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2024-08-21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共11篇)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篇1

中学教师:jfz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物理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

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新课改主要是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近年来,新课改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得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新课改强调的就是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了“钓鱼”的本领,才是达到了新课改的目标。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在过去强调的应试教育中,教师起着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时代的发展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物理是一门科学性比较强的课程,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方能较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去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让他们跟科学家那样去思考,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这也是中国教育方式改革的一种趋势。由于初中生是全面接触物理知识的最初阶段,再加上初中物理知识特别是实验教学实践性和探究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时困难重重,那么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进行慢慢地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的目的一方面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一方面又要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与教师一起来参与物理课堂的教学的思考。例如教师在讲到“摩擦力”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当场让学生打开一个沾满油的瓶子,如果连续几个人都没有打开,这时候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去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瓶子上裹一层纸或者粗布来增大压力,最终在打开瓶盖的时候顺便把和摩擦力有关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起来。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影响学生,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物理教师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新课标里明示:“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物理实验及其探究来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拿出一面镜子来让学生感受光的发射的发生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生光的发射需要哪些条件;或者让学生观察放在碗里的筷子为什么看起来是弯的,让学生去联想实际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物理现象和知识,例如人类为什么会闻到花香、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等等。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带到课堂上来,通过学习之后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探究兴趣,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和重点。

三、搞好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活力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科学家们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获得所有的物理知识。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部分。众所周知,初中生真处在一个对外界新奇事物有无限好奇的阶段,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摩擦带电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两个问题: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得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结论。通过上面的对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使整个课堂充满着趣味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除了物理课本上大纲要求的实验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让他们去模拟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浮力的大小,分子的扩散与温度的关系,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增强他们科学探究的活力。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篇2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 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批判精神。且不少生理心理专家指出, 7-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 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很关键的, 错过了将是无法弥补的。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又有灵活实用等学科特点。因此, 数学课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如下改变:

一、改变师生观

新课改指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 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人格独立的人, 有个体差异的人, 个性丰富, 富有潜力的人”“教学是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 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前“师徒如父子”“师道尊严”的传统观点, 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 要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身边, 要俯下身子, 深入到学生的小组中去, 要经常微笑, 不随意斥责任何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知识, 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即使是后进生也要毫无例外地举手发言。

二、改变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同其他科目一样, 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课改之前, 大多数教师注重的是知识, 课上把现成的知识强加给学生, 忽略了过程, 也不顾及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怎样。“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改否定了原来的教法, 提倡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 在探究中学得知识, 学会方法。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在教学生认识四边形时, 为了让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和菱形,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 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内容, 而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己动手画这些图形, 然后剪下来展示给大家看, 并说出图形的特点。这样, 学生一边画一边讲, 自然就区分清楚了, 老师就不用费力得讲, 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改变教学手段

对于小学生来说, 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会起到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在教学中我多选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或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教具。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时, 我找来两个药盒, 一个正方体的, 一个长方体的。让大家观察它们六条线的长度以及六个面的异同, 并提示学生找出身边的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在教室里, 学生们找出了许多东西, 如铅笔盒、橡皮都是长方体, 粉笔盒是正方体, 喝水的杯子是圆柱体等, 继而又想出了一些生活用品。在学习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时, 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作业:每个小组找一个同学到操场跑一圈, 并记下时间, 然后计算速度。在学面积问题时, 我给学生留下一个实际问题:已知地砖的面积, 如果要给教室铺满地砖, 需要多少块。这些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彻底该变了以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课堂局面, 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勤于动手, 勤于动脑, 自己解决问题, 学会主动学习, 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

四、改变评价方法

以前评价学生的好坏, 只看成绩, 成绩好则一好百好, 这样做法很是片面, “只见分数不见人”的评价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改彻底否定了这种评价方法, 要求教师要注意差异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评价时要注意全面性, 要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要以能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为目的。评价学生的语言要有激励性, 比如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出错, 此时教师最好不要直接说“你的说法是不对的”, 这样很可能会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要先肯定他敢于说出自己想法, 然后委婉地指出这样回答有些不全面,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使课堂氛围比较宽松, 有利于学生的灵感闪现。还有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失误, 不能挖苦讽刺训斥, 而要耐心帮他们找出原因, 分析错误, 这样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加强了思想上的沟通,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9-02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概念,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一系列的目标,要如何实现呢?笔者以为,但凡是改革,那么在改革初期必然会出现种种矛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改革教学方式呢?

