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2024-07-16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精选11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篇1

2.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篇2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 是从线过渡到面, 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 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内容, 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意图是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来了解并掌握“面积和面积单位”。根据教材, 我做了如下思考:目标定位———立足“双基”, 注重发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力图体现“立足双基”, “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所要完成的知识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 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同时注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情感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性领域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讨论, 培养其分析, 比较, 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努力促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处理教材———尊重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本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 教师系统了解教材的体系后, 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加工或补充。基于这一认识, 我对这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处理。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在面积含义的教学上, 从实际操作, 观察引入, 先摸摸比比再涂涂比比两个层次来认识。在课前先与学生交朋友, 同好朋友比手掌面大小的方法进入整个教学。这样做, 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又自然引入本课学习内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实物做学具, 更便于观察、触摸和比较, 从而对物体面的大小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接着要求学生给教材上的两个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涂上颜色, 比较大小。这样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概括出面积的意义。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与核心问题, 与时代要求相符。

二、课后反思

直面现实, 唤起经验。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我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展开, 再通过引导、梳理, 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一上课我先用与学生交朋友, 同好朋友比手掌面大小的方法进入整个教学并通过提问“你家住房的面积有多大?你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这样引导学生走近生活, 唤起经验, 再由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概念,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用活教材, 创新教学。整堂课我活用教材, 大胆地推出上概念课的新思路, 即把课堂分为两大环节, 分别解决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两大问题。第一环节, 教学从学生学习起点入手, 通过自学课本、结合实例、思考交流来理解含义、建立表象, 一气呵成地解决了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的问题。第二环节, 让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思辩, 讨论交流, 深入探究, 让课堂动态生成, 把课拓展开来, 解决了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和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等问题。质疑问难, 激活思维。教学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是我经常问的一句话, 经我这么一问, 学生就积极思考, 提出了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怎样比较面积?为什么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二字?当学生回答了是因为面积单位都与正方形有关时, 我又追问:既然和正方形有关, 那为什么叫“平方”不叫“正方”呢?等学生排除困难之后, 我又顺势反问学生:面积单位为什么用正方形而不用其它图形呢?这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整节课通过这样不断提问、追问、反问, 不断制造认知冲突, 一个接一个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层层推进。这种“质疑———解疑———生疑”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始终处于紧张又激动地思考状态, 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注意情感, 适时交流, 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 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 如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通过看、学、拿、比、记、找、拼、练、量、引等方法进行。这一系列的教学措施, 无不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适时的交流让学生获取了新知, 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懂得了合作的力量。

摘要:在教学中, 一个教学内容 (面积的含义) 与下一个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 之间的衔接, 以及结构的逻辑性, 是学生较好地感知面积的含义, 和三个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面积和面积单位 篇3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至74页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春天到了,小兔和小猫来到郊外看到了美丽的花田和青草地

他们可高兴啦,小兔沿着青草地走了一周,小猫沿着花田走了一周。课件演示春游情境图小兔和小猫所走的路程,谁的比较长呢——小猫走的比较长。他们走的一样长。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他们都走了一条长、一条宽和一段弧线。(师演示课件)

小兔绕着青草地走了一周,小猫绕着花田走了一周,比较谁走的路程长实际上是比较这两块地周长。我們已经学习了周长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块地的大小。这两块地的大小是一样的吗?哪块地大——不一样,花田的大。师用课件标出两块地的面积。青草地和花田的表面大小叫做这两块地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面积有关的知识。(板书“面积”)【学生通过具体情景深化了“周长”的意义,并体会到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为构建“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操作表面感知面积

(1)摸一摸。刚才我们知道了花田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像这样,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请你们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演示和提醒摸的方法。)

你所摸的书的封面的大小叫做什么?接着摸一摸文具盒上表面的大小、桌面的大小……引导学生概括的说:说说你刚才摸到了什么?通过摸一摸,我们感觉到了物体表面的大小。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你还能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2)凃一涂。刚才通过摸一摸,我们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还有些图形也有大小呢!请你们拿出手中的作业纸,用涂色的方法把它们的面积涂出来。请生上台展示结果,为什么你有的图形没有涂色——因为它没有封口……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大小,只有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才有大小,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3)学生小结面积的定义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凃一涂体会了面积,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总结完后,全班齐读。)【在摸一摸、涂一涂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面积的含义,知道了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图形也有大小。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并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面积”的构建是全面的、系统的,清晰的,有助于学生对今后知识的 学习。】

2、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用观察法比较一组面积大小明显的图形面积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来比一比这2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你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啊,当两个图形的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谁大谁小。(板书:观察。)

