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孙权劝学教学案

2024-06-21

10孙权劝学教学案(共12篇)

10孙权劝学教学案 篇1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孙权劝学》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

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上周我在初二年级听了张云雁老师一堂课,课题是《孙权劝学》。语文老师都去听了她的课并提出了各自对这堂课的意见,听评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为本堂课的优点是: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经过听课反思,我进一步认识到课改课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总是试图教学设计>设计一个个框框把他们圈住,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到达我的`预定目标。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极大的障碍。其次,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学中“沉”得不够,往往是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总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全都灌输给学生。细想之下,才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是学不完的,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作出恰当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再次,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实,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就各有特点,二班学生喜欢活跃、互动的学习方式,游戏、竞赛用于他们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学生则不善表现,好独立思考,这时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更加适合了。最后,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10孙权劝学教学案 篇2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 ) 曰 : 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 ) 曰:

孙权 ( )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 )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再回到课 本孙权的 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 (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面有难色推辞) 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 (不悦稍有责备地)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信服地) 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 ”结束后 , 我如法炮 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 (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 (调侃开玩 笑地) 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郑重地) 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 (高兴地) 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 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3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4.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2.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

读—悟—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作品简介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提示和课下的注释,同时还要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

(二)整体感知

A.第一步曲:“读一读”(文言学习三步曲“读一读,悟一悟,背一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好停顿和语气。

2.指名朗读,教师正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5.小组相互评读。

B.第二步曲:“悟一悟”。

1.先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四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先标注疑问,再问教师。(提醒学习方法:调序法、加字法、换字法;文言文翻译三字原则:信、达、雅。)

2.小组推荐发言人解决本文翻译,本小组其他成员适时补充。

3.教师强调特别注意的几个词语和句子:

①初:当初 但当涉猎:但,只;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熟:谁;哪一个 若:比得上 就:从事 论议:讨论评议 吴下阿蒙:当年在吴县的阿蒙,指没有学问。现在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有长进,或地位高升以及从穷苦而变得富有了,都可用此语。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见:认识。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细部探究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得呢?请同学们选读文中相关的语句。同位互读,看你们能否体味出孙权劝的口吻、神态及心理呢?并相互说说。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3.劝学的结果如何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那么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学有所成,他自己高不高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样的人?

6.请同学们自由表演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之后,我们将分角色朗读课文,要做到声情并茂。)

7.分角色表情朗读。

8.从本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C.最后一步曲:背一背(请同学们在背的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文意,理解人物形象,一定要做到理解性背诵,切忌死记硬背。)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摘抄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板书设计】

(作者单位 湖北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4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这节课我为了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以“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在读上下工夫、让学生自我体验在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突出的。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上缺少的朗读。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 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二.板书虽然简洁但是却忽略了对重点词语及句式的板书,文言字词讲的少。三.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孙权劝学》教学总结 篇5

首先该课设计的初衷是想以读的形式来上这篇课文,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缺少了这份耐心和沉着,似乎在想努力地往前冲,结果却不能如愿,在我没有给以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我很是伤心,于是我开始有点使劲塞进去的味道,结果可想而知是不如意的。这是我作为老师的一个毛病,课堂中缺少了耐心和我沉着的冷静,有条理地开展自己的工作,这我需要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不是快速见效的工作。

其次我在引导学生方面语言的预设和有针对性的引导方面,我似乎还很欠缺,课堂语言的幽默我做到了,课堂语言富有启发性我还很差缺,这方面我在以后要加强学习和提高。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6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白话文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习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10孙权劝学教学案 篇7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个性化地解读教学内容,是对话教学的前提

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那些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自然成了一句空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问题,实际上就是解读文本,明确向学生教什么的问题。