一、关怀鼓励,激发学生热情

数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对数学感到害怕,学习的热情不高,再加上成绩的不理想,就对数学更加提不起兴趣。任何人都是需要关怀的,人们享受被爱的感觉,喜欢被关心的滋味,同样的,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关怀和鼓励。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付出关心,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门课上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会加倍。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叛逆的,这些大幅度的情绪波动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对于这一点,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肯定。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我们更要付出关怀和帮助,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再接再厉,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我的一名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时,数学成绩非常不理想,每次都是不及格,因此,他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总是很抵触,不愿意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是通过与他的接触,我发现他还是有学习潜力的,知识他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于长期以来都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接受”式的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也不爱多问,不愿意多想,这样当然学不好数学。所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就会经常的向他提问,定期给他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给他制定学习目标。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的数学成绩得到明显提升,而且也产生了浓烈的数学兴趣。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能够帮助学生找回信心,使得学生勇于前进。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学生多关心,加强和他们的沟通交流,如果我们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那么他们就能够敞开心扉,把教师当作是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真正的“喜欢”上教师,同时,由于“爱屋及乌”,学生还能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为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上我们。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情境是最为实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应该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就很适合初中数学教学。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数学就是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看不到数学的影子,因为他们看不大数学的“美”,看不到数学的实质,所以他们不理解数学,不喜欢数学。其实,数学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有关行程的应用题,很多学生不理解相遇、追及这两种类型的数学模型(等量关系)。于是,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上课时,我故意请了两名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来饰演故事中的情境,首先是相遇:(1)两人分别从教室前面、后面同时出发,在教师的中间两人相遇;(2)两人分别从教室前面、后面不同时出发,在到一个地方相遇;(3)同(1)和(2)一样,只是在两人相遇后再继续走,直到两人再次相距5米。其次是追及:(1)两人同时不同地出发,直到追上;(2)两人同地不同时出发,直到追上。如果我们单纯的用理论讲解这两个等量关系,学生或许会感到困惑,觉得有些难以理解,而当我们通过这样的情景表演来“演绎”知识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就是这个最普通的原理啊!这样的课堂传递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就建立起了数学模型。通过创设出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将全身心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学贵置疑———多思考

从疑到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开端。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精神,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疑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这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放开胆子去发现探索。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一开始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状的玻璃,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而且刚刚好摔成了三块,现在我想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是否要将这三块全部带去裁呢?还是说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去裁?如果只带一块,那么该带哪一块呢?这样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想:究竟有什么规律?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去探究知识规律。

总之,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最为头痛的一大学科,对于这样一个有难度、有深度的学科,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雄,李得虎. 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4

呼兰区杨林中学汪娟

我市新课改已如火如荼的展开,许多教师都有不少的心得和体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决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认为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如何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肤浅的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初三历史《为民族独立而战》时,课一开始我就播放自制小电影《波士顿枪声》,并让学生结合小电影畅谈他们所了解的美国情况,学生们争相发言,还有的出示图片,内容涉及到美国近代、现代各方面的知识。有的同学还找了些插科打诨的滑稽材料,再配以幽默的讲述,不时地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使全体同学都能自然地进入到对美国历史的学习中去。有了这种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心态,我便趁势将学生引入正题。而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便会提高好几倍。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来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比较注意这一点,我从日常生活开始,尊重每个学生。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的。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或者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把学生分组(一般情况:5-6个学生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边在教材中收集信息资料,边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判断。在学生讨论时,我作为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作修正补充。在设计问题时,我会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区别指导,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由于这些讨论题都是在一段精彩的录像或是学生生动的朗读之后进行的,因此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情绪高昂,各层次的学生都很投入。这样,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如:笔者在上“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把学生分成“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正反两方学生,让学生参加辩论,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广泛收集资料(到学校图书室,电子备课室等等)。在辩论中,两方围绕本方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通过双方的辩论学会了怎样分析历史人物。在辩论中,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自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篇5

