字迹要清楚。

3、门诊日志基本项目至少要包括姓名(14岁以下儿童还要填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医生签名。

4、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指定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门诊日志的统一管理,定期进行检查。

5、各门诊科室的登记率与挂号室核对要达到95%以上。

6、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检查门诊日志的登记质量和传染病报告的核对工作。

7、进一步建立健全门诊日志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

8、对拒不实行门诊日志,造成传染病漏报、迟报和其他严重后果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9、门诊日志保存期限暂定3年。

村卫生室疫情管理报告工作制度

1、有疫情管理报告制度(上墙或成册)。

2、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疫情管理报告工作。

3、及时参加区疾控和乡镇医院组织的医护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及病种,每季至少一次有记录。

4、备有传染病登记簿、门诊日志登记簿及传染病报告卡。

5、传染病登记簿及报告卡项目填写齐全、正规,传报卡报送及时,不漏报,有传染病报告卡报送记录。

6、每月与乡(镇)卫生院核对疫情,传染病登记应与乡(镇)、区疾控中心相符。

7、制定疫情报告自查和奖惩办法并做好记录。

8、门诊日志填写项目要齐全、使用规范。

9、传染病登记簿、门诊日志等资料要保存完整。

10、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监督检查。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1、各科室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2、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3、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4、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5、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6、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7、卫生室(所)、个体开业门诊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网络直报计算机管理制度

1、计算机室应指定专人负责,确保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

2、定期进行系统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定期查毒,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3、禁止安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件,已正常运转的软件不得随意修改程序或相关参数。

4、严禁未经检查的软件或数据文件上机操作或上网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避免病毒感染。

5、妥善保管软硬件设备资料,外借资料应登记并及时收回。

6、增强安全意识,注意机房防火。下班前应注意检查水电开关和门窗安全。

7、保持计算机室整洁与卫生,室内严禁吸烟。

疫情资料管理保密制度

1、做好疫情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疫情资料要存放于资料柜内并由疫情资料管理人员专人保管。

2、未经卫生部和卫生部授权公布的甲类传染病疫情和暴发性大流行的疫情病例数不准在报刊公开报导。

3、任何外单位人员了解、咨询有关疫情,需持有来人单位和区卫生局的证明,并经单位领导同意,方可进行。

4、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新闻传媒机构的记者人员透露疫情。

5、凡未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

6、疫情保密性文件或资料的存档和销毁,应经领导批准,统一有关规定处理。

7、自觉接受国家保密机关的检查和监督。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制度。

1、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各级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本单位传染病管理人员按规定及时上报。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管理人员要对上报的传染病及时进行审核,并定期对各医疗单位的门诊及住院日志进行督导检查,对漏报、迟报传染病的现象进行纠正。

4、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2)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消毒管理制度

1、为了加强医院感染和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确保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医务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接受医院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相关知识,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严格按照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4、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5、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6、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7、医务人员手部皮肤清洁和消毒(详见协和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8、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9、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采取有效消毒隔离措施。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全市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正常运行,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疫情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按照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针对网络直报工作的工作强度和技术要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适时配备、更新网络直报所需的设备,保障网络畅通,以适应网络直报的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必须妥善保管好本级地区编码、用户编码和密码。如有丢失或差异及时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如因泄露或擅自借给他人使用造成不良后果的,将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须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疾控机构报告。区(县)中心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四、信息管理与通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每月根据传染病流行动态、防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写出疫情简报,为传染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可靠依据,每月有疫情动态分析,每年有疫情结,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五、监督管理:属地卫生局对本行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对于漏报、迟报、瞒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进行追究和调查处理。

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

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及时获取相关的疫情信息,掌握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1、每天浏览国家疾病预防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传染病发生与流行情况,按月、年进行疫情分析。

2、通过对献血员、吸毒人员、收容所及公共场所相关人员的血清抗体监测,及时发现HIV阳性人员。

3、通过肠道门诊等渠道掌握肠道传染病发病情况,作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及防治工作准备。

4、制定手足口病、炭疽、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病例的流调和采样工作。

5、通过疫情监测和血清学抗体等监测手段,及时掌握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趋势。

6、及时与畜牧、林业等部门沟通,定期通报布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

7、每月通报全市传染病疫情情况,分析流行趋势,为防控提供依据。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6、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1、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应衣帽整洁。操作时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使用合格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3、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4、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5、传染病人应进行预检分诊,按常规隔离。疑似传染病人应在观察室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6、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物品定期消毒。传染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应对病人的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7、传染病人要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8、供应室必须将无菌与清洁、污染物品分开存放。严格按照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并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2、全年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先进科室给予300元年终奖励,科主任50元奖励。

3、根据传染病检查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年终100元奖励。

4、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依据院部指定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

⑴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⑵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责任科室(医务科、保健科)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罚款处理。

⑶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资金,并通报全员,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⑷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扣除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责任人年终奖金,并给予警告处分。

5、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2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6、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区防疫站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8、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于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应当在24个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登记在《疫情直报登记本》上备查。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8、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报医务处、业务院长。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分管领导协调解决。

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预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4、每天分早上和下午两次到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疫报卡,并在签收的同时审卡填报内容,保证内容完整;对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时对病人进行调查,在不能排除的情况下,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本院领导报告疫情;对于结核博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诊的病人,经过调查,排除一年内重复上报的可能,及时上报。

5、每月末,查阅全院本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检验结果,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6、每月在全院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做出惩罚通告)。

7、做好全院疫情报告和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接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后按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8、每月与医务处核定死亡病例登记,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9、规范计划免疫工作。

上一篇:个人自查报告2011年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下一篇:关于申报保育员二级师是技工勤岗位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