(2)用重叠法比较两个面积接近的三角形。现在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吗——不能那谁能想一个好办法——把它们重叠在一起当2个图形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时,还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板书:重叠)

(3)选用测量标准比较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图形。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一组图形,通过观察和重叠你能比较出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吗——不能

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一下吗?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借助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学具(介绍工具),来帮助我们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老师巡视,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3、汇报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描画身边的橡皮、尺子、硬币等物品,再涂一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渗透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学生在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积极性很高。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5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通过摸书本、课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及封闭图形的面积。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习近平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习近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习近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习近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四、不足之处

教案准备不足,在讲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只是强调了一些常见封闭图形,没有举例哪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学生未能很好对比理解。

时间把握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前面时间相对要松些,后面时间比较紧,学生自主练习时间过短,未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篇6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刘教授和数学组各位老师的点评,综合自己的领悟,反思如下:

一、导入过时,没有激发出矛盾,而且在课堂结束时没有作出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谨记,教学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

二、在讲述面积的定义时,讲解不够透彻,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下次在讲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讲述物体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物体的`表面,最后回归物体表面大小这个概念上,这样,很自然地引出面积的定义。

三、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过渡有点快,而且我讲解的比较多,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时间少,以致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我想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教学中,我应该重点讲清“1平方厘米”,再放手让学生去推导,“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在导出面积单位时候,应该选用一个格子数目多,面积小的图形来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面积单位。

六、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教学环节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更充分、有效。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片段 篇7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面积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3.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教具学具】

边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不同的大长方形、小圆片和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片断】

1.充分感知,理解面积含义

师: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学生摸指甲盖、文具盒盖、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

师:刚才我们摸的面就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通过刚才摸一摸的活动,比一比哪个物体的表面最容易摸完?说说你的发现?

生:指甲盖的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指甲盖的面小。

师:哪个物体的面最不容易摸完?为什么?

生:课桌的桌面,因为课桌的面要大一些。

师(小结):通过观察和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大小、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叫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课桌的面积,文具盒盖面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面积。举例说说身边的物体,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学生举例)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没有大小?

(师出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长方形比圆大。

生:长方形比三角形大。

生:圆形比三角形小。

师:下面有两个图形,瞧瞧他们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大小。

生: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师(小结):封闭图形才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找一找长方形的面积?圆呢?三角形呢?

师:摸一摸长方形、圆、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摸图形,课件填充颜色)

师:谁能概括面积的定义?什么是面积?

(板书:面积)

师:能用一句话把这两方面连在一起吗?

师: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一遍)

师:书上用了一个什么字把这两方面连在一起?

(板书:“或”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看着黑板齐读一遍面积的定义。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心中有数了。教师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分开教学,通过大量直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探究比较,体验面积单位

(师介绍观察法和重叠法,课件出示△和○)

师:你能不能比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一样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师:再比一比,谁的面积大?怎样比?

生:把他们重叠在一起比。

师: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3.操作实践,认识拼摆法

师:大家学得这么棒,看!喜羊羊也来了,他带来一个问题,羊村要建一所大一点的“快乐学校”,你能帮助选一块大一点的土地吗?

(师出示A型地和B型地)

师:选一块大一点的土地,就是比较这两块地的什么?

生:两块地的面积。

师:用观察法比较一下?

生:比较不出来

师: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生:比较不出来

师:用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比较不出来,怎么办。

师:拿出你手中A型地和B型地的图形,小组合作摆一摆,看看谁的面积大?

生:A型地用了16个正方形,B型地用了15个圆形,但比不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因为图形形状不一样。

师:只有用相同的图形来摆,才能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A型地摆了16个正方形,B型地摆了15个正方形,所以A型地的面积大。

生:A型地摆了16个圆形,B型地摆了15个圆形,所以A型地的面积大。

师(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选正方形来摆,也可以选圆形来摆,这种方法叫拼摆法。

师:如果要具体测量面积的大小,选择什么图形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选正方形,因为正方形刚好能摆完整个图形。

生:用圆形来摆中间会有空隙,不能代表整个图形的面积。

4.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

(课件出示:一号图形的面积由4个正方形组成,二号图形的面积由16个正方形组成)

师:猜猜谁的面积大?

生:可能相等。

生:无法确定。

师:我们亲自去看看。

(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先让学生观察,再用重叠法演示给学生看)

师:你猜对了吗?