双口中学

冯 玥

【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导学论的理论和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下是我针对此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教学方法,并取得的一定的成绩.【关键词】新课程

教育理念 循序渐进 启发引导 实际出发

自主

探究

合作

学习

我校地处北辰区的边远地区,在我们学校有很多学生的心里没有目标,考多少分就上什么样的学校,家长更是对孩子没有要求,只希望老师帮他们看住孩子别惹祸。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想方设法让他们回家看书复习。并且我一人要教八年级4个班的课,和全区其他学校相比每周每班都要少1 课时,这便更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我绞尽脑汁想办法怎样能使我的教学效果要赶超那些比我课时都要多的同水平的兄弟学校?怎样能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怎样能使学生回家后想着一定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是直接去网吧?怎样能使学生充分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最终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物理,让他觉得物理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有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变讲为悟,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思索中体验、感悟

我们都知道,一个不爱问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下课就是玩,当然也有个别几个学生会来问问题,因此对于我来说,鼓励学生课间来问问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起初学生都不来问,于是我就每天上课表扬那些问问题的同学,而且我还为学生建立保证册,在每次考试之前,找一些学生分别来办公室立下保证,要学生自愿写下自己要在即将来临的考试中达到什么分数,并写明如果达不到就课间来办公室问问题几次,这样即激发了学生要好好复习的斗志,又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伏笔。由于这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所以在考试后就能自觉自愿的来办公室学习。而且这种无形力量是可以传染的,一个人带着她的好朋友来问了,其他人看见了也来问,致使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还有些胆小的学生让他们两两组成学习小组,来办公室解决问题,并共同研究问题,致使学生学习气氛相当浓厚,每个课间都要有两三层学生围着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但是,期中后当我拿到成绩单后,却发现并不理想,全区14所中学我们物理仅排名第10位。这时我知道学生很努力,我也付出的很多,那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我的观察和考虑之后,我发现因为盲目鼓励学生问问题,造成学生不习惯独立思考问题了,拿来一道题就来问甚至有的同学连题还没读懂就来问了,致使做了很多无用功。因此我便开始改变方法,让每个来问问题的学生先给我讲他思考到了哪一步,从哪里开始不会的,然后我再给解答,或者让学生们互相讨论问题,这样印象便会深刻,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我们学习看电路图连实物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就觉得有一定难度,我交给他们方法后仍然无法自己独立连电路,于是我为学生出了一张练习卷,课下很多学生就在那思考如何连接,其中有两位女生还是不会,于是他们利用中午在办公室里两个人研究一道题足足用了30分钟终于连对了,当时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兴奋。

二、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切中他们的脉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在课上记笔记,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使得他们在课上不会因为手中无事可做而走神儿,提高听课效率;第二,就是让学生记下书上要求背下的定律,可以熟悉一遍,并且记下书上没有说到,但练习题当中却出现的内容,方便学生查找,这样也对于他们回家后可以更好的完成作业打下基础。

在上每节课之前我都要去试验室,尽量给学生多找一些可以做的实验,尤其是一些和他们想象的现象相反的实验,例如:在学声音的那一章里,我给学生讲到老试唱片机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把家中的一个八音盒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并说明原理。在每节课上,只要有实验的就一定给学生演示,可以做分组试验的,就尽量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做,以便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也对知识点有一定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物态变化时,我每节课都给学生做实验,让他们认真观察试验现象,总结试验规律。