《孙权劝学》一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短小精悍,故事情节又极具生活情趣。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他们是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的。因此,笔者以其中的四个故事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感知文义的基础上理解人物形象,受到熏陶和感染,得到启发和教育,明白“劝学者”的良苦用心,学习“就学者”肯学、乐学、用功学习的品质,感受三国人物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艺术。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也在不同的“对话中”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入情境,是对话教学的基础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产生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在学习《孙权劝学》一文之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了一些关于三国人物(特别是孙权、吕蒙、鲁肃)的故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上课之初,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内容,理解了文言词语的含义。“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结友而别”四个故事情节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品味中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在此过程中,笔者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朗读、探究释疑,解决了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了文义,复述了故事情节。笔者只是给他们创设了比较和谐的学习氛围,并以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与对话中。学生走进文本,自主阅读的过程给后面进一步的对话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生生之间进行对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是对话教学的具体体现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取得实效的保证。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更进一步地对话,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的目标,笔者让学生进入角色,两两对话,模仿文中人物神态、语气,并配合相应动作进行表演,学生马上有了表现的欲望。笔者将几个故事情节尽量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去表演,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让所有学生都能自由评说。一时间,不同语气、不同神态、不同样貌的“三国人物”纷纷上场了。表演者发挥了他们的表演天才,陶醉于角色之中;评说者也不甘示弱,评出了个性,评出了水平,整个场面异常精彩。学生在互演互评中不但对文本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也学到了从正面和侧面等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真实的“对话”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真实的“对话”让他们也因此“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看着学生们精彩的表演,听着他们不拘一格的点评,笔者适时地让学生发表对文中三个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们的理解颇有深度,这一环节的对话学习也有了实效。

四、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是对话教学的最高境界

对话教学以知识的建构为中心。对话教学中,学生成为知识意义和个人身份的双重建构者。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关键一步。为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与自己心灵对话的环节,即让学生根据《孙权劝学》中任何一个故事情节,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创造性地改写故事。改写之前,笔者给学生“三顾茅庐”的故事作为借鉴,让他们也从“凡三往,乃见”的概述中加工润色出文学作品中的“三顾茅庐”来。这一次,学生更是跃跃欲试,他们心领神会地各自进入了自己的想象空间。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以不同的“范儿”呈现在了课堂上——这是学生们智慧的结晶。

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语文课堂更加理想、更加和谐,就必须进行对话教学。当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和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多下功夫。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9

常村镇初级中学 李可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朗诵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方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三、一读,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 好学 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 爱才 吕蒙:听劝 好学

六、模仿表演 分小组模仿表演。

七、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赞学,“结友而别”。

八、作业布置

课堂中表演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写出来。

九、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不可不学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

鲁肃的言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0

作者:裴艳芳 性别:女 职称:中教高级 学历:大学本科

单位:萧县祖楼初级中学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祖楼初级中学电话:***

电邮:peiyanfang3569@163.com 邮编:235262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

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说到“劝学”,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吧。

同学们课外搜集了这么多的名言警句,相信大家对读书已有了很深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质疑、释疑

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

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读了课文你喜欢谁?

(3)、谁是课文描述的主要人物?文中描述人物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4)、孙权究竟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呢?(5)、文中为什么要写鲁肃?

(6)、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2.设疑抢答

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3).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4).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5).吕蒙因学而才略大有长进的句子是(6).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

五、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展现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呢?

同学们表演得太精彩了,看来,大家对这则故事已经理解的非常透彻了。那么接下来,老师想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下孙权、吕蒙和鲁肃,或者说,我们来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

刚才呢,我已经让大家各自扮演角色,讨论了文章的内容。那么等下记者招待会开始之后,你刚才扮演什么角色,现在还扮演什么角色。我问哪个人,哪个人就从你的角色的角度来回答问题。至于问什么,暂且保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想想,我可能会问你什么问题。开始吧!请各位孙权把手举起来。

师:孙权先生您好,请问:您觉得吕蒙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师:(问另一名孙权扮演者)你说说。

师:鲁肃先生您好。您觉得,吕蒙先生能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哪一点也很关键?

师:(采访另一个鲁肃),在东吴,你的地位要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你为什么要和吕蒙结友呢? 师:(另一位鲁肃),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你呢?

接下来,吕蒙先生请把手举起来。

师:吕蒙先生,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您有什么话要给在座的各位晚生说呢?

师:好,说得多好啊!那么下面我要采访一下在座的同学们,采访生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已演变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采访生

2、俗话说:“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谢谢这位同学。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的话,我想大家应该时刻牢记。学习苦吗?的确苦,但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苦,又哪来的甜?以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应该说已经非常优越了。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产生厌学情绪?当你遇到这样的同学,你会如何劝说他呢?

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之后,能够端正起学习的态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的父母和师长。老师赠送大家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板书)

六、延伸

是读书改变了吕蒙的命运,是善于接受别人正确规劝的态度决定了吕蒙的成功,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毛泽东冬天读书的时候,为了御寒,经常边吃生辣椒,边手拿书本读书;战国苏秦锥刺股;西汉孙敬头悬梁;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车胤囊萤读书;晋,孙康映雪。)

七、总结、反思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八、作业设计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

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12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孙权:劝别人要讲究方法

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吕蒙: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六、课外延伸

上一篇:资助仪式主持词下一篇: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