师(小结):比较图形的大小不能只数个数,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思路 篇8

这节课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教学的内容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个部分。教材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理解面积的含义,接着学习面积单位,使平面图形有了度量的标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说教法学法

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球、易拉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学生自己制作边长为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學具。在具体教学中,主要采用“诱导、感知、观察、操作、探索等思考方式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摆一摆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的知识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把整堂课设计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老师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校园近段时间的变化,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第70页的情境图,图中提供了许多有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面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因此,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情境图中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的大小并指导学生用手摸一摸彩粉笔盒、球、易拉罐的表面,从活动中感受到露在物体外表的面就是物体的表面。接着出示两张差别较大的白纸,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获胜。引导学生明白图形只在封闭的状态下才能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总结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丰富表象,揭示面积单位

在学生理解面积含义后,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拿出三张彩色的卡片,通过重叠法,学生很快地发现粉色卡纸的面积比蓝色卡纸的面积大,绿色卡纸的面积也比蓝色卡纸的面积大,但粉色卡纸和绿色卡纸的面积单纯依靠目测法和重叠法不能确定大小。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借助袋子中的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待学生摆好后,指名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比较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引导学生知道要正确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时,老师巧妙地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揭示今天要学习的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自己制作的最小的正方形,说说它的边长是多少,引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表面与它最接近。指导学生估一估教材第74页练习中长方形的面积,并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摆一摆,接着再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到一张最大的白色正方形纸片,说说它的边长是多少,引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通过设疑,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测量教室的面积,这样学生会感觉太麻烦了。这时,老师出示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学具,通过类推的方法,说说它的边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最后老师将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感知它们的大小相差很大,为下一步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做好准备。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习题,通过学生说说邮票、课桌面和操场的面积分别运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问题,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针小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篇9

现代社会的变化已经使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不在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并非是教师手把手的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在教学中,1平方厘米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在活动体验中,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先告知1平方厘米有多大,拿出1平方厘米的学具,看一看这个学具,想一想你身上或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同桌合作摆一摆信封上贴邮票处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体验,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发充分释放,积极活动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的概念。

2、关于经历过程与重视结果。

学习中,学习者往往对结论给予极大的关注,常常忽视事物产生的条件和变化的过程,常常是利用已知去演绎而缺少从已知迈入未知的意识,我们的课堂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去经历,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这个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用多种方法比较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过程,初步感受到用小方块摆比较方便;第二层次,在交流中质疑讨论:为什么不选择圆形或三角形,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去思考作为比较标准,圆边是圆,不容易布满空间所以也不合适。三角形大小也不一样,形状不同无法比较。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选择正方形最合适。第三层次,比较两个图形有面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操作,质疑,讨论活动,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过程,原比以前教学直接告诉学生选择正方形去摆更有价值。

3、不足:

在板书设计上,应贴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板书定义时学生受我横着写的影响,都用“和”来连接,故物体的表面与封闭图形分开两行写。

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从1平方分米开始讲,因为1平方分米大一点,好讲一点,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感受一下。

最后一道练习“一本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1()”学生怎么也说不出来,所以这时应稍微复习一下长度单位,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分别有多长。

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学生有讲到用周长去比较面积,我只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作出否定,回避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准备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直观看出面积不一样,所以不能利用周长比较面积的大小,并说明周长、面积是两个不用的概念,我们以后再研究。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篇10

【内容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从上学期学习长度到本学期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但是面积的学习,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所以要一定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另外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而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时,是由物体-面-线-点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这一点,让学生由生活中体验、感知,逐步揭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活动,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面积的意义。

2、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中,会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知道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能说出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意义,知道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 【学前准备】

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约A4大小);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学习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出示一大一小两张纸。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要在这两张纸上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张纸?为什么?

指明选择,并说出理由。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而这张纸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张小的来涂。

师: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有的物体的面小,那现在请你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在哪里?铅笔盒的面呢?(生摸。)

师: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

师:你再摸一摸练习本的面,课桌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师:观察一下黑板的面,感觉怎么样? 生:太大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面和窗户的面哪个大,哪一个小呢?(生答。)

师:这个屏幕的面和奖状的面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2、小结面积定义。

师:刚才通过观察交流,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这些物

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铅笔盒面的大小是铅笔盒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是什么?黑板面的大小呢?你能说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表面,然后说一下它们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吗?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也学过了不少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汇报完后,师小结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至此达成目标1)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小组活动。

生:(边在投影下演示边汇报。)我们小组比较的是红色的纸和黄色的纸,我们是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来比较的,比较的结果是粉纸的面积大。

师:他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就是把两个面重叠在一起,看谁没被盖住露出来了那一张的面积就大。

师:你能用这个方法比较一下这张绿纸和这张黄纸的面积哪一个大吗? 生:(在座位上演示。)通过重叠,我们知道绿纸的面积大。师:那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师举绿纸和红纸。)生1:红的面积大。生2:绿的面积大。

„„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点不统一,那究竟是谁的面积大呢?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究竟谁的面积大。

[设计意图:安排两张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纸片,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生小组交流活动。

生1:我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两张纸的面积是一样的。我是用正方形来比较的,这张红纸片能摆12个正方形,这张绿纸也能摆12个正方形,所以它们两个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这个同学用的都是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测量的,你为什么不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混合着来用呢?