习题课对于我们理科来讲是相当重要的,怎样能让学生把老师讲过的题目由不懂到听懂,由不会到会,再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记住,这对于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课下不会在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到家基本是不会写作业的,都等着转天早来再抄作业,所以课上吸引他们注意力,认真听课是相当重要的。于是我便让学生来给学生讲题,把他们不会的题我负责抄在黑板上然后找那些我给讲过此道题的学生上讲台来给大家讲,讲的不全面的地方找别的同学再给补充。这样既能够吸引那些不爱听课的学生还能锻炼讲题学生的能力,记住知识点。

这样无论对于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还是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都在课上可以有事情做,并且能够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

我在每节课上都尽量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参与进来,而且形成一种爱上物理课、课上勤思考的氛围。

经过我以上的努力,在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我的物理成绩在14所中学中位列第6名,比期中进步了4个名次。是中考学科中成绩最好的。

以上是我在这一年里的一点工作心得,从中我明白了教学的本义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分析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篇6

一、精心预设,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时,他们总是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主动学习,而且以最敏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兴趣是要靠教师培养的。在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的备课至关重要。真正的备好课包括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前后的逻辑关系,精心预设课堂教学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要备教材、各学生、备教具、备板书等等。首先,备教材。教材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施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英语课本图文并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编排新颖。怎样才能有效且高效地利用教材是每个教师备课时应该考虑的重点。其次,备学生。初中学生是带有一定的失盯识、经验和解题策略等进入教室的。在教学中要把讨论法和阅读、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尽可能地用英语表达出来,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以往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发挥出创造性。通过讨论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学得轻松自在,又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此时,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自由发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密切师生间的关系。

二、优化教学,使学生乐学

英语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教师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由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转变为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进行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接触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各国家不同的节日时,就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对于对话教学就可以采取欣赏经典原文对白,进而创设情境进行表演的方法等等。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可以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室中的人和事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画等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提问时,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回答,而那些简单的、基础性的问题就留给那些差生,如果他们回答得不错,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没有被老师遗忘,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多给学生提供、创造一些表演的机会。比如在讲“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s”(打招呼和介绍)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自我介绍,相互介绍,这样关于“介绍”的一些固定词组和句型,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在讲“Holidays”(节日)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或者让他们装扮成“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表演在圣诞节前给孩子们送礼物,通过表演学生们对一些西方的风俗习惯就能了然于心了。再如讲授“Famous people”(名人)时,让学生们分别扮演雷锋、爱因斯坦、迪士尼、居里夫人、卓别林等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请他们作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情况了如指掌,听介绍的学生又是听得生动有趣,既学习了课文,又提高了听说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法多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为例。此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情态动词can?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与否定回答,以及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此单元的话题是?“加入俱乐部,谈论自己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个任务型活动:(1)个人才艺表演,学习情态动词can的用法;(2)成立“个人俱乐部”,运用情态动词can介绍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喜好和意愿;(3)复习和巩固谈论爱和特长的表达法。通过学习情态动词can的用法,学生能够学会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才能;能谈论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能为拟成立的乐队制作海报,并编写招聘广告。通过谈论彼此的特长和爱好,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最后,笔者设置了如下情景:学校将举行音乐会,我们班要组建一支乐队,请介绍一下乐队的号手、鼓手、小提琴手、钢琴手、吉他手和小歌手的情况。在这一活动中,笔者将全般学生分成8个组,其中4个组是应试组,其他4个组是招聘组。每个招聘组负责乐队成员的招聘工作,如撰写宣传语、制作招聘海报和设计表格等。面试完成后,4个招聘组的代表根据表格内容分别汇报本组的招聘情况。这样的学习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兴致盎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能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设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在初三(上)Module 6 Save our world第1课时导入新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Are you satisfied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our school?

W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o we have?