生:因为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没法比较,所以不能混和着来用。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长方形来比较的,绿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粉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测量的,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来测量的,那我发现一个小组在开始时,测量红纸用的是正方形,测量绿纸用的是长方形,这样比较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师:你们为什么不用圆形来比较?

生4:因为圆形摆在纸的面上,周围还有空隙。

师:也就是说,圆形不能将纸面全部盖住,用圆形来测量的话,得到的结果不会很准确,是这样吗?

师:刚才,通过咱们测量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你觉得用正方形测量合适呢?还是用长方形测量合适?

生5:用正方形测量合适。

师:为什么?

生5:用正方形测量方便,准确。

师:那你们认为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6:选用的学具的大小要一样。

师: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表示面积单位。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是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师:为了研究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面的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各是多少。

生量并汇报。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

师: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师: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吗? 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学具。

(生用手比量1平方分米有多大。)

师:请你估计一下,课本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这是1平方米,你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吗?(让生到1平方米的纸上站,看能站多少人。)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联系

1、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1)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3)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0()

2、口述测量以下三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用什么做单位。(1)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2)测量课桌表面的面积。

(3)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至此达成目标2、3)

五、全课总结(略)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所以我把“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做本节课的难点。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和操作,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五)变静为动,生动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了新颖有趣的动画情景,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通过电脑的闪烁、变色、平移、翻转等功能,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境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

学场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篇11

1

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2利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推导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一、创设情境。引导猜测

1出示问题: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虐米的方砖来修补?

2学生讨论:

(1)需要一块就可以了。这种想法的估计占得比较多。

(2)损坏的地面是25平方分米,而方砖是25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不一样。

3师:请大家想一想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哪里?

生:面积单位间进行换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帮助修补小明家卫生间地板切入,充分体现现实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只有赋予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有生命的。

4师,大家能不能猜猜。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也就是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1平方厘米呢?

(1)刚才只不过是夫家的猜测,如何来验证你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

(2)分小组进行探究,拿出一个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

5集体交流,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

生1: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

生2: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很多的1平相米,看能分成多少个…

生3:1分米=10厘米,面积可以分别算出来,从而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二、大胆猜测,活动感知

1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睢算为辅。

师: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谁要和我交流?”

生1:1分米=10厘米,一横行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摆了10行。一共摆了100张纸片。所以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

生2:1分米=10厘米,所以10厘米×10厘米就是100平方厘米。

小结:通过验证:你能说说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解决问题。

(1)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了?

(2)生: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2500+25=100(块)

3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5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这一实践活动。通过学生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以“动”促“思”,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找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对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猜想,并能想办法进行验证;最后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初步体会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帮助学生丰富对面积单位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活动体验。知识迁移

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1师:想一想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先测量它的边长,再计算面积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2)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里面有100个正方形;

4师小结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方法指导。

请回顾我们刚才所用的方法,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呢?

板书:猜测验证归纳

小结:这是一种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大胆猜测、小心验证、认真归纳,得出结论。如果以后我们忘了他们之间的进率,可以用刚才的方法回忆。

6全面感知,概括抽象:仔细观察两个关系式,你有什么发现?由此你还想到什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设计意图: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设计学生猜测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练习应用。深化理解

1换算。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00平方分米=()平方米

2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160平方厘米

B、1600平方厘米

C、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B、80米

C、80平方分米

3,生活中的数学。

(1)你能根据图中广告牌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校内有一块长方形花坛,长5米,宽4米。这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五、需求延伸。适当引申

1师:从我们学习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单位。表示数学课本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那么量学校的面积,用什么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用什么面积单位时,觉得像学校这么大的面积。再用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来表示,似乎又太小了,但又说不上用什么单位。这正是教师的意图所在,有新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

2教师适时指出:这时要是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方便多了。那么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去学习和研究。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开发教材。在课的最后,并没有把今天的内容划上一个句号。而是使新的教材体系不断充实、完善和拓展,引申到新的面积单位和进率的探求,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真正把学生的内部灵性最大限度地开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王金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生植树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