What can we do to save our school/city/world?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7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 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 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思想全面发展。在现代的初中教育模式中, 历史一直都是处于“副科”的位置, 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往往只是教师单方面重视教授知识, 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不会有全面的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只能在课上把知识点交给同学, 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 学生则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造成了现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诸多问题。这种现象, 对初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非常不利。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教为先导, 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学法指导作为激励学生、提升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历史教学的内容空洞, 学生学习历史热情不高, 没有继续认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学习目标更是难以实现。因此, 当学生遇到需要用历史科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这也显示出了现代初中历史教学的不足与缺陷。

此外, 初中历史教师资源相对匮乏, 历史教学的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就初中教育来说, 学校仍然与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样关注的只有升学率, 将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模式下, 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从学校领导到教学教师都一再强调要重视中考, 而对占据总分比例较少的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历史学科作为副科已经成为现在初中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从学校、教师再到学生都渐渐地认为历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不重视, 教师不关心, 学生不学习的现象。

二、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初中历史的高效教学

1. 与时俱进, 改革中考制度, 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这些之中的大多数都是由于应试教育下的中考制度造成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中考已经成为制约初中历史教学的瓶颈。现代初中历史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 在历史教育中向学生灌输终生学习的生存理念,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过去传统的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是单单地重视书本知识, 只是将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 重复进行毫无意义的机械化的强化训练, 从这种角度来说初中历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全分离开, 其实真正的历史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 生成智慧, 并且从中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的观念, 明确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

众所周知, 学习历史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与反省, 学生就会养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学校的有关领导要重视历史教学,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给与历史课充足的关注, 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将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一视同仁。另外, 对初中历史总体框架的把握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能力, 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教学的整体知识体系。教师对教材的框架以及主要章节目录, 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 巩固历史知识。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按照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实际, 制定与初中学生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

在现代初中历史的教育之中, 仍然存在很严重的误区,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一系列的教育模式与教育观念的创新, 出现了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兴趣小组等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教师的一切安排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 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 为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阳谷.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

[2].龚奇柱, 项军, 李德藻.西南地区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3) :74-80.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篇8

数学学习规律,增强学生学习数学信心,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动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 体验学习 学习规律 活学活用

[前言]一直以来,数学课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很抽象,难于理解,特别是对于理解能力偏差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总是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因为学生们感觉到他们很难直观地认识到数学,如何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数学的存在,新课改提出要从数学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同时也是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我们要为了掌握这个工具,正确运用这个工具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所以数学教学要体现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建立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场景的联系,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的引人入胜,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获得数学体验。

一、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活动中

新课改提出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具体情境体验中学习,学习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获得数学体验。现行的教材在编排上结合了儿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趣味性很强,所以我们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充分参与到数学场景中去,体验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素材应回归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提取出与教材相对应的素材,让现实生活成为数学教材的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创设出形象的教学情境。让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生活化、鲜活有力知识。同时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数学就是像是在了解身边事物一样的简单、从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二、在体验生活中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也是整个数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小学生一开始对数学缺少认识,缺少对数学规律性的探索能力,从而学生们对数学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因此必须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操作,探索数学规律,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直接认识,通过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实例,从而让学生自主联系现实生活构建新的知识模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课本为本,所以学习的内容不能仅限于课本,而是要不断地往生活延伸。

(一)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体验,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场景中去,直接面对现实的数学问题,在鲜活的事实基础上认知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收获相应的数学知识。情境体验在小学生的认知数学规律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新课改实施以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已经不存在了,替而换之是的师生互动、结合现实数学情景讨论的方式,还有新教材的内容也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特别是教材中安排的“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等这些显性的操作内容,教师应该重视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形成概念、推导公式、实践应用。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学生有机会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让学生能把课堂知识与社会事实等同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二)在生活中使用数学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生活即是知识的根源,也是知识的归宿,所以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联想生活,而且要在生活中联想数学、应用数学,这样才能在生活实践中验证的我们的数学知识,使其最终为生活服务。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性,真实性,就必须很好地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发学生发现生活奥秘的兴趣。

三、在转变评价标准中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往的课程评价标准偏重于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标准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素质教育的原则相背的。新课改对课程评价改革是新课改内容的一个重要内容,新标准要求教师更关注发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注重日常课堂评价

新课改强调注重对日常课堂的评价,反对盲目看重选拔评价。只有侧重日常课程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为教师的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新课改要求评价标准必须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要让被评价者也参与到评价过程当中来,评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目前与老师要求的差距,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现阶段的情况,老师可以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的实时的信息获得,才能加深师生之间的认识,一方面通过评价,老师可以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在得知自己差距后,也能马上迎头赶上。这样不仅在带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了解教学效果的同时,课堂评价可以实时得知学生水平,也是验证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发展,由于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学生,发展目标、方向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的。特别是对于数学来说,高分低能的情况普通存在的,而有些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却是得心应手的。所以评价方式可以多一些,以课堂评价为主,结合作业分析作业情况、单元测试等评价方式,同时要让学生展开自评或互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评价,可以起到让学生自省的作用。我们应当废弃不顾个体差异、只以升学为目的急功近利的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汪霞:《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3]白月桥:《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

[5]杨四耕:《自主课堂的要义与操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月第2版。

[6]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篇9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促使他们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物理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差,加之不少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为一名新课改中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和影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初中生对那些新奇的物理现象、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演示实验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强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精心准备,确保实验成功,力求实验带有示范性,实验现象清楚、有趣。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指导观察方法,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按时间的先后,位置的远近等。此外对于不同的实验,还可结合其他观察方法,如对比观察法、反复观察法和重点观察法等。最后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条件,要求学生作记录。还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失时机的提问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

例如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引导学生把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渐渐移近凸透镜进行全面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记录随着蜡烛和凸透镜距离变化而产生的成像变化规律。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附近反复观察,从中引出实验结果: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学生自己可顺利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分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就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相互帮助,密切合作,合理划分实验小组、分工明确,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引导他们注意实验小组组员的合理搭配,实验小组长的选定,实验前对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的预习、实验器材的准备等;要求小组长发挥领军作用,组织、指导和督促组员完成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或个别小组的独到见解、新的思路,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各小组学生亲自动手、齐心协力、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激励他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去猜想、验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从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相互交流结果,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注重交流评价,给个小组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的推测、假设、猜想中探究答案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鼓励个小组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学习方式,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操作过程、分析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数据归纳总结结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并根据实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仪器,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探究实验结论。利用探究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 “平面镜成像”时,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站得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因此他们认为:物体在镜中像的大小跟它与镜面的距离有关。为了验证这种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玻璃、直尺、白纸、蜡烛、铅笔等常用器材,亲自设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不仅验证了生活经验中的错误认识,也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这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造成分,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在紧张、热烈、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物理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课外小制作、小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各种物理小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活动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强烈,使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逐步得到了培养。如“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万花筒”“小潜艇”“不倒翁”等小实验、小制作,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促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这些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同时也是对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使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得到了强化。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篇10

——读<<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有感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困扰着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并且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由此许多教育学家从实际出发,树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面进行了扎实全面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这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中,我也受益非浅,看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的进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的这种定位,并没有否认模仿与记忆这两种方式的作用,旨在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完全批判了过去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少过问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参与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中,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数学学习几乎全是解题训练。每逢节假日,试卷象雪片一样发下来,弄得学生唉声叹气,放假还不如不放假轻松,不少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讨厌至极。在这种氛围下,再怎么欲求学习结果也毫不结果。

现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材内容也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更多地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呈现方式活泼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地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

比如“认识图形”教学案例,一年级的迟雪松老师就联系学生的生活,给同学们分发立体形状的“礼物”,抓住童心,激发兴趣,带领他们直接凭借生活经验将“形状相同的”礼物分组,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分别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这里他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比、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生活具体的物体到抽象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亲历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动中学".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小学课本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折叠出1/8的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氯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知识的积累,归根到底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我会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面积,并设计出一份用不同的面积单位的方砖铺设自家客厅所需地砖块数的报告。通过实地考察,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了认知面,对所学知识理解也深刻。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

三、自主探索,引导学生从主观上把握学习过程 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名词一直都层出不穷,如:“合作学习”、“超前学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等等,仔佃思考,尽管这些学习形式的分类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划分,学习方式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还比较淡薄,学习动机、策略、意志力都亟待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依靠教师和家长的毛病很严重,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我所理解的“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自主探索要成为他们主动的要求,教师只是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自主探索一定要带有目的性。最后可让学生提出疑问,再合作交流。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探索”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仍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数学教学提倡自主探索,并不是把所有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这一系列的自觉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让自学成为他们的一种好习惯,并营造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的空间,所有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再象老教材那样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而是力求从实际出发,用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展开学习。教学中,教师更应弹性地使用好教材,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这样,创设了一个开放性自主探索的环境,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经验去研究,去发现,有了“事”做。通过计算、观察、总结、验证、表达等多种数学活动,学生自己在知道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实现了数学学习“再创造”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我,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四、倡导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在交往中亲历学习过程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但教师在让学生合作交流时需要掌握好度,不能把每一个问题都交给学生讨论。新教材提供了很多问题串,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好它们,对于那些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让他们自己去摘,对学生独立思考后,仍有疑惑和困难的问题,方可组织讨论交流,防止把交流讨论形式化。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交流。无论哪种形式都注重全员参与意识,防止有的学生趁机开小差,光当观众不“演戏”。教师更要关注交流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以数学知识为中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发表对知识的认识,表达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在这几种不同层次的交流中,学生会澄清认识,增强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事物的本质。另外这种开放民主式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场地,创造了表达独特见解的机会,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久而久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生活实际、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四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并不能只靠一种学习方式来完成,应视情况不同而具体运用。需要指出的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寻求多种学习方式的相互协作、相互融合,并不是要否定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摘要】新课改 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藏区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老师“满堂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学生与老师缺少信息交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因此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实际,巧设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启发,联系生活,注重基础,讲授中要引导得法,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历史问题,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实现由被动“听”到主动“思”的转变。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感官,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原因分析

1、安于现状。大多数的历史教师都很少学习专业书中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从来没有订阅过专业杂志。其专业知识不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遗忘。年龄的增加使得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对国内外相关的历史研究情况不了解。认为懂的知识能够满足于当前教学即可。

2、教师专业化比列偏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学校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这就使得许多教师觉得疲倦,经历不足,用在提升自我素质的时间过少。与此同时,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中,仅仅少数是学历史专业,并且只有极少数的人是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其他教师经常带有其他多个学科。还有的初中历史教师,本身不是历史专业毕业,由于自身储备的知识不足,在教学过程当中常常感觉难于应付。

3、思想保守,不愿或不敢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安于现状。现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中,青年专职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少。并且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偏见 :历史课是附属品,谁都能教、谁都会教。因而,相当部分历史教师的思想保守,不愿或不敢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总认为教得好不如学生背得好,只要学生能考出较好的成绩就行。

4、考试导向的影响。近几年中考改革的力度不很大,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的试题都比较简单,主要还是以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主,而涉及其他能力考查的要求的比较少。并且每年能上毕业班的历史教师只有很少部分人,其他的没有这个机会,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便缺乏深钻教材的动力,更不愿花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掌握课本以外的内容。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过程更侧重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而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便是初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看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其面貌大大改变。过去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主动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改以来,课堂更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人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人乐而忘返的胜境。

2、活跃课堂氛围。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情化魅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微笑和每一个目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动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毋庸置疑,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效果会更好。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都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方法。

3、让学生在历史活动课中成长。对新课程的理解,最深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的能力使其可以持续性发展。首先,学生在讲故事中成长,每节活动课安排2位同学上台讲故事。慢慢地,学生感受到了上台讲故事的喜悦,喜欢同学老师的夸奖、表扬,敢于上台表演了。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总结,初中历史教师不必是全才,但是却必须做到有心。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关注实际,注重创新性学习的时间过程。正确合理的对学生采取评价。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新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要打破传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德藻.初中历史教学現状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5).

[2]黄伟.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实践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鉴赏诗歌的意义下一篇:国际投资论文题目